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教案十篇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教案十篇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教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0:09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教案篇1

【关键词】企业管理;教学;综合能力

企业管理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设置案例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讨论问题,通过团队之间的合作和思想交流的碰撞,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文章就企业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措施及重要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探析。

1、案例教学在企业管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1.1企业管理教学的抽象性

在学校的教学中,对于一般性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如语文、数学、生物等基础学科,教师通常是以课本为载体,通过知识的讲解以及提问问题等方法来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对于稍微抽象和隐性的知识而言,比如企业管理的教学,知识的有效传播就不止是学习课本知识那么简单,学生对于此类知识的掌握也很难把握,学生的个人经历和能力不同,理解的程度也有所差异。所以,对于企业管理一类知识的教学,更多的是强调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和切实经验来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企业管理的教学中,是没有现成的“拿来主义”的,很难有理论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形出现,没有一个现有的模式可借鉴和套用,所以对于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案例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它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1.2案例教学与企业管理教学的结合

正是由于企业管理教学的这种不易传播性,以及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的隐晦性,案例教学就成为企业管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案例教学定情境的设置,来培养实践型和应用型的人才。案例教学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对于案例的学习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在这种实践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并强化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案例教学的应用对策分析

2.1明确企业管理教学的目的

企业管理教学的目的就是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传播一种掌握理论知识的方法。而企业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只是激发学生对于企业管理学习的兴趣,和简单的案例本身问题的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中应注重方法的应用。比如,教师可以将案例分解为不同的情境,采用辩论赛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熟悉案例、搜寻资料、思考问题,在所有的准备工作完成后,教师可在课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组内成员间的协作以及组间成员的辩论来全面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提出各项解决措施的能力。

2.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企业管理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案例教学的应用的认识不够清晰,注重案例本身的讲解过程和最终答案的单一化,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还禁锢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为主线,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踊跃发言,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来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发言,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

3、企业管理教学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

3.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在企业管理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并系统的引导学生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怎么观察,逐渐地培养他们的观察习惯。例如,在讲解项目经理应具备哪些能力时,可以让学生直接到项目部去生活和学习,切身感受项目部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当出现问题时,注重观察项目经理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具体采取的措施。在日常的生活中,多多观察项目经理的日常工作和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他的办事风格等,从而从实际中总结项目经理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企业管理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抓住问题的重点之所在以及思考问题的深刻性和意义等思维能力。在进行企业管理案例的分析中,不仅要熟悉案例的内容,更应该抓住案例所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同时又不能偏离案例本身的背景,全面地分析案例,做到问题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案例知识,并培养学生深入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思维能力。

3.3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企业管理的教学与其他理论学科教学的最显著区别就在与其本身的实践性,所以教师在进行企业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案例的情境设置中,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将案例中的问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案例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应顾及到全体同学,将同学按不同的层次进行分组讨论,使那些积极发言的同学影响不爱发言的同学,注重团队的合作,让那些积极性不够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重要作用,并找准自身的定位,再进行小组间的辩论,从而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达到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

4、结语

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既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又是对实际应用能力的强化,它不同于基础理论学科的学习,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更加关注企业理论教学的首要目的和重要作用,从而不断地改善教学方法,推动企业管理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力.企业管理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探讨[J].职业,2011(33):12-13.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教案篇2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因为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分析能力,所以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青睐。同时案例教学方法在高职高专的教学工作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应用。但是由于我国开始使用案例教学方法的时间短,经验较少,并且高职高专与普通的高等院校的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点,所以案例教学方法在高职高专等学校中的应用成为一个难题。本文就从高职高专的角度出发,试图找出其中的解决办法。

一、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最初起源于美国,并且在上世纪末期传入我国。从广义上理解,案例教学方法就是指将案例基础理论、案例开发理论、案例应用理论等内容融合在一起的一个庞大的知识教育体系。狭义上讲就是指在教学中使用案例的基本内容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育手段。本文所讨论的案例教学方法是指狭义上的概念。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中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研究与讨论,从中抽象出一定的理论与道理,从而掌握科学理论知识的方法。案例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注重分析。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案例的分析,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从中学习到相关的专业知识。重视学生的分析过程,学生掌握分析案例的能力,而不注重分析得出的结论。因而案例分析没有统一固定模式的答案,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2)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分析过程为主要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只是对学生的分析过程以及分析结果做出一定的指导与评价,而不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分析过程中去。所以说在案例教学方法中学生的自主分析、自主结论是主导,教师的指导是辅助。(3)通过案例来指导理论。案例教学都是运用真实发生的案例来进行教学活动。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来进行发散、引申。学生从真实的案例中能够通过分析增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从而对理论的掌握就更加牢固。

二、案例教学方法在高职高专教学基础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案例教学方法不仅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分析能力。对于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虽然高职高专等学校与普通的高等院校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案例教学方法一样可以在高职高专等学校中应用。

(一)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高职高专教学基础课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所决定的

基础课程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扮演了一个听课的角色,至于学生听没听,听没听的懂,这些都是不确定的。但是在案例教学方法中,要求学生亲自参与到中间来,通过运用一系列的知识分析案例与解决案例,从而得到一定的结论与答案,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又能让学生加深印象,对知识把握的更牢固。

