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实践与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0:20

临床护理实践与研究篇1

 

自从2008年实施了《护士条例》以后,护士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学校来说,怎样在学校护理教学中落实《护士条例》的内容,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出有水平的、能够解决临床问题的护士成为其研究的关键。文章从人才培养模式、临床实习安排时间和建立护理院校教师参与的长效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等多个方面加以探究,为相关护理教学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护理教育开始发展以来就一直在变革,各个护理院校都努力建设自身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为医院提供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在1996年,教育部启动本科的护理教育改革项目,这样一来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的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和护理院校工作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在进行护理教育改革时,尽管有很多院校认识到理论和实践的连接强度不够,但是因为学生数量多,实习基地欠缺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好这一问题。因此,必须建设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护理课程设置,合理利用临床资源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具体来看,各个护理院校要在落实《护士条例》的前提下,按照学校自身状况,不断提高临床实践的课程,使学生们可以更好的参与临床实践,督促学生们主动学习,努力探究,积极承担责任,提高护理技能。

 

2合理安排好临床实习时间

 

对于护理学来说,这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所以要利用临床实践应用护理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护士的专业水平。在护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后,需要通过临床实践应用知识,深化对知识的学习。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推动学生全面提高。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再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过程中,通过良性循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应用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励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除此之外,利用临床实践,学生可以实现和社会环境的接触,更新思维模式,有利于提高自身和病人、家属或者和其他护理人员沟通交流意识。对于各个护理院校来说,要合理安排学生临床实习实践,为护理学生创造优良条件,按照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结合逻辑顺序,科学的安排临床实习时间,不能把所有学生的临床实践都安排在护理学生生涯的最后一年,这样会错过为护理学生提供临床实践的最佳时机,不利于护理人员内化护理知识。

 

3建立护理院校老师参与临床实践的长效机制

 

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它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而对于护理教育机构来说,它培养的人才一方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只有具备这两个方面才可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因此,各个护理院校努力研究如何通过临床实践提高护理学生的个人技能,内化理论知识。在进行护理教育过程里,老师的积极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护理态度,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一背景下,各个护理院校必须建设教师参与引导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安排各个教师参与到临床实践教学工作里,改变传统的为学生联系实习岗位的角色。通过学校和临床教师的共同作用,指导学生更好的参与实践工作,进一步实现护理理论和护理实践的有机结合。除此之外,在每年抽出一定时间使教师参与到临床护理工作里,一方面可以连接现在的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实践水平,通过和学校的有机结合,努力培养高水平护理人才。

 

4合理配置护理人才资源

 

在现在的医院发展状态下,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十分短缺,在这一背景下,合理配置护理人才资源会影响着护理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影响护理工作的效率。对于一些学者来说,他们逐渐从多个层次上开展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怎样激励面对护理人才配置不合理的状况,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是否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与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密切相关,许多学者均对此从不同层面有所研究并提出各种建议。针对内地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的现况,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合理安排临床带教工作。所以,相关部门要设置医疗机构最低人力配置标准,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医院护理人员的配置要求,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社区服务里的护理人员配置重视力度,合理设置配置标准,增加护理人员。初次之外,护理院校要加强和临床单位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良好的文化氛围,即使是人才资源短缺,也要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得教师的指导。通过把护理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护理人才。

 

5总结

 

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必须通过护理院校努力提高护理学生的护理技能,这必然需要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文章通过分析实现护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的方法,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临床护理实践与研究篇2

关键词:护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临床实践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对15所院校137名研二、研三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

1.2方法

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函询法设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状况调查问卷,以问卷星方式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问卷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就读学校、学历、工作经验;第二部分为临床实践现状调查,包括对临床实践的满意度、临床实践压力、临床实践时间、临床带教师资、临床实践内容,是否参加专科护士培训以及护士规范化培训等;第三部分为临床实践期望调查。共发放问卷143份,回收143份,其中有效问卷137份,有效回收率95.80%。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录入excel2010,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例数、百分比进行数据描述。

2结果

2.1mnS研究生基本情况

137名参与调查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中,男性12人,女性125人,平均年龄(26.2±2.5)岁;研二84人(61.31%),研三53人(38.69%);学历:全日制本科124人(90.51%),专升本9人(6.57%),专科4人(2.92%);入学前有工作经验的33人(24.09%),入学前无工作经验的104人(75.91%)。

2.2mnS研究生临床实践压力

对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期间的压力进行调查发现,84.03%的研究生认为压力非常大或比较大。研究生临床实践期间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协调科研与临床(94.96%),临床任务繁重(60.50%),专业知识不足(41.18%),缺乏临床工作经验(36.13%),人际沟通障碍(20.17%)。

2.3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时间

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时间主要是研一第二学期(68.07%),其次为研二第一学期(16.81%)。临床实践时间以12~18个月居多(52.10%),其次为19~24个月(24.37%)。对于入学前工作经验对实践时间的影响,74.79%的mnS研究生表示无论有无工作经验实践时间无区别,有21.01%的研究生表示有工作经验者实践时间更短,另有4.20%的研究生表示可根据自身情况申请具体实践时间。

2.4mnS研究生的临床带教

2.4.1带教形式

本次调查中,63.87%的mnS研究生有固定的临床带教教师。带教方式上,22.69%的mnS研究生认为和本科期间的无区别;63.87%认为有区别,但区别很小;13.45%认为有很大区别。

