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管理规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7:16

交通运输管理规范篇1

1.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无法满足目前的民生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国家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交通运输行业方面加大了投资的力度,但是在投资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资金的缺口、投资的不稳定、投资的一些缺陷以及投资金额的不确定等等,都会影响交通运输行业的顺利发展,这就导致了投资力度跟不上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不能满足民生的需求。

2.目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与我国的社会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为了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在社会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上进行了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我国在社会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中明确指出,要将扩大公共服务的领域和加强财政工作的预算管理这两个方面放在首要的位置,但是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却与这些规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交通运输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对资金的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管力度不够,而且在基础工作方面所下的功夫也远远不够。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随着中央财政支出的逐渐转移在进行的对象和主体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针对这些现象,对于交通运输行业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就更高了。

3.交通运输行业目前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交通运输行业自身存在着一些独特的特点,如涉及的地域非常广泛,资产的数量非常庞大且种类多样,交通工具使用的群体是基层等等,这些特点对于交通运输行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要求就更加的严格,务必要以合理、科学且谨慎的原则进行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才能保障交通运输行业稳定持续的发展。但近些年我国的财务监管部门在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审计的时候发现了许多问题,一些交通运输部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资金使用不合理或者使用过度,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因此要对交通运输行业施行严格的资金监管。

二、加强交通运输行业财务规范化管理的意义和重要性

交通运输行业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支柱性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人们在选择出行工具的时候要求也随之提高,交通运输行业要在新形势下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的加强财务管理水平,制定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加大预算的管理力度和执行力度。当前合理规范的开展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使投资渠道更加的稳定,进一步保障资金的安全,使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已经成了现代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从宏观层面来看,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加快交通运输行业财务的规范化管理,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健康稳定且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实现交通运输行业财务规范化管理的有效策略

1.规范财务行为并做好财务收支和预算编制的工作。

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部门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财务制度对各项开支进行严格的把关,每一项的开支都要用途合理、原始的凭证要有相关负责人的签字,要坚决杜绝不合理费用的报销,在对凭证进行审核的过程中,确保票据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在进行预算编制工作方面,要从客观上分析国家政策对预算的影响,并且以保工资和保稳定的原则对年度的收支预算进行合理的编制,在财务收支方面要实行分类性的管理,要保证有一定的支出依据和相应的标准,使预算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此外,交通运输行业的各部门还要以勤俭节约为原则,最大限度的降低各项费用的开支,使资金的使用效益进一步得到提高。

2.要有效的拓宽财务管理的融资渠道。

要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稳定快速的发展,资金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建立多种主体的融资模式,利用不同的方式和多元化的主体进行融资,进一步增强资金的保障。交通运输行业要抓住发展的机遇,不断地扩展其发展领域。省、市、县三级相关的财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地发挥好其职责和职能,加大资金的投入,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地管理和监督。重视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要加强其未建成的公路设施以及省与省之间的公路的建设工作,坚持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大的便利。此外还可以建立开放的交通运输的建设市场,使交通运输行业的投资门槛进一步的降低,以实现多种方式和多元化的融资模式,将航海运输、航空运输以及高速公路等交通运输行业都能够有效的结合起来,实现共同的发展。

3.注重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在以往报账、核算等传统业务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交通运输部门应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交流活动,使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新政策和新制度的交流与学习,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会计知识、交通运输行业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综合素质以及税收财务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不断地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工作的责任心和自信心,进而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全面的促进交通运输行业财务管理规范化的发展。

四、结束语

交通运输管理规范篇2

【关键词】公路运输;体制机制;现状分析

1.公路运输管理概述

即公路运输所行使的行政管理总称,指的是各级公路运输管理机构代表主管部门所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能的管理行为。主要表现在:①公路运管主体为各级交运主管部门,各公路运管机构仅是执行职能部门。②管理对象为公路运输行业市场中各类经营,按公路行业划分指的是公路客运、货运、装卸搬运、车辆维修及相关辅助等。③公路运输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在公路运输行业中的拓展,属国家行政管理行为。依照行政管理属性类型予以划分,公路运管机构应分属于政府专业经济管理类机构,具备代表公路运输行业的政府管理行政功能特性。④公路运管目的在于国家主管部门相关公路运输行业发展方针、政策、规划有序实施,使公路运输经营及使用者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障,以此来维护公路运输市场正常经营秩序的稳定。同时给予适度调控以实现整体运力供需的均衡有序,达到物畅其流,人乐安行目标。⑤公路运输管理方式即依法予以行政管理。按市场经济规则要求,公路运管须由此前计划经济环境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侧重转型,以此达到与之相适应的目的。故此管理措施应以经济、法律为主,必要的行政管理为辅。公路运管范围取决于公路运输的经营范围。据国务院针对交通运输领域的三定方案中职责的规定,公路运管的工作范围为:旅客运输、货物运输、各类货物搬运与装卸、运输使用车辆保养与维修及其相关辅助等几方面工作内容。公路运管主要任务一般由公路运输行政管理基本目标与职能来确定。公路运管机构为政府专属经济管理部门,其核心任务应是对公路运输行业发展、经营管理关系、经营性经济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科学组织、正确指导、综合协调及行为监督,以发挥政府管理对运输市场的行政管理功能与作用。

2.公路运管工作特点

①坚持宏观调控,微观放开原则。公路运管机构应对微观经济行为予以主体放开,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对宏观经济适度予以有效调控,充分发挥市场资源综合配置功能的优势作用。②分级管理并统一领导。公路运管即按部、省、市、县及乡各级实行分级管理并给予领导上的统一,全面形成自上而下的公路运管行业管理综合体系。③规范统一并依法治运。鉴于公路运输行业所具有的生产门类众多、行业内部结构复杂、运输队伍过于庞杂、经营范围分散等特殊性质,需严格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标准经营管理规则,以对其各项相关政策法规以及经营服务行为和相互间的经营协作与互惠互利关系的各类经营活动依法给予调整,以此促进其行为规范并协调有序发展,同时依据有序市场规则来维护与保障各方合法权益,推动运输行业有序健康成长。④复杂关系的协调与管理。在综合运输市场体系中,公路运输行业具有单独承揽大宗依托长、中、短途运输业务的能力,同时还担负相当部分其他业务、不同方式运输业务及其起讫点集疏运任务,故其不可避免会与其他运输方式间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横向管理上既是独立的专业经济体系,又要与工商、财税、物价等各类综合经管监督部门密切相关,这样就关系错综复杂而导致协调工作难度加大。各部门、机构之间需要建立密切配合与有机协调的工作机制,互补互助地有机协同开展工作。

3.加强公路运管的规范化建设

所谓公路运管规范化,其涵义及其基本特征应理解为:规范化管理公路运输市场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依照规定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标准与技术规范对公路运输经营者、管理者及其经营活动行为等实施合理组织、严格监督与有机协调的管理工作,以实现预期规范化管理的工作目标。规范化管理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经营资格的规范化、市场行为的规范化、经营服务质量的规范化、商务活动的规范化以及监督管理的规范化等。规范化管理的工作基础是包括标准化工作、信息化工作、规章制度化工作以及业务培训与监督检查、计算机应用与管理等在内的各项工作。

公路运输管理体制是对公路运输管理机构体系、行政体系及规范运作制度体系的总称。它关系到实现有效的分工协作并取得公路运输行政管理良好绩效与否,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管理环节。目前,我国公路运输管理机构设置是建立在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工作》基础上的,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交通运输部职能配置与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方案通知》要求,参照各地相关《公路运输管理条例》,按中央、省、市、县及乡镇五级管理层面设立管理机构。

提高交通管理的经济效益。首先,节约成本并加强项目审计。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在保证公路项目的质量和进度的基础上要及时预估和控制公路建设成本,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同时要加强对公路项目的审计工作。这不仅要对公路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相关审计还要对公路项目的成本进行审计,以保证公路项目合理有效的支出。其次,促进公路养护市场化、规范化运作。在公路养护管理方面相关部门应在加大对公路养护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公路养护管理中。这样既可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公路养护,又能提高公路养护的工作效率从而使公路状况得到优化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和经济效益。最后,完善公路路政管理。各路政部门要明确公路产权属国家所有并要对公路两旁的公路产权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路政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避免不恰当的路政管理行为的出现。此外,路政管理部门之间应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促进公路交通信息网络的建成使路政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4.结论

新的世纪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我们将共同迎来公路运输管理现代化发展环境,在公路运输行业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就像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承诺的。将在几年内逐步开放我国运输市场。那样。中国运输市场所具有的综合经济潜在的综合巨大实力与经营前景,势必吸引国外运输业涌入我国这个大运输市场,而随国外运输企业的引进与融入,我国运输行业这个大市场必将得到迅速发展与壮大。故此,公路运输管理必须紧跟市场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管理,以笑迎新挑战的必胜信心,努力促进公路运输行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宇.梳理公路运输的创新步伐[J].中国储运,2014(02).

交通运输管理规范篇3

 

关键词:整顿;规范;运输市场

1 道路运输市场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道路运输市场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公交发展滞后,影响我省发展进程,削弱城市竞争力。研究显示,在所有交通工具之中,勿庸置疑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最为理想的一种方式。节能、节约土地、安全、环保成为公共交通突出的优点,但由于我市“公交优先”政策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公交专用道、公交站场用地和设施建设、财政优惠等等都得不到落实。由此而引发私交通发展泛滥、公交服务水平下降的恶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非法营运车辆泛滥。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市约有几万辆非法营运车辆,尤其以摩托车和小四轮占绝大多数。有些直接或间接从事非法运营活动,严重破坏了道路运输市场的正常秩序。

1.3道路运输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目前,全市共有班车客运企业29家,出租车企业29家,由于近两年来又实施“一镇一公汽”,使镇级公汽这类“微型”企业骤增至26家。可以说,我市道路运输企业依然处于规模小、粗放型、低层次状态,本质上还远没有改变传统的运输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

1.4运输企业片面追求经营效益,为市民服务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差。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多年以来公交线路的开通都是以运输企业的经营效益为取向,即运输企业只追求经营那些具有经济效益的客运线路,出现许多营运的线路空间和运力空间,给非法客运经营者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一些热点线路(如旧107国道等)却由于参与经营的车多、企业多而出现为争抢客源互相抢占停车位、开快车、冲绕红灯、乱停车、上落客等现象。

1.5管理部门绞尽心力,但收效甚微。近年来,我市交通运管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道路运输市场进行管理和整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收效甚微。多年来,我市的道路运输市场管理工作,始终走不出“屡治屡乱、屡乱屡治”的怪圈。

