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问题及解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39

中学教育问题及解决篇1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学生问题;解决对策

体育课程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发展,针对近年来我国中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问题,国家开展了“阳光体育工程”,增加了日常体育课程的课时数,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效果。但是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程不重视、没有兴趣,给体育课程的开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也就难以达成。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和体育老师必须引起重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程,慢慢改变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一些不良习惯,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课在中学教育阶段的地位在逐渐提高,作用在逐渐增加,但是在实践中,受到历史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多数学生对待体育课程都没有正确的态度,认为上体育课就是受累、吃苦或者玩耍,从思想上就不重视体育课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不足。通过对中学生上体育课时的状态进行观察可以看出,由于体育课程氛围比较开放,管理难度大,很多学生上课的时候聊天,对老师讲解的专业体育知识没有兴趣;或者有的学生只积极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有的学生只愿意自由活动,也有一部分学生利用各种方式逃课。[1](二)课堂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期间,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爱打闹,小动作不断;另有一些情况较为严重的,上课期间态度不端正,吃零食,没有经过老师同意四处走动,不服从老师的安排,对于课程需要完成的项目拒不参加,课堂组织纪律形同虚设。(三)意志品质薄弱。体育课程涉及的项目较多,对于一些比较辛苦的项目很多学生不愿意参加,不愿意吃苦受累;对一些身体对抗性强的项目,缺乏合作意识和团结拼搏的精神,经常在体育练习中偷懒、请假,以各种方式躲避体育练习。[2]

二、针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趣味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趣味教学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在兴趣增加的同时转变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体育老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兴趣爱好,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在课程设计上进行创新,可以采用小组比赛融入国际规则的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组,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并发挥自己的价值。(二)加强课堂纪律,严格管理。在体育教学中,要想保证课堂纪律,必须端正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服从老师的安排。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格外注重自己的权威性,严格课堂的组织纪律,不能因为要保护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而忽略了纪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特长发挥和创新性思维都需要在一定的纪律范围内。例如: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一般都会进行准备活动,活动筋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加量或者减量,从而有效地控制学生在活动中吵、乱的现象。同时要将学生日常的表现纳入到年底考核中,以此进一步规范课堂纪律。[3](三)加强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学生的意志力在其自身的体质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意志力的结合,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意志力,那么在面对很多高强度的体育项目时就不能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中多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意志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取得进步要给予表扬,让学生在日常锻炼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4]

三、结语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地会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的目标和效果,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逐渐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和习惯,同时要注意矫治和疏导并用,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预防和解决,从而促进中学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水平。

作者:侯丽华单位:黑龙江省五常市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强,殷鼎,杨建鹏.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3(1):50-51.

[2]吴九柱.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5(6):216.

中学教育问题及解决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德育教育;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德育包括道德习惯的教育和思想觉悟的提高,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在于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但现在的德育教育的处境非常尴尬,德育课经常被数学语文等科目项目占用,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

一、小学德育教育实际存在的问题

1.重视度不够。受应试教育影响,观念比较传统,德育教育在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分量远没有考试分数重要,大部分时候教师和家长的精力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所有的工作也都围绕提高智力进行(各种作业、补习班等),并没有什么陶冶学生思想品德的行为,这也是导致了孩子的思想道德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

2.没有健全的德育教育内容,德育工作停留在表面。我国在德育教育方面,学生大多时候只是被动参加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而且大部分都是榜样示范、品德评价、说理等方法,都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或家长的教育,孩子们非常反感,甚至把批评教育称之为“上思想品德课”。

3.途径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大部分家长因为工作压力等原因,大部分时候都是隔代的老人带孩子,这则很容易对孩子溺爱,造成孩子在品德习惯教育方面的缺失,而且有的家长甚至觉得,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老师要负责较好,却忽视了家庭和家长在教育中言传身教的作用,对孩子们的关心也非常少,开口闭口就是对错或成绩。

4.缺乏好的方法指导,道德教育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时间不长,还处于初级摸索阶段,很多方面的认识和研究都还没有,教育内容和评价机制都不健全,缺乏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如何做好小学的德育教育

1.首先要改变观念,重视德行教育,首先要重视道德教育,家长与教师应摆脱“唯分数论”的观点,加强对德育培养的重视程度。拥有高道德风尚的人可以弥补智商的缺陷,但一旦道德出现缺失,智商是无法弥补的,所以要转变教育观念,摆脱传统教育的枷锁,充分认识到教育中“育人”的重要陛,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把德育教育内容加入到教学成果考核中去。

2.进行家校共育,加强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小学生有大半的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而且在家庭中的表现会更加真实,所以要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的就孩子们在学校或家里的一些情况进行沟通,在德行问题出现偏差时,进行及时的纠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也要对家长的教育方式进行引导,避免出现极端教育。

3.提升教师、家长自身素养和教育能力。教师和家长是小学生日常中接触最多的人,在小学的德育教育中,两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要求教师和家长都必须严于律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态度情绪,随时给孩子们起到“榜样”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在生活中影响孩子们的思想行为。

4.尊重学生,改变沟通交流方式,现在的孩子非常敏感,因为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孩子们的心理承受力普遍比较差,这对于老师和家长在进行纠正教育的时候要特别讲究方式方法,需要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倾听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加以进行引导,而不是一味的高高在上的进行批评、指责。

