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十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十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7:36

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篇1

   一、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又超越实践,源于实践的理论,不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和实践都是教育的内在属性,然而在传统教育中,长期把理论与实践对立,把学校与社会对立。二元论思维模式的影响使我们对实践和教育产生了片面理解,认为实践就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对于实践对人自身的改造功能重视不够,片面强调实践的主体性思维特点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性。实践育人理念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这种教育观不是重理论轻实践,也不是重实践轻理论,而是寻找二者的平衡点,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教育对象不断变化的必然要求现在的教育对象是在经济快速发展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成就一路长大,享受着前人从未享受过的物质条件,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质和文化的影响,在前所未有的关注下长大,优点非常突出,缺点也十分明显。他们个性张扬但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关注社会热点却缺乏奉献精神,享受生活但心理承受力较差,面对挫折也容易走上极端。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教师要更加理性和成熟,能够真正地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味地理论灌输。

   (三)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老师、粉笔、书本为主,注重的是老师的单向理论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信息。受二元思维的影响,仍有人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是学院式教育,更多的还是书本理论的讲解,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性,再加上很多职业院校的设备较差,老师仍然是靠一张嘴、一个黑板、一支粉笔来传授知识,没有办法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导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寻找更新的、多样化的教育方式,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合学生的要求。

   (四)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高职教育应改变纯理论的学院教育模式“,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出发,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性人才为主要目的。”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的改变使高职教育表现出自身的特殊性,即教育过程的实践性,这是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的最突出特点之一。高职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岗位服务的,以培养具有一定动手操作能力的技术性工人为其主要目标,学生既要具备专业知识,又要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不仅会动脑,而且要会动手操作。因此,高职教育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要体现实践性要求。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不够,经费短缺一些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不深,认为应该给予专业课足够的重视,但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用于思想政治研究的费用短缺。而且与理论教学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需要的费用更多,没有经费支撑,师生就很难走出课堂。各高职院校一般都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但数额相对较小,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教师人数不足,缺乏实践经验21世纪前十年是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十年,现在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已经过半,但教师队伍的扩充远远跟不上高职教育的发展,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同时,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工作后外出学术交流、实地考察、进修学习的机会又比较少,自身的提高速度不快,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三)实践模式过于单一,或者形式化,效果不理想对于实践教学,有些教师认为就是改变教学手段而已,例如增加教学案例、课堂活动,或者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调查作业,而不是真正地去进行指导,对调查结果作追踪,并且进行科学分析。实践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把实践的内涵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而且需要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的配合,才能够达到理想的目标。

   三、构建高职思想政治实践育人体系初步设想

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必要性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和政府以及各类高等院校非常重视的一项任务,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现今思想发展多元化,大学生自主性增强,加强隐性教育成为探究新领域。

一、隐性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此方法教育意图隐蔽、渗透范围更广、受教育者自主性强、效果显现呈长期性。

教育意图隐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的人按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教育他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多数是青年人群,处于心理断乳后期,认知独立性高度发展。隐藏教育意图的方式,一方面,教育目标和计划不对受众公布,教育影响化整为零,始终处于一种平等的、愉悦的非正式的思想感染中;另一方面,与需求相结合,以心理和思想为协助,思想互动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对立统一转为教育者自身的两极――主体的我与客体的我的矛盾运动。

渗透范围更广。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潜隐性,增强受教育者不同个体的作用效果,隐性教育的渗透性更加广阔。具体表现在教育时空上突破大课堂、小讨论、自查自看和补充性的主题配合活动等形式,延展到环境、服务、管理等活动中;教育媒介上突破以语言文字为主的逻辑传导,拓宽到情境、形象、行为等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感染功能的多种媒介中,形成多维度合力共育局面。

受教育者自主性强。隐性教育尊重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尊重其认知自主性和个性差异,重视通过多方面的服务及实践活动营造平等氛围,通过交往、管理、服务等途径培养教育对象适应并融入社会的能力。受教育者通过自主地对信息进行甄别、吸纳和整合,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并将诉求反馈到教育之中,进行科学引导,达成思想互动,增进教育效果。

效果显现呈长期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与显性教育的灌输不同,隐性教育的教育信息分散、教育意图隐蔽等特征使教育效果不能马上显现,表现出较长久的周期性特点。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一)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经济多元化发展,社会环境极大改变。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思想理念不成熟,易被误导及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通过显性教育表明立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又要通过隐性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潜移默化的引导大学生正向发展,实现教育人、发展人的最终目标。