2 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的几点建议

2.1规范经营线路,整合运输资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运输市场将不断扩大,经营者的不断增加,不同层次或不同层次的市场活动参与者,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在市场上的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一些无照无证非法从事道路运输和超范围,超类别经营行为,一些地方社会黑势力欺行霸市。用非法手段控制客货运输经营权,靠不正当手段挣抢客、货源,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违章行为。为了保护合法经营,制止违法经营,维护运输市场的正常秩序,必须对道路运输市场进行整顿规范。

加强道路运输市场的清理整顿,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经营道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客观上存在着经营者为谋求私利而损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如不及时堵漏疏导,将日益蔓延、增多,在运输市场上必将导致运输市场秩序,国家和消费着利益,受到侵害。为促进运输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加强对道路运输市场的清理整顿。

2.2道路运输市场的清理整顿、应依法实施。法律是社会运转的保证,道路运输法规的实施,是保护合法经营者,也就是说对道路运输市场的清理整顿要依法实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依法治运是实现货畅其流。人便于行,把运输经济搞上去的需要,是建立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依法治运是培育和完善运输市场的必然。

依法对道路运输市场实施清理整顿,一方面体现管理于服务,保护合法经营,对那些遵纪守法的经营者,多服务,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之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抓经营行为的规范,对那些不自觉遵守道路运输有关法规、方针、政策的经营者,要依据有关法规,对其实行整顿,使经营行为达到规范化,确保运输市场的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的运输市场,需要依法实行监督,依法治理运输市场的任务是保护合法经营,保障货主、旅客和用户的合法权益,维护运输秩序,提高社会效益,使交通运输业真正起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整顿道路运输检查人员,首先要从自我做起,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整顿,核心是“依法”,只有依法,才能达到治理整顿运输市场的目的。只有执法者知法、懂法,才能增强法的意识,才能依法去治理整顿,在处理违章时,才能依法办理。二是要树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思想,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道路运输管理人员要不徇私情,认真执行运输管理的有关法规、条例。在运用法规上,要区别不同情况,严格执行法规的时效性和区域性,不得超越法规规定的有效区域,树立运管人员的整体形象。三是建立、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定期对行政执法进行监督检查,(即执法程序是否合法,文书和票据是否规范,认定事实是否准确,执法中有无徇私舞弊,玩忽职守,以权谋私,滥用职权和超越职权等违法违纪现象),使治理整顿后的运输市场真正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交通运输管理规范篇4

序号

牵头科室

抽查     对象

检查     对象

抽查比例及频次

检查时间

检查任务

配合或协同科室(单位)

  1

建设管理科

公路建设市场监督检查

重点公路建设项目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

每年3次,每次2个项目

3月

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强制性标准、技术规范、规程要求等执行情况;合同履约、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农民工工资保障等情况,信用评价情况,以及其他相关工作情况。

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市交通运输事业服务中心;区县交通运输局

 6月

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强制性标准、技术规范、规程要求等执行情况;合同履约、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农民工工资保障等情况,信用评价情况,以及其他相关工作情况。

 9月

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强制性标准、技术规范、规程要求等执行情况;合同履约、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农民工工资保障等情况,信用评价情况,以及其他相关工作情况。

 2

建设管理科

水运建设市场监督检查

重点水运建设项目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

每年3次,每次2个项目

3月

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强制性标准、技术规范、规程要求等执行情况;合同履约、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农民工工资保障等情况,信用评价情况,以及其他相关工作情况。

港航和铁路管理科、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市交通运输事业服务中心;区县交通运输局

 6月

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强制性标准、技术规范、规程要求等执行情况;合同履约、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农民工工资保障等情况,信用评价情况,以及其他相关工作情况。

 9月

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强制性标准、技术规范、规程要求等执行情况;合同履约、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农民工工资保障等情况,信用评价情况,以及其他相关工作情况。

 3

建设管理科

地方铁路建设市场监督检查

重点地方铁路建设项目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

每年3次,每次2个项目

 

2021年无相关建设项目。

港航和铁路管理科、市交通运输事业服务中心;区县交通运输局

 4

建设管理科

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监督检查

重点公路水运建设项目的试验检测机构和工地实验室

每年3次,每次2个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或2个水运工程建设项目

3月份

对试验检测机构和工地实验室标准规范执行、工作规范性、内部运行管理等情况进行检查

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区县交通运输局

 6月份

对试验检测机构和工地实验室标准规范执行、工作规范性、内部运行管理等情况进行检查

 9月份

对试验检测机构和工地实验室标准规范执行、工作规范性、内部运行管理等情况进行检查

 5

公路管理科

涉路工程建设监督检查

市级许可的涉路工程建设单位

全年抽查比例不低于10%,每年不低于5次

根据许可决定书的时间,在涉路工程施工期间进行检查

1.涉路工程施工位置、施工方案、技术指标等是否与许可的内容一致;

2.因涉路工程施工造成公路及附属设施损坏的,是否按标准及时修复;

3.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是否规范、完好;

4.是否符合保障公路及附属设施质量和安全的要求。

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市交通运输事业服务中心

 6

公路管理科

非公路标志设置监督检查

市级许可的利用跨越公路设施及在公路用地范围内设置的非公路标志所有人

全年抽查比例不低于10%,每年不低于2次

根据许可决定书的时间,在非公路标志施工期间进行检查

1.非公路标志施工位置、施工方案、技术指标等是否与许可的内容一致;

2.因施工造成公路及附属设施损坏的,是否按标准及时修复;

3.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是否规范、完好;

4.是否符合保障公路及附属设施质量和安全的要求。

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市交通运输事业服务中心;区县交通运输局

   7

运输管理科

省际、市际、县际(除毗邻县行政区域间外)道路客运(班车客运、包车客运、旅游客运)及班线运输监督检查

市级许可的道路客运(班车客运、包车客运、旅游客运)及班线运输企业

全年抽查比例不低于80%,每年不低于5次,每次不低于2家客运企业。

2月

投入运营车辆是否与许可一致、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并经检测合格;驾驶人员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是否遵守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运营线路是否符合规定;安全生产、运营服务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等。

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市交通运输事业服务中心;区县交通运输局

 3月

投入运营车辆是否与许可一致、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并经检测合格;驾驶人员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是否遵守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运营线路是否符合规定;安全生产、运营服务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等。

 4月

投入运营车辆是否与许可一致、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并经检测合格;驾驶人员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是否遵守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运营线路是否符合规定;安全生产、运营服务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等。

 5月

投入运营车辆是否与许可一致、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并经检测合格;驾驶人员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是否遵守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运营线路是否符合规定;安全生产、运营服务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等。

 6月

投入运营车辆是否与许可一致、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并经检测合格;驾驶人员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是否遵守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运营线路是否符合规定;安全生产、运营服务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等。

 7月

投入运营车辆是否与许可一致、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并经检测合格;驾驶人员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是否遵守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运营线路是否符合规定;安全生产、运营服务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等。

 8月

投入运营车辆是否与许可一致、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并经检测合格;驾驶人员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是否遵守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运营线路是否符合规定;安全生产、运营服务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等。

 9月

投入运营车辆是否与许可一致、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并经检测合格;驾驶人员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是否遵守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运营线路是否符合规定;安全生产、运营服务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等。

 10月

投入运营车辆是否与许可一致、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并经检测合格;驾驶人员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是否遵守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运营线路是否符合规定;安全生产、运营服务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等。

 11月

投入运营车辆是否与许可一致、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并经检测合格;驾驶人员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是否遵守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运营线路是否符合规定;安全生产、运营服务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等。

 12月

投入运营车辆是否与许可一致、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并经检测合格;驾驶人员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是否遵守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运营线路是否符合规定;安全生产、运营服务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等。

 8

城市交通科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含线路经营)监督检查

市级许可的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经营企业(含线路经营)

全年抽查比例不低于30%,每年不低于2次

3月

投入运营车辆是否与许可一致、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并经检测合格;驾驶人员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是否遵守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运营线路是否符合规定;安全生产、运营服务是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等。

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市交通运输事业服务中心;区县交通运输局

 9月

投入运营车辆是否与许可一致、与其经营业务相适应并经检测合格;驾驶人员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是否遵守道路运输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运营线路是否符合规定;安全生产、运营服务是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等。

 9

城市交通科

巡游出租汽车客运监督检查

市级许可的巡游出租汽车客运经营企业

全年抽查比例不低于30%,每年不低于2次

3月

投入运营资金、车辆及配套设施、设备是否符合许可条件;驾驶人员是否符合许可条件;运营区域是否符合要求;安全生产、运营服务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等。

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市交通运输事业服务中心;区县交通运输局

 9月

投入运营资金、车辆及配套设施、设备是否符合许可条件;驾驶人员是否符合许可条件;运营区域是否符合要求;安全生产、运营服务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等。

 10

运输管理科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监督检查

市级许可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经营企业

全年抽查比例不低于30%,每年不低于5次,其中1次联合相关部门实施;每次不少于2家企业;7月份为联合执法。

2月

专用车辆及设备、停车场地、从业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等是否符合许可条件;安全生产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

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市交通运输事业服务中心;区县交通运输局;(联合执法:市市场监管局)

 3月

专用车辆及设备、停车场地、从业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等是否符合许可条件;安全生产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

 4月

专用车辆及设备、停车场地、从业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等是否符合许可条件;安全生产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

 5月

专用车辆及设备、停车场地、从业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等是否符合许可条件;安全生产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

 6月

专用车辆及设备、停车场地、从业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等是否符合许可条件;安全生产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

 7月

专用车辆及设备、停车场地、从业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等是否符合许可条件;安全生产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

 8月

专用车辆及设备、停车场地、从业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等是否符合许可条件;安全生产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

 9月

专用车辆及设备、停车场地、从业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等是否符合许可条件;安全生产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

 10月

专用车辆及设备、停车场地、从业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等是否符合许可条件;安全生产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

 11月

专用车辆及设备、停车场地、从业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等是否符合许可条件;安全生产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

 12月

专用车辆及设备、停车场地、从业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等是否符合许可条件;安全生产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

 11

港航和铁路管理科

水路运输市场监督检查

市级许可的水路运输经营企业

全年抽查比例不低于30%,每年不低于2次

4月份

是否在依法取得许可的经营范围内从事水路运输经营;水路运输企业自有船舶运力配备情况,是否满足交通运输部相关规定;经营水路旅客班轮运输业务企业是否有可行的航线营运计划;是否按照要求配备海务、机务管理人员;与企业直接订立劳动合同的高级船员占全部船员的比例是否符合交通运输部相关规定;安全生产情况;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落实情况等。

