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性知识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2:45

科普性知识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科技馆;科普宣传;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363(2017)04-0015-02

科学素质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0%,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旧很大。

科技馆是以展览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机构。作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重要阵地之一,科技馆通过常设、短期展览及各类辅展品为依托,以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思想为目的,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作为科技馆事务性工作之一的科普宣传工作在树立科技馆公益形象、介绍科技馆常规科普活动、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目前科普宣传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更好地做好科普宣传工作,提升科技馆的科普功能重要性对进一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1.科普宣传工作在科技馆中的重要性

科学普及是一项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公益事业和任务,社会各界都应当组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它直接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为公共教育设施,科技馆的“窗口”角色日益浓厚,服务性越来越突出。科普宣传工作是科技馆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承担了科技馆本身开展活动的常规性宣传、公众所需的科学知识宣传以及专业性科学知识交流等方面。能否做好科普宣传工作成为衡量科技馆公益性科普场馆唯一标准,只有做好科普宣传工作,科技馆的各项科普性活动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实现社会性与公益性相统一,将科学普及效果最大化,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2.目前科技馆中的科普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

科技馆作为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阵地,科普宣传工作是重中之重。目前科普宣传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使得科普宣传效果不甚理想。

2.1宣传力度不够

科普宣传意识有待加强,科普宣传力度不够强。对科技馆内部而言,宣传科普知识的科普人员对于科普宣传的意义缺乏必要的认识,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科普宣传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在日常科普宣传工作中缺乏应有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对社会公众而言,主动接受科普知识的意识有待加强,缺乏探究科学知识的求知欲和兴趣,这也使得科普宣传工作较为被动,收效甚微。意识上的不重视甚至忽视导致科普宣传工作处于薄弱阶段。

2.2科普宣传渠道传统且单一

目前科技馆的科普宣传渠道较为传统,多采用地摊式、宣传栏、报纸等方式进行科学知识的宣传及普及。地摊式科普宣传是在某些公众场合采用摆摊、立展览板、发放科普知识册子的方式向公众宣传,其弊端在于受众不固定、涉及面不够广泛,待宣传的知识不具备目标性,可能并不具备普适性。宣传栏的受众更为局限,且更新不够及时,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且未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报纸等传统媒体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通过报纸的专栏对科学知识进行传播、普及开始显出力不从心的颓势。

2.3科普宣传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

科学知识本身具备专业性强的特点,科普宣传工作的目的是将晦涩难懂、专业性强的科学知识以平易近人的方式传播给大众,这就要求科技馆在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时注重科普宣传内容的平民化、简易化。然而,实际工作中,科普宣传内容枯燥,模式化严重,缺乏新颖性和创意性,不能及时捕捉公众的关注点,使得公众对科普知识兴趣寡淡,主动性学习热情不高。

3.做好科技馆科普宣传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加大宣传力度

科技馆要加强对科普人员的定期培训,加深科普人员对科普宣传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将科普宣传工作作为科技馆的重头戏,定期开展科普宣传讲座,专家论坛,百姓n堂等活动,广泛动员公众参与,提升科技馆的社会知名度,为科普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3.2创新科普宣传方式和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自媒体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网络成为连接世界的最为重要的载体。在科普宣传方面,采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外部渠道,如报纸、媒体报道和内部渠道如科技馆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的各自优势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传播,最大程度上保证公众接收科学知识的方式多样,从而为接收科学知识创造宣传氛围。另外,科技馆还可充分利用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流动科普宣传服务方式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有效打破制约中小科技馆开展科普工作的瓶颈,整合有限资源,促进科普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科普宣传的内容单调、枯燥也是科普宣传效果差强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此类问题,科技馆在科普宣传中,要注重将科学普及内容做得更为生动有趣,贴近公众生活实际,激发公众主动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挖掘日常新闻热点并引出“科普点”,使原本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变得深入浅出,配合新闻事件及公众关心的话题将“科普点”成为兴趣点,科普宣传效果自然立竿见影。

3.3增进馆校共建,开拓科普宣传主体

科技馆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自身开展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与学校紧密结合起来,定期开展团体预约参观科技馆活动,青少年科技活动实战观摩活动以及各类科技辅导员培训活动,将科普宣传主体由科技馆扩展到各学校,形成“以点带面”的科普宣传主体。

科普性知识的重要性篇2

教师在教学科普文时,往往存在着语文味与科学味的剥离,单一性和复杂化的离散等问题。普实和普适是一种教学理念,科普文的教学应该摒弃浮华与文饰,在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应该回归普实与普适。因此,普及、普实、普适,这就是教学科普文的三个维度,能同时达到这三个维度,也就实现了科普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的三重境界。

【关键词】

普及普实普适科普文教学维度建构

科普说明文形式简短,集知识性、科学性为一体,教学这一类的文章时,老师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传授科学知识似乎成了主要的教学目标,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则成了附庸之物,其实,只定位于学习文本所承载的科学文化知识这种简单化的文本解读显然是不够的,而是应该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和广度来确立。

科普文究竟应该怎样教?笔者认为,关注科学知识的普及性,教学方法的普实性,教学策略的普适性,是实现科普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的有效途径。

一、从了解走向深究:科学知识普及的向度

什么是了解?科普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了解就是对科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当然,这仅仅是普及科学知识的低层次。根据学生的认识背景以及对知识的欲望,有的学生想对科学知识做进一步的深究,这是对科学知识的深度普及。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一文时,指导学生在书本中学习了解大熊猫的相关知识,这样全班几乎所有的孩子对大熊猫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还有一些学生对大熊猫特别感兴趣,他们渴望能对大熊猫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于是,老师问学生:“你们还想了解大熊猫的哪些知识?”有的学生说:“我想知识大熊猫的天敌是谁?”有的学生说:“我想知识大熊猫的生存现状?”有的学生说:“我想知识有关大熊猫的有趣故事”。这时,老师把大家感兴趣话题进行了分类,让大家回去搜集有关大熊猫的相关知识,下一节课的时候,在全班进行交流探讨。这样,就让学生们对大熊猫的知识从了解到深究,进一步激发和延续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这种从了解到深究的教学策略,始终根植于语文的沃土,很好的普及了科学知识。

二、从准确走向生动:科普文普实的教学取向

科普文主要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等作用,因此,科学文语言文字最大的特点是:用词的准确。笔者以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为例,说说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

片段一:

师:科学家推断,火星上曾经是有水的,那么,火星上的水怎么来的?

生: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水的第一种来源。(学生讲解)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他在讲解的时候有一词说得特别好,你注意到了吗?

生:“也许”这个词。

师:老师想问问,你刚才讲解的时候,为什么要用“也许”这个词呢?不用不行吗?

生: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踏上火星,所有的这些都是据理推测,并没有绝对的把握。

师:对,这样说话就显得严谨、准确多了。

这一段的教学,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文中“推测”“推断”“也许”这些词语的区别,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

小学科普文因为阅读对象的特殊性,语文表达不仅准确,还表现出生动的一面。文章多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枯燥的知识写得生动有趣。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还要启发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趣味性表达。

片段二:

师:彗星和陨石怎样给火星送去最初的水呢?(一位学生解答)

师:老师发现,你刚才讲解的时候用到了“四处游荡”“家常便饭”。这两词什么意思?

生:“四处游荡”就是到处逛的意思。“家常便饭”表示经常发生的事情。

师:这些词是用在人身上的,但怎么用在彗星和陨石身上呢?这样讲,大家觉得怎样?

生:语言特别生动。

生:听起来通俗易懂。

师小结:对,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板书:语言生动)因为他是讲给我们这些普通人听的,不能太深奥,要通俗易懂。那么,你们这些小观众们爱听吗?