2.4.2mnS研究生对带教教师的评价

对带教教师的总体评价中,48.74%的研究生选择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但进一步对带教教师科研能力进行调查发现,仅22.69%的研究生对带教教师科研能力满意,不满意者占20.17%。

2.4.3带教师资

本调查显示,目前mnS研究生临床带教教师主要是高年资护士(78.99%),护士长(32.77%),专科护士(24.37%),导师(13.45%),普通护士(5.04%)。而研究生期望的临床带教教师分别是护士长(59.66%),专科护士(53.78%),高年资护士(49.58%),导师(46.22%)。

2.5临床实践内容

调查显示,mnS研究生临床实践内容主要有基础护理技能训练(92.44%),专科护理学习(79.83%),跟随医生查房(64.71%),参与护理科研(63.87%),参与护理教学(57.98%),参加疑难病例讨论(47.06%),参与护理管理(43.70%),参与社区实践(15.13%)。

2.6mnS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期望

2.6.1对临床实践时间的期望

有63.03%的mnS研究生希望实践时间少于12个月,32.77%的希望实践时间为12~18个月,4.20%的希望实践时间为19~24个月。

2.6.2对与专科护士培训和护士规范化培训接轨的需求

分别有14.29%和21.17%的mnS研究生在临床实践期间参加了专科护士培训与护士规范化培训。而根据研究生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认为需要在临床实践期间参加专科护士培训的占89.07%,认为需要参加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占71.43%。

3讨论

3.1重视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期间的压力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84.03%的研究生反映临床实践压力较大。研究生在临床实践期间的压力主要包括科研压力和临床压力。

3.1.1科研压力

mnS研究生的科研压力主要来源于科研和临床无法协调以及缺少相关科研指导。本次调查中,有94.96%的mnS研究生表示实践期间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协调科研和临床。有研究表明,实习医院对mnS研究生未形成统一的带教模式,经常使学生的科研与临床轮转时间发生冲突[2]。研究生提出是否可以在临床实践期间单独留出一定的科研时间,或上午开展临床工作,下午留出时间做课题。培养者可考虑合理安排临床和科研时间,以保障mnS研究生课题的顺利进行,减轻研究生实践期间的压力。此外,学校可以多举办一些护理科研的专题讲座与护理沙龙等,或增设相关课程,给研究生提供科研方面的指导。

3.1.2临床压力

mnS研究生的临床压力主要来源于临床任务繁重、专业知识不足、缺乏临床工作经验以及人际沟通障碍。由于临床工作繁忙,加之大多数研究生是应届毕业之后直接读研,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另外临床技术更新换代较快,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此外,mnS研究生要应对护患、医护、护护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面临人际沟通压力。因此,培养者应根据mnS研究生的临床工作经验,制订详细的实践计划,给予针对性指导,加强研究生对于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以及沟通能力培养,积极引导研究生明确自身优势,发现并解决临床问题,增强临床实践信心。

3.2规范mnS研究生临床实践与带教

3.2.1临床实践时间

目前我国尚未规定统一的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时间。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院校mnS研究生的临床实践从研一第二学期开始,临床实践时间以12~18个月居多,这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临床实践为重点的培养目标。在绝大部分院校中,无论有无临床工作经验,研究生实践时间无区别,仅少数院校有临床工作经验者实践时间更短。有调查显示,部分高校规定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学生可以免临床轮转实践,直接进行专科方向的定向培训,或可提前1年毕业[3]。因此,培养者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临床工作经验,适当调整临床实践时间。对于实践经验不足的研究生,需要安排其进行较长时间的临床实践,而有较多临床经验者,可以适当缩短实践时间,多安排一些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实践[4]。

3.2.2临床实践内容

国外护理院校主要根据不同研究生培养方向及护理能力设计实践内容[5-6]。我国mnS研究生的临床实践科室及内容主要是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决定的,没有具体要求与说明[7]。本次调查结果显示,mnS研究生临床实践内容主要为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和专科护理学习,其次为跟随医生查房、参与护理科研、参与护理教学。除了常规的护理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有近一半的mnS研究生还参与了护理科研、教学或管理。这符合研究生学习期望,mnS研究生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护、教、研方面的指导[8]。李峥等[9]的研究结果显示,mnS研究生需具备的核心能力包括临床护理能力、临床研究能力、临床教育能力、伦理决策能力、护理管理能力。因此,学校应重视mnS研究生临床实践期间在临床、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满足研究生学习需求。

3.2.3临床带教方式

本次调查中仅63.87%的研究生在临床实践期间有固定的带教教师。调查显示,有固定带教教师的mnS研究生对临床教学的满意度高于无固定带教教师的研究生[10]。对于带教方式,有86.56%的研究生认为研究生期间的临床带教和本科阶段无区别或区别很小。这与罗彩凤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医院所能给予的临床带教并不符合mnS研究生的期望。由于我国护理专硕起步晚,临床带教还不完善,部分研究生带教依然沿用本科带教方案。有调查显示,临床带教教师在研究生带教中存在教学信心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带教方式主要沿袭以往的教学经验等问题[12]。因此,探索适合mnS研究生的带教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3.2.4临床带教师资的选拔

