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文化生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1:27

农村的文化生活篇1

[关键词]文化礼堂;精神生活;主流文化;乡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6)06―0102―02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是浙江省创新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举措。文化礼堂是一座连接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政府与村民以及村民与村民之间的桥梁。通过文化礼堂,政府可以以一种贴近村民生活,生动有趣的形式向他们传递政策方针,引导舆论,输送科学知识和观念等。课题组通过对台州市黄岩区各个文化礼堂为期3个月的实地走访调查,对文化礼堂对农村居民精神生活的影响做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调查的基本内容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形式获取村民对于文化礼堂态度的第一手资料,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文化礼堂建设、主流价值观传播、乡土文化传承、村民生活方式等,全方面多层次地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本次调研活动走访了黄岩区院桥镇繁荣村、南城街道山前村、下埭头村、北城街道长塘村、高桥街道八份村、澄江街道焦坑村、宁溪镇老区公所、岭下村8个村,发放问卷165份,收回有效问卷160份整,有效回收率为96.9%。

黄岩区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自2013年以来已经建成了63家,在整合已有的旧祠堂、书院、大会堂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场地、活动、人才和管理资源的基础上,黄岩区打造了全新的农村居民学习、娱乐、休息的场所,2014年黄岩区荣获“全省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市、区)”称号。

文化礼堂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文艺演出、宣讲、仪式等传播时代主流文化和传承优良传统文化。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必然会对村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化礼堂对村民的影响可以从两个层次进行探讨。第一,文化礼堂传递的哪些文化活动会对村民造成影响?可以分为主流文化和乡土文化两个方面,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这一类文化主要依靠政府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自上而下输送,可以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文化知识、道德与法律等内容。乡土文化孕育于广大农村,与每一个村民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它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老百姓与这些文化一起繁衍生息,代代相传,所以乡土文化在文化礼堂的活动中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第二,文化礼堂传递的文化会对村民的哪些方面造成影响?可以分成三个不同层次的影响,浅层次的影响包括对村民兴趣爱好、家庭关系、娱乐享受、社会交往等行为层面的影响;中等层次的影响包括道德品质的修养、对知识的追求和自我约束力等;深层次的影响有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等。

二、现状与分析

(一)文化礼堂的不同文化对村民的影响

1.文化礼堂举办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村民的参与度较高,但基本停留在锻炼身体,娱乐消遣等浅层次,自我提升与发展的意识尚显淡薄。黄岩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街道之间、村落之间存在着差距,尤其是黄岩城区和一些偏远山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更为明显。为了适应当地的发展状况和文化传统,各地的文化礼堂都一定程度地体现了自身的特色和需要。黄岩区各个文化礼堂的活动普遍比较丰富,种类较多,兼具娱乐性和学习性,主要包括看电影电视、文艺演出、礼仪活动、读书看报、培训讲座、健身跳舞、上网、打牌等。其中频次最多的活动是看戏和其他文艺演出等,其次是跳舞等健身活动和看电影、电视。从所举办的活动类型中看出,娱乐、休闲的活动举办较多,而自我提升的活动,如培训、讲座等相对较少。一方面是件限制,这些活动的举办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因为村民的文化素质相对不高,对这一类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村民参加过的活动与举办活动的频次相一致,这类活动比较有趣且参与简单,可以吸引大量村民参与。

2.文化礼堂中所展示的乡土文化受到了村民普遍认同,而融入乡土文化也更好地促进了文化礼堂的建设与发展。在村民对本村的风俗和故事所持态度的调查中,有81%的村民对本村的风俗习惯表现出极大的重视,认为体现了本村的传统文化,值得宣扬。说明村民总体上是尊重和认可本村的风俗习惯,并且希望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同时,村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比较片面,持全盘接收态度,认为不可摒弃的高达93%。在文化礼堂的建设是否有利于对本地传统文化的发展的调查显示,村民认为文化礼堂建设对本地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帮助的占85.8%,说明绝大多数村民欢迎乡土文化走进文化礼堂,认为文化礼堂有利于本地传统文化的发展。

3.大多数村民对主流文化有认知的需求,但文化礼堂的这一功能的发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现在政府所倡导的文化,比如送戏、送书、送讲座活动的看法调查中,有71.9%的村民希望政府多送一点活动,很受欢迎。可看出,大多数群众对于政府送的活动非常欢迎,希望能够多多举办,但也有近三成的村民认为不送、少送一点或者无所谓。群众有吸收新鲜的、流行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需要,有利于主流文化进入文化礼堂。同时也说明政府送文化下乡的工作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还需要积极争取另外三成村民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在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上,要大力创新,采取新颖的、生动有趣的、平易近人的文化传播方式。

(二)文化礼堂的活动对于村民影响程度的分析

1.不同年龄层次的村民对文化的需求种类有所不同,但共同的特点是普遍对提升自身素养缺乏动力,文化礼堂管理人员应有针对性地选择群众需要的文化,并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品位和需求。通过对村民的年龄与参加活动的目的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活动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在不足18岁的村民中,43.8%的人首要目的是锻炼身体,其次37.5%的人为了学习知识;而56-75岁的村民有71.4%是为了来礼堂锻炼身体,解除疲劳缓解和无事可做则居于第二。可见,不同的人群参加文化礼堂活动的目的是不同的,对于青少年而言,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为一大动因,而众多青壮年则是为了舒缓一下工作了一天的紧张状态,同时联络一下邻里之间的感情,老年人去文化礼堂可以是为了有人相伴,消磨时间。各年龄段共同的特点是都为了锻炼身体。

这就要求在送文化下乡时,政府要根据村民的实际需要提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但村民普遍对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没有太大动力,对于学习知识和发展兴趣爱好也不太热衷,文化礼堂要采取措施提高村民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主动性和行动力。

2.文化礼堂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对村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其还处于起步阶段,要深入影响村民的精神生活仍然任重道远。参加文化礼堂后,有15.3%的村民觉得参加文化礼堂的活动后自己的生活态度没有改变,61.8%的村民认为有一些改变,22.9%的村民认为有较多改变。这说明文化礼堂的活动达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其长期性和间接性,所以文化礼堂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地显现出来,这就需要文化礼堂能够长期地,积极主动地向群众传递文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群众的生活。

进一步反馈调查得出,文化礼堂给村民带来的多是兴趣、家庭关系、娱乐享受、社会交往等浅层次的影响,对于知识的追求等中等层次的影响较为有限,而对于个人价值观的塑造等深层次的影响更加微乎其微了。值得一提的是,文化礼堂建设中一个重要功能是政府与群众沟通交流的平台,是各种政策信息传递的渠道,但从调查数据来看,文化礼堂的这一功能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文化礼堂的管理和使用任重而道远,还需要管理者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心力。