这一段的教学,立足语言,扣住文章中的几个个性化的词语“四处游荡”“家常便饭”,引导学生揣摩词语。在富有场景意味的情境中,引导在对话中品讀、感悟,使学生发现原本简单明了的语言蕴含的别样情感,感悟这篇文本中语言的生动有趣。从用词的准确走向语言的生动,这也是科普文普实的价值取向。

三、从特殊走向一般:科普类文章的普适价值

说它特殊是因为:第一,文章内容的特殊,有科普说明文,也有科普小品文。第二,教学方法的特殊,有的重点学习文中列数学、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的重点感悟科普文内在的逻辑顺序,有的关注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而科普文的教学最终要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特殊走向教学模式的一般,这才是科普类文章的普适价值。究竟有哪些一般性的教学模式呢?

1.读出文本之趣,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科普文的语言生动幽默,为阐释知识增添了情趣和色彩。教学中,教师着力挖掘课文语言的情感因素,用儿童化,情境化的教学语言,营造课堂富有情趣的课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科普文的教学中,老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有情趣,儿童化,情境化,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在富有情趣的教学中,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2.悟出文本之情,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对感性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对于有认知难度的科普知识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科普类课文知识性强,老师要着力挖掘文章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触摸语言情感的温度,发现语言的表达特色,内化文本的语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品出语言之妙,领悟科学思维的美感。语文课,自然要有强烈的语文学科意味,无论教材文本是什么,都应为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提高所用。教学整体体现语文学科的追求,每个教学环节的展开都应该立足语言。准确、简明、平实、生动、科学、严密是科普文的语言特点,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帮助学生领悟其中内容,在语言文字中领悟科学思维的美感,并形成听说读写能力。

科普性知识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大学生科普教育调查分析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普知识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两会期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首度列入国家五年规划。然而,科普现状并不乐观。如去年日本核泄漏危机发生后,由于核辐射方面的科普知识不足,各种关于核辐射的谣言纷纷在民间传播,甚至导致各地疯抢食用盐,各大超市的盐抢购一空。这些现象正暴露出我们的科学常识还不够,科普教育普及性还有待很大提高。

如果在大学甚至更早阶段就能重视科普教育,那么对于提高全民族科技素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许多高校已经逐渐重视学生的科技素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科普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视度还不够,学生学习科普知识及参与科普活动的热情度都不高,因此,本人对我校大学生的科普知识情况做了个调查,下面是对调查结果进行的分析和总结。

一、我校大学生科普知识现状

我们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科学普及现状调查,调查采取访谈与发放问卷的两种方法,总共访问调查学生五百多人,最后收回有效问卷500份,其中文科学生占21%,理科学生占79%,涉及共有40个班级,15个专业。

关于大学生科普知识了解现状一共调查了6个问题。当被问到了解科普知识的主要途径时,62%的人选了书籍或报刊,75%的人选了网络,67%的人选了电视或广播,而只有32%的人选了科普讲座,19%的人选了图文展览,27%的人选了课堂。当被问到是否喜欢上网浏览科普知识时,29%的人选择喜欢,54%的人选择一般,7%的人选择没兴趣。当被问到学习科普知识的目的时,35%的人选择学习,11%的人选择工作,40%的人选择兴趣,12%的人选择娱乐。当被问到喜欢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科普知识时,14%的人选择文字,10%的人选择图片,3%的人选择声音,73%的人选择了视频或动画。当被问到有科普讲座或科普活动会不会去参加时,15%的人选择肯定去,64%的人视内容而定,11%的人选择学校去才去,10%的人选择不去。当被问到对哪方面的科普知识感兴趣时,70%的人选择生命科学,生活科学,34%的人选择物理、化学现象,37%的人选择环境建设,28%的人选择国际互联网的应用,38%的人选择航空、航天及国防科技,16%的人选择农业发展,25%的人选择国内外科技发展新动态,30%的人选择生活类,39%的人选择时尚类,27%的人选择文化类,4%的人选择其他。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于科普知识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只要有机会,大部分学生还是愿意去了解学习的。但是学生学习科普知识的途径主要是自学的方式,通过报纸和网络,视频和动画来学习。学校的科普氛围相对较弱,学生主动学习科普知识的动力不足,这就是我校大学生科普知识现状的一个大概情况。

二、大学生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在调查科普教育的重要性时,我们首先进行了问卷调查,当被问到学习科普知识对他有帮助时,33%的人选择很有帮助,43%的人选择比较有帮助,15%的人选择帮助不大。当被问到科普宣传是否必要时,50%的人选择非常重要,可以了解高新科技、开拓思路,49%的人选择重要,科普比较重要,1%的人选择无所谓,可有可无。问卷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科普知识对他们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还对认为科普教育非常重要的同学进行了访谈,如访问21125p班的吕川江时,他表示作为一名大学生,将来面临的岗位也需要对科普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科普知识,就能够在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对科普知识一无所知,则会大大降低我们的工作效率。访问31142p班的王小旭时,她表示大部分所学的专业知识是基于普通的科普知识,要是连最最基础的东西都没有掌握,以后怎么能在社会立足。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学生对于科普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如何在大学校园里怎学习更多的科普知识,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三、如何推广和提高大学生科普教育

问卷中对于如何推广大学生科普教育设计了一些问题。如当被问到科普宣传采用哪些宣传形式比较好时,16%的人选择发放宣传单,41%的人选择科普宣传窗,50%的人选择科普讲座,13%的人选择科普咨询,50%的人选择科普游戏,53%的人选择科普展览。当被问到了解到一项新的科技知识会怎么做时,52%的人选择主动告诉家人或朋友,让他们增长知识,45%的人选择和家人或朋友探讨此项科技知识,9%的人选择只有别人问他才会告诉别人,38%的人选择会认真的研究一下,11%的人选择跟课内的学习没有关系,不会花太多精力研究,12%的人选择不知道,说不清楚。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科普讲座、科普展览和科普游戏等活动比较感兴趣,因此可以在科普教育中增加这些活动。除此之外,本人还设想了一些可以提高大学生科普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科普知识教育及评价机制。在理论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和知识点相关的科普知识,如在大学物理课《功与能》一节中,可以适当加入能源方面的科普知识,这样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同时普及了科技常识。另外也可以多开设一些科普方面的选修课,加强大学生的科普知识。另外,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也有利于与提高大学生科普学习的热情和参与科普活动的兴趣。总之,把科普知识纳入到大学的教学计划中去,把科技知识、具备科学的态度、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教育融入各专业和学科的教育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科普知识。

2、加强校园科普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校实际,举办科普讲座和科普展览,组织观看科普视频,开展学生科普论坛活动等等。在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无形过程中,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3、举办科普竞赛。以科技知识,著名的科学家,当今最新的科技领域以及生活百科类知识,创新实践等内容举办各种科普竞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和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意识。

总而言之,大学生只有学好了科普知识,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才能占有一席之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对科普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是研发新产品和改革创新的基础,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在学习科普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素质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为将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明,韩旌平,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与思考[J],科协论坛,2006(04)

[2]王玮,浅谈如何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中不断创新[J],科学大众,2009(03)

[3]甘海鸥,科技馆事业发展与科普教育作用浅谈[J],科技资讯,2007(27)

[4]路景菊,张乐平,科普教育的反思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5(09)

科普性知识的重要性篇4

一、科普剧的基本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充足的课程资源,为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用信息。[1]而科普剧是一种以科学互动表演为主要教育形式的独特的、新兴的教育戏剧。注重舞台表演,以活动为载体的形式为教学活动提供课程资源。科普剧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开展科普剧活动时,应综合考虑科普的基本要求以及开展教育戏剧的内在逻辑,确保一切活动均能以现象明显、原理简单的科学实验为基础。科普剧通过融入科普知识,并策划好相应剧情,使得观众在观看戏剧表演过程中,能够展现自身科学探究能力,实现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目标。

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运用科普剧的具体措施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运用科普剧主要是借助科普剧将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戏剧表演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印象,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2]不同于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实验,也不同于一般性的将理论知识付诸实际行动的活动,科普剧是一项戏剧化的探究科学知识的活动。

一)加强课堂的严谨性以及趣味性

科普剧是一种将情境教学、体验教学以及过程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通过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进行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得认知能力。例如,在《水》一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幽默夸张的舞台表演形式,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元素之一,让学生认识到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从旁协助学生学习,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在整个科普剧的过程中,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演出、评价等过程,教师要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二)加强互动环节,实现课堂的多样化