美国apn教育临床实践指导者由专科护理师或临床专科开业护理师担任,他们一般具有某专科领域硕士或博士学位,且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教育指导能力[13]。我国mnS研究生导师大多为医院护理部主任或护理学院教授,不能直接对学生进行临床实践指导,医院选择的mnS研究生临床带教教师大多是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本调查结果显示,mnS研究生临床带教教师主要是高年资护士,而学生最期望的带教教师主要是护士长和专科护士。mnS研究生对带教教师的评价处于中等水平,但有20.17%的研究生对带教教师科研能力不满意。分析其原因,高年资护士虽然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有部分护士初始学历较低,且未经过系统的科研学习,缺乏科研指导经验。研究生希望实践期间提升科研能力、管理能力,丰富专科护理知识,所以对护士长和专科护士有较高的期待。因此,在临床带教教师遴选过程中,除了考虑工作经验,还应把科研能力等纳入考核指标,并组织相关培训,强化带教教师科研能力,以便其引导研究生将临床和科研相结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王晓芬等[14]构建的mnS研究生临床带教教师考评内容指标,可为带教教师的选拔和考核提供一定参考,主要包括临床护理能力、临床教学能力、临床管理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此外,调查中有研究生提出“希望临床工作经验和科研经验丰富的医生加入临床带教教师队伍,选择有资质的带教教师或带教团队共同培养研究生,以提高专硕培养质量”。

3.3结合mnS研究生临床实践需求改进培养方案

3.3.1与专科护士培训的衔接

本次调查中,仅14.29%的mnS研究生在临床实践期间参加了专科护士培训,但是有89.07%的研究生期望在临床实践期间获得专科护士培训机会。我国mnS培养目标定位为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15],因此,专科护士是mnS研究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之一。专科护士和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并轨发展实际上是专科护理人才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并轨发展,两者都是因适应我国医疗事业发展对专科护理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16]。实现两者的并轨,一方面有利于壮大专科护士中的高学历人才队伍,优化专科护士培训模式,提升专科护士培养水平[17];另一方面,通过专科护士培训,mnS研究生丰富了专科知识,培养了专科实践能力,有助于完善职业规划[18]。调查中mnS研究生提出“希望在实践过程中多进行一些专科技术、知识培训,而不仅是常规的打针输液”。还有研究生表示“医院跟学校沟通欠佳,获得专科资质的机会少,但是研究生实践应该有针对性,选择与研究方向一致的专科护士培训,不仅有利于专科知识学习,还有利于课题开展,确保毕业后能胜任专科工作”。目前,已有部分院校提出统一研究生学位教育和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制度,要求mnS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获得专科护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3]。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省级专科护士培训在各省间难以互认,而部级专科护士培训受限于培训批次、地域、名额等[18]。

3.3.2与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并轨

调查中有21.17%的mnS研究生在临床实践期间参加了护士规范化培训,而在其期望调查中,有71.43%的研究生希望参加护士规范化培训。我国于2016年出台了《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此后各地医疗机构陆续开展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有学者提出,将二者并轨既可避免相同内容的重复学习与重复培养,又能促使mnS研究生毕业后顺利开展临床工作[19]。护士规培不仅可丰富其理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等综合素质,还有利于护士快速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实用型护士[20]。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已经实现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衔接。我国部分院校也进行了尝试,要求mnS研究生在临床实践期间接受规范化培训,但并轨方案不尽相同。因此,探索两者如何并轨也是mnS教育者需要思考的方面。本次调查中,有mnS研究生提出,可否将研究生临床实践时间纳入规范化培训时间,缩短毕业后规培时间。

临床护理实践与研究篇3

1.能力本位与护理专业学位硕士教育 

1.1能力本位教育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之后逐渐推广到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90年代初经加拿大引入中国[2]。能力本位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它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以具备的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进而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并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3]。 

1.2护理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与护理学术学位硕士有所不同,其目标是培养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以强调实践能力为主,注重临床思维和技能的训练[4]。 

2.能力本位对护理专业硕士临床护理能力的培养 

2.1基本临床护理能力培养 

学院在护理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主要以临床实践为主,强调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强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临床实践内容包括通科轮转和专科实践两个阶段,其中通科轮转实践52周,专科轮转实践28周。要求参加临床护理实践的时间从第三学期至第五学期为临床实践时间,共80周,其中所攻读专业不少于24个月。通科轮转科室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急危重症(iCU)。专科轮转科室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危重症科室、临床科室。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每位导师每月与临床带教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实习表现情况,核定学生的实习成绩,完成学生实习全程的跟踪评定工作。为学生熟悉临床、适应临床环境提供充分保障。 

除临床科室外,增设了社区实习和教学查房,在每个轮转科室完成护理业务查房、小讲课及读书报告各1次,在所选专科领域完成护理完整病历书写2份。 

2.2初步教学能力培养 

第三学期,组织研究生进行试讲。试讲通过的学生,进行2-4学时的讲课任务,锻炼学生的讲授能力,为今后的临床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2.3科研能力培养 

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应熟悉科学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并将研究结果用于临床工作中。在课程中开设护理统计学、护理研究、SpSS使用等课程,并定期举办学术讲座。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课题。 

3.完善临床实践评价体系 

在临床实践结束后,对临床实践及独立处理本专业护理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将所有的临床实践技能操作项目进行分类,组成综合性实践操作项目,并制成题签。由导师团队组成考评小组,按照操作项目的评价标准要求给出考核成绩。 

考核将围绕实践内容及培训目标进行。包括过程考核和终末考核。过程考核在每个轮转科室出科前,根据研究生在科室的临床实践完成情况评定;终末考核为临床技能考核,考核合格方可进入学位论文答辩阶段。 

