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0:38

市场经济的知识点篇1

目前,很多学校的高三政治复习都进入攻坚阶段。基础知识的复习、专项题型的训练以及答题的技能技巧,教师对学生的辅导都比较到位。但在限时训练和模拟考试中,许多学生的主观题得分仍然不令人满意,教师反复讲解的知识点还会有学生频频出错的现象。如何提高主观题解题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高三政治教学,认为利用“小专题”复习,可以有效突破主观题的解题瓶颈。

1.寻主题。从近三年的高考题及高考模拟题的主观题设问来看,很多设问都是从主题的角度进行的。

案例一:(2014浙江省第一次五校联考25)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然而法制基础目前依然相对薄弱。强政府弱市场是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产权保护不力、商业贿赂、地方债务风险等诸多问题与过度行政干预有关;我国企业每年所订立的经济合同的履约率仅为60%,每年因为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6000亿。

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针对材料中所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此题设问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市场调节的优点和局限性、规范市场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等。在这些知识点的框架下,根据材料的提示,我们可以寻找到有效的知识点并提出相应对策:

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改变强政府弱市场的现象,释放市场活力;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通过经济、法律等调控手段纠正政府过度干预的行为;

③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防止企业诚信缺失,规范市场秩序。

高中政治四个必修模块的主观题主题有很多。就《经济生活》而言,常考主题有:消费的知识、分配的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投资理财的知识、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知识、劳动的知识、就业的知识、维权的知识、价格的知识、企业经营的知识、国家宏观调控的知识、科学发展观的知识等。

2.组标题。如今的主观题设问中,用单元标题、课标题、框标题以及目标题做设问限定范围的题目越来越多。我们来看一道例题:

案例三:(2014浙江卷40)从再生造纸起家的B集团,遵循国家产业导向,把发展战略重心放到污水污泥处理及相关产业上,十年来投入10多亿资金对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工艺技术和配套设备,破解了污泥干化处置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B集团不仅经济效益良好,而且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得到社会认可。

(2)运用公司经营与发展知识,简述B集团华丽转身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公司经营与发展”是《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第二目的标题。这个知识点主要包括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公司成功经营的主要因素、企业兼并与破产等。结合材料,我们很容易筛选出与这道题有关的知识点——公司成功经营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将材料和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用规范的术语表达出来,一份满意的主观题答案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B集团遵循国家产业导向,把发展战略重心放到污水污泥处理及相关产业上,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了产业转型,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为当地生态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B集团的华丽转身对其他企业转型升级的启示是:要有正确的经营战略;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又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整理常考的各级标题,就《经济生活》而言,这本书的常考标题为生活与消费、多变的价格、多彩的消费、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生产劳动与经营、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企业与劳动者、企业的经营、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劳动和就业、投资理财的选择、收入与分配、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兼顾效率与公平、财政及其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秩序、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

利用“小专题”复习时,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整理知识点是前提,落实到位是关键。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讲授,学生记录。事实上,冲刺阶段的复习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从常考小专题的选择,到相关知识点的整理,甚至到参考答案的组织、展示和讲解都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要充当掌舵手就可以。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合作探究中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答题技能技巧的训练,定能使学生在主观题的解题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责任编辑:罗松涛)

我社现有少量《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年合订本,每份定价120元。如需要请直接与杂志社联系订购。

市场经济的知识点篇2

引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促进了当前经济市场的多元化趋向。企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复杂的开放环境,企业经济管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也面临着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随着网络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兴起,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从一定角度上说,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对于当前的市场营销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根据知识经济的内涵特征对当前市场营销策略进行科学的分析,探究有效应对策略,对于促进企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特征

现代经济管理理论认为,所谓知识经济,也叫作智能经济,是指建立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开发研究、生产分配及应用推广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它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以智力资源的拥有和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式。知识经济区别于以往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的经济,是与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理论。当前,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化与数字化的不断创新与开发,人类社会正逐步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具有科技型、创新性、市场化、应用性等特点。知识经济是在传统经济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经济理念,是在坚持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同时开发具有巨大潜力的资源来取代濒临耗尽的自然资源,是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式。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环境下以知识决策为导向受市场环境制约的经济形态,是以科技、知识、智力、信息等无形资产的投入为主,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

二、市场营销及其策略的重要性

市场营销,通常是指个人和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与价值以满足个体需求欲望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管理过程。交换是市场营销的核心,市场营销既是一种组织职能,也是为了相关目标而创造或传递价值、协调客户关系的管理过程。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立足于顾客需求为基点,根据实际经验判断获取顾客需求量和购买力信息以及商业期望值,并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营销在促进经济总量增长方面发挥着协调作用,通过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功能,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指导企业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风险,实现新型产品的不断开发创新和经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市场营销的发展,拓展了企业的市场空间。市场营销注重倡导企业经营与环境保护的系统性与协调性,注重企业经济在市场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市场营销的需求,促进了专业性营销调研咨询组织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运行。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更好地进行资源优化和配置,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促进了我国企业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三、知识经济对于当前市场营销策略的影响

(一)知识经济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知识经济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也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形成了消费者在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方面的个性化和理性化;开放性市场经济环境,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产品选择渠道,提升了消费者消费对象的可比性。

(二)知识经济对企业产品的影响。知识经济促使企业产品的外延与内涵发生了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开放性,导致知识科技、信息服务等都延化为商品,由于知识经济核心要素的无形性特征,以知识含量为基础的无形产品价值成为消费者的重要消费对象。

(三)知识经济对商品价格和分销的影响。当前以计算机网络通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创新,对于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商品价格信息调整与定位实现了快捷化沟通。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市场营销必须适应和应对网上交易销售方式对于传统销售产品方式形成的巨大冲击。

(四)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知识经济环境中,高效快捷的网络信息通讯形式促进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转型。相对于传统的受地理位置和时间约束的松散型市场营销管理模式来说,知识经济环境下的市场营销管理策略,应面向市场进行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转变。

四、针对知识经济对市场营销策略影响提出的对策

(一)创新营销观念。对于企业来说,营销观念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应坚持市场为导向,立足于顾客需求,依靠科技信息针对顾客需求进行新型产品开发,深化市场营销理念,面对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向,拓展产品的市场营销空间,树立全球营销观念,与世界市场接轨,是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

(二)创新营销策略。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创新主要包括产品、价格及促销的创新。企业产品价值的衡量是以知识含量为基础。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必须立足于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性能,合理的进行产品成本价格控制,扩展产品销售渠道,强化售后服务,并迅速占领消费市场为战略。

市场经济的知识点篇3

1、领导干部自身素质的影响。从我县科级干部现状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在理论素养、知识结构、工作能力上还显得不够适应。一是学习抓得不够紧,对市场经济知识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根据对200名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工作时间55%的领导干部忙于事务性应酬,8小时以外时间49%的是看电视,或在家休息等,主动学习市场经济等知识的仅仅只有4%;近55%的领导干部对资本市场运作,市场经济规律和特点知之不多,或根本不懂,即使学了,也是应付式。二是知识结构单一,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从专业结构看,我县科级干部所学专业中工业类、农业类、财经类的仅占27%,单一的党务型、行政型干部居多,经济管理型干部特别是复合型干部偏少,仅占21%。在干部考察和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60%领导干部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如有的乡镇领导面对农村经济落后的面貌,发展经济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只能维持“吃饭财政”,不能主动运用市场规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走市场化、集约化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三是缺乏实践锻炼和艰苦环境的磨炼。在抽样调查的党政领导干部中,从家庭到学校再到机关的“三门”干部占57%,其中在一个部门工作过的占44%,这些干部由于缺乏基层工作和多岗位锻炼的经历,客观上制约着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2、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所造成观念、习惯等方面的冲突。一是思想认识的冲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人们突破封闭观念,代之以开放性、创新性思维;要求领导干部打破条条框框,以市场运作为支点,“找市场,少找市长”,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而不要行政手段直接干预经济,干预资源的配置,要树立风险意识,破除求稳、怕乱的思想,以改革创新的观念,破解企业运作、城市经营、资本运营、土地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发展难题。二是工作方式上的冲突。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进行领导,所有权与经营权过于集中,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党政职责不明,政企职责不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领导者改变过去的工作方式,由单纯的分项目、分钱、分物,到科学预测、科学决策;由单一的行政手段,到尊重经济规律,行政、经济、法律、思想政治工作各种手段综合运用;由集中过多、统得过死,到下放权力,给企业应有的自等等。三是价值观念的冲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的领导干部受市场经济自身弱点和消极方面的影响,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信奉“有了钞票就可以,管他主义不主义”的错误信条,理想信念动摇;一些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实用主义比较盛行。据调查,18%的人认为“人生最大的愿望”是“有钱”,认为当今世界“金钱是万能,没钱万万不能”。大部分领导都希望到经济条件好的单位去任职,安排条件差了点的,就闹意见,有情绪;有的甚至把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运用到权力中去,搞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违法违纪行为。

3、外部环境的制约。一是学经济,用经济的氛围还不够浓。同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大多数干部还习惯于坐机关,吃“皇粮”,“小农”意识较重,缺乏浙江人那种“千山万水闯市场、千方百计创新业”的勇气和信心,干部群众有了点钱都用在建房子上,全县上下抓经济、谋发展的氛围还不是很浓。前几年,我县在机构改革中,大力提倡干部分流,倡导领导干部带头创办示范服务基地,都是讲的多,实际行动的少,效果不明显。二是缺乏实践锻炼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县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亲自参与市场经济的运作,决策锻炼机会较少;从企业情况来说,一方面领导干部想到企业去锻炼的较少,另一方面,领导干部“下企业”锻炼缺乏一定空间。几年来,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暂行条例》,我县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走向了领导岗位,但从企业、注重多岗位锻炼的干部提拔到党政领导岗位的比例不高。据统计,三年来,我县共提拔科级干部273人,其中从企业提拔的18人,占总数的7%,从单一岗位上提拔的195人,占总数的61%。

二、新时期领导干部应具备的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领导人才能力的提高。如何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使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首先,应明确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必须具备的几种能力。

第一,对市场经济知识的认知能力。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主动认知,实现向新体制、新观念的对接。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观念、新问题,首先要求领导干部加强学习,学习市场经济、外经、法律、wto规则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如何运用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知识和能力。

第二,对市场经济行为的统领能力。一是识别和判断能力。能够在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市场变化中保持清醒头脑,正确把握市场运行的主流和矛盾焦点,不为表象所迷惑;二是决断和决策能力。能够充分运用市场信息审时度势,遵循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形成正确的意见和决策,有与担任职务相适应的科学决策能力;三是应变和调整能力。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能够随机应变,及时调整,做到应付自如,于不利中抓住机遇,于被动中争得主动。

