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2:11

运动康复学篇1

运动康复是培智学校在现有康复条件有限的前提下,班级授课制下的小组康复。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特殊儿童个体差异更为明显,因此,分层教学更适用于特殊儿童。

1.利于因材施教

特殊儿童成因错综复杂:先天遗传或物理化学损伤等原因导致的智障,大多伴随各类综合症、神精系统和运动能力发展迟缓。他们的智商处于40―60之间,仅为同龄正常学生的50%左右,智力水平处于中度到重度智障;在运动方面只能够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力量持久性差,精细运动能力差;缺乏创造能力,极少有所创新。

特殊儿童的心理特征:尽管特殊儿童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缺陷,但其心理和情感需要与普通学生并不存在太大差别:他们渴望引起他人的关注;渴望得到他人的爱护;渴望与他人进行沟通;渴望在他人面前表现自我;渴望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特殊儿童在智力、心理、运动能力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需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对特殊儿童进行分层教学更符合教育规律。

2.利于兴趣激发

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较为稳固的自信心,特殊儿童更加需要肯定和鼓励。教学中主动放手让学生试一试,因为自信是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得以形成的。在实践活动中,尽可能地多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老师拿器材、整理摆放物品、和老师一同布置练习场地……,在教学相同内容时,采用不同的达成目标和评价标准使学生获得成功、获得自信,时刻感受到“我能行”。学生的身心得到满足,自己的行为得到肯定;学生有兴趣,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3.利于目标达成

智障儿童体育教学的目的:“矫正或补偿智障儿童的身心缺陷,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使他们和谐的生长。”根本任务是:“锻炼身体,补偿缺陷;使智障儿童初步了解体育卫生知识,掌握简单的体育基本技能和体育锻炼方法,培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特殊儿童存在的差异复杂多样:年龄差异、智力差异、心理差异、运动能力差异(协调、速度、耐力、力量等)、肢体健康差异、语言表达能力差异、……面对学生间存在的巨大差异,面对分层教学的诸多优势,我们有理由选择体育分层教学,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个体的实际需要,达成目标。

二、分层教学的开展

1.根据实际、分层定标

由于特教学校缺少针对特殊儿童的体育教材,给原本复杂的运动康复课带来极大困难。教师依靠实践,根据学生个体实际,选择练习内容,分层制定练习目标,促进特殊儿童身体素质和运动素质的提高。

在进行运球往返的练习时,把学生根据能力分别制定各层次目标:a层――单手运球跑;B层?――单手运球走;C层――双手运球走;D层――完成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此项练习,体验成功,激发锻炼的积极性。

2.面向差异、分层练习

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的运动能力有其均衡性:参加每一项运动时都处于一种相对平均的状态,各项运动都不是过分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着“特殊”的能力:某一项运动的能力“格外突出”,另外的活动却能力平平,甚至低下。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运动协调能力,结合班级的实际给每个学生划分相应的组别,为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如:在进行跳绳的教学中,以每人平均50个为标准,结合个体能力进行上下浮动。a组――协调能力突出:100个+20个自选练习;B组――协调性较好:80个;C组――协调性差:50个;D组――协调性极差:20个。这样,同学们基本都能够在一个时间段完成,既达到了练习的目的,又兼顾到学生的心理,还不影响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

3.针对个体、分层辅导

特殊儿童学习持续性短,记忆力较差,领悟力和理解力弱,学习迁移能力不足。所以,要根据他们的能力进行轮流教学。教师先面向全体进行讲解,再进行示范。然后请接受能力最好的一部分学生到前面尝试,教师一边指导,一边动手加以帮助。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既教会了a层次的学生,又给其他学生做了第二次的“示范”。随后,让第一批学生自己练习,教师再分别对B层次、C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部分同学观看了2―3遍的示范,起到了一个强化的作用。当对全班同学都完成辅导后,再把他们分散编排到各个小组中,同学之间还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教师再巡回指导。

4.客观对待、分层评价

特殊儿童也有较强的上进心,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表扬和鼓励。于是,在教学中改变了以往仅仅表扬那些表现优秀学生的做法: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层确定目标、分层布置练习任务再各个学生目标达成情况,提升进行客观判断。在评价时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自我评价、指导性评价、激励性评价等。从而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

5.综合反馈、分层提高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定标、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后,每个星期都能够对大多数的学生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如:体能、协调性、锻炼态度、运动的喜好变化等是否有所改变,然后为相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下一个星期或下一阶段的练习目标。在期初对学生再进行一次测试,再为学生制定练习目标,指导练习、客观评价。

运动康复学篇2

五、神经生理治疗技术

此方法临床常用的有两种,即神经发育疗法和运动再学习技术。

1.神经发育疗法又称为pnF技术,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的治疗脑损伤后肢体运动障碍的方法,其典型代表为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Kabat-Knott-Voss技术,这些技术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①治疗原则以神经系统作为治疗重点对象,将神经发育学、神经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法则应用到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中。

②治疗目的把治疗与功能活动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结合起来,在治疗环境中学习动作,在实际环境中使用已经掌握的动作并进一步发展技巧性动作。

③治疗顺序按照头―尾、近端―远端的顺序治疗,将治疗变成学习和控制动作的过程。在治疗中强调先做等长练习(如保持静态姿势),后做等张练习(如在某一姿势上做运动);先练习离心性控制(如离开姿势的运动),再练习向心性控制(如向着姿势的运动);先掌握对称性的运动模式,后掌握不对称性的运动模式。

④治疗方法应用多种感觉刺激,包括躯体、语言、视觉等,并认为重复强化训练对动作的掌握、运动控制及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⑤工作方式强调早期治疗、综合治疗以及各相关专业的全力配合,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社会工作者等的积极配合;重视患者及其家属的主动参与,这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2.运动再学习疗法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视为一种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以神经生理学、运动科学、生物力学、行为科学等为理论基础,以脑损伤后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为理论依据。认为实现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是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活动,练习得越多,功能重组就越有效,特别是早期练习有关的运动。而缺少练习则可能产生继发性神经萎缩或形成不正常的神经突触。运动再学习方法主张通过多种反馈(视、听、皮肤、、手的引导)来强化训练效果,充分利用反馈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运动再学习疗法由七个部分组成,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运动功能。分别为:①上肢功能;②口面部功能;③仰卧到床边坐起;④坐位平衡;⑤站起与坐下;⑥站立平衡;⑦步行。治疗时,根据患者存在的具体问题选择最适合患者的部分开始训练,每一部分分为四个步骤:①了解正常的活动成分并通过观察患者的动作来分析缺失的基本成分;②针对患者丧失的运动成分,通过简洁的解释和指令,反复多次地练习,并配合语言、视觉反馈及手法指导,使重新恢复已经丧失的运动功能;③把所掌握的运动成分与正常的运动结合起来,不断纠正异常,使其逐渐正常化;④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练习已经掌握的运动功能,使其不断熟练。

以下分别介绍神经发育疗法中常用的几种技术。

1.Bobath技术

①理论基础:包括灵活运用运动发育控制理论,强调运动感觉的学习,重视技巧性动作的掌握和整体治疗。主张按照正常个体发育的顺序,利用正常感觉反馈输入,如以自发性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来调节肌张力,诱发正常的运动反应输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输出加以重组而改善运动功能。先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姿势与运动模式,然后逐渐转变为日常生活中复杂的功能性、技巧性动作。

