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40

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篇1

关键词: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对接

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实现良好对接的重要性分析

从中国教育的实际工作来看,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积极推动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良好衔接,有效提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加强学生对于其中各个环节以及内容的深入理解,使得学生能够通过更加熟练的技能以及技巧的运用,继而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同时,应该指出,积极实现语言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良好衔接,也可以有效地培养汉语教师。丰富汉语教师资源,有效促进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出现断层现象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针对性弱

语言教育始于小学阶段,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语言教育可以被理解为是贯穿整个教育生活的重要阶段。但是,在汉语教育的各个阶段,教学的特点和改进教学的能力也存在差异。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都不尽相同,因此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语文教师在每个阶段都必须确定当前的教学目标,结合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当前的教学重点和目标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注重语言教学。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仅限于理论教学

对于语文教师要进行多方面的广泛培养,首先就是要明白实践的重要意义。理论知识只能够作为了解,最为重要的是技能,就是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进而能够提升实际的实践效果。实践的经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因此,在实际的汉语言教学内容中不应当只是将目光集中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培养能够实践的能力。在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以及手段的应用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作为教育基础,辅以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促使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的感知来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

三、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实现良好对接的方式和策略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使得学生本身的语文综合性能力受到限制,致使现有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与基础性语文教育两种教育模式的良好对接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想能够完善两者之间的对接,就需要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与方式来进行实现。

(一)充分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巩固汉语言文学基础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语言教育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应试教育的重点。针对于大专学生的语文教育进行深化研究就成为了当前教学体系中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从另一个角度看,汉语教育是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认识和建构,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则是对汉语教育的深入总结和进一步探索。因此,积极实现汉语与文学教育和汉语教育的联系,可以在各个方面积极推动语文教育的实践。它还使学生在巩固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同时,充分掌握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知识点。

(二)充分重视汉语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在发展汉语的过程中,教师应分析汉语言文学教育与汉语教育的重要联系和差异。同时,以此为基础更加完善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首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提升。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教师还应制定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提高语言素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积极寻求中国语言文学教育与中国教育的联系,并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内容,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达到提高学生文学水平的目的。

(三)全面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在进行语文教学基础性工作中,为了能够有效实现基础性语文教学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良好对接,就需要教师能够采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当代语文教学能够在工作基础上得到有效的运功,甚至可以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语言文学的接受能力,同时还能极大程度的通过照片与视频的展示来获得开拓视野的机会,继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实际的感知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信息获取的方式更加便捷,教师可以从网上获取相关的教育教学知识,并针对一些学生难以从书本以及课堂上接收到的知识进行拓展,这就为汉语言文学的教育与语文的对接性建立起前提条件。

(四)积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良好对接

在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以及手段的应用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作为教育基础,辅以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尽可能地进行与学生生活关联的实例选择,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以切实的感受来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与体会,促使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的感知来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对当前的课堂环境进行改善与调节,使学生不仅仅是坐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进行户外实践,使学生提高自身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理解的能力。

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篇2

第一,积极探索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结合性发展模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因此,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根本目都是要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虽然在在本质上有一定区别,但二者也存在许多共同点。总体而言,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是属于语言教育领域的,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例如,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一些教学理论等方面。这些相通之处能够丰富学生的见识,对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在实践方面有很好的对接点,二者要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在实践方面积极地探索与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结合性发展模式。另外,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方向一致,都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二者都注重对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一方面,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创设和开展的形式(实践讲座、社会调查等)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通过开设这些实践性课程不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建立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共同目标,不断创新实践能力的结合性发展模式,实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对接要求。同时,还要提高汉语言文学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在《中国大学生》杂志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文秘等。现实中汉语言文学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也涉及了许多新兴的产业领域,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因此,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广泛的。为了提高就业率和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提高专业的应用性,强化学生在“读”、“写”、“说”三个领域的技能与能力以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等,创建科学合理的相关课程体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培养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第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随着科技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程已经广泛的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远程教育及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形式与教学活动也随之开展起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于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育应该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从汉语言文学中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一般而言,汉语言文学教育涉及到较多的专业性知识,所以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教育阶段开展的专业课程,而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涉及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但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条件下,我国很多中小学特别是高等院校的语文教育已经基本能够实现多媒体教学,因此,会出现初中等汉语言文学教育断层高等教育阶段突然拔高的现象。而由于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以及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这为将汉语言文学教育融入语文教育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架起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将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更多地带入到语文课堂中。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多媒体教程强化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有着一定的文学底蕴和深厚的汉语感情。因此,在教育与教学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自身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树立先进、新颖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手段,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在汉语言课堂教学中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流行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提供新颖的素材。