第三,对市场经济的规范约束能力。能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与依法治国、民主集中、公民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的消极负面影响,自觉抵御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倾向的能力。

第四,开拓和创新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使各个生产经营者都不会满足现状,势必竞相占领市场的制高点,使他们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从而激发人们独辟溪径,刻意求新。因此,要求各级领导从实际出发,敢试敢闯,做到观念创新、方法创新、体制创新,以市场创新带动生产创新,不断把市场经济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途径

1、加强教育培训,扩大“内存”,全面提高领导干部掌握发展市场经济的知识能力

同志在谈到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时指出:“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新观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领导干部进行“洗脑”、“换脑”,扩大和更新知识面尤为显得重要。

首先,明确培训目标。通过3-5年培训,使领导干部的知识结构达到4:3:3的要求,即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干部占40%,熟悉经营流通的经贸型干部占30%,工业型的干部占30%,从而在领导干部的整体结构上达到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

第二,改进培训方式。一是进行高层次培训。按照重点干部重点培训、优秀干部优先培训的原则,从岗位需要和领导干部自身能力与知识水平出发,依托国内名牌大学,借助名牌大学的师资力量,联合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提高市场经济驾驭能力。二是进行开放式培训。紧密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讲课授学,启迪思想,更新知识;每年选派干部到省外、国外培训学习。如,我县计划两年内派出200名年轻干部到浙江、厦门等经济发达地区跟班学习,时间1个月,采取到发达地区乡镇、企业任助理的方式,学习他们大开放、促大开发的理念,创新的工作方法和机制,高效的管理模式,让他们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经济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实干能力。目前,已派出30多名科级干部,取得了明显效果。三是进行实用性培训。改变单一依靠党校进行培训的办法,依托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作为培训基地,选派干部跟班学习,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第三,深化和更新学习内容。市场经济要求领导干部更新知识,争当学习型的干部。每个领导干部要通过培训、在岗自学等形式,系统学习市场经济、现代金融、现代管理、wto规则等方面知识,熟悉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规律和运作方式,特别要深入调查研究本地经济和市场发育的现状和趋势,选准本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点、突破口,明确主要抓什么,怎么抓,尽快成为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家里手。

2、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领导干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

由长期形成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一场没有先例可循的深刻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要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观念、新方法来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人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固定习惯和观念,成为一种“惯性”,阻碍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因此,要打破这种“惯性”,必须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冲出旧观念的束缚。如我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上,通过解放思想,树立主攻工业、发展市场经济的思路,抓住卷烟厂建设的有利时机,培植“龙头”企业,带动了酒业、彩印、包装、化工和板材等一批企业的发展。充分运用资本的市场运作,牢固树立全新的市场经济发展观念,采用生财市场化、聚资社会化、用财民主化的方法,解决了经济发展中的资金、技术、市场三大难题,以政府引导,进行市场化运作,大力发展芦林工业区;对国有企业实行“退城进区、盘活存量”,对县属企业实行拍卖、股份制改造、“二权置换”,全面推向市场,不但盘活了资产,而且增添了企业发展的后劲,促进了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工作方法创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全新的市场经济观,政府应明确该为企业干什么、怎么干,领导干部如何适应市场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积极探索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真正掌握领导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动权,更好地担负起改革发展的历史重任。如我县在城市建设上,树立新的城市经营理念,实行土地一级垄断,二级归口,三级搞活的方式,走“以路带房、以房养路,多元投资,滚动发展”的市场化开发、物业化管理的新路子,创造了城市建设的“广丰模式”,在全省进行推广。

第三,加强党性锻炼,增强领导干部自我“净化”能力。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加强党性锻炼,增强自身抵御能力,防止少数领导干部把手中的权力当作谋私手段,搞权钱交易,防止搞小团体和“一切向钱看”,防止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和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面前迷失方向。

3、积极引导,注重实践,提高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实践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大胆实践,注重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和锻炼干部。

第一,积极引导,努力形成抓经济,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我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结合县乡机构改革、干部分流,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抓经济,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强调“不抓经济发展的干部不是好干部,不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领导不是好领导”,在全县上下形成抓经济、谋发展的合力。最近,针对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不新、经济发展环境不优、机制体制不活等问题,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加快发展学习教育活动,着重增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促进经济大发展。

第二,实行领导干部与企业结对帮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的水平。每年选定一些企业,让领导干部与他们结成对子,一方面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参与企业的管理,了解现代企业运作的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县委、县政府每年都安排县领导与企业结为帮扶对子,要求各乡镇、县直各单位领导也要与挂钩乡、村企业、种养大户结对帮扶,为业主解决生产、技术和资金、信息方面的难题,不但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而且也提高了领导干部的实践能力。

第三,选派领导干部创办经济实体,培养领导干部投身经济建设的实践能力。允许领导干部参与企业股份制改造,根据本人自愿的原则,每年选派一些年轻领导干部与原单位脱钩,到国有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挂职锻炼,或自办经济实体、实行工资、职级、行政关系三年不变,三年后,愿意再干的,与原单位脱离关系,不愿继续干的,可以回原其单位安排工作,对确有能力,各方面表现比较好的,可以优先提拔重用。

4、坚持标准,大胆选用善于驾驭经济工作的干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需要一大批思想好、作风正、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敢竞争的领导干部来挑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担。要建立一支善于驾驭市场经济的干部队伍,就必须树立新的选人用人观念,这就要求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以改革的胆识和气魄,正确把握德才兼备标准,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标准新时代内涵,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组织保证。

第一,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大胆选用群众公认程度高,政绩突出的领导干部,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高,懂经济、会管理、改革锐气足、政绩突出,群众拥护的领导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

第二,注重选配有驾驭市场经济和复杂局面能力的复合型领导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首先要把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唱过主角,有统筹驾驭能力的同志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如,我县在今年乡镇换届中,有8名领导干部得到提拔,他们都是事业心强,工作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群众公认,在副职岗位上锻炼多年,实践证明,他们能够发展一方经济,带领一方群众致富,使乡镇工作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

市场经济的知识点篇4

关键词保护意识;知识产权;创新型;经济

一、关于知识产权等相关概念的描述

知识产权是一种对于自己创造性智力劳动依法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对一定的智力成果和在工商活动领域内产生的商业标记信誉等予以法律制度保护的制度。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产权的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知识产权是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合法权利,权利人依法有权利通过融资合作、共同开发等方式来获取经济利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指知识产权人、广大公众以及犯罪人等明确懂得自己依法享有的权利以及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依法去进行主动维权的意识。所以,我们首先应当尊重知识产权,不仅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也应当明确自己原创的知识成果应依法享有相关权利。其次,我们应当建立依法维权的意识,在自己的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主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掌握了知识产权知识基本常识的前提下,权利人才能依法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在自己的知识产权收到侵犯时,能够使用法律手段来依法维权。

二、我国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不可否认,保护知识产权在我国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挑战。我国不少民族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时,因为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不健全,在海外遭到其他企业抢先注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市场上盗版和“山寨”商品泛滥成灾,使很多正版商品的利益受损;很多作家由于忽视对著作权、专利权的保护,他人剽窃之后并以此谋利,使得自己的辛苦成果被他人占用。而消费者对于这样的侵权行为态度宽容,更有很多支持购买侵权和盗版产品的消费者,使得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变得更为艰难。在这种种事件的背后,均折射出我国公众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急需提高。所以在当代社会,提高全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仍是当前社会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知识产权意识有着丰富的内容,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创新意识便是知识产权意识的一个关键性内容。在知识经济时代,保护知识产权对于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一个文化产业的关键内容,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方面。创新作为一项人类高级智力活动,其衍生而出的文化产品具有很高的价值。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能够在根源上提高创造者的创新积极性,维护其合法权益,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我国有很多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如《著作权法》就是保护知识产权的一部重要法律。《著作权法》有着明确的条文规定表明,其立法目的是鼓励创新以及维护创新者的合法利益。创新型文化产品具有创意成本高、投入大,但模仿成本却很低的特点。因此,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创新型文化产品很容易被盗取创意。商家为了经济利益,通过非法手段复刻出与正版产品相似的盗版或“山寨”产品,造成了市场上盗版产品泛滥成灾,侵犯了原创者的合法利益。长此以往,原创者的创新积极性会受到极大的损伤,从而逐渐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对整个社会都将造成难以预估的损失。

三、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在全面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前提下,针对中国国情做出的重大决策。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着快速发展的趋势,人民生活水平的方方面面也在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也因此奠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基础。但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现实社会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不足等。所以,为了应对现实,我国必须依靠创新,走一条自主创新、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发展道路。也只有如此,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我国与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还比较弱,很多真正的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所以仍然依赖着发达国家的技术进口,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要想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不仅需要国家的政策倾向与资金支持,同样也需要公众的认同与努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公众认识到知识与创新是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巨大财富。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可以为创新者提供很好的法律保障,维护其权益,促进其发展。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可以大大提高公众的自主创新积极性,推动文化产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高全民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可以使公众更深一层的了解知识产权,促使公众在知识层面上对于保护知识产权有着更为系统的了解。与此同时,在深刻了解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能够明确自己依法享有哪些权利,并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主动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同时,提高全民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还有利于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各个方面改革的不断完善与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断发展进步。而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特点,市场是最重要的调节手段,所以各个市场主体为了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势必会在市场竞争中运用各种手段来获利。所以,市场经济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来规范市场行为,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是规范市场行为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较为薄弱,由此导致市场上出现了很多不正当竞争的现象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盗版和“山寨”产品在我国市场上大为流行,很多消费者对此也保持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支持购买盗版产品,这一点也正说明我国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消费者的默许态度也纵容和助长了盗版市场的繁荣发展。但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无论是贩卖还是购买盗版和“山寨”产品,均是侵犯原创者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这种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当竞争经营者的正常利益,也在客观上扰乱了经济发展秩序,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提高全民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维护和健全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有助于帮助各市场主体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有秩序、有条理的竞争经营,并在整个社会群体的共同努力下,促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健康有序。然而我国市场上存在的“集体无意识”的侵权行为,也正说明我国公众对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知之甚少或视若无睹。所以,我们不光要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更要培养公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对于物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而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物质的发展。所以,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引导思想。在这样的意识下,我国公众才能懂得依法维护自己和他人知识产权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2001年11月10日,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是世界贸易组织适用于各个国家的一个重要法律协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往来更加密切和频繁。因此,在我国与国际市场结合的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国公众必须提高自身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从而能使中国更好的参与国内国际竞争。