5.联系实际,开展活动让德育走进实践中去,不能再停留在表面的“团结同学”“爱家爱国”等空洞的方面,而应该联系到学生成长的实际情况,对他们成长过程中会有的思想、尴尬、疑惑、甚至心理需求进行关注,然后从这个基础上去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自我、认知社会,并根据每个阶段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可以举行“自己动手,打造我们美丽的班级”的活动,通过小朋友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对于四五年级的大孩子,则可以举行“参观污水厂”等活动,让孩子们从活动中去得到教育,并且切身感受到自己应该做什么。只有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中出发,进行课内课外的相互结合,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珍惜生活,并且从细节中进行道德引导,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孩子们的道德品行。

中学教育问题及解决篇3

几十年的体育教学经验证明,让学生样样都学,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样样都不精通,很难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和兴趣。缺少强烈的兴趣支持,学生也很难以建立终身体育锻炼的健康意识。模块选项教学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点,注重体育项目的分类和选择,采用学分制的形式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和喜欢的项目,弱化班级的概念,开展分项目的教学或将体育教学范围若干个模块开展,能有效提升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一、模块选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学理念和课程性质误解

在体育课程的改革上,《新课标》提出看了明确的要求,首先体育课程的名称也从原有的体育课程改为体育与健康,很多体育教师单纯的认为新课程提法仅仅是“体育+健康”的简单组合,认为体育的基础课程以及体育项目被弱化了,而相应的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向也发生了转变,实现的手段和方法自然也发生了变化。继而在教学中突出健康知识的学习,而减少了体育实践课程占比。但这实际上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相违背,新课程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学习的过程和乐趣,培养其意志力而不仅仅是体质上的提升。

(二)模块的选项设置不合理

当前模块选项的设置从来没有真正关心过学生真实的想法,例如由于师资力量缺少导致开设的模块较少,无法满足学生项目选择的需求,并且在选择时有较多的限制条件和选择范围,严重影响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性和自由行。但如果完全放开选择,那么部分模块的选择人数将严重不均,也导致部分教师和设备的利用率偏低,最后严重偏离了模块选项教学的核心思想。

(三)教学内容设置不科学

当前《体育与健康》中共有9个学分的选择,这9个学分理论上来讲有无限种选择,但是由于场地和师资力量的不足,导致学生选择范围非常少。目前开设较多的项目有排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等传统项目,课程中有的围棋、游泳、网球等均为开展。传统项目一再重复大大降低了课程内容的质量,为此学校要充分的发挥现有场地和资源的优势,可以适当结合学生需求增加一定的教学项目和内容,但不可一味的扩建场地增加设备等,导致缺少体育健身的实用性。

二、模块选项教学的改善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

体育课程的基础教学水平对教学有直接的影响,直接左右模块选项教学模式的执行力。所以应该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例如,有的学校足球、排球教学非常成熟,那么就重点扶植此类传统优势项目,更好的组织和管理教学内容,在现有的师资力量基础上提升师生比,为一些新项目聘任新的体育老师,或者聘任社会上有教师资历的兼职教师。总之,必须提升课程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强化分项目、排课等来提升模块选项教学质量。

(二)创新组织管理方法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模块选项教学有着一套复杂的排课和选择系统,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学体育模块选项教学课程组织管理发生了很大改变。基本的方式是以年级为单位,按照学生选项混合排班,传统的行政排班方式必然无法满足模块选项教学的需求,但是排课系统是复杂的,在实际管理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基础和起点各有不同,由于个体差异很大,接受能力不同,导致教学的进度和质量控制难度很大。为此必须创新组织和管理的方法,在分项目模块之前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测试和面试,了解学生基础和需求,综合两方面的因素进行分项目模块和排课,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升组织管理的水平。

(三)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模块选项教学的开展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很大关系。由于模块选项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理念有很大出入,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不仅仅要有创新的教学思维和观念,更加要能够良好地执行新的教学方法,深入的研究并贯彻模块选项教学的理念。为此教师要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和讲座,在学校内部要注重经验上的交流,在学校内部分享交流经验能更好的结合本校的特点找出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更好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另外要注意本校的传统优势项目,例如有的学校足球、排球教学非常成熟,那么就重点扶植此类传统优势项目,更好的组织和管理教学内容,在现有的师资力量基础上提升师生比,为一些新项目聘任新的体育老师,或者聘任社会上有教师资历的兼职教师。总之,必须提升课程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强化分项目、排课等来提升模块选项教学质量。

中学教育问题及解决篇4

关键词:农村初中;体育教学;解决策略

农村初中因为环境的特殊性,致使体育师资力量短缺,教师观念陈旧,体育设施不够完善,而且很多农村学生因为家庭环境及客观条件的影响,在体育兴趣培养上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让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呈现很多弊病,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师素质偏低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会与时俱进,随时发生变化,但教师的方法却并未随之发生转变,农村体育课依然采取旧式教育方法,教学理念甚至停留在几十年前,这就难以很好地与现代体育教学活动相适应。而在我国农村,思想认知水平依然与城市有很大差距,学校更加重视文化课,体育课被放到了可有可无的位置。这就使得体育活动器材老旧短缺、体育教师待遇偏低,项目补助几乎为零,教学环境更是长期处在很差的状态,很多教师处在保证上课时间就很满意的状态下,对于教学质量与学生接受程度不管不问。而当前的初中生虽然生长在农村,但是备受家长宠爱,没吃过苦,教师不能采取过于强硬的教学手段,学生视体育课为劳动课,视体育活动为畏途,体育教学质量很难得到真正提高。

