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科学技术发展的利与弊十篇科学技术发展的利与弊十篇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与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6:53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与弊篇1

关键词:国家考试舞弊对策理论实践

目前国家考试种类有众多,其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国家教育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国家司法考试、国家医学考试等。在各类国家考试中,形式多样的舞弊行为经常发生,甚至愈演愈烈,严重影响社会正义和公众秩序,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和法制威信,因此,研究国家考试舞弊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刻不容缓,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此作一些探讨。

一、国家考试舞弊的定义、内涵与界定

在国家考试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违反考试规定的现象和行为,并由此派生出法制问题、教育问题、道德问题、处罚问题、权利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违反考试规定又有违纪(Discipline)和作弊(Cheat)之分,从词条上分析,违纪是违反了纪律或规则等有约束力的行为;作弊是用欺骗的手法去做违背制度或规定的事情。舞弊(Fraud)则是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显然舞弊不只涵盖了违纪违规和作弊行为特征,更增加了具有产生后果的涵义。

1.国家考试舞弊的定义。国家考试舞弊现象繁杂,但对其定义往往只限于具体行为和现象,很难见到相对权威的理论界定和文字表达。考试舞弊行为从时间顺序上涉及考前、考中、考后直至分数公布以前的整个过程;从对象上可分为考生、非考生,个体、群体,等等;从后果上可分为对考试结果无影响、有影响。我们认为,考试舞弊是一种源于主观,显于客观的,采用不当手段以图达到预期目的的行为,它与时间、空间、行为、后果存在关联,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为便于对考试舞弊行为界定和处罚,从广义来说,国家考试舞弊可定义为:在国家考试组织与实施过程中,采用不正当手段,影响考试信度和效度的一切行为。

2.国家考试舞弊的内涵与外延综述。近年来在国家考试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各类失窃、泄密、顶替、篡改、偷看或传递答案等情况层出不穷,这些现象后面隐藏着的社会背景使国家考试内幕纷繁复杂。与传统考试舞弊相比,市场经济条件加现代科技,极大地丰富了考试舞弊的内涵。其中,既有传统色彩鲜明的夹带、偷窥、传递和窃密、替考等行为,又有现代气息分明的采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夹带、偷窥、传递和窃密、替考等行为;既有主观故意性的舞弊行为,又有客观无意的违规现象;既有个体封闭式行动,又有团体协作型行为。还可以分为泄密型、麻痹型、窃取型、替换型舞弊等。综上所述,我国国家考试舞弊内涵可以表达为:在市场经济为条件下,为实现某种个人(或集团)目的,运用欺骗等不正当手段,进行的影响考试公平公正性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在主观上违背考试目的,影响公平公正;在客观上弄虚作假,获取不当利益;在表象上行为失范违规,破坏考试秩序;在本质上反抗社会约束,个人私欲膨胀。从里及外,考试舞弊践踏社会秩序和法制,妨碍社会正义和公正;破坏政府公信力和社会道德风尚;影响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品性养成和身心健康发展,考试舞弊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的负面影响都是难以估价的[1]。上述几个方面,构成了考试舞弊的外延之所在。

3.国家考试舞弊的界定。国家考试中的诸多违反考试规定的现象与行为,分为主观性或客观性的行为,轻度或严重的行为,影响后果或不影响后果的行为,等等。现代考试组织技术尚无法甄别某违规行为是否为主观或客观因素造成的,因此,只能从客观行为上予以判别和处罚。界定舞弊行为,似乎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违规不影响考试结果的,如考前考生携带违规物品进入考场,不按要求在规定座位上入座,监考者与某被监考生间存在直系亲属关系,等等;二是违规且影响考试结果的,如考生偷窥他人答案或自带的小抄,考生委托他人替考,等等;三是破坏考试过程的,如攻击考试组织管理人员,在考卷绝密阶段传播试题答案,等等。我们不妨把三类行为依次界定为,违纪行为、舞弊行为和违法行为。如国家考试规定不允许将草稿纸带出考场,不允许在规定时间内交卷出场,考生无论有无意识违反了上述规定,其行为即构成违反考试纪律,属考试违规;而利用违纪带入考场的手抄或电子产品并使用,明显对考试结果产生影响,则属于舞弊行为;破坏国家考试正常进行的,则属于违法行为。国家考试具有其严肃性和独特性,因此即使是把在普通考试中进行的作弊行为,施用在国家考试中,后果也会有不同,制裁惩罚也应不同。在此,在界定舞弊行为时,界定清楚违规、舞弊、违法等概念十分重要。

二、国家考试舞弊的现状、成因及趋势

考试舞弊与考试孪生俱来,舞弊的花式同样充斥着人类智慧,历来是统治阶级的眼中钉、肉中刺。当代市场经济加信息化社会是考试舞弊形式发展最多,速度发展最快,后果发展最严重的时代,防止国家考试舞弊已到了维护国家稳定、维护法制社会、维护社会公信力的重要历史阶段。

1.国家考试舞弊主要现状。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市场经济与高科技在国家考试过程中紧密结合,形成利益错综复杂、形式千变多样的考试舞弊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国家考试舞弊呈以下三个新走向,一是舞弊目的从单一走向多元:许多舞弊事实上已经从过去单一地追求成绩向追求利益与金钱发展,逐利的和赚钱的团伙越来越多地与考生形成舞弊的共同主体;二是舞弊形式从传统走向现代:舞弊行为正在从夹带纸条、伺机抄袭、替考等考场内的封闭状况,向考场内外相互配合,甚至跨省市考点间的联结作弊,特别是采用网络、手机、电子词典、针孔摄像机、无线电耳机等高科技设备传输信息的方向发展;三是舞弊人员从个体走向团伙:当前所有大规模作弊,无一不是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团伙作弊行为,他们寻找命题、制卷、运输、保管环节中可能出现漏洞,甚至打通考试组织管理者、雇佣替考解题,无所不为,集团成员中有明确目标和分工。所有这些,给当前考试组织管理构架带来三个不适应,一是对防范的范围不适应,防范对象从考生所在的学校(单位)扩大到社会;二是防范技术不适应,防舞弊技术总落后于舞弊技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显得尤其突出;三是处置手段不适应,处理舞弊行为往往仅从道德层面开展,缺乏法律处罚依据,抓获舞弊参与者后,无论政策或法规,尚无有效的惩罚手段,舞弊者尚处无代价或小代价之中。

2.国家考试舞弊的成因探源。国家考试舞弊的成因相当复杂,首先,社会原因是舞弊现象盛行的主要原因。当前,就业压力巨大导致人才选拔竞争加剧,致使舞弊冲动频发,加之国家处在社会转型阶段,道德失范的现实与传统人情的世故相融合、诚信的缺失与利益驱动的相融合等,使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成为舞弊发生的温床。其次,考试法制缺损是舞弊频发的重要原因。到目前为止,处理国家考试舞弊的惟一依据仍停留在有关部门的规章层面,国家关于选考人才的法律几乎还处于空白,舞弊者受处罚成本与舞弊成功收益呈“剪刀差”。最后,高科技利用是舞弊加剧的另一原因。互联网以其覆盖面广、隐蔽性强、传播速度高等优势,事实上已经成为国家考试舞弊的平台,各式各样的高科技设备,使作弊手段越来越高,作弊隐匿性越来越强,而反舞弊技术尚远远落后于舞弊技术,反舞弊在道德层面处于优势,在技术层面却处在劣势。[2]

