首页范文大全老年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方法十篇老年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方法十篇

老年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6:52

老年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方法篇1

结论:综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延缓病情发展。

【关键词】老年人;血管性痴呆;

【中图分类号】R74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197-01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血管性痴呆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健康问题。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在多次反复发作的脑血管病变基础上形成的以渐进性、获得性智能障碍为主的症候群。该病多继发于卒中后,又称为卒中后痴呆。据流行病学调查,在欧洲和美国VD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的第二常见痴呆症,在亚洲和许多发展中国家,VD的发病率随年龄直线上升,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痴呆的发病率为3.9%。,其中VD占68.5%,居首位,已成为老年人致残的三大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压力[1]。多数VD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长,且目前对VD尚无特效治疗措施,因此,康复护理对改善患者病情显得极为重要。我科自2003年7月至2009年12月对共收治的216例老年血管性痴呆病人进行护理干预研究,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216例VD患者系我科住院患者,年龄均≥60岁,将患者采用双盲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加强护理组116例,男84例,女32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73.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90例,糖尿病83例,冠心病69例,脑出血10例,脑梗死106例,有贫血史7例,有吸烟史97例,有饮酒史58例;文化程度:大学文化10例,中学文化36例,小学文化66例,文盲4例;婚姻状况:已婚75例,丧偶41例。一般护理组100例,男67例,女33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2.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82例,糖尿病65例,冠心病58例,脑出血12例,脑梗死88例,有贫血史5例,有吸烟史88例,有饮酒史56例;文化程度:大学文化12例,中学文化29例,小学文化54例,文盲5例;婚姻状况:已婚62例,丧偶3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临床基线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详见表1),全部患者均完成了治疗观察过程。

1.2病例选择:(1)诊断标准:符合美国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Vi-R)[2],美国国立神经病语言障碍卒中研究所和alzheimer’s病及相关疾病协会制定的血管性痴呆标准(ntnCDS-aiRen-VD)[3],临床痴呆量表(CDR)[4]确诊为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2)纳入标准:①符合DSm-Vi痴呆诊断标准的轻、中度患者;②脑血管病发病时间明确,影像学支持梗死和出血诊断,在发病3个月内出现痴呆,并持续3个月;③Hachinski积分>7分;④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痴呆;⑤入选前一周内无应用其它促智药物;(3)排除标准:①假性痴呆,急性谵妄状态;②老年性痴呆(aD)患者及其他类型痴呆;③有干扰认知测验或影响诊断效度的完全性失语、严重偏瘫及其他精神症状;④有干扰检查结果的其他严重心、肝、肾、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疾病。

1.3方法:两组患者的常规治疗、基础护理措施无显著性差异,包括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营养脑细胞等,并进行健康教育。加强护理组在征得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后,再给予功能康复训练、心理障碍以及认知障碍的康复护理。

1.3.1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包括医护人员不能歧视患者,积极与患者交谈,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多解释,以使患者理解和记忆,耐心训练其健康的行为模式,在康复过程中,还需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调整康复治疗方案,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诱导和鼓励,并充分取得家属的理解和合作。

1.3.2智能认知训练:智能认知训练包括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训练和逻辑、思维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每天安排适宜的语言、记忆、思维等认知训练和缅怀活动,如对记忆障碍的患者可采用以下康复护理措施。①视觉成像术。向患者讲述系列图片,让其复述。②数字记忆。将较长一串数字先分段记忆,然后连续记忆,反复练习,并逐渐增加内容。③记日记。通过回忆每日经历训练记忆力。④贴纸条。将室内各种物品贴上名称,经常阅读,帮助记忆。对失认失用患者可采用以下措施:①对失认侧肢体进行冷热刺激、按摩、敲打;②将颜色鲜艳的物体、灯光等在失认侧移动,以刺激视觉;③反复将患者转向忽视侧,增强忽视侧刺激;④健手越过中线,做拿取忽视侧物品练习;⑤图、搭积木、绘画练习,有利于结构性失用的康复;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有利于失认的康复。

1.3.3功能康复训练:功能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计划,责任护士每日床边指导训练,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1.3.3.1语言障碍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措施有多种,如口语对话、唇及口型运动、物品名称的命名、词句和书写法、计算法、刺激大脑增强记忆法等。语言功能训练首先应进行发音器官的训练,帮助患者练习发音,以防止发音有关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其次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语言障碍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如对运动性失语患者,护士应着重给患者示范口形,面对面地教,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反复练习;对命名性失语患者,护理人员应有意识地反复说出有关事物的名称,强化记忆,坚持“听、说、读、写”并重,形式多样化。

1.3.3.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帮助患者树立“我能行、我会做”的信心,针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技巧性的功能训练、步态训练和精细协调训练。具体做法是:以手把手督促的形式训练,并给与适当的言语赞扬或物质奖励。指导患者练习握笔、持汤匙、刷牙、洗脸、穿脱衣服、整理床铺等。搀扶患者走出室外,逐步过渡到缓慢步行,协助患者逐步学会入浴洗澡、便后处理等,使其保存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

以上措施由护理人员与康复治疗师共同完成,每日2次,每次30~40min,持续治疗1个月。

1.4评价方法:于患者入院第1~2天和护理干预4周后分别采用简易智力状态量

表(mmSe)、长谷川痴呆量表(HDS)、临床痴呆量表(CDR)、中国修订的韦氏记忆量表(wmS-RC)、Blessed痴呆量表(imCt)、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表(FaQ)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由一名经过培训、经验丰富的护师和专科医生负责评定。

参考文献

[1]田金洲.血管性痴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40-548.