第三,强化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教育。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在课堂教育、师生关系、教育价值理念等方面也有许多对接和相通点。例如,人文关怀教育。人文关怀一直是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关注的重点,因为,总体而言,不管是语文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都是属于文学的方面的教育。文学的教育要融入进学生的生活与心灵,因此,对于二者而言,在进行语文或者汉语言文学教育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教育,更应充斥着人文气息与洋溢着人性的光辉。首先,体现在对学生情感的关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来说应十分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操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素养。其次,体现在师生的关系上,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育手段活跃课堂氛,增加教学情趣,建立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和老师的交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完善学生的汉语言体系,不断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作者:徐景宏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基础部

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篇3

(一)缺乏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

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还停留在此基础上,缺乏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没有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有效对接[1]。各大院校由于长时间受到教育观念的影响,特别注重对语文理论基础的学习,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应该加强在文学素养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因而没有把汉语言文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点,更无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良好对接。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少

汉语言文学主要是通过实践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与运用,而各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比较少,课程安排比语文教学的其他内容少很多,实践内容也少之又少。本身汉语言文学是开发性的学科,不同于语文教学中的理论学科,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花时间探讨。比如一些诗词歌赋的创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通过长时间对文学素养的培养,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少,是制约汉语言文学开展的关键。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普及范围不广

汉语言文学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分支,是语文教学的实践内容。大学阶段对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会比中小学的多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普及范围很有限,而且会出现脱节的现象。在中小学阶段只是对汉语言文学有初步的了解,只是重视对语文方面的学习,步入大学才会对汉语言文学有进一步的了解,但是中间很多时间,没有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学习,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断层。

二、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策略

(一)加大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力度

语文教育不能与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好地对接,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不够。为了实现二者之间的对接,必须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力度[2]。首先是增加汉语言文学课程,加大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力度,重新学习汉语言在断层阶段的知识,而且注重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力度,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快发展,多媒体教学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多媒体,搜集更多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通过汉语言文学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对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开展是建立在语文基础知识之上的。如果没有基础知识做铺垫,汉语言文学教育就无法深入展开。以古代文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汉语文文学中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有哪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这些代表作都属于哪个风格,文章的寓意是什么。尤其是古代一些词语的含义,需要学生学习。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创造格式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些相同点,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都需要掌握。只有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才能多角度地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

(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素质教育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148-03

汉语言文学教学是目前高校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教育和培养的重要学科。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内涵的精华,在新的发展时期,承担着更加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既是新时期高校学科素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精神文化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手段,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通过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是新时期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1审美教育相关内容简述

1.1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而审美能力则是对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相关能力的总称。其中审美感受能力是开展其他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整个审美过程的出发点,作为审美教育的最基本内容,审美感受能力主要是指对审美主体的感官美感获得方式和方法进行培养的教育。鉴赏能力则是在感受基础上产生的对“美”进行辨别、理解和评价的能力,辨别能力则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和关键环节。想象能力是指通过对将外部感知的“美”与自身的知识、能力、经验等要素结合起来产生的精神美感受。审美创造能力则是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创造和创新的“美”,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审美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1.2审美教育活动

