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40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篇1

关键词:军事文化文化素养国防观念

军事文化素养属于高校教育中的基本素质教育,对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社会的栋梁,在校期间接受国防等相关军事教育是每个大学生应尽的义务,同时,也只有通过接受军事文化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必要的军事文化素养,才能够更好的担任起保卫国家、富强国家的重任。接下来,本文就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军事文化素养为主要目的,对大学生军事文化素养的培养手段进行详细探索和研究,为大学生的军事文化教育提供可借鉴的参考经验。

一、大学生应具备的军事文化素养

(一)高国防意识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国防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国家国防是否牢固,军民的国防意识是否够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的兴亡,所以,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社会的栋梁,大学生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国防力量的重要性,要拥有足够高的国防意识。而国防意识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大学生军事文化素养高低的主要标准。

科技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现代国家的国防界限也变得越来越模糊,除了单纯意义上的保卫国家领土完整、统一之外,还包括保护国家的政治、科技、经济、外交以及教育等权利的完整和统一。当前,和平虽然是全世界的主题,人们也都在不断追求和平发展,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即使是现在,霸权、强权主义仍然存在,恐怖主义、宗教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更是频繁发生,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但是局部武装战争还是一直没有间歇过,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国家领土的完整和国家利益。因此,作为大学生,一定要有正确、全面的国防观念,拥有足够高的国防意识,明确加强国家国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大学生要有忧患意识,在支持国家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同时,还要通过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军事文化素养,为将来在国防中发挥卓越作用打下良好基础[1]。

(二)综合而全面的军事文化知识和理论

军事文化知识,并不是只有军人才应该学习;军事理论,也不是只有军人才应该了解,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和社会的主要支柱,也应该学习军事文化知识,了解军事理论,并且,还要以现代化、科学化的眼光,正确看待和理解军事文化知识和军事理论,进而不断增强自身的军事文化素养。

军事知识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系统也比较复杂,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一定要综合而全面的对军事知识和理论进行学习,但一定要对其有一个系统的认识[2]。比如,对于国防历史沿革、军队武装建设、武装力量体制、军事思想、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军事情况等进行了解即可,而对于军事高技术发展、局部战争中高技术的应用、新概念武器的发展和应用以及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特点等,就需要进一步通过学习加深了解,对其形成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二、大学生军事文化素养的培养

(一)将大学生军事文化素养培养纳入教学课程

为了能够进一步增强我国人民的国防意识,全面提升我国国防力量,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由国家、军队、社会、学校和家庭构成的“五位一体”的国防教育体系。而在该体系中,大学生是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该体系的建立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大学生的军事文化素质,充分发挥其在“五位一体”中的重要作用,我国高校就应该中正式重视起对大学生军事文化素养的培养,并将其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施行思想和理论教育[3]。

一直以来,虽然高校对大学生军事文化素养的培养都比较重视,却没有对其形成正确认识,认为军训就是对大学生军事文化素养进行培养的主要方式,军训结束之后,相应的军事文化素养培养也就结束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军事文化素养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军事文化素养,高校应该将大学生军事文化素养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并开设相应的教学课程,教授学生军事知识,带领学生了解军事理论。比如,学校可以开设军事知识课程,由专业的教师或者是聘请军事专家来教授学生国防历史沿革、军队武装建设、武装力量体制、军事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并带领学生感受未来高科技、高技术的信息战争以及新概念武器战争,全面培养大学生军事文化素养。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开设专业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实践课,最好由教官或者是退伍军人来担任任课教师,使学生能够切实、深入的了解军事知识,正确应用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

(二)丰富军事知识教学内容

要想更好、更高效的培养大学生军事文化素养,高校就应该丰富军事知识的教学内容,合理调整教学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对军事知识和理论形成正确、系统的认识,进而达到增强自身军事文化素养的目的。

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摆脱一直以来以军训为主的单一的教学方式,要适当加强对学生军事知识和军事理论的教学。比如,学生可以开设一些军事知识方面的选修课或者是辅修课,并施行学分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开设类似课程的时候要确保教材的先进性和实时性,使学生能够通过教材获取最新、最先进的军事知识和军事理论,使学生能够拥有超前的国防观念和意识,进而在“五位一体”国防体系中更好的发挥其应用作用[4]。另外,高校还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举办军事知识讲座,邀请军事专家或者是军队干部来对最新、最先进的军事知识、理论、技术等进行展示和介绍,并对当前最新的国际形势、国防武装力量建设以及武器研发等情况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国际发展情况和国家国防建设情况进行了解,明确加强自身军事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在教学结构上,在对学生进行军训的过程中,除了常规的纪律和军事技能训练之外,还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轻武器射击、战场简易救护、野外生存等实践性军事技能的培训,还可以将学生带到军营进行军训,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军事技能,丰富军事知识。

(三)适时带领学生下部队参观

为了能够使学生切实见识到军事知识、理论以及技能等的应用,有条件的高校应该积极做好与部队之间的联系,寻找合适的时机带领学生下部队参观参观部队的营房,观看部队的军事训练,感受现代化武器和新概念武器,见识部队军演等,让学生感受部队艰苦的生活和铁一般的纪律,体会军人奉献、无私、无畏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增加对人民军队的感情,使学生能够自觉继承“爱军尚武”优良传统,学习军人作风和精神,进而增强自身的军事文化素养。

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是社会的栋梁,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作为“五位一体”国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本分之一,对国家国防体系的构建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作为现代大学生,除了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自身军事文化素养的培养,形成正确的国防观念,拥有足够高的国防意识,为国家国防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卓.发展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2]刘杭军.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地方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建设[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0.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篇2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社团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各高校社团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起来。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例,目前该校社团共有45个,涵盖面涉及到六大类别,分别是学术类、体育类、文学类、科技类、公益类以及综合类。学术类社团有管理者协会、英语俱乐部、湘流文学社等12个;体育类社团有篮球协会、高尔夫协会、nFC街舞社等11个;文艺类社团有方舟音乐社、ComicBaby动漫社、美术协会等10个;科技类有电脑爱好者协会等3个;公益类有SFYou助协会、环保协会等5个;综合类有营养与保健协会等4个。参与学生有9000多人,占全校总人数32%左右。学生从这些丰富的学生社团里学会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展示了自我。

一、社团文化与大学生艺术素养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艺术素养是科学素养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美术、音乐、设计、戏剧、舞蹈、文学等等方面的内容,它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具有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的独特功能,它是通向人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据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各高校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艺术素养的培养,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课程管理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在艺术素养类选修课中选一门并考试合格,方可毕业。虽然大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忽视、轻视艺术素养的思想和现象还相当严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艺术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高校教育的师资、经费不足,学校艺术素养课程设置安排不受重视等等,尤其是艺术课程安排不受重视和学生个性需求及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针对学校艺术类课程多以选修课居多,学时少,师资力量缺乏、经费预算不够的现状,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艺术社团,并安排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如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艺术类社团有10个,社团群体来自学校的14个学部,他们大多志趣相投,学习愿望强烈,积极性高。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仅解决了学校实际难题,也满足了学生自身需要,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让学生学会在艺术活动中丰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社团文化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养、心理健康、个性完善、创新意识、感知力、理解力、想像力等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参加社团是加强两者联系一条重要的途径和渠道,它将最大限度的发挥参与同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扩大参与学生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参与社团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传统、单一的说教方式已经很难被学生接受,而通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方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克服传统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如学生参加SFYou助协会,通过每周去福利院做义工,使其学会了关心他人,增强社会责任感。

2、参与社团活动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

在大学里,随着大学生生活面的扩展、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意识的强化,他们原来狭小的生活圈和心理网被打破,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同龄人群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心灵归宿,也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扩大了范围。大学生在社团这个小社会里不仅学会了求知、做事,也学会了生存和发展。大量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对极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起到了引导和感化作用,从而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3、参与社团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社团活动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激励学生去设想和创造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或不完善的东西,激发他们实现这些设想的热情。在社团里,他们有高度的心理自由,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满足,学生在自发地、愉快地学习中,灵感和才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参与社团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感知力、理解力、想像力

受应试教育所限,学生仅仅能从课堂上获得由教学大纲规定的一些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造成学生的知识面过窄、学习方式呆板、独立性差。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尤其是艺术类社团,如方舟音乐社、美术协会,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素质

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围绕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而开展,这里的英语综合素质当然也包括学生的文化素质。但是,笔者在十多年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却发现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淡薄、文化知识薄弱。比如,庆祝西方国家的Valentine’sDay(西方情人节)在中国学生中是非常盛行的,学生也都知道是在2月14日这天送爱人巧克力、卡片等礼物,但真正了解并能够准确地描述Valentine’sDay由来的同学却为数不多。由此可见,学生的英语文化素质有待增强。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也应该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质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二、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阻碍文化素质教育的因素

既然英语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极为必要的,那么为什么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素质教育却难以实施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弱化了文化素质培养

