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动物的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02

保护动物的专业篇1

关键词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分类教学;设计;实施保障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23-0284-01

abstractFirstly,wediscussedthemainbackgroundofclassificationteachingofthemajor″wildlifeandnaturalReservemanagement″,thenbasedonthediscussion,weproposedthedesignofclassificationteachingforacademictalentsandpracticaltalents.Finally,wepresentedthepoints:tocarryoutclassificationteachingsmoothly,weshouldimproveregulatoryframework,theleveloftheteacherandteachingfacilities.

Keywordswildlifeandnaturalreservemanagement;classificationteaching;design;safeguardmeasure

1分类教学提出的背景

1.1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现状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是野生动物资源学院的核心本科专业、东北林业大学具有特色的优势专业。该专业始建于1959年,是在原国家林业部批准的“森林动物繁殖与利用”本科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来。并根据国家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的需求,几经更名,1998年更名为目前的“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多年来,培养和输送的2100多名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领域的中坚力量。

1.2分类教学的必要性

根据学生心理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教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它历来为教育工作者们所重视。2000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和方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1-3]。

近年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所面临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这就需要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针对自身实际需求,还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高校教学也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分类教学”,因材施教,为培养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打基础,使所有学生在学校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2]。

2分类教学设计

2.1学术型人才

学术型人才是指将来有志于从事理论研究和知识创造的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解决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许多关键问题,研究型毕业生可以继续深造,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相关的教学、科研等工作。对于这类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可采取专题式与研讨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内容设置和选择上应具有理论性和前沿性,通过对概念、原理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技能训练上,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科研任务,训练学生的基本研究技能[3]。

2.2实践型人才

实践型人才又称应用类人才,目前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等部委以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设有自然保护区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机构。应用型毕业生不仅可以在以上机构里从事行政管理工作,还可以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从事行政管理、生产管理和科研监测等工作。为此,可通过以下方法达到此目的:一是广泛开展案例教学和诊所式教学;二是加大学生的实习力度;三是增加学生参加活动的机会[4]。

3分类教学的实施保障

3.1制度保障

一是完善的学分制度。学分制是需要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间内凭个人喜好选择任意课程,以修满专业规定的学分即可。学分制管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二是多元化的评价制度[5-7]。分类培养能够使学生在个性塑造、知识认知、技能训练等方面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因此,在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分类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也必须多元化。三是实行导师制度。导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等,实行跟踪辅导制,正确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防止其在学业中走弯路。

3.2师资保障

一是确立教师专业分类发展思路[4]。学术型教师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要足够雄厚,实践型教师则要求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了便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将教师有重点地进行分类。二是根据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规划,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积极引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8]。同时,为确保教师授课质量和教学精力的投入,可建立教授对本科生直接授课和对青年教师授课质量督导制度以及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的合格导师制度。

3.3教学设施保障

为了确保应用性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的贯彻实施,实行分类教学的院校必须要有足够的教学设施保证分类教学的需要[9]。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有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和满足研究性教学需要的研究基地等。

分类培养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对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R捣掷嘟萄Ы行研究,确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分类教学类别及相应的课程体系,是每一个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应当为之努力的工作,只有这样,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才能有的放矢。

4参考文献

[1]蒋晓玲.法学本科分类教学问题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3):203-205.

[2]盛群力.分类教学设计论:罗米索斯基论知能结构、学习模型与教学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0,28(1):27-37.

[3]刘丙万.高校理科大学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27(1):216-218.

[4]HattinGHa,KoCKDm.perceptionsofteacherrolesinanexperienc-erichteachereducationprogramme[J].innovationsineducationandtea-chinginternational,2008,45(4):321-332.

[5]杨红朝.农业院校法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75-178.

[6]高向平.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完善[J].黑河学刊,2009(2):102-104.

[7]蒋晓玲.我国法学本科分类教学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教育科学,2010(1):150-152.

保护动物的专业篇2

关键词:植物新品种:育种权:专利保护:专门保护

植物新品种是指经过人工培育或者对发现的野生植物加以开发,具备新颖性、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植物品种。植物新品种权是指授权机关依法赋予育种者对授权品种享有排他的独占权,是知识产权范畴中的一种新型权利类型。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内涵是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法律规范旨在保护育种者的权益,其核心内容是授予育种者对其育成的品种享有排他独占权。他人在将该品种作为商品使用时,需要向育种者支付一定的费用,借此鼓励育种者对新品种进行研究开发,提高投资研究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园艺和林业的发展。

一、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起源及国外立法

(一)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起源

20世纪30年代伊始,各国开始采用不同的模式对植物新品种进行保护.逐渐形成了现在以欧洲和美国为代表的两种主要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德国最早在1953年出台了《种子材料法》,开创性地对育种者权利提供了专门保护,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利即育种者权,也称植物新品种权。1961年,比利时、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和荷兰在巴黎签署了《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保护植物新品种同际公约》经过1972年1978年、1991年i次修改,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主要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大多数欧洲国家都是这种模式的拥护者和实践者。1983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通过了《关于植物遗传资源的国际约定》,虽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它是人类社会在植物遗传资源领域达成的第一个国际协议。从这一文件开始,国际社会迈开了通过国际合作共同保护人类生物资源的步伐。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缔结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是迄今为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最突出的成果.它将保护范围由植物扩大到了所有生物,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目前公约已经有187个缔约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二)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国外立法

1.美国美国早在1930年就出台了美国植物专利法,是世界上第一个以专利形式保护植物新品种的国家。尽管它只是美国专利法的一个部分.但与其它专利法的授予条件和权利范围都不一样。美国植物专利法的保护限制在无性繁殖的植物新品种.而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是有性繁殖的品种,所以其作用是有限的。1970年,美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法(pVpa)出台了,填补了农业生产中有性繁殖的空缺。美国是少数既利用专门法又利用专利法保护植物新品种的国家。尽管都是用法律的形式来保护植物新品种,但获取保护的途径却不一样。植物新品种保护法(专门法)的管理机构是农业部,而植物专利法管理机构则是专利局与商标局,可见美国是通过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和保护。后来又通过法院和行政机关确立了实用专利保护制度,从而实现了植物专利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和实用专利法三重保护,在最大程度上对植物育种者进行了知识产权的保护。

2.德国德国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从法律上来说还是比较早的。1934年,德国专利局就开始授予植物品种专利.授予专利的标准为利用不同性状的亲代而得到的具有新颖性状植物育成的植物新品种。1968年,又制定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法》,修正了专利法的相关规定,凡受植物品种保护法所保护的植物新品种,不授予专利。后来德国又根据1991年国际植物新品种联盟对公约的调整,于1998年另行制定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法》。

二、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

我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相对来说起步较晚。在1997年以前,我国对农林领域内的发明创造主要还是实施专利保护,但按照专利法相关规定,对动植物品种不授予专利权.而仅对起非生物学培育方法授予专利权,也就是专利法只能保护育种过程,而不能保护品种本身,这就使植物品种本身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导致育种者的知识产权得不到合理有力的保护1997年3月20日,我国颁布《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拉开了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序幕,也明确了中国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采取了与《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保护知识产权协议》一致的原则,通过专门法承认植物新品种并给予其有效的法律保护。我国于1999年加入公约1978文本,成为第3个会员国。

