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0:53

制造业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机械;发展趋势;制造业

1机械制造行业现况

1.1行业的流通

口前我们理解的机械制造业,即从事各种机械设备及机械零件生产,以及包括维修、优化、市场流通等方面的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最为重要的支柱性环节,被当作国家下业化的成型与否的指标。制造业是下业发展的基础,说到发展就得提到行业技术。技术的进步成为促使大大小小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根本,而企业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在提高自身实力的同时也抬高了国家经济实力的上升。因此,环环相扣的经济结构中,制造业内部的相互激励促进了行业的扩大和流通性,在生产之外的市场需求情况、售后服务、外观设计、人力资源利用等都在不时地与多个其他行业相互交合,在共同成长的前提下形成了新的经济结构。从制造到面向市场涉及到的与各个行业的交流对制造业整体效益和体系成熟化有着极大帮助。

1.2行业的技术

机械制造业的技术革新被科技发展的走势所影响,在结合多项技术领域精华的前提下愈发趋向高精尖。在经历了过去很长一段起步时间内由于技术和体制不成熟导致的低效率、低创新、低成果式发展后,该行业逐渐步入快速市场竞争主导的自我革新循环。具体来讲,传统技术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结合后诞生了爆炸性发展的高新产业,两类技术结合后的全新领域贯穿了整个制造过程。另外,融合网络时代的智能化后,整体行业针对自身顽疾和缺陷进行了不断修正和优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慢慢登上主流舞台,发展更加系统,更加稳定,制造业的多样化时代随之来临。

2机械制造业发展形式

2.1智能化

机械制造业最早起步于对理论分析合理的简单规划进行执行,通常有如下问题:操作难度要求高、操作者能力要求高、加下效率和加下精度难以保证、且无法加下复杂度稍高的零件等。而智能时代的机械加下则是以计算机弥补个人把控能力的不稳定性,通常会以最优解来执行命令,一般不会出现过分的精度偏差,而且精度能够统一指定。智能化的加下系统能够全面模拟人下过程,下作稳定高效甚至还有自我学习进化的能力,比之于人下有着明显优越性,在将来的道路上会得到更全面的开发。

2.2自动化

自动化指机械设备能够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依靠既定指令执行下作的过程。依靠计算机作集成管理,对数控机床施行全自动下作模式。让生产过程依靠系统技术实现现代化生产的标准高速运转。我们所见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就是机械制造融合现代化技术后所早现的完整学科。一般情况下自动化和智能化表现的是同一个方向的概念,比如对智能自动化系统的研究。

2.3信息全球化

全球化意味着机械制造业的各企业能够接受更多的外界信息,像丰富的技术交流、生产方式的相互学习、更大规模的经营手法等都使企业相互学习,且在竞争中快速进步。国际市场的形成加速了全球制造业共同发展。在近几十年,互联网技术的通讯革命使得全球信息交互交织为一体,制造业方面的技术进步和产品研发可以无视空间时间以极低的代价跨越区域,实现实时在线交流和传输。网络通讯的普及和发展重新定义了生产和创新的基础定义,使从规划设计、材料-选取、制造加下再到销售模式以及市场定位的步骤发生彻底改变,极大地缩减了技术进步的周期和企业间的交流成本。

3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3.1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虽然由于起步晚、机械设备落后等客观原因而导致与世界主流水平尚有很大差距,但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和下业化程度的主要考量因素,一直被国家当作重点行业建设。在谈及发展现状之前,必须得明确了解我国机械制造业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地方:(1)整个行业制度不够完善成熟。下业化程度很高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经过长时间的资本积累后,以实践探索创造出了一条科学合理的行业制度,在信息革命的时代积极发展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行业综合能力。制造业的一体化程度很高,企业的运转和体制高度结合,从生产到管理层面达到了高效且精准的程度。但我国在这方面的表现还处在初级阶段,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效率差异巨大,行业紧凑度不高,难以形成高效集合运作的共同体。(2)制造水平比之于发达国家落后。西方下业强国在下业革命的洗礼后使得自身制造业的下艺水准处在同时期领先位置,而我国制造业下艺的现代化程度明显略低,下艺粗糙,技术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几年国外开展的高精尖新兴科学技术对比我国不少依旧处于小作坊人力主导的生产模式,让我们清楚感受到了两者之间的差距。好在我国不少优秀企业和科研机构已经在制造业上探索出了富有发展潜力的道路,因此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仍旧充满机遇。

3.2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现代机械制造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过去基础技术的扎实性,以及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实践。两者能否有机地结合并渗透到制造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是行业能否快速进步的关键。我们一般谈到发展前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高新精密技术的使用。像是高精度加下方式、纳米级别技术、微电子方向的研发等,都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方向。应当积极探索这此前沿科技并想办法将其结合在传统加下过程中。(2)高利润高效能技术的发展。铸造、热加下、电焊等方面的精密成形下艺;像熔化沉积等在原有加下水平上更进一步的表面加下方法;机械加下过程中为避免冷却液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并且缩减成本加强机械性能而开发的无切削液加下技术。这此技术的研发都实现了节省资源、强化产品质量、缩减加下周期和成本的口的。(3)计算机辅助技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用计算机来实现通讯和信息功能的结合,尤其在数控加下的过程中,可以以此来对加下过程的信息作数据化处理,直观地作人员接收,进而快速针对反馈做出对应处理。除了技术上的提升外,相对应的数控人员的培养也是一大重点。我国尚处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阶段,如果能够顺应主流浪潮,在上述方面实现有效进步,前景必将十分乐观。

4结语

制造业发展前景篇2

摘要:我国珠三角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低成本、低利润、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缺乏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弱为基本特征。随着国内原材料成本上升、政策环境日趋严厉,珠三角制造业的困境日益明显,而金融风暴的袭击更是加剧了制造业的生存危机。因此,推动珠三角制造业产业升级,已经是迫在眉睫。

关键词:金融危机;产业升级;制造业创新

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它不仅包括产业产出总量的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其中,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可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一、二、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权重的演化;(2)产业结构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之间依次演变;(3)产业结构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演化;(4)产业结构从低加工水平向深加工水平的演变。

产业升级的中心可以包括价值环节内在属性和外在组合等两个方面的变动,这两方面都连接在同一链条中或不同链条之间相互关联中。全球价值链所关注的产业升级主要落实到以下四个具体方面: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产业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工艺流程升级是通过提升价值链条中某环节的生产加工工艺流程的效益,由此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产品升级是通过提升引进新产品或改进已有产品的效率来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产业功能升级是通过重新组合价值链中的环节来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升级方式。价值链条升级是从一产业链条转换到另外一条产业链条的升级方式。对以上四种产业升级方式,众多研究表明其内部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Gereffi,1999)。学者们普遍认为,产业升级一般都依循从工艺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产业功能升级最后到链条升级。这一升级规律基本上可以通过东亚众多国家工业化进程来加以佐证。此外,产业升级过程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随着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化,其也是参与价值链中实体经济活动的环节变得越来越稀少的一个过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全球产业转移实际上是高低不同附加值的价值环节,在空间上的一次优化调整和再配置。

珠三角制造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简单加工制造,现在制造产业主要集聚在纺织、家电和电子产业。近年来,随着珠三角制造业的发展,这里俨然成为了“世界工厂”,其对地方经济的繁荣,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然而,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演变,尤其是金融风暴的袭击,使其现有的产业发展遭遇到了严重冲击。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转变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推动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使其按照一定的升级路径依次演进,已经是迫在眉睫。

一、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其特点

(一)“加工厂”的角色定位使其发展日益艰难

尽管珠三角已经初步成为全球性消费商品制造业基地,建立了数以万计的工厂,组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消费品制造体系。如东莞生产的电脑主板、扫描仪、显像管、微型马达等,已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15%-40%,深圳的钟表占全球市场的四成以上。但珠三角企业及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甚微。由于其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差,所以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产业升级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基地。而跨国公司正是根据成本和市场优势,选择了珠三角在其产业分工体系中承担起全球加工厂的角色,“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市场在外,生产在内”就成为了珠三角制造业的主要特点。

(二)徘徊于“产业升级”或“产业转移”之间

正是由于珠三角地区充当了世界加工厂的角色,在“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通胀、人民币升值、环保、税收及其他产业政策调整等诸多压力下,珠三角的制造企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昔日繁荣的珠三角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目前,许多企业面临“产业升级”抑或“产业转移”的两难抉择。

就实现产业转移而言,已有部分企业迁移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就目前来看,珠三角企业未来主要的迁移地可能是中部地区,这也符合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的国家调控思路。由于中部地区的土地及人工成本较珠三角廉价,再加上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工贸易企业从珠三角迁移到中部地区,可以节约不少成本。但决定企业是否迁移的因素很多,珠三角已经形成了加工贸易完整的产业链及服务配套,并且珠三角靠近海外目标市场,具备信息、物流等方面优势,这些都是企业内迁需要考虑的。因此,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的这些新选择仍然是在“穿新鞋走老路”——靠成本优势,而不是提高产品附加值来获得利润。因此,“转移”或可解一时之痛,但难解长期之忧。

“产业升级”对珠三角的企业来说,也颇为艰难。目前在珠三角,有关产业的转型更多体现在政府的大动作上:香港政府为了支持在珠三角港企的转型,将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深圳政府在一面提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当地重工业的发展;广东省则在”十一五”期间将致力于打造重工业强省作为发展目标。从以上的种种举措来看,珠三角无疑将加大对重工业的投入,具体落实到企业层面,特别是对大多数制造企业来说,由于前期缺乏相应的积累,跟上这样的升级转型脚步并不容易,因此升级和转型方向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三)形势严峻,众多企业发展日益艰难

