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疾病及治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6:56

呼吸道疾病及治疗篇1

关键词:猪呼吸道疾病;野马追克喘散;疗效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532072

1猪呼吸道疾病

呼吸道疾病是养猪场最常见的疾病,多发于秋末、冬季、春初季节,危害性非常大,尤其是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如何防治猪呼吸道疾病成为养殖业普遍关注的问题。猪呼吸道疾病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对病原微生物不同,其引起的疾病也不一样,此类传染性疾病很少由单一的传染因子引起,通常发生于环境应激(猪群过度拥挤、通风不良、温度过低等)和多种传染因子的相互作用。常见的猪呼吸道疾病有猪流行性感冒、猪气喘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肺疫、猪伪狂犬病等。猪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气喘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感染的疾病种类不同,具体的症状表现也有所差异,一般情况下,各种猪呼吸道疾病的症状比较相似,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很容易混淆,如何诊疗不准确极易导致大批猪死亡,不仅会给猪养殖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如果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还会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所以做好猪呼吸道防治工作非常重要。在以往的猪呼吸道疾病治疗中,多依赖于实验室检测,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2野马追克喘散

野马追是生于湿润山坡、草地或溪旁的一种中药材,性平,味苦,具有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是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野马追中的黄酮类成分用羧甲基纤维素配成混悬液,具有一定的镇咳作用,10%浓度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甲型链球菌有抑制作用,临床上,能使白细胞增加、血压下降,并抑制腺体分泌。野马追克喘散的药物成分包括桔梗、连翘、野马追、黄芩、甘草等,均为纯中药制剂,药物副作用小,在止咳平喘、清热解毒等方面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1]。另外,野马追克喘散药性稳定,药效维持时间长,能够有效控制疾病蔓延,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3野马追克喘散治疗猪呼吸道疾病

本研究以当地某养猪场180头呼吸道疾病感染病猪为研究对象,180头猪均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精神萎靡、食欲差等症状,均被确诊为猪呼吸道疾病,且均实验要求,症状典型、自然感染。将180头病症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60头。a组病猪均给予野马追克喘散治疗(早、晚灌服1次),B组病猪均给予金花平喘散治疗(早、晚灌服1次),C组病猪均给予泰乐菌霉素治疗(每天肌肉注射2次)。3组病猪的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期间密切关注病猪的病情变化。治疗结果显示,3组病猪经治疗后均得到不同程度好转,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精神萎靡、食欲差等有所减轻,且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将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精神萎靡、食欲差等疾病症状明显改善以及停药物一周后无复发视为有效,其中a组病猪的治疗有效率为98%,B组病猪的治疗有效率77%,C组病猪的治疗有效率为42%,a组病猪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由此可见,相对于金花平喘散和泰乐菌霉素,野马追克喘散治疗猪呼吸道疾病的疗效更显著,该结论与许静、朱仁民等人[2]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近几十年来,猪呼吸道疾病在国内外范围内频繁爆发,传播迅速,往往引起暴发,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养殖业的发展,是养猪业疫病防制中比较棘手的问题。呼吸道疾病可由病毒、寄生虫、细菌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并在各种环境作用下爆发,由于感染的病原体多在2种以上,所以又可称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猪呼吸道疾病病情复杂,病程较长,传染性极强,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并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人畜均可造成严重危害。所以为了避免发生接触性传染病,需要采用综合性措施进行防治,以便将损失降到最低。野马追克喘散是目前用于治疗猪呼吸道疾病的常用药物,具有化痰止咳平喘、杀菌消炎、清热解毒的功效,药物成分为多种纯中药,副作用小,能够迅速控制疫情的蔓延。本研究中3组病猪的治疗效果显示,野马追克喘散的治疗有效率最高,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金花平喘散和泰乐菌霉素,可见野马追克喘散治疗猪呼吸道疾病整体效果理想,实用价值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呼吸道疾病及治疗篇2

关键词:猪呼吸道疾病;特点;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8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333140

呼吸道疾病在猪养殖场的扩散是造成养殖场病疫的1个因素。当猪患上呼吸道疾病后,会出现呼吸急促、皮肤发红等一些症状。最常见的一些疾病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猪的自愈能力不是特别强,就像普通的呼吸道感染也会致命,而且很容易传染。在养殖场中引发疾病的病原体较多,仅靠疫苗很难控制病菌传播,需要定期投喂药物,起到预防的效果。

1流行特点与病变特点

猪在很多时期都特别容易患病,每一个猪龄周期,发病的概率和死亡率都是不同的。在养殖场中的小猪,发病率最高,如不能有效的防止传染,就会导致大量生猪猪染病。发病率最集中的是猪龄18周的猪,这个时期的猪抵抗力过低,很容易发病。其他时期,小猪的患病的种类也大不相同的,比如说,大多数都是炎症种类的疾病,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肺出血,呼吸困难等症状。一些猪在发病后会在耳尖及四肢末端出现些许紫斑。

2症状特点与发病原因

在猪感染疾病之后,会明显的感觉到猪的精神不振,没有食欲,走路没有力气,严重的时候可能会有呼吸困难等症状。感染急性病后猪可能会突然死亡或体温在短时间内明显上升,感染慢性病的猪表面的病症不明显,但生长缓慢,食量减少,约2周的时间后会逐渐出现咳嗽等症状,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表现为持续咳嗽。

引发猪的疾病的病原体往往都是可以互相传染的,最常见的就是猪流感病毒,这种病毒很容易传染,也很难治愈,会伴随着很多的并发症,导致更多的病原体侵入猪的身体。养猪场出现的猪嗜血杆菌病和猪附红细胞病等主要疾病,常见的有猪支原体肺炎,是指猪在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出现的接触性慢性呼吸道疾病,一般发生在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混乱的养猪场,会引发死亡。当养猪场发生低温、超时、拥挤、通风条件差、天气突变以及长期投饲单一饲料的情况时,生猪自体抗病能力下降,发病率上升,同时病情加重。一般来说这种病造成的死亡率并不高,但是当流行期到来,饲养管理始终得不到提升时,也会在猪群中造成大面积感染,引起较高的死亡率。

