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沟通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9:20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篇1

关键词中日非言语行为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中日商务交往中,除了语言的交流沟通外,还会不时碰到由于非言语行为的错误理解而导致的交流上的障碍或失败。翻译本身是一项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中介工作,担负着帮助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沟通和协调文化冲突的任务。一名优秀的翻译不但需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更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对方语言的文化背景,特别是对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正确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将谈话内容准确无误地传达出来,从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对于日语学习者特别是今后从事商务翻译工作的学习者而言,只有准确理解和运用非言语行为,才会推进跨文化交际及商务工作的顺利进行。那么,如何有效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实现中日间的有效沟通,顺利推进跨文化交际的开展是中日商务翻译工作者不可忽视的课题。

1商务日语翻译中非言语行为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1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人类交际行为是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的和谐统一,在交际过程中,除了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这两种言语交际形式外,我们还运用大量的如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及动作等非言语交际方式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交流思想。可以说,在人类交际行为中,非语言交际行为占着重要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学者Samova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的。”由此可见,非言语行为所传达的信息及表达的含义要比言语行为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因为在许多场合下,言语行为往往在某种程度上会把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隐藏起来,而非语言行为则会有意无意地表达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意愿。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文化中的非言语行为的形式及含义并不完全相同,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非言语交际方式。因此,顺利推进跨文化交际活动进行的前提是需要我们理解和掌握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中日两国同属东方文明,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两国文化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如果仅仅只是掌握了对方的语言而没有理解对方的非言语行为所代表的含义,将会很容易导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或误解。而且,由于日本语言所特有的含蓄与暧昧,日本人往往避免使用语言直截了当地表示否定与反对,因此当从句面上很难分辨其真实意图时,我们就必须通过话语者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其非言语交际行为来判断其言语行为的真正含义。并且,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同时也应当处处注意自己的仪态、举止等非言语行为,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或文化冲突。因此,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基于非言语行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及影响,如果忽视非言语行为的习得与掌握,将会导致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碍或挫折。

1.2中日商务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日两国之间的商务往来日益频繁。商务活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国界跨文化的商务沟通活动,必须要通过语言和非言语两种交际形式的相互配合而完成。研究表明,在商务交际中,要想表明态度和传递信息,言语只占其行为的一少部分,而声调和面部表情等非言语行为所占的比重却高得多。因此,同语言的交际功能相比,非言语交际能更准确地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在社交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优秀的国际商务谈判人员,必须熟悉对方国的非言语行为的真正含义,并通过及时准确地分析这些非言语信息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以促进谈判进程。

在日企工作的翻译人员如果只是掌握了日语语言知识,而对日企中的企业文化、企业规则及日本员工的非言语行为不了解,就会不可避免地遭遇“文化冲击”,遭受到交流阻碍或挫折,从而影响商务沟通的效果。因此,在中日商务交际中,要想使交流顺畅进行,除了熟练使用日语语言之外,正确运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语非言语交际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在日本这种注重礼仪、仪态的社会集团中,是否正确使用了视线、表情、动作等非言语交际手段,给听话人的感觉或意思就完全不同。如果使用了不适当的非言语行为必然会导致两种商务文化的冲撞,招致意外的误解和混乱,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影响。

2提高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对策

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是结合进行的,两者相辅相成,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交际更是言语交流的补充与完善,起着重复、调节、替代、突出或强调说明等作用。那么,如何提高非言语交际能力,正确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关系,使商务日语实践得以顺利开展是从事外语翻译工作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学习日本文化、商务礼仪、风俗习惯及社会规则,了解日本非言语行为的具体含义,并有意识进行中日文化差异性对比,避免两种文化的冲撞和误解。

由于地域、民族、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差别,不同文化环境中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非言语行为所表达的意义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中日两国虽同属东方文明,两国文化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却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如果仅仅只是掌握了对方的语言,而没有理解对方的非言语行为所代表的含义,将会很容易在交流中导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或误解,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影响。例如,在中日商务跨文化交际中,视线的交汇及目光接触的距离极具差异,如果不了解就很容易导致误解。在听对方发言时,中方人员习惯于直接注视着对方的眼睛,以示自己在认真倾听对方所谈内容,表达对对方的重视;而日本人却认为直视的目光是有失礼貌的,一直看着对方的眼睛是粗鲁、含有敌意和缺少尊敬的表现,会给人不愉快的感觉,他们往往会避免直视对方,会低头或转移视线于周围环境,甚至有时闭目倾听,表示自己对对方的礼貌以及尊敬。因此,在中日商务活动中,交际双方应当了解对方的目光接触的时间及距离等习惯,注意自己的视线投向,避免发生误解导致交流的失败。

(2)通过书籍、网络、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等媒介,多渠道了解日本文化、日本概况、日本风情及商务信息等,增强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感性认识。

在资讯发达的信息时代,多媒体网络及影视传媒具有信息量大、资源共享、图文并茂等众多优势,实为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的有力工具。我们可以通过因特网、学习软件、电影电视录像等传媒来进行直观的学习,在真实、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和领会非言语行为,而这正是观察表情、动作、神态、体势等非言语交际行为以及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的最有效手段。网络资讯、日文电子报刊、日本影视资源等现代化电子设备不仅可以拓展和延伸我们的视野及知识理论层次,更让我们通过感官与心灵直接接触日本的文化信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体验日本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把握其非言语行为所代表的含义,特变是涉及商务场合的场景,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中日商务待人接物文化差异的实质和内涵,以便今后在商务活动中恰当、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3)积极认真参与中日交流活动,把握去日本企业的实训和实习机会,在实践中增强非言语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语言是在交流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锤炼与提高。同理,非言语也要通过不断的交流实践而得到领悟与掌握。无论是在校生还是工作者,都应该积极认真地参与中日交流活动,通过与日本老师、日本友人、日本客户、日本同事的跨文化交流,认真观察其非言语行为,正确了解并把握非言语行为的真正含义,从而促进交流沟通的顺畅,增加自己的非言语机会。从事中日商务工作的翻译人员自不必说,在校学习的学生更是应该把握每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机会,特别是把握去日本企业的实训和实习机会,积极交流、仔细观察、虚心请教、认真实践、增强自己的实战性与交流能力,为日后的顺利就业及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语

交际尤其是跨文化交际,无论是个人的日常生活,还是正式的商务活动,重要的不仅在于言语行为,而且还在于非言语行为。在中日跨文化交际活动中,除了语言交流外,那些伴随着言语行为的所有非言语的要素也在向对方传达着某种信息。错误的理解常常会招致混乱和误解,从而导致交流的失败。只有深刻理解中日两国文化,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才能深刻理解对方的非言语行为的真正含义及功能,从而推进跨文化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樊军.日本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与日语跨文化教学[J].宜宾学院学报,2005(3).