3.国家考试舞弊的发展趋势。从国家考试舞弊现状来看,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彻底根治国家考试舞弊问题的道路还很漫长,考试舞弊花样将会不断翻新,手段将会更加隐蔽,危害将会日益增大。其发展趋势将体现三个特点:一是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团伙化倾向将更加严重。以营利为目的的考试舞弊团伙,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诈骗、窃取、收买等各种手段,攻击考试管理的薄弱环节,组织化、有分工、有避险经验的舞弊产业链已初见端倪。二是高科技设备技术将被更广泛地运用于考试舞弊,考试舞弊产品的翻新速度越来越快。无线传导、电子信息、生物仿真、纳米技术都正在被运用到舞弊产品中来,使查处发现舞弊更加困难。三是舞弊形式从考场(点)内向考场(点)外延伸,舞弊信息已能够实现全国考点共享。舞弊环节成系统化,在系统外部从报名到参加考试有造假、冒名顶替的舞弊风险,在系统内部从命题、制卷、运输、保管、阅卷、登分等更有因人、因设备、因技术、因管理等因素而促成考试舞弊的风险存在。

三、对国家考试防舞弊策略与措施完善的建议

根据以上对国家考试中存在舞弊现象的分析研究,仅用一般意义上的加强考务管理,强化诚信教育,完善监考措施等防范办法,已难以根治国家考试中的舞弊顽症,要从根本上解决或降低考试舞弊现状,必须从改革和创新现有国家考试组织管理体系和操作技术入手,进而建立新的国家考试组织管理体系和操作系统,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1.明晰考试权利,健全国家考试法规体系。

考试是现代社会甄别人才、资质审定、资源分配的重要手段,为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国家必须制定统一的考试法规,对国家考试行使的主体、职权、程序、责任等进行规定,明晰考试权利和处罚,根据国家考试舞弊现状,立法中应该对考试舞弊行为的界定、处罚办法予以明确,特别是对考试舞弊行为的概念和构成要件、行为表述、法定量刑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开展国家考试舞弊犯罪化研究,完善国家的法律体系。

2.改革考试机构,创新国家考试管理系统。

权力是权威性资源的核心基础[3],国家考试权属于国家,国家考试组织机构应该代表政府,考试组织管理应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目前国家考试管理系统应向三个方向迈进,一是成立国家专职考试机构,将各类国家考试整合并归,统一管理;二是各级国家考试组织机构形成由国务院派驻省、省派驻市的垂直管理模式,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三是实行国家考试工作人员资格认证,建立专业化的国家考试管理人员队伍。

3.利用现代技术,重构国家考试模式。

防考试舞弊问题既是社会道德层面的问题,又是技术方法层面的问题。我们认为,现代科学技术能为考试舞弊推波助澜,更能为消除考试舞弊立下战功。从考试技术层面来分析,当前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循序渐进,从宏观上推进,应积极探索研究标准化考试实验,改一考定终身为多考选人才,科学建立考试海量题库,建立专门考试基地和标准化考场,采用网络考试为主的形式,采用指纹身份认证等办法,杜绝替考和偷窥答案等舞弊现象发生;从中观上实施,应改进现有考试技术,如可充分运用现有电子技术和印刷技术的特别,采用一场一卷多卡,甚至多卷多卡的考试形式,如同一张考卷可印刷若干种不同版本,打乱后发放给考生,考生通过在考卷上粘贴条形码的办法进行识别,进行计算机自动阅卷并给出相应成绩;从微观上操作,应加强高科技对抗手段研究,采取多样有效的电子技术防范措施,如采用电子监控术、屏蔽技术、侦探技术等手段来防范高科技作弊情况的发生。

4.完善征信系统,建立社会诚信机制。

国家考试采取社会化报名形式,在报名信息纳入国家考试数据库保存的同时,将考生考试信息中的有关条目与考生社会诚信信息联通,分为若干级别,按规定或权限向社会开放,使考生参加国家考试的诚信状况成为携带终身的个人诚信记号,实现社会共享共用,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诚信风尚作探索。

5.开展多样化考试与录取试点,改革人才选拔办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单纯笔试的考试模式,如加大学业水平测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在录取中的比重,再如扩大重点高校自主招生比例,对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专业参考个人志向、爱好、身心条件等[4],采用推荐、日常考察、社会实践、专业技能加试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综合因素作为选拔人才的基本方法。

参考文献:

[1]汪信砚.社会稳定及其基本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版),1999,(1):9.

[2]廖平胜.考试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3]张耀萍.高考改革中的利益主体分析.中国考试,2009,(10):49.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与弊篇2

刘璐

1.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关于科技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这个辨题,我方辨友一致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

2.人类的生存方式,20万年前与10万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3000年前与2000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600年前与500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是,今人与古人其实早已今非昔比,即使是现在与100年前相比,也已完全不一样。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什么让人类开始了新的生存方式?

3.我说,这便是科技,是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纵观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视科技的发展?回首过去,看四大发明,独具鳌头;观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瞻圆周率值,七位小数;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器,扬名海外。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我们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

4.问,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毋庸置疑,当然是利大!作何解释?不用解释!中华文明八千年历史文明就是铁证如山,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人类从茹毛饮血原始生活学会利用或烧熟食物,从依靠自然到繁殖饲养,从手无寸铁到冶金炼石,这不都是进步,这不都是发展?如果是弊端大于利的话,那人类为什么都还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进步?只有进步才能使明天更美好!

5.一个人不进步是可悲的,一个国家不进步是落后的,一个世界不进步是黑暗的。只要在不断的进步中,人类的生活才可以得到升华。人类是渺小的,人类是脆弱的,他没有庞大的身躯,没有牛似的力气,没有乌龟的硬壳。但上天给予了人类一颗聪慧的大脑,一双勤劳的双手,人类没有坐享其成,而是选择了不断进步,才可以在今天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

6.让我们把今天的生活和十万年前相比,我们是至高无上的;把今天和几千年前相比,我们是居高临下的;把今天和几百年前相比,我们是幸福舒适的;把今天和明天相比,未来是美好光明的。几千年来,从马车变成了轿车、火车、飞机;从煤油灯变成了白炽灯、霓虹灯、节能灯;从海角天涯变成了近在咫尺、视频聊天、鼠标一点尽知天下事。

7.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赶上了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充满高科技的时代,这不光光是我们的祖先在进化时选择了发展,选择了进步,也包括了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刻苦钻研,我们今天的日子时有多少辛勤的科学家们用智慧甚至生命换来的。

8.因为法拉第,我们生活的周围才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电器;因为达尔文、因为孟德尔,我们才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认知自己;因为扁鹊,因为华佗,因为李时珍,我们的生命才能得到保障。

9.我们周围的一切,不都是他们给我们换来的吗?生活如此舒适,生活如此惬意,生活如此美妙,我们的平均寿命比古代提高了30岁,看望亲友甚至不用出家门,这不都是科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吗?

10.所以说,科技改变历史,我们探讨科技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是不需要质疑的,因为就是利大!你说科技发展带来了大气污染、你说科技发展产生了白色垃圾、你说科技发展形成了气温变暖……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越明亮的地方后面的阴影就越暗,但就凭这些你就断定科技发展弊大于利?“世异则是事异”时代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同,再说大气污染,各省各市都推出了预防预案;白色垃圾,统一处理;汽车尾气造成气温变暖科学家们也研发了太阳能汽车。看看现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电池……环保节约的太阳能已经逐步进入千家万户,这不是科技在发展吗?