从我国现状来看,形成的以专利法保护其生产方法,通过《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取得植物新品种权的模式来保护植物新品种,笔者以为是比较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如果采用发达国家的专利法保护植物新品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护育种者的权利,激励创新,但从对立面来看,专利制度就是相对技术的高度垄断,而对于一个人口大国和很多资源都较为稀缺的国家来说这是不利于农业、牧业和林业发展的,同时对本国的农业从业者,以及以农业产业为生的人来说大多也不能承当数额巨大的专利许可使用费。所以,盲目地和发达国家靠近是不理智的做法,也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植物新品种的保护上也应该有更新更好的认识和发展。

三、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的选择及立法探索

(一)保护模式的选择

1.专利保护专利保护是一种比较灵活的保护方式。如果不将植物新品种作为一个整体来申请专利,那么,可就某一部分植物品种申请专利.也可就这种培育方法申请专利。专利权的内容是植物新品种的专利权人获得在申请国范围内排除他人制造、使用、销售此项发明或者把此项发明进口到申请国的独占性权利。专利权有专利期限的限制,超过专利期限以后,专利权即行终止。在专利法的保护模式下,对育种者的保护是较强的,但其他利益主体的保护如何在专利法的模式中体现却是一个难题。因此,如果按照这种模式立法,植物新品种就是名副其实的“育种者权保护”了。

2.专门保护专门立法模式在审查标准上不同于专利,现在各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专门法基本上采用了《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的模式。1991年《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的标准》确定了新颖性、稳定性、一致性、特异性几个标准,其中新颖性条件我们可以视为一个法律要件,而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要件我们可以认为是技术要件。专门保护的审查标准要宽于专利保护的专利性条件,因此,专门保护在内容上要弱于专利保护。从植物新品种专门保护的审查内容来看.是就新品种的可复制和可繁殖材料享有排他性权利,可以控制这种材料的生产、繁殖、销售、进口和储存,但是,这种排他性权利不利于新品种本身。而且在专门的保护模式下,很多专利保护利益主体没有得到呈现。专利法中也有各种各样的权利限制制度,但却不可能如此严格地限制权利人的利益。

(二)制度的选择

从国外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和我国的现状来看,各国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方法都不完全相同。大体上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种法律制度:一种是双轨制,即通过专利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对农业植物新品种予以保护;第二种是单轨制,即仅以专门植物新品种法对农业植物新品种提供保护,或者以单一专利制度提供保护。我国虽然对植物新品种保护采用双轨制,但在实践中,也多采用单一制保护制度(另一制相对弱化),所以,我国目前的保护制度更接近于欧洲.但无论和欧洲还是美国相比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专利法》明确规定:动植物新品种不能被授予专利。

因此,对于植物新品种,我国的育种者只能根据《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获得品种权的保护。而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仅仅依靠《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是远远不够的。1997年颁布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是当前我国主要的保护植物新品种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品种权的申请和受理以及审查与批准的具体内容,要求申请人必须向审批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审批机关进行实质审查.主要依据也是申请文件和其他有关方面的材料来进行。但这些都停留在条例这个层面上,它和法律比起来力度相对较弱,所以法律保护升级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保护内容上,我国《植物新品种条例》第十、十一条规定,在以下情况使用授权品种的可不向其支付使用费:(1)利用授权品种进行育种和其他科研活动;(2)农民自繁自用授权品种材料,为了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审批机关可以作出实施植物新品种的强制许可决定。而美国法律没有这样的强制许可。虽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在由发展向发达过度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对知识产权的重点保护,这种强制不应该再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衣。在我国保护植物新品种的发展道路上,首先要做的就是在立法上应该废除专利法不能授予动植物专利的规定。植物新品种本身并不缺乏专利性.它具有专利法构成要件的新颖性、实用性和创造性,因此,它有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权利。

(三)立法探索

虽然我国目前植物新品种的保护是符合国情的,但从长远发展的要求以及法律高度来看,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具有一定的生物技术实力。有l3亿人口,粮食安全问题关系重大,首先要保证粮食自给自足,保证国民的生存和发展是最大的人权问题.同时又不能因此限制植物品种的发展,做到和谐才是关键。

立法机关应以法律的形式对品种权进行规定.协调专利法与专门法的关系,尽快制定统一的司法评判标准,修改刑法不足的地方,加大对侵犯品种权行为的制裁力度,继续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专门立法。

立法的重点要以加强中国农业植物品种竞争优势为出发点,从保障国家经济利益出发,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利弊影响,考虑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研发能力的差别,以及植物品种资源在不同国家分布的不平衡,最大限度地通过立法来控制发达国家借助品种权利保护制度强化既得利益,从而为植物新品种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保护动物的专业篇3

年会开幕式上,由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为评选出的“2010年度十大文物维修工程”的项目单位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牌,主办方希望共同将这项有意义的文物维修工程评选活动长期开展下去,目的是更好地推进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次年会上,为鼓励在推动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中做出贡献的企事业单位,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组织国内知名专家严格评审后,授予敦煌研究院文物技术服务中心等十家企业“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十佳优秀企业”荣誉称号;授予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为代表的单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典范单位”荣誉称号。基金会希望受到表彰的企事业单位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在推进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再立新功。

开幕式专题演讲中,大唐西市博物馆作为2011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年会的承办单位,站在领奖台前,接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典范单位”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表彰,大唐西市博物馆王彬馆长感慨万千,就大唐西市作为民营企业在助力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向各位领导和专家做了汇报,也谈了看法和观点,希望能通过大唐人的行动带动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国家文物局原顾问谢辰生等专家对我国近年来文物保护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会专家表示这也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一步发展打开可喜局面。

本次年会“2010年度十大文物维修工程”项目介绍中,敦煌研究院副所长、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服务中心汪万福主任和新疆文物古迹保护中心梁涛主任分别就“交河故城二期抢险加固工程”项目进行专题介绍,使修缮施工企业的代表得到一次干载难逢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保护动物的专业篇4

关键词:文化遗产尤溪县保护开发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但随之历史的更替,不少文物因各种原因已不复存在。为实现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更多的文化遗产纳入保护范围,尤溪县将按“十二五”规划要求提升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历史文化名村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2处,年文保单位抢救修缮经费达100万元以上,体现了尤溪县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

一、前期尤溪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开展情况

1.落实文物普查,夯实基础工作

1958年,为响应国务院在《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中提出:“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对历史和革命文物遗迹进行普查工作”。尤溪县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这个时期因工作刚起步,专业人才缺乏,只发现了3处古文化遗址。1982年,尤溪县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从1月11日起,历时10个月,普查15个乡镇,179个大队,251个自然村,征集文物300余件,重新查清古遗址39处,古建筑45处。其中最重要的是1982年4月13日在梅仙公社乾美大队桥尾村朱熹后裔朱培清家发现的明刻本《紫阳朱氏建安谱》以及1983年后尤溪县境内发现的17座之多的南、北宋时期的壁画墓葬。2007年4月开始,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这次全国文物普查于2011年12结束,旨在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更好地保护文物。

