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能力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7:42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意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近几年来,主席曾就创新问题在各种场合多次发表过重要讲话。1995年5月26日,他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8年4月29日,在视察北京大学时再次指出:“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1999年6月15日,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强调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民族兴衰存在的高度来认识。”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形成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就实习期间听课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大胆尝试,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注重课堂设计,活化课堂教学,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深入挖掘课本知识内涵和外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贵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不能满足于课本知识;不要认为凡是书本上说的、老师讲的都是对的;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框住,扼杀个性发展。教师应尽力创设充满求知欲望的教学情境,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善于捕捉智慧的火花,挖掘创造的源泉。

2.营造民主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下,教师为了赶时间,抢进度,完成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自觉不自觉的扼杀了学生的创新,埋没了学生的闪光点,即使学生有一点新思路、方法和观点,也没有机会和时间来表露。因此在课堂上要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讨论,营造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直觉、联想和归纳的思维能力,形成必要知识的准备,学生就会在解决问题中形成质的飞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精巧的解题思路,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将会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1.首先要遵循民主性原则,改变教师的意识

创新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本质区别,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权威观念,在课堂上和学生处于平等、民主的地位,形成融洽、和谐的气氛。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民主是创造思维的阳光雨露,是培养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保证。

2.课堂教学从扶到放,引导创新思维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3.注重特殊解题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数学教学中的通法、通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普遍规律,固然值得重视,然而洞察具体问题的特殊性,运用特有的方法解题,则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

三、根据思维能力的特点,加强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只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将创新意识加以转化,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是能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一般经历的过程是:直觉思维――联想思维――归纳思维――创新思维四个阶段,下面浅谈一点体会。

1.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借助几何直观或经验积累,利用类比或不完全归纳,把感知的对象作为一个有机结构,从整体观察它,作为试探性的结论,然后利用分析思维,对结论进行证明。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挥主动性,通过示范及鼓励学生提出猜想来形成问题解决中的创新能力。

2.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

联想思维凭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使多个知识点在具体问题中互相沟通与交融,由此及彼,拓宽思维通道,由平常始料不及的思路,到达成功的彼岸。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联想:

(1)联想有关的概念、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

(2)联想已知的或过去求解的类似问题或有关问题;

(3)联想基本的解题方法。

3.归纳思维能力的培养

归纳既是数学的推理方法,又是数学的发现方法。数学中的许多结论都是由归纳、猜想发现的。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这种思维方法是必要的。

通过这方面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的学习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收集、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转化、解答等一系列认识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观念,遇到问题能从数学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特别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并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问题”是理论发展的起点,用数学方法、数学思路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就是发展数学理论的过程;认识事物的全过程是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可以加强德育教育的能力。总之,在教学中,若教师经常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训练、多角度去思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局限在某一点或某一侧面上,不满足于已解决的问题,积极开阔视野,争取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其在结构、形式、材料、功能等方面扩展、引申,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把数学教育素质落到实处来。

【参考文献】

[1]何寅基等.数学教育技能学概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

[2]徐友标等.数学教学智能发展.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1989.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篇2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对思维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曾有明确的阐述。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张载说:“疑为学之始、思之端。”朱熹认为:“大抵观书,……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这些都阐述了“学”与“思”、“读”与“思”的辩证关系。我国现代语言学家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这个“活”就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得生动活泼。国外语文教学虽有各种流派,但都非常重视思维训练,故笔者谈谈本人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实践的体会。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思维训练,必须把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这是语文教学客观存在的一条基本规律,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要求。

一、把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语言训练是指对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思维训练是指对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语言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基本内涵是: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思维训练不是游离于语言训练之外另搞一套、油水分离,变成“两张皮”,而是渗透其中、水乳交融。即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强化、渗透思维训练,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以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加速获取新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质,增强语文能力。同时,语言又是对思维的加工,是思维结果的外化。语言的学习能够促进思维的传递交流,语言的发展对思维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能达到增强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双重目的。

上海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积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深感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取得综合效应,应进行扎扎实实的思维训练。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学生不认真进行思维训练,则会:读,有口无心;看,浮光掠影;说,不得要领;写,内容干瘪,词不达意。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在思维方面往往有很大弱点,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于漪老师总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恰当的“钥匙”抓住“激疑”、“辩疑”、“析疑”重点突破等基本环节,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爱思考的学生多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会思、爱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为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训练领航开道,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方法是认识的桥梁,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思维习惯、增强思维能力。