从上述审美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审美教育活动主要是指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要对学生的审美欲望、审美理想进行培养,审美欲望是刺激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重要推动力,而审美理想则是激发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主要动力,这两者是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其次,要对学生的审美心理进行培养,优秀的审美心理素质能够指导学生对“美”进行科学的感性认知、理性认识,并且能够在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后,审美教育作榻逃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式和内容,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特点,要发挥学生在审美教育中的个体差异性,创造出新意美,在审美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

1.3审美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美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体竞争力,审美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开展审美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情商进行培养的教育活动,而情商则是指导学生获得更好发展的关键要素,通过审美教育能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充实和完善,在学生良好心态培养和个体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审美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塑造和健全人格,审美教育活动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审美能力培养、道德意志力培养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构建等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系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使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塑造。另外,审美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摆正心态,正确面对困境,现代社会的发展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功利主义和投机主义,社会发展氛围比较浮躁,在这种发展背环境背景下,审美教育能够还原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帮助学生更好地摆脱物质、功利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摒弃功利之心,更加纯粹、自然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和自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真、善、美的鉴赏、想象和创造,实现理性思维的构建和伦理认知结构的完善,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困境,坦然生活。最后,审美教育活动的开展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独立人格,在高尚情操培养方面也能够发挥十分积极的作用。

2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思想;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策略

随着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性教育思想这种全新的教育理论为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开创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其突出优势在于教学评价方法和对话式教学方式方面。在新时期形势下,现代教育思想代表的是较为先进的科学理论成果,通过现代教育思想来完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可以为课堂教学的成功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现代教育思想的概述

1.内涵为了使现代教育思想能够在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深入的分析现代教育思想的特点,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必要的铺垫。教育理论一般都是在长期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形成和发展,在较大的时代、社会环境中衍生出来的新型现代性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化教育,是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时间段的真实反映。而现代教育思想主要是将理论性和实践性进行相互的融合,理论性的教育思想在教育领域中包含的是思想的范畴理论,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如果没有理论支持的话,那么实际的教育活动将无法谈起;实践性的教育思想主要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在当前教育领域中受到大多数教师的热捧。能够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相互融合,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当前的知识综合水平以及文化素养[1]。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我国当前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后续发展指明正确的方向,真正地彰显出现代教育思想的价值和作用。在现代教育思想具体实施时,需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所提出来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更加科学而有序地实施日常的教学活动,解决以往教学中所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全面有效地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2.结构现代教育思想属于时代性较强的思想体系,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解决在教学改革工作中所存在的多方面问题,其中包含了素质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思想等,构成新型的教学思路。在一定时期内教育思想要能满足人们对于教学的需要,从整体上推动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具备较为明显的前瞻性;另外还需要根据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现状,制定新型教育教学目标以及建构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等等,并且在内部发挥良好的监督作用。因此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技能和技术的全面分析,形成更加具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相互融合加强后续教育的效果以及提高水平。另外还需要根据教育实践和教育功能的特点,具备导向性和评价性。我国现代性教育思想和各方面实践教学内容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能够从整体上推动现代化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实际教学水平。3.意义在当前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日常教学课堂中,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思想的深入性解读。汉语言文学在我国高校属于历史比较悠久的学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后,再通过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全面提高当前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往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重点在于知识的讲述,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和文学、文化素养的养成。语言是需要吸收和消化利用的,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根据创设的相对应的情境,引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性思考。所以现代化教育思想需要结合在以往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积极地贯彻落实,以此来革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2]。在现代教育思想中要重点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只是单纯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要将知识和实践进行相互融合,使学生能够运用课堂中所讲述的知识内容,用于日常的学习和实践,全面提高学生当前的知识运用能力。在新型教学模式中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成为在实际学习时更加主动的一方。全面提高学生当前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各项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现状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开放大学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制定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多项专业的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的核心。以内涵建设为主线,完善课程建设的模式,同时通过开放性意识和法律观念来实现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适应新时期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专业发展的目标,构建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仍存在诸多的矛盾[3]。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课程选修设置还无法满足学生当前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同时一部分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存在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科和教学任务存在不均衡的特点,教师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比例仍需要提高,并且相关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的不足,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最后,科研方面并没有实现层次性的突破,一些科研项目还处于较为零散的状态中,并没有形成符合学校发展的集体特色内容,并且一些专业建设方面的投入资金是比较小的,并没有完善其中的考核以及激励目标,在培训机制方面还没有具备科学性的特点,这些都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仍需要相关学校加强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性分析,根据学校当前的办学实际来强化和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以及水平,更加贴合于学生当前的学习需要。