2.加大监管力度,开展文物修缮

历经三次的文物普查,使尤溪县的文物资源得到充分的了解,尤溪县共有文物保护单位64处,其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点691处,其中复查111处,新发现580处。1、加大监管力度,分别与全县文物保护单位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和配齐文物安全管理员,坚持每月文物安全巡视制度,重点在汛期、春节期间对全县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安全检查,编撰了《尤溪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手册》和《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宣传单下发至各有关部门与单位,明确职责,规范制度管理。2、推进文物修缮工作。建立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制定了《各级文物单位修缮审批办法》等10多项文物保护制度,责任部门及时掌握文物建筑的使用情况和修缮计划,对于这些文物建筑的施工建设,文物部门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进行程序监督和业务指导。

二、尤溪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中存在问题

1.专门保护机构及专业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匮乏

由于文化遗产保护涉及的专业性强,目前尤溪县专业文物保护机构较缺乏,具有专业素养的文物执法工作人员较少,现有的工作人员缺乏全面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各乡镇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身兼数职、精力分散,难以全力投入到文物普查和保护工作中,使得文物普查和管理工作得不到有力支持。

2.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大力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根据市政府和上级文物部门的要求,全县文化遗产的组织协调、统筹管理都需要科学完善的工作机制提供平台,但尤溪县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机制和制度还有待完善。

3.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项费用相对不足

目前,尤溪县有2个部级、10个省部级、52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结合尤溪县文物项目现实情况,文物修缮、管理、安防等保证工作深入开展的专项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影响到专项工作的进度和深度。

三、开展尤溪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途径分析

1.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职业素质

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打开用人渠道,从社会、高校、科学院等多方引进文物保护工作专业人才,充实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立好专业管理人员信息档案,将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纳入编制,在各乡镇设置文物保护专职管理人员;对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进行培训指导,提高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和业务能力;建立管理人员责任督查制,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乡镇文化活动中心考核体系。

2.完善工作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

随着文化遗产工作不断推进下,要建立一套符合现实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一是继续完善和健全文物保护机制,进一步收集和梳理重点历史保护区、历史保护文物的历史发展资料,做好电子信息化录入和网络建设,开展重点课题调查研究,加强对县内历史保护建筑的综合性修缮和功能性利用。二是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例会制。研究制定好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的具体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申报、审批论证、资金使用等流程,对保护单位及传承人的管理、传承基地及传承人工作室的建设等应有明确要求。三是建立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例会制度,定期组织专家团队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和咨询,针对棘手问题听取专家意见,提高工作完成质量。

3.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做好组织保障

《文物保护法》第十条规定,“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文物保护工作的项目也随之增加,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好财政经费的落实工作。文物保护单位可以适当增加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的申请,针对部级、市级和县级三个层面的重点项目和特别项目应投入相应的专项保护经费,力争提高重点文物的保护补贴和修缮维护费,多渠道满足保护需求。

参考文献

保护动物的专业篇5

[关键词]野生动物医学野生动物保护兽医学疫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11-0129-02

野生动物医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是兽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学的一个交叉学科,以野生动物为研究对象,以野生动物疾病防治为研究内容。野生动物医学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研究生的培养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目录中还没有野生动物医学这个学科。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的招生培养需要借助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生物学等学科平台进行。

一、野生动物医学方向的研究生将成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野生动物救护领域的研究型或者综合型人才

野生动物医学的研究生教育是对动物医学、野生动物保护专业的本科生在野生动物疾病研究基础上作更高层次的培养。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的是动物疾病防治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其在动物疾病防治方面的初步应用,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知识内容学习得并不深入。野生动物保护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对野生动物疾病方面的知识只作一个大概的了解。而野生动物医学的研究生就在要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将这两个不同专业体系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培养既熟悉动物疫病防治理论又掌握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跨学科体系的研究型或者综合型人才。

研究型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侧重对野生动物疫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在对病原体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后,结合发病野生动物的行为特征,提出疫情、疫病防控的综合措施。该类型的研究生要重点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将来野生动物疫病防治领域基础研究做人才储备。野生动物医学研究型研究生可按照科学硕士进行招生培养,鼓励他们继续进行博士学习,并最终将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作为其终生的职业。

综合型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要以野生动物保护具体工作单位或者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行业的需要为培养出发点,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基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或者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者的业务水平,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和野生动物救护能力。该类型的研究生要重点培养其组织协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野生动物医学综合型研究生可按照专业学位硕士进行招生培养,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多与相关生产实践单位接触,了解相关生产实践单位在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野生动物中遇到的问题,有目的开展相应的研究试验,以便将来在工作中解决这些问题。

二、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一)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不再以教师传授基本的学科知识为首要任务。研究生授课体系应该具有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素养、自主获取知识的功能。对于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应将科学的野生动物保护观根植于心,熟悉国际、国内野生动物保护行业的现状,使学生明白其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是服务于野生动物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这个根本的大局,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人文意义。

(二)野生动物行业有其特殊性,在进行野生动物相关工作的时候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作为野生动物高级人才,野生动物医学的研究生一定要熟悉与野生动物相关的国际、国内法律法规。适用我国野生动物和利用的法律法规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物一类、二类传染病》《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三)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需要结合兽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学两个学科体系的知识进行培养,需要建立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在培养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的过程中,课程体系应该围绕“野生动物疾病防治”这个核心点,建立“兽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这两个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本科为动物医学背景的同学应该选择“野生动物保护”这个模块中设立的课程,本科为野生动物保护背景的同学应该选择“兽医学”这个模块中设立的课程。但无论是“兽医学”还是“野生动物保护”模块中的课程体系,都不能简单的照搬各自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也不能采用本科阶段的授课方式。

研究生要重点培养其自学能力,在课程设置和授课过程中不需要全面系统的讲述,只需要给学生点出各种课程核心内容即可,按照“师傅领进门,学艺靠个人”的观念进行授课。“兽医学”模块体系,可借鉴兽医学一级学科的分类法,分为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三大综合课程。“野生动物保护”模块设置野生动物管理学、生态学、动物学这三大综合课程。

基础兽医学重点讲述怎样应用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知识阐述发病机制,诊断具体疾病,指导用药施治,通过例证法使学生掌握这几门课程的用途即可,而这几门课程系统的理论和概念,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可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学。

预防兽医学重点讲述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在传染性疾病发生过程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可通过几个重要的疾病如禽流感、血吸虫病对野生动物及人类自身的影响来讲述。

保护动物的专业篇6

(铁道警察学院法律系,河南郑州450053)

摘 要:制定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政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的需要,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三化”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农业;中原经济区;知识产权战略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084-03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知识产权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农业部于2010年推出了《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颁布,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因此,制定适合省情的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政策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虽然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重大转变,但是农业的重要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解决粮食安全,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都需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因此,制定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战略、政策,对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农业发展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