[2]王秀文.日本语言、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吴宏.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日本文化.李庆祥.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篇2

语言是交际的一种主要模式,文化建构交际的环境,交际需要使用语言来表达信息。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密切关系被Hall总结为“交际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交际”(Hall,2010:169)。外语教学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可通过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与沟通能力。

1理论基础

1.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动机论以abrahamH.maslow(1968)的需要层次论为基础,认为“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人性、培育出完美的人(张庆宗,2011:12-19)。在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外语教师通过将文化教学渗透到语言教学中,帮助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在情感、认知等方面进一步发展,以期形成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格。

1.2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piaget的图式(schema)理论提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的一个建构过程。在piaget看来,学习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徐刚:2008)。在众多图式类型中,文化图式的建立对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文化图式创建协作,交流反馈,最终达到意义建构。

2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1调查对象和方法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研究,笔者对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跨文化沟通能力调查和结果分析。随机选取了非英语专业的80名大二学生在课余和晚自习时间进行问卷调查和文化测试,采取不记名方式,发放学生问卷和测试各80份,问卷全部回收;测试回收78份,回收率为97.5%。随机选取了教授大学英语课程的6名教师在课余时间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放教师问卷6份,全部回收,教师访谈均有记录。调查结束后对问卷和测试及时回收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

2.2调查结果及分析

总的看来,教师和学生都表现出了对文化及文化教学的喜爱,认可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但学生对于文化方面的学习动机不强,教师对于语言教学太过于侧重,这些问题,都导致难以顺利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1)从学生方面来看,虽然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比较感兴趣,但学生过于侧重对四、六级考试的准备,用来学习文化知识的时间相对较少,英语学习被作为单纯提高考试分数的工具(即工具型学习动机instrumentalmotivation),认为英语学习能够培养同学们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提升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即综合型学习动机integrativemotivation)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普遍薄弱。

(2)从教师方面分析,部分教师对于文化概念的理解比较片面,忽略了文化的许多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教师虽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兴趣浓厚,肯定了文化教学的意义,但部分教师对文化教学的理解也不够全面、深入,他们的认识与文化教学所追求的学习者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提高的目标还有差距;为了满足应试的需要,部分教师过于侧重语言教学,缺乏系统的文化教学培训,导致教师的教学手法过于单一、内容枯燥、与文化教学衔接不自然等问题。

但英语学习的本身具备了跨文化的特性,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跨文化交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3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

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等,拓宽提升文化素养的渠道;在教学目标和方法设计上,必须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综合考虑,挖掘文化渗透的因素,营造课堂文化感知的氛围,创设学生跨文化交际和沟通的机会;多布置任务型活动,满足学生自我建构文化图式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learnerautonomy);教师之间也应加强文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交流、讨论;将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内容整合到测试和评价中去,进行多元化教育评价。

3.1用文化旁白法加强词汇、语法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文化旁白是指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加入相应的文化内容介绍,并组织同学们就该文化知识进行讨论。文化渗透则是指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把除了有指称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词汇,以及具有目的语文化特征的习语、俗语、成语和句法、篇章结构、文体风格等语言项目提取出来,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各自特征及异同所在,从而更好的掌握及了解目的语文化(胡文仲、高一虹,1997:201)。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文化信息的积淀。语法使语言输入更系统化、更易于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词汇和语法浅层次的介绍上,还应该讲解其中包含的文化内容,通过用文化旁白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将目的语中的文化点与本国语言进行对比,创设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的机会。

3.2用语用对比分析法比较口语和听力中的语用文化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语境、语用的了解程度不够而导致的会话含义误解不在少数。许多学生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没有掌握英语中一些词语的社会意义和语用规则。人们普遍认为,由于语言上的不通所造成的误解和问题可以很快得到消除和解决,而在跨文化交际与沟通方面所犯的错误,则会在长时间内给交际的双方造成很深的心理隔阂,从而大大影响双边的合作和交往(潘亚玲,2006:359)。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顺利交流的能力,由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转向交际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如何使他们能恰当地(appropriately)、有效地(effectively)使用英语,是英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自然的语言交际活动中,听和说是相辅相成的。口语和听力材料中关于文化方面的素材很多,教师应有意识地用语用对比的方法,提高学习者的会话含意理解能力,跨越由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障碍,帮助学习者理解其中的文化差异,培养学习者使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3.3用活动教学法融入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内容

活动教学法是交际教学法的一个分支,是从学生课堂活动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教学计划应使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之间达到一种平衡,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活动教学法中的“活动”,包括教学大纲的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可充分运用网络和媒体资源,通过利用视频来介绍文化背景;或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传统课堂的优势,推动教学气氛,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

例如,在讲到大学英语精读第1册第8单元Readingpassage“anenglishChristmas”,针对该课文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希望通过中外节日的中英文表达方法和不同习俗的讲解,给学生制造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讨论话题,创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自然互动,促进交流。教师可在网络媒体上准备好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中外节日庆祝视频,以及与课文内容配套的课件,在精心组织的课堂环节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此同时,还可以趁机介绍中西方节日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然后,安排学生分成小组,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节日进行讨论,假定场景,组织对话,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短剧编排后,进行小组成果展示,以组为单位进行评分,选出最佳短剧,并给予奖励。

3.4根据教学有效补充教材以外的文化教学内容

只利用教材作为文化教学的资源,范围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教学资源来促进学生的文化学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在课前或课间,可指导学生观看具有文化内涵的视频或电影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化的氛围,更好地理解文化内涵;在课外,可推荐学生广泛阅读、欣赏文学作品,这是语言教学的一个常用手段。其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内容与语言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恰当地将语言和文化并列理解。还可以介绍学生浏览一些传播现今西方流行文化的网站,与时事、世界、以及流行文化接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展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经历,形成更为健全的人格。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篇3

[关键词]跨文化因素国际商务谈判影响

随着地球村的形成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务活动日趋频繁,国际商务谈判与日俱增。国际商务谈判是指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处于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商务活动当事人为满足某一需要,彼此通过信息交流、磋商协议来达成交易目的的过程。成功的商务谈判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和进一步的发展。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不同国家的谈判参与者就共同和冲突的利益进行磋商。双方既有合作的一面又有冲突的一面。谈判的任何一方在与对方合作的同时,都力图赢得最大利益。它不仅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是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因素很多,如国际经济因素、政治环境、法律的多元化及文化等,而文化因素是最难以把握的。它是一个民族或群体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民族或群体的显著特征。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引起文化的冲突,从而导致谈判的中断甚至失败。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克服文化差异障碍,谈判才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是由美国人类学家霍尔在其1959年出版的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先提出的。跨文化交际学是专门研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互动过程中的矛盾与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学科。在我国,对这一学科的兴趣主要集中或局限于语言教学界(胡文仲等,1997:50),其他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试图通过不同文化在沟通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差异的比较来分析跨文化因素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并从跨文化角度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沟通方式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布农认为,沟通“是将观念或思想由一个人传送到另一个人的程序,或者是个人自身内的传递,其目的是使接受沟通的人获得思想上的了解。”沟通可以定义为通过信息进行的社会相互作用。人们的交流沟通方式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语言决定着文化,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胡壮麟,2001)。即使是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讲话者之间也有约10%~20%的信息被误解或听错了,那么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用外语或第二语言沟通时,误解或听错的比例将会急剧上升。因此跨文化的国际商务谈判总是面临着语言障碍。