三、现代教育思想背景下的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

1.明确教育方向在开放教育汉语言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各个时代和思潮、各个流派和团体、个人的文学精神和发展内涵,全面地提高文化理论水平和当前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现代性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人格教育应当放在知识能力教育之前,并且把握住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本质性内容,进行教学的创新以及发展。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当前的现状,将历史和哲学等因素相互的融合,以此来让学生掌握基本性的理论知识,全面培养成当前的专业能力,健全学生当前的人格,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其次,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要加强学科的建设,突出本身的发展重点,开放大学要在内部搭建学术平台,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课程建设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加强的深入性分析,更好学科之间的沟通以及交流。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应用型文学艺术研究的课程投入,进一步的保证其本身的学术优势,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资源能够得到全面的整合。在后续工作中,需要将不同学科师资进行重新组合,搭建更加科学的研究团队,并且满足当前汉语言文学科研团队的建设模式,不断地扩大整体的教育范围,从而使得科研群体数量能够不断地增多。在研究方面能够具备特色化的特点,学术前沿性更强,有效地提高整体的教育效果。2.优化课程教育体系优化课程教育体系在教育改革方面的优势是非常突出的,教师需要先分析在以往课程教育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后再根据学生当前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提供更多的可能。汉语言文学课程通常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同一门专业课程不同年级无法自由地选课,因此学校可以通过选修课的自主性调整来帮助学生接触到一些特色的课程,并且通过学生跨年级的选修,全面激发学生当前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得学生的专业水平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强对人文通识课程教学和学习的优化力度,并且还需要转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研讨式和专题式等灵活多变教学方法,使这种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泼。另外还需要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完善,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相关课程必须满足长期性的发展要求,结合汉语言文学方面教学实际,做好校内外实践环节的相关研究,从而提高整体的教育效果。在实际教育中需要加强对教法、实训的优化力度,做好统筹性的安排以及指导,在规范化、科学化方面进行相应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教学方面,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进行相互的融合,定期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搞好调查研究。在科研论文写作指导方面,要培养学生对于资料的检索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科研论文写作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提高,进一步的完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全面地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3.建立学术交流平台我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在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建立稳定性较强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课堂中,可以邀请海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前来讲学,组织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以及交流,并且每年要承办小型的学术交流会,共同探讨有关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前沿问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定期举办读书会,或者是剧社等多种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创办校内的文学刊物等等,从而使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和水平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开展几个选修模块,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工具性和技术性,开展多样性的学生社团活动,并且还要加强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全面培育。另外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还可以和出版社进行相互的合作,在学校内部建立实践教学平台,搭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够通过实践性的平台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全面的提升自身的各项素质。教师在学生实践中做好科学的指导以及相关引导,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把握住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本质性内容,全面提高自身的学习素质。并且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相互融合,为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在当前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加强对现代性教育思想的全面融入,解决在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使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能够得到突破性的进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充分地保障学生当前的主体地位,并且还要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汉语言文学整体教学水平能够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巧玲.探究现代教育思想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J].赤子,2018(11):234.

[2]唐霞.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3):44-45.

