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综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9:21

财务风险综述篇1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综述

中图分类号:F23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146-02

一、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一)国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内部控制理论起源于西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部控制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1992年9月,CoSo委员会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该框架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标,并指出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察五个相互关联部分组成。

此后,很多学者相继发展了内部控制相关的理论。Kinney,w.(2000)研究认为内部控制本身的复杂性、缺乏获得公司数据的途径、研究结果的潜在普遍性、有限的知识、披露信息的限制范围这五个方面会对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造成阻碍。moerland(2007)根据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报告做了实证检验,并建立了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数体系。这些指标包括: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幅度、审计委员会或类似职能部门的职能、是否建立全面的内控制度、内部审计报告的披露程度等。Doyle(2007)对美国2002―2008年间披露出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779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质量受企业规模、成立年限、涉及业务的复杂度、盈利状况、增长速度、业务重组以及治理结构这七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在CoSo委员会出台内部控制框架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吴水澎(2000)在对CoSo报告关于内部控制的界定和创新观点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从优化控制环境、开展风险评估、设立适当的控制活动、加强信息与沟通、完善监察制度五个方面建立企业的内部控制框架。阎达五(2001)认为,保证资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提高经营的效益和效率是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框架应该将政府指导与企业自身完善相结合,要抓住的关键问题是确定权责分配和董事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加强预算管理,重视对员工的行为规范。赵雯(2002)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CoSo内部控制框架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内部实施的,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一体的,只能提供合理保证的全员参与的管理质量控制体系。

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方面,骆良彬(2008)把内部控制五要素分解为三级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结合专家打分,建立内部控制整体质量和各构成要素的隶属度矩阵,对内部控制进行模糊评价。张先治(2011)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成果,利用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企业内部控制的四个目标(战略目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和法律法规的遵循)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李超(2011)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公司规模、关联方数量、存货比重、销售收入增长率、亏损状况、altmanZ分数这6个变量中提取因子,构建判定内部控制质量的分数。方红星(2011)采用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鉴证意见类型来度量内部控制质量。

二、国内外关于财务风险的研究

(一)国外关于财务风险的研究

国外学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财务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其研究经历了从简单易懂的单变量模型到综合的多变量模型。Fitzpatrick(1932)最先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他将19家样本公司分为破产组和非破产组,通过对比分析多个财务比率,发现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和所有者权益/总负债这两个比率对财务风险有较强的预警能力。在此基础上,Beaver(1966)将79家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和79家相同规模的运营正常的公司作为样本,利用单变量模型分析涉及企业活动不同方面的30个财务比率,结果发现这些比率中现金流量债务比、资产负债率和资产净利率能有效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并且距离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时间越接近,预警能力的准确性越高。单变量模型简单易懂,但是变量选择的主观性太强,且只能通过单个财务比率来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缺乏说服力,逐渐被多变量模型替代。

多变量模型就是采用多个财务指标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来预测财务风险。altman(1968)对33家破产公司和33家非破产公司进行比较研究,最终选取了营运资金/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息税前利润/总资产、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总额/总负债和销售收入/总资产5个财务指标加权构建了Z分模型用以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Z分模型给后来的学者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者利用Z分模型对财务风险预警进行研究。ohlson(1980)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方法对105家破产公司和2058家正常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公司规模、经营业绩、资本结构和融资能力能够影响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m.odom(1990)以Z分模型中的5个财务比率为研究变量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的神经网络模型对64家破产公司和64家正常公司进行配对比较研究,发现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财务风险的预测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二)国内关于财务风险的研究

我国对财务风险的研究相比国外起步要晚一些。向德伟(1994)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是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是客观上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组织不力、决策出现失误、管理不当等主观方面。

关于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方面,我国学者周首华(1996)在Z分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指标建立了F分数模型。吴世农等(2001)从21个财务指标中筛选出影响财务风险最显著的6个预测指标,应用了线性概率模型、Fisher线性判别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建立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均能有效地预测财务困境,但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误判率最低。杨淑娥(2005)基于120家上市公司10个财务指标的数据,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工具构建预测模型,并对同期的60家上市公司进行检验,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是预测财务风险的有效方法。

三、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的研究

(一)国外

国外关于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Lawrence.R.Dicksee(1957)在较早时间就对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组织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将会造成财务信息的不准确、不完整和不及时。在组织内部使用内部控制框架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流程,能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从而降低财务风险。ashbaugh-Skaife(2008)等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不足时容易导致会计差错的出现,从而产生各种风险(如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因此,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降低企业的风险。

(二)国内

国内学者对于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的研究也少。鄂秀丽(2008)以吉林省114户国有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财务风险不重视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控制不足,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财务预警指标将会明显好转,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袁晓波(2010)利用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2008年的年报数据,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评价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通过五要素的分组检验和内部控制的总体检验分析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具有正向影响。李维安(2013)提出内部控制包括公司内部治理控制、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三个层级,其中管理控制以经营管理层为控制主体,其控制对象是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四、简要述评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尤其是内部控制框架的提出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国内外对于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的研究已处于成熟阶段,但对于两者相结合的研究还很少,具体到某一行业的研究就更少,使内部控制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未能有效显示,未来研究可延伸至具体的某一行业。

参考文献:

[1]the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ofthetreadwayCommission.enterpriseRiskmanagement-integratedFramework[m].1992.

[2]altman.edwardi.FinancialRatios.DiscriminateanalysisandthepredictionofCorporateBankruptcy[J].JournalofFinance,1968,(9):

598-609.

[3]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审计研究,2011,(1):69-78.

财务风险综述篇2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完善的市场经济,并购被人们重视起来,主要从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出发,分析引起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存在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1财务风险的含义

1.1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并购融资或因兼并背负债务,而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从风险结果看,这的确概括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最核心部分,即“由融资决策引起的偿债风险”。但从风险来源来看,融资决策并不是引起财务风险的惟一原因,因为,在企业并购活动中,与财务结果有关的决策行为还包括定价决策和支付决策。

(1)企业并购是一种投资行为,然后才是一种融资行为,投资和融资决策共同影响着并购后的企业财务状况。

(2)企业并购是一种特殊的投资行为,从策划设计到交易完成,各种价值因素并不能马上在短期财务指标上得到体现,而必须经过一定的整合和运营期,才能实现价值目标。

(3)企业并购的价值目标下限也决不仅仅是保证没有债务上的风险,而是要获取一种远远超过债务范畴的价值预期目标,实现价值增值。

1.2引起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

(i)不确定性。

企业并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从宏观上看,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经济周期性的波动、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动;从微观上看,有并购方的经营环境、筹资和资金状况的变化,也有被收购方反收购和收购价格的变化等。这些变化都会影响企业并购的各种预期与结果发生偏离。同时,企业并购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法律、财务、专有技术、环境等。这些领域都可能形成导致并购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原因。

不确定性因素通过由收益决定的诱惑效应和由成本决定的约束效应机制而导致企业并购的预期与结果发生偏离。一方面,不确定性因素具有价值增值的特点,这就给决策人员带来了价值诱惑力,强化了控制负偏离追求正偏离的目标和动机;另一方面,不确定性因素又客观存在着导致成本膨胀的可能性,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排除可能带来的损失,这又给决策人员带来一定的约束力。这种价值诱惑力和成本约束力的双重作用形成了诱惑效应——约束效应机制。当诱惑效应大于约束效应时,并购的预期与结果发生正偏离,取得并购成功;当诱惑效应小于约束效应时,并购的预期与结果发生负偏离,造成财务风险。

(2)信息不对称性。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性也普遍存在。例如,当目标企业是缺乏信息披露机制的非上市公司时,并购方往往对其负债多少、财务报表是否真实、资产抵押担保等情况估计不足,无法准确地判断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从而导致价值风险。即使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也会因对其资产可利用价值、富余人员、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情况了解不够,导致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大,致使整合失败。而当收购方采取要约收购时,目标企业的高管人员为了达到私人目的则会有意隐瞒事实,让收购方无法了解企业盈亏、或有负债、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等,使收购方的决策人基于错误的信息、错误的估价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致使并购成本增加,最终导致并购失败。

2财务风险的种类

2.1定价风险

(1)目标企业的财务报表风险。在并购过程中,并购双方首先要确定目标企业的并购价格,主要依据便是目标企业的年度报告、财务报表等。但目标企业可能故意隐瞒损失信息,夸大收益信息,对很多影响价格的信息不作充分、准确的披露,这会直接影响到并购价格的合理性,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面临着潜在的风险。

(2)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风险。并购时需要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进行评估,对标的物进行评估。但是评估实践中存在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问题,以及外部因素的干扰问题。