2.1临床症状

猪一般患上疾病,现象都会很明显,整天躺着不太爱动,吃饭也不积极,最主要的就是咳嗽和急喘。急性病往往是发生在新患病的猪上,其中怀孕母猪和幼龄猪较多,患病猪往往出现急性呼吸困难,病情严重时会舌头突出,口鼻处出现沫状物,发生腹式呼吸,腹肋部快速起伏,时有痉挛性咳嗽。在刚发病的时候很难察觉,一旦猪的抵抗力下降到无法与病原体抗衡的时候,这时候现象会极为严重,体温会很快升高,变得很严重,需要及时救治。

2.2防治方法

预防,对于目前养殖场大规模养殖的具体防护措施,只能是利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来预防发病率。要注意提高生猪的抗病能力,就要提高生猪的免疫能力,必须通过改善饲养条件来达到。猪圈要定期进行消毒,防止病菌在猪舍内长期存在、恶化,普通的消毒剂配合和科学的使用方法即可达到目的。养猪场最好使用自己繁殖的生猪来养殖,以免外来生猪从外界带入病菌。

治疗,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猪呼吸道疾病,但具体使用哪种抗生素要根据实际病情决定。霉形体具有抗药性,长期使用单一抗霉素,后期容易失效,因此需要几种抗生素交替使用。

除上述人造环境外,外界的自然天气变化也会诱发生猪的呼吸道疾病。数据表明,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易发病,猪群断奶日龄不同、营养不均衡,饲养时没有做到全进全出等问题都容易引发疾病。

3预防措施

病猪的复发率很高,尤其呼吸道感染疾病,所以要及时的做出防护措施。预防工作是管理的重点。外来新猪入圈前要进行病菌检查和消毒,并隔离观察一段时间。购入的商品猪,隔离期为15d左右,混群前还要进行检疫确认健康。饲养猪群要保证提供足够的营养,并做到营养均衡,提高猪的自体免疫力。投喂的饲料应保持正常品质,发霉、变质的饲料不能投喂,否则其中的霉菌可能致病或降低免疫力。猪舍要定期进行清扫和消毒,保持良好通风,排除堆积的氨气;通风的同时要保温,以免低温引发呼吸道疾病。

虽然没有疫苗可以应对所有呼吸道疾病,但应对某类疾病的疫苗是可以作用的。i群要及时做好接种工作。能繁期和幼年期的生猪较易患病,所在猪仔1~3周龄时可以注射支原体灭活苗2mL,用来防止感染疫病,提高体内免疫力。6周龄注射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疫苗,来减少断奶后出现的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等疾病出现。

4治疗措施

呼吸道感染是严重的疾病,治疗起来也特别困难。发现病情越早、治疗越早,成功治愈的几率越高。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呼吸道疾病就会从一次性损伤变为慢性病,更难有效的治疗。有些能够正常进食的小猪,治疗起来相对的容易些,这样就能在食物中添加治疗的药物,辅助治疗。但是如果小猪无法进食,只能通过注射的方法来进行治疗。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养猪场可以定期对猪进行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以便及时针对敏感性猪肺炎支原体和细菌感染进行治疗。

治疗猪呼吸道疾病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治疗方式,坚持对症治疗为主,支持疗法为辅,通过这种治疗方式,不仅能消除病猪本身的疾病,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生猪的免疫力。目前在猪呼吸道疾病方面,具体的治疗药物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板蓝根注射,它能有效的防止疾病的复发,最有效的止咳专用药有喘立町等。

5结语

现如今,养殖场的大规模养殖最容易出现疾病感染,养殖人员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有效的防治感染病,这也是对养殖人员的一大挑战。一旦猪患上疾病,治愈就相当困难,复发率特别高。如果发现有小猪患上感染疾病,一定要及时将猪隔离,集中治疗。在秋冬二季,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和预防措施。秋天补注疫苗提高猪群免疫力。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预防,新猪入圈前要仔细检查,对新猪的来源要谨慎。在猪舍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好检查,保持谨慎的态度,从根源上减少猪呼吸道疾病发生。

参考文献

[1]兰宁恒.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综合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8).

[2]张爱勤.鸡新城疫的诊断与防控[J].农技服务,2015(6).

[3]陈晓英.猪呼吸道疾病病理分析和防制[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6).

[4]夏道伦.猪呼吸道疾病的药物预防与治疗[J].兽医导刊,2015

呼吸道疾病及治疗篇3

关键词无创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动脉血气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组具有气流阻塞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患,疾病呈进行性发展,在急性加重期或肺部感染时多并发呼吸衰竭而住院治疗,多数情况下低流量双孔鼻导管吸氧不能纠正患者的呼吸衰竭时,往往需要无创机械通气来改善患者的缺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无创通气的效果与护理水平有直接关系[1]。有效的气道护理是机械通气成功的关键。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74例,采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74例,CopD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的诊断标准[2],并且治疗前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符合Ⅱ型呼吸衰竭。其中男42例,女32例,年龄58~89岁,平均66岁;病程10~28年,平均18年;排除上气道或颌面部损伤,气胸、纵隔气肿、无力排痰、严重心理失常、严重腹胀以及不能很好配合呼吸机治疗的。