科普剧具有其独特的舞台表演形式,因此,互动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开展科普剧表演活动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剧中的角色来扮演,加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环节,比如游戏、对话、问答、喝彩、游戏、比赛等,从而吸引其他观众的注意力,能够有效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各个观众。科普剧的运用突破了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合作关系,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以及校长在活动过程中可作为演员参加演出,也可作为观众观看表演,从而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比如,在教学《声音的变化》一文时,由表演者演示自然界各种声[www.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音,并要求观众参与回答环节。加强互动环节,可以实现课堂的多样化。还可适当融入诙谐幽默的语言,使表演更加活泼,引人入胜。

三)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

大众化教育可以借助科普剧来实现,教师通过将抽象难懂的科学原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能够对知识有深刻的了解,从而实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学校在编排科普剧时,应结合课本,并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知经验,进行巧妙设计,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光》一单元的“资料库”知识时,教师分配给每一位学生一个玻璃三棱镜,并先演示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后所呈现的色彩的实验,然后组织学生搜集素材,编排出一个具有童话色彩的科普剧,加深学生对太阳光以及各种色彩的印象,以便学生掌握有关色彩的知识。科普剧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打破书本知识的束缚,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科学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小学科学教育取得优良效果。科普剧遵循的是生活教育理念,让学生树立起在玩中学习的现代科普理念。[4]

四)重视科普剧的冲突性教育

科普剧和传统戏剧一样,具有一定的冲突性,通过展示一个个的冲突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科普剧情节的设计问题,做到合情合理的同时,还应引入适量的冲突,实现剧情上的突破。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并能激励表演者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在表演过程中适当加入情节冲突,能使表演者体验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冲突,打破学生在情景上的认知障碍。例如,根据教科版科学教材编排出的科普剧《沉和浮》中,通过巧妙地设置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再加上演员的精彩演出,一些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很好地在课堂上得以呈现。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通过自己“身体体积的大小的变化”等形成情节上的冲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使他们带着疑问快速地融入到接下来的演出中。整个观赏过程中,每一次冲突都能让学生印象深刻,锻炼了学生更加细心、严谨地去探究事物的变化的精神,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到这一知识,提高了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效率。

五)注重科学探究的情境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科学探究的情境性,通过设定有趣的情境,使得科普剧能够顺利完成。科学合理的情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无形中将自己的思维、情感融入到科普剧的表演[www.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中,实现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有效结合。表演者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而观众也能更好地理解剧情,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过程中巩固自身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育课堂中引入具有教育戏剧性质的科普剧,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科学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科普剧具有独特新颖的科普形式,为小学科学教育活动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营造出活跃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生动形象、有趣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科普剧通过利用多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科学课程资源,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充当着科学启蒙的角色,其广泛运用为学生们今后的科学课程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源.浅析科普剧——中国少儿科普教育的新思路[].科技资讯,201035).

[2]刘文利.学校科学教育需要科技馆积极支持[].中国教育学刊,20083).

科普性知识的重要性篇5

1.科普网站目前,国内大部分的互联网科普产品内容来源于科普网站。横向比较我国的科普网站,按类别大致可以分为四类:门户性科普网站、百科类科普网站、学科类科普网站、专题类科普网站。纵向比较我国的科普网站,按科普网站名称头衔可大体归为两类:“国”字号与非“国”字号中文科普网站。下表为2012年部分“国”字号与非“国”字号中文科普网站名称的对比。倘若在两类网站所提供的科普内容都能满足公众的科普需求的情况下,仅从网站名称的相较之下,两类网站语言风格的迥然差异就让网络受众的内心接受度和亲切度上区分出了亲疏远近。作为官方首席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网络传播渠道,‘国’字号网站名头大,所承载的科普工作责任重、权威高。但不少“国”字号科普网站其科普内容、传播角度和科普语言都难以吸引网络受众。许多“国”字号科普网站科普内容多用生僻、艰涩的科学名词和语言风格,须知,越是晦涩难懂的前沿科技越需要贴近民众生活的科学传播路径。此外,科普内容更新慢、科技信息提供有限、无专职人员时时更新,网站内容多工作新闻记录而非科普知识传播,科普还附带着盈利性、广告化语言。这些都让‘国’字号科普网站的科学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官方科普网站语言风格的改整有助于科普走下高高在上的科普权威,走进平民百姓家,只有这样公众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科普资源。目前,我国的科普资源供给总量不足、质量和水平上差异大,吸引力薄弱,不能满足公众需要。‘国’字号科普网站更应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主动吸纳公众的反馈,从科普语言上进行有利转变,并同时解决和完善自身网站存在的其他问题。‘国’字号科普网站的整改可借鉴民间科普网站的科普产品模式和语言风格。‘国’字号科普网站在保留权威性科普的同时,更应主动尝试朋友式的分享性科普语言,以简洁的色块、干练的版面、丰富的信息、生动的表达,吸引大众了解科学获取信息。

2.科普微博由个人用户生产的小规模、低成本或无成本制作的网络媒体内容,即微内容,成为新的网络流行。“微”形式的互联网产品:微电影、微小说、微博等颇受热拥和追捧。“微”形式创生了“微”内容,而“微”内容则形成了颇具生命力的“微”语言。加07年微博在中国的兴起,以全体社会公众为中心的新兴网络传播方式,提供了新的传受视角和方式,占据了网络信息传播格局的重要一席之位—科普微博由此应运而生。科普微博的兴起提供了新的网络科普模式,草根科普时代顺序拉开。科普微博是呵众科普时代的典范产物,它构建了一个从科普权威到科普草根均可参与的“科普微时代”。调查显示,民间科普微博的博主一般以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科普作家、科学记者、科学编辑为主,还有一定的科学爱好者。而他们则包含在图1“新媒体语境中科普主体与公众的科学传播流程图”中提到的“社会其他群体”在内。此类人群具备专业的学科背景、严谨的思维逻辑,多如处于社会中上层,有一定社会话语权和学术权威。其中,科学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对于科学的解读具备专业性,具有一定社会公信力;而科普作家、科学记者、科学编辑这类长期从事业科普工作的群体擅长于在科学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剖析其包含的科学原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这个群体代表了草根科普时代科学传播主体的扩充,其群体特征表现出科普微博等“微"科普内容撰写者所需具备的传播科学知识专业背景。“自媒体”和“全媒体”时代的个体科普微博作者,其所创造的科普“微”语言见证了全民草根科普力量的兴起,彰显了用好民间科普力量以实现科普产业“化”的变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民间科普群体的兴起与成长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固有传播模式和语言风格,在公众和科学家之间、在信息与科学知识之间建立了一座可轻松沟通、可自主参与的桥梁,使得科普微博具备了一种其他网络科普产品不具备的独特而重要的性能。科学微博的正向功能的积极发挥,得益于科普微博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科普“微”语言,有利于加强科研同行间的交流,有助于吸引公众线上和线下的主动参与。科普“微”语言打破传统科普媒介的话语垄断,突破了传统和固有的科普阅读方式和语言表述模式,以短小、精悍、生动、图文并茂的语言风格,扩大了科普的受众面。“一句话博客”的科学信息传播“微”语言,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在手机、pc、平板电脑等形式多样、既是媒介又是终端的载体中进行科学传播。目前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同,政府、科学界、文化界看好其发展前景的果壳网,自建立果壳网微博以来,较为成功地建立了微博机制,培养了一批术业有专攻的微博创作专业人员,以微博内容质量的保证和及时更新,几年来以果壳网微博充实了网络科学传播的内容,填补了其他网络科普模式应用的弊端,激发了公众对于科普的参与热情和积极兴趣,成为人气最高、粉丝最多的民间科普微博(详见表2所示)。然而,科学微博的“微”语言其负面效应也随之而来:由于语言过于精简,使得科普内容和信息的传播不够全面;科普微博其使用和传播便捷、门槛低,缺乏把关,使得许多民间科普微博语言不准确,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通过科普微博“微”语言将其他形式的科普内容进行缩减和重新叙述,使得部分科技文本的网络公开导致侵权纠纷或前后文本不一。新媒体科普产品语言特征及发展趋势音乐性、艺术性有机融合的“动感”娱乐性科普语言科学是神圣殿堂,也是智趣的乐园。新媒体科普产品需要与时俱进的“动感”科普语言,让梆梆硬的专业知识贴近公众生活从语言上“动感”起来,以亲切和生动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娱乐性、音乐性、艺术性有机融合的时尚科普语言必定受到年轻受众的欢迎。网络科普产品的语言讲究寓教于乐(edutoinment)。成功的娱乐性科普产品更容易得到传播。权威,不一定非得严肃。美国许多网络科教节目极具娱乐性,轻松愉快如同社区聚会。在使用网络科普语言时,譬如“牛仔裤上的口香糖什么办法去除最好?”这样的科普语言,既带有很强的生活性,又具备能让观众参与的互动性和体验性。通过互联网现场问答和试验,让受众去伪存真,用幽默诙谐的娱乐互动来传播科学知识。