2.学校领导漠视

农村初中学校领导对于体育教学普遍不够关注,这在早操、课间操不能有效组织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体育课管理流于形式,不开或者少开运动会,不组织课外活动,学生上完文化课直接回家。在学校领导的眼中,体育课可多可少、可有可无,一直没有被当成是一门必修课程。这种近于消极的管理态度,对学生的心态也产生了不利影响,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到农村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影响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3.社会观点陈旧

家长看一个学校如何,只是看学校的名气大小,看文化课教授水平,而很少有人关注体育教学质量如何。在绝大多数家长的观念中,好的学校会重视学习、抓紧文化课,同文化学习没有关系的活动越少越好。就这样,即使学生表现出对于体育的兴趣,家长也很难做到对学生体育锻炼的鼓励,这种消极的态度不但影响了学生体育观念,也不利于学校正常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4.生活习惯落后

人们的生活水平因为经济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好,初中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貌似变得很丰富,放学后学生可以上网、可以看电视,但是用在体育锻炼上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并且,国家相关的体育政策并不能保证学生的有效锻炼时间,再加上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有一部分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经商,这就使其难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教学质量肯定会有所下降,体育教学总体情况因此不尽如人意。

二、解决的策略

1.让校领导更重视

教育管理部门出面,负责制订相应的鼓励措施,把体育教学质量同学校业绩考核成绩联系起来,让农村初中学校领导更加重视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这样他们也就能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进行教育宣传与教育改革。还可以采取使校领导组织大型体育活动的办法,鼓励所有教师参与体育活动,提升校内的体育锻炼氛围。可以根据体育教师的有关培训计划把体育教师培训与体育综合素养联系起来,让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与价值观念得到根本转变,争取在领导层面把问题抓住、办好。

2.让教学有人管

首先,可以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对农村初中的体育教学活动加以有效监管,把媒体的监督作用全面发挥出来。其次,可以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系统考核内容,既让学生的学习效果纳入考核,也让教师的教学质量纳入考核,把教学质量提高的优秀教师当作典型予以表扬。

3.让教师更优秀

首先,应当对农村初中体育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让教师的教学水平提上来,从而使教师群体产生教学竞争理念,还可以组织教师进行专门的沟通交流,共同分享体育教学经验。其次,应当保证农村初中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真正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使其提高责任感与荣誉感,这样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教师上课消极敷衍的态度,让授课积极性得到大幅度提高。最后,让体育器材更好地帮助体育教师完成课程。在学校教学经费里面设置专门经费用来购置体育器材、创建体育设施,提高体育场地的硬件质量。

4.让师生关系更融洽

首先,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目标均是学生的未来发展,学生的发展则必须是全面健康的发展,像智力发展、品德发展、美育发展缺一不可。因此,在体育教学时,我们应当竭尽所能,把体育活动内容向更加生活化、全面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以便使学生可以得到知识能力的科学化配比。比如,完全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加入美学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各种类型的体育赛事,让学生发现运动过程中的美,像体操中运动员的身体之美、像篮球比赛时的运动轨迹之美、像团队表现上的合作之美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去体会、去分析,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丰富。其次,做到良好的师生合作,如果只是教者只管教,学者只管学,那么不管两方面表现得如何突出,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过程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合作,学生处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则是学生的引导者。对待学生不是对待下级,而是应当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完成某项教学活动时,也不是简单的你教我学,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一起分享。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体会,也愿意把探索体会的成果同教师一起交流。这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但却是必须要做的事。

我们应当正视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时更新观念、顺应改革、以人为本、钻研业务,按照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做好体育实践,才能变不利为有利,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体育能力。

参考文献:

[1]富坚.浅谈农村初中生在体育中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J].快乐作文,2011(02).

[2]蔡爱东.农村初中体育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新校园:理论版,2011(10).

中学教育问题及解决篇5

关键字:音乐教育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创新学习的提出,当前中学音乐教育已经越来越被教育界所注意,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音乐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但是纵观当前我国中学的音乐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与不足,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将大大影响中学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的本质是塑造人的工程。人需要音乐,培养人的教育也同样需要音乐。在音乐教育大纲中其所承担的任务就明确指出: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

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以及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二、中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课被视为"副科",有的学校不开音乐课。稍好一点的学校,音乐课程也开,但挤占现象严重。

2、教师资源匮乏。"我国初中音乐教师67万人,学历合格率为55%",多数音乐教师的备课,确切地说就是抄写教师参考用书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上课不够灵活,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有许多学校没有专职音乐教师,同时由于中学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音乐教师待遇不好,而不愿意去做一位中学教师,这使得中学音乐教师人才匮乏。

3、"一专多能式"综合型教师缺乏。一部分音乐教师所上的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其伴奏都是单一的和弦伴奏,使曲目的风格韵味一扫无余。自弹自唱也是薄弱环节,唱了就不能弹,弹了就唱错。这些音乐教师只能做些最基本的教唱和基本乐理的讲授,至于音乐欣赏方面.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尚不透彻.更无法给学生讲授。相关问卷调查显示,84%的学生认为,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唱歌、感情处理得好;74%的学生希望老师除能弹一手好钢琴外,还能会一两件其他乐器,能伴奏好,能自弹自唱,能指挥学生处理好歌曲,82%的学生能够欣赏老师优美的舞姿,并希望老师能为学生编排简单舞蹈。而事实上,现在的音乐老师是不能满足学生这些要求的,"一专多能式"综合型音乐教师非常缺乏。

