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内容十篇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内容十篇

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3:50

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内容篇1

儿童口腔健康是一生健康的基础,我国儿童龋病患病率高,根据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5岁儿童、12岁儿童、35岁-44岁人群组、65岁-74岁人群组的龋齿患病率分别是66.0%、28.9%、88.1%和98.4%。其中,5岁儿童龋齿患病状况处于世界较高水平,且口腔健康知识和行为养成率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口腔卫生服务能力较弱,儿童口腔卫生工作亟需加强。

我县于2011年开始实施该项工作,通过有组织地开展群体口腔疾病预防干预,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促进了我县儿童口腔健康,提高了儿童口腔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带动了口腔疾病防治队伍建设。但口腔疾病防治的严峻形势迫使我们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1现状

儿童口腔疾病防治是业务广泛,多学科、跨部门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综合性。中央财政从2008年起设立了中西部地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支持在项目地区建立儿童口腔卫生工作机制,开展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基层口腔卫生专业人员培训,对适龄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窝沟封闭等。项目对探索适合我国中西部地区特点的口腔卫生工作模式,增强中西部地区口腔卫生保健服务能力,改善中西部地区儿童口腔健康状况,提高儿童口腔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口腔干预不仅是在防治的方法,还体现组织管理、宣传动员等方面,是社会化的工作体系,综合性防治措施。

1.1覆盖范围较少我县开展的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由于受经费和医疗水平的限制,导致该项工作不能全面覆盖,受益人群较少,大部分儿童仍不能得到较好地口腔卫生保健服务。

1.2口腔卫生保健工作发展不平衡由于受领导重视程度、技术条件,地区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县各地也存在口腔卫生保健工作不平衡,部分地区缺乏长期有效地工作机制,网络建设、服务内容和质量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1.3口腔专业医务人员和设备缺乏目前全县67个公立医疗卫生单位,能从事口腔治疗的单位只有15个,有资格人员25人,且相应医疗设备不足,远远无法满足我县口腔卫生保健的需求。部分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低、主动性和责任心不强,对工作方法、工作内容不了解,也在一定程度影响项目的开展。

1.4口腔疾病综合干预单一口腔综合干预还只停留在单一的宣传和窝沟封闭的方式上,未更深入开展干预工作,虽然项目的实施为我县在口腔疾病预防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但相对日益增长的口腔卫生保健需求来说,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服务的质量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对策

2.1加强组织领导在实施过程中各相关单位或部门应充分认识当前口腔综合干预项目工作的重要性,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规划。充分发县级医院的资源和技术优势,逐步建立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导,县级医院为技术主体,各镇乡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的口腔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

2.2加强口腔医师和相关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加强基层口腔医师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各级已经从事口腔综合干预的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要符合实际工作需要,要让基层管理人员明白做什么、怎样做,使他们掌握工作方法、程序,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技术水平,同时在全科医生培训中增加口腔防治内容。

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内容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口腔科的92例进行口腔检查儿童。纳入标准:年龄3~10岁;首次进行口腔卫生检查;既往无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史。排除标准:存在牙齿缺损;合并全身系统疾病;合并精神疾病;存在认知障碍。儿童及其监护人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6例。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3~9岁,平均年龄(5.17±1.28)岁。干预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5.24±1.5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儿童给予口腔保健的常规健康教育,调查儿童口腔清洁及牙齿保健情况、指导儿童正确刷牙、指导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与生活习惯等,每2个月进行1次。干预组儿童给予口腔保健的综合健康教育,采用健康教育手册、多媒体视频与图片、宣传讲座进行健康宣教,向儿童发放以生动趣味图画为主的健康教育手册,手册内容包括合理刷牙次数、正确刷牙姿势、不良口腔习惯及其危害等内容,向家长发放相关健康教育手册,纠正家长如龋齿无需治疗的错误的口腔保健观念,指导家长正确刷牙方式、日常口腔护理内容、限制儿童吃糖果及其他零食等;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片向儿童及家长宣传局部用氟的好处、沟窝封闭的重要性,鼓励儿童积极提问,耐心、详细地解答儿童与家长的疑问;介绍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不良口腔习惯,增强儿童与家长建立防龋齿意识,加强家长对儿童口腔保健的监督;介绍儿童常见不良饮食习惯,强调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向儿童与家长推荐健康合理的饮食方案,叮嘱家长严格控制儿童饮食,避免进食过多甜食、酸性食物;强调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重要性,叮嘱家长定期带儿童来院检查,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保健习惯;健康教育每2个月进行1次,每次教育2h以上,针对个别儿童与家长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两组均干预6个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刷牙情况(正确刷牙姿势、刷牙时间、每日刷牙次数≥2次)、不良口腔行为(睡前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龋齿与牙龈炎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刷牙情况比较

干预后,干预组保持正确刷牙姿势比例73.91%、每日刷牙次数≥2次比例69.57%均高于对照组的43.48%、39.13%,刷牙时间(2.96±0.42)min长于对照组的(1.78±0.36)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干预前后不良口腔行为比较