(二)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

“所谓以人为本,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就是要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尊重人的价值。”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的,更要坚持以人为本,只有立足于人,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并最终回归于人,才能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以考试为手段而忽视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隐性教育的方法顾全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重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各种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需要

多元思想广泛传播,大学生原有的思想观念受到影响甚至发生动摇,思想政治教育在工作内容、工作范围上的要求更加广泛细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受到冲击,为保持原有的教育效果,必须开辟新的方法途径。信息传播加快,高校应急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长,隐性教育适应高速流动的网络信息时代,既可密切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预见紧急情况,又充分重视大学生主体地位,采取启发、示范、疏导的方法,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极大增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四)鼓励大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需要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引导受教育者对思想道德必然认识、遵从、把握与超越,从而达到真正的思想道德自由的过程。大学生既是教育客体,也是教育主体,自主性强,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鼓励大学生参与教育过程,既可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利于良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运用隐性教育,让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充分考虑其需求与意愿,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可以更好地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篇3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隐性教育”一词,最早见诸于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杰克逊于1968年的所著的《班级生活》一书中关于学校的“潜在课程”或译作“隐性课程”的概念。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同样,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不同的学者给出的定义各有侧重。笔者综合学者们给出的涵义归纳得出,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将其目的和意向渗透于受教育者日常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各种活动中,对其思想和行为进行渗透性影响,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的一种教育方法。

二、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1.社会现实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具有极强的社会适应性,不断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自身进行调整,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下去并且保持生命力的前提。从国际形势上看,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向各个领域的拓展,西方敌对势力通过思想和文化的渗透,淡化马克思主义,推销其资本主义腐朽价值观的做法愈发严重。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公民尤其是青年人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从而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国内形势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全面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相互交织,进步观念与落后观念相互影响,特别是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也日益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也必然反映到思想领域中来,使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逐渐增强,加之我国政治领域的腐败现象和经济领域的诚信危机,使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对传统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种厌倦、怀疑、不满、抵触的情绪和逆反的心理,使我国的思政教育形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面对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依靠单纯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使其效果大大减弱。基于这一大背景,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实施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挑战的需要。

2.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的需要

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较为重视的是以课堂式知识教学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以情感、信念为主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关注不够。而长期以来,传统单一的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理论性过强,教学内容过于刻板,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育方式过于单调,缺乏实践性、灵活性,很大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与人的心灵产生隔阂。心理学实验证明,当某种信息的诱导性过于明显和强度过大时,人们就会认为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容易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抗。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只对受教育者进行正面理论宣传,尽量回避那些错误的思想言论和社会现象,突出强调教育者的权威意识和教育的唯一正确性,受教育者只能听从是命,师生之间较缺乏沟通和广泛互动,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这种状况常常导致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甚至演变成为一种消极反抗的病态心理:盲目抵触教育者所谈及的任何事情,对教育内容采取极端的反对态度,趋向或偏好于教育者所反对的事物,或非主流的观念意识。这些问题制约着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从而导致传统单一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再能“一呼百应”式调动起人们的热情;不再能“快刀斩乱麻”式解决思想难题;也不再能“刻骨铭心”式占据人们的心灵,已难以单独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而与此同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却逐渐凸显,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相较于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潜隐性、渗透性、全方位性和自主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恰好能够弥补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它通过间接的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在无意识、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影响。在方法上它是一种非课堂教学传授的教育方式,无需在课堂中传授,也无需集体灌输,往往通过暗示、启发、引导和鼓励等方式,以情感人,以景育人。大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领悟出道德的价值和真谛,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要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突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重视和加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