总之,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是制定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体系的基础,学院以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充分考虑护理实践者所具备的临床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高级临床护理实践者所应具备的能力,更好的实现学校与工作岗位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李火把,金莉.应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构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2):120-121 

[2]蒋莉.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J].职教论坛,2004(8):60-61 

临床护理实践与研究篇4

关键词:循证护理;临床工作;护理服务;满意度

循证护理是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充分、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可靠、最好的研究依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临床工作经验以及相关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完整的、个性地临床护理服务[1]。为研究分析当前各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对循证护理的认真和实践情况,本研究选取了我市3家医院的150名临床护理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选我市的3家医院中的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共150名。其中年龄为20~42岁,平均年龄为(32.43±6.84)岁;参加临床护理工作年限为2个月~19年,平均年限为(9.78±5.14)年,其中工作年限为10年的有23名;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有34人、专科96人、中专及以下的20人;职称为高级的有27人、中级86人、初级37人。所有参加本次调查的临床工作人员均为自愿参加,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所有参加本次调查的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在了解并同意本次调查研究后,为其送上《知情同意书》以及我们自制的关于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的认知及实践现状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对循证护理的知晓情况、循证护理知识的来源、循证护理实践、未实践的原因等几部分。要求被调查者在调查人员面前当面填写,填写完成后及时收回。然后将所以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

1.3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若(p

2结果

2.1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的知晓情况本组150名受访护理工作人员中,有52人对循证护理完全不知晓,占34.67%;98名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对循证护理有所听闻,占65.33%;67名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对循证护理比较了解,占44.67%;52名受访的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比较清楚,占34.67%。在不同年龄的受访者中,年龄为30岁以下的护理人员比年龄在30岁以上的护理人员知晓率更高,(p

2.2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知识的知晓途径98名对循证护理相关知识有所听闻的受访人员中,有47名人员为岗位培训,占47.96%;11名受访人员的知晓途径为在校时或继续教育时授课老师的讲解,占总数的11.22%;40名受访人员对相关知识的知晓途径为医学期刊、网络、同事交流以及其他途径,占40.82%。

2.3循证护理实践现状在本次研究所选取的150名受访临床护理工作人员中只有59名受访的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了循证护理方法,实践应用率为39.33%。

2.4影响循证护理实践应用的因素在本次研究所选取的150名受访人员中未实行循证护理实践应用的有91名。其中64位受访人员认为工作压力太大,平常休息时间较少,从而未进行循证护理知识的相关学习及实践,占总数的70.33%。22人认为影响循证护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主要原因是,缺少了解渠道,占总数的24.17。

3讨论

循证护理是近年来收到循证医学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临床护理理念[2]。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医护服务质量的要求的提高,循证护理越来越收到社会各界的推崇[3]。循证护理主要包括可利用的护理研究依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机能与临床经验、患者的实际情况这三大要素,并让这三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起一套由研究指导实践、由研究带动实践的护理理念[4]。将根据相关理论知识、护理人员的长期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度出一套完善的、可行的临床护理方案[5]。比如在对患者完成病理护理的同时,可根据患者的情况结合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给出一些饮食方面的建议、康复训练的方法、时机等方面的建议。同时也可以根据患者心理状态,为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及时地排解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等。

本次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当前很多医院的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的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寻找护理理念的应用率均比较低。而大多数受访的临床护理工作人员表示,当下临床护理任务较重,无法腾出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对此,我们建议医院相关领导重视循证护理的相关应用程度。应加对护理人员相关临床护理知识的培训。在加强对患者的循证护理相关理念知识的培训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沟通交流能力的培训、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以及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相关技能和临床经验。同时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医院组织的培训之外的其他的学习,如定阅相关护理的期刊、应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相关临床护理知识、同事之间互相交流临床护理经验等[6]。另外医院应该对各护理岗位配备充足的护理人力自愿,保障护理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相关学习及提升。

参考文献:

[1]许勤,王婷,宋燕波,等.以科室为单位强化iCU护士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循证护理培训[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

[2]周英凤,胡雁,贾守梅,等.线上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高级循证护理》设计与教学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5,(11).

[3]汪志青.循证护理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医嘱依从性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

[4]李荔,张彤,王薇,等.临床护士循证护理态度、实践和知识的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现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5,(11).

临床护理实践与研究篇5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循证医学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护理观念,是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将科学的证据与临床经验、患者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指导临床护理决策的过程,是提高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科学、经济、有效的护理服务的临床途径。其核心是使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向以科学为依据的现代护理发展。在eBn实践中,5个步骤对护士素质的要求各有侧重,而在实施过程中均遇到了不同的问题,现报道如下。

1以CopD患者氧疗依从性为例,“实证为基础的护理”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1.1寻找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将其特定化、结构化:如CopD患者氧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

1.2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查寻,以寻找来源于研究领域的实证:通过查寻相关文献数据库,系统寻找国内外关于氧疗依从性方面的文献,特别是关于长期氧疗方面的研究。

1.3对科研实证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审慎评审:对所有相关的长期氧疗研究系列文章进行评审,如科研设计的严密性、结论的有效性、科研受到的限制等,推荐其中设计严密的科研所得到的结论。

1.4将所获得的实证与临床专门知识和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作出护理计划:总结护理人员以往的氧疗依从性经验,获取该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面的资料,寻找有关长期氧疗病人体验的定性研究,结合科研结论,制定护理计划。

