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活动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2:16

精品课程活动总结篇1

【关键词】校本教研 精品课程 教师发展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进步,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为了发展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师队伍教学创新的水平,我校开展了以构建“精品课程”为核心的校本教研工作,实实在在实施“教师成长”的理念。

1 理念先行,重视组织管理

有什么样的理念,将决定什么样的行为。如何让教师在现有的教育能力上得到提高?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请专家到我校指导,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然后在学校展示、推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全校教师的教育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为强化教研工作的管理和落实,有效发展教师的业务素质,我校成立了专职教研组。教研组由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任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学科思想素质高、工作态度好、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组成。教研组作为全校教研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充分发挥“组织、规划、指导、服务、督查、创新”的职能,强化教研工作全程的精细化管理,努力通过培育“精品课程”,走以校本教研为核心的科研兴教之路。

2 明确目标,培训骨干力量

为实现“以开发和建设精品课程为抓手,继续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新发展”的教师发展目标,我校以《惠东县中小学教学教研“123”工程实施方案》为指南,认真组织各科教师反复学习《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行为操练指导》和《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选编》等教师校本培训教材,并利用课堂进行实践、培训,使他们深刻领会实施“精品课程”的重要意义,形成了初步的构建“精品课程”的共识和规划。

为进一步引导教师明确个人专业素质发展的目标,实现教师自主发展,学校实施了“青蓝工程”,扎实开展“师徒结对”、“以老带新”等活动,通过“校本论坛”等研讨形式,充分发挥校内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研标兵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带动新教师和年青教师快速成长。新教师要在师傅指导下,每学期高质量地上交一份教学设计、上好一堂汇报课、写好一份教学案例、设计一个活动方案、撰写一份工作总结;教研组要对新教师的工作做好个别指导和专项调研,并针对每个人写好学期工作总评。

对在校工作三年以上的教师,学校尽量创造条件,为他们的发展添加催化剂,缩短他们的成熟期,使他们尽早成为教学教研骨干。具体的做法是:为教师的学习交流、培训进修提供便利;外请名师进行专项指导,夯实他们的教学教研基本功;为教师提供常规锻炼和实践的机会;举办专题教学研讨会,为教师搭建展示个人收获和风采的平台。例如:2011年10月,宋秀丽老师要参加惠东县小学语文优质课调教比赛,语文科组的每一位教师如同自己参赛一般,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进行集体备课、找资料、探讨教法,给她的试教进行评课、修改,并与结对学校深圳市大鹏第二小学的老师交流,最终让宋老师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3 扎实基础,开展反思交流

为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构建高效课堂,我校实施了建设“精品课程”的研究工程,并在教师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型的读书学习活动。除个人的书籍以外,学校还为教师提供了大量有针对性的课外教研读物,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让他们接受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洗礼,了解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派出教师到外地取经或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教研培训学习,使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为“精品课程”的构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基础。

针对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理念、设计、操作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教研组定期召开反思交流会议。会上,先由各科组汇报最近一段时间落实“精品课程”工作的基本情况,再由有关领导进行指导性点评;然后,与会人员围绕在实施过程中各自的困惑进行广泛的交流;最后,组长或副组长总结,并就大家提出的困惑和研究过程中人员的合理分工、发挥每一个参与者的优势、与日常教学工作的有机联系等问题,给出改进意见,同时,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

通过交流、反思和总结,大家集思广益,相互解疑释惑,取长补短,进一步明确自己教研工作的思路和方向,有效推进了“精品课程”构建的进程。

4 形成体系,打造高效课堂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我校通过“精品课程”的构建,探索出一条实用而高效的校本教研之路,它就是“以问题为起点,以课例为载体,以行为研究为途径”的校本研究。基本思路为: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讨课例——行为改进——发现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研究。具体是“两阶段五环节”,两阶段是指“试教——初研”阶段和“再教——深研”阶段;五环节是指第一阶段中的“学习——备课、试教——观课、研讨——改进”三个环节和第二阶段中的“再上课——再观课、研究——反思”两个环节。

依据校本研究工作的进程,我校采用“递进式”的方法,把校本教研活动分为三个梯级。第一梯级为诊课式的听评活动。它由教师个人要求、备课小组组织,改被动式的随堂听课为主动性地请人诊课,自主开展上课、听课、评课活动。第二梯级为主题式的研究活动。它由科组组织,定时间、定主题、有计划地进行集体打磨,尽力使所研究的课程成为“精品”。第三梯级为展演式的示范活动。它由教研组统筹安排,以“教研周”、“展示周”等形式,展示理念先进、技能过硬、风格成熟的骨干教师的教学风采。

开展梯级教研活动,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适合自己的展演平台。它以研促改,以研促教,做到“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大大激发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师得到新锻炼,专业素质也得到新发展,为“精品课程”的成功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和实践基础。

精品课程活动总结篇2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站;优化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3-0110-03

建设精品课程网站的意义

为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和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让网络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共享,自2003年教育部实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全国各高校都相继开展了推荐部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评选活动,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目前影响使用精品课程网站的主要消极因素有宣传力度不够、操作复杂不易使用、资源不够丰富等。鉴于此,笔者利用技术,提出了一项精品课程网站的优化设计策略,其操作简单,界面简洁友好,能充分利用网络精品课程的资源,让网站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

国内外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研究现状

虽然在使用精品课程网站过程中出现过各种消极现象,但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外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还是很有热情的,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有利趋势。

1.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呈现技术多元化的局面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精品课程网站技术的发展。目前,网站的技术构成不局限于以往单一的静态网页形式,而是出现了多种新技术,开始呈现出技术多元化的局面。

2.精品课程建设备受重视

精品课程的建设备受重视,数量不断增加,分布趋于均衡,划分趋于精细。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了各学科对课程的重新思考和建设,也为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了贡献。

3.教学资源的技术形式更加多样

从教学资源来看,其技术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大多共享了教案、课件、教材和网络课程,改变了以前以单一技术呈现教学资源的情况,开始提倡动态立体化教材,以期通过不同的技术形式呈现出更丰富的资源。

精品课程网站的优化策略研究

1.精品课程网站的总体设计

笔者采用技术与web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设计精品课程网站,拟设计的优化方案功能主要包括:①浏览网站功能。页面左侧有导航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点击相关的链接进行查看。②后台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管理员的身份验证、用户管理、论坛管理、教师信息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功能。③在线交流功能。注册用户可以发表和回复帖子,可实现各用户实时的交互功能。图1为精品课程网站优化策略的总体设计逻辑图。

2.精品课程网站的层次化设计方法

网站的总体设计采用结构化的设计方法,根据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将总体的精品课程网站系统化分为多个子模块,图2为优化后的精品课程网站的系统模块层次图。