老年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方法篇2

[关键词]心理护理;康复训练;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1(a)-0147-03

脑卒中主要是由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引发的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点的一种疾病,一般情况由脑血管阻塞或者破裂导致[1-2]。老年脑卒中患者经治疗后恢复期极易出现功能障碍,而吞咽功能障碍则属于最为常见的一种[3]。临床认为采用有效的心理护理配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4]。该次研究选取该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150例给予心理护理配合康复训练措施进行分析,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确诊收治的15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男47例,女28例;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为(67.63±7.81)岁;其中脑梗死患者56例、脑出血患者19例。观察组患者男47例,女28例;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为(67.63±7.81)岁;其中脑梗死患者51例、脑出血患者24例。纳入标准:患者年龄均>60周岁;患者意识清醒且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伴有可能影响判断和指标观测的病理或生理状况。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疾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制定良好的饮食指南和服用时间,同时注意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1.2.1心理护理老年患者对于疾病的突发通常缺乏良好的心理准备,而脑卒中患者治疗后通常会出现遗留功能障碍,给患者的心理情绪造成巨大的冲击,大对数老年患者身体抵抗力和免疫能力衰退,对自己的治疗失去信心,从而拒绝治疗。医护人员应首先和患者及家属进行认真的交流沟通,注意倾听其内心的疑虑和想法,及时安抚患者的紧张、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不仅如此,医护人员应多向患者介绍脑卒中疾病及其遗留功能障碍的相关知识,告知治疗的必要性以及该院治疗该病的成功案例,增强患者的信心,使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配合治疗。此外,医护人员也应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轻松的进食环境,能够有效避免患者注意力分散,保持心情愉快。进食后,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询问其吞咽情况,同情患者的处境并给予细致的关心,给患者家一般的温暖。部分老年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没有家人照顾,医护人员应向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多与患者聊天,排解老年患者内心的孤独,增强护患信任。

1.2.2康复训练(1)直接训练:首先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患者了解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和流程,以获得患者配合。将患者口腔内唾液洗净,采用医院消毒中心工业的冰冻棉签擦舌腭弓和咽腭弓,刺激咽反射,再使用饭勺1/4勺逐渐增加为1勺的喂患者冷酸奶。2次/d,30min/次。(2)间接训练:①舌部运动:指导患者舌做前伸、后缩、上抬、抵后硬腭、左右运动以及在口唇环绕等训练,反复动作5~10次,3次/d;②口唇及面颊部肌训练:指导患者做微笑、张口鼓腮、吹肥皂泡、闭唇等动作,5~10s/次,3次/d;③呼吸训练:指导患者作缩口呼吸、腹式呼吸及生门闭锁等训练,还要使患者多进行有意识的咳嗽训练;④空吞咽训练:叮嘱患者每日三餐前及睡觉前进行训练,6~8次/d。

1.2.3饮食护理确保患者取半卧位进行进食,颈部前屈、头偏向健侧,由医护人员在健侧帮助患者进食。对于具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应给予蛋羹状、糊状、蛋糕泡牛奶、馒头泡菜汤以及豆腐脑等食物,切记食用干硬、易黏在黏膜上或者难咀嚼的食物,易导致患者出现窒息。指导患者吞咽后咳嗽并饮少量水,一般在1~2mL,能够有效促进吞咽发射,从而清洁口腔。

1.3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改善情况进行判定(1)治愈:患者经心理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后,吞咽功能完全恢复正常,可自主进食,未出现呛水、呛食等现象;(2)有效:患者的吞咽功能较护理前有一定程度改善,可自主进行流质或者半流质食物,极少出现呛水、呛食的现象;(3)无效:患者的吞咽功能较护理前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不能自主进食,且频繁出现呛水、呛食现象。总有效=治愈+有效[5-6]。

1.4统计方法

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对比(x±s,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急症,多见于老年人[7]。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老年脑卒中患者治疗恢复期易出现各种遗留功能障碍,如吞咽功能障碍及偏身肢体功能障碍等,目前吞咽功能障碍已逐渐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危险因素[8-9]。吞咽功能障碍主要是指吞咽时启动困难,口咽部肌肉无力从而引发食物推进障碍、与吞咽有关的肌肉运动协调性和咽反射延迟降低等[10]。由于老年患者的生理特殊性,自身抵抗力和免疫能力较低,代谢水平存在缺陷,在吞咽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脱水、营养不良等相关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窒息、肺炎等,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11-12]。临床认为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康复训练能够极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13]。临床认为心理障碍是引发老年脑卒中患者不能恢复的主要原因,通过给予心理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增强对疾病的认识,有利于患者调整积极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直接康复训练、舌部运动、口唇及面颊部肌训练、呼吸训练及空吞咽训练等能够增加患者进食动力,放松咽部收缩肌,减少进食阻力,良好的促进吞咽功能进步[14-15]。

该次研究发现,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对照组)和心理护理配合康复训练措施(观察组)对于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心理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对于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吞咽功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宁静,冯春.综合康复训练护理对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3):521-522.

[2]DavidSKushner,Kennethpeters,Stacythomashaweroglu,etal.neuromuscularelectricalstimulationefficacyinacutestrokefeedingtube-dependentdysphagiaduringinpatientrehabilitation[J].americanjournalofphysicalmedicine&rehabilitation/associationofacademicphysiatrists,2013,92(6):486-195.

[3]刘淑杰,徐太军.冰、酸刺激疗法联合进食训练治疗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2):155-156.

[4]张娜,郭敏.康复训练综合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7):96-97.

[5]李振香.急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3):296.

[6]DaeHwanpark,minHoChun,SookJoungLee,parisonofswallowingfunctionsbetweenbraintumorandstrokepatients[J].annalsofrehabilitationmedicine,2013,37(5):633-41.

[7]曹利,戴艳萍,靳美,等.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评定与康复治疗的研究[J].中国校医,2014,28(3):227-228.

[8]曹清莲,王桂荣,叶丹丹.运动想象联合自制营养餐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4,29(1):38-39.

[9]杨启英.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用延伸护理干预对吞咽功能的影响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1):150-152.

[10]程丽楠,吕会玲,崔文香,等.国内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5):36-40.

[11]YLan,GXu,ZDou,etal.Biomechanicalchangesinthepharynxandupperesophagealsphincteraftermodifiedballoondilatationinbrainstemstrokepatientswithdysphagia[J].neurogastroenterologyandmotility:theofficialjournaloftheeuropeanGastrointestinalmotilitySociety,2013,25(12):e821-e829.

[12]欧秀琴,郑冬香,蔡叶艳.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评估[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4):398-399.

[13]江善芬.早期护理干预联合低频脉冲对脑卒中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4):199-200

[14]乔爱民.观察综合吞咽康复干预治疗脑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3):243-244.

