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1:29

运营管理的基本原理篇1

关键词:企业投资决策资本运营质量决策思路控制手段

一、引言

企业资本运营独立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外,属于高层次的价值创造活动,在企业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资本进行操作,实现大范围的资本流动,借此配置企业资源,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本运营经验不足的情况,导致资本运营质量明显降低,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情况,提升企业资本运营效率,需要企业管理者根据市场需求以及企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财力等各项资源进行调整,对企业自身的产业结构与投资方向进行优化,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重组。文章以资本运营与投资决策思想作为研究核心,促进现代化企业体系的建立,为企业发展的国际化、规模化以及可持续性准备了条件。

二、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思路探索所遵循的原则

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思路探索工作的有序开展,不仅需要管理人员对于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思想工作的重难点进行明晰,还需要从原则框架的角度出发,对自身工作进行梳理,以期完善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思想的途径与手段,构建起科学高效的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工作的全新模式。

1.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工作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工作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科学性的原则,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对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思路探索工作活动的主要流程、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思想的基本要求以及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工作的重难点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考量,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思想实践操作模式满足切实满足使用要求,只有在科学精神、科学手段、科学理念的指导下,管理人员才能够以现有的管理条件为基础,构建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體系。

2.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工作必须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由于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的内容多样,操作环节较多。为了适应这一现实状况,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工作的相关操作之中,就要尽可能的增加法制教育活动开展方案的容错率,减少外部环境对新时期背景下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活动的影响。降低操作的难度,使得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批量操作,保证各个环节之中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工作应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思路探索的路径与方式

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思路的探索是一个全全方位的过程,需要企业以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为框架,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融资渠道的扩展以及运营决策机制的健全等几个层面入手,对资本运行质量进行提升,形成科学的企业投资决策思路。

1.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资本运行质量管控的过程中,公司管理人员首先要在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处理好企业资本结构、产品结构、空间结构以及风险结构的关系。从具体操做来看,公司管理人员需要明确资本结构与投资风险之间的关系,将投资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避免投资风险过大对企业资本结构带来的危害。同时在进行资本结构优化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投资环境、企业文化等基本因素进行综合性考量,并针对企业资本运行质量的实际,对企业经营战略展开必要调整。在调整企业资本结构的基础上,需要处理好不同层面资本结构的不同需求,防止单一资本运营风险对于企业资本优化工作的带来的不利影响,借助于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提升投资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2.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持续进行,使得企业在运营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融资渠道以及资本积累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企业对于资本的使用需求。针对这一现状,为企业发展塑造良好的资金环境,需要企业不断进行融资渠道的扩展。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以实用性原则为先导,化繁就简,对企业资本运营与投资方式进行优化,减少冗余环节,立足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采取债券发行、土地置换、存量资产出让以及股权出让的方式,对企业资金进行筹集,拓宽企业的融资能力,多样性的融资方式,能够在保证企业融资安全的前提下,提升企业自身的融资效率,确保资本的充足性,满足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切入点,将企业的专业化发展与多元化发展结合起来,这种操作方式,将企业的投资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序提升。

3.实现企业资本运营决策机制的健全。企业资本运营决策机制的健全,需要将企业投资管理责任与管理权限进行明晰,为快捷、高效投资决策机制的形成准备了必要条件。除此之外,还需要企业管理者进行管理分权,对投资决策的权限进行明细,实现决策责任的细化,通过这种方式将企业的决策责任落实到个人,避免出现人浮于事,有助于规避人为原因出现的资本运营风险,推动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健全企业资本运营决策机制的过程中,需要对联动机制进行优化,扩大经营业务与产品类型,实现资本风险的分担,确保运营决策机制始终能够处于合理的范围之内。

四、结语

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思路探索和分析对于增强企业资本管控能力,提升盈利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有着巨大的影响。基于这一实际情况,文章以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为先导,将其作为基本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方式、融资渠道的扩展以及资本运营决策机制的运作模式进行探索,确保资本运营质量与企业投资决策活动能够满足实际的企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保东.基于eVa考核模式下的企业财务价值管理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2015(11):78-79. 

[2]徐宏智.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策略研究[J].东南大学,2015(10):102-103. 

[3]胡迟.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监管分析[J].上海企业,2017(9):56-57. 

[4]潘泽清.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模式和实施方式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7(25):49-50. 

运营管理的基本原理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问题;策略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主导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安全保障。因此,我国十分重视国有企业的发展。而资本运营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份额,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由于外部环境不完善以及企业内部管理不足存在着很大的运营风险,使国有企业的运营和发展面临着巨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资本运营风险管理成为国有企业的重要工作,受到国有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不仅能够有效防范资本运行风险,而且对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直接作用。

一、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相关概述

(一)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内涵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主要指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习惯过程中存在着运营环境的变动性、运营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国有企业自身存在抗风险能力的有限性而造成的国有企业资本运营达不到预期目标的现象。首先,资本运营的复杂性主要指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其次,外部环境的变动性主要指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环境、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法律规定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变动;再次,企业主体的制约性主要指国有企业本身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最后,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有限性主要指国有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处理能力。

(二)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类别

按风险影响范围不同,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主要包括基本险和特殊风险。首先,基本风险主要指由于受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所产生的风险。基本风险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并难以避免的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政治风险、体制风险和自然风险。其中政策风险主要指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变动所带来的风险,体制风险主要指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国有企业的资本运作难免会受到行政机关的影响,政治风险主要指政治因素变动而带来的资本运营风险,自然风险主要指自然因素的化,如地震、火灾、洪涝灾害等自然因素对国有企业运营带来的风险。其次,特殊风险主要指国有企业由于错误经营、资金短缺、资本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产生的风险。特殊风险只会影响个别国有企业的收入,而不会影响所有国有企业的运营。特殊风险主要包括财务风险、管理风险、信息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以及经营风险等。其中财务风险主要指国有企业的资金难以支持企业运营而产生的风险,经营风险主要指国有企业经营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指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错误操作而带来的风险,法律风险主要指企业为避免法律限制而在收购过程中加大交易成本带来的风险,信息风险主要指国有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由于企业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指企业技术开发或企业技术运用泄密而产生的风险。

二、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企业资本循环与周转的制约

首先,国有企业资本循环中断会引起资本运营风险。如果将企业的资本全都放在某种资本形式上,一旦这种资本形式出现了中断,那么国有企业的运营便将难以形成。另外,国有企业的资本在某个投资阶段转向下一个投资阶段的时候,如果发生静止状况也会导致企业的资金循环中断,带来资本运营风险。其次,资本周转缓慢会引起资本运营风险,资本周转缓慢会影响到国有企业的资本保值和国有企业增值,导致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下滑,甚至产生巨大的生存危机。

(二)外部环境的制约

首先,政府过度干预会带来风险。政府过度干预主要指政府对国有企业外部资本运营推动作用过大,背离了资本运营的驱利性,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导致企业面临资金风险。另外,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政条条框框管理模式阻碍了国有企业的跨区域发展,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其次,政策法规不完善。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资本法律法规和政策法规仍不够完善,缺乏稳定性,而且部分政策法规和法律法规内容十分落后,难以适应国有企业的发展;再次,资本运营平台不稳定,产权交易市场缺乏相关部门的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并购行为不够规范,证券市场行政化严重、市场结构单调,缺乏风险规避功能;最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社会保障服务对象没有完全覆盖,国有企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正常运行,导致国有企业产生资本运营风险。

(三)国有企业自身风险免疫力的制约

首先,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不足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在“拨转贷”政策下,国有企业的负债率大幅度提高,极大地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导致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资本运营风险。另外,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中还存在着国有股权过度集中、资本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内部控制现象严重,难以形成高效的治理结构,导致国有企业缺乏科学的资本运营;其次,缺乏抗风险意识。部分国有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战略决策和内部管控来开展经营,在这种状况下,国有企业的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够强烈,缺乏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国有企业自身风险免疫力不高。

三、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的策略

(一)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的特点

首先,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具有动态调整性特点。因为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具有较强的动态性,资本运营的过程中随时会产生新的状况,加之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破坏性,企业的资本运营风险管理必须根据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来制定管理决策;其次,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具有科学性,资本运营风险管理不仅要针对不同内容、不同性质和不同规模的风险制定针对性管理决策,而且还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资金运营的规律。

(二)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应积极遵循方向性原则,制定明确的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目标,为资本运营风险管理提供正确方向,实现国有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信息性原则。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需要以科学的信息为基础,掌握及时、准确的信息,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并且,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需要对丰富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进而形成真实的、可靠的信息系统。

3.预测性原则。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需要对风险管理的科学性、企业发展前景、行业发展趋势等进行预测,正确把握企业资本运营所面临的经济形势。

4.民主性原则。国有企业在资本运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主的作风,积极调动相关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国有企业员工参与风险管理决策集体智慧。并且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风险管理必须要杜绝领导说了算的现象,积极实施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增强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的科学性。

5.可行性原则。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工作应积极运用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知识和科学的风险管理策略,认真分析风险管理方案的利弊,探析风险管理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三、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优化资本运营外部环境

首先,明确政府的治理边界。政府应重新审视职能定位,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改进行政命令式管理方式,采取间接管理的方式积极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引导,减少对国有企业的行政干预做到放权和管理的融合。政府相p部门应制订国有企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健康的市场体系,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另外,政府部门应积极规范自身的行为,做到依法行政,简化国有企业项目评审、技术咨询以及风险投资等各个环节的程序,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其次,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我国现有的国有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强对国有企业资本的政策规定,建立完善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为国有企业发展解除后顾之忧;再次,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搭建资本运营平台,坚持国家发展与产权交易市场宏观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完善国有企业的并购法律,规范国有企业的并购行为。最后,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积极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积,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切实保障国有企业员工的基本生活,保证国有企业的正常运营,降低资本运营风险。

(二)塑造理性主体

首先,明确国有企业职能,明确国有企业在股东大会出资人代表出资人权益等方面的职能,积极调整国有企业的资产及股权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的影响力。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应与国有企业职能划分界限,避免国有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职能重复的现象;其次,完善国有资产的委托经营。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国有资产委托机构的监督和激励,积极完善经营决策机制,设立国有企业科学决策体系,避免国有企业经营收入决策产生的资本风险。我国相关部门应积极完善国有企业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完善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积极完善国有企业管理人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增强国有企业管理的科学性;最后,克服国有企业短视行为。国有企业应积极克服短视行为,着眼于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制定风险防范的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资本运营风险。

参考文献:

[1]刘文祥.国有企业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风险问题分析[J].商业经济,2013(03).

[2]吴鸣飞.我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风险及其评价体系研究[J].企业导报,2013(02).

[3]贾大庆,何红霞,李松平.谈防范和化解资本运营风险的途径[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7(04).

运营管理的基本原理篇3

一、深圳模式及其主要问题

(一)深圳模式的特色

深圳市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经过了几年的改革和探索,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目前已形成了以产权管理为主线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国有产权制度和运营体制模式。

第一层次: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市国资委是市政府领导下专门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决策和领导机构。它是按照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的要求而建立的一个职能机构。对全市市属国有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进行全方位的宏观管理和监督,并直接对三家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行使管理权。

为了保证市国资委能够统一、权威、科学、有效地进行决策和行使管理职能,国资委的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市国资委成员由市体改办、财政局、国土局、经济发展局、贸易发展局、运输局、计划局等14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市长和副市长任主任和副主任。

市国资委的主要职能是:(1)制定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贯彻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检查、监督执行情况,依法处罚违法行为;(2)决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审查批准市资产经营公司的长远发展规则、年度经营计划、收益运用计划和受理有关重大事项的报告;(3)编制国有资产收益预算等,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审查批准后组织实施;(4)按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考核、推荐、奖惩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党委书记、副书记、董事局主席、总裁、副总裁、监事会主席等主要领导人员;(5)协调处理市属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重大事项,指导、监督各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工作及监管境外国有资产等。

市国资委下设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国资办既是市国资委的日常办事机构,又是市政府主管市属国有资产的职能机构。

第二层次: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市国资委授权的国有资产运营机构,是代表国家对部分国有资产直接行使资产受益、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等出资者权利的特殊企业法人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资产经营公司是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分离的要求而设立的主要从事国有资产的资本经营和产权运作的企业,它不行使行业管理和行政管理职能。市级资产经营公司担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并对市国资委负责,接受市国资委的监督。资产经营公司既不是行政管理部门,也不是一般普通企业,其特殊性质和职能决定了资产经营公司必须按照产权运作的要求转变运营机制和运营方式,必须根据资产经营公司整体发展的要求,以产权为纽带,以国家出资者的身份对所属企业进行产权管理和监督,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资产经营公司要着重抓好产权代表的委派和管理、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国有资产产权经营、企业重大投资决策和财务管理,同时,要加强对企业贷款担保、利润分配及工资总额的控制,真正做到对下属企业既放得开、又管得住,保证下属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实现,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主要职能是:“投资、管理、监督、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代表市国资委持有企业国有资产的产权;(2)通过对所持国有产权、股权的运作,盘活和重组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组合;(3)任免企业主要领导人员并通过向企业委派产权代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4)对市属国有资产的收益进行管理,运用国有资产的收益进行再投资;(5)监控所属企业重大投资、贷款担保及资产运作情况,并对所属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

