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机构营销文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1:30

教培机构营销文案篇1

[关键词]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医药行业与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药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医药生产企业数量显著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医药市场总体趋势保持平稳增长。同时,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医疗机构的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等,都对处于医药生产和医药流通交界地带的医药营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市场营销是医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环节。由于现阶段医药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较严重(即产品重复率高),各医药企业的竞争事实上就是市场营销的竞争,是各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竞争。

一、医药营销专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目前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从培养机构来看,有院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培养方式来看,有课堂授课方式和网络远程教育;从培养性质来看,有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医药营销专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对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是不断探索当中,尤其在医药营销的教材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不能否定的是,在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1.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医药营销理论是在一般营销理论指导下结合医药行业特点的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分支,在医药营销专业教学中也就必然会出现如何权衡“医药”和“营销”教学要点的问题。由于医药营销专业同药学、市场营销、临床医学等许多相邻专业的关系不易划分清楚,因此,许多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所培养的医药营销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多数院校培养目标非常宽泛,不符合中国目前市场对医药营销人才的专业性、实用性需求。

2.课程设计与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在医药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中,有些院校对培养医药营销“复合性”人才的认识不准确,把医药营销简单理解为“医药+营销”,只强调这个专业的“广度”,造成课程体系里管理、营销、经济、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比较笼统庞杂,课程安排不合理,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缺乏突出的方向。

3.教材编写与学生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医药营销专业课程多而散、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分界线不明显,有关医药营销的书籍低水平重复现象还比较严重,内容深度、广度不够,教材内容沉旧,教材编写与学生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4.师资力量薄弱。医药营销专业涵盖面涉及到医学、药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现有的师资大多数来自于从事单一专业教学的教师,知识储备不够系统和深入,并且大多没有医药营销的实战经验,这使他们在医药营销的教学中常常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

5.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教育欠缺。由于医药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上许多医药营销人员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置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利益于不顾,进行销售假冒伪劣药品、播放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院校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未能培养出学生珍爱生命、勇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二、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可以由以下几类构成:(1)医药营销实用技能人才。以医药营销实用技能为培训主体,主要包括:医药市场的调研能力、公关广告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医药推销技能等。重在培养学生在医药营销实际环境中的各种应用能力。(2)医药营销管理人才。以医药营销领域管理层人才为培养目标,要求他们在具备一般医药营销人才的素质基础上还必须有管理知识和技能,从而在医药营销团队中担当战略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引领医药企业的整体运作。(3)医药营销服务人才。以提供医疗和药品服务为主要内容,在具备精良专业能力的前提下深化为消费者服务的意识,做好医药营销领域的服务性工作,例如:医药咨询、医药售后服务、疗效跟踪调查等等,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服务态度和能力。

2.人才培养总模式的构建

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医药营销领域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客观上要求把确定“素质培养+行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首要任务。该人才培养模式是动态化和系统化的,素质培养与行业应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学校通过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德、智、体)、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使他们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能力和身心发展等方面具备医药营销专业所应有的基本素质,为医药营销行业应用服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医药供求市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药生产企业、医药零售企业等行业应用领域对医药营销专业提出所需的人才要求,促使学生增强素质,形成医药营销领域所需的综合能力,顺利就业。

3.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根据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设计课程体系时,采用模块教学,强调特色,突出素质。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行业应用方向课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又分为医药类课程子模块、市场营销类课程子模块、经济管理类课程子模块。通过公共基础课模块的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和基础能力;通过医药类课程子模块,培养学生医药基础知识应用能力;通过市场营销类课程子模块,培养学生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通过经济管理课程子模块的教学,培养学生一般的经济管理能力;通过行业应用方向课模块教学,培养学生突出的专业核心竞争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力。

(1)转变教育观念,逐步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根据医药营销的特点,在培养目标上必须突出应用性;在教学内容上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改变过去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学科系统性,强调教学内容与形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职业选择,从而更具有市场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要从过分偏重理论讲授转变到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本位,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倡导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勇于探索和实践具有医药营销特色的新型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教学效果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和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逐步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做到科学、公正的教学效果评价。

(2)有机整合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体系结构。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使三者之间内容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体系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淘汰与专业关系不太紧密的少数文化和专业基础课程,加大部分主干课程的课时数及实践课时的比例。结合国际医药营销发展形势,适时开设新型课程供学生选修和辅修,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实践体系的构建

医药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突出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指导手册,构建实践体系。实践体系应由四大平台构成:医药实践教学平台、营销实践教学平台、医药营销案例分析和应用实践平台。医药实践教学平台内容包括临床医学实践、药物分析、药剂测验等。营销实践教学平台内容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网络营销、广告宣传等。医药营销案例分析平台主要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操作,具有案例资源的收集与存储、案例资源的查询、案例教学分析和案例研究等功能。应用实践平台主要是针对医药营销应用方向,建立实践基地,强化实践训练。

(1)开展医药营销实验室教学。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实验室的重要功能,通过开发专门的医药营销模拟教学系统软件,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单元训练和综合训练,如医药分类管理、药品陈列艺术、医药流通程序等,使学生熟练掌握医药营销的各项技能,从而能够适应和胜任未来的实际工作。

(2)加强医药营销案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育工具,通过真实案例所呈现的市场行情及变化,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从复杂的医药市场表现中,找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做出决策并制订实施计划。在这种案例启发下,学生可以掌握书本难以讲授的市场营销思维方式和实际运用技能。在实践体系中,案例教学强调师生融入市场的主动性。要求师生自行寻找医药企业编写调研计划、制订调研方案、实施调研任务、撰写市场调研报告。通过实际调研,采集医药营销案例,感受市场氛围,把握市场脉搏,增强学生医药市场应变能力。

(3)提供现实的营销环境。综合类院校和医药类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优势,成立医药营销实践中心,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院医疗器械、药品的考察、鉴定、招标和采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际医药销售活动,在真实的营销环境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5.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学科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师资的学术水平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3],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强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首先,可以聘任医药营销领域的优秀从业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将其切身体验应用于课堂教学;其次,逐步完善教师的考评、考核制度,采用灵活的考评方法,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第三,提供更多深造和学习机会,增强国内外医药营销教师的互访和教学合作,从而有利于教师掌握国际医药营销的最新动态。