治疗方法:本组均给予治疗抗感染、抗炎以及扩张气道药物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合并的基础疾患。由于患者均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模式S/t,吸气压力12~18cmH2o,呼吸压力4~6cmH2o,吸氧浓度35%~40%。参数调节根据患者病情以及动脉血气变化设定。辅助通气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护理方法:①监测及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持续监测动脉血气变化。②心理护理:因患者住院时病情多较重,患者会有紧张以及恐惧感,同时对呼吸机治疗知识缺乏,因此心理护理是患者接受呼吸机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无创呼吸机的治疗目的以及其优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消除患者对呼吸机的顾虑,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呼吸机如以腹式呼吸为主,尽量闭口,保持与呼吸机同步。③无创通气的护理:通气前检查呼吸机的性能是否完好;评价患者的面部皮肤以及口腔情况,选择鼻罩或口鼻面罩,选用口鼻面罩时要注意患者有无义齿;固定带松紧适宜,一般固定带可插入1指头左右;检查管道有无漏气;协作患者取舒适,协作患者排痰,通气过程中观察人机的协调性;初始通气治疗后2小时注意复查动脉血气;每日更换湿化罐内的液体,及时添加湿化液;注意有无腹胀的情况,如腹胀明显可给予胃蠕动药物,必要时可留置胃管持续开放或负压吸引。④呼吸道护理:应保持呼吸道通畅,湿化液需用无菌蒸馏水,使气体得到湿化后进入气道,防止气道干燥;注意观察气道分泌物,如痰液黏稠表示气道湿化不足,应及时向医师反映给予湿化及雾化治疗稀释痰液,同时鼓励患者患者多饮水;教会患者有效咳痰,定时协作患者翻身拍背,如花只能和无力咳痰时可给予机械深度排痰。

监测指标: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动脉血pH值、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以及氧饱和度(Sao2)。

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完成,采用t检验,p

结果

治疗效果:74例患者经无创呼吸机治疗后,好转66例。通气时间4~14天,转为有创通气8例,其中2例不能耐受无创通气,转为有创通气后死亡2例。

治疗前后患者动脉血气变化,见表1。

讨论

无创呼吸机作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Ⅱ型呼吸衰竭的常规治疗方法,其成功率80%~85%[3],无创呼吸机可以提高患者的氧分压、pH值及氧饱和度,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稳定生命体征。同时可以减少气管插管、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但无创呼吸机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不足,如口腔干燥、鼻梁皮肤受损、恐惧、胃肠胀气、漏气、排痰困难、人机不协调。在临床中接受无创通气多为老年人,病史长,体质差、医疗知识局限,接受无创通气治疗困难,因此,护理在无创通气治疗起到关键作用,需要护理人员提高通气技术,要熟练掌握操作流程,严格掌握呼吸机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本组患者通过心理指导、规范的无创通气护理强化的气道管理等综合的护理措施,提高了患者对呼吸机的耐受性,使患者在综合的临床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规范化的护理使无创呼吸机在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中充分发挥期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杰红,周志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3):58-59.

呼吸道疾病及治疗篇4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有创加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治疗;老年严重呼吸衰竭

observationoftheCurativeeffectofFiberBronchoscopeCombinedwithinvasiveandnoninvasivemechanicalVentilationSequentialtherapyforagedCopDwithSevereRespiratoryFailure/ZHanGGuang-rong,ZHonGXiao-lan.//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5,12(24):050-052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clinicaleffectoffiberbronchoscopecombinedwithinvasiveandnoninvasivemechanicalventilationsequentialtherapyforagedCopDwithsevererespiratoryfailure.method:100elderlyCopDpatientswithsevererespiratoryfailureinourhospitalwereselectedfromapril2013toFebruary2015astheobservationobjects,theywere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experimentalgroup,50casesineachgroup.thecontrolgrouppatientsreceivedadjuvant-controlledmechanicalventilationtherapy,theexperimentalgroupreceivedfiberopticbronchoscopycombinedwithinvasiveandnon-invasivesequentialmechanicalventilationsequentialtherapy,theclinicalcurativeeffectof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theclinicaltreatmentoftotaleffectiverate,clinicalobservationindexesandbloodgasanalysisindexesofexperimentalgroupwere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Fiberopticbronchoscopy;invasiveandnoninvasivemechanicalventilation;Sequentialtherapy;elderlypatientswithsevererespiratoryfailure

First-author’saddress:XinjiangHabaheCountypeople’sHospital,Habahe8367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4.01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这类疾病很容易进一步转变为肺心病以及呼吸衰竭等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而这类疾病与各种外界因素如有害颗粒、气体等发生炎症变异反应有关,很容易使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升高,也是较为危险的一类呼吸系统疾病。随着空气雾霾的加重,以及吸烟的人群日益升高,截止到2014年,据全球不完全统计,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40岁以上的发病率已经高达10%,而在2004年发病率仅为2%[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最突出的为在患者进行运动后会出现明显的气喘,以及经常咳嗽、咳痰,并且随着病情的拖延会产生逐渐恶化的情况,同时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的几率极大,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位世界第4大危险疾病[2-3]。而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当今临床治疗中仍不甚理想,较为直接的方法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虽效果立竿见影,但患者痛苦感明显,同时很容易造成感染等并发症,而进行呼吸机的治疗,很容易造成患者对其的依赖感以及脱机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因此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特点中,气道狭窄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主要的病理特点,其中发病诱因主要是因吸烟或其他刺激呼吸道等危险因素引发炎症从而引起了外周呼吸道壁损伤,由此反复引起恶性循环。尽管机体的修复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普遍认为修复过程的失调可导致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气道重构Bitmap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的肺通气量、缺氧和Co2潴留,使患者的呼吸衰竭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本文笔者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分析,探讨使用Bipap无创通气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本院2013年4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为观察对象,男60例,女40例;患者年龄62~78岁,平均(72.5±6.5)岁;病程1~12年,平均(6.5±3.2)年。所有观察对象均存在呼吸加快、气促、咳黄色痰等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证实:30例存在双侧片状阴影,70例存在单侧片状阴影。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且两组观察对象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CopDⅡ型呼吸衰竭诊疗标准所有患者经临床病史、体征、X线、实验室检查后,均符合CopD标准,即意识障碍不严重,nippV治疗禁忌证不明显,没有大量气道脓性分泌物,血流动力学无持续性改变,消化道无活动性出血,误吸可能性小;符合呼吸衰竭标准,即患者呼吸频率>24次/min,无吸氧情况下患者的pao255mmHg,pH