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市交通运输事业服务中心;区县交通运输局

 12月份

交通运输管理规范篇5

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

 

为深化交通运输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交法发〔2020〕79号),结合交通运输监管实际,制定加强和规范交通运输事中事后监管三年行动方案如下。

一、行动目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到2023年,基本建成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息化监管为支撑、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交通运输新型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市场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互为支撑的交通运输协同监管格局,公路管理、水路运输、道路运输、海事管理、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等领域监管难题得到有效破解,监管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监管责任得到全面落实,交通运输市场主体竞争力和市场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二、主要任务

(一)明确监管事项和职责。

1.梳理事项清单。编制完善中央层面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按照法定权限和职责逐项细化落实取消和下放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措施。按照法律法规和“三定”规定明确的监管职责,结合权责清单,梳理部门职责范围内的监管事项,明确监管部门、监管对象、监管措施、设定依据、监管结果、监管层级等内容,按照要求、结合实际纳入国家和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并动态更新。(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直属海事局,部法制司、综合规划司、公路局、水运局、运输服务司、安质司、科技司、海事局分工负责,2021年完成)

2.明确监管职责。制定公布《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建立动态调整和长效管理机制。完善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运行机制,明确综合执法机构与行业主管部门、审批机构等的监管职责边界,厘清监管事权,避免监管职责缺位、越位、错位。(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法制司、公路局、水运局、运输服务司、安质司、海事局分工负责,2021年完成)

3.加强审管衔接。研究制定审批监管业务协作实施细则,明确协作流程,建立健全审批监管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定期沟通会商机制等,实现事前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衔接,切实形成监管合力。(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直属海事局分工负责,2022年完成)

(二)完善监管制度和规范。

4.制定监管规则。分领域梳理制定具体事项的监管规则并向社会公开,统一监管标准、规范操作规程、细化监管措施、明确监管责任。(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直属海事局,部公路局、水运局、运输服务司、安质司、海事局分工负责,2022年完成)

5.完善标准体系。加强综合运输、安全应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领域标准制定工作,推动编制出台一批重点领域标准。加快现行有效标准提档升级,推动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开展推荐性标准集中复审。(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直属海事局,部公路局、水运局、运输服务司、安质司、科技司、海事局分工负责,2023年完成)

(三)创新完善监管方式。

6.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动态调整完善《交通运输部双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明确抽查频次,制定实施细则,形成抽查台账,及时将检查结果向社会公示。健全部门联合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将更多事项纳入跨部门联合抽查范围,切实避免多头多层重复检查,减轻企业负担。(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直属海事局,部法制司、公路局、水运局、运输服务司、安质司、科技司、海事局分工负责,2021年完成)

7.对重点领域实行重点监管。探索建立重点监管清单制度,对重点领域重点事项实行重点监管。建立健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机制,注重源头预防、排查梳理、多元化解和应急处置。(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直属海事局,部公路局、水运局、运输服务司、安质司、海事局分工负责,2023年完成)

8.提升信用监管效能。研究制定《交通运输信用管理规定》,加强和规范行业信用管理。推进行业信用信息归集和信用评价,开展信用风险预警和分级分类监管。在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公路超限超载等领域开展诚信缺失问题专项治理,依法依规实施信用修复。(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直属海事局,部政研室、公路局、水运局、运输服务司、安质司、海事局分工负责,2023年完成)

9.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监管执法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智能化执法终端配备运用,深入推进非现场执法,强化大数据关联分析,推动实现监管对象的自动查验和在线监管。修订《交通运输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推动部省联动开展“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和对接。围绕重点监管需求,形成若干“互联网+监管”风险预警大数据模型。(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直属海事局,部法制司、公路局、水运局、运输服务司、安质司、科技司、海事局分工负责,2023年完成)

10.落实和完善包容审慎监管。加强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规律研究,分类量身定制监管规则和标准。密切关注部分市场主体运营动向,做好涉稳事件的预防和处置,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直属海事局,部公路局、水运局、运输服务司、海事局分工负责,2023年完成)

(四)提升监管效能。

11.全面提升监管能力。组织实施《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素质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优化执法队伍结构,提升执法队伍素质能力。组织开展监管执法业务培训,鼓励探索实行监管执法人员到重点监管企业进行岗位实训,培养“一专多能”监管执法人员,建立监管执法人员培训长效工作机制。(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直属海事局,部法制司、公路局、水运局、运输服务司、安质司、海事局分工负责,2023年完成)

12.严格规范监管行为。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制定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清单,加强执法记录仪配备和使用,做到执法行为过程信息全程记载、执法全过程可回溯管理、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全覆盖。全面推进监管执法公开,按照“谁执法谁公示”原则,除依法不予公开的信息外,行政执法职责、依据、结果等信息应当向社会依法公开。(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直属海事局,部法制司、公路局、水运局、运输服务司、安质司、海事局分工负责,2021年完成)

13.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联动协作。建立与公安、住房城乡建设、应急管理、市场监管、海警等部门的监管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应急联动。加强跨区域联动协作,建立健全线索通报、案件移送、案件协办等工作制度。完善与司法机关的案件移送标准和移送程序,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直属海事局,部公路局、水运局、运输服务司、安质司、海事局分工负责,2023年完成)

(五)分领域着力深化事中事后监管。

14.分领域落实事中事后监管重点任务。明确并落实公路管理、水路运输、道路运输、海事管理、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五大领域事中事后监管三年行动重点任务,聚焦事中事后监管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在压实监管责任、健全监管规则、完善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等方面持续攻坚发力,加强部门协同监管,补齐各领域各环节事中事后监管短板、弱项,实现从“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促进监管与服务相互结合,切实提升监管效能。(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直属海事局,部公路局、水运局、运输服务司、安质司、海事局分工负责,按相关负责单位进度推进)

15.组织开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事中事后监管试点。在辽宁、江苏、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开展危险货物运输事中事后监管试点工作,其中,辽宁试点危险货物港区重大安全风险防控管控工作,江苏试点危险货物运输跨区域全链条安全监管体系,浙江试点打造全链条、全覆盖的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监管与信息服务模式。在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开展货车超限超载治理试点工作。在江苏省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开展构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后交通运输新型监管体系试点工作。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作为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开展试点,着力破解交通运输事中事后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难题,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辽宁、江苏、浙江、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江苏省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分工负责,按相关负责单位进度推进)

三、工作保障

(一)抓好责任落实。健全领导和协调机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进度、责任分工。积极探索创新,细化实化具体监管措施,科学配置监管资源,加强对本地区、本系统事中事后监管三年行动推动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监管工作取得实效。监管执法部门工作人员要履职尽责、廉洁自律、公平公正监管。对忠于职守、履职尽责的,给予表扬和鼓励;对未履行、不当履行或违法履行监管职责的,要依法严肃追责问责,杜绝一放了之。

(二)提升保障水平。加大信息化支撑力度,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手段在事中事后监管中的重要作用。统筹推进执法服装、标志、装备统一相关工作。加强执法人员职业保障,根据监管执法工作需要,配置和更新必需装备的交通工具、通讯设备、取证设备等执法装备和安全防护装备。

(三)营造良好氛围。部加强对地方和试点单位工作的跟踪指导,推广典型经验。各地、各试点单位要及时总结做法经验,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工作任务,及时形成制度性成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对各地、各单位推进实施情况进行广泛宣传,形成市场主体诚信自律、社会公众监督的良好氛围。

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各自领域的事中事后监管相关工作。

    

    附件:1.公路管理领域事中事后监管三年行动工作任务

          2.水路运输领域事中事后监管三年行动工作任务

          3.道路运输领域事中事后监管三年行动工作任务

          4.海事管理领域事中事后监管三年行动工作任务

          5.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领域事中事后监管三年行动

工作任务

附件1

 

公路管理领域事中事后监管三年行动

工作任务

 

一、强化公路建设市场监管

(一)梳理事项清单,夯实监管责任。配合编制中央层面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清单,配合制定完善“互联网+监管”事项目录清单。(部公路局负责,按相关责任部门进度推进)开展年度公路市场秩序与服务质量检查,对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责任情况,以及从业主体履行法定义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部公路局负责,持续推进)

(二)健全监管规则和标准。研究修订《公路水运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公路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办法》。(部公路局负责,2021年完成)研究制定《公路建设市场信用管理办法》。(部公路局负责,2022年完成)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招标投标法》。(部法制司、综合规划司、财务审计司、公路局、水运局、运输服务司、安质司分工负责,按相关责任部门进度推进)推动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自律公约,鼓励行业协会参与公路建设企业资质标准修订等政策法规制定。(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公路局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三)多措并举提升监管效能。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方式检查项目实施、设计批复执行、政策落实等情况,并公开有关结果。部一般每年检查不少于4个省份、每省份不少于2个项目。(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公路局分工负责,持续推进)建立重点监管企业名录管理制度,对存在近期发生过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被行政处罚、屡罚屡犯、被投诉举报较为严重等情形的从业主体,计入重点监管企业名录并公布,采取重点监管措施强化监管。(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公路局分工负责,2023年完成)深化信用监管,开展年度公路建设市场全国综合信用评价,做好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公布从业主体信用信息,健全红黑名单制度,建立公路建设市场从业企业和从业人员严重失信行为“黑名单”。(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公路局分工负责,2021年完成)加强信息化监管,建设运行全国公路建设市场监管信息系统,推动部省联动开展“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和对接,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从业主体行为进行精准监管。(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公路局分工负责,2023年完成)完善线上投诉举报平台,拓宽和畅通群众监督渠道,依法调查处理。(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公路局分工负责,持续推进)部许可的公路监理资质实行“好差评”制度。(部公路局负责,持续推进)

二、强化货车违法超限超载监管

(四)加强车货源头监管。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货车非法改装专项整治。(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运输服务司分工负责,2021年完成)指导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推动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引导“四类企业”“四类场站”等重点货运源头单位安装称重检测和视频监控等设备并联网运行。(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部运输服务司指导,持续推进)监督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事中事后监管和事后倒查能力。(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运输服务司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五)构建治超监控网络。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入口称重检测,加快推进普通公路超限检测站建设改造和电子抓拍系统安装,在重要路段节点稳步有序布设非现场检测系统。(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公路局分工负责,2023年完成)加快推进治超系统部省平台建设,构筑“人防、技防、物防”治超监控网络,提升对货车违法超限超载自动识别和精准查纠能力。(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公路局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六)深入推进联合执法。深入推进治超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工作,及时解决联合执法中遇到的难题。(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公路局分工负责,2021年完成)加快建立车辆注册登记、市场准入和路面执法等相关信息共享和协同办理机制,全面提升联合执法效能。(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公路局分工负责,2023年完成)