(三)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是个人生活与发展的实际需要

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实际的现实意义。2006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不可能有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就是鼓励科技创新。”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建立完善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需要各方力量尊重知识,尊重创新,需要公众懂得依法维护自身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合法权益,并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懂得依法维权。我们不仅需要他人尊重我们自身的知识产权,我们也需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相对于其他产权,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存在。其他财产因为都是具体可见的,因而大家对这种有形资产有着比较明确的保护意识。与这种有形资产相比,知识产权的界限和规范显得并不十分明确,所以社会公众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也显得相对淡薄。在当代社会,知识是一种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大多数原创型产品都有着很高的创作成本,这样的创新型产品很容易被剽窃创意,然后大批量的生产盗版和“山寨”产品,以谋取经济利益。为了保护原创者的创新积极性和经济效益,提高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依法维护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是指懂得知识产权的基本法律知识,并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不被他人非法使用,一旦发现自己的知识产权受到他人的侵犯,应立即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权。公众应当明确知识产权的维护是需要通过严格的法律程序来确认执行的,例如创新型产品的创作者应及时按照相关法律去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知识产权和具体资产的产权不同,有着容易被模仿和抄袭的特点。所以一旦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出现,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时代,提高全民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健全保护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是促进我国创新型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由于我国公众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还不强,所以部分民众对于各种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现场熟视无睹、置若罔闻,而这样的纵容态度也助长了盗版市场的发展。在当代,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很多现实的挑战,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其中一项。我们需要重视保护知识产权,提高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保护创新者的积极性与合法利益,然后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程小燕.我国公众知识产权意识现状及培育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毕秋野.论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法制视点.2013(12).

市场经济的知识点篇5

一、专利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

高新技术产业是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高新技术是指那些对于一国经济、军事有重大影响,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并能形成产品或产业的新兴技术或尖端技术,其显著特点是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潜能。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是高新技术成果在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的基础上,逐步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及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国家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经济、科技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

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要支柱,专利作为知识产权中的重要内容,对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对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品抢占市场,具有战略意义。专利是指一项发明创造,经法定程序,由专利权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它是一种产权或财产权,这种权利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对发明技术的自身保护。一项技术一旦申请专利并被授予专利权后,无论这项技术通过何种方式公开,均是在法律保护下的公开,任何人也不能随便使用。另一方面,就是对市场的占领。一种产品只要被授予专利权,就等于在市场上具有了独占权,未经专利权人的许可,任何人都不得生产、销售该专利产品。专利有很重要的占领和保护市场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关贸总协定中制定了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定后更加突出了,它把对专利的保护与国际间的贸易相挂钩,强化了对专利的保护力度。

“入世”后市场竞争的关键不是关税壁垒,而是技术壁垒,技术壁垒的后面是专利,靠专利形成的技术壁垒是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由于专利意识淡薄,我国多家科研机构集体研制成功的“青蒿素”(从青蒿中提取的单体化合物,是治疗疟疾首选药),没有申请国外专利,投放到国际市场后,被国外机构化验出产品化学成份,并稍加改进后,申报专利,获得了相当可观的产品销售利润和专利收益。专利意识淡薄使得我们多年研发的科技成果和经济收益糊里糊涂地拱手让人。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随着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的逐渐消失,专利对保护民族产业、保护消费者利益的作用更加凸显。主动而充分地利用专利所提供的法律保护,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利用专利情报分析市场和对手,则可以推进技术开发水平,利用专利抢占市场,能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国际化的进程。

二、专利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手段

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离不开技术创新和市场,如果离开这两个基本条件,不进行技术创新就没有高新技术的产生,高新技术产品失去市场就不能创造效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专利作为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的有力武器,为风险很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凡是获得授予专利权的高新技术,在产业化过程均可受到专利法的保护,高新技术可以在专利的保护下,预留市场空间,从市场上获得较高利润,从而弥补了开发的投入,又为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产品技术创新积累了资金,推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依靠专利已成为世界各国谋求技术创新、抢占市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获取收益的重要手段。

1、专利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

当今国际竞争的核心,就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正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于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必须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产品才有竞争力。技术创新和专利是高新技术产业生命树上的并蒂莲,在竞争中,技术创新、专利的获得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柱。专利具有战略性,它加速了高新技术的发展。专利具有排他性,有效地制止了相同产品的重复生产,使得开发者可以回收投资和获得回报,使得市场竞争变得有序化,从而有效地鼓励开发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从世界各国情况来看,应为技术创新建立一种长期稳定、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国外几百年专利制度的历史和国内十几年的实践都已充分证明,并且还将进一步证明,专利是维护市场经济公平有序竞争、推动和保护技术创新的强有力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有效机制。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税于2010年和2020年降为零,市场产品的竞争将主要是知识、质量的竞争。专利通过依法给发明创造者的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了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在医药领域,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新药品就不会被发明出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研究结果表明,全世界最新的发明创造信息,90%以上首先都是通过专利文献反映出来的。在研发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运用专利文献,不仅能提高研发的起点,而且能节约40%的研发经费和60%的研发时间。在市场经济中,专利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激励、调动、保护、推动作用。

2、专利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抢占市场

在专利保护日趋国际化,关税壁垒逐渐消除,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仅仅研制出了高新技术成果还不足以拥有市场竞争优势。一项新技术的产生,并不代表创造者就占有这项技术,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的权利才是占有,只有取得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申请专利就意味着占有这个专利技术的市场,就能获取丰厚的收益。例如,在钕铁硼这一领域,中国、美国、日本的研究水平相当,但由于我们不重视专利保护,没有及时申请专利,结果让日本抢了先并抢占了市场竞争优势。由于我们不拥有DVD核心技术的专利,我国每生产一台DVD,就必须付给专利发明国4美元的费用,仅国际6C联盟已查收我国DVD厂家专利费达30亿美元。美国硅谷有很多研发性的高科技企业,特别是生物制药企业,就是靠专利吃饭,正是依靠科技领先和实施专利创造、使用、保护,使美国处于世界政治、经济霸主的地位,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这也是世界上一些经济、科技大国强国,同时又是专利大国强国的缘由。如日本每年发明专利申请达40多万件、美国20多万件、德国15万多件。

专利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规则是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运作的,其根本出发点就是保护和鼓励技术发明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大公司利用专利企图垄断技术进而垄断市场,而中小企业则可以通过专利战略,突破大公司的垄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由我国科学家创造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其核心技术“高分辨率汉字字型发生器”申请了欧洲专利和中国专利,正是由于这一项专利引发了一个产业的革命,使印刷工业从此告别了“铅与火”,进入了“光与电”的新时代,并且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电子出版系统为主导产品的北大方正集团,实施这项专利技术后,产品迅速占领了国内外电子市场,专利产品的销售额在企业总销售额中所占比例超过50%。

3、专利可促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市场竞争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专利中得来的,专利极大地提前了竞争的时间,在研究开发时期就提供了保护,为抢占市场,遏制竞争对手提供了先机,专利权人就可以独占一方市场,获得比其投入大得多的回报,从而继续新的发明创造,促进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海尔集团在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份额,进而成功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就得益于较强的专利意识和促使专利技术产业化的良性循环机制。海尔专利产品“小小神童即时洗”洗衣机已推出第九代产品,每一代产品都形成了全面专利保护。两年间,这种型号的洗衣机已累计销售150多万台,销售收入13.2亿元,在国内微型洗衣机市场占有98%以上的份额。“专利--市场化--获得效益”的良性循环在海尔得到落实。

三、加强专利工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

入世后,在国外跨国公司整体性进攻接踵而来的形势下,作为创新资源最聚集、创新机制最活跃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当尽快地担负起建设知识产权高地的重任,要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逐步转移到科技创新求发展上来,把知识产权作为二次创业的战略核心,作为提升原始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抢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举措。一是加强知识产权宣传和培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大力加强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特别是对高层次、战略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同时,对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在专利等知识产权方面的素质,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知识产权竞争。二是加强行政执法,保护专利人合法权益,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形成重专利、以专利抢市场的格局。三是做好企业单位专利战略试点工作。以重点企业集团、民营科技企业和成长型中小企业为重点,开展企业专利战略的试点,建立和完善企业专利战略,提高企业专利战略实施水平,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形成独占市场的竞争优势,带动并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高新技术企业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要切实加强专利保护意识。一是导入专利战略管理。一方面要注意尊重别人的专利权,另一方面还要立足于技术创新,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技术,认真做好专利检索的信息工作,避免国外已经专利公告而我们企业还在埋头实验室研究的尴尬局面,减少科研重复投入,或通过利用专利的新颖性等特殊要求对一些外国专利产品提出异议,突破知识产权保护的限制,有效地保护自己。二是把握专利申请时机。专利申请的时机对于企业至关重要,国际上许多大公司的做法一般为每发现一个新技术就申请一个专利,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贯穿于研发的整个过程。我们应借鉴这些好的做法,跟上国际的步伐,对有市场前景的成果一定要申请专利予以保护,然后再进行生产试验和申请生产许可证,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专利化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

市场经济的知识点篇6

关 键 词:知识,社会,均衡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众多共知的。但知识毕竟是由人来创造和运用的,而每一个人又都是现实和具体的,不是抽象和空洞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人类的一般特性。所以,知识与社会就存在一个如何均衡的问题。这里的均衡其实质就是知识人(从事知识的生产和运用的人)和社会的利益分配如何合理化的问题。

知识与社会的均衡,核心就是使知识和社会之间满足如下条件:知识的边际私人收益=知识的边际私人成本;知识的边际社会收益=知识的边际社会成本。

但在现实中,上述条件并不总能得到有效满足,其原因是几方面的。首先,知识人也是“经济人”。“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这里主要是针对经济市场上的主体而言的。公共选择学派将“经济人”范式拓展到政治市场,指出政治市场的主体,如政治家等,也是“经济人”。个人参与政治活动的目的也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其行为也是以成本-收益分析为依据。这种对人性前提的有效拓展使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研究更加深入。这里笔者认为,在知识市场(本文所指知识市场主要是指知识以及与知识生产、消费等有关活动的总和,类似于围绕知识所产生的各种活动的总体。这里知识市场与信息市场、技术市场等不属同一层次的范畴。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可纳入到知识市场来进行分析,但知识市场是一个总体性范畴,有着比信息市场和技术市场更广泛的外延。如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等就只能属于知识市场。知识市场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且与社会大系统是一种互动共促关系,但自身又表现出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上,包括知识活动的各个方面,也都是由与在经济市场上和政治市场上一样性质的人来进行的,所以,知识市场的主体――知识人也具有“经济人”的一般特点。由于知识的崇高性,人们可能会很自然的推演到知识人也是“圣徒”。其实,知识与知识人是两会事,二者并不等同。知识是知识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所以,知识的崇高并不等于知识人的崇高。另外,知识与道德也是两个不同范畴,所以,知识人也不等于是道德人,有知识并不等于有道德。一般而言,知识人从事知识行为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其效用函数值的最大化。知识人也时时在进行着成本-收益分析,在每一次的行动中,算计着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这里,知识人的收益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一般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数,但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是所有主体的共性。