1.5实施护理计划,并通过动态评审的方法评价效果:监测CopD患者氧疗依从性项目实施情况。

2eBn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2.1对eBn认识不足。

2.1.1eBn相关知识缺乏。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关知识指导、缺乏足够有效证据、没有时间及缺乏电脑和网络与不易接触到杂志。对eBn相关知识缺乏使护理人员缺乏实践eBn的主动意识,难以有效地发现和寻找相关护理问题,在实践eBn时感到无从下手,力不从心。2.1.2观念转变难。传统经验式和直觉式的护理观念在护理工作中影响深刻,长期以来使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和评判性思维不足。意识和动机的不足使很多护士都难以胜任eBn实践对护士的要求。

2.2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2.2.1护理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外语水平低、应用计算机能力低的现象。在文献回顾、科研设计、科研评价等方面的知识缺乏,对文献检索和文献评价技能的掌握和正确使用有一定难度。

2.2.2护理人员更新知识的机会不足,接受再教育机会少。

2.3eBn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支持

2.3.1护理人员对检索工具和计算机的掌握水平普遍不高,医院为其提供的硬件设备和检索工具知识培训的机会极少,阻碍了护理人员去充分寻找证据。

2.3.2护理人员缺乏时间和精力,医院的实际情况是护理人员严重缺编,使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高压力、超负荷和严格执行医嘱的被动地位。大量常规护理工作使护理人员缺少时间和精力去广泛检索和阅读文献以及实施科研的工作。

2.3.3医院对护士的要求只限于不出差错事故及服务态度热情周到等,很少有科研上的安排。这就使护理人员在制订和实施护理计划的过程中主动权较小,可以发挥自身创造性的空间不大,加上缺乏管理者的有效激励机制和其他医务人员的支持,因此在实践中很难做到保持知识更新、随时掌握最佳证据。

2.4护理研究与护理实践脱节。

2.4.1理论研究与临床实际应用脱节。护理人员科研能力不足,整体素质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距离,大多数受中等教育的护士不能有效地阅读和利用国内外的专业文献,评价科研成果,更不能将科研成果运用于临床解决实际问题。

2.4.2在将文献、病人需求和临床相结合,制订护理计划过程中,护理人员对eBn认识的局限化和简单化理解,使eBn真正的意义和作用在实践中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3对策

3.1加强知识学习,树立循证护理意识。新的护理理论与模式的实施,首先在于观念的更新,要促进循证护理实践,必须树立循证护理观念。护理管理者及护理人员要强化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加强学习,不断吸取循证护理新知识,增强对循证护理重要性的认识,改变因循守旧、满足现状的惯性思维方式,善于提出护理问题,寻找护理证据,提出改进建议,将循证护理理念运用于护理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方便、高效、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3.2重点培养临床循证护理技术骨干,提高循证护理的应用技能。大多数护理人员有主观学习能动性的基础,可以通过临床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循证素质,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寻求实证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加强护理人员eBn的继续教育,重点培养技术骨干,除了业务教育外,特别还要在外语、计算机应用、文献检索和统计学等方面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修养和业务水平。

3.3创建良好的实践环境、鼓励循证实践,促进循证素质的提高。管理者应充分重视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护士工作中简单的机械劳动和非护理工作,提供促进循证活动的机会和条件,给予相关支持,制定学习日,讨论并解决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循证护理在临床的开展提供动力支持和时间保证。

3.4开展实用护理研究,使护理研究和实践相结合。护理人员应争取行政支持,创造适合的研究环境,开展临床护理研究,为持续改进临床护理质量创造条件

4体会

临床护理实践与研究篇6

关键词:循证护理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144-03

循证护理学(evidencebasednursing,eBn)是1991年加拿大学者Guyatt最先使用的,1992年加拿大LsacKett等对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的概念进行了整理和完善,其核心思想是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应用当代最佳证据,对个体病人医疗做出决策[1]。将循证护理学引入临床教学,将大大提高临床教学的效果和护生

的能力。本文将总结作者所在科室的教学经验,重点探讨循证护理学在护理实习生教学和本科生培养中的应用。

1帮助护生认识和使用循证护理学

循证护理学[2]即“遵循证据的护理”,其概念是护士应慎重、准确而明智地应用能够获得好的护理学研究证据,结合护士的个人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多年的临床经验,并能充分考虑病人的价值、意愿、愿望和实际情况,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符合病人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就其概念而言,eBn的核心是强调证据。遵循的证据是[3]科研结果、临床经验以及病人需求三者的有机结合体。

eBn包含了三个要素:(1)可利用的最适宜的护理研究依据;(2)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3)病人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这三要素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以研究指导实践,以研究带动实践的观念,这才是eBn研究和实践的核心目的[4]。

如上所述,eBn主张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并将所得证据用于指导病人的护理。那么,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在提出问题后,如何寻找证据呢?答案似乎很简单,就是利用现有的医学信息库和文献检索。但目前全世界有25000多种生物医学杂志,每年发表的医学论文有200多万册。期刊杂志和文献的数量每年以7%的速度递增,这些浩瀚的信息都有各自的有效周期----医学教科书和专著的平均半衰期为5年,我们每天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保证跟上医学发展的速度。而无论从时间和精力上而言,这对于绝大多数临床护士和实习护生是不可能的。eBn的产生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途径和手段,现在临床护士可通过专门的循证医学期刊、数据库、网络资源查找最佳证据。

