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设计与思维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9:26

创意设计与思维训练篇1

关键词:图形创意;思维训练;教学

0绪论

图形是平面设计的重要元素,被称为“视觉语言”。图形的主要功能是传达信息,有利于信息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在设计过程中,一切设计都将物化为形象。图形可为一切理论性观念提供它们知觉等同,能为自然与社会的网状结构提供多维度的展示,更能切近生活原型…因而“看”(图形)比“读”(语言)更煽情、更具诱惑力。图形设计的学习和训练意在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力、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表达力,以图形的方式物化思维过程,通过理性思维分析、感性思维进行想象、联想,发散性思维进行创作。课程中通过不同阶段的训练让学生能够通过分析事物的过程,联想与想象,最后形成自己的初步设计。对图形创意这门教学课程主要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进行课程实践,通过思维训练过程与内容、思维训练方法、两个方面为指导思想。

1思维训练的过程与内容

图形创意课程的教授时间共四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形象思维训练,课题训练――从源开始――师法自然。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重新了解自然,发现生活。通过拍照,解构性写生,来真真正正的了解自然、发现身边的美,学会从自然中提取素材,寻找设计源。此次写生不同于以往只是注重描绘具体的景物,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从内到外、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解剖性、解构性写生,从设计思维的角度重新描绘。课题意在让学生留意身边的事物并学会用心观察记录,学会从自然中提取元素,在写生的过程中有所顿悟,并进行图形创作。第二阶段为发散思维训练,课题――基础形的联想。通过圆形、方形、自由形为基础形进行联想、发散,通过命题训练,一个圆、两个圆、多个圆、方形、自由形进行联想,从单个的形式设计到多个形式组合设计,让学生学会利用基础形去重组、拓展进行新的图形创意。趣味性贯穿整个课题,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轻松愉快的完成课题。通过此次课题可以对学生的图形创作进行分析,并引入第三个阶段的命题式设计。第三个阶段为快题设计,通过课程中命题要求来进行设计。主要结合具体的事物来进行图形创作,例如以山、水、花、动物等为原型进行抽象图形创作,从身边经常接触到的事物来进行图形的提炼概况,这一阶段主要从形态方面进行训练,通过形象提取、联想、变形、夸张、重组结合、渐变、解构等手法进行图形训练,从实景实体中转为抽象简化的图形。

2思维训练的方法

创意思维是图形创意课程训练的核心方法,一般而言,“思维”是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情绪、意志这一系列心理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可以细化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知觉思维、灵感思维、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单一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倾向性思维和反馈思维等。图形创意课程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不同阶段课程的训练,让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学会应用不同思维之间的转换来进行创作。

2.1形象思维――分析综合

思维的训练实际上是概念物化的过程,思维应当物化为视觉的形式,形成可传达、可沟通的平面词汇。形象思维是最为直观应用最多的,图形创意通过图文结合进行思维的展现,文本是抽象的,因此要将抽象的文本转换为具象的图形是形象思维的展现。因此形象思维作为思维训练的第一环节,课题训练一中将写生的实体进行图形的提取需要用到形象思维,加以简化、夸张、变形等手法进行图形的提炼创作。课题训练三种将抽象的概念、实物进行物化也需要用到形象思维进行加工提取,分析与综合。

2.2发散思维――演绎归纳

发散思维是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是训练创造力的重要方法。课题二通过不同基本图形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内到外、从一到多,将毫无关系的基本图形通过创意过程中添加元素、组合进行演绎归纳从而使其联系到一起。

2.3灵感思维――积累与观察

灵感思维是借直觉而进行的快速、顿悟性的思维。在设计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应用到灵感思维,但是灵感思维来源于生活和丰富的积累。兴趣和知识的积累以及对事物的观察和留意是灵感思维的重要来源,也会经常应用到设计中。特别在图形创意的后期,基于一定的积累,在创作的过程中多来源于灵感的碰撞。

图形创意课程中也应用到到抽象思维、灵感思维、逻辑思维、系统性思维等等,这些也为图形创意提供了不同的思维模式,通过课题的训练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会不同思维的切换与融合,灵活的应用到创意设计中。

3结语

图形创意课程应主要针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图形创意表现能力和设计文化素养三方面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课程通过创意思维训练贯穿课程,在进行三个阶段的训练建立图形语言,在教学过程通过中加强学生对图形创意原理的分析和理解,并观察、积累、提炼、综合运用多种创意技巧,进行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多方面的训练来探索图形创意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获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视觉效果,从而准确地表达思想和主题,并对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珊妍.图形创意[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周至禹.艺术设计――思维训练教程[m].重庆大学出版社.

创意设计与思维训练篇2

一、字体设计中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创新思维的涵义

创新思维是指通过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不同于常规的思维,其本质就是突破传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创造出独特的、别具一格的、有现实意义的思维成果。而艺术作品的精髓就是在于创新和创造。每一个艺术作品,每一项设计,它的灵魂都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这才是创新思维的真谛。字体设计作为艺术设计大军中的一员,创新思维是每一个即将进入这个行业的学生们应该具备的素养,其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必须从学校开始抓起,重视创新思维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2.训练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

对于占据字体设计半壁江山的创新能力,在中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对创新思维训练加大改革力度。首先要制定科学的适应本校学生的教学目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纲领。但是具体的训练计划必须由各个教师根据本班的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切不可墨守成规、生搬硬套。在创新思维训练中重要的两点是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要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为大家引经据典,多举一些优秀的字体设计案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摆脱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的局限,突破固有模式,在设计时能有新想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逆向思维的养成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字体设计创新性的提高。逆向思维就是打破固有模式,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这样可以使学生创造出别具一格、完全属于自己的设计理念,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关于传统字体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创新性思维教学的训练