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其教育理念主要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丰富多彩及教学方法的多种多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加扎实,文学素养稳步提升。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学生的审美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应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去鉴赏文学作品中艺术的表现手法及结构安排,再通过临摹仿写新的文章,有利于学生体验作者写作时的所思所感,形成高水平的审美能力。艺术是美的结晶,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观察、感受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当中,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时,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作为高校大学生,他们有着对未来美好的希冀,期盼着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要向学生介绍该专业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及对个人未来的影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将文学作品中的审美理念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去感受其内在的美感。学生在树立这样的审美理念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向它靠拢,进而提高审美情趣,巩固审美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挑战,它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全面提高自我文学修养,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将文学中的内在美传达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让学生全面感受到美的存在和美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

文学作品借助语言的作用,向读者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传达自己内在的思想感情。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文学作品中的内在含义进行深刻解剖,如此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将自己置身于作者创作时的处境中,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接受洗礼。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是引导性作用,需要有更高的文化素养,涉猎更多的文学作品,要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学论坛,定时开展研讨会议,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将自己对美的感受、领悟采用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教学中要把握作品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全面鉴赏的过程中抓住具体作品的个性特点,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在近几年得到了高校的广泛关注,但从其课程设置来看,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过分关注知识点的记忆和古诗词的背诵,几乎没有加入任何关于审美的内容。要将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达到融会贯通的理想目标,就必须把审美教育放在首要位置,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观察美、感受美,而不是一味地机械记忆。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时,要选取美学价值高的作品,符合学生审美观念的文章,同时要讲究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当然,感性认识和理性理解应该统一进行,让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感受其中的美育,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对美的敏感度,进一步实现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完美结合。

三、结语

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时刻变化的,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脱颖而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学素养至关重要。当然,目前高校也在进一步落实审美教育,极力倡导将审美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结合在一起,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同时,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获得新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素质,进一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审美教育步入正轨的过程中,我国国民素质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综合国力也会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2(7):292.

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汉语言文学 教育专业 实践教学 思考

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践教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这门课程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质,因此加强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有必要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必须不断的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和创新,还要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而学生也要在原有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新和改进自身的知识理论,从而有效的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促进实践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1改革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首要责任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是我国教育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传统的职业教育把让学生掌握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作为目标,把学生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作为要求。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人们的职业能力构成也必将有大的改变,社会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继承性应用,而是应通过自身努力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能够形成新方案、新产品、新创意,能够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应用。因而我们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应以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为主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2改革的目的

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围绕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所进行的社会调查;围绕各门课程教学需要所进行的专业调查和社会实践;围绕教学计划所进行的作业、作文、专业论文、毕业论文等写作实践环节;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进行的生产劳动、军训等;围绕专业技能所进行的技能训练;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所进行的家访、家教、扶贫帮教等实践环节。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一是通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建构更合理的能充分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改革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并建设一批优质课程;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师教育实践与社团、班级活动共筑“大实践工程”,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师职业技能。

3改革的途径

3.1转变观念,将实践教学新思想突出

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在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处于主置的是学生,而处于为实践教学服务的主导位置的是实践教师。实践教学的中心是学生主体,而作为实践主导的教师要围绕这个中心把工作做好。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的教学观念还也是较为传统的,并且向新观念转换的意愿也不强烈,不进行及时的教育理论的更新,并且具备的相关专业知识也不充实,所以这些高职院校的教师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知识不断老化、教学节能也比较单一,所了解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也不是很多,现场教学经验严重不足,因此造成高校面临着严峻的实践教学的困境。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各普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其思想较为活跃,具有丰富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但是其缺乏教学经验,不能够顺利的融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也不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那些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由于人事管理政策等问题的制约,很难走进实践教师的队伍当中。因此,不但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且要对提高专业素质的教师给予奖励,从而提高了教师实践教学的品质。具体的措施如下:首先改变思想认识,让任课教师认识到,汉语言专业的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也不能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将任课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彻底摒弃。其次,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高职高专院校一定加强重视,将实践教学的地位逐渐的凸显,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德才兼备和责任心较强的师资队伍是现阶段各院校应该着重培养的,这样一来,实践教学的质量才能够逐渐的上升,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走向实践。

3.2突出实践,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见习、试讲和实习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实践内容,该课程所进行的调查和训练活动、毕业论文和师范技能训练、校园文化等的依据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高职高专院校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是以培养能力为主,而实践教学的目标是能力的应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要保证相同,还要进行实践教学课时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能力训练的保证。还要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强化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等,构建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是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的。

4结语

总而言之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实践教学能够培养费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知识技能的积累也会不断地提高,而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也在逐渐的完善,所以说实践教学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祝德纯,周立群.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我见[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2]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

[3]刘之杰.强化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8(19).