Bobath认为,运动是人类固有的特性,运动的感觉可以通过后天不断地学习而获得。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是儿童如何骑自行车,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通过体验正确的骑自行车感觉来掌握骑车技术,而不是只听成人对骑车要领的描述或所做的骑车示范。康复治疗同样如此,如在儿童脑瘫的训练中,通过控制和引导儿童运动的输出来影响感觉的输入,逐渐减少帮助,最终儿童学会在没有任何帮助下控制自己的运动。

技巧性动作以姿势控制、调正反应、平衡反应及其他保护性反应为基础,基本技巧包括中线对称、直立反应、躯干旋转等。Bobath认为,脑损伤患者在获得这些基本技巧后,比较容易达到不同的运动阶段。例如,在掌握中线对称后,几乎不需要经过特别练习,就可以掌握坐位技巧。

Bobath技术主张按照正常个体发育的顺序,利用正常感觉反馈输入,如自发性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来调节肌张力,诱发正常的运动反应输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输出加以重新组合而改善运动功能。先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姿势与运动模式,然后逐渐转变为日常生活中复杂的功能性、技巧性动作。

②基本技术与手法

a.控制关键点关键点是指人体的某些特定部位,这些部位对身体其他部位或肢体的肌张力具有重要影响。治疗者通过在关键点上的手法操作来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和肌张力,引出或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对关键点的控制是Bobath技术中手法操作的核心,常与反射性抑制配合应用。人体关键点,包括中部关键点,如头部、躯干、胸骨中下段;近端关键点,如上肢的肩峰,下肢的髂前上棘;远端关键点,如上肢和下肢的拇指。

b.反射性抑制躯干屈肌张力增高时,把头部放置在过伸位,可以降低屈肌张力,增加伸肌张力;躯干伸肌张力增高时,把头放置在屈曲位,可以降低伸肌张力,增加屈肌张力;躯干屈肌与伸肌张力均增高时,可以通过旋转躯干(保持骨盆不动)来抑制。肢体屈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外旋位,外展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内旋位,上臂屈肌痉挛时,取肢体的对称性伸展(保持头在中立位,以排除不对称紧张性颈反射)。躯干、头、肢体的伸肌张力均增高时,使髋屈曲外展并屈膝即可抑制。颈、臂及手出现屈曲痉挛时,可取上臂水平外展或对角线伸展来抑制;躯干与髋出现痉挛时,可将臂上举过头,以促进躯干及髋的伸展。

运动康复学篇3

关键词:运动损伤医学处理康复手段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94-01

运动损伤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它是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损伤对运动员造成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不仅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缩短运动寿命,而且严重者还可使人残疾、死亡,给人们带来极坏的生理心理影响,妨碍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因此,我们必须对运动损伤的发生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把运动损伤发生率及其危害降到最低限度。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下肢高于上肢,是由于运动员在运动中的下肢经常受到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加上整个身体的重量,负担过重,肌肉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就容易造成踝扭伤、膝扭伤、膑骨痛、半月板损伤等。又由于经常受到对手的侵害,容易造成创伤或骨折等。运动员在做急停、变向、启动加速跑时,由于膝、踝等关节受到运动方向和力的变化,使下肢关节的负荷加重,时间一长,就会导致交叉韧带或副侧韧带等撕裂。常见的运动员损伤有肌肉拉伤、肌肉撕裂、脱臼、韧带扭伤、半月板受伤、跟腱受伤等。以下是对国家少年女子曲棍球队队员伤病情况的调查表:

伤病情况肌肉韧带拉伤扭伤脱臼创伤骨折其他受伤人数258525百分比50.016.010.04.010.0对于运动损伤,医学上常采取以下处理方法及康复手段:

(1)冷敷法。对场上受伤的运动员立即采用冷敷法是至关重要的。甲烷喷雾剂是每位教练员必备的基本治疗器械。但这种方法对肌肉扭伤、脱臼和肌肉压伤等病状只能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因此,一旦出现血肿现象,绝对不能喷射甲烷,而必须采用冰袋消肿法。但要注意冰袋内装的冰块应小一些,可以盛在小布袋或小手帕内,放在伤口处。这种冰袋要每10分钟更换一次,冷敷时间至少1小时。在处理血肿时,切忌使用皮肤发热涂抹剂或用酒精消肿,因为这样处理会扩大充血面积,加重内出血。冰块摩擦血肿虽然延续时间较长,但由于伤口始终处于0℃状态,所以效果极佳。

(2)按摩疗法。按摩的手段主要是揉按、搓捏、捶打、研摩和推拿。这种具有古老传统的治疗方法一般应该由富有经验的专门按摩师来进行,因为他们能根据运动员的受伤时间和部位采用准确的手法。此外,还有一种小按摩疗法。这种按摩法实际在内装小射流的浴缸内进行。根据受伤的轻重,可以在两上大气压的状态下任意调节水的射流力度,这种疗法在西方较为流行。

(3)特殊疗法。生理疗法为治疗运动员伤病提供了多种手段,其中一个重要的疗法就是中国传统的拔罐疗法。这种疗法对风湿痛、腰背酸痛、肌肉压伤、头痛、腹痛等疗效甚佳。通过拔罐的吸力帮助引流或排脓,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此外,现代的治疗仪也为运动员迅速恢复健康提供方便。

(4)运动疗法。经过上述治疗后,运动员受伤的部位恢复了正常活动,那么就应该开始积极、主动的自我运动疗法。如游泳、骑自行车、慢跑以及做操等。当然,伤愈初期的运动员在进行上述运动时,千万注意不能过量。否则,就会造成受伤肌肉组织的进一步恶化,加大出血面积,使本来已经开始产生新陈代谢变化的肌肉细胞发生逆围,肌肉组织会硬化或停止新组织的生成。所以,适量的运动能帮助受伤的运动员迅速康复,否则适得其反。

(5)肌肉拉伤的疗法。由于比赛前准备活动不充分或原受伤部位没有得到彻底的根治,在比赛当中大量的出汗引起体内盐分损失过多时,极易造成肌肉拉伤。该症状最容易发生在运动员突施爆发力快速跑动、运动方向的转变以及快速跑动中骤然停顿等时。这时,由于肌肉束的弹性瞬间超过极限而过度拉长,造成肌肉内部充血。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产生肌肉撕裂。发生这种情况时,运动员必须立刻中止比赛,由队医采取按摩法缓解肌肉组织的痉挛状况,然后在伤处捆上夹板或绷带。如果疼痛加剧,则应立即将运动员抬出场外,应马上运用冷敷法治疗。2小时后,采用热绷带包裹患处。24小时待疼痛缓解后,即可用按摩法或超声波仪继续治疗。

(6)肌肉撕裂的治疗。肌肉拉伤后如再继续加大运动量,就极易发展成肌肉撕裂。这时,肌肉就会产生针扎般的剧痛,导致受伤部位失去活动能力,这就可以判断为肌肉撕裂。其症状为受伤部位的肌肉组织无弹性且松软无力。视觉上的印象是几小时后皮下会出现凹陷,这说明肌肉撕裂往往会造成严重的血肿。出现肌肉撕裂后,必须立刻采取冷敷法,至少延续1小时。此后,还需裹上绷带。24小时后应尽量每天均进行冰块按摩或每次10分钟的冷水按摩浴以及超声波治疗。3~4天后,受伤运动员可进行适量的放松性训练。一周后,可慢跑。如果没有不适的感觉,即可开始参加训练。