今天,我们倡导的是素质教育,但我们的学生大多数还是或多或少地经历了初中或高中的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培养的是“会做题、得高分的”学习机器,英语教育亦是如此。学生历年来的英语学习侧重于培养学生记单词、看文章、会做题的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在大学阶段,如果只是把四、六级作为教学的指挥棒而一味地进行应试教育,那么文化素质的培养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从某一层面上来讲,应试教育弱化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二)师生文化意识不够,缺乏文化氛围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只为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把语言(词汇、语法、文章结构等)教学作为教学的唯一重点,而忽视了对学生英语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学生方面,他们更关注的是可以量化的、比较直观的期末考试分数和四、六级分数,并以此作为他们大学里学习英语的唯一目标和动机。此外,目前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基本就是完成国家规定的大学英语两学年的必修课时,没有扩展其他英语文化、英文赏析等选修课程。学校在校内、外举办的英语活动还不够丰富,学校整体缺乏一种良好的英语文化氛围。

(三)教师自身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由于每周课时量少及授课班级大、人数多,致使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来自教学的压力、来自科研的压力再加上大学英语教师文化意识的淡薄及文化知识的薄弱,导致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忽视了对自身英语文化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三、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一)课堂上教师引导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对他们文化素质的培养。比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世纪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Careoftheelderly,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让学生就“wheredotheelderlyliveinwesterncountriesandinChina?”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或写成文章,利用对比教学让学生了解在照顾老年人这一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第二册第二单元theValueofLife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进一步介绍作者HelenKeller,包括她如何失明、如何成功及她成功后做的公益活动等。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关于HelenKeller的影片,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HelenKeller走向成功的艰辛,从而使学生了解生命的真正价值,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总之,大学英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更多的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自信心。

(二)学校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在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方面,大学英语教师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担任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笔者认为,除了大学英语教师外,学校这个大环境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毕竟学生大学英语课时量是有限的,学习英语的时间也只有两年,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是整整四年。所以,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学校可以适当多增加课内、外英语文化活动。比如除了大学英语两年的基础课时外,学校可开设些英语文化选修课程,如西方文化简史、中西方文化对比、西方文学作品赏析等。此外,学校也可以组织开展英语文化讲座、西方文化专题展等,以此不断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加有关英语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做英语导游,涉外文秘等。

(三)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教师首先得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平时应该多看看英语方面的报刊、书籍、影片等,多了解西方文化,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此外,学校也可多给教师提供培训、研讨、进修等机会协助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郑璇.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重要性[J].大学英语,2006(3).

[2]赵春红.大学英语课程中文化素质教育的原则及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

[3]段丽斌.如何加强大学英语文化素质教育[J].语言文字探索,2010(3).

[4]刘燕侠,边娜.大学英语课程考核内容改革与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篇4

关键词:人文素养;大学生;心灵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1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在高校发展中,培养并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是发展重任,尤其是在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文化心灵建设现状

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中,文化心灵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大学生文化心灵脆弱的问题是较为常见的。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对知识的汲取存在单一性、受专业的局限,文化视野不够丰富,对于人生发展表现出迷茫,价值观不够清晰;对于是非的判断缺乏较为明确的标准,比较容易步入歧途;在情感认知上缺乏足够的抵抗力,不能很好的抵御外界的诱惑[1]。整体来讲,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没有丰厚的文化心灵素养,不能通过自我调节走出心灵困境,不能较好的缓解学业压力,创新能力不足,综合素质水平不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二、大学生文化心灵脆弱影响因素

分析当前大学生之所以存在文化心灵脆弱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第一,社会功利化的影响。快节奏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得人们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对物质的追求上,忽视了文化建设,这种功利化的社会思想也同样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教育。在关于大学生的教育中,高职院校较多重视的是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生规划、社会交往等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缺乏内容[2]。

第二,社会多元化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经济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出了极为复杂的发展状态,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很不利于大w生价值观的明确,不能帮助大学生吸收有价值的知识。

第三,传统化教育的影响。在当前的大学生教育中,很多高职院校都采用了传统的教育手段,学科教育和人文教育得不到均衡发展,专业教育缺乏特色,即使有些高职院校开展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但是从实践效果来看,人文元素单一,收效甚微[3]。

三、大学生文化心灵建设措施

在高职院校中,对于大学生的文化心灵建设应该在提高其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传播中西方优秀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文化素养,主要做到四个方面: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教育中,必须指引大学生的发展方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让其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精神实质形成基本的认知,引导大学生向实践转化,锻炼精神气质,产生对社会不良文化的较强抵抗力,形成丰富的文化心理[4]。

第二,适当改革教学课程。在大学生的教育中,课程教育是主要的形式,因此,针对当前课程教育中学科教育和人文教育得不到均衡发展的问题,高职院校有必要对教育课程进行适当的改革,多开展一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尽量设置丰富的内容,以便大学生能多项选择。比如,可以开设关于“论语”、“西方文学名著鉴赏”等中西方优秀文化的选修课程,引导大学生进入广阔的中西方文化世界,在探索文化的过程中塑造文化心灵。

第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在文化心灵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文化资源,通过组织科技节、读书节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其中,接触并吸收优秀文化,在欣赏和集体的互动交流中获得心灵的升华,提升综合素质。

第四,加强基础课程建设。针对当前大学生专业知识不强、综合素质偏低的问题,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综合的基础课程教育,在考察大学生就业专业需求的前提下,立足实际,加强不同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全面渗入文理知识,在完善教学内容的条件下保证大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学习。

结语:

在现代化的高校教育中,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当前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而怎样保证大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建设心灵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关键内容。因此,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必须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相结合的原则,以帮助大学生快速健康成长为教育根本,在传授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不忘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丰富大学生的文化心灵,使大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的条件下汲取文化营养,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海兰,陈文芳.基于人文素养发展的大学生文化心灵塑造[J].中国报业,2012,14:257-258.

[2]王丽丽.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教育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3.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篇5

关键词: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文化素养

1.引言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我国传统高校教育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全面渗透,整体教育效果较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需求,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如何构建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优化阅读教学结构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对文化素养提升的作用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情感、精神、内涵及人格四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从以上四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具体表现为:

(1)丰富学生人文情感: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充分感受文章中包含的人文情感,这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该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真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升自身思想境界。

(2)增强学生的文学精神: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章的审美内涵,在上述正确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学生文学精神将得到非常大的丰富,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感知力将得到进一步改善,这对积极、健康的文学精神体系构建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3)丰富学生的文学内涵:阅读的本质在于从物质内容中体会精神内涵。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该过程充分感受文章的精神内涵,以文章为媒介,感知作者情感,从而实现对作品价值的了解和认识。这种了解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让学生受到真正的人文熏陶,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根本。

(4)提高的学生人格品性:文章是缩小版的社会,在这生活百态中学生“亲身”感知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逐渐思考和关注社会,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3.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优化策略

(1)树立正确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观念。传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阅读教育上,过于注重对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教学,这种教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善不利。因此,在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阅读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将上述教学重心转变到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上,将文学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以学生素质发展和文化发展为教学主体,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保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学生发展需求为主丰富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空间。

(2)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材料。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时间是导致阅读教学效率受到限制的关键,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阅读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材料的优化,尽量选取内涵情感丰富、价值体系完善的文学作品,确保教材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从而实现高校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小说、散文、诗词的文学形式,对上述文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把握教学材料比例,为学生构建科学、高质的阅读学习结构,使学生充分感悟不同形式作品的魅力和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照具体教学环境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选取,不断丰富模式内容,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大学语文阅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传统高校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教师教学单一,人员单一,方式单一,阅读学习效率不理想。在新型阅读教学中高校可以适当对教师进行划分,将教师分为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讲师,让教师对自身专攻内容进行充分讲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熟练度,改善教学深度。教师要适当丰富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故事教学内容、探究教学内容或自主交流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大学语文阅读学习中。

(4)优化大学语文阅读考核模式。常规大学语文阅读考核只是对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考核,主要通过试卷形式完成考核内容,这种考试方式较单一,整体考核效果与高校文化素养教学需求不符。在对该内容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高校素质教育需求,将学生文化素养作为考核主体,适当增加学生日常考核比重,即增加学生学习态度、讨论发言、阅读练习等学习比重。教师在进行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空间让其探索、交流和反思,加强该部分考核,形成较自由的阅读考核体系。

4.结语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完成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将文化素养全面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学生文化素质及思想观念才能得以树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材料,对教学元素进行合理把握,对教学结构进行对应设置,从而形成完善、科学、系统的阅读教学体系,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静.协同理论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3,14:110-112.