1.3方法两组观察对象均按照其药敏检查结果接受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反复实施深部痰培养实验,定期接受肝肾功能和三大常规检查,以及动脉血气分析检查,动态监测生命体征指标,同时接受扩张支气管、引流气道分泌物、祛痰和抗感染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辅助―控制机械通气(瑞典哈美顿公司,伽利略兼容兼压型)治疗,如果患者肺性脑病症状在36h内显著改善,则改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加压力支持方式治疗,按照患者的血气分析情况和通气状况,适当调整吸氧浓度,在其peep水平90%以上。

1.4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paCo2、pao2和pH值等切换时间窗时的血气分析指标情况,以及住院时间、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呼吸衰竭纠正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和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等临床观察指标情况[2-3]。

1.5疗效评定标准有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肺部X线片检查证实炎症阴影明显缩小,血气分析指标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结果证实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肺部音明显减少,体温完全正常,呼吸障碍、咳痰、咳嗽等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或是完全消失;无效:指患者临床治疗后,未达到上述临床诊断标准,甚至有所加重或是死亡[4]。

1.6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计数资料使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的观察指标比较试验组临床治疗后的住院时间、感染控制窗出现时间、呼吸衰竭纠正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以及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等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6%,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40%,两组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组别有效无效死亡

试验组(n=50)33(66.0)10(20.0)7(14.0)

对照组(n=50)20(40.0)15(30.0)15(30.0)

字2值5.78080.85332.8555

p值0.05

2.3两组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paCo2与pao2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且试验组治疗后paCo2与pao2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06,p=0.000;t=11.758,p=0.000),见表3。

表3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x±s)mmHg

组别时间paCo2pao2

试验组(n=50)治疗前68.9±6.855.9±4.3

治疗后42.8±4.3*86.1±5.4*

对照组(n=50)治疗前69.2±7.255.6±3.3

治疗后50.3±5.375.8±2.2

*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呼吸内科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但该疾病由于病程长,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严重患者会直接影响到日常生活质量[6-7]。由于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因尚未明确,据临床统计其病因可以分为身体体质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两大类[8]。身体体质因素主要是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孕妇以及婴幼儿,因各种诱因所引起的肺部发育不良或者病变从而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病。环境因素主要是由于吸烟、化学物质的吸入以及粉尘过敏等引发肺部疾病而演变成为慢性阻塞性肺病[9-10]。在临床中,由于空气污染以及全球老龄化的问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日益增多,同时由于该疾病很容易并发呼吸衰竭疾病,因此多数患者在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同时,会伴有呼吸窘迫以及水电解质紊乱。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引发呼吸衰竭的主要因素,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呼吸衰竭使患者的机体不适感与心理压力均极大,对患者生存方面的不良影响极为突出,由于这两种疾病治疗方法尚无明显快速有效的方法,同时由于发病患者较多,其对本病的临床治疗需求极高,临床多是以达到改善肺功能状态,从而改善患者的供氧为主要治疗方法。另外,较多研究显示,此类患者存在肺通气及肺换气的异常,故其为监控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另外,此类患者治疗过程中除气管需进行有效扩张以保证气流的通畅外,对于肺部功能状态的改善也是治疗的一个重点,故找到能改善此类患者肺通气及肺换气状态的药物极为重要。舒利迭是临床中用于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治疗的常用药物之一,其在慢阻肺导致的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也并不少见,且研究多持肯定性,但是对患者的肺通气及肺换气等综合肺功能状态的影响研究却极为少见,而综合肺功能状态作为慢阻肺呼吸衰竭的重要评估指标,对其进行监测研究的价值较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疾病,且大部分患者存在多种基础性疾病,自身营养状况较差,进而增加气道分泌物,诱发无力咯痰症状,这一现象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进而诱发呼吸肌疲劳或是呼吸衰竭[6-7]。医学研究证实,纤维支气管镜联合有创加无创序贯机械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校的治疗技术,且临床疗效较为确切[8]。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治疗技术能够为患者机体提供良好的氧气供给,控制通气功能障碍和肺部感染症状,解除痰液阻塞症状[9]。另一方面,控制好患者的肺部感染症状,呼吸肌疲劳和营养不良症状也能够快速改善,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再次助插管上机和撤机失败的发生率[10-11]。因此,有创与无创序贯治疗的机械通气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措施[12-13]。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试验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临床观察指标以及血气分析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纤维支气管镜联合有创加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治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呼吸衰竭临床治疗技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14-15]。

参考文献

[1]龙军成.床边纤维支气管镜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619-620.

[2]宫莉,陈世雄,高宝安,等.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2):256-257.

[3]赵桂英.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抢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6):29-30.

[4]刘高华.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2,32(2):106-107.

[5]陈大勇,李兆基,谢华文.纤维支气管镜在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2,30(4):446-447.

[6]任佳亮,王慧琴,马建刚.气管镜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1):1993-1995.

[7]陈坤,周宝银,张爱冠,等.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1):62-64.

[8]王玮.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严重ii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0,24(16):2472-2474.

[9]潘彩红.有创和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3):36-37.

[10]苏毅.支气管肺泡灌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国际呼吸杂志,2011,31(12):916-918.

[11]张秀琴,蔡黎明.纤维支气管镜联合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8):1168-1170.

[1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12(2):67-80.

[13]郭伟,张新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43(1):38-41.

[14]刘玉金,周乐清,张秀英.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32-33.