深圳市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共有三家,市投资管理公司、市建设集团公司、市物资集团公司。第一家和第三家是纯粹的控股公司,第二家是混合控股公司。

第三层次:国有全资企业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

深圳市属国有全资企业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按产权关系分别隶属于三家资产经营公司。市属国有企业是独立的企业法人。资产经营公司与下属企业的关系不是上级与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国家作为出资者与企业法人的关系。深圳市通过近几年对国有公司制企业的改革,大多数企业真正实现了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流动市场化、产权管理法制化和产权运作人格化。资产经营公司以产权为纽带行使出资者权利,资产经营公司与下属企业签订《资产经营责任书》,市属企业对资产经营公司承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按照法律规定,国有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具有法人资格。为了落实企业法人财产权,在认真做好清产核资、界定产权工作的基础上,市国资委对71户产权关系清晰的国有控股企业和全资企业颁发了《国有资产授权占用证书》,作为国家出资的法律凭证。《证书》颁发后,企业以国家及其他投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享有独立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并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政府以产权为纽带同企业发生关系,主要负责对企业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

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上层实现了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的分开;在中层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经营职能的分开;在下层实现了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开,明确了企业法人财产权,调整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做到了政企职责分开,通过层层授权,建立责任制度,解决了国有资产主体缺位问题,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好所有权、放开经营权、行使宏观调控权的改革要求,有效地保障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

(二)深圳模式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深圳模式中国有公司的产权关系,从理论上讲,似乎在上、中、下三个层次上解决了“政企分开”的问题,明晰了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三个层次的关系都没有理顺,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纠缠不清的问题和矛盾。

1.国资委同市政府的关系问题

《深圳经济特区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第6条规定:“深圳市人民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代表市政府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第10条规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组成和议事规则,由市政府规定”。从国资委组成人员来看,基本上是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由于政府的目标是多重的,必然要求资产经营公司的目标也是多重的,绝不会容许资产经营公司单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投资管理公司几年来的投资来看,只有30%左右由管理公司自主决定投资,其余70%要根据政府计划,用于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菜篮子”工程、扶持性和公益性市政投资。很多项目建成后没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甚至成为投资管理公司的沉重包袱。因此,管理公司所要实现的盈利目标同市政府要求管理公司所实现的社会目标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事实上,市国资委同市政府并无本质差别,不能认为设立了国资委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就实现了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

2.关于国有资产运营机构的法律地位问题

《深圳经济特区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第27条规定:国有资产“运营机构是代表市、区人民政府行使国有资产出资者权利的企业法人,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这一规定确立了国有资产运营机构作为一般企业法人的地位。这与上面所说的深圳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定为特殊法人企业是相矛盾的。但第37条和第34条确定的运营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中既规定了作为出资者的各项权利和保值的目标,又规定了具有法律、法规效力的其他权利和义务。法规往往是政府部门制定的,如果法规赋予运营机构超出一般企业法人之外的其他权利和义务,该运营机构就不是一般企业法人,而成为特殊企业法人。作为特殊企业法人,在现行《公司法》中找不到依据,那就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否则,公司在法律之外,就不是真正的法人机构。

3.关于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问题

《深圳经济特区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第14条规定:“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是指依法确定国有资产所有权以及与所有权有关的其他财产权的行为”。该《条例》第15条规定:“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遵循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而第16条则规定:“市、区人民政府所投资的货币、实物和无形资产”依法界定为国有资产。这里就存在着明显的矛盾,按照“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深圳市就应拥有产权,而不存在界定为国有资产的问题,由于国家规定: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分级管理”的原则,深圳市政府不能违背这一原则。因此,就出现了“统一所有,分级管理”与“谁投资,谁拥有产权”两个原则相互矛盾的情况。

4.关于国有公司是否真正拥有法人财产权问题

深圳市国有公司拥有的法人财产权是依据市国资委为其颁发的《国有资产授权占用证书》作为法律凭据的。这里明确规定公司所拥有的产权只是授权占用,授权占用并不等于企业真正拥有法人财产权。法人财产权是以公司法人制度形式成为前提的,公司法人对公司财产的占有、使用和依法处置的权利,其实质是对他人资产的支配权或控制权。如果仅凭国资委给公司颁发的一纸证书,公司就拥有了法人财产权,何况这一纸证书也只规定公司对财产的占用权,并不具备支配权或控制权。由此看来,深圳市的国有公司并不是实质上拥有企业的法人财产权。

二、上海模式及其主要问题

(一)上海模式的特色

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的基本构架同深圳类似,也是分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三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但上海同深圳不同的是,上海市实行“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基本原则,即:市属国有资产按“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市属企业”的构架管理。两级政府所实行的两级管理职能基本相同。下面仅以市级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制作为考察的对象。

第一层次:市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它是作为本市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总代表。在国资委之下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作为常设办事机构,同时又是市政府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市国资委是市政府领导下专门行使国有资产管理和决策的领导机构。它遵循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离的原则,对全市市属国有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进行全面管理和监督。市国资委的主要职能同深圳市国资委的主要职能大体相同。

第二层次: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上海工业系统按照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的原则,撤销企业主管局,先后成立了机电、仪表、纺织、冶金等十几家行业性资产经营公司,原来行业主管局的行业管理职能,由上海市经委成立相应的行业管理办公室负责。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具体形式主要是国有控股公司。国产资产经营公司建立后,使政府同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第一,明确投资主体。上海组建国有控股公司分为两大类型:投资控股公司,主要职能是资本经营、资产运作;经营控股公司,主要职能是资本经营,资产运作与生产经营相结合。两大类型的控股公司都是投资主体,以产权为纽带,与下属企业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第二,实行政企分开。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将行政管理局改制为投资控股公司或经营控股公司。行政管理局原有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移至市政府有关委办,资产经营职能由控股公司承担。这样,既进行了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转变了职能,又使国有控股公司有了明确的功能定位。第三,进行资本经营。这是国有控股公司的主要职能。国有控股公司通过资本经营以及战略规划、投资决策、资产收益、产权代表管理等职能,进行产品结构、行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运营质量和效益。第四,承担资产责任。上海国有控股公司首要责任是负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市国资办对各国有控股公司建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考核办法。各国有控股公司还通过管人与管资产相结合,明确资产责任代表,将对产权代表考核与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挂钩。

第三层次:国有全资、国有控股、参股企业

这一层次是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将其经营的国有资产,按不同份额投入到各种类型的企业后形成的国有独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和参股公司,形成企业的法人财产权。资产经营公司与下属企业的关系不是上级与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国家作为出资者与企业的法人关系。上海市近几年通过这些措施的实行,不仅优化了资产结构,而且使大多数企业同深圳一样,实现了产权主体的多元化、产权流动的市场化、产权管理的法制化。资产经营公司以产权纽带行使出资者权利,企业拥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其他资本所有权主体投入的资本形成的法人财产,拥有法人财产权。

(二)上海模式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上海模式同深圳模式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因此,深圳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上海模式中也同样存在。当然上海模式也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上海模式中存在着需要探讨的特殊问题。

1.上海模式同深圳模式存在着共同缺陷

上海模式的国有产权关系三层次的构架以及第一层次同第二层次的关系和第二层次同第三层次的关系同深圳模式基本相同。因此,上海模式同深圳模式一样,也存在四个共同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是国资委同市政府的目标函数不同引起的矛盾。即市政府目标是多重性的,而国资委的目标是实现国有资本的利润最大化。国资委在市政府领导之下,必须要扭曲自己的行为。二是由于国资委本身行为的扭曲,它也不可能要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按照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来运作国有资产,必须要实现利润最大化之外的其他社会目标。这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就不是普通的法人,而是一个特殊的法人,作为特殊的法人,在现行《公司法》中找不到法律依据,因此,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法律地位便不能确立。三是国有资产产权的界定,同样存在着“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同现行的国家“统一所有,分级管理”的原则的矛盾。四是由于上面三个问题的存在,国有公司的法人财产权问题没有解决。

2.上海模式中政企不分的问题更为突出

在深圳模式中,市国资委同市政府并无本质区别,国资委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设立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而在上海模式中,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就直接是在原主管局基础上组建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个“翻牌”公司,还是原班人马管理同一块国有资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属下的企业还是原来的那些企业。虽然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对于实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并未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相反,“翻牌”公司不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而是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来管理企业,政企不分和政资不分的问题比深圳模式更加突出。

三、两种不同模式的比较分析

以上在分析两种不同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时,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已涉及二者的比较分析,这里仅就两种模式的异同和优劣作一个概括性的说明。

(一)两种不同模式的异同

两种模式的共同点在于:第一,两种模式的基本构架相同。不管是深圳模式还是上海模式。国有产权的管理和运作都是分为三个层次即市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市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企业。在国资委之下都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作为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和运营的日常机构。第二,两种模式在两个层次上所构建的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和所履行的职能基本相同,在第一个层次上,即市国资委同市国资经营公司的关系和角度定位上,两种模式完全一致,前者是市政府领导下专门行使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的决策和领导机构,后者是市国资委授权的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在第二层次上,即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同国有公司制企业产权关系上,两种模式都是以国有产权为纽带所形成的产权关系,而不是行政上下级关系。企业都拥有法人财产权。第三,由上述两点决定,两种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也是相似的,即都难以做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企业不能真正做到拥有法人财产权。

两种模式的不同点在于:第一,深圳实行的是“一级政府、一级管理”的原则,而上海市实行的是“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原则。具体说,深圳只设市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相应机构,在区级政府则不设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和相应机构。上海则在市、区(县)两级政府都设立国资委及相应机构。这种管理机构设置上的差别,主要是考虑到上海市国有资产量大面广和国有企业众多的特点,实行分级管理比较有利,并不影响两个层次上产权关系的实质和国有产权的运作,第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组建的方式不同。深圳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一开始就是以实行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为目的,打破原主管行业的界限而组建的。从深圳国有资产投资公司的组建和调整来看,没有什么行政色彩。而上海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在原企业主管局基础上成立的,即把原企业主管局改成行业性资产经营公司。因此,在资产经营公司的组建和运作方式上,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尽管从理论上讲,原主管局把国有资产交给资产经营公司经营,经营公司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人,以出资者的身份同企业发生关系,成为企业的股东,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资产经营公司仍习惯以行政管理办法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政企不分和政资不分的现象比深圳更为突出。

运营管理的基本原理篇4

【关键词】要素;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营运资金对企业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提高营运资金的流动性,已成为企业规避经济下行风险的现实选择。因此,在外需不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探索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评价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与评价指标

(一)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与评价指标

基于“要素”视角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存货、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等要素。衡量营运资金各要素管理绩效的指标主要有:

1.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2.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3.应付账款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应付账款余额

4.存货周转期=存货÷(营业成本/360)

5.应收账款周转期=(应收票据+应收账款)÷(营业收入/360)

6.应付账款周转期=(应付票据+应付账款)÷(营业成本/360)

此外,综合衡量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指标通常采用营运周期和营运资金周转期。公式如下:

7.营运周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

8.营运资金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

基于要素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方法具有简单、直观、易操作、易观测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人为地切断了各要素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若孤立地考察异常指标,采取应对策略,容易造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决策失误,如为了加快存货周转而放宽信用政策很容易导致应收账款周转放缓(王竹泉,2007)。

(二)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与评价指标

基于“渠道”视角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管理。其中,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又可分为: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王竹泉,2010)。衡量营运资金各渠道管理绩效的指标主要有:

1.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采购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采购渠道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营业收入/360)

2.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生产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生产渠道存货+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营业收入/360)

3.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营销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营销渠道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营业收入/360)

4.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总额÷(营业收入/360)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营销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

5.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理财活动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货币资金+应收利息+应收股利+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股利-应付利息)÷(营业收入/360)

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方法,既涵盖了营运资金的各个要素,又反映了营运资金在各个渠道上的分布情况,有利于企业客观评价各渠道、各环节营运资金管理的效率,从而找出问题、挖掘潜力。

二、基于要素视角的中恒集团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依据中恒集团2007—2011年利润表,可获取营业成本、营业收入等相关数据;依据中恒集团2007—2011年资产负债表,可计算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项目在各年度期初、期末的平均余额。由此,可计算中恒集团2007—2011年度营运资金周转期及其周转率(按要素),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其变动趋势如图1所示。

由表1、图1可见:2007—2011年中恒集团存货总体维持在高水平,存货周转速度较慢,说明存货积压较多。原因可能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产品销售不畅,也可能是由于扩大了生产规模,产量增加所致。从趋势上看,2007—2011年中恒集团存货周转期整体呈“U”字型,特别是2011年存货周转期急剧上升到1162天,表明存货周转速度异常滞缓。分析其年报显示:制药原材料储备增加、山东步长等经销商退货、钦州恒祥豪苑等项目开发成本增加是其主要原因,但也不排除产品不适销、积压严重、变现能力差等问题,应引起管理层高度重视。