(7)脱臼的治疗关节相连接的骨骼部位受到外力的强烈撞击,就会出现扭曲、错位或者失去正常的外形,轻者会通过医生令其迅速复位。重者可合并大结节、韧带和肌肉、淋巴结以及软骨部位的损伤。出现脱臼现象时,首先要避免受伤部位继续承受压力和负载,缩小受伤部位的血肿面积。然后,经过X线透视以确定脱臼的确切位置。此时,受伤人一定要静卧,以防止内部继续充血。对伤处先施用冷敷法,手工按摩脱臼处以缓解受伤肌肉组织的进一步恶化,然后再通过超声波和拔罐疗法解除肌肉的疼痛。当受伤关节恢复常态后,说明脱臼已解除,关节已复位,然后再尝试着恢复运动范围。

(8)韧带扭伤的疗法。当韧带扭伤时,肌肉神经会产生撕裂般的疼痛,并经常伴随着产生肌肉拉伤的膨隆。一旦发生韧带伤,应立即采取冰袋冷处理。如果扭伤严重,则必须在患处用石膏绷带固定,持续14天。此时采用夹板方法已经不能解决问题。若伤势不重,治疗途径有热敷法、蜡疗、热风湿带法以及冷热对应疗法。稍后,即可采用拔罐和超声波治疗。亦可采用按摩方法,但绝不可超越患者痛感的限度,否则适得其反。经过一段时间后,再从事适量的力量训练,逐渐恢复韧带功能,切不可急于求成。

(9)半月板受伤的治疗。半月板受伤通常是由于失足滑倒、强烈跳跃使股四头肌猛烈收缩引起。半月板一旦出现伤病,必须由医生处理。在受伤严重的情况下,则只好进行手术治疗。

(10)跟腱受伤的治疗。跟腱往往在剧烈的外力作用下和长时期超负荷运动的情况下发生病变,变引发难以忍受的疼痛。一旦出现跟腱伤病,首先用冰块反复擦摩,也可用冷热交替方法进行冷热敷,亦称此法为“休克疗法”。冷敷法后,要采用手按摩方法使跟腱舒展,使小腿部分的肌肉组织恢复弹性。此外,还可辅以超声波和拔罐方法配合治疗。

运动康复学篇4

关键词:排球运动竞赛康复机制股五头肌膝关节外侧副韧带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17-02

膝关节在人体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排球运动已然具有智、高、快、准、全、变、巧的特点及全面、快速、多变的思路,伴随着身体核心力量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使得动作对肌肉骨骼韧带的要求更严格、更精确。在科学训练的同时要求进一步了解运动创伤,同时也在技能、专业素质和技术等方面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增加了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文章以吉林省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膝关节侧副韧带运动创伤作为研究对象,对排球运动员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原因及康复机制进行研究。

一、关节结构特征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位于全身最大的两块骨头――股骨和胫骨之间,在站立行走的过程中承受着身体大部分的重量,与此同时膝关节的关节囊很大而且很松弛,关节囊的内外有侧副韧带和交叉韧带来加固关节,股骨和胫骨之间还有半月板的存在,在膝关节的周围特别是肌腱附着处有许多滑膜囊。

二、膝关节运动损伤

膝关节做完全伸直动作时,胫骨髁间隆起与股骨髁间窝嵌锁,并两侧副韧带紧张致膝关节不能做旋转运动。股骨内外侧髁后部进入关节窝在膝关节做屈膝运动的时候,同时嵌锁关系解除,两侧副韧带松弛,此时膝关节可做轻度旋转运动,足球中完成组内脚背踢球便是最好的例子。

股四头肌和髌骨共同维持了膝关节的稳定性,在运动中膝关节在做屈曲支撑下承受的负荷较大,韧带在膝关节为半屈曲状态时为松弛状致使关节稳定性下降,髌韧带和张腱膜此时需承受很大的牵拉张力,其余挤压力则由相应关节面承受。

(一)对抗机制下的劳损

1.损伤机理

有关研究指出膝关节力量的最佳支撑状态为屈曲时130°至150°时,达到此角度之间最大力量和灵活性有利于多种技术动作的完成,但是在髌骨软组织在膝关节获得最大力量和灵活性情况下便会承受最大力量负荷,出现软骨剥落或龟裂、骨膜下出血和腱纤维和软骨组织钙化以及纤维化增生等病症的出现。

2.运动中损伤的分析

在排球的运动中动作较多,如:准备姿势、移动、垫球、发球、传球、拦网以及扣球组成了基础技术的六大项,在比赛中会常用到基本的移动步法:滑步、跳步、跨步和交叉步以及跑步。16岁至25岁的运动员在重复多次进行跳起、滑步、拧转、交叉步和跳步以及跨步时,会对下肢造成严重的重复性疲劳,髌骨和股骨关节面不断撞击则引发骨细胞肿胀等一系列损伤。

(二)排球运动的特点

1.广泛的群众性

排球比赛规则易掌握且比赛场地设备较为简单,在简单的场地上即可比赛和训练,亦可在空地上活动,从可大可小的运动量上来讲,排球适合任何阶段的人来用作训练。

2.技术的全面性

在排球比赛中,按照规则每个运动员都要进行位置的轮转,每个运动员便被要求拥有全面的技术,无论在前排扣球拦网或者是在后排防守接应都是应该具有较好的技术。

3.高度的技巧性

比赛中排球不可以落地、不能连击、持球是排球的规则,击球时间的短暂,击球空间多变,是决定排球技巧的两大因素。

4.激烈的对抗性

在排球比赛的激烈对抗中,双方不断地进行攻防的转换,高水平的排球比赛中,网上的扣拦是对抗的焦点。在一场比赛中,往往通过六七个回合的交锋才能夺取一分,水平越高的赛事,对抗争夺也就越发激烈。

5.攻防技术的两重性

多种技术都可以得分失分是排球项目的特点之一,在决胜局中这种情况更是突出,这也就是说每项技术都具有攻防的两重性,故要求技术具有攻击性和准确性是必要的。

6.严密的集体性

排球属于集体项目,在赛场上除了发球之外,运动员都是在集体配合中进行比赛的。即使再优秀的运动员在场上不与队友配合的话,也y以发挥出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团队战术。在排球团队中,水平高的队伍配合也一定严密。

三、损伤后的预防治疗与康复

(1)预防和康复措施:①充分的准备活动。②重视力量训练。③合理安排教学内容。④结合运动生物力学与人体解剖学给予科学的技术指导。在出现微损的情况下应及时进行治疗,改变训练方法以避免微损的发酵。⑤训练课后有效恢复,针对局部疲劳采用拿、推、揉按压等手法进行及时缓解,同时可及时进行淋浴、蒸桑拿、药物浸浴等物理恢复手法。

(2)手法。推、按、揉、挤压、提、拉、抚摩等轻柔按摩手法可以在损伤早期采用,达到舒筋活血目的,膝关节做轻轻屈伸动作2至3次,可捋顺韧带方向,以达到恢复关节的轻微错位。在后期可使用手法治疗科解除粘连来达到恢复关节功能的目的。

(3)施术部位。伤侧膝关节局部及其上、下。

(4)穴位针灸。利用对相应穴位针灸手段,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

(5)操作。患者坐于床边两腿呈自然下垂,助手分别在背后扶正患者两肩和患侧固定伤侧大腿,术者在患者前方半蹲,一只手握于膝部并食指扶住固定髌骨,另一只手持小腿下端,使患者小腿下垂牵引之后摇晃膝关节6至7次左右,随后患者起身站起(身体向外),术者拿小腿手改变为做向外牵拉动作,扶膝盖手改变为握住膝盖内侧使膝盖屈曲旋转于90°位,扶膝盖手沿着膝关节间隙推顺其筋。然后将患者患肢伸直,术者在患者膝关节患侧用双手掌做按、推和揉等手法。以上治疗手法每日一次,3次一疗程,持续推拿2至3个疗程。