目前循证医学的专业期刊有:(1)美国医学会和英国医学杂志联合创办的《evidence-basedmedicine》,主要为医疗卫生人员提供大量的来自国际性医学杂志中筛选和提供内科以外的全、科、外科、儿科、妇产科方面的研究证据;(2)美国内科医师学院创办的《aCpJournalClub》,主要提供临床科研最佳科研成果的二次摘要并有专家简评,内容以内科为主;(3)国内循证医学的专业杂志为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承办的《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目前循证医学最好的数据库为循证医学评论(evidence-BasemedicineReviews,eBmR),由ovid科技公司制作。此外,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作为世界上公认的最有权威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iline也增加了一系列有关eBm的医学主题词,以保证全面有效地检索到相关文献。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期刊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数据库等也都是很好的数据库。

2循证护理学观点在护理实习生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重知识传授、重课堂教学、重教科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由于教科书从编写、印刷、出版和发行周期较长,往往不利于新信息的传播。同时,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快速的知识更新,尽管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训练较好,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eBn的引入改变了传统护理教育的弊端,丰富了护理教学的手段,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实行启发式教学,充分利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讲座,实践论证,临床实践等形式,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及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为将来实施eBn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由于循证护理是在查阅大量研究资料并进行分析之后做出相应的护理,有着科学的依据,能够告诉护士哪些是最有效的、最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护士全面掌握多学科知识和综合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极大地促进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护理临床教学中,运用循证护理的知识和内容,让学生参与循证的过程,约有80%的护生认为能帮助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弥补了教材内容的滞后和不足,缩短了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距离。认为新的教学方法效果好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改进临床思维和提高临床技能。

3循证护理学观点在本科生培养中的应用

近年,随着循证护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影响和应用已经逐步延伸到了各个相关领域,成为当今医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制高点。在本科室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还探索了eBn在本科生培养、特别是提高本科生研究创新能力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本科生教育一个明显的不足是培养出来的本科生创新能力相对较差,科研工作重复较多。这一现象在临床科研工作中尤为突出。目前临床科研课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选题不佳,没有阐述重要的或有价值的科研课题;(2)原创性差,即重复他人的研究或类似的研究;(3)科研设计错误或不合理;(4)统计学分析方法错误或不恰当等等。而这些问题也是目前本科生科研工作中常见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eBn的观点引入临床本科生课题的设计和研究中,收到较好的效果。首先,我们根据本科生自身临床工作经验的不同,安排不同长短的临床工作实践。在临床工作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现一些有争议的临床护理方面的问题或有意义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去在循证护理相关杂志和数据库以及其他相关进行检索,经过反复筛选,选出有价值的课题,并按照循证护理的要求,严格的科研设计与评价的方法,开展科研工作。经过教学组和本科生的共同努力,近几年,我们培养的临床型本科生发表的论文改变了以往以临床回顾性总结性质论文为主的现象,并在创新性方面有了一定突破。

综上所述,我们将循证护理引入护理实习生的教学和临床型本科生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相信,随着循证护理的进一步发展和大家对eBn认识和利用的加强,eBn将在包括诸如护理继续再教育、病人自我护理等领域内发挥更大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宋永春.循证医学―21世纪的临床医学[J].护理研究,2001,15(4):187~190

[2]王艳,成翼娟.循证护理学[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4~6

[3]ClossSJ.CheaterFm.evidencefornursingpractice:aclarificationoftheissues[J].Jadvancednursing,1999,30(1):10~17

临床护理实践与研究篇7

建立一个既符合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又符合我国护理学教育基本要求的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达到国家对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的认证标准,并使本专业成为以实践教育为主、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专业。

2.研究方法

(1)成立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小组,组员均为从事多年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的一线护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从而确保整个研究能够系统的实施。

(2)对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并结合我国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教育基本要求,研究组分析护理学专业培养方案及运行现状,明确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建设思路和目标,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理念。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组成员广泛大量的查阅文献,首先对胜任力、岗位胜任力、临床护士核心岗位胜任力的概念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调查了解我校对口的上海市各级综合性医院及养老护理院对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高职护生的能力需求,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点,通过分解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界定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评价体系,研究、分析实践应用型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核心岗位能力,探讨新的符合临床实际需求的应用型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的管理培养路径,从而构建出高职护理专业特色课程教学体系,使学校教学和临床及社会护理岗位需求有机融合,以期改变高职高专护生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工作态度与价值观等,从而提高护生的职业竞争力,使其能够尽快的胜任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以及老年护理等工作,做到理论与实际实践应用的衔接,促进护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健康成长,并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特色,达到现代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3)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构建,关键是要合理的对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进行分解,具体方法为通过梳理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医疗机构对应用型高职高专护生的现实需求,研究组设计“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应用型高职高专护生能力需求”调查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对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进行分解。其次,是对比分析传统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研究组采用文献回顾、理论分析、走访调查、座谈讨论等方法,了解传统培养模式下护理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以及和实际临床护理岗位需求的差距。再者,构建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和培养途径至关重要,研究组采用功能分析法,研究构建临床护理岗位胜任力的指标体系,探索相应能力的培养途径,并制定出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强化护理护生实践技能教学,具体方法为到我校的对口教学医院及毕业实习医院等不同等级的综合性医院,对护士、护理管理者和医生进行问卷再调查,了解目前临床上对从事临床护理的护士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并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确定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具体内容,并按照护理工作的相关性,开发并强化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

3.讨论

临床护理实践与研究篇8

[abstract]ClinicalpharmacyofChinesemedicine,patientasthemainbody,isthesubjectoftheroleandmechanism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tisalsoacomprehensivedisciplineofclinicalmedicineresearchrationality,effectivenessandsafetyevaluation.ClinicalpharmacyofChinesemedicineisanemergingdiscipline,itsdisciplineconstructionandpersonneltrainingareintheexplorationstage.theunitestablishedtheprofessionalmaster'sadmissionspointin2015.inthispaper,wemakeasummaryofthedisciplineconstruction,personneltrainingprogramsandexperience.