因此,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要十分重视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按照不同的标准,思维方法有多种分类。如根据人的思维过程的不同特点分类,思维有形象、抽象和灵感思维;按照思维探索的方向不同分类,常见的方法有发散和收敛、横向和纵向、顺向和逆向、线型和网络思维;依思维的创新程度分类,可分常规性和创新性思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一文中指出:“以三种思维的划分是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实际上人的思维活动过程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思维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三种交错在起作用。”同样,听说读写也是各种思维在起作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强化思维训练,不要拘泥于思维方法的名词术语,要重在引导学生把握思维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钥匙,同时还要非常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是思维个性差异的表现,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条理性、创造性、逻辑性和敏捷性等。这些,反映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差异,是区别智力高下的重要标志。正因为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表现,不同的思维品质必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突破点,也是提高语言训练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还要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也是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之谈。

如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总结自己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指导思想、以“自读、教读、作业复读”为组织教学的基本程式的“语文导读法”。他认为:“听说读写必须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否则就可能变成一种教育价值不高的机械性训练。”教学中,他把语言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思维训练,充分发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篇3

关键词:创新;本科教学;科研思维;创新思维;教学方式;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

近10余年来,各高校不断推进教学内容改革,设立各类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室,提供各种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和比赛。这些实践表明,高校的创新机制确实较好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不过,文献也指出,目前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等。文献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调查,表明当前高校的创新机制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有一定的帮助,但总体上大学生创造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学和技术发展史表明,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依赖于合理而充分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其中,科研思维是指个体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思考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科研思维将能在较大的程度上保证创新过程的合理性和创新的有效性;而创新思维将能在方向上较好地引导科研思维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纵观我国中小学教育体制和传统的本科教学方式,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较大程度上都尚未经过良好的科研思维训练。现今的本科教学内容中,很少开设专门进行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接受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熏陶和训练,是有效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

事实上,本科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无一不是经过前人的深入研究并经系统整理而得到的,也就是说知识被发现或创造的过程本身就已经包含了科学研究思维和方法。因此,若能有意识地在授课时还原这一思维过程,就能较好地让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一定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有益的尝试,提出在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的思路和方法。

1、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训练

为了方便学习,各类教科书都对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化和条理化。传统的教学侧重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系统结构,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学会应用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方法,虽然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体系,却没能让其接受到知识本身被发现/创造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因而影响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的训练?首先,在教学准备中,授课教师将需要讲授的知识点所对应的问题找出来,经提炼后将此问题还原成一个科学问题。然后,梳理解决此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接下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地还原该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方法,并最终引导到书本的知识点上。

为了应对授课时间有限的问题,在还原知识被发现/创造过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第一种是“步步为营”的探索引导方式,第二种是讲故事的形式。对第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将已还原的“待解决”问题与学生已掌握的某些知识或日常现象关联起来,引导他们思考解决该问题可以从哪些方向入手,然后再逐个方向去引导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最后,去掉不能恰当解决问题的方向,留下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向及解决方法,并籍此引导归纳得出书本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于时间充裕的教学环节,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长期坚持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

对于第二种教学方式,适合于授课时间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主要是采用介绍性的方式还原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例如,可以通过讲述当年的科研故事来说明相关研究人员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怎么走弯路的,最后又是怎么正确解决问题的。通过讲述研究故事,既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到探索研究过程的波折、思维、方法和经验。

通过上述两种方式的组合,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相关的科研思维,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科研思维的训练。

2、教学中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的实质是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从而以更少的代价获得更好的结果。从不同方向发现或提炼新问题开始,进而用科学的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来解决新问题,这就是创新。因此,通过在教学中还原知识所对应的科学问题以及介绍问题的解决过程,也能有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中,还原出知识点所对应的科学问题后,无论采用“步步为营”探索还是讲述故事的教学方式,都可以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在解决问题之初是如何朝不同方向思考而打开思路的,以及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这种方式的反复训练及归纳总结,学生将能逐步认识和理解在解决问题之初可以朝哪些方向进行尝试和探索。因此,在需要创新或解决问题的实践场合,学生将能较好地朝不同方向进行探索尝试。这就是在创新思维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训练。