老年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方法篇3

方法对12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康复训练开始时间分为发病后15d内(早期组)60例和发病后≥15d(晚期组)60例,两组一般治疗与康复治疗方法均相同,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2个月时分别进行Fim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评定Fim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康复治疗1个月时,早期组有6例患者功能独立,晚期组为0例;治疗2个月后,Fim评定早期组显著优于晚期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运动障碍功能,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功能恢复较好。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训练;老年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2-0144-02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2.012

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我国人群的主要死因[1],其致残率高,约3/4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患病后患者的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直接影响患者以后的生存质量[2],为了进一步了解康复训练时间与患者功能障碍恢复的关系,本文对120例不同病程的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并于治疗前后采用Fim评定,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3月~2009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120例,年龄在65岁以上,有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全部患者为男性,年龄65~86岁,平均(70±9.4)岁;其中脑梗死79例,脑出血51例。根据病后开始康复训练时间不同分为发病后15d内(早期组)和发病后≥15d(晚期组),每组60例。

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心电监测、血压调控、降颅压及支持治疗,根据病情,脑梗死患者给予溶栓、抗凝、扩血管治疗等;脑出血患者必要时给予颅内血肿微创粉碎清除术等治疗。早期康复组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康复训练。康复内容:肌力在3级以下时,进行患肢的被动活动,防止关节挛缩,保持关节活动范围:①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避免上肢屈曲下肢伸展,利用足板固定,防止足下垂。②定时翻身,每2h一次,取健侧卧位。③双侧被动关节活动,2次/d,每次活动20遍。肌力达3级时,开始进行平衡训练;如以坐位平衡训练到站立位平衡训练;同时进行手功能训练。肌力4级时进行平地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如穿衣、修饰、进食、刷牙等),并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训练。

3.评测内容与标准[3]

(1)Fim量表评测内容:Fim量表中有关躯体功能评测项目的内容有四个方面,共计13项:①自理能力:进餐、梳洗、洗澡、穿上衣、穿下衣、用厕。②括约肌控制:小便控制、大便控制。③转移:床、椅、轮椅转移,进出厕所,进出浴室、浴盆。④运动:步行或轮椅行,或步行上、下一层楼梯。

(2)Fim量表的评分标准:分为3类7级水平:①独立:7分,完全独立(规范、安全、合理时间内完成);6分,有限的独立(使用辅助设备,超过正常时间)。②有限的依赖帮助:5分,监护(需要指导,帮助准备必需用品);4分,小量帮助(患者用力>75%);3分,中量帮助(患者用力>50%)。③完全依赖:2分,最大帮助(患者用力>25%);1分,完全帮助(患者用力<25%)。

(3)评价方法:两组均于康复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时进行Fim量表评定,其中躯体功能13项,言语功能2项,社会功能12项,认知功能2项。功能独立为126~108分;轻度依赖为107~90分;重度依赖为89~54分;<54分完全依赖。

4.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均接受药物、理疗、心理康复及康复治疗后比较疗效,复治疗1个月时,早期组有6例患者功能独立,晚期组为0例;康复治疗2个月后早期组26例(63.6%)功能独立,晚期组仅6例(10%)。留有重度瘫痪、生活完全依赖、Fim评分<54分的患者早期组明显少于晚期组。见表1。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不断地提高,膳食结构西方化,体能活动相对减少,我国高血压、糖尿病和脑卒中等疾病的患病率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并向低龄化方向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医学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使脑卒中的病死率得到进一步的控制,然而脑卒中可发生单瘫、偏瘫和言语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行为异常、精神症状、失用、失认、吞咽困难等,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脑卒中的功能运动障碍使患者成为终身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但恢复患者的功能运动障碍仍然是医学难题。

目前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恢复的机制是皮质功能重组与环境影响相互作用,促使功能恢复,人们从轴突侧枝长芽、失神经过敏、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离子通道的改变、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神经营养因子和某些基因的作用、病变对侧在脑半球的代偿和不同系统的行为代偿等方面进行研究,认为及时的系统的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功能障碍。有调查显示,未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有42%有严重的功能障碍成为严重残疾,而经过康复治疗的仅有10%的患者留有严重残疾,20%的患者有中度残疾,70%的患者只有轻度功能障碍或无功能障碍[2]。动物模型研究证实,透射电镜观察下,康复训练组大鼠随着训练时间的延长其梗死边缘区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水肿较对照组减轻,细胞核及核仁的形态逐渐恢复,基底膜层的吞饮小泡明显减少[4]。康复训练组大鼠脑梗死边缘区标记微血管的CD31于造模术后第三天时已有表达形成,7天达到高峰,14天后CD31的表达逐渐减少[5]。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激活的机制与细胞生长因子、神经递质、微环境、基因信号调控和康复治疗等多种因素密切有关[6],脑卒中患者在脑部的坏死灶和正常组织间的“缺血半影区”的脑细胞处于“脑电活动衰竭阀”以下状态,在此状态下,脑自发电位和诱发电位均消失,但脑细胞结构仍然完整、存活,只是功能障碍。这是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窗”,此时进行早期、合理的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微循环,使“缺血半影区”的脑细胞恢复功能。大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建功能是康复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康复训练能促进脑梗死边缘区微血管超微结构的恢复及新生血管的生成,这是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7]。我们认为老年脑卒中应该尽早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实现现代的医疗近期目的是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提高,远期的目的是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脑卒中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病程较长的脑卒中患者仍可从康复中受益,但其效果较早期康复者差。

参考文献

[1]朱廷彦,崔延东,蒋雷,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0,1(8):66-67.

[2]张菊英.脑卒中后遗症的康复治疗及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2006,5(6):849.

[3]鲁杰,张健,郑萍.偏瘫患者有关躯体功能的Fim量表评测可行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3):120-122.

[4]陆敏,张苏明,常立英,等.常规和强化运动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齿状回区nestin表达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0):986-989.

[5]王玉芬,蒋丽君,申玲,等.脑梗死功能训练时机与疗效关系探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4):223-225.

[6]向云,燕铁斌.脑梗死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激活机制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9,5(4):319.