(二)在教学基础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实现高职高专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在于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行业培养急需的实际操作型人才,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出来的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思维转动快等特征。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的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案例教学方法是高职高专学校培养目标人才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案例教学方法在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基础课程中的运用步骤与方法

案例教学方法在高职高专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步骤与方法是高职教学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特点,本文设计出完整的案例教学的三个阶段,即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课后评估阶段。

(一)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由教师来完成的。1.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与教学任务,充分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选择准确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所在,因为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案例来进行教学任务。恰当的案例能够紧扣大纲,突出重点,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隐性的掌握大纲所要求的知识点,同时恰当的案例能给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带来一定的经验与指导,对于学生较快的适应今后的生活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相反,不成功的案例不仅偏离了教学主题,不能够妥善的完成教学目标与任务,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根据课堂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案例。2.教师要妥善的安排教学进度。由于案例教学方法是一个发散性的教学方法,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时间段的控制与把握。合理的安排时间,简单的介绍案例、提出问题,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案例的研究与讨论,并且在课堂的最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对案例进行总结。转贴于

(二)课堂实施阶段

在课堂实施阶段,要充分的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所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真实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所在。1.完美呈现案例。每一个经典的案例背后都有一段吸引人眼球的故事,案例呈现阶段是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只有成功的开头才能吸引到学生,让学生对案例分析产生兴趣。2.引导学生展开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阶段,要重在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完全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可以采取随机分组,小组组合等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在不影响其他班级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可以允许学生进行讨论等。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动手能力。3.案例总结。在讨论结束之后让学生对案例讨论结果进行汇报,并说出小组讨论结果与理由,教师对结论进行评价与总结。指出学生的不足与疏漏,对于学生完成的知识点要进行表扬与鼓励。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后评估阶段

课后评估阶段也是案例教学方法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只有通过课后的充分评估,教师才能准确的把握学生对案例所要传递知识的把握程度以及案例对知识的覆盖程度,为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今后更好的选择案例提供更好的帮助。

总结: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能力型人才的要求提高,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案例教学方法的优势,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文:案例教学方法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阮洪: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尝试与思考,《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3]黄辉:案例教学法的优劣分析与比较,《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教案篇3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全程化全方位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172-02

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适应社会、提高就业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内容。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切实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把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近年来,各学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模式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本文就大学生信息素养全程化、全方位教育模式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全程化、全方位教育的重要性

实行全程化、全方位教育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本要求。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过程,必须经过系统的培养和长期的修养。目前,许多高校主要依靠图书馆来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其他单位和部门很少参与,而图书馆的培养教育方案也仅仅体现在信息检索课程的开设和图书馆使用的介绍上,这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素养的形成,图书馆的作用当然非常重要,但是仅仅依靠图书馆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充分调动其他单位和部门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合理的教育体系。此外,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必须根据素质修养的客观规律,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和强化,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必须构建全程化、全方位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努力提高培养实效。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全程化、全方位教育实践探索

(一)认真做好信息素养教育规划,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仅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而且包括信息道德教育。这些内容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时间连续的教育过程。这就需要学校在制定教育方案时,必须结合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学习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使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1.大学一年级重点开展信息意识和通识信息素养的教育与培养。所谓信息意识,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所谓通识信息素养,即提高信息能力所必须掌握的信息科学技术基本理论和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大学生在第一学年,重点加强信息意识教育和通识信息素养教育。首先,要根据时展的需要,及时在大学生中加强大学生信息意识教育,使大学生高度重视信息素养知识的学习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其次,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第二层次信息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2.大学二年级重点开展信息能力的教育与培养。信息能力即对信息获取、评价、提炼、使用和交流的能力,它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保障。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也就是专业信息素养。专业信息素养的培养,一般是在大学二年级开始的。进入第二学年后,大学生的主要课程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因此可以在学习学科专业的同时,适时开展信息技术的教育。这样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掌握学习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技能的工具,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的绩效。

3.大学三、四年级重点开展实践与创新信息素养的培养。进入第三学年后,特别是在第四学年,大学生的学习逐步转入实践研究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要紧密结合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和要求,重点开展实践与创新信息素养的培养。学校可以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和研究任务,让大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研究与实践,并初步培养他们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能力。

4.把大学生信息道德养成的教育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观念和遵循的道德规范。信息道德的养成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不是哪个年级抓一抓就可以的。因此要从大学生入学开展入学教育开始,就融入信息道德教育的内容。在此后的学习生涯中,也必须结合各种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强化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把大学生信息道德养成的教育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二)构建全方位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1.以新生入学教育为载体,向学生介绍图书馆的功能以及信息收集的重要性,使大学生明确信息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新生入学教育要组织大学生开展入馆教育,组织学生了解图书馆的作用,图书资料使用规则、借阅方法,电子文献的构成及其使用方法等。通过开展图书馆入馆教育,使大学生初步了解图书馆的信息功能,了解信息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强化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学生提高信息能力的意识。