6.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

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医药营销是区别于其它一般商品的营销,在目前中国医药市场成熟度和规范程度不高、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医药营销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能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医药营销行业的持续发展。医药营销中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对医药质量、医药价格、医药分销、医药促销手段等方面的处理和态度上。因此,在应用型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中应当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坚持灌输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念,培养医药营销人才良好的执业态度和对患者、民众及社会的尽责精神。

三、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多种能力的人才。通过该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既掌握医药卫生和市场营销方面的理论知识,又了解营销活动的基本规律,能将医药需求转化为医药营销实际应用;既掌握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又熟知市场环境下的医药营销模式及服务方式。

2.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泛指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上有一技之长、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人才。通过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单元训练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开展医药营销的各项技能,使学生具有医药营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满足医药市场需求的营销应用方式。

3.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在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医药营销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其发展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更新。通过该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有助于学生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4.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服务型人才。医药营销专业也是一个复合型专业。该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和应用特色,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医药营销学科设计多个专业方向,可以按照行业和企业的岗位环节设置细分,比如,药品销售、药店经营管理、医疗器械销售、医药市场研究和策划等服务。

5.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国际型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那些具有国际医药贸易知识、熟悉国际医药贸易规则和惯例的国际型医药营销人才将炙手可热。通过该模式中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学生不仅具备在国内医药营销领域打拼的素质和能力,而且能在涉外医药贸易部门、外资企业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晶夫安祥林方发芳:医药市场营销的特点及其策略[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2):85

[2]顾海雷婷翟铁伟:面向21世纪的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6):105

教培机构营销文案篇2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本土化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39-01

正确分析《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进行改革的前提。目前《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落后于社会发展和企业对高素质市场营销人员的要求,比如: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方法模式化,教学手段单一化,考核手段简单化等等。这些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实践性、创新性极强的市场营销学科来说是很不适应的,很难培养出头脑灵活、富有创新意识的市场营销人才。鉴于此,笔者认为《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手段必须改革。

一、《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

《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得《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更加系统化、具体化,为培养更多的适用性和创新性人才做准备。

1.适应性原则。《市场营销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须适用于学校课程总体设置方案,适合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发展需要,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

2.求实性原则。《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旨在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因此应着眼于实效。

3.综合性原则。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不是仅凭一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就能达到的,而必须从理论到实践,从途径到方法等各方面加以综合,形成独特的教学体系。

4.渗透性原则。理论教学只是《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还要考虑与其它课程相互协调,互相渗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将国外新的市场营销理论引入课堂。在教学中注重国外发达国家的学术动态,把最新的理论观点引入课堂,保证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2.改造融合中国传统商业营销理论进课堂、进教材,形成本土化的教学体系。中国商业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虽然没有形成现代营销理论,但却具有许多成功的营销思想和营销方法。为此,我们把这些中国的传统商业营销理论引进课堂,从而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同时,把有些内容引入教材,弥补从国外引进教材内容的不足,形成本土化的教学体系。

3.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形成市场营销课堂教学的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内容与市场营销理论相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孙子兵法和货殖列传等。儒家文化提供了思考市场问题的价值观点,如诚信营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让这些经典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课堂,让学生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加以传承、运用、发扬光大,对提高《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对不同的专业,在案例应用的选择上,要优先考虑本专业特定的研究方向和环境条件。例如对于非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会做简单的市场调研、预测以及案例分析。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对案例应用进行综合地分析判断,从复杂的营销案例中找出原因,寻求答案。其次,在市场营销教学的设计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营销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看问题的全面性、客观性等行为习惯;在案例、应用和模型的设计和分析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企业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有切身体验,了解市场的实际,增加实训教学的内容,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课程教学同时,要求学生课下大量阅读企业的具体案例,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客观、真实、全面、准确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再者,加强市场营销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营销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利用调研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创造适当条件,加强实践性教学,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后,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采用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能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声、形、静、动并茂,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完成了电子教案、教学幻灯片、习题集、试题库,为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了条件,构筑了平台。在同一的教学条件下,教学方法的组合有一定的规律性,力求找到最佳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方面的才能。

四、《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考核手段的改革

1.综合评价。即突破了单一“知识型”评价标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评价、岗位技能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对每一教学单元的“基本技能课业”“综合实践课业”对其课业训练中表现出“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三者评价分值比例可以考虑各为30%、40%、30%。

2.过程评价。即对每个学生一个学期所要求完成的课业都进行评估,对整个课程教学中的学习表现也都进行评估。《市场营销学》课程考核可分为四个单元,即:课前预习单元,课中听课和回答问题单元,基本技能课业单元,综合实践课业单元。各单元的评价分值比例为10%、30%、20%、40%。

3.量化评价。要使课程评估落在实处,必须制定具体、可操作的“量化评价”指标,并制作成《课业评估考核手册》把复杂的评价转化成“表格评价”方便教师与学生操作。4.多元主体评价。课业评价不是由教师一人决定,应该采用“教师、学生、社会”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方式。尤其是课业训练中的表现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有些课业可以取师生联手考评;还可以邀请企业对学生课业进行评价。

五、结束语

总之,关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关注,又要对学生的知识层面以及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快推进《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们亟须进一步摸索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路子,对此,感到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虞未章.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技术教育――英国BteC教学的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9)

2.冯伟国,徐静.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目标、模式初探.教育发展研究,2002(11)

3.王妙.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教育发展研究,2004

教培机构营销文案篇3

一、坚持一条主线

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首先要立足于“一条主线”,即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市场营销策划是一门交叉性、创新性强的学科,市场营销策划不是单纯写一个企划文案。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优秀的策划文案不仅要目标明确、有创意,而且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要求学生文武兼备。通过基础理论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通过专业技术课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利用实习实践课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工夫在诗外”,教学中要注重与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市场调查和预测、消费心理学、广告、计算机等课程的联系和结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创造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写作能力和工作的执行能力。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思想、专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才能被企业录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突出两个重点

市场营销策划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突出两个重点就是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举。由于教师大都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教书,习惯于就事论事地讲授市场营销策划的理论,参与企业实际问题的策划少,与生产实际和相关课程的联系少,学生感到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空洞,实用价值低。另外,学校缺少课程的实习实验设备,实习基地少,业务单一,授课计划和实习实训脱节,为了完成实习而实习,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加大课内和课外的实习课时与力度。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开拓实习基地,尤其是要和从事市场营销策划的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在其他市场营销理论课的实习基地,增加市场营销策划的专项和综合实习实训。

