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工业废气污染的处理方式十篇工业废气污染的处理方式十篇

工业废气污染的处理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0:54

工业废气污染的处理方式篇1

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不断加强,环保标准对于印染废水的排放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使得印染废水的治理技术受到人们高度重视。现有的印染废水治理技术,主要着重于提升废水中化合物的降解效率和最终的排水CoD数值控制上,充分运用各类最新处理技术来降低废水治理成本。然而在废水治理技术不断提升和改进的同时,关乎印染废气的国标也开始扑面而来,如何在新国标的要求下,更加有效地实施现有的废水治理技术俨然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目前的废水治理形势下,对比废气国标,谈论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好废气、废水治理二者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废水治理;曝气;废气治理;降解

引言

纺织业是中国纺织传统行业,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中国的服饰文化是古代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几千年的变化与延续中,纺织行业也由手工化开始向工业化转变。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纺织业更是蓬勃发展,据相关数据统计,2011年我国纺织工业产品出口总值占到全国贸易出口总额的17%,纺织品出口额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趋势日益强劲[1]。

在纺织行业日益增长的同时,却又为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纺织工业被纳入中国传统污染行业已经不再鲜为人知,纺织工业成为中国制造业中工业链最长、最复杂的行业之一。印染行业耗水、耗电、高污染的特点,导致其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废水、废气及废渣等污染物排出。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该行业的环保控制力度也越来越强[2]。

纺织工艺流程长而复杂的特点,赋予了该行业产生的污染物种类特殊性。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浆料、染料、助剂以及表面活性剂等物质,导致废水的碱性和色度都偏高,BoD/CoD比值低等特点,使得废水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3]。特别是在2012年《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完成修订后,各项限值都在原来标准(1992年版)基础上加严,特别是如何降低CoD排放数值已成为生产企业最重视的问题。

纺织过程中除了产生废水外,也存在大量的大气污染物。高耗能主要体现在纺织行业的加工过程中,特别是一些功能性面料的制造,一般都要经历较高的温度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在这些高温加热过程中,大量的有机助剂会出现挥发现象,使得在整个工艺的各个环节中,都会出现废气排放现象,特别是工业VoCs的排放。而且,在废水处理中的曝气处理工序,也存在大量的非甲烷总烃的排放物问题,由于国内一直缺乏相关大气排放标准对其限制,致使污染从水中转移至大气中。

纺织工业的固体废物排放则主要集中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出现的沉淀物以及一些废弃的面料。根据我国印染企业的废水处理现状,废水处理中经过混凝沉淀的产物,以及后续生化、物化产生的污泥,至今为止,仍没有找到一种最佳重复利用的方法[4]。规模较大的企业,将其压制成块,重新回炉进行焚烧;规模较小的企业,甚至选择直接填埋等手段,这些无疑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进而污染地下水。

纺织印染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尽管现有的技术已经能在很大程度上将这些污染物质进行降解,但是最终仍然会有废物排放到环境中。纺织印染的三废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传递趋势。固体废物污染土壤中的水,废水处理中产生的废气污染大气。在《纺织印染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正式出台后,如何在现有废水、固废治理技术的基础上,切断易受污染介质之间的传递,将成为印染废水、固废治理环保工作人员的一个重要实现目标。

1印染废水治理现状

纺织印染工业复杂,不同的工序产生的废水种类不同,同时依据我国纺织印染行业规模小、分布相对集中的现状,现有印染企业的主要污水处理方式也就不同。主要选择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一是就地在生物废水处理厂中进行集中处理;二是在场外的市政府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三是对于特定的单独的废水流可由地方自行处理[5]。

染料和助剂是纺织印染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质。印染加工主要涵盖4个工序:预处理阶段、染色工序、印花工序及功能后整理工序,这些工序均会出现废水的排放现象,由于印染废水主要是各类废水的综合排放,具有水量大、成分复杂等特点,运用简单的生物处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目前主要的处理手段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

1.1物理法

在印染废水的治理过程中,采用最多的是物理吸附法和物理膜分离法。物理吸附法的原理是运用比表面积大的多孔物质作为吸附剂,将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吸附,实现废水的过滤。活性炭对于水溶性的染料具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因此常被用于废水的脱色吸附剂[6]。活性炭吸附饱和后需要进行再生化处理,其处理费用昂贵,一般适用于深度处理或者浓度低、水量小的废水处理。

物理膜分离法是运用不同孔径大小的半透膜,在分子水平上将不同粒径大小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和过滤。常见的过滤膜有微滤膜(mF)、超滤膜(UF)、纳滤膜(nF)、反渗透膜(Ro)等,膜分离方法具有出水稳定、悬浮物截留效率高等优点,但是这种处理技术对于装备的自动性能要求较高,分离膜的重复性利用率低,加之其处理成本较高,使得这种处理技术还无法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应用[7]。

1.2化学法

印染废水的化学处理法主要包括化学混凝法、臭氧氧化法和光催化氧化法。化学混凝法主要依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将废水中的小分子悬浮物、胶体物质通过化学物质的作用形成大分子颗粒物,后加以聚沉或气浮去除。常见的混凝剂主要有有机絮凝剂、无机絮凝剂和生物絮凝剂。有机絮凝剂上的特殊化学基团,赋予它具有絮凝、分散、增稠、粘结、凝胶等功能。无机絮凝剂一般多为金属盐类,如paC、pFC等,这种处理方式在现有的印染废水处理手段中,运用相对比较广泛[8]。生物絮凝剂有微生物产生,它可以将水体中不易降解的固体悬浮物颗粒凝聚、沉淀。混凝法处理成本小,操作管理简便,在目前的废水处理中,应用较广,但是也存在缺点。运用混凝法需要对泥渣进行二次处理,同时对于水溶性较高的染料脱色效果较差。

臭氧氧化法是国际上应用范围较广的一种水处理方式,臭氧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在用于处理废水色度和降低CoD值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臭氧可以通过直接与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反应或者通过分解为羟基自由基·oH与有机物发生反应。氧化反应是通过使水中大分子难降解的有机物不饱和键断裂,变为小分子物质,达到脱色和去除污染物的目的[9]。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工艺简单紧凑,自动化控制程度高,便于集中废水的处理。但也存在弊端,通过臭氧的曝气处理,水体中的污染物被源源不断地吹扫到大气中,水体中的污染被转移至大气中,对大气易造成二次污染[10],见图1和图2。

图1曝气池

图2气浮池

光催化氧化法是通过光的催化作用,使得光催化剂被激发,从而产生电子/空穴对,空穴与液相生成·oH,通过自由基的氧化作用使有机物变成Co2和H2o。半导体催化剂中tio2最为常用,其具有催化效率高、稳定性好的优点。但是对太阳光的利用率过低,限制了光催化氧化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11]。

1.3生物法

生物法是指由生物催化的复杂化合物的分解过程。通过微生物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主要分为厌氧生物法及好氧生物法两种。

厌氧生物处理是在厌氧条件下,形成了厌氧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利用这类微生物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并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厌氧处理过程中由于缺氧、游离氨和温度等因素的作用,可杀死污水和污泥中的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一般不需投加氮、磷等营养物质。同时,厌氧处理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有:经厌氧生物处理后的废水还存在一定的BoD及CoD,必须再进行需氧生物处理才能达到排放标准[12]。厌氧降解的最终产物中有少量氨和硫化氢,出水伴有臭味,在排放前还要进行需氧生物处理。

好氧生物处理是在有氧的情况下,借好氧微生物的作用来进行的。在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质透过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而为细菌所吸收;固体和胶体的有机物先附着在细菌细胞外,由细菌所分泌的胞外酶分解为溶解性物质,再渗入细胞。好氧生物处理分为接触氧化法、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生物膜法等,好氧生物法对于水中有机污染物有较好的降解效果。生物法的优点是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运行成本低等优点;但是生物法对进水浓度有一定要求,对色度去除效果差,有污泥二次污染和出水难以达标的缺点。

以上所述方法,都是废水处理的主要手段,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到废水种类的复杂性,特别是对于集中排放的废水处理而言,通常是物理、化学、生物方法联用,方能有效实现达标排放[13]。现有印染废水的处理工艺见图3。

图3印染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2印染废水标准要求再现新高

随着环保标准的越来越严格、纺织印染加工业不断扩大,废水处理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我国于1992年就已经开始对印染废水的整治与监控,历经20年后的2012年,《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再次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标准限值比原来的限值都要低。

对比1992年制定的废水排放标准,2012年新修订的标准不仅在标准适用范围发生变化,在污染因子种类、排放限值和污染因子的检测方法等方面都做了相关调整。修订后的标准对污染因子的控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4-15]:

(1)1992版标准中规定的目标污染因子共9种;2012版新增总氮、总磷、二氧化氯和可吸附有机卤素(aoX)4项污染因子。

针对原有的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更高,括号中数值为1992版最严指标限值。见表1。