三、建议与对策

通过分析文化礼堂的现状,发现文化礼堂建设在几个问题:第一,乡土文化与主流文化缺乏有效的结合,两者在表现形式上仍然处于分离状态,无法达到“1+12”的效果。村民对本村的传统文化普遍较为认可,接受程度较高,但对于主流文化的需求则缺少主动探求的积极性。第二,文化礼堂所办活动主要作用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对于其精神生活的影响比较有限。总体还停留在浅层次影响,中等层次和深层次影响甚微。第三,文化礼堂的建设和使用情况不一,有些文化礼堂空有硬件设施而缺少文化内涵和活动,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了做好文化礼堂工作的几点建议:

首先,要充实文化礼堂的文化内涵,营造一个积极、活泼、向上的文化氛围,让村民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熏陶。在文化礼堂的建设与使用中,政府要注重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内涵,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共融中教化群众。要将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将仁、义、礼、智添加时代的新内容,促进村民的思想文化认识。

农村的文化生活篇2

关键词:关注身边实际;发现思考;实践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21-01

一、调查目的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对培养时期农民,提高农村的文化生活以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如何呢?为此,利用假期,带上学生对本地附近的几个村寨进行了走访调查,以此了解当地农村的文化现状。

二、农村文化生活中的喜和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广大农村整体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农村的文化生活也开始丰富和发展起来,出现了可喜的变化:

1、广大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提高了,成年人中90%以上接受过小学教育,青壮年中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应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2、农村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和变化,几乎家家有电视看,除了老人外,人人有手机用,既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了解国家、社会的变化发展,也可以通过现代的信息工具加强人们的交流联系,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文化形式多样化,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各级各部门的文化下乡,文艺演出,法律、科普宣传,农民自身自娱自乐的民间演唱、舞蹈,以及各种民族节日的跑马,斗牛,村运会等等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呈现一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象。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农村的文化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不容乐观,比如:

(1)农村中大多数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不高,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面对纷繁复杂的诸多文化,显得盲目、犹豫,不会正确选择文化中哪些是健康、积极、高尚的,哪些是低级、庸俗的,看电视、电影,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缺乏判断能力,文化品位低下。

(2)生活中,只注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忽视精神文化生活。如今农村婚丧嫁取,还存在重物质轻文化的现象,房、车、家电样样齐全,可书箱、培训,提高技能却无人重视。家庭中文化资料几乎为零。

(3)一些低级庸俗的文化活动日益泛滥,打麻将,等成风,大人小孩齐上阵;还有的地方封建迷信活动呈上升之势,表面上看蓬勃发展,实则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4)传统文化岌岌可e。自己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知道甚少,传统文化的传承任重道远。

三、问题的思考、建议

针对以上调查实践,我国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活既有欣喜的变化,也存在种种堪忧。为此,要想改变广大农村的文化生活状况,可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1、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作为新时代的农民,不仅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更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辨别正确文化方向的能力,避免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迷失方向,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

2、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广大农村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有些村每天有定时广播,能让村民及时了解国家政策,社会新闻时事,增长见识,这就很好。同时,对农村中的、打麻将等应加强管理,严肃查处。对农村中大办洒席、摆阔气等这些不良现象,应加强引导,倡导勤俭节约,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和生活观。

农村的文化生活篇3

一、加强服务设施建设

为了可以使农村留守老人从牌桌走进室,农村就必须要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同时还要为留守老人组织一些趣味性的活动项目,以达到丰富这些留守老人生活,锻炼他们的身体的目的,同时这也有助于减轻或者消除这些留守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所引发的孤寂感,有利于防范他们出现心理疾病,从而可以全面确保这些留守老人身心健康的发展。而就具体的措施而言:其一,相关机构或者部门需要在农村内部建立一些健全的文化体育娱乐场所、医疗保健室以及休闲娱乐平台等硬件设施,从而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日常活动需求。其二,相关社会机构要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加大农村养老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创新扶贫济困模式,积极组织社会中的各类志愿者协会或者福利机构来共同参与到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中来,以充分提高这些留守人员的生活质量。其三,可以充分利用乡村中的那些废旧厂房或者学校等设施,将其改建成留守老人专用的文化娱乐场所或者养老院,从而为留守老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构建农村文化服务组织

农村留守老人的子女长期不再身边,他们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并且内心深处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怀。而如果可以借助社会服务组织的构建,则可以满足这些留守老人生理和心理层面上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使他们重新找到心灵的归属感。此外,借助农村服务组织的合理开展,可以为每位留守老人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同时村里可以成立专门的帮扶小组来定期走访留守老人家庭,帮助他们打扫卫生,清洗衣物或者免费检查身体;借助村社服务组织来替这些缺乏劳动能力的农村留守老人维权,尤其是要教育这些留守老人的子女,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父母的孩子,不可忘本,要定期回家探望父母和慰问父母,即便一个简单的电话有时候就可以消除父母心中的抑郁、寂寞和空虚;相关村社服务组织中的工作人员要定期到各户农村留守老人的家中寻访,看看其是否哪里需要帮助,比如帮助他们更换插座、老化电线等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工作。如此一来,借助农村服务组织的力量来全面关怀和辅助农村留守老人。

三、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农村留守老人原先大多种地务农,操劳耗时,没有多少娱乐和文化底子,闲时就靠聊天、打牌度日,生活质量不高,如要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提高老人生活质量,一定要营造氛围培育文化因子。一方面采取召开茶话会、发放宣传材料、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广播等形式加大宣传,使留守老人理解参加文化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努力提升其文化素养,让留守老人“想文化”。另一方面采取举办知识讲座、培训班、结对帮带等形式,弘扬传承文化活动精神,让留守老人“会文化”。例如,尤溪县新阳镇的许多腰鼓队、歌舞队、乐队等大多是由新阳镇中心小学老师来带队培训,有时是退休人群带头组织。先前是个别爱好者在摆弄着那些乐器,慢慢地形成了大家一起交流讨论,随之形成了探讨、提高的氛围,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文化娱乐的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效果不错。