正当珠三角的制造业在这一尴尬的两难境地徘徊之时,从2007年末由美国次贷危机吲爆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把珠三角的制造业推到了风口浪尖。有数据显示,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广东的五六千家鞋厂中关闭的大中型厂家就有一千多家。在惠东的三千多家鞋厂中,在两三个月内中小型的工厂就关闭了四五百家。珠三角地区遭遇困境的,不仅是制鞋企业,其它像制衣、玩具加工、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出现了同样的状况。转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减缓至9%,比去年同期锐减2.8个百分点,对中国的出口商造成了影响,由于出口增长减缓,一些企业陷入困境。其实早在来自国际的金融危机向这里袭来之前,在过去的一年里,在东莞和附近城市开始感觉到来自用地的种种局限以及越来越多大环境问题之时,来自其它方面的一场“风暴”也向这里的私营企业主袭来,包括劳动力短缺、电价上涨、劳动法从严、人民币的稳步升值以及原材料成本上涨等等。而如今,这些企业则更必须应对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订单减少。

据广州海关统计,2008年1-5月份,珠三角地区鞋类出口企业有2428家,比去年同期锐减2331家,接近一半的珠三角鞋类出口企业今年已经没有出口实绩。1-5月份珠三角地区出口各类鞋9.4亿双,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25.7%。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其在冲击金融体系的同时,也深深的冲击了实体经济。在以外向型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珠三角地区,这一危机已对地方经济产生不良影响。以港澳台资企业为主的外企迁离及关停现象与早年外资企业大举进入珠三角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珠三角地区制造业面临困境的原因

珠三角地区的现行经济增长方式有两个主要的特征。一是典型的外资导入性增长模式,尤其是港资、台资和华侨资本在广东的工业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外向带动在过去的20年间是广东的主体发展战略,这个发展战略带来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资,缺乏自主和内部创新的发展动力。另一个主要特征是资源投入性增长,尤其是资本投入,其具体表现和结果是典型的速度型效益。港商在珠三角地区的投资主要是来料加工型企业为主,主要涉及纺织服装、鞋业、电子等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虽然得改革开放先机,以加工型企业形式率先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然而其长期安居于产业链低端,十几年都没有提升产业层次,以投资求速度,以速度求效益,使得经济成长基于资本资源投入更高速的增长上,最终形成粗放、高耗以及纯粹以外延扩展为主的发展方式。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并面临全球化竞争,它们已经率先尝到了产业发展长期处于价值链和产业链低端的苦果。

(一)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当前,珠三角参与国际分工比较优势仍然是丰富劳动力要素供给;相对而言,资本、技术、知识要素的供给不具有比较优势,尤其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不具有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定位的国际分工位次,珠三角多数产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位次上。主要体现在:(1)相对于货物贸易,广东服务贸易还比较落后。由于服务产品主要是技术、知识密集使用的生产部门,珠三角的比较优势不明显;(2)在工业生产中,作为资本技术要素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不具有优势,产品也缺乏竞争力。因此,在出口产品中,成套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精密仪器、数控机床等产品的比重还很小。

就珠三角引以自豪的高新技术产业而言,也面临着出口量大与产业竞争力弱、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大而获利能力低的矛盾。如广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居全国首位,但这种以oem为特征、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仍然依赖进口,主要依靠吸纳it产业转移和外资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进步,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自有品牌发展滞后的产业发展格局,不仅导致本地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不断扩大,而且使得产业一直停滞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进而形成技术创新的所谓“路径依赖”。

(二)在全球价值链的定位中处于低端

尽管近些年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断扩大,但总的说来,珠三角目前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垂直分工阶段,虽然这种分工格局可以发挥接近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但却使珠三角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现代产业发展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价值链,包括研发、设计、制造、组装、采购、库存、营销、运输等环节。在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技术含量不同,所包含的价值也就不同。一般说来,研发、设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较高,制造其次,而组装加工环节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最低。在加工制造业中,通过外商投资和国际化生产建立的生产基地和生产环节,多数还属于中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主要是搞贴牌加工生产,进行模仿、组装,处于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体系的低端环节,研发、制造等产业链的中端和高端环节往往不掌握在我们手中,相当部分加工贸易产品的要素报酬较低,加上跨国公司研发和品牌经营两端的挤压,产业的附加值很小。中国加入wto以及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给珠三角外经贸发展带来巨大历史机遇,但贸易摩擦多发期的接踵而至又使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体的珠三角制造业的外贸出口面临严峻考验。

(三)宏观形势与政策环境日益趋于严峻

就国内宏观环境而言,出口退税率降低、人民币不断升值、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两税合一、《劳动合同法》实施、社保劳保标准提高,以及环保要求提高、劳动力短缺、水电紧张等等十余个因素,导致大批制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此前,从2007年7月1日起,中国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被取消,服装等2268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也被调低;紧随其后的7月23日,我国又公布了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限制类商品目录中新增商品类别涉及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家具、金属粗加工产品等多个行业。对列入限制类的商品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并配合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实行差别政策。贸易新政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巨大。

以玩具产业为例,其今日的困境就是上述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的玩具产业起步较早、国内购料比重高、融入本土经济程度深,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条。但近期宏观政策调整和国内外经济环境趋紧相互叠加,使玩具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玩具产业中的小企业居多,对政策和环境变化适应能力薄弱,其利润低、融资难,对成本上涨的消化能力差。而人民币升值速度、通货膨胀加剧程度等均超出此前市场预期,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幅度接近20%,为防止经济过热去年央行连续6次上调贷款利率,成本急剧上升导致许多玩具小企业大量倒闭,也引发今年以来大批玩具出口小企业退出竞争。另外,我国玩具产业长期以来停留在低层次加工阶段,品种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普通塑料和填充玩具,且大多采取贴牌方式,今年欧美、日本等近40个国家或地区纷纷出台新安全环保标准,进入门槛抬高将继续增加玩具出口难度。

可以说,珠三角危机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现状,那就是低成本、低利润、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缺乏自主品牌为基本特征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制造业内忧外困的发展背后的经济信号就是制造业已经到了进行产业升级的关键点。企业必须放弃过去的”人海战术”,反思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塑造来提升生产效率,并加快生产技术的升级换代。引导制造业提高技术含量,提升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加速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必然。

三、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珠三角的加工制造型企业在丧失了低成本的优势以后,未来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研发和创新为动力,努力提高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加快产业的战略转型,向技术等内生性优势转变。

(一)以危机为契机,不失时机的调整企业战略,以技术、创新与品牌为核心推动产业升级

随着珠三角的发展,产业结构高技术化需求日趋明显。面对此次金融危机的袭击,企业应深刻吸取以往粗放式发展带来严峻后果的教训,并以此为契机,不失时机的推动传统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从制造业转向高新技术和服务业进行升级。而在产业升级的进程中,传统制造企业积极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主动的调整自身发展战略,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以企业长远生存发展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与品牌为核心,积极寻求内生型发展之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或多元化经营,实现产业升级。

具体来说就是:(1)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并把改进产品与改造企业并重。更新设备,改造工艺,完善产品功能,改造企业的研发、设计、加工和装配、管理、销售、使用乃至回收的全过程,将高新技术注入产品本身,实现机械、电子、信息的融合和一体化。特别要注重用软件技术对老设备、传统生产过程的改造。同时,还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选用先进、适用、成熟的技术进行改造,力求减少投资的风险。(2)选择切实可行的自主创新战略,以技术创新为推动力,打造节约型、环保型的制造业技术基础。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最直接推动力,也是节能降耗的关键。坚持高效益、高技术、低消耗、广就业的发展价值取向,推进制造业发展与环境的和谐性。(3)实施品牌战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在整个国际分工链条中,发达国家凭借资本、技术、人才、营销等优势或先机,占据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市场,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成为全球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国际分工收益严重不对称。因此,我们要摆脱过去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新出路、新空间,着力培育产品的自有品牌,并把握产品的前瞻性趋势,将现代文明和文化遗产结合进行产品定位,设计和挖掘自己的文化特色品牌,实现从贴牌到创牌(从oem到oDm、oBm)的转变。在完成产业升级的同时,实现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上的高端定位。

长远来说,中国的优势不能永远是劳动力成本低,而应是有更多的创新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珠三角的产业升级转型开启了”中国制造”的新时代。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加大研发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升级产业配套的相关政策措施。

(二)政府的战略引导与政策措施不可或缺

在积极推进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其主要体现在:(1)从长期、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关停并转一批粗放型经营、附加值低的企业,整合企业发展规模,实现规模化、集群化、效益化的产业生产方式;(2)创新外贸发展方式,多元化拓展进出口市场,积极引进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的区域布局,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3)从政策角度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开拓国内市场,创立内销品牌,推动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和资源合作开发,支持一批企业发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品牌的跨国经营企业;(4)加大政府对技术研发的投入,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的研发中心,为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降低自主研发的风险,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回报。多措并举的实现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内外需联动的开放型经济战略转型升级。

就珠三角区域而言,这里的土地已经满负荷运转,刚性的土地供给使得区域内众多企业面临产业升级和转型,以提升价值链。地方政府陆续提出了一系列整改计划,清除一些不受欢迎的工厂、能耗大户以及污染严重的企业,为高端产业发展留出发展空间。过去几年,向外迁移的还主要是电镀、皮革、印染等污染型企业,而现在,一些制鞋、玩具、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走上了迁移之路。目前,珠三角工业集中的宝安、龙岗两区,东莞的许多镇,广州番禺市、佛山的南海、顺德等地区,企业向外转移现象最为明显。

根据深圳贸工局的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以来,共有500多家企业迁出深圳,年产值约150亿元,占全市2006年工业总产值的1.3%。外迁企业所从事的行业主要是电子元器件、塑料制品、金属类、玩具制造和服装类企业,占全市外迁总产值的80%。事实上,中小型企业的倒闭或迁离为大企业赢得了发展空间。如东莞市政府提出“腾笼换鸟”总体思路,即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把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转移出去,腾出发展空间,吸引和承接高端产业和人才。深圳市则划定“生态控制线”,控制线以内的工业企业必须全部退出。也是地方政府在促进产业升级转型与保证地方经济发展二者并重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徐春梅.2008珠三角制造业去留两难[n].中国经营报,2008-07-13.

