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定向性十篇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定向性十篇

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定向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9:00

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定向性篇1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旅游地理学者就从资源开发的角度提出了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经济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旅游产品的概念。后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旅游吸引物一词进入国内研究领域,并被视为外延较广的旅游专属名词,开始用于旅游研究。由于三者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就造成了概念混淆以及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二者循环定义的现状。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科体系的合理构建和广泛的学术交流,对旅游研究的深入开展不利。因此,本文从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吸引物吸引物这三个仍存争议的基本概念入手,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彼此间关系,希望能有助于旅游学科基本概念共识的形成。

一、相关概念回顾

(一)旅游资源

由于旅游本身的多学科交叉性和研究的多向性,让旅游资源存在一定的视觉差异性,学术界对于旅游资源的内涵界定仍没有统一答案。从旅游供给的角度,郭来喜认为,凡能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学习、社交等功能,并具有开发价值的为旅游资源;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陈传康等认为“旅游资源是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从经济学的角度,王大悟、魏小安认为“旅游资源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旅游供需角度,谢彦君认为,“先于旅游而客观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对潜在旅游者所具有的休闲体验价值而可供旅游产业加以开发的潜在财富形态。”

对于旅游资源的含义,不同学科角度有不同的侧重点,继而理解也不尽相同。但部分学者的定义值得我们深层次的思考,比如说有些学者的定义中忽视了潜在的旅游资源,有些学者将旅游资源与旅游商品划分为同一类事物。比较赞同与欣赏从旅游供需角度定义,认为旅游资源是客观地存在于某一地域空间、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就是说,旅游资源本体存在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意志只能决定这种资源何时作为或视为旅游资源。

(二)旅游产品

对于旅游产品的概念,学者们也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定义,有学者从旅游需求角度定义,认为“旅游产品是旅游生产者和经营者为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在一定地域上生产或开发以供销售的物象和服务”;有学者从旅游目的地角度出发,认为“旅游产品是指旅游经营者凭借着旅游吸引物、交通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旅游活动需求的全部服务”。

上述的几种定义从某些角度揭示了旅游产品的本质,同时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或因为对旅游产品内涵理解片面导致了其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去定义旅游产品,忽视了旅游供应商的立场,而反之则忽略了旅游者自身的需求,单纯以旅游目的地去定义,忽略了期间的组合过程。本文认为产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劳动创造物,它虽不能等于商品,但它有商品所含有的货币价值,是需要通过购买而进行获得,与此同时它必须要考虑旅游者和旅游供应商两个角度。因此旅游产品的定义可以理解为谢彦君所提出的,“旅游产品是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

(三)旅游吸引物

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tion)一词虽为舶来品,但国内学者对旅游吸引物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由于旅游吸引物的外延十分广泛,对其概念的界定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论。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认为旅游吸引物主要指已经投入旅游市场的各种旅游产品,同时吴必虎、唐子颖沿袭了这一习惯用法;邵t以上述定义为基础,并对相关概念体系进行了总结性的体系构建后,他认为旅游吸引物是一项产品,它与旅游交通一起,是旅游产品必要的配件产品;保继刚、楚义芳认为,旅游吸引物通常指促使人们前往某地旅游所具有的因素的总和,并认为通常情况下旅游吸引物是旅游资源的代名词。

上述几种观点,虽然分别定义了旅游吸引物,但是都存在着值得思考和斟酌的地方。将其定义为旅游产品或旅游资源,虽体现出旅游吸引物核心,但两种定义要么忽视旅游资源、要么忽视旅游产品,而且未能将旅游者等其他参与者的作用摄入其中;而认为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扩大了旅游产品的定义,也缺乏对其文化价值,体验价值等其他方面的思考。因此本文认为,旅游吸引与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相比,旅游吸引物是一个更宽泛、更自由的概念,它不应该从各种学术角度去进行限定,而应该综合各类要素。即可以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并产生旅游动机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以称为旅游吸引力。

二、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及旅游吸引物间关系

对于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吸引物间的关系,一些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如宋子千通过对旅游的被吸引性特征分析,了解并探讨了旅游资源的本质及其与旅游吸引物的关系;王玉明、冯卫红对旅游商品、旅游产品的概念和产品结构作了进一步探讨;陈才等引入了旅游对象概念,分析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吸引物的关系;谢彦君在其专著中也对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吸引物概念及其三者间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总体上而言,首先旅游吸引物比旅游资源的外延要广,它除旅游资源还包括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第二,旅游资源虽然对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但并不是所有的旅游资源都会产生经济效益并成为旅游产品;如未开发和利用的旅游资源,它们相对旅游产品而言是自在之物或独立之象,并不会因没成为旅游产品而消失;第三,若把旅游资源等同于旅游业资源,则无限地扩大旅游资源的范畴。

因此综合学术界中关于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吸引物间关系的各类观点,总结出三者间关系应该是:旅游者通过旅游经营者的介绍或者推销对旅游吸引物中的旅游资源或者旅游产品所吸引,并产生了前往该地进行旅游的旅游动机,或者旅游者直接被旅游吸引物中某些内容所以吸引,如旅游地中的某些游客的回忆诉说,而直接前往该地进行旅游。而对于这个旅游吸引物,它包含了众多方面,核心为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对于旅游产品,可以将其分为两个类别,第一类是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如大连的发现王国,深圳的锦绣中华以及香港的迪斯尼乐园,第二类是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这一部分是将已开发的旅游资源作为核心旅游产品,然后组合景区服务、景区门票等其他内容,使其成为一个组合性的旅游产品进行出售,如黄山旅游景区,旅行社推出的乌江三日游等内容。对于旅游资源除了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外,还存在着未被开发的潜在旅游资源,这一部分内容虽不是旅游产品,但也存在着潜在的吸引力,仍属于旅游吸引物中的一部分。而对于酒店的住宿设施和其他各种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甚至包括逗留的旅游者本身,他们都可以产生吸引力,也构成了旅游吸引物中的一部分,但是他们既不属于旅游资源,也不属于旅游产品,本文将其统一称为边缘的旅游吸引物。总体而言,可以将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以及旅游吸引物的关系表现为图1所示。

终上所述,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以及旅游吸引物三者本属于不同的概念。旅游资源先旅游业而存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处于潜在的待开发状态。旅游资源对于旅游者是吸引性,是吸引的一种潜在能力,它没有与顾客直接发生联系;而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是现实存在的吸引作用,其使用价值在顾客那里得到体现。对于旅游产品来说,它也被包含于旅游吸引物中,但是它与旅游资源只有交集,并不存在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总体概括起来,包括了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以及边缘的旅游吸引物(如旅游服务设施、景点标示等),同时把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有机的联系起来,一起构成了旅游吸引物。

三、小结

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定向性篇2

【关键词】地方特色资源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定义及分类

1.1旅游资源的定义

从字面意义上讲,旅游资源是指可供旅游业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对于旅游资源的界定,仅国内就有近百种,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旅游资源定是指对大部分旅游者具有核心吸引力,同时能够为旅游业加以利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益的要素的综合[1]。

(2)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2]。

(3)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3]。

(4)旅游资源就是能对旅游业产生经济效益的旅游对象物,即对旅游者能够产生观赏吸引力的客体资源[4]。

(5)凡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为旅游者所利用,由此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因素和条件即为旅游资源[5]。

(6)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够造就对游客构成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及其他要素[6]。

(7)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7]。

(8)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都可称为旅游资源[8]。

(9)凡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吸引旅游者前来观光、浏览,满足其生理和心理需求的一切自然和人文因素,都可称之为旅游资源[9]。

(10)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具有旅游价值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10]。

从这些定义中不难发现这里有几个关键词:“旅游吸引物”、“激发”、“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正是这些关键词,表明了他们的旅游资源观的不同。这里的“激发”和“吸引”可以认为是近义词或同义词。

笔者认为旅游资源的定义应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入手,广义的旅游资源指可以开发利用并对旅游者(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事物与现象的总和。而这些事物与现象包括自然(旅游目的地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旅游服务设施、其他人工创造物和人类精神产物)两大方面。狭义的旅游资源是指旅游目的地中的旅游对象物。

1.2旅游资源的分类

最具代表性的分类方法如下:

1.2.1郑本法认为,旅游资源可按如下划分方法进行分类:(1)按照自然存在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各自又可分为若干子类;(2)按专题类型将旅游资源划分为文化型旅游资源、休闲型旅游资源、科考型旅游资源等;(3)按开发程度分为潜在旅游资源、现实旅游资源和过度旅游资源等[11]。

1.2.2陈传康按照资源的利用方式把旅游资源分为游览鉴赏型、知识型、体验型、康乐型4类[12]。

1.2.3《中国旅游资源普查》中将旅游资源分为六大类,即: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

1.2.4傅文伟按照旅游资源的变化特征将旅游资源分为原生性旅游资源和萌生性旅游资源。

1.2.5中科院地理所郭来喜、北京大学城环系吴必虎把旅游资源分为3景系(Serial),10景类(type)和98型景型(pattern)。景系为第一层次,景类和景型分别为第二、三层次。并把每个景型按规模级别分为3个等级:景域((Field),景段(Segment),景元(Site)。

旅游系统由客源地系统、目的地系统和媒介系统三部分组成。客源地系统由环境系统和游客系统组成;目的地系统由旅游吸引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旅游吸引系统(相当于旅游区)由旅游资源(旅游吸引物)系统和旅游服务系统(含旅游设施)组成,旅游资源系统指一个目的地所有旅游吸引物或旅游区中的旅游对象物(游客实际观赏、游览的事物),是旅游吸引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为旅游者提供直接的旅游享受或感受[13];媒介系统由交通系统和旅行社团组成。

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广域性、奇特性、变异性、美感性、永续性、益智性、再造性、密情性、休闲性等十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旅游资源的分类作了大量研究,由于研究者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进行研究,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

我国国家旅游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按照旅游资源的现状、形态、特征、特性将旅游资源划分为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目前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主要沿用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划分方法。笔者认为旅游资源可从以下几种角度进行分类:

(1)从旅游资源自身角度分:将旅游资源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地质地貌类、水文类、生物类、天文气象类等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遗迹类、古迹与古建筑类、宗教文化类、民俗风情类、健身消闲类、商品购物类、语言文字类、科学艺术类以及对外交流类等旅游资源。

(2)从旅游产品的角度分:(1)按旅游性质分:观光型旅游资源、度假型旅游资源、商务型旅游资源、会议型旅游资源、探险型旅游资源、求知型旅游资源、医疗保健型旅游资源等;(2)按空间跨度分:区内旅游资源、国内旅游资源、国际旅游资源等,甚至发展到星际旅游资源。

(3)从资源是否可再生性角度:旅游资源可分为可再生旅游资源和不可再生旅游资源两类。

(4)从资源是否具有唯一性角度:分为一般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资源两类。特色旅游资源包括不好移动的特有地形地貌、气候、植物等自然特色和不可移动的民风民俗与特定人群、、特有的历史等人文特色。

(5)从资源是否被开发角度:分为现实旅游资源和潜在旅游资源两类。

2.地方特色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特色即差异性,特色性即要求“要么第一,要么唯一”。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具有特色,才会有吸引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引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同时,还应使其原有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要绝对避免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旅游资源的特色愈突出,个性愈鲜明,垄断性就愈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愈大。

2.1地方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旅游资源的特色性是旅游资源是否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通过前述得知,旅游业要想得以发展,必须依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蕴藏在特色旅游资源中。既然旅游者的目的主要是求新、求奇、求趣、求知、求美等,那么我们开发的旅游产品也就应该独树一帜。

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特色旅游资源之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才具有垄断性,才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奇求异的心理需求。因此,特色旅游资源是一个地方发展旅游业的关键因素。

2.2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特色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个地方的旅游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保持特色旅游资源始终处于优先考虑的地位,还要力争使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消费需要。因此要使旅游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必须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重视保护特色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东西。要得到永续利用,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性开发,否则将很快削弱它的吸引力,旅游业的发展也将无从谈起。

2.3特色旅游资源制约着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结构主要取决于旅游地的特色旅游资源结构。旅游资源愈有个性,功能愈全面,旅游者的消费就愈大,旅游产业也就能获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特色旅游资源结构是旅游产业结构的制约因素。

旅游生产力空间地域分布趋向于特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程度与地区吸引力大小和旅游需求强度成正比。也即特色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旅游产业结构的制约因素。

2.4特色旅游资源也是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欲望的源泉

意大利罗马大学讲师马里奥蒂创造性地提出了“旅游者喜爱的是对艺术、考古、风土和保健等自然条件,人为的诸多条件和设施、娱乐、旅店的组织等这些外部构造在一起的外部环境,前二者是自然发生的吸引力,后者是派生的吸引力,能很好地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是旅游吸引力,就可以成为旅游的中心地。”可见,旅游吸引力是形成旅游地的主要因素。