老年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治疗;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22.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113-01

脑卒中又叫脑中风,发病较急,中老年人群是该病的常见和高发群体,有较高的致残率[1]。近年来发病呈年轻化趋势,患者发病后如果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治疗,则可从急性期转入康复期,该时期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和心理消极问题,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因此,脑卒中患者康复期的治疗工作极为重要,科学的康复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功能的恢复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本文对急性脑卒康复治疗措施进行探讨,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①对象选取:随机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我院诊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②年龄分布:48~83岁不等,平均年龄(58.5±2.5)岁。③性别分布:男性者49例,女性11例。④分组情况:按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研究价值。

2.康复治疗方法

2.1对照组

2.1.1加强功能锻炼

在脑中风患者渡过急性期后,肢体功能的恢复需及时、有效、科学的开展[2]。待病情稳定后,我院医护引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①肢体的主/被动活动,关节Rom训练;②转换训练;③感觉功能训练;④坐、站平衡训练;⑤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如厕、穿脱衣等。

2.1.2饮食治疗

科学、健康的饮食有利于患者康复:①清淡饮食,多食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的食物,注意低盐、低糖、低脂、低热量。②规律饮食,指导健康饮食规律,按时进食,不食辛辣、油腻、生冷,少量多餐;③禁烟、酒、浓茶、咖啡。

2.1.3并发症预防

中风后,患者多存有肢体感觉障碍,且患者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功能也会受到影响[3]。在这种情况下,中老年中风患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褥疮以及泌尿道感染等并发症。对此,①每日消毒,保障空气流通。②每日检查患者的口腔,清除呼吸道分泌物。③每日更换患者卧具,对长时间受压皮肤进行放松按摩。④保持患者外的干燥,及时清洗局部区域。

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功能锻炼、针灸理疗、饮食康复以及脑卒中并发症预防的康复治疗与护理基础上,予以心理疏导、认知功能训练。一、心理疏导:脑卒中患者多伴有肢体功能障碍,无生活自理能力,一方面,应家庭负担而精神焦躁;另一方面,该病治疗、恢复时间较长,患者易产生悲观情绪。对此,我院医护:①对于失语的患者,根据患者口型、面部情感、语音交流卡判断患者的需求。②分析疾病病理特点,让患者清晰疾病的转归,明白健康心理对康复的重要性。③常与患者谈心,消除患者不安。二、认知功能训练: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障碍,主要包括注意力障碍、记忆力障碍及定向力障碍等,要根据患者的评定结果采取相应的训练,如“注意力、记忆力、定向力、表达力、计算力、理解力等方面的训练,30min/次,2次/d,治疗30d。

2.3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数据包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以p

3.结果

两组经30d康复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Fma)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价,其中aDL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具体结果见表1。

4.讨论

患者在脑卒中后,会遗留的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不少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及时开展康复训练对患者功能恢复意义重大,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经过功能锻炼、针灸理疗、饮食康复以及脑卒中并发症预防的康复治疗与护理后,病情明显好转;而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加行心理疏导、认知功能训练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强.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04(04):133.

老年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方法篇5

上海市浦东医院上海市201399

【摘 要】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患者的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30),观察组患者采用认知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护理。采用mmSe和LotCa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认知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mmS和LotCa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进行合理的认知康复锻炼,可有效改善其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康复护理;老年脑梗;认知功能

脑梗塞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1],由于该类疾病可引发患者在情感、语言、记忆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以致干扰患者正常生活,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采用认知康复护理干预对我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患者进行护理,以期考究此类护理方式干预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3年8月-2014年9月接受治疗60例老年脑梗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证实,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均为初次发病者,无意识障碍及精神性疾病。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61-74岁,平均(66.7±4.2)岁;在认知障碍程度方面,轻度患者22例,中度患者31例,重度患者7例。根据随机分配原则,以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有药物治疗、入院宣教及日常生活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认知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情感障碍护理

由于脑梗患者的认知功能会发生障碍,导致记忆力下降,语言表达障碍,逐渐产生悲观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应多理解患者,与患者亲切交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聆听,并给予详细的解释,让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将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1.2.2认知康复护理

(1)记忆力训练。让患者花费10min熟悉单张卡片内容,之后对相关内容进行提问,若回答正确,可添加卡片数量和内容,每天1次。

(2)注意力训练。可将一个硬币放入手心,在患者注视下变化放入手的位置,让患者猜测硬币在哪个手中,每天1次。

(3)计算能力训练。锻炼患者的计算能力,出些简单的10以内的加减法,并告诉患者答案,让患者反复记忆,2次/d。

1.3观察指标

(1)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进行评定,分值在0-30分之间,分数越高,说明其智能越好。

(2)患者脑损伤认知功能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进行评定,包括7个方面,26个子项目,得分越高说明认知功能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的mmSe和LotCa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mmSe(23.42±3.54)分和LotCa(81.24±11.23)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mmSe(19.54±4.15)分和LotCa(75.85±14.29)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脑梗塞是一种急性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脑机能紊乱的神经内科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常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和睡眠障碍等不良症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2],而脑梗塞导致认知障碍的原因主要有:

(1)脑梗死后患者出现急性缺血症状,导致其脑组织软化发生坏死;

(2)较长时间的慢性缺血会引起患者的脑白质受损,进而损伤轴突运,引起信息传递障碍[3]。

因此对于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积极的认知康复护理锻炼,能够帮助神经侧支循环、神经轴突或突触建立联系,从而一定程度改善对侧大脑半球的功能代偿及功能重组[4]。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mmSe和LotC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认知康复组患者护理后,认知功能相比常规护理恢复更好,综上所述,采用合理认知康复护理锻炼,可有效改善脑梗塞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劳可娟.脑梗塞患者的护理[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7):507-507.

[2]蒋秋焕,杨嫚.健康教育对脑梗塞伴抑郁症康复期的影响[C].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7.

老年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方法篇6

[关键词]多奈哌齐;康复训练;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4)10(a)-0073-03

现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突出加剧,加之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使脑卒中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脑卒中发生过程虽然凶险,但是若能及时进行治疗再通,有大部分患者能够存活[1]。然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脑卒中发生后,约有2/3的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约有1/3的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发展成为痴呆,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2]。如何预防、减少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生、发展,已经成为现今神经内科和康复医学科研究的热点。为了探讨多奈哌齐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效果,本研究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3年5月本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共9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断标准[3],且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评分均7分,并均能配合治疗。将其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3);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24例,年龄60~87岁,平均(64.7±4.4)岁。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龄62~88岁,平均(65.3±3.7)岁。所有患者均已排除伴有严重的心、肺等各个器官系统的重大疾病。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和其他一般基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均按时进行相同的康复训练,其中包括步行、站立训练等肢体训练、穿衣、进食等aDL训练和捡木钉等作业训练。康复训练的重点在于认知功能的训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定向力的训练:与患者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从而对患者进行有关于时间、人物、地点等具体的定向力的训练;②注意力的训练:通过各种视觉追踪的游戏来训练患者集中注意力;③计算力的训练:逐渐增加计算的难度,从而对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计算能力的训练;④记忆力的训练:通过讲故事,运用卡片等辅助工具来加深患者的印象,提高其记忆能力;⑤训练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以上训练1次/d,30min/次,5次/周,连续进行4周。同时,两组患者均应用常规的基本药物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多奈哌齐[H20050978,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进行治疗,5mg/d,连续4周。