制造业发展前景篇3

【论文摘要】面对快速城镇化,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国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战略产业发展的机制。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战略产业除了具有带动国民经济总量变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和引导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外,还应具有生态环境优化能力、社会和谐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战略产业选择方法应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经济区位、现有基础、技术条件和发展前景科学合理地确定,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区域经济总量增长、新兴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耕地少,城市化有着强大的内在压力并影响到产业发展。如何承接数量巨大的劳动力转移、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和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等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面对种种压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略制定应未雨绸缪,区域内各行业的发展也要符合区域总体的战略。

现代产业经济理论认为,战略产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的领航产业,是在规模经济发展的基本阶段,能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促进、导向作用,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科技进步能力,并能带动和促进其它产业发展的产业。关于战略产业的理论研究是建立在国外主导产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外对主导产业理论的研究盛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至今日,相关理论研究一方面丰富着战略产业理论与实践,但现有文献似乎仍仅限于对战略产业的概念界定、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和战略产业幼稚阶段保护等问题的研究,而忽略了既有理论的应用条件及其普适性问题。本文认为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将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来自环境资源的挑战,城镇的快速扩张导致了粮食安全问题、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二是来自社会的挑战,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不平衡,失地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等社会矛盾引发城市安全隐患。三是来自全球化的挑战:全球产业大转移使我国能源和生态危机发生的临界点提前到来,传统的单一资源型城市将被边缘化而失去发展动力。在二十一世纪,正确选择既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又能适应区域发展方向的战略性产业,是关系到区域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战略产业培育与选择

(一)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战略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看,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经济与产业发展是在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进程中展开的。在市场经济下,计划经济时期产业发展依靠政府投资的单一发展模式逐步向依靠社会投资为主、政府和外资投资为辅的多元发展模式转变,产业发展机遇增多。

快速城市化导致的高投资率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引发产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快速城市化必然带来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由此形成的城市建设投资量是巨大的。城市扩张形成了对水资源供应、跨区域交通、环境保护、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带来对钢铁、建材、设备、车辆、机械等产品旺盛的需求,从而引发工业部门的投资扩大,产品增加。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了对第二三产业发展的资本需求。快速城市化是发生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等级的时期,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以住宅、汽车等为代表的家庭消费和以机器设备、运输车船为代表的企业消费引导产业的投资方向。这些产品基本上是由能源、原材料消耗大的重工业提供的,这也带来对能源电力、交通运输和原材料的巨大需求。

由此,笔者认为快速城市化所形成的需求导向和产业结构升级导向将为战略产业的培育提供契机。政府抓住这一契机,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特别是产业政策(产业环境、间接干预、诱导性、产业组织等产业政策)为整个市场运作创造一个高效、公平和稳定的宏观环境,将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图1)。

(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战略产业选择的特点。

1·战略产业培育的主要时期是产业成长的萌芽期和扩张期。从产业经济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产业成长要经历萌芽期和形成期、扩张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个阶段。产业萌芽期是指产业从“无”到“有”的过程。处于萌芽期的产业具有产品单一、销路不广、成本高、收益少、产量小、知名度低等特点。产业扩张期是指产业形成之后,不断吸纳各种经济资源而扩大自身的过程,产业扩张既包括产业在量上的扩张,也指产业在内涵方面有质的改变。产业扩张阶段是产业成长非常重要的阶段,一个产业能否扩张意味着幼小产业是否被扼杀或夭折,还意味着产业能否进入成熟阶段,这关系到产业的成长,也对整个产业链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的形成和扩张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首先,政府的产业转变战略客观上为新的产业的形成提供了机会;其次,政府的保护幼小产业政策直接对产业形成发生作用;最后,政府的技术政策以及对创新活动和技术应用活动提供的支持机制,间接或直接地对产业形成与扩张产生效应。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方略时,正确的选择和培育战略产业是前提。

2·地区战略产业发展方向应符合

3·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对地方战略产业所能产生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地方战略产业除了具有带动国民经济总量变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和引导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还应拥有新的功能。一是应具有生态环境优化能力。战略产业的发展应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强化地区综合环境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以节能、节材为中心,注重整体效益的清洁生产型的生产体系。二是社会和谐能力,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战略产业要能优化就业环境,积极消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三是综合创新能力,加强产业技术创新竞争战略的研究,改革技术创新政策模式,着力构建有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创新体系。

三、实例: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湖南战略产业的选择

(一)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湖南战略产业选择的基础分析。

综合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湖南的现实发展条件,我们可以看到,成为湖南战略产业的产业可分为以下几类:(1)现在有良好的资源禀赋,但当前还不成熟、市场竞争力还不强,如果采取适当的培育政策,经过一段时间,将来有可能形成比较优势,对国民经济做出贡献的产业,如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文化产业。(2)目前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太大,经济效果不显著,但代表着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改造方向的能够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如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现代物流业。(3)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市场扩张能力强,对国民经济影响大的产业,如工业中的优势产业。

(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湖南战略产业的选择。快速城市化过程实质上也是新型工业化过程,因此战略产业的选择范围侧重于工业部门内部。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工业部门的战略产业应首先是能引导产业发展的优势产业。结合湖南的工业基础和影响力系数和感应系数,初步选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和塑料制品业等共14个行业作为优势工业选择的基础。通过建立湖南优势工业选择的层次分析模型,确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作为湖南的优势工业(图2)。

为使湖南战略产业的选择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战略产业优化的层次分析模型。湖南战略产业优化的层次结构(图3)包括三层:a层是目标层;b层是准则层,即比较优势原则、市场需求原则、产业关联度原则和增长后劲原则;c层是指标层,包括湖南的9大产业部门: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由表4可知,湖南战略产业部门按权重的总排序为:特色农业>旅游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文化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现代物流业。

从战略产业的数量看,一方面,战略产业并不是特指某一单独的产业部门。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分工的加深,任何单个产业都无法独自承担起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而必须依靠一组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湖南产业结构的多层次、时序性的复杂构造,也要求区域战略产业的多层次和多样化。另一方面,战略产业的个数也不能较多,否则,战略产业的选择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了保证将有限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到有发展前途、效益好的产业中去,达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因此,我们考虑将湖南战略产业的个数限定在4至5个的范围内为宜。综合考虑湖南的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战略产业选择的原则,结合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科学地优化,湖南应该选择特色农业、旅游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先进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作为战略产业。

四、结语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战略产业除了具有带动国民经济总量变化、调节国民经济运行和引导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外,还应具有生态环境优化能力、社会和谐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因此,在地区战略产业选择时,应考虑特定历史背景下,产业发展前景的需要,确定战略产业选择的方法与途径。快速城镇化的特殊环境要求地方必须抓住机遇,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龙头,以发展为主线,以效益为核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力促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在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还要突出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信息化,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地位。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发展中地区没有必要建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当务之急是尽快走出去,积极投身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洪流,在全方位开放和广泛的对外交流中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在wto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市场,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经济区位、现有基础、技术条件和发展前景,科学合理地确定地方的战略产业。

【参考文献】

1.刘颖琦,李学伟,李雪梅.基于钻石理论的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2:145~152

2.赵波.新型工业化对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以湖北省制造业主导产业的选择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3.朱翔,彭鹏.湖南省经济发展环境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1998,4:62~65

4.罗文.湖南工业结构及其工业化水平研究[j].经济地理,2001,2:177~181

制造业发展前景篇4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这一目标,在加强旅游规划编制、重视旅游资源管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强化旅游宣传促销、促进产业互动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把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大力实施旅游富民战略,确立了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的战略目标,开展了省级旅游经济强县创建工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县风景名胜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编制了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和各分区规划、修建性详规、专项规划等35个规划。景区开发稳步推进,全县已开发景区(点)7处,“山水林古月”五大特色初步显现,神景区深度开发的前期工作有序开展。重视旅游品牌建设,启动了神景区5a级旅游区创建工作,神景区获得了浙江省五十大精品景区等称号,*古镇被列入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我县获得了浙江旅游城市金名片奖。

(二)产业互动,旅游带动作用初显成效。旅游业对县域经济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强,在推动农业、林业等相关产业互动发展上成效明显。我县杨梅、油菜花、向日葵等休闲观光产业初步形成,既带动了旅游产业的有效发展,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杨梅节期间,全县杨梅果园观光游客22.7万人次,门票收入3*万元。“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以溪潭垂钓为主体的休闲渔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20*年,全县旅游总收入16.1亿元。

(三)完善配套,旅游服务体系逐步健全。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旅游业整体水平有了一定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全县拥有星级酒店4家,各类宾馆、饭店240多家,总床位7000多张;旅行社13家,导游将近350人;旅游车船公司1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7000人。一批专营土特产的旅游购物销售网点相继开业,休闲场所逐渐增加,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通过开展“旅行社年度综合考核”、“优秀导游评比”、“行业培训”和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等一系列活动,加强了行业管理。

(四)宣传促销,旅游市场不断拓展。紧紧围绕“立足浙江、主攻长三角”的市场定位,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捆绑式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大营销力度,旅游市场稳步拓展。通过利用主流媒体广告、举办大型节庆活动、邀请剧组来仙拍摄、组织参加旅交会等形式,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区域联动营销,已与全国各地1000多家旅行社建立友好协作关系,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市场网络。20*年,全县景区(点)接待游客402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旅游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旅游发展氛围不够浓厚。一是合力兴旅有待加强。有的部门(乡镇)对自身职能与旅游业发展结合不够,大产业理念不强,主动配合不够,没有积极主动地为旅游业发展创造条件。二是不诚信经营现象仍然存在。有些旅游企业只顾及眼前利益,存在宰客现象;在节假日期间,宾馆酒店房价普遍存在擅自大幅度涨价现象;部分宾馆饭店设施、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三是旅游整体氛围有待营造。少数干部群众对发展大旅游的认识不够到位,“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个个关乎旅游形象”的良好社会氛围尚未真正形成。在县域范围内,对旅游形象的宣传还不够到位,大型旅游广告牌还不够多,旅游氛围不够浓。

(二)旅游资源整合提升滞后。一是规划的龙头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虽然编制了不少规划,但随着形势发展,有的规划存在不够科学现象,缺乏可操作性。二是精品景区较少。目前已开发的景区普遍存在“低、小、散”现象,档次不够高,精品较少,核心景区品牌效应不明显。近年来,神景区建设投入较少,景区整合提升和深度开发进展缓慢,大神景区尚未形成。三是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到位。现有景区多以观光为主,产品类同,人文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