通过行业比较发现,2007—2011年中恒集团应收账款周转期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快,且呈不断加速、低位运行的态势,说明中恒集团可能实行了更为严厉的客户信用政策和货款回收政策。与此同时,2007—2011年中恒集团应付账款周转期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慢,且呈不断上升、急剧攀高的态势,说明中恒集团可能存在资金紧张、延迟付款等现象。一定限度内取得更大金额的供应商信用支持,有利于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提升,但需要提防过度延期可能会引起企业信用风险。

总体看,2007—2011年中恒集团的营业周期和营运资金周转期均较长,特别是首尾两年非常突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存货持续高位且周转较慢所致。因此,降低存货水平、加速存货周转,并配合以适当的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合理的应付账款付款时间安排,是中恒集团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当务之急。

三、基于渠道视角的中恒集团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依据中恒集团2007—2011年利润表,可获取营业成本、营业收入等相关数据;依据中恒集团2007—2011年资产负债表,可计算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收利息、应收股利、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应付股利、应付利息等项目在各年度期初、期末的平均余额。此外,各渠道中的存货具体项目(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包装物等)来源于中恒集团各年度财务报表附注。其中,采购渠道的存货主要包括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项目(邹武平,2012);生产渠道的存货主要包括在产品(生产成本)项目;营销渠道的存货主要包括库存商品项目。由此,可计算中恒集团2007—2011年度营运资金周转期(按渠道),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其变动趋势如图2所示。

由表2、图2可见:2007—2011年中恒集团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从194天缩短至2011年的86天,总体呈不断下降的态势;与之相对应的是2007—2011年中恒集团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从-202天上升至2011年的111天,总体呈急剧上涨的态势。采购渠道占用的营运资金减少,可能是企业为了缓解资金压力,采取了压缩采购、延缓付款等措施;营销渠道占用的营运资金上升,主要是由于库存商品上升甚至积压所致。年报显示,2011年底库存商品为88543445.12元,较2010年底的6483833元大幅度增加了12.65倍。

其次,2007—2011年中恒集团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连续五年呈现下降趋势,可能是企业鉴于库存商品的积压有意放缓了生产的节奏和规模,同时在其他债权债务关系的处理上较为有效。

最后,2007—2011年中恒集团理财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都比较低,大部分是负值,即理财活动占用的资金为负。这进一步印证了中恒集团营运资金紧张,不仅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理财领域甚至需要短期借款等加以补充,这无疑释放了一定的财务风险信号,值得警惕。

四、提升中恒集团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的策略分析

(一)基于要素的中恒集团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提升策略

1.完善存货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存货管理方法

中恒集团可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确定适量的基本存货数量,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存货物资,避免造成浪费,以先进可行的存货方法应用于存货管理,尽可能降低存货资金的占用,加速营运资金的周转,保证营运资金的安全。可以考虑通过确定订货成本、采购成本和储存成本计算经济批量,巩固和强化企业现有市场地位,做到以销定产、就近销售,同时,加强销售等措施,减少商品积压,降低成本和销售费用,控制存货占用的资金,缩短存货周期。

2.健全应收账款管理体系

应收账款也是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恒集团要完善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能,制定合理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并严格执行;对应收账款进行全程管理,注重应收账款的日常监督与分析,以便及时收回货款,减少风险。

3.增强信用度,提高使用商业信用的能力

应付账款涉及商业信用的利用和企业信誉形象的维护,不容忽视。中恒集团在拥有多种付款方案时要仔细衡量对比,选择最佳支付时机、最优支付方式,以提高应付账款利用率和商业信用的使用能力;同时也要切实维护企业的信誉形象,努力增强信用度,不断提升企业在商业信用中的话语权。

(二)基于渠道的中恒集团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提升策略

1.完善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

中恒集团改善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需要与供应商建立和谐的财务关系。要努力选择最佳的供应商并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在交流与合作中构建产业链上的“利益共同体”。将采购需求及时告知供应商,与供应商进行信息共享,实现需求和供应相结合,从而为中恒集团降低采购成本、减少营运资金占用、优化生产流程创造有利条件。

2.强化生产渠道的质量控制

中恒集团以制药和保健食品为主要业务,一旦发生质量危机,就会影响整条产业链,耗费大量营运资金。因此,必须加强生产渠道的质量控制:提高生产技术,改进生产系统,建立健全内部生产质量控制制度,对材料入库、加工、产品出库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检测,提高相关职员的素质,并建立沟通机制和问责机制,及时控制质量问题。

3.转变营销模式,建立“拉式”营销体系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过长是中恒集团营运资金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提高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水平,中恒集团应当改变传统的以企业和产品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和“推式”营销模式,立足于市场,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刺激生产,降低营运资金的“牛鞭效应”影响。企业通过选择拥有足够资金实力及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经销商统一对产品的营销渠道进行整合。同时,要懂得利用网络信息化建立“B2B”和“B2C”电子交易平台,以快速、更具成本优势的方式满足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实现与顾客的零距离接触。要避免以赊销为主、受经销商控制、在利益分配上出现“两头(企业和供应商)小中间(经销商)大”的怪现象(孟琦、祝兵,2010)。尽量在有现金实力的企业里实行现款销售,及时收回货款,减少应收账款占用。通过与顾客建立和谐合作关系,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回收,从而根本上解决营运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提高营运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竹泉,等.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0,92.

[2]王竹泉,等.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9[J].会计研究,2010(9):30-42,96-97.

运营管理的基本原理篇5

设备管理应该包含两个方面:1、对于设备操作、维护、修理和相关人员的管理;2、对于设备本身的规划、制造、使用、维修等等各方面的管理。

自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革命以来,设备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多个阶段。目前,随着设备本身的不断变化,计算机技术和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设备管理有了许多新的手段。如计算机诊断技术、eRp技术。

上海地铁在引进世界各国先进地铁设备的同时,考察学习国内外相关城市地铁设备管理的方法,依据自身实际逐步形成自身的设备管理模式,基本满足了目前上海地铁运营的需求。但是,由于人员、技术、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上海地铁的设备管理与世界一流地铁运营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设备前期管理、备件管理、维修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几个方面。由于存在这种差距,上海地铁运营的人工成本、物料消耗成本远远高于国外先进城市地铁运营企业。

在上海轨道交通超常规发展的今天,为了适应新的环境,目前上海地铁运营管理人员正在探索适应上海地铁运营新发展、新设备的管理方法,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本论文也是从分析上海地铁近十年来的设备管理入手,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和对策。希望能在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的设备管理实践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的颁布,上海市政府完整地提出了城市交通发展的目标、战略、任务和措施,并且规划将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体系的支柱来发展。即:在“十五”期间,建设200公里左右的轨道交通,形成以重要换乘枢纽为核心,联系中心城市重点地区的基本网络;到2005年,轨道交通成为公共客运的骨干;到2010年形成500公里左右,基本完成整个轨道交通网络,使轨道交通成为客运系统的主体。同时,《白皮书》对现有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提高运行效率,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实现良好的投资效益。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众所周知,城市轨道交通是我国城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公益性交通基础设施,也是城市百年大计的建设运营项目。因此轨道交通项目一旦投入运营,就必须保持整个系统日以继夜的正常运营。而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营,必须要以设备安全运行为前提和保障。本文从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十多年的设备管理分析入手,与相关城市的地铁设备管理模式相对比,找出存在问题,通过科学管理的手段,提出建议和对策,来应对未来几年的超常规的设备运营管理。

1.3研究对象与范围

本文的重点在于分析上海地铁的设备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和相关行业的先进水平比较存在哪些差距,并分析这些问题和差距存在的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

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改善的建议和措施,有一些建议和措施已经在实践中,还有待实践验证;有一些只是处于理论上的分析,作者希望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对上海地铁的设备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上海地铁的设备管理:

(1)设备管理组织结构

(2)设备前期管理

(3)维修体系管理

(4)备件管理

(5)计算机辅助管理

以上面几个问题为中心,并从经济学等角度来分析一些问题,使问题解决办法尽可能的切合实际。

由于上海地铁运营只经历了十年运营里程,所以本文研究范围为上海地铁运营设备的前期、中期管理。

第二章:上海地铁设备管理现状

2.1上海地铁设备简介

由于轨道交通是一种大容量、运送速度较快的交通工具,其有关的设施、设备具有客流组织、客运服务、运营安全等功能。主要有以下几大部分组成:

(1)车辆:一号线为德国aeG公司生产的直流车;二号线为德国adtranz公司生产的交流车;三号线位法国aLStom公司生产的交流车28列。

(2)供电系统:主要有主变、牵引、降压变电站、接触网及电力监控设备。

(3)机电设备:主要有车站、区间、车辆段的各类低压配电设备、照明、FaS、BaS、自动电梯、自动扶梯、给排水系统、环控系统、售检票系统

(4)通信设备:主要有传输系统、程控交换系统、无线系统、广播系统、图像监控系统、时钟系统、电源系统、线路设备组成。主要是为运营组织、指挥提供语音及图像信息以及电力监控系统(SCaDa)、环控系统(BaS)、防灾报警系统(FaS)、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等信息的传输。

(5)信号设备:信号系统(atC)是轨道交通线路上惟一的指挥列车运行系统,主要有列车自动驾驶系统(ato)、列车追踪运行保护系统(atp)、行车指挥系统(atS)系统组成。

(6)工务设备:主要有轨道、道岔、道床等。

总体而言,上海地铁设备具有自动化、连续化以及量大面广、种类繁多、专业性强等的特点。以上这些特点,加重了上海地铁设备管理的难度,对于上海地铁的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也是一种考验。

2.2上海地铁的设备管理体系结构

2.2.1轨道交通管理体制改革

上海市地铁总公司成立于1985年,承担地铁的投资、建设和运营职能,组织了地铁一、二号线的工程。“十五”期间,轨道交通建设不断加速,为适应轨道交通大发展的需要,2000年年初,经市政府批准,轨道交通“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四分开的体制方案正式启动。

2.2.2运营企业的维修管理体制

根据“四分开”体制,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归属线路投资方(业主),由运营企业根据委托运营协议的要求开展日常运营工作,也包括组织实施基础设施的维护养护工作。

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本部设置设施处和车辆处两个专业管理部门,负责各种运营设施设备管理及维护、更新等相关工作。上海地铁运营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适合上海地铁运营管理的体系结构(如上图一上海地铁管理结构图所示)。特别是2000年至今,上海地铁运营的设备管理系统进行了多次改革重组,使得我们的设备管理体系更加趋于合理化、效率化。

2.3上海地铁的设备前期管理

上海地铁一号线的运营设备前期管理,是以当时“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四分开之前地铁总公司的建设公司为主线。从工程的决策到设计委托,设备的采购,施工安装委托均采用合同关系。从立项开始就进行运营的前期管理,从人员培训,参加设计联络,进行设备监造,完成管理的方式设计,直到现场组织施工管理,组织单项调试,总体调试,单项验收,总体验收,组织试运营直到正式运营。这种管理方式是在地铁总公司为主线法人合同制,以建设为主体,运营动态参加,各施其责,相互配合。总公司与设计者,设备制造者,施工方案建立合同关系。这种合同也体现了集中一贯管理的原则,设计方,建设者的一贯管理要管到投运后的设备维修,薄弱环节的改造设计,包括投运的设备,施工方的一贯管理要坚持到投入运营。上海地铁三号线的建设运营是在“四分离”改制后,因此三号线的建设和运营分别由上海地铁建设有限公司和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承担。

2.4上海地铁的备件管理

通过近十年的运营探索和实践,上海地铁运营的备件管理坚持以合理储备为目标,追求价值最大化。从研究备件供应链入手,面对建设遗留的问题,重点研究存在问题和需要改进的环节,使备件管理工作及时纳入iSo9001质量体系中,围绕内部机制的完善,形成了彼此互动的控制,逐步整合与协调,在整体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2.5上海地铁的设备维修管理

上海地铁运营设备维修模式有:

(1)操作维修;

(2)专业维修;

(3)委外维修。

上海地铁运营委外维修,按“施工方、产品生产方、专业维修”的原则,依据不同专业项目承包给维修单位。同时保留一支2000人左右的设备检修操作人员队伍。从而保障目前三条线65公里的设备运行。

第三章:上海地铁的设备管理存在的差距与改善对策

3.1上海地铁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

上海地铁运营管理从建设初期就学习考察了各国地铁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依据自身实际,形成了一套上海地铁运营管理的模式,并在运营管理中实践应用,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无论在管理理论方面,还是从管理实绩来看,上海地铁在国内同行业还是较为领先。但是我们放开视角,而对世界各国先进的城市地铁运营企业的管理。如新加坡、香港、日本、台北等一些城市地铁运营企业管理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正需要也有必要研究分析,从而找出差距,找准对策,不断努力,缩小差距。

3.1.1设备前期管理的差距

设备的一生,可以分为建设期、投产期、稳定期和更新期。地铁运营设备可分为建设期、投运期、运营稳定期和更新期。一般将从地铁设备规划开始,一直到投运这一阶段的管理称为设备的前期管理。