2.以信息检索课教学为载体,认真传授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检索课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干课程,是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课堂主渠道,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必须重视信息检索课的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信息检索课的教学要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仅要传授图书情报基础知识,而且要加强计算机检索的内容,切实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提高信息检索技能。要把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内容渗透于学科专业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将信息检索课的方法运用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以大学生科技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学生自觉利用图书馆和信息网网络寻找信息、加工信息,促进信息素养的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仅仅通过课堂的传授是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加以强化。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以及各教学单位要自觉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大学生自觉运用各种信息载体,收集相应的信息,并科学加以分析、处理和使用,从而提高大学生信息能力。

4.以大学生党团活动、专项思想教育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大学生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党团活动、专项思想教育活动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有效载体,必然也是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和信息法规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在开展党团活动以及专项思想教育活动时,要有意识地灌输信息意识,并以这些活动为载体组织信息法规的学习,不断强化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5.以图书馆主页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主页不仅是大学生利用图书馆的门户,同时也是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要进一步加强图书馆网页建设,完善图书馆的各种电子资源,完善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系统,使大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站能有效、高效地利用馆藏信息资源。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网页的宣传、学习功能,进一步加强信息素养的宣传建设,不断增强图书馆网页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三、构建全程化、全方位教育模式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培养方案与教学方案的关系

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是培养工作顺利实现的保证。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必须制定长期的培养方案。特别是贯彻全程化教育模式,时间跨度达到四年,没有合理的培养方案是不现实的。信息检索课程是信息素养培养的核心课程,必须切实加强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但是,教学方案仅仅是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部分,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既不能以培养方案代替教学方案,也不能以教学方案代替培养方案。

(二)职能部门与配合部门的关系

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相对应的职能部门。但是,信息素养教育并不仅仅是图书馆的事情,它还需要其他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共同参与。必须正确把握图书馆与其他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定位,明确分工,形成合力。学校可以成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图书馆和各相关单位的领导构成,同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合作,稳步推进。

(三)信息素养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简单地分割开来。必须把信息素养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信息素养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两促进”。一方面,强化信息素养培养为专业能力培养服务的理念,使大学生明白没有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就无法提高专业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育学生在专业学习时要努力提高信息素养,不仅要提高信息能力,同时还要提高信息道德。只有实现信息素养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做到“两促进”、“两提高”。

【参考文献】

[1]朱丹.信息时代图书馆对读者信息素养的引导和培养[J].黑龙江史志,2011(21)

[2]夏波.浅谈高职图书馆与信息素养教育[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5)

[3]李智晔.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转换与创新[J].情报科学,2007(7)

[4]邓烨.论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原则与策略[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1)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教案篇4

关键词:本科;培养方案;修订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30-0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工作的依据,培养方案体现了高校办学的教育理念,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办学的自,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本科教学活动中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意义深远,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高校应以此为突破口,积极实践“十二五”规划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建设。

一、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几个问题

1.从修订的理念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来看,培养方案的修订容易被理解成对原培养方案的否定,导致在修订过程中,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动。忽视人才培养方案的稳定性,过大的改动影响年级间的衔接,不仅不利于人才培养,反而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正常教学。

2.从修订的过程、修订的方式以及修订者来看,培养方案的修订在修订前缺乏广泛调研,指导性意见论证不充分,在修订过程中缺乏规范审核,修订过于频繁,在修订后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每一轮的计划修订只是表现在个别课程的调整上,对于调整的必要性以及调整后对计划实施的意义存在主观判断,缺乏说服力。培养方案的修订者在很多情况下是教务员或者不熟悉本专业的其他工作人员,而不是专业负责人。

3.从修订的内容来看,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的安排缺乏整体架构,为了突出培养方案,经过修订,修订者会破坏原有的课程结构,添加或者删除课程,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安排,往往没有经过系统论证,随意安排。

4.从修订后的执行情况来看,对修订后的方案执行坚持度不够,常因人因事改动培养方案。

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相关依据

1.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与其培养目标有关,高校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前都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一切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因此,在计划制定过程中每一门课程的设立,每一个知识结构体系都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其培养对象有关,许多教师反映学生学风较差,上课不专心,考试不理想。一方面可能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有关,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学风差和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与课程设置不合理,无法因材施教有关,修订要充分考虑学生对课程的可接受程度,学习积极性以及课程的难易度。

3.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其各项教学资源有关,许多本科院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得非常合理,课程设置接近当前社会需求,学生也喜欢学习,但是无法开设。究其原因是没有充分考虑学校的相关教学资源。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时要充分了解学校的教师、教学场地(包括实验室)等各项教学资源。缺乏任何一种资源,再完美的计划也是一纸空文。因此,方案修订者必须以本校实际情况为基础,实实在在地制定可行的方案。

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建议

1.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者要加强理论修养,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开展。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修订要体现一定的教育理念。修订者和管理者要不断地学习和深入探讨,切忌实用主义和浮夸主义,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者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完善计划,让学生在大学四年有所学,而不是充斥一些眼花缭乱的课程。

2.立足本校实际情况,充分调研,突出专业特色。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培养有特色的人才成为吸引高考生的重要指标,做为教育管理者和方案制定者应该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全面掌握目前的人才培养动态,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结构。既能给学生架构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又能让学生学得满意,在工作岗位上学有所用。照抄照搬其他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或是进行略微改动,最终的结果是教与学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培养出现问题。