除了语言之外,谈判者还可以使用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指的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Samoraretal,1981)。有研究表明,在面对面的沟通中,那些来自语言文字的信息不会超过35%,有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形式传送的(刘建明,2006)。有时后者比前者更具有说服力。非言语沟通的主要方式有手势、身势、眼神、面部表情、服饰、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利用等等。这些不像语言和文字那样具有明确符号和意义,很容易产生误解,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非言语沟通方式。文化人类学家霍尔将世界文化分成“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并用此理论来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际行为(Hall,1976:85~103)。根据这一分类,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则是典型的低语境国家。西方国家的谈判者推崇以明确、坦率、直接的方式沟通。而我国则是高语境国家的代表。在这种高语境文化中,非言语沟通是传递和理解信息的重要因素。要理解话语的含义,则领会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是必要的。因此文化的差异会导致非言语沟通方式的巨大差异,甚至同样的动作传达了截然相反的信息。例如,中国人常用沉默表示同意,而美国人则将沉默理解为拒绝。中国人觉得尴尬无奈时会用“笑”来表示,而美国人是无论如何也没法理解的。绝大多数的国家是用点头来表示赞成,而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则以摇头表示赞成,这在中国简直不可理喻。由此可见非言语沟通也会给国际商务谈判带来障碍。

二、思维方式

在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思维是谈判的原动力。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同国家的谈判者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以中文为母语的中国人和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在使用语言交流思想时,其表达方式、说理方法、交际风格无不奉行各自的思维习惯和文化理念。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凡事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由笼统到具体。他们喜欢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习惯将对象的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考虑。而在西方,尤其是美国人,由于受线形思维和分析思维方式的影响,最重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重具体胜过整体。他们的思维过程是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总结,从中得出结论性的东西。由于谈判者思维方式的差异,他们在谈判过程中就会呈现出决策上的差异。中国人谈判时首先就合同双方共同遵守的总体性原则和共同利益展开讨论,并避免在谈判起始阶段讨论细节问题。不存在明显的先后次序,只有到谈判的最后阶段,才会在所有问题上做出让步,从而达成整体协议。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人并不先从整体入手,而是更注重细节。因此,遇到一项复杂的谈判任务时,他们常常将整个谈判分为若干部分,然后依次解决,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推理方式,凭借事实,以理服人,再根据具体的情况做些让步与妥协,从而解决问题。所以最后的协议就是许多小协议的总和。这些都是不同思维方式的显性体现。

三、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胡文仲,2003),它直接影响着人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的文化中,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差异。社会心理学家霍夫斯特德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归纳成东西方文化价值差异的重要维度(关世杰,1995:156)。笔者就这一维度来深入地分析价值观念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中国人在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孕育下具有的社会等级观念使得中国人比较强调集体的责任,强调个人的权力,即“集权”。在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中方谈判人员通常比美方要多,其行政级别也较美方复杂,甚至真正的决策者并不是谈判组成员。每一阶段的谈判结果必须向上级报告,上级领导需要一段时间审批再拿出意见传达给谈判组成员。这种决策机制是西方谈判者往往不能理解的。因此,中国人的价值观是注重个人所属的群体,而群体又是由某个领导为代表,领导即是权威,最后的决策由领导来做。即众人谈判,一人拍板的现象。而西方人比较强调集体的权力,即“分权”,强调个人的责任。西方人表面看来是一两个人物,而他们身后却往往有一个高效而灵活的智囊团或决策机构。决策机构赋予谈判者个体以相应的权限,智囊团辅助其应对谈判中的复杂问题。西方人认为,责任、权力和精确的信息紧密相连,并且必须由个人掌握。每个人应该在上级领导下,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讲究效率,完成既定目标,解决实际问题。

四、跨文化国际商务谈判的对策

首先,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要培养和加强谈判者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跨文化交际学这一学科带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它更多的是一门应用性的、‘形而下’的学科。它有着操作性强、实证价值高、实用意义大的优点。”(高一虹,2000:187)的确,跨文化交际学有着广泛的应用性,可以应用于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谈判是一种属于不同文化的不同思维方式、感情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谈判;而且谈判过程涉及到了不同文化规范中未被意识到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可能会削弱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因此跨文化谈判更加具有挑战性。除了基础的谈判技巧之外,理解文化差异并确定相应的技巧非常重要。此外,有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了解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外,更为重要的是容忍和宽容不同的文化,要尊重对方的习俗。在跨文化谈判中,我们对此要认真考虑,不能掉以轻心,否则,轻则会影响谈判进程,重则会使谈判不欢而散,这是谈判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其次,为了取得谈判的成功,谈判者必须克服沟通中的障碍。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由于文化的差异,无论是语言沟通还是非语言沟通都会给谈判带来障碍。谈判者必须克服沟通障碍,否则会影响谈判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积极有效的沟通策略则显得十分重要。如认真倾听,适时反应,善于发问,内容针对性强,礼貌得体,适当赞美,含蓄幽默,委婉模糊,相互合作等。国内学者(邱天河,2000;陈传显,2008)就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策略做了很多研究,这里笔者就不再一一赘述。

再次,谈判者要善于变通,共同营造服务于双方的多元文化。由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政治、体制和法律上的差异,国际商务谈判很容易就陷入僵局,走进死胡同且不易破解。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应该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善于变通,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共同磋商。在谈判的过程中,不是一种文化支配另一种文化,而是双方善于变通,一起去创造第三文化。它超越原来的文化而服务于谈判双方。创造第三文化不是简单的妥协,而是和各自原文化取得和谐以及取得双方企业有效运作,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方法。跨文化谈判的双方要敢于发展自我文化,并同时考虑跨文化。只有了解跨文化差异,掌握谈判中的技巧才能成功完成国际商务谈判。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跨文化因素如沟通,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是隐性的、潜在的但却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对于参与国际商务谈判的人员来说,只有了解跨文化沟通的各项因素,并将谈判技巧和策略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具备驾驭谈判的能力,实现双方文化融通,利益双赢的国际商务谈判目标。

参考文献:

