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9:38

智能建筑行业市场篇1

论文摘要:在对DCn联盟运作分析的基础上,推断新的市场行为是其成员合作多赢的机会。由推演联盟今后的走势,提出发展对策;通过总结DCn的作用与操作问题,得出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对“新生的企业联合体”是至关重要的结论。

1.引言

随着经济国际化浪潮一波又一波的到来,it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等现代专业技术前沿,改写了中国城市、小区甚至是家庭建筑的历史[2]。建筑技术的快速进步,引发了建筑市场经济新的表现形式与新的热点。对多年拼搏在智能建筑领域一线的企业而言,是有喜有忧;所面临的错综复杂局面,极富挑战性。于是一道风景线出现了:昔日的竞争对手,从不相往来;今天却聚合一起,寻求合作应对挑战;我国智能建筑领域展示了一种新的市场行为方式——缔结“产业联盟”。

本文将以数字社区控制网络产业联盟(DigitCommunityControlnetworkindustrialalliance,简称为DCn联盟)为实证,分析其成因、走势与对中国智能建筑市场的影响。认为政府部门的态度和支持,将对联盟的兴衰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深入分析、讨论的目的是要导出这样一种结论:通过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鼎力支撑产业联盟的运作,可以逐渐规范大多数企业的市场行为,有力地促进我国智能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3]。

2.中国智能建筑领域企业市场行为的演变

智能建筑发源于技术先进的西方国家。而只用短短的20年左右时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民族品牌能在智能建筑行业“称雄”,实属不易,是可喜的态势。

但是,由于对智能概念和智能化程度理解上的差异,加之没有相对成熟的技术与可靠适用的产品;使我国的智能小区市场进入壁垒很低,导致市场集中度也很低。在不到20年的时期里,由于对时髦技术盲目追求及对智能领域利润的偏差理解,我国几万家大大小小的企业从事智能建筑行业的系统集成、工程承包和技术、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一定时期内一些企业垮掉了,又有一批新的公司进入;这种现象目前仍在继续。智能小区市场结构的不合理与有效性差,引起完全市场竞争为主体的市场行为:为争夺一项工程竞相杀价,竞争的恶意性越来越重,甚至商业贿赂屡见不鲜。无序的不良竞争,搞乱了市场秩序;同时技术上也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产品五花八门无统一标准,大批小公司承接的工程项目售后服务难以保证;人们对智能产品的使用与成熟度产生了怀疑[6]。所有这一切引起了有规模智能企业新的思考和应对行动。

3.DCn联盟的产生与实际运作

3.1DCn联盟的产生

2005年上半年,对智能小区市场混乱、非理性的价格行为、广告行为,特别是市场前景的堪忧;促使沈阳西东控制技术公司董事长刘叶冰博士深度思索破解之法: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其它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合作应对挑战,可能是打破困局的良策。刘董随即开始国内的走访,与规模企业负责人沟通,取得了初步的共识。

经过近2个月的酝酿和准备,同年8月在国家建设部科技司、信息产业部产品司等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DCn联盟在北京宣告成立。举行了新闻会,会后国内有影响的建筑报刊均进行了报导。成员企业通过了联盟章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了“北京宣言”。大家共同承诺:今后要以实际行动逐步统一联盟技术标准,实现联盟产品的互联互通,推出联盟企业全国统一售后服务网络;目的是要重新树立智能建筑行业的中国品牌形象。

这次会议的建设性在于:我国智能建筑市场第一次出现了“国内品牌的经济联合体”,有远见的规模企业主动自律。一些多年对抗竞争的敌手坐在一起谈合作了,这标志充斥着100%“对抗竞争行为”的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开始露出“合作竞争行为”的萌芽[7]。

有个概念性问题要做出说明:从严格的理论角度讲,如果把我们所述的“经济联合体”定义为“企业联盟”,较通俗的理解是“两个以上企业之间的联盟”;而现实中的DCn产业联盟应该是一种实用的称呼,可以解释为“DCn产业的联盟”。

3.2DCn联盟的实际运作

2005年11月,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了DCn第一次全会。会议由执行主席、厦门立林科技公司总经理陈旭黎主持,对智能建筑专用芯片研发、联盟技术标准审报等七个议题进行了汇报与磋商。联盟各企业负责人在良好的气氛中,进行了认真、坦率的讨论;就共同出资研发关键技术、建立联盟网站等达成广泛共识,并形成了会议纪要。这次会议说明DCn联盟活动由开始的“务虚”走向了“务实”。

厦门会议以后,DCn联盟的行动一直在进行中:

(2)2006年2月DCn网站设立。

(3)2006年3月联盟秘书处与成员企业协商共办DCn刊物事宜。

(4)2006年3月末DCn联盟中央研究院设立方案(草案)完稿,以备讨论。

(5)2006年4月,国家建设部批准DCn联盟制定《居住区数字技术应用DCn设备控制通讯协议》行业标准。

(6)2006年8月,联盟开会决定行业标准编制、设立联盟研究机构等事宜。

3.3DCn联盟的意义

DCn联盟产生不是偶然现象,是中国智能建筑市场“进化”的标志,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8]。

(1)企业的市场行为由原来的“完全竞争”,开始显现“规模联合;特别是展露了“企业集群”的“协调行为”,并且一出现起点就比较高。

(2)DCn联盟是一个好的经验性例证,值得研究、总结;它既包括横向企业的联合,又涵盖纵向企业的联合[9]。

(3)如果政府部门引导得好,DCn可能演变为企业自发建立的行业协会,这个产业自律的创举具有相当的示范作用。

(4)有利于保护中国智能建筑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在智能小区市场,联盟企业的技术诀窍可以互补或融合。

(5)可以促进形成智能建筑民营规模经济。我国至今没有占垄断地位的智能企业,一些有规模的也只是“狼”的态势;而DCn就是“狼的团队”。

(6)通过DCn联盟的中介渠道,国家相关高技术产业政策易于落实。政府部门与联盟沟通更方便、容易。

3.4新生的DCn联盟面临的问题

尽管DCn联盟诞生具有多方面积极意义,但我国企业联盟组织产生的时间短,没有经验可借鉴,新生的联盟面临一些实际问题:

3.4.1智能小区市场无序竞争,复杂而混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从事建筑智能业务的企业,至少有几万家。这些企业无论从开发、生产产品到市场竟标,所有程序都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一些不相干的企业看到有利可图,只要申请扩大企业经营范围,就可进入市场;不要说壁垒,连门槛都没有。工程验收也没有统一标准,甲方说可以就过关。许多小企业通过贿赂或低于成本价揽活,工程到手后干不下来就搞材料和质量“抽条”,形成了许多“垃圾工程”,败坏了智能系统和产品的声誉。

3.4.2松散型的组织结构增大了联盟管理的艰巨性

DCn联盟的组织结构是松散型的,有点“小联合国”的情况。如果有大家共同感兴趣的事情,就组织开会研究决定,一家投一票。平时所属各企业都忙自己的业务,没时间考虑联盟怎么做。DCn设立的秘书处,除负责联盟会议的具体组织工作外,平时以联络和协调为主要业务工作。既使是DCn联盟理事会会长也只是会议招集人,所以说联盟管理是很困难的事。

3.4.3联盟班子决策难度大,因其成员又是各自企业的掌舵人

DCn联盟设置理事会机构。重大决策的程序是由理事会成员提出动议,交理事会会议多数成员通过,而后由联盟秘书处组织实施。理事会成员由各企业的董事长组成,而董事长则代表企业的大股东利益,自然会把本企业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当前的经济回报放在第一位;成员企业眼前的利润回报往往与DCn联盟的长远战略不相一致,这就造成了每位身兼两职的领导人决策两难的境地。

3.4.4联盟对其成员协调工作周期长,造成决策缓慢

联盟组织组建的原则是“地位平等,协商议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DCn组织机构对所属企业不存在行政命令,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商量着来;在不组织会议的情况下,一件事情要挨家征求意见;其中一个企业提出了修改意见就得再轮回一圈讨论,十分烦琐。

从实践中联盟成员到了如上问题的存在。但随着DCn联盟工作的加强和作用的增大,以及联盟成员单位的齐心协力,这些问题最终都是能够克服的。

3.5DCn联盟今后的走势

DCn联盟运作尽管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产业联盟管理的复杂性以及前进路上的困难程度,致使其今后的趋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10]。

经认真分析我们认为有四种可能:

3.5.1成为中国智能建筑市场不可忽视的民族合力

如前所述,眼下占我国智能建筑20%的楼宇市场主要由外资企业占据;余下80%的份额是中资企业的“天地”。DCn联盟企业又占80%中的60%,实际上占全国智能建筑市场48%的份额。如果联盟运作得好,且不算切入楼宇市场的一块份额;只要再吸纳20%市场份额的内资企业入盟,DCn总份额就达到全国市场的64%,成为左右中国智能建筑市场的主要力量。

3.5.2衍化为弹性中介——企业自律的行业协会[11]

无庸讳言,现在我国多数行业协会都带有很重的政府色彩,有些原来就是政府部门的一部分。这样的机构“官气多,民气少”,办事、思考的角度也成问题;许多协会成员对此很无奈。中国智能建筑领域至今还没有行业协会,一些DCn联盟成员已经提出建议,希望联盟机构逐渐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家特别不愿意相关政府部门强加给一个“官样”协会,联盟成员们要求自己的协会自己办。

3.5.3有些作用,但不成“气候”,影响有限

从成立之日起,DCn成员提出了联盟建设的若干重大步骤:统一行业技术标准,建立共同的研发机构,共享售后服务,促进行业建设等。如果这些方面不能达成共识并成功实施,DCn联盟建设工作没有实质性突破;联盟机构仅限于联络点感情,协调点小事;我们只能说有联盟比没有强,但DCn的影响将极其有限。

3.5.4逐渐淡化,名存实亡,被新的联盟取代

要是多数DCn成员只是一时冲动同意设立联盟,并没有长远考虑;加之政府部门又支持不够,可能DCn联盟很快就会变成一块招牌,有名无实。看不到什么效果,有的企业会选择退出;退出的企业一多DCn自然就解体了。但无论是国内外,建立企业联盟是一种必然趋势;DCn联盟消亡了,一定会有新的建筑智能企业联盟出现。

以上所述,前两种可能都不失为好的结果,但如果能把它们结合起来更为理想,能体现出与国际经济运行方式接轨的迹象。后两种可能是我们所不希望的,是DCn联盟运作不成功的表现。

要想DCn有良好的走势,除了联盟成员单位求同存异以大局促合作的主观努力,以及实施正确的产业联盟发展对策外;客观上各级政府部门的建设性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4.DCn联盟发展的对策建议

想先谈谈政府部门对新生DCn联盟作用的认识[12]

政府作为国家的管理者与组织者,对企业—社会的一个组织细胞而言,是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现在智能建筑市场处于无节制的自由竞争状态,众多小公司“一锤子买卖竞标”的短期行为,给基于长远目标:“根本改变智能建筑市场大环境”的DCn,造成了很大困难。对于以合作多赢、可以形成“规模民营经济”的DCn联盟,在其初创期和发展期政府应施以“援手”,帮助排除市场不良因素的干扰;采取有力的“非市场行为”,通过一定时期的保护,促使DCn联盟尽快壮大成熟。

DCn联盟发展对策的建议:

4.1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

现在的联盟成员单位不多,但从北到南地域跨度很大;如果国家部委及各地政府给以强有力的倾斜政策,将会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DCn联盟可能成长为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重型企业集团”[13]。

4.2联盟领导高瞻远瞩,有“大思维”“大气魄”和“大目标”

每位联盟班子成员的双重领导角色(DCn、本企业),是对其“层次、气量、高度”的检验;只有站在国家行业的角度,用“大思维”、“大气魄”和“大目标”来要求自己,才能当好DCn联盟的领导成员;关键时刻必须舍弃“小我”要“大我”。

4.3联合开发关键技术,建立统一的技术平台与标准

DCn要在建筑智能市场“举足轻重”,尤其是要统领成员单位冲击外国企业占统治地位的“智能楼宇”分市场,必须要有自己的“绝活”或者“看家本领”。比如说不断的联合推出多种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或成为行业标准的主要制订者等。

4.4从经营、管理到文化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融合

2005年DCn厦门会议组织了对成员企业的学习参观活动,参加者很受教育和启发。同行或竞争对手之间以前只有防范,不可能相互参观走访。通过运用“联盟的平台”开展多层面的交流与融合活动,可以同时促进联盟与成员企业大小两个团体的发展。

4.5面对现实,逐步稳妥的扩大合作队伍与范围

DCn初创阶段不宜着急扩充队伍,而应侧重于“练内功”;把注意力放在联盟及其成员企业“质”的提高上,在保证成员质的基础上进行“量”的扩展。成员合作范围也要边探索边扩大,不可“全面开花”;因为过分求宽度,可能以损失深度为代价。

4.6打造“学习型会员单位”是巩固DCn联盟的根本性措施

联盟本身是新事物,企业员工要通过学习改变观念来接受它;如果说现在的DCn是一种“策略联盟”的话,将来必然向“知识联盟”或“能力联盟”转化。而这种转化会以企业员工的学习力为基础,所以培育学习型企业组织可以巩固DCn联盟的基础[14]。

5.结束语

智能建筑市场DCn联盟的产生,预示着我国有一定规模的智能建筑企业开始变得更加成熟。他们组成“利益共同体”,用统一的声音表达话语权:一致的技术标准或共有的自主知识诀窍;用越来越多的市场协调行为来改善智能建筑市场的混乱倾轧局面。如果政府部门能进一步和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自发的DCn联盟尽快的做实、作强,成为智能领域有份量的本土企业集群[15];那么,一个国家所希望的、既有合作又有竞争、健康的智能建筑市场环境离我们不远了!