3.调整课程结构,突出实践课程的比重。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习惯和学习期望,调整课程结构,在专业课程中相对压缩理论课时时间,强化实验和实践课时。

4.规范审核机制,加强执行力度。方案的修订者对修订意图有自己的理解,为了避免一言堂现象,必须建立规范的审核机制,让各种力量加入到计划的修订中来。学生(包括毕业生)、任课教师、学校专家、行业专家甚至家长在修订计划时都可以积极参与。也正由于多方面的参与,计划的执行力度才会加强,不会出现只有一两个人能了解计划修订的意图和内容。人才培养方案的管理者和修订者应该担负起传经解道的责任。

5.规范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只有拥有一支合理的专职队伍,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开展。师资力量强大与否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本科院校要想办出特色,培养优秀的人才,必须要解决师资队伍建设问题。通过各种招聘引进人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6.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在制定计划的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所修订培养方案的评价和论证。包括实施前的评价和实施后的效果评价。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比较热衷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评价。而比较忽视对源头的评价和效果的评价。方案的修订者和管理者要深入学生、深入课堂、深入社会,切身体验,更要与相关的单位部门沟通交流,多听听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甚至是毕业生的意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改动都要有所依据,并按照规范的审核流程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一方面注重计划要紧随社会需求而改变,另一方面尊重方案的稳定性,因为只有在规范的审核流程中才能对方案修订进行科学的评价,才能避免因方案修订而对教学管理的其他方面造成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71.

[2]王伟廉.高等学校本科课程编制的层次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3]翁妮尔.高校教学计划的运行管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苏柏山,王秀清,崔晓华.关于开设公共选修课几个问题的量化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

[5]罗刚淮.高效热的冷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0,(1).

[6]王帅.论校本知识创造与校本能力建构[J].教育学术月刊,2010,(1).

[7]古祥生.对班主任“批评教育权”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0,(2).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教案篇5

会计人才对于企业管理水平与经营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并且增强实践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着重探讨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为会计专业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

案例教学;会计教学;应用价值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水平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能够将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工作实践中。这就要求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要增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案例教学指的是通过对会计案例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理解掌握并且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会计教学中的现状

在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部分学校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培养目标的不合理以及教师队伍教学能力的局限使得会计专业依旧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较低,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现象。在这种教学方式中,由于学校评估方式的不合理,学生只注重对教材的理论学习,不注重对自身专业知识的运用,容易形成考试分数高、实践能力差的现象,不符合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的要求。

二、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1、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要求

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与较强的教学能力,明确教学的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要求,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根据具体的教学进程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要注重对学生参与程度的增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做好引导工作,给学生一定的自由讨论、自主学习的空间,又要做好对整个教学案例学习的掌握工作,注重与学生就教学案例进行交流。

2、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具体应用方法

(1)树立教学目标,理解、分析与掌握教学教材

进行案例教学,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形成一个系统的、充分的了解与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教学案例进行选取,这样才能保证选择的教学案例能够符合教材标准与教学目标的要求。

(2)会计教学案例的选择

会计教学案例要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符合现代企业中对会计工作的相关要求;教学案例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讨论学习;教学案例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案例要能够对教材中的抽象性的理论进行生动形象地解释;教学案例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能够让学生进行独立性思考。

(3)课堂教学讨论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对教学案例的不同观点与分析思路自主划分讨论小组,将个人的观点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教材或其他资料中查找相关知识,整合形成组内观点;然后由各个小组的代表在班级中阐述组内观点,组间就不同的思路与观点进行提问与讲解,在交流中相互学习;最后,各个小组就组间的交流成果修改、完善自己小组的观点。教师要全程监控课堂讨论的过程,对学生讨论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提问,发挥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引导作用。

(4)教师对讨论活动进行评价,对教学案例进行讲解

教师要对讨论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需要注意,由学生主导案例教学虽然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其对教材知识与专业实践活动的融会贯通,但在讨论过程中或许会出现错误,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在认真听取学生们的讨论结果以后,对整个教训案例进行总结性的讲解,特别是学生们普遍分析不足的内容,以保证学生对教学案例的正确理解与掌握。

三、案例教学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价值

1、会计专业进行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会计专业是一门方法性、操作性、业务性与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要求较高,其培养目标是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对专业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但是会计专业的大部分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复杂,学科的交叉性较强,单纯地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教材知识,并且我国很多高校对会计专业的教学单纯注重教材理论知识,培养出的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但对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处理会计工作中的问题往往无从入手,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会计人员工作技能的要求。

2、会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意义

(1)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实现对会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改变高校单纯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现象,增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2)增强专业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较为单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不能提高其学习积极性。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为教材中单调的理论知识配备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3)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增强其学习的热情

案例教学转变可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式,给与学生更多的表达个人观点的自由发挥空间,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促进教材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的技能

会计专业中案例教学的运用可以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过程中,不仅可以对学生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学习新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促进其专业技能的提高。

(5)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查阅教材等资料,对教学案例进行独立的思考与分析,探索创新,形成自己的观点,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中被动学习的现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会计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会计专业是一门对实际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学科,单纯记忆教材理论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这就需要会计专业在培养人才时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结合,案例教学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教案篇6