其次,知识在现实中也是表现为一种权力形式。知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从绝对的意义上来讲,知识就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成果的总和。从相对的意义上来讲,知识就是一种信息不对称。你有我无,我对你就是学习,你对我就是传授知识。分工制度的深化,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现象。据有局部知识的专家们,别人请他们运用知识,其实质就是请他们运用权力。在这情况下,就有个权力如何运用的问题,弄不好,就会存在权力的滥用。当然,知识权力相对于行政权力等而言,只能是一种软权力,但这种软权力对社会的杀伤力不仅是巨大的,而且是持久的。

再次,对知识产品的收益测定十分困难。由于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是一种无形收入,所以,测定知识在产品中的贡献就十分困难,从而为知识分配制度的建设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人一般会倾向于高估知识产品的价值。每一个知识人都会说:知识是无价之宝。

第四,由于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在现实中对知识的需求度一般会过知识的供给度。按照经济学一般原理,当需求超过供给时,需求者剩余会减少,而生产者剩余会增加。所以,随着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人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越来越主动的位置。农业社会的不均衡表现为土地所有者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占据优势地位;工业社会的不均衡表现为资本所有者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占据优势地位;知识社会的不均衡很可能就是因为知识所有者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占据优势地位而造成的。这里的优势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所有者在利益分配上的优势,其原因就在于所有者的要素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

上述四方面的原因表明:知识与社会的不均衡既存在可能性,又存在现实性;并且随着知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果没有完善的知识制度体系来协调,这种不均衡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目前,在我国,由于正处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阶段,有许多方面的制度亟待建立和完善;所以,这种情况也客观上加剧了我国存在的知识与社会的不均衡问题。这种不均衡主要有如下若干方面的表现。

1.一些知识人充分利用知识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特点,为自己尽可能谋取私人利益。如有的医生在行医时,一方面要考虑为病人治好病,另一方面也在算计着如何从病人处谋取最大可能的个人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他就有可能会利用自己在医疗知识方面的一切信息优势对病人进行一些“必要”的“引导”,从而诱使病人多付给大夫一些医疗费用。再如有的人在科研中不是自己去研究,而是拼凑和抄袭,这里实际上也是利用了知识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特点,打了一个“时间差”和“空间差”,借此胡弄一部分人,沽名钓誉,为自己谋取私利。

2.知识权力与其他权力相结合,共同谋取私人利益。这里,一种情况是知识权力与经济权力相结合,知识权力为经济权力撑腰,经济权力对知识权力分红。如一些经济学家和某些利益集团互相勾结,共同损人利已。这些经济学家表面上看是在利用自己的经济学知识为国家经济问题进行把脉,实际上是在利用自己的知识权力为自我利益把关。还有一种情况是知识权力和政治权力互相勾结,知识权力堕落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如御用文人之流就属此类。这些人可以把谎言“证明”成“真理”。其目的就是要为当权者的行为寻找合理性,同时也可为自己谋个一官半职之类的。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人纯粹演变为赤裸裸的“经济人”,良心和正义对这些人几乎不起任何约束。

3.一些知识人滥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行政性学术权力。如一些博导招生,不是招有权的,就是招有钱的,再或者就是为自己招个情人之类的。再如一些评委在评职称或评奖中,不是以学术水平和成果质量为准则,而是以关系为准则。等等。

针对知识与社会的不均衡问题,如何防治,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下面结合我国在改革与发展中知识与社会存在的一些不均衡问题谈几点思路。

1.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知识水平,这是消除知识市场信息不对称性的一条有效途径。如到医院看病,如果你自己本身就掌握了较多的医学知识,这时,大夫利用信息不对称对你的“诱导”可能会被你识破,从而使大夫的谋利行为得到遏制。同时,如果大夫意识到你也掌握了较多医学知识,这时,大夫本人也可能倾向于更真诚的为你服务,而不是其他。所以,提高全社会的知识水平,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促进知识和社会均衡的实现。

2.反对知识市场中的绝对垄断主义,提倡学术自由竞争,提倡平等对话。知识市场与经济市场一样,也有一个垄断与自由竞争的取舍问题。完全的垄断只会导致知识市场的低效率,同时,也为知识人的溢用权力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完全的自由竞争又会导致知识市场的运行成本太高。所以,理想的状态应是垄断竞争。一方面,一定的垄断性可带来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一定的竞争性是产生学术创新动力的重要源泉。

3.提倡行业自律。针对我国情况,可考虑成立各种知识团体联合会。如医生联合会、教师联合会等;教师联合会下面可再成立教授联合会,教授联合会下面可再设立博导分会等等。这些知识团体联合会其性质可定为半官方半民间,政府可给予一定的运作资助,并制定相应的规范予以约束。这里,各团体联合会也应制定相应的自律公约,以此约束本团体的知识人。这种自律性质的联合会有两方面作用:一是有利于国家层面对知识人的控制;二是有利于知识人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当然,自律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但也会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

4.尽快建立和完善知识制度体系。这里核心是要完善知识成果评价制度。要尽可能推广匿名评审制。要提倡不同地区专家相互评审,如北京的成果,可考虑更多的吸收地方评委;某一地方的成果,可考虑由另一地方的专家去评审。这里社会科学的成果鉴定要比自然科学的成果鉴定有着更大的弹性,所以应重点针对社会科学完善成果鉴定制度。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制度的制定应充分考虑知识人的“经济人”特性,先“小人”,后“君子”,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并且越具体越好。同时,制度的制订者应保持中性原则;否则,制定出的制度只能是低效率或无效率的,甚至有可能产生负效率。另外,制定出的制度应最大限度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这里核心是要为利益受损者制裁违规行为提供最大的制度激励,这是提高制度执行效率的有效保证。

5.尽快走向知识市场的法治化。一方面,我们要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走向法治化;另一方面,在知识领域,我们也应尽快走向法治化,这也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可考虑制定如《文凭法》、《招生法》、《考试法》、《科研成果评审法》等法律。从法律上制裁目前存在的一些学术腐败问题。再如目前存在的十分严重的学术抄袭现象,也可考虑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予以约束。同时,在知识市场上,既要做到有法可依,又要做到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这样才能真正使法治落到实处。目前大家讨论的“甘朱”事件等,都可以通过有关的法律来解决。知识市场的法治化可有效约束知识人的不良行为,是促使知识和社会达到均衡的必要条件。

6.净化外部环境是保证知识市场有效运转的重要条件。一是要尽快完善市场秩序建设,加快向成熟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进程。二是要积极推进政治体制创新,政府职能要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如果能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那么,通过反作用力,对知识市场本身的健康发展也是一个有力促进。另外,良好的环境可有效阻止知识权力与经济权力、政治权力的互相勾结,从而使知识权力不正当的扩张能得到有效遏制。目前,我国知识市场产生的许多不良现象,除了知识市场本身的原因外,与外部环境的不干净也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是经济市场仍然缺乏必要的秩序。如诚信的稀缺,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一些违规者得不到应有的制裁,等等。秩序的缺乏客观上为知识人提供了不正当的牟利空间。二是体制的不顺也为知识人与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的互相勾结提供了许多机会。三者互相利用,发挥“规模经济”和“分工”优势,共同瓜分名和利这两块“蛋糕”。另外,政治生活中“政治人”的腐败,也促使了知识市场上知识人的腐败攀比行为。有学者研究指出:目前我国腐败已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意识,似乎干任何事,想到的不是运用正当途径,而是通过“歪门邪道”的办法去办事,如通过拉关系、走后门办事等。在这样的环境下,部分知识人也就很难洁身自好,要谋求个人利益,就得同流合污。这里主要原因是在体制不顺的情况下,若某一个人发现用不正当办法办事比正当途径更省事,成本更小,这时,就会鼓励更多的人去用不正当办法办事,从而诱致社会整体锁定在一种不良行为的循环中,使社会呈现出一种整体无效率状态。由于知识人向来是社会发展的“旗手”和“代表”,所以,知识人的“乘火打劫”和同流合污,意味着社会伦理底线没有了最后一张牌,这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

7.针对目前我国存在的知识市场的严重混乱局面,国家可考虑来一次专项治理活动。一是突击清理一下知识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二是彻底查一查目前学术领域存在的一些腐败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归类;三是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利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知识市场。

参考文献:

1.「美R.K.默顿:《科学社会学》,商务印书馆(北京)2003年11月第1版。

市场经济的知识点篇7

关键词:思维网络;微观着手;内化升华;切入点

一、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构建网络

学生应对高中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等知识要熟悉准确掌握。教师要让学生准确掌握这几个基本点,然后才能进行逻辑思维引导,以线串点,然后再进一步进行发散思维。经过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及运用掌握知识点,构建知识的网络,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点就不是散的,而是一个逻辑整体,也不会因为死记硬背而带来短时记忆的痛苦。

例如:高一《经济生活》中,“市场经济”是一个重要的知识考点。对于这样一个考点的把握,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相关知识要素的记忆,而应该找出这一知识点相关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抓住思维线索,也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事情来加以讲解,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会更加有学习兴趣,学习起来才会更加主动。最后得出思维线索:“资源配置―市场经济―市场秩序和规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节”的知识主干引申到具体知识点线和网络。从总体上构建这一知识思维网络。

二、夯实基础,理解观点,内化升华

1.理解知识观点

例如:要突破“市场经济”这一知识观点,一是先要抓住“资源配置”这个中心词,从为什么资源要合理配置,怎样才能做到资源的合理配制的问题为契入点来进行研究;二是当市场调节时,能使资源流向最需要的领域,要结合:“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获利大―扩大生产,反之,就缩小生产”,资源从缩小生产领域流向扩大生产领域;三是还要理解其内在的原因是价值规律所起的作用。要准确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他的目的就是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举一些实例来让学生进行思考,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

2.把握相关联知识

例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握上,不仅对他的含义和特征上的理解,还涉及公有制、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同等等。这些都首先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一个知识的整体性,有一个知识网络。这样在讲授知识时,才会将相关知识进行一个逻辑联系,让学生在知识获取的同时,在大脑中建立一个知识构架。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掌握技巧