3.精品课程网站的安全系统设计

网站的用户信息必须有一定的安全措施保障,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各用户允许浏览的页面和允许进行的操作都应不同,这样网站的安全性才能得到保障。笔者设计的登录角色分为三种:游客、注册用户和管理员。登录后的权限管理功能工作流程为:用户登录后通过权限进行判断,游客不能浏览论坛内容,注册用户除了可以完成游客的操作外,还可以进行发帖、回帖、交流学习心得等操作。注册的用户除系统的管理员外只能对自己录入的信息进行删除和修改操作。系统管理员具有最高权限,包括审核注册用户信息、信息等。上页图3是精品课程网站的系统安全设计图。

用于注册的用户名名称本身,通常是安全隐患的主要来源。很多系统管理员往往习惯于采用默认的用户名称,如system、admin、root等,而这类账户一般是首先攻击的目标。因此关于注册用户名名称的建议是:如果网站允许用户自由选择用户名称,则要尽量确保禁止使用某些默认名称,尽量不要使用容易猜出的或有规律的名称。

4.精品课程网站的上传文件功能设计

(1)技术实现文件上传。传统的aSp技术本身不支持上传文件这一功能,必须借助其他的组件来实现,因此要实现文件上传功能是非常繁琐的。而则不同,它使用、C#等面向对象的语言代替了原有的VBScript,这样可以使它完成各种各样的以前无法实现的操作。

(2)使用web服务技术上传文件。使用web服务实现文件的上传需要三个步骤:一是把本地文件通过程序变成流文件;二是把流文件上传到web服务中;三是通过web服务程序把第二步上传的流文件存储到web服务所在的主服务器上。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使用上传文件的方法非常简单,但是缺点是它只能把文件上传到程序本身所在的服务器上。如果要上传的服务器和应用程序不在同一个服务器上,就需要使用web服务来实现这项功能了。

精品课程活动总结篇3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都非常重视一堂课的导入方式,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引言,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顺利展开教学打下基础。但由于种种因素,部分教师往往忽视课堂教学的结尾,虎头蛇尾、草草收场,以至整堂课功亏一篑的情况屡见不鲜。在我看来善始善终才是一堂好课,成功的结尾是一堂优质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结课的积极作用

结课并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结束,精妙的结课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

1.总结归纳,概括知识

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起到系统概括锦上添花和提炼升华的作用。

2.贯穿教材,预示新课

由于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一个章节的结尾往往是通向另一个章节的开端,良好的结尾可以抓住章节之间的联系,吊住学生的胃口,既可以活跃气氛又可以为下一堂课做好铺垫。

3.联系生活,陶冶情操

思想品德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它在形成学生的理性观点、政治态度、道德观念等方面起导向作用。好的结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和活动进行系统概括、提炼升华,还能拓宽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课堂既成为传播知识的摇篮,又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4.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堂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课,教师不仅可以在结课过程中解决学生已存在的问题,总结一课的教学成果,更可以通过结课激发学生联系实际、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提出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结课的方法

1.总结归纳法

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结课方法。总结是对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工作,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教师在结课时,用简洁、流畅、准确的语言,艺术含蓄、提纲挈领地对整节课的主要内容归纳总结,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知识网络,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里的归纳可以是教师进行总结,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归纳总结效果将更好,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当堂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听课效率。总结归纳可以用精练的语言文字,也可采用列表图示等方式。

例如,在学完鲁人版思想品德课教材(下同)九年级第八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后,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归纳总结:

通过这一图示,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及具体措施做了一个概括,简洁明了,易于学生掌握。而且在归纳过程中,划线部分内容可让学生填写,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2.情景讨论法

教育部颁布的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心理健康,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才会变得“有用”和“有效”。因此,教师在结课时可针对教学的关键之处,以小品或故事的形式创设一个或几个学生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甚至争论,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感受生活,把学习引向深入的目的。

例如,学完七年级(上)第十课“宝剑锋从磨砺出”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自己遇到困难时是怎样做的?在生活中,为什么有些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而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反而做了?自己有哪些好的习惯,是怎样形成的?你还知道有哪些培养坚强意志的好方法呢?这一连串的问题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在思考讨论中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既扎实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了培养坚强意志的正确方法。

3.拓展延伸法

思想品德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除了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课本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运用课本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此,课本知识讲完以后,不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束,而应把课尾作为联系实际的桥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延伸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例如,在讲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内容以后,可以做这样的结尾:让学生回去以后了解一下自己父母和亲戚都在什么经济形式的单位工作,自己家里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有哪些,各项收入分别来自于何种分配方式。这样,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分析了解课外的现实,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4.引经据典法

新课程改革以后,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尤其是在教材中出现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增加了名人佚事、经典范例的介绍。教师如果能充分、有效、合理地使用这些内容,借助伟人的教诲和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学生,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一堂课的结尾不妨引用一些名言警句,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教学的高潮。

例如,在讲完八年级(上)第二课“我们共有一个家”后,可在课尾给学生展示这样一些名人名言:

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要知道怎样爱国。——孙中山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虽然科学没有祖国,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茅以升

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

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声音响亮,精神饱满,由此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自强不息,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勤奋学习。

5.音乐陶冶法

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思想品德课运用音乐结尾,不仅能增强课的感染力、吸引力,主题鲜明的歌曲还能使教学内容得以升华。

例如,在讲完九年级第十课“共同描绘美好未来”以后,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曲《阳光总在风雨后》作为结尾。“难免曾经跌倒和等候,要勇敢地抬头”,“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动,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优美的歌词和旋律激荡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情绪很快受到感染,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学生因歌曲而共鸣,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怕苦难和挫折,美好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由此教学内容也因歌曲而得以升华。音乐结尾,余味深长,潜移默化。6.解疑质疑法这一方法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解疑,即解答学生在课前或课中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在课前预习或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对所学知识产生一定的疑问,而整个教学过程的解惑相对较为分散,因此教师在结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将所遇问题逐~列出,由教师或学生进行系统地回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解疑的过程可采用首尾呼应的方式。第二,质疑,即启示学生联系所学内容和社会实践,进~步提出新的问题,从而±曾强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由此可见,教会学生怎样正确质疑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有些人认为在结课过程中质疑不切实际,质疑了又如何解疑呢?其实学习是一个过程,质疑并不是简单地为了一个答案,更多地是为了启迪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黄宗羲曾说过:“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一过程就是主动学习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仅凭一节课就讲透所有的知识,解答所有的问题,结课过程中的质疑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启学生的好问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除了以上谈到的结课方法以外,还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巩固练习法,即教师抓住重点和关键性的问题,精心设计一些习题进行知识回顾,从而巩固新学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达到理性的升华;设置悬念法,即在结课时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结束教学,并提出下一课的联系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课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前后课时相互联系形成整体;此外,还有信息反馈法、社会调查法、小品演示法等。