四、开展形式多样活动

长期停留在同样的娱乐文化上,会让人身心疲惫,兴趣降低,再先潮文化也会失去魅力。如能不时地更换形式、内容,那一定会让文化溢彩生花。依托村文化活动室、老人学校等场所,开设室、老年电教室等多功能活动场所,配备影视、电脑、乐器、等设施,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编唱山歌、红歌比赛,移风易俗教育等各类特色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出台扶持措施,鼓励各行政村定期为留守老人举办符合村情民情、满足群众需求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充实留守老人的文化生活。县、乡两级要适时组织开展老年人娱乐项目比赛,利用民俗节日等时机,组织开展全县的老年人文化竞赛活动,浓厚老年人文化生活氛围,进一步扩大影响,提高老年人的荣誉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娱乐项目,带动乡、村两级的老年人文化生活提升档次。这样的文化生活,带给留守老人的是常新的生活,让他们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当然会心情愉快,安居定所了。

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农村的文化生活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习作途径方法

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安排,鉴于《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中学生必须“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之教育教学理念,有必要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过程中,努力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引导其细心观察、了解、体验、品味生活,引导学生广泛地获取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广泛积累写作素材,为写作训练引来活的源泉,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他们作文无素材可写、无话可说的困难,继之引导同学们写出鲜活的佳作来,将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现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的有效的作文生活化教学途径小结如下: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不仅丰富多彩,给予人们人生的启迪和感悟,生活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但是,生活给予人们的美好的赐予往往转瞬即逝。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时时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品味生活,并引导同学们将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感悟到的点点滴滴心得体会转化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多年的写作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情感体验、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写作技巧等大部分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细心而又持久的观察和对观察所得的原始素材的提炼与加工。

鉴于此,本阶段的研究,我不仅要求学生常年坚持写观察日记、每周写观察周记,还坚持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抽出时间亲自批改同学们的观察日记和观察周记,并定期对其进行评判:表扬鼓励优秀者、批评弄虚作假者、指导写作困难者。此外,还定期组织同学们写作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命题作文或者话题作文,前者如《龙岭街区的清洁员》,后者如《龙岭工业园周边的生态环境》等。事实证明:通过引导同学们细心观察生活并坚持不懈地写观察日记和观察周记等,作文课上,同学们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无米之炊”之困难,还常常出现佳作。

二、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生活,诱发写作欲望

写作教学不仅需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继之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和独特见解,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因为,学生只有参与到真实的社会生活当中,才有可能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地观察社会、观察生活,才有可能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才有可能深刻地认识和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并对现实生活中的上述现象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可能在生活的激流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触动精神的觉醒、情感的冲动和写作的智慧,其作文才有可能流淌出源源不断的“真情实感”,我们的作文教学课堂才有可能变得鲜活有效。

比如,每年3月5日前后,我们都会安排时间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来到学校附近的街区或工业园“学雷锋,做好事”――打扫卫生、给树苗培土浇水、在街区或工业园领养树木等。学生在进行这些公益活动时,经常会得到居民或者工业园员工的夸奖与赞赏,心情自然特别的好。况且,有时候,在活动中还会时不时发生一些和谐抑或不和谐的小插曲。比如,某位同学给工业园新栽的小树苗浇水时不小心把别的同学的水桶摔破了,结果两位同学吵了起来。正因为学生有了这份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所以在活动次日的话题作文《学雷锋,做好事》中,学生也就不仅有话可写,而且佳作连连了。

三、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写作潜能

生活是我们习作的源泉,多姿多彩的生活更是激发学生习作的良好素材。由此可见,学生的习作教学不能只是采用说教的方法,而应是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倾听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让生活成为习作的快乐源头。

我们与学生有过这样的一次经历:今年的四月,在“我们的家乡美”活动中,我们与学生们一起,充满好奇地走进了大自然,我们不仅用眼去看,更用心去体验。由于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孩子们的视野中,就有了花朵绽放,幼芽萌发;有蝴蝶飞舞,昆虫鸣叫;有晚霞朝霞,晴空雨水……倾听生活,享受生活,让学生的内心涌动着快乐,使学生的笔端挥洒着七彩文字。

有人说:如果你有一只苹果,我有一只苹果,交换后还是只有一只苹果;但是,如果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那么交换后就会有两种思想。以此类推,如果同学a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同学B有一段快乐美好的生活经历……大家彼此交流、沟通后,同学们就会拥有无数的直接或者间接的生活体验,写作时就可以彼此借用他人的生活素材和情感体验来丰富作文内容,从而走出作文无话可写、无情可抒之困境,继之写出声情并茂的佳作来。

此外,鉴于学生不同的生活环境、性格品位、认知水平、情感体验所造成的对事物认知的差异,我们必须鼓励学生与老师、同学相互交流,并把握时机对于某些敏感的、认识分歧较大的问题进行探讨、辩论等,以期促进学生通过相互沟通、互相启迪之后,形成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的思维网络系统,促进同学们对生活更完整的认知、更深刻地理解和感悟,并以此激发同学们对生活强烈的探究欲望和“以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潜能。

农村的文化生活篇5

关键词:现状;新农村文化;创新活动

创新开展新农村文化活动,对充实农村居民的业余生活、推动新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整体素质大有裨益。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1]创新开展新农村文化活动,能充分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利于巩固与提升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对新农村及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深远影响。基于此,创新开展新农村文化活动刻不容缓,其作为党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占领思想文化阵地的有效措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竭动力。

1新农村文化活动现状

第一,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八成以上。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经济落后,思想封闭,基础设施差,当地休闲娱乐活动十分少见,就算是逢年过节,娱乐项目也十分有限。不仅如此,部分农村居民喜好,因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迂腐,并且过于迷信,造就了非法组织和不雅娱乐活动的出现。这些不健康的娱乐活动会对农村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危害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不利于农民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被取缔。

第二,农村信息闭塞,思想迂腐落后,很多农村居民都抵触新鲜事物,坚守陈旧的思想观念,不愿意认可新时期先进的精神文化。鉴于此,在创新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农村居民的思想观念特点,将其乐于接受的思想观念融入文化活动中,以激发农村居民的参与热情,使其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将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发挥到极致。[2]

第三,现有的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无趣,因此很难激发农村居民的参与热情。此外,当地政府文化建设方面经费不足的现象也严重制约了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同时,乡镇文化队伍不健全,文化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素养,管理队伍不稳定等,均导致了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创新开展举步维艰。

2新农村文化活动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全面满足农民群体的生活需求,从而改善整个自然社会环境。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为了帮助农民群体在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上紧跟时展步伐,并受到深远影响。[3]鉴于此,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发展进程的精神动力与可靠保障。