2.2融资风险

融资安排是企业并购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在并购链条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融资超前会造成利息损失,融资滞后则直接影响并购计划的顺利实施,甚至导致并购失败

2.3支付风险

(1)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以及由此最终导致的债务风险。现金支付工具自身的缺陷,会给并购带来一定的风险。首先,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是一项巨大的即时现金负担,公司所承受的现金压力比较大;其次,使用现金支付工具,交易规模常会受到获现能力的限制;再者,从被并购者的角度来看,会因无法推迟资本利得的确认和转移实现的资本增益,从而不能享受税收优惠,以及不能拥有新公司的股东权益等原因,而不欢迎现金方式,这会影响并购的成功机会,带来相关的风险。

(2)股权支付的股权稀释风险。如香港玉郎国际漫画制作出版公司并购案,其领导层通过多次售股、配股集资,进行证券投资和兼并收购,这一方面稀释原有股权,另一方面也为其资本运营带来风险,最终导致玉郎国际被收购。(3)杠杆支付的债务风险。2o世纪8o年代末,美国垃圾债券泛滥一时,其间11.4的并购属于杠杆收购行为。进入20世纪9o年代后,美国的经济陷入了衰退,银行呆账堆积,各类金融机构大举紧缩信贷,金融监督当局也严辞苛责杠杆交易,并责令银行将杠杆交易类的贷款分拣出来,以供监督。各方面的压力和证券市场的持续低迷使垃圾债券无处推销,垃圾债券市场几近崩溃,杠杆交易也频频告吹。不同支付方式选择带来的支付风险最终表现为支付结构不合理、现金支付过多从而使得整合运营期间的资金压力过大。

3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研究

3.1收集信息降低企业估价风险

由于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是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因此并购企业应尽量避免恶意收购,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并购方可以聘请投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全面策划,审定目标企业并且对目标企业的产业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做出合理预测,在此基础之上的估价较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

另外,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企业价值的估价方法有贴现现金流量法、账面价值法、市盈率法、同业市值比较法、市场价格法和清算价值法,并购公司可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以及掌握的资料信息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目标公司的合理评估方法,合理评估企业价值。

3.2统筹安排降低融资风险

并购企业在确定了并购资金需要量以后,就应着手筹措资金。统筹安排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量大小,这些问题与并购方采用的支付方式相关,而并购支付方式又是由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的。并购的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三种,其中现金支付方式资金筹措,压力最大。

并购企业可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每股收益摊薄、股价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筹措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结构设计,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各种组合,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来取长补短。

3.3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降低流动性风险

由于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资产负债结构性的风险,必须通过调整资产负债匹配,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来降低。但若降低流动性风险,则流动性降低,同时其收益也会随之降低,为解决这一矛盾,建立流动资产组合是途径之一,使流动性与收益性同时兼顾,满足并购企业流动性资金需要的同时也降低流动性风险。

3.4增强财务杠杆降低财务风险

杠杆收购的特征决定了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整合目标企业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在杠杆效应下,高风险、高收益的资本结构能否真正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取决于此。高额债务的存在需要稳定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来偿付,而增强未来现金流量的稳定性必须:(1)有理想财务状况的目标公司,才能保证有稳定的现金流量。(2)审慎评估目标企业价值。(3)在整合目标企业过程中,创造最优资本结构,增加企业价值。只有未来存在稳定的自由现金流量,才能保证杠杆收购的成功,避免出现不能按时偿债而带来的技术性破产。

3.S通过法律保护降低财务风险

在并购过程中,签订相关的法律协议是必要的,协议中应该包括相关的文件、义务、治理、保密、非竞争、陈述及保证和赔偿等。因为在调查中往往不可能深入到每个细节,因此为了确保企业在并购中的正确性签定法律协议是非常必要的。并购中,经常存在被并购方刻意隐瞒或不主动披露相关信息的情况,财务风险在每一起的并购中都是存在的。这就要求企业在实际操作中稳健、审慎,用准确的财务数据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合理、完备的财务运作和细致、充分的产业判断相结合,才能成功地降低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综述篇3

由于市场利率、信用水平、偿债能力、购买能力的不确定性,就给财务成果带来了不确定性。根据筹资的性质和过程,筹资风险企业主要有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偿债能力风险和购买力风险。1.利率风险银行利率受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物价变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率的不稳定性容易导致利息波动风险,进而影响到资本本身的价值和筹资成本的变动。当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时限较长,涉及金额较大,贷款利率一旦变动,所偿付的利息金额将会有较大的变动。2.信用风险由于企业可以用来抵押的资产量不足,有能力提供担保的企业一般不愿意提供担保,企业主要依靠品牌和信誉来贷款,银行非常关注企业的还款能力。特别是长期的和连续性的贷款,一旦企业不能按时、足额还本付息,将会降低企业的信用评级,影响企业继续向银行贷款的额度,会增加后续贷款的难度,严重的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3.偿债能力风险当企业贷款用于项目建设时,因投资回报期较长,收益在短期内无法显现。企业需要动用流动资金或者筹集短期资金来偿还贷款的本息,降低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在无法及时足额筹集资金的情况下,企业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导致企业信誉下降,增加再度筹资难度和筹资成本,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降低企业偿债能力,形成偿债能力风险。4.购买力风险由于币值的变动给筹资带来的影响。当货币贬值时,同一额度货币的购买能力将下降,形成购买力风险。

二、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有对外投资风险和内部投资风险。对外投资风险主要有直接投资风险和证券投资风险。内部投资风险主要是基本建设投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有:1.投资可行性研究不充分,造成企业获利期望值过高的风险。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由于调研不充分、信息不对称、咨询不彻底,高估收益,低估费用,造成项目获利能力降低,给企业带来投资决策性的财务风险。主要是过高的估计了现有人员的营销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过于乐观的估计了产品的市场前景、产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过高的估计了投资收益率,缩短了投资回收期;过低的估计了营销成本和费用。2.投资决策失误风险。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忽视自有资金与负债资金、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比例,导致企业的资金结构失衡;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不考虑实际的资金状况,盲目扩大投资规模,导致产能过剩且开工不足,负担沉重,使企业在背负巨额负债的同时出现经营亏损,形成偿债压力,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3.投资失败风险,由于企业在投资建设之前,没有履行必要的法律程序(如土地征用、建设规划、环保评估等),盲目建设,导致项目建成后不能投产,不能经营,甚至要拆除,形成巨大的损失;由于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更新换代,在项目建成后,所产产品已经严重落后,一旦继续经营就要亏损,导致项目无法正常运转,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由于对新进入的行业了解不充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生产的产品品质低劣、销售价格低廉、市场难入、亏损运营,长此以往会造成企业资金缺乏的恶性循环,形成财务风险。4.重复建设、资金沉淀风险。在项目的筹划、设计阶段,缺乏有效地市场调研和发展规划,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项目建成后使用率低,占用大量的资金而且不能发挥效用(资金沉淀),影响企业资金周转。5.投资产权纠纷风险。在采取合作或合资经营的情况下,由于各种人为的原因,导致运作不规范甚至混乱,形成复杂的财务管理关系、不断变动的经营模式、模糊的产权归属关系,极易导致产权纠纷,形成产权风险。

三、资金管理风险

1.存货资金沉淀风险;2.经营资金迟滞风险,主要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回收风险等;3.流动性风险。当企业的资产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变为现金时,企业就可能出现存量现金不足,导致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出现问题,不能清偿到期债务;4.对外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形成的担保风险。

四、收益风险

1.由于产品不对路,使销售数量、价格的急剧萎缩,库存大量积压,财务成本居高不下,经营业绩严重下滑甚至出现巨额亏损,形成产品性收益风险;2.由于同类型企业新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使产品成本大幅降低,原有产品降价亏损销售,形成技术性收益风险;3.由于产品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不能达到预期的使用功能或效果,只能降价销售或者销毁,形成质量性的收益风险;4.虽然产品适销对路,但是生产数量过大,超过市场容量,导致产品积压和报废,形成市场容量性收益风险。