三、对于结课的反思

结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方法科学.顺理成章,做到灵活运用,不可牵强附会。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结课过程应注意有明确的目的。结课不仅是对一堂课所授知识的概括总结,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不断探究创新的意识,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陶冶学生的心灵,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精品课程活动总结篇4

关键词:精品课程 动态过程 指标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王静爱教授以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为例,着重探讨和设计了“中国地理”网络课程的8个结构模块。

3 创设平等竞争平台,涌现大批名校与新秀。经过7年来的申报与建设,精品课程除具有立项项目“殊荣”外,还作为团队教学实力的象征、课程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以及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的潜在价值等意义,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和推崇。各高校在激烈的角逐中,更加追求精品课程的高质量和个性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强校,既有知名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有通过精品课程的不断建设、提升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湖北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桂林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实践证明,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工程。

二、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课程目标不断微调与定位、学科动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的长久的、持续的、不断改进完善、有始无终的动态变化过程,注重过程建设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关键。从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看,过程建设仍然存在以下普遍性的问题与现象。

1 六大要素过程建设盲目消极。众多的高校经过轰轰烈烈的精品课程申报,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六大要素(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建设方法与内容的悬疑与模糊,使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其结果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2 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教育部规定,所

有精品课程必须上网。课程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湖北省地理科学类获省级、部级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来看,有5所大学共8门课程,其中部级课程2门,凸显出两大问题:第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信息全部停留在申报阶段,立项以后的建设“痕迹”尚未显现与更新;第二,除湖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2门课程申报当年设置了“bbs”“师生互动交流”“在线答疑”或“在线交流”等交互栏目外,其他学校均无互动栏目,且湖北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在申报获批后网上实质交互行为少,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2005年立项上网后只有两次交互行为。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导致网页浏览率低,失去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3 过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流于形式。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精品课程立项后必须定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估与验收。从对湖北省地理科学类精品课程建设高校的调查与访谈中得知,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评估与自查是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均采取以各级精品课程既定的评价指标为准则,以建设的纸质文本材料作为观测点,其弊端是造假之风蔓延,如临时突击写答疑本、编辅导事件、造教研活动记录等,而对于近几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等“软”指标因无法做纸质材料取“证”,则以课程负责人的口头汇报作为评价依据,最终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与评价因失真而流于形式。

三、基于动态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1 明确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务实过程建设。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将内容串联起来的轴线,以强化课程建设的动态化、持续性。(1)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绝不是盲目、随意或遇到问题则建设,不遇问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要想将精品课程建设保持在时时的动态建设之中,并有所成效和进展,就应分年度、分学期做好详细周密的课程建设方案,方案中要重点将课程建设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以观察、测量的具体“活动”(每一个要素都可以通过制订“活动”计划来建设),以“活动”作节点,由实施计划将各项“活动”串联起来,构成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2)明确要素建设内容,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要明确制定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并以可观察、可测量、可记载或录制的活动来完成内容建设。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教师队伍动态过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其他5大要素,以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来展开。包括:第一,制订和实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近、中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内容涉及学历进修、单科进修、学术进修。第二,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成员围绕课程建设滚动式申报科研和教学项目,选题和研究思路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讨论和确定;对于团队成员发表的重要科研和教研成果,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交流;师资培训期间所了解的学科前沿成果、学得的科研方法,在学术沙龙上进行介绍等。第三,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内容包括互相听评课,教师技能竞赛,优质课示范课观摩,切磋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优化课程管理,重大学科事件、热点问题探讨,学科前沿动态分析,等等。明确要素建设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落实过程建设。

2 设计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一是科学设计能体现专业课程思想与特色、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与技能、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模块内容。二是改革目前众多高校网络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利用课程建设模板将内容嵌入,只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才能修改网站内容的静态网站设计方式,而代之以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的为教师易于操作的动态网页形式的教师管理平台,从而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实现实际教学与网站资源同步更新。三是增强网络交互模块功能。要从网络教学环境“一定要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师生互动痕迹”的理念出发,进行有益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设计,如互动式习题答疑模块、讨论模块、作业模块(网上布置作业要有交作业的时间显示、教师的批语及成绩)等。

3 构建“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过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优化的过程,“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六大要素内容建设不断完善的“动态性”,二是课程网络建设不断更新的“动态性”。六大要素建设的“动态性”可通过在施行相对应的建设行为(活动)后,以纸质和上网方式记录活动过程来反映。比如,为防止突击建设,有必要将每次开展活动的事宜预告在网络公告栏上,活动方案、活动内容、活

动场景、活动成果等能上传课程网络的尽量上传,以此留下六大要素内容建设动态性“痕迹”。课程网站在精品课程评估验收中常是被遗忘的角落,这也是绝大部分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缓慢呈“静态性”的原因所在。课程网站建设与更新可通过学科前沿动态、教师不同学期植入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师生网上交互式对话与指导、不同年度课件更新、不同学期上传的新资料、学生浏览率等方面作为动态观测点。

精品课程活动总结篇5

关键字:毒理学

精品课程建设是2003年教育部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而提出的一项重要的举措,五个一流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不仅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和目的,同时也提出了课程建设的基本宗旨和丰富内涵。精品课程建设的导向重在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体现创新教学理念。其关键在于体现现代化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形成有特色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同时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拓宽学习渠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起到辐射推广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在医学院校中创建医学精品课程有利于加强医学专业建设和实现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提高医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有关文件,新疆医科大学开展了校级精品课程的评审工作。在教研室老师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3月本教研室的毒理学课程在优秀课程的基础上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这既突出了优秀课程的基础作用,同时使得本课程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有所提升。本文就毒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实践谈一些认识。

1毒理学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是一门兼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医学课程。对预防医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开设毒理学课程,使学生掌握毒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生产、生活实际,服务于疾病防治、环境保护和中毒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因此是预防医学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2毒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师的学术造诣、科研背景、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精品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本课程具有较为完善的学科建设规划和师资培养计划,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科研并重,加强学科建设,吸纳和培养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的学术梯队。担任本课程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有教授(博导)2人,副教授(硕导)2人,讲师3人,助教1人;年龄45岁及以下教师6人,占75%,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41岁。课程组的教师多次获得校、省级的奖励与荣誉。