在传统的字体设计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都放在对文字结构和书写规律的掌握,一般都以拉丁字母和宋体、黑体为基本字体展开临摹练习。在课堂中教师一般只强调书写和作业的完成程度,仅仅是熟练地书写中外文各种字体。而对文字设计的创新性培养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仅仅是固有的大班教学及讲述课本内容。大多数中职学校关于字体设计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很少,甚至是没有。学校也并不重视对创新思维的训练,不将此作为教学重点。这种实践性、创新性的课程也难以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因此很多学校仅仅是作为面子工程,敷衍了事,学生难以得到足够的创新思维训练。

2.创新性思维训练模式化、教条化

学生的创新能力不高,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条化和模式化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一成不变,仅仅是讲解书面知识或者是ppt,对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模式化、教条化,以临摹为主,以书面形式作为考核标准。因此,很多学生习惯性地模仿教师或书本,整日埋头于大量的练习作业,这样长年累月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许多教师的教案甚至几年都不变,如果教师是这样,那么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也就会逐渐降低。教师都缺乏创新性,学生又该如何提高创新性思维呢?

三、如何解决创新思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教学计划方面,学校应加大对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增加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时间,进行多样化的训练。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有思维的碰撞,突破书本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程考核方面,突破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多样化考核,例如可以以完整的字体设计作品作为考核内容,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定考核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促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的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面上升到实际操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创作。比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校内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参加比赛,或者引导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型设计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可以加强不同院系甚至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举办各种艺术设计、文字设计展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其创新能力。

2.将字体设计与其他创意相结合

创意设计与思维训练篇3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设计方法学设计思维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实践性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具有行业竞争力人才的有效途径。现阶段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应围绕社会职业能力要求,变单一的技能训练为创新能力培养。要根据社会环境变化,变教学生“学什么”为教学生“怎么学”。“怎么学”就意味着需要方式、方法引导,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导入设计方法学尤为重要。因为“设计方法”强调设计语法的通用法则,它侧重的是如何做的方法问题。

一、我国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现状

设计基础课程需要解决的是形态、空间、线条、肌理、色彩等设计元素,记忆空间分割、平和、统一等设计原则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一般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速写、构成基础、图形设计、文字设计、编排设计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速写是解决造型问题的,构成、图形设计或图形创意、编排设计是解决空间、创意、编排、设计原则问题。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应注重基础与专业创新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艺术性与科学性兼顾,以适应现代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传统基础教学中缺少设计方法的教学环节,缺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衔接环节。“设计方法学”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科的方法起点和过渡的关键环节。

二、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方法学的实施现状

1.设计方法学的起源

二战后,西方国家消费模式由战前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产品设计涉及的因素越来越复杂;二战前基于设计师个人经验的设计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复杂的社会需求,基于团队合作和科学理论设计方法成为二战后设计理论研究的重点。

与战前基于个人经验的零散的设计方法不同,第一代设计方法学研究试图建立起基于团队合作的系统的设计方法学;像定义科学活动一样定义设计活动,建立“设计科学”;相应的,其关注的重点更多的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行为而非具体设计。

西蒙将设计定义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将方法视为有目的地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设计的创造的过程就成了对问题的分析和决策的过程,正如archer提出的设计程序。

在早期教学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早期,里特尔发起了他称之为第二代设计方法学的研究。其重点是对“不良问题”和“基于观点的信息系统”的研究。

2.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方法学的实施现状

设计方法学是自研究设计的一般性方法、技巧、手段、进程及规律的一门新型综合学科。是以系统工程的观点分析设计的战略进程和设计方法、手段的战术问题。现代设计方法学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工程设计、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美学、思维科学等多领域,强调创造性,是一门研究开发和设计的方法论的学科。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国内的“设计方法学”往往就是“工业设计方法学”,只有工业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中有关于“设计方法”的设置。在广告设计、动漫设计、室内设计等设计专业少有学校开设关于设计方法的课程。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方法学”课程体系的建立

1.理论模块

这一模块提供设计方法学的学科构建、范畴,介绍对设计方法有重大关联的交叉学科、理论,以及设计方法的各种思潮。

“如果我们打算理解或解释一件艺术品,我们预先所要作的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去制造某些指导性的原则”。阿恩海姆的视知觉研究作为视觉传达专业的方法学学习比人机工程学更适合,也是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方法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

2.思维训练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从理念转化为思维过程,有针对性地根据各专业特征开发相应的思维训练课程,进行逻辑的或是直觉的思维训练。通过思维的收敛与发散、抽象概括与具象描画、理性思考与非理性跃迁等方式技法思维智能,促进创造力的发挥,达到创新设计的目的。

我国设计教育中设计思维的训练大都与专业结合,因此受到专业性质的诸多局限,例如视觉传达的设计思维多为图形创意方面的训练,产品设计的设计思维多为造型的想象与表达的训练。但是综合多方面因素,作为基础的设计思维的训练应当超越专业局限。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维训练课程中着重将艺术的想象力和设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从而开启学生心智。使设计思维的训练不只停留在视觉传达专业的图形创意,产品设计的关于造型的想象力与表达上,而是打破壁垒,进行最基础最宽广的思维训练,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

3.方法训练模块

现代设计教育越来越注重思维与方法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前瞻性的艺术设计新生力量,避免学生停留在单纯的技法层面,建构其独立思考的设计生涯。

科学的设计方法将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从而提高创造能力;不断增长的创造能力可促成更多方法的形成与逐渐成熟。通过专业对口训练,以传达各专业设计通常遵循的作业法则,通过规范化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作铺垫。在这一过程中,将理论模块与思维训练模块成果相结合,进行实践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

设计方法论的培养与训练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讲授与训练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课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建立相应的设计方法与路径,与依靠灵感的感性设计共同构成相对完整的设计方法。