干预前,两组睡前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发生率均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含奶嘴、咬手指、舔唇、吃东西后不漱口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龋齿与牙龈炎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龋齿与牙龈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龋齿与牙龈炎发生率分别为4.35%、2.17%,均低于干预前的21.74%、13.04%,且低于对照组的17.39%、13.0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龋齿与牙龈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内容篇3

关键词:乳牙龋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R78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4-0087-02

龋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wHo将其列为世界范围内重点防治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对人群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的牙齿及颌面部的生长发育影响甚大。小学阶段恒牙易患龋病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1983年和1985年我国城乡儿童乳牙患龋率情况及青少年龋均比较发现,12和18岁年龄的患龋水平有显著上升,城乡青少年龋均上升幅度20%―40%。因此,预防龋病发生或早发现、早治疗极为重要。

1加强对家长的健康教育

乳牙龋病如不加以预防和及时治疗,将直接影响成牙的发育,并给儿童心身发育带来不良影响。出生后6个月开始到2岁左右是乳牙的萌出期,恒牙的硬组织大部分也在出生后到3岁以前形成,因此,这段时间内母亲对婴幼儿口腔健康的疏于护理,不仅能促进eCC的发生,由此可引起儿童的营养不良及全身各种疾病,还能导致恒牙发育缺陷。另外有研究显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口腔保健知识的知晓程度与eCC也有密切的关系。父母的文化程度低,口腔保健知识缺乏,其子女eCC的发病率就较高。[1]因此,儿童口腔健康的维护与家长的指导和监督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让其督促和帮助孩子培养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是防止乳牙龋病发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以降低龋病的发生率,但是没有规律的母乳喂养一样可以造成龋病。所以我们提倡尽量减少夜间喂奶次数,喂完奶后用清水清洁口腔,1岁后逐渐给孩子断奶,训练孩子用杯子喝奶,而不是用奶瓶;养成孩子喝白开水的习惯,控制碳酸饮料的摄入。另外糖是孩子生长发育的能量,不能绝对限制孩子吃糖,但可以限制糖的摄入次数,只在进餐时间吃糖,最为重要的是缩短糖类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尽量少吃饼干、软糖等黏附性比较强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这样能摩擦牙面起到清洁作用,有助于口腔的自洁,同时锻炼儿童的咀嚼功能,促进颌骨发育,防止牙列拥挤。

3合理使用氟化物

氟主要通过降低牙釉质溶解度、促进牙釉质再矿化、干扰致龋菌代谢以及抑制致龋菌多种代谢酶的活性而达到防龋效果。目前切实可行的氟化物的应用是使用含氟牙膏,但由于学

龄前儿童吞咽功能发育不完善,6岁以前的儿童又为恒牙牙冠矿化阶段,因此,学龄前儿童应在家长或监护人的帮助、指导及监督下使用含氟牙膏。用含氟牙膏刷牙每天不超过3次,每次用量不超过0.5g或5mm长(黄豆大小),刷牙时不要吞咽,刷牙后清水漱口、吐净。研究表明,3~6岁儿童在成人正确指导下使用适量含氟牙膏同样是安全的。此外,我国部分地区使用氟化泡沫防龋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窝沟封闭与预防性充填

窝沟封闭:窝沟封闭是不去除咬合面牙体组织,在其上涂布一层粘结树脂,保护牙釉质不受细菌及代谢产物酸侵蚀,达到预防龋病的有效方法。窝沟裂隙龋在儿童期早期即发生,大约1/3的儿童3岁时罹患龋病,而在这个年龄窝沟裂隙龋占67%。而对于这些部位的菌斑,无论是家庭口腔卫生措施或牙医的专业菌斑去除方法都是无效的。[2]

预防性树脂充填:预防性树脂充填仅去除窝沟处的病变牙釉质或牙本质,根据龋损大小,采用酸蚀技术和树脂充填早期的窝沟龋,并在牙合面上涂布一层封闭剂,是一种窝封闭与窝沟龋充填相结合的预防性措施。

5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对于儿童乳牙龋病的预防非常重要,龋病早期没有自觉症状,容易被家长忽视而并发牙髓病和根尖周病,所以对于乳牙期儿童每半年应检查1次口腔。医生应对家长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提高家长对龋病的认识,使家长重视龋病的危害性,对儿童乳牙及时做窝沟封闭或氟化泡沫,对已经发生的龋病及时进行充填,这样可有效地防治乳牙龋病。[3]

综上所述,积极的口腔健康教育、正确的口腔护理、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地使用氟化物尤其是局部用氟、窝沟封闭、预防性充填和aRt技术及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等是目前预防儿童乳牙龋病的主要方法。而口腔科医生及时有效地与儿童家长进行沟通,发挥家长在预防儿童乳牙龋病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才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樊明文.牙体牙髓牙周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8~10.