3.提升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品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习惯、风土人情、建筑文化、饮食习惯等,也都因旅游者对其有不同于自身习以为常的东西,而使这种民族旅游资源显现出独特的魅力,从而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

因此,一个地方旅游业要长足发展,必须具备优良的特色旅游资源。特色旅游资源是激发旅游者产生旅游欲望的重要源泉。应结合旅游资源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品位:

3.1采用保护性开发措施,对自然旅游资源进行品位提升。在特定地域适当增加历史典故、神话故事等内容,增加旅游趣味。

3.2将自然旅游资源与当地民风民俗有机结合,使民间习俗寓于自然之中,让自然“活”起来,让游客寓教于乐,从而对大自然产生依依不舍之感。

3.3将地方特有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资源充分整合,让游客方便、舒适,最终感到满意。

3.4针对不同游客群体,设计不同档次的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口品,特色饮食等。

参考文献:

[1]宋瑞.反思与重建:旅游资源的界定、分类与评价[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

[2]李江玲.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法律保护[J].云南电大学报,2004年3月

[3]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91

[4]陈才,谭慕蕙,张文奎,王力.经济地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85

[5]刘振礼,王湘,邢道隆.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4

[6]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85

[7]潘盛之.旅游民族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117

[8]甘枝茂,马耀峰等.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2

[9]刘伟,刘志玲,朱玉槐.旅游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9

[10]杨东升.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6月

[11]郑本法.旅游社会学旅游资源刍议[J].社会资源,1994,(6)

[12]陈传康,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2-3

[13]吴晋峰,段骅.旅游系统与旅游规划[J].人文地理,2001年10月

作者简介:

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定向性篇3

【关键词】陵墓;泰姬陵;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025-02

一、泰姬陵简介

泰姬陵是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集伊斯兰和印度建筑艺术于一体,198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誉为世界奇迹之一。它建于1631年到1653年,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爱妻泰姬・玛哈尔而建。是一座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宫殿式陵园,凡是见过泰姬陵的人,都被它那洁白晶莹、玲珑剔透的身影所倾倒。

二、旅游吸引力概念界定

车裕斌认为,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是一种由目的地系统内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所决定的,将目的地系统以外客源地旅游者吸引至该目的地的理由。实质上是目的地系统与客源地系统的共同作用所产生的朝向目的地方向的力(实际上还存在着朝向客源地方向的力,但流动极少,并伴随明显的经济目的,不属于大众旅游的范畴,也不是旅游研究的对象),是一种单项的力。

旅游目的地系统之所以会产生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或多种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信息,因而这种吸引力的大小就决定于旅游目的地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的强度、信息种类的完备度,信息的强度及其完备度则取决于旅游目的地系统的组成、结构的协调性与合理性及其功能是否强大。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是构成旅游目的地系统的核心,它也是旅游目的地系统信息产生的源泉与基础。吸引力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目的地一级核心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

旅游资源的吸引力突出表现为对人们旅游动机的激发,引发人们去从事旅游活动。在旅游界,往往用求知、猎奇、审美、休闲、娱乐、健康、寻根、访友等等原因解释旅游动机的形成。这些因素可能是人们旅游行为的直接目的,但并不是人们旅游活动的深层动机。心理学上说,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需要虽然不像动机那样直接引起人们的行为,但是,它会形成一种心理倾向性,促使人们行为动机的形成。旅游资源对人们旅游动机的激发,整合四通过需要这个心理机制。所以,旅游动机的产生原因还应该到“人性”层面去寻求,到人们的需要层次及其结构中去寻求说明。

综上所述,旅游吸引力与吸引物、吸引对象以及联系吸引物与吸引对象之间的载体紧密相关,旅游吸引力是吸引物、吸引对象以及载体之间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三、泰姬陵的旅游吸引力

(一)旅游资源与产品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影响

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质量是决定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最根本要素,旅游资源的价值越高旅游地所具有的吸引力也越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是吸引游客来旅游的旅游动机,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1.泰姬陵的建筑与布局。泰姬陵的构思和布局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建筑艺术庄严肃穆、气势宏伟的特点,整个建筑富于哲理,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艺术珍品。所有游客都把印度人民的这一非凡杰作称为印度的奇珍。它不仅总体布局堪称完美,并且通过稳重的构图手法和分明的几何形状创造了陵墓本身肃穆而明朗的形象。各部分有适当的联系、呼应、相似和彼此渗透,陵墓与圆塔之间十分明确的主从关系保证了陵墓的对立而统一的关系,使建筑物显得更加绚丽多彩。

总之,无论是构思还是布局,泰姬陵都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作品。

2.泰姬陵的色彩变化。泰姬陵虽是陵墓,可它却没有通常陵寝所固有的冷寂,很少有人看了泰姬陵感到失望的。它百看不厌,总能给人惊喜。它在一天里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自然光线中显现出不同的特色,让你感到它似乎在天地之间浮动。

随着太阳渐渐升起,不同色温的阳光照耀在大理石上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芒。从日出前的清白色,慢慢变成绚丽的金黄色,然后变成乳白色;当阳光强烈的时候就变为亮白色;傍晚时分,随着日落西山,颜色再次变回粉红色、金黄色;日落之后,变为淡青色和银白色。据说月满之时的泰姬陵最美丽,月光下白色大理石会发出幽幽的淡紫色,就好似当年美貌的泰姬般清雅出尘、神秘动人。有人说,没有到过泰姬陵就没有到过印度,没有见证月下的泰姬陵,就没有到过泰姬陵。

泰姬陵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早中晚游览票价不一样的景点。

3.泰姬陵的爱情传说魅力。在印度波光闪烁的朱木拿河南岸,屹立着一座举世闻名的陵墓――泰姬陵。宏伟壮丽的泰姬陵中封存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阿姬曼・芭奴,这个来自波斯的女子,美丽聪慧,多才多艺,入宫19年,用自己的生命见证了沙贾汗的荣辱征战。沙贾汗封她为“泰姬・玛哈尔”,意为“宫廷的皇冠”,可谓是三千宠爱在一身。可惜自古红颜多薄命,泰姬在生下第14个孩子后香消玉殒,在她弥留病榻之际,向沙贾汗表示希望为她建造一座美丽的陵墓。深爱着泰姬的沙贾汗为实现爱妃的遗愿,动用王室的特权,倾举国之力,耗无数钱财,召来世界著名的设计师和工匠,历时22年,每天动用2万民工,最终创造出这一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一个悲痛的丈夫,用22年的时间为爱妻写下了这段瑰丽的绝响。正如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说,爱情的力量在这里震撼了所有的人。

泰姬陵的浪漫爱情故事感动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游览,为那些恩爱夫妻提供了一个完美的蜜月胜地。她的与众不同在于她的故事是真实的,而不是传说。

4.泰姬陵隔河对岸的欢笑声。泰姬陵不仅只是一座皇室的陵墓,更是沙・贾汗皇帝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尽管当时这并非是他的初衷。几乎所有印度当地百姓对于皇帝耗巨资劳力建造已故爱妻陵墓持支持的态度。他们认为这份爱情值得去尊敬,何况如此完美的建筑早已成为了印度的标志,更为后世老百姓带来了财富和络绎不绝的世界游客。

在泰姬陵隔河对岸的绿地公园里,有很多孩童在河边玩耍,他们要么是一些孤儿,要么就是来自周边贫困家庭,泰姬陵无疑成为他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一部分。白天时间,一般他们会拿着一些小纪念品来到泰姬陵门口叫卖,也有跟着家里人从事一些和旅游相关的工作。而到了黄昏时分,女孩子来这里割草,男孩子就是嬉戏时间。虽然他们生活条件依旧艰苦,但纯真的快乐还是令人羡慕。

希望完美的建筑能够永远绚丽,希望快乐的笑声能够一直伴随着这个伟大的奇迹。

(二)旅游者心理偏好对旅游吸引力的影响

旅游者的心理偏好是指作为主体的旅游者对作为客体的旅游目的地进行特别的感知和体验,从而得到感官上、情绪上和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这是一项高级而复杂的感知和体验,它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与人的立场、观点有关。

泰姬陵一方面是伊斯兰教的代表建筑,吸引着众多穆斯林人以及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们前来膜拜;另一方面,泰姬陵的浪漫爱情故事吸引很多情侣、夫妇一同前往游览,还有很多新婚夫妇将泰姬陵作为蜜月胜地。

(三)旅游交通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影响

旅游交通具有在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输送和疏导旅游者的作用,旅游者在这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舒适度与自由度、旅游交通系统的总体容纳能力等会对旅游系统的吸引力产生一定晨读的影响。决定旅游交通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大小的因素包括旅游交通的类型、旅游交通选择的自由度、旅行线路的直达程度、旅游交通的容纳能力。

泰姬陵的交通便捷:

1.泰姬陵位于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城内,亚穆纳河右侧,从印度首都新德里乘火车3小时可到达。

2.印度航空公司提供直飞航班从新德里的阿格拉城市和所有主要的大城市。有民营航空公司提供廉价航班。

(四)旅游政策环境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影响

目的地旅游行政组织为保证旅游活动的稳定有序进行,为保护目的地旅游资源及区域经济利益,往往对旅游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采用相关政策、条例、规章等进行规范与指导,某些政策可能是有利于旅游者的,而某些政策可能是对旅游者的约束与限制,因此旅游目的地的政策环境也会对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印度旅游政策环境:

1.印度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发展领域。

2.将旅游业列入印度宪法,使旅游行业地位得到宪法认可,促使中央政府为旅游业立法。这一提议已经提交各邦政府,目前大多数邦已经通过该提议。

3.实行落地签证政策,加快办理签证手续,引入电子签证,提高海关和移民部门的工作效率。

(五)泰姬陵地处文化底蕴深厚的印度宏观环境

世界经济论坛首次针对旅游业制定的排行榜显示,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的旅游业最具竞争力。该排名从交通基础设施和安全性、定价、环境与文化等方面进行评估。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作为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具有绚丽多样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在印度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而泰姬陵又作为印度对外宣传的国家象征性建筑,其旅游吸引力自然很高。到印度的外国人,无论是工作需要还是旅行,泰姬陵都成为必去之处,否则你都不好意思说你去过印度。就像来了北京,一定要去故宫长城一睹其风采。至于印度本土人,则早已把泰姬陵这个高大、辉煌的陵墓视为国宝,为之骄傲,为之自豪。

四、泰姬陵现存的主要问题

印度环境保护和文物界人士通过调查发现,当地旅游部门因长期不注意环境保护和陵墓的维护保养,泰姬陵的许多部位遭到了不可修复的破坏。大理石台阶已磨损并出现裂痕,精美的雕刻和宝石镶嵌也遭损坏。另外,由于周围工厂排放大量有毒气体导致酸雨过多,原本洁白的泰姬陵出现片片黄斑。

泰姬陵现存的主要问题:

1.缺乏统一和权威的管理部门,多头管理,权责不明

2.缺乏对遗产保护方面相应的法律约束

3.旅游地的过度开发,急功近利

4.注重经济产出大的遗产区块和单体,缺乏整体、系统保护开发意识

五、结论及建议

三百多年来,泰姬陵被公认为莫卧儿王朝最伟大的一件作品,也是世界上的伟大建筑之一。其旅游吸引力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每一个见过它的人,无不为这座宏伟高大的美丽建筑所震撼和折服。本文对泰姬陵的旅游吸引力进行了分析,并对泰姬陵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如下:

1.在对泰姬陵遗产保护工作上,应尽快加强立法保护,实现对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法制化。

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定向性篇4

关键词:甘肃省;节庆旅游;形成机理

节庆旅游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节庆旅游者、节庆旅游活动本身,而且关联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和行业,所以节庆旅游的形成,必须具备很多相关要素。从某个具体区域的节庆旅游的基本形成来看,它的产生、形成、发展或衰亡,受节庆旅游者内在的需求、节庆旅游外在的激发和保障等因素的影响(见下图)。

一、节庆旅游需求驱动节庆旅游形成

在当前旅游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形势下,旅游者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者的行为决定着节庆旅游的成败与兴衰,节庆旅游者需求的产生促使节庆旅游市场的形成。

游客旅游的积极性来源于旅游需求。所谓旅游需求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是旅游决策行为的驱动力[1]。现就甘肃客源市场旅游需求的主要特征分析如下:从总体上看,甘肃客源市场可以划分为国内旅游市场和海外旅游市场,海外游客以日本和港澳台等亚洲市场和欧美客源市场为主;国内客源以周边、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和省内市场为主。

