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7:06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篇1

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剧,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但是

在这种社会大变革、思想大交融、观念大碰撞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中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仍旧在潜移默

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以及我们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对此,我们将一一加以解读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

(一)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观念的不同

中国饮食注重"味",虽然中国饮食注重色香味俱佳,但其真正魅力就在于它的味。寓形于外,寓味于内

;西方的饮食观念则凸显着理性,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如何,营养一定要保证。

2.饮食方式的不同

在中国,无论是大宴席还是小聚会,形式只有一种——团团围坐,共享一席。气氛和谐、浓烈、热情,

典型的代表就是火锅,热气腾腾、好不热闹;西式宴会则注重人与人的自由交流,典型代表就是自助餐

。大家各取所需,行动自由,方便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建筑文化差异

1.从建筑布局上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整体、群体,讲究中轴对称。如故宫、阿房宫等,体现出一种大气、气势磅礴之势;

西方古典建筑则多注重个体,空间上讲究突兀高耸,如典型的科隆大教堂等"哥特式"建筑。

2.从建筑理念上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具有敦实、平缓、温和等特征,表现的是入世的生活态度,故称为"人本主义建筑"

;西方传统建筑风格具有突兀、冷硬等特征,体现的是宗教神灵的出世精神,故称之为"神本主义建筑"

(三)医学文化差异

1.思维方式不同

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体现了辩证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相互包容。西医学方法论则是事

物单一性,体现了主客二分的哲学思想,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相互对立,不容混淆。

2.系统论

中医在研究人体时,一方面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另一方面,把人自身也看作为一

个整体;西医则主要是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原子论是西方医学的立论基础,即西医学把人体分割为

小系统,把整体分为部分,一段一段的切分,彼此不连通。所以易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

此外,中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绘画、体育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差异。综合而言,中国重整体、综合

,西方重个体、分析,其根源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体现也制约着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从总体上看,中西方在各自的历史进程

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一)辩证、整体性思维与个体、分析性思维

在思维的方法上,中国人长于辩证、整体思维。古人世间万物"现象"中发现事物都有对称性,如阴阳、

男女、天地等,因此要认识、洞察、改变世界就需要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看待对立;西方人则

长于个体、分析思维。相对中国人所关注的"现象",西方人自古以来更加关注万物的"本质"。从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先哲们就主张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宇宙观使西方人重视个体,强调由一到多

的思想,以分解的观点看世界,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尽力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搞得清楚透彻,从而形

成了其个体或者说是分析思维模式。

(二)迂回、曲线式思维与直线式思维

在思维运行线路上,中国人通常表现为迂回式、曲折式、圆式,西方则表现为直线式。中国人重视圆融

、舒缓、和谐的人际关系,希望达到天人一体的境界。遵循上下有序、长幼有别的人伦秩序,形成了有

序思维定势。人与人之间相互依靠,注重团结,他们一般不健谈,尽力避免与人对立,说话喜欢绕弯子

。向别人提要求时,一般先是陈述背景、原因、时间的来龙去脉,以便引起对方理解和同情或者使对方

有个思想准备,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要求。即使如此,也会提的非常含蓄、婉转,给双方都留足面子。

"由于西方文化的分析性特点及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维渊源,一般认为西方人的思维呈线性方式展开

,在一个方向上向前运行,是一种由点到线,以线为主体的直线式思维方式。强调世界的统一性、非矛

盾性和排中性,认为一个命题要么是对,要么是错,没有中间的选择。"他们追求自由、开放与民主,

注重表达个人意见,待人诚恳、直截了当,不绕弯子,习惯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陈述看法或观点,然

后再交待事件的背景、原因、条件等,以引起听者的注意和重视。他们公私分明,按规章办事,遵循游

戏规则,不徇私情。不讲究客套,言行也不受繁文缛节的约束。在交往过程中如发生意见相左、相悖甚

至发生冲突时,敢于直抒胸臆,遵循事实的是非曲直,不受太多感情的驾驭,养成了直截面对和解决冲

突的个性。

(三)具象、感性直觉思维与抽象、理性逻辑思维

中西方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上,汉民族重体悟、重直觉,即注重切身体会和直观的感受和思考。

汉民族擅长具象思维,善于把握具体的事物。如中国的汉字起源于图画,后发展成"随体诘屈、画成其物

转贴于

"的象形文字,达到"见形知意"的效果。综合运用比喻、联想、象征、类比等方式,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意

义,从而使其变得具体、直观、立体可感。使用象形文字促进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的锻炼,提高了中国

人的归纳、综合的能力。

西方人则擅长抽象与逻辑思维。古希腊的众多哲学家大多也同时是自然科学家,他们追求的是探索事物

的本质。因此,他们注重理性的观察和思维,注重"以事实、假设、试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思考、缜密

的分析、推理、论证,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而形象往往是无足轻重的,因而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

成为认识事物和把握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另外,西方人的拉丁字母语言属于拼音文字,词义与字形相

分离,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两者主要依靠特定的语法逻辑关系。因此,这种推理、演进的习惯就促

进了抽象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原因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这种差异,绝不是东西方人在大脑生理机能上有所不同,而是因各自的历史文化、经

济发展、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

(一)历史文化演进过程的影响

中国上下五千年,汉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主宰的是儒道传统文化。在古代,认为天是最高权威

,人间的万事万物都由天来决定。在集体和个人、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上,中国历来注重个人服从集体、

局部服务与大局。中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来自天的规定与安排,依赖的是道德、伦理力量的维护,这

就形成了中国人重人事、人治,并通过人治来实现政治一体化的思维模式。

西方文化则起源于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时期,在社会生活中强调的是人的个性与自由,后经过文艺复兴

运动和法国的启蒙运动,不仅仅得到了复兴和继承,并且有了极大的发挥。同时,西方社会注重人与人

之间的契约,重公平、法治,注重对个人意愿的保护,从而使西方成为一种以强调个人主义为主要特征

的社会。

(二)东西方不同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济模式是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的自然经济。在这种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中,先民们意识到庄稼

的丰收需要风调雨顺,离不开大自然的甘风玉露,进而悟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道理,庄子的《

齐物论》即体现了此种思想。所以中国的传统思维是重心术、向内求,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是也。封建专制下的政治制度是"家国同构",是通过家庭伦理道德规范来推定国家统治秩序,典型

的"人治"。"这种以家庭伦理为重的观念使人们在群体行动中容易服从某些特定的权威,不喜欢坚持个人

的权利。这种"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以求同求稳为处世原则。"