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内容篇4

关键词:儿童;龋齿;病因

龋齿是牙齿在身体内外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硬组织脱钙、有机质溶解、牙组织进行性破坏,导致牙齿缺损的口腔疾病,发病人群多以儿童为主,发病时可以同时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等症状,甚至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如不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致患牙丧失,影响儿童的消化能力,严重可导致或加重心内膜炎、关节炎、风湿热、肾炎等全身性疾病,严重的影响儿童的咀嚼能力,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为了研究龋齿儿童的患病情况,特选取2015年9月,绵阳市科学城区3886名3~14岁的儿童进行了体检,以了解绵阳市科学城区儿童龋齿患病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特选取2015年9月,绵阳市科学城区3886名儿童为研究对象,男童2013名,女童1873名,年龄3~14岁,平均年龄(6.5±1.5)岁。

1.2检查方法经过统一培训的口腔医生在自然光线下对儿童进行口腔视诊和探诊,记录龋齿数及位置。

1.3诊断标准按照国家判定龋齿的标准,凡牙表面或窝沟有色、形、质改变者即为龋齿、龋洞、龋失、龋补均计为龋齿,数据录入完成后抽取10%行复核,以确保数据录入的质量。

2结果

2.1龋齿与儿童性别的关系在体检的3886名儿童中,男童人数为2013例,检测出患有龋齿的人数为791例,患病率为39.29%;女童患病人数为1873例,检查出龋齿的人数为608例,患病率为33.09%。经对比,男童女童的患病率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龋齿的患病率和性别无关,见表1。

2.2龋齿与年龄的关系在3~14岁的患儿中,3岁患儿龋齿的发病率为18.0%,4岁的患者发病率为30.8%。5岁的患者发病率为44.5%,6岁的患儿发病率为58.9%,7岁患儿的发病率为51.4%,8岁患儿的发病率为51.2%,9岁患儿的发病率为49.7%,10岁患儿的发病率为37.5%,11岁患儿的发病率为33.6%,12岁患儿的发病率为20.1%,13岁患儿的发病率为13.4%,14岁患儿的发病率8.6%,由此可以看出,龋齿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6~9岁,并且3岁~6岁之间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9岁后逐渐降低,见表2。

从图1可以看出,儿童龋齿患病率从3岁开始迅速上升,6岁到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到12岁以后,发病率明显下降,这和乳牙的更换时间相吻合,说明儿童期乳牙更容易患龋齿。

2.3儿童对口腔卫生知识的调查在检查的同时,我们对体检儿童的口腔卫生相关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①知道要刷牙的3886人,占100%;②知道正确刷牙方式的3342人,占86%;③每天刷牙2次3615人,占93%;④每天刷牙1次194人,占5%;⑤不定期刷牙77人,占2%;⑥定期看口腔医生37人,占0.95%。

3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儿童龋齿患病率从学龄前期开始,呈现急剧上升趋势,到6岁时达到高峰。随着6岁以后,儿童开始更换乳牙,龋齿的发病率逐渐下降,说明乳牙更容易患龋齿。

由于此阶段的儿童的饮食特点都是以甜食为主,而糖类食品又是导致龋齿的重要因素,糖类通过细菌的代谢作用,导致出现有机酸,此酸长期的滞留在牙齿的表面和牙沟中,使牙齿的釉质脱钙遭到破坏。而儿童又比较喜欢较软的食物,食物黏稠,而且进食次数多,多数幼儿还在睡前和夜间进食,不利于牙齿的清洁,若口腔内糖类食物残渣积蓄过多过久,如晚上不刷牙、睡前吃糖,可加速龋齿的发生。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儿童基本都了解口腔卫生和刷牙知识,但是执行情况不佳,尤其年龄越小的儿童执行越差,这也是为什么乳牙龋齿患病率高的原因。儿童年龄较小,没有口腔保健意识,加之动作协调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清洁牙齿,另外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再有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使患龋率增高。所以就需要儿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该继续加强口腔卫生知识的宣传,正确的刷牙知识,定期口腔保健,尤其加强父母对幼儿口腔保健的重视,增加儿童家长的防范意识,让家长帮助幼儿进行刷牙,进而保持口腔卫生,积极的调整儿童的饮食结构,少食甜食,多补充牙齿发育是所需的钙、维生素等方面,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从而达到减少龋齿发生的目的[1]。

根据卫生部《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和《儿童保健学》建议,不同年龄儿童应采取不同口腔清洁护理方法,合理摄入糖类食品,戒除不良习惯,提倡给儿童建立完善的口腔健康档案,定期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全面检查,早期发现异常,及早采取预防或治疗方法。积极加强家长、保健老师、医生和儿童之间的联系,形成口腔疾病的预防和筛查网络,更好的保障儿童口腔健康。

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内容篇5

预防龋齿从儿童做起

龋齿俗称虫牙或蛀牙,是口腔科常见病、多发病。龋齿是牙痛的主要原因,儿童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护牙齿知识的欠缺,目前龋齿已占儿童健康检查中“牙病”的首位。

因为儿童和青少年大部分都还存在乳牙,而乳牙同恒牙相比,钙化程度较差,表面不如恒牙坚硬,抵抗细菌腐蚀的能力较低。其次是因为小孩喜欢吃甜食,供细菌利用的碳水化合物较多,加上儿童不能养成定期、定时刷牙的习惯,清洁口腔的工作不及时或不正确,食物的残渣留在口腔内,或粘在牙面上和塞在牙缝里,这就为细菌产酸破坏牙齿健康提供了条件。龋齿是牙齿硬组织逐渐被破坏的一种疾病。发病开始在牙冠,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被破坏甚至消失。为了预防龋齿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加强营养与锻炼儿童时期家长必须给孩子提供含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丰富的食物,以增强孩子的体质。预防龋齿除加强营养外,还要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适当安排户外活动,接触充足的阳光。