为了能够达到娱乐、互动的效果,科普知识讲述还应尽可能引进趣味优先的理念.以讲故事方式展开,切忌空洞无物、说教式叙述。网络科普文章语言应具有吸引力的表达方式,科普视频语言可配合精美的画面和流畅的剪辑,让受众不自觉地融人科普作品。要尽可能通过“动感”的科普语言使科学知识点“碎片”化,提高网络科普作品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从而提高公众的阅读有效性和知识的可拓展性。公众容易接受什么样的互联网科普语言?音乐化和艺术性的科普语言往往起到出其不意的传播效果。艺术化的科普语言则衍生于科学传播的通俗性。2012年年初,一则视频短片在网络上引发世界范围内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的广泛转发与传播,这就是颇具演出想象力和科技创造力音乐科技短片一一欧洲核物理中心的物理学家用Rap表白科学。1与此同时,清华大学也启动征集用Rap表白科学等科学演出形式,这种新的网络演出形式,无疑开创打造了受各个年龄段科学传播对象欢迎的音乐和表演形式,辅之以新媒体的传播载体和手段的包装、营销和运用,是互联网科普产品的内容与形式变革的新突破。z.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体验性“四归一11的科普语言科学性是科普作品的生命,失去科学性的科普作品没有存在的价值。新媒体科普作品的创作者应尽力用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科学性语言,把专业科学知识介绍给广大公众。与此同时,科普创作的思想性,也应从作品中内在的自然表现出来。章道义在《科普创作概论》2中点明了科普创作的实质,即“整个科普创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专门知识通俗化的过程。”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科技知识,使科学生动易懂。网络科普作品更要深人浅出、通俗易懂,且同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科普产品生活化形式的语言创作,忌简单化、残缺不全、堆砌资料、照搬照抄,或停留于抽象的概念,或迎合低级趣味,变通俗为庸俗。互联网科普产品语言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以及变化的表达形式,能产生不同的科普效果。前苏联科学文艺作家伊林认为科学文艺作品是“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文学性科普语言多采用比衬、比喻、虚拟、白描,拟人等文学修辞手法,但也可以不尚修饰,用朴实平易的文字把科学真实、准确地表现出来。科普作品的通俗性常常要求运用文艺形式来介绍科技知识,新媒体科普作品的创作,不仅需要使用逻辑思维来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还需采用艺术性的形象思维使之以情动人。有思想的科普语言的准确、独特和形象地表达能激发公众阅读科学知识的兴趣。改善传统科普产品原有语言表达弊端,尽力让充满人文性和思想性的新媒体科普产品语言使科学知识重点、难点、兴趣点三归一。

网络科普往往通过多种新媒体形式的交互设计和作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独特之处来加强科普主题的表达力和表现力,强化公众在科普过程中的体验性。网络科普作品中媒体产品语言的设计与应用,应用最多最广的是文字,其次是图片、声音、影像和动画等交互式的科普形态和语言。单纯使用文字语言,易出现平面化语言现象严重的科普作品,从而导致科普文章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较差。图片作为科学主题的有效载体,由于其可视化程度、直观性及可理解性大大优于文字。图文交互、音频和视频交互、易于网络阅读的科普语言,将会在新媒体数字技术的支撑下,让读者循序渐进地获得全新的科学知识的感知和体验。这就是为什么科普产品需要的互动性、体验性、可感性语言设计,才能让受众在新媒体的泛阅读中获得深刻的科普感受。3.国际化、地域性的多种类科普语言发展格局科学传播的主体和对象不应该限止于国境或语言。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传播,为科学传播和普及敞开了世界性的大门。总揽我国的新媒体科学传播产品语言,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科普网站都仅用了中文一种传播语言,而缺乏国际化语言。一批针对广泛科普群体和重点科普区域、既面向世界、又考虑特殊地域,多语言模式的互联网科普产品急需被打造。2008年11月19日欧洲虚拟博物馆〔uropeanvirtoalm。se。m‘面向全球公众开放,将来自欧洲二百多件文物作品数字化、并提供24种语言查询。用多种科普语言进行传播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科技馆和博物馆已成为科普传播的全球潮流。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特殊国情,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的人群更应该成为科学传播和普及的重要对象。“新疆科普”这个网站立足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突出面向为汉族和少数民族服务,专门设置3个语种的版本,汉语版2、哈语版”、维语版4。随着科普产业的推进和全民科学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科普产品将更多地细分受众和拓展受众,由此,面向国际和特殊地域的多种类科普语言将是未来科普产业发展的必然。

本文作者:赵莉汤书昆工作单位:中国科技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

科普性知识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妇女健康科普科技报

从妇女健康看科普的必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三方面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总称《2007:中国女性生活状况》的调查表明:从女性心理健康来看,城市女性普遍存在焦虑感,且解压方式有限。仅有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能够按时用餐且睡眠质量较好;仅有11.4%的调查者能够坚持每天锻炼身体。他们妇科检查情况令人担忧,只有近半数妇女每年进行一次妇科检查,每五个女性中就有一名没进行过妇科检查。在心理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88.5%的被调查者都反映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这些人感受到自身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她们面临着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和情感、子女教育等种种问题。在重大压力之下,城市女性排遣压力的渠道非常有限。她们大都难以获得便捷的心理咨询等服务。

同样,农村妇女的健康状况也令人担忧。因为她们整体的文化素质较低,健康观念淡薄。如妇科病严重影响着这一群体的健康,缺乏保健知识的患者还经常有意无意的将传染性的疾病传给他人。

农村妇女的健康状况与其所受的教育有关。这一现象表现为自我保健意识淡薄、落后的生活习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绝大多数妇女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健康也很重要,需要保健。另外,对医药保健的广告宣传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存在盲从心理。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农村健康教育是科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家庭妇女是健康教育的重要人群。各级政府要对此高度重视,将其列入当地社会发展规划和科普工作计划之中。在地方财政和科普经费中设立教育经费,专门支持农村健康教育,并给妇科病普查普及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妇女健康教育,建立综合性的农村健康教育体系,必须有政府引导,多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争取综合治理。各级农业部门也要把推广农业科技和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纳入工作规划,在农村广播电视教育、农民技术培训等工作中,增加传播卫生知识内容、各地广电部门和报纸适当刊登妇女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妇女获得更多的卫生保健知识。各级扶贫机构在扶贫工作时要结合贫困地区存在的疾病卫生问题,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努力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有效保护妇女健康,为他们的脱贫致富创造条件。

科普要在推进

妇女健康中发挥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均寿命早就已经超过了72岁。《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统计数据表明:香港人的人均寿命为男性79岁,女性85岁,分别仅次于排名首位的圣马力诺和日本。香港的卫生专家表示,港人长寿是因医疗卫生水平高,市民接受大量的健康资讯,对预防疾病的意识较强。由此可见,科学普及健康知识将会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科普的对象是人,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提出,制定该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并且指出,科普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活动。开展科学普及应当采取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科普工作应当坚持群众性,民主性和经常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