表1《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对现有企业的污染因子排放控制限值对比

(3)1992版标准根据企业水污染物排放途径不同实行分级监管;修订后的标准将分级监管改为“现有、新建企业排放限值和特别排放限值”。

相对1992年制定的废水排放标准,2012版标准控制的目标污染因子种类更多,排放限值要求更高,对印染废水污染物的处理技术要求更高。

依据2012年《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编制说明中提到的关于废水达标处理技术,主要涵盖废水色度、CoD、氨氮和总氮、苯胺类等污染物质。在废水色度处理上,通过水解酸化和好氧处理,色度一般在70~80倍;采用强化水解酸化,必要时再加脱色剂,可以达到40倍的标准设定值。在CoD处理手段上,采用pH调整和物化加药—水解酸化—好氧—二沉池—沉淀—生物滤池工艺处理,可达到CoD排放浓度100mg/L的标准;通过加强预处理,如强化水解酸化、物化处理和增加深度处理,如生物滤池、生物碳技术等,可以达到CoD排放浓度80mg/L的标准;如果在常规处理后,采用膜技术(超滤、反渗透)、活性炭吸附、硅藻土吸附或超低负荷运行等可以达到CoD排放浓度60mg/L的标准。在总氮和总磷处理上,通过硝化和反硝化可以去除废水中的氨氮和总氮,同时通过减少含氮化合物的使用可以达到标准设定值。在二氧化氯处理手段上,新标准中规定现有企业、新建企业和特别排放限值自标准实施之日起排放限值均为0.5mg/L。二氧化氯采用预曝气可以达到排放标准设定值。

从标准中提出的达标技术手段可以看出,主要还是采用常规的废水手段,并未考虑到污染的转移情况,特别是在很多曝气池和厌氧池处理过程中,降解的最终产物中有氨、硫化氢、甲硫醇、甲硫醚等有害气体[16],使出水有刺鼻异味气体。水中污染物虽然会减少,却在无形之中,为大气又带来一个新的污染源。

图4退浆加料后废水中产生废气的成分分析图

运用最新的VoCs质谱检测手段(SpimS-1000)可以快速地分析出废水中产生的废气成分,图4即为退浆废水加处理料后产生的气体污染物质分析谱图。从质谱图中可以看出退浆废水中挥发出来的气体成分还是比较复杂的,另外其浓度也相对较大。

3《纺织印染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促进水污染处理手段的改进

随着我国大气环境污染现状越来越严峻、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国家对于大气污染的监控力度不断升温,大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工业企业生产、城镇建设所造成的污染,包括燃煤污染、汽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排放、恶臭气体、建设扬尘等,其中工业排放是最重要的因素。依据2013年环保部大气治理项目覆盖纺织印染、制药、农药和包装印刷4个行业,纺织印染工业大气污染物首次被提到了国家环保层面,《纺织印染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出与实施将更加有利于中国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纺织贸易中提升我国“绿色”纺织的经济地位和核心竞争力。据相关报道,该标准预计将在2016年开始正式实施。

考虑到纺织印染的复杂性,新标准的实施将着力于污染源的控制上,做到从源头开始杜绝污染物的产生,废水处理工艺流程中出现的废气排放问题也会成为标准实施的一块绊脚石,如何在实现废水处理的同时,也能防止对大气造成二次污染,是对印染废水处理环保工作人员提出的新要求,同时环保标准的严格也将催生纺织专业化的环保技术产业的产生。

4废水、废气处理,循环回收是关键

面对现有的污染监控现状,如何权衡好废水处理和废气处理的关系,是关乎标准是否能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则之一。无论是对于废水治理专业人员还是对于废气治理人员来说,都将是一个新的挑战。废水、废气处理,循环回收才是关键。废水分质用水是一项比较成熟的处理方式,不仅可以做到污染物低排放,还可以实现资源再回收利用。在纺织印染废气标准还没有正式出台前,对于废气污染物的循环利用探索相对较少,加之现有的废气处理手段成本较高,如何实现循环回收必将是废气处理的主要趋势。

我国印染行业每天有400多万吨的废水排放,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10,且每年要耗用100多亿吨清洁水,是耗水总量较大的产业,其废水的回收与循环利用一直是我国废水处理技术的一个重要突破点[17]。集中排放的印染废水具有高浓度、高色度、高pH值、难降解和多变化等特性,实行分质用水,不仅可以减少处理的能耗和成本,还可以实现废水的再利用,符合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

印染废水分质用水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在退浆废水的处理过程中,退浆废水水量较少,一般只占印染废水排放量的15%左右,但在整个印染工序的CoD总排放量中,退浆废水CoD占了50%~55%。退浆废水的主要成分有浆料、退浆剂和弱酸等,其中pVa是高聚物,化学性质稳定、BoD5/CoD仅0.064,难生物降解,且价格昂贵,流失会造成经济损失。pVa属于大分子物质,其分子量在11万左右,采用相应的膜分离可以成功地处理退浆废水,不需外加其他药品和设备。透过水返回退浆浴重新用于退浆,浓缩液进入混合槽,调整到合适浓度再用于上浆或作为化工资源回收利用[18]。

环保标准的实行并不是为了压制污染的企业,而是对企业发展起到正确引导作用。在印染大气污染物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传统的废水环保治理技术需要关注的方面应该更多。标准限制是行业规范自我的主力军,随着印染废气标准的实施,必将催生更多废水治理技术的蜕变。

参考文献:

[1]张会青.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低碳纺织经济[J].山东纺织经济,2013,(08):5-8.

[2]annaGodayol,monicaalonso,emiliBesalu,etal.odour-causingorganiccompoundsinwastewatertreatmentplants:evaluationofheadspace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asaconcentrationtechnique[J].JournalofChromatographya,2011,1218(30):4863-4868.

[3]Jian-junRuan,weiLi,YaoShi,etal.Decompositionofsimulatedodorsinmunicipalwastewatertreatmentplantsbyawire-platepulsecoronareactor[J].Chemosphere,2006,59(3):327-333.

[4]施昌平,王蓉,何晓晶,等.物化+水解酸化+活性污泥法工艺处理印染废水[J].工业水处理,2011,31(10):89-91.

[5]左剑恶,李彭.纺织染整工业污染综合防治最佳可行技术[D].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6]汤晓欢,毛勇,靳菁,等.吸附剂处理印染废水最新应用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7):116-119.

[7]wanYZ,HuangY,YuanCD,etal.Biomimeticsynthesisofhydroxyapatite/bacterialcellulosenano-compositesforbiomedicalapplications[J].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2007,27(4):855-864.

[8]o’ConnellDw,BirkinshawC,o’DwyertF.Heavymetaladsorbentspreparedfromthemodificationofcellulose:areview[J].Bioresourcetechnol,2008,99:6709-6724.

[9]张蕾,孙贤波,许雯佳,等.o3/H2o2法对生化出水中不同种类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10):52-56.

[10]陈思莉,江栋,李开明,等.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工业园废水工程实例[J].工业水处理,2012,32(2):85-87.

[11]彭晓春,陈新庚,黄鹄,等.n-tio2光催化机理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技术与设备,2002,3(3):l-6.

[12]曹旭坤,白晓宇.印染废水的危害及处理方法[J].科技论文与案例交流,2013,(7):136-137.

[13]龚为进,窦艳艳,刘玥.物化/厌氧水解/生物强化脱色处理印染废水[J].工业水处理,2013,33(08):80-82.

[14]GB4287—9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S].

[15]GB4287—201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S].

[16]李洁,王安磊.纺织印染废水异味气体的污染与治理[J].安徽化工,2013,39(3):8-11.

[17]任松洁,丛纬,张国亮,等.印染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的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9,35(8):14-18.

工业废气污染的处理方式篇2

关键词:废气污染物;危害;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491.9+2]文献标识码:a

工业生产中产生了大量的有机污染物,这些污染物被直接排放到大气当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这些污染物还能够通过人体的皮肤和呼吸系统进入到人体,对人体产生极大的伤害。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它严重的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对大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治理和净化工作是势在必行的。

一、废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来源

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工业生产

工业生产是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如电力企业、石油化工企业、钢铁冶炼等大工业,它们在进行工业生产的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方面,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在使用时也会产生和排放大量的尾气与燃烧气体,对大气造成污染。

燃料燃烧

日常生活中,人们做饭、取暖时燃烧薪柴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等严重危害气体,排放到大气中。

这些污染物数量和种类很多,不易消释,部分污染物还有毒、可燃,破坏性极大。

废气中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对自然环境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我国的农业、森林资源、空气和水资源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使农业、林业减产;使空气污染,质量下降,破坏臭氧层,形成酸雨等等。还会引起许多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二)对人体的危害

废气中有机污染物会对人体的很多方面造成伤害,不同的工业会排放出不同性质的有机污染物,这些不同的污染物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又各不相同,例如,多环芳烃具有强烈的致癌性;苯类有机物会损害人体的中枢神经;腈类有机物会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戊醇会引起头痛、腹泻、呕吐等等症状。这些情况只是废气中污染物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伤害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有机物都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严重威胁人体的健康,这为废气有机物的治理工作敲响了警钟。

废气中有机污染物危害性的特点

有毒性

废气中的许多有机污染物都是具有毒性的,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其中部分有机污染物还有剧毒。这些有毒污染物会对自然环境和人体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和影响,严重影响着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持久性

大气中的许多有机污染物都会在空气中长时间的存在,难以消释。这些污染物只要长期存在,就会不停的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

生物累积性

对大气中持久存在的有机污染物,没有及时的进行处理,经过日积月累的作用,会出现生物累积的特点。这些污染物,在被动植物吸收之后,会存在于动植物的体内,并且会持续积累。