[2]朱宁明.大学语文生活化阅读教学探讨[J].企业导报,2013,08:227-228.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篇6

关键词:高校篮球运动;文化;大学生素质;融合

1素质教育与篮球运动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篮球运动是一项群众基础好、开展范围广、学生非常喜爱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由于篮球运动的魅力和特点,在高校体育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无论从篮球运动的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还是从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等方面,都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2高校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经之一。篮球运动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传统篮球教学方法有不少弊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存在一定隔阂,而学科素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篮球教学目的多元化,既顾及学生的篮球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又顾及篮球教学中蕴含的知识、智能、品德、人格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因素。教师起传递教学信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各种潜在素质得以发挥发展。所以,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和谐统一是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高校篮球运动教学应以培养素质结构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全面渗透素质教育。

3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3.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育学家曾断言,“学会合作是21世纪的生存本领之一,如果不会合作,知识再多也没有用”。然而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了对青少年心力健康成长不利的现象,家长对子女的宠爱和娇惯识不少学生患上的孤立、自私、人性的坏毛病。针对这种情况,体育专家认为,“只有在身体素质教育中加以纠正和防止”。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引导他们克服畏难、惧怕、羞怯、自私等心理障碍和惰性,调动其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培养他们无畏、坚毅的品质和拼搏进取的精神,才能彻底纠正他们个性中的不健康因素。因为这些集体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行动的协同性。像篮球运动,在比赛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就是团队精神、集体合作和全局观念。

3.2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篮球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竞争性强,对抗非常激烈,它不仅仅是比技能、比智能、比体能和比心理的竞争,而且也是比思想、比作风的竞争。凡比赛都要争取胜利,都包含一定的超越自我的对抗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牢固树立竞争意识,才能勇敢接受挑战。

3.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今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对于全体中国人,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是接受奥林匹克教育的好机会,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内容。《奥林匹克》中讲:“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同文化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所要开创的人生道路,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作用和对一般伦理基本原理。中国选手在奥运会上出色的表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意识。

3.4促进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

篮球比赛是在紧张激烈的对抗下进行,它要求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运用复杂的技术动作、战术配合与对手强烈地争夺。通过这种磨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态,使学生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在比赛中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适应教学、训练和比赛把心理压力通过教学、训练和比赛来化解,保持心理控制的最佳状态,提高心理素质,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中“体”的目的。

3.5促进学生在校适应能力

一是对生理适应能力的促进,增强体质差的大学生对疾病的免疫抵抗能力。二是对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与改善,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大学生“耐挫能力”减少大学生心理不良导向。三是对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能力的积极影响,培养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主动休息,提高学习效率。

4结语

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动力。在体育运动和娱乐中进行篮球文化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完善,促进终身体育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人道德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在进行校园篮球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加强文化教育,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孔繁敏.奥林匹克文化论[J].体育与科学,2003(1).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篇7

关键词:校地交流平台社会实践与交际字道零壹贰叁大学生科研政经产学研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013-05

参与科研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在学习中增强主体意识,提升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开展学生科研活动不宜散兵游勇地让学生去单打独斗,而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阿坝师范学院体育保健与康复教研室这方面作了非常有益的实践,把政经产学研用结合一起,构建独特的学生科研体系,并在羌医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乃至综合素质的培养开拓了新路子。

一、商学结合的校地交流平台

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商学平台由阿坝师院体育学院体育保健与康复教研室(“学”)主导下构建,基本机构是成立于2013年1月23日的阿坝师范学院字道零壹贰叁保健与康复协会(校内,“学”)和字道零壹贰叁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校外,“商”)。字道零壹贰叁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是完全按现代商业社会之市场经济制度下建立的控股企业,与学校协会有着共同的理念与训词;公司董事长为专业教研室里资深的商业家刘建钊老师,股东均为本校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师生,法人代表由董事会决定。公司负责字道零壹贰叁这一健康品牌的经营以及专业毕生生在这一品牌下的联盟创业,这一职责体现了公司生存的核心价值。协会作为公司与专业的联络、协调机构,负责科研调查、年会筹办、经验交流等活动的组织与管理,需要经费等支持主要来自于公司的赞助。正是得益于该公司的大力驰援,专业教研室与协会共同完成了“羌医药理论”课题的调查工作。基于学校与地方特别是阿坝州政府的长期密切合作关系,协会与周边县的许多乡镇构建了校地交流平台,直接与村寨保持着互动互助的交际与友谊,为大学生社团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创造了条件。

二、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研究的对象是羌族医药基本理论,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和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

在体育系刘伟主任、龙正印书记和韩明均助理的领导下,教研室巴洪冰主任和课题负责人覃荣周老师带领专业老师组成研究团队,把专业教研室成员和协会会员分成六组,在充分论证并做好计划、预案和其他安全保障措施的基础上,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分别前往四川省汶川县、茂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平武县和北川县进行实地调查,不同的调查组在学校和各县间进行了20-50次不等的往返,前后历时两年余,访谈的对象包括羌族释比、医生、药工和其他普通百姓。

三、研究结果

收集归纳了羌族传统医药学的基础理论即羌医药中周论,包括羌医药中周论的哲学观点、羌医药理论体系对正常人体和异常人体的认识,羌医药中周论中有关羌医诊断、辨证、药物、方剂、养生、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独有原则与特色方法。

(一)羌医基本哲学理论――羌医中周论的基本内容

1.中气本原论

这里的中,是基本、本原、核心的意思,中气本原的涵义是指宇宙中万事万物的本原、基元是中气,也称中元或简称为气。这个中气是指物质的基本形态,是世界万物的原料,与中医理论里的中气概念意义不同。尽管万事万物都是由气所构成的,但气是极其细微,并不能由肉身俗人所能认识的,所以一般人会认为气是无形的,视为“无”。无形之气可化有形之石,精石是构筑世界有形万物的基础。不同的物质由于不同的结构而拥有了不同的属性与特点,万物中最基本的属性分类是阴阳。在相关事物的统一体中、同一对象的内部中或气的同一等级(气所构成的有形事物在数量、质量和表现形式上处于相对同等的范围、等级)结构中,在性质上存在相互关联的对立双方,即阴和阳。阴与阳相互吸引,而阴与阴、阳与阳则相互排斥,这其中的相吸相斥的作用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能量本原。与中医阴阳学说相类,羌医阴阳论也包括阴阳交互、互根互用、对立制约、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基本内容,在说明人体生理功能、解释病理变化、指导疾病诊断与防治等方面有广泛而积极的作用。[1]

2.五周变易论

五周论,也称五石论、五系论,与我国传统的五行论相似,但不强调五系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五石之间关系密切,变化无穷,所以五石论也被Q为五周变易论。羌人崇石,认为世界上一切有形物质皆由石所化生,白石是石之精华。石分五系,分别为黄赤青黑白;对应五行分别是:土火木水金;对应五数分别为四、六、八、十二、二十。四尖(尖,也称突,即顶点)尖石,锐细入微,变化多端,可孕育稼穑,故属土,五名为象。六尖长石,尖利有芒,性烈走窜,属火,五名为合;八尖方石,平稳方正,如木之可塑,生长而久远,五名为荒;十二尖圆石,其有二十面,圆润如滴,温和柔软,无处不在,故属水,五名为支;二十尖宝石,其有十二面,契合自然法数,乃天生恒石,肃净高贵,清静无为,变化无穷,乃石中之尊,其色归白,五行属金,五名为廿――双十圆满,十全十美之意。[1]

(二)羌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内中周论和外中周论构成了羌族医学对正常人体的基本认识。

1.内中周包括中心元神和周身形体

中为元神,融入人体之内,控于脑髓,通于灵神管道。元神亦为气所造,其气者极其细微,不可观见。神融汇于人体,赋予肢体感官,使人能视能听、能感能应。万物皆有灵,聚灵可成神,散神而化灵。灵附于物,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者为生命。灵聚越紧,生气越华。凡生命皆可修炼聚灵之功,灵愈聚,其能愈彰。意欲聚灵援神者不可以食用有灵之物得以助长,唯有通过修道感化召归;更不可食用有元神之物以期助长其神,因元神相斥,反伤贪食之体,故修炼者忌杀生。“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可见,聚灵强神,以德、善为道。养气以壮周身,修德以强元神。[1]

人之周身,是指有形之体,包括四质、六脏腑,八官、十二管道(支道)和二十经脉(廿经)。[1]四质也称四相或四象,五行中属土,包括气、血、精、津(羌语称为莫斯、萨、吉纳、滋),是构成人体组织的基本成分。与中医理论相应名词的涵义相近。六脏腑包括心和小肠、肝合胆、脾与胃、肺及大肠、肾共膀胱、心包络同三焦,五行中属火,是生命之火的根本原动力。羌医中通常所说的六脏学说并不是单指六脏,而是指六脏结合相表里的六腑形成的六脏体系。在羌族传统医学中,六脏腑并不单独与五行一一对应,而是六脏腑整个体系对应五行中的火。六脏腑运化的后天水谷精微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动力,“燃燃乎,令薪火相传生命不息”[2],故六脏系属火。八官是指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器官,包括脑兼脊、卵并乳、胰加迎、髓联骨。[1]这里的脑包括端脑、间脑、小脑、脑干及其中内分泌腺的功能;卵,在女子主要是指胞宫及其附件,在男子主要指及附睾;迎,也称厌、咽,是指甲状软骨周围组织器官的总称,概念上包括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的功能。也有学者把八官学说称为八腑学说,但为了与六脏体系中的六腑相鉴别,笔者认为以八官或八官器称呼更为合适。八官在五行中属木,具有生长条达的特性,滋养人体并储存精气。支是指地支,共有十二;支字上“十”下“又”,“又”部包含有“二”的意思,故支字之意表示十二。支道是指人体中的十二个管道体系,包括灵通道、脑髓道、感窍道、骨肉道、气息道、水液道、食物道、脉管道、肌肤道、腺道、卫体道和生殖道,其中生殖道又有阴阳之别。[2]十二管道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现代解剖学上的人脑特殊结构系统、中枢神经一般结构系统、感官系统、运动系统、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循环系统、皮肤代谢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廿意二十,廿经是人体循行分布的二十条经脉,包括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任脑脉、督脊脉、冲卵脉、带乳脉、阴维胰脉、阳维咽脉、阴F髓脉和阳F骨脉。二十经的组织结构、循行分布和功能特点与中医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相同。但需要指出的是,羌医中的络脉与中医的十五络或十六络不同,而是二十经皆有络脉,其中十四经络脉与中医相同,其余六脉各有络穴。卵冲脉之络乃气血旺盛之脉,有协同脑任脉之用,源于脑任脉之阴交;乳带脉之络具辅助乳带脉约束另外十九经的作用,源于脊督脉之命门;阳F之络主肢端阳气,源于膀胱经之申脉;阴F之络承先天之精而养腰膝,源于肾经之照海;阳维之络汇集后天运化之清阳,源于胃经之头维,亦名胃之大络;阴维之络协助阴维脉维系周身后天之,源于脾经之腹哀。[1]