2.2注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代表了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对推进学校课程整体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以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为目标,除了具备完善的毒理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大纲系统外,要求教师在重视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的同时,重视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教改课题,结合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展开讨论,认真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比例,在实验教学中增加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为1∶1);在毕业生产实习中将在实习基地的预防医学实践和本课程教师承担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达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标志。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采用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又要应用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恰当地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既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又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以学生自学、讨论为辅,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自学目标和要求、课堂提问、启发学生回忆相关的基础知识、组织学生课堂讨论等形式,力求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教师讲授的知识。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4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师的天职是育人,重视教学并提高教学质量乃是基本的职业道德。但在实践中,尤其是定位于“研究型”的某些高等学校中,教学通常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得到应有重视,或沦为“科研”的陪衬。这种将教学与科研对立的观点’不利于精品课程的建设。毒理学课程建设坚持教学与科研并进,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认真备课和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促使教师全面掌握本学科各领域最新进展,从而极大地拓宽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为确定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提供了新线索和新思路;通过科研实践’促使教师将研究成果充实到课程内容之中,将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溶入课程体系,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带入课程教学。因此,教学和科研乃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教学水平与科研进展互为因果,两者互相促进。本课程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并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近3年来主持或参与各类部级课题1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100余万,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研究项目及省、部、市级课题和横向研究课题等。

精品课程活动总结篇6

一、夯实阵地,搭好党支部服务平台

第一,更新教学设备,备齐功能教室。我校始终以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创建“空中课堂”、开展远程交互式教学。

第二,严密部署课程,针对不足补齐短板。针对乡村学校薄弱学科,请党员教师和骨干精英远程教学。制定周翔的教学安排,联系对口学校确定上课的固定时间、地点,让课表常态化。为缓解乡村学校专职艺术老师的空缺问题,我校依托“联校网教”,与通城上坳小学、崇阳铜钟小学、咸安区金鸡山小学、通山吴田小学等结对帮扶,委派音乐、美术等体艺学科教师上“空中课堂”、下乡送教。

二、精诚团结,提升党支部服务水平

第一,技艺精湛化。重在培育德艺双馨的党员队伍,提供担当教育重任的人力资源。一方面,加强我校党员教师的政治学习,提升服务意识。另一方面,狠抓党员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我校党员教师业务能力提升机制,带动乡村教师来我校研修。

第二,?n程精品化。重在优化因地制宜的课程结构,塑造辐射优质教育资源的软硬件支撑。为做好远程教育,我校党总支高度重视,教师发展处等责任部门组织校内教师进行网教教室设备使用培训、ppt制作等培训,为塑造精品课程提供技术支撑。制定《咸宁市实验小学联校网教教室管理制度》等,让“联校网教”主讲教室管理制度化,着力打造边远学校薄弱的艺术学科精品课程,与对口网校互通互联。

第三,筹谋精细化。重在发挥以点带面的引领作用,助推其他省市优质教育资源。党旗领航,我校持续加强“联校网教”试点范围,通过以点带面,借助我校“联校网教”典型做法的示范效应,带动其他省市学校推广各校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聚焦发展,做好党支部服务工作

第一,校总支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开展服务活动。就2016年而言,四月份,我校总支书记杜小清同志带领部分党员,在与通山县吴田小学的“联校网教”启动仪式上,为该校全体学生赠送巴乌、学具,多位校总支委员带领各科党员教师献上优质课、与该校教师教学交流。六月份,4位校总支委员分头率领各支部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传递关怀。

第二,全体党员争做先锋,致力于服务工作。综合党支部钱琴同志虽身怀六甲,却强忍孕期不适,克服车路颠簸,放弃学校对她少安排支教课程的优待,坚持开展“空中课堂”和下乡送教活动……这样无私奉献的党员绝非屈指可数,他们用各自力量感染身边教职工。我校团支部青年团员也积极开展网教和下乡送教,6月份“主题团日+”对吴田小学的10个贫困生和留守儿童开展爱心活动。

第三,“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更周到地服务师生。党支部在自查整改教学业务工作时,意识到之前单纯“网教”的局限性。为此,校党总支引领学校逐步建立虚实结合的数字化校园机制,既教授学生,也让外校教师分批次来我校研修,选派党员教师到对口的学校开展教学交流。

四、发扬品牌,共建服务型党支部

围绕“两学一做”主题,党支部着重发展服务品牌,丰富党员服务内容,让边远地区共享教育资源优势。

第一,借助“互联网+”,打造服务品牌。我校的积极尝试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有专家对我校的做法喜出望外,高度评价我校“依靠交互式的电脑视频镜头同步互动,给68公里外的崇阳县铜钟乡小学的学生们上课”的做法。在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我校“联校网教”的典型做法得到展示,并受到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同志的好评。几年来,由仅凭本校力量,拓展到影响兄弟学校效仿,注重模式推广。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月由我校党总支牵头组织开展“联校网教”课多达20节以上,党员参与支教活动频次约80%,慰问、帮扶的学生人次超过2000。

第二,发扬我校的“巴乌”等的特色教学,让教育扶贫特色化。我校党员教师杨明同志,一直致力于解决边远学校学生得不到良好艺术培育的难题,开展巴乌网络教学,钱琴、徐小伟同志和其他团员,着重带动乡村美术、音乐、体育教学,助推乡村薄弱学科发展。

精品课程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大学生;创新能力;竞赛

2010年教育部了部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本科,2010)[1],要求面向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不同教育层次,涵盖现有所有学科教学领域,根据学校办学特色规划建设精品课程。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同志概括精品课程的内涵为“国家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即“五个一流”)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2],目的在于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从整体上推动高校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相继提出了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措施,例如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法、建设目标及要求、奖励措施等。

计算机学科精品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很多高校都开展了计算机相关的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指标体系中进行了研究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3-5],其原因在于计算机学科的迅猛发展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相对固定滞后的教育制度之间存在着矛盾,旧有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很多专业课程内容相对落后,某些授课教师缺乏足够的重视,未能紧跟学科知识发展,对新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师资队伍缺乏可持续发展,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上缺少配备专业实验教师进行指导,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缺乏有效的保证;另外,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学生承受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实践创新活动。以上问题凸显出计算机学科精品课程建设面临的重重压力,难以实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所提倡的示范性和辐射作用的目的。

1部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

2010年颁布的部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本科,2010)分为综合评估与课程特色、政策支持与辐射共享两大类,其中,综合评估与课程特色有5个一级指标,累计100分,教学队伍占20分(二级指标包括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主要观测点为教师风范、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员配置与青年教师培养,教研活动与教学成果);教学内容占20分(二级指标包括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实践教学;主要观测点为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教学条件占20分(二级指标包括教材及相关资料、实践教学条件、网络教学环境;主要观测点为教材及相关资料建设、实践教学环境的先进性与开放性、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教学方法与手段占20分(二级指标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主要观测点为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及其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效果占20分(二级指标包括同行及校内督导组评价、学生评教、录像资料;主要观测点为校外专家及校内督导组评价与声誉、学生评价意见、课堂实录)等。