1.3疗效评定[4]

随访观察并记录治疗前、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其中mmSe评分是针对患者的定向能力、记忆能力、注意力、计算能力、回忆能力和语言,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aDL主要是调查人的最基本的日常活动的能力:吃饭、穿衣、小便、大便、用厕、修饰、上下楼梯、洗澡、转移、活动,共100分。显效:mmSe得分增加>20%,aDL评分亦增加>20%;有效:mmSe得分增加在12%~20%,aDL评分亦增加在12%~20%;无效:mmSe得分增加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mmSe评分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459,p=0.016)(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aDL评分均明显改善,观察组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459,p=0.016)(表2)。

2.3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87%,对照组为81.40%,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5.067,p=0.024)(表3)。

3讨论

目前,痴呆已成为危害老年人生命安全的第四大致死因素,具有耗时较长、不能治愈、花费多、治疗进展缓慢等特点,其治疗一直以来都为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困扰[5-6]。痴呆一般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而迄今为止,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远高于血管性痴呆[7]。临床上,血管性痴呆多由血管性认知障碍发展而来,血管性认知障碍一般由各种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或者脑血管疾病所引起,是囊括了一切从轻微的认知功能的损害到最终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据国外文献报道,血管性痴呆如果在早期给予干预治疗,是唯一的一类可以提前预防的痴呆性疾病,具有可逆性[8]。

从本质上来讲,血管性痴呆是神经退行性病变的一种,其病理变化的发生是由于中枢神经细胞功能的退化,尤其是位于大脑皮质、海马等功能区域的细胞退化,使患者的认知功能出现障碍,临床表现多样,尤其以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反应迟缓等为最常见的表现[9]。同时,诸多外部因素也能够影响该疾病的转归,如受教育程度、平时的生活方式等。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很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内部乙酰胆碱活性的降低密切相关,因而,对于其治疗,可以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来抑制脑内胆碱酯酶的生物活性,从而增加乙酰胆碱递质的水平,减轻症状,进而延缓其进展[10]。盐酸多奈哌齐属于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一种。其作为一种具有高选择性、可逆的二代的胆碱酯酶抑制剂,最常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由于本药对于外周的作用较弱,因此可以明显降低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时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近年来国外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应用多奈哌齐治疗半年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mmSe、aDL评分都明显提高,说明多奈哌齐确实能够改善轻中度的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临床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11]。

综上所述,对于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患者来说,在早期给予康复训练配合多奈哌齐进行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进程,提高患者的mmSe、aDL评分,改善其预后,提高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飞,鲍晓.康复训练联合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对脑卒中后运动障碍患者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5):114-116.

[2]孙宏春.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35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5):58-60.

[3]陈建,李宗友,许辉,等.尼莫地平对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J].安徽医学,2013,34(2):209-211.

[4]唐强,朱路文,王艳,等.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干预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8):566-567.

[5]李芙英.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治疗与康复新进展[J].中国康复,2012,27(5):379-381.

[6]冯德琳,孙远征,武文鹏,等.针药并用治疗非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3):31-33.

[7]马洁,张云云.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9):1111-1112.

[8]陈峤鹦,朱美红,徐学青,等.早期头皮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1):97-98.

[9]郝豫萍.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9):154-155.

[10]许岱昀.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6):896-898.

老年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方法篇7

[关键词]重度障碍;教育康复;评估报告

重度障碍者是指那些为参与一体化的社区环境和享受跟其他具有更少或更多障碍的居民一样的生活质量,在超过一项以上的人类主要生活活动中,需要广泛、持续支持的所有年龄的个体。这些个体在行动、交流、自我照顾、学习以及独立生活、就业、自立等生活活动方面需要提供支持。当下,越来越多的重度障碍儿童进入学校,面对重度障碍学生入学率日益升高的趋势,如何对其开展有效教育与康复成了每个培智学校老师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训练计划。

本报告是评估小组在观察和访谈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评估工具和方法对个案进行综合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对其教育训练的目标领域和方式方法提出了具体建议,以期能为更多重度障碍学生的教育评估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研究对象

1.个案基本情况

小程,男,1998年8月出生,15岁3个月,是笔者所在培智学校高年级段的学生。小程是足月生产,出生时体重3400克,出生时状况正常。母亲怀孕期间无疾病发生,也无服药情况,情绪状态良好,无其他妊娠反应,也无家族遗传病史。据个案母亲介绍,个案在出生后第6天因护士操作不当,致使个案头部摔伤,淤血压迫神经中枢,经尽力抢救,清除大部分血块,但仍有残留。因中枢神经创伤,导致个案构音器官发生病变,出现构音障碍,身体发育迟缓,手部活动能力受限。之后,父母带个案四处奔走求医,但均无明显效果。3岁后入当地幼儿园就读,接受过早期康复。随后转入本地培智学校就读,经本地医疗部门鉴定,个案为一级言语残疾。个案是单亲家庭,现跟母亲一起生活。母亲文化水平较高,现为一家纺织公司老板,家庭经济状况优越,母子关系融洽,母亲对其教育康复十分重视,但因工作原因,常无暇照顾孩子,所以个案平时主要由外公、外婆照看。

2.个案行为表现

小程因为手部肌力弱,活动能力受限,在家需要家人帮助挤牙膏、拧毛巾、穿脱衣物。小程体质较弱,容易受凉,拉肚子,可单独如厕,但不能控制大小便,偶尔会弄到身上,需要时时提醒。知道冷暖饥饱,能够使用勺子独立进食,不挑食,但咀嚼困难,适合吃流食。

小程无口语表达能力,无法借助手势语进行表达。平时有需求多依靠面部表情及粗大肢体动作来传递信息。对于图画、简单指令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能够完成简单的任务。性格比较开朗活泼,喜欢与同伴交流,无明显行为问题。在家喜欢听音乐,常能独自一人坐在卧室听上半天,也喜欢打篮球,没事喜欢在家门口的操场上练习投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本研究由班主任、家长、特殊教育高校专家等合作进行。研究采用观察、访谈和直接测评等方法对小程进行全面的教育康复需求评估。

2.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是小程身心的发展现状、特殊需求以及广泛发育障碍的症状性评估,包括小程的基本情况、感知觉能力、动作发展、言语沟通、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情绪行为问题等方面。