三、构建三大结构

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体系建设要围绕“三大结构”,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培养。知识结构是通过课堂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策划的基础理论、程序和方法,了解市场营销策划对企业竞争的价值,掌握创意与创新对策划的意义,掌握市场营销调研策划方法、市场营销组合策划方法、顾客满意策划方法。能力结构即通过校内外的实习实践,通过实际调研,培养学生发现企业营销问题的能力、对企业营销问题层次评估的能力、解决企业营销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市场营销策划书的撰写能力和水平。素质结构的培养是指通过“工学结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礼仪、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持续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员工和策划工作者。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解释是“: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2]

四、设立四大模块

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应该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学科知识、课程资源等诸多相关教学因素进行巧妙、有机的融合,分解为调查、创新、文案和实施四大模块。模块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集合,而且还是学习目标的集合、教学资源的集合和教与学方式方法的集合。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的模块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策略。例如,把企业面临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调研,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并要求学生对其他潜在问题进行调查,整理分析调研资料,利用实习和课余时间完成调研模块。在此基础之上,师生合作,通过“头脑风暴”、专家访谈等方法,筛选出优秀的策划创意,各小组合作完成策划文案,提交给企业参考。对于企业采纳的文案或者企业自己的策划方案,要密切配合,认真实施,通过工作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五、加强五项建设市场营销策划教学改革要遵循“岗位适用、行业发展、课证一致、统筹兼顾”的原则,教学改革和建设要围绕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信息资料库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这五项基本建设进行。

(一)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市场营销策划的教师要用高尚的品格感染学生,用渊博的知识激励学生,用过硬的策划能力征服学生。教师不但要在提高学历、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下工夫,而且还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既是教师又是营销策划师,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只能是纸上谈兵。市场营销策划课程要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要从企业和实习基地引进策划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者实践课教师,学校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与营销策划相关的进修和培训,主持和参与市场营销策划方面的教研科研课题,参与企业的策划和实施,提高自身的策划能力。

(二)教材建设

目前市场营销策划的教材多而杂,优秀的并不多,本专科的营销策划(企业策划)教材只有8本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而且基本上都是按照章节编写,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不适合“工学结合”与“模块教学”的要求。在选用优秀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和企业合作,补充相应的讲义。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要积极编写适合“工学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教材和教学内容应该和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相结合,为学生考取市场营销策划师证书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三)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内要建立设施完善的市场营销策划实验实习室,要配备相关的沙盘、Simmarketing等应用软件,通过校内的模拟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校外要广泛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要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策划工作,通过“工学结合”,教师带领学生为企业解决实际策划问题,企业为师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而且还可以增加学生的收入,一举多得。学校除了在实验室建设、设备软件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外,还要对教师外出学习、挂职锻炼给予时间和经费的支持,鼓励教师针对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和科学研究,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信息资料库建设

通过“工学结合”积累企业实际营销策划案例,建立案例库,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优秀策划文案进行存档,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资料。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实现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

(五)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

教培机构营销文案篇4

1)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营销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创业教育作为一门专门的实践课程,共同构建了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创业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养成。

2)提高课程设计的理念,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营销类专业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素质,而且将综合的方案设计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和项目执行力等融入课程体系,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在专业教育的同时积极进行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将创业团队建设融入课程。创业需要团队,学生创业团队的素质非常重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创业团队和创业素质的培养。如在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实务、网络营销、市场营销策划等课程中都采用了组建团队,共同完成项目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共同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开放性和灵活性,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以项目为载体,共同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在教学方法方面,营销类专业的老师还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现场教学、模拟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讨论、组建团队、学会协作,通过类比、联想、逆向、发散等思维的训练,提高创造性思维和坚忍不拔,专注的品质。

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1)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到相关的企业如阿里巴巴、外贸公司、商贸公司等进行为期6个月的顶岗实习,通过实习学生了解行业、企业的特点、机构设置、对人才的需求和企业的运作方式,提高了认识,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并从实践中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

2)技能竞赛。营销类专业学生通过参加各类各级别的技能竞赛,如全国网络营销大赛、网络创业大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等全国性赛事,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使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闻、丰富体验。他们认为是技能竞赛和学校的创业教育给了他们成长的基点,才能够更快的成长。

3)校企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基地。2011年,营销类专业与网易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基地。学院给予大力支持,提供专门场地支持创业基地的建设。目前已有几十名学生投入基地运营,开展创业活动。

高职营销类专业创业教育的思考

1)创建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从实践角度来说,虽然我们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业探索,然而在创业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如没有一个专门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难以有效协调相关部门而实现资源有效组合。从国外来看,一般各高校都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中心,有院校领导或专门的老师负责,并给创业教育以大力的资金支持。创业教育中心不仅对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支持,还进行创业课程的教学,对创业进行指导。创业教育中心还负责对外的联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创业园,创业培训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构建一个高校、社区、企业良性互动的生态创业教育环境。

2)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创业教育需要有创业经历的教师,他们的实践经验往往是学生最关注和最有吸引力的地方,这也是目前师资最缺乏的地方。要创建优秀的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应借鉴国外的经验,一是选派和培养创业教育的老师,鼓励他们从事创业和创业实践;二是注重吸收社会上既有创业经历又有一定的学术背景的资深人士担任兼职讲师,以讲座方式进行创业教育。

3)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从国外来看,创业教育的课程可以包括,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类和创业实务类等。从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可以有案例研究、商业计划、客座教授、实习、项目等。

4)创建营销类创业教育的平台。营销类专业可以为学生尽可能创设更多的“练摊”机会,让学生尝试当“老板”,进行创业体验。如组织学生参与企业活动,了解企业运作,或通过走访创业者让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培养创业意识。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也可以通过校企共同搭建,如我院营销类专业与网易合作共建的大学生创业基地。可以创业园、科技园或孵化器等方式创建真实的创业基地,引进企业,实际运行,给学生创造创业的资源和环境。

教培机构营销文案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协同教学教学框架复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19

1引言

协同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已有数十年,无论是协同教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各类机构都在积极寻求创新有效的模式,应对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各阶段适合的具体方法。到目前为止,国内许多学者和高校教师对协同教学的研究,有的从协同教学方法、协同模式、协同教学环境等方向形成综述,有的从重点学科或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研究中探索协同教学的运用,当然,也有一小部分针对单个专业详细建立协同教学模式或框架,讨论专业内的协同教学内容、团队、方法等。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仍在发展变革中的专业,其协同教学模式还处于模糊探索中,鉴于电子商务领域的跨学科特性和该类企业岗位工作的协同性,构建其适合企业团队协作需求的课程协同体系,是培养面向社会服务应用型人才重要方法之一。