总之,可以称其为企业联盟的事物,近些年才在我国出现;而作为本文主要例证的DCn联盟,产生与运作才两年时间。希望将来随着其健康发展,能够做点更深入的研究,得出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参考文献:

[2]赵小平等.网络化家庭是it时代的特征[C].中国智能建筑文集,气象出版社,2000.91.

[3]张承耀.虚拟企业与策略联盟[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346.

[4]马鸿雁等.智能住宅小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

[5]刘叶冰.中国数字社区建设的现在和未来[C].绿色智能建筑文集(增刊版),建筑出版社,2005.430-433.

[6]刘叶冰等.住宅智能化的产业化问题[C].中国智能建筑文集,气象出版社,2000.90.

[7]楚尔鸣,李勇辉.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61.

智能建筑行业市场篇2

关键词:华东智能建筑优势wto挑战

一.华东地区智能建筑的发展概况

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智能建筑市场(包括大厦及小区)启动早,市场大,今后将有更大的发展,是wto以后国外企业必争之地,也是国内企业必争之地。由于华东地区资金雄厚,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上海已新建智能大厦四百多幢,智能小区二百多个。其中已建成的优质工程有上海博物馆、金贸大厦、上海期货大厦、久事复兴大厦等号称上海智能建筑“四大天王”,新建浦东国际机场,上海大剧院,上海科技城也都闻名天下。江苏省迄今为止已建成智能建筑二百余幢,小区一百五十多个;南京中信大厦,总医院新病房大厦及江苏省政协大厦都为优质工程。聚福园、天地小区是建设部小区示范工程。

浙江人杰地灵,是我国东南沿海技术和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一个建设大省。1997年建成使用的浙江日报社大楼,在浙江省首次开通了楼宇自控系统,堪称是浙江省第一座达到3a配置的智能化大楼,从而揭开了浙江省智能建筑建设的序幕;1998年建成的浙江省外经贸联建大厦和华浙广场都是代表当时浙江省先进水平的智能建筑,其中华浙广场还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建设部组织的优秀智能建筑评选活动。目前浙江省已建成的智能化大楼主要有浙江世界贸易中心、杭州电力调度大楼、浙江省建行大楼、杭州铁路新客站、浙金广场、杭州五洲大酒店、浙江省商检大楼等约90余座,主要集中在杭、宁、温地区。

二、入世对中国智能建筑业的要求

我国已加入wto,进入wto意味着我国经济完全融入国际化市场,必须遵守wto的原则和规定。根据wto协议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将使我国智能建筑技术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现行的建设事业政策法规和行业管理体制与wto的规则和国际通行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调整改革完善现行体系和体制的任务相当艰巨,形势紧迫。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必将对各种建筑,尤其是办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不仅对新建的办公楼,而且对量大面广的已有的办公建筑的改造也带来了智能化需求。

wto对我国智能建筑要求具体表现在:

1.根据《建筑领域加入wto后的对外承诺》,我国加入wto后五年,允许外商成立独资企业,取代外商在我国现有的办事处机构,他们可以直接在我国签定内贸合同,从而使产品和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保障。

2.按wto取消数量限制和关税减让原则,我国将降低对外市场准入程度,届时会有更多智能建筑产品和系统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为我们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并得到更多的实惠。

3.随着国外企业参与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竞争,他们会把国外成熟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程序和操作技巧带入中国,有助于提高中国智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华东地区优势

1.学会健全,学术活动活跃。

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温伯银总工为首的上海专家,在全国率先于1994年成立上海智能建筑工程研究会。这是全国第一个智能建筑学会组织,成员有高校、设计院及企业技术人员几百人,它集中了上海智能建筑界科技精英。在组织报告会、展览会(上海历届智能建筑大型展览会)、验收评估上海甲级智能化大厦(如上海久事复兴大厦等)起了巨大作用。温总和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正副会长)的贡献已载入中国智能建筑历史,功不可没。以陈众励、瞿二澜、赵济安、王东伟高工及上海大学赵哲身教授等为代表的中青年骨干专家已经成长,在国内也有较大影响。

1996年,以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改为南京工业大学)建筑智能研究所、江苏省建筑设计院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在国内也是较早成立的智能建筑学术组织,成员有二百多人,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奉行“技术开放,市场开放”方针。常年举办学术报告会及国内外厂商新产品报告会。自办了省内杂志《智能建筑信息》。

2001年以浙江省建筑设计院为主体成立的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智能建筑学术委员会。虽成立时间不长,但青年一代学会领导骨干力量成长很快,成员已发展到几百人。在组织浙江省智能建筑报告会、展览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2.编写出台智能建筑标准。

1995年上海市出台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它是以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内部标准修改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智能建筑标准,为全国规范智能建筑设计市场起了示范与指导作用。2000年在建设部领导下,以温伯银总工为首的编制组率领团结全国专家编制出台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开创了中国智能建筑新纪元,填补了空白。评审专家认为该标准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水平。

1998年,在江苏省建委领导下,在温总关心指导下,江苏出台了江苏省建筑智能化设计标准(DB32/181―1998),1999年获得建设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又出台了三个标准:

(1)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检测规程DB32/365―1999

(2)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及验收标准DB32/366―1999

(3)江苏省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评估标准DB32/t367―1999

构成了整套标准,促进了省内iB的发展;2001年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大楼(28层4.2万平方米)通过检测验收与评估获得江苏省首幢甲级智能化办公大楼称号。

3.撰写论文、编写著作,成果丰厚。

1995年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首先汇编出智能化建筑论文选,其中温总、瞿二澜、赵济安高工等论文在国内影响很大,开创了全国建筑建筑论文的先河。1996年上海华东设计院温总为首的编写组又出版了大型经典著作―《智能建筑设计技术》。目前正在修订将出第二版。上海举办了历届高水平智能建筑报告会,如中国超高层建筑技术研讨会具有国际影响。

上海同济大学程大章教授等编写出版了《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工程施工》(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6)以及《智能化大楼的建筑设备》(中国建工出版社1997.11)。

上海九海金狮物业公司诸建华总经理在总结上海久事复兴大厦兴建及物管经验与陆伟良教授合作于2002年8月编写出《智能建筑物业管理》一书(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浙江省建筑设计院杨绍胤教授级高工先后编写出二本著作:《智能建筑―原理、规划和设计》(1999.2)以及《智能建筑实用技术》(2001年)。

4.华东地区具有广阔的巨大的智能建筑市场

目前上海正申办2010年上海国际世博会。预计2008年上海高层建筑将达2000幢,据国外某公司称,世界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新技术可去中国上海参观。江苏目前正兴建南京地铁工程(8个站,投入72亿),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3公里),由于江苏省申办成功2005年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日前正在南京新建奥体中心。相应的体育场馆新建22个,将在江苏省无锡、苏州、常州等地新建。南京市在河西新城开工投入120亿,打造十大标志性建筑。南京国际经贸广场,维多利亚国际商务中心,夏华国际广场、南京中大科技大厦、联强大厦、紫鑫中华广场、欧洲城、东成大厦、浙江国际贸易中心、东渡大厦等。南京市将兴建十大体育工程:全民健身中心、皮划艇激流回旋场地、马术赛场、中山门竞技中心、击剑比赛训练馆、龙江体育中心二期网球工程、南京中山国际公园、环湖体育带及南京足球训练基地。

目前浙江在建的智能化大楼约有上百座,市场红火,其中有杭州凯悦大酒店、杭州国际金融大厦、杭州国税局大楼、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杭州日报大楼、杭州海关大楼、杭州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大楼、浙江省人民大会堂、杭州滨江区行政中心、元华广场、湖州市中心医院、义乌中心医院、湖州市能源调度中心、湖州市行政中心、嘉兴市行政中心、东阳市行政中心、安吉县行政中心、永康市行政中心、温州晚报社大楼等。杭州地铁工程也已启动。浙江省智能建筑近两年后来居上,已兴建上百栋智能大厦,数百个智能小区,近期还在杭州兴建杭州大剧院、杭州市民中心、浙江电力大厦等均以大量巨额资金投入,近期新建智能工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多已名列全国前茅。

5.华东地区拥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实力雄厚的智能建筑工程承包商

在建设部已获得系统集成和单项资质的有近百家,其中上海市27家,杭州地区20家,南京地区28家。他们都承担过上海金茂大厦、上海浦东机场等上百项智能工程,取得了营建大中型智能工程的经验,有着较好的声誉。大量外资企业生产基地及办事处均落户上海。

四.做好工作、迎接wto挑战

1.认清国际智能建筑发展趋势,推动智能建筑健康发展。

2l世纪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同时又是生态文明时代。从总的方向,国际先进生产力水平正在运用已掌握的建筑智能化高新技术,探寻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聚居环境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当前智能化建筑直接利用的技术是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在21世纪的智能建筑领域里,信息网络技术、控制网络技术、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流动办公技术、家庭智能化技术、无线局域网技术(含Bluetooth技术)、数据卫星通讯技术、双向电视传输技术等等,都将会有更加深入广泛地具体发展应用。特别是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

但是,智能化技术只是手段,智能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建筑物业产品的技术发展来说,“可持续发展技术”才是2l世纪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因而,除继续利用上述现有智能化高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外,新兴的环保生态学、生物工程学、生物电子学、仿生学、生物气候学、新材料学等等技术发展,正在渗入渗透到建筑智能化多学科多技术领域中,实现人类聚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从而在国际上也形成所谓“可持续发展技术产业”。目前,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正在开发利用这些高新技术去处理垃圾、污水、废气、公害,节能、节水,消除电磁污染,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人工生态环境等等:也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有规模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智能型生态建筑,“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2.认清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努力向国际标准靠拢。

2l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智能建筑技术必须将工作、居住、休息、交通、通讯、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种复杂的要求,在时间空间中结合起来。

由于智能化建筑系统是多学科、多技术的系统集成整体,因而开放式可互操作性系统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就成为实现智能化建筑及其产品设备与系统的产业化技术水平的核心关键。目前国际楼宇业界公认认同较先进的开放式系统行业协议标准技术有两个:一个是美国echelon公司的Lonworks技术的Lonta1k标准协议;另一个是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制定的《楼宇自动控制网络数据通信协议(BaCnet)》BaCnet同时还成为美国国家标准及欧共体标准草案。两者都是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Si)的。因此两者在开放系统技术上是可以互相补充互为依存的,前者着重现场控制域,后者着眼于信息应用域。而且BaCnet的协议层次里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五种选择中就包含有Lontalk协议。况且两者技术都正在不断地完善发展,至于我国智能化建筑在开放式互操作性系统技术发展研究上严格讲尚未真正起步,差距颇大,亟待投入。南京工业大学智能建筑研究所正在开发国产化楼宇自控新系统。

3.努力搞好学(协)会工作

按照wto的原则和规定,加快行业协会自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规则,调整优化行业的组织机构,成为增强行业自律的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建立一个有序和公平的竞争市场。建设部已批准即将成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工程智能分会。这是我国加强管理智能建筑业的大事,华东地区作为地方学(协)会要在上级学(协)会的领导下努力做好贯彻执行工作,加强市场管理,防止低价恶性竞争,保证工程健康实施。有条件时争取成立地方行业协会。