2.外中周

外中周理论认为,中是有形的人体本身,而外周是指附于人体周围的五个充满能量物质的热场,称为人五周、五周天、五光、五能等。是保护人体自身特别是中心元神的精微物质,由潘组成的。攀瞧的能量聚合体,尽管比气的体积大,但仍然极端细微,非俗家所能感知。如果说人的肉体是有形之体,那么五周天就是人的无形之体,也是人的必然构成部分,是客观的存在。五周天分别为土、火、木、水、金,环绕人体,与人体直接以“外经”(相对于体内二十经脉而言)连通。五周天与人体连通的外经数量多寡不一,土周天之外经有四,连通于四质;火周天之外经有六,连通于身体六脏腑;木周天外经有八,连通于八官;水周天之外经有十二,连通于十二管道(支道);金周天之外经有二十,连通于形体二十经络。五周天也与外界大自然相连接,可传递精微物质和能量。[2]

(三)羌医对异常人体的认识

1.病因

病因大体分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内伤四食、内伤六邪、内伤八情、内伤十二瘀、内生二十虚。[3]内伤四食包括过饥、过饱、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内伤六邪是因为气机失调、运行失和而导致人体生理功能异常而产生类似风、寒、热、湿、燥、火的病理状态。内伤八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和恶八种情志在超过心理调节范围的情况下刺激人本身而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引起疾病产生。十二瘀是指血或津液郁结于人体十二管道导到廿道系统不通畅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淤血、痰饮、结石、Y积、痞块和骨疽等,既是病中产物,也是致病因素。石虽为万物本原,但体内成石(绕)也是引起疾病的原因。瘀郁成石,体内形成了病理产物积石,患者可有堵、肿、痛、僵硬等症状。石病有泥石、沙石、中石、巨石等程度之分,有内脏石(如胆石、肾石)、关节石(如腰石、膝石)等部位之别,还有雪石、软石、硬石、火石等性状之异。石病理论(石病学说,RRaowYJi)以及前面在中气本原论中提到的“气石本原论”,都被认为是羌族医学中最具特色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医学实践使羌医药取得了瞩目的成果。[4]二十虚是指人w二十经络功能状态低下的表现,如胎弱多因冲任虚,体劳多成脾经虚,神劳常致心经虚,房劳易成肾经虚,等等。外因主要有四伤、六淫、八疫、十二虫、二十毒。四伤是指力损伤、热冷伤、金属伤和虫兽伤。六淫是指风(昔比沃蒙)、寒(么呗)、暑热(莫尔唉迪)、湿(也称水湿雨,资木尔唉尼)、燥(干么斯)、火(摸格阿)六种外感病邪,例如自然界的阴寒雨露水湿之气侵袭机体而致外水病。[3]八疫是指八种常见的疫疠之气,包括鼠疫、霍乱、天花、麻疹、伤寒、疟疾、痢疾和脑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十二虫是指常见的十二种寄生虫包括伏虫、蛔虫、白虫、肉虫、肺虫、胃虫、弱虫、赤虫、蛲虫、蛊虫、阴虫和疥螨等导致的寄生虫病。二十毒是包括石毒(射线)、烟毒(Co)、铅毒、汞毒、蛇毒、蕈毒、酒毒、食毒、水毒、湿毒、火毒、疮毒、胎毒、梅毒、淋毒、丹毒、风毒、虫毒、兽毒、药邪之毒。

3.病机

人全的基本病机分为内中周病机和外中周病机,而前者又包括元神病机和周身病机。

人在天地之间,存道修德,高于万物之灵,元神独立。凡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寿夭以及气血精津的充养,喜怒哀乐的调控,对大自然宇宙世界的适应等诸多生理活动,无不赖神所主宰。人之中有元神,融于周身各部亦各有其神。人体六腑八官器、十二道二十经、百骸千筋和孔窍皮毛皆在神的统摄之下,方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能。若道之不存德之不修,神混意乱,则四质失充,六脏失运,八官失养,支道失调,廿经失畅,百病丛生。[1]

四质失常是六脏、八官、支道和廿经病机的基本前提,而四质失常又往往以体内的阴阳失调以及体内外邪正盛衰的力量对比为先导因素。四质的失常一般包括量、质和运动的失常。气的失常包括气量不足和运动失调,前者主要表现为气虚,后者包括过动而妄、不动而滞、过上(或不下)而逆、过下(或不上)而陷、不出(或收固)而闭、不收(或过出)而脱。血的失常包括血量、血质和血动的失常,如血虚、血热、血瘀。津不足是量的失常,而输布、排泄障碍为其运动失常。羌医常称肿胀、分泌物增多类的津病为水病,分为外水和内水。内水是由于六脏腑、八器官的水液代谢失衡,导致余水停蓄,常有肺水、胸水、腹水、肾水、胞水(子宫积液)、盆水和关节水等。精亏常因年老体衰、久病耗损、或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所致,引起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缺乏或功能不足,可表现为婴幼少青之时生长发育迟缓或过早停止,或青壮之时早衰、性退、精少、齿松耳鸣、腰膝酸软、月经失调、神疲健忘等。[1]

六脏腑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脏腑生理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以及各生理功能之间的失调;二是脏腑本身的阴阳、气血失调。六脏腑失调的病机与中医所述的六脏六腑之病机基本相似,在此不作赘述,具体区别留待进一步研究。

八官包括脑脊、卵乳、胰咽、髓骨四对器官,它们没有六脏腑那样典型的脏腑阴阳特征,但与后者共同构成人体的内脏体系。中心元神融会于整个机体,与整个躯体紧密结合,并且与外周天相通达。但在有形的躯体中,外在表现的中枢在于脑,在那里进行着视、听、嗅、味、触、温等信息的输入,言语应答、表情眼神和举止动作等信息输出,以及信息存储(记忆)和信息综合(思考)等活动。脑功能失常则可表现出五觉迟钝、肢体痿弱、失眠健忘和智力减退等症状。脊、髓、骨功能失常,则通常会出现脊柱弯曲、颈腰失利、骨髓空虚、关节软弱、骨质松脆等。女子卵胞的生理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经、带、胎、产的异常,男子卵丸功能低下可能会出现不育等。

十二管道(支道)学说也称为赛米管道学说,支道主要病机的特点是全身气化失常和水液代谢功能障碍。另外,管道系统贯通了人体这一个有机整体,因而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器官的病变,可以通过支道向其他部位传变,

引起疾病的发展变化。

经络是运行四质、联络六脏腑八官、沟通十二管道、调节内外上下的路径。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二十经络系统可引起其生理功能失常,出现四质虚实、滞留、逆乱等病变。廿经病机突出表现有二,一是经络病变时的四质变化为核心的基本病机,即经络之四质盛衰偏倚甚至热极、衰竭,或者经络之四质运行不畅乃至逆乱;二是二十经及其络脉各自的病机。

人是自然人,人通过土、火、木、水、金五大周天与外界相通。这里的周天与中医传统的大小周天概念不同,这里“周”是指人体形体之外的“气周”(能量场),“天”是指大自然、宇宙,“周天”是指人之有形躯体与外部世界的沟通结构,它是人体本身的部分,是由中心元神中非主动意识所主宰。羌人认为,邪如利石,破人周天,非道公(羌族巫师,亦称端公、释比、许)不可解。[2]

(四)中周论指导下的羌医诊断与辨证

1.羌医中周论的诊断思想

在羌医诊断思想中,也分为中心元神诊断和周身诊断。元神诊断相类于现代的心理咨询、精神诊断;周身诊断的意义则相当现代普通诊断学意义上对伤病的识别与判断,其方法的核心内容是“四嗅六听八摸支望廿问”。为了体现现代诊断的科学思想及约定习惯,可以把羌医诊断内容的顺序倒转一下,把问诊放在前面,形成:廿问支望八摸六听四嗅。此五诊法又分别称为宝石诊、圆石诊、方石诊、长石诊和尖石诊,或称廿金诊、支水诊、荒木诊、合火诊和象土诊。

二十问[1]:一问姓名与岁年;二问性别与工干;三问婚姻与生养;四问素体与既往;五问起病与转变;六问疼痛与不畅;七问温热与凉寒;八问呼吸与逆陷;九问饮水与出汗;十问食欲与饭量;十一消化与二便;十二心跳与血管;十三皮肤与五感;十四骨骼与筋关;十五头晕与痛胀;十六麻木与知验;十七迟速与闭崩;十八接种与受伤;十九起居与习惯,后问家族与遗传。十二望[1]:子望神情和举止;丑望思喜怒恐悲;寅望颜色兼纹理;卯望萎盈瘀暗虚;辰望发育并形体;巳望唇面爪发泌;午望运动有无力;未望肉脉筋骨皮;申望舌苔形态质;酉望口咽目耳鼻;戌望呕吐及尿屎;亥望涎汗泪唾涕。八摸[1]:一摸寸口卅脉象;二摸血流与心脏;三摸皮温热寒凉;四摸包块或肿胀;五摸大小位深浅,六摸轮廓及边缘,七摸腔壁之紧张;八摸肢体和力量。六听[1]:一听失音与声哑;二听语言断续寡;三听呼吸喘哮卡;四听咳嗽怯重发;五听呕吐声势撒;六听呃逆嗳气拔。四嗅[1]:一嗅体汗味腥膻;二嗅鼻口气涕痰;三嗅疮痈脓腐烂;四嗅矢气大小便。

