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0:10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空间思维能力提升方法

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数学是其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涯以及日后的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的数学和小学的数学相比,内容上更加复杂和丰富,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注重的是教师单方面的讲解以及学生单方面的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不适合数学这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随着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在教学方法上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提高,经过相关的研究发现,空间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其对数学的学习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

要想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良好的教学氛围,但是在目前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教学方法陈旧

虽然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在被不断的推广以及普及,但是在目前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中,由于部分教师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在使用着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对于相关的定义以及有关空间知识采用单方面讲解的方式将知识点教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模式,无法很好的进行独立的思考,从而会造成学习主动性的缺失,让学生觉得相关的数学知识难以理解,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由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考试成绩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都会把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放在学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上,但是却忽略了对解题思路进行培养的本质。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进行答题的训练,但是学生往往只能对常见的题目进行解答,对于稍微变形的题型就会出现解答困难的现象,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在解题时缺乏一定的变通能力。

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的学习内容不仅涉及到简单的加减运算,还会涉及到各种几何图形的学习和方位的理解以及思考,因此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一)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思维能力,而空间思维则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分别为空间的概念、呈现的工具以及相关的推理过程。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能提高人们对空间意义的相关理解,并能够利用空间的性质而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在对问题的解答和思考的过程中又能进一步提高人们空间思维的能力,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由于所涉及到的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知识比较多,因此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具体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1.提升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数学中有关空间思维的知识处于刚刚接触的阶段,学生作为初学者并不能及时形成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因此需要通过语言进行相关的引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语言的表达来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空间的概念以及空间的想象。例如在对有关方向运动问题的应用题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题目中所描述的具体数据、方向以及情况,来指导学生画出相关的路线图来帮助解题。在指导学生画图的过程中设计到方位的知识以及路线长短的知识,这些都能对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空间的概念并具有空间思维的意识。

2.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学生主动性以及自觉性的培养,也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提高其空间思维的能力。因此教师对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采用生活化以及情境化的教学模式来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例如在对三角形这一课程进行教学时,三角形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因此教师在对一般概念进行讲解之后,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实际的三角形工具来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对三角形道具进行观察,结合所学的相关概念和定理,验证所学习的内容。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室中寻找三角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学会从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注意到身边的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空间思维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初中数学的学了需要具备一定观察和思维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学生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才能将其脑中所思考的内容进行具象化,从而在真实的空间中将自己的空间思维思考的结果进行具体的具象,来达到提高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来提高其综合的能力。例如在α⑻寮负握庖荒谌萁行教学时,光是通过图片展示和教师的分部剖析绘画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到相关的解题思路和概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实际的几何图形进行拆解或者拼凑,来仔细观察立体几何的相关定义和概念。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形成更加具体的空间思维,在提高其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能增强其空间思维的思考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除了上述的几种策略和方法以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相关的多媒体设备来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将比较复杂的图形进行简单化,让学生能够对图形的各方面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再将简单化的各个部分进行联合,让学生在分解联合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结语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篇2

关键词:Cai机械制图课堂教学辅

一、Cai教学是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的必然

机械制图是一门系统性和实践性强,并且逻辑思维严密的技术基础课。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简称Cai)的日趋成熟,已能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综合成有机整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具有直观性强、表现力丰富、交互性强、共享性好、信息量丰富等特点,是提高机械制图课教学效果,促进和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将Cai引入机械制图课教学,是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

二、Cai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具体应用

(一)虚拟三维空间,培养学生空间感。

图样是工程界的技术语言,主要研究的是空间物体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要想学好这门课,除了要有扎实的平面作图基本功,还需要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而职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相当薄弱。传统的教学手段,受到条件的限制,很难在这里有较快的突破,而借助Cai可直接虚拟出动态的、逼真的三维空间,帮助学生很快地摆脱时空的束缚,从而帮助和促进学生对三维空间的认识与理解。例如:机械制图中空间点、线、面的投影是机械制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感的一个重要窗口。这部分内容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章节的学习。在讲授空间点的投影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动画流程:

1.运用Flash技术动态虚拟出一个色彩鲜明的三投影面体系。

2.利用经技术处理后的字母和文字分别标出V(正投影面)、H(水平投影面)、w(侧投影面)及oX、oY、oZ投影轴。

3.向虚拟的三投影面体系中动态引入一个彩色小球作为空间点a。

4.模拟一组平行光线使其通过彩色小球(空间点a)分别垂直射向V面、H面、w面,在三个投影面上分别得到小彩球(空间点a)的影子(投影)a′、a、a″。

5.用直线段分别连接aa″、aa′、aa,即为彩色小球(空间点a)到w面、V面、H面的距离,也就是彩色小球(空间点a)的X、Y、Z坐标。

6.保持V面不动,将H面、w面按规定的方向旋转展开,摊平在同一个平面上,并拉伸有关线段后可得到彩色小球(空间点a)的三面投影图。

7.采用文字图片,叙述、总结空间点的投影规律。

通过这一形象、逼真、立体的动画模拟,学生直观地看到了三投影面体系的空间结构,及由三维空间展开过渡到二维平面的动态过程,再加上声音及教师的辅助讲解,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便于学生的领悟与理解。