1.掌握解题技巧

针对客观题(选择题)而言,依我看有七个步骤:即是;读、分、看、找、排、比、核。具体如下:

(1)认真读题。明白题目是在说明什么事情,而不能一看到题目就急于下手做题,一定要先审清题。(2)分清层次。要明白题目是基层含义,不能不仔细思考就做题,往往忽视题目的深层含义。(3)看清要求。读懂题,思考请,记下来就要动手做题了,在作答案前,一定要仔细阅读题目要求。(4)找出关系。指的是找到题目(题干)与题肢的内在联系,例如,有因果的关系、有说明指向性的关系、有说明意义的关系、有说明正确与错误的关系等。(5)确立排除;特别是对于一些自己把握不是很准确的题目,要选用这种排除法,这样做起来会更轻松,在排除最不可能的、最不正确的选项、答案之后,然后在最有可能的几种选项中进行仔细思考再进一步排除。(6)加以对比;进行选项之间的对比为的是进一步得出正确的答案,在不断的思考中,对比中选出最佳答案;(7)核实验证。

2.掌握解答方法

这是对主观题而言的,做主观题,我认为基本要求要“四化”:(1)解答要序号化;(2)字迹要规范化;(3)观点要明朗化;(4)阐述要条理化。这是夺取高考高分必要的前提条件。只有经常做题,然后不断地做总结,将好的经验记录下来,在下一次解题中加以运用。

市场经济的知识点篇8

【摘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与市场经济稳定发展关键时期,为促进法制建设与市场经济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即墨市场建设服务中心在所辖各大专业市场中加大普法力度,通过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逐步提高市场商户们的法治意识,深化人们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引导商户学法、尊法、守法,从而推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本文将以中国即墨市场为研究对象,从市场经济背景下法制建设的重要性着手,分析与研究在现阶段如何做好法制建设,完善市场经济环境。

【关键词】法制建设市场经济环境中国即墨市场

我们知道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体系的维系,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法律的引导、规范、制约和保障。在市场经济中,经营者、消费者也经常会遇到一些困惑的涉法事宜,为更好的优化市场环境,即墨市场建设服务中心加强对所辖的中国即墨服装市场、即墨小商品城、即墨市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等八处专业市场法制建设,在各大专业市场中加大普法力度,引导商户学法、遵法、守法,从而推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进一步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针对市场经济中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有必要对怎样做好法制建设与优化市场经济环境展开研究。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之所以要加大对法制建设的重视,主要是由于法治在市场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市场经济的本质即法治经济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与以往不同。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促进公平公正化的实现,有必要加大对法制建设的重视。众所周知,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较大,缺少了法律的支撑势必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而法制建设也可以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这也就决定了市场经济的本质实际上是法治经济。对于市场经济而言是一种权利本位经济,只有在法制建设相对完善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完善的过程中,法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法律的作用下各种矛盾可以得到顺利解决,商户与供货商之间、商户与商户之间、商户与广大消费者之间的纠纷也可以在法律的影响下解决,避免了违法操作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市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应加大对法制建设的重视。

(二)法治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

任何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今天,法制建设更是不可缺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人们为促进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经常会以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方法实现目标,这样一来很容易出现损害他人利益的现象,这时就需要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解决与调解矛盾纠纷。随着法治经济的实现,国民经济建设将得以稳定发展,不至于出现增长过快或过慢的情况。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所以,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加强法制建设就成为重中之重。

二、市场经济环境下法制建设对策分析

即墨市场商贸业是即墨乃至青岛地区的龙头产业,在社会转型发展的今天,即墨市场经济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更好的应对当前法治社会环境,在法制建设、完善市鼍济环境备受重视的今天,中国即墨市场也要紧跟国家步伐,联系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措施做好法制建设,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做好法律宣传工作

法律宣传是做好法制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建设时期,人们是否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作用。所以,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机构建设力度,为其提供优秀人才,充实财力,并要求该机构定期或不定期为群众举办法律宣传讲座,同时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如工商管理部门应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法律知识讲座,将与商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传播出去,提高商户的法律意识,且为商户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且将真实案例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或将案例改编成小短剧等形式加深群众印象,为法制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基础。此外,在法律宣传工作中还要打造高精尖法律宣传队伍,从政法大学挑选合适的人才,并定期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每隔一段时间深入到群众中进行实地走访,了解他们的法律意识,为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对法律的正确认识,法律知识宣传人员可以将与之相关的法律手册发放给他们,并告知其在遇到问题以后需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样也可以有效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既可以保证群众合法利益不受损失,也能促进法制建设顺利完成。

此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要做好法律宣传,还要将大学生作为宣传对象。众所周知,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以后会选择创业,中国即墨市场中很多商户都是大学毕业生,且大学生比重较大,那么在大学生还没有走出校园以前应对其进行法律宣传,逐步提升他们的法律责任意识,这也是实现法制建设的有效措施。

(二)提升广大商户的守法经营意识

商户能否守法经营是影响法制建设可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人的各种行为都会受到思想意识的影响,如果商户有良好的守法经营意识,那么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法制建设也将顺利完成。所以,为促进法制建设,应加大对商户守法经营意识的培养。在中国即墨各大专业市场中不仅有内地商户,也有外地商户,但在中国境内所有商户都要遵守我国法律法规,商户每日都在和广大消费者进行交易,尊法、守法、依法经营是每个商户必备的素质,建设法治市场,诚信市场,和谐市场将会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所以,市场经济背景下要做好法制建设,一定要提升商户的法律意识。为实现这一目标,市场管理人员在市场营业期间应通过广播不间断的为商户播放相关法律知识,同时定期与消防管理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等联合举办法律知识宣传讲座,在讲座中应为商户播放真实案例,让他们了解哪些行为是有悖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步骤有计划的提升广大商户的守法经营意识。另外,在提升商户守法经营意识的过程中还需要纠正商户不正确的思想观念,鼓励商户在遇到法律纠纷以后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是私下通过违法的手段处理,这样不仅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甚至会将自己置于不利之地,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提升广大商户守法经营意识的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诉讼观念。

此外,相关执法部门也要认识到在法制建设,完善市场经济环境中商户所具有的作用,在帮助广大商户养成良好守法经营意识的过程中也要做好严格执法,在接到商业纠纷案件以后应立即做出回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开展调查与研究,严肃处理违法犯罪分子,保护正当商户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不仅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性,这也是有效增强商户对执法部门工作认可度的有效方式。

(三)推进商户更好的进行法律学习

只有商户在学习好法律知识以后才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才能为法治社会建设增添动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促进法治社会建设,应将商户作为重点教育对象,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他们参与到法律知识学习中。可以将商户之间常见的纠纷作为法律宣传案例,如两个商户之间为赢得更多客源,会通过无限降价的方式竞争,这样的行为属于恶意竞争,很容易导致市场混乱,不仅会损害对方利益,自身利益也会受损,而这种行为也属于违法行为,如果商户并不了解这一法律知识点,便无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不了解这种行为是违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更不了解应该向那些执法机构举报。在将这些内容讲述给商户以后,商户就会认识到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并学习相关法律。

另外,在商户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还需要遵守民法、商法以及经济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都对商户经营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商业是我国重点管理对象,如果商户不了解这些法律法规,很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触碰国家法律法规,也容易在商业竞争中因缺乏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而输掉商机,所以,相关部门应让广大商户认识到在商业经营中各种法律法规对商业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自觉学习这些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为商业活动的顺利推进,法制建设的完成奠定基础。在商户学习与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以后,违法犯罪的经济行为将大幅度下降,例如可以让经营农副产品的商户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和弄虚作假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同时也会成为与违法行为做斗争的重要力量,这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有一定好处,市场经济环境优化与法制建设的目标也将一同实现。由此可见,商户学习好相关法律法规无论是对市场经济还是法治社会建设都有一定好处。因此,应加大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为市场经济发展奠定法律基础。

三、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市场经济环境的完善离不开法制建设,法制建设也需要得到市场经济的支持,所以,应促进法制建设与市场经济环境完善共同推进。文章分析了市场经济环境与法制建设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做好法制建设的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士带来有效参考,真正做好法制建设,促进市场经济环境优质化和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来和,张留顺.“制度伦理”与市场法治[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01).

[2]崔平政,w华.甘肃省农村市场法治建设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07).

[3]卫兴华,黄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法治轨道上运行[J].经济学动态,2015,(01).

市场经济的知识点篇9

[关键词]知识营销知识创新内涵特征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资本,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企业的发展逐渐从依靠资本积累转向依赖于知识的积累与更新,这就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困难:一方面技术发展加快,知识型产品成为市场主流;而另一方面,广大消费者知识增长的速度,特别是专业知识增长的速度相对较慢,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认识水平远远跟不上技术发展速度。这种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存在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营销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基于这种原因,一种新的营销理念――知识营销,应运而生。

一、知识营销的内涵

知识营销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立场、理解和需要出发对知识营销强调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概念内涵也自然有所差异。通过分析2003―2009年有关知识营销的论文,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知识营销的基本点,以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营销的概念。

1.知识营销的主体是企业;客体是由企业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理论上说,任何产品都可以作为知识营销的客体,但市场实践中知识性产品更适合采用知识营销)。

2.知识营销的目的在于向消费者推介产品并实现销售,最终实现企业效益、消费者知识增加和客户满意及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3.知识营销的实现途径是在产品的营销过程中,通过对产品或服务附加知识价值、提高潜在客户的相关知识,从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动机。

4.知识营销不仅仅是一种营销理念,更是一种实践中可以灵活运用的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营销的基本理念可以用于多种产品或服务的营销实践,这种时间又必须服务于其时该企业的整体战略利益和管理过程。

综上所述,可以将知识营销定义为:企业主体在营销过程中,通过对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附加一定的知识价值,并对其潜在客户进行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从而实现产品销售和客户满意,进而在企业整体战略要求下实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消费者知识增长的有机统一。这种市场营销理念与实践的统一就是知识营销。

二、知识营销的特征

知识营销作为符合知识经济市场特性的营销新理念,是对社会营销观念的丰富和发展。它通过产品的科技创新和创新产品的科普推广,从而培育和创造市场营销活动,从广度和深度方面拓展了企业的市场营销功能,是现代市场营销的新趋势和新特点。

1.知识型产品与知识化营销方式的相结合,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营销产品逐步被知识型产品所替代,而知识型产品则要求知识化的营销方式,以知识推动营销,这样既可以在营销活动中让消费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和消费素质,又可以为他们树立新的营销观念。并且企业在生产、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更要注意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知识含量,通过知识营销与消费者形成共鸣的价值观念,进而建立起稳固的供(给)消(费)关系。