4.加强团结,加强合作,共同提高学术水平

华东地区以目前三地(上海、浙江、江苏)学会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要在举办报告会、展览会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同时,积极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有条件时争取举办国际智能建筑研讨会,以提高我国学术地位与声誉。

5.加强宣传,提高建设业主的认识,搞好定位和管理能力

由于部分业主对智能建筑的过于迷信,必然导致“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他们认为既然“智能”就应该无所不能,更有甚者将该项目的投资仅作为提高“身价”的目的,不清楚智能化建筑工程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物业管理重要的基础,认识不到日常运行中所需的微利投资能得到高额利润的回报。因此,建议应该有国家政府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管理规范和服务体系,强制性的将系统日常运行管理纳入正常轨道,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

6.协助政府搞好注册电气工程师复习培训工作,提高工程技术人员水平

据了解,国家人事部将在2003年6月第一次开考注册电气工程师。其中,建筑电气业属于此系列,智能建筑弱电设计师大部分也要参加此系列考试。目前,有关单位正在编写复习参资料,建议华东地区也要作好考试复习培训工作。最后作者衷心希望华东地区智能建筑业在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下,在业主、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以及专家努力下,营建出更多的高质量优质智能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徐兴声,《wto与我国智能化建筑技术发展对策的思考》,《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4.4,p34―p38

2.路更可,《试论面对入世我国智能建筑业的发展的对策》,《城市?建筑智能系统》,2002.2,p31―p34

智能建筑行业市场篇3

技术应用日趋成熟

我国正处于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代表建筑行业先进生产力的建筑智能化技术、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有利于建筑产品的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工程的功能、质量水平,有利于提高建筑业的增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建筑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正忠认为,智能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日趋成熟,许多技术的研发成果已接近国际水平,并正向建筑行业的各个领域广泛渗透智能建筑领域的设计队伍和施工队伍迅速成长,涌现出了众多人才和一批优秀企业。智能建筑正从观念、人才、生产方式、居住质量和经营模式上,带来许多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智能建筑作为当代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随着智能建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改造提升传统的建筑行业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智能建筑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办公和经营方式。电子办公、电子商务、远程教学、电话会议和物流技术等模式,打破了原有的时空概念,使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成级数地提高,极大地促进了行业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三,智能建筑技术在居住建筑里的应用,提高了居住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方便性,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居住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居住质量。

第四,随着数字化产品、数字化社区、数字化城市、数字港的建设和发展,对中国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数字化社区成为新亮点

浙江天都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广厦―天都城”是位于杭州余杭区的超大型数字化社区。该建筑群总用地面积为6500亩,建筑面积达400多万平方米,项目预计总投资超过80亿元。建成后的“广厦―天都城”将是一座融合建筑、现代科技、房产、和旅游及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化城。被列入国家建设数字化社区试点项目的“广厦―天都城”数字化社区工程,在设计中采用了宽带、电话、有线电视“三网融合”的总体网络架构,web&GiS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等多种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智能技术,实现了智能建筑“节能、安全、高效、舒适、环保”的目的。“广厦―天都城”数字化社区具有智能建筑的主要功能,并具有智能建筑没有的某些重要的数字化功能,是对智能建筑的提升和完善及进一步发展。数字化社区也构成了数字化城市的单元节点,是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基础。

据了解,在广州丽江花园、广州珠江新城、上海中远两湾城、苏州今日花园等项目中,也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数字化社区的功能。

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正忠指出,中国的智能建筑队伍成长迅速,尤其通过多年来的工程实践,已涌有一批有相当实力、并且有较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以及产品生产企业。据粗略估计,目前从事智能建筑的企业至少3000家以上,产品供应商也将近3000家左右。

经过近10年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建筑智能技术日趋成熟和不断发展,国产产品不断开发,并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再加上各地积累了一定的建设经验,因此,国内各类建筑对智能化的需求,已基本上具备了技术支撑条件。

同时,智能建筑也呈现了较大的市场潜力。目前各类建筑(楼、馆、场等)的智能化工程投资,约占工程总投资的5―8%,有的已高达10%;居住小区的智能化系统建设投资平均在每平方米60元左右(也将占土建投资的5―8%),如按全国每年竣工面积计算总投资约为几十亿元。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企业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对企业的管理、市场行为的规范、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以及队伍的自身建设等,已影响到智能建筑市场的正常运转,需要从行业上加强管理,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徐正忠强调,“专业委员会”的每个企业,应该按照iSo9000的标准,来规范自己企业的管理;“专业委员会”要制订自己的“行规”,作为在市场活动中的“行为准则”。

针对本行业的技术快速发展、队伍中青年人居多、相关的基础资料尚不齐全等现状,必须加强对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提供信息。此外,尽可能地组织专家及企业,负责或参与编制相关的标准、规范,提供协会内企业来参照执行。

智能建筑行业市场篇4

企业的“兴奋剂”

对于企业而言,把峰会看作是一种投资,是一剂对于市场和行业的兴奋剂。我们不妨简单地翻阅一下罗森伯格品牌的出行记录:新加坡举行HDCS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研讨会、第八届中国智能建筑技术大会暨2011年华山论剑宁波分会、2011北京国际通信展、pyxistm第二代智能基础设施管理系统亚太首发会议……作为一家以保守著称的德国企业,罗森伯格在一次次峰会讨论中萌生了新的理念。

罗森伯格副总裁柳祖秋告诉记者:“现在整个公司上下正准备着一个比较大的思想碰撞,就是拿苹果的创始人的文化精髓,从一般员工到公司的管理层学习苹果,学习那些对我们公司最有用的东西。每次峰会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各家企业就行业内最新的技术和产品进行交流互相切磋,赋予我们下一步发展动力。”其销售总监丁磊也表示:“每次峰会都让我感到兴奋,因为参加峰会的企业专业性很强,我们能够寻找到很好的客户和合作者,将自己的产品嫁接到最合适最直接的销售渠道上。”

峰会经济盛行的行业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拥有广阔的政策空间,巨大的行业预期,以及现实的行业发展现状。

我们的政策和预期是,建筑节能规划明确规定“十二五”建筑节能,需实现节约1.16亿吨标准煤的约束性指标,预计投资达8000亿;存量建筑改造投资约3000亿,考虑其中1/4通过合同能源管理(emC)的节能服务模式实现,即建筑智能节能服务产值复合增速70%,至2015年预计达332亿元。从市场容量和政府投入来看,建筑智能行业发展潜力极大,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产业。据统计,智能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美国为70%,日本为60%,而中国,2006年仅为10%左右,2012年便提升至33%左右。

我们的现实是,经历了2006至2010年的低迷期,智能建筑行业正迎来突飞猛进的机遇也面临着市场纷争加剧的挑战。“危”“机”并存的市场环境下,把握好每一次宣讲和倾听的机会,是每个企业把握市场动态,深挖品牌价值的重要手段。

这些特点使得各种争论和冲撞有了巨大的价值,也使得更多的企业分出一小部分宣传费用投入峰会行业,实现远高于冠名效应的行业影响力和企业发展战略价值。广阔的市场催生了众多巨头,各式峰会成为这些“大当家”华山论剑的聚集之地。

数字见证,对于部分企业这是行而有效的方式。达实智能在峰会将近之际公布了一份令自己欣喜的答卷,据其公司《建筑智能化业务快速增长》的报告称,达实智能上半年营收为2.68亿元,同比增长26.9%,分业务看,收入占比达88.8%的建筑智能化及节能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7.6%。上半年,达实智能成功签约18家酒店智能化项目,且单体合约额持续上升,而大客户战略推动公司住宅智能化业务收入及签约额快速增长,智能建筑已成为公司持续看好的核心领域。摒除借势宣传的嫌疑,这一数据让许多跃跃欲试的建材企业和房地产企业兴奋不已。

真实力的试炼场

热衷于峰会投资的企业,往往技术上拥有“真金白银”,峰会能够自动帮企业筛掉鱼目混珠的竞争企业,帮助企业把技术直接转变为市场占有和行业地位。在峰会的竞技场上,任何的弄虚作假和蓄意炒作都是行不通的,真技术还是伪智能,拉出来一溜便知。行业专家向忠宏多次宣讲:“接下来的3~5年,行业一方面进入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协议与技术标准开始主动互通和融合,实现行业自律,行业并购现象开始出来甚至成为主流。”

智能建筑行业自诞生之际就被看成是巨大的掘金地,大小企业一哄而上,打着“智能”幌子卖产品的企业不在少数。而今日行业已发展到转型洗牌期,大浪淘沙,打磨出几家钻石级龙头企业的同时,更多企业开始在峰会上寻找突破办法。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总裁朱海表示,施耐德参加过国内众多峰会论坛,与许多本土企业有过深入交流和合作,这是施耐德电气植根中国的本土化布局的重要一步。中国是施耐德电气全球第二大市场,施耐德电气正积极寻求在中国多元发展的机会,通过与本土厂商的合作,将帮助其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进一步强化施耐德电气在安防及智能建筑领域的领导地位。于是施耐德联姻上海昂泰兰捷尔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在沈阳成立施耐德电气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企业如何应对洗牌,如何寻找一个突破口成为所有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之一。

就在智能建筑峰会开始的前几天,万泰科技子公司上海正璇波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峰会负责人在电话里告诉记者:“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相比,虽然在企业发展历史和生产线较成熟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中国的产品无论是在品质上还是在价格上,都属于‘高性价比’的不二选择。虽然在各种峰会中,作为竞争对手的外资企业不在少数,但是这种面对面的较量和交流,正是中国企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因为看着国外的品牌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惧怕,市场上比过才能分高低。品牌是产品做出来的,也要靠相应的手段将品牌打出去,万泰科技之所以每年参加智能建筑峰会正是看中它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可以更加近距离得了解这个行业的国际国内动态。现在万泰也在积极地参加各种研讨会各种推广活动,势必要将自家的‘品牌效应’发挥到极致。

不同于多产品大型展会,峰会是专业人士与业内人士小而精的聚集地。通过峰会,国内企业要向市场宣战,凭借自己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树立并且巩固自己的“品牌”形象。这样的投资不是直接的广告效应,作为间接的“品牌”投入,却可以在这样的小范围内收到更大的市场反应。

培育市场也要智能化

要占领市场先要培育市场,峰会无疑是培育市场的最佳课堂。智能建筑在很多传统建材企业和普通消费者看来,多数为雾里看花,认知浅薄,这在无形中阻碍了智能化建筑的发展。智能化建筑企业借助峰会这个公开展示的平台,向消费者宣讲智能化的知识,将智能化建筑推广进行到底。在大多数人看来,智能化只是书面上的表述,无法真正理解它的用处,所以造成对行业的很多误解。如何进行推广和普及成了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记者在一些峰会上了解到,瑞讯科技对智能家居终端用户做了详细调查,传统的智能家居操作系统过于复杂,各种联动、场景按钮定义不清,面对错综复杂的操作面板,使用者往往不知所措。相比之国外的生活方式,智能家居代表着一种与国人习惯不同的模式。多数企业反应,在进行智能产品推广时,往往引起很多人围观,最终肯下订单的却没有几个。相较于其他智能建筑公司的推广方式,瑞讯公司选用了一种更加贴近人性需求的方式——开设真实体验馆。有了在市场上真实的经验积累,以及消费者的体验感悟作支撑,在峰会推广时,智能产品在瑞讯公司看来并非简单的技术应用而是更加真实的生活体验,在此基础之上,峰会作为体验馆的拔高推广方式,将更具说服力。

例如瑞讯科技的DHS智能家居系统——touchme“触锦笙情”智能系列。为了保证使用者能够快速辨认各种图标的含义,智能系统的每个图标都经过瑞讯科技设计人员的精心设计,以形象的图标直接标识各种按钮所代表的含义。例如以“进门”和“出门”的图标来分别表示“离家模式”和“回家模式”。在实际使用时,这类开关图标可以组合放置在住宅进门的地方,离家时只需轻轻一触“离家模式”的开关,智能系统便立即切断家中所有电源和灯光并进入布防状态,而“回家模式”则正好相反。一键布防、一键撤防,简单易用。瑞讯科技将“智能化”这一概念由虚变实,避免了人们被“智能化”所牵绊。一个个时尚、简约而又独特的图标,为使用者和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之间建立起一条简单易懂的桥梁。