2008年12月15日,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希望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积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作出新贡献。科技成果只有为全社会所掌握、所应用才能发挥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大力量和最大效用。

胡总书记的指示为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科协组织作为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要以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为抓手,以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为重点,以科普资源共享共建为突破口,广泛开展群众性、基础性、社会性科普活动。作为省科协主管的《安徽科技报》是我省唯一的一张科普类报纸,30多年来,该报一直坚持办好普及科学生活、健康卫生知识的版面及栏目。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前夕,时任省卫生厅厅长戴光强的《妇女生殖健康》一文在该报发表后被“世妇会”推荐在大会作重点发言;之后戴光强在该报发表了一系列关注妇女健康的科普文章,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并获得了省科普优秀作品奖。

该报曾设立的“安大夫”栏目,聘请了省内知名专家教授通过信函的形式为广大读者服务,特别是为农村缺医少药地区的读者解疑释惑,传播医疗知识和信息。该栏目被读者称赞为“通向健康生活的幸福桥梁”,被评为全国科技报优秀栏目。

科普是提升

妇女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疾病传播途径的变化以及突发事件的发生,人们对科普知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及时宣传老百姓需要的科学知识,对提高群众的科学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记者,笔者曾多次随省性病艾滋病协会去阜南县参加扶助艾滋病患者生产自救的活动。过去因为不了解科学知识,不知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一些人因不规范的输血而感染了艾滋病,其中,妇女儿童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经受了歧视和病痛的折磨,有的已经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有关部门采取了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一系列措施,广大群众了解了艾滋病传播途径,逐渐解除了戒备心理,艾滋病患者能够重新融入正常的生活和生产之中,妇女懂得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以免自己和下一代再受艾滋病的侵害。笑容重新浮现在她们的脸上,人们的关系变得融洽和谐。可见,科普教育对促进妇女健康的重要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科普知识的传播效果,《安徽科技报》从2011年1月起,在省科协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安徽科技报》设立“百名医学专家讲科普”专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中医学院第一、第二附属医院邀请100名中西医专家,用专题的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医学科普知识,并在科普日之际结集出版。每期专题有常见病,也有新近的医学科技常识、前沿知识等等,特别注重选用了一些防治妇女儿童疾病的专题,如《妇女疾病不可怕,误区一定要破除》、《正确认识和治疗儿内科常见病》等,深受读者的欢迎。有的读者来信来函称赞,或上门求报;有的读者将医学知识剪贴在墙上,他们说“每期必看,像读连载小说一样。按照医学保健知识去防治疾病,效果很好。”

为了使医学科普知识更易被读者接受,促进人们特别是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的提高,《安徽科技报》每期设立“妇幼保健”、“养生之道”、“健康指南”专版,刊登的医疗保健知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同时将这些知识汇编成《科学生活百题》宣传册,在2010年全国科普日期间发放,读者爱不释手。全椒县科协将宣传册翻印2万册,发放给全县基层群众。不识字的农民让子女读给他们听,称之“实用管用”。

总而言之,科普具有经济、教育、文化和科学功能,在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同样,在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妇女健康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力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引导妇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科学思想在全社会广泛传播,倡导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仅关系到妇女的健康、家庭的幸福,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幸福安康。

科普性知识的重要性篇7

1图书馆开展科普宣传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知识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公民的知识素养有待提高,与国外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加强科普活动宣传必须提上日程。现阶段,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若公民的个人素质过低,很容易对社会的发展进程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增加公民对新技术、新思想的认识,共同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图书馆是进行科普的重要组织之一,一方面图书馆内具有丰富的文献资源,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图书馆内的管理人员文化素质相对较高,能够利用现代化技术对图书馆进行管理,促进图书馆的良性发展。

2图书馆开展科普宣传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形式

(1)提供咨询服务

图书馆员可以针对科普活动的重点,组织馆员走进社区为市民提供有关科普知识的服务,派发科普资料,现场为市民办理图书借阅卡,提供大量有关科普方面的书籍供现场阅读及借阅,还可以设立临时科普咨询点,长期的电话咨询等服务。

(2)设立科普长廊

把相关科普简介、影像资料等以长廊的形式集中摆放,便于公众外借阅读。还可以通过科普展览、科普挂图、报刊栏等形式来传播科普知识,如举办“发展低碳经济创建绿色社会”科普挂图展。此外,还可以通过编写导读书目、主动推荐的方式向读者推荐相关的科普资料,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3)延伸和拓展服务

现阶段,很多大中城市的图书馆系统逐渐趋势完善,但是一些乡镇、街道等还有待继续完善。相关部门可依附于现有的图书馆设立流动图书馆、自动图书馆达到增加服务网点的目的。为读者提供就近便捷的图书借阅服务,避免资源重复建设,解决资源资金不足以及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更好的满足用户信息的需求。此外,还可与学校、企业(新闻媒体、报社)等联合举行科普活动,如“科普阅读进校园”、“彩色U悦读”广州青少年文化素养提升计划都是图书馆跟学校、企业合作共同举办的,效果非同凡响。通过这种合作的关系来逐渐扩大科普宣传的是很有影响力的。

(4)利用网络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逐渐广泛地应用于图书馆科普活动中。管理人员可通过网络平台,培养高素质创作队伍不断丰富网络知识,大力发展“市场科普”,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完善科普官网,增加网络科普活动的权威性,对时政热点进行全面、科学地解读,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利用网络平台,举办网络科普知识竞赛,让群众积极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因此,本人认为网络科普不仅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科普的互动性,还能延伸科普范围,促进图书馆科普活动的良性发展。

(5)举办科普讲座

图书馆开展科普知识讲座,可结合科普重点进行讲解。另外讲座期间,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相关知识进行传播,例如:影像资料、专题报道、电视讲座式等。可以充分利用声光电技术,不用组织观众、听众,在合适的时间段里集中、系统地向人民群众宣传科普知识,实现了受教育面广。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与企业、学校等相关部门的联系,达到普及的目的。

(6)合作举办科普知识竞赛

首先图书馆可以与周边社区携手举办科普知识竞赛,以团队的形式报名,分设不同的题型,如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和加时抢答题等,统一由主持人来互动,使这种寓教于乐的科普氛围深入群众,让科普公共服务持续惠及普罗大众。其次图书馆可以与学校、甚至教育局合作,试题库可由图书馆(根据图书馆现有资源)与学校协商拟题,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答题,在统一时间让学生参与,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答题,从而使科学知识能更好的在中小学生之中普及,另外学校通过与图书馆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有很大的帮助,鼓励学生搞好学科学习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科普活动,积累生活常识等科普知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1)关注社会动态,做好公共事件科普

目前,社会处于不断变化中,了解社会热门话题,并针对该话题设立科普专栏,对公共事件进行科普,增加公众对相关知识的认识。例如寒暑假青少年安全知识普及;还有登革热期间可以围绕“普及科学知识,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采取悬挂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登革热发病原因、症状、潜伏期及主要传染源、如何科学有效预防等相关科普知识和指导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科学办法,提醒群众做好各种传染病预防工作等。

(2)关注突发事故,做好应急科普

社会现实生活领域中某一时期内引起众多社会成员普遍关心、持续关注、激烈议论并产生重要影响的冲突或失调现象,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公众的利益、兴趣和趋向的集中反映和表现。围绕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开展科普,成为应急科普的重要方面。突发事件往往存在不可预见性,图书馆应加强对馆员的培训,采用广播、网络的形式进行科普宣传,还可就突发事件的进展、预后等进行跟踪报道,增加公众对事件的了解。

3图书馆开展科普宣传的有效途径

3.1培养公民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意识

图书馆属于公共服务领域,是对公民进行科普知识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现阶段,很多图书馆仍将工作重点停留在自身的管理上,从而忽视了对外服务功能,导致很多人对图书馆存在一定的误解。对此,图书馆进行自身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科普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其对外功能。