2.羌医中周论的审机与辨证

羌医中周论下的审机和辨证,也称为辨算。寒热虚实是阴阳理论在辨证中的延伸,可以视樽芨伲坏由于没有结合具体的病位,所以并不能直接应用到理法方药当中来。结合形体病位的羌医五辨(五周辨算)分别称为四质辨、六脏腑辨、八官辨、支道辨和廿经辨,对应证为尖石证、长石证、方石证、圆石证和宝石证,或称象土证、合火证、荒木证、支水证和廿金五证。五种辨证方法互为补充,不可截然分开。

四质辨证即气津(液)血精辨证,主要用于外感温热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为气分、液分、血分和精分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类型,说明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各阶段的病理变化和疾病的传变规律,为治疗康复提供依据。四质相传的规律并非一成不变的,临床上可能会表现为病邪直入液分、直入血分等情况;另外,如果病体久虚,损耗正气,出现四质虚实寒热等病变。六脏腑辨证是以脏腑功能、病理表现为基础,将四嗅六听八摸支望廿问所得资料运用羌族中周论进行分析综合,以推断病位、病性、病因和邪正盛衰关系的一种辨法。包括六脏病辨证、六腑病辨证和脏脏兼病辨证等。八官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类,只是辨证对象发生变化。支道辨证是中医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十二管道为纲,对疾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廿经辨证是以二十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的若干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病理机转的一种辨证方法,是羌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

(五)养生、预防和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中周理论的养生原则包括:注重中神,形神兼修;保养周身,脾肾共济;强调周天,顺应自然。基本的方法有悟道修德、清静养神、调摄情绪、起居有常、劳逸有度、节欲保精、饮食得当、运动适宜、亲近自然等。预防的中心思想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做法的关键是中神有意识、有信念,强化有形周身,修养周天潜能。对于调摄中神尤为重要,因为它同时也是有形之周身和无形之周天的主宰。[2]《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恬葱槲蓿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不管视物角度如何不同,但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所以,无论是羌医,还是传统中医,在本质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治疗的原则首先强调中心元神的作用,主张加强患者对治病的意识和意志。第二是补充和调理气血精津四质,包括补气养血填精益津、调理气机血运、固精、祛水湿化痰饮等,扶正以祛邪;第三是调理六脏腑八官器,根据病情缓急确定治标治本之优先或同治,调整脏器阴阳平衡;第三是通调支道与廿经,维持周身条达舒畅;第四是调整外周天与自然的和谐,治疗讲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在治法上,羌医有许多独特的治法,如羌医骨科手法(压部捂)、醋坛熏蒸法(箕夸波尔)、羊皮疗法(波尔得)、打通杆(娃柳知)等。[5]

(六)羌族药物与方剂的中周论

传统的羌医药中周论认为,羌药有中气和外性,中气是指药物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药物的特质,是上天、大自然赋予的,不能随便被毁灭的。而外性是指药物表现出来外在性能,包括四气、六向、八味、十二功和二十归经。四气是指药物的寒凉温热四种属性;六向反映的是药物作用趋向性,包括升降浮沉收散;药之八味包括甘淡苦酸涩咸辛辣;十二功是指汗、和、散、清、温、通、补、泻、吐、下、消和燥这十二种药用功能;二十归经是指一种药物对某一或几经(包括其连属的脏器即六脏六腑与八官)发生明显的选择性靶作用的过程。对于药物的毒性,根据其作用于周身不同对象所产生毒性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土毒性、火毒性、木毒性、水毒性和金毒性,是根据药物毒性对四质、六脏腑、八官、十二管道和二十经络的亲和力差异即毒性作用于人体组织器官系统所产生反应的不同程度而进行分类。这种分法是模糊的,因为有些药物只会体现对某一脏器产生毒性,如生南星具有脑毒性而不是对八官中的所有器官都具有毒性作用。也有羌族医家把羌药毒性分为无毒、微毒、小毒、常毒、大毒和巨毒,分别归于廿经、支道、八官、六脏腑和四质,并认为:无毒治周身,微毒入经络,小毒走管道,常毒及八官,大毒害脏腑,巨毒危四质。

羌医药方剂组成的指导思想也有中与周的理论,“中”是指方剂本身所固有的阴阳属性,简单而明确;“周”之义涵盖了方剂组成的理念、方法和功用,这些特点是人们在对于方剂的理解与应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包括方剂的四成、六变、八配、十二功和二十归经。四成是指方剂中君臣佐使组成原则。六变是指方剂应用时可有组方思想、药味加减、同药制法、同药用量、同方剂型和煎服方这六种变化(药制变化是指同一味药炮制方法不同而功效有的变化)。八配是指在联合用药时药物相互作用而出现的八种性效体现,包括:共升效、被升效、共降效、被降效、共减毒、被减毒、共加毒和被加毒,这里“被”的意思是指其中一味或部分药物的某些特性被反映出来,但整个方剂在治疗作用、副作用和毒性作用等方面上并没有根本性的质变;八配的理念,类似于中药配伍中的相须、相使、相恶、相杀、相畏和相反等概念的意义,但所不同的是前者是描述整个方剂的配合后特征,而后者常指两味药配伍后产生功效上的相互作用。十二功和二十归经在方剂中的意义与其在单味羌药里的意义相同,认为药和方剂都有相应的十二类功用和二十经归属的特性,两者紧密结合而形成独特的羌医药方分类体系。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由于羌族文字缺失,以致羌族医药文化,羌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技能等唯有依靠家传师承以言传身教、方药易物或药方对换等方法传世。正是由于无字载文、教育落后以及家规习俗、传承方式的保守封闭,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医药知识失传,有些还出现了误传。我们利用商业机构、学校合作的方式,通过查阅文献、广泛深入民间走访人民群众特别是与老羌医老释比,在共同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理清羌医羌药的概念,总结出一部分的羌医药的理论,与同行、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时下研究羌族医药、羌医和羌药的学者及其文献都逐渐多起来了,这对于挖掘、传承和发扬羌族医药文化是一件好事。可是,在已经发表的成果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大多数研究者都会把羌族医药、羌医药、羌医和羌药这几个概念混为一谈。例如在有关羌族医药的多数论文中,里面不过是写羌药的生长环境、地理影响、应用特色,或者是相关的文化传承等内容,根本没有羌医的影子。即便是把这些研究的“羌医药”狭义地理解为“羌药”,这也有问题:因为这些研究者并没有交待清楚什么是羌药,只是简单地把盛产于羌族地区的药物理解为羌药。[6,7]所以,要准确地研究羌医、羌药,应先要厘清其中的概念。我们研究团队认为,羌医是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的历史过程里产生的一门有关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防治及养生康复等理论和方法等内容的独具特色、独成体系的医学科学;羌药是羌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用于诊断、治疗、预防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7,8]所以,羌药包括但不限于羌族地区盛产的药物以及羌族人民常用的药物。羌医羌药这两个概念的基础就是羌族医学理论体系,脱离了羌医药理论体系就无所谓羌医,也只能空谈羌药。

羌族民间的中周论是羌医药的基本理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族流传下来的羌族医学理论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但作为基础理论,可以求同,也可以存异。笔者把不同祖传而来的理论整理成体系,以供研究。传统理论不应该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也会有发展与创新。羌医药理论中也有许多与中医理论相通的地方,这说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体系的传统医学理论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没有必要因为故作特色而臆造异论、画蛇添足。而且,羌族与汉族同宗同源,羌医药与《神农本草经》关系密切[9],羌医药与中医药同出一系,这是历史所决定的;再者,中医也是多民族智慧的共同结晶,其中必然吸收了包括羌族在内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所以,并不能说那点理论是中医,哪点理论是羌医;同一个观点,放在中医体系里是中医理论,放在羌医体系里便是羌医理论。

五、结论

调查所得的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体现了科研本身的真实价值,科研过程师生的参与方式体现了科研、教育面向所有学生的广谱性,师生同甘共苦的努力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深入崇山峻岭乡野农家的扎实考察体现了老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有目的有计划的调查过程体现了研究团队课题管理更注重过程而不是成果目标。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必须经历亲身操作的过程,作为老师要做到“手把手”教会学生,在初始阶段,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与学生一起完成一个科研课题。这个过程就像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过程,培养了师徒的情感,成为了学生尊敬老师的基础,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正确科研态度乃至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学生不畏困难、乐于助人等精神品格的塑造,真正体现了教师言传身教、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阐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涵义,这也是教育最基本、最核心价值的回归。

参考文献:

[1]蔡光正.蔡家祖传羌医中周经[eB/oL].字道零壹贰叁网中京洛都西京长安站,http:///swd=%B2%CC%BC%D2%D7%e6%B4%aB%C7%BC%D2%BD%D6%D0%D6%DC%Be%aD,2013-01-23.

[2]⒔钊,王莉,蔡光正等.羌医药基本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周零一四六八支廿[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4(3):78-79.