4、教学方法不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填鸭式""接受式"教育教学模式仍然严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对音乐的兴趣。有的教师甚至仍然以培养一两个高考生而沾沾自喜。还有的一些教师甚至仅以能否参加地方文艺演出来衡量教师的水平。当然,以上所谈大多指农村等落后地区的状况。尽管是一些农村地区,但仍然不容忽视,这与我国80%地区是农村的特点决定的。只有解决了这些地区的问题,特别是看起来是最基本的问题,新课程改革才能说有进展。

三、新课改下中学音乐教学策略探讨

1、教学的情境化策略。所谓情境,通俗来讲就是能唤起学生心底情感和听课激情的一种意境和环境。

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表现欲望,感受音乐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情境创设可以产生和谐的氛围,教师教学中必须注意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课堂中多给予学生激励、鼓舞,由情生趣,以情诱思,彼此间创设和谐愉悦的心境,通过课堂教学唤起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2、教学的主体性策略。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校必须加大硬件投人,建设良好的媒体视听教室及学生文艺活动场所,而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为教学服务;教师还可以借助于情感因素,去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起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的。

3、教学的探究化策略。科学探究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途径。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等,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古代教育家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疑难,以疑启思,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深入探究的有效方法;通过交流讨论进行科学探究,不仅可以让学生吸收别人可取的音乐思维、方法为我所用,还可以开拓思维、提高表达能力及音乐欣赏的能力。

4、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并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前那种音乐只是教育"附属品"或音乐只不过是听听歌,摆弄一下乐器等观念,明确中学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真正理解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四、结束语

21世纪的音乐教师任重道远,新的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新世纪中学音乐教师的职责不单纯是传授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每位音乐教师都要有紧迫感,不断学习,努力探索,增强科研意识,在各方面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胜任中学音乐教学的工作,才能为培养合格的新世纪创新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中学教育问题及解决篇6

我国的基础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城市教育的变化尤为突出:多媒体设备的建立与完善,“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这使教师教学理念逐步的到更新,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日新月异。高效快乐的课堂,城市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逐渐增多的课余活动时间,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动手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农村教育发展较慢,甚至出现诸多不和谐的因素,令人堪忧。如果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得不到解决,将会造成城乡教育更大的“贫富差距”,影响素质教育整首乐曲的和谐。

农村地区历史学科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缺乏专业的历史老师(专职历史课教师指历史专业毕业的专门教历史一科的历史教师),农村师资力量严重薄弱。许多农村中学由于资金问题导致师资严重不足,地方财政不支,学校缺少这些所谓“副科”老师,就更谈不上专业了,其中许多都是语数外兼任史政老师,课上老师也就是带学生念念书,糊涂了事。

第二:主管教育的领导和学校领导缺乏有效的学科教育思想。他们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未能得到有效重视,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科学的考评体制,正确引导社会对于历史学科的“感情”。中学学校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历史在中学生的学习和人生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扭转农村历史教学空白、学科地位比较低下的现实。

第三:老师、学生、家长的学科观念未能转变,没有正确认识到历史的重要作用。学科观念转变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路途艰辛,可谓是任重而道远。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历史素养。我曾经做过一个有关历史学科的调查。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同学知道的历史知识都很少,大部分被调查者连最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知道,即使中考成绩达60分的同学所知道的历史知识也不多。如不少被调查者居然说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朱德,大部分被调查者不知道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没有一个被调查者知道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如此差的成绩迫使我向他们进一步了解有关他们所在中学的历史教学现状。?这让我十分震惊,同时更加对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现状感到担忧和不安。

第四:教师素质普遍偏低,亟待提高。学习历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能够激发其改革创新精神,更能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为使学生更好的学好这一门课程,历史老师责无旁贷。农村是国家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应怎样去加强自身素养来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呢?农村中学的教学应端正自己的教务态度,不能把历史教学只注重升学率,要转变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端正态度,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前途负责任其次要加强自身的教学基本功,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要有优良的思想品质。

第五:现行的考试制度造成学生缺乏历史课学习兴趣。中考对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给历史教学工作带来错误引导。每每在中考监考的过程中,看到考生在考试的时候恨不得都把历史方面的书籍资料都带来,那种场面真的很壮观。这样长久下去对历史的教学怎么能没有影响呢?造成了中学的时候学生没有系统的学习历史,而进入高中的时候无法去适应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学生拿到书真的不知道去如何学习了。也就造成了学生对历史课缺乏学习的兴趣。

第六:农村地区学校缺乏历史学习的“环境”。相比较而言,城市拥有许多的历史博物馆,加之有讲解员,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此外,城市学生还能阅读许多课外书籍,拓展自身视野,这无疑加深同学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没有所谓的课外书籍,学生只能依赖于课本。城乡间“环境”的巨大差距造成了学生知识构成迥然不同,学习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本人多年学习历史的经验总结,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1.首先主管教育的领导和学校领导要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不但要从思想上重视,也要从制度上加以激励和保障。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充分挖掘农村的教育资源,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做学生学习历史的引路人。