3.面对当代大学生新的思想特点的现实需要

新时期“90后”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使他们的思想接受方式呈现出独特的新特点,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且随时随地于无形之中进行的优点,恰恰适应了大学生思想接受方式的新要求。它创造了一种宽松、自由、愉快的氛围,使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成为一个平等、独立、自主的个体,淡化了他们的被教育者的角色意识。主体意识的增强,在“90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在看待问题时不仅仅被动地接受某些观点和理论,而是倾向于以主体身份探究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这种主体意识的明显增强,使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和判断加以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但是,大学生尚处于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特殊阶段,这种主体意识还不成熟,很大程度上带有一种“自我”倾向。所以当外界的宣传教育与自己的主观意愿不一致时,就可能产生对抗甚至是逆反心理。大学生的这些思想变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简单地灌输某种现成的观点和结论,而应该让大学生自主地做出判断和取舍,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达到某种认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间接、隐蔽、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方法,设计良好的教育情境和活动,将教育内容等巧妙地寓于多种形式之中,以大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使大学生自行选择、自我体悟、自我提升,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思考来得出价值判断,满足了他们渴望成为主体的愿望,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意识,有效地消除了他们的逆反心理,提高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欢迎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主体意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然要求注重隐性教育,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如今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促使受教育者实现知行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前沿,更应充分重视并且着力推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多种途径打造适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现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突破。

参考文献:

[1].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化[J].求实,2006(2).

[2]林伯海,李锦红.试析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3).

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篇4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以思想观念的更新为切入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解放思想,把握全局,注意个性和共性的兼顾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要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服务,创新方法必须创新内容,要从实际出发,既坚持先进性,又体现适应多样化工作的层次性。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要求方法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与合格建设者的工作。要有效引导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内容须贴近客观实际,具有鲜明的先进性;须奠定在最先进的思想理论基础之上,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方向相一致。只有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先进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才行之有效。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当代职业学生,他们的主流价值观积极向上,但是仍有一些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面对新的变化,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灵活多样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变化要求方法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政治、经济、文化变化而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价值多元的诱惑,西方文化的侵蚀,利益主体的多样性,资讯信息的快节奏传播,等等,会养成学生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各种文化思潮涌动,乃至渗透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是客观的存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进行方法创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要求方法创新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废弃了"填鸭式"的方式,各种新方法推陈出新,没有成熟统一的标准,难免会出现以下问题:

机械性:当代学生的选择性和差异性是多方面的,经济条件、学习方式、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上都有所不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方法带有机械性。

滞后性:"两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将思想意识传授给受教育者。但是目前课堂教学是一种成形的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的急剧发展,脱离学生的实际,导致课堂教学具有滞后性,达不到最佳的效果。

无序性: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教育对象对思想的认识、理解的次序相符合。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

(一)打造精良的工作队伍,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这支队伍必须具备:一是树立忧患意识,站在执政的高度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二是富有激情,与青年学生有心灵的共鸣;三是充满爱心,用对事业的忠诚去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塑造别人的灵魂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灵魂进行塑造。要打造一支精良的工作队伍,高职院校要完善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关心他们的成长,尊重他们的劳动,提高他们的待遇,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使他们真正地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优化教育的内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首先,加强"两课"建设,主要是解决理论进头脑的问题。课程内容要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在学校期间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其次,教育形式要多样化,避免单调地"灌输",引起学生反感,要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切实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和生活方面的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后,注意发展和培养学生党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大批为之倾注热情、自觉贡献、积极工作的学生队伍,他们是学校实行有效教育的纽带和桥梁。

(三)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把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校园文化是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精神风气与传统的文化。校园文化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全面发挥校园文化功能的内在要求,也是在新形势下改进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措施。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类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学校的政治理论类社团或者青年志愿者组织等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自我教育方面会起到积极作用。加强校风与班风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治学精神、一种氛围和一种好的风气,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四)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综合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单打独斗"、唱"独角戏",只有与其他教育资源整合优化、综合运用,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学校不仅承担"教书"的责任,更负有"育人"的责任,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某种程度上,专业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专业知识的传播,更具有培育职业素养、树立人生理想的深刻内涵,在专业教学中,更能直接、及时、全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园网等快捷方便的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手段,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页,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的覆盖面,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篇5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

1引言

小学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小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围绕学生的现实情况,切实在实践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在方法途径等方面做到以学生为本开展工作,真正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发展愿望相结合,指导、帮助学生成才。

2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认识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小学生思想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和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教育资源,依靠各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因此,必须要树立系统化观念,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党支部领导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各部门协调一致,共同努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政工人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他教育工作者,包括专业课教师也负有这个责任,应该把管理与育人、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起来。

只有这种上下左右纵横交错、多方位和复合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的形成并有效开展工作,才能形成合力并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定期由心理医生与学生工作者主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在信息沟通中的优势,进行双向沟通,易于取得较好的效果,促使个体心理品质健康、协调发展,预防学生中各类精神疾患发生,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出现,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3塑造高尚情操