第二,文化作为凝聚向心力的重要元素,是支撑一个民族获得长足发展的命脉。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陆续落实,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迫在眉睫。该活动的开展能有效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使农村居民在物质生活有所保障的同时,精神文化需求也获得满足。[4]农民文化程度的提升,有利于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等工作的开展,从而促进农业、畜牧业的发展,缩小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

第三,受到乡镇文化体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文化管理队伍的建设一度陷入困境,队伍中人员流动性强、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缺乏专业性等问题,均使得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创新发展受到了限制。

第四,经典的文艺作品均来自于民间,来自于人类的各类生产活动。在社会生活方式瞬息万变的今天,文艺作品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得不到传承,逐渐消失在历史舞台。基于此,新农村建设有必要在文化建设方面遵循在继承中求创新的原则,将传统的精华保留下来,在丰富居民娱乐形式的同时,保护传统文化。

3新农村文化活动创新发展措施

第一,加快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进程,充实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各类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工作,筹建标准的电子阅览室、乡镇图书馆等,增设体育类、休闲类的活动场所,以满足农村居民多元化的爱好。[5]号召农村居民积极参与书法、合唱、舞蹈、篮球等娱乐活动,坚决取缔部分不法组织和不雅娱乐活动。

第二,构建乡镇文化志愿者演出剧团。号召农村居民自愿组织演出剧团,鼓励文化志愿者积极学习民间技艺,以促使中华民族文化得到良好传承。[6]由政府投放资金用于购置相关硬件设备,由村民自行组建、管理各自团队。在农闲时,前往农村宣传科技知识,表演农民喜欢的节目,使广大农村居民在闲暇之余享受生活的趣味。

第三,通过“农家书屋”举办农村读书月活动,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中的书籍资源,在农闲时期开展“走进书屋”的活动,由当地村委干部带头读书,鼓励村民前来借书,通过阅读和学习,获得科学种植、科w养殖的知识与技能。有条件的还可拿出部分资金,对读书月中的先进个人给予奖励,以鼓励农村居民争相加入读书的队伍中。

第四,组建中老年广场舞队,丰富农村中老年人的娱乐生活。借助乡镇新建的文体活动广场,号召农村中老年人积极学习“广场舞”,包括健美操、五禽戏等,使农村中老年人能够在小广场上参与自己喜欢的文艺活动,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在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身体也能得到锻炼。通过组建团队的方式,充分做好带头工作,以吸引更多的中老年人加入队伍中,扩大文化活动的影响力,拓展文化活动的创新道路。

4结语

作为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正在陆续落实。而新农村文化活动建设,是在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有所保障的基础上、为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项新任务,是从根源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有效措施。新时期,在进行文化创新的同时,务必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倾听民声,结合农村居民的现实需求,大力发展新农村的文化事业,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此外,创新开展新农村文化活动,有利于移风易俗,贯彻社会主义新城乡的观念,强化农村居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邢凤义.解决农民参与文化活动障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4(07):311-312.

[2]沈小冰.强力推进文化强基工程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关于泰州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的思考[J].剧影月报,2014(1):104-105.

[3]王永桂.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现状的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04):111-112.

[4]陈建民.农村文化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2):249.

[5]彭益民.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和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J].求实,2013(02):93-96.

农村的文化生活篇6

关键词农村文化生活调查分析对策建议

一、调查背景

改革开放使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而农村文化建设却凸显滞后。探究和改善当前农村文化现状,对繁荣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春节期间,笔者就天龙村文化生活的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

天龙村共有农户97家,总人口为305人,其中有30户农家常年在农村务农,67户农家外出打工或经商。其中高龄老人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极少数随经商子女生活在城市;大部分未成年人随爷爷奶奶留守农村,少数未成年人随打工、经商的父母外出,在外地借读。春节期间,外出打工、经商和读书者90%以上回村欢度新春佳节。

二、天门天龙村文化生活的现状

(一)村民文化需求迫切,而文化供给不足

随着经济条件的提升,天龙村村民的文化消费欲望、消费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农民越来越渴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天龙村村民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也不断改善家庭的文化设施条件。天龙村村民的电视普及率达100%,天龙村已经全部实现有线电视入户,VCD普及率达到90%以上。村民中已经有了85%以上人拥有手机,一半以上家庭开始拥有电脑。

在天龙村89家农户约280人中,有21.7%的村民认为文化消费重要。在文化产品需求方面,村民对喜欢的文化消费项目总体排序为:上网,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看文艺演出;少数人已有健身、参加集体文艺和外出旅游的愿望。有些老人怀恋70年代火热的集体文化:跳秧歌,摇旱船、踩高跷、说三句半和唱大戏等。

村民文化需求迫切的同时,天龙村的文化建设滞后的现象却十分严重,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天龙村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与文化建设现状远远不能满足村民文化迫切的需求。天龙村文化基础设相当施落后,没有图书室、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公共体育场馆、公共阅报栏、书店、电影院,看戏难、看电影难,许多文化娱乐活动无法开展。

(二)村民文化生活单调、贫瘠、落后

文化供给不足,带来的就是文化生活单调和贫瘠。

春节期间,天龙村村民无论是走亲串户还是在家,约55%人在打麻将,约5%人在打扑克,约10%人在玩游戏,约5%人在上网,约5%人在聊天,有约20%人在看电视。甚至在除夕夜,只有60%人在看春节晚会,而且部分人没看完就开始打麻将,部分人开始打扑克,,上网玩游戏。那些外出打工或经商者在农村的春节生活,就是与亲戚、朋友和老乡聚在一起闲聊、喝酒、搓麻将;一些寻求刺激的人聚在一起赌钱;还有一些人沉迷于地下;还有部分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热衷于参加迷信活动。

三、关于天龙村文化生活状况的分析与对策建议

天龙村文化生活状况表明,在农业人口众多,文化底子太薄的中国,农村文化的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体现了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必要性。

(一)消除农村文化贫困,要重视文化建设的投入

天龙村文化生活单调、贫瘠、落后的状况折射出我国农村文化生活的匮乏问题。人民网春节报道,我国农村的主要文化娱乐活动一般以听广播看电视、打牌下棋为主。当前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形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看电视(90.7%)、闲聊(84.5%)和打牌(73.7%)。特别是在春节,活动比例剧增。

导致我国农村文化生活匮乏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组织不力:国家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地方政府只重经济建设不重文化建设;文化工作只重城市不重农村,只重在城市里建博物馆、大剧院等标志性建筑,不重在农村开展文化活动。

