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十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十篇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9:20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篇1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究作为政治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的合法性及其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作用。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已争论了很长一段时间,到目前还未取得令人信服的结论。目前重要的是,对于在学术界中争议较大的理论观点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以确定思路并达成共识。并且,本文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进行了新的总结。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指的是个体对于周边环境中的客观事物的意义在总体上的评价。价值观既体现为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最终统一为价值目标,又体现为价值准则与价值尺度,最终统一为价值规范与判断。而核心价值观指的是价值观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的整体。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文化的中心内容,并扎根于整个社会的内在。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基本标准和规范,引导整体社会成员进行价值选择、认知以及价值判断。它符合社会中最核心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整体社会中的主流价值[1]。

价值观教育包含了核心价值观教育,但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向性更具体,更具有实践性。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性质来说,一个社会的主要性质一定会表现在其核心价值观当中。核心价值观还是一个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精神物质关系在理论上最集中的体现,所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向性应更加具体,它需要跟社会性质相符,对是非准则有确定的评判体现,以促进接受教育的个体的价值观跟社会核心价值观保持高度的一致。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说,核心价值观中包含了道德价值观、生命价值观、政治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等等这些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其中表现了整体社会对于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等领域最根本,最基础的要求。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来说,它不但对于受教育的个体应拥有怎样的价值观,更对于受教育的个体给予指引,告诉他们该如何去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出主动追求核心价值观并进行实践的个体,以达到使受教育的个体对于其物质、精神世界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形式与社会活动的本质即是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为社会服务并保持社会稳定的价值,也可以满足个体对于生存发展的需求,具有帮助个人进行全面发展的价值。这两种价值可以有机结合,有着密切的关系。相较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是根本性的目的性价值。思政教育以个人为出发点,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思政教育为社会进行服务价值是在教育的进程之中体现的。综上所述,思政教育是一种培育人、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

二是思想。相较于其他形式的教育方式,思政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所蕴含的一定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对于人的“思想”的塑造、构建是其工作的重点。思政教育的工作任务即是把整体社会对于个体需要具有的思想品德转变成为受教育的个体的思维模式,并帮助受教育的个体养成与整体社会对于个人所要求的品德相符的个人道德体系。一个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即是占据统治地位的物质生产关系在理论、观念上的集中体现,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具备历史性,并在其中带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思政教育恰恰是以价值引导的方式,更为精确的说法是,以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树立以及培养的方式,来促进收教育的对象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价值认知以及价值判断,从而达到实现将整体社会对于个体需要具有的思想转变成为受教育的对象的知行合一的目的[2]。

三是政治。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与阶级的概念必然存在,这就使得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中一定包含了“政治”的因素,并且会以特定的思想道德上的要求表现出来。思政教育的目标、方向与国家、社会的整体发展方向是相吻合的,思政教育的工作任务与工作重点与国家、社会的要求也是一致的。“政治”的因素使得思政教育在精神生产的活动中规定了自身的范围,并且跟其他精神生产的活动有所区别。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对应的思想品德与行为模式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品德”作为出发,通常以对于个体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以及政治观等等方面进行引导、树立以及培养的方式,调和个体价值观与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从而促使个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核心价值观教育即是将以上三点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归属与自身定位的集中而具体的体现。它不仅可以涵盖人类社会中出现过的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而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其余的精神生产、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进行区分,又可以将处于不同年代的各个政党以及不同的国家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分类、区分。这表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中所蕴含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并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所当是,非其所当非的基础。

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核心价值观教育具备有力的阐释力

第一,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现代话语的表述方式,它用于解释现当代世界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自然合适的。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可以指引我们重新理解历史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对于我们如何认识理解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重要作用。一个理论、观点的提出,继而被广泛地认可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过程。虽然在过去的历史当中并没有明确出现类似“核心价值观”“价值观”的概念,但在古代的社会中,却存在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活动这一客观事实。具体的分析,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并不会是毫无征兆的突然浮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既然是人们的认识发展带来的结果,那么它的产生与确认必然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过程。在人类以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然存在了许久。它并非是社会主义社会独有的,也并非是新中国所特有的,而是在人类历史中的各种阶级社会的一切发展阶段中所普遍存在的,并在不同形态的国家、社会都客观存在。当然,在不同的国家、社会以及历史阶段中,核心价值观不会完全相同,而对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用,包括具体内容与方式方法等也均有所不同。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有利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进行阐释。从思想政治教育开始进行实践活动的初始,它承担着传播、教授核心价值观的责任,起源于社会需要对于教育对象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现代的观点回顾过去,人类历史中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突显出来的都是其工具性的一面。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无视了受教育的个体的需求,把整个社会的要求强行置于个体的需求之上,使得社会与个体间的矛盾愈发突显,存在着极大的缺陷。然而,并不可以就此将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的成分一并忽视。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之所以会产生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需要。单独的人是无法离开社会大环境而独立存在的。在一定的社会中的社会成员为得到用以生存、发展的空间、资源以及各种权利等等,就必须接受相应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并遵守一定的价值规范以及价值准则,使得自我的价值观与整体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相协调。在这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

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核心价值观教育具备有效的现实性

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仅具备有效的现实性,又具备鲜明的时代性。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助于进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将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有利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确定为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点任务,从而得以坚定地朝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前进,为受教育的对象给予指引,帮助他们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并可以做到主动遵循社会价值准则,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确定高尚的价值取向,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最集中表现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5]。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路径

在现代社会下,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所担当的角色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关键效用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诉求,充分认识当前社会环境大背景,最大限度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找到实现价值的最佳途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是价值主体的需要――人的政治社会化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满足人的政治社会化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总和,是两者的质的规定性联系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质的规定性的综合统一。”基于此,可以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本质为: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价值主体的相应需要得到最终满足,即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实效。现在,大学生往往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忽视社会和集体价值,更加自我,忽视权威。这样的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价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条件与要求

(一)大学生自身的需求和利益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前提。作为大学生,其自身不仅想要得到足够的知识,还需要多方位的素质拓展,新时期大学生需要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这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必要前提。当大学生意识到某种需要时,其价值就会扩张。这样,大学生的需要就成为思政教育的内推力,成为思政价值的一种表现。正确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导向,有利于培养健康高素质的大学生,推动社会的进步。可以说,大学生价值需求与现实要求的矛盾是思政教育的直接推动力。

(二)通过实践实现价值客体主体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变为现实,它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内化”阶段,“外化”阶段,“反馈调节和再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客体,作用于主体――大学生,并内化为主体的意识和动机,再由主体将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和品德,从而得到进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以自身的特质吸收对自己有益的部分,丰富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主体化便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基本要求。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具体路径

(一)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理论的创新。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只有坚持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加富有针对性和时代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和充分发挥。具体来讲,就是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理论创新过程中,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充实我们的理论,切合时代要求,根据社会的发展更新我们的教育理论。

(二)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教育者必须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要求,把那些有利于本阶级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放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各自的需要和利益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育者根据大学生所关心的具体利益的不同,使校园文化中所涉及的意识形态符合大学生的兴趣、要求,在大学生价值利益多样化的前提下,满足大学生个人的物质需要和利益诉求。要真正关注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和主体发展需要,为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做相应的引导,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其价值。

(三)建设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可实施性机制。实现思政教育的价值,实际上是大学生主体价值得到满足,社会价值得到实现的双向过程,那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即需要在特殊机制的推动之下将一定要求与意识内化于大学生,并且通过大学生自身再外化于行动之中。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这样就符合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价值体系。因此教育者要创造优越的教育环境。此外,加强大学生主体与相关价值客体、价值环体的互动也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四)以文化引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和谐统一。新时期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要以先进的文化来引导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使大学生接受正确合理的价值,从而实现其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和谐统一。面对西方文化、传统文化的混合交柔,我们必须把正确的文化价值意蕴传授给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要有所扬弃,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他们绽放应有的时代光彩,并培育出能引领时代的新型文化;要引领大学生对主流文化进行深入探究,深入了解主旋律文化的内涵,从而换起他们的自觉性探索,并切合自身的个体需求。