五、收益分配风险

财务风险综述篇4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信息熵

2007年5月,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率领的全国政协委员“高校贷款情况”视察团赴重庆、湖北进行视察。通过对全国30多所高校的调研,全国政协公布了一份高校负债问题的报告。报告警示,部分高校已存在严重的财务风险。随着高校的规模扩张,资金短缺成为了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因此各高校开始大规模的贷款,高校的财务风险也随之产生。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已成为当前高校运作和管理的重要部分。因此,建立和健全高校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对提高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确保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财务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概述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因此各高校开始大规模贷款、融资,大多数高校都开始负债运营。如何正确认识高校这种高负债率运营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已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其中马红红等结合高校财务管理和财务机制的特点,从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监控机制和预警机制五个方面构建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评估多级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高校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水平进行实证评估。魏良华等从内部控制、财务业务、财务人员和流程管理四个方面构建了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进行评估。郜蕊通过对高校财务风险特征的研究,根据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原则及要求,从总体失衡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动能力、运营绩效能力、成长能力五方面着手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徐紫娟和陈国旗认为高校财务风险的评价是从负面效益的角度反映高校负债状况和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全面考核和评价高校的财务发展潜力、衡量高校在负债和风险方面的承受能力。黄辉从资金结构、资金周转、资金运用和连带责任四个方面进行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设置。蒋业香和李存芳从负债风险、运营风险和投资风险三方面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从以上叙述可以看出,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高校财务风险的涵义,其评价指标体系也很难统一,总结各学者的观点主要从筹资风险、运营风险、负债风险三方面分析高校财务风险,建立其评价指标体系;从评价方法上看,已有的研究主要运用的是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这为本文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本文探析信息熵法在高校财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高校财务风险的内涵及构成

对于高校财务风险的内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其中,薛白认

为高校财务风险是高等院校在其财务运转过程中存在无法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即高校在发展中因负债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潘恒楚认为高校的财务风险指的是高等院校在运营过程中因资金运动的不确定性而面临的风险。雷玉生认为高校财务风险是指某个事件对高校财务状况造成破坏和伤害的可能性或概率,具体可分为系统性财务风险和非系统性财务风险。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定义高校财务风险,认为高校财务风险是高等院校财务运转系统中不确定性程度的度量。

高等院校的财务运转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包括教师工资发放等日常运转,还包括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教学科研服务、投资开办相关产业等各方面的资金运转过程。因此要度量这个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程度,可以从日常营运、资金的筹集、投资相关产业三方面进行。其中高校的营运风险指的是高校在教师工资管理、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的日常运转过程中可能给高校带来的资产流失的风险;资金筹集会给系统带来的不确定性,即筹资风险,主要指高校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高负债经营形成不良影响的可能性;投资相关产业的风险,即投资风险,主要指高校投资经营相关产业使学校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三、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是评价高校财务运转系统运转的不确定性程度,属于系统评价,因此须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本文在充分认识高校财务风险的内涵及其构成的基础上,根据科学性、系统优化性、总体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从筹资风险、营运风险、投资风险三方面设置指标,见表1。

四、信息熵法在高校财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五、结束语

随着信息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信息熵的概念和应用范围也不断拓展。目前信息熵的概念在社会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信息熵反映的是系统的不确定性,其作为一种新的度量风险的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本文从信息论的角度把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视为一个抽象的系统,并探析了运用信息熵进行风险熵值的计算的合理性,为高校财务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度量方法。

【参考文献】

[1]全国政协调研报告.建议发行一千亿教育国债[eB/oL].新华网,2007-07-06.

[2]马红红,李剑,王明伟.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12(3):85-89.

[3]魏良华,李华军,邓彦.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德高校财务风险管理评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2):41-44.

[4]郜蕊.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证券期货,2009(8):24-25.

[5]徐紫娟,陈国旗.高校财务风险控制模型的分析与实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0(11):63-65.

[6]黄辉.高校财务风险的衡量指标[J].统计与决策,2005(12):52-53.

[7]蒋业香,李存芳.基于模糊集合理论的高校财务风险分析与评价[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23(2):58-66.

[8]薛白.浅析高校财务风险的主要特征[J].枣庄学院学报,2010,27(3):119-120.

[9]潘恒楚.高校财务风险的探讨[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7):111-113.

[10]雷玉生.高校财务风险综述与识别[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5):125-126.

财务风险综述篇5

关键词:集团财务风险管理与防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对于大型集团公司的改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就我国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现状来说,依然与国外先进管理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风险管理基本原则

对集团财务风险的有效预防措施进行详尽的探讨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内容是:集团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实质和原因。对这一内容进行有效分析,我们可以从外部原因及内部原因两方面展开探究。

(一)集团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从内部因素来看,一个集团的运营基础就是财务,财务是一个公司运作的血液。风险之所以为风险,在于其不可控性。集团公司在不断发展扩张的过程中,为了筹集相应发展资金,极有可能对相应的财务风险存在侥幸的心理,在扩张的推动下,忽略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降低了自身对于财务风险的掌控能力。就集团公司财务风险而言,越是结构稳定的集团公司越不容易出现较大的财务风险;反而是哪些规模或者运营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或者转变的集团公司更容易出现财务风险,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集团公司的下属机构是整个集团的财务来源,在没有任何防范措施的基础上动摇根基,在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时,就会容易受到冲击,从而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从外部因素来看,集团公司造成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一、受经济体制以及经济政策,集团公司自身融资投资效率的影响;二、就金融市场来说,在市场利率和汇率等因素的影响下,筹资难易程度变化不定;三、综合政治法律环境的影响。作为集团公司而言,如果不想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积极的去适应其发展规律是最好的途径,在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规避外部因素带来的财务风险,是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必然选择。

(二)集团公司财务风险预防管理基本工作原则

通过上文的相关论述,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集团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主、客观因素,针对这一系列影响因素,要想提高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能力,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均衡原则

集团公司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过程中,均衡原则的把握至关重要,均衡原则条件下的集团公司不可能一味的去追求受益最大化而放任风险的存在,也不可能一味规避风险放弃自身的发展机会,在这两者的选择过程中,只有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才能真正达到集团公司开展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目的。

2、适度承担的原则

在所有的经济活动中,风险无处不在,要想完全规避财务风险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集团公司在进行财务风险预防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适度承担的原则,即风险如果在可以承担的范围内,我们可以对它做过滤处理,但是这个范围一定是可控的,并且损失也在集团公司财务的预算范围内。

3、阶段预警原则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我们已经听得太多,集团公司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与防范的过程中,切忌风险已经到了眼前才想到要预防,只有提前做好充足准备,才能将化险为夷,将风险转化为机会。

4、分层消化原则

集团财务风险的产生,并不是完全由于哪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导致的,而是整个集团运营过程中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风险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除了做好阶段预警工作之外,还应采用分层消化的原则,实现分级管理的模式,争取在体系的庇佑和作用下,规避掉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有效预防和管理措施

从前文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已经清楚的知道集团财务风险的不可避免,并且也就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系列原则进行了简要论述,那么在集团公司风险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进行风险的规避,从而将公司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呢?

(一)财务风险识别预警体系的建立健全

我们都知道,集团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等级的项目,当集团公司的实力愈加雄厚的时候,接手项目的比重也会随之增加,继而相应的风险系数也会相应增大。如果集团公司在对项目进行勘察或者是调研的过程中不够细致的话,极有可能将项目中的潜在风险变成财务风险,从而给自身的运营带去冲击。最后,集团公司自身的管理缺陷也是导致财务风险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集团在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风险的概念过于偏狭,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导致公司在风险逼近的时候显得手足无措,造成严重的财务经济损失。要想对风险进行规避,我们首先要清楚的是,它是什么等级的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就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具体的数据作为支撑。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识别和预警系统,不仅是提供风险分析数据的主要措施,同时也是提高集团公司风险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风险识别预警系统的建立,可以对财务风险的类别以及风险存在的大小,对公司的整体影响程度等作出相对正确的判断,从而为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从字面上来看,风险识别预警系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务风险的识别,二是风险的有效预警。财务风险的预防不可能刚好出现在发现的瞬间,发现的结果有可能已经只有被动接受,因此,财务风险的有效识别是风险识别预警系统建立健全的第一步。除了风险识别的功能之外,系统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进行风险的预警,即提醒相应人员做好风险的应对工作,以防风险作用下事态的不断扩大。

(二)财务预算机制的有效建立

从前文相关论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就集团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表现来说,就是公司财务状况不可控情况的出现,预算机制的完善和落实恰是对这一弊病的解决。就集团公司预算机制的建立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各预算职能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经济职能,不管在那个环节中出现问题,都应及时查找偏差产生的原因,并且提出完善的改进建议。集团公司在不断发展扩张的过程中,为了筹集相应发展资金,极有可能对相应的财务风险存在侥幸的心理,在扩张的推动下,忽略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降低了自身对于财务风险的掌控能力。就集团公司财务风险而言,越是结构稳定的集团公司越不容易出现较大的财务风险;反而是哪些规模或者运营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或者转变的集团公司更容易出现财务风险,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集团公司的下属机构是整个集团的财务来源,在没有任何防范措施的基础上动摇根基,在面对激烈市场竞争时,就会容易受到冲击,从而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集团公司应对自身财务预算状况进行全面综合的把握,每一笔收入或者支出,都应具备相关凭据,并且进行层层把关,从而提高集团公司财务的透明度和安全程度。