2、创设民主教学氛围,启发学生主动质疑。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展创新教学。如我在讲鸦片战争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围绕鸦片战争中一些焦点问题组织学习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其中有一学生就提出了“如果林则徐不搞虎门销烟,英帝国主义是不是就不会侵略我们呢”?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同学已经在深度和广度上深思和探究历史知识了。再借势发动大家热烈地探究讨论,最后一致认为:

转贴于

如果没有禁烟运动,英国也会找一些借口。那你们认为还可能会有哪些借口呢?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对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就更清楚了。学生在这种民主的气氛中找到了历史的答案,共同分享了探究性学习的收获。

3、教给学生的秘诀和方法。要使你的学生逐渐不需要你的教育,也就是要他们渐渐地越来越多地得到一种能力,必须教给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生以数学史法,学习计算机年代,如:“公元前”和“公元后”这两个词对七年级学生很难理解,我就采取画数轴的方式,以公元元年为数轴中的原点,以“公元”为正方向,“公元前”定为负方向,标出数字,学生就很容易区别,也会计算年代了。在记忆贝多芬哪些交响乐最著名时。我又运用诗句速记法:“英雄在田园里感叹自己的命运”。让学生轻松有趣地把《英雄》、《田园》、《命运》等名曲牢牢地掌握了。

4、改进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强化感性认识。多媒体教学软件能够展现绘声绘色的历史画面,使过去的史事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历史人物鲜活地出现在课堂上,从而大大激活了课堂教学气氛,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我在讲解《南京大屠杀》时,首先出示一个中国人跪在地上,日军高高举起屠刀砍下去的画面,学生惊吓不已。紧接着展示“日军用机枪扫射手无寸铁的中国人的”情景。学生从惊吓中愤怒了,爱国主义热情高涨起来了。然后我又出示日军为了掩盖罪行,把众多死难的中国人埋在几个士坑里,其中还有活人的图片。课堂上再也不平静了,学生们义愤填膺,自发地站立起来,声讨日军的滔天罪行,从而为学习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知识基。

5、改变学习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历史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以教师为学习主体的现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第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第二,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创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第三,注意不断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中学教育问题及解决篇7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长期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整体素质,也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的决心和恒心。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道德失范,如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托不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互相攀比,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不能爱护公共财产,图书失窃,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务损毁严重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道德缺失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一)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利性。现在多数高校在考虑德育问题时重政治而轻道德。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被涂上功利主义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而忽视学生的身心规律,把现实生活中的品德问题政治化,这种学校德育的功利化直接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德育,使人们对政治问题过分敏感,对道德问题麻木不仁,从而阻碍了思想道德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道德修养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是基础政治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是高校教育的应有内容,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方式却不能很好地关注和适应多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不能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纷纷感到理论阐述的生硬枯燥,特别是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做得不够,使得学生不能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思想道德修养、政治理论素养不够,特别是对思想道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即使重视和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多数学校也存在德育教育目标空乏、理想化,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育过程抽象、空洞,学生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

同时,政治理论教育的载体有待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体系不够健全,还没有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能紧密联系时展和形势转变,从而使得教育的实效性降低。另外,高校高度重视并加强了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十分注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有利地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保证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但队伍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学历层次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工作思路不开阔,方式、方法欠灵活,教育形式单一,工作针对性、创新性、实效性较差,队伍人员数量不足,尤其是理论社团与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数量少,影响力小,教育资源开发有限,既不能有效利用存在的资源,又不能积极开展外联,同时保障机制不健全,软硬件建设滞后,各种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无法满足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需要,学生工作经费长期存在较大缺口,没有形成有效的针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激励与保障机制,不能很好地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再者就是有些大学教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缺乏应有的研究,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缺乏应有的了解,思想教育工作方法不得当,使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尽快提高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要求。

(三)新经济体制的建立给德育带来的挑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也为我们德育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历程。正是由于这种经济体制的改变,使一些学生的思想仍停留在过去,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他们或迫于升学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或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缺乏艰苦奋斗和拼搏进取的意识;或对社会现实缺乏正确的认识……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发展和心理健康,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的疏导,引导他们做一个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人才。

(四)角色、环境的转变增加了学生心理壁垒。虽然大学生完成了从中学时代进入大学时代的时间跨度,但他们的心理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跨越而跟进。随着他们学龄一同变化的还有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所处的不再是以前老师管教式的环境,与之相反,他们处于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他们更多地感到空虚、迷茫和无所适从。此外,他们自身角色的转变也会引起心理波动。随着环境的改变,学校学生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教育,这种心理的落差可能就使他们走向自闭,导致他们的心理出现一定的缺陷。

(五)网络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挑战。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和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语言习惯,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高新传媒技术为高校思想道德工作提供现代化手段和新渠道,扩展思想道德工作的空间的同时,国内外的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也趁机扩大传播范围。所以,网络的开放性从信息数量和质量上严重冲击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网上信息内容庞杂,既有大量科学健康的有益信息,也有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甚至反动的信息,网络传播处于无序状态,思想道德教育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网络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二、解决方法探究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倡“人的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前提,观念是实践的先导。邓小平指出:“我们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根本内容没有变,我们的优良传统还是那些,但是,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

首先,做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出发。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生命需要、尊重学生的智力,尊重学生的主题选择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体验情感、意志,塑造人格,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判断和自我澄清,最终使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心灵”(即思想),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只有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

其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实践体验法进行教育,要充分利用大学生课外活动,充分依靠全体教师,特别是依靠大学生的各种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深入细致地、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组织大学生在校园对紧贴社会生活的如诚信与失信等现象和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讨论,可以进一步拉近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距离,开阔大学生认知的眼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体悟。