从评审指标体系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教学队伍排在首位,这充分表明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实际上,教学队伍的权重自2006年以来始终保持不变,并且在2009年观测点表述中新增加了“课程负责人近三年主讲此门课程不少于两次,保持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明确表述了对课程负责人的稳定性与不可替代的要求;“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增加了“鼓励有行业背景的专家参与教学团队”,体现了课程教学与行业发展紧密关联的特点,通过利用社会行业资源充实并建设精品课程。“教学内容”紧接着“师资队伍”,排在第二位,2009年新增“教学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能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2010年教学内容进一步被完善为“课程内容设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规律”、“具有基础性、研究性、前沿性,能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明确表述了根据学科发展特点改革教学内容的要求。由此可见,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其位置不可动摇。

2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及成效

根据精品课程“一流的师资队伍”的内涵表述,结合教育部部级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本科,2010)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精神,我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在四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构建优秀教师梯队,建立以学科带头人、教授、副教授、计算机行业专家为主的教学与教研梯队,依据每学期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引进、培养及补充教学一线的优秀青年教师,并将这些年轻教师充实到已有的精品课程建设梯队中,逐步构建学历与职称结构合理、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成员在承担各自教学任务的同时,定期就精品建设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开展教育教学的探讨和交流,独立或联合申报省级、市厅级、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充分认识培养青年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长期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建立和完善了青年教师帮扶制度,鼓励并安排青年教师担任教学任务,精品课程团队成员以“传帮带”的形式亲自指导青年教师参与到专业主讲课程的备课、授课、作业、实验、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中,提高青年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学历层次,为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申报或参与纵向与横向科研项目、参加课程进修、学术会议等活动创造有利条件,认真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试讲、参加我校本科教学水平竞赛和教学教研活动,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安排青年教师担任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工作,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工作能力。

上述措施使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效果,精品建设课程团队成员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趋于合理,现有学科带头人1人、教授1人、副教授5人、行业专家2人、讲师4人、助教2人,全部具备硕士以上学历,其士(含在读博士)5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1人,学校本科教学观摩竞赛一等奖获得者1人,二等奖获得者2人,课程组成员现主持广东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教育部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子项目1项、校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6项,发表教学改革文章20余篇,撰写并出版教材4本。

3教学内容改革方法及成效

精品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采用C、C++或者Java程序设计语言讲授,具有课程地位重要、影响面广、技术发展更新快等特点,其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应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展要求,及时反映和吸收计算机研究领域最新发展技术,充分体现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以往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1)复杂严谨的语法规则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2)庞大的知识体系与有限的授课课时之间的矛盾;3)迅速发展的开发语言与相对滞后的教师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结合程序设计方法学和企业实际项目开发等特点,并经过反复探讨和尝试得出结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四十的知识点在实际项目开发中被经常使用,剩下超过百分之六十的知识点基本上很少用到,教学中最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开发能力、按需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基于此思想,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不再采取书本原有的学习主线,而是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教授方法:第一步讲授简单的语法规则,例如变量、常量、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及循环结构,学生的上机内容为相关知识点的课后习题。讲授的课时数量大概为总课时数量的六分之一,目的在于使学生尽快进入程序设计的状态,因此在本阶段中强调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关系。第二步以实际工程开发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子项目为主线,穿插讲授函数、数组、类、面向对象与面向网络的程序设计思想、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目的在于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去,从项目中学习需要用到的知识。在本阶段中教师将提出开发子项目的目的、子项目的功能、开发周期等信息,引领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开发要求完成项目的开发,并按照项目功能的易用性、兼容性、健壮性、运行速度等现实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价,让学生建立起程序员必须权衡软件项目整体要求和效果的思想,并形成适合自己的开发方法,在本阶段强调教师与学生具有同等教学关系,学习时间大概为总课时数量的六分之三。第三步将学生分为若干开发小组,每个小组独立开发完成一项小型软件,设计内容既包含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同时也包含没有讲授过的知识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根据项目的需要,自动自发地学习新知识。本阶段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仅起到解答疑难问题的作用,学习时间大概为总课时数量的六分之二。

三步走的教学方法实施后,教学效果明显,学生明确了软件项目的开发思想和按需学习的必要性,逐渐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并自发形成若干开发小组,很好地完成了教师布置的开发任务,增强了积极性和自信心,并且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开始承接相关的软件开发工程,例如,宾馆管理系统的开发、餐厅点菜系统的开发、公园售票系统的开发、视频点播系统的开发,等等,部分学生考取了软件开发工程师、网络开发工程师等证书。

4对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既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更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所在[6-8]。我们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以教师科研项目为切入点,以部级、省级比赛为验证平台,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了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1)将学生的培养与“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技术资料,拟定技术开发方案,完成程序开发、调试和测试任务。2)选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到各级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活动,以创新活动和竞赛题目为研究主题,同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3)将学生的培养与精品课程建设团队成员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学生参与一到两项科研项目,拓宽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有计划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水平,为他们在后续的研究生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从以上四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例如,龙晟锋、陈嘉俊、吴泽钦等三位同学获得了第十届全国机器人大赛击剑组季军(一等奖)、仿真组5vs5足球比赛二等奖、武术项目比赛二等奖、拳击项目比赛二等奖、单人舞蹈项目三等奖;陈亦琨、廖汉鑫、谭常青等三位同学获得第九届全国机器人大赛拳击组季军(一等奖)、仿真组足球比赛5vs5和11vs11三等奖;第八届全国机器人大赛仿真组足球比赛5vs5和11vs11三等奖;林钦杰、陶永钊、曾广宇、丘振中、廖竹云等五位同学作品“基于智能主体的仿真足球机器人系统研究”获得广东省“挑战杯”第九届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黄晓斌等三位同学获得第七届全国机器人大赛仿真组足球比赛5vs5和11vs11三等奖;刘子欢、周志勇、杨俊钦等三位同学获得了第五届全国机器人大赛仿真组5vs5足球比赛二等奖,李远杰等两位同学获得第三届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三等奖;李松添等三位同学获得第四届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三等奖,等等。另有多位同学参与并完成了两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四项市科技计划项目和五项校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位同学进入国内知名it企业(例如华为、中兴、联想等)工作并表现出色,多位同学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

5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在提升专业办学水平上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我们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整体性等特点,为实现其内涵所表述的“五个一流”的目标,我们仍需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2003年度、2004年度、2005年度、2006年度、2007年度、2008年度、2009年度、2010年度)[eB/oL].[2010-08-08]..

[2]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网站[eB/oL].[2010-08-10]..

[3]田卫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0(2):49-51.

[4]王秀花.精品课程建设及其评审的误区[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30-131.

[5]苗苗.普通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3):37-42.

[6]王汉清,况志华,王庆生,等.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9):88-93.