(三)旅游产业水平有待提升。一是旅游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旅游特色品牌还不够突出,主要以“游”的门票收入为主,其它五要素的效益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带动效应不够明显。以游兴贸战略有待进一步深入实施,各类工艺品和农果特产品的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旅游纪念品缺乏。二是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通往各主要景区的交通网络建设进展缓慢,景点专线班车较少,交通指示牌不够健全;部分景区休息处、停车场等配套设施达不到要求;土特产销售中心、旅游商品街等项目建设滞后;城区环境秩序与旅游休闲城市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县域范围内特色旅游休闲场所较少。三是接待档次和服务质量偏低。神等景区容量小,接待能力有待提升;神省级旅游度假区等建设项目进展不够理想;星级宾馆酒店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住宿冷热矛盾仍然突出。

(四)体制机制有待理顺。一是管理体制尚未理顺。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明显制约了我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有景区内部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淡竹休闲谷等景区经营困难,管理体制改革进展缓慢。行业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投融资体制亟需完善。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问题急待破解,投融资平台有待搭建。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大,招商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景区存在投资商亏本经营和进退两难现象。三是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涉及政策处理、部门(乡镇)职责、关系协调、招商引资等方面,有的政策和措施缺乏可操作性;对旅行社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创新。我县旅游人才规模与整个产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及学历层次偏低,旅游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三、几点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全力兴旅氛围。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大景区、大平台、大景观”的发展理念,认真实施旅游富民战略,真正把旅游业作为一大重要支柱产业来培育,统筹推进旅游业发展。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调管理,总揽发展全局,认真研究做大旅游业的措施和办法,研究制定旅游发展工作方案,及时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二要形成工作合力。各部门(乡镇)要将自身职能工作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努力营造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合力兴旅的良好氛围。三要优化发展环境。以创建省旅游经济强县为载体,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优化城区环境、生态环境和法治环境,营造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品牌建设,构筑大旅游格局。一要优化发展布局。坚持以规划为先导,按照提升产业的要求,进一步修编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具体专项规划,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二要打造精品景区。增强精品意识,以资源整合、特色营造为核心,加大现有景区的整合提升和深度开发力度,加快蝌蚪崖景区开发,打造大神景观链,全面提升核心景区的市场吸引力和客源竞争力。三要提升文化内涵。依托我县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做足“仙”字文章,加快第十洞天等景点的开发。依托地方民间艺术和古迹,推出“人间灯彩”一台戏等一批具有风俗民情的文化旅游产品,推进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打造人文特色的旅游品牌。四要拓展客源市场。创新旅游促销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推介,加强区域合作,大力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

(三)完善配套功能,健全旅游服务体系。要按照旅游“六要素”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延长旅游产业链。加快推进神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不断完善旅游休闲设施,健全旅游景区配套功能。“行”方面:实施旅游便捷工程,加快发展县内旅游交通,推进公共交通和通往各主要景区的交通网络建设,完善旅游路牌和指引标识。“吃、住”方面:规范宾馆餐饮业发展,加快酒店升级改造,加强规范化管理,着力提升服务水平。挖掘餐饮文化,做好小吃一条街这篇文章,提升特色餐饮的质量和品牌。“购”方面:实施旅游兴贸战略,充分挖掘地方特色,重点开发体现风土人情的旅游纪念品和农果特产品,积极推进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商品街等项目建设,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娱”方面:大力扶持休闲娱乐业发展,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激发游客的消费激情。

制造业发展前景篇5

孙锋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辽宁沈阳110141

【文章摘要】

在机械制造中机械自动化技术属于先进技术,在机械产品制造中使用该技术可促使机械生产制造能力获得大幅度提升,进而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一个国家机械自动化的应用情况可充分体现其机械设备制造水平。本文主要探讨在机械制造中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具体情况,而后分析其发展前景,为我国机械制造业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指导,拓宽发展空间并接轨于国际市场。

【关键词】

机械制造;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发展前景

机械自动化技术即在机械制造业中对自动化技术进行使用以连续自动生产加工对象,加快原料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流动与加工变换速度,在极大程度上可减少资源消耗。机械自动化的优势主要表现可促使产品质量与生产率得到极大提升,同时缩短生产周期,加快更新速度,减少成本,增强效益,减轻劳动强度,优化工作环境并促使其他技术也得到相应带动发展等。因此,机械制造业实现技术升级、优化以及发展的重点为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本文现探讨机械制造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未来发展前景。

1机械制造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1集成化应用

在机械制造业中主要使用自动化、微电子以及计算机等高科技,且具有持续性,进而形成很多新型技术,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测试、评估、制造、工艺、信息管理系统、数控加工以及柔性制造系统等。要对级别不一的集成制造系统予以构造可系统集成一些技术,这样最为简便。集成制造即对信息技术予以充分利用以对企业制造过程进行全面优化,其主要指导为系统工程理论,手段主要为精简机构与过程重组,强调内容为适度自动化,而后基于工程数据库系统与计算机网络支持下集成制造企业所有经营活动与相关要素,实现柔性化生产且坚持以人为本,促使制造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优良服务、环境保护、减少交货时间等方面效果更优。

1.2柔性自动化应用

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要求制造企业具备快速反应与优良应变能力,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同时还要结合市场变化与科技更新随时调整机械产品结构或种类,在此形势下就一定要使用柔性自动化系统并确保其具有高级灵活性。该系统重在对人机界面进行优化,对于自动化没有过高要求,而后构建相对完善的信息系统,促使计算机管理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系统中包含普通设备与自动化设备,某些环节需要人工干预。柔性化应用可适应外界不同因素,同时也能提升商品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这种能力主要基于认真调查市场并进行准确分析,而后经过有限的内部组织改良后实现。这样一来柔性加工系统会向柔性制造系统转变,继而促使生产、制造以及设置相互联系。

1.3敏捷化应用

计算机敏捷化即快速反应于用户需求。机械制造企业敏捷化的实现基础为企业竞争力与信誉度,对计算机技术进行充分利用可构建虚拟公司,同时在企业内部实行分工合作制,促使企业整体竞争力得以提升。因此,需强化管理计算机敏捷化,培训计算机操作员,以提升敏捷化水平。当前机械制造企业中已经普遍形成全自动化制造观念,且逐渐重视在自动化系统中人作用的发挥,这样一来就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在开展计算机敏捷化的相关流程时执行力更强且水平更高,进而促使机械制造效率得到提升。

1.4智能化应用

当前制造技术不再是商品概念体系,而是经过分析、推理、判断、规划以及决策等一系列智能活动后对智能机械与操作人员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进而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在制造全过程中智能制造技术均融入了人工智能,通过对专家智能活动进行模拟对制造中人脑力活动进行延伸或者替代。智能化系统可对运行状态进行自动检测,受到内外部激励时可对参数进行自动调节,确保工作状态最优,因此拥有自组织能力。智能制造系统化还会不断交换于信息、能量、环境物质,该组织系统具有开放性,且主要依赖于强制耗散与磨损,其耗散结构远离平衡态。在制造时应用模块化法可促使其柔和性得以提升。在此过程中需注意的是:智能制造对于人应该注重友好性与安全性;对于环境应该充分保护,确保无污染,同时可回收资源与能源;对于社会则倡导竞争与协作。

1.5虚拟化应用

在机械制造中有虚拟制造技术,主要为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并行工程、现代机械制造工艺、信息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同时主要基于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形成的包含多学科的综合系统技术。机械虚拟制造主要对仿真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充分使用,以仿真机械制造流程,将其中包含的问题及时找出来,并确保机械产品制造的成功性,同时促使成本降低,对开发周期进行缩短,最终促使机械产品竞争力得以提升。

2机械制造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2.1实用化

机械制造中机械自动化技术获得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目的在于充分应用并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当前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现状为规模较小且水平较低,因此在未来机械制造中需注重紧密结合机械自动化与技术生产要求,坚持步步深入原则,为推动我国机械自动化迈入更高水平做好铺垫。

2.2绿色化

在机械制造中无可避免的问题为生态环境污染,因此一定要找到机械制造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机制。在机械制造中会消耗大量原材料与能耗,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同时还会产生大量噪音与污染排放物,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未来一定要注重机械制造系统的绿色化。

2.3配套化

在机械制造中发展自动化技术不仅要注重主机,还要注重配套的控制系统与综合元件。机械自动化未来发展的主要技术基础包括微处理机、新型刀具、传感器、控制系统软件、可编程控制器以及电子计算机等。未来注重机械自动化技术的配套化发展才能研发出自动化水平高以及性能优良的机电产品。

2.4低成本

为使机械制造企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且自动化程度更高,就一定要降低自动化成本。未来在发展机械自动化时一定要与我国国情充分结合,研发出见效快且成本低的自动化技术以满足我国实际所需。

3结束语

当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提升,促使机械制造业获得质的飞跃。全球工业对于机械制造予以高度重视,因自动化技术水平对国家机械制造业整体水平有着较大影响。因此,我国一定要强化建设机械自动化,与我国国情充分结合,并引入国外先进技术,推动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向低成本、绿色化、配套化以及实用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对自动化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增强机械产品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冲,李广学,李佳亮等.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26)

[2]王英.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与发展前景[J].科技传播,2010(24)

[3]董玫.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的探索[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3(2)

[4]胡阔海.机械自动化技术及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机电信息,2012(30).