四、结语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激发其精神动力,塑造健全的人格。要充分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探索科学的实现途径,通过健全的方式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物质性;精神性;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秩序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及维系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进程中,我们仍有必要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发掘它的当前价值意蕴。

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特别是对生产力所发生的作用,只能是一种以政治为中介的作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用。“以往在效率源泉问题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人的价值实现。”[1](第50页)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

这一命题的确立是基于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生产力,归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归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根据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而且,从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劳动者来看,劳动者是指有一定体力和智力的人,是首要的生产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发展。此外,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来看,生产力由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构成。其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力最活跃、最具潜能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们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主要因素劳动者的作用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着眼点首先在于培养人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还体现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必要性,从而使人们投入到变革生产关系的实践中去,最终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第9页)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讲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物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保证价值。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它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导向和调节的作用。首先,它保证我国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产生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我国经济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向导航作用正是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保值上。再次,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着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和强大的政治优势的市场经济,这个政治优势既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又是使经济沿着正确方向有序运行的有力保证。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生产力发展的环境营造价值。毋庸置疑,任何社会形态的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都要受到思想意识的支配,而思想意识又有先进与后进之分,那么要促使物质生产及经济建设的提高和发展,就必须破除落后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之一,就在于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们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使人们的眼光从片面的、狭隘的纯经济增长的旧框框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全面的、系统的和发展的观念,为经济的全面进步提供总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物质生产力”的新观念,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应该注意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发展生产力,搞“空头政治”;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和生产力发展的“两张皮”现象。应当承认,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就其工作性质而言是有本质区别的,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生产力与物质生产部门产生生产力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不能据此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经济工作简单地分割开来。相反,我们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

产生生产力的长效性和持续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生产力发展价值的潜在性。

一言以蔽之,思想政治教育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是间接的,同时又是客观存在的。在物质生产力的诸因素中,人是主体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从本质上说,它就是提高劳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工作,就是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工作。虽然这种工作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可以通过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间接地创造物质财富,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价值

道德精神资源作为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观念、信仰等各种主体性因素。而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就是要通过引导人们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激发人的上进心和积极性,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并最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程度不仅关系到个人,也关系到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水平。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与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3](第1版)

当前,在开发道德精神资源上,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面对新的精神环境生态,开发人的道德精神资源,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势在必行。

从宏观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凸现其人文道德关怀价值。以人为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和思维原点。强调尊重人的道德存在价值、道德需求价值和道德发展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精神资源开发价值明确指向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高度结合的必然结果。

就微观层面讲,思想政治教育者以理服人,从而满足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植根于生命体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人的这种内在道德精神需要是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接触的外化过程而表征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自律精神,它的价值创造要靠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来保证,这种保证使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获得自我要求水平和社会规定范畴上的提升。随着道德社会化的发展,人的生理需求会向道德精神需求自觉过渡。换言之,人类社会越是进步,就越是需要物质需求与道德精神需求的匹配和融合。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精神资源开发价值的体现。

当今条件下,受教育者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精神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现代化传

媒,引导现代人的道德精神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使命就是关心他们的道德精神生活,关怀他们的道德精神发展,关注他们的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创造的着眼点就是在观念层面上引导中国实现传统道德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为其与世界现代道德文明相融合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者鼓励人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锻炼中,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社会问题及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自觉把正确的个体意识外化为良好的个人道德行为,从而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价值“可以被当作一种道德上的确定性”[4](第27页)。

三、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

从哲学上说,和谐是协调一致的统一,是对立统一的高层境界。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体间行动关联及其模式化结构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社会关系的和谐,其实质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即适当处理利益关系,合理分配社会利益,使每个人各得其所,各得其利,还包括人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人与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文化关系的和谐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主要是通过社会政治的整合、人际关系的改善及利益矛盾的协调而实现的。从政治功能来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和灌输,统一社会成员的思想,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而实现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特殊的育人功能,能够培育人们的合作意识,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法律素质,帮助人们遵守各种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从而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倡导诚信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再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沟通、说服、宣传等方式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必要性,形成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发展的共识,使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能够从全局角度、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克服人们的心理偏差和模糊认识,从而使利益矛盾得到适当缓和乃至最终解决。

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大小,直接关系到我国精神生产力的进步、社会主义三大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重大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大的当前价值。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活动和利益关系。在现代社会,除了用法律维系利益关系的公平与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缓和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消除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从而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凝聚力量、协调行动,形成谅解宽容、和睦相处、友爱向善的人际关系,构筑良好的人际环境。只有人际关系融洽,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最需要关注的是利益与道德的冲突问题。道德与利益之间,既有内在的结合点,又存在一定的张力。就个体层面而言,如何协调好利与义,统一好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在社会层面,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既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注重经济效益,又从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出发,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等,这些都是新时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价值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正视人的利益和提升人的境界结合起来,将发展先进生产力和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以科学的价值追求为实践指向,以“善”的行为规范为基本形式,为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选择提供价值支撑和价值导向,从而增强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使全社会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力。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第56页)马克思的这段话至少给我们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价值的生成作出这样的启示: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品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实践中生成,实践是其价值的真正源泉。

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品格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依据客观实践的发展而变化自身的内容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与时俱进中产生和发展的,也必须在与时俱进中创造并实现其价值。

生活是伦理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很大程度上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及在解决一系列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前价值还体现在其生活化上。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直面现实生活的挑战,走开放式教育的发展道路。借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精神中最深刻的东西成为可以观照和领会的对象”[5](第297页)。

[参考文献]

[1]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7年5月2日。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物质性;精神性;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政治秩序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及维系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进程中,我们仍有必要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发掘它的当前价值意蕴。

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人们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特别是对生产力所发生的作用,只能是一种以政治为中介的作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用。“以往在效率源泉问题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人的价值实现。”[1](第50页)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

这一命题的确立是基于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生产力,归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归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根据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而且,从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主要的因素劳动者来看,劳动者是指有一定体力和智力的人,是首要的生产力,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发展。此外,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来看,生产力由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构成。其中,人的因素是生产力最活跃、最具潜能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们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主要因素劳动者的作用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着眼点首先在于培养人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还体现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必要性,从而使人们投入到变革生产关系的实践中去,最终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的:“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第9页)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讲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展开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物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保证价值。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它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导向和调节的作用。首先,它保证我国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产生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我国经济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向导航作用正是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保值上。再次,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着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和强大的政治优势的市场经济,这个政治优势既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又是使经济沿着正确方向有序运行的有力保证。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对生产力发展的环境营造价值。毋庸置疑,任何社会形态的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都要受到思想意识的支配,而思想意识又有先进与后进之分,那么要促使物质生产及经济建设的提高和发展,就必须破除落后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之一,就在于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们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使人们的眼光从片面的、狭隘的纯经济增长的旧框框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全面的、系统的和发展的观念,为经济的全面进步提供总的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物质生产力”的新观念,要求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应该注意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发展生产力,搞“空头政治”;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和生产力发展的“两张皮”现象。应当承认,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就其工作性质而言是有本质区别的,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生产力与物质生产部门产生生产力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不能据此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经济工作简单地分割开来。相反,我们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

产生生产力的长效性和持续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生产力发展价值的潜在性。

一言以蔽之,思想政治教育对物质生产力的作用是间接的,同时又是客观存在的。在物质生产力的诸因素中,人是主体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从本质上说,它就是提高劳动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工作,就是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工作。虽然这种工作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可以通过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间接地创造物质财富,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转贴于二、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价值

道德精神资源作为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观念、信仰等各种主体性因素。而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就是要通过引导人们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激发人的上进心和积极性,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并最终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程度不仅关系到个人,也关系到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水平。江泽民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与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3](第1版)