峰会投资换得技术资本

峰会营造了一次智力的爆炸,发展中的技术企业都知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半年书”。智能化建筑作为一个以新型高科技为指引为依托的行业,兼之信息与技术更新换代周期不断缩小,在这个淘汰率居高不下的科技行业中,企业重视技术的研发和升级,以新技术新产品时刻保持自己向前发展的新血液。

科技无止境,技术也不是关起们来研究的学问,在更加广阔的峰会平台上,企业没有创新就面临着退步,产品没有活力就面临着退出。纵观国外成功企业大都遵循着“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新一轮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峰会给企业提供了机会也提出了要求,跟不上步伐的终会遭到淘汰。一个公司作为一个研发团体,思路与创意毕竟有限。但是峰会是公开研讨的场合,大家各抒己见,或许就让哪个企业茅塞顿开。此外,参与峰会的除了相关企业,还有政府相关人员,这其中不乏很多政策标准的制定者,他们给出的指导意见很大程度上会指引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智能建筑行业市场篇5

关键词:楼宇自控研究报告在我国建筑业大力兴建的环境下,建筑智能化市场迅速成长起来,而给人们带来舒适工作及生活环境的楼宇自控系统的市场随之越来越大。

通过楼宇自控系统(这里指通常所说的小Ba系统或狭义Ba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以丰富灵活的控制、管理软件和节能程序,使建筑物机电或建筑群内的设备有条不紊、综合协调、科学地运行,从而达到有效地保证建筑物内有舒适的工作环境、实现节能、节省维护管理工作量和运行费用的目的。在工程数据的积累中,楼宇自控系统工程造价数据可参考为:

住宅小区:约2元/m2;大型工建及商业建筑:约20~30元/m2。这里造价的最高与最低可有一倍之差。

1楼宇自控市场期待规范化管理

调查数据表明:当前的楼宇自控市场有喜有忧,喜的是这个市场很大,国内外楼宇自控厂家纷纷争抢这块大蛋糕;而忧的是目前这个市场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缺乏统一的管理。

就中国的大环境而言,建筑智能化的市场前景非常乐观。加上近两年,业主对智能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给楼宇自控厂家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市场,各楼宇自控厂家竞相使出法宝,以抓住有利商机。

尤其是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带来更多的商机,有几个楼宇自控厂家专门为此成立了相应的部门,如霍尼韦尔(天津)有限公司成立了场馆设施项目部、西门子楼宇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了奥林匹克项目部等,以期用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来服务北京奥运。

2003年厂家重要市场举措:

施耐德电气收购瑞典taC公司

2003年6月12日,施耐德电气宣布收购著名楼宇自控公司瑞典taC公司。taC是一家世界知名的楼宇自控公司,市场价值约110亿欧元,并正在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taC在其产品中采用了包括Lonworks网络等许多开放技术,这些技术与施耐德的”透明工厂”概念能够完美地结合。收购taC将为施耐德公司在楼宇自控领域奠定坚实的基础。

霍尼韦尔抓住发展契机亚太总部移师中国

2003年6月18日,霍尼韦尔公司宣布:即日起将亚太公司总部从新加坡移至中国上海,在上海张江高科园内建立新基地。

将公司总部移至上海是霍尼韦尔商业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抓住亚太地区的发展机会,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投资不断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客户群、供应商及专业人才都有迅速的增长。

江森自控与QaD战略合作开发新一代准时制

2003年7月9日,江森自控有限公司与QaD公司(全球制造业协作商务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宣布:双方已携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为QaD的旗舰产品mFG/pRo开发新一代准时制(Just-in-time)顺序交付模块。通过建立合作关系,QaD公司可以得到汇聚了江森自控有限公司10余年的知识和专业经验的准时制顺序交付软件模块开发成果,同时还可获得江森最好的专业知识和建议,从而可以进一步改进QaD产品的设计并减少该项产品上市的准备时间。

市场竞争的结果势必会引起一些问题,如竞争手段、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同时也会造成利润的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机构来出面管理这个市场。在这方面,国家对行业的管理机制特别重要。建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市场,是产品成熟化的标志。如何定义智能建筑Ba系统行业厂家,如何制定行业标准,关系到产品化的目标能否真正实现,也关系到Ba市场能否走向规范。

目前,国际上尚未有完整的关于楼宇自控的设计与施工的标准,其主要原因是世界上的建筑物设备工程因地域、传统、能源、标准等差异,建筑设备的系统设计方案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针对建筑设备监控的Ba系统其设计方法也会有较大的不同。

国际上一些供热、制冷空调学会或协会等组织,分别在其制定的协议与标准中不同程度地包含了一些关于Ba系统工程设计的规定。如用于楼宇自动控制网络的数据通信协议BaCcom,就是由美国冷暖空调工程师协会组织(aSHRae)的标准项目委员会(SpC)135p于1995年6月制定的。2002年1月30日,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了《建筑及住宅小区智能化工程检测验收规范》(DB11/146-2002),从2002年2月20日起实施。其中,第三部分”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适用于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检测验收,相应的改、扩建工程也可参照使用。

2002年,上海市建设与管理委员会责成同济大学社区信息化与智能建筑研究中心组织中国上海测试中心、上海市智能建筑检测中心、浦东科技局和上海市设备安装公司起草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检验标准》,目前已完成报批稿。

2楼宇自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2.1我国建筑智能化市场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许多专家访问了欧美与亚洲发达国家,并与这些国家的专业人士就智能建筑技术进行交流,得到的结论是发达国家并没有象我们那样对智能建筑的热情,也不存在专业权威的智能建筑协会组织,对智能建筑的热烈谈论曾是多年前的历史。现在发达国家的智能建筑系统大都是按照建筑物使用功能进行设置,尽管没有刻意把智能化放在建设目标上,但是智能化系统的装备技术是先进的,系统的设置是完备的,系统的工程设计是合理的,系统的运行状态是良好的。

经过业界各方人士多年来的探索、推进,我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无论是智能建筑的理论、设计理念、建设法规、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工程管理,还是建筑智能化行业管理及智能物业管理,都通过教训与经验的总结,日臻成熟完善。

就目前而言,我国智能建筑的建设理念与建设目标并不低于国外,某些理念高度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但是,在准确把握智能建筑的设计定位、高质量的工程实施与系统有效运行管理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近年来,建设部与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对智能建筑工程加强行业管理力度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政府无法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大量的工程与技术问题、市场问题最好由相关的行业协会来牵头解决。

2.2楼宇自控系统的集成化

2.2.1以楼宇自控系统为基础的系统集成方式

系统集成主要通过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构成智能建筑的各个主要子系统具有开放式结构、协议和接口都标准化和规范化。

系统集成的方式主要包括:

(1)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可采用以BaS为中心,通过Lonworks或BaCcom等技术实现和集成模式。

当前BaS的结构大多采用二级网络形式,即上层为以太网,下层采用RS485、Lonworks等速率较低的标准工控总线方式,具备集成的有利条件。此外,以BaS为中心的集成模式还可通过开发与第三方系统的网络接口(网关或网络控制器),将各种系统数据集成到网络主干上,这样BaS网关就能将SaS、FaS等第三方系统的协议转化为BaS级通信主干协议,从而实现了以BaS为中心的集成目的。

各楼宇自控系统厂家基本都依照以上的集成原理进行系统集成,有的楼宇自控系统厂家还专门开发了系统集成的管理软件。

(2)智能建筑是以信息集成为核心,连接所有与之相关的对象,并根据需要综合地相互作用,以实现整体的目标。可采用opC技术和oDBC技术实现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

(3)新的集成技术是将信息集成建立在建筑物(群)内部网intracom的基础上通过web服务器和浏览器在整个网络上的信息交换、综合与共享,实现统一的人机界面和跨平台的数据库访问。

(4)实时数据的集成和管理数据的集成。

智能建筑中包括多个子系统,涉及实时控制和分时管理两个不同的信息处理领域。由于处理对象差异,各个子系统无论在硬件和软件结构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系统集成的实质是一种横向集成,是把各个子系统通过物理集成、网络集成、应用集成而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

对于智能建筑来说,实时数据的集成是最为重要的,也是首先实现的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实现对建筑物消防、安全防范、电梯控制、灯光控制、停车等诸多子系统实时数据的集成,并完成各子系统之间的联动控制。

2.2.2智能化对建筑物的影响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各地区的智能建筑建设速度及水平也有相应的变化。上海作为我国的现代化大城市,城市智能建筑的建设发展很快,出现了街区智能建筑群的建设现象。上海同济大学社区信息化与智能建筑研究中心曾对上海市淮海中路商业街区建筑群智能化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该地区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的现状作了分析。

表1

表2

(2)智能化系统投资与大楼经营效益

弱电投资、智能化水平与出租率之间的关系,见表3。

表3

令x——单位建筑面积的弱电系统投资(元/m2)

y——大楼设备所达到的智能化水平(%)

z——大楼出租率(%)

由表3中的相关关系可见,单位建筑面积弱电系统投资越大,其智能化水平越高,则其出租率也越高。

弱电投资、智能化水平与大楼租金之间的关系,见表4。

表4

令x——单位建筑面积的弱电系统投资(元/m2)

y——大楼设备所达到的智能化水平(%)

z——大楼租金($/m2.月)

各大楼的租金虽然取决于以下诸多方面:大楼的设计、建造标准;大楼建造的年代;物业管理的水平;建筑物所处的地段;大楼的装修标准、风格;物业营销策略,而且大楼租金与实际成交价之间有差异,但是单位建筑面积弱电系统的投资、大楼智能化程度,对大楼租金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节选摘自《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年第2期《商业街区智能建筑群的工程建设》]。

2.3楼宇自控系统的数字化

2.3.1数字化楼宇自控系统的概念

最近几年,未来的楼宇被人们认为将会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楼宇控制网络中的传感器、执行器、阀门等都是智能的。楼宇的基础设施能无缝隙的将数据网和控制网连接起来,形成整体的楼宇网络。

整体的楼宇网络将成为未来楼宇控制的典范。整体的楼宇网络概念已不再是一个对将来的期望,今天它正在发生中。提供智能设备、子系统和系统的厂家正在如指数般的成长。这种推动力主要来自于业主们,他们对楼宇物业集成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是合理的。因为在今天,楼宇自控子系统如门禁、闭路电视、电梯、空调暖通、保安和消防中的智能产品都已问世了。

虽然这许许多多的智能产品正在导致楼宇子系统的逐渐更新,但真正的整体的楼宇网络系统仍然少见。生产厂商们一方面表示他们全面向开放性系统靠拢,但另一方面又限制互操作性产品的发展,因为他们必须面对一个标准网络通信协议和真正的开放性结构所带来的市场变化。大公司愿意维持现状大多是因为利益上的考虑。许多大厂商在他们的底层设备中采用了Lonworks技术,是因为发现使用Lonworks平台这一经济有效的技术可以实现他们的封闭系统中的设备互通信息。

2.3.2楼宇自控系统的远程监控

基于因特网的楼宇设备远程监控结构可以基于各种操作系统平台。对于市场上的Ba系统,如江森和霍尼韦尔等产品,其系统内置有专用的数据库,并提供有接口,可以转化为标准的数据库,通过前面提到的方法,用户可以从远程通过调用数据库来了解整个Ba系统的情况。如果他想获得Ba系统的实时状况和实时控制Ba系统,可以直接通过浏览的方式监控Ba系统。

现代的楼宇自动化系统应基于intercom来实现信息交互、综合与共享,实现统一的人机界面和跨平台的数据库访问,真正做到局域和远程信息的实时监控,数据资源的综合共享,以及全局事件快速的处理和一体化的科学管理。一旦将传统的BaS系统延伸到因特网上,建筑管理人员即便是在千里之外也可以完成他的职责。可以说因特网与智能建筑是分不开的,通过因特网,不仅可以完成监控职责,而且还有很多便利,比如楼宇设备厂家可以通过因特网持续了解自己设备的运转情况,当设备运行在非正常状态时,厂家可以立即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当然可以减少运行管理费用。可以说,基于因特网的BaS技术代表着楼宇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2.4楼宇自控系统被控设备日趋智能化