四、废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措施

对废气中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回收法,二是消除法。回收法是指,运用物理的方法,对有机化合物进行选择性的吸附,主要包括活性炭吸附、燃烧法等等方式。而消除法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和生物反应,将大气中的有机化合物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主要有热氧化、生物氧化等方式。

活性炭吸附法

活性炭吸附法是我国在处理浓度较低的大气污染物中较为常用的手段,是指利用活性炭的超强吸附性来吸附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在对废气中有机污染物的处理中,活性炭吸附法是最为广泛的处理技术。同时,又能够对废气质量浓度进行缓冲和调节作用。活性炭在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之后,会产生许多微孔结构,这些微孔结构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对大气进行净化。

(二)燃烧法

燃烧法可分为直接燃烧法、热力燃烧法和催化燃烧法。直接燃烧法是对易燃和高浓度的废气有机物进行处理时常采用的方式,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对炼油、焦炭行业的废气处理;热力燃烧法是指,用高温燃烧装置去除那些能够在一定温度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和转化的有机污染物;催化燃烧法是指,运用催化剂降低有机污染物与氧气反应的活化能,这种方式不仅能源消耗少,而且处理效率很高,基本上适用于所有烃类有机污染物处理,因此也被广泛应用和推广。

等离子体法

等离子体法是指通过高压放电,在强烈的高压作用下,使有机污染物最终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等危害小或者是无危害的产物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危险性,所以一般不予采用。

冷凝法

冷凝法是指,对废气中的沸点较低的有机污染物,通过低温冷凝装置,将其转化为液体,进而除去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处理沸点低、浓度高的有机污染物。

液体吸收法

液体吸收法是指,利用与有机污染物成分相似的特殊液体,对污染物进行吸附,达到处理有机污染物的目的。通常用表面活性剂、液体石油类物质和水组成的混合液体来进行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这种液体吸收法不仅无毒无害,节约资源,而且吸收率高,能够重复使用。

工业废气污染的处理方式篇3

关键词废水;镍;混凝;气浮

中图分类号U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3)84-0150-02

0引言

汽车行业的生产过程中,车身本体及其零部件的喷涂工艺中产生的工业废水是汽车产业过程中废水产生的主要源头。涂装工艺废水中很有很多污染物,例如国家严格控制的重金属离子镍,表面活性剂LaS、油分、磷酸盐-、化学稀料以及有机溶剂等污染因子。这种混合的涂装废水具有CoD浓度高的特点,如果不能妥善将废水进行处理,就会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目前,汽车制造业废水处理的最主要办法分为镍处理、混凝沉淀处理和生化处理的方法。由于镍属于国家严格控制的第一类污染物,因此需要单独对于含镍的废水进行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后,再与其他废水混合,进行混凝沉淀处理。混凝沉淀处理主要去除废水中的油、SS和胶体等直接影响CoD数值的物质。

天津某整车制造厂所产生的工业废水,主要是涂装车间及其它小部品涂装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还包括成型车间及装焊车间产生的废水。目前污水处理后要求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三级排放标准。

1废水的源头

1.1废水的源头及成份

生产废水的水源包括预处理和中上涂废水。其中,预处理包括脱脂废水、磷化废水和电泳废水;中上涂的废水包括喷漆废水、粕池废水等。主要污染因子为有机物、有机溶剂、磷酸盐、重金属离子、氨氮、油脂、固体悬浮物等污染物。

1.2废水水质情况及处理水量

生产产生的涂装废水一部分为生产时产生的连续的清扫水和连续的溢流水,其他均为周期性排放的废水及废液。

2012年该工厂生产废水折算平均流量为2200吨/日。污泥产生量折算平均为4吨/日(污泥含水率为62%~75%)。

2生产废水的处理工艺

通过对进水水质的实验分析可知,污染物主要以镍、总磷、有机的化学污染物及悬浮物为主;其他的还有金属离子污染物,包括:锌、锰、油脂、氨氮等。

针对涂装废水的特点,该工厂采用物化处理方法进行处理。首先对于国家严格控制的一类污染物--镍进行物化的预处理,之后再与其他废水混合,采用混凝沉淀的方法。

现有废水处理工艺及设备说明:

1)化成废水处理

由车间排入污水处理站的化成废水进入化成(磷化)废水池,采用间歇处理方式。平均处理水量为600t/日,镍的浓度受入基准为小于25mg/L,目前最高受入实际为24.3mg/L。经水质调节后一般为10mg/L~15mg/L。后由潜水泵提升进入预处理水池,通过加入碱液及絮凝剂和助凝剂,废水中的ni2+与oH-结合生成ni(oH)2沉淀,并将废水的pH值调整到9左右,因为pH值在9的时候镍的溶解度达到最小。ni(oH)2沉淀通过与絮凝剂FeSo4、助凝剂pam结合,通过曝气搅拌,形成矾花,沉淀一定的时间,产生污泥,可以去除大部分的含ni污染物。通过此项处理程序,废水中镍的浓度可以降至1mg/L以下,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

2)废水间歇预处理-水质调节

因为脱脂工艺废水、粕池工艺废水、电泳工艺废水等进水的CoD浓度非常高,水质也不稳定,因此对后段处理的冲击较大,因此,设立了单独的源水池,先将车间的排水受入到此调节水池,待混合,将水质均匀后,再经提升泵定量打入调节水池。调节池内设置空气搅拌器,充分混合废水的水质,再进行下一步的处理。混合废水的CoD控制在1000mg/L以下。之后进入混凝沉淀和混凝气浮的连续处理系统。

3)混凝沉淀、气浮

在混凝沉淀的处理中,分成一级混凝、沉淀、二级混凝、气浮的反应系统。一级混凝反应槽采用推流式反应槽,分为3格。第1格加入聚合FeSo4,第2格加入硫酸或碱来调节pH值,将污水调整到中性,第3格加入助凝剂pam,反应后进入沉淀池,根据水质情况,设计废水的停留时间,进行固液分离沉淀。3格的停留时间分别为10、10、7.5min一级反应及沉淀的CoD去除率约为30%~40%

二级混凝反应槽也采用推流式反应槽,分为3格。第1格加入paC,第2格加入硫酸或碱来调节pH值,将污水调整到中性,第3格加入助凝剂pam,反应后进入气浮设备,将质量较轻的污染物浮起,进行固液分离。二级反应槽3格的停留时间分别为10、10、7.5min。二级气浮反应CoD的去除率为20%左右,油脂去除率为80%左右。

4)污泥的处置

化成预处理、沉淀水池、气浮槽排出的污泥中含有重金属离子和油脂,属于危险废弃物。需要将这种污泥排入污泥浓缩池,后经污泥提升泵进入板框式污泥脱水机,脱水后(脱水后含水率为65%~75%)外运到有资质处理危险废弃物的厂家进行填埋处理。2012年该工厂平均每日的污泥产生量约为4t。

污泥脱水方式采用板框式污泥脱水机,由于板框式污泥脱水机产生的污泥含水率相对较低,可以递减污泥危险处理的费用。自污泥脱水方式由滤带脱水改善为板框脱水后,2011~2012年每年污泥脱水后产生的危险废弃物的处理费用平均每年可以递减约8万元。

3运行费用分析

2012年此工厂污水处理平均费用主要有:电费:0.5元/t;自来水费用:0.2元/t;药剂费:3.68元/t;污泥处理费:2.44元/t。总运行费用约为:6.82元/t。

4结论

磷化废水中重金属镍为国家控制的一类污染物,根据国家环保部门规定,此工厂设置预处理系统,将金属镍离子浓度处理到1.0mg/L以下,从而达到国家的要求。

此工厂为了递减药品处理费用,在原水水质稳定的情况下,减少二级气浮处理的药量,可以减少paC及pam药品的投入,只自动调节pH。这样可以节省一部分药品费用。平均一年可以节省药品费用约7.6万元。

由于板框式污泥脱水机产生的污泥含水率相对较低,污泥脱水方式由滤带脱水改善为板框脱水后,2011年~2012年每年污泥脱水后产生的危险废弃物的处理费用平均每年可以递减约8万元。

2012年此工厂污水处理平均费用约为:6.82元/t。

该工厂污水站运行成本合理、处理工艺稳定,作业员维护运行简单。可以满足汽车制造行业环保设施的要求,从而创造企业良好的环保形象。

参考文献

[1]王春冬,陈文静.汽车涂装废水除镍的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2):90-92.