3.1.1.1体制方面的差距

上海地铁自实施“四分开”新的体制改革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经济学的原理,政府必须将地铁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出来。在实施过程中责权的分属并未同时对应权利的划分,导致责权利无法对等分配,造成责权关系的模糊,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上海地铁运营管理与投融资的良性发展。

3.1.1.2设备原始设计、制造的差距

上海地铁一号线几乎全部引进国外的设备与技术,二号线、三号线有了一些比例的国产化设备,但是一些关键的技术、设备和机组,国内还无法生产,还是要依靠引进技术和设备。这一点就决定了上海地铁设备的初期投入非常高,而且运行维护成本也居高不下,一些备件的供货周期和售后服务得不到保证,价格也很不稳定。

3.1.1.3工程项目管理水平的差距

上海地铁在工程项目上的管理,虽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还是在项目管理中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含量。往往是几个有经验的设备项目经理,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来管理一个上亿的工程,缺乏科学管理体系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运用。

3.1.2备件管理水平上的差距

从近年来各专业分公司备件费用和备件库存等各项指标来看,上海地铁运营的水平处于国内同行的前列,也呈不断优化的趋势,说明备件管理工作卓有成效。但是,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备件管理组织体系的比较

香港地铁公司实行“集中”的管理体制。其备件管理部负责从备件计划生成到备件送至现场整个过程的所有事务。备件管理部统筹整个地铁公司的备件管理,并通过有效的供应商管理制度,使得备件管理高效简单。上海地铁公司中每个分公司都有备件管理的部门,“小而全”,机构、功能、人员重复,而且供应商难以统一管理,对于一些通用备件、办公用品、常用耗材等物资不能因为更多量而取得更低优惠,降低成本。

(2)备件计划、采购、物流等流程上的比较

上海地铁运营备件的物流流程如下图二所示:物流、信息流管理如下图三所示:依据图三中物流系统分析,需求信息和供应信息(反馈信息)都是逐级传递,信息传递慢,且互相之间缺少有效的信息共享,信息流无法及时、正确地反映物流情况。在物流规划方面,没有从整体角度进行规划,常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当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的现象。

从流程上分析,备件到货后资金没有与仓库及时交接,造成库存资金不能及时反映出来,备件领用后也不能及时进成本,使资金流和物流不同步。

香港地铁实行专业化的管理和采购体制。采购部门将备件划分为三个大类,即:通用消耗件、各专业设备备件,这样有利于进行集中管理、保存、采购、降低保存、采购成本。转贴于

(3)备件仓库管理的比较

备件仓库管理好坏涉及到物流是否顺畅和资金的有效利用率。香港地铁公司室内仓库也为立体库,高约20米,充分利用空间,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高。同香港地铁公司相比,上海地铁备件仓库主要是平面放置,空间利用水平不高,而且出入库困难,效率低。

上海地铁的仓储人员比香港地铁的多好几倍。一方面原因是因为上海地铁的仓库自动化水平较低,需要多名仓储人员管理一个仓库,另一方面各分公司也各自配备仓库,反映了上海地铁备件仓储管理水平较低,效率不如香港地铁。

3.1.3设备维修管理的差距

3.1.3.1上海地铁维修人员占总定员的比例相对较高(如下表一所示)。

表一上海地铁与台北地铁维修人员情况对比

运营里程数(单位:公里)车站数

(单位:个)职工总数

(单位:人)维修人员

(单位:人)设备维修管理人员(单位:人)维修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百分比(单位:%)设备维修管理人员占维修人员总数百分比(单位:%)

上海地铁65484444166623537.514

台北地铁66603600122030332.5

资料来源:上海地铁2002年运营报表以及台北地铁2002年来上海地铁交流资料

3.1.3.2上海地铁与台北地铁维修水平相对较低。

上海地铁已经历了十多年运营里程,从运营设备维修角度分析,尤其是核心技术目前还处在委外维修。而台北地铁从1996年3月28日投运至今,已经把所有运营设备的关键技术消化吸收,目前除消防设备以外,所有设备都采用自主维修模式。这表明:

(1)上海地铁在设备系统定员优化问题上还有潜力可挖:

(2)上海地铁检修工作,外协委托项目较多,但系统考虑少,核心技术掌握少;

(3)检修负荷还可进一步控制,工作量具有较大下降空间;

(4)上海地铁的检修工时数据含金量不高,虽然已经逐步推行检修定额工时,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定额工时不能反映实际检修工作量。

3.1.3.3计算机辅助管理手段,相对较弱。

目前,上海地铁实施开发eam设备管理系统,从系统规划设计上讲,在当今设备管理上应该是一个比较完善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它其中的设备维修管理子系统的设想非常好。但是由于基础数据不完善及业务流程不明晰,导致推行困难,尚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3.1.3.4维修方式的相对落后。

目前国外的维修方式已经逐步由预防维修转入状态维修,防止过维修,以进一步降低维修成本。上海地铁也正在推行状态维修的理念,但这需要各个方面的条件,如设备维护人员的观念的彻底转变、操作人员的设备技术和意识的提高、设备诊断技术的提高等等。

3.2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针对3.1提出的一些问题,本节做进一步的分析,以说明存在差距的主观和客观上存在的原因。

3.2.1设备初期管理的差距原因分析

3.2.1.1缺少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

目前,对于基础设施维护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从经费来源、技术规程、人员配置、质量检测等方面,既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也缺少明确的管理要求。负责维修费审批的投资方受市发展改革委领导,运营企业受市建委、市交通局领导,缺少统一的协调,造成运营企业在试运营中对建设前期遗留的设备缺陷的整改费用无法得到落实。

3.2.1.2没有以运营为中心,导致运营质量指标下降

上海地铁在该指标上与香港差距较大,表现不尽如人意,有以下几个原因:

(1)目前所使用车辆的购买运营方均未参与,无法要求生产方根据运营实际情况对车辆设计进行改动;

(2)线路设计未考虑运营的需求,缺少必要的存车线、渡线以使运营不受故障点的影响,一旦列车发生故障就会引发连锁反应。

3.2.1.3法规、标准、规程建设滞后

轨道交通在国内、新兴产业,还没有建成一整套建设和运营的法规、标准体系。国家和地方标准中对于设计、建设阶段的标准比较全面,但还没有运营养护阶段的标准。国家还没有完善规范轨道交通的法规,而《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中对于地铁建设和运营验收也没有明确的规范要求,导致投入运营后产生的问题。

3.2.1.4设备依赖进口

缺乏满足上海地铁生产的高精度技术水平要求的设备制造厂家,部分关键设备还是要依赖进口,这样虽然在单件设备的精度和质量得到了保障,但是价格和周期相对较长,运行成本也相对较高,设备与设备之间的接口,如果涉及两个厂家,就需要大量的协调管理工作。

3.2.2备件管理水平差距的原因分析

上海地铁的备件库存一直居高不下,过量的备件库存掩盖了许多管理上的不善。减少库存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目前迫不及待的任务,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备件库存成本,同时也可以提高备件管理的水平。如果为了设备不能停,确保生产不中断,只是盲目的通过增加库存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往往无法解决实质性问题,系统效率也比较低。

3.2.2.1备件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

目前上海地铁的备件管理组织结构是一种职能制结构,即将组织按照职能的不同分成若干个部门,其实质是一种包含很多层次的金字塔结构,实行纵向管理,从下到上是信息传递,从上到下是决策输送。组长或主管又只对主任负责,其优点是每个人明确自己的职责,专业化分工使得员工能够发挥业技能。但是,其局限性表现在:

(1)同一性质的业务由不同部门管理,部门之间分工重叠。

(2)由于各部门员工被严格地定位,工作时一般只与本部门员工或主管接触,相对独立,缺广泛而有效的沟通和联系。

(3)由于分工过于专业化,各主管、主任等各级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长期从事某种专门业务的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知识面狭窄,不利于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4)层次众多的垂直式金字塔组织结构,严重妨碍了信息和决策传递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加上高度集权的决策权力,最终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3.2.2.2需求分析判断不准

客观上设备状态、备件磨损呈随机型、发散型,难以把握;同时设备员工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对设备状态的分析不同,使需求判断不同;在制订备件需求计划时,对设备劣化程度、备件寿命周期、订购周期等技术因素的掌握及应用程度均不同,仅靠员工技能、素质、责任心、经验等,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3.2.2.3备件管理人员素质仍有待提高

目前备件管理每个成员都负责各自的工作,这样容易产生高效率,管理也比较简单,但当工作涉及多个部门时,部门或人员之间的协调就非常重要。随着前所未有的新产品的大量涌现,使备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速度都大大提高,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在大大提高,即:要求备件管理人员从目前单一任务的角色转换成综合功能的角色,能使备件管理长期地与公司策略相一致;并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角色,对国际贸易和各种相关法规都熟悉和掌握,对运输、海关等涉及供应速度的规定都能通晓;成为一个能负责备件成本的角色,懂得在一个备件的寿命周期中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使成本最低;成为一个能综合相关因素快速做出决策的角色、能对各种供应的风险做出判断和对策的角色。

3.2.2.4基础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1)没有准确的备件基本寿命数据

(2)备件管理号编制混乱

3.2.3设备维修管理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

上海地铁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向国铁及国内外相关城市地铁管理企业学习。十多年之后,我们发现,尽管我们在设备维修管理上有进步,但两者之间的差距仍在进一步的扩大。上海地铁的差距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2.3.1管理方式和维修方式相对滞后

上海地铁运营十多年来,引进并推行的维修方式主要是计划预防维修方式,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2000年开始意识到要向状态维修过渡,之后才逐步推出状态维修管理方式。由于维修方式的落后,导致了目前我们维修管理手段的滞后,我们的管理手段基本处于八十年代初期的水平。

3.2.3.2基础管理的薄弱

上海地铁运营以来,在设备维修管理的指导思想上重在现场设备状态的安全稳定、能及时处理或排除设备问题,但由于管理模式变动频繁,对基础管理工作重视不够、以及前几年维修成本意识较差,居高不下的维修成本掩盖了基础管理薄弱的若干问题。

3.2.3.3检修委外缺乏竞争机制、检修效率低下

因为上海地铁的主要专业设备都引进自国外并集中在若干大的专业厂商,如车辆系统是aeG、adtranze、alstom,通信系统是SimenSe,消防报警系统是Simplex。这些设备开放性不强,技术相对垄断,自身对这些设备的核心技术掌握不够,设备维修时还是必须与原生产厂商合作,依赖其技术服务。

3.2.3.4管理手段和综合维修管理水平落后

目前上海地铁开发实施的eam设备管理系统,是一套设计比较完善的综合性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这套系统目前还存在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还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当中,还需要不断地去维护。而香港地铁企业早在10年前,计算机系统就已经成熟地应用于设备维修管理领域了。

3.3缩小差距的主要对策

针对上海地铁设备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本节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法。

3.3.1强化设备前期管理,贯彻推行设备一生管理的理念

我们在项目前期管理工作中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系统思考,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技术后盾,以避免或杜绝类似现象的发生。

(1)体制完善。通过体制完善,地铁由国家投资建设,属于国有资产。政府应尽快将地铁的运营与建设由国资委统一委托给运营方和建设方,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运营权的分离。

(2)在设备选型时设备维护人员一定要积极介入,提出准确的设备工况条件并严格把关,防止设备在投入运行不长时间内各类消除缺陷、技术攻关项目费用的不正常投入,为企业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3)关于工程项目过程管理的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对设备安装的环境及诸多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为设计部门提供详细的书面设计要求,并加强跟踪管理。

(4)我们在技术交流、谈判与合同签约过程中,除了认真消化技术资料外,还有将人员培训及参与调试的要求写进合同的有关条款,同时要求外方提供调试资料的最终版本。

3.3.2优化备件管理系统结构、流程优化,逐步降低备件费用

3.3.2.1备件管理系统组织结构调

机构调整需掌握以下五原则:

(1)管理结构扁平,机构简约,运行高效,控制闭环

(2)集中一贯与区域管理相结合;

(3)规范基层备件管理组织结构的原则;

(4)采购部门简化原则;

(5)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支撑的原则。强化管理功能;

3.3.2.2建立物流中心

各分公司的设备备件、物资仓库合并,与管理部门、采购部门分离,成立上海地铁物流中心,担负整个公司供应(仓储配送)职能。

3.3.2.3eRp环境下的业务流程再造

(1)物料系统业务流程再造

(2)物流与资金流同步

(3)无库存管理

3.3.3加强设备维修队伍建设,推进完善设备维修管理系统

3.3.3.1优化设备维修管理队伍

上海地铁目前的设备维修管理系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人员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提高人员素质,要从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两个方面出发。

第一,要避免因为思想上的大意和不重视而造成设备管理的失误。

第二,要从技术水平和经验积累上提高设备人员的素质。

3.3.3.2计算机系统的充分利用

从设备一生管理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系统在每个环节都能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从设备基础管理阶段各种设备信息、档案的建立,设备在线运行诊断功能,设备维修管理以及备件库存科学管理等等各个方面,计算机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香港地铁自从90年代初,发展计算机诊断、专家系统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上海地铁也应挖掘自己的技术力量,开发计算机辅助系统,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章:结论和后续研究方向