2001年,根据BSRia的估计,中国的商用中央空调市场总价值约在9亿美元。而家用空调如果按产量来估算价值(考虑到价格战的因素),估计在60~70亿美元之间。两者相加不到80亿美元。而当年美国开利公司的全球销售额就接近90亿美元。Ba系统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降低初投资,节约运行费用和人工成本,更好地实现舒适性控制要求并协调各个系统,Ba系统是集中空调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智能建筑的节能与管理

智能建筑特别是BaS(楼宇自动化)与研究高层建筑节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检测建筑物各项能耗的各类传感器和仪表是BaS的组成部分之一,建立能量使用数据库是研究节能的基础,是BaS核心软件的组成部分,集散控制系统是完成BaS各子系统控制功能的主要手段,更是实施节能的媒介。良好的管理可减小高层建筑能耗10%,通过优化设备的运行可节能10%,而这二者都可由BaS的软件来实施。

智能建筑中BaS的核心是HVaC(供热、通风、空气调节)系统,此部分投资比重大,能源消耗大,占建筑总能源消耗的50%以上。因此HVaC系统智能化的程度不仅是实现环境控制效果也是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关键。

智能建筑中实现节电节能,重在HVaC系统节电节能。国外BaS,系统节能率一般可达30%左右,也正是业主投资建筑智能化所期待的主要回报内容之一。然而目前国内在智能建筑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多。其主要原因是市场管理和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

技术管理方面的问题是HVaC自控设计与HVaC系统设计存在着脱节现象。在智能建筑中,HVaC及其自控系统的工程实施的步骤大体上是建筑设计院的暖通空调专业人员进行HVaC设计,并提出HVaC自控要求,由自控设备厂商进行控制部分的方案设计和施工设计,并安装调试,然后移交给物业管理部门进行运行管理。这几个环节包括了建筑设计院、设备安装、自控厂商和业主等单位。工程实施本应形成密切配合,一环扣一环的运转;然而,实践表明,目前其中各个重要环节常常脱节,遗留后患,给Ba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节能效果带来严重的问题。因此,应针对上述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使节能效果真正实现。

智能建筑中还有其它系统节电节能,如照明、电梯等应通过优化设计,采用先进的节电技术,以获得良好的节电节能效果。照明系统能耗占商业建筑能耗的26%,照明系统的节能设计可以较大比例地减少高层建筑的能耗。

42003年楼宇自控系统市场调查数据

主要针对国内外楼宇自控系统品牌进行了调查。

(1)楼宇自控系统的满意度。

性价比满意度,见表5/图1;

表5

图1

销售服务满意度,见表6/图2。

表6

图2

(2)楼宇自控管理软件的满意度,见表7/图3。

表7

图3

(3)常用的控制器/传感器品牌,见表8/图4。

表8

图4

(4)常用的执行器品牌,见表9/图5。

表9

图5

(5)常用的变风量控制系统品牌,见表10/图6。

表10

图6

(6)常用控制系统品牌

常用的空调控制系统品牌,见表11/图7;

表11

图7

常用的新风机控制系统品牌,见表12/图8;

表12

图8

常用的变配电控制系统品牌,见表13/图9;

表13

图9

常用的给排水控制系统品牌,见表14/图10。

表14

图10

智能建筑行业市场篇6

关键词:智能建筑;造价管理;趋势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智能建筑是指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将建筑物的结构(建筑环境结构)、系统(智能化系统)、服务(住用、用户需求服务)和管理(物业运行管理)四个基本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以最优的设计,提供一个投资合理又拥有高效率的幽雅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智能建筑是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三者通过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机集成,其中建筑环境是智能建筑的支持平台。智能建筑的系统构成主要包括:调节、控制建筑内的各种设施的楼宇自动化系统(BaS),保证建筑物内语音、数据、图像传输和与外部通信网相连的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包括办公设备自动化系统和物业管理系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在建筑物或建筑群内部传输网络的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SCS),采用的通信技术的计算机网络。智能建筑应能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优质服务,有一个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激发人的创造性的环境。同时,应当建立一套先进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不仅要求硬件设施先进,软件方面和管理人员素质也要相应配套,以达到节省能耗和降低人工成本的效果。

二、智能建筑的造价管理

智能建筑各系统的工程造价主要由设备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和软件编程及调试费组成。⑴智能建筑的设备购置费由设备原价、设备运杂费和备品备件购置费构成。设备原价按国产设备和引进设备分别计算,其中,引进设备原价除包括货价外,还包括国外运费、运输保险费、银行财务费、外贸手续费等税费。设备运杂费包括运费、途中包装费、装卸费、采购与仓库保管费、供销部门手续费等。备品备件购置费包括备品备件费用,但不包括应随设备本体带来的易损备品备件及专用材料。⑵智能建筑各系统的安装工程费主要由工资、材料费、安装机械使用费、管理费、开办费、利润等组成。⑶智能建筑各系统控制软件的费用包括系统编程及调试费用。

1.前期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

关于智能建筑工程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智能建筑工程造价和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去研究智能建筑工程最终使用者的需求和发展前景,对智能建筑工程的造价,智能建筑工程使用产品的技术来源、市场份额和发展前景,以及智能建筑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的调研和评价,并充分考虑到智能建筑工程建设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在进行系统方案的决策时,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分析影响系统的风险因素,评估风险量,对影响系统造价的风险性因素进行重点控制。

2.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采用限额设计和降低造价提案的方法来控制造价。业主委派预算工作人员(或咨询单位的造价工程师)参与前期设计的全过程。推行设计索赔制度和奖励制度.推行设计索赔制度,在设计费用的确定时,可以适当提高取费比例。业主要完善招标技术条件和合同条款约束,尽可能考虑到各种情况和系统的要求;要求业主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协调好系统集成商和各个设备供应商的关系,把不可预计的情况减少到最小。

3.工程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

在智能建筑的系统安装费用方面,对于隶属不同行业管理的子系统,安装费用的计算需依据不同行业的计价定额。BaS中变配电控制子系统、照明控制子系统、通风空调控制子系统、交通运输控制子系统、给排水设备控制子系统、消防自动化子系统等的造价确定基本上要以建设部颁《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为基础,其中消防自动化子系统的内容是在2000年的新安装定额中规范的。其余几个系统的安装费用基本上由设备厂家报价。CaS中有线电视系统安装费用由广电系统的有关部门规范管理,其余系统安装费用由电信系统的有关部门规范管理。对于oaS、SCS及计算机网络的设计施工管理比较复杂,信息产业部和建设部都各有发文管理,需针对不同工程区别对待。因此其安装费用的确定也要有所区分。

在建筑工程费用方面,项目管理方式的合理选择是控制工程质量、进度、投资三大目标的主要保证。要熟悉设计图纸和设计要求,对可能出现的工程费用变化大的部分和环节,作为重点造价控制对象。通过对设计方案(含材料)和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最佳方案,工程变更、设计修改要慎重,事前应进行技术、经济合理性分析。造价工程师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全面跟踪,对经济技术变更及时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并进行预测和分析,严格控制工程变更。详细进行工程计量,复核工程付款帐单,严格现场签证管理,及时做好施工现场记录。把好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审核关,合理开支施工费,以及按合理工期组织施工,避免不必要的赶工费,因设计变更或漏项而造成人力、物资、资金的损失和停平待图、工期延误、构件物资积压、改换代用以及连带发生的其它损失。

四、智能建筑造价管理的发展趋势

智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作用是在保证建设项目功能的前提下,做到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充分利用。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制度,是顺应计划经济体制而形成的,难以适应智能建筑造价管理的新形势下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类需求的增长,智能建筑的系统会不断完善,对于智能建筑系统造价的管理工作也要不断适应市场的发展,最终实现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工程价格。

1.建立市场价格管理体系,减少政府干预。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建立市场价合理体系是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首要问题,也是与国防市场接轨的一个接口。价格由计划向指导性价格转变,我们必须要对传统的预算定额进行改革。建立市场价格管理体系的基础工作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编制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编制建设标准和造价指标;定期市场价格信息;建立造价数据库;实行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大力发展社会工程造价咨询业。

2.建立科学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完善市场监督保障

国际工许多国家工程造价管理经验表明,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实行科学管理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成功所在,因此在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中,应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应包括如下方面:建立工程造价信息库并建立多渠道的信息体系;大力发展工程造价管理咨询服务业;建立和完善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政府职能部门要运用并完善相应的法律与法规来规范施工、建设单位的市场行为,依照法规来控制种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从而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维持企业的有序经营,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必要的保障。

3.加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分析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根据工程项目特点,在施工过程中对项目成本组织预测、规划、考核、实施控制、分析等进行的一系列价格管理话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施工项目是否盈利。做好竣工结算,调整可调的价差,在竣工总价的基础工,进行成本分析。

4.建立工程造价信息咨询服务系统

由于建筑工程造价其自身计价的复杂性和建筑产品的特殊性,建筑产品价格往往要经过多个阶级的计算,品价格难于控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通过制定法规政策来宏观引导和管理市场、调控市场,应该与从事经济话动有关的业务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由社会咨询服务机构、协会来承担。因此,可以说发展工程造价信息咨询服务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结束语

智能建筑是建筑业的一个新事物,也是建筑发展新趋势。区别于一般建筑的造价管理,智能建筑造价管理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尽快与国际接轨,缩短与国际间的差距,探索智能建筑造价管理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推动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更好的体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高岩,张克.浅谈新时期建筑造价管理趋势[J].民营科技,2011,(01):158.

[2]何红云.新时期建筑造价管理趋势[J].现代园艺,2011,(11):106-107.

智能建筑行业市场篇7

关键词:建筑楼宇电气技术发展

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是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电气科技的发展而同步的。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数字技术、显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建筑电气技术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与国际上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国际上许多先进的新产品、新技术不断进入中国建筑市场,使建筑电气行业迈出了新的一步。

70年代末,建筑行业是我国大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电气专业处于无标准规范、无科技期刊、无专业学会、无科研机构、无情报交流的状态,这与国家经济发展是很不相称的。建筑电气专业存在的上述问题不解决,势必要拖建筑行业的后腿。经过短短几年时间,这一情况得到了巨大的改观。大专院校先后在电气自动化专业开设与建筑电气有关的基础课程;成立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学术委员会、全国建筑电气设计技术协作及情报交流网、出版发行《建筑电气》杂志,部标《建筑电气设计技术规程》也于83年颁布。为建筑电气专业设计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推动建筑行业同步发展的动力。

各省市也在此基础上陆续成立了相应的学术机构,为本地区的建筑电气发展和进步积极努力,通过介绍、交流建筑电气设计中的新技术,达到了培养在职广大技术人员业务提高的一条卓有成效的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国际技术交往、合作愈加频繁,从70年代末期的南京金陵饭店首开高层建筑国内外合作设计的先例后,相继在广东、深圳、上海、北京等地陆续建设了一批高层建筑。有的是合作设计,有的则是国内设计单位独立完成。在此期间,广大设计单位纷纷感觉到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是我们闭关自守这么多年所始料不及的。我们可以回顾改革开放初期建筑界的形势,国家以邻近港澳的沿海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院则以在沿海特区开辟分院、公司作为了解新技术的窗口。这种举措,在当时确实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逐步了解了国外建筑电气发展的情况。通过与国外同行的交流,引进新产品、新技术用到建筑中来。促进和加快了我国的建筑电气技术的进步。经过多年的发展,随着基本建设的推进,建筑电气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尤其是从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经过拨乱反正,认准了方向,全国基本建设的形势历时十余年,以令世界瞩目的势头持续高速发展,使建筑电气行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建筑电气包括强电和弱电两部分,强电部分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变配电系统、电力和照明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等。一般来说,建筑中变配电系统主要包括:高低压系统、变压器、备用电源系统等;电力系统主要包括电力系统配电及控制;照明系统则包括室内外各类照明;防雷接地系统包括防雷电波侵入、防雷电感应、接地、等电位联结和局部等电位联结、辅助等电位联结等等。在这短短二十多年中,这些系统的技术和产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设计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高压系统中的高压开关柜,其最早采用的断路器为油断路器,后逐渐发展到少油断路器,不仅体积大,而且不防火。所配置的高压开关柜体积大,还必须独立设置在自己的隔间内,占用了很大的建筑面积。现在所采用的真空断路器和SF6断路器,不仅体积小,而且短路容量也高,柜体尺寸也比原来的柜子小了许多,由于断路器无任何油,防火性能大大提高,并且可以与其它低压设备共置一个房间内,既节省了空间,又方便了管理。低压断路器已从过去的体积大、短路容量小发展到大电流、高分断能力、体积小、性能稳定,使系统更加安全可靠,并给设计带来了方便。近些年低压断路器又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可将断路器的多种参数通过工业控制总线,直接将信号传送给计算机。