[4]郑英玲.关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法课程教学的构想[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5]曹国辉.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8,8(06).

[6]郑献芹.对师专现代汉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06).

[7]张映晖,李玉鸽.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专科)技能培养初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02).

[8]李秋,曲鸿雁.高师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新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9(06).

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篇8

论文摘要:教育制度改革热潮在我国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国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语文教学在随后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实现对接不仅是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发展需求,也是适应新时期,新文化的发展需求。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第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参考语文教育的一些有效的实践方法,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另外,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二者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这样,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才能满足对接要求。

第二,实现多媒体技术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

在科技时代,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会运用到计算机信息技术或者是多媒体教程,远程教育也被广泛地运用到语文教育中,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形式,教学活动被广泛地开展起来。实现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其实就是强调语文教育应该更多地利用这些渠道从汉语言文学中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或者更多地借助多媒体或者网络等渠道从汉语言文学中汲取更多的语文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作品库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可以满足语文教学的许多素材收集及发展。另外,现在我国很多中小学或者是大学的语文教育已经基本能够实现多媒体教学,特别是高等院校,在汉语言文学多媒体教学方面,发展的比较完善。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涉及到较多的专业性知识,所以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涉及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高等教育阶段才会开展这方面的专业课程,这样就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断层,即初中等教育阶段断层,而高等教育阶段突然拔高,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有必要更多地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去。在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就为将汉语言文学教育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事实上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因此可以探索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更多地带入到语文课堂中去,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实现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通过多媒体技术架起二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第三,更多地实现人文关怀方面的对接。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不仅仅体现在二者关系的对接,还应该考虑语文,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课堂,与教师或者学生之间的对接。这种对接主要体现在对人文关怀方面的对接。人文关怀一直是现代教育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两个方面,人文关怀更应该被重视。不管是语文还是汉语言文学,他们都是属于文学化的东西,文学要融入学生的生活或者走进他们的心灵,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语文或者汉语言文学教育时,更多地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可以说,都充满一定的情感意识或者二者都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丰富人的情感,但是,实现这些功能,不管是汉语言文学教育还是语文教育,都需要增加教师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关怀,或者是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增加教学情趣,活跃课堂氛围等方面,建立学生和课堂的互动,促进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沟通。总的来说,人文关怀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另外,人文关怀对促进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发展来说,也是很有利的。

参考文献:

[1]蒋黎欣.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

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篇9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本文由

收集整理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第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参考语文教育的一些有效的实践方法,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另外,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二者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这样,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才能满足对接要求。

第二,实现多媒体技术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

在科技时代,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会运用到计算机信息技术或者是多媒体教程,远程教育也被广泛地运用到语文教育中,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形式,教学活动被广泛地开展起来。实现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其实就是强调语文教育应该更多地利用这些渠道从汉语言文学中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或者更多地借助多媒体或者网络等渠道从汉语言文学中汲取更多的语文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作品库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可以满足语文教学的许多素材收集及发展。另外,现在我国很多中小学或者是大学的语文教育已经基本能够实现多媒体教学,特别是高等院校,在汉语言文学多媒体教学方面,发展的比较完善。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涉及到较多的专业性知识,所以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涉及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高等教育阶段才会开展这方面的专业课程,这样就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断层,即初中等教育阶段断层,而高等教育阶段突然拔高,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有必要更多地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去。在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就为将汉语言文学教育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事实上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因此可以探索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更多地带入到语文课堂中去,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实现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通过多媒体技术架起二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篇10

关键词: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

开放教育主要是依托网络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实现师生的准永久性分离,实现同学彼此间的网上互动,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互动、体现专业特色的网上学习环境。对此,在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采用更加灵活的讲课形式