此外,针对同一个科学问题,不同的研究人员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因此,在还原科学问题并介绍不同解决方案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不同解决方案的出发点和解决思路。在一定数量的训练后,学生将能发现各种出发点和解决思路。经过不断的归纳总结,学生将能熟悉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尝试创新的方向与思路。

若教学时间受限,则可以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来进行。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了解的创新方式设想不同的解决方向,然后用其中若干个与需要传授的知识点相关的方向在课堂上引导,而把其余方向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若后续的时间允许,可以在后续的课堂上适当选一些学生介绍他们对其余方向的探索过程和探索结果。另外,也可以将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某个方向关联起来,引导学生去查相关资料以进一步深入理解该问题的现状和趋势。在这些过程中,将有可能激发学生找到新的问题,并产生新的成果。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都是从还原知识所对应的科学问题开始的,也都有比较相似的教学过程,甚至还有机地融为一体。不过,创新思维的训练侧重于如何打开思路,从而用不同的方向来形成不同角度的子问题,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而科研思维的训练则侧重于如何用合理的、科学的研究思维和方法来解决已经提出的科学问题。

3、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实例

对于在教学中加强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训练的教学方式,我们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课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例如,在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中,有一个知识点涉及重叠执行和先行控制。该知识点先依次介绍顺序执行、一次重叠和二次重叠,然后再介绍先行控制原理。为加强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备课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提炼出一个科学问题:如何提高指令的执行速度,以便提升CpU的性能?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考查传统的指令执行存在什么问题(如传统的顺序执行过程中,存在指令部件利用率低的问题),然后再考虑如何去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指令的执行速度(学生自然会想到要提高利用率来解决问题)。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去思考分析(如可以考虑一次重叠执行、二次重叠执行等;可以考虑增加指令执行部件资源;可以考虑提高CpU主频等)。

备课时梳理好上述思路后,授课的时候就可以用来进行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从创新思维训练的角度,侧重于让学生领悟到为回答该问题应如何打开思路,如先考查传统指令执行存在的问题,然后以此为突破口进行改进,进而想到一次甚至二次重叠执行的方法;或者另辟蹊径,考虑提升CpU的主频等。针对引导过程中提出的不同思路,可以逐一分析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如一次和二次重叠执行要怎么进行,在进行重叠的时候会引入什么问题以及又该如何解决等。这实质上就是训练科研思维,从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上述过程,围绕同一个科学问题,同时兼顾科研思维训练和创新思维训练。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安排合适时间引导学生逐步完成,最后得出书本上甚至超越书本上的结论。

4、结语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篇4

我们知道,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而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又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它又具有思想性。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所反映出的两种基本属性。

但是,如果我们从更深层的本质来看,就会发现,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因为语文包含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更核心的因素,是这两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语文为什么能充当交流思想的工具?就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无论是说给别人听,或是听别人说,无论是写文章给别人读,或是读别人写的文章,都是既要靠语言,又要靠思维。就是说,语文是靠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才有了听说读写的思想交流过程,才表现出了它的工具性。语文为什么又能表现出思想性?也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人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都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而这种思想是靠语言和思维的共同作用才产生的。当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遇到了某个问题,他就会在头脑中针对这个问题以语言为工具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加工,最后形成一种认识,这就是思想。可见,离开了语言和思维,也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语文也就不会具有思想性。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两种基本属性,但它们又是通过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表现出来的;因此,语文学科更深层的本质或根本属性,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

我们了解了语文学科的这一根本属性,也就明确了语言和思维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训练是多方面的,人们过去把最基本的训练归纳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说读写既然是人们以语文为工具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也是语言能力表现的四个基本方面。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了,整体的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但是,我们还应该更深一层地思考,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又是由什么决定的?是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无论听说,还是读写,它所表现出的还只是一种外在的能力,而决定这四种外在能力的内在的、核心的东西是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不能单纯地就听说读写去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应该重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时,也不能把听说读写的训练和语言思维的训练看成是同一层面的东西,而应该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去带动听说读写的训练。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来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呢?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主要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基本关系:

一: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听说读写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它从现象上看,是凭借语言的一种交流,而实际上语言承载着思维的信息,是语言和思维在共同起着作用。而听说读写又是语言和思维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现形式,离开听说读写,语言和思维便失去了得以外化并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的条件,它只能永远保留在自己的头脑中。