[1]Hall,e.t.BeyondCulture[m].GardenCity,nY:Doubleday,1976

[2]Samovar,L.etal.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m].wadsworth,1981

[3]陈传显: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沟通策略,企业经济,2008(5),79~81

[4]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8]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刘健明:新闻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篇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言语交际;体态语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307-02

一、前言

人们的交际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言语交际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和沟通情感的重要手段,但却不是唯一的手段。美国学者艾伯特·梅瑞宾认为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93%是通过非言语沟通进行的,只有7%是通过语言沟通的。而在非言语沟通中,有55%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姿态和手势等肢体语言进行的,只有38%是通过音调的高低进行的。艾伯特·梅瑞宾提出了一个著名沟通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美国体语研究权威伯德惠斯特尔认为即使在人们面对面交流时,有声交际也低于35%,而65%的交际是无声的。萨莫瓦也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言语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言语行为传递的。一个人平均每天仅用10分钟讲话,平均每句话仅占2.5秒,其余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通过非言语手段向外发出的。人的脸部大约能做出2500种表情。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同时,还常借助于体态语、副语言、环境语和客体语言等一系列的非语言手段。由此不难看出,在人们的日常交际行为中,非言语交际是整个交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非言语交际所传递的信息要比言语交际传递的信息更多、更丰富,从而占有更重要的地位。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重要。非言语交际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更是密不可分。体态语作为非言语交际中最丰富的一种,已经成为我们研究和学习英语国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体态语

态势语又称体态语,它是一种利用表情、眼神、手势、身姿等非语言因素配合有声语言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言语辅助形式,是口语交际中经常使用的辅助手段。体态语在英语中有bodylanguage,bodymovements,gestures,bodybehavior,kinesics等,在汉语中有身体语言、态势语、手势语、体语、身势学等。不管名称为何,它都是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说明意向的非言语沟通手段。包括姿态、手势、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言语手段。如点头、摇头、挥手、瞪眼等。常被认为是辨别说话人内心世界的主要根据。如在中国古代见面时的礼仪体态语是作揖,现在是握手;英语国家的人除了握手外更多的是拥抱和亲吻。英美人用耸肩表示遗憾和惊奇,中国人用拍肩表示鼓励或关心等。法斯特说:“体态语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Kinesics是伯德惠斯特尔(Birdwhistell)创造的一个词,主要指的是对体态语学科的研究。据估计,人体可以做出多达27万种姿势和动作,比人体能发出的声音还要多。如此多的姿势和动作,它们所表达的含义也是很复杂的,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具体,有的笼统。在这些分类当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埃克曼(ekman)和弗里森(Friesen)的分类法,他们把人的身体和脸部的连续动作按照各种行为的起因、用法和代码情况分为象征性动作、说明性动作、情绪表露动作、调节性动作和适应性动作五大类。萨莫瓦等学者从体态行为的角度将体态语分成外表和衣着、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目光交流和凝视、体触行为等。在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是根据人体部位的动作进行分类的,包括:手势、面部表情、目光接触和体触行为。

(一)手势语

布罗斯纳安(Brosnahan)认为,“手势实际上是体态语的核心。”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人们的手势动作最多,表达的含义也最生动和细腻,同时运用起来也最自如。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通过手部的接触和动作可以解读对方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同时还可以把自己的意图传达给对方。我们之所以说手势是姿势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它在姿势语中动作最明显,表现最自由。人们在交流中,会不自觉的用手势来辅助,在这种情况下,手势需要准确、自然、和谐,切忌随便和画蛇添足。一般在表示积极意义时,手势动作会向上向前向内,而表示消极意义时,手势动作而不自觉的会向下向后向外。虽然手势动作是我们接触和使用最多的动作,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手势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产生与我们的意图截然相反的效果。比如叫人过来时,英语国家的人一般有两个动作,一是食指朝上向里勾动,在中国,这种手势给人以不大正派的感觉。二是用手掌向上或向左朝自己方向挥动招呼成年人过来,对幼儿或小动物则手掌朝下向自己方面挥动。中国人则正好相反,手心向下招呼成年人,向上招呼幼儿和动物。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三个最基本的手势动作:竖起大拇指,在英语国家,这个手势包含了三种含义,首先,喜欢搭便车的旅行者常常会对来往的车辆做出这一手势,意在告知车里的司机我想搭便车;其次表示“好,不错,没问题”和“oK”手势所表示的意思相似;最后,假如人们突然竖起拇指,那么这样的手势便带有侮辱性,表示“举起双手”或“就这么着”。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篇5

abstract:thelanguageandculturalknowledgearetwosidesofthesamecoin.wewecanunderstandaregionoracountry'sculturefromthelanguage,andifwereallywanttolearnandusealanguage,understandingthecultureaboutthetargetlanguageisalsoessential.

关键词:法语教学;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

Keywords:teachingofFrench;cultureteaching;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G7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232-02

1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在陈国明的《跨文化交际学》一书中将文化定义为“指导个人行为,为引导个人成为团体一份子的一组共同分享的符号系统”。这个定义将文化与沟通的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众所周知,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表达文化的工具,而文化又决定了语言的意义,在传统的法语教学中,特别是在法语专业本科的教学中,由于绝大多数学习者都是第一次接触法语,所以教师通常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知识和语言结构上,更多地强调如何让学生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但如果教师仅仅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技能而忽略了文化教学,学生就不能够更深入地学习语言、灵活地运用语言。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该也必须融入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文化教学与法语教学的结合

语言和文化在跨文化法语教学中应该互为目的和手段。法语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同时法语语言学习也是文化学习的手段。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何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也就成为了跨文化法语教学的关键。

2.1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中不仅发音和表达形式不同,而且它所指的文化也不尽相同。比如“龙”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在封建社会更是最高统治者的独家专利,是皇权的代名词。而在西方世界中“dragon”的象征意义却与中国大相径庭,成为了魔鬼的化身。因此当老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词汇的意思和用法,还应该介绍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并将它们置于真实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练习,让学生真正学会使用词汇。教师可以根据交际需要,按照不同的主题深入浅出地介绍法语词汇、短语以及一些固定搭配的使用环境和语义特点,介绍法语词汇在各种交际场合中的含义、词形变化以及文化内涵丰富的形象化表达法和它们的语义解释,逐步提高交际能力。

2.2阅读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阅读教学被认为是最容易与文化教学联系起来的教学活动之一,只要我们选择的阅读材料包含文化内容便可以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为了真正实现阅读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思路,让篇章内容的理解和文化内容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读前和读后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篇章内容上,进行相关文化的学习和讨论,而非过度关注语音、语法、词汇、句型和翻译等语言学习内容。