2电子商务专业协同教学的目标导向

社会各类机构开展工作都是通过不同岗位上的人员协同作业方式达到其目标的,各行业广泛应用的电子商务运作也依靠掌握不同技能的专业人才分工合作得以实施。随着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成熟和国内高等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系统化,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大体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以计算机信息工程为主,着重培养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需求的技术开发人员;一是以管理工程为主,培养电子商务基础服务和企业运营需求的管理人员。笔者所在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所属学科及师资研究方向,现阶段“以管理为基础,兼具信息和经济学科,电子商务规划设计与管理技能为核心”的培养框架属于后者,主要向社会输送以服务企业电子商务的管理人员和技能型人才,包括从事企业电子商务前后台管理、电子商务各类解决方案咨询规划和实施、电子商务网站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等。因此,本专业适合以管理课程体系为主线,以信息、经济、艺术设计等方向的专业为辅线,构建协同教学体系。

3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和职业技能结构

3.1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以及实验实践等环节。通识课程为管理学科大类课程,主要涉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包括人文、体能、数学、外语、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践环节以电子商务和管理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系,除管理、经济、计算机学科核心专业基础课各2-3门外,其余主要为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独立实验实践。整个体系以电子商务基本技术、商务管理、法规常识、信息技术和系统规划知识为主体。

3.2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技能构成

企业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岗位以网站后台运营管理、项目策划与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网络营销等为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除通识课程外,其它各类课程群都部分涉及了职业技能训练的对应内容,包括中外文语言和商务表达及沟通、企业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运营及管理、电子商务站点规划和管理、电子商务方案设计等能力。

3.3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的对应关系

将上述课程培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与职业能力对应分析,可汇总成表1所示关系。表中各职业能力是通过不同课程群的教学实现。可以看出,电子商务领域是典型的跨学科应用研究类别,电子商务专业的能力培养过程设计到多专业、跨学科的数十门课程和实验实践环节,而职业能力通常是在企业协同工作中个人综合或小组合作体现的。

表1电子专业职业能力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职业能力\&对应的课程群\&基本素质与能力\&通识课程:政治、法律、人文\&通识课程:体育\&通识课程:高等数学\&通识课程:大学英语

电子商务专业课:专业英语\&通识课程:计算机信息基础及语言\&管理学科理论基础

及应用能力\&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2-3门\&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1-2门\&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2门\&电子商务规划设计

与管理能力\&电子商务专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践

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1-2门\&专业综合信息

技术能力\&电子商务专业:专业课、实验实践

计算机科学专业:专业课、实验实践\&商务交流及策划能力\&市场营销专业:专业拓展课\&]]

4电子商务专业内外课程协同教学的框架

依据协同教学涉及课程所属学科或专业和课程所对应的职业技能关系,电子商务专业协同教学框架可分为三个类别:第一,仅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和仅面向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课及实验实践环节,该类课程所授知识和技能训练仅限于电子商务行业内的职业需求,这些课程的协同工作可列为专业内协同框架;第二,涉及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艺术设计、计算机等专业的跨学科(或仅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及实习实践环节,该类课程教学目标面向职业需求口径较宽,开展此类协同教学可列为跨学科/跨专业协同框架;第三,周期性开展的大学生实践、竞赛、课题项目、社会服务等活动与课程的协同,此类协同需要根据活动所开展的时间跨度、内容选择性与相应课程关联,其框架较难固定,视实际情况拟选。

4.1电子商务专业内课程协同教学的框架

专业内协同的课程关系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各类岗位协同作业关系紧密联系。学生毕业后就职到电子商务企业的后台管理、网络营销、网站编辑、商品管理等工作岗位,这些都是上下游衔接或平行开展的业务,且都在专业内课程的职业培养目标体系中。因此可根据岗位关联构建专业内协同教学框架,如表2所示。框架中的课程都由电子商务专业主讲教师担任授课,主要授课对象除专业基础课外,只针对本专业学生开设。

表2电子商务专业内协同教学框架

[[序号\&协同课程\&涉及的课程协同培养技能\&协同关系\&1\&电子商务企业运营管理\&电子商务企业产品、信息、订单等管理流程,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策略\&内容协同,平行课程

5门课程都是电子商务专业课,因为课时关系,通常分布在第4-7学期,但各课程培养分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全过程必须的组成单元,因此在内容上各课程可进行部分学时的共同授课。\&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类别、结构和集成

电子商务安全认证技术的运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系统构成(tpL、自营)

配送中心的类型、功能以及作业流程

配送路线的选择及优化

配送合理化分析技能\&客户关系管理\&CRm主要方法、系统及应用操作技能\&经济法与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法律的基础常识\&2\&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分析、设计

方案选择评价方法\&前后任务协同

3门课程依次开展,在前一课程任务完成的基础上\&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规划\&网络应用设计实践*\&企业内部网络规划和配置、网站开发管理\&3\&网络营销\&网络营销主要方法、网络营销策略\&前后任务协同

设计电子商务网站包括完成的网络营销方案中的部分内容,例如在线主题调研模块。\&网络营销课*\&网络营销方案设计及其运作和评测\&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网站规划、设计、维护\&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课*\&设计电子商务网站\&]]

注:表3中带*号的课程为独立实践环节

4.2电子商务专业与其它专业间课程协同教学的框架

跨学科或跨专业间协同教学可帮助各专业学生定位掌握的专业技能对应的就业岗位在社会分工合作中的角色,学生本科学习的同时能了解今后企业协同工作的基本轮廓。该类协同是通过整合电子商务专业与其它专业课程或知识单元的课程作业、实践、课设等,建立协同关系,开展协同教学,促进不同专业技能间的融合掌握。表3给出了针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专业外协同教学框架。与专业内协同不同的是,跨专业协同的课程关系是多对多的,一门课程可设计到若干协同关系中,但协同的技能和目标有所区别。