正因为听说读写和语言思维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应该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听说读写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要做到二者的结合,我们又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注意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必须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这样两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认为只要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听说读写能力自然便会提高。事实证明,如果忽视了听说读写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去一味强调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则必然事倍功半,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阅读,即使每篇课文学生都可以背出来,但生吞活剥,不求甚解,既不懂得文章的语言好在什么地方,又不懂得作者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学生仍然不会学到什么东西,形不成什么能力。二是认为既然语言和思维与听说读写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抓好听说读写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语言和思维的能力。这种认识也是不对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要靠听说读写,但只有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语言和思维能力才能提高。比如写作,如果不在语言和思维方面提出要求,学生当然也要思考,也要用语言来表达,但毕竟是不自觉的,盲目的,他的进步也必定是缓慢的。因此,我们必须克服以上两种不正确的认识,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的听说读写活动中都必须在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提出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提出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措施,通过听说读写活动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得到很好的训练。

(二)要注意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必须结合听说读写活动来进行。

我们说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去孤立地搞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必须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紧密结合到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中。在80年代一些地方曾出现过把思维训练与听说读写割裂开来,孤立地去搞所谓思维训练的倾向,这种做法是违背语文课思维训练规律的。如果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与听说读写搞成两张皮,非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会流于形式,而且听说读写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又必须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这才是正确的认识。

二: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知识经验的积累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关系。

首先说说知识经验对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有人误认为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便可以忽视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这是不对的。知识经验是思维的材料,思维即是对知识经验的认识加工。试想,如果学生写作文,头脑空空,既没有感性的生活经验,也没有理性的知识材料,凭借什么来思维呢?正因为知识经验对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既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维的训练,也不能脱离知识经验而孤立地去搞思维训练。正确的认识是,只有重视学生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才能从丰富思维材料上为思维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才是真正体现语言和思维的核心作用。为此,在教学中一要让学生养成平时勤于观察、留意生活的习惯,注意积累感性的经验。同时,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勤于动脑,学会分析事物,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把所见所闻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训练。二是要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注意积累知识性的材料。目前学生阅读量不足是个大问题,这是造成学生文章思路狭窄、空洞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内容可思考,必须重视扩大阅读量。同观察的要求一样,也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勤于动脑,多加思考,向作者学语言,学思维。这样,学生的知识材料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其次说说非智力因素对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兴趣、动机、意志等。在80年代中期,有些地方出现过片面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问题。我们且不说语文教学负有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责任,即从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来说,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以兴趣为例,如果教师教法不得力,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便会因为缺乏动力而处于被动状态,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自然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再如情感,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都离不开情感性的语言和情感性的思维,如果学生的情感不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发展,那么他们的情感性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限制。所以为着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我们还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处理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彼此之间的关系。

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除了要处理好以上诸关系外,关键还在于处理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核心内部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总体要求上,我们既要防止脱离思维训练去单搞语言训练的倾向,也要防止脱离语言训练去单搞思维训练的倾向,做到两种训练的有机结合。语言训练之所以要同思维训练很好的结合,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用词不当或句子不通的问题,从形式上看是语言的问题,而从内容上看则是思维的问题,是学生还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概念,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事实证明,学生的语言总是随着其思维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如果不重视思维的训练,学生不止思维的发展要受影响,语言的发展也会是不健全的。因此,我们应该在语言训练的同时抓好思维的训练,并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词语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概念方面的内容,在句子的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判断方面的内容,在论证方法的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推理方面的内容。不论听学生回答问题还是看学生的作文,不仅要注意到学生语言方面的问题,而且应该从语言的问题中看到思维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思维训练之所以要同语言训练很好的结合,也因为学生的语言对思维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的思维是一种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在大脑中,要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考;思维的结果即思想,也要以语言为工具表达出来。可以说,离开了语言,便不成其为语文的思维。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篇5