3.2调整科普文献的比例结构

本人认为,图书馆不仅是读者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读者不断充实自己的殿堂。从这一意义说,馆内藏书必须呈多样化趋势发展。更新文献前,可根据图书馆的现有的文献,确定新文献的购置比例,增加藏书的合理性。本人认为调整科普文献的比例,不仅有利于满足不同人群的读书要求,还有利于后期科普工作的顺利进行。

3.3提升馆员科普服务技能

图书馆服务系统需要面对全部公民,不仅需要馆员能够有序地进行图书馆的内部管理,还应充分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读书需求。因此,可定期组织馆员进行培训,学习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机能,更新自己的知识,达到提升科普服务技能的目的。

科普性知识的重要性篇8

科学作为一种尚在制定中的东西,作为一种被追求的目标,却同人类其他事业一样,是主观的,受心理状态制约的,”[2](p298)狄拉克则说:“一个理论家宁可要一个美的方程,也不要一个丑的但结果与实验数据更相近的方程。”普朗克更是有一条在科学界传诵的“普朗克原理”:新的理论很少由于理性地说服了对手而得到认可,人们只需等待,直到对手死去。[3]科学知识社会学也提示我们:科学家的行为以及科学的行为并非依据科学语言来说明,而是据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语言、文化资源等等)来说明的;科学规范并非用默顿所说的科学体制来保证,而是用科学的文化资源来解释的。因为,“科学或知识是一项公共的事业,而不只是存在于少数知识精英和技术专家头脑中的东西。知识的有效性必须以别人的实际认可为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一起共同地构造了知识。”[4]史蒂芬•科尔在《科学的制造》一书中也写道:“对于潜在批评和潜在接受的考虑(同样,对于潜在同盟者和潜在敌人的考虑!)是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实验室的科学发现的。论文是否被接受,这是受写作风格影响的。论文作者用自己的写作风格使读者想象论文中的观点是正确的。……论文作者的社会特征、思想权威等社会因素的作用也会影响新论文的是否被接受。不同的论文评价者有不同的认识兴趣和社会兴趣,论文是否被接受,是由评价者的这些兴趣指向决定的,而不是由论文的特点决定的。当一个新发现在它的赞成者中深入人心,很难被时,科学共识也就达到了。”科学期刊里的文章试图使读者相信某些事实,这就意味着作者在写作时所做的选择,大部分都是修辞选择。此外,科学文章的写作过程通常包括多个作者的互动(甚至包括评论家和编辑),使得其中的某些选择和基本原理对于研究本身开放。这些观点甚至也被那些坚持将修辞从经验论的文章中剔除出来的作者所认同。如果说,知识的生产过程包含着生产者基于实在论建构主义的游戏,那么,这种受认识因素和社会因素双重制约的游戏也许能更易于知识的传播,也更易于人们理解实际的科学运行。[5]科学从一个环境传播到另一个环境时,是靠一个选择过程发生的,这个过程决定了科学的哪些部分应当存活,哪些部分不应当存活。懂得如何销售一项新发现的科学家,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发现者。在有些情况下,科学的兜售者、组织者和宣传者并不是活跃的科学家本人。[6](p87-p88)斯蒂芬•梅森在《自然科学史》一书中就举例说:“在大陆上,人们接受牛顿的发现要慢得多。在巴黎科学院,连笛卡儿的学说直到十七世纪后期都受到歧视。可是巴黎科学院在公元1699年改组时,笛卡儿的最大提倡者丰特列尔当了学会秘书,并且任职四十年之久。在这个时期,笛卡儿的学说在科学院里占了优势。”这是否能反映这样一个问题:即,是否存在某个科学因传播、兜售而或多或少被部分改动的情况?亦即,我们见到的科学是否就是科学家本人的真实意思表述。[7]事实上,“无论是政府、工业部门发动的科技公共传播,还是大众媒体进行的科技传播,都未必能够全面、客观地告诉公众一个准确的科学技术概念,他们从不同的动机出发,选择不同的信息,给公众以不同的引导,为科学塑造着不同的社会形象。公众从这些传播的信息中也未必准确知晓哪个是真实的科学,公众最终只能靠自己对各种信息的综合分析建立一个关于科学的印象。”[8]以上事实使人们意识到:将科学仅仅视为对客观事实的发现,将“客观性”视为科学发展的唯一主题并不完全正确。科学是人的科学,包含有情感、利益、价值观等人性因素。科学具有可错性无论是唯理论的宠儿———欧几里得几何学,还是经验论的宠儿———牛顿力学,原来都不是万无一失的、一劳永逸的得到证明的。于是人们考虑这样的结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可错的。[9](p111-p112)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两点:第一,诚如波普尔所强调的:科学理论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说,其中潜藏错误。而且,科学理论具有严格全称陈述的逻辑形式,因而无法被观察证据完全证明为真。因此,波普尔声称其著作“是想强调科学的人性方面。科学是有错误的,……夸大科学的权威性是不对的。”[10](作者前言p1)波普尔在《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一书中也指出:“科学是人类精神的崇高的冒险活动。……科学家的目的不在于发现绝对的确定性,而在于发现愈来愈好的理论[或者发明愈来愈好的探照灯],这些理论可以接受愈来愈严厉的检验[并由此而引导我们达到最新经验,照亮我们的最新经验]。但是,这意味着这些理论一定是可否证的:正是通过它们的否证,科学在前进。”科学理论不可能一蹴而就即达到完备或完美的状态,只可能在漫长的纠错过程中向理想的境界逼近。第二,由于观察渗透理论,所以,很难断定观察陈述也是全真的。如前文所述,科学是一项包含理性和人性的公共事业,科学家是具有不同人性的凡人,科学本身具有可错性。那么,还存在一种能够保证科学知识具有绝对普遍性的机制吗?

相对普遍性:是否存在?