工业废气污染的处理方式篇4

摘要:如何统筹解决好固体废物在产生、贮存、转移、加工利用以及处理处置过程中对大气、水和土壤环境的污染问题是我国环境管理的重要方面。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在固废的产生、贮存、转移、加工利用以及处理处置过程中,应加强相关行业、区域和企业危险废物的环境监管;妥善处理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和总量减排过程中的固体废物:创新管理手段,提升固废环境管理水平,以提高固体废物污染的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能力。

关键词:危险废物: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污染防治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向环境污染宣战的要求,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应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逐步提升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对所有污染物的环境监管,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回应社会关注,防范环境风险。本文结合近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固体废物环境管理问题,如何统筹解决好同体废物在产生、贮存、转移、加工利用以及处理处置过程中对大气、水和土壤环境的污染问题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风险持续加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固体废物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数量激增,风险增高,隐患加大,形势严峻,已成为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和处置,进口废物非法走私、倒卖和利用以及电子废物非法拆解、处理和处置等违法案件持续增加,由固体废物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以及群众投诉数量有增无减,受到了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直接损害了我国环境负责任大周的形象。

固体废物污染直接影响环境质量的改善

固体废物在产生、贮存、转移、加工利用以及处理处置过程中,因管理不当而污染大气、水、土壤环境,其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持久性和不可逆性。在大气、水、重金属污染治理和总量减排过程中,工业和生活污泥、除尘灰渣、废脱硫石膏、废脱硝催化剂、废尾气净化催化剂等各类固体废物以及危险废物产生量也随之增加,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或随意堆放,将再次污染水、大气和土壤环境。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改善大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紧密相联,不可分离。在加强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同时,必须统筹考虑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亟需加强基层管理能力

固体废物量大面广,种类繁多,来源复杂,流动性大,危害隐蔽,涉及的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种类多,专业性强,审批审核任务重,事后监管难度大。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存在着主要领导不重视,部门职责不清晰:权力运行不规范,审核过程不透明;管理队伍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审批监管不分离以及重审批轻监管等现象。随着同体废物领域行政审批权的下放,还将面临着“接不住、跟不上、管不好”的新问题,强化基层行政审批能力和监督执法能力越发重要和急迫。

重点加强相关行业、区域和企业危险废物的环境监管

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是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应结合大气、水、土壤及重金属污染治理,确定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重点行业、区域和企业,做好危险废物在产生、贮存、转移、利用及处置全过程中的污染防治工作。

确定危险废物污染管控重点

危险废物污染管控的重点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基础化学原料制造,农药制造,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专用化学产品制药等)、金属冶炼、原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等。危险废物污染管控的重点区域包括:危险废物量大面广的地区;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危险废物规范化考核落后地区:各类化工园区,工业开发区,媒体曝光多、群众投诉多的地区等。危险废物污染的重点管控企业包括:年产生量1000吨以上危险废物的产废单位以及由环保部下放到省级环保部门管理的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可列为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各地环保部门可根据本地区产业特点,将涉及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年产生量10吨以上危险废物的产废单位以及其他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确定为本省、市、县危险废物重点监控企业清单并及时更新。

落实产废企业主体责任,强化源头减量措施

积极推进产废单位的源头减量是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应采取措施落实重点管控产废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企业危险废物内部管理制度,明确重点管理环节和责任人。产废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以及国家和地方有关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规范等要求,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将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利用、处置等情况纳入日常生产记录.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如实记录、公布相关信息,并依法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

重点产废企业应将危险废物分类收集与贮存,避免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混合。对其中可以自行利用或无害化处置的危险废物,由各产废企业自行利用或处置。产废单位自行建设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必须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对因不具备技术经济条件、不适合自行利用或处置的危险废物,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由具有危险货物运输资质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运输和处置,不得擅自倾倒、转移和堆放。

企业在生产中应主动使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以及便于回收利用的材料,减小危险废物的产生量;在新改扩建项目环评审批中,应明确危险废物贮存、转移、加工利用及处理处置过程中的污染防治要求,强化源头减量措施;大型石油化工等产业基地及重点工业园区应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并鼓励其提供对外经营服务,发展专业的危险废物运输企业。

继续加强历史遗留危险废物利用处置

以历史遗留含砷废渣以及位于环境敏感区域的其他历史遗留危险废物为重点,及早制定综合整治方案和开展工程示范。彻底销毁经排查和识别的历史遗留多氯联苯和杀虫剂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加强调度,督促铬盐生产企业采取措施确保当年产生的铬渣全部得到无害化利用处置,不欠新账。对关停企业遗留的危险废物要进行跟踪调查,掌握最终去向,严加监管。支持存有含砷、含镉和含氰废渣等历史遗留危险废物的地区开展环境污染调查评估、环境风险控制和利用处置等方面的工作。

加强对社会关注度高的非工业源危险废物环境管理

采取措施加强废弃含汞节能灯、废旧电池(废铅酸蓄电池、废镍镉电池、废氧化汞电池)、农药废物、实验室废物以及收缴的侵权假冒危险废物和易制毒品等社会关注度高的非工业源危险废物在分类收集、转移以及集中处理、处置等过程中的污染防治工作,防止对大气、水和土壤环境的污染。相关部门收集的各类非工业源危险废物应交由具备资质的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处置,环保部门对其加强环境监督管理。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在大气、水污

染治理和总量减排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加强工业污泥处理处置的环境监管

根据集中式工业污水处理厂和工业污泥的处置需要,统筹污泥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污泥处理设施应当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行。重点加强对石油化工、农药、焦化、电镀废水处理污泥等属于危险废物的各类工业污泥的处理处置,严禁非法倾倒、转移和处理处置。将工业污泥处理处置工作情况及无害化处理处置的达标情况纳入污染减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一并考核。

加强对废脱硝催化剂的环境监管

将废脱硝催化剂纳入危险废物进行管理,从收集、贮存、运输、再生、处置的全过程进行环境监管,处理处置费用纳入电厂脱硝成本。引导企业按照废脱硝催化剂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查指南,及早筹建废脱硝催化剂再生或处置设施,禁止燃煤电厂委托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单位进行脱硝催化剂的现场再生。

加强对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理处置环境监管

加强飞灰污染防治工作的合作,完善信息通报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非法转移、利用和处置飞灰的行为。规范和治理整顿生活垃圾焚烧厂自建飞灰贮存和利用处置设施。依法整改、淘汰或关停不符合有关标准规范要求的飞灰利用处置设施。鼓励开展飞灰资源化利用的研发与应用,资源化利用应符合国家或者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保证资源化产品生产和使用过程的环境风险可控,防止造成大气、水等环境污染。

严格控制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过程的污染

利用现有水泥生产线处理固体废物的项目,应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执行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防止以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为由扩大水泥产能或阻碍淘汰落后产能。水泥生产线处理危险废物的企业必须按照要求申请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环保部门协同卫生、建材、水泥行业及相关主管部门,采取措施,防范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对水泥产品成分和性能的影响,防止水泥制品在使用中对人体健康造成新的危害。

加强报废汽车拆解污染防治

加强对报废机动车拆解企业的环境监管,明确相关环保要求,防止报废机动车拆解过程以及产物无序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拆解产物属于危险废物的应交由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利用处置;属于各类电子废物的应交由具有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证书或者列入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名录的单位进行利用处置:属于电线电缆、电机的应提供或委托给环境保护部核定的进口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和废电机定点加工利用单位或其他符合环保要求的单位进行拆解处理。

防范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过程的二次污染

结合产业发展和地区特点,将辖区内的生活垃圾焚烧厂、生活垃圾填埋场、城镇污泥集中处置厂、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水泥窑、工业集聚区工业污泥集中处置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企业等,纳入重点污染源监督范围,加强其废水、废气(含特征污染物)排放的环境监督性监测,确保达标排放。

统筹考虑进口废物和国内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过程中的污染防治工作

严厉打击各类进口废物企业的违法行为

切实加强与属地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和执法信息共享制度。配合海关坚决遏止边境电子废物等固体废物走私的猖獗势头。对日常监管问题较多、管理不规范、有环保违法记录的进口废物企业,采取适当减量审批等方式,重点加强监管。对违规转让进口废物许可证、将进口废物全部或部分非法转让的企业,依法撤销其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两年内不予受理其废物进口申请。

限期整治污染严重的各类废物加工利用集散地

建立环保、海关、质检、公安、工商等多部门综合执法、联合执法机制,限期整治或取缔各类固废非法拆解加工处理小作坊和污染严重的废物加工利用集散地。加大对非法焚烧、酸浴电路板、废塑料加工污染超标排放以及电子废物拆解产物深加工污染超标排放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从源头防止各类进口废物、国内废物流向污染严重的集散地进行加工利用。

将国内现有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等项目与进口废物“圈区管理”相结合,借鉴进口废物“圈区管理”环境监管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对辖区国内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的政策引导,鼓励企业进入园区实行“圈区管理”,对废物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危险废物等进行集中控制,妥善处置,提高国内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的污染防治水平。

规范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

不断优化区域内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企业的产业布局,建立退出机制。坚决取消“技术设备落后、不符合环保要求、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缺乏诚信和管理混乱”企业相应的拆解处理资格。依法查处非法拆解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行为,杜绝拆解中产生的拆解产物特别是危险废物类产物流向不规范企业。督促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将产生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提供或委托给有相应处理资格的单位进行规范拆解处理,防止流人个体手工作坊非法拆解。加强电子废物拆解产物深加工过程的污染防治,确保环境安全。

加强对大宗固废堆存及加工利用过程中的污染防治

积极支持相关部门出台有利于各类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建设,并采取措施加强综合利用过程中的污染防治工作,开展综合利用产品环境安全评估,防止固废在综合利用过程中带来新的污染问题。鼓励有色金属采选矿渣等大宗废物走资源综合利用途径,最大限度地减少无害化处理量。加强各类工业固废堆放地的环境风险评估,制定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大气、水和土壤环境的污染。

创新管理手段,全面提升固废环境管理的整体水平

建立“捆绑式”环保监管机制

充分运用现有的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手段,对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进行联动管理,建立全方位固体废物“捆绑式”环境管理模式。把固体废物全过程环境管理的要求与大气、水、重金属污染防治和总量减排工作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对固体废物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监督管理和考核。