一、培养“问题结构能力”。能力就是能适应相应活动的人的心理、思维特征,是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该项活动的条件。无可厚非,许多教师对教学进行改革。重视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但是,我觉得这些方面属于一般能力。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同学科还有不同的特殊能力。我们要使培养能力的教学改革深入下去,取得更好的成效,就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培养上,而要深入到学科,结合学科本身的特点,研究如何培养学科的能力。这是培养能力如何深入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注重抓住特殊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结构意识。所谓数学问题结构。通常是指人们在解答一个问题前,必须先了解这个问题,分析这个问题,找出问题的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然后把这些成分综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抓住问题中具有本质意义的那些关系。对于一般学生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要能通过分析和综合过程把问题的各种成分分隔后,再联系起来。我在教一步应用题时,就着重地抓了数学问题结构的训练。如画线段图的训练,补充问题与条件的训练,题意不变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自编应用题的训练。根据问题说出所需条件的训练,对比训练,等等。在讲两步应用题时,把两步应用题的“结构课”作为重点讲授,同时进行变直接条件为间接条件,变换问法,让学生扩题、缩题、拆题,看问题要条件等四个方面的训练。讲多步复杂应用题时,又进行了多步应用题的“发散思维课”及相应的各种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和训练。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二、注意训练解题思路。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问题本身一般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但从教学法来说,更重要的是在解决思路方面(思维过程的顺序、步骤与方法)缺乏必要的训练,使许多学生感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把它同计算题作一比较。就清楚了。做计算题时,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步骤。都是清清楚楚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同运算顺序是一致的。计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来,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计算得对与错一目了然。而应用题就不同了。学生要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要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式子,思维过程少则也有几步。都是用内部语言的形式进行的。这种用内部言语进行的思维过程,教师既难以知道学生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有无错误,更难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根据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这个特点,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把学生解题的内存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重视系统训练。我在应用题教学中,改变了那种一类一类问题地教、一个一个例题地讲的教学方法,以培养数学能力为中心,重新设计编排一套练习,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停留在一问一答单纯解题式的技能训练,而是着眼于培养举一反三和思维的灵活性。形成数学能力。因此,在我的重新编排的练习题中。不仅有问题的解答训练,而更多的是各种思维训练:有扩题、缩题、拆题、编题的训练。还有发散思维训练、对比训练、一题多变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系统思维训练,等等。为了进行这些训练,我采用了“结构课”、“思维分析课”、“变式课”、“发散思维课”等形式的教学结构和一系列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下面,以两步应用题的“变式课”为例。说明我是怎样进行思维训练的。“变式课”的教学,有五种基本做法。一是改变叙述方法,二是改变重点词语,三是改变条件,四是改变问题,五是改变条件和问题。“变式课”的教学过程,就是数量关系不断进行变化的过程。由于“变式课”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复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思维越广阔,变的途径就越多;思维越灵活,变的式样就越新颖;思维越深刻,变的内容就越复杂。所以“变式课”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篇6

训练作业设计的目的

知识能力转化是根本目的。书面训练作业要将课堂所学知识,通过训练转化成学生必备素养,要契合儿童“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的认知维度,立足思维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语文核心素养,针对课时必学必练的知识、能力目标来开发训练作业。引导思维发展是内在灵魂。聚焦教学目标的知识能力转化,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思维、审美等内隐性素养提升,育人和能力培养同步推进。依据学习认知维度,作业可划分为知道记忆理解、理解分析运用和拓展阅读综合(创造)三个层级。反思教学改进是平台抓手。语文学科作业训练是知识巩固、语文能力形成的必要过程,也是检测教学效果、修正教学方法和目标,提高教学智能的监测平台和必要抓手。

训练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提出,作业的本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读懂统编教材、契合编者意图和课时目标,适切学情又符合“双减”要求,是设计训练作业的底线。因此,教师必须透彻理解课程标准理念、性质,读懂、读通教材,把握教材体系和语文要素的发展脉络。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和创新理论。要设计较为科学的训练作业,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显性知识,并领会其隐含知识,遵循儿童学习认知规律,从知识分类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考量训练点,设计作业。注重思维发展。设计“有质量”的语文学科书面训练作业必须立足课程性质理念,以学生思维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等学科素养提升为根本理念,守护课程育人“本真”。

训练作业设计的策略步骤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篇7

关键词:科学性;写作;能力

学生的读写听说要协调发展,度、量、序、法明确具体的科学的训练体系,要真正做到教之有路、学之有法、练之有序,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作文教学的重大突破。