关键词: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

应用型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而催生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很理性地将办学定位于应用型。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传统本科的区别是更加突出“应用”核心,更加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由于缺乏对应用的深刻认识,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出现了严重的“跑偏”现象,这一现象在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尤为突出。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管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向学生传授全面系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而且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会计实务问题的能力。因此,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应用型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跑偏”现象

1.培养方案与能力培养“跑偏”

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要求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特质是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高素质。一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虽然在专业的定位上确定为应用型,但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往往重点关注的还是基础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完整,而将知识转变成能力的实践教学的安排却支离破碎,难成一体。结果一如传统的本科教育,忽视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换汤不换药。究其原因在于,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办学模式转变不仅需要观念上、认识上的转变,还需要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上的保障。

2.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跑偏”

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内容简单,理论和实践未能实现良好互动,校内、校外实践严重脱节,未能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现行的校内实验教学大多是嵌入式验证实验,根植于学科体系,是为理论教学配套设计的,强调学科知识的学生自我检验和强化,而未能从会计岗位能力需求入手,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校外实践(认知实习、毕业实习)活动随意性强,实践活动没有明确目标,实践教学内容不确定,缺乏有效指导和监管导致不少学生并未真正参加校外实习,加上实习基地不足等问题,使校外实多流于形式。因此,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都未能从能力培养根本出发,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发生偏差。

3.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跑偏”

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呆板、单调,缺乏针对性、灵活性。会计实践教学中,教师多扮演主角,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充当配角,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无论是手工实验还是电算化实验,都是老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机械地模仿;老师讲解操作过程,讲解操作方法,却很少讲原理,讲思想。这种“注入式”实践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能动性(出现问题时首先求助老师,不主动思考),学生应变能力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得到很好的锻炼和提高,难以适应企业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4.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能力培养“跑偏”

质量监控体系是由培养目标定位决定的,同时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而目前实践活动考核体系不完善。由于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长期以来过于强调知识的科学性、理论性和系统性,校内实验的考核以记忆书本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掌握专业技能的准确与熟练作为考核评价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而校外实习等实践活动由于管理较为松散,随意性强,考核标准更加单一,仅凭学生的实习报告作为评价实习效果的依据,这样的考评方法显然不规范、不客观、不严肃。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际,重考试、轻应用,重继承、轻创新的质量监控体系与能力培养的根本要求发生偏差。

围绕“能力”培养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图

二、以“能力”为本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

1.培养方案的“纠偏”:以“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实践教学方案要做到“一条主线,两个原则,三项结合”。一条主线,即以“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同时注重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塑造。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关键要打破过去建立在学科体系上的知识结构,变知识的输入为能力的输出。将知识模块整合成能力模块,根据能力培养的需要构建模块化的实践教学方案。两个原则,即系统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即按照整体优化、强干削支、整合集约的思想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渐进性原则,即根据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规律,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单项到综合的层次清楚的教学方案。三结合,即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

2.教学内容的“纠偏”:根据能力培养需要,增加综合性开放式实践内容

作为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不能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验证,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多样性、立体式、灵活多变等特点。所以,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要对原有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将单一的课程实验内容加以整合,开设跨课程、跨学科的综合性实验;将传统手工和电算化实验加以整合,开设跨平台的综合实验;将校内校外的实践内容加以整合,开设开放式实践教学。实践活动的综合性越强,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要求越高,需要团队的协作、交流沟通、探索学习、接受新的挑战,因此,更多的综合性开放式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还能培养其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真正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教学手段的“纠偏”:以“知识向能力转化”为目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难以完成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很关键。除了单科实训采用验证实训之外,校内外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式、任务引领式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通过设计模拟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教师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应对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项目决策案例分析、财务舞弊案例分析等。任务引领式是通过提前给学生下达任务目标,并为其创造一定的条件,由学生独自或团队协作完成。比如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

4.考核体系的“纠偏”:以“能力”评价为宗旨,制订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

没有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再完美的教学方案也无法实施,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实践教学就会流于形式,最终导致教学目标落空。所以,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是实现会计实践教学目标重要保障。所以,要改变目前主体单一、环节单一、方法单一的考核模式,建设多角度、全过程、综合考量的监管评价体系。首先,建立三位一体的质量监控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考评、学生自评及第三方评价(如实习单位或学生互评);其次,实施全过程的跟踪考核,从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到实施阶段,再到终结阶段要进行实时跟踪考核,并设计合理的权重,考核内容上既有连续性,又有递进性;最后,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综合考核办法,根据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考核办法,比如验证试验可以选择量化考核,即通过评分加以考核,这也是较为传统的考核办法。而创新性实践活动就需要定性考核,对学生的创新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

三、会计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要想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需要足够的人力、财力以及政策的支持,所以在重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保障机制。

1.人力资源的保障: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增加双师型教师

要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老师对社会需要会计人才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能力没有切身体会,就很难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所以,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可以两手抓:一手“送出去”,一手“引进来”。“送出去”就是定期派送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到大中型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挂职,既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收集一手教学及科研案例,可谓一举多得。“引进来”就是引入来自企业或事务所的兼职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有益补充。还可以通过建立校企长期协作关系,形成员工互派机制,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2.物质条件的保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打造良好的实习平台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现在很多学校虽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但是仍存在实验室设备短缺、陈旧,校外实训基地严重不足等现象。这也是目前制约实践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大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增加实验室数量,添置新的教学设备,同时对原有实验室加以整合,减少单一功能的实验室,建立综合性实验室,满足更多的综合性实验需要。另一方面,开发和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促进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锻炼自己,积累经验的绝好机会,它是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践活动。