(6)推拿治疗手段。采用适度力度,针对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并结合委中等相应穴位进行膝关节推拿治疗。

(7)药物熏洗。海桐皮25g、透骨草25g、乳香25g、降真香25g、]25g、w25g、川椒25g、川芎15g、t花20g、威`仙20g、甘草20g、防L20g、白芷20g。熏洗方法:取方剂,倒于水盆之中,沸水没过药物,将受伤的患肢放在水盆上方,取浴巾覆盖在患体上方密不透气,等到药液降温至75℃左右,用毛巾蘸药液进行擦洗患处,药液温度降至55℃时可进一步选用温经活络,将患体放于药液之中,反复浸泡。浸泡时间为5分钟,每次浸泡持续时间30分钟左右,浸泡时谨防皮肤烫伤,以患处呈现潮红为度,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按上法进行治疗每日一次,每七次为一个疗程,可根据病情选择进行2至5个疗程。

(8)药物疗法。口服小活络丹、正骨紫金丹、八厘散、配合广谱消炎药。

(9)物理疗法。超短波疗法:持续2至3疗程的10分钟到15分钟的超高频短波治疗。运动性康复疗法:借助自身重量依靠墙壁做170°-90°屈曲,初期每日进行30-50次膝关节屈曲。第二个疗程将次数增加为50-100次。后续使用简单的力量训练进行运动康复。

四、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后痊愈者具体情况如下:治疗5至7次者11例,9至15次者6例,15至20次好转者2例。痊愈者共17例,占96.8%。好转者2例,占3.2%。有效率为100%。

(一)临床资料

30例患者均为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16例,女生14例,年龄最大23周岁,最小18周岁。病程最长者为40天,最短者为1天。左膝关节12例,右膝关节18例,包括内侧副韧带损伤17例,外侧副韧带共13例。

(二)诊断标准

①膝关节呈现半屈曲状,勉强可以行走,患处有肿胀和剧痛的感觉,皮下在韧带完全撕裂时出现了淤血和紫青现象。

②胫骨上端内缘和外踝、股骨内以及腓骨小头上缘触及压痛点和肿胀区。有韧带断裂者可以触及回缩的韧带端和断裂的间隙。

③侧向运动试验阳性。

④膝关节活动受限。

(三)疗效结果

1.疗效评定标准

①治愈:膝关节屈伸自如,活动不受限,膝关节肿痛等症状及体征消失,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②好转:经治后,肿痛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基本消失,但是劳累及行走后仍自觉酸楚不适;③无效:治疗前后的各项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结果

30例中,治愈20例,占67%;好转10例,占33%;总有效率为100%。治愈20例中,11例为4次内治愈,7例为5-7次治愈,2例为8次以上者。治疗次数最长为13次,最短为2次,平均为6.3次。

(四)案例

病例一:孙某,女,21周岁,大学生,在跨栏课上出现左后腿跨域时被栏杆绊住,下栏时左腿失衡晃动捩伤膝关节,疼痛不甚剧烈并未作出相应的紧急处理,半月后活动左膝内侧仍有明显疼痛,故就诊。外观无特殊,左膝内侧副韧带存在中段压痛,少量稍紧张纤维索可以触及,弹拨时出现疼痛,内侧在做侧向运动试验时疼痛,并无异常侧向运动,其余检查未见特殊。苔薄白并舌质淡、脉弦,膝关节正侧位提示:无明显异常。诊断:左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恢复期。治疗:使用本文上述治疗手法进行20分钟治疗后左侧膝关节疼痛症状有明显的改善,行走不存在障碍,连续治疗2次之后,左侧膝关节疼痛现象消失,屈伸活动自如,压痛阴性,经半月随访,患者病愈,恢复正常学习生活,无任何不适现象。

病例二:患者周某,大学生,22周岁,训练中急性戳伤左侧膝关节,膝关节不能完成屈伸动作,经过检查后诊断为髌骨二度挫伤脂肪垫出现撕裂、左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在阳陵泉、膝阳关、血海、上巨虚、梁丘、曲泉等穴位进行中医针灸针刺,并配合药物熏洗和正骨紫金丹的服用,运用中医的经络梳理并将美式和日式的正骨理论结合,进行了为期两个疗程的治疗后,疼痛感消失并恢复了基本活动能力,在接下来随访一年半中无复况。

五、结语

在人w运动中膝关节拥有无法替代的功能结构,产生的屈、伸、旋外、旋内等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腔逐渐的窄小,在运动上便受到一定的限制,对于如今的教练员和队医等医护人员来说,了解膝关节、膝关节的损伤机制和类型、预防和保护措施以及相应的治疗手段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人体解剖学编写组.人体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62-165.

[2]周国璋.膝关节运动损伤原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9):1695-1701.

[3]王建全.骨形态发生蛋白对膝内侧副韧带止点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2001(3):55-58.

[4]体育院系教材编委会.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55-64.

[5]运动生物力学编写组.运动生物力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03-317.

[6]郭杰.膝关节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因素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1999(1):47-49.

运动康复学篇5

(五)运动对骨代谢的影响

1.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骨骼的密度与形态取决于施加在骨上的力,运动可增加力,对骨形成有明显影响,骨受力增加可刺激其生长,骨量增加;反之,骨受力降低可抑制其生长,骨量减少。体力劳动者骨密度高于脑力劳动者。卧床的患者,腰椎骨矿物质平均每周减少0.9%,且卧床时间越长骨质疏松越严重。

冲击性运动(如踏步、跳跃)对髋部是良好的骨源性刺激。观察表明,排球与体操运动员的骨密度明显高于游泳运动员和正常人,且具有部位特异性。承重训练有利于腰椎骨密度的增加。快速行走时,腰椎承受的载荷比直立位增加1倍;慢跑时,载荷增加1.75倍;直立位举重物腰椎的承载则更大。中等强度的承重训练(如慢跑、爬楼梯)能维持骨量和保持骨的弹性。等长抗阻训练在训练时不产生骨关节的运动,可实现疼痛最小化和靶骨骼受力的最大化,该训练作为合并有骨性关节病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训练较为适合。

2.应力与骨重建骨组织对机械性的骨重建表现出两种应力范围,机械性的骨重建需要很高强度的水平应力刺激,当应力高于某一值时,才可引起皮质骨钙的沉积,使骨量增加。相反,水平应力过低或过高,则抑制骨重建。一般认为,机械应力对骨组织是有效的刺激。骨骼的力学特性是由其物质组成、骨量和几何结构决定的,当面临机械性应力刺激时,常常出现适应性的变化,否则,将会发生骨折。负重对维持骨小梁的连续性、提高交叉区面积起重要作用,施加于骨组织上的机械应力可引起骨骼的变形,这种变形导致成骨细胞活性增加,破骨细胞活性抑制。

3.运动对雌激素的影响雌激素是稳定骨钙的重要因素,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骨量丢失速度加快。运动使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轻度增加,从而增加骨钙含量。研究表明,全身运动加局部专项锻炼6个月后,老年女性跟骨骨密度升高,骨强度增强,骨质疏松率下降。参加舞蹈和长跑的女性血清总碱性磷酸酶以及游泳者的雌二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太极拳运动也可使妇女雌激素分泌增加,有效地减少骨矿物质的自然丢失,改善骨骼的钙磷代谢。

(六)运动对脂代谢的影响

脂代谢受多种因素调控,其代谢紊乱将增加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长链脂肪酸是脂肪氧化的重要能源。脂肪酸的来源有血浆脂质、细胞内甘油三酯、磷脂池和肌纤维间脂肪组织中的甘油三酯池。在40%Vo2max强度运动时,脂肪酸的氧化约占肌肉能量来源的60%。运动还可提高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加速富含甘油三酯的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降低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而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i的水平。研究表明,坚持长跑运动的老年人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i显著低于非运动组,并且锻炼改善脂代谢的程度还与锻炼年限呈正相关。任何强度的持续运动,马拉松、越野、滑雪、休闲性慢跑都有降血脂效应。