2.在创新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强调创新的重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特征是以全面发展不断创新为依托,以丰富多彩、不断发展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为核心,诱发了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地缩短;竞争环境的激烈变化和市场的全球化等一系列问题,并且要求企业为顺应社会飞速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因此,知识营销要求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不断创新,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实现既包括制度、观念、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又包括营销观念、产品、渠道、组织、方式的创新,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3.企业与消费者相互学习,不断获益,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种依赖于知识的积累、生产、扩散和应用的新型经济时代。美国麻省理工商学院教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在知识社会里一个企业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是竞争成败的关键,而团体学习和个人修炼将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一方面由于知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功能复杂,怕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企业就必须对消费者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使消费者学习到必要的基础性知识,消除其消费障碍。另一方面,由于知识资源的共享性,企业也可向消费者、同行甚至社会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吸取好的经验、方法,完善自己的营销管理过程。

4.信息技术既拓展了企业的营销空间,又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产业,尤其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和普及,使企业生存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将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对于制造商和中间商来讲,利用互联网络可以以最少的资本投入,将市场拓展到最大的空间,并以较低的成本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消费者来讲,利用电子交易和网上购物可以节约购买时间,降低购买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需求。由此可见,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营销中的应用,将使市场营销的目标市场选择、市场调研、营销组合策略等各个环节发生重大变化,形成新的营销格局和模式。

5.知识营销实现了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利益的完美统一。

在知识营销过程中企业通过不断地向消费者传递各种产品和技术的新信息,做好各种服务工作,确保消费者的正确使用,让消费者不仅从直接的使用中获益,而且还从中得到文化、知识等精神享受。以顾客满意、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长期发展作为目标的知识营销既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又满足了消费者的要求,也为社会带来了整体文明水平和知识素质的提升,实现了企业、消费者和社会利益的完美统一。

知识营销整体特征如图1所示。

三、知识营销的发展策略

知识营销的出现和兴起,标志着由于知识经济而引发的经营环境进入新的阶段,是企业适应资源环境由经济资源为主变为知识资源为主的必然结果。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知识与经济的一体化,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依靠企业创新和企业的知识资源才能赢得市场。知识营销为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企业只有尽快地深入了解和掌握新时期营销的新特点、新策略才能在新时期快速多变的经营环境中求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1.培育新型营销理念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和个人都需要转变营销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满意为经营宗旨,重视市场需求变化,通过传播知识和传授技能来诱导消费需求,赢得市场。这就要求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多增加知识含量,使消费者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使消费者感到同样的付出,可获益更多,从而产生购买欲望。培育新的营销理念首先要从企业的高层做起,然后再向全体员工灌输这种理念,潜移默化使之渗入到企业的各个方面,使全体员工在行动上体现这种新理念,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

2.打造新型营销人才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营销要求营销人员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千变万化的需求,了解市场的发展趋势,对技术创新带来的营销观念、营销策略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还要将自己培养成为洞悉消费者行为、熟悉业务分析的专家。同时要在思想上形成一个明确的观念,那就是自己是企业与客户间的桥梁、是企业通过知识而创造并获得价值的催化剂。营销人员不仅仅要把客户对企业经营有利的知识传递给企业,同样也要努力挖掘与企业或企业产品有关的知识并扩散给自己的潜在客户,在客户的心理上形成对企业有利的影响。并且企业应通过创办知识营销培训学校,强化营销实践性,以国际营销人才交流的方式,发展、创造出一批现代知识营销人才,为企业在未来竞争中,提供人才保证。

3.实行新型营销渠道

知识营销要求对企业内外部的环境变化具有灵敏的感知能力,对顾客的需求能迅速做出反映。而在传统的营销渠道中,企业不得不大量借助于商、批发商、零售商等诸多中间环节才能实现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移,这种长渠道的传统营销策略虽然实现了广泛分销,但过长的营销链条增加了企业的流通费用,并且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扁平化的营销渠道使更多决策权下放到最接近顾客的一层,使其能对外界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这无疑使企业的营销效率极大提高,资金周转速度不断加快,市场竞争力逐步加强。并且,扁平化的销售渠道可以拉进企业与市场的距离,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降低了企业的市场风险。

4.开发新型营销产品

知识营销的特点在于向公众传播知识,扩大潜在市场,从而达到营销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高新科技,努力开发新产品。产品技术含量越高,对现有市场升级换代的作用就越大;产品的个性化也是知识经济的特点,营销策略也要相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顾客进行特定的设计,使其产品、服务适应客户的消费特点、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用各种广告宣传和促销手段,不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创立名牌产品,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使消费者能够根据企业的“名声”和“印象”来选购产品。

5.开展新型营销方式

网络营销是知识经济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方便、快捷、有效的营销方式,其优势显而易见,它集声音、影像和文字信息于一体,具有及时性和互动性,能够提供给顾客及时充分的商品信息,并同时实现顾客与企业之间的直接沟通。企业通过网络供应信息,使顾客可随时调阅检索。企业也可以通过网络去主动检索顾客的需求信息,并根据用户要求对产品做出改进、创新。网络为企业和客户之间建立了一个即时反应,交互式的信息交流系统,拉近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极为重要的交易方式。

6.建立新型营销关系

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产品中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结构层次上的营销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结构层次,即企业与顾客之间在技术结构、知识结构、习惯结构上吻合,从而建立起稳固的营销关系,使顾客对厂商及其产品有一种深度认同感,成为产品长期、忠实的消费者。一位市场调查人员在为英特尔公司做市场调查时发现,某公司购买的一种存储芯片几乎全部来自英特尔公司,而且表示以后也会从英特尔公司购买。因为他们和英特尔公司有长期广泛的业务联系,对英特尔公司非常信任,已经习惯于从英特尔公司购买芯片了,形成了牢固的结构层次上的营销关系。

四、结束语

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的急骤膨胀更显日益的浓烈,这为我们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提供着无限的想象空间,为刺激需求,扩大内需提供又一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营销途径。所以,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应该是在研究消费者已有的需求之同时,更应把握市场发展的新动向,通过创新去创造和引导人们的需求,不断地开发消费需求的潜力,推动消费需求不断扩张,不断升级,让脚下的路越走越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营销将会使商机无限!

参考文献:

[1]许刚.浅论知识营销[J].当代经济,2009,(3).

[2]郑学益,杜升武.知识营销――21世纪营销新概念[J].福建论坛,2007,(211).

[3]王玉.浅谈知识营销及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报,2005,(112).

[4]philipKotl.er.marketingmanagement(tenthedition)[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冷克平,郑爽,邢凯旋.知识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比较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2).

[6](美)拉格斯(彻Gurgles.R.),(美)霍尔特休斯(Holtshouse.D.)著,吕巍等译.知识优势:新经济时代市场制胜之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7]JohnQuench著,王方华译.案例选编.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吴泗宗,盛敏.市场营销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

市场经济的知识点篇10

一、知识经济催生知识城市新理念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和资本是决定生产的两个主要因素,而知识、生产力、教育和知识资本则被视为体系外一些无关紧要的成分。但随着上个世纪80、9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继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以后,诞生了“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之上的新型经济”(oecd)。这种被称为知识经济的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人力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等(科学周刊,李春芳)。就在知识经济处在快速发展之际,作为知识密度最高的城市,无论是步入后城市化时代的西方国家,还是处在城市化起步和快速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城市失业率居高不下;城市基础设施得不到合理使用和维护;空气、水资源和噪音带来的环境污染严重;由无家可归和犯罪导致的社会冲突变得更加尖锐”等四大矛盾,且越来越尖锐复杂,直接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上述种种矛盾,城市社会学家、知识管理工作者和城市管理者深知,处在知识经济浪潮中心地位的城市,只有强化“以知识为基础”(knowledge-based)的知识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城市资源,加速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人力资本的战略地位,才能促使城市全面升级,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和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正如新增长理论(romer,1986;1990)认为的那样,在一个城市,“技术和知识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因素,而人力资本则是gdp增长的核心”。一个城市要想拥有持续的竞争力,成为“智慧摇篮”的孵化器和扩散中心,就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的知识含量。比如在美国,被喻为“符号分析师”(symbolicanalysts)的知识工作者已经超过60%,“以知识为基础”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纽约、旧金山、芝加哥等,已经超过80%。

在全球知识经济快速成长,城市面临承载力超负荷运转之际,2004年9月,世界一批知识管理工作者和知深学者会聚巴塞罗那,出席了“e100圆桌论坛”(e100roundtableforum),以知识城市(knowledgecitv)为主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会议发表的“知识城市宣言”(knowledgecitymanifesto)就其定义和衡量标准有了明确的界定。从此,知识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进入国际城市发展的视野。

何谓“知识城市”?知识管理运动(kmmovement)之父,知识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ic)理论的奠基人之一leifedvinsson教授认为,“知识城市”就是“一个有目的地鼓励培育知识的城市”。而另一位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margarethaines教授在论证伦敦作为典型的知识城市时指出,“知识城市”是一个在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战略上执行一项有目的地鼓励知识培育、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提升创造力使命的城市。

而衡量知识城市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有途径让知识为广大市民所使用;公共图书馆网络系统符合欧洲制定的标准;所有的市民能够使用新的通讯技术;所有的文化服务设施能够适应中心教育的战略;拥有一份报纸,阅读水平达到欧洲的平均水平;学校的网络系统能够与艺术指导相连,并能够辐射整个城市;尊重市民文化的多样性;城市街道具有文化服务的功能;拥有足够的场地和资源,以供社区和团体开展文化活动;市民中心对多样性开放,使人们能够建立起面对面的直接关系;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能够表达意见的便捷工具和手段。由此可见,知识城市强调的是城市的知识化、网络化、虚拟化、人文多样性、知识资本和竞争力。它应该是一个“创造力城市”(creativecity)、“科技城市”(seieneecity)和“数字化城市”(digitalcitv)的最高合成(synthesis),是科学与艺术和谐统一的城市。