通过上述各章节的阐述,本文就上海地铁运营的内外环境,实际管理的情况,依据香港、台北等城市的地铁运营业绩,上海地铁虽具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但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与香港等城市先进地铁还有一段差距,上海地铁设备管理差距主要体现在设备的前期管理方面、备件管理方面及维修管理方面。

上海地铁经过十多年的运营、近二十年的建设,已建成运营三条线,形成“十字加半环”的轨道交通网络。“十五”期间,上海地铁处于集中发展期,每年将有一到两条线建成投入运营。“十五”期末骨架网络形成后,共有400公里运营线路。同时上海地铁一号线已经投入运营10年,各种设备陆续进入大修及更新期,按照“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要求,加强上海地铁运营设备的维修管理,研究开展科学的维修管理方式,保障上海地铁正常运营。尤其在韩国大邱、俄罗斯、香港地铁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设备保障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

本文在深入开展上海地铁设备管理的现状调查研究,通过和国外类似城市轨道交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目前运营设备的前期管理、维修管理、备件管理、规程规范、核心人才、维修成本等方面的研究而得出的。针对超常规发展的今天,上海地铁运营设备管理企业建立科学的管理构架、维修质量评估体系、各项运作规程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以加强和提高上海地铁运营的设备维修管理水平,保证上海地铁运营安全,高效地发挥地铁运营在上海城市交通中的骨干作用,都有积极的意义。但由于缺少对专项管理课题研究的经验及有关国内外地铁管理的定量化资料的结果。所以本文局限与上海地铁的前期管理、备件管理、维修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没有对地铁设备更新改造进行研究,这主要由于上海地铁运营只经历十年里程。但我将不断努力学习当今设备管理的新理念,不断积累和探索上海地铁设备管理这一课题的研究,进一步跟踪实施状况。对上海地铁建设与运营验收管理进行研究及上海地铁设备维修定额管理研究,以适应上海地铁超常规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人民政府沪府[2002]35号文.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

2、郁君平,设备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1—20。

3、徐扬光,设备工程与管理,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2年,15—29。

4、李葆文,设备管理新思维新模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94—268。

5、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第3编。

6、周文彪,现代设备管理理论与方法,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1—12。

7、古可等,现代设备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1—18。

8、高鹏举等,生产与运作管理,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2年,246——263。

9、现代物流管理课题组,物流库存管理,广东,广大经济出版社,2002年,217—239。

10、胡思红等,改革的自我评价,上海,《城市公共交通》,2004年第一期。

11、宋敏华,面对当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热的冷静思考,北京,《都市快轨交通》,2004年第一期。

12、吴强等,香港地铁考察报告,上海,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客运处,2003年。

运营管理的基本原理篇6

自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设立国务院国资委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新形势下的运作已经历时三年,本文试图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对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特点和原则再作一番梳理,并据此阐述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制度性框架。

[关键词]

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制度性框架

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享受所有者权益的过程中,为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以及国家控制经济资源的总体扩大的目标,通过必要的决策程序,基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而从事的一系列行为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的管理活动[1]。具体包括(1)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国有股份的管理;(2)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董事会成员进行考核、奖惩;(3)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经营管理中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与监督;(4)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股东同债权人、公共部门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进行沟通等内容。

需要明确的是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是一系列的行为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的管理活动总和,而不应当将其各部分割裂开来,同时应当结合其他管理手段,共同形成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及其董事会成员的激励与约束,维护国家出资者权益。

一、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特点

1.国家出资者不同于政府,是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对应的财务行为同样也是微观性的,其表现为:(1)国家出资者是以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市场的,是被调节者,不能以个人利益或目的去左右市场。(2)国家出资者是以出资为基础形成的,而出资行为本身是针对所出资的项目或受资的企业而言,而不是针对经济总量和结构而言的。(3)国家出资者制定的财务政策,其调整的对象一般应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而非通常的规范性文件所调整的抽象主体。

2.国家出资者不同于政府,是一个出资主体,不是一个行政主体,相应的财务行为只能按资本法则而非行政法则进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法则必须谋求保值、增值,为达成这一目的,资本必然按照等价交换的法则进入资本市场运行。这不仅表现在一种资本与另一种资本的关系上,而且也表现在资本与经营者或企业的关系上:所有这些关系都必须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

3.国家出资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以国有资本在全部实收资本中所占的比重为限享受所有者权益。这其实是现代公司制下有限责任的内容,但是对于国家出资者却非常重要,长期以来国家出资者被迫成为所有国有企业的兜底人,事实上承担了无限责任。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国家出资者同样受到《公司法》的调整,同样是有限责任主体,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承担兜底责任,这往往是债权人等利益相关人容易忽视的区别点。

4.国家出资者不同于经营者,它是以对国有股份管理和对公司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和监督为其基本行为,不直接从事生产运营活动。国家出资者进行财务管理的战略载体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不应直接从事国有资本的运营行为,也不能随意干预运营公司内部的人事、管理、财务等活动,而只能通过正义的程序来进行决策和监督。

二、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原则

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原则是组织调节国有资本运动和协调处理财务关系的基本准则,体现了该项活动规律性和行为规范,是对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1.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实行责、权、利相结合

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财务关系主要涉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按经济性质可概括为三种关系,即财权关系、财责关系和利益关系。他们各有特指的经济内容,相互是有区别,但相互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彼此密切联系的。其中,物质利益是目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对国家出资者财务活动的参与,都必须获取相应的收益,才能维持它们自身的存在与发展;财务责任是中心,因为只有全面完成所承担的财务责任指标,提供了劳动,才能创造、实现与增加资本收益,才有资格参与收益分配;财务权力是前提,因为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主体和客体只有拥有一定的资金占有、使用、收益、分配和处置权力,才能进行各自的财务活动,完成不同的财务目标。因此,国家财务责、权、利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应当相互结合。

2.利益关系协调原则

利益关系协调,主要体现在分配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财务成果方面,要处理好不同投资者的利益,协调国家出资者和外部有相关利益部门的关系,协调好投资者利润分配与再投资的关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国家出资者和其他类型的出资者一样,都是一个微观主体,也需要面对各方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利益关系,如何准确运用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进行协调成为国家出资者考虑的重要内容,也是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3.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相结合原则

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以及国家控制经济资源的总体扩大,但这只是结果。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不能只监控最后的结果,而应当在重大决策和监督过程中及时介入控制。尽量减少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一个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的控制体系——在事前通过所有者财务与会计的制度设计,为双方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内部控制(包括内部审计)实现双方的过程控制;并在事后通过审计监督制度建设实施结果控制。

4.分级分层管理原则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没有一个管理层能对组织中的各种活动悉数了解,所以管理层不能代替下级管理人员作出所有决策,许多决策都是由组织内的下属部门或分支机构作出的,有关的当事人对情况做出及时反应从而形成效率,这是在信息不对称和个人能力约束情况下理性的选择。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也需要遵循这一原则。

5.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开性原则

国家出资者进行财务管理决策的基本依据是财务信息,如果财务信息是虚假的,将会误导决策,从而是国有资本的运营受到重大损失。同时传统的国有企业财务报告制度非常混乱,而且报表往往没有经过严格审计,在新的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中,适度的公开和外部审计将是财务管理质量提高的有力保证。

三、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制度性框架

针对前面提出的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内容,这里将其具体化为制度性的框架结构。

1.对国有股份的管理

(1)成立专门委员会,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组建进行调研,着重将行业类似、发展水平相近、社会包袱已经厘清的国有企业纳入相应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统一管理,组建有强大实力、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为国家出资者进行财务管理创造机构环境。

(2)对组建成功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应当立刻核算资本,确定国有资本的基数,一方面有利于规范公司的整体管理(注册资本需要记载在公司章程上),另一方面为日后保值增值和出售等资本决策提供基准。

(3)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国有资本的追加和新投资。该机构能够及时分析各行业的发展前景,根据目前的资金来源和国有资本的分布,积极稳妥地向适合国有资本进入的领域投资,其中心工作是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预算。

(4)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国有资本的筹集,建立预算安排制度。这不是对已有存量的国有资本简单回笼,而是积极有序地为新的投资安排资金来源。

(5)国有股股利的接收不应当是被动的,而是应该在年度初制定国有股股利收缴预算,年度中及时关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盈利状况,分析可能获得的国有股股利的变动,年度末及时收缴相应的国有股股利入库。

(6)随时分析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行业发展,对于确实没有发展潜力或者处于变现能力最好时间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及时组织招标予以出售,使国有股份尽可能处于良性循环中;同时要保证出售资金及时、足额入库。

2.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董事会成员进行考核、奖惩

(1)对董事会成员的考核不仅应关注事后评价,在平时也要进行及时地分析。考核主要以量化的标准为主,尤其是与事前制定的董事会成员的责任条款逐项比较,并予以公示,使考核公平、可信、透明,接受广泛地监督。

(2)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对董事会成员的奖惩,具体应包括董事薪酬委员会和惩戒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应制定激励相容,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与风险期权相结合的薪酬制度,同时负责按照该制度对董事进行薪酬兑付,并予以公示。惩戒委员会主要负责对不尽职的董事会成员予以经济和权力上的惩戒,必要时候国家出资者向违规的董事会成员启动司法救济程序。

3.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经营管理中重大事项的决策与监督

(1)审批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战略规划,经营方针和战略规划的方案应由董事会制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并建立明确的决策程序,具体包括报告、公示、听证、专家论证、审批等几个环节,保证决策的科学客观。

(2)审批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及所采取的会计政策,同时还应对公司聘用、解聘会计师事务所作出决议。

(3)审批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重大投资(资产出售)计划,重大投资(资产出售)的方案由董事会制定,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而一般的投资(资产出售)方案应由董事会决定,但需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4)审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资本结构,核定融资及担保的最高限额,同时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发行公司债券进行决策;审批资产重组、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和清算等事项,

(5)审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国家出资者自身资金需求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资金需求的平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必须在保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保持两者平衡,当然这二者长期来看是一致的。

(6)监督与完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尽可能利用量化的指标评价公司的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合理性。

(7)建立例会制度、一般事项定期报告制度及非常事项及时报告制度,享有及时控制权和履行审阅的义务。

4.作为股东和与政府、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债权人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沟通。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建立务实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和政府(工商、税务等)、国资运营公司的债权人、公司员工代表、非国家出资者、行业协会等各方利益代表进行信息交流和多方谅解。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成立专门的机构监督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一定范围内的信息披露,例如对出资者本人、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披露和在产权交易市场中的要点披露。

四、当前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面临的一些障碍

目前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面临的障碍主要是国有资本的基数和新体制的不完善。

1.国有资本基数有待核实:由于经营性国有资本大量集中在竞争性领域,以及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的低效率,造成国有资本经营性亏损,但是由于国有资本带有强烈的政治含义,长期以来人们对国有资本的减值非常敏感,不计提减值的行为造成不良资产较多,国有资本的帐面值低于企业实际可以运作的金额。这样做有两个重大后果:(1)无法取得按照帐面国有资本计算的预期收益,从而使资本和经营预算架空,严重约束了企业的正常发展;(2)国家出资者无法对董事会成员考核,董事会无法对经理人员考核,因为考核的基础不存在——保值增值以什么金额为准,容易挫伤优秀的董事和经理的积极性,而使平庸的董事和经理有讨价还价的理由。

2.相关配套市场的瑕疵:

(1)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形成的障碍。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国有资本在从某些产业进入或退出时,无法将原企业部分离退休职工转交给社会,而必须自行承担这部分职工的医疗、住房和养老等费用。

(2)劳动力市场不发育造成的障碍。由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缓慢,国有企业进入或退出时,借用现有劳动力市场实现大量进入企业熟练职工的招募和退出企业职工的转移,其作用是有限的,进入和退出时不得不付出一笔巨资以解决职工的转移问题。

(3)资本市场不完善造成的障碍。国有资本进入或退出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成熟的资本市场。但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仍不够完善,功能单一,只注意到其筹集资金的作用,对实现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重视不够,导致资本交易难以进行,国有资本流动受阻。

(4)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滞后带来的障碍。产权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冲重要手段,是国有经济进入或退出的通道。而目前由于我国产权市场发展滞后,跨地区跨部门的产权流动和重组很难实现,地区部门利益无法根本触动,因而,制约了国有经济进入或退出的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白永秀,1999,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现状及反思,求是学刊,2期:p52-56

2.冯巧根,2001,国有资本监管:理论分析与对策构想,国有资产管理,10期:p49-51

3.干胜道,1995,所有者财务:一个全新的领域,会计研究,6期:p17-19

4.干胜道,1997a,试论创建所有者财务学,财经科学,6期:p18-20

5.干胜道,1997b,对所有者财务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财政研究,6期:p80-84

6.干胜道,1998,所有者财务论,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7.郭复初,1988,社会主义财务的三个层次,财经科学,3期