(二)创建三维实体模型,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机械制图课本中、习题中有些形体零件的结构是比较复杂的,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所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会出现教师在课上讲得“热火朝天”,而学生听得却是“冷若冰霜”、毫无反应的现象。为了使课堂教学符合从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适当引用Cai进行课堂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利用形体分析法画轴承座组合体视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动画流程:

1.动画引入轴承座的三维实体彩色模型。

2.利用proenGineeR将轴承座的三维实体模型炸开分为底板、支撑板、圆柱筒、肋板四个组成部分。

3.利用动画分别单独演示四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形状。

4.利用动画按底板支撑板圆柱筒肋板的顺序将四个组成部分装配为轴承座组合体模型,以便于学生观察、分析各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连接关系。

5.将轴承座三维实体模型按不同视角进行旋转,以确定三视图的主视方向。

6.利用画面显示轴承座三维实体模型的各组成尺寸,便于合理选择、确定图幅及绘图比例。

7.运用proenGineeR的工程图功能,逐步演示形体分析法画轴承座组合体视图的具体步骤:画作图基准线,作底板的三视图,作圆柱筒的三视图,作支撑板的三视图,作肋板的三视图,检查、修改、加深完成图样。

Cai教学给学生的感官刺激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耳听眼看的强度。通过以上对轴承座三维实体模型的创建及声形并茂的动画演示过程,既吸引了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利用“形体分析法”画组合体视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建立实用图库,提高教学效率。

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往往需要在板书图形上花去太多的时间,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进度,既不利于教师的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而利用计算机绘制图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事先精心准备好形体图样,不仅绘图精确度大大提高,而且可以省去很多课堂作图时间。其次教师在黑板上留下的图形只能是静止的,而利用多媒体制作出的图形,不但可以表现出动态的、彩色的图形,还可以图、声并茂,并可以对各组相关图形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学生不仅很容易接受理解,更重要的是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学习方法,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应用Cai须注意的问题

(一)要充分认识Cai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局限性

Cai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一些缺陷,但就目前而言,大量的Cai课件还需要学科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是一种新兴技术,所以制作的Cai课件本身还需要不断地自我完善。又由于机械制图知识的系统性、实践性和逻辑思维性,我们不可能用Cai解决机械制图课程中的所有问题,也不可能让教师每一节课都利用Cai来辅助教学。利用Cai也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课本有些内容是不能用计算机来解决的,而有些问题也不需用Cai来解决,对于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能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大可不必一味费时费力地制作Cai课件。

(二)要认清Cai教学的辅

Cai的教学实践证明:计算机无法取代教师,仅仅在“辅助”的意义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因为计算机呈现的大部分是感性材料,只是学生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引导学生实现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的飞跃,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点评。另外,我们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因“课”制宜,对课件的内容、课件呈现的时机、课件呈现的次数作恰当的处理,在课本知识的延伸处,课堂教学的关键处、思维发展的障碍处恰当使用Cai课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形成一种良好的“机随人转”的多媒体课堂秩序。在处理人、机关系时,我们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薛万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误区[J].青年教师导报.

[3]苏克才.课堂教学应恰当使用电教媒体.安徽教育科研.

[4]顾厚源.电教媒体不能替代教师范读.教育文汇.

[5]黄辉.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行知研究.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篇3

[关键词]空间思维能力识图绘图

一、加强基本几何体投影的教学

1.明确投影关系

首先,从模型开始,教师可以自制或购买配套的教学模具,分析立体表面的线、面,要求学生能记住立体形状(闭眼能想出,睁眼能画出);其次,根据投影规律,着重分析立体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然后强化记忆,让学生充分掌握各基本体的投影特征及对应的视图(前提是必须熟练掌握线、面的投影规律);最后,完成由视图得出形体的过程,使学生根据视图就能想象出基本体及放置位置(此过程是由立体画视图的历程)。

2.多画立体图

画立体图能将学生头脑中的基本形状通过图形来表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徒手画图能力,更能充分表达形体,提高由视图到形体的思维能力。画立体图也为后续组合体形体分析的学习奠定基础。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课本的要求是用工具绘轴测图,从实用价值来说我认为能徒手绘图最好,这有利于以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3.从点练习做起

《机械制图》的教学同数学的教学相似,必须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从表面取点练习开始能让学生尽快建立空间要领,适应投影变换方位,熟悉从平面到空间,再从空间到平面的过程,逐步引导学生进入状态,热爱这门课程。