注意口腔卫生儿童应从3岁起就培养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刷牙既可清除牙面、牙缝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又可对牙龈组织起按摩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抗病能力。同时要教育儿童少吃零食,少吃糖果,少吃黏质食物。

定期检查早期治疗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早期充填,可以防止牙病发展。龋齿的治疗原则是阻止病变深入,用充填的办法恢复牙齿的形态与功能,也可用激光照射、广谱抗菌素溶液漱口等办法进行治疗。

关注牙齿保健维护口腔健康

保护牙齿,除了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这些众所周知的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自我保健措施。

①及时清除牙隙间的食物填塞物。在咀嚼食物的过程中,牙齿间隙经常夹进食物的纤维,它们的存在会对牙齿和牙周组织形成危害。我们可以通过刷牙对牙缝里的物质进行清除,以保持口腔卫生。

②给牙齿充足的营养。牙齿的发育离不开各种营养食物。因此,不论是成人还是少年儿童,饮食要多样化,不要偏食。

③养成正确的咀嚼习惯。正确的咀嚼方法是双侧同时或两侧交替使用。

④纠正有损于牙齿的不良习惯。有些婴幼儿由于吮吸拇指、舔牙、咬牙、张口呼吸、咬嘴唇等习惯,造成牙齿的错位和畸型。及时纠正这些不良习惯有利于牙齿保健。

⑤茶水有利于预防龋齿。茶叶中含有氟和儿茶酚等物质。氟离子可将牙釉质中的羟基磷灰石变为氟磷灰石,改善了牙釉质的结构,增强其抗酸的作用;儿茶酚等物质可抑制口腔内变形链球菌(致龋菌)的增殖。常饮茶水或以茶水漱口,可起到保护牙齿和清洁口腔的作用。

⑥睡前刷牙很重要。人在入睡后,细菌在口腔温度降低和唾液分泌量减少的情况下很容易繁殖,糖分发酵产酸,腐蚀牙齿形成龋洞。因此睡前刷牙要认真仔细,这对预防牙病起着重要作用。

⑦一些药物有损牙齿的健康。四环素、金霉素等药物可以使牙齿发黄或牙釉质发育不全,日后容易发生龋齿。怀孕、哺乳期的妇女和婴儿期的孩子,不要大量或长期服用这些药物。

⑧防止外伤。不要用牙齿去咬坚硬的物品,以免牙齿受到损伤。

⑨定期检查。成人最好每年进行一次牙检,发现牙病及时治疗。菌斑和牙蚀是破坏牙齿健康、引发牙周疾病的首要因素,而洗牙是预防疾病和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的有效途径。

牙齿健康与全身健康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口腔健康程度关系到咀嚼、语言、美观和心理等多方面,一颗牙齿就是一个器官,牙齿里面有神经血管、淋巴管,牙齿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与文明的标志之一。牙齿出现问题甚至可以危及全身,口腔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门户,口腔病灶可引起胃炎、关节炎、心内膜炎、皮炎和神经炎等诸多疾病。

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内容篇6

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检查基本方法》第四版中龋病诊断标准对城区内865名小学儿童进行口腔龋患情况的检查,并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儿童甜食摄入习惯、口腔卫生保健习惯、父母的口腔卫生行为和学历水平等。

结果:小学生的患龋率为55.8%,受检者龋均为1.87。每日摄入甜食的频率、睡前是否进食、刷牙的频率、家长对孩子口腔健康的评价与儿童患龋相关联。

结论:预防儿童龋病应该加强对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改善家长对口腔健康的态度,以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口腔行为。

关键词:龋齿家庭口腔卫生习惯口腔健康行为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241-02

龋病是儿童少年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龋病列继癌症、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儿童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家庭,其口腔健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父母的影响,儿童与家长的口腔健康行为总称为家庭口腔健康行为[1]。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及对口腔保健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父母的文化程度、知识、行为等会直接影响到有利于儿童口腔健康的行为的建立,因此家庭早期干预对儿童的口腔健康影响重大[2]。本调查研究采用临床检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辖区内的小学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探讨家庭口腔健康行为与患儿龋齿发生情况的关系,为进一步制定龋病的综合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1年10-11月调查徐州市区小学生865名,其中男生457名,女生408名;并对受检学生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家长的学历水平初中及以下83人,高中/中专311人,大专及以上471人。

1.2调查方法。

1.2.1龋病检查。检查及诊断标准采用wHo规定的《口腔健康检查基本方法》第四版的要求,使用统一设计的表格,调查人员为接受统一培训的口腔医师,在调查之前进行标准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9。调查在学校的自然光线下进行,采用统一的器械对受检者进行口内检查并作记录。

1.2.2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的问卷,在小范围内预调查,根据流行病学专家的意见,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正式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儿童的一般状况、儿童的饮食习惯、儿童的口腔卫生保健习惯、父母的口腔保健态度和行为、父母的学历等因素。

1.3统计学处理。将每个儿童的龋病调查表和其家长填写的问卷紧密整合在一起,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双录入并质量控制,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表1865例儿童龋患情况