8.郭复初,1991,论国家财务,财政研究,3期:p36-39

9.郭复初,1993,国家财务论,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0.郭复初,2000,现代财务理论研究(文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1.谢志华,1997,出资者财务论,会计研究,5期:p24-29

12.谢志华,2000,关于出资者财务的几个理论问题,财务与会计,12期:p8-11

13.谢志华,2001,出资者财务——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运营管理的基本原理篇7

关键词: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制度性框架

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享受所有者权益的过程中,为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以及国家控制经济资源的总体扩大的目标,通过必要的决策程序,基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而从事的一系列行为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的管理活动[1]。具体包括(1)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国有股份的管理;(2)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董事会成员进行考核、奖惩;(3)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经营管理中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与监督;(4)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股东同债权人、公共部门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进行沟通等内容。

需要明确的是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是一系列的行为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的管理活动总和,而不应当将其各部分割裂开来,同时应当结合其他管理手段,共同形成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及其董事会成员的激励与约束,维护国家出资者权益。

一、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特点

1.国家出资者不同于政府,是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对应的财务行为同样也是微观性的,其表现为:(1)国家出资者是以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市场的,是被调节者,不能以个人利益或目的去左右市场。(2)国家出资者是以出资为基础形成的,而出资行为本身是针对所出资的项目或受资的企业而言,而不是针对经济总量和结构而言的。(3)国家出资者制定的财务政策,其调整的对象一般应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而非通常的规范性文件所调整的抽象主体。

2.国家出资者不同于政府,是一个出资主体,不是一个行政主体,相应的财务行为只能按资本法则而非行政法则进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法则必须谋求保值、增值,为达成这一目的,资本必然按照等价交换的法则进入资本市场运行。这不仅表现在一种资本与另一种资本的关系上,而且也表现在资本与经营者或企业的关系上:所有这些关系都必须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

3.国家出资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以国有资本在全部实收资本中所占的比重为限享受所有者权益。这其实是现代公司制下有限责任的内容,但是对于国家出资者却非常重要,长期以来国家出资者被迫成为所有国有企业的兜底人,事实上承担了无限责任。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国家出资者同样受到《公司法》的调整,同样是有限责任主体,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承担兜底责任,这往往是债权人等利益相关人容易忽视的区别点。

4.国家出资者不同于经营者,它是以对国有股份管理和对公司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和监督为其基本行为,不直接从事生产运营活动。国家出资者进行财务管理的战略载体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不应直接从事国有资本的运营行为,也不能随意干预运营公司内部的人事、管理、财务等活动,而只能通过正义的程序来进行决策和监督。

二、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原则

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原则是组织调节国有资本运动和协调处理财务关系的基本准则,体现了该项活动规律性和行为规范,是对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1.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实行责、权、利相结合

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财务关系主要涉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按经济性质可概括为三种关系,即财权关系、财责关系和利益关系。他们各有特指的经济内容,相互是有区别,但相互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彼此密切联系的。其中,物质利益是目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对国家出资者财务活动的参与,都必须获取相应的收益,才能维持它们自身的存在与发展;财务责任是中心,因为只有全面完成所承担的财务责任指标,提供了劳动,才能创造、实现与增加资本收益,才有资格参与收益分配;财务权力是前提,因为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主体和客体只有拥有一定的资金占有、使用、收益、分配和处置权力,才能进行各自的财务活动,完成不同的财务目标。因此,国家财务责、权、利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应当相互结合。

2.利益关系协调原则

利益关系协调,主要体现在分配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财务成果方面,要处理好不同投资者的利益,协调国家出资者和外部有相关利益部门的关系,协调好投资者利润分配与再投资的关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国家出资者和其他类型的出资者一样,都是一个微观主体,也需要面对各方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利益关系,如何准确运用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进行协调成为国家出资者考虑的重要内容,也是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3.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相结合原则

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以及国家控制经济资源的总体扩大,但这只是结果。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不能只监控最后的结果,而应当在重大决策和监督过程中及时介入控制。尽量减少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一个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的控制体系——在事前通过所有者财务与会计的制度设计,为双方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内部控制(包括内部

审计)实现双方的过程控制;并在事后通过审计监督制度建设实施结果控制。

4.分级分层管理原则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没有一个管理层能对组织中的各种活动悉数了解,所以管理层不能代替下级管理人员作出所有决策,许多决策都是由组织内的下属部门或分支机构作出的,有关的当事人对情况做出及时反应从而形成效率,这是在信息不对称和个人能力约束情况下理性的选择。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也需要遵循这一原则。

5.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开性原则

国家出资者进行财务管理决策的基本依据是财务信息,如果财务信息是虚假的,将会误导决策,从而是国有资本的运营受到重大损失。同时传统的国有企业财务报告制度非常混乱,而且报表往往没有经过严格审计,在新的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中,适度的公开和外部审计将是财务管理质量提高的有力保证。

三、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制度性框架

针对前面提出的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内容,这里将其具体化为制度性的框架结构。

1.对国有股份的管理

(1)成立专门委员会,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组建进行调研,着重将行业类似、发展水平相近、社会包袱已经厘清的国有企业纳入相应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统一管理,组建有强大实力、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为国家出资者进行财务管理创造机构环境。

(2)对组建成功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应当立刻核算资本,确定国有资本的基数,一方面有利于规范公司的整体管理(注册资本需要记载在公司章程上),另一方面为日后保值增值和出售等资本决策提供基准。

(3)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国有资本的追加和新投资。该机构能够及时分析各行业的发展前景,根据目前的资金来源和国有资本的分布,积极稳妥地向适合国有资本进入的领域投资,其中心工作是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预算。

(4)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国有资本的筹集,建立预算安排制度。这不是对已有存量的国有资本简单回笼,而是积极有序地为新的投资安排资金来源。

(5)国有股股利的接收不应当是被动的,而是应该在年度初制定国有股股利收缴预算,年度中及时关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盈利状况,分析可能获得的国有股股利的变动,年度末及时收缴相应的国有股股利入库。(6)随时分析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行业发展,对于确实没有发展潜力或者处于变现能力最好时间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及时组织招标予以出售,使国有股份尽可能处于良性循环中;同时要保证出售资金及时、足额入库。

2.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董事会成员进行考核、奖惩

(1)对董事会成员的考核不仅应关注事后评价,在平时也要进行及时地分析。考核主要以量化的标准为主,尤其是与事前制定的董事会成员的责任条款逐项比较,并予以公示,使考核公平、可信、透明,接受广泛地监督。

(2)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对董事会成员的奖惩,具体应包括董事薪酬委员会和惩戒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应制定激励相容,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与风险期权相结合的薪酬制度,同时负责按照该制度对董事进行薪酬兑付,并予以公示。惩戒委员会主要负责对不尽职的董事会成员予以经济和权力上的惩戒,必要时候国家出资者向违规的董事会成员启动司法救济程序。

3.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经营管理中重大事项的决策与监督

(1)审批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战略规划,经营方针和战略规划的方案应由董事会制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并建立明确的决策程序,具体包括报告、公示、听证、专家论证、审批等几个环节,保证决策的科学客观。

(2)审批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及所采取的会计政策,同时还应对公司聘用、解聘会计师事务所作出决议。

(3)审批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重大投资(资产出售)计划,重大投资(资产出售)的方案由董事会制定,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而一般的投资(资产出售)方案应由董事会决定,但需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4)审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资本结构,核定融资及担保的最高限额,同时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发行公司债券进行决策;审批资产重组、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和清算等事项,

(5)审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国家出资者自身资金需求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资金需求的平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必须在保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保持两者平衡,当然这二者长期来看是一致的。

(6)监督与完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尽可能利用量化的指标评价公司的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合理性。

(7)建立例会制度、一般事项定期报告制度及非常事项及时报告制度,享有及时控制权和履行审阅的义务。

4.作为股东和与政府、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债权人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沟通。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建立务实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和政府(工商、税务等)、国资运营公司的债权人、公司员工代表、非国家出资者、行业协会等各方利益代表进行信息交流和多方谅解。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成立专门的机构监督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一定范围内的信息披露,例如对出资者本人、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披露和在产权交易市场中的要点披露。

四、当前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面临的一些障碍

目前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面临的障碍主要是国有资本的基数和新体制的不完善。

1.国有资本基数有待核实:由于经营性国有资本大量集中在竞争性领域,以及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的低效率,造成国有资本经营性亏损,但是由于国有资本带有强烈的政治含义,长期以来人们对国有资本的减值非常敏感,不计提减值的行为造成不良资产较多,国有资本的帐面值低于企业实际可以运作的金额。这样做有两个重大后果:(1)无法取得按照帐面国有资本计算的预期收益,从而使资本和经营预算架空,严重约束了企业的正常发展;(2)国家出资者无法对董事会成员考核,董事会无法对经理人员考核,因为考核的基础不存在——保值增值以什么金额为准,容易挫伤优秀的董事和经理的积极性,而使平庸的董事和经理有讨价还价的理由。

2.相关配套市场的瑕疵:

(1)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形成的障碍。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国有资本在从某些产业进入或退出时,无法将原企业部分离退休职工转交给社会,而必须自行承担这部分职工的医疗、住房和养老等费用。

(2)劳动力市场不发育造成的障碍。由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缓慢,国有企业进入或退出时,借用现有劳动力市场实现大量进入企业熟练职工的招募和退出企业职工的转移,其作用是有限的,进入和退出时不得不付出一笔巨资以解决职工的转移问题。

(3)资本市场不完善造成的障碍。国有资本进入或退出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成熟的资本市场。但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仍不够完善,功能单一,只注意到其筹集资金的作用,对实现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重视不够,导致资本交易难以进行,国有资本流动受阻。

(4)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滞后带来的障碍。产权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冲重要手段,是国有经济进入或退出的通道。而目前由于我国产权市场发展滞后,跨地区跨部门的产权流动和重组很难实现,地区部门利益无法根本触动,因而,制约了国有经济进入或退出的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白永秀,1999,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现状及反思,求是学刊,2期:p52-56

2.冯巧根,2001,国有资本监管:理论分析与对策构想,国有资产管理,10期:p49-51

3.干胜道,1995,所有者财务:一个全新的领域,会计研究,6期:p17-19

4.干胜道,1997a,试论创建所有者财务学,财经科学,6期:p18-20

5.干胜道,1997b,对所有者财务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财政研究,6期:p80-84

6.干胜道,1998,所有者财务论,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7.郭复初,1988,社会主义财务的三个层次,财经科学,3期

8.郭复初,1991,论国家财务,财政研究,3期:p36-39

9.郭复初,1993,国家财务论,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0.郭复初,2000,现代财务理论研究(文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1.谢志华,1997,出资者财务论,会计研究,5期:p24-29

12.谢志华,2000,关于出资者财务的几个理论问题,财务与会计,12期:p8-11

13.谢志华,2001,出资者财务——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运营管理的基本原理篇8

    自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设立国务院国资委以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新形势下的运作已经历时三年,本文试图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对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特点和原则再作一番梳理,并据此阐述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制度性框架。 

[关键词]

    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制度性框架 

    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是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享受所有者权益的过程中,为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以及国家控制经济资源的总体扩大的目标,通过必要的决策程序,基于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而从事的一系列行为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的管理活动[1]。具体包括(1)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国有股份的管理;(2)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董事会成员进行考核、奖惩;(3)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经营管理中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与监督;(4)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股东同债权人、公共部门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进行沟通等内容。

    需要明确的是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是一系列的行为及其所体现的财务关系的管理活动总和,而不应当将其各部分割裂开来,同时应当结合其他管理手段,共同形成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及其董事会成员的激励与约束,维护国家出资者权益。 

一、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特点

1.国家出资者不同于政府,是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对应的财务行为同样也是微观性的,其表现为:(1)国家出资者是以资本市场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市场的,是被调节者,不能以个人利益或目的去左右市场。(2)国家出资者是以出资为基础形成的,而出资行为本身是针对所出资的项目或受资的企业而言,而不是针对经济总量和结构而言的。(3)国家出资者制定的财务政策,其调整的对象一般应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而非通常的规范性文件所调整的抽象主体。 

2.国家出资者不同于政府,是一个出资主体,不是一个行政主体,相应的财务行为只能按资本法则而非行政法则进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法则必须谋求保值、增值,为达成这一目的,资本必然按照等价交换的法则进入资本市场运行。这不仅表现在一种资本与另一种资本的关系上,而且也表现在资本与经营者或企业的关系上:所有这些关系都必须根据等价交换的原则以契约的形式加以规定。 

3.国家出资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以国有资本在全部实收资本中所占的比重为限享受所有者权益。这其实是现代公司制下有限责任的内容,但是对于国家出资者却非常重要,长期以来国家出资者被迫成为所有国有企业的兜底人,事实上承担了无限责任。在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国家出资者同样受到《公司法》的调整,同样是有限责任主体,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承担兜底责任,这往往是债权人等利益相关人容易忽视的区别点。 