虽然有弊端,但比起造福人类,环保家园的科技发展理念,无关痛痒,只要有弊端,科学家们同样会想办法去解决,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科技发展的步伐一刻也不会停止。科技发展,无可厚非,就是利大,这个辨题唯一的答案!就因为科技一直在进步,科学一直在发展,狡猾的诡辩,笼统的只言片语,无理的胡搅蛮缠都改变不了这个真理。如果你说科技发展弊大于利,请问,你能在一周之内不坐车来上课,不用中性笔、不用圆珠笔、不用钢笔?你能在一周之内不看电视、不听新闻,不看报纸,不读书,不上网?你能在一周之内不吃研发的杂交水稻?不吃面食?不喝饮料?,你不能,因为科技已经和你息息相关,已经和你密不可分!在请问,如果你给主席写信,说建议停止一切科研活动,大家是送给你鲜花,还是拿板专拍你?

科技改变历史,知识改变命运。我们跨入了21世纪,跨入了一个充满高科技的时代。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学改变了我们的命运。“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为何能在世界面前挺起胸脯?因我们的科技在不断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

科技发展利大于弊,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油灯变成电灯……几千年来,从马车变成了轿车、火车、飞机;从煤油灯变成了白炽灯、霓虹灯、节能灯;从海角天涯变成了近在咫尺、视频聊天、鼠标一点尽知天下事。

现在,人们生活变好了。电视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可以看新闻,了解国内外的事;可以看动画片,放松一下;还可以不去现场看节目、表演,可以在家看转播。如果没有高清晰的电视技术,我们又如何享受华丽的好莱坞电影呢?电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更广泛,我们在连云港发一封信到巴西,只要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我们可以在因特网上和天南地北的亲朋好友聊天、游戏;可以在网上读新闻,看电影,听音乐;可以听老师上课,查找资料,还可以足不出户购物、医疗、求救……如果没有手机,我们如何随心所欲地与亲人保持联系呢;如果没有网络,我们又如何与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谈天论地

如果没有手机,我们如何随心所欲地与亲人保持联系呢;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时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文化。现在,更多的年轻人接受了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时尚的生活方式,甚至于网恋也成为现在的一种潮流。

可以这样说,科技和我们息息相关。有了这发达的科技,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

事实证明,这类现代化工具的出现,不仅证明了科技迈入了一个新的平台,也证明了世界间不同地域的交往离不开它。

科学技术是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中,正是由于蒸汽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才使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的财富翻了一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正是由于以使用电器为主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才极大地促使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苏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促使了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的根本改善。因此,科技发展的有利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正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在多种场合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确立了科学技术的重要的地位,把发展科技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增大了对科技发展的资金投入,改善了科技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从而使得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很大地进步,步入了科技强国之林。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德国,法国等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很多技术都受限于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应该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与弊篇3

关键词:作弊无线电管理防范

中图分类号:tn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040-01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利用高科技作弊和反作弊已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话题,作弊手段呈高、精、尖的趋势,而作弊的方式更是隐蔽。目前,我们配备了一定频段的干扰器、屏蔽器、探测器等设备,均可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发挥干扰和屏蔽作用,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在考场里放置信号屏蔽器,但是它的频率范围只有800mHz~2300mHz,各个干扰器的覆盖面积不是很大,如果将整个学校屏蔽又会影响周围的居民。再者,我们利用技术手段,启用大功率干扰设备,干扰这些信号的传输,考点多,设备少,另外对于合法的无线电台(站)又会造成干扰,可想而知,我们无线电管理部门还是不能完全应付利用无线电考试作弊的,无论是在设备上还是技术上都有一定的差距,虽然是如此,我们无线电管理部门在相关考务部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充分发挥无线电管理部门的技术优势,通过健全机制、加强宣传、采取多种技术手段等方式积极协助考务部门对利用无线电设备考试作弊行为进行严密防范和打击,工作卓有成效。

经过多次的考试安全保障,目前无线电管理部门面临的处境是,其一,现行的国家《无线电管理条例》对非法使用无线电台用于此类活动,处罚力度不大;其二,无线电管理部门没有对销售市场的管理和处置权,无线电发射设备销售市场全面开放,各类无线电台通信设备随意销售,价格低廉且频率连续可调;其三,无线电管理部门没有人身限制权和入户检查权,查处考场作弊只能从技术角度进行,其力度可想而知。所以,要搞好此项工作:一是新的无线电管理法规尽快出台;面对新形势、新技术、新课题增加新的管理办法;二是必须由公安、教育、工商、技术监督局等多个执法部门配合行动,发挥各部门的特长,理顺关系、统一协调、齐抓共管,效果才能显著;三是应该进一步加强技术力量,层出不穷的作弊手段与作弊方法反而使无线电管理部门有时无以应对,有时只能用采用信号屏蔽、大功率干扰设备,使作弊信号中断;四是要进一步加强无线电监测力量,一般考试作弊都是从考场外传递答案的,无线电监测人员只能从无线电发射源查起,利用无线电监测仪器、仪表和定位技术,查找无线电信号,固然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而且全国不少城市的无线电管理部门已经查获了多起此类案件。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对付作弊并非全策,只是辅助手段,还是要从各个方面来解决。

1要多措并举,加强宣传攻势

无线电管理部门要制定预防和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作弊的宣传方案,预列专项经费,安排分管专人。要利用电视、网站、报纸开辟专家访谈、法规讲座、无线电作弊处罚等专题专栏;采用流动宣传车,标语横幅,传单册子,行业简报等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教育考生自觉抵制无线电作弊行为。定期联合教育、公安等单位,组织重点群体参加学习,专题宣讲无线电法律法规和违法违规处理措施,强化重点人群的守法意识。以高考为例,考前一周和开考前,均向广大考生宣传防范无线电作弊的技术措施和参与无线电作弊的严重后果。强大的宣传威慑攻势,有效地提升了考生的守法意识,遏制了无线电作弊行为的发生。

2要惩防结合,狠抓源头管理

要注重从源头预防利用无线电设备作弊等违法行为。通过组建无线电联合执法小组,加大执法巡查力度,联合国安、工商、公安、质监、广电等部门,对无线电设备的生产、销售、使用环节进行全程监督、重点监控、随机抽查。对无线电违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擅自使用无线电设备的行为,既罚又纠,从源头上防范了使用无线电设备作弊等违法行为的滋生。

3要加快建设,完善基础设施

要多投入资金更新设备,配备具备数字解调和信号识别功能的监测设备,配备各类无线电频谱分析仪、无线电信号追踪仪、无线电干预系统等。截止目前,我市已建成1个无线电监测控制中心、2座固定监测站、1辆移动监测车和多套便携式监测仪组成的无线电监测网;建设了具备无线电管理台站信息、监测调度功能于一体的远程培训与视频会议系统,为无线电管理、信息监测提供了支撑平台。虽说有这些比较先进的设备,但还是不够的,考试时考点又多,分布地又广,比如说高考,县城分布的也有考点,无线电管理部门根本就无暇应对,对多个考点进行监测根本就不够,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为无线电管理工作创造了最基本的硬件条件,能够极大地提高了考试作弊信号源的查找处置能力。

4要内修素质,注重技术练兵

无线电管理部门要注重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岗位技能。监测站除硬性规定工作人员必须要持证上岗外,还要坚持每月提供2次集中培训,定期要举行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经验交流等活动。在每次大型考试前进行的无线电安全保障预演中,监测站技术人员要会查找不足、分析重点,有针对性地补充提高业务技能,特别是对考试前后考场周围电磁环境测试比对、可疑信号甄别捕捉、违规信号监听等重点方面。深入持续的技术练兵,能显著提升无线电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针对考试作弊无线电信号的时间短、移动快的特点,监测站技术人员要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一套扩面缩点的干扰源排查方法,大大地提高作弊干扰信号的捕捉能力。