二、全球知识城市范式及其特点

知识城市的理念诞生10多年来,已经涌现出像伦敦、曼切斯特,巴塞罗那、都柏林等一批具有全球知名度的知识城市典范。

(1)全球知识城市范例

1.伦敦:以城市“创新引擎”为先导提升城市品位

伦敦既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的世界名城,又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知识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五大城市圈的全球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伦敦则把目光转向“知识城市”的打造,其典型标志就是充分发挥业已存在的“城市创新引擎”(urbaninnovationengine)功能,强化世界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1)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伦敦是世界金融、保险、股票交易中心。目前城内共有500多家银行,银行数居世界大城市之首,仅外国银行就有470家,每年外汇成交总额约3万亿英镑,是世界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同时,伦敦城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收入成交额每天可达500多亿美元,占全世界欧洲美元成交额的1/3以上。伦敦城拥有保险公司就高达800多家,其中170多家是外国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伦敦股票交易所为世界4大股票交易所之一。

(2)完善的文化艺术基础设施。伦敦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信息交流和传播业发达。数百家各类大小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展览馆、市民中心和伦敦大学的60多个学院,以及皇家舞蹈学校、皇家音乐学院、皇家艺术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遍及整个城市,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构成的文化多样性,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伦敦著名的《泰晤士报》、《金融时报》、《每日电讯报》、《卫报》、《观察家报》、《周刊》等报刊和英国广播公司(bbc)以及路透社,每天都是世界的关注的焦点。

同时,伦敦市政当局更是以打造知识城市为契机,充分挖掘利用“城市创新引擎”新的内涵,以文化艺术活动为依托和纽带,通过在本市或是直接走出去等方式,举办各种文化、艺术、科技博览、教育交流活动,来增强伦敦作为典型“知识城市”的品位和影响力。据统计,仅2006年伦敦各种重大的文化艺术活动就应接不暇,其中,喜剧活动11场、家庭活动23场、电影活动11场、歌剧节9场,体育赛事24场、重大事件8场、舞蹈活动4场、节庆活动24场、各种展览36个,音乐活动39场,戏剧活动64场、古典和传统艺术4场,始终让城市的主人和外国访问者感受到艺术无处不在,知识无处不有。

(3)四通八达的门户。门户是知识城市便捷性的象征。伦敦拥有希思罗和盖茨维克两个国际机场。而希思罗机场是欧洲客运量最大的机场,平均每分钟有一架飞机起降。市内9条全长414公里的地铁干线,延伸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极为方便。除此之外,通信服务、公共汽车服务、出租车服务和港口服务堪称世界一流。正是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完善的基础设施,发达的教育和金融服务业,便捷的门户交通等,使伦敦成为世界信息流、资金流和人才流的中心,每年来此从事商务和旅游的人数达到800多万人。

2.曼彻斯特:创意产业成为知识城市的核心源

英国老牌工业化城市曼彻斯特自2004年以来,不断创新,制定出赢得未来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蓝图,旨在让曼彻斯特成为“创意产业之都”。为此确定了两大目标:即确保城市的复兴计划得到认同和支持,使之成为一个震撼性的文化和知识之都;鼓励本地市民围绕五大主题踊跃参与文化活动。即:(1)文化之都,建设、持续发展文化基础设施,保护文化投入的利益;(2)文化与学习,确立文化在学习、提高教育水平中的角色地位;(3)文化大同,鼓励市民参与文化活动;(4)文化经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经济;(5)文化营销,协调开展各种营销活动,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更为重要的是,曼彻斯特深刻地意识到“21世纪的成功城市将是一个文化城市”;“文化是知识经济中至关重要的创造力”。因此,城市当局和利益攸关人自觉把发展文化产业和“知识城市”战略放在城市发展的核心地位上。几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全球知识城市的典范。

3.西班牙巴塞罗那:文化成为主导知识城市的原动力

巴塞罗那是欧洲最早实施知识城市理念的城市。早在1999年,巴城市政委员会在充分认识由知识城市带来的新挑战之后,及时制定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规划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新信息和知识经济的时代,把巴塞罗那建成欧洲城市群落中以知识为基础的主导城市,即知识城市。为此,市议会还任命了一个委员会,成立了专门办事机构,来实施该计划。从此,巴塞罗那所有的机构,如市政府、商会、经济社团、就业组织、贸易委员会、大学等,都全力投入实施这个战略规划,仅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就高达215位成员。该机构执行委员会还及时将战略规划的内容格式化,落实到具体部门组织实施。值得注意的是,在知识城市发展战略中,该市将文化视为“城市创新引擎”,强化文化与社会的凝聚力(socialcohesion)和原动力,具体目标包括:强化巴塞罗那作为文化内容产业的制造商;将文化打造成社会凝聚力的主要元素;使巴塞罗那融入到数字文化的浪潮之中;重新激活巴塞罗那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巴塞罗那的各种元素统一到单一的大都市的文化空间;使巴塞罗那进入国际版图的视野。

同时,市政当局十分重视私营机构在实施知识城市战略中的作用,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向它们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如先进的通信网络,能源基础设施、运输系统等,二是鼓励它们为“知识城市”进行房地产开发,充分享受平等的机会。

经过几年努力,知识城市的理念和目标很快成为该市其他如文化、旅游、城市开发等的部门的共同行动,全市160万居民和200多个组织参与到了巴塞罗那知识城市战略,从而也改变的就业形势和产业结构,目前,从事知识型服务人员占就业总人数的已经超过65%。4.都柏林: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增强城市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濒临爱尔兰岛东岸的都柏林弯的都柏林,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是一个衰退的工业城市,经济状况异常严峻,产业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人均gnp只有60%,远远低于欧洲的平均水平;失业率居高不下,教育水平也很低。要想把这样一个城市转变为知识城市难度可想而知。市政当局在爱尔兰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紧密依托地方发展机构,汇聚各方力量,仅用不到十年时间就成功地将城市转型为一个典型的知识城市。他们的主要做法是,通过结构性和系统性的努力,采取吸引高科技跨国公司到该市投资,使外资公司的总数超过1000家;提供廉价、受过良好训练的劳动力;减免或降低税收(企业税仅为12.5%,远远低于英国的31%);强化教育投入,1985年以来,政府在教育上的公共开支增长了150%,并一直是政府制定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时的首要开支。如今,爱尔兰还实现了免费大学教育,成为目前世界上15-29岁年段人口在校就读率最高和人均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为了进一步实施知识城市战略,进入21世纪后的都柏林又制定了加速城市/社区的更新;完成立法和政府框架的现代化;进一步制定具有竞争力的税收激励政策,推动大学与社区教育运动,加强在信息化基础设施领域的有效投资,如建立起为市民和公司提供高效、便捷的网络服务和数字枢纽(digita1hub),让市民、媒体专家和商务人员之间建立起新的连接等一系列新的措施。

另外,爱尔兰中央政府在改善组织结构和都柏林的平衡作用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制定了支持城市转型过程中强有力的指导原则,特别倡导其他爱尔兰城市要以都柏林为先导,推动地方开发机构的创新。同时,加强国营和私营部门的合作关系,共同克服困难,以强化都柏林作为全球成功的知识城市的地位。

除了上述这些知识城市的典范之外,目前世界上更多的则是把目光集中在制定和实施21世纪“知识城市”的战略规划上,如墨西哥的蒙特利尔市(monterreycity),市政府把建设“知识城市”列为政府五项优先实施的工作之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市(melbollmecity)制定了到2010年把该市建成“知识城市”的宏伟蓝图;巴西的圣保罗则以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和强化学校的教育网络来打造“知识城市”;美国纽约市则在改造旧城区中以激活中心城区为目的,加强地产经济、创意产业的培植,使城市转型为充满活力的象征经济(symboliceconomy)的发源地,对美国其他城市的转型产生重要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印度的海德拉巴得、埃及的开罗、德国的法兰克福、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瑞典玛尔墨、丹麦的奥里桑德地区(oresund)以及波罗地海沿岸12个国家的城市,都制定了“知识城市”发展战略。

(2)成功知识城市的主要特征

从上面几个成功的范例中不难看出,知识城市在执行硬性标准的基础上,一般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1.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城市的开放性和资源的整合性,优先构架城市自己的网络,并及时与全国性、区域性和全球联网,形成知识资源共享的网络。

2.强化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知识城市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使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知识型服务经济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占有主导地位,例如上述几个城市的比例都早已经超过80%,其中伦敦的比例达到86%。

3.注重城市的多样性(diversity)和广域性。多样性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特点,其中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一个城市要有特色和个性,就必须以博大的胸怀接受不同文化,并创造条件使之融入到城市的主流文化之中,发挥“创新引擎”的功能。

4.城市创新生态环境优良,公共空间多元。创新生态环境首先来自于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城市文化价值的广泛认同感;其次是要增强城市“谁的文化,谁的城市”的魅力,促进城市“从地区性到全球性;从公共到私人机构;从在种族与人种上同一性社区到多样化的社区”的目标;再次要使城市成为一个空间合理,功能齐全,进出便捷的“和谐人文社区”、“知识创新区”、“文化创意之都”和“休闲娱乐生态区”。

5.资本市场完善,机制健全灵活。知识资本是知识城市活力之源。因此,一个知识城市必须充分挖掘城市自身的特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载力,营造良好的条件,广纳国际性的大公司将总部落户自己的城市,以构建起区域性和国际性的资本市场和运营中心。同时,在完善资本市场中,尤其要重视“知识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科学的计算体系。

6.切实做好人才移民和人才储备。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典型的知识城市总是把吸引人才放在突出的位置,制定包括住房、福利、薪金等在内的优惠政策,广纳国际性人才,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7.充分发挥“了望塔”的作用。知识城市既重视现阶段的目标,也不忽视未来城市的发展。因此,许多知识城市一般都建有城市“未来中心”(centerofthefuture),以此为模板来制定城市未来30年以上的发展蓝图。

总之,一个成功的知识城市,“不仅仅是新潮俱乐部、展览馆和酒店的所在地,也应当是专门化的产业、小企业、学校以及能够为后代不断创新的社区所在地。”同时,还应该“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是一个独特风俗习惯、思想自由和情感丰富的实体”。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路径

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2006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以及超过43%。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城市人口将达到60%,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的80%将居住到城市。

我们在感受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城市化并不都是繁荣和幸福,生态环境的破坏、贫富差距的扩大、资源的耗竭、社会冲突和国际经济政治危机等问题都在困扰着中国,正演绎着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通病”。例如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着空间布局欠合理、规划滞后;功能单一、模式老套;支柱产业缺乏竞争力,文化失缺;社会矛盾突出,体系不健全等。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应该更加注重知识的含量和城市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一些有条件的城市应该紧密依托业已形成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形象优势等,以国际成功知识城市为榜样,深化城市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走知识城市发展的新路径。

(1)我国哪类城市可以转型知识城市

国际上成功知识城市的实践经验证明,并非所有的城市都能够打造成为知识城市。因此,必须结合实际,有选择性的确定一些母体城市来进行转型升级。以全球知识城市的视野来看,我国下列几类原形城市完全可以走“知识城市”发展之路。