西方文化发源地--希腊半岛,其经济主要以商业、航海业、手工业为主,由于它们的发展从而引起了古

希腊哲学家对几何、物理、数学和天文气象的兴趣,并逐步形成了西方注重实践、注重揭秘、注重探索

自然、注重实验的传统。后发展到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相对应的理

性、逻辑思维方式便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代工业大革命以后,大工业生产方式的组织性、严密性

特点都大大促进了西方民主性、科学性的发展,"竞争精神"、"自我实现理论"、"自由主义"、"公平理论

"已发展成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典型特点。这种"工业文明"性格塑造了西方人自觉维护个人利益的法律意识

和较强的斗争、抗争精神,并且形成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处世原则。

(三)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东临大海、西靠高原山脉,是典型的封闭大陆型地理环境,受到大自然的外在压力较少,人们处事

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并认为"天人合一",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统一和融合的。同时,近一千万平方

公里的广袤陆地形成了中国人博大、超然的胸怀,表现出超人的忍让与隐忍性格。但是,在这种封闭的

转贴于

大陆环境下居住的人们,缺乏交流和竞争,保守内向,眼界相对狭窄,形成了文化独尊意识和狭隘的民

族中心主义,使中国人的思维成为局限在本土之内的内向型思维。

而西方国家多岛国或半岛国家,地处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这种环境促进了当地航海业、工商业的发

展。同时,海洋是多变的、波动的、不稳定的,其动荡不安、山风海啸的环境也造就了西方人注重武力

征服和空间拓展的个性。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与外界的交流和竞争相对较多,锻炼了其外向、扩散

、发散式的思维模式,思维的视野偏向于空间的延展,不受地域与边界的束缚。正如近代学者梁启超所

言,濒临河海的民族"精神勇猛",有"活气",敢"进取"。外向型思维使他们具有求新、求变、好动的性

格。

正如卡尔·普利布兰姆在《思维方式之矛盾》中所指出的:"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睦的关系之

所以受到阻碍,不仅是由于文化的复杂多样,更是由于思维模式的差异,就是说,是由人们确定知识来

源和进行有条理思维方法上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在我们学习过程中,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篇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思维方式礼貌原则差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为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常常使用某些方法和手段对语言进行调节。礼貌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实际交际中必须遵守的一种准则。无论中西方,大家对于礼貌都十分重视。但是在交际中,由于大家对礼貌的理解不一样,表达礼貌的方式也有很大差别,所以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原因有很多种,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西方迥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差异,作为深层次隐性文化的民族思维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语言形式。

思维方式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主要涉及语言、艺术、历史、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刘长林(1990)认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那些长久地、稳定地、普遍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对待事物的审美取向和公认的观点,就叫做该民族的思维方式。”王颖(2011)则认为:“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双层结构,其表层结构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这包含着人的情感、意志和潜意识等;而其表层机构的外观表现就是我们熟知的语言。”思维方式不仅影响文化,而且影响着各种语言现象。

一、国内外最早的礼貌原则研究成果

礼貌原则最早是在西方社会形成体系的。他们对于“礼貌原则”进行了很多评论,并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学说。

“Cooperativeprinciple”(合作原则)最早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H.p.Grice提出来的,他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因此,他提出了会话中的“Cooperativeprinciple”。其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l)量的准则(quantity);(2)质的准则(quality);(3)切题准则(relation);(4)方式准则(manner)。这个原则有很大的解释力,但是不能说明在语言交际中人们为什么要有意地违反会话规则而以含蓄地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1983年,Leech提出了“politenessprinciple”(礼貌原则),其具体阐述准则为:(1)策略准则;(2)宽宏准则;(3)赞扬准则;(4)谦虚准则;(5)赞同准则;(6)同情准则。Brown,Levinson也提出了face-savingtheory(面子理论)。他们首先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即“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它分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两类。

西方学者对礼貌原则进行了很多研究,但是他们主要以英语为起点,普遍性不够,对于其他语言很难有说服力。因此,我国学者顾曰国先生(1990)在借鉴了西方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本国土壤,根据中国特有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将礼貌原则归纳为尊重(respectfulness)、谦逊(modesty)、态度热情(attitudinalwarmth)和文雅(refinement)。后来他又提出了如下的汉语文化的礼貌准则:(1)贬己重人准则;(2)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求同准则。

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礼貌原则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交际中,交际双方从各自认为的礼貌方式出发,善意地、礼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是却经常遇到很尴尬的情况,这就是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在起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思维方式着手研究对比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为中西跨文化交际提供帮助。

二、礼貌原则在中西语用中的不同及其同思维方式的关系

在中西方语言中,有着大致相同的语言现象,如礼貌用语中的称呼语、赞扬用语、恭维用语和感谢用语等。本文从中西的思维方式差异来对比以下这些礼貌用语的不同。

1.英汉称谓礼貌使用的不同

(1)英语中无论指称自己和他人一般只用通常的名词,没有特殊的前缀,如:myhome(我家),hissister(他妹妹),而汉语则侧重于贬己尊人,指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用谦语,如“卑”(卑职)、“敝”(敝姓);指称他人或他人有关的人事,则用敬语,如“令”(令堂、令尊),等等。

(2)称谓家中亲属时,英美人倾向于使用名字直接称呼,而中国人大多习惯用亲属关系来称呼家中亲属,如“大姐”、“小舅舅”等。在称呼中还进一步区分是父方亲戚还是母方亲戚,年龄要比父母大还是小,如:“伯伯”、“叔叔”等,而英美人却无此习惯。西方人对于汉语的称呼语常常感到很头痛。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西方人善于开拓进取,利用资源。同时,由于基督教的洗礼,他们讲究人生而平等,认为平等对待任何人正是对人坦诚、尊重他人的表现,所以他们推崇平等一致的人际关系。对于他们来说,“人为本,名为用”,名字是一个代称而已,没有任何其他意义。相比较而言,中国受到儒家思想几千年的熏陶和教育,“尊名分,讲人伦”,交往时特别看重社会地位,讲究礼仪,有着几千年的“上尊下卑”的礼貌习惯,所以中国的称呼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称呼而已,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的集体主义取向推崇“和”,更多的是考虑别人怎么看、怎么做,这样的思维方式表现在语言中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称呼方式,别人在尊位,而自己在卑位,因而中西在称谓系统的礼貌使用上存在着明显反差。