1.海外旅游者的需求

根据国家旅游局抽样调查表明,来华游客需求的发展趋势有如下明显特征:追求新奇刺激,热衷探险猎奇,向往荒凉原始的边远地区和纯自然的环境;愿意从事参与性旅游活动,要求对传统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层开发;对异地文化有着长盛不衰的兴趣,特别是对那些具有独特文化色彩、带有地方神秘性的旅游资源尤其感兴趣[2]。

目前,到甘肃旅游的亚洲游客主要来自东亚的日本和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盟国家,其中,东盟国家以华人和华侨居多。这些国家的旅游者在目的地选择上,除普通观光外,更愿意选择文化氛围浓厚的人文胜地和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都市,对中国古老文化非常感兴趣,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往往受到他们的喜爱。如2004年日本旅华游客为292.6万人次,旅甘游客5.02万人次,占外国人旅甘市场份额的21.2%。同时,日本游客对丝绸之路情有独钟,来华日本游客的20%到达中国西部,走丝路线的21.4%到甘肃[3]。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两国居民穆斯林众多,甘肃省穆斯林旅游产品对其有一定吸引力。甘肃可依托丰富的丝路文化和以裕固族、穆斯林为代表的多姿多采的民俗风情开发的节庆旅游应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4]。

以德、法、英、意为主的欧洲市场及以美、加为主的美洲市场,是甘肃重要的客源国。一般说来,欧美文化背景下的游客到中国来主要是为了满足“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据美国旅行业协会的调查,愿意造访具有某种历史价值的地方或举办节庆旅游的地方,美国游客高达55%[5]。大多数欧美游客偏爱河西的自然风光和甘南草原、藏民俗风情。同时,由于甘肃省地貌类型多样,开发出的丝绸之路长跑、戈壁越野、汽车拉力赛等专项旅游活动,在欧美市场也颇受欢迎。据旅游界协会(tia)2004年调查[6],欧美旅游者最喜欢的节庆旅游主题是艺术节,达到33%,其次是传统节庆旅游,达到22%。甘肃58.9%的节庆旅游是从传统节庆旅游演变而来的,可以很好地满足欧美旅游者的需求。

2.国内旅游者的需求

国内旅游需求一般以观光旅游和探亲访友及度假休闲为主(见下表)。观光游览和探亲访友二者合计占70%,其他的旅游包括节庆旅游在内仅占7.1%,从目前的旅游市场状况来看,甘肃省的节庆旅游的市场份额非常小,这与我国整体旅游市场状况基本一致,但甘肃可以通过主题新颖、内容丰富的节庆旅游来激发他们的需求。

二、节庆旅游吸引物激发节庆旅游形成

在旅游研究中,一些学者根据旅游吸引物的吸引性质,将其分为场所吸引物和事件吸引物。场所吸引物是指旅游地固有的物质实体(如自然风景、名胜古迹)对游客的吸引,这样的实体即是场所吸引物;若旅游者去一个地方旅游,主要是或仅仅是因为这一地方发生着什么事情,这种吸引就是事件吸引。这种由事件引起的旅游可称之为事件旅游,而作为吸引物的事件则称为旅游事件,节庆旅游就属于事件旅游的一种。节庆旅游吸引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资源依托型和资源脱离型。这里的资源依托型指节庆旅游举办地的旅游资源(自然、文化、历史、城市环境等资源);资源脱离型指节庆旅游本身特有的基本内容和活动,即根据节庆旅游组委会相关规定必须具备的内容和举行的活动。

1.节庆旅游举办地的吸引

节庆旅游举办地的吸引主要指当地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节庆旅游产品开发必须建立在对相关资源基础的利用之上,所以,节庆旅游产品开发的载体条件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也包括能成为节庆载体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潜在的旅游资源,如美食、特产、文化、习俗等。

甘肃旅游资源具有三大特色:一是以丝路文化、远古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三国文化、长城文化、先秦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代表的人文资源特色;二是以高山草原、天池溶洞、丹霞地貌、冰川雪山、雅丹地貌、草原风光、黄河景观等独具特色的西部自然风光为特点的自然资源;三是以藏、回、裕固、保安、东乡、蒙古、哈萨克等少数民族浓郁风情为特色的民族风情资源。所有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甘肃独具特色的节庆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举办节庆旅游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节庆旅游本身的吸引

特色是增强节庆旅游吸引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节庆旅游的特色是它的文化特质,缺乏文化内涵的“吸引物”不能构成真正的旅游吸引物。今天的旅游业,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只有当它体现出多种不同的文化底蕴时,才能对旅游者形成持久的吸引力,才能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如伏羲文化旅游节当选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节庆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已具有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活动内容,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甘肃节庆旅游活动内容主要有:一是歌舞表演。主要是通过有一定情节的歌舞形式,来表现不同民族的劳动和生活,这类表演特色鲜明、题材广泛,充满喜庆欢乐的气氛,如花儿节、香巴拉旅游节、金张掖马蹄寺观光旅游节等;二是民间工艺品展示。将民间工艺品搬到特定的场所展示,有的还将制作工艺向游客现场演示,这类表演有些还允许游客参与,如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等;三是传统的民间民俗活动。如各地传统的庙会;四是神奇的民族宗教活动;五是历史文化活动展示。从历史的角度刻画节目内容和人物,再现一个区域的历史和文化,有较深的历史和政治烙印以及经济发展的特征,使游客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并受到启迪,如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王母宫朝圣旅游节等;六是体育竞技表演。这类表演通常以竞技性强、民族特色浓郁的表演为主,如崆峒文化旅游节、山丹马场赛马艺术节等。

除节庆旅游文化活动以外,节庆旅游举办之时还有相关的商务活动,这些活动也是构成节庆旅游者参加节庆旅游的吸引物之一。

三、节庆旅游举办地的保健条件保障了节庆旅游形成

笔者将节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一些相关的辅助要素称为保健因素,具体来说这些保健因素主要有:旅游业发展要求、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交通条件、旅游业发展基础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等。这些因素对节庆旅游的形成不产生激励作用,但如果这些因素不完善,有可能阻碍节庆旅游的形成。

1.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甘肃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直接决定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只有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力才能构成旅游地的核心竞争能力。对甘肃来说,旅游业基本停留在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阶段,很多高品位旅游资源没有通过产品开发转化成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资源的价值没有实现,导致甘肃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甘肃省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5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为123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073%;旅游业总收入为62.56亿元,增长11.68%;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8.84万人次,增长21.84%,外汇收入5876.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2%[7],纵向比,形势可谓喜人。然而放眼全国,甘肃旅游经济仍排在倒数几位。我们应借鉴其他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而开发节庆旅游符合旅游业发展这一要求。

2.社会经济条件

举办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将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影响当地节庆旅游的发展。从供给方面看,举办地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举办地基础设施和旅游上层设施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节庆旅游的规模、节期和水平。随着节庆旅游的发展,市场化运作已成必然趋势,靠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非商业性筹资方式已不能满足开支,商业化筹资手段开始占主导地位,举办地自身的经济技术实力是成功举办节庆旅游的基础。

从需求方面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决定了居民节庆旅游需求的规模和质量,这将对节庆旅游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大多数节庆旅游的客源市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节庆旅游的吸引范围是以其为中心的2小时旅行圈,圈内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特别是可自由支配收入直接影响着节庆旅游的发展[8]。

近年来,甘肃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获得长足发展,2005年,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1928.1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8086.82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96.14%,55.6%和64.49%。甘肃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节庆旅游的举办提供了一定的保障[9]。

3.旅游交通条件

交通条件是节庆旅游举办地后天赋予的,依赖于现代交通工具,使游客发生空间位移的便利程度,即节庆旅游举办地的可进入性。对外交通状况直接决定了节庆旅游举办地客源市场的广度和与周边旅游地进行整合的可能性。

从旅游交通方面看,甘肃的旅游交通有显著改善。一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至2005年底,全省二级以上的公路达到5653km,高速公路超过1000km,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751km,公路网密度达到9.57km/百km2。全省乡(镇)通班车率达98%,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87%。全省建成等级汽车客运站276个,等级汽车货运站43个[10]。二是甘肃省铁路客运状况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铁路客运部门先后开辟了兰州至西安、西宁、银川、嘉峪关、张掖、天水、平凉等省际、省内旅游城市之间的旅游列车,铁路客运站发展到348个。三是甘肃省航空运力显著增强。甘肃境内现有兰州(中川)机场、敦煌机场、嘉峪关机场、庆阳机场,天水、张掖、酒泉军用机场等。到2004年底,我省已开辟了43条航线和1条地区航线,通航城市达29个[11]。

4.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旅游业发展基础对节庆旅游形成也是一个强有力的保障要素。近年来,甘肃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从2004年到2005年底,全省正在建设和已建成的旅游设施798个,总投资达72.8亿元。具备一定接待能力的景区(点)有219处,比2001年的73个增加了146个,其中有17个旅游景区达到4a级标准;旅游星级宾馆、饭店228家,其中五星级1家即阳光大厦;四星级有2家,分别为飞天大酒店、敦煌太阳大酒店;三星级分别以沙洲大酒店、敦煌宾馆等为代表。旅行社达到29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有甘肃丝绸之路国际旅行社、甘肃中国国际旅行社、兰州铁道国际旅行社、甘肃康辉国际旅行社等国际旅行社共27家。从2000年至2005年,全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从1.6万增加到8万,间接就业人员从6.2万增加到38万。兰州、天水、嘉峪关、敦煌、张掖、武威已被评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发展节庆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

5.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是节庆旅游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外力

甘肃省节庆旅游84.6%都是由当地政府和旅游局主办的,得到了领导重视,有的领导亲自过问、亲手抓,节庆旅游的各项工作很容易开展。如在历届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的举办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加强领导、扩大宣传、完善程序、提升档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2005年的伏羲文化旅游节,首次由省政府主办,提高了节庆旅游的水平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在节庆旅游需求内驱力的推动和节庆旅游吸引力的拉动及节庆旅游举办地保健条件的保障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甘肃省节庆旅游市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屠如骥.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986:30.

[2]甘朝有,齐善鸿.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55-59.

[3]甘肃省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规划研究[R].甘肃省西部开发办,西北师范大学等课题组,2005:10.

[4]吴浩.徽州文化旅游产品应树立独立的市场形象[eB/oL].安徽旅游资讯网,2005-05-13.

[5]甘朝有,齐善鸿.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55-59.

[6]徐晨.节庆活动有所为有所不为[n].中国经营报,2005-02-23.

[7]邓志涛.努力促进甘肃旅游产业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快开发力度[n].甘肃经济日报,2005-08-15.

[8]林南枝.旅游市场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70-74.

[9]甘肃年鉴.2000-2005.

[10]赵万山.甘肃省公路通车里程超过4万里[n].兰州日报,2005-02-19.

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定向性篇5

关键词:GiS技术;矿业城市;旅游空间关联性;交通物理吸引强度

贵州东部山区的中小型城市属于矿业与旅游并重的城市类型,随着矿业资源优势的减弱,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新经济制度与产业结构对矿业城市的空间产生新的发展动力,促使矿业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矿业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问题,对于其关联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促进区域旅游进一步发展。

一、理论介绍

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地理模型分析法来提供多种空间及动态地理信息,该系统是建立在地理空间基础之上,其主要任务是开展地理研究,并提供地理决策服务。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数据库、电子表格文件或者是在程序中直接输入的表格型数据进行转换,使其呈现为地理图形的形式在对其激进型浏览、分析和操作。地理信息系统所显示的范围相当广泛,达到洲际地图,小到街区地图均可清晰显示出来。

所谓空间相互作用,具体指的是区域之间在人口及劳动力、技术、资金、信息以及商品等方面开展互相传输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而言,这一作用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突出表现为城市相互之间在旅游资源方面的互补及竞合发展,交通、资源以及旅游者等相关要素之间通过交换发展会带来巨大发展效益。国外对相互作用的研究起步较早,其中成就较为突出的是海格特以及乌尔曼,海格特主张对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划分,对流、辐射以及传导是空间相互作用的三种主要形式;乌尔曼主要是对空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条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互补性、可运输性以及中介机会是发生空间相互作用最重要的三个条件。我国对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的研究主要是以乌尔曼所提出的空间相互作用的三大条件为基础,对主要旅游城市相互之间的互补性以及中介机会进行分析,之后逐步在研究中引入定量分析,使用最为普遍的是引力模型,经过长期研究逐渐发现,在区域空间关联性研究方面使用威尔逊模型更为适宜。笔者在此将以空间相互作用的相关理论为依托,采用威尔逊模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中的网络分析来获取城市间交通距离最短的路径,在得到旅游吸引强度指标的基础之上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展空间相关性分析,立足于旅游视角对城市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城市旅游空间关联分析