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方法学的导入与实践――以广告设计专业为例

1.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现状

作为从事广告设计的设计师,不仅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综合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要具有市场意识;既要注重实践的探索、设计创意的开发,又要注重设计理论的学习、设计观念的变革。在广告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增加与设计艺术相关的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视野开阔的知识空间。拓展设计者创造性思维,适应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广告设计包括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广告创意、图形、字体、版式、电脑执行等是最具整合性质的专业技能。策略、创意、设计与制作是广告公司处理项目流程的重要阶段。大广告公司与中小型广告公司分工与流程有所不同。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对处理广告个案全流程的知识理解与技能掌握尤为重要。

2.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导入设计方法学

自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启动以来,以“行动就业导向”的教学方法和“工作工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正在建立。设计方法学的教学中正是强调“问题的解决”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以“方法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设计方法学的教学在课程训练上着重强调研究型设计与跨界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服装设计等,甚至与其他工学、理学相融合,以期达到全面的设计训练。广告业是创意产业中最具活力的部分,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在现代生活观念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传播中起着重大作用。广告服务的客户类型千千万万,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单单沉浸于一门学科中。

设计思维与方法中“逆反法”、“发散法”、“突破固定模式法”、“设计诊断法”、“头脑风暴法”、“联想与联系法”、“素材库法”、“草图法”、“系统法”、“布局法”、“化繁就简法”、“结构重组法”等都可以很好地在广告设计专业中的课程训练中加以实施,同时可以与广告策划、广告文案、广告创意相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在今后的职场实践中的应变反应、分析判断、综合思考、研究转化等能力。其中设计思维模块的教学与训练特别注重跳跃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并重的教学训练,更是与广告市场注重创意、紧密连接市场的属性相吻合。

五、结语

通过设计方法与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形成设计思维的方法与习性,掌握设计交流与表现的策略,获得深层的设计经验。设计方法与思维的训练对于设计专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为后续课程和专业课程,如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等课程奠定了创意、创新能力基础,是通向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的桥梁。不仅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参考文献:

[1]林家阳.林家阳的设计视野――设计创新与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

创意设计与思维训练篇4

一些艺术类院校都开设了思维训练相关的课程,从而更加直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其他基础教育的设计课程,学生往往就会忽略在思维训练课程中的思维方式,以固有的思维去进行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在其他设计课程设置中加入思维训练的相关课题。同样,在图形设计课程中,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逐渐开拓设计思维,寻求更多图形设计的方式方法,达到创新学生思维的目的。

1.想象力与趣味性

对于刚开始接触图形设计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使他们对于图形的变形感兴趣,并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传授技能的应用。引发趣味性是最重要的,也是学好设计的关键,它会让学生积极地展开他们的想象力。学生只有对于图形设计产生趣味,才能主动地去想象、联想,接受教师所讲授的设计方法,从而开拓设计思维并逐渐发现更多的设计方法,促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个循环开始于先让学生对于身边熟悉的图形进行创意变形,寻求新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构思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并利用收敛思维将图形进行反复设计、推敲,最终将其结合,通过新的视觉形象表现出来。

2.创造力与知识储备

当学生对图形设计这门课程产生兴趣之后,便会主动地去尝试各种思维方式和设计手法,但是对于图形的设计不可能凭空去创造,这就需要学生充实自己的头脑。雄厚的知识储备会使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并通过专业的设计反映在图形上。这种视觉上的语言不仅需要长时间专业知识的积累,更要求学生多阅读非专业性的书籍,进而使自身的修养扩展到文化的层面。当然与此同时专业经验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俯瞰世界。

从专业的设计中总结经验会让我们的思维得到拓展,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最终应用在图形的设计之中。不过常规性的知识与经验也会束缚我们的思想,成为创造性思维的羁绊,这就需要教师做更深入的指导和启发。图形设计本身就是思维运动的过程,创新思维可以帮助视觉形象和内容主旨准确地表达。只有打破思维的局限,将异于常规的要素进行理性地分析并组织起来,这种分析才可能是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头脑风暴等,然后通过感性的设计将其表达,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达到课程的最终目标。

3.潜能力与独创性

在短短几周的图形设计课程中,教师能教授给学生的只能是设计的方式方法,而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最终需要掌握的是怎样去创新思维,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后做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发挥自我的潜能力。除了阅读相关书籍和总结设计经验,还应该对图形做重复性的设计。所谓重复性的设计,不仅仅指的是从经典图形中去临摹和借用,还应该主动地观察身边一切事物,在自然中去发现可能为设计所用的符号、图形,并从中提取出草稿,再经过逻辑思维进行反复的修改完善,这样的图形设计才是用心去思考的,也是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力的结果。如果教师懂得挖掘学生的潜力,每位学生都会设计出富有独特个性的图形。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想法、理念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在图形设计课程中,学生独特性品质的培养是创新思维训练的关键。

4.表现力与传播性

设计者对于图形的设计是希望能够更加直接地表现诉求本身,通过理念信息的传达来实现最终的传播,所以教师在课程设置中也应该添加相关内容,把对于图形设计中的创意思维同样应用在相关媒介中,使学生懂得学以致用,从创意到设计以及如何应用于成果都要体现在平时的训练中,最后达到理论与实践、创意设计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目的。在整个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思维的引导,以免学生走入设计即为了设计本身的误区。设计是一种方式,学生在训练中要学会利用这种方式,让观者对图形的设计进行阅读,理解图形深层次的概念,达到表现设计者意图的目的,而不是仅仅为了强调表面形式做刻意变形。社会已经进入到读图时代,读者在图形观看、看懂、产生兴趣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图形表现和传播的重要性,所以在图形设计课程中,要求教师和学生也要注重图形设计表现力和传播性的创新思维训练。