3.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各种调查量表、观察表、评定表、检核表和标准化测验等工具搜集资料进行综合评估,具体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孤独症学生发展评估表、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构音障碍结构与运动功能检核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等。

三、结果与分析

1.心理发展

(1)感觉统合能力

运用《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对小程进行评估。结果反映:小程的本体感表现为中度失调,学习能力发展表现为重度失调。此外,小程还表现有大年龄的特殊问题(见表1)。

(2)社会适应能力

运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评估小程的社会适应能力,所得总分74分,转换为标准分为6分,表明个案存在重度适应行为障碍。各领域具体障碍情况:独立生活领域,个案缺乏独立脱换衣物、处理个人和集体卫生的技能;运动领域,个案缺乏独立乘坐交通工具外出的经验;作业领域,个案无法完成精细作业,如解系鞋带、使用螺丝刀修理家具等;交往领域,个案存在表达和书写困难;自我管理领域,个案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特别是计划的独立制定和完成方面(见表2)。

(3)综合发展水平

运用《孤独症学生发展评估表》对小程感知、认知、语言与沟通、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等七个领域进行全面的发展性评估,明确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现状以及各项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为其后续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提供依据。

评估结果显示:“感知觉”领域,通过32项,中间项8项,中间项大多集中在视觉辨别与听觉区辨两个方面;“粗大动作”领域,通过54项,中间项10项,主要表现在动作的平衡性、协调性等方面;“精细动作”领域,通过26项,中间项18项,多集中表现在基本操作能力、手眼协调、握笔写画等三个方面;“语言与沟通”领域,通过21项,中间项16项,主要表现在语言理解与语言表达两个方面;“认知”领域,通过36项,中间项13项,主要集中在经验表征和因果关系两方面,“社会交往”领域,通过24项,中间项3项,主要集中在社交礼仪方面;“生活自理”领域,通过38项,中间项16项,主要集中在进食、如厕、穿衣三个方面。图1显示:小程的各领域能力发展都较为迟缓。其认知和粗大动作能力相对较高,语言沟通能力相对较低。精细动作、语言沟通、认知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空间较大,其他领域发展空间较为均衡。小程的综合发展水平相当于两岁六个月的学生。

2.言语与语言

运用《构音障碍结构与运动功能检核表》对个案构音器官的结构与运动功能进行主观评估,发现个案存在明显的构音器官结构与运动功能异常,致使个案言语功能重度受限。(见表3)

3.情绪与行为

运用《孤独症学生发展评估表》对小程情绪与行为领域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小程情绪与行为发展良好,无明显情绪行为问题。但受障碍限制影响,个案在情绪表达与调节方面存在不足。(见图2,着色部分越大说明情绪行为越好)

4.学业表现

依据个案的受教育档案,发现个案各学科学业表现均不理想。生活语文因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欠缺而落后;生活数学可借助计算器完成作业;生活适应课动手能力较差;美工、音乐等课也因相关能力受限而导致无法参与课堂学习。个案综合成绩居班级后位,学习能力较弱,属于需要进行个别辅导的对象。

四、访谈与观察

1.晤谈

与小程的妈妈及随班科任老师进行了晤谈。妈妈反映,小程是家中独子。孩子摔伤以后,父母为求治愈,四处奔走求医,花费巨大,但效果甚微。后来,父母在个案的养育问题上产生分歧,分歧日渐严重,最后走向离婚。由于个案母亲经济状况较好,遂将个案判归母亲扶养。母亲由于忙于工作,常无暇顾及个案,只能将个案送至外公家由老人照看。老人是退休工人,有一定文化水平,对待个案态度良好,能够协助个案处理个人卫生清洁问题,也能帮助接送个案上下学。

随班科任老师介绍,个案由于障碍原因,体质一直很弱,进入秋冬季节,个案因为畏寒,常会请假休息至第二年春暖返校上课。在校期间,个案由于不能控制大小便,常会弄到身上,需要老师不断提醒及协助处理。

上述可表明个案家庭情况基本良好,对个案较为关心。但个案体质较弱,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需要提供广泛、持续性的支持。

2.观察

通过持续观察发现,个案上课注意力较难集中,易受外界干扰影响,爱东张西望,常游离于课堂之外,需要老师时时提醒,自控能力差。个案沟通交往意识较强,有较强的沟通意愿,喜欢跟同学打成一片,但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容易盲从,跟风模仿,形成不良行为举止。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依据上述量表评估、晤谈内容及对小程观察的结果,可推断小程目前各方面能力发展水平均低于同龄正常学生。(见表4)

2.建议

针对以上评估结果,发现个案在社会适应、精细运动、生活自理、认知及言语沟通等领域能力发展较弱。而其中精细运动、生活自理及言语沟通都与个案生活密切相关,属于需要优先掌握的技能领域。因此,建议教师和家长优先选取以上三个领域进行教育康复训练,具体如下。

一是针对个案精细运动能力较弱的特点,建议教师及家长可以先从训练个案的手部肌力着手,可借助重锤式拉力训练架、哑铃、弹力网等进行手部肌力的康复训练;伴随手部肌力的康复,可同时开展手部灵活性训练,如安排一些作业游戏,拨珠子、插木棍、走迷津等,或者利用一些生活游戏,如捡豆子、串珠子、画线、拧瓶盖、色彩填涂等来提高个案的精细动作能力。

二是针对个案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问题,建议教师和家长在为其提供支持的同时,多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尽量多给予个案表现的机会,鼓励个案进行积极尝试,并给予正向行为支持,如表扬、鼓励、奖赏等,以强化动机水平。在校期间,教师可运用生态评估的方法将个案在校所需掌握的技能罗列出来,利用生活适应或个别训练课进行训练。在家可让家长协助训练个案处理个人卫生或培养替代能力。

三是针对个案言语表达能力发展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借助学校的言语矫治训练仪进行构音器官的运动功能训练以及构音语音训练,帮助个案矫正构音障碍,学习发声。另一方面,训练个案借助辅助沟通工具进行沟通,如自制沟通板、图片兑换沟通手册等。

老年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方法篇8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缺血性脑卒中;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7.3.0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03-0079-02