1.确定分析模型

(1)模型原理。之前开展空间相互作用的相关分析通常选用的是牛顿模型,即公式1,按照牛顿模型的相关理论,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而后距离平方之间具有反比关系,也就是说,距离越近,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越大,此种分析模型最大的不足就是在距离趋近于零的情况下,空间相互作用将会趋近于无穷大,很明显这是不合理的。有学者对此展开深入分析,主张在区域旅游引力研究方面最适宜的模型是威尔逊模型,该模型主张,对于一个旅游区域系统而言,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具有距离指数衰减形式,公式2是威尔逊模型公式。

在上面的威尔逊模型公式当中,oJ以及DK所表示的是城市j及城市k的属性值,tjk所表示的是第j个城市和第k个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对不同的客观地理现实进行考察,也就是针对威尔逊模型公式配置不同的参数,便可以推导出相应的城市旅游空间的有关指标。

(2)旅游城市交通物理吸引强度。对于上面所介绍的威尔逊模型公式而言,假定所有旅游城市在本质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别,也就是将不同城市的属性值差异所导致的影响予以忽略,在此种情况下,威尔逊模型公式中的aj、Bk、oi以及Dk即为常数,此时可以对威尔逊模型公式进行替换,替换之后的公式为:

在上面的公式中,两个城市之间的交通距离是唯一的一个变量,因此,根据该公式可以明确两个旅游城市之间依托于交通度量的计算量。旅游城市旅游交通便利性程度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反映出来。

上面的公式首先是对城市和全部交通度量结果进行求和,在对结果进行数量平均,根据这一公式可以了解某一城市的交通便利程度,这就是交通物理吸引强度。

(3)旅游城市交通―资源―人口吸引强度。对于旅游来说,城市相互间互为目的地和客源地,举例来说,长沙的游客可以到太原去旅游,而太原的游客同样也可以到长沙来游玩,因此,影响旅游客流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旅游目的地自身属性以及旅游目的地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状况;另外一个就是被吸引城市潜在的游客量。在交通物理吸引强度公式基础之上,对旅游城市自身属性、客源城市人口因素以及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数量予以综合考虑,可以推导出以下模型公式:

在上述公式当中,Rj所表示的是城市j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数量,pk所表示的是城市k潜在旅游人数,该模型所反映的就是交通―资源―人口吸引强度,利用该公式可以对某区域范围内城市的旅游人数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2.确定计算数据

现以贵州东部山区矿业城市为例,铜仁、江口、松桃分别以汞矿、金矿、锰矿为主,德江、思南、沿河以煤矿为主,旅游城市交通物理吸引强度公式以及旅游城市交通―资源―人口吸引强度公式涉及到一个共同参数β,有关学者对此进行了计算分析,确定该参数的近似值为0.032,rjk是根据mapinfoV6.0所推导出的旅游城市相互之间公路距离的最小值,参数pk所表示的是旅游城市人口总数,资源量Rj是对Voronoi图中所有城市所涉及到的四种级别的旅游景点以所有旅游景点所对应的基本流量为依据进行加权处理之后所得到的结果,详见下表所示。

3.计算结果

上文已经就旅游城市交通物理吸引强度以及交通―资源―人口吸引强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推导出相应的计算公式,据此对贵州省铜仁市的主要旅游城市交通物理吸引强度以及交通―资源―人口吸引强度进行计算,结果详见下表所示。

(1)铜仁市主要旅游城市交通物理吸引强度分析。根据上面的贵州铜仁市主要旅游城市吸引力模型计算结果统计表中的相关数据可以得知,铜仁以及贵州省东部中小城市在旅游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这些地区的旅游交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城市交通便利;另一方面,这些城市相互之间的位置相对集中,相互之间的距离较近,比如,江口与印江之间距离不是很远,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旅游交通物理吸引强度的计算值偏离度造成影响。德江和松桃处于第二个层次,和导致贵州东部地区的几个城市强大的旅游交通物理吸引力强度的原因有所不同,造成这三个旅游拥有城市交通物理吸引强度优势的主要原因是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第一,这一区域范围内的三个城市相互之间的距离较近,第二就是这一地区位于贵州省东部,在交通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如果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不好,则必然其交通物理吸引力就比较弱。

(2)贵州省主要旅游城市交通―资源―人口吸引强度分析。以上面的贵州省主要旅游城市吸引力模型计算结果统计表中的相关统计数据为主要依据,可以对贵州省东部中小城市的旅游人数进行预测。在众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城市当中,占据绝对性优势地位的当属铜仁市,其旅游城市交通―资源―人口吸引强度计算结果高于1000,江口旅游发展水平位于其后,其旅游城市交通―资源―人口吸引强度大致在100上下;德江和松桃等几个旅游城市的旅游发展情况处于相对发达水平,旅游城市交通―资源―人口吸引强度系数在30至50之间;除此之外的几个城市的旅游城市交通―资源―人口吸引强度系数均低于20,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为对上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笔者还对贵州的一些旅游城市近几年的国内旅游人数统计资料进行整理,结果表明,除贵阳等少数几个城市略有偏差之外,剩余的城市国内旅游人数是和所计算出来的旅游城市交通―资源―人口吸引强度指数基本吻合的。由此可以证实上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三、结语

对于某一个区域而言,随着区域范围内的旅游城市开发出的旅游景点数量的日益增多,旅游城市相互之间的空间关联度越来越高,旅游城市相互间在空间方面的联系也会相应提升,一方面,会促进旅游城市相互之间在信息、人员以及物质等方面交流的频繁及密切程度。另一方面,对于城市相互之间以及区域相互之间优势互补、旅游发展区域化及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与此同时还有利于区域旅游社会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进而吸引越来越多的旅客,创作更多的商机,这对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万国宁,杨小梅,杨林,朱国锋,白千千.GiS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09):34-36.

[2]赵沙,张福平,徐改花,张东海.基于GiS的关中地区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08):123-124.

[3]孙贤斌,傅先兰,张树萍,谭绿贵.基于GiS的皖西大别山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分析及其发展策略[J].皖西学院学报,2011(02):45-46.

[4]飞,代合治,闫姗姗.资源型城市旅游开发实证研究――以枣庄市为例[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1):56-57.

[5]黄震方,吴江,侯国林.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02):46-47.

[6]盛志鹏,迈夫.从增长极理论看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竞争问题[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4):123-124.

[7]张小虎,袁磊,宋卫方,雷国平.基于灰关联法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以哈尔滨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04):45-46.

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定向性篇6

[关键词]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toLD);旅游房地产;度假地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8-0034-05

1引言

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文献综述表明,旅游产业升级研究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内容涉及背景、动向、市场、政策、途径、模式等方面,休闲度假旅游是产业升级的一个主要方向。已有文献中,从土地利用、土地开发和规划设计等角度的研究仍然是尚未广泛开垦的领域。许春晓等分析了旅游度假村开发类型、现状问题及战略……黄慧明等探讨了大城市边缘地区休闲度假旅游小城镇开发问题。近年来,对休闲度假旅游地开发模式的研究有所加强,注意到度假活动综合性特点。本文基于大量新型旅游开发实地案例的考察和分析,提炼得到了一种被称之为“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tourism-orientedLandDevelopment,toLD)模式,即“旅游+房地产”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

2 toLD模式发展背景

2.1 概念界定

toLD或谓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是指在一片相当大规模的地区范围(从数十平方千米到数百平方千米)内,以旅游开发为先导和主要功能方向,并结合房地产产品、户外运动产品、商务会展产品及其他更多业态进行规划建设的土地综合发展模式。它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重新开发和补充开发等方式,形成具有一种或多种主题,兼容多种旅游或非旅游活动,集中多种休闲、游憩、娱乐、商业、运动、度假等功能的复合型土地开发方式。这一开发方式的结果是塑造出一个toLD地区,该地区既包括赋予已开发旅游用地新的旅游功能,也包括非旅游用地的多重旅游功能开发。

作为toLD模式中多种功能的最核心部分,旅游功能的创建十分重要。旅游功能就是旅游地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功用。旅游者动机的多元性和旅游资源的复合性使得旅游地多功能开发成为可能,进而在旅游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作用下,推动了toLD模式的发生、发展。

2.2 toLD模式发生、发展的背景

2.2.1中国旅游发展正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国内旅游总体上正处于由传统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转变阶段。度假旅游需求与收入水平存在很大关系。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度假市场前景广阔。受制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大众旅游需求层次偏低,传统旅游依然具有相当的市场规模。休闲度假目的地和传统景区一定时期内是我国旅游发展的两类最重要载体。观光是休闲度假的基本成分,高层级的旅游活动不可能背离景观品质,因而越来越多的度假地选址于景区周边。

2.2.2 中国景区承担着综合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历史使命

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左右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目的地国,庞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也快速扩张。这种趋势,带来中国旅游发展的广阔前景和良好机遇,同时也给景区接待造成巨大压力。一方面,我国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景区发展冷热不均,导致出游力集中指向少数高品级旅游地,而大量中低品级资源却处于空置或低度利用状态,景区利用效率整体上不高。另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游憩需求。在美国,国土面积的3.5%是国家公园(不计州立公园),而我国的部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加在一起,也只占国土面积的1.89%;美国每万人拥有11.3平方千米国家公园(不计州立公园),而我国每万人拥有的部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仅有0.00013平方千米。此外,中国的风景名胜区内还居住着大量人口,而美国的国家公园里基本上没有常居人口。特殊的中国资源国情,面对国民人人享有的旅游权利和不断增长的出游能力,迫使我国必须建设一大批接待量大、吸引力强的综合性景区,即通过toLD模式引导旅游景区有序升级,实现各类旅游资源的更充分利用,从而起到优化、平衡旅游供需结构的作用。

2.2.3中国未来的度假目的地主要分布在城市和风景区及其附近

一般来讲,城市是主要的客源产生地和旅游集散地,除了商务会展旅游之外,多数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发生于城市周边地区和远离城市的旅游景区。正是基于这种旅游时空规律,产生了环城游憩带现象,且约有50%出游力集中在环城市50千米以内。但是由于上述人均休闲度假资源的限制,中国旅游发展模式无法重走西方道路,而必须在有限的旅游景区和城市内部解决国民不断增长的休闲度假需求。换言之,一方面我们需要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扩展各类自然风景区、自然保护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区的旅游功能和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中城市旅游吸引力和服务能力,将一个城市建设成为其他城市居民的度假目的地。这意味着国内大部分的度假地开发应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旅游资源富集的风景区附近,通过内涵型途径提升各类资源吸引力,走集约化资源利用道路。

3 toLD模式形成机制

3.1 主题旅游区塑造

旅游吸引物是旅游开发的中心环节和旅游活动的组织核心。在休闲度假旅游时代,旅游地的吸引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能提供的休闲旅游体验。基于各地资源特性、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辅以独特创意支持,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往往围绕某一个或数个主题进行集中开发,以图在众多竞争性项目中获得短时间内集中性市场关注,这种开发方式被称为主题旅游区(themedattractions)。toLD地区内的主题吸引物可由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节事、活动等)构成,而主题内容、开发规模、产品组合是决定主题吸引物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主题内容的确立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依据旅游地的地格特征进行深度挖掘,二是依据市场需求偏好进行独特创新;开发规模则主要与市场腹地、市场潜力、竞争状况、投资偏好、基础条件、政策等因素相关。主题旅游区是对toLD地区总体形象的把握和展现,是toLD地区旅游吸引性的核心支撑。

3.2 地方政府与土地开发商双方合作

在我国,绝大多数旅游资源属于国有,其受托管人是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兼具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双重职责,但常常存在开发能力、投资资本不足的问题。在市场机制和旅游产业化运作背景下,通过旅游资源产权改革、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旅游发展被证明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谋求旅游资源高效配置的有效途径,例如经营权转让、土地人股等。地方政府需要以积极的姿态调动各种市场力量参与旅游发展,缓和旅游资源的空置或低效使用与休闲度假需求持续高涨之间的矛盾,地方政府和投资商联手推进目的地综合发展应运而生。与小宗地块的楼盘开发不同,大规模土地综合开发仅依靠商业性房地产公司的运作难以完成,如toLD区域的土地置换与拆迁、人口安置、部门协调、上学就医、基础设施等,都离不开政府的参与或主持,这种情形促使地方政府与土地开发商的密切合作。一定程度上,toLD地区是现阶段政府部门“经营”旅游公共资源的一种方式,类似于“城市经营”,反映出地方政府由旅游资源“守夜人”(侧重保护、漠视利用)向“人”(注意保护、追求效益)的角色转变。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目的地综合发展,规避了政府直接参与旅游开发的种种制约与弊端,同时又能更积极调动市场力量,最终使旅游资源的潜能得以释放,社会总游憩机会得以增加,公民基本旅游权利得以保障。