[7]张建荣,张子睿.以科技竞赛为依托开展创新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9(4):99-101.

[8]程朋根,李大军.测绘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4):365-368.

StudyonimprovingeducationLevelofComputermajorbyexcellentCourseConstruction

Kewende,penGZhiping,CHenKe,LiJialan

(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GuangdongUniversityofpetrochemicaltechnology,maoming525000,China)

精品课程活动总结篇8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014-03

2003年,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启示,我国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组织实施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目的是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向全社会开放,推进国内各高校间的课程资源共享。

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作为开放教育的示范课程,我国远程教育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经过多年的立项建设,在结构规划、内容设计、技术实现上是否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建设存在什么问题?处于什么发展水平上?笔者通过抽样调查法以及指标体系分析法,对2010年评选的部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

12010年部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情况

1)学校分布情况。2010年评审了60门部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这些课程全部由45所985院校或211院校建设,没有一门课程由普通大学建设,见表1。

2)学科分布情况。60门精品课程内容涉及理、工、农、医、教育、经济、管理等九大学科。“工学类”课程所占比例最大,见图1。

3)课程可浏览情况。或是服务器出错,或是没有开放访问权限,60门课程只有47门可公开浏览。所以,对精品课程建设应用情况的调查以这47门课程为研究对象。

4)网站运行形式。47门课程,绝大部分采用动态网站形式运行,只有少数的网站采用静态的运行形式。有2门精品课程使用了双语版本:中文版和英文版。有一门课程的在线答疑系统支持4种语言:简体中文、英文、日文和繁体中文。

22010年部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应用情况

为进一步研究这些课程的建设应用情况,结合网络课程评价标准,从以下8个指标对其实现情况进行分析。

2.1课程内容

1)内容的模块化组织:78%的网络课程按照教材编排的章节进行内容组织,其他课程以主题为单元,将相互渗透的教学内容组成系列知识,按照内容的内在逻辑进行组织。

2)内容的呈现方式:47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其中25门课程包含了电子教案、课件以及授课录像三部分内容,15门课程包含两种教学内容,7门课程只包含了其中的一种。

3)关键知识点的呈现:65%的网络课程都列出课程内容的重、难点知识,能够帮助学习者找准目标,对症下药,提高学习效率。

4)教学内容的拓展:样本中的网络课程大都提供了外部资源链接,通过关键词可检索到多种媒体表现的有关内容,但有5门课程的拓展资源存在断链情况。

2.2课程交互

网络课程交互包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3个方面。统计发现,精品课程均具备不同程度的交互功能,使用的交互工具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统计显示,论坛是被采用最广泛的交互方式。从交互发生情况来看,调研的课程中,有3门课程的论坛没有更新痕迹,大多课程论坛发帖、跟帖量都偏少。

在学生与知识的交互设计上,部分课程不再停留在知识演示的层面上,结合学科特点开发深度交互平台。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油库设计与管理》开发了三维的实景沙盘教学。

2.3课程结构

网络课程的结构,“即网络课程教学支撑平台,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指导下,进行的网络课程的总体建构”。网络课程主要通过功能模块的设计来体现其架构设计理念。综合统计47门课程,总体结构模块设计如图2所示。

2.4学习支持服务

统计显示,只有26门课程提供了学习支持工具(包括BLoG、笔记本、计算器、术语字典等);而对于搜索引擎这一便于学生快速检索信息的方式普遍被使用;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9个学校的部分课程开发了移动学习终端。

2.5评价环节

精品课程基本都提供了练习题,14门课程设置了动态的在线测试模块,测试大都采用客观评价方式,未设置开放性问题,缺乏基于案例和问题解决型的练习,对评价结果没有给出适当的分析及评语;4门课程设置了作业提交系统,进行作业上传,教师网上批阅。

2.6课程导航

综观47门精品课程,采用的导航策略有目录导航、地图导航、路径导航、导航条导航等。在这些导航策略中,目录导航使用的频率最高。此外,其中10%的网络课程使用了地图导航,1门课程使用了思维导图。少数课程导航条的位置不固定问题,容易造成学习者迷航。

2.7网页色彩

93%的网络课程整体页面协调美观,色彩的选择符合视觉心理规律。26门课程背景色以蓝色基调为主,另外一些课程选择了符合学科特点的色彩。例如,东北农业大学的网络课程《作物栽培学》使用青绿色;北京语言大学的网络课程《初级日语》使用的是樱花粉色系列。

2.8课程特色

网络课程的设计要能够把学科知识、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以及艺术设计结合。课程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页面风格设计上,结合学科特点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网络课程《公司理财》的页面很精美,使人宛如进入公司办公室,创造良好的情境性效果。二是在栏目设计、技术实现、内容安排上发挥学科所长,突出学科优势。比如,语言学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听、读训练和情景对话;工科则利用虚拟现实技术、Flas等演示原理与过程;以及法学的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的角色扮演。

3精品网络课程存在问题

3.1规划应用不足

1)缺乏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认识,存在定位不清、缺乏总体规划,盲目建设问题。部分精品网络课程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教学资源建设,把教学大纲、讲义、课件都放在网上,没有任何交互活动设计,也没有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成了“内容搬家”。

2)建设与应用脱节,课程为“评”而建,仓促应战,建完后没有发挥应有效用,成为信息“孤岛”。调研中有3门课程论坛完全没有使用的痕迹,1门课程的公告还停留在2009年。

3)自主学习资源匮乏。网络课程的建设只注重教材内容的显现,很少开发与之配套的学习资源。

4)缺乏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大部分课程都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设计了包括知识演示、案例教学、模拟操作、观摩实验等知识传递方式,没有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

5)开放程度不够。2010年度评选的60门部级精品课程只有47门课程可以正常访问。在能够浏览的47门精品课程中,很少有课程提供完整的课程资源下载,真正做到教学资源共享。

3.2页面设计问题

1)导航不够明晰。导航系统不清,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迷航,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2)模块划分不一致。一致性包括内外两方面,外部的一致性是指课程网站与一般网站惯例一致,便于学习者快速形成正确的概念模型;内部的一致性指网站的层次、比例、排版、内容等的一致,以避免学习者产生迷惑。如某课程栏目中的“课程学习”“经典选读”和“文学史专题参考”的划分界限不是同一标准,使得学习者的概念模型不一致。

3)结构不简洁。web可用性专家Jakobnielsen将“少即是多”作为网站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有些网络课程出现重复的模块,某课程中就出现“你问我答”和“在线答疑”两个模块,很难区分两者的区别。另外,一些课程网站为显示技术含量,将许多尚未完善的功能如计算器、书签等罗列其中。

4总结

金伯格(Ginsburg,1998)等人认为,网络课程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是通过网页给学习者提供教学材料、有关资料和网站链接;第二代是除了在网上提供学习材料外,还要求学习者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等进行异步双向交流;第三代是在第一、二代的基础上,通过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系统进行同步双向交流。当前我国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侧重资源的数字化呈现和异步双向交互设计,而针对性的学习活动设计、支持服务提供以及促进学习深度参与等方面建设不足。总体来看,处于网络课程发展的第二阶段。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张伟,姜淑杰.面向远程教育的精品课程特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60-63.