将危险废物重点管控企业环境监管纳入环评、“三同时”验收、环境统计、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信息公开、环境监督执法以及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等工作中。特别注重从源头抓起,在新改扩建环评报告中对危险废物进行专门评价,准确确定危险废物种类和产生量,并对其产生、收集、贮存、转移、利用及处置过程中的污染防治提出明确要求,在“三同时”验收时予以落实。环境监察部门对企业的现场检查应综合该企业大气、水、重金属、污染减排以及危险废物的检查,避免多次检查、多头检查、多种评价。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应将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纳入政府环境保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每年公布考核结果,并与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考核相结合。

建立“一企一档”制度,实行源头管理精细化

全面清理本辖区“企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备案、申报登记、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批、经营情况备案、危险废物转移联单、进口废物审核审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审批和拆解处理审核等依法审批审核事项的档案资料,落实“一企一档”,建立并及时动态更新信息库,建立固废领域审核审批信息与企业日常环境监察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建立联合执法、交叉执法、综合执法等创新机制。按照“分级审批、属地管理为主,专属管理为辅,上级环保部门稽查为补充”的原则,将固废企业的证后监管交由相关辖区内环保部门负责,上级环保部门重点对下级环保部门的日常监督管理行为进行监察。

加强贮存转运规范化和过程监控信息化环境监管,

依托物联网技术,建立危险废物转移、电子废物拆解以及进口废物运输全过程电子实时监管以及视频监控系统。鼓励危险废物跨区转移数量较多的省(区、市)开展危险废物跨区域转移电子联单,网上审批,转移备案试点。建立固废领域审核审批多部门、跨部门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将依法查处的涉及各类危险废物、进口废物、电子废物违法案件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中,联合多部门对违法的失信企业实施联合约束与惩戒。

优化审批审核流程,衔接下放审批权限

构建规范、优化、高效的固废领域行政审批审核管理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管理职责权限。梳理固废领域行政审批权限涉及的类别、法律法规和政策、申请对象、办事标准、要求和时限,细化行政审批审核的服务内容和标准,正确履行审批职能。将审批审核办理流程、办理期限要求、许可内容规范等信息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按照固废领域行政审批下放权限和审批内容,明确“放、接、管、服务”各个环节重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下放的审批事项落到实处,实现放管结合、无缝对接。对于条件不成熟的审批事项,原则上不得再次下放到市、县两级环境保护部门。

增加行政管理力量,提高技术支撑水平

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行政管理力量。在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矛盾突出的省份,省级环保厅(局)内应单独设立固体废物管理部门,明确主管部门与相关配合部门职责,加强内部的统筹协调,提高市、县两级环境保护部门固废管理监督执法能力,与环境监察部门结合,实行综合执法。

进一步明确省级固体废物管理技术中心的管理职能,重点突出为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固废管理政策法规规划和审批审核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确保“审管分离”。完善国家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与地方的对接,形成一整套“上下联动,横向联通,管理规范、服务快捷、便于监督、安全可靠”的固废信息管理系统。推进社会化的网上培训平台模式,开展面向相关管理人员和从事固体废物收集、运送、暂存、利用和处置以及危废鉴别等工作的人员业务培训和咨询服务,使相关人员准确掌握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掌握危险废物管理的正确方法和操作程序,提高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等能力。

主要

参考文献

[l]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关于印发《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的通知[eB/oL].http://zhb.gov.cn/gkml/hbb/bwj/201210/t20121023_240228.htm,2012-10-8.

工业废气污染的处理方式篇5

【关键词】固体废物;污染现状;治理措施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对物质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固体废物的产量也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日益增长的固体废弃物给环境带来很大危害,现在已成为影响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所谓固体废物,一般来说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也对固体废物作了比较详细的定义:“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纳入固废管理的物品、物质。”

1.固体废物污染的现状

1.1工业固体废物污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生产产生的固体废物日益增多,组成也呈现复杂的趋势。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排入环境的各种废渣、污泥、粉尘等。工业固体废物如没有按照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安全处置,将会给土地资源、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其中,危险固体废物特指具有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性、毒性和放射性等特性的有害物质,多来自于生产危险品的企业。从危险废物的特性看,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造成极大的威胁,容易引起死亡率增高,使严重疾病的发病率增高,或在管理不当时会给人类健康或环境造成巨大的潜在危害等。

1.2城市生活垃圾污染

研究统计表明,城市经济水平越发达,产生的垃圾量越大。在低等收入国家,每人每天产生0.5~0.6kg垃圾,在中等收入国家为0.5~0.8kg,在发达国家每人产生的垃圾通常为1kg/天左右。对于不同的固体废弃物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物化及生化方法把固体废物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利用或处置的物品,主要方法有:压实、破碎、分选、固化、焚烧、热解、生物处理等,对于终态固体废弃物主要有海洋处置和陆地处置两类方法。对于固体废弃物我们应该积极研究进行再利用,例如粉煤灰就可以加在水泥混凝土中,改善混凝土的材料和力学性能,固体废物再利用未来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

1.3建筑固体废物污染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各种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但在工程建设中由于没有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处置方案,通常是露天堆放,施工之后集中处理的方式,将建筑垃圾简单的丢弃在城郊,造成了严重的固体废物污染。政府及有关部门只关注经济增长,忽视了环境保护,导致固体废物污染日趋严重,已经成为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2.1污染水体

将固体废物直接倾倒于河流、湖泊、海洋,甚至以海洋投弃作为一种处置方法。固体废物进入水体,不仅减少江湖面积,而且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投弃在海洋的废物会在一定海域造成生物的死区。

2.2大气污染

固体灰渣中的细粒、粉末受风吹日晒产生扬尘,污染周围大气环境。固体废物中的有害物质经长期堆放发生自燃,散发出大量有害气体。并且多种固体废物本身或在焚烧时能散发毒气和臭味,恶化环境。

2.3土壤污染

固体废物堆置或垃圾填埋处理,雨水渗出液中含有的有害成分会改变土质和土壤结构,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妨碍周围植物的根系生长,或在周围机体内积蓄,危害食物链。

3.固体废物污染的治理措施

3.1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促进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目前,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仍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由于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企业缺乏积极性,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大量事实表明,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据测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就可以减少固废排放近4000万吨;再生资源产业每年为工业发展提供1亿多吨的优质原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3.2加强固体废物管理队伍和能力建设,强化固体废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加强环保行政管理部门的固体废物管理和各级固体废物管理中心建设;增强执法监督能力,充实人员并加强业务,建立并强化应急和预警机制,尽快实现对危险废物的全过程管理,形成比较完善的固体废物监督管理体系。针对固体废物管理起步较晚,基础工作薄弱的现状,进一步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和相关问题的研究,对全国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行业和地区,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综合利用数据库,为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管理提供基础性支持。

3.3完善法规配套和相关管理制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进一步完善配套的各项法规、标准和规范,将该法所明确的对固体废物管理、危险废物全过程管理的信息公开、地方政府负责和生产者责任以及加强环境监督管理的各项制度逐项细化。

3.4增加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强固体废物处理设备的研发及应用

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立足国内,选择一批设计和制造能力较强的装备制造企业,重点扶持、开发先进适用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备,尽快提高国内装备制造水平,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关键技术开发与工程相结合,运用关键技术成果,提升工程成套能力与水平,并以此作为示范工程,加快关键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

3.5积极发展固体废物污染治理设备运营服务业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策机构与运行机制改革,依靠技术进步和先进的管理来获得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的高效率、高水平、高效益和低成本,并采取措施,强化市场准入和市场秩序,以确保行业朝着健康和规范的方向发展。

4.结束语

固体废物是相对于原物而言,其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目前提倡资源的社会再循环,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社会与经济效益,减少废物处置的数量,促进社会发展。中国的固体废物产业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国内许多环保公司开始向市场化的运营方式转变,各种类型的资金也进入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项目的建设中。

【参考文献】

[1]安帅.浅析固体废物污染现状及治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6).

[2]刁小冬,周凯慧.浅析循环经济在固体废物治理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1(1).