2.3写作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写作教学贯穿法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参照欧洲语言学习统一标准的要求,在初学阶段,教师可以假设一些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学习填写简单的个人信息,写一些短小的留言、明信片等。在中级阶段,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讲述一个事件或是自己的经历。在高级阶段,文章不论是从格式、措辞和结构,还是内容,都可以成为文化学习和文化对比的基础。

3法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阶段性

在法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漫长过程。在中国,一般情况下法语教学,特别是专业法语的教学是从大学才开始的。相比之下,在大学本科专业法语教学四年的过程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法语教学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特点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分阶段、有重点地融入到法语教学中。

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跨文化理解力强调的是经由对自己与互动对方文化的理解,而改变对环境的个人观感的过程。例如,当一个法国人称赞某人的法语说得好时,了解法国文化的人就会简单的回答“merci”来表示感谢,而不了解法国文化的人为了表示谦虚则会根据中国人的传统回答“non,jeneparlepasbienlefran?ais”。在这时,对于真心诚意表示赞美的法国人来说,谦虚这样一种中华美德也许就会变成虚伪。在此阶段可以把学生跨文化理解力的培养大致分为两大层面,即知识层面和行为层面。对知识层面的理解通常来自教科书、讲座或媒体报道等。在这一层面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将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传递给学习者,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进而培养他们对法国文化好奇、开放、欣赏的态度。然而,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于文化表面特征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只有从知识层面上升到行为层面,将知识转换为技能,对学生跨文化理解力的培养才有实际意义。其次,应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跨文化法语教学应该强调跨文化敏感性的培养,采用授之以渔的方式,强调学习方法的探索,交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跨文化敏感性的培养要重视以下六种元素:

自爱,具有跨文化敏感性的人首先必须有高度的自爱心。具有高度自爱心的人在沟通时通常比较乐观与有信心。

自我检视,指在沟通过程中察知周遭的各种线索与变化,并借此来指引或修正自己的行为以配合当时情景的能力。检视力强的人在互动时能够更专注,适应不同的沟通情境。

开放的心灵,指愿意公开与适当地解释自己的思想行为,同时愿意接受互动对方的解释。开放的心灵使人们愿意认可、感激、甚至接受不同的观点。

移情,就是把我们自己投射到互动对方的位置,暂时地想对方所想,感对方所感的过程。具有移情能力的人通常比较无私,关怀对方的感受和反应,能够准确地推敲出对方的行为或内心的想法。

互动投入,指沟通时专注、回应和感知的能力。互动投入与移情密切相关,具有移情能力的人通常在互动中能够感知并专注于言谈的交换,而且对互动对方的讯息也较容易有适当的回馈。

暂缓判断,是指一种我们能够真诚聆听互动对方的态度,能够按耐住对别人的意见或说法妄加判断的冲动。暂缓判断可以培养一种享受文化差异的情感,在接受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建立起对跨文化交际感到满意的愉悦之情。

4结语

法语教学应该在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有计划地导入文化因素,让学生了解法国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宗教、风俗习惯等,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曹德明,王惠德.2008中国法语专业教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化教育;策略

在语言教学的时候,针对文化重点以及掌握属于一个十分重要的模式,由于一种语言的发展,通常是承载和发展文化,语言发展的整个历程当中,均能够找到一种文化发展的印记。在初中英语大纲中,针对我国目前初中生英语教学跨文化沟通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说明,能够所持良好的态度接受不同地域的文化。因此,下面将进一步阐述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交流难点

(一)跨文化交流个人隐私问题

在国外文化沟通的时候,针对个人一些私密的问题,通常拥有极强的隐晦性,特别是在年龄和薪资等有关于个人信息这样比较敏感的话题中。但是在我国,则十分常见和普遍。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适时的引导和启发学生,选择跨文化沟通中适合的话题。这就要求教师潜移默化的给学生灌输国外文化,在和很多西方国家的人开展跨文化沟通的时候,针对个人隐私要科学的规避,特别是女士,针对部分十分私密的话题一定要避免询问这类的问题,进而通过交际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利用这样的方法,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于跨文化交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英语文化中的礼仪

在一些用英语进行交流中,比如请和谢谢这类词汇的使用,十分普遍,在这些国家看来,说谢谢是一种必须的礼貌用语,而不是根据关系的远近而有什么区别。但是咋我国看来,对于那些关系比较近的人,说谢谢,则是一种生疏的体现。同样是收到礼物,我国一般通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而西方的人普遍会当场打开礼物,并且进行夸赞。在接受他人夸奖的时候,中国人通常比较谦虚,而西方人则是欣然接受,同时加以感谢。这些文化方面的差异,都是跨文化沟通中的难点所在。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及策略

(一)日常文化差异教学

平时交际过程中的文化差异,比如,称呼和感谢以及告别等这些方面,还有间接以及禁忌语这些社交礼仪。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使用比较分析的方式,把西方国家人们平时的行为模式和我国的实施比较,让学生对于西方和我国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今儿深入理解西方和我国不一样的文化交际用语。让学生可以良好的处置各种场所的英语沟通行为。

(二)在词汇中明确文化内涵

英文词汇文化含义包含其所指的范围,联想意义,部分确定短语文化背景环境以及使用习惯等,词汇作为语言的根基,是大系统所依赖生存的基础。词汇含义可以直接的体现整个民族文化价值的主要方向,其含义一般源于习惯用语或者是典故等。例如,我国在说明这个人胆子不大的时候,一般使用胆小如鼠这类形容词。而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使用Chicken来说明这个人的胆子不大。例如,在讲解初一英语StaredUnit3当中,所讲的是颜色词汇,这些颜色词表面看不是很浮渣,的但是在我国和西方国家的使用是存在很大差异的。红色这个颜色在我国表示喜庆和吉祥,将婚嫁叫做红事,并且在表达一个女子漂亮的时候称作红颜。而在西方国家中认为红色是血的颜色,带有血腥和暴力的色彩。比如在一个人生气的时候,通常用英语表达成redwithanger。

(三)文化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式,必须要注重对于学生文化方面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使用规范的课堂用语进行家偶尔,尽可能的防止的中式英语的情况存在。在上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融合文化背景知识,实施英语阐述。教师还要将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和教材相结合,在讲解词汇和文章的过程中,将有关的文化内容当做一个补充,阐述部分西方国家的习惯和发展历程以及风土人情等。

(四)差异教学法

针对文化方面的教学必须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教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到基础知识上,重视英语和汉语语言说明模式的产别以及礼仪风俗这些方面不同的阐述。对初中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文化素养,实现让学生主动融入文化背景知识去进行英语阐述这一目标。

(五)穿插讲解模式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插入一系列相关的西方文化历史知识,随着课程的进行加以说明。这样能够让学生对于课程的含义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且能够深化学生的记忆。