[2]宋佳琪,郑燕林.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现状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5):93-95.

精品课程活动总结篇9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系统;体育教学;磨课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2-0046-02

pDCa循环管理系统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体育教学中磨课的过程简而言之就相当于教师对课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将pDCa循环管理系统合理的运用到体育教师的磨课中能提高精品课的质量,让青年体育教师通过pDCa循环系统在磨课过程中成长的更快。

一、理论:pDCa循环管理系统的概述

p、D、C、a四个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义如下:

p(pLan)――计划。即分析现状并制订解决问题的措施计划。

D(Do)――实施。即按制定的计划认真执行、观察和思考。

C(Check)――检查。即总结执行结果,检查措施执行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

a(action)――处理。即把措施计划执行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同时把本工作循环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出现的新问题,提交到下一个工作循环去解决。

任何一个有目的有过程的活动都可按照这四个阶段进行。pDCa循环法具有对质量全面管理、全部过程管理,由全员参加和全社会推动等特点。在企业生产经营全面质量管理中,涉及市场调查、产品设计、采购、制造、检验、销售、服务等全过程,全面质量管理同时也适用于精品课的磨课过程中,进而有助于提高课堂的磨课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实践:pDCa循环管理系统在磨课中的应用

1.磨课中的“p(计划)”阶段

pDCa中的计划阶段,重点体现以企业获取利益为目标,根据企业的自身条件来确定产品开发的想想,他强调工作计划和人员安排,每个参与项目的人员都要列出自己的工作计划,每个事项都要有相应的负责人,并要求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在体育教学的磨课实践中,“p”阶段主要包括分析现状并制订解决问题的措施计划:现状分析主要包括对教师自身、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分析。对于教师的自身问题分析主要通过分析教师的专业技能,找出教师准备精品课存在的专业技能方面的问题。教学内容问题的分析主要分析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确定精品课的课次,分析通过哪些教学方法和手段解决此次课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学生的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的体质、体能现状等。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分析,由任课教师初步制订精品课的课时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计划(p)的制订需要通过任课教师自身的计划、体育教研组的组内研讨、名师专家的指导帮助三个环节完成,而在这三个环节过程中需要一次又一次的pDCa循环管理。例如,教师备好课后进行课堂实施(D),再组织组内教师听课检查(C)一下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后通过课内的教研为课上的问题提出处理(a)意见,最后形成一定的较为合理的课时计划和单元计划(p)。通过上述的管理流程还可以邀请专家和名师对上面的课时计划和单元计划再进行一轮或者多轮的pDCa循环管理,从而制订出优质的精品课计划(p)。

2.磨课中的“D(实施)”阶段

pDCa循环中的执行阶段,重点强调计划的实施、措施的执行和组织的高效。这一阶段除了一般的实施以外,还应该对过程进行观察、统计和测量,以确保各项进度的实效性,管理者要对下属的工作进程进行观察,了解各个工作人员的完成状态,了解各个环节的实际执行情况,然后具体情况来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在体育教学的磨课实践的“D”阶段,任课教师必须严格按照制订好的课时教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执行,充分准备好上课所需场地器材、做好组织队形的调动和变化、讲解语言的组织,同时邀请组内教师或名师团队专家听课,听课教师专家和任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每个教学环节的实际执行情况。课时计划实施(D)教学效果的好坏严重影响pDCa管理的整个循环系统。任课教师的执行力和应变能力将在此阶段显得尤为重要,磨课的这个阶段也能很好的锻炼一位教师的计划执行力和课堂实践应变能力。

3.磨课中的“C(检查)”阶段

pDCa循环中的检查阶段,实质上是一个检查和持续改进的过程,其中包含日常工作质量的检查、目标达成验证和管理绩效评估等,最终确认计划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体育精品课的磨课阶段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设计实践后的检查阶段,即pDCa环节中的“C”阶段,检查(C)课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教学过程是否符合体育课堂教学规律、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D(执行)”阶段后的反思、组内研讨以及专家的指导。而磨课中的反思应包括教师的教姿教态、课堂教学设计的理念、解决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每个练习手段的设计、场地器材的充分利用等。任课教师在磨课执行后应及时进行组内研讨及专家名师点评活动,及时将课堂实践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检查讨论。在实际的磨课检查(C)过程中应进行逐层的检查,首先是任课教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进行自我检查(1C),其次是组内教师的听课检查(2C),通过评课肯定成功的地方,对出现的问题给予一定的建议,最后再通过专家组或者名师团队的一轮或者多轮检查(3C),最终将完整的优质课堂呈现出来。

4.磨课中的“a(处理)”阶段

pDCa中的处理阶段重点体现在两层内涵:一是对好的经验加以模式化、标准化,对错误、失策的行为加以否定;二是总结问题,以发现在本轮pDCa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新出现的问题,留待下一个pDCa循环去进行修正和优化。在此同理,优质的精品课也需要体育教师的“处理(a)阶段”,磨课的“检查(C)”阶段只是一种教研形式,对“处理(D)”阶段的处理才能达到提高的目的。任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人力资源,如自身的智慧、组内教师智慧以及专家名师智慧,物质资源如对学校的场地和器材的利用和改造达到学生学习的目标。磨课中的处理阶段是体现教师智慧的最直接表现,也是教师在磨课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的宝贵财富。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检查,在检查中不断的进行处理再实践,才能真正提高精品课的质量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甚至学科研究水平。

三、思考:磨课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系统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师及整个教研组团队的的快速成长

磨课时,每位体育教师都必须站在课堂上面对学生及听课老师的检阅,沉稳、有序、巧妙地把握好课堂,把自己多年的教学成果展示在同行们面前。每位体育教师的成长都是由稚嫩到经验丰富,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对课堂的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更离不开对教学过程的经验总结,而体育教师磨课的过程正是不断解决问题、不断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pDCa循环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体育教师形成很好的磨课模式,让体育教师在磨课中不断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处理,从而促进体育教师及整个教研团队的快速成长。

2.有利于拓展日常体育教学研究

教师或者一个教研组磨课的过程,是对一个教学内容的全面分析和思考过程,可形成自己的一套优质教学设计,从而更好的为学生的学服务。通过pDCa循环管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析的更透彻,练习手段更加精练,教学设计更加完善。久而久之,通过不断开拓,各个教研组团队将磨课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形成各个教学内容的单元计划,从而为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服务。