(三)财务控制机制的完善

作为集团公司而言,如果不想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积极的去适应其发展规律是最好的途径,在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规避外部因素带来的财务风险,是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必然选择。所谓财务控制机制的完善,即指集团公司在发展过程财务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并且处理好与子公司之间的集权分权的关系。适度集权的基础上还应建立权责利三者相结合的机制,从公司的总体出发,针对不同的职能部门,分配不同的经济责任,从而更好的预防风险的产生。

(四)监督机制的有效实施

有风险的地方离不开监督,除了对财务风险本身的监督之外,各职能部门工作的开展也属于监督机制运作的范围。集团公司在不断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要想保证各部门各环节的运作效率和质量,监督机制的落实和完善必不可少。一般情况来说,集团公司总部可以向子公司派驻财务总监等人员,监督子公司的经营情况以及相应的财务行为;或者直接通过监事会对子公司的财务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整个监督机制的运作结果,可以通过相应的指标反映出来,其中包括了流动比率、不良资产率等指标来体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集团公司财务风险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开展而言,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充分发挥财务预算机制、监控机制的重要作用,综合发挥各个职能部门的经济功能,将风险进行分级处理,并且进行明确的权责利划分;除此之外,在面临重大决策时,集团应对自身的内部条件以及外部环境进行综合的考量,对项目的各项条件进行切实的考察,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系数;在财务监督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应对相应指标进行落实和考察,争取制定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

参考文献:

[1]蔡英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余霞.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优化[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3]杜玉鹏.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

[4]杨秀兰.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9

[5]鞠法学.集团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

财务风险综述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预警;风险监管;工商银行

一、背景及研究述评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美国商业银行又一次受到了倒闭浪潮的冲击,截止到2010年10月,已经有200多家银行倒闭或经营困难,震惊全世界。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既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传递者,又是现代社会经济运转的枢纽之一,它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转,对其风险预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骨干的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在支持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国有性质以及市场化程度低的原因,导致其对风险的敏锐度弱,因此对其风险预警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国有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开始得到关注,主要从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两个方面进行。在内部控制方面,瞿旭等(2009)指出内部控制是确保银行稳健经营的最有力手段,他建议明确内部控制的权责以改善商业银行实质性漏洞披露的质量。周莉莉、陈杰(2010)分析了国内成功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得出了建立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实现经营目标、保持稳健运行的关键。张凤环(2011)鉴于商业银行面对金融风险不断积聚的现状,建议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审计队伍的建设以及人员素质的提高,引进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在财务预警方面,针对目前银行普遍存在不良资产率过高、银行资本金太少、表面盈利,实际亏损等问题,陈晓坤(2005)指出要通过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来防范和规避银行的信贷风险。方庆煌(2009)指出,银行必须建立财务预警系统,以应对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以正确判断运行状况。张其广等(2011)指出财务作为银行风险的高发部位,应该加强银行的财务风险防范。潘学模、蒋圣丹(2011)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主张在银行风险控制中,应该将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结合运用,同时对其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了理论探讨。赵蘋蘋(2011)讨论了将银行内部控制与财务预警结合起来的策略。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目前对于银行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方面都有了一定量的研究,但对于二者结合起未对银行风险进行防范的问题还未充分研究。内部控制侧重内部风险和当前风险的控制,财务预警侧重外部风险与远期风险的控制;内部控制现在能够做到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但是很难做到事前控制,而财务预警则能做到事前发出警告,二者结合运用到银行风险防范中,理论上能起到协同效应。因此本文将基于这一个思想,寻求建立一个较为全面的、科学的、客观的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在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下,参考《新巴塞尔协议》以及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控核心指标(试行)《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一览表》,笔者建立了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它主要考虑了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和资本风险四个方面。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内部控制评价主要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其中,过程评价偏向于定性指标,结果评价主要为定量指标。本文主要探讨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银行的风险预警,因此在内部评价指标方面主要选择了定量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有:(1)按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即营业收入、利息收入、投资收入建立了盈利能力指标,同时按照成本与收入配比的原则,在盈利能力指标中加入了成本收入比。(2)商业银行通过计提准备金的方式来防范对其有限的资本产生侵蚀,为正常经营提供前提条件。因此本文用安全性指标来监测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3)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金融业务融资来解决自身流动性问题,而由于政策环境等一些客观因素,其负债途径有限。(4)其他指标主要与非财务因素相关,在银行风险评价体系中加入非财务指标,可以克制财务指标的静态性和滞后性,使得预警结果更客观。另外,已有研究表明内部控制显著地被第一大股持股比影响,因而将其加入了其他指标体系中。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现有银行风险预警中的非财务指标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中除财务报表以外的披露信息,包含市场交易信息,银行其他公告等。具体指标如表1。

在以上指标中,银行的资产安全性是其正常发展、经营的前提,因此它在指标建立方面相对较多,以期权重较大。正向逆向指标主要是针对财务指标,指其数值大小跟风险的关系。风险预警指标阀值的确定主要采用系统分析法,我国商业银行中一些重要指标的阀值已经确定。

三、数据处理

(一)无量纲化处理

指标建立后,为了消除指标单位量纲的差异,需要将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也即无量纲化处理。本文对所建立的指标采用极差法无量纲化处理,因为极差法不要求原始数据的分布及数量。上述指标体系中的正向指标——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净利差率、银行利差率及利息回收率需要指标值越大越好,采用公式予以无量纲化;对于逆向指标——成本费用率、不良贷款率、单一最大客户贷款率、中长期贷款比例等,要求指标值越小越好,采用公式予以无量纲化;对于适度指标——流动比率,要求指标值为一固定值,最好采用公式,其中q为该指标的最佳值;审计意见可以不进行无量纲化。

(二)指标权重确定

对于无量纲化后的指标,数值都是分布在0~1之间,运用SpSS20.0软件剔除相关度高的变量。为了便于进一步处理,需要确定各个指标权重。众多权重确定方法中,综合来说,变异系数法是一种客观又科学的方法,并且对于样本没有特别的要求。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

(三)模糊聚类分析风险预警方法

本文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含有内部控制指标和财务预警指标的预警体系进行分析。模糊聚类分析算法分类简单且精度较高。简单的比例分析法是通过对比指标取值与标准值得出综合评估值,与之不同的模糊聚类分析算法则提出不同指标的分布特征,运用综合判断向量生成银行风险综合指数。

1.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后,最后指标为n个,因此需建立评判指标域X,即。

2.根据银行风险预警的需要,将银行风险划分四个评价等级,分别为:“绿灯”(资产状况良好,风险小,处于安全状态);“蓝灯”(资产状况较好,风险较小,处于较安全);“黄灯”(资产状况较差、风险较高、危险);“红灯”(资产状况很差,风险很高、很危险)。因而建立评判等级域。

3.计算各个等级评判的标准值及相对隶属度。对于不同等级的标准值建立了n*4阶对应n个指标、四个等级的标准值矩阵,计算各个指标的实际值对于不同等级的相对隶属度: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风险等级,并以综合判断向量为权重,以此计算不同时点、同一银行的风险指数。

四、案例分析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是中国五大银行之首,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拥有中国最大的客户群的商业银行。我国工商银行作为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经过27年的改革发展,已经步入质量、效益和规模协调发展的轨道。本文选取工商银行作为案例分析,数据来源于工商银行各年年报,运用SpSS20.0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了指标X14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因其与X8和X22高度相关);剔除了X1、X7、X23,因与X2资本利润率高度相关;剔除了X3、X21,因与X4高度相关;剔除了X5,因与X13高度相关;剔除了X18,因与资本充足率高度相关;剔除X16,因与X20——存贷比高度相关。在剔除的这些指标中要充分满足安全性权重偏大的要求。根据筛选出来的15个指标建立指标域X={X1,X2,…,X15}。运用变异系数法得出权重如表2。

运用系统分析法确定预警指标阀值如表3所示。

根据公式(1)(2)算出各个等级的隶属度,使用matlab做矩阵运算,得出工商银行2007—2011年的综合风险。

以2011年为例,工商银行2011年各指标的实际值和隶属矩阵如表4所示,得出综合判断向量为:B5={0.85,0.11,0.03,0.01},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工商银行目前为安全等级。

用0、40、80、100作为四个等级的综合风险指标,表5以综合判断向量B为权重,加权平均得出良好的银行风险综合指数。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可以看到2011年工商银行处于安全地带,且其综合风险指数为7.51。同理可得工商银行2007—2011年的综合风险指数如表6。

从图1可以看出,2007—2011年工商银行的总体风险呈下降趋势,且一直处于安全地带。在这几年中,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其风险最大。从2008年到2009年,由于我国宏观形势不断好转,银行业整体经营稳定,工商银行的风险明显下降。从隶属度分析看出,工商银行的利率风险较大,同时,应提高流动性比率,降低不良贷款净生成率。

五、结论

本文建立了基于内部控制和财务预警相结合的银行风险指标体系。从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风险分析时,首先安全性指标所占权重比较大,尤其是其中的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所以各个银行一定要保持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在一个健康的区域内。其次,流动性风险、获利能力和其他相对权重较小。从隶属度分析可以看出,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规避能力较差,所以各个银行要采取适宜的对策应对利率风险。另外各个银行在进行风险分析时,可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丰富结果。

【参考文献】

[1]曹昀.金融危机对美国银行体系的影响及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J].知识经济,2011(1).