5要常抓不懈,勤于日常管理

要注重日常管理,坚持群策群力,要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探讨各类无线电作弊行为的新特点、新情况,不断总结提高;优化工作流程,建立健全无线电作弊违法行为处置快速反应机制;要重视考前考场周围的无线电环境数据库建设,对重要部门、重点业务、重要场所、重点活动的无线电频率进行保护性监测,不断充实各类无线电信号频谱特征库,要在考试期间出现的异常信号有很快很准的判断能力。

现在,无线电管理部门无论是从技术手段还是从管理水平切实提升了快速处理考试作弊等无线电违法违规行为的能力,履行了“空中警察”的职能,为创造和谐社会、维护法律尊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与弊篇4

一、传统心理实验教学的局限

心理教学的基本课程包含“普通心理学”还有“实验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一般比较注重理论的研究,通过式样的演示,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而实验心理学更加注重的是实际的操作能力与实验心理学的理论依据相结合,实验心理学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对学生们的专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基本的实验课程可以通过多媒体和计算机展示出来,但是目前很多的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这就给心理实验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弊端。

(一)实验教学仪器的性能与质量水平不足

就目前来看,很多的高校对心理实验教学还都沿用最古老的实验仪器,有的高校仍要在沿用自己自制的实验仪器,这些实验仪器的精确度有待提高,质量也得不到很好的保证,无法满足实验心理学教学的各种要求,也无法演示出精准的实验数据。

(二)先进计算机与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缺陷

在心理学实验的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的教学可以通过计算机或者多媒体的技术演示出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设计一些程序、软件或者动画,再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同学,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完成心理实验的教学,不仅精确完美的展示了心理实验的教学内容,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学到最精准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理论。比起以往的传统心理学的实验教学模式,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的便准化、模式化,使教学更加的有效和标准。一些无法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演示出来的教学内容也仍然可以利用传统的教学仪器展示出来。

(三)计算机与多媒体投影技术在高校的心理实验教学水平较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计算机与多媒体投影技术尚没有完全的投入到各大高校的心理实验的教学当中去,一些模式和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的研发和提高。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投影技术很好的辅助了心理实验的教学,可以将一些心理学的基础教学通过更加生动形象的计算机和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出来,更好的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这一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心理实验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发展前景很大。

(四)传统的实验教学仪器上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传统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投资较大,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仪器的购买当中,大大的加重了教学的投资。并且这些传统的实验教学仪器体积较大且质量得不到保障,经常需要维修和检修,在维修的过程当中无法正常投入使用,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这些实验的教学仪器使用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实验数据的调试,耽误了较多的教学时间,同时要数据的精确度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一些精准的数据无法正常的展示出来,影响教学质量。这些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并不高,长时间不用会淘汰一些仪器设备,不能有效地利用好实验设备。相比这些不足,心理学实验的教学需要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投影技术,大大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的质量。

二、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投影技术在心理学实验的应用

在各大高校的心理学实验教学当中,针对传统实验仪器当中存在的弊端以及心理学实验的教学需求,需要对传统的实验教学做出了一些调整。更多的把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投影技术融入到了心理学实验的教学当中,并且做好研究出了普通心理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和实验心理学实验的教学模式。

(一)普通心理学实验的教学模式改革

1.建立普通心理学实验的演示系统。相比传统教学中,普通心理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多为一些概念性内容,正常的讲解较为枯燥乏味,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在普通心理学实验的教学当中融入了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投影技术,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投影演示出来,增加了画面感,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化抽象为具体,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理解。

2.传统与先进技术互相融合。在心理实验的教学当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普遍,老师和学生对仪器较为熟悉,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并且传统的心理学实验的仪器设备也能发挥其原有的作用。在利用这些传统仪器设备的同时,根据它的各种不足,可以融入先进的计算机和多媒体投影技术参与到实际的教学当中。既能弥补传统心理学实验教学的各种弊端,又能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加的容易。同时并不是搜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投影技术来完成教学,计算机和多媒体也无法代替所有的实验仪器,只有相互结合起来,才能在保证准确的实验数据的同时,更加生动形象的传授知识。

(二)实验心理学的教学模式改革。

1.独立教学实验心理学实验,改革实验心理学教学内容。需要逐步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教学便准和教学制度,实验的教学内容和基本形式都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和调整,充分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技术开发了研究更加完善的实验性理学的实验体系,包括心理学的教学中物理的方法,其中包含大小变化、物理平均量差和变量的恒定。还有信息的加工实验,信号的检测论等等。实验者可以制定更多的实验参数,根据实验者的需求研究出个性化的实验软件,将实验中的各个参数定义,并记录实验数据,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先进性,制定出不同的适合自己的实验软件,合理的调整,激发了学生们的自护研发能力。

2.开发计算机与各种实验仪器联机处理。在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利用各种实验仪器的设备,将这些设备巧妙地和计算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实验的实时监控,并且通过计算机记录好实验数据,使实验更加的准确,实验数据更加的清楚明了,同时利用多媒体的投影技术,将整个实验清晰的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大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激发了学生们对实验的研究兴趣。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与弊篇5

关键词:考试作弊;现象;根源;防止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121

一、考试作弊现象分析

1.考试作弊形式多样化。考生除了惯用的夹带材料、偷看、抄袭、传纸条外,还使用作弊器材传递答案,有的串通监考教师内外勾结作弊,还有的请“”替考……最可怕的是集体作弊,真可谓是无孔不入,无奇不有。过去考生作弊一般较为隐蔽,但近几年来已趋向公开化、群体化、高科技化。作弊手段越来越高端,甚至已经发展成团体作弊。有越来越多的考生认为考试作弊是正常行为,没有认识到考试作弊的危害性,也不觉得作弊行为是错误的,甚至是违法的。

2.考试作弊主体多元化。考试作弊的主体主要有考生本人,其动机单一,表现方式较为简单。除此之外,部分监考教师基于金钱或其他利益,丧失师德助考作弊,其较为隐蔽,对考场舞弊行为不批评、不制止,故意放纵,有的甚至利用高科技手段与考生串通作弊。这种监考教师带头作弊行为,为考生树立了毫无诚信、虚伪欺骗的反面形象,让学生无心向学,严重影响了考生的价值观。更有甚者,考试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故意透漏试题,泄漏答案。随着网上阅卷工作的开展,评卷人员的作弊现象已较为少见,但考试评卷人员作弊的危害远远大于其他作弊方式,引起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是最严重的作弊方式。

3.作弊工具现代化

考生的作弊工具日益现代化,作弊手段越来越隐蔽。透明纸缩印、对讲机、针孔摄像头、无线隐性耳机、骨感耳机、还有隐藏耳机的皮带、钱包、腕表、纽扣、橡皮、眼镜等。作弊技术不断升级,信息技术、缩微技术、反侦查技术、音频视频处理技术――在此领域展露自己的本事。

4.作弊团伙扩大化

作弊需求的日益增加导致了作弊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越来越多的作弊团伙出现在各大考试中,他们有的推销作弊产品,有的专门做考题,有的传送信息,有的观察“外面”动静,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还有充当替考的“”,在网上招揽“生意”,而且“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英语等级考试、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职称考试、执业资格考试等。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严重危害我国的招生考试制度。

二、考试作弊根源分析

考试作弊现象的出现,既有一定的心理原因,也有复杂的社会原因。既有显而易见的表面原因,也有较深层次的潜在原因。

1.诚信教育的缺失

诚实守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弊本身带有欺骗性,是诚信缺失的表现。现代教育之所以会如此缺乏诚信,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脱不了关系。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人们的道德水平远没有达到把诚实守信作为一切行为活动的准则。