运动可促进组织特别是骨骼肌中脂蛋白脂肪酶的基因表达,而脂肪组织中的脂蛋白脂肪酶表达无变化。脂蛋白脂肪酶对于组织摄取血浆中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是必需的。可见脂蛋白脂肪酶活性的变化与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呈负相关。

运动康复学篇6

目的了解虚拟现实(VR)康复对由脑血管疾病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利用VR康复、传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康复治疗。结果在康复治疗4w、康复治疗12w后,实验组在肢体运动Furgmeyer量表评分、Furgmeyer躯体平衡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VR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由脑血管疾病造成的躯体、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运动康复;运动障碍;运动训练

在运动康复领域,虚拟现实(VR)技术最重要的用途在于对受损的运动功能进行康复性训练。康复训练的目的是使机体在最短的时间里通过针对性的练习消除由于损伤造成的功能障碍。决定康复训练效果的关键因素包括康复训练的运动负荷是否适度,运动范围是否全面,运动方式是否符合日常的生活习惯等。VR可以提供精确的测评、辅助、监控、训练等技术,从而充分保证运动康复训练的有效性。目前,国内尚未看到将VR技术应用于脑梗死后遗症运动康复治疗研究的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运用VR技术对由脑血管疾病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被试为2008年4月至2009年1月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及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血管疾病人员。入组标准依据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需经颅脑Ct或核磁共振确诊的初发脑梗死患者,患者遗留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但没有严重认知障碍及精神疾患,病程在3w内,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8分,生命体征稳定。排除标准为脑血管病发病前已有痴呆表现及精神疾病,认知障碍较严重及语言不能者,重要器官如心、肺、肝、肾等有严重疾患,有神经肌肉骨骼病变可能干扰功能恢复且无法坚持治疗的患者。随机抽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被试患者60例,年龄44~67〔平均(54.9±9.6)〕岁,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23±10)岁;实验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55.98±8.43)岁。被试两组成员在年龄、性别、疾患、患肢肌力、运动功能障碍上差异无显著性。

1.2实验方法

两组的基础治疗均为神经科的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运动康复疗法,治疗措施包括:①肢体在床上功能位摆放;②体位按时变换;③功能障碍肢体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④上肢的辅助功能(坐起)训练;⑤腰背肌功能训练;⑥重心的坐位及站立平衡训练;⑦步行训练;⑧自主生活能力训练。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根据不同阶段采取的不尽相同,治疗师采取一对一方式。治疗时间是每日两次,每次45min,每周5d,持续12w。对实验组进行VR康复疗法,其VR技术的生物反馈系统为桌面式。康复仪器包括myotractrain治疗仪、Sunlighttetrax平衡仪,myotractrain软件支持是myotracClinical治疗仪的工作基础,Sunlighttetrax平衡仪原理与myotractrain治疗仪相同,均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的状态阶段选取相应的康复方案。治疗时间是每日两次,每次45min,每周5d,持续12w。

1.3评价标准

判定偏瘫患肢康复前后运动功能恢复情况采用Furgmeyer肢体运动功能积分量表;采用Barthel指数(Bi)作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法:总分100分,得分越高,aDL越好。评分60分以上的,基本上能完成aDL;60~40分需要帮助;40~20分需要很大帮助;20分以下完全需要帮助。两组分别于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4w后、康复治疗12w后采集数据。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包统计分析,数据资料以x±s表示。

2结果

被试两组成员在年龄、性别、疾患、患肢肌力、运动功能障碍上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对照、实验两组的Furg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aDLBi评分在康复治疗前初次测次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两组被试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程度、aDL级别上无差异,然而两组被试治疗后相同时间再次统计分析,其结果呈现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VR技术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生成模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的技术〔1〕。VR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等特点〔2〕。按照沉浸度可分为非浸入式、部分浸入式和完全浸入式,按其实现虚拟环境功能的高低可分为:桌面式、浸入式、分布式和混合实现系统〔3〕。

VR技术运用于康复治疗的科学原理及优势在于,它能为进行运动康复训练的患者提供每次练结果的实时反馈和每组练习后的成绩反馈,这两种形式的反馈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结果知晓感〔4〕。VR技术不仅能够通过编制虚拟环境提高运动康复训练的趣味性,而且能够以形式多样的反馈不断激发并维持患者重复练习的动机。VR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运动康复方式,将劳和逸真正结合起来。

偏瘫是最常见的脑梗死后遗症,是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还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有时还可伴有同侧的视野缺损。康复医学是以运动学和神经生理学为理论依据,采取各种手段对患者进行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治疗。运动疗法是康复医学中最基本的治疗方法,运动疗法对消除或减轻患者功能上的缺陷,控制病态的异常和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原有的运动能力,具有显著作用。

VR技术在模拟真实生活场景,提供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方面具有传统康复训练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实验研究表明,基于VR技术的运动康复训练具有以下的优越性;第一,虚拟环境可以使患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以自然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互动,从而提高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由于VR技术可以使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非常相似,患者能够将在虚拟环境中学到的运动技能很好的迁移到现实生活环境中。第二,VR技术不仅能够简化患者的康复训练任务,并且虚拟教练比人类教练的动作更具有一致性。第三,VR技术能够以多种形式提供反馈信息,给予患者相应的鼓励、暗示或建议等,从而使原本枯燥单调的运动康复训练过程变得轻松、有趣。第四,VR技术允许用户进行个性化设置,可以针对患者个人的实际情况将运动训练、心理治疗及功能测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适当的运动康复训练计划〔5〕。

本研究显示,基于VR技术的脑血管疾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对于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较之传统康复治疗,具有显著疗效。VR技术能够为患者提供身临其境的极富真实性感受的虚拟环境,从而积极促进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克服传统运动康复训练的局限性,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徐茂云,卢兆桐,刘世君.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11):137981.

2杨轶璐,胡英,刘纪红,等.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J〕.信息与控制,2003;32(3):2515.

3陶维东,孙弘进,陶晓丽,等.浸入式虚拟现实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3):5862.

运动康复学篇7

一、临床资料

(一)已选择性地对临床急诊收治的,以突然出现运动功能障碍为特点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神经科专业临床检查和头颅Ct扫描和发病7—10天Ct复查,依其确有以偏瘫为特征的运动功能障碍和Ct显示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器质性病理改变,最终被临床确诊为完全性脑卒中30例患者,施行临床急救治疗并生命征平稳下的早期临床标综合康复技术。本组30例病员全部是海南省医疗康复中心、海南省医院神经内外科和干部病房住院病人,男26名,女4名;最小年龄50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54岁。脑梗塞20例、脑出血10例。

(二)本组30例完全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价采用了上田敏氏由Brumstrom六级法改良成12级法。功能评价、功能训练是在医疗康复中心功能训练室医师统一下完成的。误差小。

(三)早期标准综合康复疗法,是包括早期心理治疗在内的非药物性物理学疗法。其中以运动疗法为主,包括力学疗法的手法疗法。注重基本运动功能训练和减少残障、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使用康复训练程序。按由简到难,先床上,后康复训练室内、室外逐步升级的原则,鼓励超前训练意识,选择适当运动量和运动形式。