[3]杨福美,杨伟钦,李红梅等.羌医学病因病机概述[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6):6-7.

[4]杨福寿,包希福,李红梅等.羌医石病学理论指导下治疗1570例膝石病的临床疗效报道[J].中药与临床,2011,2(5):78-79.

[5]杨福寿,包希福,王战国.羌医特色疗法规范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1).

[6]覃荣周.汶川地震后羌族聚居区药用植物生态环境调查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39(7):136-139.

[7]包希福.羌族医药的历史及现状简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4(S1):23-24.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篇8

一、人文素养的提升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易经》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第一次出现“人文”字眼是作为与天文相对的概念提出来的。西方“人文”的概念则是在文艺复兴时期,通过与宗教神学的对立,人们为了表达对人性、自由的追求而提出来的。在中国,人文经过了与科学的对立等一系列波折后,终于在20世纪又被推上了重要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主题与重要奋斗方向。在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存在。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杰出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提升甚至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高等教育在不断发展中呈现出“五重五轻”态势,即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人文、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针对这一态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特别发文提出高等院校在教育中应注重塑造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应重视做人,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国家教育部发表的文件中也多次提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实现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相结合。文化消费时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正是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体现。要提高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是重要途径之一。

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对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的具体体现

(一)丰富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艺术知识是人文知识中的重要部分。对于音乐专业大学生而言,艺术知识应是相对容易掌握,且最需要掌握的的人文知识。通过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来获取艺术知识是方便直接并且效果显著的。音乐专业大学生在观摩剧院音乐专场演出时,往往会运用“望”“闻”“问”“切”的方式来赏析音乐,“批评”或者“赞许”的结果都是建立在个人的音乐欣赏能力和经验基础之上的。而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经验从何而来呢?也正是他们在进行大量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时无数次的“听”、“看”和“思考”而来。

通过剧院音乐文化消费,音乐专业大学生不局限于获得艺术知识。音乐的起源比语言还要早。原始时期,人们敲打石器、木头发出信号,表达情感,这就是音乐。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来又出现了劳动号子这种音乐形式来传递信息。西方音乐按时期划分最早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和中世纪时期的音乐,主要内容一宗教音乐为主。《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因此,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音乐包罗万象。那么,在进行剧院文化消费时,音乐专业大学生获取的就不只是艺术知识那么单一了,还包括丰富的宗教知识、哲学知识、历史知识等。例如,当你在剧院欣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时,你可以在音乐中感受到战斗的气息、自由的气息,在音乐不断地冲击你的听觉时,你甚至感受到贝多芬要表达的对拿破仑称帝不实行“共和”的恶劣行径的愤怒,以及众多像贝多芬一样的革命志士对自由民主的无限向往。在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中,那些人文知识就无形地在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二)培养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拥有无价的精神财富,懂得如何与他人、自然和宇宙和谐相处。他们敢于直面人生苦难,体验生存深渊,并去深渊揭底,去化解苦难。客观上看,协调与和谐运动是音乐艺术的总体(或基本的)特性。音乐的原始形态,具有天然和谐的特性。作曲家创作的音乐、旋律、乐句进行的起落、和声构置与功能的变化,乐器组合音色的调配、曲式设计、织体的变化与发展,总体都离不开由宁静、和谐到发展、变化,最终又回到新的协调、和谐与统一这一基本发展。每一个作品都源于现实、充满想象、映射多样化的生活,给观众带去感性的体验。这种体验在与现实冲撞时,往往使观众更加正能量地面对现实人生。在音乐面前,观众没有好坏之分,亦没有国界。在进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时,人们只需要真诚地享受音乐,将情感与作曲家、表演者相互交织,使内心的感受与音乐产生共鸣,并在音乐中不停探求美好和谐,寻求自我。要真正提升高校的人文教育,健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桥梁,化有形为无形,润物无声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剧院音乐文化消费利用音乐的感化情感的功能,认识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娱乐的功能,统一思想的功能来提升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当代教育中来看,即美育。

(三)提升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行为

人文行为是人文精神在外的体现,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来源。人文行为端正,超然物外的人懂得如何正确对待身边的人、事和物。古语道:“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也”。在剧院音乐文化消费带来的人文知识的引导下,音乐专业大学生可学会“善良”、“文明”等人文精神,可询问自己“我是谁”在生活和思考中得到哲学启示,并将所学体现在对待自身之外的人、事和物上,体现“善待”、“关爱”、“帮助”等人文行为。

三、音乐专业大学生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现状

本文对武汉中心城区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剧院音乐文化消费行为开展调查,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并总结出以下消费现状:

1.音乐专业大学生重视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武汉中心城区音乐专业大学生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支出占额外消费支出比例大,对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的欲望不断增强。同时,他们对演出场地,演出内容的质量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大多数学生通常前往武汉最优质的音乐厅――琴台音乐厅进行消费。

2.部分音乐专业大学生受到错误消费氛围的催化,进行跟风消费、冲动消费、时尚消费等不良消费。学校是一个消费习惯与方式迅速传播的介体。大学里面一般都是同龄群体,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的群体规模和价值往往被大学生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系数。一旦攀比之风在同学之中有了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

3.部分音乐专业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专业、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进行正确的剧院音乐文化消费选择,但也存在轻微的两级分化的情况。少数音乐专业大学生属于贫困生,对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有愿望,但经济支付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音乐会观摩次数少,受到剧院音乐文化的熏陶较少。也有少数音乐专业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好,在进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时求贵、求好。

4.调查显示,武汉中心城区音乐专业大学生对武汉剧院音乐文化的整体满意度较高。对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的演出质量、服务态度和场地卫生情况的满意度分别高达83%、72%和70.3%,但对于消费价格、音乐会秩序的满意度较低,认为在这两个方面有待改善。

四、改善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的对策

本文通过对音乐专业大学生进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时的不合理消费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对策:

(一)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学校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音乐专业大学生应该根据客观实际,认清自己的经济能力,在保证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的情况下积极、合理地进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首先,大学生在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中要避免盲从,坚持从自身实际考虑,理性消费;其次,消费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音乐专业大学生容易在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中存在攀比心理或者心血来潮,作出不理智的消费选择,之后又发现这种消费选择自己并不需要。因此,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最后,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应弘扬这一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拒绝浪费,合理消费。“有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学校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念的引导。首先,学校可以将正确的消费观念渗入学科知识当中,在校园中通过最常见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其次,学校可以积极开展“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相关讲座、宣讲,还可开展消费的相关话题的辩论赛等学术活动;最后,学校应与家长通力合作,学校的引导“孤掌难鸣”时,家长积极配合,纠正学生的错误消费观念,教育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剧院应合理调控售票价格

剧院作为文化产业中的“文化设施”,不仅具有经济功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功能。因此,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无经济收入、但又担任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力军群体,剧院可实施优惠政策,如凭学生证买票打折、逢周末优惠等。对于贫困大学生,剧院可提供公益性演出观摩机会、志愿服务积分换取观摩机会等,俸献一份关爱与帮助,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剧院形象。

(三)建立有效的剧院文化消费文明观摩管理体制

剧院在保证场地、服务、演出质量的同时,要致力于提高观众的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享受度。现在,剧院通常会在演出开始前进行观摩演出注意事项说明,但因观众不文明观摩破坏演出质量的情况依旧时常发生,如迟到、拍照、说话、使塑料袋等物品发出噪声等。剧院应加强对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礼仪的宣传,可以通过举办宣传会、广告宣传、网络宣传、节目单宣传等渠道。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篇9

关键词区域文化;文化基因;大学生;综合素养;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7)02-0047-05

高校是培养人的综合素养的阵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发现,影响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文化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传统文化、区域文化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经典正在被遗忘,文化遗产正在消失。在海丝文化重新提起、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的今天,闽南文化也遭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笔者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视角,结合当前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和闽南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以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主线,探析现阶段闽南文化对人才综合素养提升的作用,寻找其发挥作用的路径与方法。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素养教育中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创业素养教育与大学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是相辅相承的,但又有其特殊性。就业创业素养不仅代表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技能掌握,而且包含了具有开发性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的水平,是素质教育的整体表现。随着95后、00后大学生不断进入大学校园,原有的素质养成教育慢慢变得不适应,并开始出现一些问题。

(一)视野狭窄且单一,价值观混乱

得益于高校教育软硬件的提升,以及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和便捷化,大学生的学术及技能素质得到较快提升。但是,过分专业化的教育趋向和经济化的职业导向让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实用和单一,造成了知识视野的狭窄。狭窄的视野“专注”于时髦的大学生创业、青年创业、风口创业等,使自己成为孤独的“类精英”,进而又带来了人际交互缺乏、生涯规划缺失、思维模式呆板等问题。

从整体来看,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积极的,但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目标的设定上,表现出自我化、短视化、功利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奉献精神、理想抱负缺失等。这些表征的出现,其原因在于大学生的“三观”尚未成熟,在多元混杂的社会思潮影响下,以金钱为唯一的目标,以庸俗的标准来衡量自我,从而造成价值观的混乱。