小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而每一个学生的家庭情况、社会经历、道德素质、性格脾气是千差万别的,所谓“千人千品,万人万别”,因此这也决定了我们工作形式的多样化,我们就应通过自然的、非权力的自身思想情操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作为一名班主任、一位基层工作的管理者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还应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表率,身教胜于言教。在鼓励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时,我们自己也应该多参加各种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他们。用事实增强自身的影响和号召力,用行动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知道,凭自己人格所产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力度与广度是其他力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4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4.1我班一名学生染上上网玩网络游戏的坏毛病,导致成绩急剧下滑,我发现后及时关注该生日常行为并督促他将日常不良行为及时改正,同时查阅相关资料、名人讲座等给该生观看,让他了解学生的主体和义务是学习,而非网络游戏,从而更深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4.2加强与其他学生的联系。班上一位女生,性格木讷,不善与人交往,自卑心很强。为能使该生与其他学生顺利沟通,我主动联系了班级学生干部主动与她交流,带她多次与其他学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久而久之,该生自卑心理明显降低,脸上的笑容随之也增多了,自信增强。

4.3进行体验教育。如组织学生进行野外生活训练,体验做饭、搭帐篷的辛苦,亲自尝尝野菜的味道。或去工厂(工场)劳动,体验劳动的辛苦,感受劳动带来的愉悦等。

5发挥自我教育与管理的工作

发挥小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就要善于引导他们以自愿的方式参加各类活动,学生干部则以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千方百计地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在实际工作中,要进行自我教育。逐步完善量化考核标准,实行公平原则下的目标激励,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同时,激发其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在日常管理环节中,还要采取制定“讲文明、抓规范”德育常规,设立文明监督岗,开展“一帮一”、“值日班长”等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行为置于学校和班级同学的监督下。还要加大学生干部自我管理的力度,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认识自我,在管理中调节自我,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养成宽容、谦和地对待他人,和谐地对待自然和社会的人格素养,形成友爱诚信、和谐奋进的班集体。

5.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它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对它的研究也是整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开展的基础。从主体的内涵及意义、主体的归属、主体应具备的素质、主体的作用如何发挥等方面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是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首要任务。

做学生工作不仅要学会如何解决思想问题,更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并不只是在空谈,而是真正为学生着想,这样才能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做到万无一失。

6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积极作用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校,以往对学生采用的方式主要是灌输,思想品德课承担着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虽然目前我国关于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为了加强教育的实效性,很多学校也正在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明确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凡事都要以身作则,作好学生的榜样。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要注重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

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篇6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中央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紧接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高校采取有力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开展工作。2015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文件指出改进加强网宣能力。要着力提升网络运用能力,遵循信息网络规律,把掌握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操作技术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必备能力。2017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要加强对校园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二、新媒体与高校学生

现在中国处于一个信息与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下形成的新媒体迅猛发展,媒体资源不断丰富,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和高效,不仅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丰富的信息资源,快速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了解身边发生的新鲜事,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社交能力,展示自身的风采。一方面大学生是走在时代最前端的人,他们具有迅速地接收新鲜事物,成为整个社会思潮舆论的领头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39次报告显示,截止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普及率达到53.2%,手机网民6.95亿,占比达95.1%。在新媒体的用户中,大学生居多,并且大学生人数还在逐年不断的增加,这也充分说明大学生网民已经成为我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使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媒体对人们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就会越来越大。

三、新媒体对高校管理带来的挑战

网络技术作为一种交互性和开放性的技术,正在改变传统媒介形式,不仅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媒体,更成为公众表达的载体,魏则西、萨德事件都可以看出新媒体对舆论的影响。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自媒体的迅速普及虽然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密集的思想表达渠道,每个使用自媒体的同学都是个性独立的“媒体人”;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各种新事物、新思潮的辨别能力还不强,容易受错误思潮的影响,信息庞杂,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更加重视分享来彼此之间的经历和体验,更倾向独立、自主和平等,他们普遍对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有强烈的抵触。以上种种情况,毋庸置疑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的要求。

四、新媒体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应对方式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对着不断变化的性格各异的大学生群体,管理方式也应该“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贴近师生,不断创新,落实到学习生活各个方面,让新媒体融入校园,增加校园新媒体的使用效率,增强学生对高校管理新媒体的关注,为通过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平台,奠定宣传基础;加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思想政治素养过硬,有较强的的组织原则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控制局面,更要充分认识新媒体的形式、特点以及它所带来干扰和挑战,发挥新媒体优势,掌握主动权,创新教育模式,通过驾驭新媒体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新,与时俱进,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系列重要v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等,提升学生政治思想素养;在传统思政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纠正消极不良的网络思潮,避免形成歪曲的价值观,反正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问题。使学生早日成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飞.新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7(12):165-167.