二、结语

创意设计与思维训练篇5

由具象到抽象的教学原则。最终根据造型实践在其专业领域的应用规律和重要性,系统地阐述了非艺术生造型基础课的教学思路及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逐步来确立非艺术生的设计观念,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并掌握恰当的表现手法,为顺利地进入专业设

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形体设计思维意象表达

非艺术生在进大学之前几乎没有接受任何的造型基础训练,但有些学生往往从事的专业却是与造型息息相关,比如数字媒体技术、广告学、城市规划设计等专业。这些造型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将一直伴随在他们左右,对他们的专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但非艺术生造型实践课程的学习时间短且无基础,决定了该课程不能完全按照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更不能按照传统的造型基础入门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我们必须结合非艺术生的自身基本情况和专业培养方案去探究适合这门课程独特的上课内容与形式。

一、学习思维的变化——从造型中领悟设计思维

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最普遍的理解就是立足于学生各自的世界观、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等基础之上,结合专业化的训练去开发他们的艺术思维能力的一种活动。这种造型能力的培养对于非艺术生来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他们所接受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所以,针对这些在入学之前就没有经过专业化训练的非艺术生来说,短时间内要培养出超强的造型能力是不太现实的。我们必须在灌输设计思维以及在设计思维指导下进行设计造型训练,让学生明白设计思维的培养是完成设计造型的根本,明白设计造型训练是设计思维训练的重要过程。进而改变培养思维模式,从观察、思考、创造三个方面入手,把设计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申到造型训练中来,通过论述设计思维与设计造型的关系,列举并分析大量的设计思维案例,辅以思维训练及图形训练的思考练习,来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观察造型

观察细节是培养发现细节美的眼睛;细节观察是激发想象力的基础;是培养审美情感的过程;是扩展知识经验的来源;也是为了捕捉会说话的现象。所以要改变视角就要打破常态观察的局限,改变思维的视角是关键,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根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从光色的变化去感觉时空——感受时间与空间,感知时空的存在,感觉时空的变化。2.从周边环境中去观察——体悟物象与环境的变化,环境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环境观察要借助于想象。3.从物体具体形态上去观察--感受形与形式美感,形、形式与形式美,自然形态的启示,人造形态的启示,艺术形态的启示。4.从物体表面的材料去观察--发现材料的肌理与形式美感,材料是形态的特有语言,肌理是区别物质属性的特征,肌理组合的视觉形态美感,材料是形式变化的基本手段。通过这些观察、分析来达到造型思维与设计思维的接轨。

(二)思考造型

我们知道,具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具象思维--概括地说只是思维的显著特点,也称直观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具象思维的扩张和聚合,让思维张驰有度,也让思维插上翅膀,给具象思维拓展了空间。这里的“思考造型”就是要求学生从具象思维转到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训练过程。从而突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如何认识造型和思考其造型的特色。人们常说:“只有会想,才能会做”、“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些生活经验告诉了我们,要达到发掘学生思维潜能的目的,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乃至学生思想上树立“只要能表达设计思想,什么样的技法都可以拿来使用”的观念,让学生尽情的去对一种或多种造型去发挥想象,再去灵活地进行技法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非艺术生的设计思维潜能。所以,思考造型训练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训练,1,思维导图--从一个物体的造型特点出发去寻找多个与其具有相似的造型特点的物体,这也是设计创意中最常用的手段。2,循环思维训练--从多角度获得创意的灵感,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物体的行业特点,找出与其相关的物体造型,然后进行创意组合。3,设问联想法--有目的的思考,我们可以反问自己,为什么这个造型要设计成这个造型,它的诞生与功能、美学的联系又在哪?等等进行设问训练。4,头脑风暴法--激发灵感的训练,这个具有灵感的偶尔性,也称断电思维,通常与心情、环境结合起来训练。比如各种音乐的刺激、突发事件的干扰等等。

(三)创造造型

通过对形的整理可以找到简约、朴素、传统或者是华丽等各种风格。而这些风格的体现不仅是心情的体现,更是“意”的再现。在形的创造中,我们常常会被对象的“具象形”束缚,但对形体的认识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在包豪斯的素描画教学中就有过很多这样的例子,皆可以用创造性的主观思维去描绘我们的对象。在观察形的时候,注重负空间的表现,因为负空间是含蓄,也可以是多含义的。我们也可以将形打散,将其重构组成新的画面,东西是原来的东西,但是画面却有了新的含义。这比较符合非艺术生对造型和设计的相互渗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也可以重视“正空间和负空间的”关系,因为传统的绘画只重视正空间,不重视“负空间”,其实很多时候在观察时,多注意负空间的话,画面构成会更有意味。在观察方法上,我们习惯在一点上观察,视点上,透视上都要求完整,这样的画面很平均,但是一旦改变旧有的观察方式,我们就可以发现不一样的新东西。再把不同角度上看到的物象内在形式或有意味的形式组织到同一画面里面,画面就会出现新的不同的东西,达到不同的美感要求,这样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意设计与思维训练篇6

关键词:强化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精心设计

既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的重要,而数学的课堂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时机。为此我在课堂中尝试了几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强化口算训练,畅通学生思维

口算训练要从低年级抓起。口算的思维过程实际上要比笔算复杂得多,通过口算的训练快速性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从而达到思维的流畅性。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每天都会有口算的练习时间,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节中,我设计了一组练习:

(1)3×54×23×35×24×34×5

(2)2×41×22×23×31×42×3

要熟练而正确地通过这一组口算训练,学生的思维必须是敏捷的,必须是连贯的,加强类似对比的口算训练,对于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是至关重要的。

二、强化联想中的训练,展开学生思维

联想是创造的翅膀。强化联想中的训练是充分利用人脑意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大有益处。