3.法规政策的保障:地方政府当“红娘”,牵起校企合作的红线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教案篇7

关键词:培养方案;管理机制;实践空间;文化氛围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在办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课题。随着高等教育教学观念的日益更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越来越得到高等教育界的普遍重视。作为研究型大学应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从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入手,积极探索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性创新教育模式:统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总体培养方案,构建基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校各方面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为高素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

人才培养方案的“三位一体”,强调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训练为载体、第二课堂为拓展。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就是要优化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柔性教学计划;发挥实践训练的载体作用,营造个性发展的实践空间;统筹规划第二课堂教学,活跃校园科技文化氛围。最终在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多方位支持学生个性发展,为高素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成长空间。

一、注重个性化学习,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要把因材施教的育人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坚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人才培养过程的柔性,通过支持学生个性发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首先,在“三位一体”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尽量压缩课堂教学学时,四年制工科专业的课堂教学应控制在2300学时以内,非工科专业也应在2500学时以内,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其次,课程体系也必须进行全面的统筹优化,打破课间壁垒,进行课程的重组与整合,提高课程的综合性、系统化和现代化水平;第三,必须改变以往专业对口的狭隘教育观念,把宽厚的基础教育与灵活的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公共基础课、专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比例以5.5:3.5:1为宜,以保证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厚重;第四,在压缩专业课堂学时,应按不同专业方向灵活设置专业课群组,拓宽专业面向,增强学生就业适应性。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基础教学,为学生在本专业继续发展夯实基础,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后劲,在宽口径培养中形成提高能力和素质教育并重的良好格局。

要实现“三位一体”的柔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依靠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在压缩授课学时的同时,要注意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并丰富其内涵,以便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为学生设计个性学习计划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根据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优化选修课的结构和内容,开设学科交叉的素质教育课程、将学科研究前沿内容纳入选修课程、整合科技发展的新知识课程以及设置新结构体系和内容的专业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和就业意向在全校范围选课,自主设计知识结构并安排自己的学习进程。

二、以人为本,创新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

按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从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观点出发,学校必须创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充分发挥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优势,推进教学管理改革。遵循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实行全面选课的弹性学分制,创新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建立适合国情的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在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习计划的柔性和学习时间的弹性,以灵活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自主完成大学学业的过程中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品质。

弹性学制应允许学生提前或延后毕业,把学业时间的单位从年缩短到月,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极大的自由度。以学生为本,放宽对学生每学期最低修读学分的要求,给学生宽松、自由的学习时间,凭个人志趣自主设计学习进程,为高素质人才自由而全面地成长创造了条件。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灵魂在于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允许确有特长或有特殊困难的学生转专业学习,使其个性和特长得以发挥,学生不仅可以申请课程的免修考试,还可以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选课。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就是要从制度上保证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做到一人一张课表;只有大多数学生能自主地设计适合自己的培养计划,主动参与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的选课学习,才能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

“因材施教”就是要在大规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具体实现教育教学的分类指导和分层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基础条件好、有创新潜质的拔尖人才。学校可建立优异生培养制度,在注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按一定比例选拔部分成绩优异的本科学生,为其配备导师,从课程学习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等方面进行个性化指导;优异生在本科高年级阶段就像研究生一样,充当教师的科研助手,多方面培养其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办理工综合班,从每届招收的新生中选拔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在一、二年级集中组班学习,强化数理化基础知识,同时提高计算机及外语课程的教学起点,两年后选择专业继续学习并参与优异生的复选和培养,进一步丰富优异生培养的内涵。通过校企合作,开办“定单+联合”式的各种特色班,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为支持学生发挥学习潜质,全面实施辅修与攻读第二专业制度,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的空间,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将辅修与攻读第二专业的教学计划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统筹考虑,全面放开辅修与攻读第二专业并规范其管理。开展辅修与攻读第二专业的工作,可以充实学生的大学生活,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学生可通过学习考上了辅修或第二专业的研究生或者在辅修、第二专业领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凭个人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学校也通过培养多种规格人才的实践,扩大了因材施教的学生受益面,拓展了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有效途径。

三、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拓展自主创新的实践空间

实践教学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三大基本支柱之一,必须在统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进行系统设计。培养实

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必须从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角度出发,构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的“三层次两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在着力强化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实践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包含基础层、提高层和综合层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平台。

基础层:依托学校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着力训练学生基础实验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培养;提高层:依托各学科专业中心实验室,通过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和选修实践教学等环节,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个性创新的能力,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个性化培养;综合层:依托设立创新基金、实验室开放基金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着力于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实践和个性创新的能力。

“三层次两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构建了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循序渐进、系统全面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践方法、训练基本实验技能打下了基础;强调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和课外科技活动的有机结合,鼓励实践创新能力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学习的个性培养,增强其实践动手和科技创新能力。