[2]申富平,马世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相关性实证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2).

[3]张凤环.国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分析与启示[J].财会研究,2011(22).

[4]周莉莉,陈杰.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5).

[5]瞿旭,李明,等.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现状研究——基于民生银行的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9(4).

[6]thomaso.Stanley,JohnK.Ford.theapplicationofaRiskindexmodeltoStrategicmarketingprogrammesforCommercialBankstype:Generalreview[J].internationalJournalofBankmarketing,1986(4).

[7]张其广,汪红缨,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创新[J].绿色财会,2011(8).

[8]RobertoRuozi,pierpaoloFerrari.Liquidityriskmanagementinbanks:economicandregulatoryissues[m].SpringerBriefsinFinance,2013:1-54.

[9]潘学模,蒋圣丹.银行内部控制与财务预警结合运用之理论探讨[J].会计之友,2011(7).

[10]赵蘋蘋.银行内部控制与财务预警结合策略[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2(10).

[11]常红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2]杨轶.财务预警研究中非财务指标选择综述与评价[J].财会通讯,2008(6).

财务风险综述篇7

关键词:风险定位;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分析

纵观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情况,主要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的景气度等影响密切相关,在行业发生动荡时势必将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等问题[1]。以往的房地产企业财务预警机制主要是从内部采取防控措施,缺乏对外部环境的分析研究,最终导致风险防控效果较差,对此,本文基于风险定位理念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现将研究内容论述如下。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一)房地产企业财务特点

房地产产业是带动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行业的财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总结其企业财务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筹集资金的困难性较大,筹资方式较为单一。②企业资金链存在一定的风险,负债率持续走高。据统计[2],目前我国的很多房地产企业的负债率高达70%。③对于债务而言,缺乏短期偿还能力。自2013年上半年开始,企业的速动比率持续下滑,说明了国内的房地产业的偿债能力较差。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1.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主要是指企业发展的内部管理出现问题或纰漏,多包含这几点原因:缺乏风险防控意识、投资决策失误、资金结构有误、资金链周转不灵或断裂以及缺乏内部风险管理和防控能力等。

2.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是指企业发展的大环境造成的风险,具体为宏观经济关节影响、行业周期波动不规律以及出台的政策与产业发展供需关系不协调等。

(三)风险定位

房地产的财务风险多表现为利率变动风险、企业资产负债率风险、投资回收风险等,若想进一步明确风险,仍需要剖析风险传导方式和传导流程,其中,传导方式与周期波动密切相关,表现为房地产财务状况周期性波动受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和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状况周期波动影响较深。而财务风险传导路径则是经风险因素导致的风险事件在风险载体的传播下以及风险流的扩散作用下形成实质性的风险损失。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措施

(一)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监测风险

首先,设计财务指标,包括经营风险指标、筹资风险指标、投资风险指标以及资金链风险四大指标。其次,设计非财务指标,主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确定风险类别,设计其指标和代码。接下来,设计滞后指标、同步指标以及先导指标,采用时差相关分析的方式选取指标并进行相关计算。为了确保体系的正确性,对相关指标需要进行相关测度,具体的方法如下[3]:①测度非财务指数。对非财务指数设定标准,进行专家打分,汇总统计进行加权平均,得出风险测度值。②测度财务指数。主要包括界定财务指标标准和测度单相功效系数两方面。③编制财务风险预警综合指数。依照相关流程进行指数编制,确定风险预警界限,获取财务景气状况的相关预警信号。

(二)采取财务风险防控措施

1.防控外部因素导致的财务风险

首先,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依照政策导向获取最佳的政策扶持帮助。例如,使用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等新型的融资渠道,降低银行业对房地产业贷款产生的问题几率。其次,正视行业的周期波动规律和特点,制定合理的财务计划,采取相关的财务解决措施,例如,在行业繁荣时相对减少资金扩张,降低行业走势较差时带来的财务风险,而在行业萧条期时,准备扩张,确保在行业复苏时抢占先机。

2.防控内部因素导致的财务风险

该防控措施也要从四方面进行把握。①防控投资风险。首先,做好项目前期勘察工作,分析市场,进行成本评估和风险评估。其次,采取最优化的投资组合方式。有意识的组合不同的风险项目,提高风险规避能力。例如,设立物业管理子公司,以此分担房地产母公司的财务风险。②防控经营风险。首先调整经营理念,将房地产建设转向小城镇,整合土地资源,细分建设项目,扩充企业经营模式。可以适当与旅游行业等其他行业加强合作[4]。其次,加多方合作。走多区域联合发展、共赢道路,建立强强联合,提高行业竞争力。最后,完善营销手段,切勿盲目投资,确保企业资金回笼迅速,降低财务风险。必要时可以适当放弃一些高风险项目。③防控资金链风险。首先,合理控制成本。加强成本控制在前期做好投资部署,确立收益预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控制成本,减少项目变更情况,在项目竣工时依据合同约定的条款进行核算。其次,建立企业资金控制系统,合理把握和管理企业资金,做好预算,明确资金使用情况。最后,管理好应收账款。建立科学化的客户资信等级,设立应收账款的比例和相关的回款的责任制。④防控筹资风险。主要措施包括构建合理的资本结构以及增加产业投资信托能力。

三、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实证探讨

(一)选取样本,获取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为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选取2009年3月份-2013年6月份的财务数据为样本数据,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二)筛选预警指标

1.分析其探索性

检验万科的原始财务数据是否异常,使用SpSS20.0的探索性分析,对样本季度数据m值进行统计,最终发现长期股权投资比率X10的数值为0,不具有显著性,所以可以剔除在外。此外,变量中的X7、X12、X17的奇异值较多,可以直接剔除。

2.分析其相关性

经相关性分析后,结果显示经营风险指标保留X1、X3、X5、X6;投资风险保留X9、X11、X13;资金链风险保留指标X21和X23;筹资风险指标保留X15、X16和X19。

(三)测度个体指数

1.测定财务个体指数

首先,确定财务指标中的临界值。明确其极小型变量、极大型变量、稳定型变量以及区间型变量[5]。然后计算指标单项功效系数。通过样本测算结果显示,不良资产比率X5、资本保值增长率X11、长期资产适合率X19的得分均符合指标要求,这表明万科的长期偿还能力和资本结构无风险。但是资金流动性较差,存在问题。

2.测定非财务个体指数

采取专家打分形式对万科的非财务指标进行评价,最终结果显示万科的风险管理水平较好,内部控制也较好。但是投资风险较高。

(四)编制综合指数

1.对指数进行分类

应用上述多种方法最终得出万科的财务风险预警综合指标体系,依照时序相关法,最终计算出同步、先导、滞后的财务风险预警结果。

2.确定综合指数预警界限

经计算结果显示,万科的综合预警指数的序列平均值为125,将该值作为万科的财务风险预警警戒线。

(五)绘制预警信号图,做好分析

将之前求出的同步、先导和滞后指数以及综合合成指数制成指数走势图,将此作为万科的财务景气走势图。其中先导指数图显示了财务风险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同步指数图反映了万科财务风险与净资产收益率同期的财务状况和波动情况。滞后指数反映了万科财务风险与行业景气的关系。综合指数综合反映了上述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六)定位风险

制定风险雷达定位图,最终发现万科的外部环境较好,但是内部管理相对不佳,现金量较少,所以显示万科交易具有一定的财务风险。

四、总结

目前,在现行的宏观政策调控下房地产企业仍然面临着多种财务风险,主要源于外部环境不稳定和内部管控措施较差,本文就此发展现状下分析了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特点,并设计了相关风险指标体系,提出了正确的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方法,力求建立最佳的房地产企业发展模式和态势。

参考文献:

[1]战昱达.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基于房地产行业实证分析[J].财会通讯,2013(17):117-118.