当前,在开发道德精神资源上,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面对新的精神环境生态,开发人的道德精神资源,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势在必行。

从宏观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凸现其人文道德关怀价值。以人为本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念和思维原点。强调尊重人的道德存在价值、道德需求价值和道德发展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道德发展理论的重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精神资源开发价值明确指向以人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高度结合的必然结果。

就微观层面讲,思想政治教育者以理服人,从而满足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植根于生命体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人的这种内在道德精神需要是通过与思想政治教育接触的外化过程而表征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自律精神,它的价值创造要靠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来保证,这种保证使人的内在道德精神需要获得自我要求水平和社会规定范畴上的提升。随着道德社会化的发展,人的生理需求会向道德精神需求自觉过渡。换言之,人类社会越是进步,就越是需要物质需求与道德精神需求的匹配和融合。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精神资源开发价值的体现。

当今条件下,受教育者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精神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现代化传

媒,引导现代人的道德精神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使命就是关心他们的道德精神生活,关怀他们的道德精神发展,关注他们的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创造的着眼点就是在观念层面上引导中国实现传统道德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为其与世界现代道德文明相融合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者鼓励人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锻炼中,运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社会问题及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自觉把正确的个体意识外化为良好的个人道德行为,从而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精神资源的开发价值“可以被当作一种道德上的确定性”[4](第27页)。

三、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

从哲学上说,和谐是协调一致的统一,是对立统一的高层境界。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体间行动关联及其模式化结构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社会关系的和谐,其实质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即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即适当处理利益关系,合理分配社会利益,使每个人各得其所,各得其利,还包括人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人与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文化关系的和谐等等。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主要是通过社会政治的整合、人际关系的改善及利益矛盾的协调而实现的。从政治功能来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社会的构建价值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和灌输,统一社会成员的思想,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而实现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特殊的育人功能,能够培育人们的合作意识,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法律素质,帮助人们遵守各种调节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从而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倡导诚信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再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沟通、说服、宣传等方式引导人们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必要性,形成只有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发展的共识,使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能够从全局角度、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克服人们的心理偏差和模糊认识,从而使利益矛盾得到适当缓和乃至最终解决。

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大小,直接关系到我国精神生产力的进步、社会主义三大文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重大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大的当前价值。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活动和利益关系。在现代社会,除了用法律维系利益关系的公平与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缓和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消除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从而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凝聚力量、协调行动,形成谅解宽容、和睦相处、友爱向善的人际关系,构筑良好的人际环境。只有人际关系融洽,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最需要关注的是利益与道德的冲突问题。道德与利益之间,既有内在的结合点,又存在一定的张力。就个体层面而言,如何协调好利与义,统一好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在社会层面,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既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注重经济效益,又从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出发,维护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等,这些都是新时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价值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正视人的利益和提升人的境界结合起来,将发展先进生产力和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以科学的价值追求为实践指向,以“善”的行为规范为基本形式,为人们的思想道德和行为选择提供价值支撑和价值导向,从而增强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使全社会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力。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第56页)马克思的这段话至少给我们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价值的生成作出这样的启示: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品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实践中生成,实践是其价值的真正源泉。

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品格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依据客观实践的发展而变化自身的内容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与时俱进中产生和发展的,也必须在与时俱进中创造并实现其价值。

生活是伦理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很大程度上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及在解决一系列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前价值还体现在其生活化上。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直面现实生活的挑战,走开放式教育的发展道路。借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精神中最深刻的东西成为可以观照和领会的对象”[5](第297页)。

[参考文献]

[1]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江泽民:《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97年5月2日。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篇5

主题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实践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研究的基本价值

所谓价值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客体的属性与功能满足主体需要,促进主体发展功能和效益。思想政治教育是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实践活动。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人的意义关系的范畴。实践的目的就是调整外部客观世界对于人的意义关系,使世界不断发生对人有意义的变化,以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即创造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创造、实现的活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与否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主体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研究的基本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形成政治共识性

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价值是政治价值,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多方面得到体现。

1.促进政治建设的价值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使社会成员确立正确的政治观,把他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引向正确的发展轨道,使社会成员自觉维护统治阶级的上层建筑,为其完善和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引导人们提高法律意识,健全法制观念,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巩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发挥政治保障作用。

2.政治关系再生产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被视作为再生产既定的政治关系的重要工具。政治关系是基于经济关系之上的诸种社会关系的集中、综合的表现,是从事一定政治活动的人们之间的内存、本质的关系。这种政治关系的再生产的价值主要是通过促进受教育者,尤其是青年的政治社会化,实现政治角色的认同而实现的。

3.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化为群众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反馈来自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倾听群众的呼声,使之成为领导决策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纵向和横向的社会联系和交往中,对于协调党和人民的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增强民族凝聚力,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二)形成思想一致性

1.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国社会虽存在多种社会意识和文化,但占主导地位的只能是马克思主义,这是无庸置疑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并不排斥文化的多元并存,多种政治文化共生才能相互促进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要把握好他们二者的关系,坚持一元主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进程中,由于社会矛盾、利益群体分化等原因,各个利益阶层都可能形成自己的政治文化。加之受到国外资产阶级思想的由于市场机制导致的多样化影响,放弃一元主导,鼓吹思想多元,称一元主导是搞意识形态斗争的思想有所存在;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也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过分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一旦眼前需要满足不了,就陷入了迷茫和困惑,这实质上是理想信念的缺乏,信仰的缺失的表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实现一元主导和多样性的发展,处理好理想信念和个性发展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实践领域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的价值目标

理想作为人们对未来的建构并自觉追求的目标,以强化的形式,凝集着对人生价值的设定与理解。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的过程,实际是思想政治经教育的实践活动。表现在:一是价值认识过程。是人们对理想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而确立价值目标。理想之所以是人们矢志不渝追求和奋斗目标,是正确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的结果。二是价值实践活动。是人们的价值目标的践行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尊重、满足了人们的需要与理想,又强调了人们的价值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对人们进行理想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的价值目标,从而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帮助人们提高认识,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把个人的需要与愿望融入到社会发展的运行方向上,才有实现人的价值目标的机遇,只有依赖客观的社会发展状况,才有实现理想的条件;帮助人们处理好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引导人们以社会理想为坐标,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帮助人们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社会和个人的现实出发,树立科学的理想艰苦奋斗的精神,反对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才能实现理想目标;引导人们认识到只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排斥世俗的同化,保持坚定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才能实现崇高的人生价值目标,从而达到思想的一致性。

(三)形成行为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达到了主体的预期目的,从而推动社会发展,满足了主体利益和需要的过程。而创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创造,是主体通过组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接受主体所提倡的主导政治思想,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创造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密切相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创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目的和归宿。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创造过程,是实现主体主导的政治思想向受教育者个体自我政治思想的转化的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自我政治思想向受教育者政治行为转化的过程。要实现这两个转化,一是主体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把自己的政治思想“灌输”到受教育者头脑中,使之成为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的过程。二是受教育者把已接受的政治思想转化为政治行为的过程,是把政治思想转化为改造世界的行动的过程。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要使教育者在所接受正确政治思想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行动,推动社会的发展,满足主体利益和需要,从而达到预期目的,推动社会的发展。受教育者由于接受了正确的政治思想,在政治信念的引导、激励下,自觉去履行自己的政治责任、实现政治理想。同时,也以自己的行为维护着主体所倡导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这样,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目标就算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得以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创造,形成行为的统一,从而达到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研究的终极旨趣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时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在塑造现代人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研究的终级旨趣所在。