开放教育学生以社会在职人员居多,学生出勤率肯定不如普通高校。如果某批学生本来人数不多,而缺勤状况又很突出时,采取大班讲课的办法显然不合适。经过研究实践,可以得出结论,在出勤率好的时候应以教室授课为主,教室授课可以更加方便地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利于学生欣赏课件与集体讨论交流,而在出勤率不好的时候,则可以采用教师同学生间的面对面交流手段,或者教师同学生在一同浏览网络页面,制造出和谐的教学气氛。

有些汉语言课程文学性很强,如现代文学课、古代文学课等,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教师就要多讲,少提问,少组织讨论;有些课程理论性很强,如古籍导读、西方文学史论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就要与学生共同研究,合作学习,用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使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有些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如语文教学研究等课程,教师则需采用理论及实践相配合的办法进行教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很多都是中小学老师,用这种课程设计手段,能够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很强的实用性价值。

二、注重优化网上教学资源

1.精心设计资源内容,构建文学主页。

网上教学资源是构成网上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来了解教学内容,我们要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对电大及其他高校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梳理出适应本地学生需求的优质教学资源。文学类课程主要是为了传播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鉴赏力,通过构建文学主页对不同阶段的文学形式、文学作品和作家进行梳理,使学员对文学发展的脉络更清晰;通过诗文诵读、视频播放、名家名作讲评等形式,从情趣、审美等方面创设情境,调动学员进行网上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

2.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开设专题论坛。

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正常的信息沟通过程中,情感状况将影响信息沟通效果。网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面对的都是冰冷的、毫无情感可言的计算机,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或教学资源内容时要注重导语的设计,注重网络语言的交互性、风趣性。为了更好的体现网上资源建设交互性的特点,应开设专题论坛,如把文学课程按类别划分不同的专题,针对不同学员的兴趣点开展讨论,论坛主持教师对讨论的方向进行引导,及时回答学员提问。

3.建立图书资料索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图书资料索引是由专业教师搜集的本专业相关教学资料数据库和导航,如各类相关的电子杂志、电子报纸、学术性文章、影像资料、音频资料等,所有资料全部对学员开放,既扩大了学员的知识面,开拓了视野,也为综合实践环节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三、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

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一方面要在一定距离间隔的情况下重建教与学的关系,另一方面要从远处把一个教育环境置于学习者的正常生活环境中,特别是在学习个别化的前提下,实现教与学行为的重新整合。因此具体实践操作中,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和电大教学平台和获取教学资源;中文教育应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集中的网上课程培训,组织三次(学期的初、中、后期)大型网上课程研讨;教师每周至少上网值班一天,每周至少三次进入教学平台,登陆BBS,搜集回答学生的疑问;e-mail、电话应成为个别化辅导的常规手段;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集中面授辅导;尝试以双向视频系统组织论文辅导和答辩;利用计算机进行备课、制作电子教案,制作网页和Cai课件,进行网上教学。学生可以尽情地利用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教室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共享多元文化知识资源。

四、开展动态教学交流活动

1.明确教学主题。

成人在职学习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精心设计教学主题,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例如“关于《红楼梦》的语言特色”,书上说是“富有表现力”,但什么是“富有表现力”,很泛泛,很难使学生参与进来,但如果我们把问题分解,让同学们找出小说中“口语”、“方言”、“俗语”等例句,熟悉小说的同学可能随口就来,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

2.关注学生需求。

网上教学活动中之所以出现师生间“教”与“学”的孤独,原因之一就在于无人关注,尤其是作为求学者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因此,要求教师要仔细了解并认真分析学生的需求,既关注共性的问题,又要注意个性需求,激发学生上网学习的热情。

3.拓宽学生视野。

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作业讲评、期末辅导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此课前应把与主题相关的材料放在相关教学栏目中,供其自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引导,帮助学生了解相关问题的进展情况,关注学科的发展与前沿,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放教育为我们提供了终身学习的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努力争取为全国开放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为在开放教育学习的学生们全心全意地服务,营造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教学管理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