解决农村文化生活的匮乏问题,消除农村文化贫困,必须重视文化建设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政府工作规划中,各级财政应当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予以大力扶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从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场馆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来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建影剧院、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楼、青少年活动室、文化中心户等,使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丰富起来。

(二)多方努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需要

丰富充实农村文化生活,为农民提供健康精神食粮需要多方的努力。

针对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问题,政府应制定实施符合农村科学发展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各级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和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加强乡镇文化建设,在村委会中设置文化活动专员,让他们组织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体育、生产技能等比赛,如开展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丰富群众娱乐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娱乐阵地建设,使这种健康的娱乐健身方式占领农村文化娱乐市场,遏制陋习,引导村民们远离打牌“坏习惯”。通过大家感兴趣的活动,通过身边的文化能人的带动,通过有效的引导和组织,把“闷”在家中“饥渴”的“闲人”引出家门,迷上各类文化活动,摆脱贫乏无聊只能打麻将的简陋习俗。

政府要支助乡村建好村文化室、图书馆、电影院等,使农民的文化活动有场所有器材;也要加大对农民文化的培训,组织培训班,对农村中的文艺爱好者进行组织、引导和培养,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的骨干,积极促进农村村民主动的文化意识、加强农村文化氛围的培养,使农村文化生活展现出活力和激情。

同时,组织实施文化下乡活动,把百姓需要的文化活动送下乡: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科技下乡、送法下乡、送电影下乡等,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从而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新华网,2012.12.31.

农村的文化生活篇7

【关键词】大学生农村文化建设作用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是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开展文化建设活动,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奉献社会的态势,是农村文化建设活动的有效载体。它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

新农村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是:在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稳定、和谐、文明、科学、现代的农村文化环境,满足广大农民丰富多样的文化需求,创造一个崭新的理想农村。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就是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抓好文化软件和硬件建设,抓好公益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发挥和倡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第二,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学文化。第三,移风易俗,培育农村良好社会风气,崇尚讲科学、讲文明、讲礼貌的社会风貌。

二、大学生志愿者的资源优势

大学生志愿者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和科学文化素质,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大学生志愿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服务于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专业知识的优势

大学生志愿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高,学习能力强。他们把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传递给农民,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农民群众服务。农村的经济建设,农民的生产生活,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非常需要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大学生志愿者在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服务活动中,他们开展科学文化普及服务,通过举办科学知识讲座,宣传党的政策及各项惠农政策,宣讲法律知识,在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引导农民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中收到了有效的效果。现代农业专业的学生,他们发挥自己的知识技能优势,结合当地农科技术,传授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知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理工科的学生,他们学以致用,帮助农民维修保养电视机、电风扇、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他们的服务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大学生志愿者还在农村,利用村口、田头开展有主题、有特色的农村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宣讲活动,他们歌颂新农村,颂扬新农民。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的活动真正贴近了农村,贴近了农民。

(二)工作活力的优势

大学生思想活跃,工作热情高,富有创新意识,对融入社会充满期盼。他们血气方刚,对工作有热情和激情,满怀朝气和活力,渴望在自己的工作中有所建树。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农村,发挥自己的创业精神,帮助农民创办家庭小作坊和乡村企业,为农村引进致富项目牵线搭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夯实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添砖加瓦。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农村,开展文体活动和农技知识学习活动,活跃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与农民群众同苦同乐,他们在暑期参加夏收夏种服务,与农民群众一同享受劳动的辛勤乐趣,一同享受收获果实的喜悦。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的劳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强化了劳动观念,培养了劳动能力,锻炼了身心健康。

(三)地方区域的优势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新的、实践很强的事业。由于各地农村的地理、气候、经济基础等差异,不同区域间的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根据当地农民群众的传统实际情况进行。区域内高校大学生在就近了解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下,为当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就更方便,联系更密切。区域内大学生志愿者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而言是很好的资源,充分利用大学生志愿者资源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为本区域的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人才的支持和智力的保障。这样,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可就近服务农村第一线,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将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递给农民群众。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用自己先进的思想观念去影响农民群众的传统观念,引导他们接受新事物,使广大农民及时了解到先进思想文化。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农村,增强了农村文化的魅力,夯实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

三、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一)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传播作用

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大学生志愿者围绕农村文化建设根本任务,积极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和新的理念,使农民群众的生活不断充实,精神文化不断丰富。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他们制作学习小报,用浅显明了的理论、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活动有利于激发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人翁责任感,增强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引导农民群众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开展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他们进入农民家庭进行宣讲与农民有关的法律、法规、道德教育活动,帮助农民抵制不健康的文化思潮,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在农村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和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这些活动使农民群众培养了道德情感,坚定了道德信念,提高了道德修养。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也起到了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作用。

(二)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推进作用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开展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移风易俗活动,受到广大农民的称赞。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指导农民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帮助农民发展特色养殖业和反季节蔬菜种植,使农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也得到发展。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开展市场经济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他们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农产品市场供需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实时信息,从而使农民能调整生产品种的种植规模,使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网络这个信息大平台,拓宽了农民群众的眼界,繁荣了农村经济,把农民群众逐步引向信息化社会。大学生志愿者还在农村开展健康有益的科学文化普及和经济知识竞赛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直接或间接地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些活动不断地影响着农民群众思想观念,使他们得到了有科学知识走科技致富之路的好处,大学生志愿者在发展农村的经济文化建设中起到了推进作用。

(三)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桥梁作用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知识丰富,视野开阔,他们的言行对农民有着示范、带动和辐射的作用,是搭建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社会渗透的桥梁。农村文化生活相对比较贫乏,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就需要城市先进文化扶持辐射,大学生志愿者就是把城市优秀文化资源带进农村社会的桥梁。他们在吸取城市优秀文化资源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当地农村的传统文化特色,不断创新具有乡土色彩的文化活动。如利用五一劳动节、七一建党节、国庆节等契机,选择新农村题材,大学生志愿者以文艺下乡表演的形式去表现农民的美好生活,去歌颂农村的新面貌,歌颂广大劳动群众,他们把城市的优秀文化融进农村,进入农民的生活。这些活动既表现了农村的新面貌,贴近了农民,又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活动,对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活动对农民群众自觉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有着引领作用,在农村的社会舆论中形成了一个良好氛围。农民群众在参加文化活动中,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身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这一举措,也实实在在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基金项目:2012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立项研究课题“浙江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编号:2012n058)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郭晓君.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论[m].河北:河北科学出版社,2001.

[2]中共浙江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决定[n].浙江日报,2011―11―26.