脑卒中指因受到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影响,从而诱发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该疾病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患者的致残率、死亡率较高。有数据资料显示,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75%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肢体功能障碍[1]。大部分患者出院后,康复训练得不到专业指导,导致其需求无法满足,有研究表明,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有利于使患者出院后继续坚持康复训练,促进其肢体功能障碍与认知障碍的改善[2]。延续性护理属于新型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的护理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主要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2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7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1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女24例,男32例,年龄56~75岁,平均(63.29±3.96)岁。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女25例,男31例,年龄55~76岁,平均(63.64±3.3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保持患者病房内的干净、整洁,确保室内通风、温度适宜,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并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向患者讲述与疾病相关的知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于患者出院后实施延续性护理。(1)成立延续性干预小组,由主治医师(1名)担任组长,组员包括康复师1名、护理人员2名。在患者出院前,干预小组成员必须彻底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分析患者的自我康复能力,明确其心理状况,询问患者对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2)建立个人档案。为患者建立个人档案,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制作电子信息表格,按照随访情况,对表格内容及时进行更新。(3)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院后的康复训练计划与饮食计划。(4)通过微信、个人QQ、QQ群等方式,与脑卒中患者家属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患者的康复训练与肢体功能恢复状况,并给予专业指导,提出合理化建议。(5)心理指导。每周以电话随访的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明确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针对存在不良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要给予心理疏导,用语言开导患者,使患者的心理压力消除。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标准:利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进行评估,内容包括社会、认知、情绪、角色、身体五个维度,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3]。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利用生活自理能力量表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穿衣、洗漱、扫地等,总分值为100分[4]。

护理满意度评估: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评估患者满意度,评估内容有护理内容、护理质量、护理技能、护理态度等,分值在0~100分,90分以上为满意,60~89分表示较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率+较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统计数据资料,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社会、认知、情绪、角色、身体五个维度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21%(55/56),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3.93%(47/56),观察组满意度更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患病率较高,这类疾病的致残率、死亡率非常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危及患者生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眩晕、视觉障碍、四肢无力、发麻等,随着感觉、视觉障碍的不断发展,病情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可演变为完全卒中[5]。有研究表明,在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通过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其病情的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6]。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因有医护人员的指导,能够坚持康复训练,可获取良好的训练效果[7]。然而,部分患者出院后,在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康复训练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延续性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要求医护人员了解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训练情况,对其出院后功能训练进行指导[8]。

通过实施延续性护理,有利于鼓励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新适应社会环境,在家属的配合下,每天坚持康复训练,促进肢体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除此之外,在医护人员的干预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知识也会增强了解,提高保健意识。经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延续性护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这表明延续性护理的实施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与生活自理能力。

综上所述,临床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通过实施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干预,为患者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饮食计划。医护人员要定期电话、上门随访,向患者提出专业化、科学化的康复训练建议,改善其病情。

参考文献

[1]杨林,石鑫,文月珍,等.延m性护理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7):13-15.

[2]车晓春,姜爱华.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干预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8):139-142.

[3]吴婷婷.延续性护理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4):135-136.

[4]吴宏美,黄琼,高碧容.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康复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6,5(10):1071-1072.

[5]张小燕,许继晗,苏永静,等.初发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9(7):294-296.

[6]童艳.延续性护理干预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1):138-139.

[7]李葆华,王艳,董玉静,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3):309-312.

老年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方法篇9

〖HJ1.6mm〗卒中后痴呆作为最近国际学术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受到广泛的关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是指卒中3个月后发生的痴呆。目前,脑卒中的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约280/10万),卒中后痴呆(post-strokedementia)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多。多数研究报道,卒中后痴呆发生率占脑血管病患者的26%~30%,9倍于年龄匹配的正常人[1]。我们将循证护理的理念运用于脑卒中后痴呆患者的康复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及精神科住院患者中筛选出66例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后痴呆患者,所有病例经过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证实,并符合iCD-10痴呆的诊断标准,神志清楚,查体合作,既往无严重智能障碍、精神症状或阳性家族史,无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66例患者中男45例,女21例;年龄55~85岁。其中缺血性54例,出血性6例,混合性6例。随机分为循证护理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民族构成及病程、病变性质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脑卒中的治疗、护理及认知功能训练。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将循证护理的理念运用于其康复实践中。

2.1循证过程

2.1.1护理评估了解患者病情,通过全面评估,综合分析判断,确定以下护理问题。(1)疾病知识缺乏;(2)记忆障碍;(3)智能障碍;思(4)维障碍;(5)定向障碍。

2.1.2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目前公认的观念认为,pSD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征,包括血管性病因、变性性病因或两者兼而有之[2]。55岁以上的卒中患者发病后5年内的痴呆患病率为20%~30%左右,而同龄正常人群仅为5.8%,公认的pSD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血管危险因素、卒中前认知功能减退、卒中严重程度、脑血管事件和白质病变等[3]。其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智能、思维、感知觉障碍和定向障碍等。卒中后痴呆的智能障碍由于病变侵犯的的只是某些局部的区域,因而使智能部分发生障碍,如出现记忆减退、理解力削弱、分析综合困难等,但其人格的基本特征一般保持良好,并具有一定的判断和自知的能力,定向力比较完整。

2.2实施护理

2.2.1做好健康教育护士应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痴呆与卒中的关系,指导家属观察病情变化的方法。针对患者记忆力差,听力欠佳,动作缓慢等特点,采取语言教育配合书面教育的形式,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患者发放健康教育卡片,定期讲课,反复训练。

2.2.2对记忆障碍的护理:强化记忆锻炼,增加信息的刺激量,经常鼓励患者回忆过去生活的经历,帮助其认识目前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和事件。定时看电视、报纸,了解国内、外大事,保持良好的社会互动,可获得更多的信息。经常协助患者确认现实的环境,如房间、厕所、餐厅。房间内的摆设尽量不搬动,减少辨认环境的困难度。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给予充足的营养,改善饮食结构,多食富含卵磷脂、乙酰胆碱的食物,有助于核糖酸补充入脑内,提高记忆力。

2.2.3对智能障碍的护理:卒中后痴呆患者智力损害后恢复很慢,为了延缓痴呆进展的速度,少量多次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给与良性刺激与练习,以促进病人主动性的提高。重点是促进其多用脑、勤用脑,以刺激大脑的思维活动。有意为病人安排与周围人接触,进行对话、让患者听音乐、折纸、绘画和简单的炊事,以及扫除等。给患者制订切实可行的功能训练计划,包括语言、计算及理解功能训练,做到循序渐进、反复强化、持之以恒、耐心辅导和鼓励。给予促智药或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