工业废气污染的处理方式篇6

国家环保总局(现环保部)于2000年对全国规模化养殖业集中的23个地区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存栏数为200头以上的养猪场、40头以上的奶牛场、80头以上的肉牛场、2000只以上的养鸡场、1000只以上的养鸭场或养鹅场。调查结果表明,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数量为35814个,其中养猪场9653个,占27%;养鸡场201602个,占56%;养牛场1367个,占4%;养鸭场和养鹅场4634个,占13%。此后,2001年并实施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2]中对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即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了定义。2009年并实施的《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79-2009)[3]中对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规模进行了确定。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是指在较小的场地内,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新的工艺与技术措施,进行精心管理的饲养方式。我国指存栏数为300头以上的养猪场、50头以上的奶牛场、100头以上的肉牛场、4000羽以上的养鸡场、2000羽以上的养鸭场或养鹅场。

2规模化畜禽养殖废水来源及特性

畜禽养殖废水主要由畜禽尿液、冲洗水(主要有圈舍冲粪水、饮槽冲洗水、地面冲洗水)和少量工人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组成。废水的产生量和水质又因养殖种类、品种、生长期、饲料、生产方式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养殖种类、品种和规模相似的养殖场来说,不同的清粪方式对废水的产量和水质有很大影响。在干清粪、水泡粪、水冲粪三种清粪工艺中,干清粪方式的养殖场废水产生量最少、水中污染物浓度最低。不同清粪工艺的养猪场污水水质和水量比较。(见表1)[4]由表1水质可见,畜禽养殖废水是典型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水量大,废水中固液混杂。尤其是水冲清粪工艺产生的污水排水量最大,可达干清粪工艺排水量的3倍;污染物浓度高,是干清粪工艺的2倍;冲洗时间相对集中,对水处理设施造成冲击负荷最大。因此,采用干清粪工艺能有效减少废水的产生量,降低废水中污染物浓度。

3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废水危害

畜禽养殖废水具有高CoDCr、高nH3-n、高SS的特点,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废水量大且集中,如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或回用农田,将会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并且这种影响将是持续的甚至是不可修复的。

3.1对水体造成污染

畜禽养殖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直接进入地表水体,废水中有机物分解将消耗大量溶解氧,使水体发臭;大量悬浮物使水体浑浊,限制水生生物的正常活动;大量的氮、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从而改变水生生物的种类,破坏生物链,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由于废水的淋溶性极强,极易通过地表径流或土壤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使地下水失去饮用和灌溉功能,而且地下水污染治理恢复难度极大。

3.2对土壤及作物造成污染

未经任何处理的养殖废水直接、连续、过量的以肥料形式投入土壤,会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有机物过量积累会使土壤呈强还原性,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大量无机盐和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会引起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土壤生态环境破坏,土壤质量降低。

3.3对大气造成污染

畜禽养殖废水的恶臭成分复杂,含有大量硫化氢、氨、醇、甲烷等200多种有机恶臭物质,这些气体可刺激人畜呼吸道,引起呼吸道疾病及导致畜禽生产力下降。

3.4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畜禽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直接进入水体或农田,将导致蚊蝇滋生、病菌泛滥、诱发疾病,尤其会导致流行病的传播,严重危害人畜健康。

4国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技术

在美国,厌氧塘曾被广泛用于处理和储存封闭养猪场产生的液态粪污,但是厌氧塘技术在氨氮、恶臭、病原菌的排放和造成水质恶化等方面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受到关注。2000年6月,北卡罗来纳州成立了由政府-企业-院校为框架的机构,开发并示范应用废物管理的优势技术(eSt)。要求开发的优势技术必须是专业的、可操作的、经济可行的,并能满足相关的五项环境标准。2006年3月,对提出的18项技术进行了测试,其中5项能满足eSt要求,4项采用堆肥、厌氧消化或气化的方法处理离心脱水后的粪便固体,1项采用固体分离、硝化/反硝化、除磷工艺实际处理液体粪污。鉴于实际的处理技术满足eSt五项环境标准,且显著减少成本,2006—2008年北卡罗来纳州对该技术进行了设计、实施并示范应用于另一农场(5145头猪)。二代技术在一代技术的基础上减少了项目的建设、维护和运营费用。在对农场粪污(5145头猪产生的)处理中,悬浮物、氨氮、磷、铜锌、恶臭、病原体去除率分别达到98%、97%、95%、99%、99.9%、99.99%。成本仅为一代技术的1/3[5]。在欧洲,欧洲委员会于1991年首次提出硝酸盐管理条例,以解决畜类养殖粪便排放对土壤氮负荷的影响,进而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在过去的30多年中,氨氮气体排放成为欧洲主要关注的问题,首先是因为氨氮气体的排放,代表着有价值的营养物的流失;其次是因为这种气体会造成富营养化和酸雨等不良影响。畜类养殖粪便处理技术,从解决恶臭或氨气排放和提供更灵活的土地扩展途径方面,起到了管理作用。这些处理主要基于生物技术和物理技术,并可能使用化学添加剂。已经用于大型养殖农场的技术为:固体分离堆肥,厌氧消化和曝气。同时,在畜类养殖粪便土地处理前要求进行有效的废物收集和储存,以减少后续处理的堵塞和方便输送。有些实例中,有机废物厌氧消化发电会得到溢价形式的奖励,进而鼓励畜类养殖农场采用一系列处理措施[6]。

5国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技术

随着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的加剧,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和国家环境管理力度的加大,畜禽养殖业相关标准和规范陆续出台,污染治理的技术和方法得到逐步完善。2001年5月开始国家先后实施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81-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97-2009、《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各种畜禽养殖废水的处理方法也被逐渐开发并应用。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包括自然处理、工业化处理及二者结合的处理方法。其中自然处理由于占地大、处理效率低,受季节变化影响大,存在二次污染等限制因素,很少单独使用。在工业化处理方法中,多为各种工艺组合的方式,而且多数为养猪废水处理,养鸡、鸭、鹅和养牛废水处理较少。对于养猪废水,预处理通常采用多种固液分离方法组合的工艺,二级处理通常采用厌氧+好氧相结合的工艺,深度处理根据出水要求选用人工湿地或氧化塘等自然处理工艺。如徐晓云等[7]报道江西某牧业有限公司(8000头猪)养猪废水采用固液分离机+反切式细格栅+平流沉淀+厌氧+好氧+水解酸化+好氧+人工湿地+氧化塘的处理工艺,处理出水达到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其中预处理采用了三种固液分离措施,二级处理采用了多级厌氧+好氧工艺的组合,深度处理采用人工湿地串联氧化塘。张之浩[8]报道某生猪生产基地(2万头猪)废水处理改造后采用格栅+预沉池+初沉池+产沼气池+一级好氧+厌氧+二级好氧+连续循环曝气系统(CCaS)工艺,处理出水达到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温志良等[9]报道某养猪场(约7500头猪)废水处理采用粗格栅+固液分离机+沉淀池+UaSB+缺氧+活性污泥+生物接触氧化+生物炭滤池+砂滤工艺,出水达到广东省地方排放标准《水污染物排放极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的一级标准。对于养牛废水,由于清粪方式、废水的产生方式、水质水量与养猪废水相似,处理工艺也相似,一般采用固液分离预处理、厌氧+好氧组合二级处理、氧化塘等深度处理工艺。如王彦欣等[10]报道江西某有机牧场养殖奶牛(1000头奶牛)废水处理采用固液分离机+除渣池+厌氧消化+UaSB+SBR+生物氧化塘工艺,处理出水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对于养鸡、鸭、鹅养殖场,目前所见报道一般采用干清粪后再冲洗的生产工艺,因此废水产量相对较小、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因此处理工艺也相对简单,一般出水多农用。如薛嘉等[11]报道攀枝花市某养鸡场(存栏7万只鸡)清除鸡粪后的废水,采用格栅+沼气池+氧化塘+人工湿地+蓄水池/二级氧化塘工艺,处理出水达到农用水标准,用于农田灌溉。祖波等[12]报道重庆市某种、肉鸭基地(存栏7万只鸭)人工清除鸭粪等固态物后,废水采用格栅+固液分离+沼气发酵+沼液池+生态鱼塘工艺,处理出水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0—2002)。

6结语

工业废气污染的处理方式篇7

(一)为防治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相关法律,制定本技术政策。

(二)本技术政策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畜禽养殖业防治环境污染,可作为编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工程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等的依据,指导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

(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应遵循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农业与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总体发展战略,促进畜禽养殖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重视畜禽养殖的温室气体减排,逐步提高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整治。

(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经济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相结合,有效利用和全面处理相结合”的技术方针,实行“源头削减、清洁生产、资源化综合利用,防止二次污染”的技术路线。

(五)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应遵循以下技术原则: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贯彻执行当地人民政府颁布的畜禽养殖区划,严格遵守“禁养区”和“限养区”的规定,已有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应限期搬迁;结合当地城乡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畜牧业发展规划,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优化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及其污染防治设施的布局,避开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区域。

2.发展清洁养殖,重视圈舍结构、粪污清理、饲料配比等环节的环境保护要求;注重在养殖过程中降低资源耗损和污染负荷,实现源头减排;提高末端治理效率,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和“近零排放”。

3.鼓励畜禽养殖规模化和粪污利用大型化和专业化,发展适合不同养殖规模和养殖形式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模式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污染防治措施应优先考虑资源化综合利用。

4.种、养结合,发展生态农业,充分考虑农田土壤消纳能力和区域环境容量要求,确保畜禽养殖废弃物有效还田利用,防止二次污染。

5.严格环境监管,强化畜禽养殖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环保验收、日常执法监督和例行监测等环境管理环节,完善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体系;强化农田土壤的环境安全,防止以“农田利用”为名变相排放污染物。

二、清洁养殖与废弃物收集

(一)畜禽养殖应严格执行有关国家标准,切实控制饲料组分中重金属、抗生素、生长激素等物质的添加量,保障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的环境安全。

(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污应实行固液分离,粪便应与废水分开处理和处置;应逐步推行干清粪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的产生和排放,降低废水的污染负荷。

(三)畜禽养殖宜推广可吸附粪污、利于干式清理和综合利用的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技术,因地制宜地利用农业废弃物(如麦壳、稻壳、谷糠、秸秆、锯末、灰土等)作为圈、舍垫料,或采用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的生物发酵床垫料。