农业知识产权是指发生在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民事主体对人们脑力劳动创造的涉农智力成果、特定标记和其他非物质信息等依法享有的专门权利。[1]其主要特征有:农业知识产权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等知识产权的法律共性,属于民事权利的范畴;同时农业知识产权也因为其涉农特征,而具有的主体难以控制性、易扩散性等特征,其权利既可以是由涉农智力成果的创造者取得,也可以是由其他合法取得权利的人享有。而且因为其以涉农智力成果、特定标记和其他非物质信息为保护对象,与传统物权所保护的有形财产不同,因而保护对象有很大的扩张空间。根据有关国际条约和我国知识产权法律规定,我们认为,所有涉及农业、农村经济或者农村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产权都属于农业知识产权。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可以分为农业知识产权和涉农知识产权,前者包括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原产地标记、农业生物遗传资源,后者则是指可以适用于农业的知识产权制度,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其中植物新品种权是农业知识产权最主要的保护形式。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发展为本国乃至国际重要的经济贸易政策,其他国家也都基本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农业科技创新得不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率很低,缺乏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和制度。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又是全国的主要粮食(小麦)产区,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但是人口过亿,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因此,围绕主要粮食作物进行农业科技创新,获取关键性的农业自主知识产权;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农业并不仅仅是被保障的对象,而是要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发挥基础作用,成为城镇化、工业化的强劲引擎。要达到这一点农业必须提升自身水平。农业知识产权为此保障护航。知识产权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核心竞争力,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农业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各种农业知识产权制度为农业的科技创新与市场营销奠定了制度基础。大力提升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迅速增强我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一)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制度的现状

河南省2008年制定颁布了《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对于商标、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等农业知识产权做出了规定,并把农业作为重点产业,明确了知识产权战略任务,提出:“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保护动植物种质资源。在农作物、畜禽等新品种选育、农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农作物病虫害及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关键技术、农业设施与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突破。重点建设以知识产权为支撑的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高效特色农业,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具有传统优势和独有地理环境的农产品,积极采取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打造知名品牌。重视粮食、果品、肉制品等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商标注册,培育一批驰名和著名商标,形成知识产权优势。把知识产权与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相衔接,提高全省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多年来,我省围绕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比如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等工作的推动都卓有成效。2009年,河南省农业厅制订《河南省2009年农业植物品种权行政执法实施方案》,并依法开展农业植物品种权执法工作,农业植物新品种侵权、假冒案件得到了及时查处,有效地保护了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我省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数量稳步提高。[2]2010年,河南省农业厅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0}50号)和国家知识产权执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按照省政府和农业部的统一部署,把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放在突出位置,统一安排和部署、集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3]2009年,全省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63件,居全国第三位,总申请量达到547个,被农业部授权保护的农业植物新品种达到228个。2009年,全省法院新受理一审植物新品种纠纷77件。[4]

随着我省农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政策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对农业的发展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护农业发展的持续性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的今天,知识产权所引发的贸易争端和经济纠纷日益增加,而我省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同发达省份相比,或者与我省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

1、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淡薄,农业知识产权转化和利用率不高,专利、商标的申请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

由于我省农业知识产权法制建设起步晚,加之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较少,因此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不强。很多农业科研人员、农科管理人员对农业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还很有限。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知识产权产权仅保护工业领域,农业领域不存在知识产权,因此不需要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因而,我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差,一方面不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转化和利用,农业科研与产业脱节,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很低,经常出现自己的发明不申请专利保护,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不注重树立良好的商标形象,造成了河南省农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5]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保护意识,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案件也时有发生。

2、农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健全,农业知识产权交易制度不规范。

随着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增多,一个全面、系统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但是目前我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还没有专门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建立起与国家农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完善的农业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此外,与之相关的农业知识产权实施与管理制度,尤其是知识产权交易制度还很不规范。规范、合理的交易制度能够加快农业知识产权的流动,使创造人或者权利人快速有效的实现效益,不仅能够激发和保护创新的积极性,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农业技术更新换代,而且能够提高我省农业生产的水平。以农业知识产权中最为重要的植物品种权为例,尽管近几年,我省的植物品种权申请与授权的数量都在不断增长,但是进行交易转让的数量不多,规模也很小,而且签约率低、违约率高。究其原因,还是由农业知识产权交易制度不完善导致的,因此,健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的同时,还需要尽快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交易制度。

3、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机制不完善,专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缺乏。

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不够。尽管近年来河南省知识产权保护小组、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办公室以及河南省农业厅等相继开展了不少有关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项活动,严厉打击了一批重大的侵犯农业知识产权的案件,可以说其行政执法的力度是在不断加强的。法院受理的农业领域知识产权纠纷的数量特别是有关植物新品种权的案件不断增加。但是,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庞大的工程,仅仅靠一些专项打击或者保护活动,还是远远不够的。没有针对农业知识产权特殊性的保护制度,没有健全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等等,既不能有效遏制侵权行为的发生,也不能有效的保护权利人的利益。因此,必须要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并重。此外,由于对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单位农业知识产权管理的理念,没有配备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或者设立管理机构,没有建立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因而知识产权工作被动滞后,没有合理规划,不能防范风险,遇到纠纷没有证据,遇到侵权不会维权。

此外,缺乏农业领域知识产权开发的国际化视野,对西方国家的农业知识产权战略、保护制度等了解较少也是我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农业基础性作用的发挥,以及农业作为重点产业的发展。

三、河南省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与战略实施

根据2008年颁布的《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结合我省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要解决和有效促进我省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必须进一步细化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并推进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一)建立完善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

目前,在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法制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了以专利、商标、版权为三大支柱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框架。但在农业知识产权立法和保护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适应全球化经济环境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我省的具体情况,尽快建立与国家农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国际惯例相适应的农业知识产权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支持和保障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

(二)构建适合我省农业发展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保护机制

完善农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同时,应加快构建适合我省实际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保护机制,制定适合农业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加强不同类型农业知识产权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加强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建设,建立农业知识产权工作机制,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构建符合省情、有利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激励奖惩机制和应急预警机制。同时,构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双重保护机制,除了人民法院的司法保护外,加强政府监管,增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形成有效的保护机制,切实保护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行政机关的部门联合执法,与人民法院密切配合,共同构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确保农业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

(三)全面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法

打造现代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等)和继续发挥具有传统优势和独有地理环境的农业、农产品是我省农业腾飞的两翼。围绕“一主两翼”,突出主导产业,强化优势产业,差异化发展特色产业应该成为我省农业知识产权政策的主导思想。为此,在推进我省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以植物新品种、农业技术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农业著作权、农业新品种商标权和农业商业秘密权等领域的全面保护,同时,要强化重点领域的重点保护,包括进一步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制度,普查农业生物遗传资源,建立相应的资源保护和权属管理制度。强化知识产权在农业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导向作用,促进市场主体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尽快形成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权责一致、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体制,促进与专利、商标、版权等部门协作配合等。

(四)加大宣传,培育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专门人才

要大力宣传农业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把农业知识产权宣传纳入全民普法教育计划,采用多种形式,向我省人民普及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农业知识产权对于农业大省所具有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形成保护和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环境。尤其应当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针对性培训,使他们能迅速提升观念,敢于且善于依法保护自己的农业知识产权。同时,要鼓励高等学校开设知识产权专业,如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知识产权专业已经招生,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也新增了知识产权专业,与此同时,也可以鼓励其他高等院校开设农业知识产权课程,培养农业知识产权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宋秉斌.试论我国农业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2008(1).