一、突出思维训练,想说写一体

写与说的训练“不是单纯的语文表达训练,而是与思维训练密切结合的想、说、写综合训练”,因此,训练的基本原则是“以思维训练为基础,以说话训练为中介,以写作训练为重点,实行想、说、写三位一体,互相渗透,协调发展,逐步深入”。把思维训练作为写作与说话的基础,这是很有见地的,是切中作文教学的时弊的。过去的作文教学,往往忽视这个基础,以文体分类进行训练,只讲表达,不讲思维,只讲“怎么写”,不讲“写什么”。而“写什么”恰恰是作文的前提。这样,致使学生的作文要么“无米下锅”,胡拼乱凑;要么无病,空话连篇,认识肤浅。写作的本质是先有材料,形成思想,然后才能诉诸文字。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这个道理。材料从哪里来?一靠观察,二靠阅读(阅读也是一种观察,是一种观察生活的间接方式),也就是“身入生活”。但光做到“身入生活”还不够,还必须做到“心入生活”。“心入”,就是要养成思考、思辨的习惯,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会想心思,会概括和提炼生活。只有既“身入生活”,又“心入生活”,才能从平凡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生动有趣的新鲜东西,才能从生活与阅读中捕捉到有意义有价值的材料,才能形成自己独到新颖的见解与认识。依次把思考、思路、思辨列为训练的重点,教给方法,授之以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抓住了写作与说话训练的根本。解决了“说什么”“写什么”的问题,至于“怎么说”“怎么写”,那就好办得多了。

“说”与“写”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从信息输出的角度看,如果说话不用态势语,单凭有声语言,而又说得精要,那么把话记下来就是文章;从人类语言表达的学习过程看,先学说话,后学作文,说是写的基础。因此,说话训练是有助于写作训练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教材把说话训练作为写作训练的“中介”,这也是很有见地的。加强口语训练,充分发挥“说”的桥梁作用,既可以培养“说”的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写”的能力。

想、说、写三位一体,全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增强,思维品质不断提高,学生变得聪明起来,观察事物目光敏锐,分析问题切中肯綮,就不愁无话可说、无文可写,也不愁说不好、写不好了。

二、训练度量明确,有序有法

训练分为“思考与表述”“思路与章法”“思辨与立意”,把思维与表达结合起来,成为全程训练的主线,并与阅读训练的主线相配合,构成一个双线分流而又完整统一的语文训练体系。

思维与表达训练这条主线分步进行,循序渐进,每一步都有明确的度和量、序和法。如高一重在练短文,提高构段能力,要求“说一段话,清楚明白,有条有理;写一段文字,文从字顺,脉络清晰”,这是“度”的规定。要达到“度”,还有“量”的规定,要突出一个“多”字(多思、多说、多写),并具体要求每周的练笔次数、每次的写作时间和字数。

“思考与表述”“思路与章法”“思辨与立意”构成写作与说话训练的“序”,又分若干单元,构成阶段训练的“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思维与表达同步训练,同步提高,充分体现训练的渐进性和科学性。淡化写作知识与技巧的讲述,却强化思维方法的指导。单元的“知识引导”,大多侧重介绍思维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举大量典型的实例进行说明,深入浅出,使“方法”真正成为实实在在的可以让学生拿在手里运用的工具。

过去,没有单独的写作教材,更谈不上写作指导的“度”“量”“序”“法”,一切全靠教师自己去搞,难免盲目与无序。现在有了这套教材,教师只要吃透教材,严格按照教材规定的单元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地、认真地投入训练,就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写作与说话的能力。

三、以训练为主,力戒“讲风”

写作与说话是一种能力。任何能力都是通过主体的积极的实践活动“练”出来的。一定的知识储备有利于能力的培养,但不能代替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告诉我们,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必须通过活动才能形成。因此,课本都只是进行语文训练的一个“凭借”,是“学材”“练材”,而不是“讲材”,必须以训练为主,力戒“讲风”。力戒“讲风”,与语文教学观的转变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结论的价值,都不如学生投入训练的过程的价值,因为只有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讲”是“讲”不出能力的。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课堂价值取向大多着眼于教师如何教,教得如何,而不是学生如何学,学得如何。因此,这样的课堂面貌当然就是老师口若悬河,一讲到底;这样的价值取向当然也就只能成就老师,而不能成就学生。成就老师,也只能成就老师的“讲”,而不是老师的教学艺术。语文实验课本就是要引导我们改变过去的那种价值取向,把着眼点转到学生身上,牢牢把好训练这一关,严格按照教材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训练,精心指导训练,让学生懂得如何学,并尽可能学得好。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就可以不待老师教,也能自学自作。阅读教学是这样,写作与说话教学更应该是这样。如果教师的“讲风”不戒,占用大量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的能力得不到训练,那就与教材的要求背道而驰了。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篇8