表3电子商务专业内协同教学框架

[[序号\&协同课程\&涉及的课程协同培养技能\&所属专业\&协同关系\&1\&网络技术基础\&网络类别、构成、组网,基础配置\&计算机科学\&内容协同

前一课程的知识讲授为后一课程实践作理论基础。\&网络应用设计实践*\&企业内部网络规划和配置\&电子商务\&2\&多媒体技术\&音频、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文件的处理和设计技能\&计算机科学\&任务协同

网站设计需要的多媒体文件由前一课程中\&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网站设计\&电子商务\&3\&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规划\&电子商务\&内容协同,任务协同

后3门课程是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规划需要用的技能\&市场调查课*\&设计及开展市场调查项目\&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财务预算和效益预估\&财务管理\&营销战略规划\&企业电子商务运营战略应用\&市场营销\&4\&市场调查课*\&网络营销方案设计及其运作评测\&市场营销\&内容协同,任务协同

电子商务网站以数据库应用设计实践的DB为后台数据库。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成表单页,并统计和存储数据。

miS系统结合网站设计。\&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设计电子商务网站\&电子商务\&数据库应用设计实践*\&数据库系统设计技能\&计算机科学\&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规划\&工商管理\&]

]

上述协同教学的框架并没有涉及所有专业内和专业外开展的课程,只是根据课程可协同的关系有选择性纳入到框架中,例如,专业基础课(如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未纳入到框架中。

此外,若将协同教学的工作扩展到培养计划以外的实践或研究环节,还可将各专业课程与暑期实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提高协同教学的实效。

5总结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协同教学模式是在行业领域的企业用人需求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提出,随着行业发展,岗位技能越来越细化,协同教学模式也应适时调整。同时,在协同教学开展的框架下,还可丰富协同学习的模式,提升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培养其未来在企业协同工作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钱丹洁,张伟平.国内协同教学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12,(5):3-6.

[2]吕萍,慕芬芳.基于项目的多课程协同教学理念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71-175.

[3]向征.经管类专业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2012,(4):68-69.

[4]解蕙.论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中专业指导和就业定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163-165.

教培机构营销文案篇6

1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基准,整合优化课程设置,制定“2.25+0.75”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从实体的角度看,课程的内容是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计划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通常包括入学要求、学习年限、职业范围、人才规格、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标准、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实施条件等要素。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机械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的科学基础;具有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知识和从事汽车销售、汽车使用与维护、汽车配件的营销和管理的能力,能在汽车服务及其相关行业从事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服务、汽车保险查勘与定损、汽车服务企业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为了强化行业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我们依据学校的定位目标,同时结合该专业特色需求,对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制定了“2.25+0.75”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即利用2.25年时间在学校修完基本素质模块课程、专业基本能力模块课程、专业岗位能力模块课程、职业能力拓展模块课程、素质拓展课程、部分综合实训课程的学分,用0.75年的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和做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大部分的综合实训课程,这种方案的设置既兼顾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同时将顶岗实习时间和做毕业设计(论文)时间连贯起来,有利于学生将理论和技能运用到实践,并得以继续学习和提高。从能力内容的角度,国外高职教育认为教育的最终表现为学习者获得了预期的职业能力,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具有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有目的、符合专业要求、按照一定方法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和评价结果的热情和能力;方法能力是指个人对在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判并开发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社会能力是处理社会关系、与他人最佳相处和相互理解的能力。拉尔夫•泰勒把课程划分为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4个基本问题,现代课程理论就是关于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评价目标达成程度的学问。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我们力争构建实用的、系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强调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以达到具体职业的从业能力要求。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基本素质模块课程、专业基本能力模块课程、专业岗位能力模块课程、职业技术能力拓展模块课程、素质拓展模块课程、综合实训模块课程6个部分。(1)基本素质课程模块。有必修的思想品德、思想概论、大学英语、体育、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军事理论等,主要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修养。(2)专业基本能力模块。课程包括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识图、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理论、汽车发动机原理、汽车构造与维修、消费者心理学、市场营销、经济学概论等等,此部分课程是本专业的学生从事本行业必备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课程,是实践教学的基石。(3)专业岗位能力模块。课程主要有汽车及配件营销、汽车销售实务、汽车服务企业经营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售后服务实务、汽车市场调查与销售策划、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车鉴定与评估等、汽车车身修复与美容、广告实务,此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4)职业技术能力拓展模块。课程是校企合作定向班课程,本专业依托与一汽丰田、东风雪铁龙/标致、长安福特、一汽大众-奥迪等知名汽车制造厂商和一些国内中高端品牌集团化企业已开展的校企合作为项目基础,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此部分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加强学生的岗位职业技术能力,学生可以熟悉企业的具体岗位工作。(5)素质拓展模块。课程是人文社科类和艺体生活类、军事训练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艺术素养,提升学生职业和生活品质。(6)综合实训模块。课程是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汽车构造拆装实训、汽车二级维护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与考证、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此部分课程群的设置,构建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所学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专业基本能力模块课程、专业岗位能力模块课程、职业能力拓展模块课程相应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基本素质模块课程、素质拓展模块课程、综合实训模块课程也相应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人际沟通、组织协调、主人公意识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优化整合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核心课程的改革力度

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强调按照从事某项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设置相关课程和组织教学。

2.1优化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点

汽车营销与服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做教学计划时,应优化课程内容,以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协调发展,适应汽车服务业人才市场的需求,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是完成教学目标和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要求教师在认真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本课程的重难点,及时调整、完善、补充相关内容,紧跟汽车行业发展脚步,增加汽车服务新理念、汽车新技术、汽车诊断新方法、汽车维修新工艺的介绍,引入汽车服务营销理念,强化汽车服务生产管理意识,使教材内容与职业实际、行业发展、技术发展等紧密结合,促进学生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并形成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具体做法包括:精简内容,突出专业基础知识、核心知识;合理调整原有知识的组织形式,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层次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重新取舍、补充、组织编排乃至重新开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模拟演练、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使之积极思考,勤于动手,从而提高学习训练效果。

2.2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改革,巩固专业基础

通过对行业、企业、学生、教师、学校等全面的专业调研,确立培养目标,按照“就业岗位-工作能力-核心课程”的结构模式,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就业主要岗位(群)所需的专业核心知识、专业核心能力中的作用(表1)。核心课程确定后,要求该专业教研室根据产业动态、行业发展、企业需要、专业发展,进行切实有效的课程改革,针对专业所有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进行综合改革。教学内容改革,要求根据职业岗位要求编写教材内容,重新进行教学设计,重新设计教学环节,突出课程特色,体现行业、企业技术服务最新成果,着重能力训练。教学方式改革,要求以学时为单位,以知识、能力为依托,安排恰当的教学手段;以课程定位和性质为依据,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导向,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课程考核以能力测试为中心,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丰富考核方式。