(一)塑造现代人的健全人格

人格教育是社会和时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在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信息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中,在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发展知识经济、健全民主法制、培育公平竞争环境、培养综合性高科技人才等客观情况,都要求社会强化对青年人健全人格的塑造,以使他们较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日渐沉重等客观形势对人的心理健康的要求。人格是人社会化发展的客观结果和在各个领域中情商和智商的综合表现,包括道德品质、审美趣味、知识修养、思想素质、政治水平和心理健康等直接和间接的社会实践状态。因此,完善的个体人格不仅包含了个性意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的完善,还包括了个体智力、意志力、知识结构和道德行为理性等多种素质的高度完善,是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外化为行为及行为效果的积极社会评价,体现着一个优良社会公民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教育人、引导人,也是塑造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培养成“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

1.人格塑造的目标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目标结合中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人格塑造的目标则是按照“四有”新人的要求,通过对人的成长的设计,提出新的要求,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人格塑造的目标实践中,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正如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就是针对现代人的现实思想问题,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崇高的人格要求,进而向“四有”新人目标迈进。

2.人格塑造的过程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的渗透中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人格的塑造的过程要是人的外在美的塑造和对人的内在心灵塑造。对人的塑造,主要是在思想政治经教育的实践中实现。“教育既不是一个从内部开展的过程,也不是存在于心灵本身的官能的训练,而是依靠从外部提示的教材,通过建立内部的种种联合或联结而塑造心灵。教育通过严格意义上的教学进行,从外部构筑心灵。”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对人的教育、感化和转化的过程就是对人格的塑造过程。

3.人格塑造的任务在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任务交融中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任务是通过系统的、经常性理论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体现党对培养“四有”新人提出的要求,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培养鉴别美丑、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人格的塑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培养人的辨别和鉴别的能力,塑造人的美德,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任务与人格塑造在育人任务方面是相互交融、互相促进的。

(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理论基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它通过发掘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1.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马克思最早是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明确提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在这里他把“自由”确定为人的类本质的一种属性。后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未来的新社会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

由此可见,人的全面的发展至少有三层涵义:第一,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整个社会所有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第三,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二者不可偏废。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关系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无疑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在当前社会实践不断丰富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更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重要的理论依据。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以人的需要的满足和人自身的发展为最终价值目标。但是由于社会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心理情感面临着深层次的变化与矛盾,这已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急需解决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这一时代课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保证。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实出发点和归宿。历史的进步是社会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未来发展状态的价值追求,是符合时展的价值目标,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的需求、通过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为人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创造精神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目标和任务,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永恒的现实出发点与归宿。在当代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目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改革开放以后,又提出了培育“四有”新人的教育目标;在新世纪、新阶段,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深刻内涵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等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目前,“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已成为时展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推动整个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指导思想。因此,如何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正是需要我们加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第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明确指出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促进社会完善的手段,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精神条件,同时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具有根本意义的途径。目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深刻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质,通过发掘人的内在潜能,推动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为进一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种科学的价值理论体系,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发展提供了理论源泉,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同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丰富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开辟有效的现实途径。

3.积极推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行价值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在规律的要求,引导人们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主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将促进人的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将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价值观念的形成,使人们不断克服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的思想。

(2)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人是社会的人,个人全面发展的关键条件和基本内涵是社会和谐,而在现实社会关系的复杂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无所适从,不能妥善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因此,必须从思想认识上加以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比如正确处理人和人的关系,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利保障。

(3)培育与发展人的人的独立个性

个性在个人那里的充分发挥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应有之义。人的发展过程曾被马克思概括为三个基本历史阶段,其中第三阶段是自由个性阶段,其建立基础是在人们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财富和个人全面发展。人的主体性、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构成了人的独立个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使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发展人的独立个性,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人的素质不仅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而且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及身体素质等。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不仅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人的素质的灵魂和核心,是最根本的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在人的整体素质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整合作用,为人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动力和导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直接地培养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同时,也是在间接地促进和培养人的其它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但在提高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方面体现其价值,而且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向马克思主义人本化终极理论目标靠拢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人本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则是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也应当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要求社会运行的秩序,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更好服务,要达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人的层面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引导人们逐渐形成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和境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人本化要突出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人才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2)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人本化目标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面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概括地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同一过程中彼此影响和制约的不同方面,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是人的发展。因此,人的发展是随着经济和社会而发展的。只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标。

第一,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理论要求。马克思的人学观从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以及人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等角度说明:人总是按照自身为价值尺度来看待历史的,人既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条件的,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统一的过程,整个人类历史也无非就是人的本质不断改进的历史。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主体是人,教育对象也是人,其根本任务也是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牢固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为了人,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保证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使我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人的主体意识方面,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是解决我国当前主要矛盾基本途径。而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所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人的解放和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进步。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必须增强自主意识和能力,也是一种强调人的主体性经济。如果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先导的思想;就必须把教育对象培养成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大胆创新的社会主义人才。

第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必须努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可见,以人为本理念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们党一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这实质上就是我党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真实写照。为此,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目标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同志鲜明地提出,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但一切归根结底都应该落实在人的全面发展上。没有人的全面发展,高度发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实现。可以说,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

在以往的实践中,常常将思想政治教育单纯政治化,把什么问题都和政治联系起来,强调重视宏伟目标、远大理想等大道理的教育,恰恰对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却关注不够,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常常脱离人的需要和实际,不利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要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置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目标中定位,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终极目标,要充分发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积极作用,根据教育对象实际,开展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防止人片面、畸形发展,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从而促使人们自觉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展。

参考文献:

[1].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08.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4.

[3][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223.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性质特点表现形态

一、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劳动生产、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属性。它既蕴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社会价值共性,又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价值个性。

1.依存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依存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及其程度,它随着人类社会主导类型经济形态的更替和特定国家中心任务的变迁而改变其自身作用的质与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呈逐渐上升的发展轨迹。循用潘懋元教授的观点①表述为:“农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处于经济活动边缘;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被提高到经济活动的中心”。造成上述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它们的生产要素分别为:土地和劳动力(以数量为主);资本、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并重,以数量为主)和原材料;知识、科技和劳动力(以素质为主,包括思想政治等非技能性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占主导类型的经济形态,取决于这种经济形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①潘懋元教授原观点为: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被推向到经济社会的中心。参见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6期。)资源与生产要素,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限度。由此不难瞥见,伴随着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劳动者的素质、精神性因素在劳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呈线性攀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也逐渐彰显。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与我国正步入工业经济社会进程,少数行业进入了知识经济行列,而且知识经济还必将成为我国主导经济形态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体现,也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经济、科技的发展更为突出和重要。”①而提高人的素质(主要是非技能性素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精神转化为物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使命。这从一个视角说明了其经济价值的发挥程度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是紧密相连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由政治性任务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从1992年(此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此后,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日益凸显,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研究也日趋深入。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服务和保证这个中心任务的完成。经济建设要搞上去,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政治条件和政治保证,社会不稳定,经济就搞不上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保证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②

2.间接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归属于间接性价值之列,即与智能教育、科技教育等直接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往往是通过改变构成经济活动的中介环节或相关因素来实现的。“教育和经济效益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产生经济效益,它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活动之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③这种间接性具体表现在要素、环节和过程、机制等层面。

(1)要素、环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以下有关环节、因素为中介来发挥其经济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形成、培育的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思潮)、经济制度、经济道德、科技精神等,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劳动者与经济组织、劳动者和劳动者以及经济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劳动者除了智能技术以外的素质,特别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和潜能发挥程度、劳动态度(含积极性与创造性)、动机水平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效益观念与时间观念等等。

(2)过程、机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实现中的过程、机制的间接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潜能的发挥等,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内化阶段。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劳动者),影响受教育者(劳动者)的情感、意志和动机,激发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外化阶段。受教育者(劳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发下,把与劳动、生产有关的精神性因素变为实际劳动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了物质价值(经济价值)。这个“价值”是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活动的“物化”④。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劳动者这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也就是以间接的途径参与了创造物质价值(经济价值)。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⑤这个过程、机制示意图如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物质价值(①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6页。②《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8-9页。③范先左:《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8页。④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0页。)