[2][4]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办公室.2009年河南省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河南日报[n].2010年4月20日.

[3]河南省农业厅关于打击侵犯农业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的工作总结[eB/oL].http://moa.gov.cn/ztzl/

djqqjmwlxd/df/201107/t20110709_2048927.htm.

保护动物的专业篇7

马建章院士长期从事林业工程管理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上世纪60年代创建野生动物专业,50年来,培养学生近5000名,分布在除台湾省以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成为我国野生动物管理和自然保护战线的中坚力量;1979年创办了《野生动物》杂志;还积极倡导和主持创建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人才培训中心”,并和同事共同创建了“林业部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以期与国际野生动物管理工作接轨;提出了“濒危物种的管理、生存环境选择与改良,环境容纳量”等理论,奠定了我国野生动物管理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记者:马院士,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野生动物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请问您的研究对于我国生态环境有何重要意义?

马院士: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大多数野生动物、特别是食肉类野生动物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起到现代科学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肉食性动物对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和捕食野生动种群中老幼病残的个体、去弱留强、扶壮草食性动物种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在,由于食肉类、特别是大型食肉类动物数量大量减少,造成草食性动物爆发,尤其是野猪,从南方到北方对农田造成了很大危害,由此可以看出野生动物在食物生态链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还有一些食种子的鸟类和兽类,比如,红松的种子主要靠松鼠和星鸦来传播,它们对天然红松经济林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还有一些昆虫和鸟类,植物的授粉也需要它们传播。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保护野生动物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记者:您是怎样走上野生动物研究道路的?

马院士:这个原因很简单,一是兴趣,二是机遇。我从小就喜欢动物,儿童时期我喜欢做扣网抓鸟,一个扣网放谷穗,另一个扣网放虫子,等抓到鸟的时候,就能区分哪些鸟是吃粮食的、哪些鸟是吃虫子的,这样也方便喂养捕捉到的小鸟。上中学的时候,我对生物课非常感兴趣,参加了生物课外小组,老师经常组织我们在课后到生物园田地中播种、锄草、施肥,观察苗情长势、灭虫等;后来又饲养小白鼠、小兔子等动物,观察动物行为习性。这些活动既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又能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一次课外野游活动,我们去的是现在的大青沟部级自然保护区,大森林里的一切都那么赏心悦目,充满了勃勃生机,我想人们要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该多好啊!上中专时我学的专业与林业有关,后来被保送到东北林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正好赶上教育部和原林业部联合下发通知:在东北林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成立“森林动物与繁殖利用”专业。当时组织问我是想搞政治工作还是想做业务工作,正好赶上学校开设了这个专业,需要人才,因此我选择了做业务工作。该专业成立之初,一没老师、二没设备、三没教材、四没实验室,非常艰难,但是,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还是办下来了,后来这个专业经过国家几次名称调整,现名为“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专业。从那时候开始,我就走进了野生动物研究和教学的领域,如今已经50多年了。

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马院士:总体来说,我国野生动物保护还处于保护恢复时期,濒危物种还很多。我国现有300多种陆生动物处于濒危状态,极度濒危的有大熊猫、虎、金丝猴、藏羚羊、亚洲象、长臂猿、朱等。为了保护它们,国家颁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二级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有398种。后来国家又颁布了《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该名录包括兽类88种,鸟类707种,两栖类291种,爬行类395种,昆虫类120属。

为了摸清我国野生动物的数量,国家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动物普查,第一次是1995年~2000年,第二次是从2011年~2015年,现在正在进行中。基于单物种的调查,对大熊猫的调查已经进行了四次,国家林业局还专门设有“熊猫办”。目前,老虎数量比大熊猫还少,近期有专家建议也建个“虎办”,以保护老虎为目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野生东北虎面临的巨大危机,采取种种措施加以保护,终于让这个珍贵的物种在老爷岭、广才岭和完达山东部留存下来。然而,在老虎三处分布地之间,是它们无法穿越的一条条高速公路、铁路和一座座村镇,这使得它们不得不陷入孤岛状态,从而形成了对野生东北虎生存的最大威胁。如果不能让野生东北虎走出孤岛,繁衍生息,就永远无法驱散笼罩在它们头上的灭亡的阴影。好在除了中国的东北地区之外,俄罗斯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野生东北虎。如果能够借俄罗斯的虎,“借虎生虎”的话,对于东北虎的保护与繁殖也是一个好办法。俄罗斯现在有近五百只虎,但那里的虎缺乏食物,而中国自实行天然林保护、猎枪收缴以来,生态环境比较好了,老虎的猎物也多了。因此,俄罗斯的虎若能过来,可以在这儿繁衍生息。这样,中国东北虎的血液可以得到更新,种群得以扶壮。近年哈尔滨报业集团、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和黑龙江林业厅三家组织志愿者清套活动,这也给老虎创造了一个避免误伤亡的有利条件。

建立了众多的保护区。2010年12月末,全国已经建立各类保护区2588处,总面积达到1.5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16%,其中部级保护区有319处,部级保护区总面积有9276万公顷。我国先后有28处自然保护区加入到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人和生物圈”的保护区网络。我国保护区类型很多,这些保护区使得85%的野生动物、65%的高等植物和85%的陆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濒危物种保护成绩卓著。自1980年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部分濒危物种拯救繁育工作,建立了大熊猫、华南虎、金丝猴、丹顶鹤、朱、扬子鳄等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实行了异地保护,稳定和发展了部分濒危物种的人工种群,这些人工种群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如朱由原来发现的8只,到现在已经有1600多只,野生的和家养的大约各占一半左右,目前朱的放归工作比较成功;两栖爬行类的扬子鳄由原来的200多条发展到现在的一万多条。此外,国家实施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为保护濒危物种起到了重大作用。

野生动物养殖的种类和规模在不断扩大,目前经过国家论证可以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有54种。人工饲养野生动物有利于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中对于野生动物的需求问题,同时还能提供一部分祖国医药发展需要的野生动物原料产品。

目前,野生动物保护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缩小,野生物危害补偿问题,盗猎、误猎的情况严重,非法贸易也时有发生等。

记者:对解决上述问题您有哪些建议?

马院士:第一是要加强就地保护、异地保护和离体保护。就地保护主要是指生活在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中的野生动物的保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异地保护就是对脱离原生地的野生动物的保护,如驯养繁育中心、救护中心、动物园、野生动物园等地方,动物园就为保护我国特有虎亚种华南虎立下了汗马功劳;离体保护就是建立基因库,从遗传生物学的角度保护物种的方法。

第二是要做好动监测工作,特别是对濒危物种。过去我们只注重调查,忽视日常监测,而动物数量的增加或者减少就得等到下一次再调查的时候才能知道。建立监测系统,就可以随时掌握动态变化情况,同时还可以监测动物疾病情况。

第三是要加强社区共管。做好社区共管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保护动物的同时应保障群众受益。

第四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由于国家“973项目指南”中没有野生动物研究方面的大课题,很多相关科学家也因为资金限制只能进行小课题的研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野生动物保护大尺度研究。因此,要加大科研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科学家进行研究工作。

第五是要全健全野生动物保护行政立法和法制建设工作,及时对动物保护级别进行调整。

第六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领导和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记者:保护驯养利用野生动物管理的方针,是否意味着野生动物可以人工饲养?野生动物饲养和保护有哪些需要注意事项?