本组30例具体做法是:17例一经确诊为脑梗塞性完全性脑卒中,当天即开始实施该康复程序:1.第一周内早期三项康复:①肢体良位保持。②体位转换,每2小时一次。③四肢Rom每日2次,20—30分钟内,完成50次被动关节活动。2.于发病后第二周开始着手进行床上运动:①床上肢体活动及辅助主动活动。②床上坐平衡运动训练。3.于第二周至第三周促通技术选择:①于病后第10天左右即可开始行坐平衡和坐立转换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通训练,这一技术被简称为pnF技术。②于病后第三周开始,根据病人全身及肌肉力度恢复情况,在积极推进立平衡训练之前,增加pnF训练力度,本文将一种特殊拍打疗法做为pnF技术引入康复训练程序中来。③第三周内开始立平衡训练。④步行之前重心移动训练。⑤第四周开始步行训练,本文17例脑梗塞步行训练提前了,在病后第15天至第20天中就得以实施。其中15例第四周末完成上述康复程序中规定的基本运动功能训练项目。其中2例推迟时间,一例推迟了10天,一例推迟到半年之久尚未能达到。这2例脑干梗塞症状。另外3例脑梗塞,考虑到系脑卒中再并发腔隙性脑梗塞,虽然基本运动功能和分离运动功能很快恢复到再发病前水平,但生活能力下降,并且目前学者对腔隙性脑梗塞是否属于完全性脑卒中有争议,故未将其计入本组统计。17例脑梗塞性完全性脑卒中,88%恢复了基本运动功能和分离运动功能。

对于10例由脑出血所致完全性脑卒中患者,也采用上述康复程序。所不同的是,早期三项康复训练始于病后第2天或第3天。并于病后第3—4周,才开始坐立转换,步行训练等pnF技术。本组所观察到出血性脑卒中的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时间,由开始床上运动计算,到能完成室内pt师指导下的步行动作,时间一般都发生在第五周以后,比脑梗塞性完全性脑卒中恢复地晚些。本组7例完成上述康复程序,3例因病情严重,在未能如期进行早期三项康复技术就被迫终止全部治疗和康复活动。随访结果,无一存活。在这10例脑出血所致完全性脑卒中里,能按期完成上述康复程序者占70%。并且基本运动功能也不同程度地得以恢复,但其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4.上述接受康复治疗的所有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在卧床期间,常配以经络导平仪等理学疗法。

(四)临床药物治疗在完全性脑卒中的早期也十分重要。因早期药物治疗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决定其能否还有接受康复治疗的机会。但这些药物治疗不属于早期标准综合康复疗法用药,因为它们无恢复功能作用,故本文不在赘述。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虽然早期药物治疗原则是对症治疗,首选中枢神经性脱水降颅压药是一致的,不论完全性脑卒中是由何原因引起的,本文30例脑卒中,在发病伊始,就选用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其它用药也没有什么特殊不同。临床所见早期综合标准康复技术未损害完全性脑卒中早期药物治疗效果。转贴于二、结果

1.本组30例完全性脑卒中,27人在其发病1—3天内,就开始按该项早期综合标准康复技术程序系统训练。统计结果表明:从基本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时间峰值上看,多集中在30—40天之内,这一结果好于国内单纯临床药物治疗的功能自然康复型和药物治疗与功能康复脱节型,接近西方发达国家完全性脑卒中康复水准。

2.提高了运动功能障碍恢复后的运动质量。

(1)典型偏瘫病态步态减少,病态步态易矫正。下肢外旋足中足蹠屈角度小,病态步距少,在基本运动功能训练中能很快被纠正。

(2)上肢实用运动能力提高,分离运动形式受到强化训练,提高了生活质量,增强了生活自理能力。

3.无关节纤维挛缩,无明显废用性骨质疏松。27例患者Rom范围基本正常。

4.患者心理损害少、保护了争取生活自理自信心。

5.30例完全性脑卒中住院时间平均不足2个月,在90年代的海口市,无疑节省了费用。

三、讨论

1.本文实施早期临床综合标准康复的对象是完全性脑卒中患者。既不以“中风”命名论治疗也不以偏瘫论康复,其目的在于建立相对科学,准确康复技术评价模式。以利于类比。完全性脑卒中系指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tia)在内的,而仅指累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突发急性脑血管意外症。在临床上除表现为以偏瘫为特征的运动功能障碍外,常伴发急性心肺功能衰竭、脑疝、感染等症。因其具有大脑中动脉梗塞、出血等病理改变,在Ct扫描图象中可以见到确切的器质性病灶。于是康复效果评价有了客观依据,即便观察又便于重复印证。减少了医学报告的紊乱性和人为误差、增强可比性。

2.早期临床综合标准康复技术在完全性脑卒中的作用

完全性脑卒中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成为危及人们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升高,造成的残障重,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临床医生和康复医生纷纷采用早期临床综合康复技术来降低残障。这一技术是包括早期心理治疗在内的非药物性物理疗法。从体位姿势疗法到关节Rom运动疗法,从训练翻身、打坐、直立、步行基本运动功能到以aDL训练为主的ot作业疗法,还包括全部理学疗法哈所有手法诸多项目。其目的只在于早期用pnF为主的综合台促通技术,最大限度恢复运动功能和能力。包括减少肌肉萎缩,关节挛缩,骨质疏松,减少诸如偏瘫步态、肩手综合征、股外旋、足内翻下垂等运动系统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技术当然实施越早越好。一般生命征平稳即可开始。具体技术操作以实用性为益。所以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本文采用传统拍打疗法、手法和基本运动功能训练法综合康复技术。但康复手法是物理力学疗法中最佳的经济疗法。是现代康复疗法的发展方向。

3.康复手法在全性脑卒中的应用

手法一词英文原意是手技(Handtechnigue)包括很多形式和内容。最根本的一点,是通过手的操作来达到治病健身的作用。中国传统医学中按摩术,明清也曾称之过手法。中医推拿、整骨、捏筋、捏脊也叫手法;针灸、气功也算手法类。西方传统医学的神经整脊术chiropractic是一种西方古老手法技术,所有这些都在康复医学的今天发展起来了。徒手肌力检查(mmt)肌功能检查(mFt),肌肉检查(mt)是康复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种临床物理检查手法,它以运动形式为检查依据,评价肌肉力度和运动质量。在康复医学中,如在康复检查和康复矫治运动姿势的同时,康复医师用手再给以必要的治疗手法动作,两者有机结合这就是康复手法。书法是以现代医学为基础理论,以康复运动系统功能障碍和解除疼痛为主要目的的手技术。康复功能训练是,pt士“一对一”操作,关节Rom被动运动疗法操作,也都被视为康复手法。它与运动疗法一样,成为物理学疗法的力学疗法。逐渐成为现代康复医学主流。本文除了康复手法外,还采用了一种特殊手法——拍打疗法。

4.拍打疗法的pnF作用和机理

这原本是一种古时藤条制成的拍子拍打疗法,传统疗法称之为易筋经。现代人以钢丝代替藤条,外包棉布制成的软中有硬,硬中有软的弹性很好的拍子,用拍子拍打冲击患肢肌肉、肌腱。民间多用其治疗肌肉萎缩,肌无力等症。本文作者将其定为拍打疗法,是做为一种促通技术pnF因如完全性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程序中来的,实践证明,确是一种非常适合偏瘫康复的,以pnF(肌肉本体感受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促通技术

拍打疗法的pnF作用机理解析。因为pnF有多种形式。只要能起到刺激残肢本体感受器,引起该肌群的收缩,这种恰是在拍打的一瞬间,被置于最大牵拉位置,刺激肌肉本题牵张感受器,引起该肌肉最大缩短、位移又能被治疗师所施抗阻力抵消,在反复训练中获得主动运动功能,就称pnF。拍打疗法恰恰符合这一种形式。