2.英汉中礼貌的称赞及回应的不同

每一种文化中都普遍存在着称赞及回应,但由于文化内涵的不同,礼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1)在英语中,当面称赞女士外貌或服饰是礼貌的,而在汉语中却被视为不当之举。这样的称赞在汉语文化中是折损了听者的面子。我曾经在汉语课堂上遇到一个场景:留学生在练习用“越来越……”造句的时候造出了很尴尬的句子,其中一个德国留学生说了一句“老师越来越漂亮。”,后面的留学生们就开始效仿,“老师的皮肤越来越好。”“老师越来越帅。”,等等。这些句子当然都是没有语法错误的,上课的老师知道这是留学生们表达礼貌的方式,也了解跨文化交际的不同,可是对于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来讲,虽然老师口头上回答的是“thankyou.”,但在内心深处还是觉得接受不了,总认为在课堂上这样讲话很伤面子。

(2)英汉面对对方的称赞的礼貌回应有所不同。在英语中,如果夸奖女孩裙子漂亮,她一定会大方承认,觉得说话人表扬了自己,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可是中国女孩子往往会回答说:“不,不,只是一条普通的裙子而已。”这样的回答来说才是礼貌的,会给别人留下一种谦虚的印象。

在个人主义取向的观念影响下,西方人强调个人的作用,敢于承认事实,以事实为依据。同时,在思辨性思维的作用下,交际中多注意谈话的内容和实质,不注意外在的表现,说话直来直去。同时,他们的感情十分外露,表达方式也比较直接,但是这样的方式对于生性内敛的中国人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群体主义取向使得人们讲究群体的力量,在集体中也看重和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所以中国人并不喜欢当众表现自己,即使是优点,也喜欢轻描淡写地讨论,绝对没有西方人那样浓墨重彩的表现方式。

3.英汉中对他人表示感谢的礼貌方式有所不同

(1)在受到别人帮助表示感激时,英语文化倾向于肯定对方的付出以表谢意,如“thankyouforyourgreathelp.”,而汉语文化中倾向于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以表歉意,如“很抱歉给您带来这么多麻烦”。

(2)在家庭内部成员的道谢方式上也存在不同。西方的家庭成员之间,无论是谁接受了帮助都要表示感谢,而中国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说表示感谢。

西方人热情开朗,感情外露,同时亲人间界限明确,家庭观念较薄弱,家庭成员之间也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即使是亲人也要“明算账”。相比而言,中国人少说感谢,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比较重,认为大家都是一家人,没有必要把感谢挂在嘴上;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天性保守,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强调一种“尽在不言中”的感觉,打破了这样的美感,反而显得关系生疏、不亲近。

4.英汉邀请礼貌和回绝表达存在不同

西方人在邀请别人时往往简单而直接,如美国人在邀请别人时会说:“我明天晚上有个聚会,如果你想来就来吧。”如果对方想去就会直接接受,如果对方拒绝,邀请者也通常不会发出第二次邀请。可是相同的情况发生在中国人之间就不是一次邀请就算邀请了,邀请与被邀请就像是打太极一样,讲究你来我往,往往要经历好几次邀请和推辞才算邀请结束。这是因为在汉语文化中,面对“邀请”这种表示好意的行为,受邀者从来不会第一次被邀请就直接接受,那样会显得过于急切,是不礼貌的;反复推辞几次才是礼貌的行为。而邀请者也不能在第一次被拒以后就停止邀请,也一定要反复邀请几次,以示真诚。

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思维,他们的说话方式表现为直截了当,简洁明了,干净利落,认为这样直接的方式就是礼貌,拖拖拉拉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型思维,说话方式表现为迂回曲折,九曲十八弯,直接邀请表现得太迫切,不符合中国人含蓄的习惯,让人难以接受。

三、存在差异的原因

中西礼貌原则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思维方式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标准和语言习惯。“思维方式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它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深入到民族语言之中”(王治理,2008)。语言取决于思维,特定的思维方式造就了特定的语言方式,不同民族的思维差异也就导致了不同语言的差异。

西方的思维方式以个人取向为主,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强调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完全不依赖别人而存在。同时,他们的思维还表现为直线型思维和分析型思维。直线型思维讲究直接,绝不拖泥带水,分析型思维讲究实证考察。这样的思维方式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语言系统。因此西方人表现礼貌也非常直率、大胆且实际。

中国的思维方式以集体主义趋向为主,家国观念很强烈,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分子,虽然也承认个人的力量,但是更看重集体中的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国人非常注重面子,即使要否定对方,也一定要先表扬听话人的优点,在不伤及听话人面子的情况下委婉地提出缺点和改正意见,否则就是不尊重。同时,在螺旋形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中国人对于要说的话、表达的思想总是进行铺垫、渲染、解释、修饰等,表现在邀请语中尤其明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思维方式对于中西礼貌原则的影响很大,同时也影响着语言的其他方面。礼貌原则源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礼貌方式。在当今的跨文化交际中,虽然我们面对西方人的称赞会笑着回答“thankyou.”,他们对于我们的表扬也会说句“哪里哪里,您过奖了。”,但是,这些都只是最表层的文化现象,任何语言都是深层的文化,仅仅了解表面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层次地了解了语言现象的根源才有可能更好地处理好不同文化冲击下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更好地避免文化碰撞、交际失误和人际冲突等问题,使得交际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3]易洪川.汉语的礼貌原则与交际文化[J].语言研究与运用,1991,(8).

[4]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篇3

[关键词]语用失误文化差异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046-02

引言

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被称作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是英国语言学者thomas(1983)提出的,专门指跨文化交际中听话人对说话人,反之亦然,对语用意义做出不到位的理解或做出不恰当的反应。在语言交流时,说话人采用的语句符合正确的符号关系,但是表达的方式不符合场合、表达习惯和背景。具体来说,语言表述者,即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无意识地违反了交际背景,不符合社会规范,没有考虑交际双方的对象、时间、地点等综合因素。这违反了语言本身特有的文化交际价值,从而引发语言交际因遇到阻碍或隔阂而难以继续进行,进而导致了语言交际未能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更不可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种语言交际中所犯的错误被称为语用失误。(何自然,1997)本文试图从多方面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拓展探讨语用失误的分类、成因、影响和引起的注意事项等。

一、语用失误成因的分类

导致语用失误的成因有很多种,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下三方面较常见:

(一)语言表达自身的语用失误

一方面由于汉语思维模式下的语言表达者会按照汉语母语的语法表达式套用在英语句法中,从而引起语用失误。另一方面,是汉语为母语的说话者错误地使用了英语表达习惯,亦引起语用失误,两方面都会导致英语母语的听话者对这种语言表达难以领悟或接受。举个例子,在一次英语课后,一名自认为精通英语语言的汉语学生向听课的英国外教询问建议,当时的语言表达句子是“i’mdesirousofexploringyourfeelingonmyspeech.”英国外教听了不禁为之一怔,回答说:“Yourenglishistoobeautifultobetrue.”学生十分不解,但很确定这是来自书本中的语句。外教向学生解释了语言使用不当,没有注意语言使用的场合。“desirousofexploringyourfeeling”不是日常口语的正确表达法。符合这种场合的英语表达习惯应该说:“i’dliketohearyouropinionsonmyspeech”或者“Could1haveyouropinionsonmyspeech”。这位自认为精通英语语法的汉语学生是没有体会到语言使用的文体差异和场合,在应该使用口语的文体和场合却运用了书面语,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二)文化差异的语用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使用双方经常因为受自身母语使用文化背景的影响,不了解对方语言表达的文化差异,从而不能运用有效正确的语言表达语句,导致了语用失误。这种文化差异导致的语用失误与跨文化交际的语言使用双方各方面的了解程度相关,如地位、职业、背景、话题等。一般包含称呼、问候、介绍、寒暄、请求、询问、提议和道歉等语言使用习惯表达法。举例说明,若语言交际双方想谈论有关天气的问题,那么语句的使用需要表达出评论或者预测方面的天气情况。如:“Quiteastormlastnight.Goingtoclearup.isn’tit?”这种寒暄的语用表达基本功能是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时候能够改善或调剂社交人际关系,所以不能简单地将有关天气的表达语句说成:“it’sraining,isn’tit?”这就导致了文化差异下的语用失误。

(三)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

文化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思维模式上的差异,这样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形成沟通障碍。汉语思维模式以感性为主,重在综合描述而非细节分析,常有一句俗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西方思维模式以理性为主,重在逻辑分析而非综合概述,常常关注概念。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模式各具特色,却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了阻碍。以实例进行分析:

1.Foreignhost:wouldyoulikesomethingtoeat?

Chineseguest:no,thanks.

Foreignhost:areyousure?it’snotrouble.

Chineseguest:well,thankyouverymuch.

实例中,西方主人向中国客人提出问题,中国客人回答是否定的。按照西方思维模式等到的答案是“不要”,那就理解为真的“不要”;而汉语思维模式首先对提出的邀请和提供表示委婉拒绝,以此表示客气和礼貌。因此,实例中的中国客人前后的回答使得西方思维主人十分茫然。这完全影响了跨文化交际,没有达到有效的交流效果。

2.Chinseshost:wouldyouliketohavesupperwithmenexttimeinyoursparetime?

Foreignguest:ofcourse,when?

Chinsesguest:anytimeisok.

在这一实例对话中,汉语思维者是运用感性思维对客人进行礼节上的邀请,并出于礼貌和尊重,不主动设定时间,给客人以足够的调整空间。而西方思维者是理性思维,关注事情的时间和概念,遵守行为规范,认为真诚的邀请是需要有具体时间的。汉语思维者对时间回答得含糊其辞,直接导致了这次对话交际失败。

3.Foreigner:Youlookbeautifultodaywiththedress.

Chinese:oh,no,it’sugly.

可以看出这次的交际效果十分失败。汉语思维注重礼节,在交流中,讲求尊重他人,贬低自己,在礼貌原则上称为“贬己尊人”。而西方文化中没有这种原则,西方思维自然难以接受这种现象。因此,在对话交流中,汉语思维者习惯性对他人的称赞进行否定,以此表示谦逊尊重,而这一举动会给西方思维者造成很大的不快,认为自己真诚的赞扬被立即否定,反而感觉没有受到尊重,对方十分不礼貌。

通过对几个跨文化交流实例的举证和分析说明,不难看出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会带来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社会交际方式、道德衡量标准等一系列语用失误现象。尤其是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经常会导致语用失误引起的跨文化交际失败。语言自身的语用失误与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主要体现在词语文化的内延和言语行为文化的外延层面上。(连淑能,1997)无论是词语文化的内延语言差异还是言语行为的外延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若对中西思维差异,文化差异和语言自身的差异置若罔闻,无疑会增加交流难度,导致更多语言失误。因此,在与西方思维者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务必注意交际行为和语言使用。应充分了解交际对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如真诚交往、独立自主、遵章守时、谈吐幽默、尊重个人权利、选择和隐私等诸多跨文化上的差异。

二、结语

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用失误主要是问话对象的身份或社会地位而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是由于语言自身差异、文化背景差异、思维模式差异和社交行为方式差异造成的。这些差异的产生自然是由于使用不同种类语言的人的社交心理、思维和推理方式不同而产生差异性语言的人的社交心理、思维和推理方式,并对交际产生影响,从而出现信息误导、信息错误和信息障碍。因此,只有在拥有了丰富深厚的中西文化素养和多方面的领域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应用得体、正确,不出现语用失误。由此总结,欲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有效的技巧即是合理的分析,掌握交际双方语言上的差异,文化差异和思维模式上的差异,无疑会减少语用失误,增加交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thomas.J.(1983)Cross-culturalpragmaticFailure[J].appliedLinguistics.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篇4

关键词:中西方思维;差异;电影

众所周知,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导致中西方的人们在生活习惯,风俗,信仰,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差异和不同,中西方的人们用不同的方法和视野观察着这个世界,对这个客观的世界作出分析和评价,所以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文化,这是由于我们长期观察这个世界所形成的现实认识和凝聚的经验不同,所以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通过文化的一种,即语言,表现了出来。所以我们今天可以自由的探讨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形成了跨文化交际,以便消除中西方之间的隔阂,误会和冲突。首先,先了解一下中西方思维差异产生的原因。

我们知道,文学和哲学是密不可分的。民族文化和哲学给思维形式以其深刻的影响。哲学就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具体反映。比如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是人类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唯物主义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而唯心主义则认为,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有的人信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起源,而有的人信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才是第一性,物质是第二性,这就体现了人类之间思维方式的不一样。在中国,我们的先人主张“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于我”,崇尚的是和谐,万事皆以整体为大局;而在西方国家,注重的是“人物分立”,注重逻辑推理,个体思维,认为整体只有在个体对立中才能存在。

中西方民族的经济制度和地理环境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影响。西方国家临海较多,所以视野和思维相对开阔,他们的工商业和航海业十分发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生产,由此向外进行扩张和侵略,也把先进的技术带到了世界的各个地方;而同时期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大国,君主专政,人民则是靠天吃饭,气候条件好适应农作物生长,人民丰收则生活就过得好,而气候条件不好,农作物不生长,则是灾荒之年,加之与外界少有接触,所以就造成了国家封闭,人民思想落后的局面。

那么,中西方思维具体有哪些差异呢?这种差异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呢?