(七)加强联动管理和信用治理。健全完善违法超限超载车辆检测、处罚信息抄送机制,依据公路安全保护条例、道路运输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对违法货车、货车驾驶人、道路运输企业和货运场所经营者进行相应处罚。(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运输服务司分工负责,持续推进)继续组织做好严重违法失信超限超载运输行为和相关责任主体信息认定、公示和工作,依法依规实施失信联合惩戒。(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公路局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三、强化大件运输许可监管

(八)加强大件运输远程监管能力建设。鼓励大件运输主要通道的收费站入口,完善车辆外廓尺寸自动检测设备,强化对通行车辆的“不见面”核查。(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公路局分工负责,2023年完成)利用高速公路称重检测、外廓尺寸检测、etC门架等数据,倒查大件运输车辆实际行驶轨迹,与许可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及时发现查处虚假填报、“大车小证”、不按许可路线行驶等违法违规行为,引导企业诚信办证、合规运输。(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公路局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九)构建大件运输许可联动机制。组织各地做好跨省大件运输并联许可“好差评”工作,推动评价、反馈、整改、监督全流程衔接,形成大件运输企业广泛评价、许可服务机构不断改进的良性互动局面。(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公路局分工负责,持续推进)积极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大件运输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公约和诚信企业评选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制定大件运输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提高大件运输企业安全运输能力。(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公路局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四、强化公路养护市场监管

(十)加快公路养护市场标准化法制建设。适时推动出台公路养护作业单位资质管理办法。(法制司牵头,部公路局配合)。研究制定公路养护市场信用管理的配套评价细则、公路养护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部公路局负责,2022年完成)

(十一)推动公路养护市场监管形成合力。开发建设全国统一的养护资质网上申报和监管平台,建立养护工程业绩采集系统,对养护从业主体行为、业绩进行监管。指导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充分运用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数据资源,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部公路局负责,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配合,2022年完成)指导地方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依据公路养护从业单位信用情况,在监管方式、抽查比例和频次等方面采取差异化措施。(部公路局负责,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配合,持续推进)指导地方建立跨区域协同监管机制,推行跨区域联合检查方式,形成横向协调、纵向联通的监管体系,防止重复监管和监管缺失,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部公路局负责,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配合,持续推进)

 

 

附件2

 

水路运输领域事中事后监管三年行动

工作任务

 

一、加强水路运输市场监管

(一)加强水路运输市场动态管理。完善国内水路运输及辅助业核查制度,跟踪不再具备许可条件的经营者整改情况,对整改后仍不符合条件的,依法撤销经营许可。(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部水运局、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指导,持续推进)实施国际及港澳航线客船、散装液体危险品船运输企业资质保持情况抽查和年度核查,开展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和无船承运企业运价备案及执行情况检查。(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水运局分工负责,持续推进)对于已取消相关许可的国际普通货船、集装箱船运输企业,内地与港澳间普通货船、集装箱船运输企业,无船承运业务企业加强日常备案管理。(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持续推进)加强监管,针对台湾海峡两岸间水路运输企业资质情况、公司经营情况、船舶营运情况等组织开展抽查。(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水运局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二)加强对违规航运企业查处。全面摸排辖区水路运输经营者的船舶运力和生产经营情况,会同海事管理机构严厉打击水路运输“挂靠”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对涉事双方按照非法转让水路运输经营许可或未经许可擅自经营水路运输业务行为,由经营者所在地水路运输管理部门严肃惩处。每年至少开展1次“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对诚信状况差、投诉举报多、受处罚警告多的经营主体提高抽查比例,重点加强水路客运、危险品运输企业监管,对抽查发现的问题加强督促跟踪,形成闭环管理。(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部水运局、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指导,持续推进)

(三)支持完善地方性法规。2021年组织开展辖区港区外客船停靠设施管理、载客12人以下船舶运输管理等有关情况摸排,认真梳理管理制度方面的不足并及时向地方人民政府报告,2022年协调推动地方人民政府开展相关政策法规起草工作,2023年支持推动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出台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相关政策法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部水运局、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指导,2023年完成)

    二、加强港口市场监管

(四)建立健全港口领域监管制度标准。建立港口安全、港口设施保安、港口经营市场秩序、服务质量和港口污染防治等综合监督检查机制,结合部重点工作任务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港口所在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部水运局、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指导,2021年完成)。修订《客滚码头安全管理要求》《危险货物集装箱港口作业安全规程》等标准规范。(部水运局负责,2021年完成)

(五)强化港口经营市场监管。逐个排查辖区内港口经营人的码头、堆场、储罐、客运站等设施是否依法履行竣工验收(含安全、环保、消防等专项验收),对发现问题的,实行清单管理、闭环管理,依法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无法整改的,依法依规处理。(港口所在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部水运局、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指导,危险货物港口经营人、港口客运站和码头2021年完成,其他港口经营人2022年完成)全面排查是否存在货运码头或客运码头超过靠泊等级违规接靠客运船舶,发现违规的,应当依法责令改正并处罚;依法加强对沿海港口经营人为航区的内河船舶提供货物装卸服务违规行为的监管。严格落实港口经营服务性收费政策,规范经营行为和收费行为。加大对下级管理部门履职情况的检查力度,指导督促履行港口经营市场监管职责。(港口所在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部水运局、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指导,持续推进)

三、加强航道管理

(六)加强航道养护监管。采取重点检查或者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相关单位贯彻落实《航道养护管理规定》《通航建筑物运行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情况,重点检查航道、通航建筑物及其他重要航道设施日常管理、养护、保护等方面情况。(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分工负责,部水运局指导,持续推进)

    (七)加强通航建筑物和航运枢纽大坝运行监测。督促运行单位加强客船和载运危险货物船舶过闸安全管理,制定专项运行调度和通航保障方案,并严格实施。(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分工负责,2021年完成)督促运行单位加强通航建筑物和航运枢纽大坝关键设施结构健康监测,加大设施设备的维护和升级改造力度,及时分析监测数据,提高预测、预警能力。(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八)加强航道资源保护。严格落实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制度,依法查处违反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规定的建设项目,重点查处未批先建、未严格履行审核意见导致航道通航条件严重下降以及未按规定及时清除影响航道通航条件的临时设施及其残留物的违法行为。(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四、加强水运建设市场监管

    (九)开展水运建设市场检查。部每年组织开展水运建设市场抽查并督促整改。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每年组织开展长江、西江航运干线水运建设市场抽查。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每年按计划开展本省水运建设市场检查。重点查处水运工程领域未批先建、转包、违法发包分包、围标串标、无资质或超资质范围承揽工程、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违法行为。(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部水运局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十)完善招标投标管理制度。跟踪《招标投标法》修订进程,适时启动《水运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修订工作。(部水运局负责,持续推进)

五、加强市场信用监管

(十一)加强水路运输(包括港口经营)市场信用监管。加强水路运输失信行为信息归集、共享、公开,改进信用系统功能,面向社会提供失信行为信息“一站式查询”。将失信行为信息报送纳入年度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督查检查范围,督促地方提高失信行为信息报送的时效性、准确性。(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分工负责,部水运局指导,持续推进)在自贸区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内船舶管理业告知承诺改革。(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水运局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十二)加强水运建设市场信用监管。每年组织开展水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企业和监理工程师信用评价,并公示公告信用评价结果。(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部水运局、海事局、救捞局分工负责,持续推进)推进水运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认定(乙级、机电专项)信用告知承诺制由自贸区扩大至全国范围实施。(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部水运局指导,2021年完成)2022年水运工程建设领域守信典型企业目录。(部水运局负责,2022年完成)

附件3

 

道路运输领域事中事后监管三年行动

工作任务

 

一、加强道路客运运营监管

深入落实五部门《关于深入推进道路运输安全专项整治切实加强道路运输安全协同监管的通知》要求,强化营业执照、机动车行驶证与道路客运经营许可资质衔接,规范市场主体和车辆登记管理,建立旅游客运全链条监管制度。(部运输服务司负责,2022年完成)研究制定800公里以上道路客运班线安全风险评估指南,切实加强道路客运运营安全监管。(部运输服务司负责,2021年完成)严格落实《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范》《汽车客运站安全生产规范》等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排查比对在用大中型客车使用性质与营运性质,加强接驳运输车辆夜间运行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关键岗位操作规程,压紧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主任,加强车辆动态监控和从业人员管理,推动道路客运安全运行水平明显提升。(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持续推进)

二、加强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

落实《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规则》,制修订相关配套制度标准,强化危险货物承运和车辆运行的监管。(部运输服务司牵头,安质司配合,2023年完成)研究修订《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建立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安全运营考核制度,健全完善企业准入退出机制。(部运输服务司牵头,安质司配合,2021年完成)印发《常压液体危险货物罐车治理工作方案》,全面启动罐车治理工作,促进运输装备标准化发展。(部运输服务司负责,2021年完成)制定提升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的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确保各项制度落实落地。(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持续推进)在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集中开展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集中整治,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2021年完成)持续推进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运单电子化,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联合执法协作机制和案件移交接收机制,推动完善全流程、全链条、全要素的监管体系。(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2023年完成)加强对辖区内企业安全运营考核,实施分级分类监管。(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2023年完成)

三、规范交通运输新业态经营

充分发挥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快推进网约车驾驶员和车辆合规化进程。持续优化完善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功能,加强对网约车平台公司运营情况的监测分析,为强化执法监管提供支撑。加快推动网约车平台公司向政府监管平台共享开放运营数据,加强对企业运营过程的透明化、实时化监管。(部运输服务司负责,2023年完成)完善部网络货运交互系统功能,加强网络货运运行监测,实施多维度闭环管理,促进网络货运规范健康发展。(部运输服务司负责,2022年完成)加强网约车平台企业合规化进程的督促检查,推动不合规车辆和驾驶员的清退。贯彻落实《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利用网络货运监测系统,加强对网络货运平台企业的动态监管,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密切关注新业态市场主体运营动向,指导督促企业落实维护稳定主体责任,排查防范和有效化解涉稳风险隐患。(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2023年完成)