[2]贺军生.运用新媒体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传媒,2017(05):80-82.

[3]阮松孙.探索新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J].视听,2017(01):209-210.

[4]叶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对策探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48-49.

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篇7

 

关键词:青年 思想政治教育 重点

科学研究表明,青年正处于素质优化期和创造的重要人生阶段,他们正担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青年中的现实思想又存在不成熟的一面,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应当将他们作为重点教育对象。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摇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科学技术不发达,经济落后的穷国;但又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向现代化进军的发展中国家。历史不止一次证明,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中国,必须进行改革,若不再进行改革,或者放慢改革的速度,就会使中国再次错过使自己富强起来的机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出现了几次经济发展的时期。现在又是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如赶不上这次经济振兴的大潮,就会再次与发达国家拉大差距。90年代以及21世纪的头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十年。

   中国要富强,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但是无论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繁衍、传播,还是运用,都离不开人才。人才从哪里来,恐怕最现实最快捷的最主要的当从今天的青年中来。他们又怎样才能成为人才呢?只有通过教育,知识教育固然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青年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才能,而且更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青年的品德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青年的正确的三观的培养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完成。青年只有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导,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得到充分发挥,为中国的富强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时代需要青年,中国的发展依靠广大的青年人才,青年人应义不容辞地挑起祖国交给的重担。

   二、青年自身发展的摇要

   现今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青年在身体发展方面能得到较好的环境。青年的心智发展,则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青年在身体发展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科学技术知识,希望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以报效祖国。他们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了,他们才能大有作为,才能有一个更好的施展才能和获取物质精神营养的环境。青年的自身发展,就是要完成素质的优化,完成大量的实践活动。青年自身发展好,那么他们在社会的地位就更高,作用会更大。这也是由他们自身的思想特点决定的。

   三、青年的思想特点

   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的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之心强烈

   青年人时代感非常强,观察问题敏锐,他们热爱党,关心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耳闻目睹了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他们的经历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这个民族才有希望,青年自身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青年人思想活跃,思维方式灵活

   求新求异是青年人思想的重要特征。他们接受新思想、认识新事物快,对时代变化的反映更敏捷。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各项建设成就的取得,使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西方文化,再加上政治的逐步民主化,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模式也由静态、单向和直线思维向动态、网络、辩证思维的方向发展。多维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确立,使青年中不少人的思维活跃。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想象,勇于探索和大胆求证。

   (三)青年人大胆追求,竞争意识强

   青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从有益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使自己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生活更加充实。他们的学习、生活节奏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加快了。在短时间内,他们力求吸收更多最新的知识信息。他们不满足书本知识,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杂志,扩大知识面,形成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大胆追求美的真谛,部分青年由过去只注意形态美、风度美发展到气质美和心灵美,由对美的欣赏发展到参与美的创造。总的说来,青年人的优点是其他年龄段的人难以比拟的。他们生气勃勃,充满青春的活力;思维灵活,反映敏捷;思维活跃,不迷信、不僵化、敢想、敢干、敢说。尤其是他们政治热情高,关心祖国,关心党风、社会风气的好坏,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他们正以自己特有的风采,在各条战线上发挥自己的先锋和突击作用,他们是祖国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向科技化,走向世界不可能缺了当代青年的努力奋斗。

   (四)青年的思想存在不成熟的一面

   青年是成长中的青年,他们涉世浅,经历简单,知识不足,能力弱,更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这些不足,决定了青年人看问题简单、理想主义成分重,思想不稳定,遇上困难和挫折易于动摇。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应将这个群体作为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对中国国情了解不够,急于求成思想重,支持经济基础建设速胜论的观点;二是思考问题易走极端,易盲从、盲动;三是追求民主热情高于理性,梦幻多于现实,或者片面吸取过去搞民主的教训,对政治、民主淡漠,讲求实惠,注重眼前享受,追求金钱;四是对存在的社会腐败现象认识不清,因而产生悲观失望和抵触情绪。有的青年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受到黄色流毒的侵害,受到“黑客”的侵扰,思想上出现一度的困惑甚至产生犯罪心理。这一系列的青年思想的不足与缺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重视,迎接新的挑战。