首先从电影中体现出来的民族性格来看。我们都知道,中外电影所表达的内容,艺术手法,思想结构,都有极大的不同。比如,在电影《高考1976》中,讲述刚刚恢复高考的那一年,一群年轻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参加第一届高考,这中间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体现出他们这个小团体共同奋斗的精神。而西方在同类型的电影中,则比较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有时候甚至强调个人拯救整个集体,或者个人拯救整个世界的英雄主义。美国电影《蝙蝠侠》,蝙蝠侠是美国家喻户晓的漫画英雄,是一个绝不杀生的的正义之士。在美国的超级英雄之中,蝙蝠侠是一个很贴近群众的英雄,他目睹父母被害而产生了亲手铲除罪恶的强烈愿望,晚上身着紧身衣、头戴面具、携精心打造的先进设备四处行侠仗义,并且有一个忠心耿耿的随从相助,这些都是美国式英雄主义的体现。

其次,从人物形象变形的方向逻辑来看,在中国的电影电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当中,尤其是在神话作品当中,总会出现一些关于变形的故事情节,闻名遐迩的《西游记》,里面出现众多的妖精,类似于白骨精,玉兔精,蜘蛛精之类,她们的造型从特点上来说就是全幻化成人形,或者人身+x头,或许还来个尾巴,总之就在中国的神话世界里,变形的方向是从非人变成人。最经典的代表除去《西游记》还有《白蛇传》里的白蛇与青蛇、蜈蚣精、金轮法王、兔精,《聊斋志异》里的狐妖、树妖等等,可以说中国的电影电视剧在人物形象变形的方向上都大同小异。而从西方国家的电影来看,在人物形象变形方面则和中国的电影有着一些差别。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卡夫卡的《变形记》其中第一部分讲述了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死了。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从这个简单的内容可以看出这里的变形是从以人为中心向非人的方向变化。再比如说电影作品《猫女》和《蜘蛛侠》,这些电影从名字就可以很容易的判断出电影所表现出来的变形内容和方向。造成这些变形差异的原因是因为西方人更加热衷于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中国人则更喜欢把未知的事物纳入到已知的范围中,就像小孩子一样十分“怕生”不像西方人那般放得开,所以西方人是冒进的,而中国人是退守的;所以西方人不断地发明创造,而中国人却不断地反复利用;当西方国家大多数都已完成了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而中国大部分地区仍退守于农耕文明的位置。这些外在环境和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不仅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同时也使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导致两种文化发展得极大不同,我们从上述电影中可以得出中西方思维的如下差异:

1.东方人重整体思维,而西方人重细节分析

东方人注重各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事物周围的各种具体环境与条件;西方人则注重个体事物的独立存在,注重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东方人从一开始就用整体性的思维分析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对潮汐原理的研究,如公元1世纪东汉时代的王充在《论衡书虚篇》中明确指出潮汐运动对月球的依赖关系:“涛之起也,随月盛衰”。而西方人的分析性思维可以说始自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例如,用物体的属性来解释物体的运动。直至伽利略时代,他们才开始注意到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

2.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西方人重抽象思维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形象的东西,早在十九世纪中国“尚象”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偏重形象的思维方式,这种形象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汉字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汉字经历了古字到小篆,小篆到隶楷,再从繁体字到简化字的过程,可以说从古至今的演变都体现了汉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绝大多数的汉子都是音、形、意结合的三维表意文字,其特点是由其形可以知其义,比如“碑,林,冰”,我们都可以从它们的形旁了解到它的意,或者从声旁了解到它的读音。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字的构造来解释或者猜测词的意思或者读音。而英语是一维表音文字,读音与意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抽象性极强,而且一词多义现象较多,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拼音规则读出它的读音,但是完全揣测不出这些词语的意思。英语的抽象表达方法主要见于大量使用抽象名词,这类名词涵义概括,指称笼统,覆盖面广,往往有一种“虚”、“泛”、“暗”、“曲”、“隐”的魅力。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讲,最能反映他们文化内涵,深度,思维方式的外在体现物就是承载和传承这个民族文化的语言和文字。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在汉字这一块体现得无与伦比,而西方人的抽象思维也从他们的拼音文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中国人重曲线思维,西方人重直线思维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感受得到,中国人说话不那么直截了当,喜欢绕一些圈子,或者给听话的人留有一些余地,让大家在面子上都过得去;而西方国家的人喜欢直入主题,不喜欢兜圈子,今天要解决什么问题就直接切入,他们习惯将语义的重心放在第一句话说出,然后再把其他要说的内容成分一一补进,叙事多为先将重点的东西讲出来,重心在前。这就是所谓的曲线思维和直线思维,在有的时候有的方面,直线思维的人会节约不少时间,从而提高他们的办事效率,而曲线思维的人办事由于事前的铺叙太多,往往在人们看来做了很多无意义的事情,办事讲话的效率有待提高。总的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圆形向内,顾左右而言他,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是一条直线,注重和实际事物相关的程序,规则等一些东西。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大致的了解到中西方思维的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是由于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以及民族性格等原因造成的,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在与他们进行交际的时候,才能有效的消除文化隔阂和文化冲突,才能实现我们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更好的与人沟通,联通世界。

参考文献:

[1]张彬.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看汉英翻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2]林可济.“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中西哲学比较的重要视角[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5]贺毅.中西文化比较[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篇5

关键词: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音乐美学

基于音乐美学角度,富有的思想与价值的歌曲,不仅是高雅艺术,也是富有美学韵味的艺术。不同国家由于文化特征的差异,其歌曲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但表达情感是共通点。中西方音乐美学在思想内涵、演唱方法、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1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的相同点

1.1重视创作形式

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在创作形式方面存在着共同点,均重视改编民歌。西方艺术歌曲是基于本国民歌发展而来的,我国的艺术歌曲则是受西方文化影响,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民族音乐的研究,使得我国的民族音乐得以发展。在民歌创作方面,西方以美声唱法为主,譬如《我的太阳》《友谊地久天长》等,这些作品被广泛的流传。而我国本身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歌演唱的形式较多,以民歌为主题的代表作包括《玛依拉》《在银色月光下》等,是基于民歌进行改编的。