农村的文化生活篇8

关键词:文化;新农村建设;应有之义

一、文化缺失与乡村社会失序

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农村的思想基础,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农民的生命意义,对构建和谐的乡村社会秩序具有特殊作用。

1.信仰地下宗教或邪教的农民日益增多

由于乡村文化的缺失,农民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慰藉,热衷于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信奉各种地下宗教甚至邪教,导致农村地下宗教以及邪教的传播,这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警觉。

我们在豫东农村调研时发现,农闲时节农民没有事情做,平常又没有文化娱乐活动,很多老人、妇女信仰地下宗教充实自己,更为严重的是,各种邪教势力也不断地侵蚀农村,活动相当频繁,目前,参加邪教的农民还在不断增加,豫东w村是一个500余人的小村庄,参加邪教的农民竟多达几十人,已经成了威胁当地社会秩序的一大隐患。

2.使乡村社会风气日下

相对于豫东农村猖獗的信教活动,湘西农村的非常严重,在农闲时节打牌、打麻将等成了一道奇特的“景观”,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地下“”对农民的影响很大,一些农民不是整天致力于勤劳致富,而是一心想着通过买地下“”一夜变富。尽管政府也在打击地下“”,但效果并不理想,社会治安每况愈下,入室偷窃的违法事件时常发生,人们缺少生活的安全感。文化生活的匮乏导致农民把打牌、当做消磨时间的娱乐方式,农民说,没有事情干,不打牌做什么?

可能有人会说,农民聚众只是个别现象,是他们自身的喜好,我们不能否定这种解释的合理性,但是,当该地农村的现象成了很多人的消遣方式时,就不能仅仅归结为农民的个人原因了,而应该从社会的角度去探讨这种现象的原因了。湘西农村的现象严重腐蚀当地的社会风气,势必加大乡村治理的难度,如不能得到根除,就难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难以营造朴实文明的乡风民俗,何谈新农村建设?

3.农民的道德感呈下降趋势

“各种社会伦理问题逐步浮出水面,中国农村出现了伦理性危机,这种伦理性危机表现为村庄日常生活中的伦理标准的缺失,很多事情开始说不清楚,并且不同人群对生活的体验和看法出现了明显的分歧甚至是断裂。”[1]以老年人的生存状况为例,目前,他们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农村虐待老人的事情已不是个别现象,在豫东、湘西农村,虐待老人的现象相当普遍,农民的道德观念不断下降,也不在乎周围人的看法,把老人当成是一种负担。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给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农村老人的生存状况竟然呈下降的趋势,这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吗?

在市场经济面前,农村传统价值观念不断解体,问题在于,农村传统文化价值失去约束农民行为的作用时,而新的价值体系并没有迅速建立起来,致使农村出现了价值信仰体系的真空地带,失去道德约束的农民做起事情来肆无忌惮,不计后果,随着农民道德感的逐渐下降,乡村社会失序就在所难免了。

二、造成农村文化缺失的主要因素

随着农村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业耕作的机械化程度迅速提高,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剩余劳动力尤其是一些妇女和老人等农村中的弱势群体却难以在城市找到工作,为了精神的寄托,打发闲暇时间,一些农民参加邪教组织,参与等不良现象。

1.政绩旨趣下的非均衡乡村建设

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决策,建设新农村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建设,只有实现四者的均衡发展才能真正建设好新农村,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做法都会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正常发展。

我们在豫东、湘西农村调查中发现,作为地方政府不仅仅代表着国家利益,而且在当前压力型的行政体制下,地方政府还要实现自身的政治利益最大化,而政绩是实现其目标的最好方式。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注重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面上”的东西,这些“面上”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出政绩。而文化属于软实力的范畴,是“面下”的东西,短时间内难以出政绩,在乡村建设中往往被忽视掉。

2.农村缺乏文化建设的人才

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离不开具有文艺才能的农民,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精英不断的流向城市或发达地区。在豫东、湘西农村,农民的市场观念也日益增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而且打工寄回家的汇款占他们家庭收入的比例很高,这与李强教授在四川的调查结果很接近,“外出农民工给家人的汇款,对于提高农村家庭收入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他们在外打工时间越长,则对于提高农村家庭收入越是起到促进作用;在外打工的家庭成员越多,则农村家庭收入越高;农村家庭收到的汇款越多,则对于自己生活地位的评价越高。”[2]

因此,农村有能耐的人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争相外出打工挣钱,结果造成农村很多村庄成为“空壳村”(由于村庄剩下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人们就把他们称为“386199”部队),除了春节期间外出农民工返乡过年外,平时在农村很少能看到年轻人,而他们又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大量流出使农村缺少了文化建设的主角。

3.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的弱化

税费改革后,农民不再向国家缴税费,基层政权的运转陷入了困境,国家为了减少基层政权运作的成本,开始对乡镇政府以及村级组织进行改革,也就是李芝兰、吴理财所讲的“税费改革‘倒逼’基层政府”[3]。在豫东,省政府对撤并乡镇的地方政府给予奖励,通过改革,乡镇政府人员大量减少,村级组织也取消了过去的村民小组长,这大大减少了乡镇政府人员和村级组织的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基层组织功能,然而,这并没有带来如有些人说的“官退民进”,真正的后果是官退了而民未进,乡村秩序的管理出现了一定的真空,导致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缺少了组织者,乡村治理陷入困境。

乡村组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当前乡村村庄日益松散化、农民日益原子化的大背景下,离开了乡村组织,农村文化建设就失去依靠力量。事实证明,哪里的乡村组织功能弱,哪里的文化建设就十分薄弱。乡村组织不在乡村文化建设中有所作为,一些非法组织的活动就会更加猖獗,因此,必须发挥基层组织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不提高农民的素质,就不可能实现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因此,通过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从而构建和谐新农村。

1.树立以农民为主位的文化建设观念

虽然在豫东、湘西农村,电视普及率很高,但由于电视内容主要是关于现代都市生活的题材,远离了农民自身的日常生活场域,农民看起来感觉很乏味、很单调。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农民主位的视角,多开展农民喜闻乐见、不拘一格的文化活动,让农民成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主角,让文艺题材反映农民身边的生活,这些活动可能没有多少艺术价值,但由于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农民,内容也贴近他们的生活,往往深受农民欢迎。正如张乐天所言:“在缺少文化的农村地区,最蹩脚的演出也可以给生活增加一点色彩;自己身边的人登台表演,更能激起农民‘看戏’的兴致。”[4]

同时,以农民为主位的文化建设,离不开地方传统文化的作用,因为这些“地方性知识”是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是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有着农民自身的逻辑,属于农民群众自己的文化,相对于官方文化更容易得到农民的认同。