制造业发展前景篇6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软件;硬件

1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背景分析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包括自动化管理和机械设计两个部分,核心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它综合运用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来进行相关的制造工作,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可靠性。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量巨大,对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严格。

2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2.1机械设计制造的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

机械设计制造是工业化的基础。在工业化比较完善的西方发达国家,信息化技术十分先进,它广泛用于生产、制造、设计等领域,主要人工操作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其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都控制得十分出色。由于我国信息化建设还不够完善,机械加工企业普遍对于企业的控制与管理很大程度上依靠经验进行指导,往往无法保障其科学性与合理性,造成管理与生产效率较低,机械设备的生产密度低,质量难以控制。

2.2机械自动化技术起步较晚

自动化技术在国内机械加工领域的应用起步较晚,相比于英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制造技术方面还是在机械设计方面都明显落后。国内机械制造的有关企业,往往只注重技术的引进与管理经验的学习,在处方创新方面做得不够,对重点课题的探索与研究也缺乏足够的耐心,人才培养工作以及研发资金的投入也有待加强。国内各大高校在教学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过于注重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理论方面的教学,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缺乏实际操作方面的技能。

2.3岗位人才需要瓶颈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学科涉及到许多知识门类,如控制工程、材料成型、机械等方面,在环保设备设计、设备维护、数控维修等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另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修习后可以为学生以及跨行业、跨专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工作适用面十分广泛。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除了需要学习机械设备有关的知识外,还需要扎实的it功底,对驱动程序开发、内核裁剪、编程技能等方面的知识也有较高要求。对于一个高级软件工程师来说,需要具备过硬的设计与分析能力,解决系统故障,独立进行系统项目研究工作,以及强大的英文阅读与写作能力,从而为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3.1智能化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以及机械制造精度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生产要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应用软件作为基础。智能机械可以广泛运用于运筹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应用与研究,将更加跨学科的知识科学、合理地运用于其他产业中。未来,智能化技术将会使机器拥有像人一样的智力水平,判断简单的情况,降低机械加工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可能性。

3.2网络化发展趋势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对我国机械制造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机械制造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监测技术和远程控制技术辅助机械设备的制造,增强控制系统的监测能力和信息采集能力,使机制制造技术朝着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方面迈进。

3.3微型化发展趋势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与微电子技术的融合体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优势。所谓微电子设备,一般指的是体积在1m3之内的电子设备。这类设备具有便于携带、轻巧灵活等特点。国外微电子设备功能优良、各类繁多。国内市场对微电子产品的需求规模越来越大,各大企业致力于产品研发、功能创新方面的工作,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应用效果也有了很大进步。

3.4就业前景

近几年,自动化产品、数控科技产品发展迅速,在国内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当前,全世界自动化、数控类产品已经达到3000亿美的产值,我国国内的产值也达到800亿人民币。目前,自动化、数控产品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改变经济发展方面,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是我国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作化的技术支撑。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自动化技术的相关产品随处可见。比如,手机、可视电话、U盘、电子字典、智能玩具、游戏机等,还有更加精密的汽车电子、数控仪表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高清电视、电视机顶盒、数码相机等。随着新型材料、处理器等成本的降低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成熟,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还会有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作者:李青杨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程世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反思与前景展望[J].湖南农机,2012,3(15):113-114.

[2]高兴隆.展望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人才需求与就业前景[J].新丝路,2016,4(15):75-76.

制造业发展前景篇7

关键词:风景园林;工程造价;成本;合同;控制。

中图分类号:F316.23文献标识码:a

前言:风景园林是提供人们游览休息,进行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活动的场所,优美的园林环境,清爽新鲜的空气,安静舒适的条件能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增进身心健康,这种生活环境不仅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观察一个地区人文风貌的窗口,很大程度上反映国家兴旺发达,生态文明进步的尺度。为了有效的进行风景园林的经济管理就需要从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前期准备、材料的采购、施工过程以及竣工结算等各个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通过现代的管理手段,来合理的控制风景园林造价。通过降低风景园林成本,优化资金的使用,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合理的配置,进而达到对工程造价的控制。

一、风景园林的经济效益

风景园林的经济效益包括直接收入和间接收入。门票收入、服务性收费,承办各种展出为直接收入。为旅游业提供来源基础,带动经贸和各种文化交流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为间接收入。而在党的十会议上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报告,并阐述其内容和意义,同时列为十二五

期间重要工作任务之一。这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园林建设和生态环境的重视,这就给我们指明了风景园林的建设,在抓经济效益的同时,应以环境效益为主导思想,使我们园林工作者在实践中明确方向。

二、风景园林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1、对风景园林的前期造价控制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建设单位并没有意识到风景园林项目的前期造价管理工作对整个建设项目造价控制的重要意义。而只是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审核施工图预算以及工程的结算价款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

2.2、施工过程中对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不足。

为了有效的控制风景园林造价就必须加强对建筑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由于目前的施工单位对成本控制的程度不足,无法通过对施工技术的控制来控制工程成本,对两者之间的管理不完备。由于施工单位只重视结果的工程预算以及工程造价,对建设过程中的工程造价的重视程度不高,只是对过程中的造价持静止和鼓励的态度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无法通过更加优秀的施工方案,以及对施工技、工艺术的更新和改造来有效的降低工程成本等。

2.3、工程造价管理无法形成一个系统。

由于目前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系统。由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对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价、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合同价、工程结算价进行管理和控制。再加上各单位之间的沟通不足,以及造价人员以及施工人员也是单独工作,之间也并没有足够的交流,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

2.4、工程造价的评价体系不完备。

由于目前风景园林建设行业并没有完备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使得企业的报价并没有将企业优势发挥到最大的限度。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并没有将建筑技术经济资料进行合理的统计和积累,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由于造价评价体系的不完备,使得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并没有较快的发展。

三、加强风景园林造价的控制和管理的措施。

为了有效解决风景园林造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得风景园林造价工作得以顺利有效的开展,就必须加强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和管理工作,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分以下几点进行简要的介绍:

3.1、加强审计工作的管理,进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为了有效的控制和完善风景园林的审计工作,就必须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工作进行管理,这就要求对工程前的审计,施工过程中以及竣工阶段的审计工作都要加强管理与控制。加强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工作,可以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可预见的问题出现,进而使得工程造价工作更加有效。

3.2、加强风景园林设计的管理,进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为了保证风景园林的顺利实施就必须做好工程的设计工作,一个合理的设计可以保证风景园林的每一个环节都顺利开展。为了有效的控制风景园林的造价管理工作,就必须加强对风景园林的设计阶段。为了有效的控制工程成本,保证工程在制定好的工期内完工应尽量减小对建设标准、规模、设计内容以及数量进行设计变更。一旦进行设计变更,就会使得工期延长,成本增加。为了保证工程造价工作和预算工作的开展。要求预算人员对建设项目的前期、中期以及后期进行预算管理工作。为了避免造价高于预算的现象出现,造价人员要根据预算结果进行造价调整。所以在设计阶段,应该多做几套方案,然后选择出最合适的方案,一旦选定就不能轻易更改。这有减少对设计的变更,才能保证工程造价工作的有效性。

3.3、加强风景园林决策阶段的管理,进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为了有效确保风景园林造价的准确性,就必须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控制与管理。建设项目的决策阶段应该各个建设方案进行合理的比较以及经济分析,进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3.4、通过提高造价人员的素质,进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为了保证建设项目的工程成本,就要提高工程造价人员的素质。不仅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工作水平,还要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对造价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工作,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以及职业操守。造价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工程造价以及预算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3.5、加强市场调研,进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首先应该做好工程项目建设之前的准备工作。这就要求施工单位提前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对风景园林所需材料价格进行调查,并做好相关人员的调查工作。这些工作都是给工程的造价工作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工程造价以及预算工作的开展在风景园林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决定了整个项目的成败。

四、招投标制度对风景园林造价管理的重要意义。

4.1、招投标制度的实行为工程管理中的成本管理提供了方便。招投标过程中要求投标单位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编制企业定额,这就有利于施工单位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行成本核算。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使得成本管理更加有效,并且可以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增强行业竞争力。

4.2、招投标制度使得风景园林造价管理工作更加有效。

招投标过程已经将项目的工期、造价、以及工程质量做了要求,这就使得在施工单位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有据可依,使得风景园林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高效、合理。

4.3、招投标制度的实行为工程造价管理做好了准备。

随着建筑行业竞争的激烈,招投标制度在建筑行业的实行,为建筑行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由于投标总价以及建设项目工期在评标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施工单位为了提高中标率,就要制定合理的计划,来降低工程造价缩减施工工期。中标之后,施工单位就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在规定的工期内完工,并且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这就给施工过程中的进度管理以及成本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存在着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我国的工程造价和也在不断地进步。施工单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就要加强对工程造价的管理工作。在风景园林建设过程中应该制定出一套合理的、具有针对性的造价方案,这样才能使整个项目工程在合理的预算范围内把项目做好。

参考文献:

[1]牛刚,席雷。风景园林造价的控制[J].辽宁建材,2006(2):15216.

[2]刘秀凤。浅谈风景园林造价的合理有效控制与探索[J].科技咨询导报,2007(4):8

制造业发展前景篇8

关键词:旅游景区环境保护

1旅游景区保护与开发相关概念

1.1旅游景区对于旅游景区的概念的理解,国内外学者都不能全面的概述。旅游景区的概念在国外理论界无法统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景区规划与开发的与时俱进令旅游景区不能有准确的定义。旅游景区在英语中通常称为visitorattractions,touristattractions或attractions,就是旅游吸引物,指一些对游客有吸引力,区域和场所。

1.2旅游景区的分类有关旅游景区分类划分的方法有很多,综合分析后大体可以归为四种划分角度:一是,按景区资源属性分类,如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主题公园等;二是,按照景区的功能分类,分为观光体验型、度假休闲型和美国的国家公园体系;三是,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分类,可将旅游景区分为短时巡视型和长时集聚型;四是,按所有权类型划分,划分为国有景区、民办景区和私营景区。

1.3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旅游景区的经营与管理就是指景区管理者通过运用规划、法律法规、经济投入、技术支持、行政、教育等手段,对一切可能对景区旅游资源造成破坏的行为和活动进行管理,协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景区经营与管理在整个景区运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景区由于在规划初期缺乏对市场的准确定位从而走了弯路,从景区的产品定位到景区容量分析、餐饮销售、集散区等设置都需要管理人员的非常强的专业性,不然很容易就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景区环境的破坏。

1.4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一个由国外引进的词语。目前我国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尚在总结中。自从1988年豪・谢贝洛斯・拉斯科瑞对生态旅游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后,中外专家和学者纷纷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对生态旅游做出了不同的定义。大致可以总结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在享受自然风光的目的下,为公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旅游。既能获得经济收益又能普及生态知识。

1.5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很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最初用于对可持续发展的最多的定义,后来发展为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但真正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是1987年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1]