二、加强“看图”“默图”练习

“看图”是同时将视图和轴测图呈现在学生面前,“看图”练习让学生通过视图选择对应的轴测图,或由轴测图选择相应的视图。此过程是该阶段的基础,是循序渐进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的一步。而“默图”则是老师在充分分析视图时向学生展示模型或立体图样,然后隐藏立体,学生凭记忆和理解完成相应的视图补线等练习。

“看图”练习适用于空间想象能力建立的初期,此时学生对投影规律还没有充分的认识,经常性练习能使学生对各类线、面的投影特征有充分的理解,并积累较多视图模型的知识。采用“默图”应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从简单的形体开始,然后到复杂,逐步加深对形体的想象。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画,一旦阅历丰富了,大脑里储存的形象多了,想象力就会相对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最能反映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差别,空间思维能力强的学生会很快想出立体图像,而差的同学相对时间较长,这阶段要注意课程进度,协调好好生与学困生不同要求的矛盾。

三、加强对视图的形体分析

形体分析法是《机械制图》学习的基本方法,无论是由立体画视图还是由视图想立体,该方法是基本的和最常用的方法。形体分析的基础就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制图学习的基础思维,这种思维的形成与提高取决于对形体分析的掌握程度。具体步骤如下:

1.认识视图,抓住特征

先分析各视图之间的位置对应关系,找出最能代表物体构形的特征视图,再通过与其他视图的配合,对物体的空间构形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2.分析投影,联想形体

参照物体的特征视图,从图上对物体进行分析,按照每一个封闭线框代表一个形体轮廓的投影原理,把图形分解成几个部分。再根据三个视图“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投影规律,划分出每一块的三个投影,分别想出它们的形状。一般顺序是先看主要部分,后看次要部分;先看容易部分,后看难于确定的部分;先看整体形状,后看细节形状。

3.综合起来,想象整体

在看懂了每一块形体形状的基础上,再根据整体的三视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逐步想象出一个整体的形状。形体分析时要使学生掌握合理的读图次序,做到从整体上对图形有一全面的了解。学生也可以借助手头的实物或切割橡皮泥作一个模型辅助思考,或画一张立体草图从不同的角度去勾画立体形状。

在此还有点需要说明,我们说形体分析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是常用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当我们遇到用此法有困难时,不要忘了另外一种方法―线面分析法,它是一种辅助分析法,在必要的时候它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合理组织教学,以引导教学为基础,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每次课堂教学都基本做到有讲有练、有想有看、有说有记,充分调动视、听、说、动等功能器官,协助大脑理解和记忆,克服学生处于被动,消极接受知识的处境,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篇4

哈尔滨市安和小学校冯胜家纪红郑伟红

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活泼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我们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挖掘一切能使学生主体作用形成的因素。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

一、发展思维,暴露思维过程

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我校通过发展思维的“八法训练”,抓住学生内在的思维潜能,有效地提高了教学实效。

1.营造思维氛围一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2.调度思维情趣一在学生思维的冷却处恰当地进行热处理。

3.创设思维情境一使学生在生动的思维情境熏陶中,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逻辑化的思维运动。

4.启发思维启动一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最近发展区。

5.学会思维策略一真正地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6.养成思维习惯一养成观察、质疑、联想等思维习惯。

7.倡导思维平价一借以调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8.暴露思维过程一把握暴露思维过程的着力点,即重点、难点、疑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们将暴露思维过程的侧重点放到暴露学生的思维

过程上。坚持暴露的适时性和始终性相结合,暴露的恰当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注意暴露过程的质量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情绪调控,使之合理优化

教学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教师情绪的表现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严格要求教师以其良好的情绪调控学生的情绪,利用教师新颖的教法、生动的语言、多样的形式、可感的内容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

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上多变的情绪处理,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成效。无疑,要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使学生真正进入主体角色,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善于调控自己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三、留出“空白”,促进积极探索

我校在教改实践中,特别注重留给学生一片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跃状态。教师多点拔,学生多尝试。经过大量实践研究,总结出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六项空白法”:

1.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时留“空白”;

2.提问后留“空白”;

3.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留“空白”;

4.在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

5.出现错误之后留“空白”;

6.出现难解时留“空白”。

此种“空白法”的尝试,是对教师“一言堂”旧的教学方式的挑战。教师们深刻地认识到:要相把学生真正地当作主体,必须给学生创设说话或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在长期的说话训练中形成一种能力,这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四、创设情境、进入最佳状态

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境,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注意力的

高度集中,思维始终处于极其活跃的状态。我校在课堂教学中总结了“六种巧抓创设情境机遇”的方法。

1.在导言设计中巧抓机遇;

2.在突破重难点时巧抓机遇;

3.引导学生走出思维误区时巧抓机遇;

4.在对知识进行综合训练时巧抓机遇;

5.在课堂上出现了“节外生枝”时巧抓机遇;