[Keywords]ClinicalpharmacyofChinesemedicine;Disciplineconstruction;personneltraining;Graduatestudent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教育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方法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2.1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2.2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2.3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2.4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2.4.1总体要求与目标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2.4.2实践内容与安排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2。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3。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4。④药库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5。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报告。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6。⑥制剂室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方案,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于该岗位实习约6个月,见表7。②临床科室培养方案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2.5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3.1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3.2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3.3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临床护理实践与研究篇9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舒适护理理论在培养临床实习护生实践能力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途径,同时探讨了舒适护理模式在提高护理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方法:选取某医学院护理专业(3年制)2009级护理一班(48人)和护理二班(50人)分别作为本组研究的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利用常规情景模拟模式进行教学,研究组采用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舒适护理模式融入其中进行教学。结果:研究组的实践考核成绩为:优秀19人(38.0%),良好11人(22.0%),合格12人(24.0%),不合格8人(16%);对照组的实践考核成绩为:优秀16人(33.3%),良好11人(22.9%),合格11人(22.9%),不合格9人(18.8%);2组患者在整体护理理念与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配合理念与能力、同理心与爱伤观念的认同程度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临床实习护生的实践能力,建议在临床实习护生实践能力教学中推广。

关键词:舒适护理模式;临床实习护生实践能力;教学模式

收稿日期:2011-12-19

作者简介:樊丽萍,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口腔科,主管护师,大学本科。牛秀艳,曹丽梅,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口腔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笔者以某医学院的98名护理专业(3年制)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舒适护理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对临床实习护生实践能力培养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资料和方法

1.1对象选择某医学院护理专业(3年制)2009级护理一班共48人,其中男生3名,女性45名,年龄18岁-20岁;研究组为同年级护理二班共50人,其中男生2名,女性48名,年龄18岁-21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文化基础等方面的差异没有差异性(p>0.05)。

1.2教学模式设计对照组利用常规情景模拟模式进行教学,研究组采用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舒适护理模式融入其中进行教学。具体为:(1)课程内容要求,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来设置实训流程(情景患者、角色扮演等等)以及课后思考等等;护理教学内容为各种注射法、静脉滴注、清洁护理、排泄护理、吸氧法、洗胃法、鼻饲法、吸痰法等。(2)讲解舒适护理理念,为研究组学生讲解舒适护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理论。(3)分组学习,依照每组7-8人的标准划分小组进行分组学习。(4)课堂实训,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之下,让学生在分析患者的不舒适原因之后采用针对性措施,并在舒适护理操作标准的要求之下采用临床舒适护理。(5)课后总结,对于课堂上发生的影响舒适护理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改进。(6)对2组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

1.3判评标准[1]满分100分,素质要求10分,操作流程60分,舒适护理效果综合评价20分,相关理论提问10分。考核成绩90分以上为优秀,80~90分为良好,80分以下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1.4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单位采用χ2进行检验,均以p

2结果

研究组的实践考核成绩为:优秀19人(38.0%),良好11人(22.0%),合格12人(24.0%),不合格8人(16%);对照组的实践考核成绩为:优秀16人(33.3%),良好11人(22.9%),合格11人(22.9%),不合格9人(18.8%)。

2组患者在整体护理理念与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配合理念与能力、同理心与爱伤观念的认同程度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所谓的舒适护理就是指高效的、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的并且是系统化的临床护理模式。不论何种护士模式,基础护理都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护理内容,是满足患者基本护理需求的必要条件,而且优秀高质的临床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进程以及患者的满意度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2]显示,舒适护理是主动过程,可使病人积极参与,反过来又促进了舒适水平的提高,而缺乏舒适护理可导致病人身心失衡。无论病人的疾病是否能够治愈,在护理过程中都应给予积极的舒适护理,以减轻病人的疼痛、恐惧、搔痒等不适。参考文献[3]表明舒适护理研究的焦点应为是否能给予病人恰如其分的护理。如何调整治疗护理与安慰护理于最佳状态使病人处于良好的物理环境和社交环境,精心策划的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支持都十分重要。参考文献[4]显示,引指出舒适环境的管理是重要的护理活动,特别对住院病人,适宜的声响、光线、气味、温湿度、独处能提高环境舒适度,适当的、感觉刺激的环境,对健康是有益的。缺乏适当的刺激能引起厌倦及压抑。尤其对婴幼儿提供活动的音乐盒、喜欢的玩具将有利于儿童发育。

本组研究表明,舒适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临床实习护生的实践能力,建议在临床实习护生实践能力教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亚静,王素婷,李慧芳.舒适护理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4(06)

[2]张宏,朱光君.舒适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1(06)

[3]mcCarthyeetal.Dyingwithcancer:patientsfunction,stmptoms,andcarepreferencesasdeathapproaches.JaCS,2000,46(5Suppl):110-121