1.2重视织体调性的创作技巧

中西方艺术歌曲重视伴奏织体的创作技巧,因为伴奏织不仅能够使得歌曲的情感更加的丰富,同时能够烘托歌曲的气氛,展现和声的优美之处。西方艺术歌曲多以浪漫的旋律为主,发挥伴奏织体与调性的作用,使得歌曲的艺术情感更加的浓郁,代表作包括《菩提树》与《魔王》等。与此同时,中国的歌曲创作者也重视旋律伴奏的创作,多采用民族调性的织体,进行歌曲写作,极具本民族特色,代表作包括《茉莉花》与《教我如何不想他》等。

2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的差异分析

2.1美学思想上的差异

由于地域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不同,使得中西方艺术歌曲的美学思想存在差异。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不同,最早起源于西周,受礼乐思想的影响较深。在春秋战国时期,受百家争鸣的文化思想影响较深,观点迥异的音乐美学思想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也深受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影响。但是由于受到封建统治思想的制约,使其处于保守发展状态。

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西方音乐美学在中世纪时期,受宗教思想的禁锢,在近文明时期-20世纪期初,才得以发展。音乐成为专业学科,是以“五线谱”的出现与应用为标志,伴随新美学思想的出现,使得西方音乐艺术得以快速发展,西方美学思想呈现批判创新的发展态度,重视联系具体作品,以解决作品中的审美问题。

由于时代背景与文化的差异,影响着作曲家们的音乐视角与审美情感。以中国的《玫瑰三愿》和西方的《野玫瑰》为例作比较:这两首歌曲均是将玫瑰花作为创作素材,其中《玫瑰三愿》这首歌曲是以“淞沪会战”为创作背景,歌曲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采用小提琴与钢琴作为伴奏,旋律以淡雅宁静为主,弥漫着忧郁的情绪,而作品《野玫瑰》是歌德根据德国的一首民谣改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情怀,旋律较为明亮简洁,内透着欢快活泼。

2.2歌曲演绎方法上的差异

歌曲的演绎方法最能体现歌曲的情感内涵,不同的演绎方式与方法,则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西方艺术歌曲多为美声唱法,注重胸腔共鸣发声,采取科学的发声方式,演唱时追求感情细腻,声音较为宏大,并利用声音来描绘作品的意境。美声唱法咬字较为靠后,需要演唱者做到气息流畅,咬字圆润,善于运用声音的穿透力,来展现歌曲作品的欢快情绪。中国艺术唱法融合了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民歌唱法等,歌词咬字的位置相对靠前,利用喉咙的上下移动,来调整歌曲的声音,注重淡雅,追求高洁的艺术意境,这与我国民族歌曲的审美相符,譬如:作品《玫瑰三愿》的演绎,注重旋律强弱的变化,歌曲的整体速度较慢,演唱者不仅要表现出女性柔情的一面,还需要确保音色统一。

2.3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第一,思维方式的差异分析。中国音乐作品审美观念注重感性思维,不受固定思维观念的拘束,属于非逻辑性思维。中国歌曲作品讲究意境美,歌曲追求的深远意境,能够给人遐想的空间,使个人的思想情感能够得以升华。而西方音乐审美思维方式则重视科学与逻辑思维,在20世纪前,由于西方在包括心理学、数学、生理学等领域的发展,使得西方音乐思维方式,也朝向科学与逻辑思维方向发展。在创作作品时,创作者重视调式和声的合理布局,以及伴奏织体技巧的使用,其作品多崇尚理性思维,歌曲结构鲜明,且技法细致,多数艺术歌曲作品中,大胆采用了调式和声。

第二,以歌曲作品为例分析。以中国的《玫瑰三愿》和西方的《野玫瑰》为例做对比分析:作品《玫瑰三愿》采取单二部曲式结构,共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使用的是e大调,这部分的旋律优美,但略一丝伤感,主要对绽放的玫瑰其绚丽多彩的形象进行刻画,而另一部分,采用关系小调#c,进行调性调整,旋律逐渐增强,将歌曲推向高潮来描述玫瑰花,同时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使得歌曲耐人回味。而舒伯特的《野玫瑰》是采用调试和声,在转调与变和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作品共由三段歌词组成,采用的是G大调,歌曲旋律悠扬,富有逻辑性,歌曲将前4小节,作为创作主题动机,贯穿于歌曲的全部,其曲调明亮且流畅,同时,使用临时升降记号来转换调性,旋律多采用四度与六度跳进,歌曲中的钢琴伴奏旋律较为简洁。至于歌曲的间奏与尾奏,多使用顿音与装饰音,作为写作手法,营造活泼的气氛。

2.4创作方式上的差异

就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而言,中西方音乐审美艺术存在差异。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具有集体性与一体性,多数作品不是作曲家的个人行为,而是凝聚了多人的共同创作思想,作曲家还需身兼作品歌唱者或演奏者的双重或多重角色,与此同时,作品演奏或者歌唱过程具有即兴性。然而西方音乐作品创作具有个体性,其一度与二度创作是分离的。而且西方歌曲作品主要是作曲家的个体劳动,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作曲家不需要兼顾演奏家的职能,只需完成乐谱创作即可;再则,中国音乐作品强调意境与气韵,追求创作妙趣,作品较为含蓄与婉转,而西方音乐作品则带有浓烈的宗教气息与道教色彩,作品表现形式较为固定,作品具有神圣感。西方后期作品更多融合了生活气息,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直白与强烈。

本文基于音乐美学视角,对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做以了简要的论述,试图强调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美学思想差异、歌曲演绎方法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创作方式差异等方面,以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趣味的区别。

参考文献:

[1]王健.从音乐美学视角看中西方艺术歌曲审美差异——以黄自《玫瑰三愿》和舒伯特《野玫瑰》为例[J].艺术百家,2015(05):228-229.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篇6

关键词:国际贫易文化差异

国际贸易就是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由于人的购买行为是由需求决定的,而需求受文化背景制约,人们总是依照本民族的文化习惯、文化标准和风俗来审视和评价外来文化,在国际贸易这种跨文化的经济活动中,任何细节都无时不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所以说在国际贸易中,适应特定文化环境的企业就能抓住消费者的需求,取得巨大的成功,不能很好把握文化环境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其国际贸易活动就难以展开,可见能否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氛围是国际贸易成败的关键。在现代东西方国际贸易中影响国家间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东西文化反映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价值观是人们对好与坏、美与丑、值与不值、干净与肮脏、正确与错误、善良与残酷、公正与不公正、得体与不得体所进行判断的标准。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