创新思维也是联想的拓宽、形成、深化和发展的过程。要展开学生的思维,就要引导学生想得远、广、活,从多角度、多功能上着重训练。而数学学科又十分有利于联想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正方体、长方体”时,针对学生学习三维空间知识,空间想象力薄弱的现实情况,应该着手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我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最终使学生闭上眼睛都能熟练地说出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在此之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出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通过强化联想中的训练,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展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

三、强化多元的解题思路,发散学生思维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是重点。创造性思维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此我在教学中创设“多思考就是好学生”的氛围,保护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一题多问”的训练,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在强化多元化的提问思路训练中,我着重进行“开放式”训练,在问题不唯一的开放性习题的训练中,如,减法应用题的提问中,我首先跟学生一起总结出了5种提问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最终针对出现的减法应用题自主提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问身边的小朋友。尽可能“简”,尽可能“新”的答案来。而这本身就是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活跃,不断地发展着……

四、开拓解题思路,拓展学生思维

创意设计与思维训练篇7

关键词:思维训练技法表现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

手绘技法应具有艺术性与设计思维的统一性新认识,好的创意+完美的技法=优秀的设计作品。这在国内外很多优秀设计大师的设计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们对创意和技法的表现都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考虑。设计表现,是设计人员运用各种媒介、材料、技巧和手段,以一种生动而直观的方式说明设计方案构思,传达设计信息的重要工作。也是设计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表现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表现技法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因此,深入研究手绘技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图形创意课程思维训练方面结合的新观点,对其进行调整和改革是意义重大的。

图形作为创造视觉形象的主要语言,广泛运用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它的时代性、功能性、审美性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图形创意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有效手段。主张在图形创意教学中从想象、联想、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入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视觉艺术思维能力。在商业活动中,图形可以把承载的信息准确传达给消费者,同时又能推广商业活动,塑造企业形象。设计师在图形设计中运用有效的思维方式,对图形进行有内涵、有深度的研究和挖掘,就能充分发挥图形视觉语言,有效地传播信息。运用图形创意中的思维方法是保证图形设计成功的前提。

表现技法课的直接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表现技能,它本身不是单纯的绘画,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表现图与设计创意的密切关系,从更高的角度对待所表达的每一个创意,使学生达到艺术表现与设计思维的互动,从而培养学生两方面能力的统一。艺术表现首先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绘画、透视、组织、观察能力,具有图形语言表达的素质。其次要具有自身的文化与修养,这样才能更具艺术感染力,使观者更为亲近。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更生动更具有心理感染力。设计思维是依赖于手和大脑的结合来实现的,人们在设计构思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比较、推敲和修改,使抽象的思维逐渐成为具体的、可视的对象、然后手绘表现出来。艺术设计手绘表现技法课除了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还善于在教学中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整合来参与创作。培养学生准确的读图和作图能力较强的造型能力和控制画面的能力等方面,帮助学生有效地整合知识,参与手绘创作,这将贯穿于手绘技法课学习的始终。

创意图形是设计师思维的图形化表现形式,它需要设计师优秀的联想与想象能力,这些都是构思过程中对视觉形态表达图形化的重要的思维活动的结果,也是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方法上给学生提供某些设计上的启发空间,鼓励学生改变定向的思维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同样的问题,甚至是不同的价值观或表达诉求,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过程,达到思维训练目的。然后通过简笔画的形式把创意表现出来,达到图形思维训练的目的。可见,训练方式能使学生在注重思维学习的同时,也需要设计者手绘的表现能力。由此可见受绘技法课程对创意表现的重要性,和相互依存的特点。但是目前我们大多数艺术院校的图形创意课程只注重思维的训练忽略了技法表现对设计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的调整。

第一,手绘技法教学要理论联系实践的新认识。教学是一个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同时也是创造力培养的过程,设计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完成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建立,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础,它所建立的实习工厂、实验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与市场紧密结合。表现图技法课教学,不能脱离设计实际,其实它和设计教学一样,不能脱离生产实际和市场实际。那种认为表现图技法教学仅是单纯的技法教学或表现图仅是照搬设计图纸的看法是不正确的。要使学生懂得,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了解生产(施工)和市场来实现的。所以对图形创意课程来说我们需要注重思维和动手表现的双修,这样才能设计出更生动和感染力的设计作品,达到设计思维和技法表现的融合。

第二,课程设置上的新认识。在以往设计课程的课程安排上,都是以集中的周课时上课,这样的好处在于学生能系统地得到专业的传授,但是我认为在表现技法的课程设置上应作以调整,把周学时调整为学期制,这样使学生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都能得到手绘技法的训练。除了把表现技法课程应用于图形创意课程之中还可以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标志设计都注重技法的表现。

手绘表现技法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程式化和开放化的统一体,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勇于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从教育模式的创新入手,摒弃盲目临摹,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提倡举一反三和逆向思维,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与时俱进地对课程进行有机的调整,才能真正体现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特点,形成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创意设计与思维训练篇8

【关键词】平面构成;剪纸;创新思维;综合训练

平面构成是设计类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中创造形式美重要的方法之一。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人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设计教育,将平面构成的理论知识与他们的创作实践相结合,将对其艺术水准有很好的提升,而综合训练是提升平面构成能力最好的途径。笔者在对剪纸艺术传承人学员(以下简称学员)的教学实践中,将平面构成课程对其创新思维培养的综合训练(以下简称综合训练)分为认知模块和实践模块。其中,实践模块又分为三个训练单元。