1.1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特点主要包括灵活性以及创新性两点,这两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合理的应用创造性思维,可以有效的使得教学的效果得到提升。大学体育教学训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能够使得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就需要合理的应用创造性思维,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相关教学训练问题的解决,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可以更为全面的了解到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的重点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到各种重点知识,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能够更为积极的参与到体育教学训练中,从而使得大学体育教学训练的效果得到有效的凸显。

1.2学生思维方式的锻炼。创造性思维方式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改善、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一般的训练中也可以应用体育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体育训练要求学生将一些创造性的能力应用到体育训练中来,以提升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1.3体育训练效果的提高。创造性思维在体育教学中的有利于加强体育教学的作用和提高整体水平。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训练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这对促进体育教学水平及训练效果有积极的影响。创造性思维的运用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参与体育训练也更加积极主动。

2.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创造性思维中存在的问题

2.1对于创造性思维的重视不足。创造性思维方式并没有广泛运用于当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这就导致老师和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应用没足够的重视。教师作为引导者,不能正确的认识到创造性思维应用的重要意义,导致了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应用不理想,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当然在体育学习和训练中没有培养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意识,这也影响了创造性思维的正常发挥。

2.2大学体育教学中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方式过于单一。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是长期奋斗的过程,但由于创造性思维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得不到体育教师的足够重视,导致创造性思维无法为大学体育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能主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主要原因就是这种固定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受到局限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大学体育训练中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

3.1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应该对创造性思维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且要积极的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能够明确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从而就可以将其更好的应用到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使得大学体育教学训练的效果可以得到提升。在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大学体育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意识,能够树立自我学习的意识,从而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3.2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所谓的创造性思维,换一种说法就是发散性的思维,这样思维方式要想能够得到良好的应用,还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大学体育教学训练中,必须要有足够轻松氛围的课堂气氛,才能够使得创造性思维发挥出其应有的影响作用。而打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不能可以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压力减轻,而且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针对问题,找出适宜的解答方式,这样就能够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活跃课堂气氛,也需要严格的根据教学重点来进行把控,尽可能的将课堂的气氛控制在合理限度范围内,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基础上,不致于使得课堂过于松散,从而更好的保障教学训练的效果。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篇9

变式性问题创新方法思维培养训练能力一、前言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一直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应试教育的倾向,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抑制。数学课堂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要充分以各种手段与方法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用这种强大的推动力驱使学生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去探索新知识。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培养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训练与培养,而这正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非是授人以鱼。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从激发、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的角度出发。

二、设计发散性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想出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是从相同的问题寻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合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就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校有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相当于住宿生人数的3/5,外宿生人数是多少?”这种具有发散性的问题,教师不能只注重结果,而是要刻意的指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来探讨:①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住宿生人数是外宿生人数的5/3,外宿生有多少人?②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是全校总数的3/8,外宿生有多少人?③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住宿生人数比外宿生人数多2/5,外宿生有多少人?④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比住宿生人数少2/5,外宿生有多少人?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像这种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非常之多,我们只要加以分析、探索,发散性的思维训练从不同方向思考就能想象出多种可能。只有这样穿插运用才显出效果,才能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培养和训练。