2.2.4对思维障碍的护理:对思维贫乏的患者多给予信息及语言刺激,对患者关心、体贴,多与其交谈沟通,寻找患者感兴趣的话题,用患者经历过的重大事件,诱导启发病人用语言表达,刺激大脑的兴奋性。对思维活跃及紊乱的患者,改变话题,分散注意力,转移思路,保持情绪平稳,使思维恢复到正常状态。对有妄想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态度和蔼亲切,语言恰当。与患者交谈时,掌握病情动态,注意谈话技巧,不可贸然触及患者的妄想内容。

2.2.5对幻觉的护理:护士掌握患者不同类型的幻觉及其特征,并对症护理。出现幻觉要稳定情绪,分散注意力,尽快将其引导到正常的情境中来。

2.2.6对定向障碍患者的护理:有专人陪护,片刻不离身,防止患者单独外出、走失,发生意外事件。患者床位不要轻易更换,尽量保持原状。对一些轻度痴呆患者进行定向力训练。如在患者病房内设置醒目的标志,利用小黑板和日常生活护理时反复向患者讲述日期、时间、地点、天气等,使患者逐渐形成时间概念,帮助患者定向,改善其行为,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2.2.7加强基础护理:(1)认真做好生活护理,患者年龄大,生活自理能力很差,需按时督促和协助病人料理衣着、梳洗、刷牙、大小便、饮食等,并反复进行训练。经常卧床的患者以及大、小便失禁患者要保持床铺整洁、干燥,多翻身,防止褥疮。(2)患者多失眠,保证充足的睡眠,首先给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观察并记录睡眠情况,不让患者蒙头睡觉。(3)安全护理:由于患者有认知功能障碍,而运动功能保持完好,常无目的闲逛、或干扰他人、外出,易发生意外,故严格看护,确保门窗安全,防止外走。

2.3效果评定通过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及社会适应功能障碍调查表(FaQ)进行客观评定[5]。对本组患者入院时、入院8周后测定精神状态(定向力、记忆力、语言、回忆、注意力及计算力5个因子)以及社会适应功能障碍相关指标。

2.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p

3结果

3.1两组在经过8周的治疗、护理后FaQ分值较前减少;自身护理前后对照,经t检验,研究组社会适应功能障碍得到一定改善,p0.05,无显著性差异。2组护理前后社会适应功能障碍(FaQ)积分比较,见表1。

3.2研究组护理前、后mmSe总分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及计算力、回忆、语言5个因子得分均较护理前有提高,p

差异有显著性;对照组8周后5个因子得分均较护理前有提高,但除了语言因子方面得分差异有显著性,其余4个因子得分差异无显著性。2组护理前后精神状态(mmSe)各因子及总分比较,见表2。

4讨论

老年认知障碍康复训练方法篇10

【关键词】老年痴呆;患者教育;家属教育

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痴呆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老年痴呆是以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情感障碍及精神异常为主要临床特点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疾病[1],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及生活能力下降或丧失、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健康教育对提高患者的认知行为和日常自理能力有重要价值。

1患者教育

患者教育是健康教育中的难点问题。由于老年痴呆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器质性精神衰退疾病,病程隐蔽,进展缓慢。患者病情轻重差异大,健康教育侧重各有不同。

1.1早期轻度痴呆患者健康教育早期患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工作,学习不会表现异常。记忆障碍不能忽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日常生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1.1生活规律性制定锻炼计划,每天早晨或晚饭后散步,保证充足睡眠,对于失眠严重的患者,适当给予安眠药物[2]保持大小便通畅。

1.1.2饮食调护。摄入足够均衡营养。多食植物性蛋白和含钙食物,如大豆,豆浆,牛奶;多食鱼类,适量补充鱼油;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肥肉,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保持血管弹性,少食盐和糖,减少铝和铜的摄入。

1.1.3娱乐活动,鼓励患者多参加学习和力所能及的社会和家庭活动[3]

1.1.4记忆康复训炼。利用患者熟悉及感兴趣的事物,激发患者的远期记忆,促使患者的生理功能和人际关系恢复。在患者的床前摆放患者喜爱的照片,诱导患者用语言表达感兴趣的事。

1.2中期中度痴呆患者健康教育除早期健康教育外,教育患者保持心情舒畅,稳定情绪。家庭物品固定地方,放置有序方便取用,防止撞伤。白天加大活动量,保持夜间睡眠。患者烦躁、焦虑不安时应尽量安慰,疏导患者,多与患者进行思想感情交流,满足其合理要求,说话时避免痴,傻,呆等词。

1.3晚期重度痴呆患者的健康教育生活上给予关心协助,不是完全包办。协助患者在熟悉环境中生活自理,如洗漱,进餐行走等晚期患者对环境方向定向力差,不能单独外出,防止走失或跌伤。锐器等物品保管好,防止误伤或伤人。对意识丧失患者,可指导保姆或家属每日给予温水擦浴1次,每2~3h翻身一次,防止压疮。每天活动关节2~3次进行肢体按

2家属教育

家属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环境。家属的照护知识,技术及心态对老年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和预后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2.1生活照顾合理安排患者日常生活,保证其规律性,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家属应给患者卫生指导,采取措施制止不卫生行为,如随地大小便,地上捡东西吃等;根据天气给患者添加衣物,居室常通风换气,长期卧床的定时翻身,拍背,预防褥疮,对病情较重的协助料理生活,注意营养饮食,衣着冷热和个人卫生。

2.2安全保护应妥善管理家电、煤气等,防止患者发生意外。患者外出需有人陪伴或把患者姓名、地址、联系方法等写在卡片上让患者带在身上,以防意外走失。

2.3情感支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仅依赖于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感状况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样是重要的,关爱和情感支持可有效的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家属每天和患者面对面的交流,语言平静,亲切。

2.4功能训练包括强化记忆,智力训练。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文化程度,与他们玩数字游戏,有简单到复杂,反复进行训练,帮助患者扩展思维,提高智能。还要注重行为训练,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

2.5居室环境指导室内保持环境舒适,空气清新,阳光充足,设施简单,室内无障碍,地面要防滑。

2.6饮食指导食物应荤素,粗细搭配。油脂适量。限制食盐摄入,饮食适合患者口味,保证丰富营养,品种多样化,提高食欲。

3结论

健康教育能有效促进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使老年痴呆患者在长时间内处于稳定状态,延缓疾病进程,延长有生活质量的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张贞.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干预.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