2.3构建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工作本位学习

教培机构营销文案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市场营销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直接进入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学习每一门课程时不仅要学到该门课程的知识,还要掌握从事与该课程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

对于高职高专的市场营销课程而言,要以能力结构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建立起市场和顾客意识,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重点是要使学生通过本课程获得实践应用能力、公关谈判能力、营销心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对于学生以后能够出色的完成工作都是不可缺少的。以能力结构为中心的培养方式正是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特色所在。

一、市场营销课程的培养目标

市场营销课程主要从三个目标出发对学生进行教学,具体体现为:

1.扎实的专业知识: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好该门课程的知识,还能将相应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

2.过硬的岗位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该门课程获得相应的岗位技能,使得一旦进入社会工作,就可以直接进入角色,进行具体的专业工作。

3.良好的综合素质:通过该课程,学生不仅能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要培养学生的文化、业务、心理素质。

二、市场营销课程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分析

根据市场营销课程的培养目标,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公关谈判能力、营销心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1.实践应用能力。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具体体现为以下能力:(1)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能够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拟定调研计划并设计调查问卷,组织实施市场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汇总,根据分析结果预测市场,制定营销方案,进行相应的营销活动。(2)营销策划能力: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编制营销目标和计划,了解整个营销过程,根据不同的需求水平制定相应的营销活动方案并加以实施,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有效的营销对策,并能分析活动效果总结经验。(3)销售与管理能力:能根据企业营销情况进行产品推销,根据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采取灵活的促销手段,拓展销售市场。

2.公关谈判能力。在现代市场营销中,企业必须借助政治权力,运用公共关系,运用各种传播、沟通的手段去影响公众的观点、态度和行为,争取公众舆论的理解和支持,变消极、被动地去适应、服从外部环境为积极、主动地去改变环境,扫除产品通道上的障碍,才能为自身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营销心理能力。企业的所有营销行为过程,从营销观念到营销策略、营销手段,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顾客的需要。营销心理能力包括:能根据顾客的性格、气质等研究顾客的心理,调整具体的营销方案;能运用心理沟通技巧与顾客建立良好关系,取得顾客的好感,采取恰当的广告宣传,在其心目中建立良好的企业、产品形象,吸引消费者对自己产品的选择等。

4.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就是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在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能捕捉最新的发展变化,对相应的营销理论赋予新的内容以便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能根据社会、行业的发展,企业的目标不断地创新理念、创新产品、创新市场。

5.学习能力。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能只靠老师的传授,而应该是在老师课堂授课的基础上,自己能够在老师指导下搜索相关知识内容,并且进行消化吸收,从而能将知识融会贯通,运用于具体的实践当中。

6.计算机、语言能力。新时代的营销人才不仅要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的操作,借助计算机工具进行营销活动相关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还要能根据企业的特点建立特色网页、站点,通过互联网进行推广与宣传,并在网上对客户进行管理、提供相关服务。语言表达能力是衡量营销人员的重要条件,现代营销活动涉及的区域范围越来越广,活动不仅在国内进行,也会延伸到国外,因此需要能够流利地运用普通话、英语等通用语言,必要时能用地方语言进行交流,促进活动的成功。

三、以能力结构为中心的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方式

要想达到市场营销课程的培养目标,除了理论教学结合案例教学外,根据要培养的能力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则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阶段性实训:例如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设计市场调查方案、营销策划,通过相应软件系统让学生在学校实训室进行贸易模拟操作,通过课内实训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运用能力),以便以后能直接接手相应工作。

对于学生的公关谈判能力、营销心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可通过在课余时间举行营销沙龙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营销沙龙活动可包括以下一些形式:第一,从校外聘请营销专家、企业家等来学校开设学术讲座;第二,开展学生专题演讲或营销辩论会活动;第三,进行模拟演练。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根据市场营销的每一个知识点,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的有关热点问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逐步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同时又能促进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得说来,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中,既要传授专业知识给学生,又要使学生能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外,要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课内外实训,组织多样化的沙龙活动,以达到现代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李文元郭龙建:创新高素质营销人才培养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年5月(中旬刊)

教培机构营销文案篇8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经济;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1日

目前,市场营销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建设正步入国际化发展的轨道,目前专业的、优秀的市场营销理论与应用人才奇缺,市场营销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市场营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人才需求结构上看,社会迫切需要大批既懂理论又具有实践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高等职业人才。市场营销学课程是所有经济管理学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学科;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集经济科学与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于一体。

一、课程目标

1、《市场营销学》课程作为市场营销专业、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其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方面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培养学生对市场的调查、分析能力与敏锐的感知力,并且能够应用适当的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

2、结合学校“工学并举”的办学特色及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定位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经典与前沿相结合,培养创新思维”。《市场营销学》是一门集科学与艺术特征为一体的学科,既要让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掌握理论,又要通过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提高应用能力并且培养发散性思维;同时,由于现代营销理论更新发展速度较快,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将前沿理论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在原有体系基础上不断积累新知识,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扩容,提高学生的知识创造意识与创新思维。

二、课程设计

本课程的设计是建立在对营销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分解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来进行的。市场营销专业每年都会邀请来自行业的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听取他们根据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所提出的课程开设建议,校外专家结合校内专任教师的广泛行业调研,提出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规划方案;而由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课程组,则进一步对《市场营销学》课程进行课程标准的开发以及项目教学的活动载体设计,最终形成目前较为新颖的工作任务导向的各种学习项目。

作为一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化课程,本课程的实践教学采用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课内的实践教学,以就业为导向,彻底打破原有课程的理论教学体系,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广泛实训,提高设备及设施的利用率。此外,课内实践教学活动还辅之以校内第二课堂活动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各项实践活动。校外实习基地的各项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各种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活动,利用本专业的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与校内实训基地的统筹规划,可以使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模拟操作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反复演练,从而熟练掌握市场调研、营销策划、推销、客户维护等各项专业技能;并通过了解企业实际,感受企业文化,将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