一、综合训练的必要性

平面构成课程通过对点、线、面及其构成法则,引导学员进行跨界分析和头脑风暴,联系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设计理论的讲解,并对动植物的自然形态、相关设计作品及国外剪纸作品进行赏析。平面构成的理论可联系剪纸创作实践,先设计出图形,然后对图形进行重组与再生,以达到图形创作方面的训练目的。课程将剪纸中的“形”与“连接”两个要素,贯穿在综合训练中,经历由元素——图形——新图形——图案——空间形态的转变过程后,形成作品的最终形态。综合训练能让学员了解视觉平面是如何组成空间造型、空间造型又如何还原成视觉平面的,并引导他们尝试将作品与光影结合在一起,将创作升华为在空间造型和光影效果中的新型剪纸艺术。同时,综合训练在为传统图形添加抽象含义的同时,将构成、关联、逻辑、空间、光影等创新理念联系到剪纸艺术的创作实践中。

二、综合训练的内容

(一)认知模块本模块中讲解点、线、面的产生与其所具有的形态、它们之间由于参照物、运动、积累、叠加等因素变化而发生相互转化。教师联系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事物,讲解点、线、面的视觉属性与物理属性,并进行点、线、面创作方式的头脑风暴,让学员对提出的创作方式进行讨论和归纳。课程结合动植物的自然形态、部分设计作品图片及国外剪纸作品,讲解构成法则中重复的类型、渐变的效果、模数思维等,并重点分析视觉平面中的视觉识别顺序(即人眼对作品中图形的大小、形状、颜色、对比、位置等因素的识别顺序,是否与艺术家、设计师想要传达的内容相匹配)、图形与设计素描的关系、相同图形的不同表达方法。(二)实践模块笔者将实践模块分为三个训练的单元。1.训练一本训练是培养学员通过调整平面构成中的架构和尺度,将不同风格的元素整合在一起,为剪纸图案的创作融入平面构成的思维。训练内容是先让学员在黑色的a4手工纸上等分出12张7x7cm的小方块,通过折、剪、刻的方式,按自己的喜好进行创作。然后,用一张2开(52x76cm)的白纸板做衬底,将制作好的若干剪纸粘贴在上面,小剪纸之间的间距为1cm。学员创作的剪纸组合成一幅作品。虽然小剪纸风格各异,但是在整体的平面构成布局中,则表现得和谐又富有变化。因为剪纸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有折痕,所以会产生不平整的效果。利用这一特点,将小剪纸上的一个粘在白纸板上,剪纸的其余部分会微微翘起。这时,在旁边放置光源,每一张小剪纸的折痕产生的凸起和凹陷,都会形成投影。如果光源的位置变化,其受光面与影子也会发生变化,从而使整件作品充满了梦幻感(图1)。2.训练二本训练的主题是图形的重组与再生,利用不同类型结构生成图案。训练二要求学员将之前创作的7x7cm的剪纸作业,进行1/4单元或者1/8单元图形的选取,然后以井字、米字、螺线、单线、圆线等结构进行重复构成训练(图2)。在图形与结构线生成图案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图形的方向、位置、叠加,以及正负图形的关系。3.训练三本训练旨在培养学员从创作的平面思维转向立体思维和空间造型转向视觉平面的能力。这一训练要求学员要在边长为20cm立方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创作。

三、创作过程中的注意点

(一)题材与内容课程应以东北民俗、农耕文化以及自身情感等题材为主,结合综合训练的理念,鼓励学员运用自身的剪纸技术,选择所要表达的主题。(二)面与面之间的联系通过结构线及单个图形的重复进行面与面的连接,需要注意四点:相邻面之间的图形关联、相邻面之间的镂空关联、相对面之间的图形关联,以及相对面之间的镂空关联(图3)。(三)作品表面与立方体内部的联系剪纸的镂空部分可以看到立方体内部,达到内外呼应、浑然一体的效果。而立方体内部的剪纸既可以使用表面镂空部分的图形,也可以另行加入剪纸造型(图4)。(四)图形大小与密度作品通过六个面中图形与镂空部分的大小、疏密产生多层次的空间效果,有利于丰富作品的视觉层次感(图5).(五)图形的重组与再生通过对一两种元素的重组与再生,创造丰富的图案。这部分设计要注意局部图形创作的纯粹性,不要加入过多的元素,避免造成对于主体图形的干扰(图6)。(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创作的过程中,作品都会涉及一个到几个相关联主体图案的创作。立方体的不同角度会呈现出一个面到几个面的形象,有大片镂空的作品能呈现更多的图形。这就需要学员在创作的过程中处理好局部与主体的关系,对每个角度都进行推敲和调整,以便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图7)。(七)形、光与影的关系因为立方体的各面是镂空的,在创作时也要考虑光与影的运用,一种是光源从内往外,另一种是光源从外至内。因此,要根据作品投射在外的光影效果对多层叠加的图形进行调整(图8)。结语通过平面构成课程中的综合训练,有助于培养剪纸传承人的创新思维,拓宽他们的创作思路和审美角度。学员李安娜在课后对课程做了这样的反馈:“近花甲之年,第一次在高等学府与大学生同堂上课,已是难得,更听到了周彤老师对点、线、面的精彩解析,收获颇丰。这些美术知识突破了常规的视角与思维,围绕作品的视觉和物理两种属性展开跨界联想,并进行了实践创作。最终呈现的作品让我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美,就看你能否发现并有方法将其展现出来。在设计图案之前,周老师在美学上的一番启示,打破了我原有的构思模式。‘图案要做减法,但意境要丰富、有品位。’这犹如一颗种子,深深地埋在了我们的心里。这几天的课程,让我品尝了创造的艰辛与快乐,也让我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和升华。”

参考文献:

[1]e.H.贡布里希.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创意设计与思维训练篇9

关键词:综合创新训练 课程体系 教学平台 创新制作一、引言

综合创新训练课程是我校工程训练中心针对大学生创新设计制作训练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其培养目标就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创新理念,引导大学生由模仿到创造的创新思维,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拓展和增强动手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著名论断,把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提到日程上来。每个大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质和潜力,但对如何进行创新,从哪方面入手,感到茫然。学生们认为,创新是一个大课题,只有发明创造新的东西才是创新,对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从而产生畏惧感。综合创新训练课程就是针对学生这些错误想法,通过一定的培养方式和培养途径树立正确的创新理念,以综合创新的训练为主体,发掘学生们创新的潜质和潜力,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增强创新的自信心。