组别例数百分比(%)

无龋组38244.2

有龋组48355.8

表2儿童饮食习惯与患龋的关系

项目

无龋组有龋组

例数百分率(%)例数百分率(%)

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每天≥2次82.1224.6*

每天1次246.34910.1

每天

饼干/蛋糕/面包等甜点心每天≥2次184.74910.1**

每天1次8923.316233.5

每天

糖果/巧克力每天≥2次123.1245.0**

每天1次256.58217.0

每天

睡觉前吃甜点或者喝甜饮料经常164.2285.8**

偶尔19450.829861.7

从不17245.015732.5

注:*p

表3儿童口腔卫生行为习惯与患龋的关系

项目

无龋组有龋组

例数百分率(%)例数百分率(%)

开始刷牙的年龄

3岁15440.320542.4

≥4岁10527.512926.7

每天刷牙次数≥2次17746.319340.0**

1次16643.525853.4

偶尔/从不3910.2326.6

是否用含氟牙膏是14437.719841.0

不是15941.619941.2

不知道7920.78617.8

注:**p

表4家长口腔保健行为与儿童患龋的关系

分类频率

无龋组有龋组

例数百分率(%)例数百分率(%)

帮助孩子刷牙每天4211.05912.2

每周133.4193.9

偶尔22759.428258.4

从没做过10026.212325.2

检查孩子刷牙效果每天5815.26413.3

每周348.95311.0

偶尔24263.431064.2

从没做过4812.65611.6

注:**p

3讨论

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内容篇7

龋齿是牙齿硬组织被破坏的一种疾病,是细菌、饮食、牙和唾液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乳牙龋齿可导致上下牙的咬颌关系改变,影响颌骨及颜面的发育影响恒牙胚的发育,导致恒牙不能萌出。可破坏乳牙冠或造成乳牙脱落致使咀嚼功能降低加重胃肠道负担,引起胃肠疾病。还可引起牙髓炎牙痛甚至根尖周炎严重可引起败血症和菌血症。另外,可引起类风湿关节炎、肾炎、类风湿心脏病和病毒性心肌炎。

资料与方法

用体检和书面答卷的方法,对2010年通江社区实验幼儿园3~5岁儿童145名,按不同的行为习惯行进调查分析,见表1。

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当行为习惯良好,龋齿检出率15.7%;行为习惯一般时,龋齿检出率50%;行为习惯差时,龋齿检出率62.1%。通过比较,C组的龋齿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上述数据通过X>/sup>2检验(p<0.005),呈高度显著性,提示儿童龋齿与行为习惯有关。

讨论

病因:龋齿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主要是细菌、宿主和饮食三大因素相互作用而致病。①细菌因素:主要是变形链球菌、嗜乳酸杆菌、产酸链球菌、葡萄球菌等。②食物的化学性作用:精制的碳水化合物在口腔内经细菌发酵作用产酸引起龋齿发生,食过多的糖而缺少钙、磷、维生素a、D、B等皆可引起龋齿。③宿主牙齿和唾液因素:牙齿本身的窝沟,牙釉质发育不良,含氟量低容易患龋齿。牙齿排列拥挤、错位、阻生等容易滞留食物,引起细菌生长繁殖,也是龋齿发生的条件之一。另外,唾液缺少、口干症可发生急性龋齿。

预防:①牙齿咬面的深窝沟内容易滞留细菌和食物残屑而诱发龋齿。重视口腔卫生,养成良好习惯,可以减少食物残屑,消除病原微生物。保持口腔清洁,正确刷牙可以清除口腔中的大部分细菌,减少菌斑的形成。刷牙应早晚各1次,饭后漱口,睡前刷牙尤为重要。正确刷牙法: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里里外外刷牙,水平振动刷,切忌横刷,以防损伤牙龈,引起牙龈炎或牙龈萎缩。幼儿使用牙刷毛束≤2排,每排5~6束,毛质要软。刷牙时刷毛应与牙面成45°~60°的斜角,每个部位反复刷10次,每次刷牙2~3分钟。②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龋齿,特别是口腔卫生和饮食习惯。控制饮食中的糖,睡前不吃零食。提倡母乳喂养,鼓励多吃粗粮,教育儿童养成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钙、磷、维生素的食物,纠正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有消化系统疾患、口腔疾患的要及时治疗。③定期对儿童进行龋齿检查,每年1次,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开展口腔保健。在未形成龋洞的初期,采用药物治疗,如窝沟封闭、氟化钠涂擦等等,一旦形成龋洞,需要做充填治疗。治疗龋齿愈早愈好,即使是乳牙龋齿也应做充填治疗。通过氟化法增加牙齿中的氟素,改变牙釉质表面和表层的结构,增强抗龋性能,减少龋齿,如牙面涂氟,含氟牙膏刷牙,氟化自来水的应用等。

人们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另外,口腔保健知识获得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要使她们能够从多渠道获得正确的口腔保健知识,并转化成为她们自觉的口腔保健行为。其次对患儿家长进行有关幼儿龋齿发生、发展及危害的宣传教育,提高患儿家长对龋齿的认识,使她们更好地做预防工作。同时需要口腔医务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全社会关注,充分重视儿童的口腔保健,加强宣传,普及口腔保健知识。龋齿防治工作任重道远,需从儿童抓起,从乳牙抓起。