6.在引导解决疑难问题时巧抓机遇。

五、改革教法,提高参与意识

恰当地选择和正确地使用教学方法是落实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大教学任务的关键措施。我校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总结出11件必做的事。具体是:

1.复习本课教学必需虽以前学过但学生尚未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3.研究培养学生非智力品质的措施,调动学生积极性;

4.根据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科学地组织教材;

5.设计好引言;

6.根据突破难点、加强重点的需要,认真创设情境;

7.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8.合理分本性中部分容的教学时间;

9.设计好板书提纲;

10.锤炼教学语言;

11.11精选习题,布置作业。

六、勇于创新,启动示思维

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我校主要通以上下五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激发认识兴趣;

2.开拓知识领域;

3.鼓励探索求异;

4.克服意义障碍;

5.充实课外活动。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篇5

关键词:留白;学生;空间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20-01

在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严谨而有条理,思路清晰便于接受,物理课堂尤为明显,教学的各个细节都体现了极强的逻辑性。面对这样的课堂,少数对物理兴趣浓厚的学生,可能会享受到教师设计教学的艺术,能领略物理世界的美妙。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种首先是直观和经验,接着是抽象,最后是演绎的三步曲课堂教学模式留给学生思考与想像的空间不大,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他们自身的主体作用,大部分学生无法成为教学活动积极能动的参与者。大部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并没有成为教学的主体,虽然一知半解地掌握了所谓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创新的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学生缺乏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适当的“留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物理教学是开放性、多向性、互动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留白”,不但能使学生拥有充分参与物理活动的机会,而且能够填补学生知识上、心理上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舍得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实践操作、探究交流,开拓学生的视野,放飞学生的思维,彰显学生的个性,让课堂变得更有活力,从而使得大部分学生可以积极能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高质量的教学需要承赖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学生的主体参与正是它们二者谐振的有效机制。

一、留白于实验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智慧的鲜花永远开放在孩子的手指尖上。”由此可见,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动手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把自主探究的权力还给学生,多留给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讨问题,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知识的获取过程,这样学生才能有创造奇迹、发挥潜能的机会,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留白于难点之处,激发学生的思维

学会质疑,敢于质疑是学生思维和创新的开端。学习中如果一味地全盘接受,没有自己的思考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学习的主体,也没有真正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敢于善于提出质疑,并针对问题进一步的思考,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才会在探究活动中获得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难点的地方留白,让学生提出问题或不同的见解、观点,耐心倾听学生质疑、释疑,因为此时的“冷场”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教师的留白反而会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如在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有关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缺乏足够多的正确经验和生活体会,往往难以理解实验结论和自身原有经验的冲突,不清楚实验设计的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的原因。比如学生往往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实验,为什么得出的像与物等大的结论与平时照镜子时“远小近大”的原有经验不相符合等。教师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直接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结果肯定是死记硬背,短期有效。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参与,而要学会在疑难处留白。如对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在较暗的环境情况下进行实验,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解释,而是先留下“空白”让学生分别在较暗和较明亮的环境下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体会在哪个环境下实验效果更好,实验结束后再进行对比分析相关例子:晚上的窗玻璃比白天更容易成像,学生必能恍然大悟。对于像与物等大和生活中照镜子时“远小近大”的经验不符合的难点,教师在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位同学从远处走近,引发学生思考“看”起来变小的物体真的变小了么?另外补充一些有关视角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资料进行思考和讨论,自行解决问题,理解上述现象。教师在难点处的留白,提供了学生面对疑难自主搜集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体验。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探索创新的意识。

三、留白于反思之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课堂结束后反思是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更高的升华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反思的时候应该留出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自己学会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学生可以反思教学中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反思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顺应和同化所学习的新的知识和技能,自我构建新的知识体系。逐步培养学生缜密、深刻、灵活的思维品质。

教师要重视在教学反思时留白,让学生能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完善,在反思中获取知识。例如八年级下学期的有关浮力的教学,学生往往会出现在计算浮力的过程中不注意先进行判断,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套用阿基米德原理,如用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比较浮力大小关系,不会从浮沉条件上进行考虑;又如小球放入液体中,不管小球在液体中的沉浮状况,就主观上认为排开液体的体积就是小球的体积;再如轮船从长江开往大海,浮力随着液体密度的变大而变大等。遇到此类不能直接套用阿基米德原理的情况时,好多学生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且屡改屡犯。到底是朽木难雕还是火候未到呢?其实在这种情况下,不妨给予学生足够的反思空间,且留白于反思之时,也许教师省了气力而且效果不错。运动员在比赛之外会通过观看分析录像来帮助自己提高,学习又何尝不是呢?给予学生反思的空间,进行构建知识、成功总结或错误归因,很多时候比教师一遍一遍的反复告诫效果要好很多。教师留白于反思,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促进学生主体参与。