三、设计变式性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①一个机器零件厂完成一批零件,第一工作区需要3天完成,第二工作区需要5天完成,如两个工区合作,那么一共需要几天能完成?②一客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3小时,一货车从上海到北京需要4小时,如果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多长时间能够相遇?③妈妈给了小明一些钱,叫小明买铅笔和橡皮,可这些钱只能买8块橡皮或12支铅笔,如果铅笔和橡皮成套购买的话,能卖多少套?这几道题从表面上看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分别是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和单价、总价、数量问题,但是在教师精妙的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比对等,就很容易地概括出他们的共同道理及其互相关系,它们都是工程问题中的特殊形式――归一问题。然后我又引导学生用简练的数学语言,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序的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变式性问题的训练,既使学生获取了知识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大大激起了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养成探讨、动脑思考的习惯,更有利于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设计探究性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为了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在对学生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精心设计了较多的探究性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如在学习“分数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两段一样长的钢管,第一段用去了它的4/9,而第二段用去了4/9米,两段钢管剩下的部分,哪一段长?为什么?本题按常规解法是先求两根钢管原来有多长与分别用去多少米,但钢管的原长无法求出。这时教师就应设计探究性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在怎样的条件下,用去的钢管会同样长;在怎样的条件下,用去的钢管不一样长?这样的探究性问题的提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去积极思考。因此,在设计探究性问题进行思维训练时,我们教师在问题设计上一定要融会贯通,有的要加以系统化,有的要进行综合比对,尽量突出训练思维能力这一重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学有所得。正如一位哲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就是两种思想。”把所学到的知识准确的运用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中去,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培养与提高。

五、设计相近的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设计与新知识相近或类似的问题,由易到难,让学生多构思几种方法,以便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开拓思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训练。如在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引入新课时,我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法则是怎样的?②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的相加减时,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吗?学生回答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相近的问题:③异分母的分数单位相同吗?能直接相加减吗?④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加减,应怎么办?⑤怎样把异分母的分数变为同分母的分数?针对这些类似的问题教师要想方设法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掀起学生思想的涟漪,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逐一思考,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行类比思维,很容易的找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事实上,任何科学成就都是在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去训练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古人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不无道理的。因此,只有在学习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六、结语

总之,数学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相关学科中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杠杆。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思维能力又是数学能力的核心。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挖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篇1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概念和其特点告诉我们:语文是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科。学习语文就是要学生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表达,学会用语言进行交际;学习语文就是要学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的能力。

        在现行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语文老师因我国教育体制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都很重视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甚至忽视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这就产生了语文教学重心的偏移。其实,语文教学中对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偏废就是浪费了实现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曾说:“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故而应当一把抓”;“作文就是用笔说话”,“看书看报就是用眼睛听人说话”,“听就是读,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

        因此,语文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是万万不可忽视的。叶圣陶先生在《说话训练》中强调“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智力的总枢纽,抓住了这个总枢纽,就能带动语文教学的其他环节。”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采取哪些方法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呢?

        1.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 

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没有语言,思维成果无法表达,语言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也就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可以这样说:口语训练其实就是一种思维训练。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口头表达是边想边说,说前面的就得想后面的,这就要求说话者有敏捷清晰的思维。在思维训练中,可以先进行带稿说话训练,经过一段时间后必须进行强行脱稿训练。

        2.口语训练的途径和方法

        模仿和朗读   电视、广播、与课本的录音磁带等这些有声材料可以为学生提供纯正地道的语言模仿范例。大量的模仿,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和语调,为培养熟练的口语表达能力奠定坚实的标准语音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一个直接而有效的办法。朗读训练有利于学生语音的辨正,语感的培养。在教学中可挑选重点段落进行训练。朗读以自读为主,教师带读为辅;课内读为主,课外读为辅。当然,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必须在朗读的语气、语调、感情等的把握上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

        复述和角色扮演   复述是用口语将现成的语言文字重复述说。这种形式不同于背诵,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原文意思表述出来 ,因而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角色扮演是由教师向学生讲解了一段陈述性材料后,要求学生在理解内容,掌握其中角色性格特征的基础上把内容表演出来。这种训练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完后进行小组间的互评。

        讲故事和演讲比赛   故事可以是学生自己编写的,也可以是从阅读得来的。可以是学生一人编写的,也可以是多人合作编写的。可以由一人讲也可以多人轮流讲。通过讲故事的表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加强了思维的训练。正规的演讲训练是口语表达和训练难度较大的形式。在初试阶段丝毫不能马虎。教师要向学生讲明白演讲中要注意的事项,如体态、语言、情感、演讲中的应变能力等。方式上可以采取课前3分钟演讲的形式。演讲既是口语的训练,也是心理锻炼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与作文训练挂钩进行训练   可以进行口头片断作文、口头看图作文、口头听音乐想象作文或对某种社会现象、某部电影发表评论等等各种形式的口头作文训练。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说话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另外,还可以在写作课上让学生互评作文,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择一些优秀作文在全班交流,要求学生指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同时也就是口语训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