[2]曹建梅.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预警研究[J].中国外资月刊,2014(2):58-58.

[3]杜俊娟.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与防范[J].会计之友,2013(10):

44-47.

[4]潘输飞.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重要性[J].江苏商论,2012(26):263-263.

财务风险综述篇8

【关键词】会计差错更正;审计风险;公司治理

一、引言

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现象日趋频繁,根据研究文献统计,在2002一2006年间,我国a股市场进行差错更正的公司累计达到991家(沪市517家,深市474家)。这一现象给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带来了威胁,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给注册会计师控制审计风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审计风险的产生是多方面、多方位的,它可能产生于审计主体,也有可能来自于被审计单位,甚至产生于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及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复杂程度均会对审计风险有影响。因此,有的信息使用者在错误接收和使用审计信息以致投资决策失误时,有可能将责任推卸到注册会计师身上,使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不断加大。

二、文献综述

在美国,由会计变更产生的会计报表重述问题引起了上市公司监管层和广大投资者的关注,更有众多的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美国学者palmrose等(2000)对重述财务报表与审计师诉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研究了1995一1999年间在SeC备案的416家有重述的公司样本,14%的样本有审计师诉讼。他们将重述区分为经济重述和技术重述,凡影响核心收益的交易、账户的重述为经济重述,包括利润表误报和有关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同时审计师更可能因经济重述而遭到诉讼,而且其中的收益重述是最主要的。

Coffee(2003)从安然事件的分析入手,认为利益关系迫使审计师向公司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妥协,没能及时纠正报表中存在的实质性错误,导致日后会计差错更正的发生。他认为发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司审计师独立性较差。

我国学者张为国、王霞(2005)以1999-2001年发生财务重述即会计差错更正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检验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质量。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财务重述公司之前年度的蓄意错报的行为,注册会计师有所察觉并反映在审计意见中。

谢新风(2010)利用博弈的方法对财务重述与审计风险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2007—2009年度深沪两市上市公司财务重述幅度与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再融资、不被St以及避免退市等需求,具有强烈的进行财务重述的动机。财务重述所导致的利润虚增额与审计风险成正比,财务重述所导致的利润虚增额越大,审计风险越大。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会计差错更正和审计风险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在这一领域展开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众所周知,现代公司的典型特征是在产权结构上实现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某种分离,公司问题显得较为突出。公司的管理层都会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因此,他们为了突显自己的业绩,可能会通过虚构利润、虚假陈述等手段来粉饰财务报表,而会计差错更正是粉饰财务报告的很好隐蔽手段,操作比较快、运用范围广而且不影响本期利润。所以,管理层不惜被监管部门关注的风险,利用会计差错更正达到不被St、申请恢复上市或其他的关键情况等其他目的。与此同时,为了顺利通过会计师的审计,管理层会企图通过审计收费水平来影响审计师的独立性而达到规避不利审计意见的目的,获得对自身有利的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同样作为经济人的审计师也会经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与上市公司管理者合谋,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这不仅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更增加了注册会计师自身的审计风险。

因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对经营者的行为构成有效的制约,减少其为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会计操纵,增加财务报告的可信性。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承担的审计风险。

我们以年报补充更正公告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上市公司年报补充更正公告中的会计差错更正越多,则说明上年的年度报告存在重大遗漏或差错(即存在瑕疵),意味着公司治理问题严重,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越大,注册会计师审计成本加大,审计风险提高。根据上述理论以及审计独立性的特征,结合会计差错更正公司的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会计差错更正,本文对审计风险与会计差错更正的相关性做出假设。并由此提出假设一:

假设一:会计差错更正发生与审计风险成正比

很多实证研究表明,为了达到上市公司扭亏为盈、配股和巨额冲销等目的,使利润虚增或虚减是上市公司进行会计差错更正的主要目的。而大多数公司进行的会计差错更正是使利润虚增的,少数使得利润虚减。会计差错更正对当期利润影响程度越大,就越容易引起注册会计师的关注,也更容易增加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使得审计难度加大。而会计差错更正的发生多数是利润变动影响的。由此提出假设二:

假设二:涉及核心利润变动的会计差错更正与审计风险成正比

从会计差错更正所涉及的具体会计问题来看,本文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所更正的会计问题对合并利润表的影响上,并据此划分为核心利润、非核心利润、税费相关和资产负债项目调整四大类别,这与Gao(2003)、palm-roseandScholz(2004)的研究分类基本一致,我们用补充更正项目的类型来区分审计风险。一般来说,投资者和证券监管者更加关注经济后果严重的补充更正信息,也即涉及到利润表项目的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利润表信息直接反映了公司当期的经营成果,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综合指标。我国证监会经常利用公司的经营业绩信息(如净资产收益率、是否亏损等)来界定企业是否需要特别关注、是否应该退市或者是否有权进行权益再融资等。现有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个观点。

因此,相对来讲,涉及利润表的项目的经济后果更为严重,相应地,带来的审计风险也更高。如andersonandYohn(2002)和魏志华等(2009)都发现,当财务重述内容涉及销售收入、利润等核心项目时,市场反应更加强烈,相应的经济后果也更严重。

四、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

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2010-2012年底过补充更正公告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共计207家,其中34家公司部分研究数据缺失,本文的最终研究样本为173家。本文的补充更正公告数据均来源于巨潮资讯网(.cn),研究设计中的其他变量数据大部分取自CSmaR数据库,但审计费用主要是通过手工查阅万得(wind)资讯数据库所搜集的。

2.审计风险的量化

因为审计收费主要是按照资产总额来确定的,因此本文在确定正常审计收费时是利用2010-2012连续三年在深市和沪市上市的所有公司为样本,估算出正常审计收费的回归系数,然后再用这个一元回归方程来计算会计差错更正公司的正常审计收费。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分析

本研究按照样本选取标准和方法,共筛选出合格样本173个。经过统计发现,173个差错更正的公司中具有核心利润更正的公司有62家,占总样本的35.83%,反映了核心利润更正是会计差错更正中的常用手法。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最小值为2.2%,最大值为89.41%,比例相差甚大,说明不同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很大区别,这就有可能影响到注册会计师对不同公司审计检查的审计风险不同。

2.回归结果与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审计风险与差错更正的回归系数为0.439(p>0.1),审计风险与差错更正的相关性关系不明显,有可能是差错更正公司披露的审计费用不准确,导致审计风险误差大,回归结果不是理想。审计风险与核心利润的回归系数为0.000(p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2010-2012年度深沪两市上市公司会计差错更正与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由于再融资、不被St以及避免退市等需求,具有强烈利用会计差错更正操纵公司利润的动机。(2)差错更正是上市公司利润虚增动机的主要变通手段。(3)涉及核心利润变动的会计差错更正与审计风险成正比。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和审计市场的综合治理,于是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会计差错更正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确保其对会计信息披露的促进和监督,抑制重大差错更正的发生,需从多个方面对公司治理加以改善:要进一步设计最优的股权结构和形成合理的股权集中度;要控制资产负债率,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要继续优化董事会结构、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来有效激励和约束经理层;要加强监事会建设,设立审计委员会以确保内部监督的效力。

2.加大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投资者往往无法对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作出判断,这就要求独立性很强的注册会计师发挥其鉴证的作用。因此不应规避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只要能证明会计差错对发生当期的影响的确重大,而当时执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却没有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那么,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应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无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是否还在为披露差错的企业提供审计服务,都应当为其前期的行为负责。

3.完善证券监管制度

近几年来,证券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政策和监管手段有所加强,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一些针对上市公司的具体监管政策还显得过于简单和笼统。为避免上市公司通过粉饰财务报表而获得自身目的,应对证券监管制度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U.S.Generalaccountingoffice.FinancialStatementRestatements:trends,marketimpacts,RegulatoryResponses,andRemainingChallenges.Gao-03-138,2003.

[2]palmrose,Z-V.,andS.Scholz.thecircumstancesandlegalconsequencesofnon-Gaapreporting:evidencefromrestatements[J].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2004,21:139-180.

[3]Heningerw.G.(2001),theassociationbetweenauditorLitigationandabnormalaccruals.theaccountingReview76(January):111-126.

[4]paulKChaney,KirkLphilipich,"Shreddedreputation:thecostofauditfailure",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02.

[5]潘克勤.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基于CCGi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06-112.

[6]蔡吉甫.公司治理、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2007(3):65-71.