参考文献: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篇6

处理主要考虑2个方面:单个空间本身以及不同空间之间的关系。其中,多个空间的处理则主要是以空间的对比,层次、序列、渗透等关系。空间的大小应视空间的功能要求和艺术要求而定,单个空间的处理应注意空间的大小和尺度、封闭性、构成方式、构成要素的特征(形、色彩、质感等)以及空间所表达的意义或所具有的性格等内容。人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对于景观空间的知觉认识虽以各种感觉印象为基础,但已远远超过感觉印象简单相加的总和。

2园林设计的特点与要求

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个复杂的过程,与制图技巧的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1]。园林方案设计的特点如下:

综合性: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对整个空间有较强的整体把握,能够清楚地了解空间设计的功能需要,以及合适的设计形式。一个好的园林空间设计,必定能够贴近人们需求,在功能上较为完整。

创作性:园林设计是一门灵活的艺术,设计者应该具有灵活开放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园林设计者在设计各种类型的园林绿地时,要能够灵活地解决各样遇到的问题,只有创造者发挥创新意识,设计出的园林作品才会具有丰富内涵、新颖的形式。

过程性: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全面地分析调研,深入大胆地思考想象,不厌其烦地听取使用者的意见,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优化选择方案。设计的过程与一个不断推敲、修改、发展、完善的过程。

双重性:作为一门设计课程,它的思维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学科之处,具有思维方式双重性的特点。园林设计过程主要分为:分析研究、构思设计、分析选择、再构思设计等过程。设计者运用逻辑思维处理每一个分析阶段,而采用形象思维进行构思。

社会性:园林绿地景观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广泛的社会性。这就要求,园林空间设计者在进行空间设计时,要能够对各方面进行权衡,这其中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人文效益等。

3园林空间设计的方法

园林空间设计方法可按两者的先后顺序分为:“先形式后功能”和“先功能后形式”两大类。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方案构思的切入点与侧重点的不同。“先功能后形式”的方法是基于平面设计为起点的基础上,该方法把重点放在功能的需求上,在完成功能的前提下,再去完成空间形式的构造。先功能的设计方法,相对比较好把握,能够以较快的速度确定空间设计方案,比较适合初学者。它的缺点在于它会阻碍空间形态设计,对园林设计的创造性有所限制。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篇7

所谓“激活”,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应该说,这样的因素是很多的,而我们尤其要抓住这几个方面:

一、发散处:让学生的思维“辐射”式展开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学小说《项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时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作文教学更是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记叙文的审题,议论文观点的提炼,都是训练发散思维的极好机会。比如:写作记叙文“朋友”为什么只能写人而不能写物呢?写《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部分的读后感,为什么只能写“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而不能写“人要有宽阔的胸怀”呢?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样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比喻的运用,教师就大可不必大讲它的定义、作用及其运用的注意点,只要确定适当的话语环境让学生自由组织比喻,然后教师稍加点拨就可以了。宁鸿彬老师让全班同学用“无边无垠”造句,要求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于漪老师教学《晋祠》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每人说一处祖国的名胜,这些方法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效果是非常理想的。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师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强调唯一性,喜欢从一个已有的定论出发。比如,秋天来了树叶只能“落”了,而不能“黄”了;雪化了只能变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这样做会失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扼杀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求异处: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结论”对抗

中国的“一言堂”历史悠久,语文课堂教学中似乎这种情况更严重。老师总是千方百计把学生引入现成的答案中,容不得不同意见。学生听老师的,老师看参考的,参考承袭前人的。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于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更何况我们教师,我们的参考,以及我们的前人,并不是完全正确、一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首先在教材有“异”之处,要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我们的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让学生大胆地发挥他们的独立见解。比如《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里的标点和内容的关系就不够清楚,很值得推敲。不同教材、不同参考的说法常有不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有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能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促使他们养成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其次是课文的有误处。我们的教材所选的大多是名家的作品,总体来说都是好“例子”,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就没有问题。事实上有些大家的文章里的问题还不少。就以正在手边的高中语文第五册吴组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为例,其中就有许多问题是很值得推敲的(当然也许是我们的理解能力达不到)。比如下面的两个例子:“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白居易写的《长恨歌》……”“在封建社会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读到这里,我们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一些疑问: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传奇小说吗?《诗经》是产生于封建社会制度的上升时期吗?神话传说也是政府为了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吗?让同学们去发现这些问题,并不是要找教材的碴,而是培养他们用批评的甚至是批判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

三、空白处:让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空间”中飞翔

所谓空白处,主要是指叙事作品、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变化文章节奏,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的“断裂”。这些“断裂地带”正是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利空间。比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作者写到药品送到平陆以后,便很快结束全文,对平陆医生如何抢救的情况,几乎没有交代,更没有具体的描写,对被救民工的心情也未作任何描述,这些都是作品中的空白。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调动自己的想象,进行补充。再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从楼梯上滚下来,接下去就写道:“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这中间有着大片的空白。而戏剧、诗歌的语言中空白则更多。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有关因素来补充这些空白之处。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篇8