3.3 房地产与旅游业联合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现代服务业走过了景区开发与房地产开发分头并进、逐步接近、最终联合发展的演进道路。二者的共同合作,产生了一个新型业态――旅游房地产,并正成为各地旅游景区开发的重要支撑。联合发展的原因在于:其一,充分的市场需求为旅游房地产提供了动力和保障。近年来,度假酒店(村)、第二住宅等旅游地产发展迅速,通常选址于具有区位、景观、基础设施优势的旅游景区周边,以获取正外部性。其二,旅游地产开发也为周边旅游景区等行业主体创造较多优质客源,改善其投资环境,增强其发展潜力。其三,通过旅游开发提升地块价值,即所谓将“生地”炒成“熟地”或“造景售屋”以获取额外投资收益,也成为地产开发的重要诉求。由于存在多方面的集聚动力和共生优势,地产业已成为toLD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3.4 公共产品与私人商品组合开发

旅游景区一般具有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性质,其产权可析分为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支配权、收益权。在使用权方面,通常具有(准)公共空间属性而不存在明确的排他性。而在其他4种权能方面,一般委托政府、集体等公共机构执司其职。公共经济学认为,产权共有易滋生产权虚置,引致“公地悲剧”,即“有人使用,无人(明确)负责”。由于我国旅游管理体制上的一些局限以及景区产权安排的不尽成熟,景区开发管理客观上仍普遍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管理真空”、职能异化、低效利用等。

toLD模式的产生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创新了公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方式。如果在公共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中,只允许或强调单一的观光方式,或者只允许政府投资来扩展产品和服务,就会造成投资能力不足、产品质量低下、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弊端。通过吸引土地开发商的进入,在toLD地区投资旅游吸引物的同时,适度开发度假地产等私人产品,既使景区公共资源得以深度利用,同时又对景区公职部门形成特定的监管和规制,促成旅游资源利用效率性和公平性的良性互动。toLD模式凭借资源、环境、设施的外部性进行私有度假地产开发,实现公共资源的价值增益;私人产品的业主则通过对这些外部性的关注和维护,来监督景区公共部门的管理开发行为。这种内部的制衡机制,为toLD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4 toLD模式的表现特征

toLD模式的产生,是中国旅游发展特有的现象。受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和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旅游发展整体上表现出混合特征:既有传统层次的观光旅游,也有新兴的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展,其中,休闲度假表现为周末短时期、近距离出游为主的特征。需求层次总体偏低、出行能力偏弱的状况,导致中国中、宏观尺度上的专业化旅游地分工体系尚未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处不在的集体主义,对出游行为的偏爱热闹、不喜独处的方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中西方在休闲度假文化传统、旅游市场发育水平、旅游发展阶段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中国不可能走西方国家那种独立的、专业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发展道路。相反,立足我国休闲度假市场规律和资源条件,创建在城市和景区周边综合旅游度假综合体(toLDcomplex),作为休闲度假旅游地发展的主导模式,是切合我国实际的必然选择。观察toLD综合体的表现特征,发现如下一些趋势:

4.1 围绕特定主题,提供多种产品

与西方国家流行的纯度假产品不同,中国市场上比较常见的休闲度假产品具有明显的“主题化混合性”,产品组合中,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宗教、娱乐、购物、房地产等多种产品混合在同一个区域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泛度假旅游”。开发模式中对主题的重视和选择,更多的是为了品牌塑造和增强传播的需要而非满足游客的消费需要。从世界范围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综合度假区就成为发展趋势。随着中国休闲度假市场的日趋发育和成熟,多活动需求的度假特征将逐步凸显出来。我国度假目的地综合化发展主要依靠两种途径,一是依托原有旅游地的综合型更新式开发,二是新建的综合型度假地。前者往往受制于先前旅游地功能结构和资源禀赋,体现出特定的度假主题,如海滨度假、乡村度假、遗产地(历史街区)度假等;后者通常受市场需求主导,在度假内容和主题选择上相对灵活,可分为单主题、多主题和无主题等几种类型。

4.2 面向多元市场,允许腹地外复制

toLD模式的产品组合,具备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置业等多种功能,这一特征的形成,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旅游市场的多元混合需求。toLD综合体主要用于满足各地休闲娱乐和度假需要,而休闲度假需求与观光旅游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存在重复消费的要求,在特定时段内可能存在多次前往同一目的地的现象。由于不必依托垄断强、等级高的旅游资源,更多的是通过创新策划、巨额投资和高强度开发来实现,toLD综合体往往具有可复制性或可移植性,其中最为成功的案例就是华侨城在深圳、上海、北京和成都分别创建了4个欢乐谷综合体。在此过程中,toLD综合体的选址,具有与主题公园类似的要求,即对市场腹地存在较大的敏感性和依赖性。一方面,要客观分析开发的门槛条件,另一方面,要注意开发规模与腹地市场规模相匹配。

4.3 娱乐功能成主导,房产收益作支撑

大量案例证明,toLD综合体的开发是一个有序推进的过程,其中以娱乐功能为核心的旅游吸引力的营建是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娱乐不仅是休闲度假旅游消费的主要内容,更是很多旅游者作出旅游出行决策时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旅游消费者偏好娱乐要素,与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每周就业者工作时间平均高于发达国家近50%甚至更多,在社会压力高强度抑制下,人们寻找到外出旅游来释放压力的方式,出游中娱乐产品更能满足人们释放压力的期望。

toLD综合体中,各功能区的收益水平和回收速度是不同的。旅游吸引物投资高、更新快、风险大、回收慢,为了达到整体项目的资金平衡,土地开发商需要在旅游房地产项目中得到更多、更快的收益。这就是说,旅游房地产对toLD综合体开发与收益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土地开发商是旅游融资的核心渠道,也是综合体物质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收益方面,既包括“造景售屋”式私有地产销售以及度假地产经营所产生的一次收益,还包括度假游客所产生各种附加收益和关联收益,比如会展、康体、商务、演艺等服务产生的二次收益。形象地说,娱乐吸引是toLD综合体产生的“孵化器”,房产开发则是发展的“助推器”和效益的“倍增器”。“娱乐+房产”联袂开发构成toLD综合体开发的核心内容。

4.4 资金依赖性强,率先进入者赢

toLD综合体初期开发成本和后期经营管理成本很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具有高投入、高收益特征。同时,由于通常不具备明显的垄断性而可以被复制,toLD综合体应尽可能缩短建设期限,迅速形成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通过削减市场机会、抬高开发门槛来规避竞争风险,延展市场腹地。

5 toLD模式的类型

在对全国各地多个toLD综合体的资源特征、产品组合、市场结构和房地产比例情况的归纳分析,包括深圳和京沪蓉三地的欢乐谷、深圳东部华侨城、杭州宋城和休闲博览园、常州中华恐龙园、无锡灵山大佛3期、成都国色天香、三亚南山大佛、芜湖方特世界、西安曲江新区、沈阳棋盘山、桂林乐满地、珠海海泉湾等的实例分析总结,笔者将toLD综合体的开发模式分为生态型、文化型、娱乐型3种类型(表1)。

5.1 生态导向型低度开发模式

生态型模式基于自然资源的低强度旅游开发,以推进生态恢复、改善当地社区生活水平和保护原真文化为主要目标,政府主导和社区参与是其主要特征。该开发模式不提倡大规模的设施建设,主要在保护环境原真性的同时为游客提供进行生态观光、接受生态教育、接触当地原真文化、享受生态假期的机会,并配备简单的食宿接待设施。综合而言,该模式倡导环境友好型开发,有利于旅游可持续发展;并以当地社区为参与主体,有助于本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但是,该模式市场化程度较低,不以经济收益为主要目标,对当地社区发展的带动有限,而政府在资金和管理方也面临较大压力。

5.2 文化导向型主题开发

文化型模式基于民俗、历史资源的深度开发,侧重于发掘、梳理当地历史与文化资源,试图围绕特定的文化主题,恢复、再生历史场景,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toLD综合体形象和品牌。该模式对文化生态的修复、延续和保护具有积极作用;各类旅游活动和项目开发都围绕主题展开,通过场景化的演绎,创造独特的文化体验;产品专属性较强,因而可能对后续拓展构成潜在制约。同时,由于该模式需要较大程度地借助舞台化展演方式,较易削弱文化的原真性。

5.3 娱乐导向型多元开发

娱乐型模式基于市场规模和高强度投资开发,以旅游开发商为最重要的经营主体,通过不断开发大型游乐项目,创造持续的愉悦吸引力。该模式对传统旅游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因而通常不受特定资源条件和文化主题的约束,不同风格的旅游项目能够兼容并存。由于注重对市场的适应,该模式较易获得市场认同,游客规模和旅游收益较高;多元化开发也有助于完善产业链,拉动多种产业发展。但该模式在当地生态与文化保护、外来开发商与当地社区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隐患。

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定向性篇7

[关键词]复原型文化景区;旅游吸引力;评价;主成分分析法;阅江楼景区

[作者简介]王倩,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旅游管理系学生,江苏南京,210095;王宇,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旅游管理系学生,江苏南京,210095;何桥昕,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系学生,江苏南京,210095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3)04-0054-0006

一、引言

目前,学术界关于“复原型文化景区”的概念尚无统一和严格的界定。2003年,格尔德纳从资源属性的角度将旅游景区分为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和人文景观类旅游景区两类,认为人文景观类旅游景区是由多个人文旅游景点组成,并以一定的自然景观为背景的相对独立的景区[1]。而所谓“复原”,根据柴泽俊在《试论古建筑修缮“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一文中的解释,是指“古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多有损坏或已残缺不全,可通过搜集资料科学地分析研究,将之恢复到原有状况,用以证实过去启示后人。”[2]据此,笔者尝试性地给出“复原型文化景区”的定义,即:构成该景区的核心人文资源(景观)历史上曾经存在过,或在历史文献、古籍中记载或提及过,然由于某种原因尚未付诸营建或实施,或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被损毁甚至消失,为再现该景观以供后人观览,今人根据古籍记载、实物图片或目睹者回忆,在原址或异地复原该景观,并被旅游业加以利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景区,如武汉黄鹤楼景区、杭州雷峰塔景区等。然而除个别复原型文化景区旅游业发展情况较好之外,在实践中,不少复原型文化景区大多面临着旅游吸引力不足、知名度较低的状况,亟须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给予实践上的指导。

旅游吸引力评价作为旅游吸引力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学术界对之的研究成果较多,如:宋振春等[3]以泰山为例,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了文化遗产旅游吸引力系统的主要构成因素及其内部结构;刘静艳[4]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对广东省南澳岛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蔡梅良等[5]使用不同的评价模型计算了南岳旅游地吸引力评价等级,并据此提出进一步提升该旅游地吸引力的对策;田敏娟等[6]借助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西安市楼观台景区旅游吸引力进行评判;张薇等[7]立足于世界文化遗产地殷墟“免费开放月”之后面临游客数量骤减和旅游吸引力下降的现实问题,剖析了遗产地旅游产品原真性开发应体现的四个内涵;黄震方等[8]综合运用tramo/Seats季节调整方法和多峰拟合方法,分析了无锡灵山景区1998~2009年游客变化的阶段性及波动特征,探索主题型文化旅游区的生命周期。然而,从总体上看,已有研究多围绕自然景区和传统的历史文化景区展开,而很少有专门针对“复原型文化景区”进行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以南京市最具代表性的复原型文化景区——阅江楼景区为例,试图通过对游客的问卷调查,定量评估该景区的旅游吸引力,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提升该景区旅游吸引力的对策建议,从而为有关部门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及进行旅游开发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概况

阅江楼景区坐落于南京市西北的狮子山巅,濒临长江。狮子山原名卢龙山,高78.2米,周长2公里,为六朝古都南京的江防要塞和历代的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景色优美,“狮岭雄观”在清代被列为金陵48景之一。

阅江楼历史渊源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公元1360年,朱元璋指挥8万伏兵在卢龙山大败陈友谅40万人马。朱元璋称帝后,于公元1374年,再次登临卢龙山,感慨万端,意欲在山上建一座高耸入云的楼阁,于是,他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并建造了“平砥”,不过因当时国库空虚,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撑阅江楼的修建,此楼终未建成。直到1997年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建设阅江楼景区,全部工程于2001年9月竣工并对外开放,从而结束了阅江楼600余年“有记无楼”的历史。复原后的阅江楼楼高52米,共7层,碧瓦朱楹、檐牙摩空,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和古典皇家气派,与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合称江南四大名楼,现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阅江楼景区的知名度与旅游吸引力仍不能与其他三大名楼相提并论,其游客接待数量仍处于一个波动发展的状态。