围绕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还应深入开展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改革,并与之相配套地进行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实践。通过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优化配置学校的实验教学资源,淘汰陈旧落后实验,整合更新传统实验,增设现代化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含量和现代化水平,从管理体制到硬件环境拓展实践教学空间。

加强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强化科学研究对学生个性培养的促进作用。学校可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在师资、设备和技术方面的资源优势,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参与自主科研与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全面锻炼,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统筹第二课堂教学,创造个性化学习的科技文化氛围

“三位一体”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从统揽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出发,强调课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与相互支撑,必须加强对第二课堂教学效果与育人作用的统筹;为了以健康向上的校园科技文化去主导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个性化学习和素质拓展的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对第二课堂的规范化管理,将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学生个性的学习与创新活动纳入第二课堂教学计划;另一方面,建立第二课堂学习的激励机制,把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落在实处。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教案篇8

关键词:图案教学;统一原则;图案设计

图案在我们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渗透,衣、食、住、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各个方面,我们一般采用立体图案和整体格局。图案知识是生活设计、平面设计和室内设计非常重要的基础。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根据专业的环境艺术和室内设计的要求,设计和应用到室内环境中去,这也是图案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教学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1.统一原则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表述正确,教学过程中进行有趣教学。例如,在图案设计这门课中,教师应严格界定的把握,图案设计和室内设计和环境设计紧密相连,并通过一系列的实例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深入理解体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而不是模糊的概念。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在教学中理论尤为重要。但是理论实际相结合是教学效果最好的运用。为了使学生掌握学科中的基础知识,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现实授课。首先,他们的经验可以链接到课堂,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其次,你可以把图案设计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习运用。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生动,才能使抽象的概念容易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他们自己的财富,这堂课才是有效的,也不会导致学生囫囵吞枣,抓一堆无用的、僵化的概念。图案设计这门课程还需要注重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逼真地安排学生联系实际等。这是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方面。这在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培养技能、技术发挥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创造性地实践,对他们严格要求、督促、检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直观原则

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其他教学需要按照模式来显示给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图片、视频等。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在不同环境下不同花纹图案的特点。

例如,学生可以表现出同样的风格下不同的图案,在课堂上,学生精心设计色彩的运用:第一,色彩对比法,包括色相、明度、纯度、相比区域,并对比或大或小的对比度、色彩饱和度,所述不同颜色占据不同面积时产生的相应的心理影响。例如,黄色光感最强,人们通常认为阳光、灿烂、辉煌。第二,调和色的规律,在原则上,均匀的颜色变化是配色的基本规律。各种颜色相得益彰,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第三,色彩构成规则,包括色彩平衡、主次呼应、点缀、渐变效果等等,让学生感受到图案设计魅力所在。

二、注重图案设计的实践

时下很多学生在平面设计实践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主要是因为在想象力这方面缺乏实践,需要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使用更多的联想灵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创造一个宽松、开放的氛围。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这种美,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要引导学生自觉培养审美情趣的审美感,开阔视野,所谓见多才能识广,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加强视觉形象的感受,要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体系。总之,学生的人文态度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学生可以安排文化交流,以便有更多的交流和艺术灵感产生,以便能够在碰撞中激发灵感;学生要安排一些户外活动,毕竟图案创造和很多时间都是来自于大自然、风景、动物等,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求更多来自大自然的灵感,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一些著名的展览和画展,学习设计和创作名家之作。

教学图案设计的教学改革,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文本作业改革的形式。传统的作业方式是根据任课老师的知识安排,针对性并不强,内容也单一,很容易分离且不利于艺术思维的培养。今后的教学改革在创新合作形式方面也可以进行开展,教师可以单独布置一些强化型的功课,以提高图案设计学生的知识强化,同时也在创新上有所突破,教师应重点加强对国外流行图案模式的发展方向,然后结合实际过程设计项目、完成项目,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负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开发和使用软件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与国际潮流接轨的新潮观念和完成实际项目的整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胡红忠,郑皓华.装饰图案设计[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曹方.视觉传达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3]陈海鱼.包装装潢设计[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教案篇9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福音,也是对上海建设全球物流中心的关键支撑。

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贸易自由化将扩大货物自由流动的空间,促使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自贸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幅增加,自贸区的货物自由贸易、金融自由流通,以及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自由贸易活跃度提高,必将利好国际航运、国际货代、港口、保税物流等多个直接相关产业,开启一场物流“盛宴”。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它将带动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业的成长和发展。物流行业信息在不断地给我校(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7位,属于5星级专业,并且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直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具备上述学科融合、专业领先的优势,更应大胆创新,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和可复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为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

物流管理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及经营管理。它具有学科范围广、实践应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当前加强物流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

例、现场图片及视频录像等,但学生或是看了热闹,无法真正深人领会,或是由于教学材料设计得不合理,使得学生对物流工作有“低端、脏、乱、差”等印象,因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正确择业。

(2)我校作为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重点院校,在教学中还要强调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果仅是呈现实例、案例和操作性技能知识,片面地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而没有仔细设计呈现的方式和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实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不相符,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既保证有扎实的实践性,又能超越定位于一线物流作业的做法,将专业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性地设计一些教学资源,引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与实现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高端物流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已经有一批教育研究者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理念与方案。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兼具,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⑴。从实际来看,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员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到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人的认识m。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不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特性。