干式变压器的出现,为建筑电气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由于不存在由于变压器油泄漏而发生火灾的可能,使之可以方便地设置在建筑物的内部,更直接深入到负荷中心。另外也消除了建筑内对油变压器容量的限制,建筑中干式变压器可以采用更大容量。在曾设计过的工程中,就采用过4台2500kVa干式变压器。

应急电源所采用的发电机组,从其性能和体积上看,都比过去有很大进步。除在工程中采用柴油发电机组外,作为应急照明,可采用epS,对于允许中断供电在毫秒级的设备,则可采用UpS。

电力设备的控制,从过去的单一继电控制走向了自动控制,除了各类元器件性能更好、体积小,使控制箱体体积减小外,更主要是由于采用了数字技术控制,使受控设备处于最佳控制状态,进一步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照明工程更是从过去的光源单一、光源和灯具效率低的状况中走向了更广阔的前景。目前在建筑中所采用的光源,有多种品种可供选择,光源朝着发光效率高、光色好、显色指数高方向发展,灯具也在不断提高其效率和配光形式,以利于各种不同场合的应用。光源的附件,例如用于荧光灯的镇流器,从过去的普通电感式镇流器发展到节能型电感镇流器、电子镇流器,而且针对谐波分量的大小,生产出低谐波电子镇流器。众多的光源、附件和灯具,能满足设计人员的各种选择和设计,并充分满足各类建筑、各种场所对照明的要求。不管是室内的工作照明还是装饰照明,不管是道路和庭院的室外照明还是建筑物的泛光照明,无一不显示出照明技术的发展给建筑照明带来的方便和好处。

另外在电气设计中所采用的其他装置和设备,例如双电源互相切换的互投开关,也从传统的产品走向了专业化的生产,除了满足常规的电源切换外,还出现了能满足电子设备双电源互投,能在1/4电源周波内互投的产品,大大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和连续性。

供电电缆和导线是建筑电气中大量采用的产品。查看过去的电缆和导线样本,其品种显得贫乏,而如今,各种缆线不断推出,从普通pVC缆线到阻燃、耐火、低烟无卤辐照环保型缆线;从普通绝缘材料到矿物绝缘;从普通绝缘母线到封闭型母线、预分支电缆等等。这些技术均为建筑电气的安全、可靠、便利、环保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针对特殊建筑的配电需求,一些新型的装置也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大型医院手术室采用医疗场所的漏电保护,剩余电流监视系统等。

强电系统的技术发展,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有目共睹的,也是我们所亲身经历的。如此巨大的发展,为我国的建筑电气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建筑的安全用电创造了条件。

随着建筑智能化技术的深化应用,有些设备或系统的控制,逐渐走向由专业的控制系统进行监控,并向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开放其通信协议,达到系统间的互联和互通。例如建筑物的电力自动监控系统,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集中进行监控,达到对变配电系统的遥测、遥调、遥控和遥信,实现变配电所无人值守。系统能不断进行采集和分析,提前给出必要的提示或警告,便于系统的安全运行。电力自动监控系统采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可基本取代传统的二次回路,具有接线简单、性能可靠、易于维护等优点。与此同时,对建筑物中第二耗能大户照明系统的节能控制也开始被普遍重视,专业的照明控制系统在许多建筑物中被广泛应用。照明控制方式由单一的定时开关控制向实时感应控制、减光控制等方面发展。此外,场景控制、遥控器控制、现场控制等多种灵活的控制方式,在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的同时,还实现了照明系统的舒适性、功能性和人性化。

例如80年代末编制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l6—87;90年代的《民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Jl33—90;《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92;《工业企业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9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l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9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等等。为建筑电气设计提供了可遵循的依据,也为建筑电气走向规范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弱电方面在70年代末其主要是语音通信的电话系统和简单的广播扩声系统,进入到80年代,随着共用电视天线、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应用,弱电系统的内容越来越多。尤其是进入到90年代中期,综合布线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弱电系统的设计内容从当初的几个系统逐渐扩展到十几个子系统。

“智能建筑”开始在我国出现,在国内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为摸索和实践阶段,这一阶段在智能建筑的概念、设计理念、建设标准等方面的认识还较为模糊;第二阶段是90年代中末期至今,为大规模的建设和高速发展阶段,经过第一阶段近十年的实践应用,行业中和社会上对智能建筑的认识逐渐趋于清晰,从早期的较为盲目到回归理性、客观。与其相对应的建筑智能化技术及其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关智能建筑的设汁、施工、验收规范和相关的法规逐步得到建立和健全。到90年代末期,国内智能建筑的建设己逐步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建筑智能化系统己成为许多建筑物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智能建筑的设计、系统集成商队伍不断扩大,已发展成为建筑行业中的一股新兴力量,与其相配套的产品制造行业也向国产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并赋予了建筑全新的概念。

自1996年1月建设部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智能建筑研讨会以来,我国的智能建筑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这次会议从智能建筑的定义、概念、建设标准等到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技术应用形成了较客观的认识,并提出了应理性对待智能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对智能建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智能建筑从最初房地产商开发的商业建筑逐渐扩展到政府办公楼、宾馆、商务楼、医院、银行、证券、图书馆、博物馆、展览中心、航站楼等各类公共建筑,并逐渐向住宅小区拓展。

为了加强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设计管理,规范工程设计、保证工程设计质量,1997年和1998年,建设部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和《智能建筑设计及系统集成资质管理规定》。1998年底,建设部颁布了194号文件,即“关于建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及开展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关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及系统集成商的资质标准的附件,这是对于参与智能化设计和承包的市场准人资格,在建筑智能化行业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至今为止,获准进入该市场的设计和系统集成商已达一千多家。为了协助建设行业政府部门进行相应的管理及技术支持,在建设部设计司的领导下,1998年6月成立了第一届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委员会。在2003年1月,将专家委员会进行改组,由建设部的部领导亲自负责,成立了建设部建筑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建筑智能化技术专家委员会作为其中的一个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作为政府的顾问和助手,协助政府进行行业管理和技术服务,开展示范工程和试点工程的技术咨询等方面的工作,为相关部门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

随着智能建筑在中国兴起。迫切需要有相关的规程、规范及标准作为设计和施工的指导性技术法规。1995年3月,中国工程建没标准化协会通信工程委员会颁布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设计规范》。1995年7月,上海市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我国第一本地方性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随后,全国多个省市也相继编制了各自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2000年7月建设部颁布了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2000年2月,由信息产业部主编,建设部批准的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及GB/t50312—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正式颁布。这些技术法规的制定,为我国智能建筑健康有序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2000年8月,建设部修改颁发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重点增加了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中大量电子产品防雷击和防止雷电脉冲破坏的条款。2004年又颁布了《信息系统防雷设计规范》C-B50343—2004。

为了能更好地与设计标准衔接,对工程质量做到公正、客观的评价,为智能建筑工程的质量验收提供依据,建设部于2003年7月颁布了GB/t50339—200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从而基本上达到了从设计、施工到验收各重要环节均有章可循。

智能化技术只是一种手段,是通过对建筑智能功能的配备,强调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在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实现节约能源、提升建筑使用功能、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筑的实施,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注重生态、注重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通过多年的实践,以理性和务实的态度,从工程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实用和适用为标准,不盲目跟风、片面追求智能化系统的先进性和全面性,而是以在技术上适度超前,又做到投资合理的设计理念,针对不同工程的使用功能、投资标准和管理要求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找出先进性、可靠性、合理性与经济性的最优交点,这一观念目前己成为智能建筑行业的共识。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全国各建筑高校纷纷针对此项技术开设了相应的专业课程,并培养出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至今为止全国已有数千座智能建筑相继建成,令世界建筑界瞩目,同时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也相继建成。经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评估通过了一批在工程中已实际采用、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建筑智能化技术的科技成果。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多学科、跨行业的系统工程。

建筑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建筑设备自动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广播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数字会议及视频会议系统、系统集成等十几个子系统。国内的建筑智能化技术已从最初独立的各子系统发展到系统集成。

(一)建筑设备监控技术

二十世纪80年代主要采用计算机集中监控的方式,由于可靠性较差,运行速度较慢,90年代以后已经很少采用,取而代之的是集散式控制方式。在9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结合,建筑设备监控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突出表现在:

1.现场总线的体系结构与参考模型、应用软件的开发平台与工具、现场总线的应用等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现场总线技术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在对控制网络的组网技术、实时网络操作系统、可靠性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下,出现了以太控制网络。

3.控制网络与信息网络的集成成为控制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热点,各种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信息网络的集成技术日益成熟。

4.各种控制网络的新技术在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得到应用。计算机领域的opC技术、web技术、tCp/ip已逐渐融合到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中,大大推动了建筑设备监控技术的发展。

(二)安全防范技术

安全防范包括闭路电视监控、入侵报警、通道控制(门禁)、巡更、对讲、周界防越等子系统。安防系统从最初的各子系统相互独立,发展到如今的各子系统之间的联动,极大地提高了安全防范的严密性、可靠性和实时性,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闭路电视监控子系统也从以往的模拟技术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整个安全防范系统也朝着系统规模化、数字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三)通信网络技术

智能建筑中的通信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双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和电话通信网络等,前两者作为智能建筑宽带骨干网集中了几乎全部的信息应用和信息管理资源,连接了几乎全部的用户站点。在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各种类型的网络均有一定的市场和用户,但在90年代后期,以太网以其投资合理、布线灵活、性能优越、使用维护方便等优点,逐渐在各种网络通信技术中独占鳌头。以太网的传输速率,已从最初的10mbps、100mbps发展到1Gbps、10Gbps甚至更高的速率。智能建筑的电话网(包括iSDn、xi)—SL),目前除用于语音通信外,还可兼备数据、图像等的窄带数据通信,使人们可以通过通信网络,实现电视会议、电话会议等功能。接入网技术是智能建筑与外部网络连接的关键,它使有形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智能建筑接人城域网或internet,要求接人的带宽越来越高,以满足用户数据通信日益增长的需求。在有线网络发展的同时,无线网络以其接人的灵活性,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最初的11m到2003年通过54m,如今又发展到百兆以上,它为人们的移动上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在许多领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正成为网络发展的潮流。

(四)综合布线技术

综合布线是智能建筑中数据、语音以及多媒体通信的基础平台,自该项技术进入我国市场以来,由于其优异的性能,给国内的智能建筑市场带来了一种新理念、新技术,并立即在建筑行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各类智能建筑所广泛采用。为了适应网络传输带宽和速率的发展,综合布线新产品相继问世,从最初的3类线、5类线到6类线,甚至出现了超前于标准的7类布线系统产品,以满足千兆网的需求。随着网络传输速率的提升,为适应其发展的万兆光纤网也已投入市场,新型的多模和单模光纤将作为良好的传输介质得到广泛的应用。铜缆从三类到五类、超五类、六类甚至更高类别,从铜缆发展到光缆,技术和产品不断更新,充分体现了汀发展的迅速以及智能建筑应用新技术的广阔前景。

(五)系统集成技术

在智能建筑内的每个子系统,一般来说均由各自的网络连接起来,在各自的操作站下完成预期的工作,但尚未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为了达到管理的方便快捷,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应进行系统集成。

在系统集成过程中,集成所选择的系统平台不同,网络结构不同,所集成的子系统范围不同,有不同的集成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显示技术的发展,使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其它子系统相连,由此产生以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为主的系统集成方式。还有以各自系统平等进行集成的方式,建立系统集成管理网络,将各子系统视为下层现场控制网并以平等的方式集成。各子系统的实时数据,通过开放的工业标准接口,转换成统一的格式存储在系统集成的数据库或服务器中,系统集成管理网络通过程序对各子系统实现统一管理、监控及信息交换。

系统集成,利用开放的协议以达到各相关子系统之间的联动控制和信息共享,提高了管理效率,也提高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并达到了节能和节省人力的目的,这就是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系统集成不是目的,而是提升建筑使用功能和提高管理效率的技术手段,集成的内容不是多多益善,而应根据使用和管理的需要,在技术成熟、系统可靠、投资合理、管理高效等前提下,按需集成。