2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2.1景区的开发对环境保护有制约作用景区在开发一定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改造的基础上,在改造的过程中会出现过度开采或者是自然植被遭到破坏等现象,如果开采的力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则会加大水土流失、洪水、山崩等自然灾害的敏感度。

2.2景区的发展对环境的保护有促进的作用只有景区得到了发展,才能有经济效益,在良好的经济效益下,景区部门才会有足够的经费对景区的环境进行维护,才能对景区基础设施进行及时的维修更新,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2.3环境对景区发展的制约良好的环境是景区得以发展的保障,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如果环境遭到了破坏,对游客的吸引力也会随之下降,这样必然会制约着景区的良性发展。景区在对环境进行休整的阶段,游客数量减少和资金的投入减少了旅游收入。

2.4环境对旅游景区的促进自然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会使游客数量增加,带来经济收入,作用了景区的开发和环境保护中。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下,景区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3旅游景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1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复杂,管理部门重叠管理体制的纷繁复杂是制约着旅游景区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管理体制的问题指的是于经营所属权和景区所有权的问题。我国的景区现在分属12个不同的部门管理,这些旅游风景区本身有自己的管理部门,旅游资源归属于国家林业局、国土局、宗教、环保等不同部分,在一些著名风景名胜区中,一个景点有多个称号,每个称号所属的部门都有权对其进行管理权力分散,而且与多个旅游部门职能交叉,对景区的管理造成重重困难。根据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不但国家对各类风景名胜区有行使管理权,并按照科学、文化、美学价值和地域特征的不同分属省级、县级部门分属管理。这些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法律要求确定开发利用方针,制定和审批发展规划,有代表政府行使管理民政事务的能力。在景区管理过程中由于分属不明确,出现部门之间职责推卸,多方管理等问题,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2]

3.2开发理念陈旧,无序开发现象严重旅游景区在开发理念上只偏重于景点的开发,不注重景区面的发展和规划,致使景区资源开发不充分,甚至造成资源浪费;加之重开发轻保护观念的影响,造成景区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出现景区内的自然资源无法长久保存,在这种理念下无法形成知名度高的景区,客源市场无法得到保障。

有些景区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建造与当地资源不相符的游览设备,对景区乱开发,致使景区产品单一化和雷同产品过多,一是造成资金的浪费,二是对景区的吸引力形成了不利影响,很容易使游客产生审美疲劳。

3.3景区秩序混乱,环境污染严重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兴建旅游项目,一些利益相关者为了追逐利益,建造豆腐渣工程,景区安全系数较低,多发生的旅游事故,对游客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经营者的急功近利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名声。由于受到短期经济效应的影响,一些景区在开发过程中重开发轻保护的理念致使旅游景区质量变差,环境污染严重。旅游旺季时无限制的接待游客,没有考虑到景区的环境容量,忽略了景区的实际接待能力,一方面游客没有达到实际的体验,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景区的环境和质量,加剧了景区的污染,对自然景点造成破坏尤其严重。

4我国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对策

4.1规范景区分类,集中管理职权对景区进行分区分部门管理,根据一定标准,对景区进行统一分类,将管理的权利集中到一类部门上,集中分散的职权。明确各个部门的管理范围从而有序的行使部门行政职能,建立资源分级管理机制,一环扣一环,有效的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监督管理,规范的管理机制是实现旅游资源资产化管理的有力手段。把旅游资源纳入环境保护的范围,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4.2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建立绿色开发体系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布局,适度开发,开发和环境保护同进行,真正做到开发一处,保护一处,成功一处。做到环境与景区搭配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景区在开发前应该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针对性的制定景区规划开发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景区开发,进行环境容量评估,忽略眼前利益,谋求长远发展,落实环保基础措施。对游客进行教育,挖掘和发挥森林生态资源,倡导绿色生态旅游。[3]

4.3加强景区管理力度,减少环境污染在管理上,景区需要有专业的管理人才对景区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杜绝不合理的经营方式的布局,减少环境破坏几率。发展旅游业必须坚持把环境保护放到第一位,科学有效的保护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环境保护需要政府,社会和游客的配合,任何一方做的有所欠缺都做不到环境保护的有效实施。

4.4健全旅游法律法规系统,做到有法可依我国的旅游立法虽然已经被重视,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项专门规范生态旅游的法规,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也是从其他非专业性的法规中借鉴过来的,有些旅游法规还处于真空状态,旅游中的环境问题依然无法可依。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经济体制的改变和旅游市场的发展,目前的法律法规越来越不适应现在旅游环境保护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景区环境法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现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我国已经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风景名胜管理管制条例》《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的几点建议》等法律条文,在保护旅游资源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国家还应该在环境污染等方面完善法制建设和进行有效管制,这对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将起到重要作用。[4]

参考文献:

[1]冯丽丽,王连勇.旅游景区监督和经营行为的博弈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09(03).

[2]王晓芳,田明.旅游景区开发的博弈分析[J].当代经济,2008(03).

[3]田喜洲,蒲勇健.我国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原因分析[J].生态经济,2006(06).

制造业发展前景篇9

关键词:北京石景山区;科技馆;数字娱乐;规划

abstract:thispaperfirstanalysesthesocialbackground,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andexistingproblemsofthesciencemuseuminBeijing’sShijingshanDistrict.thenthepaperdiscussestheneworientationandmechanismindigitalentertainmentofsciencemuseuminShijingshanDistrict,andprovidesseveralpolicysuggestions.atlast,thepapergivessomediscussionconcerningtheplanningofsciencemuseumandsciencepopularizationinChina.

Keywords:BeijingShijingshanDistrict;sciencemuseum;digitalentertainment;planning

1规划背景

石景山区是首都北京八个城区之一,区域面积84.32平方公里,2003年全区常住人口50.6万,地处北京市城区的西部,位于城郊结合带,是中心城和西部发展带的交汇点。从历史上看,石景山区是北京市的传统重工业区,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产业的调整,石景山区产业结构和功能定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与传统重工业区厂房遍地、烟囱林立的情况大为不同的是,石景山区实际上是北京市城区绿化率最高的地区,2004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31%,超过北京市的平均城市绿化覆盖率(38.56%),同时是全市唯一拥有山林的城区,因而当之无愧地成为首都中心区西缘的生态走廊和绿色屏障。也许是考虑到石景山区在新的城市规划中相对比较特殊的地理位置,新世纪初颁布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石景山区的功能定位是“一区、三中心”,一区即指城市功能拓展区,基本内涵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中心则分别是城市职能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文化娱乐中心。

结合首钢的搬迁改造,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区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2005年石景山区委、区政府确立了以休闲、娱乐为发展主旋律,以营造京西花园式的生态环境和时尚高雅的文化氛围为基础,打造集休闲、娱乐、会展、购物和商务办公等功能为一体的首都休闲娱乐中心区,即CRD(CapitalRecreationDistrict)。至此,石景山区未来5-10年的发展战略已经基本确定下来了。

石景山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CRD战略的实施将会引发石景山区未来发展的三个基本转变,即从传统重工业区到高新技术区、数字化产业区的转变;从污染区到生态区的转变;从单纯游乐到文化休闲的转变。在促进这些转变的过程中,建设数码娱乐产业被石景山区确立为本区产业技术的发展主线,其目标是构建具有示范作用的北京数码娱乐产业基地,进而成为全国数字娱乐都市经济的领头羊。其中,以建设数字娱乐科技馆作为切入点和重点得到了广泛共识,并很快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无疑为石景山区科技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2现状与问题

近些年来,石景山区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区科技馆,第四纪冰川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区图书馆,特别是八大处公园,石景山游乐园已有较好的基础和知名度。此外,全区目前共建有科普画廊330处,建筑总长度2759米,建成市级社区科普基地1个,区级科普社区49个。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石景山区科普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尤其是缺乏现代化的、有较大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科普场馆。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长期受制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机制僵硬等诸多因素,积重难返,困难重重。以石景山区科技馆为例,作为区级科技馆,自1992年成立以来主要依靠区政府投入和市科委、市科协专项资金支持。10多年来由于长期缺乏资金投入(从建馆到2003年,11年来科技馆用于维护建设的费用仅为70万元,平均每年不足7万元,且都是政府投入,从未得到过其他渠道的资金投入),科技馆自身的建设一直没有较大的进展,场馆的基础设施少,自身不具备科普展品的制作能力,始终没有常设展览和展品,只能举办临时性展览和活动。同样,由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命名的、在北京市也颇有特色的石景山第四纪冰川馆建馆后20多年来基本上没有再投资,时至今日最多一次也只能接待30人,其设施落后、交通不便、周边环境差的状况长期以来都得不到改善。

石景山区科技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显然在我国科普设施建设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基本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经费方面,长期缺乏资金投入,严重制约科技馆的正常发展,甚至维持生存都比较困难,很多时候不得不靠出租场地等勉强维持。

(2)在设施方面,场馆的基础设施少,并且单调落后,一般缺乏常设展览和展品,往往只能举办临时性的展览和科普活动。

(3)在人才方面,在专业人才比较匮乏的同时,由于科技馆发展状况比较差、待遇低等原因又往往难以留住已有的人才。

(4)在机制方面,科普展品的制作、交流缺乏支撑以及协调机制,造成科普展览、活动的成本较高,展品利用率低,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3重新定位与机制探索

数字娱乐产业对于石景山区而言是一个全新的产业,数字娱乐的概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结合北京市总体发展规划、配合区CRD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新世纪初,石景山区政府适时提出了以建设石景山区数字娱乐科技馆为重点,大力发展石景山区数字娱乐科普的重大举措。在围绕打造石景山区科技馆"科普主阵地"这一中心的过程中,逐步开始走上整合社会资源,引进企业机制的道路。

为此,石景山区科技馆首先重新进行了功能定位,依照建设“休闲主题特色科技馆”的发展理念,其中科技馆原先的展示厅将建设成含汽车模拟驾驶、全息音响、地震仿真、幻影成像等10余个科普体验项目为主的大型数字娱乐科普展示厅,同时打造无线娱乐科普厅、动漫科普阅览厅、电子竞技科普厅、数字港科普餐厅等新设施。从而一方面将科学普及寓于数字体验休闲娱乐之中;另一方面也能积极推动石景山区以数字娱乐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建设。