呼吸道疾病及治疗篇5

【关键词】无创正压通气;慢性阻塞性肺;呼吸衰竭

为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对收治的8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患者行不同的治疗方式,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自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患者,男49例,女39例,最小年龄54岁,最大年龄83岁,平均年龄64.3岁,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包括平喘、激素、抗感染、营养支持、祛痰、电解质平衡等。并在此及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利用呼吸机经患者口鼻,同时以患者的实际体型及颜面形态为依据,选择合适的面罩进行通气,并通过pSV模式,利用吸痰管或纤维支气管镜进行吸痰治疗,同时以患者的实际呼吸情况为依据,合理的对其pSV水平及Fio2进行调节,并且要确保呼吸频率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两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心率为(126±14)次/min,呼吸频率为(28±3)次/min,paCo2为(82.9±22.7)mmHg,pao2为(55.8±3.14)mmHg,pH值为(7.19±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心率为(125±13)次/min,呼吸频率为(27±2)次/min,paCo2为(83.3±20.6)mmHg,pao2为(56.2±2.98)mmHg,pH值为(7.21±0.04),两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24h后各项指标对比治疗后24h观察组患者心律、呼吸频率、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pH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主要是由于痰液引流不畅、呼吸机疲劳等引起的疾病[1]。患者多是在气道阻力增加、呼气末未正压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呼吸功耗增加现象,从而引发呼吸机疲劳。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无创正压通气吸气时,会产生相对较高的吸气压,为其具有以下几种作用,一是有效的对气道阻力进行克服;二是增加肺泡通气量;三是有效的降低呼吸功能消耗;四是减少二氧化碳的生成量及耗氧量。而在呼气时则能产生相对较低的呼气末气道正压,其主要作用为:一是与内源性呼气末正压进行对抗;二是增加功能肺残量;三是避免肺泡萎缩;四是改善通气;五是增加肺氧含量,同时将过量的二氧化碳排除,从而达到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增加动脉血氧分压的效果[3]。因此,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症状,且问题相对严重时,但并未伴有严重痰液引流情况时则可及时给予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在给予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时还应加强对以下几方面的重视,第一,医护人员要耐心的向患者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的相关知识,使患者明白治疗的重要性及有效性,从而使患者积极主动的和医护人员进行配合;第二,选择面罩时一定要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选择最为合适的面罩,同时还要妥善的对面罩进行固定,防止漏气现象发生,同时还要指导患者进行机器吸气及送气;第三,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鼓励患者进行自主咳痰,必要时可给予患者物化治疗,对痰液进行稀释,从而确保呼吸道的通畅性。

本次研究表明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律、呼吸频率、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观察组患者心律、呼吸频率、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pH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这就说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阻止病情发展,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宫立新.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淮海医药,2012,30(1):20-22.

呼吸道疾病及治疗篇6

关键词:间质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影响因素;机械通气;治疗价值临床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类型中,间质性肺疾病占有较高发生比例,是累及细支气管、肺泡、肺间质等下呼吸道的弥漫性肺部疾病,以肺泡、肺实质炎症性变化为主要病理改变,以渐进性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1]。此病进展缓慢,易引发呼吸衰竭、肺弥漫性纤维化,进而增加患者死亡风险。本病合并呼吸衰竭原因较多,呼吸衰竭一旦发生,病情即随之加重,大部分病理预后不佳,临床通常采用机械通气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本次选取相关病例,分析合并呼吸衰竭相关影响因素,并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现将相关内容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50例间质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的患者,男31例,女19例,年龄45~72岁,平均(68.2±1.9)岁。均与入列入选标准符合:①此次或即往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确诊,或结缔组织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或非ipF特发性间质性肺疾病,或其它形式间质性肺疾病;②本次收治入院后前30d内有呼吸困难急性加重出现,评估氧合指数,在250以下。③采用机械通气在24h以上。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对病例临床资料进行收集①体征、症状,包括有无双肺底吸气相爆裂音、心率、呼吸频率,有无杵关指(趾);②患者基本情况;③实验室检查资料,包括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痰病原学检查、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含量、红细胞沉降率、乳酸脱氢酶浓度等检查结果;④相应药物规律使用至少3个月;⑤急性加重期血气分析资料;RiCU治疗,如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方式,RiCU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⑥分析呼吸衰竭病发因素;⑦统计疾病急性加重期死亡原因及预后。

1.2.2呼吸道感染诊断①采用影像学检查,肺部有间质性改变或浸润性阴影;②有下列临床表现至少2项:?新近有咯痰、咳嗽出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加重,有脓性痰出现;?有湿性罗音和(或)肺实变体征;?发热;?外周白细胞计数10×109/L;③采用抗生素治疗可较好临床效果。

1.2.3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断依据2007年ipF临床研究国际合作项目制定的标准评估。诊断肺栓塞标准:采用肺通气血流灌注扫描和(或)螺旋Ct肺动脉造影确诊。

1.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2结果

本组50例患者,特发性肺纤维化19例,结缔组织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6例,非特发性肺纤维化特发性间质性肺炎8例,未分型间质性肺疾病10例,其它形式间质性肺疾病7例。住院前多采用免疫抑制剂/细胞毒性药物或激素治疗,8例接受激素治疗的时间至少3个月,仅行细胞毒药物/规律免疫抑制剂3例,其它均行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剂或规律激素治疗。无创通气32例,有创通气18例。有创机械通气应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压力控制通气模式(pCV)和(或)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脉搏血氧饱和度在92%及以上。无创机械通气采用S/t模式,依据患者耐受程度和生理需求调节,对合适的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Spo2保持在92%及以上。最常见病因为呼吸道感染,共19例,占38%;其次为间质性肺疾病加重+呼吸道感染,共15例,占15%,肺栓塞9例,占18%。有创通气组为88.9%死亡率,无创组为43.8%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慢性间质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一旦发生,无论任何病因,均表明病情加重和急性进展,在行通气支持治疗后,仅部分病例将诱因去除后,可能成功救治,多数预后较不理想。有研究示,采用机械通气治疗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高达87%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8.6d。本组病死率为60%。故加强原发病监测和控制,避免诱发或使呼吸衰竭加重,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2]。

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常见诱发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并发呼吸衰竭的原因为呼吸道感染,也为重要死亡原因[3]。单感染因素可致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病发呼吸衰竭,进而达较高病死率,也可加重间质性肺疾病,诱发死亡事件。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和肺栓塞为造成患者并发呼吸衰竭进而死亡的另外常见因素。

对比其它引发病情加重因素,针对感染治疗,可获取良好效果,使病情逆转,对感染有效控制,使呼吸衰竭得以纠正,可提高生存率。针对间质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引发的呼吸衰竭,在对呼吸衰竭纠正同时,需积极行抗炎治疗,患者因肺栓塞诱导呼吸衰竭时,溶栓或抗凝为救治关键[4]。综合上述病情特点,临床对间质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时,需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以防病情加重。

综上,分析间质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诱发因素,并针对病情,选用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非常积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机械通气指南(2007)[J].中国危重症急救医学,2007,19(9):513-518.