马院士: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就提出了“护、养、猎并举”的野生动物管理方针,全称叫“加强资源保护,积极繁殖饲养,合理猎取利用”。当时提倡狩猎,随着资源的不断变化,这个方针也在进行修改,现在改为“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列入《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成为我国现行的野生动物管理方针。《野生动物保护法》里面规定:积极鼓励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殖。

虽然现在野生动物养殖的规模扩大、种类增加,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对于蛇类和观赏鸟类以贩代养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贩代养是一些人花钱从山里买来野生的蛇类或观赏鸟类,饲养一段时间后就出口,谎称是人工繁殖的。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对资源的一种破坏,要严厉打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林业局批准在东北林业大学成立了野生动物植物检测中心,可通过亲子鉴别方法检测出是不是子二代。此外,野生动物饲养产业要规模化,只有形成规模才能更好地产业化。

记者:林蛙是东北的特有野生物种,您对于目前东北林蛙养殖是否有所关注?您认为林蛙养殖能否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马院士:我非常关注林蛙,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养殖专委会就挂靠在东北林业大学,我是养殖专委会的主任委员,2006年养殖委又成立了蛙类专业委员会。林蛙有药用、保健、食用、美容化妆等用途。养殖林蛙对于国家与养殖专业户都具有很高经济效益;至于社会效益,林蛙养殖可以解决社会与林业职工就业问题等。

记者: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到,要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加大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力度,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与流失,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您认为应该如何落实规划中的这些要求?

马院士:我认为应从几个方面来讲这个问题。一是要加强已建保护区的管理,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物种保护的缺失,新建一些保护区。二是对于基因库的建立、基因保存、离体保护以及异地保护都不可忽视。三是对于外国人来华考察或登山旅游要严格管理。四是要加大外来物种的管理,加强海关的检疫,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引入,正当渠道引入的物种一定要经过风险评估,防止它的扩散漫延。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一定要建立预警系统,各个相关部门相互合作,从行政上加大力度,做好各方面的宣传工作。

记者:您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特别是野生动物研究方面的人才培养有哪些心得和建议?您对青年学子有哪些寄语?

马院士: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一般技术人员,一定要有爱国心和责任感,这个是最重要的。

对于青年人,首先要让他们学好怎么样做人,这是最首要的任务;其次才是做学问;三是给他们创造条件,要有良好的学术氛围,才能做出应有的科研成果;四是通过传帮带,为他们搭建成长平台;第五是要培养团队精神。

保护动物的专业篇8

关键词农林院校;植保专业;改革;培养模式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植物保护工作都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植保工作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形式之下创造了新的机遇,更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植保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懂得植保专业对植物病虫害防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懂得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整体把握,制定环保、高效、全面、系统的防治策略,不能为了防虫而治虫,忽略了农业发展的生态效益,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2]。为此,要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理念”和“绿色植保理念”,用新理念催生新思路,以新思路探索新举措,以新举措促进新发展,不断开创植物保护工作新局面[3]。

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农业类人才、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机构。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过专业重组,建立了由农学和植保2个专业组成的农学院,使本校的资源得到更加优化地配置,资源得到更充分地利用。在此背景之下,植保专业近年在各个方面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广东植保领域输送了大批人才。但近20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农业部门、植保站为主要就业方向的传统就业单位需求由大变小,而非传统就业市场却在悄然兴起,本科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本科招生规模由萎缩转变为扩张,招生与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农业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农业院校植保专业的方向设置,植保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必须进行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和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求。为此,根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和植物保护专业的特点,对植保专业的方向进行延伸,并对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改革探索。

1专业方向就近延伸

以往仲恺农业工程学校植保系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各地植保站和农业部门工作,就业方向比较固定,而且就业需求也比较大,一般不存在供过于求的情况,因此也没有必要再将专业进行细分。而且社会就业市场对仲恺农业工程学校植保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反映都比较满意,说明该校植物保护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是可行的,符合当时的就业市场需求。

在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的新形势下,传统专业农业类人才的需求逐渐饱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逐渐加大。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本科水平向研究生水平更高级更专业人才转变,因此积极鼓励学生考研,一方面可以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促进高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毕业大潮所带来的就业压力。此外,本系在2000级专业方向设置上作出了调整,决定除保留一个传统的植物保护专业外,新增一个植物保护专业城市植物保护方向。

与传统植物保护专业相比,城市植物保护培养的目标有所改变,其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城市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城市园林绿化、高尔夫球场、公园及物业小区、文物及图书档案等部门或单位从事有害生物控制工作,具备城市植保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植保企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和技能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通过专业方向的延伸,为城市绿化和卫生建设输送一批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也拓宽了植保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为植保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自加入wto至今,中国市场正在逐步开放,与世界各国商品贸易变得更加频繁,跨国的货物运输将会增多,对各类有害生物的检查把关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各地海关港口及动植检等有关部门所肩负的任务会加重,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求将会有所增加。同时为了使植物保护专业的生命线延续地更长,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两年,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学校申报了2个新的专业方向:植物保护专业生物安全方向和植物保护专业动植物检疫方向。

由于扩招受到各方面的影响,目前植物保护专业生物安全方向和动植物检疫方向仍然在积极准备和筹办之中,还没有招生指标。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2010年将实行分步走的战略,先集中精力筹建植物保护专业动植物检疫方向,并向学校提出了申报。

2教学内容更新与重组

为了配合专业方向设置的调整,对植保和城市植保2个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作出新的调整。2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在宏观上不做调整,只是在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的设置上做出相应调整。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传统植物保护专业继续按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只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做些调整。为使毕业生能够更快适应农药厂家和销售部门的工作,提高竞争力,增加了一门农药销售学。考虑到果、蔬、花卉植物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且病虫种类多,从2001级开始增加了一门必修课园艺植物栽培学。同时要求本系的教师,尤其是农业昆虫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的原有教师要根据生产实际不断调整授课内容,以往以稻、麦、玉米等为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农业局面已逐渐变成由果树蔬菜、花卉苗木、园林草坪以及经济油料作物与之并存的新的农业格局的转变,不断提高课程实用价值。

对城市植保方向,专业基础课设置了园林植物栽培学,专业课程开设了城市植物病理学、城市昆虫学、草坪病虫害及其防治、资源微生物及其应用、昆虫饲养技术与应用和资源昆虫及利用等一些与专业方向有关联的新的课程。

在院系重组的大背景下,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果树、蔬菜、园林草坪、观赏花木等植物的病虫害等内容充实和完善到植保教材中,并逐渐成为其主要教学内容,并且要配有完整的实验实训指导、实物标本、图示、多媒体教学等,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市场调查,在完善两专业方向设置的同时,积极做出调整,以为正在申报的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方向课程的开设做好充分准备。