(二)文化归属淡,人文底蕴薄

传统人文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区域文化传承的没落与失声,传统阅读、汉语写作能力的整体下降,西方节庆文化和日韩娱乐文化的渗透,不断割裂大学生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关联。这些现象深度影响了大学生在精神层面、文化层面上的成长,具体表现为文化归属淡,人文底蕴薄。一部分大学生对人生中的真善美缺乏鉴赏,没有基本的人生修养和高雅的文化情趣,将对个体的这种影响放到高校中来看,就出现了“宅”亚文化的兴起、沉迷游戏群体的扩大、素质养成类社团的降温等现象,同时又表现出对高校所在区域的历史文化了解不足,认同度不高。

(三)就业创业心态的茫然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大部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由此,影响到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心态,一部分学生趋于安逸、守成,一部分学生则略显过激。两极化的心态互相影响,在大学生圈内进行反复交锋与传播,使大学生群体中多数缺乏立场的人很茫然。这种普遍化的茫然心态,导致了学习目的性的缺失、工作中的随性、未来规划的无序等。

当然,上述在价值观念、知识视野、文化归属、文化底蕴、心态意识等方面出现的不足,深刻影响到了高校人才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联。高校根据区域发展的需求设置专业、招收学生、培养人才,但是现实中却是人才大量外流,未满足区域发展的需求,反而加剧了人才需求的扩张。这种现象必须加以改变,要将区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素养,对其就业创业工作进行熏陶和引导。而在此之前,必须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与剖析,进一步去探求背后的原因,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区域文化弱化带来的文化根基缺失

中国大陆的文化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优质土壤正在消失。这种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传递载体或素材遗失,原本出现在教育过程中的文化经典、出现在区域生活中的文化遗产等在慢慢消失,而新文化未及时承继传统文化造成的空白。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等优良品质,正在被现实的功利化、短视化等局限思维“驱逐”,西方文化与西方科技的并行输入冲击了日益薄弱的传统文化阵地,原有文化载体被弱化并开始消亡。三是快速发展的时代给大学生提供了众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阵地,而文化类、素养类的学习阵地显得相对单调,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无法有效地驱动大学生参与其中、融入其中。

(二)机制保护失效带来的高校文化缺失

学校作为相对于社会大环境而独立存在的活动空间,其内是学术、知识,其外是经济、社会,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是,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互联网的兴盛,加上校企合作、厂校融合等多元教育模式的参与,高校对大学生的保护层正在不断地消失。“保护失效”的过程中,高校面对着校园内经济意识的突显、政治意识的淡泊、学术氛围变淡的现状,未进行有效的氛围营造,大学生直接暴露在社会的宏观氛围中,导致了校园氛围变得急躁、不安、功利。高校文化缺失影响到了校风与学风,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的养成。

(三)移动新媒体的出现带来文化传承路径的混乱

w络改变了信息传播的路径,各种文化、各种社会意识直接呈现在大学生的面前,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智成长和素质养成。大学生每天都会接收到无数的信息,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内容所占比重不断变小,有效无效的信息混淆在一起。快节奏、娱乐化的方式挤占了原有的传承路径与培养阵地,知识更迭、文化变迁对高校教师的冲击,以及信息在大学生之间快速传递、互动频繁,造成了文化传承路径与阵地建设的混乱。

如何有效地应对上述变化,笔者认为,挖掘区域文化中有益的文化基因,并将之导入具体培养工作中,能够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以闽南地区的漳州文化为例,可以看到区域文化基因具有其明显的特征,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具有极大的养成作用。

三、闽南文化基因及其对区域大学生就创业素质的提升作用

(一)文化基因的概念界定与特性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基因”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段,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过程的全部信息;这种片段具有可传承性,并且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全方位表征。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文化基因内涵丰富,“凡是直接接受文化因子影响的基因,如语言基因、笑的基因、饮食基因和的基因等,都属于文化基因的范畴,或都可谓之‘文化基因’。”[1]文化基因根植于同个区域、同个民族的文化血液里,影响到了区域内人群的价值取向、思考方式、生存方法、生活内容等。

文化基因藏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中。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建筑、景观等硬件;非物质文化主要表现为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这些文化遗产通常由师徒之间,采用口传心授的的方式进行,从而世代相传,“不断流、不泯灭、不消亡,是“活”的文化。”[2]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都是由区域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沉淀而来,并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内涵,而文化基因就藏于其中,而闽南文化亦是如此。

(二)闽南文化基因的特性及表现

1.闽南文化基因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从此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历经汉晋、晋唐、宋元,越来越多的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并扎根其上,使闽南文化日渐成型,并得以发展。“闽南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越文化、楚文化以及中原文化融合的基础上生成的。”[3]从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根植于本土的生产实践之中,并吸收了多元的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如农耕文化的内敛、海洋文化的外放、山丘文化的淡泊、平原文化的朴素,等等,闽南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在历史与经济的变迁之中,文化基因日渐形成,形成了山海兼济、农商并重、冒险开拓、团结拼搏、重教崇文、兼收并蓄,并深化成为务实、开放、平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品格。

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基因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闽南物质文化正在日益消失,过去时代中藏着的文化基因也正在日益消散。相比较而言,文化基因在非物质文化中保存得更好――得益于心口相传,文化基因在依托技能、作品等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加入了传承者的再创作,从而在传承中得到更大的活力。以漳州为例,截至2016年,漳州市人民政府已公布了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达到129项,大致可分为十大类,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曲艺、体育杂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在政府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挖掘出来,被纳入保护,并得到相应传承和推广。其中传播的不仅是文化的表征,更是藏在其中的文化基因。

(三)闽南文化基因具有的“五力模型”

对闽南文化基因进行梳理,可以看到闽南文化形成五种对就创业素质具有推动作用的能力,并彼此作用。

闽南文化基因中的道德力。所谓的道德力并非专指道德而言,而是包括了各种优良的品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近大海的地理区域、出海捕捞的生产方式等造就了闽南强烈的宗族观念和庙堂文化,也造就了世代传承的朴实、厚道、义气、豪爽、团结、敢拼与奋进等优良的品格。这些优良品格得益于中华传统文化与闽南文化基因的交融,成为教化历代闽南人的道德之力。

闽南文化基因中的技能力。闽南文化本身就是生产生活的文化,文化的传承与生产的技能等结合在一起,成就了独特的闽南文化,如闽南石雕、木雕、建筑艺术、服饰文化等。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就包括了相应的技能力的培养。除了专业能力之外,还包括体现于其中的文化基因,以及人际交互、语言沟通等生存技能,这些技能是生存的需求,也是职场发展、创业成功的基石。

闽南文化基因中的学习力。中华传统文化与闽南区域中的海洋文化、吴越文化的融合过程,使闽南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更具独特性;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加入了自身生活体验的再创作;这一过程也不是功利的,而是从整体精神上传递的非功利。这种变化使学习者获得更多的思考能力,能够从文化表面入手去把握内在基因,从一时一地的文化入手去把握区域整体精神,从物质文化中挖掘出精神文化的卓越。这样的思考过程,能够推动学习力的提升,使身处闽南的人,更全面、更具体、更科学地把握其中的文化基因。

闽南文化基因中的协作力。文化基因能够培养人的合作能力,建构在同一文化背景环境下的一群人,会具有更多的沟通可能与协作可能。“在进化心理学看来是人类通过文化基因的复制进化出‘合作模块’的结果。这种‘合作模块’常被生物学家称为‘互惠的利他主义’。”[4]在闽南先民的生产中,无论是农忙收割,还是扬帆海渔,都需要多人合作;而这种品质也是大学生需要被强调、被加强的素养。

闽南文化基因中的创造力。文化的沉淀过程记录了先民对于自然的发现与思考。发展至今,闽南文化要与时代的传播载体、教育机制等相适应,这就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提升思维层次。“思维层次是文化基因中‘创造力’密码的关键信息,理解层次越高,其对于不同文化的认同水平就越高,获得的文化营养就越丰富。”敢拼会赢、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等精神的存在,成就了闽南文化本身的创造力,表现在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对不同时代变迁的及时转化性,也表现在创新、实干、诚信的行为准则以及人格修养。

上述五个培养角度,推动着文化基因不断影响着被教育者的素养,并使之彼此相互作用,形成共融共荣的心理特质、行为基准等。这些基因彼此作用,有效地拓展个人的视野,推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交互,并形成吸收各种文化的优良因素而融入自身所属文化的优势,使自身的就创业素质得到不断优化。

四、以闽南文化基因推动大学生就创业素质提升的“五力模型”建设路径

(一)“五力模型”中内在驱动机制的建立

闽南文化基因中包含的优秀的精神品质,是区域高校建设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体现我国传统的平和、中正、崇文等理念的同时,继承了闽南文化中的开放、拼搏、务实的个性;既有对区域文化的挖掘、精神内核的传承,又有对时代观念的重视、民族责任的承担;要把这些闽南文化的优点融入到高校文化之中,并形成内在驱动机制。内在驱动机制要把理念构建、榜样驱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使闽南文化基因成为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内在动力。

所谓的理念构建,就是要通过“闽南文化”或者“漳州文化”、“泉州文化”等具体内涵的强化,为大学生植入闽南文化的观念,树立起区域文化的精神理念――爱拼敢赢、艰苦奋斗、人定胜天等,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成为大学生道德约束的标尺,树立正确“三观”的基石。所谓的榜样驱动,就是要通过对区域文化中的先进人物与事迹的研究与呈现,如陈元光、黄道周、蔡新、郑成功、陈嘉庚、李叔同、林巧稚等,挖掘出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正向榜样和内在力量,从而成为大学生就创业过程中的指导。