三、实践教学设计思想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起“一个中心、两种方式、三项结合、四方面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发展潜力为中心;采用模拟训练与实际运作两种方式;把长期实践与短期实训结合起来、课上案例分析与课下项目研究结合起来、校内实验室实训与校外基地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技能与专业素质。

1、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合理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与体系。以导论工程为抓手,开阔学生学术视野;以导读工程为抓手,夯实学生理论功底;以导做工程为抓手,推动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减少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冲击,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适应期,而且确保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满足当前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通过第二课堂与课下项目研究的开展,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持续地把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及案例等带进课堂,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2、创建“渐进式”的综合训练制度。基于认知规律的渐进性和培养创新思维的客观需要,并根据企业营销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建立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渐进式的综合训练制度,使学生得到从“提出问题和目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告”全过程的训练。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随着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引入案例教学。除了要求教师将已掌握的案例材料在授课过程中讲解分析外,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大量案例讨论来加深学生对营销概念和营销分析方法的认识。一方面在课程内容介绍之中穿插案例讨论,加深学生对个别章节理论概念的认识;另一方面在课程内容介绍完之后,组织完整的营销案例讨论,加深学生对整个课程理论概念和分析方法的全面认识。

设立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培养经济管理类学生实用型、技能型、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以上措施,激发广大同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将学生引上了对市场营销现实问题的思考之路。

2、开展电化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电化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市场营销课程和专业建设中,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结合课程的特点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具体有:(1)结合课程内容的改革,认真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以动感式页面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在教师之间探讨、交流多媒体制作的经验,了解学生对多媒体课件制作及其内容的具体意见和要求,不断提高制作水平;(2)上课中积极利用网络资源,通过选择合适的网上案例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与讲解;(3)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设想、建议,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等等。

主要参考文献:

[1]浅谈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探析,2011.10.

教培机构营销文案篇9

针对当前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而高校大学生就业不理想的矛盾,着眼于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从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加强产学结合、完善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探讨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及市场竞争加剧,给我国企业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在新常态下地区产业升级使经济活动更系统化和专业化,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多方面、高层次的要求,因此,高等院校应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从市场需求出发,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一、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据统计,我国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院校约800所,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营销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出现结构性就业难,这不仅困扰企业,同时也让毕业生倍感就业压力。一方面,毕业生总量在市场上供过于求;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导致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存在供需不匹配的现象。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以高校为中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高校师资力量等自身资源为基础而较少考虑企业实际需求,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宽,培养目标大致相同,培养的营销人才范畴较大,就业市场细分不够,不能满足行业多样性、差异化的营销人才需求。

(二)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传统的教学计划一般是以专业为核心的三段式培养计划,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1],这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学生的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实践训练相对较少,必修课程较多,选修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满足岗位的实际需求,使“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真正实现。

(三)教学方法单一,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一些高校的教学环节仍以教师讲授为核心,占教学时间的90%以上,教师对学生实施单向知识灌输,学生的主体地位远远没有实现,课堂上教师的认知结果代替学生的认知过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四)实践型师资缺少

要培养出高质量的营销人才,首先必须有一支既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素质,又熟悉经济管理实际运作并同企业保持广泛深入接触的师资队伍。而目前的营销师资,基本上是从高校直接引进的硕士和博士,他们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但实践经验不足,市场营销是实践性强的课程,因此,纯粹营销理论型教师不利于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营销人才。

(五)考核评价标准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开设的许多课程主要通过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和掌握情况,实践考试环节少,缺少对学生营销知识在专业领域应用情况的考核。

二、构建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更突出“应用”。应用型人才是将客观规律的原理应用于实践并带来利益的人才,把发现、发明、创造应用于实践,主要承担转化应用、实际操作的任务[2]。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2],知识要求“基础扎实、增强后劲”,强调应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具有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及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除了考虑市场营销专业自身特点外,应着重突出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

(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建设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市场营销人才,人才培养强化地方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培养规格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在知识方面,要求掌握现代市场营销学专业理论,熟悉国内国际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规则,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在能力方面,要求具有从事营销活动所需要的市场调查与分析、营销策划、营销活动管理、电子商务等能力。在素质方面,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及专业素质。因此,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市场营销及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模块化的教学计划体系

1.构建以学科为基础的宽基础、强技能,注重实践应用的模块化教学计划体系

按模块化设置课程,建立新型的课程模式[3]。模块培养对于建构学生复合型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实践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方向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课程设置由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组成。公共基础模块包括为达到本科层次所必须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类课程,例如邓小平理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包括从事企业营销工作相关的基础知识类课程,例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等。专业核心模块主要包括市场营销专业的关键性必修课程,例如战略管理、消费者行为学、营销策划、广告学、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等。专业方向模块主要针对不同行业的发展态势和所对应的营销职业岗位群而灵活设置,例如百货超市营销方向、汽车营销方向、房地产营销方向、证券营销方向、工业品营销方向等,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群供学生选择,例如百货超市营销方向可设置服务营销、零售学、零售市场管理、零售经营实务、连锁经营管理等课程;证券营销方向可设置证券理论与实务、证券交易、证券营销经纪实务等课程;汽车营销方向可设置汽车原理与构造、汽车市场调研与预测、汽车营销实务等课程以增强学生的行业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能较好地适应市场需要。专业拓展模块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以及文化素质拓展等课程,如企业文化、公司治理、商务礼仪、技术创新管理等课程。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增加实践性教学型的比重,实践、实验教学应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起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课程实习、学年实习、专业设计、毕业实习等分类设计、分步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课程设计环节及模拟实训环节教学,通过营销策划、营销模拟训练等课程设计和网络模拟环境等来认知、理解、掌握、应用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相关理论。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如邀请企业家来校担任客座教授开设关于营销实战的讲座、举办营销策划大赛、组织创业大赛、举办营销沙龙等,进一步完善课堂实训、模拟教学实训、综合实训、现场实践相结合的营销专业实训体系[4]。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应在课堂教学中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和核心,以案例教学为必要辅助,在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法。选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为案例,以教师为主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用案例的事实来讨论验证观点和理论,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选用适合学生分析讨论的案例,如用于激发学生兴趣的小型专题性案例等,也可以采用拓展学生思维的综合案例。例如讲解价格策略时,选取专题性案例《西南航空公司的定价方法》,通过课堂分组讨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分组选举代表发言,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法,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法,灵活的方法能启发学生自觉探索,使学生主动培养职业能力。实施体验式教学法,开展经管类综合实验平台能力教学,如开设市场营销电子沙盘模拟实训课,使学生能够运用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完成市场营销活动决策的仿真模拟,在实验室中熟悉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过程,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能分析产品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状况、目标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特征,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提供市场需求的产品,确定合适的广告宣传主题,建立营销渠道,能够根据要求完成完整的市场营销活动方案的制定,使学生在实验室中熟悉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过程,完成指定的营销实战体验,提高市场营销应用能力。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使学生便捷地获得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学生能力培养。高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的教学质量及课堂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对规范教学管理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推进产学合作,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院校可以根据区域、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与企业建立实习协议,加大实习基地投入,全方位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探索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多种以就业为目标的教学手段,形成学生毕业即零距离就业的培养模式。在实习基地,可以聘请企业经理进行工作现场授课;在专业实习、学年实习中也可以使学生通过参与市场调查、产品推销、营销策划等营销实践工作,收到锻炼,增长才干,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组织学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成立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小组,制定实习方案、实习计划及考核体系。实习期结束,企业可优先录用优秀实习生,实现就业。