因为任何一种康复法都不是单一的促通技术,所以拍打疗法与基本运动功能训练一样也是一种综合促通技术。因为拍打疗法本身也会拍打皮肤,也引起皮肤感觉输入促通技术。所以拍打疗法也是一种以pnF为主的综合促通技术较为确切。其pnF机理也是通过拍打时,拍子的生物力学效应,来促通感受器间的联系,起到放松肌痉挛,增强肌力作用,它非常适用于完全性脑卒中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拍打下肢重点是患肢和足底跖腱膜;股外旋肌和足跖屈肌及足内翻肌的拮抗肌。拍打要适度,要有节奏。操作中要医患默契配合,附以必要的语言暗示和心理感应。这是一种安全无痛苦的舒适的卧位疗法。

5.基本运动功能训练的生物力学效应,pnF和综合促通技术机理。

完全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的中心是早期基本运动功能训练。在发达国家,这一技术发展很快,并被人们所接受。但在康复医学刚刚起步的我国,才只是刚刚开始。所谓基本运动功能是指人体翻身、转体、滚动、打坐、爬行、直立、步行等人体最基本运动能力,它是人正常生活的必须能力,它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由肌肉、骨骼系统协调统一动作完成的在个体的生长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次序。所谓三翻、四坐、七滚、八爬、九站立就是这个意思。这一功能是随着人类进化序形成的。人具备这一功能,但必须经过训练获得这种能力。如果以直立运动为例,直立平衡训练是抗地心引力的伸肌群与屈肌群肌力动态平衡,绝非力的静止平衡。只有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姿态,最佳的力线传递,灵活的神经传导及骨骼支撑下的肌肉收缩平衡才能完成直立平衡运动训练。人体克服地心引力而直立这是以最小的力做最大功的运动,这就是基本运动功能。在这一训练过程中,人体被造就成最佳生物力学系统。pnF生物力学效应还直接影响骨矿盐含量。

基本运动功能训练也是一种综合促通技术。也是一种以pnF为主,既有本体深感觉系参加,也有皮肤神经浅感觉系参加的综合促通系统的联合活动。故pnF是康复医学的重要技术。综合促通技术的立论根据,是脊髓α运动神经元被视为中枢性下传冲动和外周性传入冲动作用的“最后公路”理论。故在完全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实践中,既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创造性的选用各种促通技术。也要制定相对稳定的模式。

四、结论

在研究中风综合康复技术效果评价中,有必要建立标准模型。完全性脑卒中既具备典型性,又具备科学性。康复手法、拍打疗法和基本运动疗法是完全性脑卒中有效综合康复技术,也是以pnF为主的综合促通技术。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尽早实施综合标准康复技术。它能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减少残障和费用。转贴于参考文献

[1]津山直一,监修。標準リハビリテーシヨン醫學。東京:醫學書院,1986.56-58,222-232,261-269.

运动康复学篇8

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而应用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医学学科[1]。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则把它列为第四类医学[2]。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针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者,通过采用各种中医药特有的康复方法及其它有用的措施,以减轻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和使之重返社会[3,4]。

1中西医康复医学的特点

1.1现代康复医学康复医学是以残疾者为中心着眼于功能和能力的恢复,致力于残疾者生活素质的提高,并以促成残疾者重新成为社会中自立的一员作为其最终目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各种有效的功能训练,以及应用康复工程进行代偿和重建等方法,辅以药物、手术、饮食疗法及其它。所以它的治疗目的不只是疾病的痊愈,而是最大限度的使其身心功能,从生理上、心理上、职业上和社会生活上进行全面的、整体的康复[1]。其特点如下:①以躯体残疾者以及伴有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人与老年病人为主要服务对象;②按照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项重要原则指导康复工作;③重视从社会医学的角度组织作业-职业-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重返社会;④重视以专业协作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综合、协调的康复治疗;⑤重视康复治疗与康复工程相结合,以工程技术辅助功能评估和康复治疗,以提高诊疗质量[4~6];⑥重视功能评估和分析是现代康复医学的特点,它为康复治疗提供客观的准确的评估依据。目前国际康复医学界使用的功能评估方法正向专业化、规范化、定向化方向发展,有一套科学的评估方法。

1.2中医康复学中医康复学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调适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食疗、针灸推拿、药物等多种方法,针对病残、伤残诸证、老年病证、恶性肿瘤及热病瘥后诸证等的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7]。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主张辨证康复,创造出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行之有效的方法[8],中医康复学在观念和方法上的特点,一方面来自中医、中药的优势,同时也与中国的社会传统文化有关,这些特点也是中医康复学的优势[4]:①整体康复与辨证康复相结合,强调个体化的综合治疗;②预防康复与临床康复相结合;③形体康复与精神康复相结合;④自然康复与药物康复相结合;⑤食疗康复与药疗康复相结合;⑥内治康复与外治康复相结合。中医康复学既重整体的协调,又重个体的纠偏,这是中医康复学最根本的特色与优势,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9]。

1.3走中医康复与西医康复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康复之路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学要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中医康复学应引进现代康复学的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规范诊断与疗效评估的量化标准——客观的评价标准。

中医康复评价首先是中医诊断领域内的辨证,但康复医学的作用对象是功能障碍,而通过四诊进行一般辨证所得证候很难反映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康复中评价的过程是对外在形体及行为等功能障碍的量化过程,如对于两个同是中风偏瘫,中医辨证同为气虚血瘀的患者,很难用气虚血瘀这一证候反映偏瘫功能障碍的程度,以及仅用气虚血瘀的变化来评定(衡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因此,对偏瘫功能障碍来说还需要现代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在中医古籍中,对功能障碍的评价尚无明确记载,因此建立中医康复学障碍评定观点是中医康复学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近年在研究中医康复疗法的疗效时,多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借鉴现代康复医学功能评估和分析的方法,评价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及观察康复疗效。这是中医康复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在心脏康复方面,也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利用心电图(12导联、24h动态)、心脏超声波检查等评估心脏功能情况,进而根据患者心功能、心脏能承受的负荷及心理应激制定适当的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项目、运动持续的时间等,并选择患者感兴趣且易于坚持的运动,量力而行,以身心舒适为度。中医康复学的运动形式具有动作和缓、形神和谐的特点;它通过精神意识驾驭形体运动,身心交融和高度统一,增强人体潜在机能,达到自我身心锻炼的目的,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在药物(参麦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锻炼治疗可显著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实践中,对冠心病人施行运动疗法的同时,再配合以中药治疗,取得了更佳的效果[10]。提示中药配合康复运动锻炼是解决心脏病后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有效方法。

2中西医结合康复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保健意识也在增强,康复保健事业亟待发展,就目前而言,其主要服务对象包括6000万残疾人,1.77亿老年人以及大量慢性病人[9]。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健康和疾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的临界状态——“亚健康”,不少人常常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对于亚健康的研究和防治,从今天的学科领域来讲,就是养生学的热点问题。以慢性疲劳综合征为例,它是身心性疾病变化的心理、生理、病理的综合反映,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在这方面,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有更为广阔的天地[10]。

中医康复专业在国外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外康复医学已经与临床医学一样,形成了非常规范的诊疗制度和服务网络。然而,全世界6亿残疾人中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的仅为20%,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残疾人得不到很好的康复服务;另一方面,当前在健康或亚健康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进行保健和健康消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投入巨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有的国家甚至已经立法承认中医、针灸疗法的合法性,并在医疗保险方面给与支持[11]。

总之,康复医学在促进残疾者的全面康复,促进中老年人延年益寿,促进全民保健,促进残疾预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随枝.发展中的现代康复医学[J].宁夏医学杂志,1995,17(1):60-61.