例如,在讲解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Doyouhaveasoccerball?这一课程的过程中,讲解到有关于球类的体育项目,教师在讲解basketball这个词汇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nBa的文化及影响力,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介绍自己喜爱的球星,进而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提升英语使用能力。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分析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文化融入属于初中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教学的方式,加强自身英语文化素养,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渗透文化教育,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初中英语文化教学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郑稳稳.建主义理论下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4.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篇7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翻译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密切,跨文化交际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频繁。许多的跨文化交际误解由此而产生,怎样借助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克服这些误解及文化差异从而实施有效的交流及沟通?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字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文字中的某些含义有时很难通过译文用另一种语言文字传达给读者。汉译英是两种差异较大的语言之间的转换,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仅要了解它们在文字体系、词语和语法方面的差异,还要了解它们在文化方面的差异,这样才能增加对原文和译文文本的深入理解,从而减少翻译过程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首先,我们着重了解英汉词语概念意义,以及文化意义上的跨文化差异。在概念意义方面,词的概念意义是语言交际中所表达的词语的最基本的意义,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或概括。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差异和人们对事物作出的反应始终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干扰,因此,这种反应或概括在不同的语言上出现了差异。在汉语中,有着其自身的独特词,我们知道汉语言文化具有深厚的史学积淀,把这些丰富的人文知识介绍给世界也是一项浩大的文明传播工程。有许多华夏独一无二的文化积累,在翻译过程中是很难达到完美的。例如:“六亲不认”是哪六亲?“东施效颦”中东施是谁?“三教九流”我们可以译为“peopleofallsorts,peopleofdifferentsocialoriginsorbackground”等,但何为“九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然而,在英语中也有其自身的独特词。英语是通用的国际语言,它拥有世界上语言中最大的词汇表。在丰富的语言词汇中有着大量的代表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词语。例如:awetblanket指一件扫兴的事或人;backwardsandforwards指了如指掌;doggybags指美国餐馆里备有的用来装剩饭剩菜的袋子或盒子,等等;在文化意义方面,翻译中最难传译的不是文本的语言,而是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其根源在于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一种语言文化中属不言而喻的词语到了另一种语言文化中却常令人难以理解。文化意义它包括内涵与外延、风格与感情、联想与民族文化含义等。在英语概念意义相同的情况下,其词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汉语的词有某种文化含义,而英语的对应词却没有。例如,dragon“龙”是中华及中国人的图腾,是一种奔腾向上的力量的象征,而在英语中则是邪恶的象征;猫头鹰(owl)在汉语中有夜猫子的含义,在英语中是智慧之鸟。二是英语的词有某种文化意义,而汉语却没有对应词。例如,olivebranch――橄榄枝(象征和平),house-husband――妇男(女子运动的产物)。

其次,针对这些跨文化差异,我们需要了解跨文化的词语翻译方法。在词语的翻译过程中有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增词法等。在音译法中,当源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应语或对等语时,只能按该词的发音形式音译过来。如英语中的clone(克隆),disco(迪斯科)等。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词语在翻译成英语时,由于西方文化中没有对应或对等的词语,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只能采用音译的方法,如,“气功”(qigong)、“粽子”(zongzi)等。在直译法中,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的翻译方法的翻译方式。在英语中有些词语与汉语中的对应词的隐喻意义完全一样或基本相同,这时我们采用直译法。例如,英语中和汉语中的“鸽子”都象征和平,汉语和英语都以羊比喻温顺,以狐狸比喻狡诈,以狼比喻凶恶贪婪。采用直译法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词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但需注意,直译词语应该是在跨越中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以不至于误传原文意思和不至于引起读者的误解为前提。在意译法中,舍弃原文中比喻形象,只译出其本质涵义,或作解释性的翻译。意译的特征就在于避开文化障碍,传达原文内容并使译文通畅。例如,whiteelephant(昂贵的无用的东西)。在作意译时,有时可以通过转换或舍弃汉语词语中的比喻形象而译出原文意思,例如,“畏首畏尾”(over-cautious),hole-and-corner(鬼鬼祟祟)。大量英语词语的隐喻意义是英语文化中所特有的,汉语读者无法从喻体形象联想其寓意,因此翻译时只能译出其寓意,以利于汉语读者理解,并力求译文语言的流畅。例如,thereisashadowofasmileinhisface译成:“他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而不是微笑的影子。再如,Shewas,tobesure,agirlwhoexcitedtheemotions,butiwasnottheonetoletmyheartrulemyhead.(她确实是个令人动情的姑娘,但我不是一个让感情支配理智的人),英语中heart被认为是用来表达感情的,而head则指的头脑,是控制人体动作和人的思维的身体器官。在增词法中,一般来说,翻译时不应对原文的内容随意增减。不过,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字之间所存在的悬殊差异,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很难做到词字上的完全对应。一般情况是为意义完整而增译,以便更加忠实、通顺地表达原文思想内容,使得译文在语法和语言形式上符合译文语言习惯。在翻译中译者可以增添原文语法所省略的词语,增加完善性或概括性的词语等。例如:

1)mattercanbechangedintoenergy,andenergyintomatter.物质可以转化为能,能也可以转化为物质。

2)airpressuredecreaseswithaltitude.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综上所述,翻译问题不单单是语言问题,它与文化息息相关,还受着文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就英汉两种语言而言,英汉民族在思维、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有些差异是宏观的、显而易见的,有些差异是微观的、细微的、隐含的,这些差异对翻译具有重大的影响与制约。要忠实恰当地做好翻译,就要充分了解不同文化间的知识,充分理解原文,灵活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译文语域性问题,应遵循语言表达习惯,防止两种语言中貌合神离的说法。只要我们在翻译语言的过程中多研究与该语言相关联的文化,找到恰当的翻译方法,尽可能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形成的障隘以此来提高可译度,就可使跨国文化交际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朱徽.汉英翻译教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11.