   四、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篇8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做好人才思想和思维的转变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这对于高校学生、高校自身建设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是值得高度重视的一个话题。

1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1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求高校不断为其提供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确保我国在蓬勃的发展趋势下保持不竭的动力,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永不变色,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长久意义。

1.2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建设的重点

新时期,高校教育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建设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整体的教育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在知识传授、习惯培养和思想铸造等方面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做好建设工作的共识。

1.3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是素质和能力上的综合发展,在新时期的背景下,高校学生面临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对学生正确面对压力和促进其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他们发展能力、完善自身、提高素质必不可少的教育。

2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要性

2.1“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学生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的基础

2.1.1原则可以有效面对全球化冲击。目前全球化的趋势冲击着我国这一历史久远的传统社会,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交叉碰撞,成为影响高校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原则可以较好的处理传统与外来、历史与现代、国内与国外的关系,帮助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和做法面对全球化的挑战。

2.1.2原则可以指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化。网络不仅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也是影响高校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信息的跨地域性、跨文化性无时无刻不冲击着高校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握网络的离散结构和开放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正确面对网络化的冲击。

2.1.3原则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自由、平等、民主和诚信的观念是其主旨,但也存在无政府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教育要从市场经济的精神实质出发,有效摒除各种不良的思潮。

2.2“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是党情社情的要求

2.2.1原则是党建的重要需要。新时期,党的执政基础扩大了,如何以改革的精神把我们党建设好,克服党内的各种问题,保持党的先进性,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防腐拒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所在。

2.2.2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信仰的需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旧的信仰和信仰内容正在分化,而新的信仰尚未确立,精神危机已成为现代中国人的普遍现象。由于社会资源结构和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合理导致的社会失衡、社会失调和社会失序等现实问题,使得不少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产生怀疑。虽然我们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仍存在与之相去甚远,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尤其是当前流行的诸如新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等社会思潮。

2.2.3原则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转型,我们应全面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和人格的现代转型。现代化是以经济现代化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体,以社会全面现代化为目标的综合发展过程。

2.3“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完善的需要

2.3.1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自我发展的需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是很明显,不为普通群众所乐见,这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形式主义、大谈口号、方法陈旧、脱离生活等有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合实际,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2.3.2原则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矛盾的需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诸多矛盾。不少人企图用折中的方式调和这些矛盾,主张以知识教育、素质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这种泛素质教育化和去政治化的倾向,已严重侵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对于高校学生、高校自身建设和社会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高教思想政治工作者,只要我们能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从学生的发展和需要入手,就能够实现高校学生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篇9

[论文摘要]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上海等地甚至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时,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培齐目标层次过高而且不十分分明。这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观念势必会降低高技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的现状等因素,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区分教学目标、内客等方面的层次性。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不是内在的、多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定位,而是一次性的、理想化的一元化定位,即不分教育对象自身存在的思想境界、人生观念、道德意识、接受能力等差异性,而且目标要求还是“高、大、全”:“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理想是一种对人的价值关怀、意义关怀。在一定的意义上,思想政治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现实的活动而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中体现着人的价值,提升着人从实然自我向应然自我的发展,“培养有理想的人”。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有理想”几乎从来都不是凡夫俗子对其职业、生活等的憧憬,而是被演绎成为共产主义理想。诚如邓小平所言“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样,在追求理想道德、理想人格的教育中很大程度上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取向,容易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走向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极端。把宴然和应然、理想和现实割裂开来的理想教育不仅是空洞的,往往也是低效的,而且极有可能走向反面。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目标上分层次的原因

上述的层次过高而且不十分分明的培养目标,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用同一的内容,采取“齐步走”的方法教育处于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受教育者,忽视大学生的心理、智力、情等的差异,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这种急功丘利、急于求成的观念,因为缺乏成就最终目标的切实可行的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势必使最终目标成为空中楼阁,从而降低高校卷育有效性。所以,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当务艺急是通过确定符合学生与社会实际的、有层次的思想政治教亨目标,并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笔者主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童育的目标、内容分层次的理由如下:

1.中国已经逐步进入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阶段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9%,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2004年,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已经率先进入普及高等教育阶段。相应地,“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到‘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换成现在常用的说法是由过去的精英:“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演变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那么,相应的大学生培养目标,也应该确立为首先是使几乎所有的大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能够自食其力的个人。完成这个任务已经实属不易,毕竟在2004年9月时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73%;其次是侧重道德与法律的教育,旨在把绝大多数大学生培养成一个遵守基本的道德、法律,一个明白个人应该享受的权益、必须履行的义务、可能承担的责任的社会人——公民缔民,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最后是使少数大学生接受体现我国高等教育阶级性的无私奉献、共产主义等等,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上述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前提是身心健康的个人,再次是遵守基本的道德法律的社会人,最后才是具有共产主义等品质的接班人。

2.与大学生的现状、社会现实相对应。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定位的基础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个人、合格公民缔民,这不仅符合上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也符合事物自低向高发展的逻辑顺序,更符合当前大学生心理、智力、情感的实际。如果我们看了下面一组数据后,我们会对大学生的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项调查显示: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钎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l7%。值得重视的是,在大学生犯罪中,盗窃案约占70%。J不容忽视的是。不仅大学生犯罪率呈令人担忧的大幅度增长趋势,而且从“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到马加爵残忍杀害多位同学等案件,也凸现了令人瞠目的大学生犯罪恶劣程度。事实上,“任何有群众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较积极的、中间状态的和比较落后的三部分人”,从方法论角度讲,这种判断也适用于大学生群体。所以,针对大学生的现状,有人士主张依据学校类别来划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尤其强凋已经更多地成为职业养成之所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应该不同于其他大学的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定位的基础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个人、合格公民/市民,也符合我国的现实。1978年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导致个人从建国后长期的“政治人”转向市民。在解放后30年高度政治化的大一统社会(其特点是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与社会生活都表现为政治活动与政治生活)中,大众当中所流行的也是高度政治化的革命理想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价值观(积极参加政治运动,入党或当劳模)。那么,1980年代后期以来,上述两种价值观都逐渐地变得由盛而衰,由衰而绝,取而代之的是世俗主义、实用主义、物质改善主义、甚至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这是第二阶段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是意识形态导向的政治社会向市场导向的消费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尽管这种转变有着许多负面的影响,但值得关注的是个人不再被视为道德高尚、政治觉悟高的个人,而是趋于现实、承认个人合理利益要求(如合法致富光荣)。对此,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在尝试着进行调整,我国《民法典》草案一度提出遗失物拾得人有权获得保管费或报酬,把个人由假想中的道德圣人恢复为普通人。现行“民法通则”没有明文规定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即“第79条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接收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在新中国成立后,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大公无私奉献精神被广为颂扬,“拾金不昧”更是作为这类精神的代表被大力推广宣扬和身体力行,以至于我们大多数人一直都是把拾金不昧当作传统美德而不是法律义务来看待,当作最基本的公共道德来遵守。这实际上一定程度上把个人视为“活雷锋”,显然拔高和夸大了普通人的思想意识觉悟程度,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对利益的要求,这样做容易导致拾得人失去归还的动力。我们不要忘记“见财一半”的俗语,这个俗语说明我国古代历朝拾金不昧也并非不给予报酬,像清律就明确规定,捡到遗失物,一半还失物之人,一半当作奖赏给拾得人。有学者认为,我国《民法典》草案摒弃了民法通则的有关条款、规定了遗失物拾得人有权获得保管费或报酬,从而把个人由假想中的道德圣人恢复为普通人。事实上,通常个人也的确是个凡人。1300人参加“央视东方时空调查——拾金不昧是否该有经济补偿”网上调查,有80.8%的人认为“应该”,只有15.5%认为“不应该”。可惜的是,目前公布的民法典草案,迫于舆论压力等原因也不再坚持使得人拥有酬金请求权了。