再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更要强调个人的道德自律,增强遵纪守法和公民意识,注意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加强自我约束、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实际能力。

最后,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全方位、全过程。高等学校各门课程教学,都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有机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接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全方位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受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高等学校党委要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状况和道德状况,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各高校要根据实际,提出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和道德建设的措施,形成可持续机制。

(二)抓住经济全球化这个机遇,对大学生进行观念重塑。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虽然经济全球化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这种冲击和影响的背后也带来了一个重塑大学生各种观念和人生价值的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者应抓住机遇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及法制观念。教育他们从时代的高度找准自己的人生价值坐标,确立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把握具有时效性、时事性的信息资源,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德育与心理相挂钩,以促进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提高学生品德水平。例如,高校可以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让他们走出精神空虚的泥潭,另外,增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让他们从根本上了解心理问题的危害性,并促使他们自主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彻底走出心理缺陷、人格失衡的困境。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我们必须以严谨科学的态度,以求真务实的精神,重新审视和思考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和创新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水平,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一流的社会有用人才。

(作者单位:明达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正林.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特点及其引导[J].高等教育,2007.

[2]龚先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教育理论,2007.

中学教育问题及解决篇8

关键词:中职;体育;课改;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164-02

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大量投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市场竞争参与度与磨合度也越来越高。中职毕业生凭借良好的技能优势,在就业市场上深受欢迎。可以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已步入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轨道。然而,与此情形不相吻合的是,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的体育还没有达到预期的课改目标,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亟待改进之处。

一、中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中职体育师资队伍学历普遍较高,基本都在本科以上,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比率也相应增长。教师年龄没有形成合理梯队,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偏少,青年教师居多数;职称结构不合理,以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偏少。与专业课教师比,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甚至中层干部的选拔都向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倾斜。加之体育教师课务过多,待遇较其他学科教师偏低,故他们的工作热情不高,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科研能力偏低,缺少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另外,中职学校的性质决定其课程改革既无法参照普通高中的做法,又无法向高职院校靠拢,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往往是被忽略的角落。

2.中职生对体育课学习的态度消极。与音乐课相似,学生也是喜欢“体育”(具体而言是喜欢打球等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缺乏上体育课的驱动力。学生的天性是爱动的,准确地说就是爱“玩”,但对体育课不感兴趣,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体育教学内容陈旧、贫乏、单调、呆板,过分强调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系统性,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其二,教学思想趋于传统和保守,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注重教法而忽视学法,缺乏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无论什么教学内容都离不开“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环节;其三,教学内容过程不注意专业区别与性别,教学设计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

3.大部分中职学校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开设率可达100%。但《体育与健康》课程纲要的实施情况不尽理想。部分体育教师对新的教学目标了解不够,导致教学模式陈旧,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指导思想仍以传统的传习式为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现代体育理念尚未完全贯彻到常规教学之中。体育课教学评价缺乏多元取向,基本还是以体育教师评价为主,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把学生的课堂表现、体育态度、动作技能、出勤情况,以及对体育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评价方法重终结性而忽视过程性与综合性的评价,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的养成。

4.大多数中职学校实行“2+1”的学制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在增强体能、体育技能和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相应的体现,但职业素养目标目前还难以体现出来。体育课按自然班教学,缺乏中职教育的个性特点,体育教学内容的职业针对性不强,职业导向性、实用性、适宜性等都没有体现,也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兴趣要求。

二、解决对策

1.改变体育理念,促进课程改革。首先是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革新。中职体育教师一定要摒弃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必须牢牢确立“健康第一”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强调对学生健康和运动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使其体能与个性、身心与健康均衡发展,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受益终身;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体育课堂教学要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转变,从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到注重学生能力发展的转变,从统一规格到差异性教育的转变,由课堂教学的单向交流到多向交流转变,由注重教学结果向注重教学过程转变。体育教师要从学生与学校的实际出发,主动学习,大胆革新,才能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取得预期的成果。

2.革新教学内容,实施大体育观。加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多样性和灵活性,打破体育的课内外、校内外及学科的界限,把体育课的活动情况与课外活动及社团活动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评;将春、秋、夏季节的早操(全校学生做广播体操)与“冬季的“跑操”(全校学生以跑步为主)情况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评;将体育活动与舞蹈、游戏(健美操、滑轮、滑板)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评,并以此作为学生的体育成绩。在这些活动时间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训练、游玩、活动,对体育知识产生新的领悟。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另一方面能及时地、准确地、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体育活动过程和运动能力的强弱,使学校体育教学回归学生。课余时间学校的体育器材室与体育场馆全面对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开展体育活动。这样的安排可以打开体育课的活跃局面,深受学生欢迎,彻底地将“要我练”变成“我要练”。

3.编写校本教材,突出专业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整合传统的体育教材,编写具备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对改造传统体育对运动技术的规范,把体育教学与专业学习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例如,导游专业可以开展山地活动,组织登山比赛;艺术专业可以侧重体育舞蹈、健美操的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攀岩教学,开展游泳等水上活动,进行拓展训练,学习野外生存,开展自行车比赛、健美比赛和拳击比赛等。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娱乐性和可操作性。针对学生的性别差异和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充分满足不同专业、不同条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需要。只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使体育教学充满时代性、多样性、趣味性、实用性与娱乐性,中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就一定会充满蓬勃的生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既喜欢“体育”活动,又喜欢学校开设的“体育课”。

总之,中职体育课是一门对学生情操、品德、意志培养的学科,是一个以发展学生身体为核心的教育学科,也是实现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只有突破传统体育观念,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面向学生的现在与未来、生存与发展,从中职体育教学内容、方向、目标等开展全面而深入的课程改革,才能使体育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回到其应有的位置,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及爱好,进而达到“终身体育”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晓东.探析如何有效实施体育新课程标准[J].新课程,2009,(2).