[2]屠国元.翻译中的文化移植.中国翻译,1996.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篇8

[关键词]跨文化企业;文化差异;文化冲突;价值观

跨文化企业中的员工是由来自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的人组成的,由于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不同,从属于民族文化的各国企业文化也不相同,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势必会在企业中造成文化冲突。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目前,企业跨文化冲突研究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1]

一、跨文化企业的企业文化特性

(1)价值观多样性。跨文化企业员工一般都具有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复杂的信念结构,尤其是跨文化企业成立之初这种特点尤其明显。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员工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信念,由此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需要和期望,以及不同的行为规范和表现。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而且也使得统一的新的企业文化的建立困难重重。

(2)经营方式与经营思想的冲突性。跨文化企业的管理员工因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各自的民族文化习惯,这就使得同一个跨文化企业内有些行为规范与习惯是互补的,而有些则是相互冲突的,甚至有些管理员工对待员工还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民族中心主义或某种非理性反应,从而引起纠纷和冲突,造成管理不力。

(3)经营环境的复杂性。跨文化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错综复杂,主要表现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企业文化模式下企业员工,在管理目标的期望上、经营观念上、管理协调的原则上、管理员工的管理风格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无形中就会导致企业管理的混乱和冲突,使决策活动更加困难。

(4)文化交融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无论是观念还是行为方式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只有逐步被人们相互理解和认识,进而产生关心、同情和认同心理,然后才能逐渐取得共识,并建立起共同的全新的企业文化。跨文化企业内部要建立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文化接触——文化选择——文化冲突——文化沟通——文化认同——形成全新的企业文化。

二、跨文化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的具体表现

1.民族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企业中,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员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误解与冲突,为了解决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许多学者已经研究了这项课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荷兰科学家霍夫施泰德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概括了与工作相关的文化价值观的5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权利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取向[2][3]。

(1)权利距离。指在社会或组织中缺乏权利的员工对不公平的权力分配所接受的程度,在强调公平与平等的社会中,其社会与组织员工之间的权利距离较小,如美国、英国、日本等;而在强调等级的社会里,其社会与组织员工之间的权利距离较大,如法国等。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中,个体之间的联系是不稳定的,人们只关心自己及自己的家人,如在美国、英国、法国等;集体主义则是一种相反的社会价值取向,在这种社会中,人们从出生之日起就被整合到具有强烈凝聚力的小群体中,并通过交换对小群体的忠诚获得保护,如在中国、日本等。

(3)不确定性回避。指在一种文化中的员工对不确定性或不了解的情景感觉到威胁的程度。在不确定性回避程度高的国家中,如在德国、法国、中国,人们强烈地信任专家意见与知识,组织程序化规则与规范非常严格且必须遵守,在决策过程中,将风险降至最低点。在不确定性回避程度低的国家中,如在美国,人们喜欢冒风险,组织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鼓励变革与创新。

(4)男性化与女性化。男性化是指在社会中性别角色具有明确的差异性,男性被认为应当果断、顽强,关注事业成功,而女性则被认为是应当端庄、温顺,考虑生活质量,如在中国、日本、美国等偏男性化。女性化是指在社会中性别角色是重叠的,男性与女性都被认为要谦虚、温顺与关心生活质量,如在法国偏女性化。

(5)长期取向,即儒家动力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霍夫施泰德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迈克尔·邦德共同合作,以传统的儒家文化价值观为基础,开发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测量表”,对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在内的2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他们在总结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儒家动力论作为霍夫施泰德的文化价值观的第5个方面,儒家动力论也称“长期取向”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追求的是未来的长期目标,儒家动力论指标高的国家的特征是坚韧、克己、执著、节俭、安全、和谐。

2.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显性文化的冲突。跨文化企业中最常见和公开化的文化冲突,是显性文化的冲突。显性文化的冲突即来自行为者双方的象征符号系统之间的冲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表达方式所含的意义不同而引起的冲突。显性文化的冲突即文化差异在语言行为上的表现。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文化决定人的思维方式,从而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领导职权方面。西方人受“自由平等”的思想影响,在语言行为上表现为直率、坦诚。外方企业领导者善于对下级授权,任何一个级别的部门领导,都可以在本部门的范围之内拥有决策权。而中方企业领导者讲究权利“集中制”原则,各个级别间等级制度森严,下属较多的依附于上级领导,几乎很少提出有悖于上级领导的建议。2)沟通与协调方面。外方领导在与下属的谈话中会很直接地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坦率提出批评,这对于讲究“面子”的中国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有时甚至会直接导致冲突的发生;而中方领导会很顾及下属的面子,批评也多采取含蓄婉转的方式进行,而下属对上级的批评也往往会心领神会,积极改进,从而双方在不伤害彼此面子的基础上把事情做好。3)人际关系的差异。中方员工大都注重与同事和上司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处理很多管理问题时,大家“讲关系”、“重面子”。有时,为了照顾关系,甚至不惜牺牲企业的利益,这与外方管理者,尤其是外方管理者“对事不对人”的管理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体现了中方管理者和外方管理者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上的差异[4]。

(2)价值观的冲突。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评价,是人们信仰、价值、心态系统中可以评价的方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工作目标、人际关系、财富、时间、风险等的观念会不尽相同。

荷兰跨文化管理专家斯特罗姆佩纳斯将价值观分为通用——特定价值观、个人——集体导向价值观、中立——情感价值观、具体——扩散价值观和成就——因袭价值观等5个维度,每一个维度代表一个方面的价值观[5]。中方员工重视特定价值、集体导向价值、中立价值、扩散价值和因袭价值等价值观;而外方员工则表现为通用主义、个人主义、情感价值、具体型和成就取向等价值观。

(3)制度文化的冲突。制度文化体现于企业经营的外部宏观制度环境与内部组织制度之中。来自发达国家的管理员工,例如外方员工,一般是在法律环境比较完善的环境中开展经营与管理,通常用法律条文作为行动依据;而中方员工,尤其是国有企业员工,习惯于按上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指令行事,一切按上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条文、指令、文件办事和决策。

(4)经营思想与经营方式的冲突。在经营思想方面,外方多数企业注重互利、效率、市场应变的思想;而中方的企业缺乏这种思想,往往较少考虑对方的获利性。而在市场经济中,外方企业讲求“以销定产”,认为行业构成、产品品种结构是由市场导向决定的;中方企业的行业结构没有完全反映出市场的需求,而是在原有工业结构基础上把产品生产出来后再寻找市场,进行推销。

(5)人力资源方面的冲突。一是在企业员工的工资调整上,中方偏重于考虑企业员工的资历、经历和学历;而外方则认为,企业员工的工资和他们所从事的企业工作性质有关,所以,只有当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发生变化时,才会考虑工资的调整。二是在人才的选拔使用上。中方较注重德才兼备,重视人的政治素质、个人历史和人际关系;而外方则把员工的能力放在首要地位,量才而用[6]。

三、跨文化企业文化冲突的形成原因

(1)民族中心主义。跨文化企业的员工易按本民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言行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方式及价值观等。如果跨文化企业的管理者一直以这种观念对待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他们的管理行为就容易遭到忌恨与反对,有时甚至会使他们无法正常管理企业。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篇9

【关键词】商务沟通;案例教学;跨文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21-01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这就要求人们不仅掌握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具备跨文化交往的技能。那么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在跨文化商务活动中进行有效的交流?《跨文化商务沟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求授课教师采取案例教学来诠释跨文化商务沟通理论,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如此方能达到教学目的。

一、《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发现,《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教学理念落后。《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的教学重视中西方语言文化知识的差异的比较,强调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构成以及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轻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跨文化商务沟通》课堂的副产品。