论文摘要: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应用的角度,对制图教学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方式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阐述。 

 

《机械制图》是机械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专业素质由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制图能力的高低来衡量。机械制图可分为画法几何和工程制图两大部分。画法几何是制图的理论基础,抽象思维较多,而工程制图主要是应用形象思维。然而,抽象思维对于没有接受过相应专业训练的学生来说是相对困难和枯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下面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抽象思维来谈谈的几我点看法。 

(一)职业教育对专业基础课的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 

1.制图与设计紧密结合,引入新的设计方法、新的制造技术概念,加强绘制和阅读三维图能力的培养。以体为主线,遵循从三维实体到二维平面图形的认识规律,加入构形设计练习,使学生具有一些形象储备,从而方便掌握从三维实体图到二维投影图的转换。 

2.减少投影几何的内容,而将点、线、面的投影和立体的投影结合起来讲授,强调投影基本理论的内容,这和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的目标相吻合。 

3.在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的基础上,把计算机绘图与工程制图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深刻理解和掌握投影制图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具备熟练的计算机绘图技能,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工作模式的要求。 

4.调整教学内容,如过去作为选学的第三角投影知识变为必讲内容,并丰富该内容,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二)创新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方式 

旧的培养方式把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放在画法几何上,通过点、线、面及其相互位置关系定位、定量的投影作图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点、线、面及其相互位置关系的定位、定位投影作图直观性差,难于掌握。费时多效果又不好,而且与绘图和阅读机械图样的联系不密切。经过分析和研究,我们决定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空间逻辑思维能力。 

1.借助立体表面点、线、面的相对位置及其投影培养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2.利用cad对平面图形的拉伸、旋转等三维实体造型,以及并集、差集、交集、切割等编辑操作,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利用其他物品进行空间思维能力训练。具体做法是学生根据给出的轴测图,利用橡皮泥捏出形体;然后根据捏出的形体形状,选定一个主要观察方向(即前方),分别从前方、左方、上方观察,把观察到的结果用平面图形表达并画到图纸上,平面图形的相对位置可以随意摆放,但要标出观察方向。 

4.增加构形和建模方面的训练。如要求设计一个不少于5个基本形体,且至少有一处产生相贯线的形体。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构形能力,又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手段,让学生用二维和三维两种表达方法,并利用建模技术达到建模目的,甚至做出模型。这样,该实践环节就把整个课程内容全部串联起来了。这样的实践环节也就是设计思想可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设计者在生产制造以前就已知其设计质量以便进一步改进。 

(三)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机械制图》课程相对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它是相对较为枯燥和困难的。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便显得极为重要。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这一点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也不例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进入,这让《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课本中的抽象的部分用形象直观的课件与动画及三维模型引导学生,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引导学生抽象思维。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教师就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空间想象能力,从而可以逐步达到引导与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作用是传统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它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引导与培养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但一定要注意的是,教师永远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切不可本末倒置。 

(四)师生互动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教师虽然是教学活动中主体,但是也要学生来积极的配合与参与,只有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要想达到这个互动的目的,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方法。 

首先,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要有启发性。教师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要将实物或模型、投影图、立体图对照着讲解,让学生慢慢的建立起空间的概念。例如,老师在讲解多面正投影图时,可以与教室的墙壁地板联系。以学生右侧墙壁为w面,以黑板面作v面,以地面作h面,然后再与三维投影体系相对应,将抽象的问题作具体化处理,这样就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再者,教师在教学中同样要注意与学生的对话,讨论就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互相启发。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机械制图》而言,其中零部件表达方法及所涉及的练习特别适用。在带领学生讨论初,要首先引导学生联想所学过的视图、剖视图、剖面图、局部放大图等制图的表达方法,再引导学生分析零件的结构特点。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制图的表达方案,并选出代表讲述各组讨论后的表达方法,还要说明其方案的优缺点,最后在教师指导下,确定一种相对于其他方案较理想的方案。在讨论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问题的明确性,更要善于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最后在讨论结束时,还要做好总结。 

最后,在《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中,课本中许多知识点都有不同程度上的联系。教师一定找出其中的联系点,并帮助辅导学生找出相关章节之间的联系,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是非常有好处的。举例来说,课本中的截交线与相贯线、斜视图与局部视图、斜度和锥度、移出剖面与重合剖面、剖视图和剖面图等,都是值得比较和联系的知识点。总之课本中的有的内容联系比较密切,有的没有直接的联系,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选择联系密切的内容进行比较关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帮助学生联系记忆与理解。 