(六)住宅小区智能化

二十世纪90年代受国际智能住宅及电子屋理念的影响,建筑智能化技术逐渐延伸到住宅小区,最初在我国沿海少数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取得成效。建筑智能化技术开始从公共建筑向住宅和居住小区发展,建筑智能化技术迅速向小区智能化延伸,己成为智能建筑发展的重要市场。从公共建筑的智能化到住宅的智能化,这是市场的需求,也是实际发展的需要。全国各地设计院均将住宅智能化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住宅给智能化提供了平台,而智能化又是住宅设计中具有前沿性和挑战性的领域。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系统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应兼顾各层次居民使用的便利性,并处理好安全性与舒适性的关系、先进性与实用性的关系、功能配置与合理投资的关系。安全防范系统从一个个独立的安防子系统发展为家庭与小区、技防与人防相结合的综合安防体系。信息通信方面由单一的宽带接人方式发展为多运营商可选方式,宽带接入网络由xD—SL、双向有线电视网络等向组建小区计算机局域网方向发展,小区居民可享用的信息通信服务从单一的宽带internet接人服务向小区局域网上多样化的增值服务延伸。机电设备自动监控、水电气表远传抄送、音视频系统、物业管理信息化等系统的应用,使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家居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小区居民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信息时代为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和精彩,使家庭办公、网络生活等概念成为现实。

为了引导我国智能住宅小区的健康发展,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于1999年12月颁布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及技术导则》(试行稿),对进行示范的工程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与要求。这对于规范住宅小区智能化市场,推动住宅小区智能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住宅智能化示范小区方案示范,用以指导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的健康、有序发展。住宅小区智能化在我国各地发展迅速,在每年全国城镇住宅开发总量的数亿平方米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并且已逐渐成为住宅建筑发展的主流。在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于2003年2月颁发了《居住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作为小区智能化设计、施工的依据。这也表明住宅智能化从示范工程正式走向了全面的住宅小区智能化建设。

由于我国居住环境和条件的特殊性,智能住宅小区的产品难以成套引进,促使国内产品供应商大量开发智能住宅小区所需的各种产品,从而形成了新的智能建筑产业。由于宽带网进入小区以及小区规模的扩大,现在又提出了数字社区的理念,将智能住宅小区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数字社区进一步加强了网络的功能,具有完全的局域网和广域网、国际互联网宽带接人。通过完备的网络可以实现社区机电设备和家庭电器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控,安防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控。数字社区应用现代传感技术、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提高了信息采集、传输、处理、显示的性能,增强了安全性。数字社区提高了智能化系统的集成程度,实现了信息和资源的充分共享,提高了系统的优化程度。数字社区是数字城市的单元节点,数字社区的建设为数字城市创造了条件,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等技术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智能建筑行业市场篇8

时间:

地点:

一次企业与政府对话的绝佳机会

一次企业把握自身未来发展方向的绝佳机会

一次智能建筑界上、中、下游客户面对面沟通的绝佳机会

主办单位

《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国家标准编制委员会

支持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信息中心信息产业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承办单位

香港亚视通资讯机构《国际智能建筑》杂志社

协办单位

深圳市房地产协会深圳市物业管理协会深圳市智能建筑学会

深圳市住宅产业协会深圳信息软件协会深圳市自动化学会

主要支持媒体

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香港商报

智能建筑行业推广发展到现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是,智能建筑界的地方标准甚多,且不规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直接制约和束缚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和前进的步伐。智能建筑行业的无序发展引起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业界的专家、企业对此状况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其中,建立健全一部统一的国家标准是智能建筑界人士的共识。经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建设部等有关部委以及行业内的专家、教授共(来源范文大全)同努力,制定即将颁布的中国第一部智能建筑实施国家标准,现征求意见稿已出台,并在深圳召开珠三角及周边地区研讨会,将广泛征求智能建筑行业内人士及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研讨会是珠三角及周边地区档次高、规模大、影响广泛的交流盛会。即时将汇聚政府领导、学术界、研究机构、供应商、集成商、投资商、工程商等上、中、下游客户以及吸引众多高质量的管理、技术、经营等各方面英才一起参予探讨,相信本次会议将蕴藏极大商机。未来智能建筑行业健康和规范发展,需要我们共同探讨和引导。我们诚挚邀请您和贵司即时光临指导,为我国智能建筑界的美好前景共绘蓝图。

智能建筑界一个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正呼啸而来,我们是做一名观潮人还是做一个勇敢的弄潮儿呢?都必须迅速做出选择和回答。

一、会议目的:

通过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其目的是想连接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进行面对面交流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通过企业的参加而让本次国标更贴近市场、更贴近运作。从而推动建筑、住宅社区及整个智能建筑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二、会议内容:

1、这三个标准的制定,其可行性在哪几个方面,提出各自探讨意见。

2、根据各个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与三个标准之间的差距。

3、标准制定以后,各个行业在实践应用中弥补和缩小差距。

4、广泛收集各方面人士建议和意见,对国标进行修改。

5、专家和企业就目前数字与住宅社区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展开互动交流。

三、参加会议对象:

本次会议规模大,涵盖以下国标各个专题应用对象:

物业管理:房地产商、物业管理公司、

监理公司、物业应用软件公司

运营服务:电信、电视、宽带网络运营商、相关isp,asp等

检测验收:建设部门、国土与资源部门、信息办、公安、消防、信息安全部门、设计院、

质量检测、技术监督部门。

控制网络:系统集成商、网络设备商、安防、消防产品设备生产供应商及其他智能建筑产品

生产商、商、经销商等。

四、拟定参加会议领导和嘉宾:

王毅:建设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国标编委会办公室主任

李翔宇:国(kt250.com)标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建筑及住宅社区物业管理数字化应用》编写组组长

王立建: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主任《建筑及住宅社区运营服务数字化技术应用》编写组组长

姚世全:国家电子信息技术专家《建筑及住宅社区数字化技术应用系统检测验收》编写组组长

黄金屏: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产品标准处处长《建筑及住宅社区物业管理数字化应用》编写组组长

马虹:《建筑及住宅社区物业管理数字化应用》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赵波:编委会办公室秘书组副组长

智能建筑界:李林、陆伟良、许溶烈、郭维钧、文进希、陆健、丁武、杨俊等专家、教授

深圳信息化办公室、深圳市住宅局、深圳市公安消防局

深圳市建设局、深圳市公安局技防办有关

五、参加形式:

1、会议门票:价格800元/张(包两天中餐)

2、主赞助商:限两家,10万元/家,主赞助商享受服务:

赠送会议期间特殊展位一个

横幅一条

主要负责人作为会议嘉宾出席会议

安排会议讲话(产品介绍,技术、工程等结合国标主题)时间一小时

免费订阅《国际智能建筑》杂志一年

免费在《国际智能建筑》杂志刊登(12p)一期“企业专栏”

赠送《国际智能建筑》杂志封二跨p广告1期

在适当时(来源于范文大全)候安排专家、教授专访企业,做技术指导

免费链接《国际智能建筑》杂志专业网站

免费随《国际智能建筑》杂志电子版广告、信息一年期

将单位名称写在全场正面背景板上面

将主赞助商资料用广告形式刊登在研讨会暨智能建筑产品推广会专刊显着位置彩色版面(2p)。随《国际智能建筑》杂志发行。

3、协办单位:企业限三家,价格:2万元/家,协办单位享受服务:

赠送会议期间展位两个

协办单位主要负责人作为会议嘉宾出席会议。

将单位名称写在全场正面背景板上面

安排会议讲话(产品介绍,技术、工程等结合国标主题)时间半小时

免费订阅《国际智能建筑》杂志一年

免费在《国际智能建筑

》杂志刊登文字(12p)一期“企业专栏”

免费链接《国际智能建筑》杂志专业网站

将协办单位资料用广告形式刊登在研讨暨智能建筑方面推广会专刊显着彩色版面(2p)

4、会议展位:限30家,每个展位价格:8000元/个,参展单位享受服务:

作为《国际智能建筑》杂志举办此次研讨会暨智能建筑产品推广会专刊,随杂志发行

赠送《国际智能建筑》杂志彩色插页广告1期(1p)

赠送门(kt250.com来源于范文大全)票2张

免费订阅《国际智能建筑》杂志一年

免费链接《国际智能建筑》杂志专业网站

免费上《国际智能建筑》杂志专业网站产品推荐栏目

六、会议时间:

七、会议地点:

八、会议安排:(以会议召开前派发到企业参会人员手上日程为准)

11月14日:上午:领导致辞、讲话散发会议资料关于研讨会收集建议和意见表,提高关于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文字论述及工程、案例。

下午:产品会。自由交流。

11月15日:上午:分行业讨论。

下午:分行业讨论并收集意见

九、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

传真:

联系人:

地址:

网址:

香港亚视通资讯机构

智能建筑行业市场篇9

自今年7月1日起,三个有关智能建筑工程建设的新版国家标准将陆续付诸实施,标志着我国智能建筑产业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国家建设部于2006年12月29日第536号公告,批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GB/t50314-2006,自2007年7月1日起实施。原《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同时废止。建设部于2007年4月6日第619号和第620号公告,内容分别是:批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GB50311-2007,自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原《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同时废止;批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GB50312-2007,自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原《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同时废止。

智能建筑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是建筑系统自动化更高级的发展形式,它将建筑、通信、计算机网络和监控等各方面的先进技术相互融合、集成为最优化的整体。智能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指在建筑物内进行信息管理和对信息综合利用的能力,这个能力涵盖了对信息的收集与利用、对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以及信息之间的交换与共享。

智能建筑是建筑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房地产投资开发的主导方向。

走向规范化

信息时代,智能建筑作为数字城市形象工程的基础,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在我国,伴随着智能楼宇与智能小区的兴起,与之相关联的研讨会、展示会此起彼伏,报刊、电台等传媒也争相宣传。以前开发商还把楼盘配有智能化系统当做卖点,而现在没有智能化系统则成为了缺点,不论是居住园区,还是大厦的建设,都把智能化系统当做基本配置。也正因为如此,对智能建筑的规范化发展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

在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建设部编制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中,就已经提出了楼宇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对智能建筑理念和各种系统有了比较全面的涉及。当时人们对建筑智能化的理解主要是将电话、有线电视系统接到建筑物中,同时利用计算机对建筑物中的机电设备进行控制和管理。各个系统是独立的、没有联系的,与建筑结合也不密切。

随着综合布线技术的引入,在建筑物内部为语音和数据的传输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建筑功能的结合,对智能建筑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1995年,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通信工程委员会了《建筑与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和设计规范》,促进了通信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同年上海正式颁发了地方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它根据不同的需求,把智能建筑划分为三级,为智能建筑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了依据,推动了智能建筑的发展。90年代,为规范智能建筑行业发展,国家还出台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民用闭路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198-9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116-98)、《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ll6―92)等国家标准。

市场推动力

智能建筑的另一个重要推动力量来自房地产开发商。在90年代房地产开发热潮中,房地产开发商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智能建筑要领的时候,发现了智能建筑这个标签的商业价值,于是“智能大厦”、“3a建筑”、“5a建筑”、甚至“7a建筑”的名词频繁出现在他们促销广告中,智能建筑迅速在中国普及起来。我国东部沿海一带新建的高层建筑几乎全都自称是智能建筑,并迅速向中西部扩展。迅速膨胀的市场在锻炼和培养一支智能建筑设计和施工队伍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规范的现象,智能建筑的工程质量也出现一些隐患。

为此,国家建设部在1997年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在1998年10月又颁布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以及与之相应的《执业资质标准》两个法令。这两个法令规定了承担智能建筑设计和系统集成的资格,实际上是对市场准入的标准,它禁止一切不符标准、不具实力、没有业绩的不合格企业进入市场,以确保市场的秩序和产品的质量。

我国对智能建筑的深化利用是开发了智能小区。在上世纪末,智能住宅小区建设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住宅小区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为住户提供先进的管理手段,安全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通信娱乐工具。这和以公共建筑如酒店、写字楼、医院、体育馆等为主的智能建筑有很大的不同。

推动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的主角是电信运营商,它们试图通过投资建设一个到达各家各户的宽带网络,开展各种增值服务,如:电子商务、网上娱乐、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及其他各种数据传输和通信业务等,并用这些增值服务来回收投资。于是开发商和住户便享受起这个“免费的晚餐”,一个遍及全国的“宽带热”正在各地兴起。各种类型的公司纷纷加入这场“圈地”运动中,恶性竞争频频发生,甚至有些住宅小区几套宽带网络同时建设。