中学教育问题及解决篇9

【论文摘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的重要保证。文章结合固原市的基础环境、实际条件以及以往在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固原市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一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专门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这是新一轮部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

固原市因信息闭塞、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艰苦、教育基础设施差,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非常薄弱,加之固原市财政困难,培训经费缺乏,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还处于初始试点阶段。笔者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主要依据,自制了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固原市四县一区60所中小学的部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82份,回收率为97%,其中有效问卷546份,有效率为94%。利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1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有一部分接受过教育技术培训。并且,他们主要参加的是由当地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这与教师期望的培训地点是不一致的。大部分教师是希望在本校、或本乡(镇)接受培训,即培训的地点要求便利、方便。这很符合固原市中小学教育的实情一教师授课任务繁重、经费紧张。接受过培训的教师所掌握的教育技术知识各有不同,需要继续提高的重点也不一样,对于今后教育技术培训重点内容的选择情况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有66.1%的教师选择多媒体技术,54.8%的教师选择计算机网络技术,54.2%的教师选择教学设计,52.4%的教师选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1.8%的教师选择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利用方面的知识,48%的教师选择教育理论。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对于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需求以多媒体技术为最多,其次则是网络技术,而教育理论比较靠后,这和在前面的知识与技能的调查结果相吻合,广大教师对教育技术是什么认识不清楚,把教育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培训所带来的实际效果也并不乐观。对于培训内容,只有9.7%的教师能全部掌握,有58.1%的教师大部分能掌握,23.1%的教师少部分能掌握,还有9.2%的教师几乎什么都没有掌握。当问到“培训内容对教学工作有无帮助”时,有35.9%的教师认为培训的内容对教学帮助很大,30.4%的认为帮助一般,30.4%的认为帮助不大,还有3.3%的教师认为没有帮助。

2培训存在的问题

2.1培训目标定位不明确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首先要有一个明确合理的定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实施对于这些问题有所阐述,但是,标准只是对整体情况所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和规定,具体到不同地区、不同人员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j。就固原市已经开展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来看,在内容方面,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计算机基础操作培训和简单的课件制作培训,而对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化作用等培训甚少,过于重视技术本身,忽略能力的培养,背离了培训的真正目的。培训的目的在于教师能把教育技术作为促进更高级学习的工具,用技术工具来收集、分析、解释、交流各种传达信息的数据资料,是为了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目标定位不明确会影响教师培训效果。

2.2培训方法运用不够恰当

目前,固原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大多采用团体推进、整体划一的运作范式。这既不能满足个性学习的需求,又难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而在培训过程中,部分授课教师缺乏教学激情,不能“言传身教”。讲授教育技术却不使用教育技术,所采用的内容传递方法也不“对症下药”,使技术和理论脱节。忽略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的导向,培训模式单一,忽略教师已有的知识体系。教授理论的教师缺乏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机联系与分析,教授技术的教师只局限于一般的基本操作,缺乏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案例的示范教学。受训教师要么听到的是高高在上、毫无可操作性的空泛理论,要么进行的是与其教学工作实际脱节、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一般操作内容。教无所优、教无所长,学无所补、学无所获,使得教育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

2.3教师自学能力不足

由于教师平日里要忙于正常的教学工作,加上观念的陈旧,对于新教材的理念,新教材的渗入课堂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受自身水平影响,教师学习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上述所提到的课堂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教学软件的应用和课件的制作有很大的困难。加上繁重的工作量,根本没时间去钻研新的教育技术培训,更不用说自觉学习与钻研了,故此也造成了教师教育培训的阻力。

3解决对策

加强对固原市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结合以往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培训过程中应做好以下措施。

3.1加强理论知识的培训

由于固原市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远远落后于县城,所具备的软硬件条件也各不相同,再加上固原市基层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较低,甚至还有部分教师从未听说过教育技术。因此,在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起点就要与部级、省级的培训有所区别,应在国家统一的培训大纲、培训教材的基础上,从固原市各县已具备的软、硬件环境出发,选择适合当地中小学教师需求的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和本市的实际相适应。同时,加强本市已有的媒体技术培训,让现有的媒体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调查中当问到“您已经接受过的培训”时,有30%的教师接受的是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并且培训的内容简单、次数少,这与教育技术标准的要求相差很大,使得广大教师没有机会获得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成为阻碍本市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今后教师的培训中,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开展以建构主义心理学原理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学习,使教师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并自觉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应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机制,明确教育技术在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还要加强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的培训,能够让广大教师从系统论、信息论的角度分析教育技术应用对课堂教学的实际作用,合理设计教学目标,精心筛选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技术手段。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把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关键,所以在培训时选取成功的案例加以普及,让教师的课堂教学由模仿向创新过渡。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观念、学生观念、技术观念发生根本的变化,只有观念变了,意识和方法也能改变,否则方法只是方法而已。