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内容篇8

1对象与方法

全县各乡镇3~6岁的集体儿童由各儿保医生在“六一”健康检查的同时采用室内自然光线对口腔进行直视检查,凡牙本质滑面或沟窝有明显的色、形、质等改变者诊断为龋齿,不分度,只统计乳牙龋齿颗数。对有龋齿、缺失和修补者均计算在内,计算龋齿患病率。

2结果

调查的1637名儿童中,患龋人数961人,龋患率为58.7%,检出龋齿4782颗,人均患龋4.98颗。3~6岁儿童龋患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见表1。城乡幼儿园龋齿患病情况比较见表2。

表1嵊泗县1637名儿童龋患情况

表2不同地区儿童龋齿患病比较

由表2可见,城镇幼儿园龋患率高于乡镇幼儿园龋患率。

3讨论

通过对我县幼儿园儿童龋齿的流行病学调查可见,虽然我县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较高,但对幼儿龋齿的危害认识不足,缺少必要的防治知识,要降低其患病率,就应该提高口腔健康知识水平,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有待于加强。

3.1地区差异

城镇幼儿患病率明显高于乡镇幼儿,造成这一结果原因之一可能是城镇生活水平较高,幼儿吃零食较多,而口腔卫生普遍不注意,另外可能乡镇医生在"六一”体检时对口腔检查不够仔细,检查质量存在一定差异,以后应创造机会组织统一培训。

3.2加强对口腔健康意义的宣传

多年来,“牙痛不是病、蛀牙不要紧”等错误观点普遍存在,给防龋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防龋工作应该以宣传为先导,深入介绍龋齿危害及防龋的意义,提高家长对保护牙齿与增进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有必要向家长开展“牙齿保健”的专题讲座非常必要,向家长传授龋齿的预防方法,刷牙的时间、方法、牙膏的选择及使用等。

3.3做好龋齿的预防保健和早期治疗

对幼儿园中班以上儿童要定期进行口腔氟化物防龋工作。氟化物防龋作用被国内外学者所证实。氟化物防龋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斑和提高牙釉质的抗龋能力而发挥作用的。氟离子透入法是使氟离子透入牙体组织与牙面钙盐结合形成一层质地较硬的不溶于酸的氟磷灰保护层,增加牙齿对龋病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防龋目的。

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内容篇9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龋齿;口腔保健

龋病是牙齿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由细菌、宿主、食物经一定时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牙硬组织逐渐发生破坏和崩解的一种疾病[1]。它是人类最常见的世界性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将它列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高发疾病,它的发病率仅次于心血管病和肿瘤。由于龋齿疼痛,以及乳牙龋坏早失,导致咀嚼功能降低,胃肠消化吸收减弱,造成机体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为了解我区学龄前儿童龋齿发病情况,2011年6月对幼儿园981名在园儿童用氟化泡沫进行口腔保健前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2011年6月对桂林市秀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幼儿园的981名在园儿童为调查对象,其中男513名,女468名,年龄3-6岁。

1.2方法口腔科医师按照wHo推荐的《口腔健康检查方法》,在自然光下进行视诊和探诊。生活习惯的调查是设定统一的调查表由幼儿家长填写。资料收集后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龋齿患病率:实检981名,患病278名,患病率28.34%,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年增高,见表1。

表1不同年龄组儿童的龋齿患病率

2.2不同性别患病率:男28.46%,女28.2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2。

表2不同性别儿童的龋齿患病率龋齿

2.3生活习惯:儿童的生活习惯与龋齿患病率有密切关系,睡前吸奶瓶的儿童龋齿患病率高于睡前不吸奶瓶的儿童,经常吃甜食的儿童龋齿患病率高于少吃甜食的儿童;不经常刷牙的儿童龋齿患病率向于经常刷牙的儿童。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3

表3不同生活习惯儿童的患病率

注: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x21=71.73,p<0.005;x22=20.17,p<0.005,x23=5.13,p<0.001

3讨论

本次检查和调查的结果显示龋齿患病率28.21%,与枣庄市的报道44.68%低[2]。这与我市近几年对幼儿园的在园儿童每年进行2次氟化泡沫的护齿活动有关。3岁龋齿患病率最低11.89%,6岁的患病率最高47.89%,不儿童的生活习惯与龋齿患病率有也有显著差异,详情见表3,所以预防龋齿一定要从婴儿做起,睡前不要吸奶瓶或含着奶瓶睡觉,少吃甜食,饭后漱口,幼儿要坚持早晚刷牙的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3.1龋病的病因:(1)细菌因素:致病的主要细菌有链球菌和变形杆菌,菌斑是附着于牙面一种软面粘的不被清除的物质,细菌寄住在其中生长发育和衰亡。(2)宿主因素:直接因素是宿主的牙、唾液、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3)食物因素:食物中的糖类,尤其是蔗糖到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蛋白质、维生素、钙磷不足是龋病发生的重要条件。糕点、糖果较易粘附在牙齿上,并容量发酵,有利于龋病的发生[1]。而家长对乳龋的发生重视不够,认为乳牙终究要换掉而不治疗,严重地影响了幼儿的牙齿发育。