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各种教学对象,国内外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4]。刘峰涛等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采用项目管理理论中K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提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思路[5]。刘丹提出了“产学研”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王晓锋构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并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7]。针对案例教学,张剑芳提出适应多元化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w。刘彬斌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物流学教学与评价质量控制方法:95。

总体来说,无论是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设计,都已经有了--些成功的探索。但是针对我校的实际,仍需要设计一整套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案。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提出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为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2)提出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课程群的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这些建设方案不仅应具有创新性,而且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1.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框架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该体系中,课程群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群建设的基础,如何建立适应创新性物流t: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和基于能力体系的课程群

2.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三阶段培养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以下两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

(1)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国际物流服务人才,包括海运或航运管理、港口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适应国际化都市经济与生活发展要求的城市物流设计规划和服务人才,包括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逆向物流、港口物流、国际采购、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针对以上两类物流专业人才均需具备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培养体系,将教学定位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

第一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素养的培养。这类能力在大一、大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培养中落实。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企业业务模拟、第三方物流模拟、国际物流模拟等一体化的专业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理解物流业务,熟悉物流运作,逐步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分析与运作优化方法,提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供应链建模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在大三的教学中落实。

第三阶段:从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实践等专业综合性课程,以及社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等实践形式,让学生从实验认知到企业实践直至综合应用中提升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供应链设计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三阶段培养体系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三阶段能力体系为框架,归纳分析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梳理与整合,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研究物流管理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体系,最终确立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展开物流管理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理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群内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与群间课程的协同性。课程群划分方案见图2。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1.基于课程群的物流案例群贯通式建设

(1)建设群内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支撑,但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课程:大学外语类、高等数学类、计算机类、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微观经济学等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层面,学生只能了解某个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不明白为什么应用,以及在什么业务环境下应用,造成了案例教学与物流实践的脱节。因此,以课程群的形式将多门相关课程绑定,建设群内各门课程的贯通式案例,让案例能够贯穿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并在多门课程中进行综合应用,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案例融人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2)通过企业实践、物流设计大赛等建设案例库。真正好的案例一定来源于企业实践,通过学生的企业实践收集企业案例素材、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方式,师生真正参与的企业案例才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深人进行研究和进行企业实践应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以完善案例库。

2.基于课程群的物流实践一体化建设方案

基于课程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物流实践一体化方案,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即围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阶段实施的物流实践教学。包括第一阶段物流体验性实践环节,结合物流综合管理课程群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物流专业系统实践环节和第三阶段的物流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认知一实践一综合成用逐层递进,形成一种全程不间断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3.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平台网络化建设

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上网,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最新成果及时展示和分享?因此,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建设,我们根据四个课程群组织开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网站,实现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U

四、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创新性t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以及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平台建设。本文的研究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多方位要求下的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教案篇10

关键词:教学管理,创新,人才培养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themarketeconomymaketrainhigh-levelinnovativetalentsinChina'scurrenthighereducationhasbecomeanimportanttask.therefore,collegesanduniversitiesmustupdateeducationconception,optimizethetalenttrainingscheme,toestablishknowledgeeconomyeraappliedinnovativetalenttrainingneedteachingmanagementmechanism,fosteringappliedfortheinnovativetalentstocreateagoodeducationenvironment.

Keywords:teachingmanagement,innovation,cultivationoftalent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应用型创新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欢迎,在基础研究较为先进的西方发达国家,具有量大面广特点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相比而言,我国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历史任务。笔者认为就地方高校而言,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教育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具有适应变化、适应环境、具有创造性应用的能力、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地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要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层次、类型,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找准在人才市场中的位置,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确定办学指导思想,包括办学方向、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学科专业结构、办学特色、服务面向等。依据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与培养方案,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等,造就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需要的,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专业技术操作技能等相关技术综合能力,又善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培养适应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兼顾学生长远发展和就业的现实需要,按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三个层次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教学计划拓展为由专业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和辅修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方案,统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贯彻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之中,努力为学生构建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把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精心设计课外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改革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拓宽和加强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在内的基础教育,减少专深的专业课程。加强文理融合课程,创立跨学科、边缘学科课程,同时增加选修课比重,增加课程多样性,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点组织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第二、加强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明确实践教学的要求,在基本保持学时总量的前提下,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适当提高实践课课时比重,构建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创新实践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按课程内容、独立实验课程、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课堂等模块,不断完善本科实践教学培养模式。通过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落实改进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统筹考虑、整体设计课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充实课外活动内容,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术氛围,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大胆实践、创新发展的时间和舞台。

三、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更新改革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要从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充实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动态,增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新思想、新发展,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开阔思路;增加一些带有探讨性、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尽量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习兴趣,活跃其心智,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教学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选择性、自主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学生学习为中心”;课堂教学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教育提倡采用“问题导向学习”、“协作参与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布置大作业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一门课程综合性的问题或综合几门课程知识的问题,结合其他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和数学知识,从资料收集、提出解决、选择最佳方案到最终实现方案等一系列过程的实践,锻炼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开展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设立“创新能力培养训练”项目,教师吸收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等途径,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