2.发挥农村留守人员的作用

当前,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妇女等一些弱势群体,面对农村人才的外流,必须发挥留守人员在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如果组织的好,同样可以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

2002年,乡村研究的“华中乡土派”学者在湖北荆门等地农村成立了老年人协会,经过多年的试验,老年人协会运转良好。现在这些地方“都不只是老年人被广泛地动员起来,而且中青年妇女也被广泛地动员起来,成立了各种妇女文艺表演队。这些妇女文艺表演队是自发组织起来的,是农村需要文化生活的表现。我们这些外部的人只花了很少的精力和资金,就极大地改变了村庄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面貌,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农村中老年人和妇女的福利水平,并因此提高了农村中青年人对未来的良好预期:人老了也可以活得有趣。”[5]

3.抵制不健康文化对农村的侵蚀

由于农村文化生活的贫困,给一些低俗、不健康的文化侵入乡村提供了土壤,一些人利用农闲时农民没有事做,就组织一些不健康的娱乐活动到农村去表演,以获取利益。在豫东农村,一到农闲季节就会有很多跳艳舞的表演活动,处于“娱乐饥荒”中的农民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要,经受不住诱惑前去观看,影响极其恶劣,败坏了农村社会风气。

四、小结

面对现代的都市文化,乡村传统文化常常被认为是落后的、愚昧的文化,始终处于被所谓的先进文化改造的处境,但随着乡村传统文化的逐渐瓦解,新的文化价值体系并没有形成,乡村文化呈现真空化特征。农民在文化上的逐渐被边缘化,使他们在强大的市场经济面前无所适从,也造成了乡村社会的失序状态。因此,为了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必须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在精神上提高农民的生活福利感。

参考文献

[1]申端峰.中国农村出现伦理性危机[J].中国评论:香港,2007,(3).

[2]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2.

[3]李芝兰,吴理财.“倒逼”还是“反倒逼”[J].社会学研究,2005,(4).

农村的文化生活篇9

(一)从哲学、经济学等学科角度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解读

尹栾玉从农村文化产品的公共属性、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现状、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中的角色、民间文化———非正式制度形成的源头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制度经济学分析。“农村文化产品消费的整体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政府提供这些产品的必然性;农村文化产品消费所具有的强大的正外部性效用,决定了政府提供这种产品的必要性。”[4]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各种保障农村文化建设的法规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并加强制度的监管和落实,以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常态化,同时要通过直接的公共财政投入和间接的出台优惠激励政策鼓励民间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确保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以政府提供的法规、政策等正式性制度为主体,同时还需要包含习俗、道德规范,观念、意识形态等内容的非正式制度的支撑,而民间文化则是非正式制度形成的源头,“发展农村文化,必须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内涵、特征、功能的解析

目前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尚没有统一的界定。苏益南等学者把新农村文化界定为:“基于乡村区域共同体的长期传承积累而形成、融入现代文明气息并为特定区域的农民群众共同享有的价值观、生产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等的总和。”[5]根据这一定义,并参考组织文化的层次划分,将新农村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新农村物质文化主要通过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等体现出来,反映了农民群众对文化的理解和需求,为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制度文化主要体现为与农村文化发展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能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精神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的理论经验和思想升华,为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吴迪认为“新农村文化指的是一种既有别于城市文化又有别于以往的传统农村文化的一种全新型的农村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在于推进亿万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和现代化,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6]张硕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农村文化产品创作、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农村法制建设、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八个方面的内容。[7]王家新等学者认为新农村文化包含五大基本要素:作为文化参与者和承载者的农民群体;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农村聚落内的文化设施、设备和场所;农村社区与外界的物质和信息交换渠道;与农村文化活动相配套的组织和制度;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8]徐学庆在博士论文中概括了新农村文化的八项特征: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内聚性、多样性、群众性、实用性,并认为农村文化具有十大功能:继承、导向、娱乐、认识、教育、沟通、规范、服务、媒介、经济。[9]“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我国乡村文化又呈现出时代性、开放性、群众性等新的特征。目前,乡村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乡村、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共存。在对待人与人的关系上,乡村文化强调一种公共性和人伦性;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上,乡村文化则强调人与外界的顺应性、和谐性。我国乡村这种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态,蕴涵着自然、淳朴、厚道的文化品格。”

(三)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要性、意义的剖析

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要性、意义的阐述大同小异,取得了以下的共识: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构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可以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整合价值取向、提升思想境界、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粘合各种心理裂痕,化解各种思想疙瘩和矛盾,架起沟通彼此心灵的桥梁,逐步形成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共识,从而增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融合。”[11]桂玉认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农村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性工作,为和谐农村构建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12]2.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文化建设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任务。从我国目前发展情况来看,与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成果相比,农村文化建设显得较为薄弱。我国广大农村由于信息、交通比较闭塞,传统落后文化根深蒂固,农民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从这个角度讲,农村是制约我国社会实行全面小康的关键所在。远翠平认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13]3.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助于解决农村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王海通认为,加强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转变生产观念,为生产发展提供知识支撑。生活富裕不仅是拥有良好的物质生活,还要有精神上的追求。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需要用文化建设来转变人们陈旧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和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管理民主,更需要用先进文化的建设来改变封建专制独断的管理方式,用民主法治的手段确保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高效化。[14]4.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建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发展现代化的农业、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建设富庶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而农业的深层次发展、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现代化农村的建设,都必须依托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在人才培养、信息传递、科技普及、市场开拓、脱贫致富等方面的作用,为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环境、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桂玉用“助推器”“导航灯”“粘合剂”来形象地比喻在整个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实践总结

很多学者对本省、本市、本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作了实地调查,总结了不少当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协调,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还存在滞后现象。

(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绩

各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目前,大部分农村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目标。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地纷纷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业余生活。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在各级文化专业队伍的指导与培训下,农村涌现出一批业余文艺骨干,形成了一大批活跃在广大农村的民间花会、民间艺术表演团队和民间工艺家队伍,民间文艺形式得到恢复与发展。