东方文化注重“和为贵”,以“和”体现其最核心的宗旨。而在西方人的意识中,全局的观念比较淡薄,个人的利益是至上的。西方人在道义上没有东方人的背负,他们只知道为生存而奋斗;为利益而争斗;为欲望而决斗。获取个人利益是其社会行为的指南,也是其事业成功的支柱。

西方人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是一个任何人,无论出身贵贱,都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从头开始的社会,这一“平等”观念体现在行为模式中常表现为对陌生人甚至是家人的过份客气和礼貌,如对任何服务都要说声“谢谢”,作完报告也要说声“谢谢”,对待家庭成员甚至是晚辈也是“谢谢”挂在嘴边,连打个喷嚏也要说声“对不起”。

二、东西文化反映在思维逻辑上的差异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一般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变化论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者街年在着适度的合理性。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胜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取向的不同,在不少情况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对人的行为归因上往往正好相反:美国人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中国人强调环境和他人的作用。东方人信仰理想主义,重视主观看法。西方人则信奉现实主义,重视客观事实,一切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

三、东西文化反映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篇7

不同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就语言与文化的而言,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对语言学习的影响重大,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文化渊源的了解。人类文化学和语言文化学认为:单纯掌握一种外语的语言并不能与掌握目标语的人进行交际。古希腊神话和基督教思想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影响着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无论是在地域上还是在根源上,都有极大的不同,了解中西方方文化,广泛涉猎中美文学作品,对语言学习者是十分必要的。

1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同表现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1.1对待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异同

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相关的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无所不在。西方人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民主,讲求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认为如果连个人利益都保证不了,更不能谈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在处理各种纠纷与冲突时,他们以维护个人利益为根本,有利个性独立发展;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他人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私欲,反对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讲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受到的教育是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主,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1.2考虑问题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人同源,却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人与人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形成了文化文明的差异,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能力,注重理性思维,他们更乐于从物质世界着手,考虑事物之间的逻辑性、关联性,探索和追求事物的本源。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最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注重感性,强调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在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关系时都有着更深的思考,偏重于感性思维或抽象思维,探索事物喜欢从情感角度来进行,追求事物的发展及变化性。

1.3风俗习惯的差异

中西方人的风俗习惯相差甚远,比如从对颜色的好恶来看,中国人喜欢红色,传统的中国人把红色视为“喜庆”“吉祥”“旺运”等的美好象征,在重大节日时穿上红装,挂上红灯笼等,而白色、黑色被视为不祥的征兆,通常在对已经过世人的葬礼上穿上黑或白色的衣服。恰恰相反西方人喜欢白和黑两种颜色。在他们心中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新娘在婚宴上穿上白色的婚纱,参加晚会时外国女性则穿上黑色的衣服,表正式,典雅,由此可见,中国人喜欢红色,黄色,崇尚热情,西方人喜欢白色,黑色,注重理性。又如在生活中西方人注重个人的生活质量,注重对个人利益、个人隐私的保护;而中国人则更多时候会考虑到家人和朋友的处境,讲求亲情,友情。

此外,从造字方法上看,中国人以象形字为主;西方人以“尽量使人明白一个字的含义”为宗旨。这种目标上的差异分明表明中国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西方人注重内在的实用性。从艺术角度上看,中国的水墨画大开大阖,气势如虹,讲求神似和意境;西方油画注重写实,讲究的却是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这种写意和写实的不同表现出东西方人个性发展的不同:情感与理智。从建筑风格来看,西方建筑以直为主,真冲去霄,线条感强,表现出对天空的向往;而东方建筑则以曲线为主,体现出对大地的眷恋,这种直与环的区别表现出西方人追求征服自然,锐意进取的性格,而东西认则是提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之道。

2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影响

文化赋予语言丰富的内涵,文化的传播促进语言的发展,在不同文化相互影响作用下语言中大量新词汇和表达法的出现。接触和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特点,有利于对中西方语言的理解,学习,有利于弘扬我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及更多的汲取西方文化精华,从而培养语言学习者的世界意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从词汇学习来说,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相关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学习中我们就不可避免的学到很多与自我相关的词汇如self-confidence(自信),self-image(自我形象),self-cultivation(自我修养),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等。我们受文化的影响,可能认为在西方社会中追求的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及与self相关的词汇多为贬义词,但在他们看来可能追求个性,独立,自我是很重要的,因此对文化的前提了解就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应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的根源,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

西方人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重逻辑思维;而中国人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因此在学习语法过程中注重运用各种关联手段以求句子的完整,组织严密,层次分明。如英语中前后分句必须主语是一致的,否则为错误的。相反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注重理解,以辩证思维为主,故在汉语里这种情况则完全不必要。除此如表达语序的不同,英语由小到大,而汉语由大到小等。

此外西方人直率、热情而东方人内敛、自省,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尝试更多的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及产生的原因,要主动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去。

1、应多涉猎西方文学,从英美小说、影片等外国艺术去了解西方人的思维定式,借以和我们中方文化进行对照,同时把将“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自觉应用到实践中去。

2、生活中可以多利用互联网,尝试与外国朋友发e-mail等形式进行交流,沟通,以便更快捷的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还可以多参与英语晚会,英语角等形式的活动,创造机会加深文化知识的应用。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篇8

论文摘要:中西文化差异一直是制约中国人与讲英语国家的人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对中西文化差异知之甚少或缺乏必要了解,在交际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造成误解或陷入尴尬境地。所以了解文化差异的表现及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避免文化冲突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主要就中西文化差异和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和比较。

前言

近年来,文化差异研究正在引起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语言文化教育者的普遍关注。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文化差异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是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和产生差异的原因作简单的论述和比较。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2、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三、结语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风俗习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居住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来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篇9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跨国旅游文化;影响

一、称谓用语方面差异产生的影响

旅游业作为一项服务性的行业,注重称呼方面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在称呼方面有着及其有着十分明确的要求,随着不断的发展,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了一种习惯。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称呼方面却与我国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如不加以注意,很有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误会。例如:在西方国家中,服务人员通常在提到老人的时候,都不会使用old这个单词,而是使用seniorpeople,意思为年长的公民。因为在西方人的思想中,对于年岁的上涨会产生恐惧,用老来称呼对方是对人的一种侮辱。而在我国的文化中,老这个字带有尊重与净重的意思,通常情况下是用来形容德高望重的人,是一种恭维,一种尊重。然而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在理解方面出现大相径庭的情况。就这一点上来看,我国传承的“长幼有序、贵贱分明”的传统礼仪思想对于西方人并不适用,只有明确这其中的差别,才能在今后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减少误会的发生。