1.政治经济之都(political-economiccapitals)。越来越多的实证表明,在全球经济中,政治力与经济力紧密相连。在经济力方面,主要表现资本的聚集和产生高回报的能力。根据harvey和sassen的分析,包括媒体巨头在内的绝大多数跨国公司一般都把总部设在少数全球经济之都,因为他们能够有与政治权力亲密接触的便利机会,甚至影响外交政策的选择、贸易协定和信息暴光率。而对于经济之都来说,由于它们具有关键的群体来进行创新,检验产品的新线路或是进行新的组合等条件,它们在生产过程中通常具有创新性,同时还具有多维度的特点,如决定地方市场的规模和人力资源的基础等,以及最佳的交通便捷系统,又如决定全球市场的规模和它们的吸引能力等。例如,sassen在分析日本东京之后指出,由于东京是国家经济的指挥中心,国际服务功能发达,形成了作为全球城市的能力,在嵌入世界城市体系的能力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正是基于这些因素,日本的国民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集中到了东京。

如同东京和其它国家首都一样,北京既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国外机构、大型跨国公司总部和区域中心、高科技企业和大学主要集聚地,具有产业、人才、信息、资本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故最能发展成为国际著名的“知识城市”。

2.金融中心城市(financialcenters)。金融中心城市是在漫长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既需要良好的软件环境,更需要政府机构和组织硬件条件的支撑,如银行间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和黄金市场以及高素质的专业化从业队伍和管理团队等。由于金融中心城市在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中具有精细的专业化操作,它们的动向直接可以左右全球经济。另外,这些城市可以紧密依托于强大的知识基础实力,如通过城市内权威的研究机构、高等专业学校等,迅速获取全球各种经济信息,储存和精细分析信息,发挥中心区的导向和辐射职能。基于上述原因和未来发展的考虑,我国的上海、深圳等城市可以成为未来的知识城市。

3.时尚潮流城市(trend.settingcities)。现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消费主义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正在使一些大城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融合成“生产消费者”(prosumer),他们在创造财富时,也引领着世界的时尚潮流,使那些以往形成的潮流城市汇聚了更多具有创造天赋的人才,创造出新的潮流形态,表现在新文化如服饰、设计、建筑、饮食等领域。并通过强力的“人类接触”(humantouch),借助相关的技术资本,较好地推销他们品牌。这些元素诉求决定着独特的城市文化,鲜明的多样性,有时具有诱惑力,有时具有威胁性。它们常常处在全球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切割的边沿。无论怎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时尚潮流的诉求永远不会停止。我国内地这类时尚潮流城市有如上海、成都、重庆、青岛、大连、深圳、广州、杭州等,最有条件发展成为以时尚潮流为主导的全球知识城市。

4.文化旅游教育明星城市(culturetourist&educationalstars)。城市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也正是城市独特的文化资源,成就了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包括商务、投资、旅游、求学等境外客人,促进了信息交流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城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一批旅游明星城市的成长,它们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城市个性吸引国际游客,在全球市场传播文化价值观,消费城市形象,使旅游业在知识经济时展成为了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为了加速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城市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充分利用网络社区和虚拟网络,将地方资源与全球资源有机整合,以取得最佳的效果。成功的旅游城市不仅能够建立这种商业模式,而且还能够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再从高等教育资源来看,大学也在日益全球化,学生的流动比例有了显著的增加。在这股浪潮中,拥有丰富高等教育资源的国家和城市不仅成为人才聚宝盆,而且还成为知识的催化港。因此,可以说,具有国际教育视野的城市最容易转型为知识城市。

基于上述思考,一是我国高校集中的省会城市、区域城市;二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历史文化名城;三是资源丰富的旅游城市,都有条件转型为知识城市。

5.环境乐园城市(environmentparadises)。环境乐园城市的标志是空气的净化,水资源的清洁,绿地的充盈,城市结构布局合理,休闲娱乐设施完备,市民分享知识和艺术的渠道畅通,文化多样性以及城市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特色突出,市民社会发达等。从硬件上讲,首先就是全球产业发展速度最快之一的环保工业,这是保持城市的兴旺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可持续追求的目的就是创建更持久、更能保持活力的城市地区。其次,由于城市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手段用于日常管理,以及大量使用常规技术于日常生活之中,环保工业成了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环保工业的好坏直接对城市的生活品质产生决定性作用。另外,由于在健康和环保品质领域大量投资的原因,这些城市通常可以为居民和从事商业活动的公司提供理想的场所,如安全、干净、舒适和开放轻松的氛围等。

我国这类城市可以包括生态明星城市、魅力城市、绿化先进城市、基础设施好、文化底蕴厚实、区位优势独特的卫生城市等,如厦门、珠海、青岛、威海、烟台、日照、大连、宜昌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诸多中等城市。

6.技术枢纽城市(technicalhubs)。技术枢纽是技术相联系的中心环节,是技术、知识扩散的纽带。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类城市在从事研究、开发新技术和使用新方法中具有专业化的特质。它们是知识经济的“智力库”,代表着城市的创新引擎,而且最终将会输入到政治经济之都和其他城市。尽管技术枢纽可能不是知识经济中最显著和最具活力的中心,但它们却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枢纽城市随时可以将实用知识用于地方环境的改善,技术枢纽便成为最适合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理想之地,从而也可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换句话说,由于研发活动多建立在少数人比较封闭的和信息网络的基础之上,技术枢纽城市一般不是很大。当然,技术枢纽具有强大的知识基础:通常拥有一所或多所专业化的研究机构,国内和国际研究中心和与居民高度分享的技术成果的网络等。我国这类城市一般为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知识密度较高、区位独特的中等城市。

(2)不同类型城市应该采取的措施

我国上述六类城市有成为国际著名知识城市的可能。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六类城市中,由于所处的职能不同、个性不同,因此在打造知识城市上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

首先是政治经济之都。尽管这类城市在吸引知识工作者,汇聚众多的知识产品制造商,培植新的增长集群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其经济的增长仍然存在诸多负面影响和风险,如非经济的规模因素等,因此必须注重在打造社会平等和生活品质领域的投资,增加对弱势群体居住区基础设施的改造,加强住宅或和谐邻里社区建设,以此来保持社会的平衡。其中,最基本的法则是,减少邻里社区所消耗的资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资源,如太阳、降落在邻里社区屋顶上的雨水,以及在其花园和平地中种植食物;尽可能将该地区中不可循环的垃圾总量最小化;通过创新性使用垃圾来减少自然资源的耗费,充分利用城市经济等。

其次是金融中心和服务性城市。尽管这类城市在商业服务和知识基础方面具有专业化的高水平,也拥有一批科研院所,汇聚了一批重要的服务性公司,具有物质和虚拟空间的易介入性等优势,但这些优势往往会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文化上的贫瘠,最终会导致在制造业方面过于依赖于其他城市和地区。因此,除了主导产业如金融服务业之外,这类城市应该注重强化经济的多样性,为各种技术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植新的产业。只有具有多样性经济的城市,才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是时尚潮流城市。时尚潮流城市的特点是追求社会潮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如为了迎合不同消费群体消费心理、审美情趣所设计、生产或进口的时尚产品、奢侈品、名牌等带来的新的消费主义等。然而,这类城市要想在商业上获得成功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吸引不同的资源,如企业家和住户,以及新的经济门类。同时也要注意在生活品质.通勤的便捷性等领域的投资,开发更具多样性的知识基础。

第四,文化旅游教育明星城市。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支撑,而旅游城市在商业领域的成功得益于旅行和旅游产业,但根据许多专家(sassert199:russo&vandeborg2002)的分析表明,这种成功常常是以牺牲市民利益和其他商业机构的生活品质为代价的,其结果是导致经济的单一文化。因此,这类城市应该增加在更具多样性的经济基础和市民的生活品质领域的投资,同时还要利用其国际暴光率的优势来吸引知识资源,构筑新的结合体,如利用其文化资产和文化资源来吸引公司和新的市民落户和定居城市,以此来拉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高等教育领域,要着力办好一、两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研究性大学,并通过网络等信息传播管道,加强与国际名牌大学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影响,以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前来学习。同时,还要创造条件,允许这些国际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选择留在本城市就业,以强化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城市的国际视野和美誉度。

第五,环境乐园城市。环境乐园城市的特点是善于利用其知识基础开发个人服务,如健康保险,环保产业等,以此来吸引知识工作者和知识资源。在这方面,尽管环境乐园城市从社会意义上看也更加平等,但通常缺乏多样性和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专业化。因此,这类城市应该集中在新经济增长群的开发战略上,营造更加整洁、干净、便捷的氛围,以便对那些为追求更加舒适生活的创新型人才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第六,技术枢纽城市。技术枢纽城市的特点是在技术开发和专业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在经济上显得比较脆弱。特别是它们对“非技术性”(non-technical)的知识工作者没有多大吸引力,故缺乏多样性的城市文化。因此,技术枢纽城市应该增加在“社会环境”领域的投资,以促使和增强城市对其他经济部门的吸引力。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从功能上分,上述六类城市最有可能发展成为知识城市,但有的城市具有多重功能,比如说,一个城市既是政治经济之都,但同时也是金融中心和技术枢纽,这类城市在世界上并非少见,如英国首都伦敦、日本的东京和我国的北京,它们既是政治之都,又是金融之都。因此,我们打造知识城市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城市功能地位意义上的认识,决不可一概而论。

(3)转型为知识城市需要的核心内容

知识城市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既需要把城市发展纳入全球知识经济的视野进行前瞻性的思考,也需要对自身城市历史形成的优势和定位进行反思,更需要制定明确的、清晰的和可操作性的战略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打造知识城市的核心活动,聚合新的发展动力。1.创造条件吸引和留住知识工作者

知识工作者是知识城市成功的关键,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在全球知识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一个城市要想吸引和留住更多的知识工作者,生活品质和社会公平显得尤为重要。原则上,对一个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业形势符号意义上的分析,常常是吸引知识工作者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为抢夺人才所制定的如福利、住房条件、薪酬标准和激励机制等优惠政策以及社会包容性等,都是吸引和留住知识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软硬条件。

另外,在营造吸引和留住知识工作者方面,城市还要考虑知识工作者本身存在的差异,如大学本科毕业生与研究生之间对选择城市的条件就有所不同,大学生优先考虑的是适合专业对口的工作,而研究生在满足这个基本条件的情况下,更加重视城市的品质。因此,城市在提高生活质量,营造平等条件方面必须做到有所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