4.国家出资者不同于经营者,它是以对国有股份管理和对公司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和监督为其基本行为,不直接从事生产运营活动。国家出资者进行财务管理的战略载体是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不应直接从事国有资本的运营行为,也不能随意干预运营公司内部的人事、管理、财务等活动,而只能通过正义的程序来进行决策和监督。 

二、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原则

    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原则是组织调节国有资本运动和协调处理财务关系的基本准则,体现了该项活动规律性和行为规范,是对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1.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实行责、权、利相结合 

    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财务关系主要涉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之间的财务关系,按经济性质可概括为三种关系,即财权关系、财责关系和利益关系。他们各有特指的经济内容,相互是有区别,但相互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彼此密切联系的。其中,物质利益是目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对国家出资者财务活动的参与,都必须获取相应的收益,才能维持它们自身的存在与发展;财务责任是中心,因为只有全面完成所承担的财务责任指标,提供了劳动,才能创造、实现与增加资本收益,才有资格参与收益分配;财务权力是前提,因为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主体和客体只有拥有一定的资金占有、使用、收益、分配和处置权力,才能进行各自的财务活动,完成不同的财务目标。因此,国家财务责、权、利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应当相互结合。 

2.利益关系协调原则 

    利益关系协调,主要体现在分配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财务成果方面,要处理好不同投资者的利益,协调国家出资者和外部有相关利益部门的关系,协调好投资者利润分配与再投资的关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国家出资者和其他类型的出资者一样,都是一个微观主体,也需要面对各方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利益关系,如何准确运用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进行协调成为国家出资者考虑的重要内容,也是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3.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相结合原则 

    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以及国家控制经济资源的总体扩大,但这只是结果。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不能只监控最后的结果,而应当在重大决策和监督过程中及时介入控制。尽量减少委托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一个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方位的控制体系——在事前通过所有者财务与会计的制度设计,为双方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内部控制(包括内部审计)实现双方的过程控制;并在事后通过审计监督制度建设实施结果控制。 

4.分级分层管理原则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没有一个管理层能对组织中的各种活动悉数了解,所以管理层不能代替下级管理人员作出所有决策,许多决策都是由组织内的下属部门或分支机构作出的,有关的当事人对情况做出及时反应从而形成效率,这是在信息不对称和个人能力约束情况下理性的选择。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也需要遵循这一原则。 

5.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开性原则 

    国家出资者进行财务管理决策的基本依据是财务信息,如果财务信息是虚假的,将会误导决策,从而是国有资本的运营受到重大损失。同时传统的国有企业财务报告制度非常混乱,而且报表往往没有经过严格审计,在新的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中,适度的公开和外部审计将是财务管理质量提高的有力保证。 

三、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制度性框架

    针对前面提出的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的内容,这里将其具体化为制度性的框架结构。 

1.对国有股份的管理 

(1)成立专门委员会,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组建进行调研,着重将行业类似、发展水平相近、社会包袱已经厘清的国有企业纳入相应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统一管理,组建有强大实力、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为国家出资者进行财务管理创造机构环境。 

(2)对组建成功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应当立刻核算资本,确定国有资本的基数,一方面有利于规范公司的整体管理(注册资本需要记载在公司章程上),另一方面为日后保值增值和出售等资本决策提供基准。 

(3)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国有资本的追加和新投资。该机构能够及时分析各行业的发展前景,根据目前的资金来源和国有资本的分布,积极稳妥地向适合国有资本进入的领域投资,其中心工作是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预算。 

(4)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国有资本的筹集,建立预算安排制度。这不是对已有存量的国有资本简单回笼,而是积极有序地为新的投资安排资金来源。 

(5)国有股股利的接收不应当是被动的,而是应该在年度初制定国有股股利收缴预算,年度中及时关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盈利状况,分析可能获得的国有股股利的变动,年度末及时收缴相应的国有股股利入库。 

(6)随时分析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行业发展,对于确实没有发展潜力或者处于变现能力最好时间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及时组织招标予以出售,使国有股份尽可能处于良性循环中;同时要保证出售资金及时、足额入库。 

2.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董事会成员进行考核、奖惩 

(1)对董事会成员的考核不仅应关注事后评价,在平时也要进行及时地分析。考核主要以量化的标准为主,尤其是与事前制定的董事会成员的责任条款逐项比较,并予以公示,使考核公平、可信、透明,接受广泛地监督。 

(2)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对董事会成员的奖惩,具体应包括董事薪酬委员会和惩戒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应制定激励相容,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与风险期权相结合的薪酬制度,同时负责按照该制度对董事进行薪酬兑付,并予以公示。惩戒委员会主要负责对不尽职的董事会成员予以经济和权力上的惩戒,必要时候国家出资者向违规的董事会成员启动司法救济程序。 

3.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经营管理中重大事项的决策与监督 

(1)审批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战略规划,经营方针和战略规划的方案应由董事会制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并建立明确的决策程序,具体包括报告、公示、听证、专家论证、审批等几个环节,保证决策的科学客观。 

(2)审批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及所采取的会计政策,同时还应对公司聘用、解聘会计师事务所作出决议。 

(3)审批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重大投资(资产出售)计划,重大投资(资产出售)的方案由董事会制定,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而一般的投资(资产出售)方案应由董事会决定,但需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4)审核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资本结构,核定融资及担保的最高限额,同时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发行公司债券进行决策;审批资产重组、合并、分立、变更公司形式、解散和清算等事项, 

(5)审批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国家出资者自身资金需求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资金需求的平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必须在保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保持两者平衡,当然这二者长期来看是一致的。 

(6)监督与完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尽可能利用量化的指标评价公司的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合理性。 

(7)建立例会制度、一般事项定期报告制度及非常事项及时报告制度,享有及时控制权和履行审阅的义务。 

4.作为股东和与政府、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债权人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沟通。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建立务实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和政府(工商、税务等)、国资运营公司的债权人、公司员工代表、非国家出资者、行业协会等各方利益代表进行信息交流和多方谅解。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应成立专门的机构监督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一定范围内的信息披露,例如对出资者本人、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披露和在产权交易市场中的要点披露。 

 

 四、当前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面临的一些障碍 

    目前国家出资者财务管理面临的障碍主要是国有资本的基数和新体制的不完善。 

1.国有资本基数有待核实:由于经营性国有资本大量集中在竞争性领域,以及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的低效率,造成国有资本经营性亏损,但是由于国有资本带有强烈的政治含义,长期以来人们对国有资本的减值非常敏感,不计提减值的行为造成不良资产较多,国有资本的帐面值低于企业实际可以运作的金额。这样做有两个重大后果:(1)无法取得按照帐面国有资本计算的预期收益,从而使资本和经营预算架空,严重约束了企业的正常发展;(2)国家出资者无法对董事会成员考核,董事会无法对经理人员考核,因为考核的基础不存在——保值增值以什么金额为准,容易挫伤优秀的董事和经理的积极性,而使平庸的董事和经理有讨价还价的理由。 

2.相关配套市场的瑕疵: 

(1)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形成的障碍。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国有资本在从某些产业进入或退出时,无法将原企业部分离退休职工转交给社会,而必须自行承担这部分职工的医疗、住房和养老等费用。 

(2)劳动力市场不发育造成的障碍。由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缓慢,国有企业进入或退出时,借用现有劳动力市场实现大量进入企业熟练职工的招募和退出企业职工的转移,其作用是有限的,进入和退出时不得不付出一笔巨资以解决职工的转移问题。 

(3)资本市场不完善造成的障碍。国有资本进入或退出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成熟的资本市场。但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仍不够完善,功能单一,只注意到其筹集资金的作用,对实现资产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重视不够,导致资本交易难以进行,国有资本流动受阻。 

(4)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滞后带来的障碍。产权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冲重要手段,是国有经济进入或退出的通道。而目前由于我国产权市场发展滞后,跨地区跨部门的产权流动和重组很难实现,地区部门利益无法根本触动,因而,制约了国有经济进入或退出的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白永秀,1999,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现状及反思,求是学刊,2期:p52-56 

2.冯巧根,2001,国有资本监管:理论分析与对策构想,国有资产管理,10期:p49-51 

3.干胜道,1995,所有者财务:一个全新的领域,会计研究,6期:p17-19 

4.干胜道,1997a,试论创建所有者财务学,财经科学,6期:p18-20 

5.干胜道,1997b,对所有者财务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财政研究,6期:p80-84 

6.干胜道,1998,所有者财务论,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7.郭复初,1988,社会主义财务的三个层次,财经科学,3期 

8.郭复初,1991,论国家财务,财政研究,3期:p36-39 

9.郭复初,1993,国家财务论,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0.郭复初,2000,现代财务理论研究(文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1.谢志华,1997,出资者财务论,会计研究,5期:p24-29 

12.谢志华,2000,关于出资者财务的几个理论问题,财务与会计,12期:p8-11 

13.谢志华,2001,出资者财务——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运营管理的基本原理篇9

Bot与tot的特点分析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意为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某私人投资者或国际财团以政府给予的特许权为基础,融资建设某基础设施项目,并在规定的时期内经营该设施,回收投资并获得利润,期满后将设施移交给政府部门或其他公营机构。

Bot融资模式的实质是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民营化,它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政府可以利用Bot模式吸引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和国外资金,减轻财政负担。其次,通过Bot融资模式政府可将公营机构建设项目的风险转移到民营机构方面,避免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的投资失控现象。最后,Bot融资模式可在基础设施项目管理中引进先进的方法和手段,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并加快建设进度,从而以更低的服务价格使社会公众受益。

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是一种国际上较流行的项目融资方式。它是指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建设好的项目的一定期限的产权和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其进行运营管理;投资人在一个约定的时间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和得到合理的回报,并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给政府部门或原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tot模式的投资者在获得特许权后可直接经营项目,而Bot模式的投资者要经过建设阶段才能进入运营阶段。tot融资模式的实质是公营机构在项目建成后可迅速回收投资,有利于扩大基础设施融资规模,提高基础设施开发效率。此外,由于项目已进行过一段时间的运营,tot方式对于投资者来说,既消除了前期费用负担,避免了项目开发建设阶段复杂的审批程序,如征地拆迁、城市规划等,又减少了运营期风险,因而对民间资本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Bot与tot相结合的融资模式

一、Bot与tot相结合的融资模式运作流程

基于Bot与tot的融资模式就是将tot与Bot项目融资模式结合起来的一种融资模式,即政府通过tot方式将已建设施的经营权在一定的特许经营期内转让给投资者,同时通过Bot方式将新建项目设施的建设与经营权在一定的特许经营期内转让给同一投资者,在特许经营期满后收回经营权。

在此期间,政府首先需要对现有的已建设施进行资产评估,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将已建设施与拟建设施一并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投资人,投资者选定以后,政府与投资者要签两份特许协议,一是在一定特许期内转让已建设施的经营权,二是转让新建项目的建设与经营权。投资者通过与政府签订tot特许协议取得已建设施的特许经营权,同时投资者通过与政府签订Bot特许经营协议,获得拟建项目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权。政府可以将从投资者手中融得的资金用于原有职工的安置和其他项目的建设与维护,也可以将部分资金人股项目公司以Bot方式建设新的项目。投资人在特许经营期内,在政府监管之下,通过先后对新建和已建设施两个设施的运营获得收益。特许经营期满后将两个设施一并移交给政府。

二、Bot与tot相结合的融资模式运作特点

Bot与tot相结合的融资模式将Bot与tot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两个看似独立的过程其实关系极为密切,充分结合了两种方式各自的特点和优点,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政府与投资者在这种融资模式下都是受益者,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而消费者也可以获得更优惠的价格和高质量的服务。

对政府来说,首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次性投资大,运营期间的补贴高,通过tot模式吸引投资者购买现有的基础设施,通过Bot方式吸引投资者建设新设施,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资产的转让,政府可以得到需要的一部分资金,用于建设其他的基础设施,或者偿还因建设转让的基础设施项目而背负的债务,或者安排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二是将基础设施转让以后,每年可以减少大量的财政补贴。同时在政府财力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及早完成急需的基础设施。

其次,现有的基础设施往往由一个规模不小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可能存在着冗员、历史包袱和社会包袱沉重等问题。对原有设施转让与改制同步进行,转让前就如何解决富余人员的安置确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报政府批准。通过与投资人签署的特许协议可以对原有设施企业的职工进行合理安置,有利于社会稳定。

最后,由于特许经营招标运作程序复杂,专业性强,需要专业的项目咨询公司介入。如果对原有设施和新建项目分别实施特许经营招标,其运作周期会大大延长,相应的运作费用也会大大增加。将Bot与tot相结合一次性招标选择投资人,可以大幅缩短运作周期,降低运作成本。

对投资者来说,首先,Bot方式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和矛盾,如建设成本超支、工程停建或者不能正常运营、现金流量不足以偿还债务等,通过tot方式获得现有已经建成的设施特许经营权,可以尽快取得效益,相应降低了整个经营风险,使整个项目投资更容易成功。