二、价值观差异产生的影响

价值观的产生与人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因此,中西方语言与文化中的禁忌也大不相同。在我国看来,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国人民通常表现出谦虚、合作以及集体观念等姿态,给人以缺乏主见的印象。而在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中,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西方国家的人更注重个人的[私以及人权,追求平等与自由。例如:在中国,旅游景点以及酒店宾馆的服务人员为了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主动向客人介绍旅游景点的相关项目与指南。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中,这种主动式的服务算得上是优质服务的典范。但是,在西方的文化体系中,这样的关心行为反倒会被认为是侵犯其个人隐私的行为,不仅不会得到感谢,反而会遭致西方游客的反感与讨厌。

三、思维方式的差异产生的影响

在我国的思维模式中,推理是一种常见的思维模式,从我国千百年的发展史上来看,我国人民最擅长的推理模式是类比推理。在旅游业中,主要表现在对旅游景点的介绍方面。许多来华旅游的西方游客都有这样的疑问,去桂林旅游的时候,导游会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也就是桂林山水天下第一的意思。然而,去云南丽江旅游的时候,导游又会说丽江山水天下第一。很显然,在西方人的思维中,天下第一只能有一个,如果出现了两个,那只能说明其中的一个是假的,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旅游者来中国旅游以后,经常会对中国旅游景点产生名不副实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导致这种误会产生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在我国的文化中,天下第一只能算作是一个形容词,并不是一个指向性的标准。而在西方人强调实证性与精准性的价值观中,这种模糊指向性的事物,显然是无法理解的。

四、其他文化差异对旅游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影响

不仅是中国在接待西方游客时,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困扰。西方国家在接待中国游客时,也会感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扰。笔者曾经跟随过一个旅行团去欧洲旅游,由于是欧洲八国游,所以每一站的停留时间并不长,除了简单的购物,就只能游览一到两个旅游景点。这时候,问题就来了,负责带队的导游会问游客想到哪里旅游。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由于时间紧迫只能去一个地方,自然是去哪儿都可以。然而,按照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回答都可以的意思就是两个地方都想去,所以,一路上一直在强调,时间紧迫,只能去一个地方,这就是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的误会。除此之外,西方人认为人、兽平等,如果按照我国的习惯,为西方的旅游团提供猴脑或者是活鱼活吃等特色菜肴,在西方人眼中便是对生命的亵渎,不仅不会领情,还会提出严重的抗议,造成不必要的尴尬。

五、总结

综上所述,文化是人类在同一个环境下产生的共同心理程序,由此看来,文化并不是个体所表现出的特征,而是一种普遍性的、具有共性的、受到社会认同的心理程序。因此,在我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中西文化差异的作用,加强旅游跨文化交际的管理,加强旅游景点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明确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影响,促进我国旅游业向着国际化方向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中西方文化思维差异篇10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西方电影名翻译

英文电影名翻译属于一种文化交流活动,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的差异对中西方电影名翻译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从中英思维差异、审美差异、文化内涵联想,宗教文化等多个层面分析文化差异对中西方电影名翻译的影响。

1.英汉思维差异方面的影响

英汉思维方式及思维形象有很大的差异性,主要是因为地理生存环境与生产生活方式及人自身的生理状况有很大的差异。汉语语言倾向于人文文化,尤其强调综合和概括思维的方式;在语言文化方面常常表现为暗示、慎言等。英语语言文化则偏重科学文化,讲求细微、曲折和周到。这些思维差异表现在电影名翻译方面就是汉语言中较多地使用概括性词汇,例如《天下无贼》、《保持通话》等。而英语电影题目中往往追求精简和新颖,经常以影片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名命名等,例如pearlharbor、speed等。

2.审美价值的差异的影响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两地区的观众存在一定的审美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以无为本,认为一切美感都是与生活相联系,美学的概念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人们在生活中就能提炼美感。西方国家是以有为本的,认为审美是要在生活之上,与社会生活具有明确的界限。翻译工作者首先要正确把握源语语言文化内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考虑目的语观众的审美需求,在目的语语言文化中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传递目的语的电影艺术受众,给他们带来美的感受。在文字排列方面,汉语在审美上讲求修饰和神韵,讲求文字搭配。Deathbeforehonor《铁血军魂》这些片名中使用了中国人熟悉的文化征象,军魂一词深蕴了中国浓郁的文化氛围及译者的文化情感,这样的影片名更能被中国观众接受。

3.文化内涵联想方面的影响

同一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联想。同一事物在汉语中看来是美好的事物,而在英语中可能有相反的看法。译者在翻译电影片名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一方面的影响。例如:《卧虎藏龙》,如果在英语中被翻译成grouchingtiger或hiddenDragon,西方国家的观众就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或者完全不理解影片的真正内容。因为汉语中的“龙”和英语中“Dragon”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和联想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不仅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而且是权力、尊严的象征。然而在西方,龙并没有这么重要的地位。西方把龙视作一种邪恶可怕的怪兽,是血腥和暴力的化身,所以用“HiddenDragon”译“藏龙”实在不妥。用“RoaringLion”译就比较好,因为英文中的雄狮是力量、权力、威严的象征。

4.宗教文化方面的影响

宗教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人大多有,宗教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他们的语言交际和思维方式,而中国却有很多人对宗教不甚了解。最典型的实例就是美国著名影片seven。该影片反映的是一种西方宗教文化,与宗教背景密切相关。对于中国人来讲“seven”不过是一个普通数字而已,很难联系到西方人们头脑中的宗教文化意象。在西方,“seven”从宗教意义上理解就是一种宿命的暗示。汉语影片译为《七宗罪》,充分考虑了宗教寓意,更容易让中国观众了解影片的内容,被中国观众接受。

5.考虑典故、习语对应的影响

电影片名的语言表达通常都是简短、精炼的。虽然只有几个词语,但是内容都是高度概括的。典故习语中大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信息,这就需要在翻译的同时考虑到两种语言的对等。例如:深受中国人喜爱的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顺应西方受众的文化需要,翻译成“theButterflyLovers”自然比直接音译要好。但是,别具一格的译名“newRomeoandJuliet”更能引起西方人思想上的共鸣,更能让观众对影片主题一目了然,进而激发观众观看的欲望。

6.结语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电影片名的翻译需要译者在忠实原片内容和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地进行创造。译者还必须充分了解源语与目的语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各个方面的差异性,特别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充分考虑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宗教文化及典故、习语等方面的文化对应,灵活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实现两种语言文化信息的完美转换。

参考文献:

[1]华先发.新编大学英译汉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