3.多端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多端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既可以表现为宏观层次对整个国家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也可以表现为中观层次对某个经济组织、团体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还可以在微观层次对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施加影响。

(1)宏观层次。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①

(2)中观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中观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经济单位、组织和团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层次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价值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而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管理理论”,则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中观层次的经济价值提供了学理支撑。“文化管理强调企业与员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信念、利益、目标远景等的协调一致性,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道德、习俗和礼仪等文化要素的作用,实现对人的规范作用……从而显示出较强的协调力和控制力。”②

(3)微观层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全面教育。“只有全面教育,才会有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否则,仅仅重视劳动者智能的培养,忽视对其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引导、培养。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会降低,甚至是负数。”③就劳动者的主观世界而言,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劳动价值观)、道德观、心理素质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和时间观念等制约。而培育、提高劳动者的上述观念、素质和品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功能。

4.两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两面性具体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发挥影响既可以是维护性的,即维持和保存社会既定的经济态势;也可以是变革性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孕育和发展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充当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这种变革既可以发挥正面的积极功能,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功能:阻碍、束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积极功能,一方面要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承扬,使那些对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在这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变革功能,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保证、营造环境、参与管理、精神动力激发等四个方面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价值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对经济发展起(①载《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②吴松强:《“知识经济”视角下文化管理实施对策探讨》,载《江苏商论》2007年第11期。③王殿卿、李春玲:《新编大学德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63页。)着导向和调节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制约经济发展方向。我国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和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先进的思想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灌输于人,成为经济建设的有力保证。

2.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价值市场经济具有经济和道德的“两面性”,即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的冲动,而且难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和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要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①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价值之一就是为其发展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认识、道德、社会心理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参与管理的价值社会物质利益的激励、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管理的三块宝石。当代经营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人、文化人的基础之上的,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和开发人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所在。②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科学文化技能、敬业精神和劳动积极性等的充分发挥。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方式逐渐被冷落,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普遍重视。对于管理者来说,只有和员工形成精神的真正沟通,才能把管理者的思想、企业的目标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劳动的主要形式成为脑力劳动,其劳动强度和质量均取决于人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角色意识的强弱。创造性脑力劳动必须依靠劳动者自我控制和自主行为。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更加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员工的敬业精神,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意识,那种认为只有严格管理的规章制度才是有效的组织原则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管理,承担了管理职能,而且是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日益丰富了其经济价值。

4.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经济活动开展的精神动力价值在于:首先,激发人的活力。即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行为,联系生产力的内涵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作用,可以具体理解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次,变革生产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使人们投入到这一实践中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提供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诸多的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精神动力激发价值。

①王勤:《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载《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统一性;学理基础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6―0136―04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是指除学校专门性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其它社会力量所参与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总称,其重点是强调各种社会力量、多条途径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彻底改变学校(培育人)与社会(影响人)两个环境系统之间“我教我的”、“你做你的”的相对非连贯性,广泛倡导社会性力量对主体性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承接与反哺,改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身效力的有限性。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展和成效诉求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其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观和生活观,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与渗透化趋势。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提出,是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的深化,其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本身的内生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本质需要,有着深刻的学理基础作为理论支撑。

一、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本质基础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本质基础,理由在于马克思主义从人的社会性本质出发,科学分析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并由此推导出思想政治教育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性。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出发点和本质归宿点,也是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基础,为我们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理论原则奠定了本质基础。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根源于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本质问题始终是社会历史观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从总体上看,对人类自身本质的探索仍没有达到真理性的认识高度。而马克思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特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在于人的自然性,也不在于人的意识或思维,而在于人本身所特有的活动方式。人的现实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是生产,并在生产中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人们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了人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社会。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劳动,个人、小团体的存在与发展与整个社会的事业是相通的,受制于社会主义物质生产方式。个人、小团体的存在和发展实的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核心和目的。

马克思主义首先肯定个人与社会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个体有自己对社会的期望,社会也对个体的行为角色充满期待。同时始终坚持认为历史的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对统一的过程,社会的发展本质上还是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根本上是由人来决定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每个人的发展最终也会内在地蕴涵和促进着社会的整体发展。马克思曾指出:“现实的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此,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而“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在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发挥着“生命线”的作用,它充分调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将松散的个人意志整合为整体国家意志,形成热爱祖国-追求发展、渴望进取的国民精神风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化育人的实践工作,是一项社会性极强、需要参与程度较高的工作。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全面发展的促进性,而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剥离的内在统一性。个人的发展需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广泛参与来促进个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同步。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本质基础,还在于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目的所具有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现实的一致性而不是抽象的一致性,它科学地反映个人的存在与发展同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的高度一致性。对此,马克思积极强调人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人的活动和能力的发展,人是社会生产力当中最为积极和最为活跃的因素,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本身。进一步说,是由人的实践力量,即人的最重要的实践动力――生产力来决定的,而人的精神思想或精神动力决定和影响着人的现实实践力量的大小和强度。由此,某种程度上社会的发展进步力量必不可少地可以推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力量,即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整合每一位社会成员个体自由性意志形成社会共同性意志,进而不间断地彰显自身特有价值。‘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本身也在通过人,继而通过社会促成了社会结构的有序化、现代化,促成了社会多元力量的同向化,最终促成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从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广泛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和群众性。人民群众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客体,体现为主客体二者的统一。于是,理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发挥各自不同的价值。不同地方在于:每个人都必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每一个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必定都是影响其他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毫无疑问。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承担者,或者说是个体承担者,都有义务和责任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密切相关。社会发展及社会结构的稳定客观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而思想政治教育的_发展也客观地需要来自社会系统力量或资源的积极支持。

二、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辩证统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根本基础

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辩证统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根本基础,理由在于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之间所必然存在的联系性,尤其是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性。这种辩证统一性客观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内在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认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是按照社会意识主体区分社会意识的基本结构。个体意识是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地位、社会经历和个人实践的产物,因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意识都各有各自的特点。群体意识作为人群共同体所具有的共同意识。是个人意识错综复合后的结果,是一定的人群所结成的社会共同体(如小的家庭、行业,大的阶层、阶级、民族等)的共同意识,群体意识是“群体中个人意识相互作用和相对集中的表现,是对群体共同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的反映,并且是适应一定群体的实践需要:为维护群体一定的社会关系和利益服务的。”从相互关系的原理上看,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相互联系体现为两者之间是个别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相互作用体现为个人赏识是在个人的社会实践中和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周围的人和不同的社会共同体的意识及其历史传统的影响而使个人意识打上时代和民族文化传统的烙印在阶级社会中又会打上阶级的烙印。同时,群体意识形成和发展所依托的群体实践总有个人的参与,它使群体意识在实践中通过个人的选择、修正或创新而现实地存在着。相互转化体现在群体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之为个人所接受,进而转化办个人意识,而某种个人意识由于体现了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为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集团所接受成为。社会群体意识。同时;群体意识的正确性或全面性通常要高于个人意识,这就构成和保证了社会群体意识在对个体意识的渗透过程中的合理性、合目的性和科学性。

可以说,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相互影响转化的辨证关系原理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一方面,群体意识对个人意识的影响反映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就是个人与这些群体,如政党组织、企业组织、政治团体、民间组织、舆论宣传出版部门等之间的交往行为活动。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当中就是这些群体性组织和人员特有的价值观念思想作风、理想信念等对个人意识的感染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正是要充分组织和调动群体意识对个体意识施加影响,以群体意识的正确性挤压个人意识的非正确性空间。以群体意识影响个人意识:促成个人意识向合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群体意识转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点,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根本价值取向。由于在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地位、社会经历和个人实践的差异必然导致与他人不同的个人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在承认和尊重个体正确的、个性的个人意识的同时。另一方的、主义的个人意识,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促成错误个人意识向正确群体意识的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过程就是通过特定的组织规劝使群体意识对个体意识施加一定的正面影响的过程。二者的差异在于因群体的结构性性质、意图差异而在对个人意识的影响力的角度,方向、程度上有所差异,而且群体意识对个体意识的影响在方式上通常体为隐性式或渗透式。当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成为现实后,这种影响方式就会显现化,产生出学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本身所不能抵及的效果。总体而言,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意识思想层面的交流碰撞的客观存在,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提出提供了现实依据,也使得社会多方力量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接与反哺成为可能。