3.2龋齿对儿童健康的危害:(1)影响生长发育。由于龋齿疼痛,以及乳牙龋坏早失,导致咀嚼功能降低,胃肠消化吸收减弱,造成机体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到影响。(2)引起感染性疾病。儿童龋齿引起根尖周围感染时,往往成为感染病灶,造成全身性感染,与此有关的疾病有视力降低、关节炎、肾炎、心肌炎、长期低热等病。(3)造成心理障碍。婴幼儿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时期,完整的乳牙有助于孩子掌握正确的发音,乳牙龋坏和早失会使孩子发音不清,乳前牙区严重的龋蚀,使有些孩子羞于开口,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很不利。

3.3龋病的预防:(1)加强口腔保健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科学喂养、口腔卫生保健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让家长意识到龋病的危害性,从乳牙萌芽后对其进行清洁。(2)培养儿童良好的刷牙习惯和口腔卫生习惯,饭后漱口,少吃甜食、零食,多吃新鲜瓜果蔬菜、蛋、奶等食品。(3)重视儿童氟化物防龋的工作,氟是促进牙齿发育所必须的微量元素,适量的氟化物可有效防龋的发生[1]。从目前我区的龋齿发病来讲,通过多年的氟化泡沫的防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4)儿童需要定期检查口腔,因为这样才能早期发现龋齿,早期治疗。2-5岁儿童,每2-3个月查一次,6-12岁儿童每隔半年查1次,12岁以上儿童每年查1次。如果发现有牙齿窝沟,最好用窝沟封闭法来消除窝沟,从而预防龋齿。

参考文献

儿童口腔预防保健内容篇10

摘要儿童乳牙龋齿比较严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且大都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严重危害着乳牙生长发育和牙齿的咀嚼功能,因而必须加强对儿童乳牙龋齿的预防和治疗。本文主要分析国内儿童乳牙龋齿的现状,阐述造成乳牙龋齿的原因及其危害,提出了预防乳牙龋齿的措施,旨在降低乳牙龋齿发生率,保证乳牙健康。

关键词乳牙龋齿危害预防

theharmandpreventionofdeciduousteethcaries

HuZhihua

XuchangoralHospital,Henan461000

abstractthedeciduousteethcariesofchildrenismoreserious.itmainlyoccurredinchildrenunder5yearsold,andmostofthemdonotreceivetimelytreatment.itisseriousharmtothegrowthanddevelopmentofdeciduousteethandmasticatoryfunctionofteeth.Sowehavetostrengthenthepreventionandtreatmentofdeciduousteethcariesofchildren.thispapermainly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ofdeciduousteethcariesofdomesticchildren,andexplainthecausesandharmofdeciduousteethcaries.inordertoreducetheincidenceofdeciduousteethcaries,andensuredeciduousteethhealth,itputsforwardthepreventivemeasuresofdeciduousteethcaries.

KeywordsDeciduousteeth;Caries;Harm;prevent

乳牙龋齿是儿童牙齿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会对牙颌系统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严重者会造成错颌畸形,影响儿童的牙齿咀嚼功能和面部美观,还严重危害着儿童的身心健康[1]。相关研究表明,儿童乳牙龋齿与儿童免疫力差、乳牙发育不完善等多个因素有关[2],因而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儿童乳牙龋齿的预防。本文对儿童乳牙龋齿的影响因素、危害和预防措施作出综述,现报告如下。

引起我国儿童乳牙龋齿的原因

从对我国儿童乳牙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我国乳牙龋齿发病多在5岁以下,约占76.55%,而且乳牙龋齿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3]。造成儿童乳牙龋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乳牙的生理解剖特点:儿童在6~30个月时是乳牙萌出的重要时期,在6~12岁时恒牙逐渐萌出替代乳牙,但是刚萌出的牙齿发育并不完善,耐酸能力较差,钙化程度也较低,容易被食物腐蚀[4]。而恒牙与恒牙之间是点接触,存在自洁区,因而食物不容易滞留;乳牙与乳牙之间则是面接触,接触面积大,自洁能力比较差,牙列之间的生理间隙和颌面的点隙裂沟也会导致食物的积存,进一步发酵会产生酸腐蚀乳牙。另外,乳牙的硬组织厚度2mm左右,牙本质比较薄,矿物质比较少,抗酸能力差,龋病很容易进入牙齿内部造成龋齿。②儿童机体免疫力差:5岁以下儿童多发生乳牙龋齿,这主要是因为其免疫系统发育还不成熟,机体免疫能力低下对造成保护乳牙免受龋病侵袭功能的降低,从而造成龋齿的发生。③食物:儿童的饮食中多为糕点、面包、饼干等细软食物,含糖量高、黏性大,黏在乳牙上不容易清洁,会造成牙菌斑,使细菌容易滋生繁殖,而且容易产生酸,且日常饮用的可乐等饮料中酸度大,会造成牙釉质的腐蚀,此外,儿童食用的纤维类食物较少,不能够通过咀嚼食物造成的摩擦而产生清洁。④儿童自身清洁能力差:相关研究表明,唾液的冲涮会降低乳牙龋齿的发生[5]。儿童的睡眠时间较长,口腔会长期处在静止状态,唾液中分泌量较少,这不利于牙齿的清洁,从而会导致细菌的增殖。此外,儿童年龄较小,不愿意刷牙或不会刷牙,而且儿童在晚上食用点心和酸奶后会导致食物残差存留在牙齿上,增加乳牙龋齿的发生率。