(二)“五力模型”中行为规范机制的建立

信息社会的快节奏,让大学生们没有太多时间去关注传统文化,对古老文化的看法也在潮流的冲击下转变了,地方礼俗、传统习俗也被一切从简的形式取代,而西方节日、日韩文化的侵入之势日趋变强。一些传统被遗忘,一些传统被取代,一些传统则正在慢慢消失,随着这些包含着闽南文化基因的文化行为、文化载体的变迁,造成了文化行为上的不足。因此,要加强对区域内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还需要从行为规范上入手,通过文化传承,将闽南文化基因转化为行为方式、行为规范,并使之成为高校大学生推崇的生活、学习、工作方法,从而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进行有效的塑造。具体可以包括行为约束、行为感染和行为协同三个方面:所谓的行为约束,就是将传统文化中一些需要被遵守准则性的内容,包括那些不能做的事情,通过悬挂上墙、张贴宣传等,入心入脑,从而推动大学生的遵守与执行。所谓的行为感染,则是以“润物细o声”的方式,在校园建设中以环境的布置、氛围的营造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如以历史文化名人来命名校园内的建筑物、道路,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内历史文化名人的名言,设计、放置名人雕像等。所谓的行为协同,就是要将区域文化基因注入大学生的班团建设、社团建设之中,注入到师生的成长之中,进而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不懈追求和价值取向,成为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健康“基因”。

(三)“五力模型”中体验培养基地的建立

高校要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的提升,首先要创建体验及培养基地。这一基地具备了呈现文化、体验文化、接受文化的功能。其具有三种形式。一是具体的场地建设。如非遗文化展馆、区域书画名家展览、校内外文化角等,是开展五力体验与培养的具体场所。在创建基地之后,要发挥基地在闽南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引导推动师生到基地开展各类活动。二是培养实际五力的具体协会或机构的建立,如提升道德力与学习力的文化研究会、提升技能力的剪纸艺术协会、提升协作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保护志愿组织等。三是开展闽南文化培育工作的闽南文化教学等。在实际教学中,把闽南文化的内容渗透到文学研究、艺术鉴赏、技能创新等课程中。如公共必修课“艺术鉴赏”中加入具有区域特色的戏曲欣赏和书画欣赏等,或开展“闽南文化”、“闽南名人”等相关讲座,以闽南文化的生动性、现实性在充实课程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体验文化、提升素养。基地的活动应达成三个要求:一是针对性,即要有针对性五力的体验与培养;二是趣味性,即要能够有吸引当代大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容;三是驱动性,不只让大学生知道闽南文化的表现及内涵,还要有驱动大学生开展文化活动的动力。

(四)“五力模型”中传输分享平台的建立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充满着各类的信息与资料。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分享,也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平台,包括媒体平台、分享平台、竞赛平台。

一是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根据“五力”的培养要求,挖掘闽南文化,形成有益的五力内容,结合不同时间节点――民俗文化节日、文化活动时间等,应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推送。当然,也可以采用传统的广播、宣传栏、校报、海报等媒介进行推广;还可以创办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校园刊物,将线上线下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传播平台。

二是分享平台。主要集中在校内外互动的活动上,如推动闽南文化进校园的闽南文化周,推动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民间的闽南文化采风活动等。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推动大学生与民间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多沟通交流,走访艺术家工作室、观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过程,结合口述与采访、资料整理与搜集等工作,努力把民间文化记载下来、传承下来。通过活动的执行,大学生能够进一步感知闽南文化,使之进入自己的脑海与行为,并外化成分享,传递给更多的人。这种分享平台的策划、执行及持续都是闽南文化基因的传播与再造,都是让大学生吸收五力提升就业创业素质的过程。

三是竞赛平台。95后、00后的大学生具有自身独立的个性,以及对个体成才的需求,追求快速、新鲜的事物。因此要让他们接受闽南文化中的有益内容,就要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推动他们主动参与五力的训练和学习之中,这就需要采用竞赛机制。可以设定与学生相关的综合类赛项,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创新大赛等,通过赛前赛中赛后的多元训练及总结,导入讲座、互动式培训等方式――开展与闽南文化相关的专业讲座等,帮助大学生全面学习五力,进而提升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闽南文化基因能够适应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的发展,其表现为道德力、技能力、学习力、协作力、创新力五个方面,通过构建出“五力模型”的内在驱动、行为规约、体验培养、传输分享的不同模块平台,能够使闽南文化基因通过精神、物质、行为上的多种渠道,作用于大学生“三观”的塑造、能力的提升,从而推动其综合素养的提升。然而,具体的问题仍然需要一项一项完成,并结合区域内不同文化的表现,形成具体的工作推进方案,这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参考文献

[1]孔宪铎,王登峰.基因与文化[J].东岳论丛,2010(2):5-11.

[2]潘勤.“非遗”:渗透血脉的文化基因[J].江淮法治,2014(18):6-7.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篇10

罗世琼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杨占南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摘要:为了提升师范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在贵州师范大学开设《中华茶文化》公共选修课(通识课)。帮助学生树立学

饮茶、科学消费的理念,提升了师范类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从而为高校开展茶文化活动及教学提供支持。

 

关键词:中华茶文化;通识课程;综合素养;提升作用

 

中华茶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以茶为载体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巧妙结合,其内涵博大精深[1]。目前许多大

学开展茶文化公共选修课(通识课)教育,通笔者也在师范高校探索《中华茶文化》8年教学,主要传授茶之“真、善、美”,重点参照要参考《中华茶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和《茶文

化》(中国农业出版社)[3]编写《中华茶文化简明讲义》分发给

选课学生。具体内容为:第一章,中国是茶的故乡;;第二章,茶的鉴赏;第四章,如何喝好茶(健康饮茶);第五章,茶文化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第六章,饮茶艺术;第七章,茶风、茶俗[2]。通过中华茶文化学习及茶艺修习,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中华茶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饮茶、科学消费的理念

茶的鉴赏是《中华茶文化》传授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茶之真”的内涵,主要让学生欣赏茶园美丽的风光,认识茶树,并

了解茶树的分类学地位,了解六大茶类的特点及市面上常见的茶叶在六大茶中的归属,并实践真假茶叶的鉴别技巧,普通家庭中茶叶贮藏保鲜方法,同时结合贵州十大名茶及中国十大名茶欣

赏,使学生了解当今茶叶的动态,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实力选购适合自己的茶叶,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健康饮茶也是《中华茶文化》传授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讲授与互动相结

合,让学生了解茶所含的营养成分及其明目、提神、醒脑、益思及抗氧化等保健功能,茶为健康之饮,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饮茶,如神经衰弱、贫血、孕妇及生长旺盛的小孩应减少茶叶饮用量,

严重患者甚至不宜饮茶。在每日茶叶饮用量方面也与学生们进行探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饮茶、科学饮茶的观念。

 

二、《中华茶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师范院校的学生承载着知识文化的传承作用,其自身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4].。参照黄晓琴等[5]的方法,近年对2个班的学生共160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通过《中华茶文化》课程学习对师

范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明显的提升作用。授课前大约71%的学生不知道有《茶经》这本巨著,17%的学生听说过,但不知具体内容,11%的学生知道《茶经》的内容,但没有读过,只有1%的学生读

过该书。91%学生不知道六大茶类,问及茶的分类时,学生答的是市面上常见的茶叶商品名,仅有4名家里产茶的学生知道茶的分类。对中国茶区分布、中国十大名茶、贵州十大名茶及泡茶水

温的了解更少。授课后,有85%的学生对《茶经》的内容有所了解,阅读《茶经》的比例升至5%,87%的学生知道我国的茶叶按传统分类法分为六大茶类,并能准确说出类别。也能区分名优茶

与大宗茶泡茶水温的不同,了解近年我国十大名茶,并知晓十大名茶是通过评选出来的,知晓贵州十大名茶。通过期末考查,学生对茶文化发展历史、茶歌、茶诗、茶词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表1《中华茶文化》通识课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百分比%)

了解茶文化的程度 授课前 

授课后《茶经》 12 85

六大茶类 9 87

茶区分布 4 81

中国十大名茶 3 86

贵州十大名茶 7 91

泡茶水温 8 95

注:调查人数为160人

三、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探索以弘扬中华茶文化为载体,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今道德

观相结合,有别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以茶礼仪、礼节,组

队进行沏茶技艺演练,增强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且培养实践

与创新能力,尤其在文科生占多数的贵州师范大学起到积极的作

用。表2调查结果显示,肯定通过茶文化学习提升道德修养的学

生人数明显增多,逐步肯定茶文化学习有利于自身形成良好的行

为规范,更愿意与同学交流合作,有益于身心健康。

表2《中华茶文化》通识课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作用(百分比%)

肯定茶文化具有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功能 授课前授课后

修生养性 24 47

社交礼仪 8 36

行为规范 31 52

团结互助 23 42

奉献精神 18 31

注:调查人数为160人

 

结语

师范类高校开展《中华茶文化》教学,以茶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为主要线索,重点体现茶之“真、善、美”。通过对茶及其文

化的学习,了解中华茶文化的精髓,体验茶叶的冲泡及饮用技法,通过茶艺、茶礼的实践,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及团结互助精神,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一片生活的宁静,也有利于和谐校

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陆羽.茶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

[2]黄志根.中华茶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刘勤晋.华茶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