(一)科学知识的相对普遍性以普遍性的信念为基础,当代世界各国在进行公民科学素养的测量时,形成了“各国通用”的一些基本测试题目。调查发现相应的问卷结果的确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同时,也看到相应的结果之间还有相当大的不一致性。例如,正确回答“就我们目前所知,人类是从早期动物进化而来”的中国公众的比例高于美国和欧盟。原因何在呢?可能的原因很多。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设想,中国文化传统是无神论占主导地位的,这与欧美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此,认为中国公众更容易接受生物进化论而不是神创论的思想,也就同样是可以设想的。[11]可见,科学知识在传播时具有普遍性特质,但也受到相应的“地方性知识”的制约,科学知识表现出相对普遍性。关于地方性知识的涵义,赵乐静先生在《技术解释学》一书中写道:它是指各民族人民通过长期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积累的动态的知识、专业技能和表现方式。它与语言、社会关系、精神、世界观密切相关。地方性知识在医疗实践中体现甚多,不但如中国医学、印度医学这样持续数千年的医学体系具有显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即便是通常认为足够“科学化”的西方医学,事实上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文化特征。例如,“在一项研究中,按西德医生的标准发现有40%的病人心电图异常,而按美国医生的标准,则仅有5%的病人有异常。当胆固醇值高于每分升225毫克时,美国医生即开降胆固醇药,而英国医生认为胆固醇高于300时才有治疗的必要。”[12]又如,跨国公司的品牌本土化战略则显示了地方性知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历来极具价值的品牌译名大多具有鲜明的本土化倾向。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语言的斟酌等等都需要以潜在本土消费者的期待心理为中心。若译名不符合目标市场的社会文化背景将会导致品牌发展战略的受挫甚至失败。举例来说,美国有种化妆品Revlon译成“露华浓”,就迎合了汉民族的集体审美无意识,很快与读者产生视野融合,使人联想到李白描写杨贵妃花容月貌的名诗《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从而带动了产品预期的市场效应。而四川丰田生产的丰田SUV“霸道”(pRaDo)越野车,由于激起了中国人的民族情绪而被迫更名为“普拉多”,则是一个反例。[13]除了力求品牌译名的足够“土”之外,跨国公司对其产品所含技术是否为东道国消费者乐于接受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例如,摩托罗拉公司在清华投资建立“清华飞思卡尔(Freescale)单片机与DSp应用开发研究中心”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将其尚未在市场上推广的芯片经该中心做出本土化调整后再推向中国市场,并对摩托罗拉的产品和技术进行使用方面的培训与传播。在学术界,注意到科学知识的“地方性”和“文化传统约束”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桑德拉•哈丁在《科学的文化多元性: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认识论》一书中就指出:“现代科学与其他文化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一样,也是‘地方性的知识体系’。……无论现代科学对自然秩序的预言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多么大的成功,它们也绝不可能在下述意义上达到惟一的普适性的高度:现代科学不受文化的约束,或者注定它们的意义和概念背景在历史进程中不可改变。”需要指出的是,声称自己是一门自然主义的经验科学,主张用自然科学描述并解释自然现象的方法,描述和解释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人类知识的形成机制,并以一系列反对知识的客观性、传统理性主义以及真理的普遍性的激进观点,对传统的认识论、知识论和真理观提出强力挑战,并因此而发挥了人们更加关注知识与社会多方面关系和互动作用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某些见解特别是其“强纲领”、相对主义立场也常常极有争议。例如,爱丁堡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巴恩斯在其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著作———《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中指出,该书的目的就是要探讨知识易变性,以及人们怎样维持和改变知识,在他看来,科学知识并不是合理认识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偶然的知识。他认为知识是已被群体接受的信念而非正确的信念。又如,科学知识社会学另一重要代表人物马尔凯指出:“科学是一项解释性的事业,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自然世界的性质是社会地建构出来的”。换言之,科学知识并非由科学家“发现”的客观事实组成,不是对外在自然界的客观反映和合理表述,而是科学家在实验室制造出来,又通过各种修辞手段将其说成是普遍真理的局域知识,是负荷着科学家的认识和社会利益或受到特定社会因素塑造的。像其他任何知识(如宗教、意识形态、常识)一样,科学知识实际上也是社会建构的产物。[14](绪言p2)尽管学界对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上述主张存在不少争议,但它促使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科学形象”,而是要进一步认识“真正的科学和实际的科学(realscience)”,亦即,身处现实的社会和文化情境中、甚至被其型塑的科学。(二)相对普遍是一种动态的绝对普遍前文已经表明确实存在对科学知识普遍性的信念,然而,借鉴李克特的主张,即,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那么,可以设想,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作为处于社会情境中的科学就必然有一定的社会建构色彩。“但是当这一切成为常识之后,是否还存在一种大写的科学,一种不依赖个人意志和特殊文化特性的不断进步的客观性的科学?我们认为确实存在。特别地,作为具体科学中的科学原理有其客观性和普适性,不依赖于特定的文化和语言。”[15](p4)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在《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一书中也提出:“现在数学的符号和约定在所有文明世界中通用,无论在什么地方它们的意义都是一致的。”这是为什么呢?默顿的回答是:“尽管自然科学所关注的问题可能受社会因素的决定,但是无论其概念要素还是其内容结论并不受社会因素的决定。科学研究共同体很可能具有特殊的社会性质,这些性质减少了像偏见、成见和非理性这类不利因素对科学家的专业研究工作的影响,所以它们对保证科学家提出客观性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16](p12,p14)当然,默顿的上述结论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他启示我们:某些科学知识的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科学共同体的特殊性质保障。刘闯在《实验科学传统是环境问题的根源吗?》一文中指出:“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都是有条件地为真的。不是某种知识之为真是否是有条件的,而是该条件是否为我们了解无遗,或是否能为我们在时空中不同的地方所复制。如果该条件不能为我们所复制,那么在该条件下为真的知识即为‘地方性’知识;反之,如果该条件能为我们所复制,那么该条件下为真的知识就是‘普遍性’知识。”或许我们可以将普遍性理解为地方性在时空维度的拓展,是一种动态的绝对普遍性。

科普性知识的重要性篇9

1地学科普教育的地位与现状

地球是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星球。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变化过程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主要包括: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如大气圈、水圈、地幔地壳的相互作用,大陆与海洋,山脉与盆地的形成等;地球物质构成,各种元素—矿物—岩石—矿床—地层的成因、分布及其迁移富集规律;地质事件,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在地表的反应,如火山、地震、海啸、断裂等;预测和预防将来发生的地质事件。简言之,地球科学是探索地球成因和演化、勘探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优化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门科学。

由于地球科学研究对象的直观性、亲近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地学科普一直是世界各国科普教育的主要学科。矿物、岩石、古生物等各类地质博物馆是地学科普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同时,各类地质遗迹,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夏威夷现代火山公园、中国的黄山地质公园等实地地质科普基地不断涌现。随着地质理论的发展(地球板块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等),各类声、光、电地学科普形式日益生动和便捷。

我国地学科普基地主要分布于国土资源系统,包括科技博物馆类、地质公园类和实验基地类。国家地质博物馆已有百年历史。据国土资源部信息,我国目前认定的国土资源科普教育基地有地质博物馆类36个,地质公园类61个,实验基地类8个。值得一提的是,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地学科普馆、南京市雨花台中学雨花石文化博物馆进入认定之列。

尽管我国地学科普基地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但不论是数量、质量以及科普方式上仍存在很多不足。

1)地学科普基地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我国有13.4亿人口,40多万所中小学,1.7亿中小学在校学生。每个省仅有1~2个地学科普基地。

2)科普馆大多面向大众,对中小学生的针对性、趣味性不强。大多数博物馆仅仅以实物和标签作为主要展示内容,对标本实体的解释简单专业,不够生动形象,忽视了观赏性和趣味性,难以提高中小学生的兴趣。

3)地学科普馆多以参观为主,学生动手参与不够。事实上地球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科学,与物理、化学、自然、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从矿物标本的质、形、色的观察,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显微镜下欣赏美轮美奂的矿物微观世界,到宝玉石的加工,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丰富的理化知识和实用价值,激发着学生的动手兴趣。

4)许多场馆、地质公园与旅游经营为一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学生参观学习。

5)由于科普基地十分稀少,以及上述种种原因,地学科普实际上仅仅是一游而过,走马观花,达不到科普的目的,更谈不上科普进课堂的要求。

总之,推广中小学矿产资源与地球知识科普基地建设,无论是对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和科技能力的智育教育,还是热爱祖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素质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国民的科普教育,也是地质学家的责任和义务。

2建立中小学矿产资源与地球知识科普基地的可行性

学生需要、国家鼓励、社会支持,当前普及中小学地学科普教育基地的条件全面成熟。

国家十分重视中小学科普教育,把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把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21世纪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法律规划,全面明确了科普的法律地位和发展方向。2011年,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为此联合下发《建立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普遍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通知。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为中小学科普基地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受学生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激励,社会办科普全面兴起。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支持中小学科普基地建设,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在专业力量的支持下,在校园内开办了科普基地。以国土资源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为例,2011年,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地学科普馆、南京市雨花台中学雨花石文化博物馆被国土资源部认定为全国国土资源科普教育基地。在城市、中心教育区和有条件的学校建设科普基地,全面推广地学科普基地建设的时机日趋成熟。

3矿产资源与地学知识科普基地的内容和形式

现有地学科技博物馆的不足表明,中小学矿产资源与地学知识科普基地的科普内容和形式必须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和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并引入现代计算机手段。科普内容包括以下主要形式。

3.1科普内容

1)实物标本。

矿产资源类:如图1所示,包括石油、煤炭、铁矿石、铜矿石等矿石标本。介绍这些资源的性质、产地、用途、冶炼加工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目的是普及矿产资源知识,了解祖国宝藏,感知资源的稀缺与可贵,培养爱国主义和保护资源环境的意识。

矿物晶体类: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构成。矿物晶体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稳定化学成分、规律的内部质点排列和独特外观形态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矿物成份、结构和形成条件的千差万别,不但赋予了每一种矿物不同的品性,而且呈现出鬼斧神工、美轮美奂的大自然艺术品的气概。矿物晶体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化学、自然、地理、艺术甚至民族文化知识,是学识结合,兴趣教育的难得素材,如图2所示。