3.有利于提高磨课的质量和效率

pDCa循环是一个动态、螺旋式不断上升的循环系统。磨课是为了得到一个优质的课堂,而pDCa循环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好的产品或经济成效,两者的目标都是得到更好的“产品”质量,所以将pDCa循环管理运用到磨课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磨课模式,能有效地提高体育精品课质量和效率。

四、pDCa循环管理在磨课中的实践建议

(1)对精品课的结构进行逐个pDCa。要想上好一节优质的精品课,以上的磨课过程只是一个简单的概括,实际操作时需要对体育课的结构进行逐个分解,如课的开始部分作为一个pDCa循环进行,准备部分作为以上一个pDCa循环,基本部分的主要内容和辅助内容可分别作为一个pDCa循环,最后课的结束部分作为一个pDCa循环,当然课的各个结构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符合体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最终将磨好的课的各个结构进行有机合理的整合,才形成一节优质的精品课。

(2)在磨课的过程中不能机械的重复进行pDCa,应抓住磨课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对已经解决的问题不再重复循环。

(3)为了防止学生对磨课环节的程序化,对教学内容产生厌倦,上精品课的班级尽量减少磨课的次数,可以通过利用其他班级进行各个结构的pDCa循环管理。

五、展望:灵活运用pDCa,让体育教学活动更科学、高效

pDCa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管理理念,它可以运用到企业管理、产品质量管理、日常教学工作等多方面的管理中。在体育精品课的磨课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一方面优化了精品课各个环节的教学细节,有效解决精品课的重难点,另一方面帮助体育教师摆脱日常体育课各环节的惯性思维,让教师以学习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和发展的思想来理解pDCa循环管理,从而更好地为日常体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顾平.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刘宁杰.企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沈明芳.pDCa循环在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排球专项团队管理实施方案[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2013.05.

[4]陈晓静.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健美操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科技信息,2008(16).

[5]李国东.tQm运用pDCa运行模式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3:06-15.

精品课程活动总结篇10

 

1.教材版本

人教版五四制品德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组教学内容的第一课时。

2.目标确立

1)教材分析:品德和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本单元是依据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而设置的内容。通过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和自豪。另外,通过从他人学而不止的精神中获得学习的鼓励与动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怕挫折的意志品质。

2)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经过2年多的学校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而且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动脑,爱玩爱说,也敢于表现自己。所以结合他们的兴趣和年龄特点,本节课设计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基本,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所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争取通过这节课,使他们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更有信心,更有动力。

3)自我背景性经验剖析。在准备本节课时,我围绕教材搜集大量与之相关的各种资料,也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自己的成果,并多次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所学及进步。在上课前已经对学生的进步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并把它们分成三个类别,这样能使课堂交流时更有条理。而且整个准备过程也激发了更多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目标

1、)通过自我展示,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

2、)感受学习有苦也有乐。没有最初的失败,就没有后来的成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并愿意尝试新的学习。

能力目标

看到自己的成长,感悟长大是一个丰富的过程。 

知识目标

总结展示自己从入学到现在,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学会的知识、道理、本领,在展示中看到自己的进步。

3.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课堂开始用一个简单的谜语导入,然后让学生齐背学过的古诗,说简单的英语单词等,最后总结学生每年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引出课题《我学会了》。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的谜语是一年级的课文《比尾巴》,因为对课文特别熟悉,学生都特别积极的抢答问题,调动起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接下来二年级的古诗,三年级英文打招呼,问题出的都很简单,目的不是真的要考学生会不会,而是想让所有学生通过这游戏都能体验到学会了的喜悦之情。让他们一开始就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为下面的环节做好情绪铺垫。

二:活动明理

首先,学生回顾自己这两年来的进步,学会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的本领?明白了哪些道理?然后,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把自己最拿手的本领展示给大家看。最后,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经验,让学生体会到只要不怕失败,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从“学会了”着眼,决定了这是一节感悟学习、体验成功的教学活动。所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堂课以学生的自我回顾、自我展示、自我总结为主要手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自然而然地感悟学习,体验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激情导行

通过观看刘翔夺冠视频,残疾人成功视频,升华学生情感,并交流自己今后的学习打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熟悉的人和事,了解并尊重为了理想努力的人。并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像他们一样为社会作贡献。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对学生提出希望。

四、畅谈收获。

学生畅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并写好今后的学习手记,记录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和勉励,使课堂结构更清晰。通过记录成长手记,使学生课后更积极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4.精彩片段

为突出教学重难点,本课教学时我重点培养孩子的情感体验。以下教学环节中的精彩片段:

1)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很热烈,尤其是才艺展示部分。有的同学展示唱歌、跳舞、有的同学展示书法、绘画、乒乓球等……内容非常丰富精彩。通过个人小组展示和班内展示,锻炼了孩子的信心和胆量。无论是展示的学生,还是倾听的学生,都非常投入。而且通过学生和老师的评价结合,不仅补充了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而且能够激励学生发挥长处,相互促进。

2)本节课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因素。在第三环节观看残疾人成功视频时,感人的故事加上凄美的音乐,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残疾人,感受到了他们成功的不易。接着我引导学生畅谈感受,学生的发言让我们感动:“即使身体残疾,只要意志坚定,克服困难,也能创造出奇迹;”“只要能够坚持不懈,任何人都能成功。”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含着泪水,哽咽着说:“我很想帮助他们!”多么懂事,多么善良的孩子。我想不只是残疾人的努力让我们感动,这位善良的学生更让我们感动。有了这样的感情铺垫,学生在交流自己今后的学习打算时,很多学生动情地说:“我想学习手语,去帮助更多残疾人”“我想学习盲文,帮助残疾人”……“只要我们对自己有信心,就一定能凭借自己的毅力区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5.自我反思

依据新课程的精神,我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的课程标准,将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中的激情、明理、导行等环节都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本着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自体验,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把名人和残疾人的真实生活生成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受更深刻。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我的应变能力欠缺,在处理一些课堂中的突发现象不够灵活;个别学生有点胆怯,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这些都属于品德教育的范畴,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教学时我没有注意。在以后的教学中会进一步发挥我的长处,弥补课堂中存在的不足。

6.专业点评

李老师执教的《我学会了》,能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1、以活动为主线,注重让学生参与和体验。

 本课的活动设计联系生活实际,从真情体验中了解丰富多彩的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体会残疾人的内心世界,帮助开展心灵的对话。注重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程。

2.活动氛围愉悦,是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全感、信赖感。应该说,这次课堂活动的氛围是宽松、愉悦的。在各项活动中,空间是开放的在这种活动氛围中,孩子的活动是没有压力的,这为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