[2]antoniouKm.HansellDm,RubensmB,etal.idiopathicpulmonaryfibrosis;outcomeinrelationtosmokingststus[J].amJRespirCritCaremed,2008,177:190-194.

呼吸道疾病及治疗篇7

【关键词】呼吸训练;舒利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6)25-0016-03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effectofrespiratorytrainingcombinedwithSeretideinthetreatmentoftypeⅢandⅣofCopDatstablephase,providetheobjectivetheorybasisfortheimprovementsofitsclinicaleffects.method:68patientswithtypeⅢandⅣofCopDatstablephasetreatedfromJanuary2014toJanuary2015inourhospitalwereselected,theywererandomly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35cases)andcontrolgroup(33cases).thecontrolgroupjustadoptedSeretidecombinedwithconventionaladjuvanttherapy,onthebasis,theobservationgroupalsoadoptedtherespiratorytraining,theclinicaleffectoftwogroupswereobservedandcompared.Result:aftertreatment,theobservationgrouppao2,paCo2,VCandFeV1comparedwithbeforethetreatment,weresignificantlyimproved,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Respiratorytraining;Seretide;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Stablephase;Clinicaleffect

First-author’saddress:thepeople’sHospitalofanyue,anyue64235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6.25.00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种进行性的,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呼吸系统常见疾病,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以及老龄化进程不断推进等因素的增加,Cop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已经成为医学界和社会所公认的公共卫生问题,亟待加以解决[1]。CopD可预防,可治疗,然而病情容易反复发作,逐渐导致患者肺功能损害发生,出现严重的临床并发症,因此,控制CopD患者病情发展,延长发病期为重要的治疗目的[2]。传统理念中,CopD稳定期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进行巩固,而近年来有研究称,通过呼吸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本研究入选近年来就诊于笔者所在医院的CopDⅢ、Ⅳ级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给予药物联合呼吸训练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Ⅲ、Ⅳ级患者68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定的2007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诊断标准[1];(2)均处于疾病稳定期;(3)CopD分级为Ⅲ、Ⅳ级,

Ⅲ级:给予支气管舒张剂后第1秒最大呼气量(FeV1)≤50%;Ⅳ级:FeV1≤30%或FeV1≤50%且合并有慢性呼吸衰竭;(4)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既往患过敏性鼻炎、哮喘、遗传性过敏疾病等;(2)患者合并有心、肾、肝脏等器质性病变;(3)患者依从性较差;(4)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忽然加重,需加用其他治疗或改变治疗方案;(5)患者4周内发生呼吸道感染或CopD急性加重等。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平均年龄(63.2±6.7)岁,平均病程(14.2±3.1)年,其中慢性支气管炎型23例,肺气肿型12例;对照组33例,其中男20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9±5.9)岁,平均病程(13.7±4.2)年,其中慢性支气管炎型22例,肺气肿型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期间停止应用糖皮质激素、茶碱类药物及白三烯调节剂,均给予舒利迭常规治疗,即沙美特罗50μg加丙酸氟替卡松250μg吸入性治疗,早晚各一次治疗,治疗持续时间为6个月。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予呼吸训练,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对患者进行身体素质、营养情况、缺氧程度、呼吸功能以及疾病认知情况等评估,针对性制定呼吸功能训练计划,训练实施时患者保持放松,根据病情采取不同,(1)缩唇呼吸:患者闭口,用鼻吸气,呼气时嘴唇缩成口哨状,让气体通过缩窄口型缓慢呼出,吸气和呼气时间比例保持1∶2~1∶3,深吸慢呼,缩唇程度以不费力为限度,每天进行2~4次

训练,15min/次;(2)腹式呼吸:患者将双手分别放置上腹和前胸部位,手按上腹部,呼气腹部下沉,手稍用力加压;吸气闭口,经鼻孔吸入空气,自口呼出,吸气时腹部膨起,呼气时腹部凹陷,胸廓保持不动或最小活动度,吸气和呼气时间比1∶2~1∶3,每日进行2次训练,15min/次。患者自行掌握动作要领后适当延长训练时间和次数,提高呼吸训练效率。

1.3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pao2、paCo2、VC和FeV1相关肺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同时针对呼吸困难症状采用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进行评价和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相关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pao2、paCo2、VC及FeV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的pao2、paCo2、VC及FeV1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ao2、paCo2、VC及FeV1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RC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mR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RC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wHo研究显示,CopD到2020年将发展成为全世界第五大疾病负担和第三大死亡原因的疾病,给全世界患病人群带来极为严重的生命健康安全威胁,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公共医疗卫生问题之一[4]。CopD是呼吸道壁和肺实质的慢性炎症和结构改变,能够导致呼吸道发生重构,引发呼吸道管腔狭窄,增加进展性气流阻力,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浅速,因呼吸疲劳进而导致胸腔矛盾呼吸,这种异常的呼吸模式又能够进一步的降低通气效率;CopD患者肺部顺应性较低,小气道狭窄较为明显,肺内压力较高,容易导致呼气末肺残气量增加[5-7],患者受到肺气肿的影响,膈肌显著降低,部分患者呼吸过程中膈肌保持不动,因此需要在呼吸肌辅助下保持持续的呼吸运动就会导致患者呼吸耗氧量显著增加,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常会发生肺内通气功能障碍,呼吸肌无力等症状,机体长时间会处于低氧的状态,因此有必要让患者重新建立腹式呼吸功能,改善呼吸困难的相关症状,降低呼吸运动的耗费,增加肺泡通气量和肺组织伸缩性能[8-9]。