除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外,我们不得不正视教育本身的问题。诚信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小树立诚信理念,形成诚信品质。其次,教育本身就有责任保证诚信,教育必须对受教育者、社会乃至国家保证诚实守信。必须使受教育者自觉接受诚信教育,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必须要具备优良的诚信品质,这是衡量青少年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

2.考生人格意识扭曲,缺乏是非观念

考试不仅是对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一种测评方式,更是对人的思想品质的考验。如何对待考试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作弊反映了一个人的人品和思想境界,是自私和不诚实的表现。一个在考试中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人,很难想象走上社会以后,遇到与自身利益相冲突的事情时,会坚持实事求是的立场。因为他的知识层次与精神境界的构建往往处于极不协调,甚至相游离的状态。由于人格意识扭曲,品德修养较差,缺少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精神,纪律观念淡薄,自律意识薄弱,行为性格发展水平低下,这是造成作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再者,现行的考试制度常常唯分数论英雄,一考定终身,考试成绩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最主要标尺。因此,有的考生缺乏是非观念,参加考试的动机仅仅就是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结果。在这种动机的影响下,考生本人就产生了许多不健康的考试心理、从众心理等,从而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就出现了考试作弊行为。

3.考试内容和方法存在缺陷

考试作为一种测量和选拔人才的手段,其科学性和合理性都是相对的,其作用也是有限的。特别是大规模的选拔性和水平性考试,其局限性更大,往往存在着一系列两难选择的矛盾。重视学习、重视考试、重视学历的传统,以及现行的学历本位的人事制度的影响,是考试的异化作用增大,造成一些负面效应。表现在考试内容、方法上,存在不少弊病。在考试内容上,统一性过强,兼顾个性不足,考科目设计刚性有余,弹性不足。考查记忆的知识多,易助长考生猜题押题的侥幸心理;考试卷种单一,多数都采用同一类题型,举凡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这些都很容易抄袭,特别是选择题和判断题,只要瞥一眼就可以看到对方的答案。

4.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由于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滋生,拉关系、走后门、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现象渗透到一些行业部门,被人们称为“一块净土”的考试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饶人是福”等观念在相当多的监考工作人员头脑中存在;不少人持无原则的同情心,在监考时放宽纪律要求,得过且过。尤其是大规模的社会性考试,存在许多无法回避的人情问题,诸如熟人、亲友、上下级、权力部门等的介入,给监考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为舞弊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5.考务管理滞后

随着标准化考试五大系统的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教育考试各个环节基本趋于规范,但考务管理中的监考队伍建设仍然滞后,适应不了现代大规模教育考试的要求。以高考为例,监考队伍仍然沿用“考前组建”“考试监考”“考后解散”的传统模式,缺乏稳定性、连续性,未进入监考人员数据库。“临时抓差,匆匆上岗”再加上违规处罚不力,致使一部分监考人员业务不过硬,责任心不强,临时应付,得过且过,无形中助长了考生的作弊行为。

三、防范考试作弊现象的对策

1.注重考生的诚信教育。诚信教育从娃娃抓起是重要的一环。人的行为是受观念影响的,从小接受诚信教育,树立诚信做人、做事依靠自己的实力、不受利益诱惑。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诚实的人格,克服虚荣、侥幸和自制力薄弱等心理因素;教育引导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获得好成绩的,真实成绩不但是能力的证明,而且可以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光明磊落的胸怀,是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人生价值的重要一步。但是,仅有这些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如今的作弊是一种社会病,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基础,仅从学校、从考试单位出l来解决它,肯定是力不从心的,必须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进行。特别是从成人做起,“权钱交易”的例子有不少,通过作弊而获利的“榜样”自然会产生无穷的号召力。只有在成人世界中都树立起一种真正诚信做人做事的榜样,大家都以诚信为荣,以作弊为耻,诚信者受到尊重,获得荣誉,成为榜样,作弊者受到应有的惩罚,人人喊打,无处藏身,才能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解决作弊问题才真正有希望。

2.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改革招生考试制度。素质教育不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唯一标志,但绝不是取消考试,而是把考试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作为客观、公正、公平地选拔人才的一种依据。现行的考试制度,从出发点到形式内容都存在一定的弊端,给舞弊者以可乘之机,使舞弊者甘愿冒险。因此,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亟待推进,加强发展性评价,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由“选分”转向“选人”,由“一考定终身”式的选拔认定方式转向综合考查和全面评估,真正使这一手段具备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3.强化考试全过程管理。提供公平竞争环境,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是预防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本途径。因此,要逐步打破一卷定终身的模式,加大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要注意考试评价过程化,增加学业水平成绩。在考试的组织管理方面,一是要加强考试前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强化教师、学生对考试作弊危害性的严重后果的认识,形成对考试作弊者强大的舆论压力。二是要加强考点、考场规范建设和考试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完善监考人员和评卷教师的选聘、考核及奖惩评价制度,并逐步使考试工作人员的待遇和责任趋于统一。三是要加大各级巡视视察力度,对考试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排除干扰,及时处理考试期间的突发事件。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与弊篇6

关键词:科技之利科技之弊道德

“科学”一词在梵语中指“特殊的智慧”,其含义随着实际运用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科技这一概念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却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科学与价值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人类自身的问题,因为科技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道德的约束与导向作用使科技向善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遏制科技之弊,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技之利

科学这特殊的智慧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充分显示了它的魔力,使人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实惠。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科技使得人类社会异彩纷呈,就像有人所说的那样,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够探测到更广阔的和更微小的世界;从古代的以步步远到现在的上天入海(飞机、航天飞机、火箭、宇宙飞船、潜艇等),人类已经可以驰骋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甚至月球上也留下了人类深深的足迹;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与交流,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地球已经开始变成一个地球村……科技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物质影响和非物质影响是无可估量的,人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历史前进的步伐,领略到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无穷魅力。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必将继续引起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的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而所有这些变革都将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今天,科学技术对我们人类而言已经像空气和水一样重要,它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总之,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哺育出的最精致绚丽的花果。它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必将为人类开创美好的未来。

二、科技之弊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冀,但当人类为科技高奏凯歌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科技也有损害人类的负效应一面,对其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给地球带来灭顶之灾,最典型的莫过于目前面临的全球温室效应、核武器威胁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科技的发展趋势具有毁灭人类的潜在威力。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其不确定性因素也在随之增长,加上利益因素的驱使,使处于加速创新中的科技更是伴随着越来越难以预测的风险,可能会造成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失效与颠倒,甚至摧毁整个人类和地球。科技的毁灭性威力,集中表现在人类的两个科技新宠,互联网和基因技术。互联网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成为影响巨大、最具潜力的大众媒体,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但是,在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黑色污染”、“黄色污染”、“灰色污染”,使一些人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互联网的勇士们早就宣布,要将网络变成一种生活,可是,当虚拟替代了真实,作为社会的人的存在也就消失了。

生物技术的日益进步,使得科技这把双刃剑更加锋利。生命科技能够治疗疾病,经过基因改良可以产生更多新物种,另一方面由于它干预自然,使人类可以对生物生命进行“任意修改”,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即所谓的遗传基因污染,这种新的污染源很难消除。基因改造的完人究竟是人类还是高科技产品呢?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以往科学计划有很大的不同点,基因技术对人类内在自然的改变更直接冲击人类精神家园的最后一道防线——伦理道德,它将产生复杂的人类伦理、法律、社会问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全方位扭曲,正毁灭着我们的社会基础和精神世界。

另外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很多人没有形成根本的环保意识,从而肆意挥霍和破坏生态环境为我们所提供的一切,造成天空不再蔚蓝,空气不再清新,河流不再清澈,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枯竭的资源、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不仅影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这是威胁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最严重的问题。