(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

大多数学者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工作中还普遍存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基层文化队伍匮乏、村民的文化生活单调、迷信现象普遍存在、传统文化形式日渐衰退的问题。黄欣认为农村文化生活发展滞后的主要表现:一是文化生活消费偏低,二是文化生活方式单一,三是文化生活品味不高。[15]唐金培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以下的问题或偏差:重“硬”轻“软”,以中心代替全局;重“点”轻“面”,以个别代替整体;重“建”轻“管”,以形式代替内容;重“乐”轻“教”,以利益代替责任;重“送”轻“种”,以城市文化代替乡土文化。[11]陈运贵则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供给与需求之间、硬指标与软任务之间三大矛盾的现实困境。[16]也有学者从政府的角度,总结了政府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在农村供给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衰退;当前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农民的需求错位;政府多头行政造成重复建设、有限资源浪费;政府资金投入不足。[17]还有学者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分析了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整体实力不够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有创意的文化名家及领军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力;文化消费总量偏低。

(三)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

很多学者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主要是由思想上重视不够、经济上投入不足以及农村文化体制还不健全造成的。梁捍东、王晓瑞认为,基层部门认识不到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思想原因;社会转型和对农村文化建设规律研究不够是弱化的社会原因;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其负面效应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经济原因;一些落后文化影响仍在加深,一些封建文化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自身原因;改革滞后不适应新形势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动力原因;文化生产与消费脱节,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市场原因。

三、对策建议

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种研究思考,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破解新农村文化建设难题、探寻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和方案。

(一)强化思想认识

学者们一致认为,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深入宣传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切实改变新农村文化建设“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起不要”的局面,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热在县市、重在乡镇、冷在村庄”的状况,树立“大文化”建设的观念。做到“四个纳入”,即把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通过这“四个纳入”使农村文化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

徐学庆提出要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领导与管理主体的职责。加强党委部门的导向监督作用,保证新农村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强政府部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促进新农村文化整体发展。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宣传、发动和示范功能,推动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发挥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牢固的群众基础。

(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运行机制

吴迪认为,首先,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的专项扶贫投入、专项补贴的力度。地方政府可以要求村级政府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用于营利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其次,扩大公益性筹资。可利用福利、党费基金、社会捐赠、村社集资等多方渠道筹资。再次,多种方式并举,走多业助文的道路。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提高现有文化队伍的水平,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的培训。其次,在农村吸收“文化精英”充实文化队伍。可以通过国家公共财政引导的方式,奖励和补贴农村基层文化带头人,建立一支乡土化、农民化和本土化的农村文化精英队伍。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另外,国家还要制定引进各类人才到农村的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扎根创业,为农村文化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19]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加强载体建设

农村的文化生活篇10

农村文化建设是整个文化建设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搞好农村文化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重要的一个方面,但现在农村文化生活贫乏,表现在:

1.由于农村文化活动经费短缺,很少有专门人员来管理集体的文化活动,也就很难有精力对农村的文化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

2.农村文化活动阵地缺乏

近几年,乡镇企业在农村大力发展,一些乡镇文化站的场地被征用,这就丧失了开展文化生活的场地。农村原有的电影队,演出队等文化队伍受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冲击,收入较少,只好解散。

3.农村文艺青年表演技术不高

受市场经济以及利益的驱动,很多有一技之长的文化人才都去北京,福建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去谋生,民间一些老艺人也相继过世,许多农村文艺绝活都后继无人。导致现在农村文化活动水平不高,只能跳跳简单的舞蹈,唱唱通俗的歌曲,不仅没有特色,表演水平低,难以吸引人们观看。

二、传统农村文化生活的特点

农村文化主要包括农民的价值观念,道德,农村的习俗,社会心理,思维方式等,传统的中国农村文化的特点表现在:

1.农村文化生活的物质层面

所谓农村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指有形的,能看得见的物态文化。如农村的土地,村落,房屋,农具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和村落。中国农民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居住在农村的末农民,从田地里收获所需的食物,这些收获物基本上可以满足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2.农村文化生活的制度层面

在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农村社会,人们的行为规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等作为制度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城市有很大不同。在农村这个被血缘关系社会化的空间中,人们在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中长大,一个村子里的村民几乎都有亲戚关系,大家都很“熟悉”,“熟悉”决定着农民联系方式必然与城市有很大的不同,使用的交流工具和行为规范是不同的。农村社会制度的维持,主要靠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

3.农村文化生活的精神层面

传统的中国农村精神文化有很多特点,主要表现在:

3.1质朴的民风,民性

传统农村文化赋予了中国农民许多优秀品质。淳朴,厚道,热情,诚实是中国农民民众性格的集中体现;勤劳,善良,节俭,豁达是中国民众性格的第二个重要特点。

3.2宗法伦理性

所谓宗法伦理是农民把自己从属于家庭或家族的一种血缘群体观念。这种以血缘感情为基础的宗法观念,渗透到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3.3封闭性

由于交通条件,生产方式的限制,农村居民大多闭塞于农村中,很少与外部世界接触。

3.4保守性

农民进行的是小规模经营,产出极为有限,加之农民生产的回旋余地较小,农民面临的生产风险能力很弱,这就决定了农民对任何新的东西都非常谨慎,对任何新的东西,只要带有某种程度的危险和不稳定性,都不敢轻易尝试。

3.5思维习惯的经验性

在农村,农民对一切事物的评价,主要来自自己的观察和实践,“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凡事都要经过自己的验证才能相信,经验是农民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途径

1.文化下乡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

现在随着国家经济技术的大力发展,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人们耕作的效率提高了,农民用在土地上的时间越来越短,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农民有更多途径接触到新的文化,通过文化下乡这种自上而下的网络式文艺表演,为群众呈上文化“大餐”。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的传播途径让文化走进农民身边,走进千家万户,有力的推进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2.建立农村基层文化馆

加大投入农村文化活动经费,建设实施农村基层设施建设,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比如用一定的活动经费,群众集资的办法建设文化活动室,购置相应的设备等。让农民有休闲娱乐的文化场所。另外,还应建立图书馆,阅览室等学习文化的公共场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这样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生产条件改善的同时也改变了文化需求,也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建设文化活动实施的积极性。

3.培育农民自己的文艺力量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富起来的农民一方面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农民需要的文化活动少之又少。只有培育农民自己的文艺力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加大对农民文艺培训力度,对农村中文艺爱好者进行组织,引导和培养,使他们成为农艺骨干,壮大农村文艺骨干。

4.建立农村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网络,加强文化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力改农村以前只在春节等大型节日开展活动,要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参与文化生活,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倡导他们读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

总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迈上小康之路,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穿暖,他们想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迫切要求农村文化生活进行改善。只有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农民才能有事可做,农村文明建设才能顺利发展。农村社会才能稳定,农民才能跟上时展的潮流,做有文明,有知识的新时代农民。

参考文献:

[1]程贵铭.农村社会学[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