引入务实思想

虽然有人对这种发展建筑智能化的思路持怀疑态度,但这并不影响“宽带网”成为建筑智能化行业,乃至房地产行业最热门的话题。

于是有人对智能建筑进行新的解释和理解,认为建筑智能化就是通过接入到各种建筑的宽带网络,为生活和工作在这些建筑内的人们提供各种人们需要的智能化信息服务业务,用户通过这个网络接收和传送各种语音、数据和视频信号,满足人们信息交流、安全保障、环境监测和物业管理的需要。

如果把综合布线当做智能建筑的全部,显然过于简单化了。但另一方面,如果对智能建筑不分对象和实际需要,盲目追求智能建筑一体化集成,则又过于复杂化。针对智能建筑系统集成这个关键问题,建设部建筑智能化文化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于1999年在北京举办了“智能建筑系统集成高峰论坛”。

与会代表就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必要性、如何进行系统集成等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有关代表提出了系统集成应该主要是以楼宇自控系统为主的系统集成,以及利用开放标准进行系统集成的观点。这些观点在后来的系统集成实践中成为主要指导思想,它标志着我国智能建筑建设从盲目追求智能化、贪大求全转向务实。

这种务实的思想,在国家建设部于2000年出台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和《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GB/t50312-2000)三个国家标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003年7月1日,建设部颁布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2004年颁布《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0343-2004)。这些部级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在实践中贯彻执行为我国智能建筑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保证。

再次深化内涵

当前,在智能建筑领域里,开放性控制网络技术正在向标准化、广域化、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和互可操作性方向发展。随着智能建筑技术的高速发展,2000版有关智能建筑设计和综合布线的三个国家标准的不足之处逐渐显露出来。为此,建设部组织相关专家对这三个国家标准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开始实施修订后的新版国家标准。

根据2000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规定,除住宅外的智能建筑中各智能化系统按功能、投资、管理三个方面分为甲、乙、丙三级,还要按子系统列出一般规定、设计要素(要求)和设计标准(功能及配置要求)。

新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比2000版有了显著的改进,给“智能建筑”定义予以新的内涵,在内容上进行了技术提升和补充完善,着重于增强科技功能、提升应用价值,使文件更加全面、深入、完整;适应面更广,适用于各类功能建筑;文件表达更规范,系统的技术性更合理,对智能化系统的要求偏重于系统功能;系统的界面更清晰,“综合布线”归入“信息设施系统”中;系统技术覆盖更全面,增加“机房工程”;系统的技术更完整,重视抗干扰的技术措施;系统的应用立意更高,提高到建筑设备管理需要,以确保智能建筑工程技术的实用性、先进性、可靠性,工程投资的经济性和合理性,以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新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按照各类建筑物的功能予以分类,以达到全面、科学、合理,使之更有效地满足各类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的要求。除了对智能建筑共性的设计要素规定外,突出针对办公、商业、医院、文化、媒体、体育、交通、学校、住宅、工业等各类建筑分门别类地进行了关键点的描述,对于哪类建筑应该达到哪种智能化建筑标准,尝试着给出了比较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大大增加设计过程的参考价值和实际的可操作性。

更细致的规范

在2000版有关综合布线工程设计和验收的两个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综合布线系统的设施及管线的建设,应纳入建筑与建筑群相应的规划之中。综合布线系统应与智能建筑办公自动化(oaS)、通信自动化(CaS)、建筑设备自动化(BaS)等系统统筹规划,按照各种信息的传输要求做到合理使用,并应符合相关的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设计中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的定型产品。未经国家认可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鉴定为合格的设备及主要材料,不得在建设工程中使用。

新版有关综合布线的国家标准是在2000版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提高,以5e和6类、光纤布线系统内容为主,与国际标准iSo11801-2002e接轨,在符合国家法规政策的精神要求的前提下,对2000版国家标准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补充和完善。

新版《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中系统指标分为建议性和需要执行的两种,系统配置等级与产品类别的应用分为七个部分。新规范明确规定了系统安装设计中缆线布放管槽利用率与弯曲半径,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等工艺要求;防火缆线选用的重点在于所符合的测试标准规定的等级,而不完全取决于缆线所选用的护套绝缘材料,易燃区域和竖井内布放的缆线应阻燃;对应列出了国际、北美、欧洲的缆线防火测试标准,不同的缆线布放方式和环境空间条件等。

新版《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的内容包括检测工具及仪表精度检查,工程检验项目及内容表;缆线的长度及电气特性抽测,工程电气测试(基本链路、永久链路、信道的测试连接模型)技术指标和光纤链路测试指标值及衰耗的计算公式;缆线的布放及保护措施要求符合设计要求;缆线终接(接线图、预留长度)测试指标;以及工程验收的评判标准和文档管理要求等。

有关智能建筑设计、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和验收的三部修订版国家标准的推出,对我国智能建筑产业发展将起到更显著的指导作用,对贯彻国家关于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努力创建“绿色”建筑等系列方针政策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作为我国智能建筑工程设计和实施中首选的技术标准文件,对促进我国智能建筑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被智能建筑行业广泛认可,被认为是中国智能建筑产业发展史上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

国外智能大厦的发展情况

智能化建筑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1984年1月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化大厦,它是将一座旧金融大厦进行改造,定名为“都市大厦”。这座38层高,总建筑面积达十万多平方米的大建筑,使该大厦不必自选购置设备,便可获得语言通信、文字处理、电子邮件、市场行情信息、科学计算和情报资料检索等服务。此外大厦实现了自动化综合管理,对楼内的空调、供水、防火、防盗、供配电系统等均实现电脑控制,使客户真正感到舒适、方便和安全。

日本从1985年开始建智能大厦,并制定了从智能设备、智能家庭到智能建筑、智能城市的发展计划,成立了“建设省国家智能建筑专家委员会”和“日本智能建筑研究会”。新加坡政府为推广智能建筑,拨巨资进行专项研究,计划建成“智能城市花园”。印度于1995年起在加尔各答的盐湖城开始建设“智能城”。英、法、德等国也相继在发展各具特色的智能建筑。

链接:中国智能建筑产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末,智能建筑在我国起步。一般认为“北京发展大厦”可以算是我国的第一栋智能建筑,因为它从1989年建造开始就有了明确的智能化目标。

从总体上看,我国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建筑智能化技术主要为单一功能专用系统。如出入口监控、闭路电视监控、空调设备监控、水电设备监控、消防设备监控、停车场管理、数据处理、统计报表、无线电话、对讲系统、卫星电视、共用天线、广播音响、有线电话等。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为多功能系统。包括结构化综合布线、技术安全防范系统、楼宇自控系统、消防报警、通信及联动系统、停车场系统、文本数据处理系统、无线通信系统、有线通信系统等。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为集成系统。包括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通信网络系统(CnS)。

智能建筑行业市场篇10

【关键词】智能;建筑;电气技术;应用

1.简介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尤其是针对智能化的建筑系统工程项目,它又是弱电系统工程领域的扩展和延伸,因其涉及的专业领域多,所以综合技术性很强。在新的弱电系统不断融入到智能建筑技术领域的时代,建筑物中普遍使用功能现代化的需求与涉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升级,来一起促进了智能化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建筑弱电系统中的电子和微电设备较多,各种高频、超高频的通信设施不断涌现,电磁}花扰和谐波对智能化设备和布线系统危害的案例和教训也应引起我们足够的市视,不要掉以轻心

2.智能建筑电气技术的现状分析

智能建筑是在建筑行业的平台上实现的。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筑行业逐渐成为了我国的主要产业之一。随后,我国的智能建筑行业从20世纪80年后期与90年代初开始兴起。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之后,至今我国智能建筑行业中的建筑电气技术以及电气技术产品的设计和施工理念都发牛了极大变化。广泛应用于智能建筑中的变配电系统设备主要是备用电源、高低压控制设备、变压器等设备构成,而动力系统主要是动力配电及控制,照明供电系统则主要是建筑室内外的照明供电设备,防雷接地系统则是防雷电波的入侵以及电感应、接地、等电位连接等组成在此所说的建筑电气技术指以上的照明供电系统、高低压变配电系统、动力系统以及防雷接地等相关系统,这此均是智能建筑中的电气设计技术的必备内容。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在持续发展,这就为我国智能建筑行业和建筑电气行业的发展又创造了极大的发展提升空问。在过去的多年问,我国城乡建筑建设量以达每年数十亿平方米以上规模,这又提升了社会对智能建筑电气技术及其产品的巨大需求,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市场发展空问,对智能建筑电气技术的现状和发展都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3.智能建筑电气技术系统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总体来看,我国的智能电气技术系统还处在的发展阶段,电气技术的发展侧重点不同,导致电气技术软件应用的直接效果与期待达到的价值上还有一定的距离。而且我国现在应用的电气技术市场相对比较复杂。主要原因在于有些对于电气技术的产品需求了解的不够清楚,只是盲目的开发,有的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盲目的顺应建筑的各种要求,在电气设计时过多的参照相对比较落后的流程,致使开发出来后利用率不高。国外智能电气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是成本较高,在短期内很难接受和推广,而且智能建筑要求的后期的跟踪服务不完善,也制约了电气技术的发展。

智能建筑的运行基础条件之一是需要积累大量准确完整的数据,而我国很多建筑的资源数据保存的并不全面,建筑的信息化基础又比较薄弱,阻碍了电气技术的运行效果。而且我国智能建筑中的电气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对相关的信息不了解,相关知识不熟练,会操作智能化电气技术的人员,不一定了解业务流程,技术和业务脱节,没能发挥出电气技术在建筑中的作用。

4.提升智能建筑电气技术系统应用的途径和方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仍会继续保持智能建筑的发展建设规模。就是说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在既要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还需要降低能耗和节约能源,这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市要现实问题。中央在“十一五”计划建议中已明确提出了降低能耗20%的要求,而且我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也已开展致力于建筑市场的节能规范和节能实施工作。在新形势和新要求的背景下,我国的建筑电气行业将面临新的政策性调整和转变,这就为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结合智能建筑的现状特点,如何增加和改善电气技术新的适用性,市新被提上日程。如何完善电气技术软硬件系统,如何改正电气技术实际运行中的不和谐因素,以致能达到实现智能建筑的功能能全部的充分发挥功能的目的十分重要。

具体来讲应加大对智能建筑电气技术的推广力度,完善售后服务,针对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的给予解决和指导,加大对现代化电气技术系统的育传力度,逐步扩大智能建筑的应用范围。智能建筑中的电气技术实质是多种科技综合在一起,需要多家不同的运营商共同协作完成,只有多家共同合作根据不同的状况进行调整和完善,才能逐渐被接受和认可,不断的扩大应用的范围。

建立健全对智能电气技术系统的管理制度,提高监管强度,确保电气技术系统开发合理性和运转的安全性,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对智能电气技术的管理制度,对各个项目进行专项控制,建立监管中心,规范电气技术管理工作,在智能电气技术管理中,能根据系统指标分析情况_出具分析报告。找出问题所在_避免不良状况的发牛。加强智能建筑电气设备的管理和操作,电气设备使用前的每一段时期都必须进行审图和检验,同时加强对智能建筑电气工程质量的监管,确保电气系统的准确、安全,保证电气系统的可靠性。

5.智能建筑电气的节能

建筑电气节能应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满足建筑物的功能,即满足照明的亮度、色温及显色指数;满足舒适性空调的温度及新风量,也就是舒适卫生;满足上下、左右的运输通适畅通无阻。_是考虑实际经济效益。不能因为节约一次投资而过高地增加运行费用,而是应该让增加的部分投资,能在几年或较短的时间内用节能减少下来的运行费用进行回收。三是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首先找出哪此地方的能量消耗是与发挥建筑物功能无关的,再考虑采取什么措施节能。如变压器的功率损耗,传输电能线路上的损耗都是无用的能量损耗。因此,节能措施也应贯彻实用、经济合理及技术先进的原则。

总之,随着建筑行业的设计要求越来越多,发展越来越智能化,电气技术以及产品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所以智能建筑的应用范围亦不断扩大,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建筑通过电气技术平台来发展和壮大。普遍使用电气技术绝对是智能建筑行业进行现代化信息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合理有效的使用现代化的智能系统可以促进加快现代化管理的步伐,提高智能建筑科学规范化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