四、创新驾培维修行业监管手段

修订《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强化驾培事中事后监管制度,落实驾培机构主体责任。(部运输服务司负责,根据上位法修订情况及时完成)加快推进驾驶培训监管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通过驾驶培训监管服务平台以及有关政务网站等渠道,将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加强社会监督。(部运输服务司负责,2022年完成)加强机动车驾培机构信用管理,健全完善驾培机构质量信誉考核制度。(部运输服务司负责,2023年完成)修订《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与考试大纲》,加强学时管理,规范培训行为。(部运输服务司负责,修订《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规定》后启动)督促培训机构和教练员严格执行培训教学与考试大纲,落实培训内容和学时要求,提升培训质量。(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持续推进)深入推进汽车维修信息公开,加快全国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推广应用,拓展系统服务,推进三类维修企业(业户)接入系统。(部运输服务司负责,2022年完成)严格落实机动车维修实施备案管理后的事中事后监管举措,促进维修市场规范发展。(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持续推进)

五、加强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管

加快推进重点营运车辆使用北斗车载定位装置,加强对“两客一危”车辆、12吨及以上重型货车等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控。(部运输服务司负责,2023年完成)加快修订《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动态监控抽查制度,完善抽查结果及时通报和信息共享机制,督促企业落实动态监控主体责任。(部运输服务司负责,2022年完成)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信息化监管作用,加强对车辆和驾驶员的动态监管,对疑似严重超速、疲劳驾驶、轨迹完整率较低的车辆及所属运输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强化部门协同监管,会同公安、应急管理等部门对安全管理不规范、驾驶员违法行为突出的运输企业实施联合监管,切实形成监管合力。(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持续推进)

附件4

 

海事管理领域事中事后监管三年行动

工作任务

 

一、夯实安全责任主体

(一)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建立航运公司分类分级管理制度。(部海事局负责,2021年完成)对辖区航运公司按照分类分级标准进行分级监管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实施相应的区别检查机制;做好水路运输船舶较大以上水上交通事故情况及结论意见书面通知经营者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水路运输管理部门工作。(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直属海事局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二、加强水上交通突出问题监管

(二)强化砂石运输船治理。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印发的《关于加强海砂开采运输销售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相关要求,强化监督管理,对从事非法运输海砂的内河船涉事船舶、船员、船公司依法进行查处,推动地方政府落实属地责任。(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直属海事局分工负责,部海事局、水运局、长江航务管理局指导,持续推进)

(三)加强船载危险货物和防污染监管。督促载运危险货物船舶编制安全和防污染应急预案。(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直属海事局分工负责,持续推进)推动地方政府及时完善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合监管机制。(部海事局、水运局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四)提升船舶监管成效。根据部制定的《长期逃避海事监管船舶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全面启动对逃管船专项整治活动。梳理形成辖区长期逃避海事监管船舶清单;做好基础数据核实;加强海事静态业务管理,标注清单船舶、对其所有人或经营人办理业务严格审查;通过行政处罚、协查、重点跟踪、约谈、违法记分等管理措施开展整治;强化信息通报,对长期逃避海事监管船舶予以公示,以便金融、保险机构获取上述船舶的所有人和经营人可能存在的失信信息。通过专项整治,实现长期逃避海事监管船舶“去存量、遏增量”。(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直属海事局、中国船级社分工负责,2021年完成)

三、开展重点水域通航安全整治

(五)做好桥区水上交通安全。督促落实《桥区水域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办法》,重点规范船舶航经桥区水域等行为。(部海事局负责,持续推进)按照部《船舶碰撞桥梁隐患治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分别组织开展桥区水上交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进一步保障桥区水域水上交通安全。(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长江航务管理局、相关直属海事管理机构配合,持续推进)推进实施桥区水域安全风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着力推动解决水域助航设施、警示标志设置不到位、维护不到位和专用航标管养单位缺失等问题。(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相关直属海事管理机构分工负责,航海保障部门配合,持续推进)

(六)加强水上通信秩序管理。加强水上无线电秩序检查,严查为逃避海事监管故意关闭aiS信号、篡改或冒用无线电台识别码、“一码多船”、“一船多码”等突出问题。(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直属海事局分工负责,持续推进)

附件5

 

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领域事中事后监管

三年行动工作任务

 

一、明晰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建立健全保障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主要领导有效落实安全生产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的制度。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要求,制定并公布安全生产权责清单,厘清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审批机构安全监管责任,按照单位、部门和岗位,分类分级逐级厘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职责和边界,量化岗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清单和履责规范。推进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清单数据化、督查督办闭环化管理模式。全面落实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压实依法持证人员安全生产职责,依法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推进实施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承诺制,明晰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责任,保障安全生产专项经费提取和专款专用,做到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部安质司牵头,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直属海事局,部公路局、水运局、运输服务司、海事局分工负责,2023年完成)

二、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

统筹开展年度安全生产检查,通过驻点督导、“开小灶”、综合督查、专项检查等方式,着力解决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突出问题。制定实施年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执法计划,将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或事故频发、存在重大风险隐患、违法违规行为多、信用等级低的生产经营单位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建立并实施重点监管企业名录管理制度,综合运用“四不两直”、“双随机、一公开”、明查暗访等方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针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实行闭环管理,涉嫌违法行为的,应进行查处或移交相关行政执法机构进行查处。编制交通运输各领域安全生产检查指导手册,指导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增强检查针对性、有效性。开展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督查,抽查在建公路水运工程项目参建单位质量安全管理行为、施工工艺、工程实体质量及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情况。扎实推进“坚守公路水运工程质量安全红线”行动,督促各地按照项目管理权限,建立健全红线问题自查、检查工作机制,加大施工现场安全自查、检查力度,推进红线问题动态整改清零。进一步推进平安工地建设。(部安质司牵头,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直属海事局,部政研室、公路局、水运局、运输服务司、海事局分工负责,2023年完成)

三、提升安全生产执法能力

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执法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相关专业法规推进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一体化,对违法违规行为实施“依法处理、整改教育、漏洞堵塞”三同步。研究制定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督相关管理规定,规范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程序。强化行业内跨区域、跨领域安全生产执法协作,完善与公安、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和联合执法机制,加强突出违法行为信息抄告和监管处罚信息互通,形成高压执法态势。加强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协调配合,完善安全生产违法线索通报、案件移送与协查机制,对违法行为当事人拒不执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决定的,依法申请司法机关强制执行。严肃查处危险货物瞒报谎报行为,对情节严重的,推动行刑衔接。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领域“互联网+监管”,推进信息化执法系统平台区域联网和信息共享,积极探索应用非现场监管及科技执法手段。(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部法制司、公路局、水运局、运输服务司、安质司、科技司、海事局分工负责,2023年完成)

四、强化安全生产重大风险管控

部出台《深化防范化解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工作的意见》,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大风险清单。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组织各有关单位深入摸排本地区本单位安全生产风险,摸清地理位置、危险特性、影响范围以及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后果等重大风险底数,建立重大风险基础信息、责任分工、防控措施、监测监控和应急处置“五个清单”,实施动态监测预警,强化风险状态和发展趋势研判,落实管控责任和措施,动态掌握重大风险状态变化情况。根据重大风险信息,建立行业安全生产风险“一图、一册、一表”,实施重大风险“图斑化”管理。深入分析行业安全生产系统性、区域性、多发性和偶发性等重大风险,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严格落实重大项目、重大决策安全生产重大风险一票否决制度,有效防范“黑天鹅”“灰犀牛”风险。(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直属海事局,部公路局、水运局、运输服务司、安质司、搜救中心、海事局分工负责,2022年完成)

五、推进安全生产信用管理

将企业安全生产信用纳入交通运输信用体系,推行安全生产信用评定,将信用评定结果作为差异化管理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库,及时准确记录企业违法违规信息,对存在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观故意行为的单位及主要责任人,依法依规将其纳入信用记录,加强失信惩戒,从严监管。(部政研室、安质司牵头,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直属海事局,部有关司局分工负责,2022年完成)

六、严肃安全生产追责问责

建立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对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生产经营者依法实施相应的职业禁入,对事故发生负有重大责任的社会服务机构和人员依法严肃追究法律责任,并依法实施相应的行业禁入。严格执行事故报告制度,对瞒报、谎报、漏报、迟报事故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责。推进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追责制度,依法维护和保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合法监管权利,激励担当作为,对不认真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失职渎职的,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研究推动重大险情调查和责任追究,推进建立典型安全生产事故深度调查分析机制,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调查处理安全生产事故,坚持问责与整改并重,建立事故暴露问题整改督办制度,深入剖析典型事故和重大险情深层次原因,及时制修订安全生产法规制度、标准规范、应急预案和有关政策,充分发挥事故调查对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的促进作用。(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直属海事局、部有关司局分工负责,2023年完成)

 