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各个阶级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和阶级利益的差异,以及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其要求和思想观念都各不相同,因而决定了各阶级的意识具有特定性,也决定了一定群体意识的阶级性。为此,个人意识与群体意识的辨证统一性在阶级社会当中还内在地蕴涵和体现了个人意识对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群体意识所应有的认同性与必要的接受性,这种认同和接受的过程就是作为社会公民个体的个人意识向占主导地位的群体意识转化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这种相互转化过程都具有必需性和合理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个人隶属于一定阶级这一现象,在那个除了反对统治阶级以外不需要维护任何特殊的阶级利益的阶级形成之前,是不可能消灭的。”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并为不同的阶级服务,马克思、恩格斯很早便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作为统治阶级和执政党意志体现的重要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特定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目标,服从和服务于本统治阶级或党派治理下的特定阶段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阶级统治的对象是社会主义敌对分子,人民当家作主决定了在政治权力及其社会生活领域人民是第一位的,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意识是我国最大的群体政治意识,其反映和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与指向。它从根本上要求我们服从和维系这种群体政治意识,进而维系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和地位。因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性质上具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接受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在程度上具有广泛性。理论上,社会各个成员、各个组织之间,都能够自然地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性,并形成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我们党和广大人民整体意识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决定了党和政府的意识在群众之间、个人之间也具有了广泛的感召力、影响力。个人意识向社会最广泛群体意识的转化相应具有必然性和自觉性,而各种社会力量也都相应地具有促进个人意识’向社会最广泛群体意识转化的责任和义务。

三、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价值基础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参与的价值基础,理由在于处于社会组织形态当中的个人能够在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由外而内”的满足,即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的过程中获得自身认同,实现个人价值。

人的自然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价值的自我性与社会性,人的价值也由此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种属性。一个人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满足程度。社会价值是对满足社会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做的贡献。个人既有自身的需要,又有以自己创造活动的成果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构成人的价值的同时,也构成了人的价值对立统一的矛盾组合。尽管相当多的人总是最先看到个人价值,但事实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而绝不是纯粹的对立性,两者的实际关系实质是社会价值决定个人价值:个人价值反作用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通过社会价值来实现。体现在:首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体现在价值主体上。个人价值是将个人作为价值主体,从具体个人的需要出发来考察价值,而社会价值是将社会作为价值主体,从整个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考察价值。由于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所以无论是个人价值还是社会价值,它们的价值主体都是实际从事社会活动的具有社会性的人。其次,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还体现在个人价值总是要在个人与社会(集体、他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人的个人价值是在社会中实现的。个人价值在未实现之前是潜在的。内在的东西。社会发展要求每个人充分发挥其内在价值,个人价值越是发挥得好,社会的发展水平就越高。如果离开社会的发展、离开集体片面地去追求个人价值,那么在损及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会挫伤个人价值。对此,马克思曾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在真实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体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但无论是个人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是以人为对象,以实践为载体,通过个人与社会的互动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4)09―0038―02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涵及分类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物对于人的有用性体现出其自身的价值。由此推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以其固有属性和特征在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客体,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自身的教育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在促进个体的完善成长和推动社会的科学发展中实现其自身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划分标准自然也就有所不同。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着眼,可以将其划分为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真实价值与虚假价值、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等;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将其划分为个体价值、集体价值、社会价值等;本文正是从其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视角入手,探索实现二者相互统一的路径,从而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有机融合奠定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

1.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涵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通常也称为个人价值,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个体成长和发展历程中所体现出的引导或促进作用。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社会个体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社会个体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的彰显,个人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表现

(1)加速个体社会化和规范个体行为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帮助个体掌握政治知识、了解政治现象、树立政治信仰、履行政治权利、实现政治参与等形式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通过引导个体树立良好的道德准则、规范个体道德行为、陶冶个体道德情操等途径加速个体的道德社会化;通过约束个体社会行为、普及法律宣传教育等形式促进个体的法律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加速个体社会化的同时,对个体的自我行为也进行了规范和引导。

(2)促进个体智能结构的合理构建

智能结构一般分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合理的智能结构是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相对平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教育和引导手段,促使社会个体的各个方面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共同发展,从而自觉调整自身的智能结构,避免出现智能结构构成轻重失衡的状态,为人们构建合理的智能结构提供了指导。

(3)丰富个体的需求体系

实践的无限性决定了个体需求的丰富性。需求的丰富性,是指需求内容的丰富和需求品位的不断提高。需求内容的丰富,是指社会个体除了吃、穿、住、用、行等物质需求外,还涉及精神层次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社会个体需要的同时,也丰富了社会个体的需求体系;需求品味,是指某种需求的实现程度。社会个体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和个体发展需求。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社会个体的精神境界,使社会个体形成坚定的社会信仰和共同的社会认同感。

(4)指导个体的实践活动

作为精神生产力的一种表现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达到实践目的,错误的意识则把人的实践活动引入歧途。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传播社会意识的实践活动,它通过策划和组织一系列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使社会成员构筑起正确的社会意识,从而有效地指导社会实践活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1.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涵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指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和人类历史进程的推动和促进意义,其着眼于宏观意义上的社会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

2.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表现

概括地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政治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是指其通过传播政治思想、协调政治关系,整合政治资源、共享政治利益等途径,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与和谐发展。统治阶级为了稳定社会政权和维护自身统治利益,必然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传播其政治意识,使社会成员树立符合统治阶级利益属性的社会意识。

经济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成员经济需求的促进和满足。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社会成员的意识形态教育,规范和约束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使社会成员树立对社会经济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自觉地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心力。此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还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性的精神动力。

文化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及社会成员文化需求的满足。在文化选择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使社会成员具有分辨能力,能够进行择优汰劣,进而升华和传承文化精髓;在文化传播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向社会成员传播思想意识形态,进而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在文化渗透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其必然会用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来控制社会文化;在文化创造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在不断创造出更新的、符合时代要求和国别特色的文化。

生态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使生态意识渗透到社会成员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改变社会个体的思想和行动,调节社会个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引导社会个体树立与自然生态相统一相协调的和谐理念,培养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尚道德情操;另一方面,通过生态道德的培养,使社会成员树立起善待自然的生态责任感。

管理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价值,是指其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组织、指挥、引导和控制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成员进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道德和法律教育,使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秩序,从而节约管理成本;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社会成员实施人文关怀,有利于落实人本管理的原则;三是思想政治教育采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成员的热情和积极性,最终实现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三、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两种表现形式,个体价值的实现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而社会价值的实现将会惠及整个社会成员,对社会个体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有所帮助,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然而,二者又是相互区别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价值主体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价值主体上是不同的,两者的侧重面不一致。个体价值的主体是社会个体成员,针对的是每一个社会个体,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单个社会个体的教育和促进作用;然而,社会价值的主体侧重面更为广泛,针对的是宏观意义上的整个社会,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满足社会整体需求上的价值。

2.具体目的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个体的整体素质和规范社会个体的道德行为;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侧重于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培育和扶植,本质是通过树立与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一脉相承的社会意识形态来达到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最终目的,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3.实现方式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加强对社会个体的理论教育,从而来促使社会个体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方式是通过颁布国家社会政策、进行社会舆论引导等方式来促进社会的有序和稳定发展。二者在实现方式上有各自的特征。

4.表现形式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主要表现在对社会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引导上,通过凝聚社会个体思想、规范社会个体行为来表现其自身价值;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管理等五个方面,侧重于在这五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和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联系