(四)不适合敷设垫料的畜禽养殖圈、舍,宜采用漏缝地板和粪、尿分离排放的圈舍结构,以利于畜禽粪污的固液分离与干式清除。尚无法实现干清粪的畜禽养殖圈、舍,宜采用旋转筛网对粪污进行预处理。

(五)畜禽粪便、垫料等畜禽养殖废弃物应定期清运,外运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贮存、运输器具应采取可靠的密闭、防泄漏等卫生、环保措施;临时储存畜禽养殖废弃物,应设置专用堆场,周边应设置围挡,具有可靠的防渗、防漏、防冲刷、防流失等功能。

三、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利用

(一)应根据养殖种类、养殖规模、粪污收集方式、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以及废水排放去向等因素,确定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并择优选用低成本的处理处置技术。

(二)鼓励发展专业化集中式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模式,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社会化集中处理与规模化利用。鼓励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和肥料化利用。

(三)大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集中式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处置工厂宜采用“厌氧发酵-(发酵后固体物)好氧堆肥工艺”和“高温好氧堆肥工艺”回收沼气能源或生产高肥效、高附加值复合有机肥。

(四)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应进行收集,并根据利用途径进行脱水、脱硫、脱碳等净化处理。沼气宜作为燃料直接利用,达到一定规模的可发展瓶装燃气,有条件的应采取发电方式间接利用,并优先满足养殖场内及场区周边区域的用电需要,沼气产生量达到足够规模的,应优先采取热电联供方式进行沼气发电并并入电网。

(五)厌氧发酵产生的底物宜采取压榨、过滤等方式进行固液分离,沼渣和沼液应进一步加工成复合有机肥进行利用。或按照种养结合要求,充分利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周边的农田、山林、草场和果园,就地消纳沼液、沼渣。

(六)中小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宜采用相对集中的方式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宜采用“高温好氧堆肥工艺”或“生物发酵工艺”生产有机肥,或采用“厌氧发酵工艺”生产沼气,并做到产用平衡。

(七)畜禽尸体应按照有关卫生防疫规定单独进行妥善处置。染疫畜禽及其排泄物、染疫畜禽产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尸体等污染物,应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畜禽养殖废水处理

(一)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应建立完备的排水设施并保持畅通,其废水收集输送系统不得采取明沟布设;排水系统应实行雨污分流制。

(二)布局集中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和畜禽散养密集区宜采取废水集中处理模式,布局分散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宜单独进行就地处理。鼓励废水回用于场区园林绿化和周边农田灌溉。

(三)应根据畜禽养殖场的清粪方式、废水水质、排放去向、外排水应达到的环境要求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畜禽养殖废水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水质应符合相应的环境标准,回用于农田灌溉的水质应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产生的废水应进行固液分离预处理,采用脱氮除磷效率高的“厌氧+兼氧”生物处理工艺进行达标处理,并应进行杀菌消毒处理。

五、畜禽养殖空气污染防治

(一)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应加强恶臭气体净化处理并覆盖所有恶臭发生源,排放的气体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二)专业化集中式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厂产生的恶臭气体,宜采用生物吸附和生物过滤等除臭技术进行集中处理。

(三)大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针对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与利用过程的关键环节,采取场所密闭、喷洒除臭剂等措施,减少恶臭气体扩散,降低恶臭气体对场区空气质量和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

(四)中小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宜通过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加强圈舍通风、建设绿化隔离带、及时清理畜禽养殖废弃物等手段,减少恶臭气体的污染。

六、畜禽养殖二次污染防治

(一)应高度重视畜禽养殖废弃物还田利用过程中潜在的二次污染防治,满足当地面源污染控制的环境保护要求。

(二)通过测试农田土壤肥效,根据农田土壤、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量和环境容量,科学确定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还田利用量,有效利用沼液、沼渣和有机肥,合理施肥,预防面源污染。

(三)加强畜禽养殖废水中含有的重金属、抗生素和生长激素等环境污染物的处理,严格达标排放。废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宜采用有效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畜禽养殖废弃物作为有机肥进行农田利用时,其重金属含量应符合相关标准;养殖场垫料应妥善处置。

七、鼓励开发应用的新技术

(一)国家鼓励开发、应用以下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1.高品质、高肥效复合有机肥制造技术和成套装备。2.畜禽养殖废弃物的预处理新技术。3.快速厌氧发酵工艺和高效生物菌种。4.沼气净化、提纯和压缩等燃料化利用技术与设备。

(二)国家鼓励开发、应用以下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技术与装备:1.高效、低成本的畜禽养殖废水脱氮除磷处理技术。2.畜禽养殖废水回用处理技术与成套装备。

(三)国家鼓励开发、应用以下清洁养殖技术与装备:1.适合干式清粪操作的废弃物清理机械和新型圈舍。2.符合生物安全的畜禽养殖技术及微生物菌剂。

八、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监督管理

(一)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应设置规范化排污口,并建设污染治理设施,有关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营应符合相关工程技术规范的规定。

工业废气污染的处理方式篇8

是全国著名的纺织之乡。改革开放以来,家纺企业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家纺行业不断做大做强,成为我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现就加强我市家纺行业固废环境管理通知如下:

一、明确家纺固废不规范处置的危害

家纺产业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产生了大量废包装、废布条、废海绵、边角料、废水处理污泥等工业固废,一些固废处置不当,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污染大气。家纺工业固废中的干物质或轻质随风飘扬,对大气造成污染;一些长期堆放,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被微生物分解,释放出有害气体;少数单位和个人随意焚烧家纺工业固废,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二是污染水体和土壤。家纺工业固废未经无害化处理随意堆放,部分有害成分进入土壤,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了土壤中的生态平衡,部分随雨水渗入水网,流入水井、河流,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

二、家纺固废规范处置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污染环境防治法》要求,在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的基础上,对家纺固废进行无害化处置。

一是建立、健全家纺固废管理制度,明确家纺固废管理措施,完善日常管理台帐资料。

二是按照国家规定建设家纺固废贮存设施,安全分类存放,严禁堆放在无防渗防漏措施的露天场地。

三是对不能综合利用的家纺固体废物,应当按照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进行无害化处置。严禁在露天和简易焚烧炉内不规范焚烧。

三、提升家纺固废规范处置的组织化水平

㈠强化地方政府在家纺固废管理中的责任。各镇政府应将家纺固废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有利于家纺工业固废污染环境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重点镇、村应建立家纺固废中转站,加强对家纺企业和固废收集户的管理,通过有偿收集、中转等方式,将家纺固废送至相关单位进行焚烧发电等无害化处置。同时,加强防治家纺固废的宣传教育,倡导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工业废气污染的处理方式篇9

[关键词]造纸;废水特性;废水处理;联合法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造纸行业是世界六大工业污染源之一,它产生的废水量约占国内工业总废水量的10%,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污染源。本文介绍了各流程产生废水的特性及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造纸废水处理技术,并指出联合法是最佳方法。

1.造纸废水的特性

造纸废水大体上可分为:备料废水、制浆废水、中段废水、纸机白水、废纸制浆废水。

1.1备料废水特性

在进入制浆主生产工艺之前,要对原料进行不同程度的预处理,使其满足工艺生产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备料。

(1)木材原料备料废水特性

备料车间剥皮工段废水含有一定量的木材抽出物,这些木材抽出物以溶解胶体的形式存在,是废水毒性的主要来源。

(2)非木材原料备料废水特性

以草类和芦苇等为原料的制浆工艺,为防止尘土草屑飞扬,多数工厂都有喷淋装置,但这样会使草屑及原料中部分水溶性物质进入废水中,增加废水BoD5和CoDCr的含量。

1.2制浆废水特性

制浆废水的污染负荷和制浆工艺中粗浆得率有直接的关系,粗浆得率低则制浆废水的污染负荷高。

1.3中段废水特性

中段废水是指经黑液提取后的蒸煮浆料在洗涤、筛选、漂白以及打浆中所排出的废水。中段废水含有较多的木质素、纤维素、有机酸等有机物,以可溶性CoDCr为主。

1.4纸机白水特性

纸机白水是在抄纸过程中产生的,含有的物质包括细小纤维、抄纸所添加的填料、溶解物(DS)、胶体物(CS)及悬浮物等。白水的污染物负荷以不溶性CoD为主,白水中含有的细小纤维可以回收。

1.5废纸制浆造纸废水特性

废纸制浆造纸废水主要来源于废纸脱墨、洗涤、浆料净化筛选、浓缩和纸机湿部在制浆部分的残渣、洗涤、漂选过程中产生的洗涤废水等。废纸制浆废水主要含有油墨、细小纤维、填料及助剂、油墨中溶出的有毒物质等。

2.造纸废水处理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

2.1造纸废水处理技术应用

制浆废水通过常规的碱回收工艺可以得到回收利用;纸机白水通过气浮或多盘真空过滤等处理后可直接回用于生产;通常所说的造纸废水主要指的是中段水,具有排放量大、CoD高、pH变化幅度大、色度高、有硫醇类恶臭气味、可生化性差等特点,属于较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下面从五个方面介绍目前造纸废水处理的方法。

2.1.1物理法

常用物理法有气浮、吸附和砂滤等。涡凹气浮作为一种新型气浮法,省掉了溶气罐等设备,能耗是传统气浮的10.0%~12.5%。用活性炭吸附处理混凝后的造纸废水,可将CoD从300mg/L降到100mg/L。用混凝和砂滤对生化后的造纸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可以明显降低废水的污染程度。