临床护理实践与研究篇10

关键词阻碍;循证护理;推广;因素

近10年,国内外护理实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①实行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②采用了临床路径这一新的工作方式;③实施了以实证为主的循证护理。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是20世纪90年代受循证医学(eBm)思想而产生的护理理念,它是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将科研理论与临床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获取最佳证据,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过程,是伴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门新兴护理学科,它近年在北美、欧洲、澳洲及东南亚地区兴起,旨在提高护理实践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方法,其核心是使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向以科学为依据的现代护理发展。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在我国临床开展循证护理,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促进临床护理科研发展和护理学科成熟,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然而,就我国临床护理专业发展现状及我们的外部条件,循证护理在临床的扩大是有很大困难的。

在临床护理中阻碍循证护理推广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认识不足

现在我们许多临床护理手段仍停留在约定俗成的习惯于经验阶段,传统的医护关系(命令与服从),使得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没有充足的认识其真实性、可靠性,理解其必要性。在新的医学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学研究的对象已从单纯的生物人转向生物的、心理的和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或人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护理、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护理学中约定俗成的旧框框受到了循证护理新理念的巨大冲击,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循证护理是科学指导护理实践的方法,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向以科学为依据,即有据可循的现代护理发展,循证护理打破了基于习惯轻视研究的传统。循证护理遵循和应用最新、最可靠的科学依据为病人提供最佳、最有效的护理方法。这是对传统护理理论的新挑战。

现在我们许多临床护理手段仍停留在约定俗成的习惯于经验阶段,传统的医护关系(命令与服从),使得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没有充足的认识其真实性、可靠性,理解其必要性。在新的医学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学研究的对象已从单纯的生物人转向生物的、心理的和具有社会属性的人或人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护理、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学护理学中约定俗成的旧框框受到了循证护理新理念的巨大冲击,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循证护理是科学指导护理实践的方法,是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向以科学为依据,即有据可循的现代护理发展,循证护理打破了基于习惯轻视研究的传统。循证护理遵循和应用最新、最可靠的科学依据为病人提供最佳、最有效的护理方法。这是对传统护理理论的新挑战。

2条件限制

我国大部分医院的医疗体制都是以医疗为中心,护理为辅助、从属位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护理学的发展。循证护理是循证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循证护理的发展与循证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在实际临床护理科研中,护士难以寻求医疗人员的协助,传统医学模式使医疗人员对循证护理还不十分理解,也感到不习惯。

在网络信息方面,有学者10年前曾估计护士要花费其40%的时间查阅信息,护理信息量的迅速增加意味着护士只依赖学到的课本知识进行护理实践是不够的。护士需时常更新自己的知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装有用于信息查询的网络,护士缺乏时间查阅信息、缺乏信息查询技术、缺乏批判性思维及其训练,从而不能判断找到的研究信息的价值。

护理人员缺编一直是临床一个突出的问题。缺编导致护理人员超负荷工作,使护士以完成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为中心,缺乏从事护理研究或循证的时间。致使那些有价值的研究难以发现、翻译、引入实践。因此,把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有许多重要的中间环节。循证过程需要大量时间,而临床护士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漫无边际地搜索和归纳所需的信息,没有时间对每个问题都加以循证,只能单凭经验去解决问题。因为循证护理的循证过程是提出问题(利用评判思维的方法来发现病人急需解决的问题)--寻找最佳证据(根据提出的问题构成检索策略,到相关的期刊、因特网和资料数据库查询)。

现在临床护士学历主要以中专、大专、本科为主。为改善目前护理队伍的现状,应继续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培养高级护理人才。护士不仅要掌握计算机、文献检索等科研手段,还要进行循证护理相关专业知识的培养,如:临床流行病学、医学卫生统计学、社会医学等,以充实自身的专业技能,提高业务素质为循证护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3护理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

学院护理研究者与临床护士对护理研究的重点不同,从事护理研究的需要也不同,使得护理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脱节。

大量的护理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原因:①缺乏系统的、集中的、精简的获取科研成果的途径,护士常常难以获知新的科研成果。②缺乏权威评价和认证,医院常常为确保安全而限制了某些临床研究成果的推广及应用。

护理研究应和护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护理真正成为一门以研究为基础的专业,才能证明护理为健康保健作出的独特贡献。支持和鼓励护理人员掌握可行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4推动循证护理的发展

循证护理注重搜索、整理证据和应用证据,但是很多文献结果显示,证据及其被应用的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循证护理的框架已形成,但可靠的临床证据有待于广大医护人员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循证护理的核心是遵循证据,要求在严格的科学证明的基础上开展临床护理工作,以科学的方式促使经验向理论升华,从而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循证护理已经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必要成分。卫生保健系统和21世纪护理实践的标准。我国目前医疗管理体制和护理教育体制的现状,使我们在充分认识循证护理要健康、快速在临床上推广是有一定难度和相当长时间的,但是不管前进的道路有多曲折,我们临床护士与护理研究者都会遵循自然科学和理性的原则,推动循证护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英、吴秀云、王爱华等.我国循证护理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护士进修杂志,2003,18(6):516~517.

[2]郭俊、何娟、杨昌菊等,当前循证护理在我国推行面临的障碍及对策,护理杂志,2004,21(1):70~71.

[3]叶朝.循证护理的实施现状,南方护理学报,2003,10(1);24~26.

[4]张立颖.影响循证护理发展的因素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57~58.

[5]张宏、朱光君.循证护理实践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42~43.

[6]杨秀、卢锡芝.循证护理:护理学科面临的新挑战,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3):108~109.

[7]洪军、郝艳会、盖学良.循证医学与循证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1):43~46.

[8]王艳、成翼娟.循证护理学,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