3实践教学的适时调整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搞好实践教学工作,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进行总体筹划和设计,实现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植物保护作为传统农业类专业要着眼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能力本位”教育观念,在抓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学校制定的多元教学目标,及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的不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特定的专业教室或技术实训中心,讲中练,练中学,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达到能力、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②网络教学模式。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集生产或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例子,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学生分析、思考、讨论,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③产、学、研结合模式。通过边生产、边教学、边科研,使实践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④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力度。目前各高校为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都大力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积极开设综合性实验,因为它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和科学的工作作风。综合性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训练,其实验内容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涉及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涉及多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多项实验内容的综合。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特点,原来全系只开设1个综合性实验,现在要求每一门有实验课的必修课及重要的选修课都必需开设至少1个以上的综合性实验,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达到90%以上。⑤积极推行开放性实验。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要积极鼓励他们根据课程设计要求,亲自设计实验,同时将实验时间延长,以使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自主完成实验过程,教师则可以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和评价,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施方式上,根据本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和特点,选择了预约开放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实验教师协商,预约做实验的时间和项目内容。

实习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就业市场的改变和专业方向变动,也对实习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前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是面向农业推广部门,所以生产实习安排在县级植保站,实习内容是病虫监测预报和大面积防治,时间为2个月,分2次进行。2003年,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考虑到广州省农业推广部门5年内对植保专业毕业生不会有大的需求,而考研和在农药行业就业则是毕业生的主要出路,决定将实习地点改在科研单位和农药生产厂家及销售部门,应实习单位的要求,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合并,并将时间延长到24周。

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将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科教兴农要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依靠农业教育。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植保人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应继续坚持本校的办学宗旨,弘扬仲恺精神,突出仲恺的农、工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植保专业的竞争力,而延续植物保护专业的生命线,唯一的出路将在于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争取做到一毕业就能适应本专业相应的工作,提高竞争力[4,5]。

可持续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是可持续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保科技人员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植保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阵地,随着生物技术、信息产业等新技术在植保中的应用,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合理构筑高等农业院校植保专业人才素质,将使植保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4参考文献

[1]刘长江.植物保护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j].新农业,2009(7):4-6.

[2]肖国学,冯跃华,易勇.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7):143-145.

[3]蒲崇建.对做好新时期植物保护工作的思考[j].植物保护,2009(23):24.

[4]樊东,赵奎军,张伟新.世纪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2,(3)41-44.

[5]李平.中学体育改革初探[j].新西部,2009(12):215.

3实践教学的适时调整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搞好实践教学工作,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进行总体筹划和设计,实现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植物保护作为传统农业类专业要着眼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能力本位”教育观念,在抓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据学校制定的多元教学目标,及实践教学内容和环节的不同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特定的专业教室或技术实训中心,讲中练,练中学,边讲边练,讲练结合,达到能力、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②网络教学模式。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集生产或管理实践中的真实例子,加以典型化处理而形成特定的教学案例,以供学生分析、思考、讨论,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③产、学、研结合模式。通过边生产、边教学、边科研,使实践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④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力度。目前各高校为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都大力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积极开设综合性实验,因为它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和科学的工作作风。综合性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训练,其实验内容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涉及本课程的多个知识点,涉及多门课程的多个知识点,多项实验内容的综合。针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特点,原来全系只开设1个综合性实验,现在要求每一门有实验课的必修课及重要的选修课都必需开设至少1个以上的综合性实验,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率达到90%以上。⑤积极推行开放性实验。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要积极鼓励他们根据课程设计要求,亲自设计实验,同时将实验时间延长,以使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自主完成实验过程,教师则可以进行必要的启发、引导和评价,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实施方式上,根据本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和特点,选择了预约开放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实验教师协商,预约做实验的时间和项目内容。

实习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就业市场的改变和专业方向变动,也对实习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以前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是面向农业推广部门,所以生产实习安排在县级植保站,实习内容是病虫监测预报和大面积防治,时间为2个月,分2次进行。2003年,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考虑到广州省农业推广部门5年内对植保专业毕业生不会有大的需求,而考研和在农药行业就业则是毕业生的主要出路,决定将实习地点改在科研单位和农药生产厂家及销售部门,应实习单位的要求,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合并,并将时间延长到24周。

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将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科教兴农要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依靠农业教育。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植保人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应继续坚持本校的办学宗旨,弘扬仲恺精神,突出仲恺的农、工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植保专业的竞争力,而延续植物保护专业的生命线,唯一的出路将在于教学改革,不断调整专业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重组,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争取做到一毕业就能适应本专业相应的工作,提高竞争力[4,5]。

可持续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是可持续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保科技人员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植保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阵地,随着生物技术、信息产业等新技术在植保中的应用,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合理构筑高等农业院校植保专业人才素质,将使植保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4参考文献

[1]刘长江.植物保护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j].新农业,2009(7):4-6.

[2]肖国学,冯跃华,易勇.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9(7):143-145.

[3]蒲崇建.对做好新时期植物保护工作的思考[j].植物保护,2009(23):24.

保护动物的专业篇9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52-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遗传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勤劳智慧、创造能力和民族精神。二十一世纪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当代中国形成高潮,这项事业的深入发展急需培养一支专门的保护研究人才队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紧迫任务。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人才培养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创造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和思想根基,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对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资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挖掘、研究、抢救、保护,离不开一只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很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科研人才。”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源非常丰富,客观上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从业人员数量应具有一定规模;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是一项跨学科、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工作,其从业人员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人才队伍还不能满足日益深入的非遗保护研究工作需要。

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新疆历史上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人类四大文明曾在这里汇聚碰撞,东西方文化曾在这里交融荟萃,各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精彩绚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经2006年至2009年长达三年广泛深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初步查明有32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了部级、自治区、地级、县级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截止2009年共有70项部级、185项自治区级、535项地级、248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相当一部分项目的濒危状况令人堪忧,抢救保护任务艰巨。据初步统计2011年末自治区各级非遗保护机构97个,各级非遗保护研究人员290人,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终究是依靠人去完成的,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队伍成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人才培养方案

(一)加快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设置

针对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不成熟、不完善的现状,必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的建设,将非专业和偏实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建设成为一门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将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设置与政府决策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进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学科性与综合性,要积极整合课程资源,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体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设置。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具有整体性,需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基础、调查方法和保护实践都列入课程体系之内。此外,要积极借鉴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在高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专业。例如,法国就创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学院,即inp(国家遗产学院),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管和修复的专业人才。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化,建立健全相关的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才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养专业人才,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此建议:今后有志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的高校学生,应选修一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这样能够利用语言优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田野调查实践中,更好的与传承人和群众进行沟通,取得真实完整的第一手调查资料。

(二)构建人才培养机制

保护动物的专业篇10

关键词:终止子技术;传统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专利权;植物品种权;技术措施

一、终止子技术的出现

商业育种时展到20世纪80年代时,基因工程开始取代杂交技术。随后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促使现代生物技术取得较大进展。而转基因植物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内容,发展至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对传统农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也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转基因植物的发展也让我们意识到,现阶段对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的法律保护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对该技术的保护不到位,使得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生物农业公司另辟蹊径,开始利用基因技术措施来保护其开发的转基因植物新品种。在这种形势下,转基因植物的技术保障措施应运而生。