其次,Bot新建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原有设施经营可以不断发现经营中的问题,同时积累丰富的运营经验,为新建设施尽早投入运营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由于基础设施项目具有自然的垄断性,一次性投资大,沉没成本高,只有依靠大规模生产才能降低单位成本,因此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通过将已有设施和新建设施同时转让给一个投资者经营,确保了规模生产,保证了投资者的利益。

对消费者来说,外资或私人资本通过Bot和tot相结合方式获得基础设施的经营权后,必然运用国际上同行业先进的运营方式和经营管理方法,提高运营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这将对我国的基础设施经营管理者产生一定的

技术外溢效应,使他们学习到先进的运营管理技术和经验,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将提高项目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的市场价格,使广大的基础设施使用者和消费者从中受益。

案例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以Bot和tot相结合的项目融资模式兼备了两种融资方式的优点,可广泛在投资规模大、经营周期长、风险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应用,尤其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项目融资。下面以淮安市城市污水处理项目融资案例说明其应用。

一、淮安市污水处理项目概况

现有污水处理设施:

1.淮安市现有四季青污水处理厂一座,为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工艺,污水处理规模6.5万吨/日,经过资产评估污水处理厂厂区资产约7500万元,现有已建管网资产约为l100万元。

2.四季青污水处理厂工程的现有负债为:丹麦政府贷款2436万丹麦克朗(需8年等额偿还完;每年两次无息还款),国债转贷本金3200万元,2004年起五年内还清,其中2000万元年息为5.5%,1200万元年息为2.55%。所有债务约为6200万元人民币。

3.淮安排水公司为淮安市唯一的一家从事市政污水收集和处理的排水公司,资产为国有资产。

拟新建污水处理设施:

1.将要建设的淮安第二污水处理厂一座,采用a2o工艺,处理规模为10万吨/日,根据初步设计,污水处理厂厂区概算投资约为1.3亿元。

2.配套管网约为47公里,提升泵站5座,根据初步设计,管网概算投资约为1.35亿元。

资金来源:

1.淮安市政府可从国家申请到南水北调专项补贴资金6000万元。

2.需筹集资金2.05亿元,拟采用Bot和tot相结合的融资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实施特许经营,其中四季青污水处理厂以tot方式转让经营;第二污水处理厂以Bot方式融资建设、运营。

二、融资方案设计

采用Bot和tot相结合的融资模式,实行“厂网分离”、“债务投资分离”,即淮安市政府将现有的四季青污水处理厂以tot方式全部转让,淮安第二污水处理厂以Bot方式建设、运营。

淮安市政府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投资人,由投资人单独出资组建新的项目(水务)公司,新水务公司注册资金为现四季青污水处理厂的资产评估值7500万元。新成立的项目公司首先支付给淮安市政府资金7500万元,通过和淮安市政府签署特许经营协议得到四季青污水处理厂20年的特许经营权,特许期满后将污水处理厂移交淮安市政府。

同时,新成立的水务公司与淮安市政府签订第二污水厂Bot特许经营权协议,特许期为22年(建设期2年),特许期满后将第二污水处理厂移交给淮安市政府。水务公司通过项目建设期股东担保和资产抵押担保贷款为第二污水厂的建设筹集资金,运营期可改为两个污水厂固定资产抵押贷款方式,用于新建管网和泵站的建设。

已有管网和泵站的运营维护和需要新建的管网泵站的建设、运营和维护仍由淮安市排水公司负责,淮安市政府将把四季青污水处理厂tot转让获得的资金和政府申请的南水北调基金交给淮安排水公司,并由其负责需要新建的配套管网和泵站建设以及今后的运营管理。原四季青污水处理厂工程的债务仍由淮安市政府负责偿还。

三、项目方案的优点

淮安市政府可通过此方案的运作达到以下的目的。

1.解决新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资金。

通过此方案,现四季青污水处理厂的全部国有资产(7500万元)可得到变现,政府可将现四季青污水处理厂的变现资金(7500万元)、南水北调国家补贴(6000万元)(如果政府得到的补贴不足,再由政府通过其他渠道来筹集不足的部分)划拨给淮安市排水公司,用于新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和泵站的建设。投资人可以进行再融资以Bot的方式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淮安市政府解决了新污水厂建设资金的问题。

2.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和市民的负担。

通过与投资人组建的新项目公司签订两个污水处理厂的特许经营协议,将两个污水处理厂交给投资人经营,建立了新的城市污水处理模式。进一步提高市场化投资与运营的效率,减轻了政府对污水处理项目的财政补贴压力。通过竞争性的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投资人,通过水价的竞争使污水处理费的价格更趋合理。投资人在建设和运营污水处理厂的同时,也会提供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和设备,引进高效的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不断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减轻市民的负担。

3.转让项目和改制同步进行,便于原管理人员及职工安置和身份置换。

按照淮安市政府出台的有关事业单位职工身份置换的政策,政府承担现有职工的安置和污水处理厂及排水公司的改制产生的安置和改制成本费用。原污水处理厂或排水公司的离退休人员仍由排水公司来管理,并逐月发放离退休及内退人员相关工资和其他费用。由于原排水公司和原污水厂的管理人员在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和运行方面积累了多年丰富的管理经验,也具有多年的与地方建设和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协调的经历。所以,新成立的水务公司可以优先安排他们参加新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污水厂的管理工作,为保证新水务公司平稳运作和维护社会稳定,新水务公司司以雇佣所有原污水处理厂的管理人员和职工,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在污水处理厂方面的管理经验和先进的机制,对雇用的所有管理人员和职工再进行管理、财务、工艺技术、设备维护和分析化验等方面的培训,根据水务公司新的运营模式,重新调配人员管理结构和薪资分配机制,竞争上岗。淮安市政府通过与投资人在协议中约定,现有职工可全部得到妥善安置,改制与转让同步进行,从而保证了新水务公司的运营平稳,也达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4.“厂网分离”是项目运作成功的巨大优势。

首先,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参与投标。根据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2002年3月11日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规定:城市排水管网不允许外商投资控股。淮安市政府仍通过淮安市排水公司负责管网的建设和运营。排水公司仍可从房地产或其他土地开发商手中收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中用于排水设施的部分资金,可用于后续管网的建设。将污水管网排除在本次引资之外,不仅可以吸收国内投资商参与投标,还会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商参与投标。同时投资人只负责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大大降低了项目公司的建设和管理难度,引资过程也会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参

与。

其次,降低的投资人的风险。由于影响城市排水管网建设投资和施工的因素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房屋拆迁、道路恢复补偿、地下水影响、复杂的地质情况以及其他地下管线的干扰和影响等,也增加了投资人的风险,它们会影响将来的实际建设投资,使投资商报价和建设非常困难。“厂网分离”不仅降低了投资人的建设风险,而且避免了污水处理厂和管网运营年限和折旧年限的不统一。因为管网的使用和折旧年限可高达50年,而污水厂的折旧和特许经营年限一般20-30年左右。对于污水处理成本测算和污水处理费的测算都造成很大困难,引资将管网排除在外避免了污水处理厂和管网运营及使用寿命年限不统一的问题,便于测算污水处理的成本和价格,使投资人易于确定Bot建设工程报价。同时在新污水处理厂建设期间,通过对原有的污水处理厂的运营不仅可以及早收回投资,而且在经营过程中为新建污水处理厂尽快顺利投入运营提供宝贵的经验,从而降低了投资人的运营风险。

第三,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由于原有污水处理厂和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并通过招标选择投资人,不仅节约了运作成本,而且也大大缩短了运作时间,加快了项目进度。污水处理厂和管网泵站分别由投资人和淮安市排水公司来建设和运营,使项目设计结构相对简单,易于此项目的操作。淮安市排水公司利用所得资金进行管网泵站的建设,它们更容易协调管网建设中与市政各个部门的关系,加快管网的建设速度。项目公司可完全摆脱管网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和影响全力以赴进行技术性比较强的污水厂融资和建设,大大加快了整个项目的进程,保证工程的质量。

5.“债务投资分离”有利于项目运作。

运营管理的基本原理篇10

关键词:电网;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

通常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建设项目成本管理一般分为电网建设项目整个寿命周期的成本管理原则以及电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体系。对全寿命周期项目的成本控制会在项目的合理规划和使用的基础上来实现电网项目的高效率运行,从而降低经营成本。

1全寿命周期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概念

1.1电网全寿命周期及其成本的定义。电网全寿命周期是指从建设电网工程的最初阶段直到工程最终报废的全部寿命周期。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是指从开始建设电网系统及为运行该系统而在全部寿命周期内所发生的全部费用,这些费用包括开发阶段、购置阶段、使用与保障阶段、报废阶段。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电网建设项目成本的控制应在项目投资所产生的长期经济效益出发,总体而全面地衡量该建设项目从开发规划、购置安装、投入运行使用及维修保养到最终报废的整个过程,实现全寿命周期所产生费用的相对成本最小化。

1.2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原则。电网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的原则通常分为全面控制原则、主动控制原则、高管重视原则、讲究效益原则、经济原则、因地制宜原则。

1.3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管理体系。电网建设项目成本管理体系一般应该包括项目成本组织系统、项目成本信息系统、项目成本监督和考核系统三方面内容,这三个系统在电网项目全寿命周期产生费用的过程中均发挥着作用。

2全寿命周期电网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管理要点

2.1全寿命周期电网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构成。一个全面完善的电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成本控制应由三方面构成:(1)对电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成本进行分析测算,对成本的分析测算在这一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是完成成本控制的关键性工作,也为下一步开展成本控制工作夯实了基础和做了前提性的铺垫。(2)将电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进行阶段划分,根据划分的各阶段按照职能加以区分,全寿命周期阶段划分的合理性对电网建设项目选中的方案能否有效落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根据对全寿命周期划分的各阶段所具有的特点采用有目的性的成本管理及控制,从而达到对电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对项目成本管理控制的过程是根据各阶段的特点进行的主动的、有针对性的实施管理过程。(3)对划分出的各阶段成本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管理控制,以达到对全寿命周期产生成本最小化的目的。

2.2电网建设项目的规划与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要点。电网建设项目的规划与决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拟建的项目进行关于必要性及可行性等指标的技术、经济的论证,并且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各个不同方案对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经济影响,以甄选出最佳方案。

项目规划决策阶段主要产生的费用为投资机会分析费、市场调研费、可行性研究费。此阶段所产生的费用约占全寿命周期成本的1%,但该阶段对该项目所产生的投资影响占到了70%-80%,因此决策与规划阶段对全寿命周期项目成本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该阶段投入的费用占项目成本的比例较小,所以对该阶段成本实施节约操作的可能性很大。决策阶段应以充分的市场调查为基础,配以动态的方法充分估计各方面风险。电网企业为国济民生的重要产业,其规划必须以国家相关的方针政策为前提,以产业结构导向为基础进行决策规划。另外,还应当系统全面地分析影响全寿命周期项目成本控制风险的各因素,项目投资所产生的机会成本也是重要的一项。

2.3电网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设计阶段的控制要点。在获得批准的项目可行性操作后,需进行初步设计,并以可行性的报告为基础进行技术设计与施工图的制作。在设计阶段,设计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着电网建设项目的质量及其使用功能,更会进一步影响电网建设项目的成本及该项目所产生的投资效益。设计阶段的成本主要包括设计人员的工资报酬及与建设项目相关的的预订和购置,其大约占电网建设项目总成本的15~30%,对整个电网建设项目所产生的总投资的影响在20-30%。因此项目的设计阶段是电网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对项目进行合理准确的设计可以减少因设计不当需后期改动而带来的成本增加。可以通过对项目综合运营成本的审查发现设计上的纰漏,以此来达到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最小化。另外,项目的建设实施要综合考虑电网容量与电负荷相匹配的关系,并且要综合考虑近期用电需求及中长期对电量的需求。

2.4电网建设项目运营管理阶段的成本控制要点。对于具有特殊用途的电网企业而言,在项目的运营管理阶段,以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制订出合理的运营成本管理方案,以降低运行与项目维护成本为宗旨。

2.4.1加强安全生产的成本控制。只有做到安全生产,才能避免由于硬件事故所导致的设备损坏、故障停运、人身安全等状况的发生,才能减少所产生的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损失。在项目运营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对设备维护的技术手段与管理方式,做好对硬件发生故障的统计与分析工作,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以安全运行达到成本控制的有效手段。

2.4.2对项目运营中营销工作的成本进行控制。电网企业的营销工作主要包括调度、业扩、计量、售电、抄表、收费、用户管理、负荷管理及电网运行中的电能损耗管理等内容。而在这些工作中购电成本是企业运营阶段产生的最重要的成本费用。因此企业应该合理优化调度结构,采用经济调度的工作,以降低购电成本。另外,企业加强网络技术管理,有效降低损耗。

2.4.3控制运营管理过程中的成本。对企业除提供必要的需维持企业正常高效运转的资金外,降低额外的运营成本。应建立完善的财务结算制度,严格控制日常经营支出,制订详细的成本使用计划,以达到运营成本最小化。

结语

基于全寿命周期电网建设项目成本的控制从项目的长期经济效益考虑,使相对成本最小化,综合考虑全方面的因素,采用效益良好的电网项目方案,保证电网企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