交通运输管理规范篇6

2005年交通运输管理工作要点2005年是北京市交通体制改革后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第一年,也是市运输管理局成立后打基础、建机制、抓管理、树形象的开局之年。新的一年交通运输行业管理工作非常繁重,市领导和全市人民对此高度关注,我们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根据市委、市政府及市交通委的总体工作部署,2005年我局运输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围绕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发展环境这一主线,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行业规范,积极探索以特许经营和信用信息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行业监管方式,大力推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全面推行全程办事制等优化服务措施,抓好涉及交通运输治理工程的重点工作落实,不断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为首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的运输保障。按照上述基本思路,2005年主要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行业规范(一)抓好3项立法前期工作。一是完成《北京市轨道安全管理办法》的报送和论证工作,争取市政府上半年施行;二是做好《北京市公共交通条例》、《北京市停车管理办法》、《北京市水域游船管理办法》等3个法规草案的拟订和立法准备工作;三是根据全市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工作结果,提出修改建议,做好《北京市汽车租赁管理办法》、《北京市包装托运业管理办法》、《北京市人力三轮车客货运输业管理办法》等涉及许可主体和程序变更规章的捆绑修改工作。(二)制订、修订行业规范。重点做好16个行业管理规范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制订13个,修订3个)。具体是:制订《出租汽车通用技术条件》(标准);修改《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车辆安全检测标准》;制订《出租汽车车身颜色规范》;制订《运输企业资质等级管理办法》、《运输行业从业人员资质管理办法》、《运输企业信用考核办法》、《运输行业从业人员信用考核办法》等10个行业管理办法;研究制订《公共交通电汽车驾驶员从业资质条件》;修改《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管理办法》、《游船船舶检验办法》。(三)开展工作调研。积极完成交通委组织的有关调研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重点抓好7项调研工作:一是上半年重点抓好一个郊区县卫星城客运交通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会同各郊区县交通局提出卫星城客运交通公交线网规划建议。二是开展公共交通线路发展和客运站功能规划的调研,为客运市场规范发展提供依据。三是抓紧停车收费调研,适时提出停车收费价格调整规范建议。四是按照《市区货运需求调查方案》,继续做好市区货运需求专项调查,为解决市区小、快、专需和客车运货、黑车运货问题打下基础。五是开展汽车检测/维修(i/m)制度调研,研究建立网络管理系统,为在北京市实施检测/维修(i/m)制度做好准备。六是根据我市费改税工作进度安排,会同有关部门搞好出租汽车运营价格体系的调研和论证,制定出租汽车调整运价方案并稳妥推行,促进出租企业的健康发展。七是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积极做好出租汽车管理体制与机制调研工作。(四)完善行业规划。一是根据市政府、市交通委关于我市交通行业总体规划部署,结合市场需求,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北京市综合交通规划》、《北京市道路运输规划》中制定涉及我局的基础性工作。二是结合运输行业发展实际,研究拟订《北京市公共停车场规划》、《北京市水域游船安全保障规划》草案。三是修改完善《汽车维修网点布局规划》。四是结合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和特许经营项目的设立进行调试,提出运输行业审批项目的规划意见;五是继续推进《奥运行动规划》相关工作的实施,做好涉及运输网络布局、运力配置规划等方面的基础性工作。二、强化行业管理,严格市场监管(一)积极推进特许经营,创新行业监管机制。在全市交通运输总体规划指导下,修订、完善《交通运输特许经营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征求有关部门和专家意见,争取早日出台;制订运输企业、从业人员资质管理办法、信用考核办法,以及各行业实施特许经营的规范性协议文本。积极研究探索运用招标、签订特许经营协议等新方式,建立“进出有序、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提高行业服务质量,解决交通运输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市场有效监管问题。年内拟会同各区县管理处、交通局在公交、出租、停车等行业分别抓好一、二个运输经营企业特许经营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二)建立信用信息体系,强化运输市场监督。一是进一步摸清行业底数,准确掌握行业基础数据,建立健全行业动态信息数据库,为建立信用信息体系奠定基础;二是主动加强与工商局、公安交管局、公交分局和交通执法、城管执法等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定期采集相关执法部门对交通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经营服务及违章处罚情况的信息记录;三是建立健全运输管理信用信息子系统,每季度对运输企业及从业人员的信用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后上网公示;四是制定相应的资质管理办法和信用考核办法,并依据此办法对信用不良、不具备资质、严重违法违规及忽视交通安全造成重特大事故的运输企业及从业人员,依法采取整顿、降级、停业直至撤销其经营资质的处理措施。此项工作上半年完成信用信息子系统数据的收集和平台的搭建、试运行,下半年拟进入正常运行,从而建立运输行业信用奖惩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各区县管理处、交通局依此做好相应工作。(三)开展3项专项整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一是协调配合相关部门重点对五环路以内100座立交桥下的空间场地进行整顿,使其全部专用于出租车候客站点和公共汽车场站设施。二是配合相关部门对14个被挪作他用的规划停车设施进行清理,限期整改,今后新建停车设施一律不得改变使用性质,保证停车设施的完整性和有效利用。三是对货运、货运配载和危险化学品运输等进行整顿,进一步规范秩序。(四)推动行业信息化进程,提升管理科技含量。一是参与配合编制交通行业管理信息化(电子政务)规划,进一步完善现有办公自动化系统。二是结合客运行业信息化规划的研究,建立客运站联网售票系统示范工程。三是会同公安交管部门在营运客车等行业领域推广安装行车记录仪。四是做好重点车辆动态跟踪监控系统的推广应用,年内完成200辆化危车辆、10000辆出租汽车GpS安装工作,引导企业以科技手段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三、整合运输资源,实施公交优先(一)大力推进公交优先战略。积极整合公共交通资源,年内拟新增和更新公交车辆2000辆。新开、调整公交线路30条,解决50个小区居民的出行问题。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扩大公交专用道工作,力争年内在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增设30公里公交专用道。在南中轴路、安立路分别完成和启动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BRt系统的安装建设工作。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对大容量公交车型方案进行论证,同时做好大容量公交沿线普通公交线路的调整和设施配置工作。通过票制改革和线路布局调整,引导公交与地铁客源合理分流。统筹城乡公交线路资源配置,优化行业结构和车型结构,积极探索新的小公共管理模式,提出小公共汽车运营优化调整方案,力求使公交、小公共、境内长途、地铁等运营方式合理接泊,方便换乘。(二)整合运输资源,发挥综合效能。加快物流园区建设,进一步引导物流集约化经营,推进货运行业重组,逐步实现搬家运输企业集约化、规范化经营和液化石油气的专业配送。在市区货运需求调查基础上,制定有利于削减市区高峰交通流量的集约化、专业化货物配送和错峰作业的组织方法。实施引导政策,优化物流企业发展环境,完善重点物流、货运企业联系制度,进一步放宽物流企业经营范围。配合地税等部门进行货运发票改革。研究推广物流企业与中小货运业户合作,提高货运组织水平。在北京出租汽车行业建立集车辆养护、餐饮休息等综合性服务为一体的10个“的士码头”,为经营者和驾驶员创造良好、宽松的经营环境。四、规范行政行为,优化发展环境(一)创新工作方式,推进全程。认真学习借鉴怀柔区政府全程办事制经验,积极稳妥地引进实施,并把它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一是根据市政府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结果,对运输行业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统一规划和调整,明确具体的审批范围、内容和依据;二是在局机关设立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对目前直接受理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实行一口受理、全程代办;三是在区县管理处、交通局已经各自实行的“一站式办公”基础上,选定一、两个单位进行“一口受理,全程代办”统一模式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市进行规范性推广;四是整合职能,规范运作,对局机关和试点单位直接受理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及运行程序进行重新清理、界定,将原来分散在各处(科)室的对外工作职能进行整合,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程工作程序和机制,并对受理内容、条件、程序、时限等进行网络公示,同时对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必要调整,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五是建立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和完善的配套管理制度,有效保障全程办事制的实施,同时对各区县交通局、市区管理处办事大厅进行相应规范,将运管行业对外审批项目、审批时限、审批依据、工作程序及工作人员统一对外公示,增加透明度,并设立监督电话。(二)强化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一是进一步完善法制工作制度,制定本局《依法决策工作制度》、《规范性文件审查规定》、《行政许可案卷评查标准》、《行政复议规定》等依法行政制度,促进我局各项法制工作有章可循。二是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以《行政许可法》为重点内容,加强对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日常培训工作,同时对局机关、市区管理处、郊区县交通局各级执法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考核和换发证件,加强执法队伍的资质管理。三是继续推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重新聘请社会监督员,建立社会监督员监督体系,年底组织对各执法单位进行考核,建立奖优罚劣机制。(三)理顺工作关系,健全工作机制。按照市政府批复我局“三定”方案确定的职能,进一步调整和确定工作职能定位。从明确部门责权范围入手,理顺部门、单位之间的关系,加强局与交通委之间、局机关各处室之间、机关与市区管理处和郊区县交通局之间的联系,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运行机制。各郊区县交通局、市区管理处也要进一步理顺内外部工作关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运行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制,把各项任务全面分解、细化,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清楚,并加强督促检查。(四)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注重发挥出租汽车暨汽车租赁协会和道路运输协会等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社会与企业联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和行业自律作用,引导协会积极开展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经营能力的信息、技术交流活动,并及时总结经验。积极参与、重点扶持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的筹建,主动提供政策支持、工作指导和相关服务,发挥其对汽修企业市场准入、规范服务和在争议调解、车损理赔等方面的特定作用。五、狠抓安全生产,确保行业稳定(一)提高认识,明确职责。一是要认清形势从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首都安全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高度,充分认识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二是要进一步明确并落实交通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牢固树立“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的思想。三是要进一步明确并落实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责,按照“管行业、管审批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严把企业资质、营运车辆、船舶技术状况和从业人员资质关。(二)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一是修订完善市运输局各部门和单位的安全生产职责,加快制定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规范。二是各行业管理部门、市区管理处每季度要根据辖区和市场、季节特点,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的落实方案。三是推行使用《交通行业安全生产检查通知书》、《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单》等制度,积累日常巡查、安全检查纪录和资料。四是发现安全事故隐患和问题,要立即提出整改和处理意见。超越职责以外的问题,及时书面函告安全生产监管综合部门,必要时通报至所在区县人民政府协调查处。(三)加强监管,确保措施落实到位。一是督促地铁运营公司做好地铁隐患整改项目落实工作及与地铁运营的衔接。组织开展地铁安全评价工作。二是紧密结合全国及本市人大、政协会议期间安全服务保障工作,在运输行业全面开展“安全月”活动,使安全意识更加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三是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特别是要做好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期间的安全检查和宣传教育工作,消除安全生产隐患。四是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省际客运、水域游船等运输行业的监管。对大吨小标的危险化学品运输槽罐及车辆进行集中清理;对省际客运存在站外揽客、超员载客行为等严重违规经营的企业、运营车辆和从业人员,定期集中做出处理。五是加强运输行业安全知识培训考核,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对重点行业雇佣外地驾驶员的摸底调查,组织开展安全知识考试,对考试不合格的,责令其所在企业不得继续录用。六、积极协调配合,确保重点任务完成(一)按照北京市区交通疏堵工程2005年阶段任务和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要求,积极做好市运输局承担的几项具体工作:一是研究解决立交桥下空间利用问题、减少公交路边停车和噪音扰民问题。二是调整公交站位,缩短乘客换乘距离。三是增加公交场站,在五环路内主干道增设50处公交车辆港湾,解决公交车辆占路停车问题。四是增设10处出租汽车候客站。五是落实治理大气污染第十阶段各项措施,加强机动车辆尾气治理,做好环保公交车更新工作。(二)做好2005年春运和五一、国庆黄金周等重点时段及特殊超限(大件)运输任务的运输组织协调和安全保障工作。按照市政府和交通委的统一部署,做好防控“非典”以及雨雪天气、防汛等特殊情况下的应急运输保障工作,确保遇有情况各项预案有效启动、相关措施及时到位。(三)继续大力推动“一卡通”发展。为推动数字化北京进程,缓解北京市交通拥堵,启动公交票制改革,适时研究提出公交月票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在巴士公交车、地铁13号线“一卡通”应用推广基础上,大力推进地铁1、2号线和地铁八通线“一卡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建设;现有巴士长途车和出租车“一卡通”使用,今后更新车辆全部安装使用“一卡通”,今年内要使“一卡通”出租车总数达到3万辆。与此同时,逐步理顺客运价格体系。(四)加强静态交通管理。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适时提出停车收费改革建议,调整理顺价格体系;加强占道费征收管理工作,确保规费应征不漏;制定停车协管员管理办法,完善管理机构,理顺停车协管员管理体制;制定停车经营者服务质量考核标准,建立停车场经营服务质量考核体系。(五)加强运输企业外地从业人员管理。积极配合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对各运输企业聘用的外地驾驶人员全面进行交通法规和从业资格的考核,凡考核不合格者,一律不准在京从事客货运输,考核合格者,一律录入行业管理信用信息系统,切实加强监管力度。(六)积极稳妥推进地出租汽车更新工作。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按照出租汽车外观形象设计原则,推广使用出租汽车专用车身颜色,并根据车型技术要求有计划的进行车辆更新工作,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领导班子建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认真抓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工作,提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加大公务员监督、考核力度,明确公务员的行为标准,全面开展公务员和行业管理人员行为规范教育。开展职业道德、优质服务、专业知识、行为规范的教育培训,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法制意识、廉洁意识、劳动意识和服务意识。制订党委议事规则,健全领导班子科学决策机制,加强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二)加强机关建设。健全工作制度,理顺工作关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运输管理局各项规章制度和内外部工作运行机制。加强机关现代化办公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办事办文效率和质量。加强机要保密和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内部安全稳定。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稳妥的做好区县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育和思想工作,做到统一思想认识,稳定职工队伍,坚守工作岗位,严肃各项纪律,确保机构改革的顺利实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开展。(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大力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洁从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树立运输管理部门的良好形象。(四)加强信息宣传、信访和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严格按规定收集和报送信息,防止信息倒流。加大正面对外宣传力度,严格宣传工作程序,进一步树立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的良好形象。运输局拟在上半年适时召开信息宣传工作会议。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监督,按规定要求和时限及时办复各类信访件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建议件。完善计划,落实责任,切实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交通运输管理规范篇7