三、阅江楼景区旅游吸引力评价

(一)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旅游吸引力评价的基础和关键。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9-13]的基础上,并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本文将阅江楼景区的旅游吸引力因素归为四大类,分别为:旅游资源吸引力、旅游项目吸引力、旅游设施吸引力和旅游形象吸引力,同时把该四大类因素分解成16个具体指标,从而构建阅江楼景区旅游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如下(图2)所示。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通过对阅江楼景区游客的问卷调查获取。调查问卷共分两部分:一是关于游客个人基本信息的调查,包括其性别、年龄、客源地、文化程度、旅游方式、来阅江楼景区旅游的次数、对阅江楼景区的了解程度等;二是关于游客对阅江楼景区旅游吸引力感知的调查,要求游客对前述阅江楼景区旅游吸引力评价体系的四大因素(即旅游资源吸引力、旅游项目吸引力、旅游设施吸引力、旅游形象吸引力)16个指标分别打分,每一指标均按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设计,分别用1、2、3、4、5正向记分方式,分值越高,表示游客的认可度越高。

问卷调查工作于2012年10月在阅江楼景区展开,共向游客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3份,其中有效问卷375份,有效问卷率为95.41%。对375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者性别、年龄、客源地、文化程度、旅游方式、来阅江楼景区的旅游次数等社会经济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可知(表1),被调查样本中,男性占48.8%,女性占51.2%,男女比例基本相当;年龄以26~40岁的游客比例最高,占34.9%,其次为19~25岁和41~60岁的,分别占31.7%和18.9%;游客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其中大专学历占17.9%,本科及以上学历占56.8%,两者合计共占74%左右,因而对被调查内容有较强的理解力;375名被调查者分别来自26个省份,所占比率最多的省份分别为江苏(32.53%)、浙江(11.73%)和河南(8.8%),从省内外游客的比较来看,阅江楼景区接待的省外游客较多,其所占比例约为被调查者总数的2/3;大多数游客为第一次来阅江楼景区(75.2%),对景区情况不大了解(50.7%),因而可在很大程度上消除由于游客“先入为主”的印象对问卷质量造成的影响,问卷结果可信。

(三)评价方法选择与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保证原有信息损失很少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这些综合指标通常被称为主成分,主成分相对原始变量而言,更容易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有利于提高分析效率[14]。

1.信度检验

在对问卷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首先需对问卷进行信度测试,即计算克隆巴赫系数,以判断问卷的内在信度是否足够确保主成分分析的结果真实有效。通常,克隆巴赫系数的值介于0和1之间。如果系数不超过0.6,一般认为问卷的内部一致信度不足;达到0.7~0.8时表示问卷具有相当的信度;为0.8~0.9时说明问卷信度非常好。经SpSS16.0软件计算,本问卷克隆巴赫系数为0.888,说明问卷内在信度很高,问卷设计合理有效,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2.主成分分析

进行主成分分析须确定各主成分的权重,本文采用因子法求取权重,而进行因子分析的前提是要求原有变量之间应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为此,先对数据进行Bartlett球形度和Kmo检验。一般情况下,Kmo>0.9非常适合因子分析;0.8

为保证各个主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突出,最终所求得的权重更符合实际情况,还需要进行因子旋转。因子旋转就是要使因子载荷矩阵中因子载荷的平方值向0和1两个方向分化,大的载荷更大,小的载荷更小,从而保证因子载荷矩阵中的因子结构更加清晰。本文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来进行因子旋转。同时,因为在因子分析中,一般认为绝对值大于0.3的因子负荷就是显著的,所以将计算结果中负荷值大于0.3的变量界定为与主成分显著相关的变量。为保证因子分析的有效性,使得所有因子负载均显著,分析过程中剔除了“游览路线引导标志”、“卫生设施”、“安全提醒标志”、“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工作人员服务及时度”、“讲解员讲解”、“垃圾清理”等7个因子负载绝对值小于0.3的指标,对剩余的14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分析所得的因子载荷矩阵说明了各因子在各个主成分上的负载,即影响程度。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将小于0.3的负荷值剔除后得到新的更具代表性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主因子F1包括建筑物是否具有观赏价值、建筑物是否具有特色、文物古迹是否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江、山、楼、城资源组合状况是否良好4个指标,故将其重新命名为建筑与文化因素;F2包括雕塑展品丰富性和雕塑展品艺术价值2个指标,将其重新命名为旅游展品因素;F3则包含旅游活动项目丰富性、旅游活动项目是否具有特色2个指标,将其命名为旅游活动项目因素;F4包括了自然景观观赏性、自然景观丰富性两个指标,将其重新命名为旅游自然资源因素;F5包括了“在游客生活交际范围内,阅江楼景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如何”、“游客对于阅江楼‘江南第一楼’、‘江南第四大名楼’、‘中国十大文化名楼’的说法是否认同”2个指标,将其归纳为知名度与影响力因素;F6和F7分别只包含了“休息座椅的数量与位置设置是否合理”与“景区的卫生设施是否干净、整洁”各1个指标,将其分别归纳为基础设施因素和卫生条件因素。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同一个因子在两个主成分上的负载绝对值均在0.3以上,这里根据负载绝对值大小的实际情况,且考虑研究实际,将这些因子归入负载绝对值较大的主成分中。再根据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表3),得到因子得分函数:

F1=-0.014×X1-0.197×X2+0.426×X3+…-0.120×X12+0.030×X13-0.140×X14(1)

F2=-0.130×X1-0.024×X2-0.109×X3-…-0.065×X12-0.228×X13+0.021×X14(2)

F3=0.131×X1+0.033×X2+0.025×X3+…-0.078×X12+0.043×X13-0.149×X14(3)

F4=0.627×X1+0.778×X2-0.056×X3+…-0.020×X12-0.076×X13-0.140×X14(4)

F5=-0.130×X1-0.024×X2-0.109×X3-…-0.065×X12-0.228×X13+0.022×X14(5)

F6=-0.207×X1+0.075×X2+0.089×X3+…0.914×X12+0.144×X13-0.183×X14(6)

F7=0.175×X1-0.234×X2-0.156×X3+…-0.025×X12-0.034×X13-0.123×X14(7)

式中,F1、F2、F3、F4、F5、F6、F7为7个因子的得分,X1、X2、…、X14为14个评价指标的得分均值。

此时采用计算因子加权总分的方法对阅江楼景区旅游吸引力进行综合评价,采用上述7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得到阅江楼景区旅游吸引力C计算公式为:

C=16.837%×F1+13.688%×F2+12.455%×F3+10.347%×F4+9.422%×F5+8.604%×F6+7.248%×F7

最后计算得到阅江楼景区旅游吸引力C的得分为1.40,选取的7个主成分包含全部数据78.601%的信息,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说明阅江楼景区的旅游吸引力处于很低的水平。其中,卫生条件、建筑与文化、旅游自然资源因素吸引力得分最高,分别为4.05、4.02、3.73,说明这些因素对游客的吸引力最强,是景区整体吸引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因素较前三者偏弱,其吸引力得分为3.64,对游客的吸引力一般;而在旅游展品、知名度与影响力及景区旅游活动项目三个方面,吸引力得分最低,均在3.5分及以下(满分为5分),分别为3.50、3.49及3.22,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亟待改善和提高。

四、若干建议

鉴于阅江楼景区旅游吸引力较低的现状,结合其具体表现,笔者拟提出如下建议,以进一步提升其旅游吸引力。

(一)凸显文化内涵

作为“复原型文化景区”,首要的发展重点自然应当是抓住“文化”这一核心要义,着力打造景区的特色文化内涵,将景区建设与特色文化氛围融合起来。上文调查研究数据也显示,阅江楼景区的建筑与文化资源对游客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值得将其作为提升景区旅游吸引力的重点资源进行开发。且阅江楼景区地处明朝建国之都南京,依托这一特殊的城市历史内涵,在阅江楼景区的规划建设中侧重凸显其“明文化”主题,借鉴相关文化主题公园的案例,如“大唐芙蓉园”等,将阅江楼景区打造成以明文化为卖点,阅江楼为中心景观,再现明朝古风的大型历史文化景区。

(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不仅仅是复原型文化景区,大多数旅游景区都面临着“知名度=景区吸引力”的游客认知现状。阅江楼景区在“知名度与影响力”方面吸引力评价得分为3.49,而在所有的吸引力评价主成分中仅有“知名度与影响力”及“景区旅游活动项目”两项评分低于3.5,正说明了景区在知名度与影响力方面的吸引力的匮乏。所以,加大景区的宣传力度、扩大景区的知名度作为提升景区对于游客的旅游吸引力的重要手段,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在网络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最便捷快速的信息传播途径的当下,景区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和形象推广活动,以达到扩大景区知名度的目的,如通过官方微博与群众进行互动,进行景区相关的历史知识普及,或是通过网络平台景区定期举行的文化活动信息等等。另外,在加大景区对外宣传力度的同时,也需要注意景区的形象策划,向群众征集景区的专属商标形象、口号标语等活动,既能为景区塑造良好的公众印象,又能很大程度上增强景区的综合影响力。

(三)优化景区旅游资源组合,合理规划景区各项设施

旅游资源作为提升景区综合旅游吸引力的基础部分,资源组合的优劣是景区能否实现旅游吸引力“1+1﹥2”的关键因素。通过将分散的景点或旅游资源科学地整合在一起,增加游客在景区内的游览内容,延长游客游览时间,改变游客对于景区平淡的印象,从而实现景区吸引力的提升。阅江楼景区周边景点包括静海寺、天妃宫景区,如能将上述两者与阅江楼景区相连接,就能够依托周边的自然地理条件,扩大整体景区面积,形成景区板块效应,进行综合开发,在统一的管理下合理规划景区各项配套设施,从根本上实现旅游资源本身的优化组合。

(四)完善人文资源环境,丰富旅游活动内容

作为文化景区中的一种类型,复原型文化景区所具备的就是其他非文化类景区所无法拥有的深厚文化内涵和人文环境。景区开发需要凸显其文化内涵,而凸显文化内涵的首要条件便是完善景区的人文资源环境,更好地向游客展现景区的独特人文魅力。人文资源环境除了景区自身所具备的历史内涵与建筑资源外,结合景区文化背景设计、开展的旅游活动项目也十分重要。游客的旅游活动高参与度与美好感受是提升游客对景区满意度的重要环节。而调查研究数据却显示,阅江楼景区旅游活动项目得分为3.22,是7个主成分中得分最低项,对游客的吸引力最低,阅江楼景区亟须推出优秀旅游活动项目来填补这一方面的欠缺。具体可采用诸如“大明遗韵”文艺演出、“衣履大明”服饰艺术展等一系列既能迎合游客兴趣,又能凸显景区文化内涵的形式。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R·戈尔德耐.旅游业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柴泽俊.试论古建筑修缮“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J].文物世界.1996,(1).

[3]宋振春,陈方英,宋国惠.基于旅游者感知的世界文化遗产吸引力研究——以泰山为例[J].旅游科学,2006,20(6).

[4]刘静艳.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南澳岛为例[J].生态环境,2006,15(2).

[5]蔡梅良,钟志平.南岳旅游地吸引力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3).

[6]田敏娟,吴光卫.西安市楼观台旅游吸引力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3).

[7]张薇,方相林,张晓燕.世界文化遗产地殷墟旅游可持续吸引力提升研究——基于旅游产品原真性开发的新视角[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

[8]黄震方,俞肇元,黄振林,等.主题型文化旅游区的阶段性演进及其驱动机制——以无锡灵山景区为例[J].地理学报,2011,66(6).

[9]罗明义.旅游经济分析——理论、防范、案例(第二版)[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

[10]李晓琴,银元.低碳旅游景区概念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2012,27(3).

[11]王良健.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旅游学刊,2001,16(1).