1.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和最终落脚点

社会是由个体构成的,而社会个体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社会个体的素质和规范社会个体的行为来实现其个体价值,同时也在为整个社会培养和输送有用人才,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可以为社会个体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条件,社会价值的实现最终受益方仍然是社会个体成员。

2.社会价值是个体价值的体现和保障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其无法脱离社会组织单独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同时,实质上也是在满足社会个体价值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针对社会个体进行的引导和教育,社会个体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而社会价值的实现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个体价值的体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其实践活动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但要满足社会个体的微观需求,而且要满足社会整体的宏观需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表现形式,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不仅要理性面对个体需求,也要丰富和发展社会需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一方面在于鼓励社会个体发扬个性,激发社会个体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力传播正确的政治观念、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引导社会的有序与和谐发展。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罗洪铁,周琪,张家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评价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227-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既是高校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重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传承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反思自己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详细的阐释和说明,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执教能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应该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必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途径,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评价保障体系。结合自己多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参考其他研究者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对以上三个核心问题进行如下阐释和说明。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时期教育环境复杂化的需求

众所周知,随着以“数字化”为核心多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最大特点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概括,即复杂化。所谓的复杂化有两层具体的含义。在第一个层面上,所谓的复杂化是指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环境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由传统的、以“纸质”为传播媒介的传播媒体和现代的、以“数字”为核心技术的现代传播媒体组成。而正是由于传播领域这两大媒体的竞争,使学生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逐渐得到了拓展。在第二个层面上,由于信息传播途径的拓展,使各种信息的传播表现出“无障碍化”的特点。虽然高校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他们处理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能力还稍显薄弱。因此,从这两个层面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环境复杂化的必然要求。

2.学生树立人生观的基本需求

作为一名大学生,虽然他们的人生观已初具形态,但他们的人生观还未成熟。因而极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而每一名学生的人生观既是其处理各种人生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又是其提高自己明是非,辨事理能力的基础。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教学任务。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从而为学生处理各种人生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又是学生形成人生观的核心内容;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既是高校学生日常言行的行为准则,又是其判定各种生活事实的理论根据。尤其是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发扬,更是学生正确人生观指导的实践基础。因此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各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必然要求。

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复杂化的需求、是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基本需求,而且它还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需求。传统中华文化与时代精神有一个共同的内容,那就是爱国思想。无论是古代的精忠报国的岳飞,还是舍身炸碉堡的;无论是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白爱国思想的文天祥,还是以身殉职的设计师罗阳,他们的言行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国。所以,为了使高校学生能够把中华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就必然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4.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需求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目的之一就是提升一个学生的综合政治素质。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就是提升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部分。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就是完成这一教育任务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本需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那么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问题时就一定要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的分析,可以从两个大的层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即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于前者而言,理论层面的分析结果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提供具体的指导;对于后者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既可以为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翔实的研究资料,又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确定主要的研究课题。这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层面上确定了以下重点研究课题。

1.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是其研究的第一个问题。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都知道,所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是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安排或统筹性规划。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核心内容,才能把其具体的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性研究、处理。为此,应该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高度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详细的思考和具体的安排,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实现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还需要研究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内容的方法和途径。众所周知,国家审定的思想政治教材是全国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定教材,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包含丰富的教育内容,因此,针对本校的教育实际,针对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各高校还可能通过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

3.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现代媒体的介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得到了拓展。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现代媒体展现给高校的学生就成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教育课题了。例如,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内容通过微博、微信呈现给学生,如何利用学校的网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系统地展现给学生等等问题,都是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即这些载体能够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1]。

4.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考评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既然融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那么在具体的考评体系中,高校思想政治老师就需要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考评工作。对学生客观的考评结果,不仅有利于我们探索社会主义核心教育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而且也利于高校教师从理论的高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效果。通过客观的考评结果反馈的教育信息,既是各教师提高自己执教能力的关键,也是各学校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宝贵资料。

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评价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评价体系的建立与上边提到的考评有所不同。前者是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反馈手段,后者是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在整体的高度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和总结,它对各高校的相关教育工作具有普遍性的指导作用。

1.评价指导思想

新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在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时,必须注意两个现实,即本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本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内容的需求。前者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后者是编写校本教材和确定评价重点的关键。

2.多维的评价标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着一系列的教育内容,因此,评价不同的教育内容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所以,利用多维的评价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是最为正确的抉择。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既需要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完美结合,又需要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各种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因为,在目前教育环境复杂化的前提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这多维的评价标准,不但可以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实教育教学情况,而且还可以为考核教师的教育工作及其实效提供具体的评价标准。因此,在新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还要注重评价标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0.

[2]郭开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篇10

【摘要】社会越开放,文化越多样化,对主导性的要求就越强烈。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一定社会主导性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活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培育人的精神世界的育人活动。坚持前者,就坚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原则;坚持后者,就坚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品质。任何割裂二者关系的做法,都只能片面地理解其本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分歧

一、“一元”与“多元”的分歧

思想政治教育是源于人类历史中思想和政治的教育,还是共产党人的意识形态实践?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一元”与“多元”的分歧。一元论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在国民教育空间的延伸,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在学校的实现方式。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人是政治的存在物,人的阶级性是在阶级社会的主要属性。人的阶级性的自觉认识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政治动员和社会动员的方式启迪了人的阶级意识和凝聚了人心。现实的社会环境在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并没有变。这是一元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国家进行社会统治的重要手段,是共产党的科学发现,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革命实践。同时,它可以从政治动员获得说明。政治动员理所当然成为国家力量的一部分,成为国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1]其实,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之初,这种看法就受到了质疑。这种质疑虽然是从思想政治工作谈起,但其结论直接影响到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认识。当时,对思想政治工作概念存在着泛指和特指两种说法。泛指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人类社会历史不同阶段和不同阶级共有的社会现象;特指则认为它是共产党特有的,剥削阶级只有思想控制与思想欺骗,而没有思想政治工作。对此,有学者认为:“说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历史上其它社会、其它阶级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本质区别是正确的。但以此否认其它社会、其它阶级也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事实,则不妥。不错,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是共产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的。但正如不能因为心理、管理、领导、干部等概念都是近现代才明确提出的,而否定人类历史上一贯存在这些现象一样,来否认其它社会、其它阶级也有思想政治工作。……我认为承认泛指说有以下好处:第一,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必然性;第二,有助于我们批判地继承和借鉴中外历史上不同阶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切有益经验;第三,有助于通过比较,更深刻地认识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历史上其它社会、其它阶级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区别,更好地掌握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特征———鲜明的阶级性、党性、科学性、实践性和群众性等等,更充分地认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传家宝和政治优势。”[2]1999年由教育部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吸收了这一观点。[3]可见,这个争论的焦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一元论者执着于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无产阶级革命,是特定主体的特定实践。二元论或多元论者则强调思想教育的一般性、政治发展的历时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回溯到人类社会与该实践相关的历史进程中。不管争论如何,都有必要明确对“元”的理解。张岱年先生在他的研究中是这样考证的:“董仲舒《春秋繁露》云:‘谓一元者,大始也。’(《玉英》)又云:‘《春秋》何贵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王道》)……他认为,‘元’是‘万物之本’,是天地的原始。这个‘元’字我们现在也还在用。哲学上所谓的‘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都是以‘元’表示‘万物之本’。”[4]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关于“元”的理解受到哲学理解的影响,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哲学上的本源在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的语境下产生并形成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讨论中的“元”一方面从本体上思考,研究其产生的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也探讨“是什么”。当然,“是什么”的认识也受到“怎么来”的影响。其实,在特指和泛指的分歧背后暗含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名与实的认识差别。这个分歧,为后面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其他讨论埋下了伏笔。多元论的另一种观点绕开了从何而来的历史追问,集中围绕其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和功能进行阐释。代表性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区别于环境自发影响的实践活动,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是其本质属性。目的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指向性或价值取向性,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性或党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鲜明的特性。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与其他实践活动的结合与渗透,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显著的本质属性。超越性是其面向未来的发展性及对社会实践活动和人的行为的先导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的本质属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多属性、多因素的特殊活动。[5]另一种观点认为,从政治维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级性;从伦理维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服务性;从社会维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工具性;从个体维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蒙性。“以上我们从四个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进行了解读,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质具有历史性,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本质是多维立体的而不是单维的。正因为如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能只从一个方面来认识,而是需要从多维视角来解读。”[6]由此可见,上述分歧的焦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是什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生学来看,一元论坚持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致性,把思想政治教育限定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这个主体领域。多元论则更大范围地指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大到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大空间之中。