【关键词】交通运输财务预算管理执行力现状影响因素措施

一、交通运输局财务预算管理的特点和现状

(一)特点

交通运输局是关于建设和管理地区公路建设、维修、整合以及其他相关工作的事业单位,所以其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特色,现阶段交通运输局的财务管理不仅包括对上级政府财政拨款的预算管理、还包括自行筹资的和创设的资金以及相关项目专项资金的预算和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交通运输局的预算管理工作也逐渐变得复杂和多样,涵盖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

(二)现状

现阶段交通运输局的财务管理工作在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及《行政单位财务规范》相关法律条例和制度规范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逐渐变得规范化和严格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交通运输局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交通运输局的财务预算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制度规范、预算指标、执行力度、监管力度以及考核体系等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二、影响交通运输局财务预算管理执行能力的因素

就现行的交通运输局的财务预算工作来看,由于其财务预算和决算的工作全部纳入省财政厅,之后通过县财政局来执行,所以笔者从财政预算的角度出发,就影响交通运输局财务预算管理执行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财政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不够高

预算编制作为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预算编制工作的高效开展和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开展交通运输局的财务预算编制工作时依旧采用粗放型的预算编制模式,预算编制的指标不严格、预算编制的规则不够规范、编制工作不够严谨,进而导致其预算编制工作存在耗时长、质量低、指导性不够强的问题,进而影响了交通运输局其他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

(二)财务预算指标与相关的财务目标不一致

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为了实现交通运输局更好更快的发展而编制的,所以预算指标需要与单位的战略目标、财务指标相一致,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一些交通运输局财务预算指标只是为了实现单位的短期目标,没有考虑到单位长远的财务目标和战略目标,使得各期预算的统计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很难进行调整,进而不仅影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降低了预算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

(三)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预算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是影响交通运输局财务预算管理执行力的又一重要因素,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一些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够高,不能熟练掌握现代化的财务预算方法和技能,面对日益复杂的财务活动,会出现技术的失误和错误,进而降低了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能力;此外,一些预算管理工作人员对《预算法》了解的不够深入和透彻,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自身的责任意识也比较低,从而导致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滞后性。

三、强化交通运输局财务预算管理执行能力的措施

预算编制质量不够高、预算指标和财务指标不一致以及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交通运输局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和开展,所以为了缓解上述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交通运输局的财务预算管理能力,笔者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的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强化交通运输局财务预算管理执行力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一)强化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强化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交通运输局财务预算管理执行能力的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首先要强化单位管理层财务预算管理的意识,以身作则,做好相关的宣传和引导工作;此外,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不断的提高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在提高其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提高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执行能力。

(二)严格交通运输局财务预算管理规范

严格的财务预算管理规范一方面要细化财务预算管理的指标和标准,根据交通运输局的实际财务支出和使用情况以及单位的战略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预算管理指标;此外,增强制度规范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第三,要完善财务预算管理的内容,使其能够包括财务预算编制、财务预算执行、财务预算考核、监督、奖惩等各个环节。

(三)深化财务预算监督和考核体系

深化交通运输局财务预算监督和考核体系一方面需要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增强其可操作性,并且要根据战略目标的变化以及财务活动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另一方面,要适当的扩大财务预算监督和考核部门的职能,使其能够参与到单位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在做到时时监督和考核的基础上提高交通运输局的财务预算管理执行能力,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四)加强现代化预算管理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力度

现代社会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再加之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需要交通运输局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以及预算控制和监督等各项工作积极的引进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进而能够有效的减少财务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和损失,进而能够有效的提高财务预算管理的执行能力,例如会计电算化、作业成本法以及精细成本法和oa办公系统等,都是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执行能力的现代化方法和技术。

四、结语

总之,通过上述对现阶段交通运输局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现状的描述发现,虽然随着现阶段我国社会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健全,交通运输局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绩效,但是在实际执行和运行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所以及时的提出切实可行的强化交通运输局财务预算管理执行能力的措施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也是需要相关财务工作人员一直努力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交通运输管理规范篇8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交通运输是能源消耗大户,是《节约能源法》明确的节能减排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强全市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交通运输的重要体现,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实际行动。因此,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交通企事业单位都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统一到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上来,落实目标责任,采取有力措施,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大力促进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为兑现政府的庄严承诺作贡献。

二、强化责任、落实分工,进一步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的管理力度

交通运输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行业,各部门要按照工作职责和行业管理职能的分工,结合各自业务特点,把节能减排作为重点任务,抓紧抓实;同时要推动和督促交通企业积极参与,自觉节能减排,形成以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为主导、交通企业为主体、全行业齐抓共管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一)市交通运输局:负责指导全市公路、水路、城市公交及出租车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组织拟订公路、水路、城市公交和出租车行业节能政策和规划,并监督实施。组织规划建设公路、水路运输体系,优化配置不同运输方式和运输站场布局,使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和“零换乘”。组织全市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示范活动,并组织验收。负责组织协调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指导承办单位完成相应活动项目。

(二)市公路运输管理处:负责全市道路运输节能减排工作,指导城市公共交通和出租车节能减排工作。加快调整优化道路运输运力结构,引导营运车辆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柴油在车用燃油消耗中的比重。组织推进道路运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强化道路货物运输组织管理,降低车辆空驶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大力推动货运拖挂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的发展。继续实施对客车实载率低于70%的线路不投放新的运力的调控政策。大力推进客运班线公司化改造,加强出租车调度完善预约制度。强化节能驾驶培训管理,全面提升驾驶员的节能意识、技能与素质。负责《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办法》的宣贯和实施,加速淘汰能耗高、排放超标和老旧车型,大力推广汽车节能新技术、新产品。负责组织推荐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并做好示范推广工作。负责本单位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

(三)市港航管理处、渡口管理所:负责全市水上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渡口码头建设步伐,着力推进撤渡改桥项目、督促县、乡镇政府及时撤渡、撤船,实施船型标准化建设,提高水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船舶科技进步和航运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内河集装箱船舶运输,优化运输船队的吨位结构,促进船舶向大型化、先进化、节能化方面发展。组织执行营运船舶准入退出制度,发展节能环保的新型运力,加速淘汰能耗高、排放超标的老旧船型。负责组织推荐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并做好示范推广工作。负责本单位及下属单位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工作。

(四)市公路管理所、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指导全市农村公路节能减排工作。在全市农村公路发展中抓好资源节约工作,指导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公路网络。开展节能型公路工程,将节能减排理念贯穿于公路工程的建设、养护、运营和管理的全过程之中,严格执行节能标准规范和施工验收规程。指导和监督各级公路管理部门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中推广应用节能减排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等。负责组织推荐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并做好示范推广工作。

(五)市公路设计室:以坚持节能和节约优先为原则,将节能减排理念带入交通设计之中,按照国家、行业和本省交通节能设计标准和规范组织设计工作,确保交通工程节能设计质量。

局直属其他单位负责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节能减排工作。

各县(区)交通局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地区职能范围内的节能减排工作,接受上级业务部门指导,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组织推荐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并做好示范推广工作。

交通运输管理规范篇9

1.缺乏统一调整道路运输关系的法律《道条》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道路旅客运输、道路货物运输及道路运输相关业务三方面,其中道路旅客运输主要为班车客运、包车客运和旅游客运。除此以外,《道条》第82条还规定,出租车客运和城市公共汽车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可见,《道条》的调整对象并未涉及到城市出租车和城市公交等城市公共交通领域。迄今为止,国务院也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城市客运管理的行政法规。原交通部和原建设部基于自身职能,分别针对各自指导的道路旅客运输和城市客运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和制度。如原交通部相继了一系列与《道条》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原建设部了《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管理办法》、《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等城市客运领域的相关规章。省级层面大部分颁布了地方道路运输条例,但地方《道条》对城市出租车和城市公交的调整范围也不统一,有的将两者纳入其调整范围(如《山东省道路运输条例》),有的则没有将两者纳入其调整范围(如《吉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从这种情况看,我国道路运输法律体系的调整对象和范围还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缺乏有机的统一。

2.对道路运输民事关系的调整存在盲区道路运输法律体系不仅包含道路运输行政法律关系,而且也包含道路运输民事法律关系。运输合同关系是道路运输民事法律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输合同法经历了从《经济合同法》到《合同法》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契合了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的改革过程。《合同法》中有34条规定对我国运输合同进行了全面规范,既规定了货物运输合同,又对旅客运输合同、多式联运合同进行了全方位的规范和指导。在肯定运输合同法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合同法》的这些规定只是原则性的、概括性的,作为运输合同法的配套规定,《汽车旅客运输规则》(以下简称《客规》)和《汽车货物运输规则》(以下简称《货规》)还需要更为详细的规范以指导实践,从而有利于促进道路运输民事法律关系的完善。