[12]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定向性篇8

摘要:旅游吸引物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研究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对我国旅游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及内涵、旅游吸引物的作用、旅游吸引物开发的方向进行了分析,并就不同旅游吸引物开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旅游;旅游吸引物;开发方向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0-0052-04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传播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人们可以通过简便、快捷的方式找到并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知识及信息。这也使得更多的旅游者(潜在旅游者)变得日益理智与成熟,使得他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消费旅游产品时更有方向性、目的性。面对这些理智、成熟的旅游者们,“什么能吸引他们?”成为摆在业界专家学者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旅游吸引物”及“旅游吸引物的开发”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和热点。

一、旅游吸引物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旅游吸引物,国内外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各自的说法,到目前为止,没有被业界普遍接受的统一说法,但都承认旅游吸引物不仅仅包括景点景区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它涵盖广泛,内容丰富。笔者认为,旅游吸引物是能够吸引旅游者和管理者的所有因素的有效组合。

我们可以从3个层次理解这个概念:一是旅游吸引物必须能够吸引旅游者前去参观、体验;二是旅游吸引物必须能够让经营者和管理者(政府)投入人力、财力和物力以保护、保持或增强其吸引力;三是旅游吸引物先天自身的吸引力和后天附加的吸引力要能天衣无缝的很好结合并产生综合的多层次的强烈的吸引场,给旅游者带来超值的旅游感受。

二、旅游吸引物的作用

旅游吸引物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了旅游吸引物,那么该地区的旅游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无从谈起竞争,谈起发展。旅游吸引物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吸引旅游者、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进而影响其旅游行为,弃其它旅游目的地而选择我们作为其旅游目的地。这是旅游吸引物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作用。二是吸引经营者和管理者对原有的旅游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通过提供让旅游者满意的服务来扩大其吸引力。

旅游吸引物是开展旅游活动的核心要素,它与旅游者、经营管理者三者关系密切。管理者通过多方面、多渠道信息的收集及科学的调研,对旅游吸引物进行科学有效的经营管理,增加旅游吸引物的附加价值,使旅游吸引物更富魅力,对外的旅游形象更富号召力;当这些信息传递到旅游者后,促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刺激其出游;旅游吸引物吸引到更多的旅游者也为管理者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管理者再投资扩大其吸引力。这样周而复始,良性循环,不仅使旅游吸引物能够得到保护和发展,更会为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三、旅游吸引物开发的方向

旅游吸引物是旅游地开展旅游活动的最重要资源,旅游离开了吸引物就不能存在,这将从根本上影响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与市场状况。目前,我们已把旅游业的发展摆在了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因此对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发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文化类吸引物的开发

文化类吸引物的范围广泛,包括博物馆、历史遗址、文化主题公园、工业游览城、民族宗教游及与体育有关的旅游活动等等。

1.历史遗址的开发

历史遗址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保存下来的重要文物,见证了各国各地区的重要历史发展变迁,历史遗址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它保留和传承了文化遗产。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有着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这些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有特色的历史遗产,如广为人知的北京故宫,西安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山西的平遥古城,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甘肃敦煌莫高窟,云南丽江古城等等。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历史遗址的开发需要保持原有风貌,并适度增加与之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来满足游客的要求。对历史遗址吸引物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更合理的利用和开发,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减少旅游吸引物的拥挤,避免对旅游吸引物的破坏。像敦煌莫高窟珍贵的壁画就因游客拥挤,通风困难,有害气体剧增而使文物发生慢性败坏,而致油彩斑驳脱落,损失惨重。二是获得更多旅游者导向的途径,旅游者价值会积极引导管理者提高游客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在对历史遗址的开发上一改过去只讲开发不讲保护、只讲消耗使用不讲合理利用的状况,正在通过立法、旅游相关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以及专家学者的呼吁等多种途径,营造一个良好的开发历史遗址吸引物的环境。真正做到对历史遗址吸引物的开发,要既讲保护又讲永续利用。

2.博物馆的开发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十一届大会通过的章程,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达到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由此可以看出,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事实也证明,博物馆的确可以为游客最集中、最系统、最生动、最形象地展示各个国家和地区灿烂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科学技术等内容,满足旅游者高层次精神享受的需要。例如:浏览过文物收藏有“半壁江山”美誉的上海博物馆,以及藏品更为丰富的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中外游客,无不盛赞它们是大开眼界地欣赏古今文物瑰宝的“艺术殿堂”,而且是具体进行生动的爱国情操、审美情操的历史和科技教育的“社会课堂”。由此可见,博物馆是一种高品位的旅游吸引物,它能使旅游活动由单纯的娱乐升华为与满足文化需要紧密结合的高层次的身心活动,从而使现代旅游与传统的低层次旅游区别开来。

目前,我国文物系统的博物馆已达1357个,其中综合性馆812个、专门性馆265个、纪念性馆280个。博物馆藏品9506191件(套),有一级品42976件。接待游客9246.3万人次,其中外宾参观人数为287.3万人次。目前已具备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民俗博物馆、遗址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经济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宗教博物馆等门类,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性博物馆体系。从总体来看,我国博物馆吸引物在近几年虽有所发展,但与世界上旅游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更新观念。认清博物馆是一种具有高价值、高品位的旅游吸引物,充分认识到开发和利用我国博物馆旅游吸引物对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价值和意义。

其次,改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开发娱乐参与式旅游项目。当前,博物馆业在世界上的发展趋势,是将旧的封闭式陈列、平面单调的遗址展示及抽象的版面设计改变为新的开放式的、动态的陈列,观众由受约束的被动参观者,变成了可以参与活动的博物馆的主人。例如,伦敦、巴黎的蜡像馆则引进了声像设备,能让古人重新“复活”;芬兰有座“三温暖”博物馆,游客可以亲身试温,洗个20多分钟的澡,不必另外购票。还有些国外先进的博物馆,利用现代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把原来静止的陈列变成了动态展览,通过精心的空间组合,实现了内容设计和艺术形式的创新。又如,在戏曲博物馆内安排戏曲演出,茶叶博物馆内安排茶道参与品尝,陶瓷博物馆内安排制陶操作,都能收到与静态展示截然不同的效果。我国博物馆应努力借鉴和学习这些先进灵活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服务范围,尽可能地增添娱乐性、参与性强的内容,使博物馆更贴近人民生活,提高它的吸引力。

最后,根据旅游季节淡旺的实际,确定不同博物馆旅游吸引物各自的承载力,保证使资源在受到最大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以使博物馆特色旅游可持续发展。对于某些珍贵文物或遗址,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展出,如建造仿制品,供一般游客观赏、触摸;而对少数有特殊需求的旅游者或专家,要看原物或原址的可以高收费。这样既满足了各种旅游需求,又减少了文物被破坏的可能性。

3.体育旅游吸引物的开发

体育旅游吸引物是体育与旅游交叉融合而产生出来的具有旅游和体育特点的新型旅游吸引物。目前与体育相关的旅游和旅行市场每年的价值达1180亿美元,到2011年,旅游和旅行产业在全球GDp的比重有望达到10%,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体育旅游所创造的价值将占旅游总收入的25%。体育产业产值在美国排名第六,体育旅游消费在美国体育产业中排名第一。相比之下,我国体育旅游整体上约占旅游业年产值的5%,虽正以每年30%~40%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但与国外发达旅游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很多,如起步晚,有效需求不足,体育旅游吸引物实践主体观念滞后,现行体育旅游吸引物管理归口部门不明确,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体育旅游吸引物的商务管理人才匮乏,市场集中度低,整体上缺乏有实力的明星企业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体育旅游吸引物的开发上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做好宣传,牢牢确立品牌意识,树立良好的旅游吸引物形象。2008年我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在世界面前充分展示出了现代中国的良好风貌,为中国在世界上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递出了一张亮丽的名片,为中国以后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体育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二是丰富体育旅游吸引物的内涵,增强其可参与性与操作性,使其更富吸引力。体育旅游吸引物的项目资源、建设质量、项目规模档次、服务内容与质量都是吸引客源的基本条件。体育旅游吸引物的建设、项目资源要尽量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消费者,通过不断挖掘内部潜力,提高项目与旅游基地的含金量。同时,要不断完善和加强对旅游服务的管理,提高服务设施的科技含量以及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升服务形象,塑造旅游品牌与创造旅游特色,加快体育旅游无形资产的开发力度。最后,还要尽量缩小旅游吸引物的周期性与受众面产生的负面影响,不断降低旅游者的经济负担,切实提升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三是加强与其它旅游吸引物的横向联系,从旅游者角度入手,设计以体育旅游吸引物为主、其它旅游吸引物为辅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市场需求是综合性的,其中包括休闲健身游、体育赛事游、探险游、户外拓游、养性娱情游等等。在开发体育旅游产品时,应充分搜索市场需求信息,全面考察体育旅游资源分布情况,会同相关的体育部门、景区景点以及民间组织,开发适销对路的体育旅游产品,在市场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当前,与体育有关的旅游吸引物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因此,以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引导和激励大众体育旅游消费为出发点,大力增强体育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把拓展国内体育旅游市场与开拓国际体育旅游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加大体育旅游吸引物开发的力度,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

(二)非文化类旅游吸引物的开发

非文化类旅游吸引物的种类远比文化类吸引物的种类多,如受国外学者关注的、野生动物园、边境吸引物、自然奇观等等。结合我国国情及客观实际情况,我们应将重点放在边境吸引物及自然奇观的开发上。

1.边境吸引物的开发

国际上有学者就国际边界和它们所属环境对旅游的影响展开讨论,指出,边境能影响周边地区或是依附于它们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边境旅游吸引了许多好奇的参观者。旅游业在许多边境区域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如边境纪念碑、公园、国际飞地、跨境购物等都是为旅游发展作出贡献的边境旅游吸引物。我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陆地边境线东起辽宁省丹东市的鸭绿江口,西迤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北部湾,总长度约2.2万公里,与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接壤。180万平方公里的边境地区,其间或纵横或穿越着长白山、大兴安岭、蒙古高原、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喜玛拉雅山、横断山和云贵高原等十几座高大山脉和高原。或在这些山脉和高原之间,横卧着巨大的草原、荒漠和森林,还有蜿蜒曲折淌流的鸭绿江、图们江、乌苏里江、黑龙江、额尔古纳河、额尔齐斯河、伊犁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元江等大小数十条边界和出境河流。这样丰富的地理地貌资源及与各国在历史上长期的往来,这些都为边境旅游吸引物的开发创造了可能。

在开发边境旅游吸引物时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内容:一是选择与我国外交关系稳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与我国能和平共处的邻国的边境地区,这样在旅游吸引物的经营管理上以及保持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方面就会有可靠的保障;二是开发的边境旅游吸引物要既能吸引本国旅游者,又要能吸引邻国的旅游者,要使其特色富有综合性;三是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一方面,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是构成旅游吸引物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对两国文化都有着深刻了解的工作人员可以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加深旅游者的满意度,增强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

2.自然奇观吸引物的开发

自然奇观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通常我们说的自然奇观有天文奇观如天空出现彗星,北极的极光,某些天体在特定时间发生不同以往的变化等;地貌奇观如桂林特有的喀斯特溶岩地貌,云南石林等;建筑奇观,如埃及金字塔,英国巨石阵等等。有的奇观具有可观测性,可预知性,而有的奇观则具有偶发性和突然性。对于旅游业来说,前者作为旅游吸引物更具有开发和利用的意义。对于这些有开发价值的自然奇观旅游吸引物在开发时要注意两点:首先,这些自然奇观旅游吸引物往往很脆弱,具有易损性,所以要在研究好保护措施后再予以开发,避免发生像秦始皇兵马俑在挖掘出土后迅速失去原先美丽色彩那样的悲剧;其次,自然奇观旅游吸引物应有具备相对丰富的专业解说人员为游客进行解说,以使旅游者加深对自然奇观的了解,这样更易与自然奇观旅游吸引物产生共鸣,放大其吸引力。

综上所述,我国在旅游吸引物开发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我们要更多地借鉴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强我国对旅游吸引物开发的研究。这种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开展。横向方面,应注重旅游吸引物与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变化、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各个层面的横向互动与融合,努力拓展学科研究的新视角和新内容;纵向方面,必须加强对旅游吸引物发展及其变迁的研究,探寻其发展规律及未来的趋势变化。通过研究,以期用理论指导旅游业发展的实际,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定向性篇9