3.其他相关主张。(1)十五大报告,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就提出了一条重要指导原则,即主导性与层次性统一的原则“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早在199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但是,长期以来,受历史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习惯于用一个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做法。这反映在教育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规定上,也反映在统一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3)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抱负彼此间是有层次的,从修身、齐家、治国到平天下,即以自我完善为基础(个人道德修养的过和方法是正心、诚意、致知、格物),通过治家庭.直到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卜,成功的饥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糠济下”的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篇10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六十年了,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进步。全国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轰轰烈烈地在进行。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就相当受重视,可以称得上是党的一块法宝。从横向来看,企业、大学、高中和军队等单位都已经建立了各自成体系的思想政治学,从纵向来看,很多关于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型农民培育中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等的研究也出现的较多。那么,新形势下,占全国总面积60%的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否也应该建立一门少数名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在追赶潮流,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应该是专门针对我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学科,也应该是以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应该将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结合起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加以揭示。要研究和建立这门学科,就必须揭示其内在的涵义。笔者认为新时期建立这门学科,无论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还是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一、在谈建立这门学科的必要性之前,必须先界定少数民族地区这一概念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民族居住的流动性和相互交往,其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格局。我国在坚持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对少数民族居住相对聚集的区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截止2005年底,中国共建立了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20个民族自治县(旗)。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在相当于乡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地方共建立了1173个民族乡。

民族地区主要指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区五个自治区,以及云南、贵州青海等3个少数民族较多的省区份,此外还包括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和上述八省区以外的一些民族自治县。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居住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藏族、回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建国后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工业化起点低,起步较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党和政府一直都很重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

全国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一块法宝,但是客观的实际情况反应在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是不是有失偏颇?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多民族国家,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民族问题。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逐步占领了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并确立了其基本内容和目标。建立各地党组织、、三大改造等全国一系列的的工作必然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搬上日程。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展了民族区域自制教育。

十年内乱期间,极左的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神圣化教条化,对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全盘否定,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化教育被各类文件所代替,导致学校系统停课闹革命,进行大串联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秩序被全盘否定。七十年代,采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来代替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活动在全国范围展开,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另外,针对农牧区提出人为消灭宗教活动,拆除庙宇使得系统性的理论教育被摧毁人的眼界变得狭隘且缺乏批判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从恢复到重新发展的阶段。结束后,全国性的拨乱反正教育,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给后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了一线希望。民族团结、思想品德等内容逐步恢复。改革开放教育内容逐步渐渐深入人心。进入90年代后,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追随内地的步伐,将思想政治教育走向规范化。高校陆续开始有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博士点。

新世纪以来,在课程设置上加入了无神论教育,教学方法结合现代技术大规模运用多媒体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课为主的基础上适当地加入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课教师专业培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素养有了和大的进步。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学研究工作。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亟待建立一门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

三、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建立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必要性

(一)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应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但是全国上下一盘棋这恐怕不是合适之举。思想政治教育学在少数民主地区教育的主体存在多样性、客体多元性的特点。而教育内容呈现出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特点。从教育的复杂程度方面看,也是明显不同的。

从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来看,就是从教育的内容上来揭示它。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涉及民族理论、民族观、民族政策、民族认同等方面。所以,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民族理论、民族观、民族政策和民族认同等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说是以民族相关问题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现阶段的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指对特定地区的社会成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理论、宗教观、民族政策、中华民族认同以及“三个离不开”、“四个维护”等具体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这些有关民族地区的内容在汉族地区则显得没有那么重要。汉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也会有民族团结等内容,但是不会花很大的手笔来学习这方面内容。

(二)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从实践方面揭示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就是从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自身来揭示。从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来看,它是一定的政权或国家有针对性地对其社会成员进行民族观和民族政策教育,促使该政权或国家民族政策顺利实施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我们党和国家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民族观、民族政策教育,实现中华民族认同、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做法,邓小平理论结合时代特点实事求是的路线。

我国各民族居住的环境千差万别,发展的起点也不一样。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处祖国边疆,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内地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内地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差距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较内地各省份有很大差距。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角度考虑,在内地这门学科发展的速度很快,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其相比还是很落后的。其次,在民族区域自制制度的规范下,民族地区和内地汉族地区不只是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异,法律、政治方面也同样存在很多差异。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民族地区各项扶持资金,加快民族地区改革开放步伐,并在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中,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作为扶持重点,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后要重点支持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

(三)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建立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是我们党一直遵循的民族政策。我们党十分重视民族问题,历来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教育社会成员,注意加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教育。同志曾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邓小平同志也强调民族关系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同志阐述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同志提出了“两个共同”的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从实践中来看,我们党一贯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重视加强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观念。由于我们党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使各民族之间的认同度不断加深,使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思想真正深入人心,大大推进了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和社会和谐,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大家庭的整体凝聚力。我们党对于社会成员的系统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其实也就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这些都充分证明,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这也更进一步说明建立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

参考文献

[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6.

[3]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民委.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4]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7-28.

[5]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