3.道路运输程序法尚不健全行政程序法适用于各个领域和部门,道路运输领域也不例外。因此,各部门应在不违背行政程序基本法的前提下制定各部门行政程序法,以规范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保证行政公开、公正、公平,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效率。虽然我国道路运输管理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许可法、处罚法、强制法、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为架构的程序法,但实际上道路运输方面目前只有3部程序法规,分别为《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交通行政复议规定》。其他程序法只是参考国家的行政程序法来实施,尚未制定出部门强制法。随着2012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的实施,《交通行政强制程序规定》的出台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只有不断完善道路运输程序法,才能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做到“有法可依”,维护道路运输秩序的稳定,促进道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我国道路运输法律体系的建议

1.尽快启动《道路运输法》的起草工作为了维护道路运输法规体系的完整,统一调整道路运输管理事项,近年来要求出台《道路运输法》的呼声愈来愈强烈。2007年11月,交通部在《关于促进道路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已明确提出要研究启动《道路运输法》的立法准备工作,作为道路运输最高管理部门的交通运输部要重视此项工作,应该尽快启动《道路运输法》的起草工作,将起草方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促使《交通运输法》的尽早出台。《道路运输法》包含的内容应该是统一的、全面的,既应该包含道路运输中的客运、货运及其相关业务,也应该包含城市出租车、城市公交等公共交通领域。城市出租车和城市公交作为道路运输法的调整范围是许多国家的通例,而且出租车客运和城市公交客运关系是道路运输关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由一个统一的法律进行调整。同时,道路运输法的调整对象应该是广泛的、完整的,既应调整道路运输行政法律关系,也应该调整道路运输民事法律关系,如各项运输合同关系、道路运输经营权关系等。

2.修订《客规》刻不容缓我国现行的《汽车旅客运输规则》是交通部1988年的,距今已有25年之久。当时《客规》的时代背景为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才刚刚起步,但是随着30多年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已经完全取代了计划经济,这就造成20世纪80年代颁布的《客规》明显落后于当前客运事业的发展,并且与现行法律有诸多不协调之处。例如,《客规》中规定的赔偿额度较轻,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合同法》的有关条款都有所冲突,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极为不利。因此,需要有关部门从人民利益出发,及时修订《客规》中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合同法》等国家新法相悖的事项,否则将阻碍道路旅客运输经营的有序发展,更不利于解决承运人与旅客之间的各种纠纷。《货规》的修订也是必要的。例如,《货规》规定“货运保险由托运人向保险公司投保,也可以委托承运人代办”。由于货主单位一般投保了财产险,在托运时不再单独投保货运险,而运输公司为了降低成本一般不会投保承运人责任险,在运输过程中一旦出现因承运人责任造成的货损、货差时,保险公司按财产险向托运人赔偿后,会向承运人进行全额索赔。《货规》中缺乏相应的赔偿限额的保护,将不利于道路货物运输赔偿制度的健全及道路货物运输的发展。

3.正确认识地方法规的作用当前,我国道路运输法律体系的特点是全国性法律缺失,而地方法规层出不穷。《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第64条规定:“除本法规定的只能制定法律的事项外,其他事项国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规。”《立法法》的规定为道路运输领域地方立法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法律支持。但是,从近年我国道路运输地方法规的立法情况来看,地方法规的作用太过突出,地方性法规“各自为政”的局面已经影响道路运输事业的统一健康发展,阻碍了道路运输市场的规范化。有学者认为,应凸显地方立法优势,提高地方立法水平,形成特色鲜明的地方道路运输法规体系。对于此种强调加强地方立法的观点,笔者认为有不当之处。因为当前完善我国道路运输法律体系的重中之重是加强中央立法,努力促成道路运输事业的统一发展,而不是依然鼓励地方立法。

交通运输管理规范篇10

第一条为了规范水路运输服务行为,维护水路运输市场秩序,保障旅客、托运人、收货人、承运人及其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水运事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为国内水路运输提供水路运输服务及相关业务的活动。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水路运输服务业,是指接受旅客、托运人、收货人以及承运人的委托,以委托人的名义,为委托人办理旅客或货物运输、港口作业以及其他相关业务手续并收取费用的行业,分为船舶业和客货运输业。

第四条水路运输服务企业必须依法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资格。

第五条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对全国水路运输服务业实施行业管理。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或其设置的航运管理部门(以下简称交通主管部门)依照本规定,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水路运输服务业实施行业管理。

第六条对水路运输服务业实施管理,应当遵循布局合理、服务方便、竞争有序、适应运输市场发展需要的原则。

第七条水路运输服务企业应当遵循方便、迅速、准确、节省的经营方针,为旅客和托运人、收货人、承运人提供服务。

水路运输服务企业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接受主管机关的监督和管理。

第八条任何企业从事水路运输服务业务,必须经过交通主管部门的批准,领取《水路运输服务许可证》,始得经营。

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以下简称“三资企业”)经营水路运输服务业务,应当经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章审批条件和程序

第九条设立水路运输服务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稳定的水路运输客源、货源和船舶业务来源;

(二)有与经营范围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

(三)有固定经营场所和必要的营业设施;

(四)有符合下列规定的最低限额的注册资本:

1、经营船舶业务的,为20万元人民币;

2、经营客货运输业务的,为30万元人民币;

3、同时经营船舶和客货运输业务的为50万元人民币。

第十条申请设立水路运输服务企业,申请人应当向拟设立水路运输服务企业所在地的县级交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该部门审核后转市(设区的市,下同)交通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并报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备案。

申请设立经营水路运输服务业务的“三资企业”,申请人应当向拟设立“三资企业”所在地的县级交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各级交通主管部门逐级审核后由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转报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申请人在所在地没有县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的,申请人应当直接向市(包括直辖市)交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第十一条申请设立水路运输服务企业,应当报送下列文件:

(一)水路运输服务企业开业申请书;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企业章程草案;

(四)拟注册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签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五)资信证明;

(六)办公经营场所产权证明(或租赁证明、协议等);

(七)主要出资单位同意设立企业的文件(董事会决议、联营协议或经济担保人证明);

(八)企业负责人和主要业务人员姓名、职务和身份证明;

(九)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文件。

第十二条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水路运输服务企业开业申请书和其他文件之日起10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转报市交通主管部门,或逐级转报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

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和市(包括直辖市)交通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审批机关),应当自收到水路运输服务企业开业申请书和其他文件之日起30日内决定批准或者不批准。对批准设立的,颁发水路运输服务许可证书(以下简称许可证书)。

第十三条水路运输服务企业应当凭审批机关颁发的许可证书,依照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办理企业登记、税务登记手续。

第十四条申请人取得许可证书后无正当理由连续180日未营业的,审批机关应当撤消其许可证书。

第十五条许可证书有效期限为3年。

水路运输服务企业在许可证书有效期限届满时需要继续从事水路运输服务业务的,应当在许可证书届满之日前30日内,向审批机关申请换领许可证书;未按本规定申请换领许可证书的,其水路运输服务经营资格自许可证书届满之日起自动丧失,审批机关应当在办理注销手续后通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注销该企业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中相关项目。

第十六条水路运输服务企业要求变更经营范围、企业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和经济类型等事项,应当申请办理变更审批手续。

申请变更经营范围的,应当报送下列文件:

(一)水路运输服务企业变更申请书;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修改后的企业章程;

(四)原许可证书;

(五)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文件。

申请变更企业名称、经济类型等事项的,应当报送本条规定的第(一)、(三)、(四)项文件。

申请变更企业法定代表人、住所等事项的,应当报送本条规定的第(四)项文件和拟变更项目的证明文件。

第十七条水路运输服务企业申请变更经营范围、企业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经济类型事项,应当依照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审批程序,报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后,换领许可证书。企业凭换领的许可证书办理企业变更登记手续。

第十八条水路运输服务企业终止营业,应当依照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停业注销手续。原审批机关应当收回许可证书,并转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注销企业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中相关项目。

第三章经营管理

第十九条水路运输服务企业的业务范围包括:

(一)船舶业务,是指接受承运人委托,为其代办下列部分或者全部业务:

1、承揽货源或客源(含旅游客源);

2、安排和联系货物配积载、船舶装卸或旅客乘降以及船舶作业所需拖轮、浮吊等;

3、办理旅客中转、货物中转或储存;

4、代售客票或签订运输合同,缮制运输单证、票据;

5、结算、交付票款或运杂费;

6、通报船期和货物到港情况,办理承运验收、货物交付手续;

7、联系船舶修理和船舶燃物料及其它用品供应;

8、协助处理属于承运人责任事宜和客货运事故;

9、办理承运人委托的其他事项。

(二)客货运输业务,是指接受旅客或托运人、收货人委托,为其代办下列部分或者全部业务:

1、联系船舶,确定舱位,签订运输合同,代订客票;

2、联系货物装卸、储存或驳运,签订装卸合同;

3、办理货物提取、交付手续;

4、结算、交纳运费票款和港口费;

5、办理货物运输、作业所需证明;

6、协助处理旅客或托运人、收货人责任事宜和客货运事故;

7、办理旅客或托运人、收货人委托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条水路运输服务企业应当在批准的经营范围内从事业务活动。

第二十一条经营港口业务的企业不得经营水路运输服务业务,但客运站除外。

第二十二条水路运输服务企业的分支机构不得从事经营活动。

第二十三条水路运输服务企业不得以本人名义为他人托运或承运货物,收取运费的差价。

第二十四条水路运输服务企业不得就同一委托事项同时接受当事人双方的委托。

第二十五条水路运输服务企业与委托方应当本着协商自愿的原则订立合同,并认真履行。由于一方责任造成另一方损失,应当由责任方负责赔偿。

第二十六条水路运输服务企业不得未受委托强行代办业务;不得出借、转让或涂改许可证书和有关货运业务单证;不得以不正当竞争手段从事经营活动。

第二十七条水路运输服务企业不得为无水路运输经营资格或超越经营范围的经营人和船舶提供水路运输服务业务。

第二十八条水路运输服务企业代办业务应当使用统一规定的单证和票据。

第二十九条水路运输服务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运输管理费,并接受年检年审。

第三十条水路运输服务企业应当分别于每年1月底和7月底以前向企业注册所在地的交通主管部门报送上一年度和上半年度统计报表与有关经营情况资料。

第四章罚则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或第三十条规定的,由县级交通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当事人所在地没有县级交通主管部门的,由市(包括直辖市)交通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未在限期内改正的,报请或直接由市(包括直辖市)交通主管部门责令其停业整顿。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市(包括直辖市)交通主管部门责令该机构停业整顿并处以1000至3000元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