参考文献 

[1]倪永胜.浅谈《机械制图》学科中的创造性教学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篇9

关键词:环艺设计空间感知表现

一、环艺设计在中国传统中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在中国传统的环境艺术中主要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天人合一”观与人本思想的整体全息观念。古人通过长期观察、理解天地万物,感悟出人的整体性、对称性与协调性以及天地万物和谐的一致性,从而构成中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空间观念。中国古代环境艺术中的空间观不同与西方的建筑师把空间看成是“关系明确的量”这样实体的与稳定的观念,更多的强调空间的协调性与天文、地理结合的风水观。中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中,除去皇家宫廷之外,比如人们熟知的苏州园林,表现出的就是以有限空间达到无限的这样一个境界,大的视野在一个比较小的区域中营造,以一个比较侠窄视野创造出广阔的视觉角度。即便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房屋,古人也可面对山水风景画幅畅游身心,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的空间。中国传统的环艺设计中的空间观念是对整体的宇宙、生命、自然的认识、理解,非一种个体的、狭隘的、局部的认识论,是整个包揽宇宙空间、生命历程而形成的空间观。

二、环艺设计“空间”的感知

空间,同样是运动的表现形式,作为一个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们长期以来从具体事物中抽象细分的认识对象,是元本体和元实体以及绝对与相对抽象事物组成的对立统一体,属性有维度的特征。在同一个平面内,存在着具有两个方向的维度着空间。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可以具体体验到的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包含着长、宽、高三个维度,也就是三维空间。如果继续向深层次推进,空间动态属性也能体现,具有第四方面维度。所以,对于空间的感知的过程相对细腻而且复杂。当我们在认识一种抽象事物时,很多时候是借助具体的参照物,这样比较有利于感知。而对于空间来说,对于物质的探讨也相对不能分离。一个物质如果要被人们感知,那么它出现在空间里是以某种形态存在着,从而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物质与意识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是空间的基本概念,具有着高、宽、深的三方面的立体空间,而特定条件下的第四级维度在设计中仍然需要考虑。我们在认识、理解空间,打造出一个比较适宜居住的空间环境,设计对象仍是物理和心理空间两大方面,进行物理空间中的物质实体的处理,心理空间是力象空间的感受,主要是对于由物理空间的大小、位置、尺度、色彩、形态、等基本属性要素引发。所以,建立尺度概念对于培养良好的空间意识非常重要。环艺空间设计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掌握形式问题和分析、解决功能的方法,树立比较现代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立体思维能力,从而创作中表现出来。

三、环艺设计中空间的设计表现意识

对环艺设计作品本身实践的需要以及培养环艺设计相关理性思维在空间设计方面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环艺设计中要强调空间设计理性思维和设计方法。笛卡尔曾经论述过:“如果说古老的城市有什么动人之处,乃是偶然的结果,而经过统一规划建成的城市的优越性则是理性的成就。”这意味着在追求个性设计的同时还要追求理性设计。环艺设计表现的重点是表现角度和突出秩序感,这就需要把握好表现角度的含义,首先是指相当于为保证设计实施设计的多角度阐述,其次是指设计者本身的多角度分析和总结设计的作品。多角度阐述比较重视培养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多角度分析是强调提升专业的素养。环艺设计作品本身的实施需要以及与其相关的理性思维培养是强调设计表现中的秩序要求的原因。在设计开始的时候,可以形成一个或者好几个构思,如果只是在对设计形式的直观层面上停留,没有理性的思维和综合进行分析问题的方法,就会使得一个概念性方案难以得到平面、侧面以及立体展示,难以提高方案。一旦设计方案的构思得到明确后,要按照一个既定的程序模式对各环节问题进行处理,对方案设计过程的的各个环节进行理性思考,注重分析环节之间的联系,全局处理,兼顾各个方面,全方位分析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弄清问题的实质,相应的整理与归纳问题中的相互作用点,及时、有效地解决物质、精神需求与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

四、环艺设计中空间设计的表现

对要生成设计方案的感性描述是环艺设计任务的第一个阶段,对设计执行环节的理性把握是第二个阶段,而在环艺设计中的空间设计也要遵循这这两个阶段。如果我们只是重视空间设计的生成而没有重视对设计内容的操作,很可能造成空间设计与后续设计连接不上。重视空间设计表现,能培养正确、完整的设计思维,还能保证空间设计的复杂性。把已经构想好、已生成的空间形态真实规范的变成为空间设计平面、剖面、立面计划,就显得非常重要,是应该从环艺设计构思开始应该给予重视。设计表现的重点是突出秩序感和表现角度,做到这一方面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进行多角度分析来保证空间设计的实施,还有是指设计者本身从多个角度对设计进行总结。在空间设计的主题方面,需要深入探讨空间与生活两者的关系,这就对空间设计者提出了进行巧妙处理物质功能和精神需求与空间之间的关系的要求。功能对于空间来说,除对形式、性质等的规定性外,还要注重考虑多个空间组合的功能联系。功能对空间不断变化的要求,使空间设计的发展和复杂性显现出来。精神需求对空间的规定性除了涉及空间本身的物质特性,还和宗教、情感等因素有着间接关联。由此可见,物质功能和精神要求两者密切相关,设计的任务就是排除三者间复杂循环关系中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唐建.观念突围―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0