三、科技需要道德

我们提出科技之弊,并不是呼吁世人去阻止现代科技的发展,而是让世人及时看到科技的双重性,从而采取积极的步骤,趋利避害,消除或降低科技对人类的负面影响。科技的负效应追究其深层次的内在原因在于人类自身,科技的主体是人,它的负效应和人类的贪婪、非理性以及人类社会制度的种种缺陷有关,因此可以说:科技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是人的问题,科技在善的手中,便为善,恶的手中便为恶!因此消除科技之弊,除了依靠科技本身,人类还需要通过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等措施来创建一个科学的防范体系,使一个个单项的技术发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整个体系中得到制约。而这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要加强对科学伦理道德的研究,通过道德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促使人类反思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必须要有一种严格的道德制约。

第二,加强科技伦理的教育,要让科技人员重视伦理问题,自觉地用伦理价值规范及其精神制约其研究活动,并在科技—伦理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客观公正性和公众利益优先性的基本伦理原则,在科技与社会伦理价值体系之间建立有效的缓冲机制。

第三,加强科技伦理常识在全民中的普及。相关科技工作者、管理决策者和新闻媒体,应尽可能保障公众对科技的知情权,这样公众才能对科技所涉及的伦理价值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具体的讨论,通过磋商,对当代科技在伦理上可接受的条件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

第四,在宣传伦理知识的同时,建立配套的规章制度。只有建立完善的调节科学工作者行为的评审体制、社会法规和政策制度,并通过这些运行机制获得强制性时,才能有效地吓阻违规行为,同时使遵守规则者获得心态的平衡。

总之,科技不能完全独立地发展,人类的智慧必须时刻关注这把“双刃剑”,才能开辟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何国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庄嘉.人类要关注科技进步这把“双刃剑”[J].长白学刊,2001,(2).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与弊篇7

【关键词】考试作弊防范治理

此文章系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10JK008成果之一。

考试是学校检测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考试本身是给大家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机会,为有志之士展示才华的舞台,使更多的人才能脱颖而出。但是目前,在学校内考试、社会公务员招考、中考、高考、司法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及各种职业技能认证等考试中,存在现象,甚至十分猖獗,蚕食人们的诚信之本,严重损坏考风,威胁公平竞争,影响社会稳定,值得人们深思。

考试作弊现状

考试分为校内考试和社会考试两种。对于校内考试,是测量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评价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内考试中存在的作弊现象:主要有交头接耳、左顾右盼、传递纸条、接发信息、交换考卷、偷看资料、替他人答卷或故意将答卷暴露给他人抄袭、在桌上刻写有关考试内容、手上写公式等,这些是传统的作弊手段。

社会考试,主要有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务员招录考试、司法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及各种职业技能认证考试等,这些考试,涉及面广,人员层次复杂,全国每年达4000万人次,这些考试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特别是重大的考试,如高考,牵一人而动全家,影响巨大。近几年,考试中行为十分猖獗,不仅个体舞弊频发,而且团体性的舞弊事件也呈上升势头。2009年吉林松原高考出现群体舞弊案,2009年陕西专升本考试舞弊案,2010年1月16日广西公务员考试舞弊案,2009年12月山西太原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舞弊案,2010年研究生等招考舞弊案,2010年山西太原高考考舞弊案……社会考试作弊已形成了一个产业链,从产销各种作弊器材,尤其是高科技器材(手机、手表、眼镜、作弊文具、笔、橡皮、尺子、对讲机、笔记本电脑、车载电话等),卖试题,卖答案,传送答案,一条龙“服务”,把间谍设备用于作弊。特别是目前成人考试是作弊的重灾区,虽有部门管理,但查后无法处理。且社会考试每次在校园进行,都对校园是一次污染:对于四六级英语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校内大部分厕所,张贴有买卖试题答案或作弊工具的信息;考试作弊的纸条等杂物遍及校园,对在校学生有极大负面的影响。

考试作弊的特点

从目前考试作弊情况看,呈现如下特点:

1.从个体转向规模化。原来考试作弊仅仅是个人行为,现在已是向群体行为转化。如2009年吉林松原高考舞弊案,就是学生、家长、教师及兜售考试作弊器材者,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传递高考试题答案的作弊案。

2.团体化。现在考试作弊,从试题,买卖答案、作弊工具出售等一条龙“服务”,分工具体,相互勾结,因而形成团体化。

3.信息化。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防止相邻考生互相抄袭实行aB卷;防替考,查身份证和指纹;接着又使用电子屏蔽仪和金属探测仪,防止利用手机等发答案信息;现在把可视电子监控和无线电移动监测车用于监考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进步与便利的同时,也有它灰色的一面。特别是3G手机技术用在考试作弊中,对监考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原来花钱购置的大量的屏蔽器将变成一堆废铁。电子作弊工具及技术更新换代快,比防作弊技术发展更快,真是防不胜防。为了适应考试防范的需要,考试组织者不得不随着作弊工具及技术升级购买新型的防范设备,也造成考试成本剧增。从监考角度看,监考已从原来的“人盯人”,到现在的“电子对抗”,真是考试作弊信息化。

4.从违纪演变为违法犯罪。原来考试作弊仅仅是考生个人的行为,但现在既有考生、家长、教师、兜售考试作弊器材者、管理人员等其他人员的参与,并有信息和设备与金钱的交易现象,从违反考试纪律演变为违法行为,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1.从考虑作弊的成因来看,有两个层次上的因素:一是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直接影响着教育观、学习观和人才观,“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的观念在当今社会还根植于人的思想中,无论是父母还是考生本人都希望和梦想着通过“国考”、“高考”、“中考”等林林总总的考试“入仕”而“治人”成为“人上人”。正是这种价值取向,驱动考生冒险作弊;二是政策导向。目前我国在人才选拔任用制度上的存在着以考定终身和唯学历的现象,以考试作为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国考、省考,凡进必考成为人才“入仕”的唯一选择;在社会各单位用人聘用中,重学历、重各种证书的情况比比皆是。

2.从考生个人原因来讲,考试作弊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

从客观方面讲,考生作弊是迫于压力。因为现在的考试基本上是“一考定终生”,在高度竞争的环境里,如果能通过作弊提高分数,那么将可考上较好的大学、有更多获得奖助学金、就业机会,并顺利拿到学位、资质或好的社会地位等。在强大的压力下,舞弊的动机非常充足。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与弊篇8

一、引言

高校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目标和方向。笔者认为,当前与教学整合的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网络教学平台技术和智能教育平台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主要体现在课堂上使用的课件上,已经遍及国内所有教育体系;网络平台技术主要体现在课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上。目前国内最有名的该类平台是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打造的名为“智慧泛在课堂”的学习平台;智能教育平台技术主要体现在智能手机和智能平板电脑关于学习的app应用上。国内最深入人心的案例是中小学教育中出现的“点读机”,国外当属荷兰的“乔布斯学校”,学生和老师以ipad平板电脑作为其唯一的学习和教学工具。这三类技术都是双刃剑,有利有弊,如何扬长避短是实现有效整合的关键。

本文研究与高校教学整合的信息技术之弊端是为了更清晰、更深刻地了解、把握它们,从而寻找更有效、更简捷的培养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途径。笔者下面将从技术、使用以及效果三个方面,对三类技术存在的弊端进行探讨。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弊端分析

最常见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是制作教学课件,可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其中powerpoint因为简单易用而最常用。

下面笔者将对powerpoint用于课件制作的弊端进行分析:

1.技术上的最大弊端是缺乏互动性

如果不用触发器或是VBa编程,一切都是按既定的顺序播放,这必然会影响师生的课堂互动,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进而影响了创造力的培养。解决方法是提高互动性。触发器是动画效果中的一种播放技术,专为互动性设计,简单易学,是教师提高课件互动性的首选。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用VBa编程制作课件是不现实的,所以如果要使用VBa编程提高互动性,就必须请专业团队与教师商讨,共同制作课件,然而这样时间和成本耗费较大,不过随着组件技术的发展和国家教育政策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日益支持,此举在不久的将来亦或可行。毕竟由专业团队制作的课件无论是美观、动画还是互动性上都会有大幅提升,而课件的使用相对比较稳定,几年之类不会有大的更改。

2.使用上的最大弊端是易导致一成不变性和依赖性

课件的使用相对比较稳定的原因是每年同一门课程针对同一专业、年级的学生,知识点的改动一般不会很大,教师可以使用同一课件,然后根据学生差异、环境差异稍作修改即可,但事实是大部分教师会一成不变地使用原课件。而对属于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在涉及同一教学内容时,这种课件使用的相对稳定性也会导致很多教师不加改变地使用一样的课件进行教学。甚至有的教师“一劳永逸”地使用“现成”课件(不是自己制作的),而不管对自己的教学是否合适。上述情况都是课件使用上出现的一成不变性。依赖性体现在教师对信息技术过多依赖,如果没有课件或计算机设备出现问题或是停电,就不知道该怎么上课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只会给人一种喧宾夺主、小题大做的感觉,从而游离于学科课程目标之外,难以体现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真实效果。[1]解决之道应该从始作俑者——教师下手。

为了使教师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成功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2][3]:构建学习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教师信息与计算机技术能力标准》(iCtCompetencyStandaryforteachers,简称iCt-CSt),于2008年1月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名义,在iCt-CSt文本的概述部分提到并强调了这四种素养与能力,并且明确指出构建学习环境的能力——要求通过培训使教师达到这样的目标:能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构建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与新型教学方式相融合,从而形成既有利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又便于学习群体开展协作交流、小组活动的社会化互动课堂。[4]具备构建学习环境能力的教师肯定不会在课件使用上产生一成不变性和依赖性。

3.效果上的最大弊端是与实物操作相比,缺乏真实性和可触摸性

能用实物进行操作演示的为什么还要费时费力地制作动画进行模拟演示?因为安全性(化学实验)、方便性(物理实验)等等原因,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两点:一是哪种效果更好,二是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所以能用实物进行操作的应该坚决用实物操作,有需要的再配以动画演示,让学生在真实感中构建知识,触发创造力,这个“麻烦”教师应该担当。

三、网络教学平台技术的弊端分析

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是利用网站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流媒体技术搭建一个让教师上传电子教学参考资源、教学视频以供学生课后点播或下载的资源平台以及师生交流的互动平台。互动平台主要两种:一种是贴吧和论坛形式的文字、图片或视音频的非即时互动;一种是视频、音频、文字即时互动。

笔者曾为某高校搭建过此类网络平台并参与后期的维护工作,对该类平台的制作和使用深有体会,下面是笔者对该类平台的弊端分析:

1.技术上很难保证网络的畅通

通常好的多媒体课件富含图片、动画,2课时的课件平均可达到5m,教学视频就更不用说了。在校园服务器上很难保证多人在外网(校园网外)同时下载畅通,完全比不上百度、google、优酷等大型网站。如果不能保证网络的畅通,与其耗资打造资源平台,不如借助已有的大型专业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例如百度文库、google学术、优酷视频等。非即时互动平台也可以使用百度贴吧和各种专业的学术论坛。

2.使用上过度依赖网络

网络不通就会全面瘫痪;网络上的娱乐资源容易让人分心,缺乏好的学习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打造校园网内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有利的;可能导致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因为想看什么都可以从网上下载。

3.效果上缺乏即时和真实反馈

资源平台只能提供课件、习题等电子教学参考资源,无法答疑。非即时互动平台不能即时答疑,而且也有表述不清的潜在阻碍。目前没有专门的网站提供即时互动平台,因为它的应用涉及具体的时间和特定的人物,主要用于网络实时教学。该方式虽然解决了地域问题,但教师看不到学生,无法得到真实的课堂反馈,不适合普通教学。

四、智能教育平台技术的弊端分析

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打造了名为“智慧泛在课堂”的学习平台,[5]将500门课程的近2000套教学参考资料放入“智慧泛在课堂”中,并且学校图书馆针对每位学生所选修的课程主动推送对应的电子教学参考资源,提供个性化定制的教学参考资料。只需手持一台电子教学参考的移动阅读器,老师便可随时随地查阅或是增删课程相关参考书籍,刷新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学生则可阅读所选课程任课教师推荐的和自己需要的书籍,如果碰到困惑的问题,也只需手指轻松一点,便可以听到老师的讲解。这在很多方面可让学生和教师不再受时间、空间以及网络环境的制约,其优势如同iphone、ipad一样明显,智能平台在教育界的使用将是大势所趋。

智能平台技术在全球的关注下飞速发展,其优势就是使用方便舒适,笔者认为最大的弊端在于投入大、效果未知。移动阅读器是电子产品,耗损大、更新快,基本使用寿命为4年,也就是必须每个学生人手一台。如果学校负担这笔设备费用,无疑是很大的投入;如果是学生负担费用,短期看似乎更经济,因为四年的书费不会少于一台移动阅读器的费用,但长期看学生最终只留有一台老旧的电子阅读器,再加上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例如遗失、损坏等,其实是不划算的。而大投入下的效果并不见得有保证,因为不能在电子书上自由地做笔记,留下学习时思考的印迹,这种印迹是自我知识构建的重要线索。

五、总结

从与高校教学整合的三类信息技术的弊端研究中,笔者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不是单纯地在教学中使用好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质是要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笔者在高校小班(40人左右)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报告式主题学习”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首先,给学生一个主题任务,例如“介绍powerpoint的触发器”,让每位学生课后通过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准备报告(ppt形式),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将报告提交给教师,教师查阅后,根据报告内容按照相异性分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和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协作学习,上台作报告;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与弊篇9

关键词:高职物理;教学工作;多媒体技术;优势;弊端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265-02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现代市场对职业人才的需求越发明显,且综合能力要求更为严格。高职教育,已经将提高质量作为整个教学的关键和重点。高职物理,是工科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此课程的开展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沟通协作能力的任务,所以必须确保其与时俱进。多媒体技术,开始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教学进行举例,综合高科技手段、教学资源,是确保教学体系完善和开展的必要手段。多媒体技术自实施以来,起到了形象性、先进性以及高效性等多方面的优势、特点,成功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直接推动高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实现。但是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越发突出。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多媒体技术实施的利弊。

一、高职物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分析

1.改变了老旧的教学方式。众所周知,传统教学无非就是授课教师与黑板之间的联系,所以整个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单调,对于物理课中涉及到的相关图表以及实验分析,均需教师自行挂图、制作模型,而最终依靠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完成整个课堂教学。与普通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能力相对匮乏,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上,所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物理课,作为一门抽象性、逻辑性极强的自然性科学,多数学生均对其有明显的恐惧意识。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传输手段,综合了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动画变动等相关信息,实施于高职物理教学中,能够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理解能力;将教学中的抽象信息,变得直观化、形象化,确保学生的掌握情况;动态化的演变,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强化教学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艺术感染的能力。

2.物理过程形象化、生动化。在开展物理教学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研究,但是受到时间、地域以及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实验无法正常完成的情况。而借助计算机进行物理实验模拟,可以对其大小、远近、细微环节进行有效调节,保证整个实验的形象、直观。例如,原子核爆裂过程,很多学校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所以无法开展,而借助现代技术制成三维动画,并通过计算机显示,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一个更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同时,个别实验变化较快,经常在学生未完全看清时,就已经结束,而多媒体技术的实施,则较好的弥补了这一教学实际的困难。