其次,在数字娱乐型科技馆的建设上积极探索由政府、企业等多方共同投资兴建的机制和模式。即由政府投入少量资金,企业提供主要资金和产品,科技馆提供场地,走企业化、社会化的发展之路。科技馆为公司提供设备展示平台;企业则为科技馆提供数字化科普设备,较好地实现了公益性与市场化的有机结合。如科技馆已与东方恒润公司共同合作建设数字体验展示中心,同时与北京锋行九州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泰利科技集团共同筹建的电子竞技中心项目也已正式签约,并且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将独家受牌该中心为“中国电子竞技运动发展中心”,届时该中心也将对公众开展电子竞技方面的科普知识教育。

石景山区科技馆新的功能定位以及运行机制的初步变革,不仅能够有效盘活科技馆的既有资源,而且也将充分发挥科技馆在数字娱乐方面的体验展示功能,进而达到向全区进行科普功能辐射,并建成具有"数字娱乐"特色的科普示范基地和体验娱乐展示中心。这无疑将为石景山区引用社会力量兴办科普基础设施、推动开展科普工作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4规划与发展建议

显然,石景山区科技馆的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应该说有其天时、地利的因素和机遇。当前在科技馆的规划和设计中,以下几点有必要引起关注:

4.1与区发展规划相协调,赢得政府大力扶持

石景山区CRD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是科技馆未来规划和发展的大方向。需要进一步与石景山区当前十一五的发展规划相协调,争取政府部门在政策导向、资金引入等方面的扶持,在区CRD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中为石景山区科普场馆建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起到示范作用。

4.2找准发展定位,突出自身特色

石景山区科技馆确立数字娱乐、打造“休闲主题特色科技馆”的新定位,为本区数字娱乐产业与数字娱乐这种新型科普形式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结合点。作为北京市发展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的体验展示中心,数字娱乐科技馆可以使人们充分了解数字娱乐产业的内涵和发展前景,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和形式,使人们充分体验和感受到数字娱乐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真正喜爱数字娱乐,进而支持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科技馆的科技服务功能和科学普及功能。应找准未来发展定位,不断突出自身特色,在促进群众性科普活动开展的同时,积极推动区数字娱乐产业的发展,取得一举两得,相互促进的效果。

4.3与企业互惠双赢,调动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在石景山区数字娱乐科技馆的初步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参与投资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在发展数字娱乐科普和数字娱乐产业过程中,需要继续努力探讨和完善科技馆与企业两者互惠双赢的新机制,按照互利原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如科技馆可以为企业提供科技产品展示推广的平台,提供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场所,而企业的相关技术、设备、产品、人员等资源也会为科技馆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不仅降低科技馆的运营成本,减少政府投入,同时也能够提高场馆使用效率,集约有效地实现其科普功能。

4.4改革运作模式,加快数字娱乐科技馆建设

在已有的良好开局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市场在石景山区数字娱乐科技馆建设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协作机制,积极探索由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等多方共同投资、合作兴建的适宜模式。建议加大政府在经费、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力度,探索、改革与相关企业共建、互利的多种运作模式,在走特色化、专业化道路的同时,探索出一条公益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道路。以此为突破口,在区CRD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为引用社会力量建设科普场馆、兴办科普事业开辟一条新路子。

5几点思考

5.1科普工作的需求导向问题

石景山区科技馆在向数字娱乐的转型、改造和建设过程中,相继得到北京市财政、石景山区财政以及多家企业的大量投资。2004年5月数字娱乐科技馆建设正式启动,至2005年,短短两年间科技馆建设总投资已达到2280万元(相当于石景山区科技馆建馆以来前11年资金投入的30余倍!),其中北京市科普联席会支持130万元,石景山区政府投入1800万元,吸引企业投资350万元。可见,具有公益性质的科普工作并不排斥与本区域的发展目标以及市场投资需求相结合,相反在适应需求,服务发展的同时,科普工作往往能得到更广泛、更有力的支持,进而更好地使科学真正成为大众的财富,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2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的结合问题

应当说,目前把科普划分为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的提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一般来说,公益性科普事业主要在市场失效的地方发挥作用,经营性科普产业追求市场利润则也是天经地义。但这种二分法却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即二者各不相干,是各干各的两件事情。实际上,一方面公益性科普事业也并不排斥市场机制,也不是不可以赢利,只是不能以市场赢利为目的。其发展壮大同样需要引入市场的激励机制和手段,只不过不能把市场机制作为唯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另一方面,经营性科普产业也并不是完全的唯利是图,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同样重视和追求社会效益,在取得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时候,往往也才能实现企业市场效益的最大化,人们常说的“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技术,一流企业做品牌”也含有这方面的道理。所以,在追求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事业与追求市场效益为主的经营性产业之间是可以寻找到结合点的,而科普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结合点。

5.3科普工作的信息交流问题

今天的科普工作主体涉及到政府、科技、教育、传媒、文化、企业界等多个领域和部门,在这些“隔行如隔山”的不同领域和部门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意义十分重大。除了科普各主体内部垂直方向的从上到下以及从下到上的沟通交流外,尤其还要注意科普各主体相互之间水平方向的横向沟通与联系。如当前的科普联席会议,就不应仅视为是科普工作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信息纽带,同时也应是各个相关部门、企业、团体乃至个人相互之间沟通交流科普活动、发展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为此,可考虑逐渐扩大科普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尤其是企业单位,并允许社会团体、企业,甚至公民个人参加或列席会议,向全社会开放。

参考文献

[1] 中共北京市石景山区委研究室,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研究室编.石景山区优秀调研报告文集(2004年度)

[2]北京富达尔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石景山区科技进步现状调查与分析(讨论稿),2005年6月

[3]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简版).2004

[4] 陈治光.解读2005年北京科技工作报告.科技潮,2005年7月

制造业发展前景篇10

这次全市*旅游规划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精神,分析我市旅游业发展形势,认真研究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奋力开创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省旅游局对*旅游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和关心,今天,省旅游局副局长*同志专程莅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对我们启发很大,要认真领会,做好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正确估价旅游业发展形势,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十五”以来,全市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统一要求,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旅游产业的较快发展。

(一)发展旅游业的氛围日益浓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旅游业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出台了加快旅游业和相关服务业发展、推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决定”,实施了市领导和部门挂点项目责任制;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旅游专题会议,解决旅游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条件成熟的县市先后成立了旅游局,积极实施旅游带动战略。旅游管理部门抢抓发展机遇,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举办各种旅游专题活动,激发市民的旅游热情。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已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上下联动共同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氛围。

(二)旅游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20*年我市旅游业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旅游总收入4.01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4%,占全市GDp的1.27%,比上年分别提高0.2和0.03个百分点。从“十五”前四年的情况来看,我市旅游经济的各项主要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平均增长速度,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接待国内旅游人数等重要指标都超过了15%,旅游业已逐步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景点景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十五”期间,我市编制完成了《2002?D2020年*市旅游发展规划》和一批主要景区、景点的分区规划。全市用于改善景区交通条件和景区开发建设资金达到2亿元,招商引资项目18个,投资总额3.68亿元,逐步形成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外资和民资积极投入、金融机构支持投入的多元化投资格局。通过建设和开发,目前全市已建成了铜录山古铜矿遗址等一批特色旅游景区,初步形成了矿冶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等三大旅游板块。

(四)旅游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十五“期间,我们围绕提高旅游市场开发能力和游客接待水平,积极构建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有旅行社2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星级饭店20家,其中四星级1家;已开通一日游旅游线路6条,二日游线路2条;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发展迅速,导游人员发展到252人;与旅游相配套的娱乐购物设施有较大改善,旅游商品开发呈现出特色化、多样化、规模化的特点。

(五)旅游促销活动得到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市每年以三大黄金周为契机,以省内国内各种博览会、交易会、旅游节为平台,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旅游促销工作,加强了同武汉城市圈(1+8)、中部5省27个城市等旅游区域的协作,实现了互为目的地的无障碍旅游,提升了我市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市旅游业发展较快,但因起步较晚,与全国全省和发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形势相比,我们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是旅游产业规模不大,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不到2%,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安排就业和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二是旅游产业的开发程度与旅游资源状况不相称。*拥有独特的矿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都市旅游资源、良好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但开发建设相对滞后,真正叫得响的旅游产品不是很多,一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因为没有转化成旅游产品,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三是旅游接待配套服务能力较弱。特别是水、电、路、餐饮、购物、住宿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景区(点)基础设施不健全,可进入性差,以游客为中心的配套设施和配套服务跟不上,导游人员素质偏低。同时,旅游中介机构少,并且主要是把*的游客往外组织,引进游客的功能较弱,远远不能适应全市旅游业大发展、快发展的需要,客观上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旅游业正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从全国来看,旅游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不断提升。从全省来看,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也为我市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全市上下要牢牢把握这些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性。

第一,发展旅游业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应该说,这些年来经济发展不算慢。特别是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重抓好“三件大事”,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促进了经济的较快发展。但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我们明显滞后了。在三产业当中,旅游是龙头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直接给人民群众增加收入,直接给地方经济增加活力,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形象、知名度和竞争力。为什么*的知名度不如宜昌、襄樊、荆州这些地方?很重要的一条是因为我们的旅游业、三产业差距太大。就人民群众的收入来讲,我市农民、居民的收入不高,这也与我们三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不够有关系。今后,我们产业结构的调整靠什么呢?我看旅游业就是一个突破口。要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我们的人气,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质量的提高,不断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二,发展旅游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今年我市的人均GDp超过一万元,城镇居民收入在8*0元左右,农民人均收入在2800-2900元左右。“饱暖思旅游”。就大多数居民来讲,有吃有住以后,就要想办法去旅游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在消费支出中就有一部分是旅游支出了,越往后旅游消费的支出就越大。作为*来讲,我们自己的市场不能满足现在居民的旅游消费需求。*目前主要是一个客源地而不是一个目的地。从“五一”、“十一”我市周围几个景区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小雷山、仙岛湖跟往年相比,旅游的人数在成倍地增长,但是我们的基数不大,是在很低的基数上增长,而在周边其他的地方,大多数游客都是*人。我们现在旅游业的发展不能适应全市人民生活发展的需求。要满足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就要发展旅游业。