[7]雷敏,吴文峰,吴冲锋,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补充更正行为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6(4):

38-43.

[8]谢新风.上市公司财务重述与审计风险关系研究[D].2010.

作者简介:

财务风险综述篇9

[关键词]财务状况综合评价财务指标

Shallowlydiscussesenterprisefinanceconditionsynthesisappraisalmethod

Houtiefeng(Daqingbroadcasttelevisionuniversity163,311)

[abstract]carriesontheappraisaltotheenterprisefinanceconditionsynthesisappraisalmethod,proposesthedesignenterprisefinanceconditionsynthesisappraisalprinciple,thedesignenterprisefinanceconditionsynthesisappraisalmethod

[keyword]thefinancialconditionsynthesisappraisalfinancialnorm

一、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一般认为,企业财务状况评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主要是为银行服务的信用评价。资本市场形成后,财务状况评价扩展到为投资人服务的盈利评价。公司组织发展起来以后,财务状况评价由外部评价扩大到内部评价,为经营者改善内部管理服务。笔者认为,企业管理层能了解大量详尽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获利能力、现金流量资料,且内部管理重点在于考核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工作效率,而能大概描述企业运营的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内部管理效用不大。企业外部利益团体主要依赖企业公布的财务报告来获取相关信息,但企业财务报告内容过于庞杂,不能提供企业财务的总体状况的信息,且企业财务报告可能存在信息失真的现象,这就需要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方法作为一个能剔除虚假财务信息的综合的反映企业总体财务状况的分析工具为其服务。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方法主要还是用于债权人评价债务人的信用情况,投资人评价被投资企业的盈余能力、财务状况。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是企业外部利益团体用来评价企业总体经营状况。因为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是企业外部人使用,所以要求内容以可核查的会计数据为主,以保障其真实客观,文字表述因其难以核查弹性太大不宜成为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方法的主要内容,只能起补充辅助的作用。

目前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主要方法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沃尔评分法、经营业评价综合指数法、经营业绩评价综合评分法、(1)复合财务系数法、雷达图法、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2)这些方法大体上可分成三类。

(一)、杜邦财务分析方法将盈利能力状况、财务状况、营运状况的比率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能有效揭示盈利能力状况、财务状况、营运状况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有效揭示了权益增值是由企业销售获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和资本结构决定的。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仅仅分解了企业的获利能力的形成原因,无法全面的反映企业总体财务状况,它作为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有较大的缺陷,无法全面系统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二)、雷达图法包含四类指标,获利能力指标、资产营运效率指标、偿债能力比率、利润分配比率。该方法的计算方法实质上与沃尔评分法、经营业绩评价综合指数法、经营业绩评价综合评分法、复合财务系数法的计算方法基本相同,只是选取的具体指标有所不同,且采用形象的图形来表现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比较形象。经营业绩评价综合评分法主要用于国有企业效绩评价,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于1999年制定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并于2002年对细则进行了修订,制定了《企业绩效操作细则(修订)》,这几个文件对经营业绩评价综合评分法进行了详细说明。经营业绩评价综合评分法主要考察了四方面内容,即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运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同时它还对八项定性指标进行评价。与前两类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全面更科学它涵盖了企业经营的主要方面,在对国企财务状况评价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沃尔评分法、经营业评价综合指数法、经营业绩评价综合评分法、复合财务系数法、这四种方法的基本计算方法相同,本质上都是由实际值除以标准值乘权重,或用实际指标值减标准指标值的差额调整标准得分。他们所采用的具体财务指标有所不同,基本上可看成是一类方法。这类方法计算简单应用广泛,但总的来说设计得不够科学,不够精确,在理论上存在一些缺陷。

(三)、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只是罗列了一些财务指标,并未将这些指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增加了很多带有主观色彩的定性分析内容,它并不是以企业财务数据为主来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不是财务管理范畴的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方法。笔者认为过多的把非财务指标融入到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方法体体系中来是错误的,依据簿记系统而来的定量财务数据指标都要进行分析、调整、剔除不实的部分才能用来进行财务综合分析,更何况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伸缩性太大,太容易被扭曲,尤其对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很难用它来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它不适宜被当作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主要手段。如果非要用非财务指标进行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它也只能少量使用,起辅助补充的作用。综上所述,只有第二类方法适宜用来进行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

二、第二类方法存在一些缺陷

(一)、在计算指标时没有剔除因盈余管理所导致的财务失真因素。如综合评价方法所采用的总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值报酬率都使用净利润,而净利润是很容易纵的,企业会因种种原因进行盈余管理,而企业净利润金额可通过许多方法进行调整,在进行综合财务分析时采用净利润指标,要剔除虚假利润工作量太大,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目的就是通过简便的方法得到对企业财务状况大体准确客观的评价,如剔除虚假利润工作量太大,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就失去地它存在的意义。

(二)、有些企业存在一些账面价值虚高的资产,或存在一些虽有账面价值但无实际经济价值的资产财务比率综合评比法在分析时没有剔除,这可能会高估收益低估风险。

(三)、财务比率综合评比法只考虑财务风险没有考虑经营风险,没有考虑企业所在行业状况和企业所在行业中的地位,没有考虑企业的经营环境,而这些因素对企业财务状况有重要影响,不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会对企业财务状况评估产生不利影响。

(四)、财务比率综合评比法只考虑了当年的静态财务状况,而没有考虑企业动态的发展趋势,在进行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时不考虑企业发展的长期趋势所的结论是不客观的。

三、指标设计的原则

为使指标设计更加合理,设计财务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一些原则:1、应能避免重复计算问题。如指标体系包括权益收益指标,可不必计算资产周转率指标,根据杜邦财务分析体系,权益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权益收益指标中已包含周转率指标,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如包括权益收益指标可不含资产周转指标。收益指标与资产周转指标相关程度很高,一般来说,收益指标高资产周转率高,反之亦然。2在评价收益能力时应采用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指标代替利润率指标,尽管现金流量指标也可通过关联方交易来伪造,但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只要剔除大额的异常的与现金流量有关的关联方交易,一般可以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影响利润指标的因素太多,利润指标极易纵,用利润指标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涉及盈余管理的因素很难被剔除极易误导财务信息使用者。3、应采用反映企业连续几年的获利能力的指标,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排除盈余管理的影响。根据Healy模型:nDaa=∑tat/t,∑tat=∑(nDaa+Dat)=∑nDaa+∑Dat=t×nDaa。nDpa=taa-nDaa,Daa为a年的非操纵性应计利润,t为年的总体应计利润tat为t年的总体应计利润,a为事件期年份估计期各年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的代数和接近0,几期获利能力指标的平均数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盈余管理带来的影响。(3)4、应考虑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企业的发展趋势。5、在计算中应能剔除不良资产、没有实际经济价值的资产或实际价值很小的资产,以避免高估收益低估风险。6、应考虑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的成本,要以尽可能简便的方法得出对相关利益团体有用的信息。

三、本文设计的财务会计指标体系如下:

一、评价盈利能力的指标:1、经营活动现金收益率,2、三年平均净资产增值率。

二、评价风险的指标:1、评价财务风险的指标:(1)流动比率(扣除积压存货和不良应收账款),(2)资产负债率(扣除无实际价值或实际价值很少的资产),2、评价经营风险:经营杠杆系数。

三、评价成长能力指标:1、近三年平均销售增长率,2、近三年平均经营活动现金收益率增长率。

四、调整项目:企业所在行业状况,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这四类指标按5:2:2:1来安排权重,具体计算方法按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即在给每个指标评分时规定上限和下限,以减少个别指标异常造成不合理的影响,给分时不采用“乘”的关系,而采用“加”或“减”的关系来处理。(4)采用BCG矩阵分析企业所在行业状况,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

明星企业得分为20,现金牛企业得分为15,问号企业得分为5,瘦狗企业得分为0,行业一般企业得分为10,在具体评价企业总体财务状况时应参照上述标准得出相应数值。

本文设计的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体系的计算方法是在给每个指标评分时规定上限下限,给分时采用加减的方式来处理。(5)本文将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作为逆指标处理,认为指标值越低越好。当然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并不是越低越好,所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的张先治、陈友邦编著的《财务分析》认为它们既不是纯正指标也不是纯逆指标,这类指标的计算公式是:单项指标=标准值-实际值与标准值差额的绝对值/标准值

这种计算方法当然有它的道理,但本文设计的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评价体系的计算方法以“收益越高越好,风险越低越高”作为基本假设,所以作为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是逆指标。另外保持一定的负债率会带来财务杠杆利益,这一利益已在收益指标上体现,而由此带来的风险应得到另外确认。一般意义上讲,在财务上一般认为风险是不利的。所以本文将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看作是逆指标。