3.2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状况。走出教材展开培训不管是理论还是技术的传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么教师完全可以自己完成。培训给教师提供的应该是仅依靠他们自己阅读不能获得的经验。通过培训,教师应能了解这种理念和技术在真正教育环境中应怎样被运用,帮助教师理清理论与技术、知识与运用的关系。

3.3依据教师实际,分层次进行培训。教育技术的培训是骨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与教师自身所从事的教学实际相结合,使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由于固原市各个县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在教育技术培训时应分层进行。

第一,根据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层培训。对教育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培训的内容就可以不一样。对有一定基础的专业教师,应重点培训他们对最新、最前沿知识的吸收,应采用研讨、观摩等形式,让教师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而对没有基础的教师,应从基础知识开始,让他们也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进行必要的多媒体教学。

第二,应考虑教师的层次,以骨干带骨干,层层推进。应先培训那些教学骨干,让他们首先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形成现代的教育观念,使其发挥先导作用,带动其所在学校、所教学科人员进行大胆尝试,使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具体的做法:①派教研员参加自治区或国家一级培训,回来后组织各乡镇学校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参加二级培训,参加二级培训的教师回校后组织三级校本培训,培训中心对三级校本培训进行检查、评估和回访,确保培训的有效性;②邀请骨干教师与教研员合作进行培训,在培训别人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才干,促进骨干教师快速成长;③聘请城区骨干校长对新任校长进行上岗培训,使新任校长在学校制度建设、教学管理、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有明晰的思路,以很快地适应角色要求;④实行帮带制。各级骨干教师在教学中都有承担帮助其他教师的责任,在教育技术培训应用中,实行“以一带五”的传递方式,较好地解决技术和应用问题。要求每一名骨干教师都要进行“一带一”的帮教活动,与其他教师共同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第三,应注意学校之间的差别。有些学校教学设备先进、计算机数量也比较多,对他们应要求大多数教师参加培训,并且可以根据其学校特点,给予一定的实验课题,让他们开发研究;而那些在计算机、教学设备较少、较陈旧的学校,则应从基本的技能培训开始,让他们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司以了,。

3.4加强培训管理

教师的培训应有连贯性和持续性。固原市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长期培训计划,建立系统的培训内容体系,规范培训机构,并对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监测。合理运用政策,为培养、培训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提供政策依据,保证教师培训工作能顺利实施,并引导它步人正确轨道,促进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具体的做法:①要建立各级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责;②要组织和管理好参加培训的教师,满足培训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聘请相关的专家和学者,结合实际制定科学详尽的培训计划,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培训工作;③要严格进行考核检查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培训的顺利进行。教师的培训也应有发展性,在总结已经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以及评价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和完善培训管理。

3.5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

首先,阻碍固原市教育技术普及、发展的瓶颈是资金的不足。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固原市,财政本来就很紧张,特别是现阶段把重心放在“两基”教育,教师培训应有资金得不到保障。应拿出一些教师培训的奖励资金,对优秀教师实施奖励,以提高他们培训的积极性。目前,固原市按照“以项目争项目,以项目引项目,以项目促项目”的思路,积极开展教师培训。依托教育部李嘉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和试点等项目培养培训校长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使校长和教师更新观念,丰富思想,拓宽学校管理层面,推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

3.6重视培训评价考核

要建立培训考核机制,搞好培训考核,保障培训质量。从调查情况来看,固原市中小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只看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往往依据考试成绩来评价。这在“考试”制度下看似是合理的,但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却只有其害而无其利。学校应建立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应以过程取向的评价为主,强调把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部情况纳入评价的范围,包括课前教学设计、实施以及课后练习等环节。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况的交互作用,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不论是否与预定目标相符合,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

总之,应该从实际出发,科学决策,统筹规划,切实做好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做到教师培训与硬件配备同步走,使更多的教育技术教师能高质量地开好教育技术课,让更多的其他学科教师能高水平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各科教学服务。

中学教育问题及解决篇10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问题;解决办法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是为社会培养电子专业人才的重要专业,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电子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培养出怎样的电子人才,笔者认为想要提高电子专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就要先找到电子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顺势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存在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教育专业已经取得不少发展,但是为了更全面的提高,我们要认识到这个专业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结合

由于场地和设备的原因,在电子专业的学习中,很难把理论与实践及时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由于条件不足,有的知识只停留在理论讲授的状态,学生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书本获取知识,缺少亲身的实践和体验。少了实践课必将影响职业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需改善质量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的质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应试的方式,在学期期末时,学生对专业的掌握情况主要通过试卷检测的方式展现出来。职业学校就是为了培养专业的技术性人才,技术的好坏不能光靠掌握了系统的理论,还应该看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从实践中去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解决思路

想要实现职业中等学校电子专业的有效发展,就要找到电子专业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一)统筹课程的安排

学校应该统筹课程的安排,在理论课和实践课上要安排合理。一定的理论课应该配有实践课,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这样学生学习的课本知识就不是空的,是可以应用到实际当中的。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在操作中就有了方向的指引,而通过实践课的操作,理论化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也得到了升华和固化。

(二)增加测评的方式

面对现行的质量评价不能光靠单一的试卷测评的方式,应该增加实践的测评。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应该只停留在通过试卷来评价的方式,可以把实践课也纳入学习的评价中去。采用理论与实践各占一半的形式来测评,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及时发现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解决,不仅有利于电子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中等职业学校持续、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