3.改善了课时、课量之间的矛盾状态。在现阶段,高职院校不但需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信息容量,还需要控制知识高度,合理缩短课时量。所以,这两方面的矛盾变得越发突出且不可回避。而多媒体技术借助其自身的优势(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查找以及整合方便等),直接缓解了两者之间愈演愈烈的矛盾,不但直接提高了教学效率,还为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了时间。

4.提升了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在教学中实施多媒体技术,直接改善了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一些智力水平以及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说,实施多媒体技术后,其学生成绩提升情况表现的并不突出,这可能与其本身接受能力以及抽象思维活跃等因素相关。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多媒体技术,直接提高了其知识掌握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接受思考能力等,这与多媒体技术自身的优势(对知识的整合、动感变化、图文并貌、色彩清晰等)密不可分。而高职学生,多数均为基础知识能力相对较差的中差等生,所以实施多媒体技术有其价值性、必要性。

二、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实施多媒体技术的不利因素分析

1.教师主导地位受到威胁。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一直以教师为主体。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使得教学过程呈现出明显的程序化,整个教学过程均按照既定的模式、流程开展,所以直接降低了教师的主导教学地位,他们无法对整个教学课堂进行全面性的管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倾向现代化技术,所以更为偏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直接打破了其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合理性原则,最终成为教学课堂的放映工作人员。同时,部分教师对于现代技术还缺乏掌控能力,所以出现了在图像制作时东拼西凑的局面,并长期延续,这不但失去自身教学的指导地位,还造成教学内容上的偏颇。

2.多媒体模拟实验存在不确定性。在物理教学中,实验占据很大的比例,也是教学成果实现的关键环节。很显然,借助多媒体技术弥补了较多实验不足的情况,但是较实际实验来看,也存在明显的弊端和不足,具有不确定性。模拟实验的方案、过程以及结果等即便顺利实现,学生也会对其真实性持有怀疑态度,所以直接与实验开展的初衷相违背。同时,很多实验在进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操作的模拟实验的实施,造成学生无法参与的局面,最终使得演示成为流于形式上的表面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深入理解。所以,在能够借助实物完成实验的基础上,无需采用其他模拟方法加以替代,科学合理的结合,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

3.学生思维趋于懒惰。多媒体教学过程有其固定的教学模板,进行过程相对较快,所以学生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和时间,在课堂上出现机械地学习,被动思考的局面。高职物理的理论性较强,所以需要学生发挥其想象、独立思考以及创新能力。同时,长期受到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影响,学生开始出现教学结果等待的情况,过于依赖多媒体所给出的结果。所以,多媒体教学过程不但造成了学生的懒惰性,他们还出现了被动思考的情况,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4.师生感情疏远。在传统教学课堂中,学生和教师是互为主体关系,所以为其情感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课堂魅力,而教师会对学生给予针对性的鼓励。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直接打破了这一关系,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语言、肢体语言,还是学生的语言、表情、动作等均会被大大削弱,造成师生之间交流、情感障碍,双方变得陌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物理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利弊情况。但是,综合整体看,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仍旧是利大于弊。想要确保消除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弊端,必须做好合理性的应用,切勿盲目。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还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还需要相关教师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综合多媒体技术实施的科学性、必要性以及实用价值性,不断克服存在的弊端,发挥最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袁庆试.论高职物理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J].创新教育,2012,32(22).

[2]中国教育学会主办[J].信息教研周刊.中小学电脑报社,2011,25(3)

[3]卢刚.高职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J].考试周刊,2012,21(11).

[4]罗路生.如何走出化学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的误区[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08,(11):158-159.

科学技术发展的利与弊篇10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多媒体技术

[abstract]:theimmunologyistherelativelyrapiddevelopmentofcutting-edgescience,thecoursecontentrelatestothemolecular,geneticlevel,studentlearningisdifficult,soteachingtheapplicationofmultimediatechnologyhasbeenformanyyears,andhaveachievedbetterlearningresults.thispapersummarizestheprocessofmultimediatechnologyinteachingthestrengthsanddeficiencies,theaimofbetterpromotingtheteachingreform,improvethequalityofteachingismoreconducivetoteachingandlearningtoexpandtwo-waydevelopment.

[Keywords]:immunology;teaching;multimediatechnology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应用多年,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普通手段[1]。所谓的多媒体技术就是一种把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及动画等多种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同时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链接等使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的普遍运用,多媒体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在医学、药学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独特的优势[2]。但在免疫学多年的教学体会中,除了有利的优势外,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弊端,下面浅谈一下在免疫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应用的利与弊。

一、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教学中的有利优势

医学免疫学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和支柱学科,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分子与基因水平的知识,知识体系复杂,但前后知识具有相互关联及系统性。为了使学生们能深刻理解分子水平上的知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显出其特点。

1.使复杂的概念简单化。免疫学课程中的概念很多,不好理解。比如aDCC概念,

为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单用汉字表述,对于初学者都是难以理解的,但是用图来解释,nK细胞杀伤靶细胞要利用抗体作为桥梁,通过免疫球蛋白的Fc段结合,把效应细胞、抗体和靶细胞三者联系起来,最终执行杀伤作用。若能配合Flash动画效果会更形象的理解和记忆。

2.使抽象的分子直观化。课程中的免疫分子部分占有的比重较大,而且是免疫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会影响学习后面的免疫应答等内容,因此要尽量讲解好这部分内容。比如免疫球蛋白这章的“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分为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水解片段,为什么要用两种酶来水解,水解的位点及其得到片段有何意义,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使这些抽象的分子更能直观化,也便于理解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3.使复杂的分子机制系统化。免疫学的核心内容是免疫应答,而免疫应答首先涉及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是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但每当讲到抗原提呈细胞对内源性抗原与外源性抗原的处理和提呈机制时,学生理解起来都觉得难度大,通过多媒体技术中动画演示,一步步展示此过程,就使复杂的问题容易理解了。

二、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弊端

多媒体技术在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多年的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禁锢了思维。授课中过于依赖电脑中的ppt,不利于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新的教师教学经验少,课堂拘泥于面前的投影,发挥和讲解的知识内容就较少,课程中怕讲错、讲漏内容,死死盯住投影上的文字,似乎照本宣读,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空间,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死盯着屏幕,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2.信息量大顾此失彼。学生普遍反映ppt内容多,翻页快,跟不上记录,不利于做笔记。没有多媒体时主要靠板书教学,教师边写板书边讲解,下面的学生也跟着教师的进程,基本上能完成笔记。但多媒体的应用却顾此失彼,若顾着记录就顾不上听教师讲解,影响了部分记录速度慢的学生学习效果,往往要求课下回放投影,不懂的还要课后重新讲解。

3.复习局限于ppt。对于懒惰的学生不喜欢记笔记,等下课了就要拷贝老师的课件,而课后就根据课件内容复习。熟不知课件内容简捷、文字少,在课后不利于理解,若课件上不表明重点及难点内容,一味地按照课件复习的学生会一头雾水,对于掌握知识点及考试答题的完整性都受影响。

三、在多媒体教学中克服弊端发扬优势

根据以上教学体会和分析,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克服弊端发挥优势。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不能完全靠多媒体技术,首先要给学生留足思维空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其次适当运用多媒体的动画,结合板书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听讲与记录融汇一体;除此外还要用教师本身的肢体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而多媒体只作为辅助教学手段,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教师授课的主导性及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总之,总结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使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更有利于提高免疫学理论教学的质量,有利于拓展教与学的双向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