二、科学教育与价值教育的分歧

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科学性的主要依据有以下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大凡科学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解决社会成员意识形态和道德水平与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的思想品德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它实践活动的特殊矛盾,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研究对象。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有科学的内容和系统的规律。科学的内容表现在理论的彻底性、层次性、系统性上。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客观规律使其成为具有科学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有独特的方法和艺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艺术以系统的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形成并接受实践的检验。[7]有学者质疑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科学教育,而是价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价值认识的范畴,而非科学认识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认识理论,具有较强的阶级性、政治性和鲜明的国家意识形态性。根据价值认识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强调我们想教什么,同时必须要研究接受主体的特点、需要等,这样才能使主体性与客体性较好地统一,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够的,甚至将价值认识的问题当作科学认识的问题来处理,于是至少产生两个误区: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化,把它变成一厢情愿的事情,缺乏对价值教育特点的深入研究;二是夸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夸大了教育活动中教师主体的作用。这显然是不合实际的,因为如果没有得到学生真正的理解,就不可能成为他们自己的认识。”[8]产生分歧的原因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教育还是价值教育的分歧源于对科学与价值理解的分歧。在科学世界和价值世界没有被划分出来之前,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分歧并没有成为一个学术命题。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第一知识形态是哲学。亚里士多德从哲学中分化出了具体科学。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发展)不成熟,科学与价值的分化并不明显。到了中世纪,在神学主导下,价值世界反而主宰了科学世界。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起来,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科学世界真正地独立出来,成为了一个话语表达和思维方式建构的领域。这是在这个背景下,休谟明确提出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二分法。事实判断回答的是“是与非”的问题,价值判断回答的是“善与恶”的问题。由此,科学世界与价值世界被区分开了。其次,理论的彻底性这一前提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之为科学教育的主要依据。马克思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9]98在当时的德国,黑格尔法哲学被马克思归结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对这种哲学的批判既是对现代国家和对同它相联系的现实所作的批判性分析,又是对迄今为止的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整个形式的坚决否定,而这种意识的最主要、最普遍、上升为科学的表现正是思辨的法哲学本身。”[9]8-9黑格尔法哲学恰恰成为了遮蔽人的意识形态,需要通过确立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从而使其成为一个阶级,来奠定德国解放的现实阶级基础。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提是精神解放,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9]15-16至于思想的闪电何以能够成为精神力量的,马克思提出理论彻底性的命题。“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9]9由此,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教育的逻辑就建立起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彻底性,所以,可以说服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保证了其时代化的可能,所以,具有生命力。再次,西方国家兴起的价值教育思潮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价值教育的直接原因。“价值教育是国际教育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西方诸国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倡导并实施价值教育多年。1994年,著名学者泰勒出版了《价值教育在欧洲:1993年26国的比较调查概况》一书,对欧洲各国价值教育实践进行了权威的介绍。从书中介绍的内容来看,价值教育在西方早已开始实施,它是西方诸国在面对现代性价值危机时而提出并实施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10]西方诸国对价值教育的内容并没有清晰的界定与共同的标准。但是,作为一个新的概念,一旦在社会上出现就会产生一定的辐射力。其中,价值教育主张文化教育而非是意识形态教育的观点,强化了一部分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否定。

三、关系论与实践论的分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类本性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同时也认为人在其现实性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两种表述产生了哲学上关于人的本质的两种理解,即实践本质与关系本质。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上这个类分歧的总结尚不充分。其主要原因是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在生成中,一些说法还需要时间来积淀。不过,关系本质论却有比较成熟的讨论。目前在教科书中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关系本质论的表达方式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1]这样一句话内涵了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关系、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等等。在历史上,关系本质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关系类型。马克思在分析人的发展过程中区分了人对人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和人的个性自由的发展三个阶段。借用这个分析,关系本质论的发展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权力服从关系。在神权和王权统治的时代,政治权威是在思想控制和道德秩序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思想关系也就是政治关系的表现方式之一。第二阶段是物的依赖关系。人的主观能动性外化为丰富的物质世界和技术世界,这是人的本质力量延伸的标志。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人的创造物反过来统治人的异化现象。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和技术崇拜都是异化的突出表现。人的教育在适应被异化的同时也在试图改变继续被异化的命运。第三个阶段是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阶段。这是人发展的理想状态,人的价值回归到人本身。人和人的关系通过自我实现体现出来。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一致性得以实现。对于关系本质的认识,产生了一元本质论中的政治性概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它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容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思路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容是结合在一起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容是认识过程的必然结论或成果。正确的认识思路及其过程,必然获得正确的结论;反之,就难以获得正确的结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政治内容是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的反映,故称之为政治性或政治本质,以观念的形态存在或出现。”[12]关系本质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相当深刻。首先,基于对人是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认识,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向。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物,那么,如何适应社会就成为人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那么,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人的阶级意识的自觉就顺理成章了。其次,基于对关系主体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主客体关系论和主体间关系论两个结果。前者主张教育者的权威性,后者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再次,基于对社会关系在内涵上的发展,生成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比如,国际互联网影响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与自然关系紧张中产生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等。同时,关系本质论也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难题。比如,在适应社会教育中如何避免庸俗的社会化超越社会的问题;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怎么样发展自我个性的问题;在新的社会关系形态生成中保证关系内在和谐的问题等等。应对这些问题,实践本质论有了立论的空间。实践本质论强调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不同的是教育者是教育实施中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由此,产生了非灌输的生活体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实践本质论对关系本质论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者是否应该具有权威。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正确的思想从哪里来的这个前提的重要理论依据是灌输理论。该理论的逻辑论证是:工人阶级不能自发地产生无产阶级意识;无产阶级意识是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人类发展规律的总结;必须从外部灌输到工人的头脑中去。很显然,灌输的理论前提是教育存在着主客体关系,即存在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灌输的条件基础是教育者具有知识的权威性,是可以担当起教育使命的;灌输的接受条件是受教育者有被教育的需要。依托于灌输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教育的必要性。然而,实践论者却有不同的看法。实践论者认为灌输是权威主义教育观的理论基础。这种教育观限制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受教育者才是教育的中心项,教育应该为受教育者服务,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而受教育者才是中心地位。第二,以科学形态存在的理论知识是否可以成为教育内容。关系论者认为思想以理论和科学形态出现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彻底就是把握事物的规律性。换言之,只要能够把握了事物规律性的理论就具有教育力量。因此,教育者的权威是建立在理论的科学性基础上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可以教的。实践论者把科学作为一种存在,把思想作为另一种形态。思想是个体生活经验感知的产物。因此,思想是个体在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反思的过程中产生的,与科学的理论无关。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关系论者认为,任何统治阶级的思想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意识形态性的。实践论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人的教育,一旦受到统治阶级的影响,培养人的教育就成为了培养工具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而不是理论理性的范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希望传导社会主义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但能否被学生认同、接受,不是概念和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8]从发展视角来看,实践论者对关系论者的挑战,为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教育为主扩大到生活教育、实践教育等确立了观念性前提。不过,因为强调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个体感觉的认识论价值,而完全否定理论教育和理性认识的个体意义,有走向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可能。

四、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