第三,发展旅游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我们要把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热爱*、热爱家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那就是要建设好我们的家乡。*有很多亮点,有的地方很美,但由于我们重视不够,开发不够,投入不够,无论是自然资源、风景名胜还是历史人文和红色旅游,都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现在我们和其他的地方相比,相对滞后。就工业经济来讲,*是现代工业的摇篮,但开发不够,如果能把工业旅游开发好,至少可以激发*人民的自豪感。要激发人们热爱*、热爱家乡、建设*,就要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好。我们是滨江地区、滨湖地区,山水风貌非常好,风景名胜也不少。大冶、阳新和*市区的湖泊很多,湖边山上的植被森林都很好。因此,我们要激发*人民热爱家乡,在这方面要多做工作,全市上下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推进我市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科学规划,重点突破,扎实推进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

*时期,是我市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体制创新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构建和谐*、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建设旅游目的地为重点,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一湖两园”旅游品牌(磁湖风景名胜区、*国家矿山公园、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公园)和“青铜故里?山水*”的城市旅游形象,提升我市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我市旅游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发展战略目标是:通过五年努力,到2010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28%,创汇300万美元,年均增长30%;接待国内游客5*万人次,年均增长30%以上,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4亿元,年均增31%;旅游总收入26亿元,占全市GDp的4.38%,旅游业逐步成为全市新兴的支柱产业。

按照上述目标和战略步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切实抓好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围绕特色和优势,科学编制规划。要想吸引海外游客,就要有国际级的旅游产品。*有没有部级、世界级的旅游产品呢?世界级的有铜绿山古矿遗址。西塞山也能够称得上是部级的。从工业旅游来讲,华新、冶钢也算得上是部级的。要开发利用好这些有特色的旅游资源,首先要编制好规划。一是规划的起点要高。我们在全省占位较后,起点如果低,将来永远只能跟着人家后面跑。二是目标要结合实际。起点不能低,目标要实际,规划要科学合理,要一步一个脚印。当然,目标也要稍微高一点,要跳起来摘桃子,能够摘得到。三是规划要与省、周围地区的规划衔接。旅游市场是相互联系的,要和鄂东南地区包括武汉城市圈联系起来,不要孤立静止地编制规划。四是要发挥特色。*的特色,我看第一个是工业旅游。第二点就是做矿冶的文章。大冶铁矿把国家矿山公园的牌子拿回来了,将来这个牌子能否起到作用,还靠我们努力。第三个方面就是我们的风景名胜资源比较丰富。大多数游客对山水风景名胜感兴趣,山水风景游是吸引游客的最好市场。我们现在的滨江地区、滨湖地区,山林植被很好,这些地方只要把旅游休闲设施跟上去,就可以吸引游客来玩。第四个方面是红色旅游,像南山头、阳新这些老区,我们要把它建设好,起码市内的群众可以去游一游。

(二)加快旅游项目建设,积极打造精品景点(景区)和线路。目前,以磁湖风景名胜区、*国家矿山公园、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重点的区域旅游发展条件逐步形成。*时期,要继续加大开发和建设力度,力争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4个,2a级旅游景区10个。一是要抓好环磁湖都市旅游区域建设,大力开发环磁湖都市旅游观光线路,形成独特的城市休闲观光度假旅游区。二是要抓好*国家矿山公园旅游区域建设,大力开发*国家矿山公园旅游线路,打造矿冶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国家矿山公园旅游区的整体形象。三是要抓好青铜文化旅游区域建设,大力开发青铜文化旅游线路,打造“青铜故里”旅游品牌,提升青铜文化旅游区的整体形象。四是要抓好阳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域建设,大力开发生态度假旅游线路和红色旅游线路,形成千岛生态度假、古民居寻访、大坝观光、湿地观鸟、红色之旅等旅游产品为特色的综合旅游区。这些景点和线路基本上囊括了我市辖区内有旅游价值的主要资源,各地要把开发建设好这些景点和线路作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来抓,要切实打破地域界限,加强区域旅游合作,走联合开发的道路,共同打造旅游品牌。

(三)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一是要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要积极实施旅游企业促进战略,支持有实力的旅游企业、旅行社依托优势资源走集团化、网络化的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学习和借鉴外地经验,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立足特定旅游消费群体,面向专门市场,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道路。二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旅游企业的发展活力。要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思路,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实行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对分离,剥离景区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职能,逐步实行以市场经营的思路规划景区,以经营的手段建设景区,以经营的理念管理景区,不断创新景区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要积极支持旅行社、饭店、旅游运输公司等企业加快改革步伐,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变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要积极支持旅游企业运用市场和资本手段进行资源整合,组建大型旅游集团,发展同业联盟,推进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景区集团化、旅游运输联合化以及导游服务公司化。三是要大力招商引资,不断壮大旅游产业规模。要积极研究制订旅游业招商引资的政策,打破地区和行业封锁,以优质项目,吸引有实力、有经验、有影响的大型旅游企业进入本地市场,引导和鼓励外资和民资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加快开发高品位的景点线路,及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四)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努力开拓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旅游产业整体形象的宣传。要围绕打造“青铜故里?山水*”的整体形象,积极开展“*旅游形象宣传年”活动,展开强大的宣传营销攻势,做到主题明确、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整体形象塑造单靠一个部门或单个企业、单个景区无法完成,必须实施政府主导、各方联动、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宣传营销模式。旅游部门要承担起建立旅游宣传营销体系、制定宣传营销规划、统筹协调宣传方案等职责,发挥出政府主导优势,为旅游企业提品营销平台,创造商机。特别是要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积极探索建立联合促销机制。二是要积极推行整体联动营销。旅游宣传促销不单是旅游部门的事,宣传、经贸、交通、文化、广电、新闻、外事等相关部门要充分运用各自的力量和渠道加大旅游宣传。特别要加强与国内外有影响的知名媒体的合作,搞好我市旅游产品、重点景区的策划、包装和宣传。旅游企业也要增强自主营销能力,特别是各个旅行社,作为旅游产品的采购者、组合者、销售者,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联合各旅游企业做好旅游线路的设计和产品包装,把形象和产品结合起来,以产品带动形象,以形象促销产品。三是要积极以会展促旅游。要积极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旅游博览会、洽谈会、交易会等各类会展活动。同时,要精心策划具有*自身特点的节庆会展活动,进一步聚集人气,形成声势,扩大影响。

(五)加快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切实增强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要注重加强“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在这六个字上做文章。每个部门围绕这六个字都要有自己的规划。各个县(市)、区围绕这六个字,拿出自己的措施和办法。一是要抓好旅游商品的开发。要把旅游商品开发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来抓,充分发挥我市加工制造业发达和农林土特产品丰富的优势,坚持以旅游者需求为导向,重点开发充分反映*风情、风格独特、款式多样的青铜文物复制品、黄金制品、孔雀石工艺品、阳新布贴画等旅游纪念品,不断壮大美尔雅、美岛等服装产品和劲酒、珍珠果米酒、*港饼等地产品生产规模,大力开发生产带有旅游景区名称的旅游文化产品。要积极创新旅游商品营销方式,发展旅游商业区,设立旅游定点商店,建设旅游、购物一条街,整体促销地方旅游产品,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要加快发展宾馆、餐馆业和现代商业。以改造提高宾馆档次为重点,*期间要建成四星级宾馆5家,力争2家达到五星级标准。今明两年要建成1-2家规模较大的中档商场,提升接待和服务水平。要进一步提高涉外旅游酒店、宾馆的星级档次,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服务质量。要在坚持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在重点景区周边建设一批园林别墅,发展旅游餐馆,满足不同游客的食宿需要。三是要抓好文化、体育、娱乐等产业的发展。要配套完善影剧院、歌舞厅、夜总会、体育馆等休闲娱乐活动场所,整理地方曲艺,发掘民俗风情,精心策划编排具有*特色的系列文化节目,鼓励创办旅游文化演艺公司,大力推广参与性强的特色项目,发展具有*旅游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四是要抓好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要把旅游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把旅游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建设之中。市区要重点完善都市旅游功能,进一步抓好城市的美化、亮化、绿化、净化,积极为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五是要加强旅游队伍建设。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抓好旅游业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岗前培训、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建立健全旅游教育培训体系。要加强导游队伍建设,建立游客监督反馈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导游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形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第一,要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旅游产业的开发,关键是领导要高度重视。领导层思想不解放、不重视,旅游产业不可能做大做强。在我市旅游产业地位尚不突出的情况下,能否以超前的观念正确认识旅游产业的优势和潜能,对旅游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全市各级领导,尤其是党政部门的主要领导,要牢固树立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理念,切实把旅游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来谋划,像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那样抓旅游业的发展。当前重点是要完善好全市*旅游发展规划,各县(市、区)要根据全市总体发展规划,结合各自旅游资源优势,认真编制好本地区的发展规划,促进旅游产业稳步协调发展。要抓紧建立全市旅游业发展工作责任制和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我市各阶段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严格考核奖惩,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把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第二,要加强部门配合,增强部门协调联动能力。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大旅游、大产业思想,打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战。各级旅游部门要认真搞好综合协调,改善服务方式,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市发改委、财政等部门要对旅游产业采取倾斜政策,把旅游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资金并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声势,扩大城市影响,推介旅游品牌;交通部门要重视通往景区景点的道路建设;城建、文化、金融、邮电电信等部门和行业要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硬件和软件建设;民政部门要抓紧做好城市和景区中英文双语路名、指示牌设置工作。其他各有关部门都要积极行动起来,从旅游产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共同重视、关心、支持我市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第三,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当前,制约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投入不足、旅游资源开发不够。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把完善市场体制与政府职能转变结合起来,拓宽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本投入渠道,引进先进的旅游开发方式,努力实现由单一的政府投资向多元化市场融资的体制转变,逐步形成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给予必要的前期扶持。市委、市政府决定从明年起逐年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明年要将旅游宣传促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力争逐年有所增加,积极探索政府投入、社会支持的投入保障机制。各县(市、区)也要相应安排财政专项用于扶持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