2.1.2物理化学法

(1)混凝法

在新型混凝剂的开发方面,微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种能够自然降解的新型絮凝剂,目前已应用于造纸废水处理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粉煤灰、硅藻土等矿物质制成的混凝剂也开始应用于水处理领域。

(2)化学氧化法

湿式氧化法是在高温高压下以氧气或空气为氧化剂,氧化水中溶解态或悬浮态的有机物或还原态的无机物,使之生成Co2和H2o的一种处理方法。用湿式氧化法处理造纸黑液,控制一定的温度、压力,可使黑液中有机物氧化降解。

超临界水氧化法是一种能够彻底破坏有机物结构的新型氧化技术,处理有机废水时具有反应速率快、反应完全和无二次污染等特点。超临界状态下的水具有常态时所没有的一些性质,有机物在超临界水中,很容易被普通氧化剂氧化。

(3)电化学法

采用电凝聚法处理中段水,CoD去除率可达91.7%。微电解技术也可应用于漂白工段废水的脱色处理,色度去除率达90%。

(4)微波技术

微波技术是一种较先进的污染处理技术,超高频电磁波及高能电子束能杀灭细菌和病毒,且不生成副产物,无二次污染。

(5)膜分离法

用膜化学反应器处理造纸废水的生化出水,最佳工艺条件下对CoD、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7.1%和95%。用无机陶瓷微滤膜处理草浆黑液,对木素类物质、CoD的去除率分别大于85%和60%。

2.1.3生物法

生物法包括好氧法、厌氧法和酶处理法。国内好氧法处理中段水主要有活性污泥法、好氧生物流化床法、缺氧一好氧两段活性污泥法、升流式曝气生物滤池、接触氧化法、循环式活性污泥系统等。而与常规生物法相比,酶处理法具有催化效能高、反应条件温和、对废水及设备要求较低、反应速率快、对浓度和有毒物质适应范围广、可以重复使用等优点。

2.1.4生态法

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起广泛采用人工湿地处理工业废水,出水CoD、BoD5分别能达30mg/L和10mg/L以下。

2.1.5联合法

目前造纸废水的联合处理法较多。化学絮凝一气浮串联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再生纸生产废水,能够将中段水回用率提高至88%。采用还原铁床与固定化曝气生物滤池联合工艺深度处理,CoD由320mg/L降至30mg/L左右,色度由251倍降至18倍。用厌氧一混凝工艺处理造纸废水在最佳条件下,除pH偏低外,CoD、色度和SS均满足有关标准要求。在添加适量碱调节pH至6~9的条件下,该工艺处理中段水是可行的。

2.2技术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1)物理化学法具有适应性强等优点,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高效混凝剂和混凝设备的研制,价格低廉、容易再生吸附剂的开发,高效氧化反应器的不断完善等都是物化法研究的重要课题。

(2)生物法具有高效、无二次污染、处理费用低等优点,但难以进一步降低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新型高效的复合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应成为生物法进一步研究开发的核心。

(3)生态法既节省了投资和运行费用,又解决了污染问题,但受土地、环境和气候等条件的制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土地处理及稳定塘等技术对造纸废水处理的工艺组合及水力负荷、污染负荷等参数的确定将成为研究的重点。

(4)清洁生产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改进可减少末端治理的难度。制浆技术及回收工艺的改进、高效除硅技术、用其他行业废水凝聚黑液的以废治废技术等都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3.结语

综合以上可知,制浆造纸工业的废水有其自身的特性特点,在选择废水处理工艺时,需要根据不同工艺吨浆(纸)的污染物负荷,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而造纸行业废水处理方法较多,实际应用中采用单一技术难以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只有通过联合法,才能做到经济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工业废气污染的处理方式篇10

[关键词]医药化工;有机废气;生物处理

中图分类号:X70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212-01

在所有化工行业中,以医药化工生产产生的有机废气处理最为困难,并且因有机废气所具有的特点,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也会危害人体健康,一直以来都备受相关部门重视。为实现医药化工生产的环保性,必须要对现有的废气处理措施进行分析,从所存问题着手,通过研究确定出更有效的处理措施,争取能够提高处理溶剂废气的有效性,降低废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医药化工有机气体形成原因

1.医药化工溶剂

医药化工在研制过程中会形成溶剂废气,并且其中部分溶剂废气会以废气的方式排放,溶剂废气进入大气环境中,就会造成环境污染。与普通化工废气不同,医药化工溶剂废气为有机废气,其中含有甲苯、甲醇、丙酮以及二氯甲烷等物质,对空气环境污染效果更严重[1]。因此,医药化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溶剂废气的管理,以免其排放到空气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2.医药化工溶剂废气排放规律

医药化工溶剂废气的排放,最为常见的为间接性排放,排放过程并不规律,废气含有的污染性质以及浓度都比较高,其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例如空气中会存有异味,并且因为其为有机性废气,在空气中扩散速度更快,为废气排放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3.医药化工溶剂废气排放特征

医药化工行业产生的有机废气,主要与研制过程中的物质相关,在废气排放上具有排放量大、多点性排放等特点,因为排放的无规律性不但增加了管理的困难性,同时也增加了对人们健康的威胁性[2]。在医药研制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溶剂量巨大,相应产生的溶剂废气也较多,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也会降低生产效率。

二、医药化工废气处理现存问题

虽然在环保理念下,更多的医药化工企业意识到加强溶剂废气管理的必要性,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对医药化工有机废气处理的效果并不乐观,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在存在部分废气污染严重的医药化工企业,在废气治理后效果并不满足要求而被迫关闭。绝大多数医药化工企业建立了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并且冷凝法回收溶剂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更能够实现对溶剂的有效回收,不但能够减少溶剂废气的排放,同时也可以在提高产品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溶剂消耗[3]。

从我国医药化工行业溶剂废气整治工作来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处理效果上还存在很大的距离。现在我国医药化工行业对溶剂废气的处理主要采取活性炭吸附方式,此种处理方式需要配置蒸汽进行脱附,并且需要浓缩-催化燃烧装置的配合,整个处理工艺相对复杂,并且成本高、操作复杂。正因为活性炭处理措施所具有的缺点,很多医药化工企业为节省成本,选择不配置脱附与浓缩-催化燃烧装置,即便是活性炭吸收饱和后也不进行脱附或者更换,废气治理效果低下。医药化工行业溶剂废气治理成本高,收效低,更使得部分企业直接放弃对此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整个处理效果停滞不前,成为制约废气处理发展的主要阻碍。

三、医药化工溶剂废气处理方法分析

1.吸收法

吸收法是气态污染物处理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处理手段,以吸收过程来区分,可以分为化学吸收与物理吸收两种,主要是以气体混合物中不同组分在液体溶剂中溶解度不同,或者溶剂废气与吸收剂发生化学反应的方式来完成污染物的分离,达到净化废气的目的[4]。此种方法中选用的吸收剂一般为液体类物质,例如水、液体石油以及表面活性剂等混合试剂对溶剂废气进行吸收。

2.热破坏法

此种方法主要应用于低浓度有机废气,以操作过程来区分,可以分为催化氧化燃烧与直接火焰燃烧两种,其中直接火焰燃烧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具有投资少的特点,需要在适当的温度以及保留时间条件下进行,具有较好的热处理效果。而催化氧化燃烧能够有效降低有机物起燃温度,利用催化剂,将有机物置于气流中进行加热处理,保证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化学反应,将废气中含有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比较常用的催化剂有贵金属与非贵金属以及盐类等物质,催化剂种类的选择在整个废气处理中起到的作用巨大,需要结合实际需求来选择。

3.生物处理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处理法现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医药化工废气处理中,此种方法实质上是一种氧化分解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微生物以废气中含有的有机成分作为碳源与氮源资源,然后对其进行代谢降解,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以及无机盐等无害物质,进而达到废气净化的目的。现在废气处理经常应用的生物处理装置有生物洗涤器、生物滤池以及生物滴滤塔等。生物处理法主要适用于浓度较低的有机废气处理,现在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以及成本低等优点。其中,对于浓度相对较高的有机废气,在处理时经常会因为滤床中颗粒物积累过多而出现堵塞情况,形成较大的阻力,降低处理效率,还需要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继续进行研究。

4.吸附法

吸附法即通过一种物质吸附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缓慢作用的过程,起到吸附作用的吸附剂需要具备疏松多孔的结构,并且化学性质应该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反应,另外还需要其比表面积大,可以完成多个位点对气体污染物的全面吸附,现在比较常用的吸附剂包括硅胶、人工沸石、活性炭以及氧化铝等。此种废气处理方式工艺相对成熟,并且能耗较低,能够有效应用于污染物种类较少的废气中。

结束语

医药化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应用到大量溶剂,这就产生大量溶剂废气,并且在其处理上具有更大难度,对空气环境以及人体健康威胁比较大,因此要结合其特点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选择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争取不断提高其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元群,康颖,吴斌,刘劲松.医药化工行业溶剂废气治理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04):65-66.

[2]薛文平,孙辉,姜莉莉,马春,张新欣.VoCs在活性炭纤维上吸附性能的研究[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1,(0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