古生物化石类:化石是地球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经过石化作用保留在地层中的形体,是研究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的重要素材。化石形态的直观性,以及所反映的生物演化过程,对中小学生有很强烈的吸引力。

根据学校特点和周边教育资源的分布,以上内容在基地建设中可以有所侧重。一般而言,古生物化石(图3)可作为辅助内容。

2)科普贴图。一类是有关地球演化的示意图,要求把专业性和通俗性相融合。第二类是矿产类,形象表示我国典型矿产的分布和数量,配合矿产标本,起到热爱祖国、保护资源环境的目的。第三类是资源利用类,包括矿产开采—冶炼加工—产品的过程,特点是每一个过程融入相应的理化知识说明,让学生学识结合。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可以增添宝玉石加工的过程。第四类,配合学生动手参与,张贴一些物质理化变化过程的图表。

3)电脑演示。结合展示内容,采用触摸屏,生动展示地球演化、地震、火山、生物进化、矿产资源、矿物晶体等知识。为增强学生兴趣,还可植入知识问答内容,开展互动参与。

4)动手实践。这一环节是当前地学科普中普遍短缺的内容。准备一些矿石、矿物晶体小标本,化学试剂、折光率测试仪、显微镜及其矿物岩石薄片等。①让学生亲自触摸标本,感受实物质地;②学生用化学试剂,亲自实验不同矿物的化学变化过程,增强和巩固化学知识;③用折光率测定仪、硬度仪等简单物理仪器,测定矿物的物理性质,增强和巩固物理学知识;④显微镜下欣赏美轮美奂的矿物微观世界,感受地质学家是怎样鉴定矿物。

3.2科普形式

1)参观学习。结合实物、相关图片和电脑演示,组织学生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学知识,长见识,养兴趣。

2)科普进课堂。结合中小学课程教育,在适当环节把物理、化学、自然、生物等教育课程搬进试验基地,真正做到科普进课堂,课程进基地。要点:学识结合,培养学习兴趣,增加科学知识和探索精神。

3)爱国主要专题教育。结合实物,让学生了解国情,开展热爱祖国宝藏、保护资源环境、厉行资源节约等爱国主要素质教育。要点:我国资源稀缺,经济社会发展受资源制约;资源开发难度大,成本代价高,环境污染严重;资源高消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4推广路径和条件

根据各地区中小学科普教育规划和条件,可在城市、中心学区、典型学校建立矿产资源与地球知识科普教育基地。当然,一般学校也可以在校区门口、教学楼门厅旁或楼道内陈列具有观赏性的典型地学标本,花钱不多,既可起到科普作用,又可美化校园,增强学校的“气场”。

市级科普基地:科普内容全,以知识普及为主,规模相对较大。一般场馆面积500~1000m2,配置实体标本300~500件,标本要求尺寸较大,观赏性强。市级科普基地可以市场化面向公众开放。

中心学区科普基地:科普内容较全,以知识普及和和教育为主,规模中等。一般场馆面积200~300m2,配置实体标本200~300件,标本尺寸适中,并具观赏性。这一级别的科普基地应配置学生动手参与的实践内容。

校内科普基地:面向课程的科普教育,规模适度,试条件规划场馆面积,配置实体标本100~200件,要求标本大小适中,配置适量观赏性强的大标本。学校科普基地应配置较为丰富的学生动手参与的实践内容,实现科普进课堂或课程进基地。

科普性知识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医学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功能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0概况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系“人体科学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2008年利用陕西省民生工程综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投资修建,于200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除能满足学生日常的教学外,还先后接待社会各界参观学习人数达3000人次以上,2010年5月,被咸阳市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咸阳市科普教育基地”,2011年11月又被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陕西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该中心使用面积600余平方米,总资产约200余万元人民币,配备了国内最先进的设施。拥有人体解剖标本室、人体解剖模型室、尸体库、病理标本室、数码互动显微镜实验室及图片展廊。展示的人体标本模型有700余具/件,分生物塑化标本、管道铸型标本、系统解剖学标本、断层解剖标本、人体胚胎标本、病理标本六大部分。正常的人体解剖标本按运动、消化、呼吸、心血管、泌尿、生殖等系统分类展示,同时展出的还有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标本。除实物标本外,还配有大量的科普展板和医学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资料。

1医学教学及科研、临床医疗作用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各专业必须开设的重要基础课之一,要求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其内容繁多、名词术语难以记忆。传统的人体解剖学实训教学大多是通过生物标本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基本结构和组织器官,学生多听实验指导教师讲,自己接触实物标本少;学生虽然见到了实物标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遗忘。①目前我们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在实验室进行直观的教学,用标本揭示教学中的难点,用更多种类、更多形式和更广内容的解剖标本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为学习解剖学课程提供更为直观的形象教材。同时,我们中心对学生实行课外开放,师生可根据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进度,课后可以在这里仔细观摩、反复推敲,使课堂上遗留的问题较大限度得以解决,从而增加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为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解剖学提供科学、准确、直观、专业性很强的实物标本,积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2科普教育方面作用

健康教育是科普工作的基础工程,而人体解剖知识的普及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人体标本以其独特的优势将在医学知识普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能帮助人们对自己身体的正常结构有所了解,对机体的异常改变有初步的认识,进而达到对常见疾病的早期认识,自我预防保健的目的。使人们对人体的脆弱性、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性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引导人们摒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人们对生命的珍爱和重视。我们系上利用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在科宣传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制定科普教育规划。本中心于2011年被陕西省科协确定为“陕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卫生类专业,我们应该认识到服务社会的使命,有序开放系上的教学设施,建立医学保健科普教育基地,让更多的社会人群有受教育的机会。

自本中心投入使用以来,我们就制定了院内的长期科普教育规划。每年的教育教学计划中,科普教育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我们通过在学科中进行科普知识渗透,加强对医学生宣传发动,而且在全院及咸阳市中小学进行宣传,让他们利用时间来我系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参观学习,充分认识人体科普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科普知识的积极性。

(2)加强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为了更好地普及科普知识、服务社会,我们中心实行专人管理,并制订了本中心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如对外开放制度,配合教学工作定期开放,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人体解剖标本养护规范,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规范标本的养护;还为实施科普教育专门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科普宣传队伍,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宣传和讲解工作等。同时配备了科普教育电影展映室、人体解剖知识图片展廊、科普教育宣传展板、科普教育宣传页等,为进一步推动科普教育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工作。

(3)适时开展专题实践活动,让科普宣传走出校门我们在学院定期举办科普教育讲座,并适时组织全院学生进行科普知识竞答、演讲比赛、科普知识调研等活动。特别是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敏感问题上如“青少年性教育”、“流行性疾病”、“传染性疾病”、“青少年吸烟”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制作了“预防结核”、“拒吸第一支烟”、“抵制艾滋病”等宣传页进行宣传活动。我们通过培训学生组建社团,在院内外进行人体科普知识宣传。

(4)开展社会科普宣传活动本中心自挂牌以来,全力配合好咸阳市的重大重要科普活动,精心做好上级领导的视察接待工作,热心参与兄弟院校的交流接待,细心讲解、科学接待,对参观人员的服务规范化、人性化,受到了参观人士的一致好评。使我中心成为我院对外交流和进行科普宣传的重要窗口。

(5)提供信息服务,促进社会交流本中心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的信息服务,内容涉及正常的人体结构、胎儿发育过程、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医学资源信息,宣传卫生保健意识、促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如图文展中展出的环境污染的危害、吸烟的危害、艾滋病的传播及预防,常见疾病的表现与预防的宣教知识,可加强人们对人体形成、结构、功能的科学认识,提高疾病预防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依托医学标本开展与国内医学院校间和非医学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同院校及单位间可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3总结

总之人体科学教育中心的建成发挥了教学科研、科普教育、社会交流等社会作用,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学科建设目的,②而且通过普及医学科学知识,改变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人民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医学科学素质。③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利用院内实训设施开展人体科学知识普及推广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2012KYB0

注释

①陈家强,邓兆宏,郭青平.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开放与管理的探讨[J].解剖学研究,2009.3(31):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