二、综合创新训练课程体系的建设理念

综合创新训练课程目标是:在实训和实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基础上,为实现个性化培养提供先进的创新设计、制作的环境与条件。通过综合创新训练,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激发兴趣、产生好奇心的环境,使他们在这里自己动手创新制作,点燃隐藏在头脑中的智慧火种。以创新思维和创新制作能力的训练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综合创新训练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起着其它课程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根据综合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建设理念,即分阶段、分步骤构建学生综合创新训练基础教学平台,每个基础教学平台的训练均制订能体现特色的综合创新训练教学大纲,逐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将创新活动体现在每个基础训练项目中。

三、构建综合创新课程体系

1、机械基础设计制造平台

该平台主要用于大学生在二、三学期参加工程训练时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工程训练课程共有17个训练项目,几乎涵盖机械基础所有加工(车、铣、刨、磨、钳、拆装、铸造、热加工、数控加工、电工电子等),学生在完成每一个训练项目后,都留1~2个单元,采取“三让”的教学方法,即一让学生观摩上届学生设计制作优秀的作品,开阔学生思路;二让学生自主设计,陈述作品设计思路,相互找出不足和改进点;三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加工成形。学生通过这一教学平台学习,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提高他们创新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活化他们的创新灵感,帮助他们建立创新意识,同时达到锻炼动手能力和掌握创新基本技巧。

2、电子设计制作平台、机电控制平台

该平台主要用于大学生在三、四学期综合创新训练教学,电子设计制作平台训练学生的电子产品的电路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及应用、印制板的制作工艺、焊接与调试等内容;机电控制平台主要训练学生整机的结构和造型的设计与创新制作等内容。学生在该平台训练中,会接触十几种机电设备,这种接触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安排的,学生们需要了解、熟悉甚至掌握其中一些设备的结构和使用功能,而这些设备的功能与现实的需要相比,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学生们看到这些不足,进而想到改进,这就为日后的创新留下宝贵的思维和发展空间,点燃起学生创造发明的智慧火花。通过这两个平台的综合创新训练,给学生以由模仿到创造的启迪,使学生进一步建立综合创新基础和能力。

3、机器人创新平台

作为综合创新教学基地,同时也积极通过举办或承办各类创新竞赛,进一步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学生们在经过上述综合创新训练教学平台之后,开始进入机器人制作创新平台。该平台的教学模式采用给定课题名称,由学生自由组合,查阅资料、方案设计、草图绘制等均有学生自己完成,在经指导教师审阅认为该方案可行后,再进行具体制作。制作完成后统一参加学校机器人制作大赛,并由大赛组委会评出一、二、三等奖和最佳创意奖,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两年来,先后举办“爬楼梯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等创新制作大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毕业设计平台

该平台主要针对大四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利用工程训练中心设备资源,真正把毕业论文写在产品开发、设计和制作上。近两年在毕业设计中,同学们先后开发、设计和制作“礼仪机器人、机器狗爬楼梯”等作品。

四、结束语

在综合创新教学过程中,采取学生预约,全时段开放教学模式。通过这几学年努力,综合创新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正如张军辉同学在学校搬运机器人创新制作大赛上发言中说:“从大一进工程训练中心开始上的第一堂创新启发课到现在,失落有时,快乐有时;兴奋有时,抑郁有时,不经意间我们已在中心燃烧了半年的青春之火。燃烧后我们收获了什么呢?是能力、是信心、是顽强。中心真正的给了我们一次证明的机会。证明说,我行。”“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创新车间成了我们的第二课堂。车、钳、铣、刨、焊;下料、加工、装配,谈不上精通,但较之以前,我们熟悉了许多,也领会得更加深刻。我们不再是大一时‘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小生。在衣裳沾过油,头上淌过汗以后,在车间的我们也能自豪地说,我行。”“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懂得了包容。我们这代人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人人都是‘太子’;个个都是‘掌上明珠’。然而在车间里,机床再丰富也不能所有人同时使用;工作台再多也不是人手一个。于是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工作时‘你争我夺’;打扫时‘推推搡搡’。渐渐的工作变得井然了,打扫卫生也不再是老师们的‘本职工作’。谁又不会犯错呢?多些谦让,多些谅解,多些包容。现在,站在道德的起跑线上我们也敢挺起胸膛说,我行。”

目前,工程训练中心的创新教学基地建设正在快速发展,并已逐渐成为我校大学生课外活动、科技创新制作的重要基地。

创意设计与思维训练篇10

【关键词】构成形态空间创意思维

进入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在以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创新成为发展的核心。创意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日常生活中,各行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设计教育的重点。在高职高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注重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尤为重要。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创意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协调统一,具有独创性。在各类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创意思维充分得到体现,它赋予作品本身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给人亲身体验的视觉享受和精神上的享受。无论是以时代和社会的价值观来衡量,还是从市场竞争的发展方向来看,创意思维在现今社会的重要性已经获得共识。对环境艺术专业而言,创意思维能高度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在创意思维与设计理念之间形成一种价值体系。空间的想象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能力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设计教育的重点,因此空间思维训练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项非常重要的培训方向。