临床治疗CopD稳定期通常应用药物巩固治疗,常用药物为舒利迭,即沙美特罗及氟替卡松,以剂量准确、吸气阻力低以及密封性能好为主要特点,药物在气道内等比均匀沉积,起效时间短,疗效显著,支持患者长期应用,有助于患者肺功能的改善,但治疗费用较高,长期应用对经济困难患者压力较大[10]。近年来研究显示,系统的呼吸训练能够明显改善呼吸肌疲劳,提高患者肺功能,缩唇呼吸能够有效增加气道内压力,减轻甚至避免小气道狭窄,促进肺部气体的有效分布,降低残气量,实现气体交换顺畅,降低呼吸频率,延长呼吸时间,改善Co2潴留和缺氧状态;而腹式呼吸则能够有效补偿胸式呼吸,提高膈肌功能,强化气体交换[11-12]。长期进行呼吸肌的功能锻炼能够有效强化肺呼吸频率,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肺功能,整体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选取近年来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Ⅲ、Ⅳ级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之上加予呼吸训练有效干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pao2、paCo2、VC和FeV1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肺功能相关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冯晓敏,郑红梅,蒋飞,等.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康复效果[J].护理杂志,2010,27(2a):166-172.

[3]李军,徐明芳,朱仁芳.舒利迭联合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3,8(24):18-19.

[4]RabeKF,HurdS,anzuetoa.Globalstrategyforthediagnosis,management,andprevention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GoLDexecutivesummary[J].amJRespirCritCaremed,2007,176(6):527-528.

[5]蒋英.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护理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6):233-234.

[6]赵文辉.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6):109-111.

[7]杨桂芳,赵军华.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6):242-243.

[8]宫巧丽,张颖,丁普红.呼吸训练配合卡介苗多糖核酸雾化吸入对慢阻肺患者康复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8):3516-3517.

[9]池月波.呼吸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复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73-74.

[10]魏声泓,杨岚,徐灵彬.舒利迭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07,7(5):225.

[11]李萍.呼吸训练对慢阻肺病肺功能的影响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5):221-222.

呼吸道疾病及治疗篇8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呼吸系统疾病疗效观察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043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病症为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1]。对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效果进行研究,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呼吸系统疾病患儿86例,a组53例,男34例,女19名,年龄3.6~9.1岁,病程6~13个月;B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4.1~8.5岁,病程1.3~2.5年。

研究方法:①a组(治疗组)患者治疗方法:采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静滴,>6岁儿童:2次/日,18mg/次。

疗效判断方法:①显效:患者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病情恢复正常,不良反应发生率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有效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结果

对86例患者进行为期9~14个月跟踪随访,患者恢复较好,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经第2次治疗,恢复良好,无复发状况。经统计,a组53例患者,评定为显效37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有效率98.1%,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9%;B组33例患者,评定为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有效率81.8%,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感染2例,心跳絮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2.1%。见表1。

讨论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一般为气管或肺部病变所引起,病情较轻患者病症主要为咳嗽、胸闷等,病情较重患者[4],则有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危险。在城市的死亡率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更应重视的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使国内外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肺癌、肺部弥散性间质纤维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

盐酸氨溴索是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能有效的清楚呼吸道黏痰,促进分泌物溶解[5],从而使呼吸系统顺畅,促进排痰,改善呼吸状况,从而起到治疗患儿呼吸系统疾病,促进肺功能和呼吸系统功能恢复的目的。对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效果进行研究,并以传统布地奈德药物治疗为对照,患者咳嗽、喘息等病症恢复较快,病情改善效果较好,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于对照组较低,有效率98.1%,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生公略.氨溴索止咳化痰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9):1175.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

3李为春.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8,13(11):1486.

呼吸道疾病及治疗篇9

【关键词】呼吸衰竭;诊断;治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99-02

呼吸衰竭是各种急慢性致病因素影响肺部正常气体交换,通气、换气受阻,机体无法获得足够氧供或代谢废物二氧化碳无法及时排出造成的低氧或高碳酸血症,进一步引起酸碱平衡和代谢平衡紊乱。影响肺通气或肺换气的疾病都是呼吸衰竭的病因,如阻塞性肺疾病,呼吸中枢、呼吸机麻痹,胸廓胸膜疾病等常阻碍或限制肺通气,而Co2的弥散能力是o2的20倍,故通气功能障碍时pao2下降明显,常致Ⅰ型呼衰;而CopD、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多影响换气功能,pao2下降的同时paCo2也有升高,致Ⅱ型呼衰[1]。我院对收治40例呼衰患者病情分析后,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自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呼吸衰竭患者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31-82岁,平均年龄54.6岁。按照呼衰进展的缓急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呼衰,本组病例中18例为急性呼衰,其中3例为严重肺部感染所致,5例患者胸部外伤严重累及呼吸肌或肺组织,3例尿毒症或肺癌胸膜腔积液短期内大量增多,自发性气胸2例,心源性肺水肿1例,重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累及呼吸中枢1例,其他病因3例。慢性呼衰22例,其中CopD12例,间质性肺疾病3例,硅肺、石棉肺4例,其他疾病3例。

1.2诊断本组40例患者入院后均有不同程度呼吸功能障碍表现,如呼吸运动(频率、节律、深度)改变,氧分压下降皮肤黏膜发绀,Co2升高致血压上升、脉搏加快等血液循环系统改变等。但由于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患者入院后均行动脉气血分析、肺功能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动脉气血分析结果示:pao250mmHg,pH在7.35-7.45正常范围内,为代偿性呼酸,9例患者paCo2>50mmHg,pH