[2]柳沙.设计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3]李天工.论环境艺术学的定位[J].装饰.2006(12)

空间思维能力的好处篇10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空间空白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空白”艺术,是接受美学理论体系中关于文学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空白”效应。利用“空白”艺术进行教学,其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课本知识,充分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正符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所倡导的:要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①的新课改精神。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空白”艺术,最重要的是全方位、系统、科学地设计教学“空白”。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空间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地留“空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互动合作,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师教学,也应该给学生留点回味、思考的余地,②即讲究“留白”艺术。

一、教学内容留“空白”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经常性地、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答,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以问题激思,以只有问题而答案仍空白引思,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情境的设置,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急于知道结论或结果,急于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关键时刻,教师却欲言又止,留下一片空白。此刻,学生的渴望之情不言而喻。“不愤不启,不啡不发”。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的关键时刻设置空白。必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未知”的渴望程度达到高潮,情绪处于高涨状态,欲罢不能。从而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自觉地去思考、探索和创造,去揭示“空白”的奥妙。

(二)传授知识留“空档”,训练学生自己打天下

知识空白美教学。即把某一重要的知识点悄悄地留起来,造成知识上的空白。当学完相关知识时再适时地点出这一知识空白,然而又不给出现成答案,只是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去读书和探求,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作出结论。教师最后归纳总结和点评。这就是“知识空白美”。创造知识空白美,是创造教学艺术空白美的重要方面。这种教学艺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研究探索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运用这种教学艺术,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教学内容。并且能够融会贯通,居高临下,驾轻就熟。深知在什么地方设置空白是最为恰当的。比如,讲国体与政体的内容,却不讲“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把它留起来,造成一个知识空白,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再点出这个空白。从而激起学生思考、研究、探讨的热情。最后,教师精练地做出阐述和结论。巧设知识空白,刺激学生弥补空白、创造完美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读书、如何探讨和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研究能力。

二、教学时间留“空白”

(一)课堂最后5分钟,权力下放

40分钟是目前普通中学一节课法定的授课时间。实际上,教师对这40分钟的占有并不是绝对的,可以适当地下放权力,将授课内容压缩在35分钟内完成。把课堂最后5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自由利用。这样做,表面上侵占了授课时间,实际上并不会影响授课进度和教学质量。有计划、科学地安排运用好课堂最后5分钟这一时间,在很大程度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何正确使用课堂最后5分钟这一“空白”呢?首先,务必使每个学生充分意识到,这分钟是老师特意留给我们的,设法使他们处于一种兴奋、积极、探索、进取的状态之中。

其次,教师对5分钟的“空白”必须作精心的布置和指导。如成立课外专题小组,安排活动时间,指定负责人员对专题有关材料加以收集、整理和讨论。有了充分的课外准备作前提,课堂最后5分钟容量将会增大,学生1分钟或半分钟的表述会凝聚他的课外半小时或几小时的知识积累。再次,在课堂最后五分钟的“空白”中,教师的权力应降至最低点。教师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思考,或居高临下地加以评判。甚至对学生某些知识性错误也不要急于批评,而应让学生们在讨论争辩中自行纠正。这样,学生在实现自我完善的同时。树立起坚定的信心。

(二)提问阅读留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

提问式教学法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并非简单随便的答问就能解决“教”与“学”中诸多的难题。其实,提问式教学法有很多讲究,提问后所留思考时间的掌握就是其中之一。教师采用提问式教学法必须做到提问后留下足够的时间“空白”。让学生充分深入思考,弄清教师提问的意图,把握问题的实质,寻求问题的答案,组织表达语言。

三、教学空间留“空白”

(一)虚实相间,愉悦身心——板书设计的“空白”

在教学中,板书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中心突出、布局合理、立意新颖的板书是知识信息的高度凝聚和集中。讲究艺术的板书具有含蓄性和启发性,隐而不现、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把某些东西特意控制不写,造成学生接受上暂时的“断流”,促使学生自己去联想,去“填补”空白。这种欲擒故纵的板书激活了学生“填补”完形的“内驱力”,交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板书可以在知识的关键处设置空白,以引导学生细致读书,深入推敲。从而“填补”空白,完成“点睛”之笔。也可以在结构式、综合式的板书中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独立填写,加深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板书布白不仅要追求内容的含蓄美,也要追求外在结构的形式美。这样,学生在“填补”完形之后,既体验到了成功后内心的愉悦,也从板书的行款上享受到了艺术的和谐美。

(二)教学手势简约化,举手投足总关情——手势“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