儿童乳牙龋齿的危害

乳牙在儿童12岁左右换掉之前,仍会在口腔中存在较长时间,这段时间对乳牙的生长发育相当重要,如果保护不周会影响牙齿的咀嚼功能和面部美观。乳牙龋齿的危害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①牙齿的最大功能为咀嚼,当乳牙龋齿发生时会造成牙齿疼痛和病变,影响牙齿的咀嚼,还会造成儿童偏食,使儿童纤维类食物和蔬菜等食物摄入量减少,从而造成营养不良;此外,食物如果未经过有效咀嚼就吞咽会加重肠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和其他肠胃问题。②如果乳牙在3岁之前龋齿断折,会对儿童的发音造成影响;此外,儿童还会因乳牙发黑或断折而变得不愿说话、不喜欢笑,造成心理上的自卑,失去自信心。③乳牙具有引导恒牙和颚骨生长的功能,乳门牙丧失过早会造成下颚骨前突,造成恒牙前交叉咬合;乳牙丧失过早会造成使恒牙丧失萌芽空间,造成恒牙排列不齐。

儿童乳牙龋齿的预防

许多家长认为,乳牙迟早会掉,因而不需要特殊照顾,从而使很多儿童的童年在一口烂牙中度过,这严重影响着儿童牙齿的咀嚼功能、面部美观,还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因而需要加强对儿童乳牙龋齿的预防。

减少和控制饮食中糖的含量:大量研究证实,糖的摄入量、摄入频率与儿童乳牙龋齿的发生率呈正比[6],因而应该减少儿童含糖食物的摄入。在众多糖类食物中,蔗糖的致龋性最高,可采用山梨醇、木糖醇、甘露醇等替代蔗糖的摄入,起到限制蔗糖摄入的辅助作用,从而减少引起乳牙龋齿的葡聚糖的产生。此外,随着糖类食物和饮料的增多,家长应该加强对儿童少吃糖类零食的教育,做到睡前不吃糖,养成多吃粗粮、多食蔬菜水果的良好习惯,其中含纤维高的食物能够对牙面产生摩擦清洁的作用,减少食物残渣在牙齿上的堆积,还需要充分咀嚼,这样能够增强牙周组织,对牙齿咬面进行摩擦,减少窝沟龋的发生。另外,注意预防龋齿的教育要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

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控制牙菌斑。对于儿童主要采用刷牙和漱口来减少病原刺激物和牙菌斑,从而改善口腔环境,创造良好的口腔环境条件。其中刷牙能够清除口腔内的细菌,减少菌斑的形成,但是儿童要用合适的牙刷,选择较短的刷毛,在刷牙时稳定和方便,家长要按照正确的方式帮助儿童刷牙,以握笔姿势拿住牙刷柄,通过顺刷法刷牙,其中下牙要由下往上刷,上牙要由上往下刷,并且里里外外都要刷,使后牙的咬面能够尽量清洁。注意在刷牙过程中不要横刷,防止横刷造成的牙龈损伤;要早晚各刷1次,并且在饭后养成儿童漱口的习惯;3岁之前家长可用软毛巾给儿童擦洗牙齿,3岁以后儿童开始学习刷牙。通过有效的漱口和刷牙,能够有效控制儿童牙菌斑的形成,预防乳牙龋齿的发生。

增强乳牙的抗龋性:增强乳牙的抗龋性主要是通过增加牙齿中的氟素以改变牙釉质表面结构,比较好的方法有氟溶液漱口、含氟牙膏刷牙、牙齿涂氟等,其中牙齿涂氟能够增强牙齿的抗酸能力,促进龋损再矿化,抑制细菌形成[7];氟溶液漱口可采用0.2%的中性氟化钠水溶液,1次/轴,含漱1分钟左右;含氟牙膏刷牙要采用浓度在0.4%以下的氟化钠,每天早晚各刷牙1次。

总结

儿童乳牙龋齿病因复杂,是由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严重影响着儿童的咀嚼功能、面部美观和身心健康。目前对乳牙龋齿要防治结合,在预防新龋齿发生的同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其中预防措施包括减少和控制饮食中糖的含量、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增强乳牙的抗龋性等措施,从而能够减少乳牙龋齿发生,保证乳牙健康。

参考文献

[1]魏开敏.儿童期需防龋齿、近视和肥胖[J].保健与生活,2014,(3):10.

[2]李玲,张志辉,曲荣,等.合肥市区3~6岁儿童乳牙龋齿患病现况调查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1):81-82.

[3]赵志清.学龄前儿童乳牙龋齿流行病学调查[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2013,42(12):1358-1359.

[4]李海峰.氟化泡沫预防儿童乳牙龋齿的2年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69-70.

[5]陈碧晖.漳州市级幼儿园2~6岁儿童乳牙龋齿调查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3,(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