1.3治疗本组40例患者中19例为急性呼衰,感染所致者应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抽吸胸腔积液或闭式引流吸取积液和气胸,外伤肺挫裂者积极手术,在处理这些原发病的同时,改善通气换气功能。氧疗是纠正缺氧的有效措施,40例患者中面罩给氧21例,6例鼻导管吸氧,5例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使用呼吸兴奋剂尼克刹米者8例。

2结果

本组40例患者均得到正确诊断,呼衰病因明确,积极救治后2例死亡,其中1例严重胸部外伤,肺挫裂入院抢救无效,另1例尿毒症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总死亡率5%,其他38例存活。12例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治疗后病情稳定,建议长期家庭氧疗,无条件者长期规律应用支气管扩张药,帮助改善生活质量。

3讨论

3.1呼吸衰竭的诊断动脉气血分析能帮助分析呼衰类型,判断严重程度,了解机体酸碱平衡情况,为合理的治疗提供依据,是呼吸功能受损患者的常规检查。肺功能检测对于谵妄昏迷、疾病严重而不能很好合作患者检查有一定限制性,但其对呼吸功能,通气、换气能力判断效果良好,反应肺通气的指标有FeV1/FVC、VC、tLC、FRC、RV等,其中FeV1/FVC是评价气流受限的敏感指标,而DLco和DLco/Va下降对判断换气功能有无影响有一定意义[3]。重度感染、气胸、胸腔积液、CopD、肺间质纤维化、肺癌等可能致呼衰的疾病肺部Ct检查都有一定反应,Ct在呼衰的病因诊断上有很大价值[4]。

3.2呼吸衰竭的治疗呼吸衰竭的治疗应包括原发病治疗,呼吸支持以及其他器官监测等,而Ⅰ、Ⅱ型呼衰的治疗上有一定的差异。保持气道通畅是患者氧疗、机械通气或使用呼吸兴奋剂的基础,举颌抬颈法帮助患者打开气道,清除气道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重建呼吸道[5]。Ⅰ型呼衰通气功能受限者氧疗浓度可较高,而Ⅱ型呼衰应采取持续低流量吸氧,避免paCo2抑制呼吸。呼吸兴奋剂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Ⅰ型呼衰效果较好,但应用时因严格把握适应症,呼吸肌疾患和Ⅱ型呼衰不宜使用[6]。必要时可行机械通气,在改善通气等同时,能使疲劳的呼吸机得到休息,但应注意过度通气和通气不足等并发症。无创正压通气并发症少,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今达.急性呼吸衰竭的概念、发病诱因分类和aRDS命名问题的讨论[J].中国急救医学,2008,12(7):34.

[2]邢爱民,高静珍,张缓,等.无创呼吸机治疗老年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0,(32):3325-3326.

[3]张云恒,李惠,杜正驰.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21):46-47.

[4]容中生.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急性呼吸衰竭住院治疗后的预后[J].医学信息,2008,10(4):7.

呼吸道疾病及治疗篇10

【关键词】小儿呼吸衰竭;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

呼吸衰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重症疾病,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准确诊断和对症治疗,则会严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小儿由于年龄的限制,自身的免疫力较差,难以抵抗疾病的入侵,因而更容易出现此种疾病,甚至死亡。针对此种疾病,临床医生应当给予患儿及时的治疗,以控制患儿的病情,确保患儿的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当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治疗此种疾病的方法越来越多,对于患儿病情的良好控制,并提高其生活质量起到了较大的作用[1]。现选取本院2007-2011年收治的74例小儿呼吸衰竭患者,对其采用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治疗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7-2011年收治的74例小儿呼吸衰竭患者,其中男40例,年龄2个月~8岁,女34例,年龄7个月~11岁。所有患儿均经临床诊断为呼吸衰竭,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紫绀、呼吸急促等,均由于同一种原因所致。将74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对照组35例。

1.2方法首先对所有患儿进行常规的基础治疗,给予患儿补液治疗,以维持酸碱和电解质的平衡,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支持治疗、吸氧治疗等,以有效改善患儿的各项身体指标,并促进患儿的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儿采用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治疗,应用Cpap-i型的氧疗器通过鼻塞对患者实行给氧治疗。将Cpap装置的气源管连接到氧源,然后连接到患儿的鼻腔中,最初维持在0.3~0.4kpa,然后根据患儿病情的实际情况对呼气调节阀进行调整,然后对氧流量进行调节,以保证Capa能够维持在稳定的压力范围。当患儿的病情有所好转后,并逐步趋于稳定时,可以逐渐地降低压力,等到病情稳定后,继续降压,直到撤除,改为普通的面罩吸氧,同时逐渐地停止应用氧气。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的鼻导管进行吸氧治疗。对两组患儿的治疗过程进行严密监控,如果患儿出现不良反应,临床医生要及时对其进行急救治疗,以确保其生命体征的稳定性[2]。

1.3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儿的呼吸恢复平稳,面色正常,手脚暖和,能够保持安静。有效:患儿的呼吸稍微急促,面色正常,嘴唇发绀,手脚较凉,保持安静。无效:患儿的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手脚冰凉,烦躁不安[3]。

1.4统计学处理使用pemS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显效23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80%。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小儿呼吸衰竭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对于患儿的影响较大,严重的还会对患儿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对于此种疾病,临床医生要及时给予患儿对症治疗,以快速的改善患儿病情,减轻痛苦,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在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疾病的过程中,采用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此种治疗方法能够持续为患儿供给氧气,快速改善患儿的各项身体指标,尤其是对患儿早期应用的效果更为显著,对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给氧治疗,虽然能够满足患儿的氧气需求,但不利于降低患儿在吸氧过程中发生并发症的机率,从而难以实现患儿病情的快速改善。由此可见,采用呼吸道持续正压给氧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曾援,钟日英,郑欣.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治疗小儿呼吸衰竭56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84(18):48-49.

[2]张笃飞.机械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56例分析[J].重庆医学,2007,92(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