(五)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培养应用型营销人才,要求建立一支既具备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丰富营销实践经验的素质优良、双师兼备的师资队伍。因此,高等院校一方面应鼓励教师参加校企横向课题等各种层次的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教师营销科研水平提高。同时,适量引进专职或兼职的营销专家,充实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支持教师参加各种企业实践、项目合作,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专家论坛、专业学会。通过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落实应用型营销人才培养目标。

(六)完善考核评价标准

考试是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途径。传统的闭卷考试虽然效率高,但在科学、恰当地评价学生能力与素质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完善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和方法。第一,改进课程考核制度。加强对课程学习的过程控制与评价。增加对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大作业、调查报告、论文的考核。第二,改进考核内容。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应试模式,减少对知识记忆性的考核,着眼于对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情况及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考核,在试卷题型方面,适当增加案例分析、综合题等应用题的比重。第三,考试形式应多样化,可以采用半开卷、开卷、模拟仿真、实操演练、辩论赛等形式展开。例如推销学课程可通过现场推销模拟和实地推销方式相结合考核,营销策划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市场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实际企业的营销策划方案,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日新.创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95

[2]梁健爱,高永惠.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4):180-182

[3]赵越春.市场营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6(4):67

[4]宋彧,王轲柱.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35-137

教培机构营销文案篇10

   论文摘要: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加强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院校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课程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一大重点,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模拟实践方法研究,探讨提高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改革。从而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如何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拓展工学结合内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营销人才提出了建议和实施步骤。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理念缺乏

   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是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因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实施的困难较多,难度较大等原因,导致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理论课教学时数偏多,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时数较少,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实务操作,更不会从事具体的营销实践活动,难以达到让学生既懂理论又会实际操作的效果,致使课程学习达不到教学目的。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实用人才,只有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甚至把教室就设在实训场地,实行一体化教学,工学结合,使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才能有利于使学生迅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二)与市场营销学科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手段缺乏

   市场营销是离市场和社会最近的学科之一,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时代知识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对市场营销的相关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的实战型应用人才,然而在市场营销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手段相对比较缺乏,一些学校在实践教学对时下市场上的市场模拟软件情有独钟,然而影响市场营销的不定性因素很多,其职业能力是很难靠软件的模拟来实现的。

   (三)缺乏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目前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受传统影响较大,课程教学重知识,轻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而市场营销职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创新能力高低。很多营销手段在别人运用的时候效果明显,而当自己照搬照抄的时候其效果却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就是我们在学习别人成功的营销手段的同时,没有创新,市场营销的原理是一致的,但具体的方法手段则必须具有创新。

   二、改革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一)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熟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意见》明确指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首先,高等职业教育首先是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种类别;其次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一个层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在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属性基础上,市场营销课程教师必须注重市场营销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探索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新途径,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离不开实践,市场营销更是一门实战性很强的学科,更需要实践教学作为支撑。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注重学生市场营销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生参与市场营销活动一线工作的实践,首先使学生把握市场营销的工作方式与方法,为学生储备今后胜任职业工作的核心本领;其次,通过学生的角色转变,使学生形成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使他们在给定工作任务后,能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去;第三,能够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从而积极应对变化的未来世界。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市场营销实践活动,构建师生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在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相对独立地学习,教师从昔日的给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治理者,由于主要的教学目标变成了为学生开发今后工作中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是一个演讲者,而必须是操作示范者、建议者、指导者、考评员。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目标,为学生能力培养提供指导,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不断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三、提高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质量的具体设想

   (一)模拟实践方法

   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完成后,安排一周甚至两周的集中实践教学时间,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践,真正地把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实际操作当中。

   1.第一阶段:制定方案

   把学生分成几个实践小组,“学校”是各个小组要开发的市场,各小组利用所学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制定出一套具体的营销方案。具体步骤如下:一是对“学校”这一市场进行调研;二是进行市场营销宏观与微观环境分析;三是Swot(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分析;四是制定Stp营销战略。对“学校”这一市场进行细分,选择出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五是制定4pS策略。选择适合的产品,制定适当的价格,进入“学校”这一市场,并通过选择适当的销售地点,制定相应的促销手段,为各小组赚取利润。

   2.第二阶段:实施方案

   方案制定完毕,接下来就是真正的实务操作阶段。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货、销货。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来为小组赚取利润。

   3.第三阶段:实践总结

   在有限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学生通过对小组营销方案的实施,既可以把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总结出营销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营销方案进行修正与补充。

   (二)需注意的问题

   1.经费。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市场营销的实务操作过程,小组进行采购产品、选择渠道、促销手段的选择时,需要一定的费用。可按照统一标准,为每个小组提供所需经费。

   当然要考虑在实践过程当中的风险,在提供经费的同时,给各小组一定的压力,要求每个小组在课程实践结束后交回一定百分比的经费。如果小组的营销方案效果明显,那么该组除了把额定经费上交外,还可以有一定的“余额”。这样既能降低学院教学成本,又能刺激学生们的积极性。

   2.相关政策支持。每个小组要在“学校”这个市场上进行课程实践,就必须要得到学校的一些政策支持,允许学生们在学校进行经营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宇红,赵伯庄,王磊.市场营销教学特点与方法研究[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教育,2005(35)

   [2]郭英红.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设想与建议[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教育,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