体育赛事旅游的资源优势

体育赛事旅游价值的分析体育赛事是否属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2003年2月24日、2003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我国学者郭来喜先生对旅游资源也有这样的定义: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据此,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认定归属事件旅游范畴的“体育赛事”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即独特的地貌和历史遗存、社会风俗文化等.体育赛事便是属于后者的旅游资源.当它在空间上被固定之后便成为了旅游产品,能够吸引旅游者前往,并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是体育赛事文化的现实表现体,它能为游客提供观赏和体验的愉悦的精神享受,并能融合一定旅游空间的旅游产品,引导游客进行另外的旅游活动.体育赛事拓展了旅游资源的包含范围,传统的旅游资源依靠一定的历史遗存,但对于体育赛事举办地来讲,如果存在理想状况,它甚至可以将荒无人烟的沙漠变成人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无疑,它极大地扩张了体育产业的涵盖面,为加大“购”、“娱”的经济动力能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为实现旅游业、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循环利用的资源.体育赛事旅游资源的优势体育赛事旅游属于传统节事旅游(事件旅游)的一种,与传统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相比较,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主要有:第一,更广泛地吸引不同的旅游群体.现代生活的节奏和高强度,令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为数不多的假日选择能够远离日常生活环境的活动.他们希望体验一下轻松新鲜的环境,渴望回归自然的归属感,同时,也更加注重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改善.那么,将体育赛事作为一项旅游活动无疑能够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上述要求.当旅游者来到体育赛事的举办地,他们一方面是各项体育赛事的参观者,甚至是参与者,另一方面又是城市的旅游者,并常常超过预期地到达城市周边的旅游景点.多项休闲活动的组合使他们对于目的地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因此能够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第二,更有效地弥补传统旅游资源的不足.大型的、具有市场号召力的体育赛事,在举办地自身旅游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也依然能够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因为此时,观看或是参与到体育赛事活动中,已经具有了相当于传统旅游产品的吸引力,由此而进行的旅行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本身就是旅游,其旅游目的就是体育赛事.比如很多古老的城市或是欠发达的地区,在大多数旅游者的心目中,很可能由于长期观念的束缚和自身的旅游吸引力不足而难以成为假日休闲的热点地区.但是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却令很多消费者产生前往该地区的旅游动机,也可以说,他们旅游的目的就是这样一场大型的体育赛事活动[10].第三,具有很强的旅游后续效应.大型的体育赛事给举办城市带来的旅游效应,不仅仅限于赛事举办期间所创造的效应部分.对于主办城市方来说,通过大型的体育赛事活动吸引各方旅客所带来的信息,往往能够从中发现很多的规律和商机,并由此进行新的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开发.一场成功的体育赛事过后,主办方都会根据大量参观者的需求,再进行一些后续活动的策划,不仅将其作为日后吸引更多旅游者的特色项目,同时也为体育节事赋予更多的人文意义.并且通过举办大型的体育节事活动,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了社会环境,为前来参观的消费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良好印象的形成为日后更多旅游者的到来提供了口碑和可能.这些效应在体育赛事举办期间不能够完全地体现出来,因此,大型体育赛事具有较强的旅游持续和后续效应.

体育赛事旅游的特征属性

效益的高效性与组织的具体性赛事旅游活动具有动态性,它在空间和时间上不受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的限制,体育赛事可以作为动态旅游资源来替代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但体育赛事作为一种观战类的旅游产品及依附其生长的其他类旅游产品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不可转移性,本身作为一种短期、定点的组织活动,它所产生的赛事旅游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相对的集中性.一般来说,体育活动或大型赛事都发生在规定的时间及空间,同时伴随着旅游活动而形成的旅游流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时空局限性,因此短时间内所产生的旅游经济效益显得更为高效.作为最大型的体育赛事,奥运会曾让旅游业十分疲软的巴塞罗那成为整个欧洲的第三大度假旅游胜地,让美国的盐湖城成为会展旅游的一个新热点,让澳大利亚政府将80多亿澳元的旅游收入装入囊中……体育观战和大型赛事旅游作为影响极其广泛的旅游项目,不管是奥运会、世界杯还是其他大型体育赛事旅游,其赢利都是巨额的.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北京奥运会财务收支和奥运场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结果》,公告中说,根据截至2009年3月15日的实际收支数、后续应实现收入和待结算支出的统计结果,北京奥组委收入将达到205亿元.纵观历史,每一次大型体育赛事都给举办国在建筑、交通、市容环境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各种赛事主办国因赛事旅游和观战旅游而获得高额利润.而高效的收益无法脱离具体细致的活动组织,因为,这种自然引发性旅游活动的开展必然要受到比赛的影响,赛事旅游活动的内容、接待安排和目标市场都与比赛情况密切相关.赛事旅游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比赛的性质、参与者的情况和赛程的安排来具体设计.组织者设计的主题活动大都以赛事活动为核心;传统的观光、休闲项目也需要依据旅游者观看比赛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旅游者的国籍、偏好等个体特征来进行选择和组织;甚至考虑到如果比赛是分轮次进行的,旅游活动的安排还必须相对灵活,以适应每一轮次的胜负结果给旅游者带来的影响.赛事旅游活动的组织除了必须与比赛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外,还应考虑到赛事旅游者在消费方面的特征,尤其是消费的情绪化特征等,故体育赛事旅游更是一项细致、系统、预先策划的活动.

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定向性篇10

abstractagriculturaltourismpromoteseconomyandproductionaswellasemployeeinundevelopedarea.Butrestrictionsremainpreventingfullydevelopmentofresourcenowadays.thearticleintroducesagriculturaltourisminLianjianngcountyandanalyseshowtoconformingresourceinvestigation,planningandmarkingservicesystemtoagriculturaltourism.

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旅游一般缺乏现代企业投资、规划和管理,旅游资源粗放式开发可能造成资源破坏,难以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对地区经济的持续带动。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发展农业旅游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县级区域正陆续完成本地的旅游产业规划。[1]但受资金、基础设施制约,欠发达地区农业旅游规划容易流于形式。这些地区有限的资源不仅要用在旅游景点的建设上,还要致力于利用各种市场营销手段使之真正成为市场中有吸引力的竞争者。以湛江市资源普查为契机,笔者对湛江下辖廉江市旅游资源进行考察,探讨农业旅游资源的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途径,对廉江市农业旅游营销作出实例分析。

一、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旅游的重要意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集生产、游乐为一体的多功能观光农场,利用区域性的特色农业种植园、特色农业养殖场建起旅游设施,通过广告策划,吸引大批城市居民全家前往休假、游乐,吃放心菜、尝无污染果,并留宿农场与庄园。我国旅游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涉及这一领域。[2]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一般少人造乐园和现代文化色彩,但自然生态和农耕文化的回归成为对城市居民的一种重要旅游吸引力。在旅游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今天,旅游者对于回归自然、领略农业文明和参与性很强的各项农业旅游项目兴趣很大,市场广阔。

(一)欠发达地区农业旅游营销研究的意义

农业旅游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农业生产的收入可以作为保底,生产成本普遍不高,并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来实现生产服务,旅游收入附加值高,对农村地区提高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以及保护生态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一些旅游资源较丰富的欠发达地区,农业旅游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良好机遇。

欠发达地区在人才和管理上受到一定制约,农业旅游先天配套条件不足,旅游产业薄弱,无法充分协调旅游资源、产业、营销的关系,在欠发达地区经济、交通的制约下暴露出一些弊端,常常会造成地方政府有旅游资源就能迅速发展旅游经济、就能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偏颇观念。因此有必要全面整合旅游资源,用各种现代市场营销的手段来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旅游发展。

(二)农业旅游营销的“两手抓”

农业旅游首先要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包括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主题提炼、形象定位,以及生产领域的路线、配套设施、服务水平等软硬件的建设。进入到信息社会的今天,生产流通过程对于实现效益至关重要。农业旅游客源市场侧重国内特别是附近地区的游客,旅游资源侧重打造农村自然环境及生产活动。[3]必须借助丰富的资讯向目标市场的旅游者传达产品和服务的特色,吸引旅游者的注意;以市场的拓展为重心,重点抓好旅游产品的生产、定价和销售三个主要的售前环节。并建立便利的销售网络实现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的联系,根据市场反馈不断调整产品,最终实现旅游经济的再生产。

二、廉江市农业旅游营销对策

(一)农业旅游发展背景

廉江市地处雷州半岛北端,是湛江市下辖县级市,廉江市农业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农、林、渔业都具备开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有湛江糖、蔗主产区,红江橙等菜蔬果品基地,四季蔬果不断。黎湛铁路纵贯全境,325、207国道和渝湛高速公路从南部穿过。在区域经济联系日强的趋势下,廉江作为沟通西部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也逐渐提升。农业旅游现状与资源的丰度相比处于滞后状态。

(二)廉江市农业旅游营销策略

邻近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新的亮点,后来者要重新获得市场配额就必须以游客需求为导向进行旅游线路的生产组合,其色农业资源是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是保证,服务是直接面向旅游者的软环境。廉江市应重点抓优势资源的建设配套,提高从业者素质,树立鲜明的旅游地形象,增强地区旅游吸引力。

1.重点资源与主题

通过对普查资料的分析,廉江市的优势资源是绿色生态游,这是近期的重点开发线路。把廉江的旅游定位为:绿色廉江之旅――红树红橙红土地,红红火火生态游。其中最具特色与优势的景点有如下几处:

(根据2005年廉江市旅游资源普查资料整理)

2.形象策略

把握本市旅游重点景区“中国内陆最大片的红树林、最丰富的物种、最长见识的游览和最深入人心的生态观念”,作为形象设计的重头戏。并把这种生态意识贯彻到廉江之旅的整个过程。红树让我们看到广阔、坚强与希望,重审生命的轻与重,让人体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以高桥红树林生态旅游和鹤地水库休闲旅游为主线,以季节性的水果生产为特色和亮点组合线路。

(三)廉江市农业旅游定价策略

制定正确的价格策略是吸引游客的手段之一,更是实现旅游业创收的必要途径,要克服随意性,用科学的方法去制定这个“风向标”和价值尺度。旅游产品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生产,包含了大量无形的服务[4],廉江现有农业旅游小本经营为主的模式使得旅游定价比较混乱、不稳定性强,要在旅游者中形成强的竞争理和良好声誉,价格必须进一步规范化。廉江市处于东部沿海区域,本地的物价水平已经相当之高,进行综合性生产后形成的旅游产品必然也就价格偏高,竞争力下降。

1.旅游基本价格

分析廉江市农业旅游的现状和区域经济的整体情况,应以扩大市场份额作为目标,抓住重点景区和主要活动项目,迅速占领粤西的主要农业旅游市场,在此基础上扩大影响力,对广东其他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广西东部地区产生一定的辐射。

立足于上述目标,廉江农业旅游对整个粤西地区应定位于获取较大市场份额,采取渗透定价策略吸引市场。但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复制技术较为简单,并能够大批量生产,仅以低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砝码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借助红江橙、荔枝、龙眼等岭南佳果生产基地着力提高旅游产品品味,以合理的价格和更优质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旅游企业介入不够的情形下,政府和物价部门也要完善其宏观调控职能,在价格制定方面加以指导和限制,克服农业旅游定价的随意性,促进旅游价格机制的良好运行。

2.旅游非基本价格

农业旅游往往起点不高,多数只停留在食、住、行这些基本生理需要层面,同时这些相关的供应设施档次也偏低,总体利润率不高。在增加旅游收入方面,非基本价格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充分调研,掌握市场信息,结合专业人士、旅游者、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多方意见,可开发出更多的旅游娱乐和购物产品,提高旅游经济收入。廉江市旅游购物类产品长期存在很大缺口,这也是农业旅游价格难以进一步提升的瓶颈之一,制约了旅游的经济发展。

(四)廉江市农业旅游产品销售

廉江农业旅游多数以家庭、果园为单位分散经营,规模小、销售资源匮乏。大大小小的果园、农庄都希望搭上旅游的“快车”迅速发展经济。在这样经营模式下,促销手段及销售渠道都比较单一,很难适应季节性变化和旅游市场的高度竞争。廉江市的旅游促销缺乏独特的品牌意识,只作为湛江市旅游整体的一个构成部分向外界推介。这种大杂烩式的旅游宣传促销很难吸引个性化发展的现代旅游者,必须辅以反映自身旅游的鲜明个性的宣传材料、音像制品等进一步推销。廉江“红橙旅游文化节”的节庆品牌宣传促销颇具成效。“红橙节”叫响了“中国红橙之乡”和“南国电饭煲之都”两个品牌,使各地客商更加了解该市的投资环境。[5]红橙旅游文化节已经形成一个很好的品牌效应,其影响也不仅限于旅游行业,但一年一度的季节性很难形成长效机制。应藉此契机,结合其他种类水果花期、果期,适当配置相应休闲活动,努力克服淡旺季过于集中的弊端,发展当地旅游经济。

销售渠道比较单一,也影响着旅游经济的发展。为扩大旅游产品销路政府部门和当地旅游企业通力合作,寻求更为多元化的销售渠道。其中建立有效的分销网络进行营业推广在销售资源不足时是很有好处的。网络传媒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传播途径,经济有效,应该好好利用。而廉江市的旅游景点图文资料不丰富,资讯更新和互动功能落后,宣传效果一般。

三、结论

农业旅游在生产经营上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和营销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欠发达地区农业旅游的发展更应该对资源进行充分调查发掘潜力,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生产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以有吸引力的价格、多样化的促销手段和销售渠道来开拓市场,促进农业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勤飞.对制定县域旅游业发展目标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5;(1)

2.程道品,梅虎.农业旅游研究综述[J].改革与战略,2004.10

3.戴雪梅.论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3)

4.菲利普?科特勒等.旅游市场营销[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