•缺少相应教师。有着商务经验的教师很少或几乎没有。

•教学方法落后。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形式,学生缺少参与、讨论、体会异域文化的机会,这对培养和锻炼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学生普遍缺乏实际的商务经历,学校提供真实的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实践锻炼机会也是有限的。这些问题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与未来的商务沟通脱节,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含义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而案例教学法到了19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是在1990年以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者传授知识者角色。

三、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学习

案例教学把被动式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有效防止了滥竽充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的弊病之一是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另外教师在灌输陈旧、过时、空洞理论的时候,更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和压抑,导致学生学而生倦,学而生厌,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课堂上采取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的想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有利于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的培养

案例分析法要求学生先阅读案例材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交流看法、交换意见的过程中不断接触新的信息、新的结论和新的预测,形成了一个大家共同分享的“思想平台”。如果每名成员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不按组长的统一部署参与讨论,讨论将会变的一团糟,明确的教学目的也会被打乱。此外,上课发言胆怯的同学可以在这个小集体里先演习一遍。所以,在《跨文化商务沟通》课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慢慢的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

四、实施案例教学的步骤

•准备阶段

案例教学法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课前准备是基础。一是明确教学目的,精选典型案例。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教材相关知识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案例选择时不仅仅要围绕教材的相关内容,而且案例的选择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否则,案例教学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所以,案例要具有典型性,真实性,以及生动性。比如,笔者在讲述非言语交际这一章时,通过观看美国历史频道的纪录片《身体语言的秘密》让学生理解中西方在非言语中的差异。二是制定讨论进程,组织学生自行准备。提前两周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性别,学生语言能力,性格等因素,把学生划分为由6人左右的几个小组。小组成员要多样化,这样学生在准备和讨论时,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就多些,学生对案例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理解。不仅如此,每个小组还应设有组长1名,负责该小组的协调工作。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的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准备工作。注意这个步骤应该是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重要的,这个阶段学生如果没有准备充分的话,会直接影响整个案例教学的进度以及效果。

•实施阶段

每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陈述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时间应该有所控制,发言完毕之后发言人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作出解释,此时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代替发言人回答问题。对于提问者或发言者,询问是对该案例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引导者,聆听者,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而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导,积极主动的去陈述自己的观点。

•总结阶段

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可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员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教师也可让学员以书面的形式作出总结,这样学生对此理论以及案例和案例的解决方式的理解更深,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处理各种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跨文化沟通的含义篇10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环境语跨文化商务沟通影响

从非语言角度而言,环境是指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非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胡文仲,1999)。因此笔者所研究的是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非自然环境的作用。环境因素可以提供交际信息,同时也可展示文化特征,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人们必然会面对不同文化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之人,由于环境的空间和时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可能出现误解或冲突。因此研究环境语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环境语及其文化特性

作为非语言交际重要形式之一的环境语(environmentallanguage)包括时间、空间、颜色、声音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际信息,因此环境语也可展示文化特性。这些交际信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更多情况下却因文化不同展示出不同的交际信息。人们既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影响环境,因为我们一旦对所处环境产生一种看法,就会将这一看法体现在所发出的信息之中。这一信息一旦发出,信息接收者对环境的认知感也就有所

改变。

1.时间信息

不同文化对时间的期求和处理的规则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看待时间和使用时间的时候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概念和态度。根据霍尔理论,与文化有关的时间分为:正式时间、非正式时间和科技时间。科技时间是用科学方法来计算时间,因此与文化交流关系不大。正式时间是非科学的,是由历史积淀而成的,因此他直接影响着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感知能力,正式时间是某一文化的人看待时间的习惯,如一周七天,在西方文化,一周的第一天以周日开始,在中国,是一周的结束。这是正式时间中有序性的特点反映。非正式时间在跨文化交际中最能反映文化差异。非正式时间用语常常是模糊不清的,当某人说“得过一会儿”时,我们只有对他熟悉并了解此话语境时才可能产生一个时间概念,因为“一会儿”这个模糊用语对来自同一文化的不同人们或不同文化的人们可以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甚至更长。霍尔关于时间观念的“时间单一性”(即遵守日程安排,一个时间安排做一件事,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和“时间多样性”(不受时间限制,在同一时间可从事不同的事)理论就是文化差异的时间模式。他认为单一性时间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时间模式,多样性时间是亚非拉地区国家的模式。

2.空间信息

人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因此在每种文化中,人们的领地要求和空间关系有其特有的规则和程序,文化不同,人们对空间需求和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也不同,如体距差异;文化不同,空间范围所引起的联想和感觉也不同,如对个人领地的不同态度;文化不同,有关空间和距离的使用价值也不同,如利用空间距离显示地位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最突出的心理反应是对隐私的态度,这也是中西方人们之间在交往中最大的文化冲突之一。

3.颜色信息

环境语文化特性的另一体现是对颜色的理解。颜色使人产生的联想意义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寓意,中国人崇尚红色,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利、喜庆,常用于婚庆、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但在英语国家,红色之意褒贬兼备,可代表幸福、爱情、有活力,也可代表罪恶、冲动狂怒等贬义。因此人们也利用颜色与人的心情之间的关系创造出各种环境,以达到某种目的。

二、环境语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根据学者研究,非语言行为可占整个交际沟通过程中的70%以上。由此可见,非语言行为在沟通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的环境语言,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尤其是对跨文化商务交际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们将重点讨论空间信息和时间信息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作用。

1.空间信息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空间信息理论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提出。空间语的非语言含义主要通过领域性、近体距离、拥挤态度和座位安排等来表达。

2.领地观念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领地范围是维护人的完整、自由、独处和安全所需要的空间。行为科学家认为领地性存在于人的行为之中,它有助于调整人的交际行为,但也会成为交际冲突的根源。领地观念最突出的心理反应是对待隐私的态度。英语国家的人对于隐私的维护很强,在各种商务活动中的表现如入住酒店房间的安排。在中国,2人安排在同一房间是常见行为,可在西方国家,除非亲人间会安排同一间房,如果是同事,个人的隐私是不容侵犯,享受独处权利的单人间是普遍的。因此在商务活动中安排外籍人士住宿问题上,更多考虑的是尊重隐私。领地观念在工作领域的表现是相对独立的个人工作空间和属于这个空间任何物品的不可侵犯。

3.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对拥挤的态度

拥挤是人们觉得空间受到限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拥挤感源于个人空间受到他人侵犯,个人行动自由受到了妨碍。由文化所造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对拥挤环境的态度来看,中国人更能容忍拥挤现象,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拥挤则表现出不知所措或回避的态度。这种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人们对拥挤的不同态度在跨文化商务沟通领域中商务活动的表现是,中国人更喜欢热闹排场的场面和英语国家人们更喜欢安静和小规模的宴请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