标准比率根据各个行业的平均水平确定,最高比率按标准比率的两倍计算,最低比率按行业标准比率的1/2计算。

四、下表给出具体计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先冶,陈友邦.《财务分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李心和,赵华《会计报表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李吉栋《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

(4)[美]Stephenp.RobbinsmaryCoulter《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财务风险综述篇10

[关键词]普通高校;贷款风险;风险控制

一、引言

我国高校贷款风险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其背景是1999年起全国范围内高校的快速扩招、大规模合并,而财政拨款又难以为继。鉴于高校良好的社会信誉保障和稳定的学费收入来源,银行向众高校抛出了“橄榄枝”,一场轰轰烈烈的“校银合作”就此展开。截至2006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5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3家城市商业银行共计向高校发放贷款2400亿元。2007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邵鸿指出,保守估计现高校债务已达4000亿元。教育部2009年首次将“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列入了年度工作要点,其问题的严峻性可见一斑。

不可否认,银行贷款从根本上缓解了高校发展同政府拨款及自有资金不足的矛盾,为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所需资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然而,巨额贷款加大了高校财务风险。贷款规模总体上大大超出了高校的偿还能力。在银行还本付息的压力下。江苏部分高校被迫变卖校产、河南个别银行克扣教师工资、吉林大学公开征集债务解决方案……诸如此类事件屡现于报端。如何控制贷款规模,如何确定贷款风险?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二、我国高校货款风险研究回顾

(一)基于现金流量折现视角

在以现金流量为工具构建高校贷款风险控制与评价模型的研究中,研究者认为通过对高校现金流入、流出的分析与管理,能够有效地对整个贷款活动进行动态的控制。在财务学中,计算资金现值公式由三个参数构成:折现率、折现期和未来现金流量。因此。该视角下的研究工作也集中于这三方面。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4年推出了“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以非限定性净收入与一般基金中可偿债资金作为未来现金净流量,以n年同期银行平均贷款利率为折现率,由此确定贷款控制额度,并将累计未偿还贷款余额与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的比值分为五类,以此衡量贷款风险程度。该模型虽较具操作性,但学术界认为其仍存在不足之处。综合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1.该模型未给出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率预测的具体方法;2.一般基金参与计算比列难以确定;3.对于折现期n的有效性不够明确。

而针对上述问题讨论的焦点在于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谢立本(2005)在考虑未来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提出了引入肯定当量系数调整非限定性净收入的现值的方法。李睿等(2006)采用最小二乘法确定非限定性净收入和事业基金结余数,求得其随时间变化的二次抛物线。马小南等(2009)进一步探讨了运用回归分析技术测算未来各期现金流量的可行性,并证实了经费收入与折合在校人数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对于折现期的研究。黄明卿等(2007)指出应对贷款模型计算期的取值范围加以界定。并以实例计算结果得出计算期n=5年较为符合实际。

另一方面。由于实行收付实现制,高校收入情况与真实财务状况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者提出应编制高校现金流量表,将高校现金流量划分为三大类别:1.教学、科研及辅助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并据此构建短、长期风险的动态模型(周雷等,2009)。

(二)基于财务指标分析视角

在以现金流量为模型的高校贷款分析中。由于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需要建立许多的假设条件。这样一来,对模型的实际操作带来了难以客观、及时、准确加以控制的不足。由此。部分研究者基于财务指标分析的视角,从众多的财务指标中选择反映高校债务水平和偿债能力的若干指标进行分析、评价,以达到及时、精确检测高校贷款状况的目的。

杨周复、施建军(2002)在《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中,从高校财务状况全面分析出发,构建了高校财务分析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即支付能力、年末货币资金结构和资金动用程度;二级指标5个,即现实支付能力、潜在支付能力、自有资金占年末货币资金比重、非自有资金占年末货币资金比重和自有资金动用程度。

李永宁(2004)在区分筹资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高校财务风险监测体系,以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经营能力与发展能力4级13个财务指标衡量高校财务风险。而石晓芳等(2009)以筹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作为风险对象,给出了不同财务指标的警戒线,通过整体指标超标数量和个体指标超标程度判断风险水平。

不难发现,由于财务指标体系机构复杂、指标众多,各指标之间缺乏协调性。难免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除此之外,部分财务指标由于高校财务的非营利性,不能简单地直接使用。如在计算资产负债率时,高校的无形资产不能入账,固定资产不能计提折旧,因而这一指标不能直接套用一般企业50%的标准。炎玉玲(2005)在此基础上,把判断标准总结为如下三个方面:1.债务负担率≤120%;2.债务依存度≤30%;3.举债期≤8年。

(三)基于贷款风险预警的视角

在这一视角下,学者们运用各类预测分析工具。将高校贷款的影响因素加以整合,以期达到划分贷款风险等级并准确作出风险预警的目的。

建立预警模型的工具,从已知文献中可分为两类。首先是基于多变量预测的分析,包括Fisher线性判定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其主要步骤是对财务指标首先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出弱相关性的指标。以该类指标为对象,建立Fisher或Logistic预警模型(李素红等,2006)。而该方法下,对于模型预测能力的准确性成为一个核心问题。对此,钟冲(2007)采用Fisher判别法对教育部直属72所高校两年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三类高校的Fisher线性判别模型,并验证了误判率为10.9%。而郑鸣、朱怀镇(2007)以《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数据,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两种预警高校贷款的风险模型,通过对两模型预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Logistic模型为当前最优模型的结论。

另一大类是基于模糊数学的分析工具,通过集合的隶属度计算,将影响高校贷款的不确定性因素作为一个内部模糊关系涵盖在一个判断模型之中。李曙光(2004)最早采用此方法建立了一个6类18个指标的因素集,计算出三级综合评判矩阵,以此确定贷款预警限额。彭冲(2008)同样运用模糊分析,实例分析了两所教育部直属综合性大学的指标,经综合评价得出偿债能力的强弱与实际可控货币资金的多寡是决定高校贷款风险的主

要因素的结论。张双红等(2008)突破性地采用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的“5C”理论。设计出一套全面评价体系,并结合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校贷款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

(四)其他有益尝试

除上述分析外,还有一些研究者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高校贷款规模控制与风险评价的方法。如张海兰等(2004)利用公式“贷款本金=贷款利息,贷款利率”建立贷款规模控制模型,以偿还利息的资金来源作为最高的贷款利息来测算最大贷款规模。彭久麟(2005)根据贷款的边际资金成本与留存基金率的比较得出了一系列高校贷款的突破(中止)点。闫许娟、陈万明(2007)的研究则侧重于高校整个举债期内各期贷款使用及偿还的协调性,使用excel建立了对整个举债期监控的模型表。王冲(2005)的研究另辟蹊径。通过设计一个两阶段的三方博弈模型,指出在没有政府参与时,高校贷款决策取决于第一期贷款本息及高校在获得第二期贷款后的收益;而在政府参与的三方博弈中,高校贷款将会无限扩大。

三、对我国高校贷款风险研究的思考

通过检索,笔者发现以“高校贷款”为主题的文献现有326篇(源自CnKi),另有部分文献以“高校负债”(142篇)、“高校财务风险”(138篇)等为主题出现。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分类和梳理,可知其绝大部分是关于高校贷款的现状、成因、危害等的定性研究。而对于高校风险控制模型的定量研究凤毛麟角,且在现有的模型研究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以教育部贷款模型为代表的现金流量模型研究中。存在大量的假设与估计值,不便于各高校实际操作。且易受人为因素控制而无法真实反映贷款风险;第二。财务指标分析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贷款风险,但大多数财务指标的内涵是基于企业角度,未真正体现出高校财务非营利性和收付实现制的特点;第三。在贷款风险预警方面,由于数据来源有限。较少的训练样本得出的风险临界值往往精确度不高,且预测的误判率标准难以统一明确。因而由此得出的结论也缺乏说服力。

有鉴于此,考虑到上述几种视角下高校贷款风险研究方法各自的局限性。也考虑到教育部高校贷款模型在高校实际运用中的广泛性与现实性,笔者以期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研究。亦如前文所述,该贷款模型在实践中仍存在不足,而对不足之处的修正也为后续研究指出了方向。

首先。对于模型中“高校事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呈稳定增长态势”假设的修正。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在2008年达到顶峰后将逐年下滑。至2018年达到最低点,约为2008年的50%。由于未来适龄人口的减少,必然导致在校生规模总量的下降,因而需要考虑若出现持续稳定甚至适量紧缩发展的状况下。应检验该模型是否仍具备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