当前在国内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崇洋媚外,盲目抄袭”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这种以追求快速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行为势必会造成“千城一面”的局面。建筑设计在历史的长河中应当不断地博采各类艺术之精华,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实现自我突破发展,创意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该表现出其独特的个性,如“国际主义”风格的出现是对“古典主义”风格的颠覆和修正,这些尝试和突破离不开创意思维的主导,使建筑摆脱了古典风格如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固有的繁杂、奢华的装饰,回归到建筑的最原始的本质需求,即强调功能性设计,形式上则主张“少就是多”,色彩简洁醒目,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构成方整的建筑形体,这种内部空间布局的合理以及外在形式的简洁,无疑是对古典建筑至高无上的压迫感的一种颠覆。

二、空间思维教学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一)优化教学环节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涵盖众多的艺术门类,尤其需要具备较强的空间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刚进学校的新生而言,正处在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过渡阶段,在空间认知的起始阶段,学生会有段不适应期,互动往往达不到预期规定的要求和效果,因此要培养和构建他们的空间观念和基础设计理论,必须通过一系列基础课程来实现。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设置一门新的课程来衔接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空间美学感受及空间思维。在本课程中融入建筑美学、平面和立体构成、图纸识读、模型制作表达等多方面的知识,是一门主要强化空间思维训练的课程,此课程我们命名为“空间设计”,安排在绘画基础、制图、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环境艺术初步课程之后,专业设计课程之前。此课程作为设计构成基础到空间设计的过渡课程,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强化二维到三维空间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创新教学内容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虽然在前期的课程中已学过绘画基础、三大构成等设计基础知识,但进入到专业初步设计时仍会手足无措,把以前的基础设计知识抛得一干二净,出现前后课程之间的知识出现断层现象,因此新设置的空间设计课程就是将前面的基础课的知识加以巩固、学以致用。为达到此教学目标,课程内容选取的重点紧紧围绕构成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对空间形态的分析和理解、空间尺度观的建立等方面展开,把形式、空间和秩序的理论知识以建筑形体和空间为媒介来实现。

前期所学的三大构成课程主要注重形态、造型能力方面的训练,而我们新设置的空间设计课程,侧重于空间形态的组织关系和表达方面的训练,强调在对空间形态基本理论知识理解的前提下进行空间组合。在课程训练中尤其注重既把前面所学的构成理论在相应的空间设计中去运用,又将后面设计课程所需知识点提前灌输。让

生通过直接地对现有建筑空间进行分析,从中提炼出其所运用的主要构成元素,这就与前面所学的三大构成课的知识取得联系,教学体系上形成理论到建筑空间载体再回到理论的教学顺序,使前面相关理论认识真正回归到本专业,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三、空间设计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强化构成基础与专业学习的衔接

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依然作为主要的设计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创意设计思维和设计语言的重要课程。三大构成的内容紧密相连、互相渗透,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但是在后期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并没有将前面的构成课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其设计中去,因此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前面学习的构成基础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出现断层,强化构成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的运用与转化,才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二者之间很好地过渡衔接,才能真正发挥出构成教学的基础性作用,真正适应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要求。

空间实际就是一个个形状不同的盒子,把限定空间的要素称为界面。由于界面有形状、比例、尺度、材质和样式等的变化,从而造就了建筑内外的功能与风格的各异。空间创意设计就是将这些空间中的体块、界面等基本要素按照秩序进行组织,通过对形态元素进行轴线、对称、等级、基准、韵律等的空间秩序的编排,使其具有主次分明和空间节奏的设计整体。在实际教学中要解决的是如何将所学的这些构成方法用到实际空间中去,这也是难点所在,在环境艺术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围绕建筑空间这个核心,理解空间的概念,分析空间之间相互的关系及限定手法,如空间组合关系的训练:线式组合、辐射式组合、组团式组合、网格式组合等,再如空间次序的训练:轴线、对称、等级、基准、韵律等,以模型制作的方式呈现和表达空间的关系,并能直观体会构成在实际空间中的具体应用,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在构成形态语言与空间设计之间架起一座互通之桥。 (二)课程的实施过程

空间设计课程的作业训练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需要快速、大量地做一些基本空间关系的训练,从单体构成、空间关系、空间组合、空间次序等几个方面强化训练前面构成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采用模型体块制作的方式呈现,这样会更加直观,便于观察和理解形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能理解构成规律在空间中的视觉感受,这个阶段的练习主要强化空间关系,并不要求引入功能的概念。第二阶段的训练是从自己身边熟悉的建筑空间中寻找构成要素,提取出该设计所运用的具体空间关系以及空间组合的手法。通过自己亲手制作模型的方式对建筑空间进行设计剖析,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构成原理在实际设计对象之间的具体运用。第三阶段则要求运用空间构成的手法做一些尝试:首先自己制作一个二维形状,然后再用这个二维形状围合成一个三维体,最后将这个三维体按照一定的空间次序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形态,营造出具有构成规律和空间变化的开放型空间。这是一个从抽象二维形状到现实三维空间设计的过程,一方面提出运用空间构成要素的要求,要求学生结合空间想象,将形态构成原理融入设计形体;另一方面在空间尺度上做限定,规定最终空间体实物高度不超过6米,其通道、门洞等应满足人的通行尺度。通过以上阶段的训练学习来培养学生的空间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空间创意的学习兴趣,在今后专业课程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

结语

高职的环境艺术教学过去片面强调绘制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空间设计思维的训练,导致学生在空间创造性方面存在不足。空间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和纽带。通过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学生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感悟、理解来提高自身的空间造型及审美能力,通过分析优秀实际作品得到借鉴,把对空间认知从感性的直观感受变成理性的分析,为初学设计者树立对空间的正确分析方法及提高审美素养。

(注: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高职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创意思维培养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201115.)

参考文献:

[1]梁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空间思维能力训练的实践探索[j].大众文艺,2012(09).

[2]孙斌.谈环境艺术设计

中的创意思维[j].中外建筑,2007(01).

[3]邓宏.建筑专业构成设计课程教学探索[j].装饰,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