终止子技术,简称V-GURts,可以理解为“在品种水平上的基因利用的限制技术”。这项技术由DpL公司和美国农业部联合申请了专利,并于1998年3月获得美国专利局的批准,美国专利局号为5723765名称为“植物基因表达的控制”。它的大致程序是:传统作物种子入到新作物中得到转基因作物的种子;种子公司在出售前,在新种子中加入一种诱导剂;农民把这些种子播种下去后,长出正常的植株,并能收获成熟的种子,这种种子在油脂、蛋白质等各个部分都是完全正常的,但胚胎已被杀死,农民便不能把这样的种子留作种用,以此来达到从技术角度进行保护的目的。

终止子技术获得专利后引起了国际社会很大的反响。1998年10月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CGiaR)在华盛顿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为了保障世界食物的安全,禁止使用终止子技术。国际农业促进基金会(RaFi)和一些非政府组织赞同CGiaR的政策,动员社会公众反对抵制终止子技术。这样世界多数国家对其持反对态度,认为其侵害了农民自留种的权利,使巨额利润被大型的生物农业公司掌控,对农业以及生态安全造成了一系列的潜在威胁,尤其是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二、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的传统法律工具(以美国为例)

(一)植物品种特许权

1970年,美国的《植物品种法》(pVpa)出台,对有性繁殖的植物新品种提供特许保护。持有新研发的植物新品种者可以向美国农业部(USDa)的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提出特许权申请,并由其对复核审查资格者办法植物品种保护证书。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asgrow一案的判决结果使得pVpa中的作物豁免条款得到重新解释,人们对此条款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的认知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传统的“农民作为购买者,取得所购买种子的所有权后,可以留种并且将其销售给他人用于繁殖目的”转变为“对于用pVpa保护的种子获得的种子,农民可以自行留种,但保留的种子仅限于自己次年的耕种和使用以及销售给使用其非繁殖用途的第三人。”这一变化也是源于美国国会对《美国法典》第2543节之7中的作物豁免条款。

(二)实用专利权

美国Diamondv.Chakrabarty案使得美国的实用专利法新品种作物种子的保护得到进一步明确。传统的实用专利保护范围使用了首次销售原则,这一原则是指一旦专利权人将受实用专利保护的客体出售,专利权就宣告穷竭,专利权人将不得再使用该客体或转售进行控制。但是购买者的权利并不是完全不受限制,购买者只能使用和处置其购买的客体,不能将其复制并销售和使用。而这一原则在植物种子领域的适用有所变更,变成农民可以自由转让、使用、消费他从专利人处购买的种子,但是不能以将种子用于自己或者第三人的种植活动的目的而自行留种。

显然,对比植物品种特许权的保护和实用专利的保护,种子所有者往往倾向于选择实用专利保护。然而,对于这些权利的主张的具体方法并未得到成文法的明确规定,这些方法只能通过下一点将要阐述的合同来设定。

(三)种子使用许可合同

对于以上两种保护权利的方式,种子生产者可以择一来保护。如果选择受pVpa保护,合同中必然包含以下具体条款:农民可以在为自己所有的土地上实施下季种植而保藏该种子,但是不得将其销售给为了种植而购买该种子的任何第三人。如果选择受实用专利保护,上述合同必定会设定农民不得把在自己土地上生产的种子用于任何下季种植的禁止性条款。此外,种子生产商还可以在条款中约定在合理期间内可以进入购买者的田地、仓库检查购买者对合同的执行情况。尽管这类合同使得种子生产者权利主张得到了具体的保护,但是由于购买者主体过于广泛,具体的合同执行成本很高,可操作性往往不强。而这也显现了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知识产权的传统法律规定对种子生产者的保护并不到位,实践中存在着大量问题。

三、国内法律保护现状:严格规定转基因植物不能获得专利保护

在转基因技术的专利保护问题上,我国与美国、欧洲、日本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国对转基因植物不提供专利保护,而美国、日本和欧洲采取的方式则不同,是均对转基因植物提供专利保护。

目前,对于转基因植物的保护我国采取单行立法的方式,主要是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申请品种权直接保护所申请的植物品种,另一种是通过申请生产植物品种方法的发明专利权,但植物品种本身得不到专利保护。但是,我国只对列在植物品种保护名录中的植物进行品种权保护,对于未列在植物品种保护名录中的就只能通过申请品种生产方法专利权的形式间接进行保护。而美国来、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可以授予转基因植物专利权,说明从专利权授予的形式条件和实质条件看,转基因植物已经具备了条件。

四、终止子技术的前景

H.Lence,etal.(2005)分析了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私人研发者福利效应的影响,研究指出最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高于美国目前种子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但却低于终止子技术所提供的保护。这一研究足以证明终止子技术作为一项技术保障措施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跨国种子公司提供的种子产品给各国农民带来巨大利润,发展中国家不可能长期完全抵制终止子技术。只要不发生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我们没有必要完全禁止其发展。

当然,我国同时也应做好充分的应对措施,做到既能顺应世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的潮流,又能做好相对安全的保证。

五、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一)国内知识产权法律措施

借鉴美国双轨制即专利法加专门法的全面保护,立足国内发展的具体实践情况,借鉴采用实用专利、植物专利和植物新品种的三种保护模式对转基因植物新品种进行保护。根据孙炜琳等(2008)的研究我国当前新品种保护并未对私人育种者达到足够的激励作用,且近年来品种权的申请量呈下降趋势,所以应对《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中申请保护成本和周期的规定加以放宽,逐步建立较为完整的转基因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来促进转基因植物新品种的研发。

(二)国内方面的具体措施

1、终止子技术使得传统的自留种行为不具有可能性,这就预示着如果将其在我国推行,必将经历一段漫长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所以初期可以采取类似设立经济特区的划点适用,采取由点——线——面的推广方式。通过给予研发者一定的激励,吸引研发者的私人资金投入到农业生物技术研发领域,来促进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发展。

2、通过政府行为加强对国内种子市场的监管,防止外国跨国公司对国内市场的垄断。严格执行《反垄断法》的规定,对垄断行为进行严格打击。同时,国家可以通过强制许可制度介入种子的定价活动,防止种子公司向农民索要过高的知识产权保护费。

3、在引进农作物转基因技术的同时,应该注重传统作物品种的保存和发展。保证农民有选择权,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传统育种公共研发投资比例,确保公共研发机构为农民提供更多的优质传统作物品种。与此同时,注重企业在研发作物新品种中的巨大作用,充分发展研发鼓励机制。

(三)国际方面应做的努力

尽管我国于1998年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但是对于植物新品种的保护还是少之又少。所以在国际方面,我国不仅要推动trips条约中关于植物新品种保护方面的发展,还要推动国际上针对终止子技术的政策和公约的形成,达到对终止子技术的合理谨慎使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1982年,monsanto公司U楼4111层的研究室第一次把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获得转基因植物.

[2]钱迎倩,马克平,桑卫国,等.终止子技术与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1999.

[3]钱迎倩,马克平,桑卫国,等.终止子技术与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1999.

[4]钱迎倩,马克平,桑卫国,等.终止子技术与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1999.

[5]柏振忠.转基因技术知识产权技术保护在中国的发展研究[J].科研管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