2陈耀华.康复医学的兴起和发展[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7,18(2):30-32.

3岳旭东.略论中医康复学[J].国医论坛,2003,18(2):14-15.

4卓大宏.康复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渠道和发展前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4,9(4):146-148.

5母晓明,郭洪科,许学杰.康复医学在市级综合医院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5):412.

6卓大宏.中西医结合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3):101-103.

7关骅.康复医学与治疗学关系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9):552-554.

8张雅萍.略论中医康复学的优势[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6):48-49.

9袁嘉丽,李庆生.中西医结合养生学及康复医学在21世纪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思考[J].中医药学报,2003,31(2):1-2.

运动康复学篇9

【关键词】疗养康复医学;疗养医学;康复医学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movementoftherecuperationrehabilitationmedicineandperformscientificproof.methodstheevidenceswereprovidedinaspectofcombinationoftherecuperationmedicineandtherehabilitationmedicine.Resultstherecuperationrehabilitationmedicinehadbroadmarketanddevelopmentprospective.Conclusionthegrowthanddevelopmentoftherecuperationandrehabilitationmedicineneedsaverylongtime.

【Keywords】Recuperationrehabilitationmedicine;Recuperationmedicine;Rehabilitationmedicine

疗养康复医学是由疗养医学、康复医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型综合性医学分支学科[1]。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兴旺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沉寂。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随之而来的医学理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疗养康复医学有了重新振兴的势头。

从多种数据库中对“疗养康复医学”的动态和进展进行检索都难有所获。但实际上,与疗养康复相关的医学活动十分丰富多彩,疗养康复医学的动态与进展散见于疗养医学或康复医学的许多文献报告当中,之所以难以检索到,是由于疗养康复医学学科新,且目前还没有进入主流学科,没有被医学权威机构和数据库确认为专有名词。因此,只能就有限的文献资料和有限的阅读能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归纳和展开对疗养康复医学动态和进展的认识和理解。

1疗养康复医学的新理念

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必然伴随着一种新的理念出现,疗养康复医学也是如此。疗养康复医学的新理念应当从三方面探索:一是探寻疗养与康复医学的概念与区别,二是探查疗养与康复医学的交叉与渗透,三是探索疗养与康复医学的结合与发展。

1.1疗养与康复医学的概念与区别

1.1.1疗养医学与康复医学的概念疗养医学:疗养医学是一门为人们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促进康复,从而研究自然疗养因子的性质、作用机理、作用效果、应用方法,并科学地利用各种疗养措施的专门科学[2]。康复医学:康复医学是一门为伤病残者恢复功能、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从而应用医学技术以诊断和处理任何原因造成的、影响身体的任何系统的能力障碍或能力丧失的疾病的专门科学[3]。

1.1.2疗养医学与康复医学的区别二者在医疗对象、方法、目的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医疗对象上:疗养医学主要针对的是健康、亚健康及疾病恢复期群体(以治未病为主);康复医学主要针对的是因损伤、疾病而导致残疾和障碍的群体(以治末病为主);在医疗方法上:疗养医学的核心技术是自然因子疗法、体疗和理疗;康复医学的主要手段是物理疗法、作业疗法以及工程技术和工艺疗法;在医疗目的上:疗养医学的目的是增进人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恢复体力精力,焕发工作能力;康复医学的目的是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能力,最终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1.2疗养与康复的交叉与渗透疗养康复医学交叉与渗透应当从三方面理解:一是疗养医学的战略扩展与康复医学的战略前移,使二者在服务群体上相互交叉;二是疗养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康复医学的技术特长,使二者在治疗方法上相互渗透;三是疗养医学的终极目的与康复医学的长远目标,使二者在医疗方向上相互趋同。

1.2.1疗养医学的战略扩展与康复医学的战略前移,使二者在服务群体上相互交叉疗养医学的治疗方法由于简单天然,由于分科不细,由于高科技的技术含量不高,曾经主要是以针对健康与亚健康人群的、以治“未病”为主的预防医学与保健医学分支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疗养医学的整体医疗理念和非药物治疗手段因其科学、合理、绿色、环保而出现了螺旋式上升的局面,其治疗疾病的范畴,不仅仅局限于“未病”,而且向治“已病”、“末病”实施了战略扩展;相反,康复医学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理念及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工程技术等工程化治疗手段,越来越早地进入疾病的早期干预,有效地促进了人体机能恢复,使康复医学出现了战略前移,进入治“未病”和治“已病”的一、二级预防医学领域。疗养医学的战略扩展与康复医学的战略前移,使二者在服务群体上相互交叉,共同覆盖了预防、保健、临床、康复四大领域[4],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演化成疗养康复医学新学科。

1.2.2疗养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康复医学的技术特长,使二者在治疗方法上相互渗透疗养医学的学科优势,在于它的自然、天然、欣然、畅然。疗养医学运用空气、气候、阳光、海水、森林、洞穴、温泉、泥沙等纯天然疗法,以及运动、物理、心理等非药物疗法,解决了许多现代西医学甚至高科技医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具有更深厚的底蕴[5];康复医学的技术特长在于其更多地借鉴了工程、物理、工艺、计算机等医学领域之外的科学技术,具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疗养医学的纯天然优势和康复医学的高科技特长相互渗透,避免了化学、生物、基因等治疗方法的弊端和不足,共同在治疗医学领域中占据了半壁山河,合练成疗养康复医学新学科。

1.2.3疗养医学的终极目的与康复医学的长远目标,使二者在医疗方向上相互趋同疗养医学的目的是增进人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恢复体力精力,焕发工作能力;康复医学的目的是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能力,最终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小目标看似不同,实则终极目的和长远目标都是“人人享有健康”,“人人都有高生存质量”。疗养医学使健康者更健康,使亚健康者恢复健康的目的和康复医学使残疾者回归社会,使残障者回归家庭的目标,共同面向人类的医学科学宗旨,凝聚成疗养康复医学新学科。

疗养医学与康复医学的交叉与渗透使疗养与康复医学逐渐融为一体,成为受益人群最多、适应范围最广、治疗方法最灵活、社会效应最好、最有潜力、最具希望、最有魅力、最具活力的医学边缘学科之一。

1.3疗养医学与康复医学的结合与发展疗养医学与康复医学的结合与发展应当从三方面感悟:一是在疗养院引进康复技术,疗养技术与康复技术结合发展;二是在疗养院建立康复科室,疗养科室与康复科室结合发展;三是在疗养院建立康复医院,疗养院与康复医院结合发展。

1.3.1在疗养院引进康复技术,疗养技术与康复技术结合发展临潼疗养院徐莉等[6]指出:“要改变疗养院在医院―宾馆模式中徘徊的态势,改善疗养院业务建设现状,加快疗养院发展前景,就应在疗养院中引进康复理念和技术和方法。”临潼疗养院与四医大康复医学系紧密联系,在疗养院引进了康复技术,这是一种对疗养医学发展的“醒悟”层次,产生了1+1=2的效应。

1.3.2在疗养院建立康复科室,疗养科室与康复科室结合发展武汉疗养院刘朝华等[7]提出:“要以疗养康复为龙头,实现疗养院的跨越式发展;康复医学可以在疗养院成为重点科室。”武汉疗养院在疗养院建立了康复科室,这是一种对疗养医学发展的“觉悟”层次,产生了1+1≥2的效应。

1.3.3在疗养院建立康复医院,疗养院与康复医院结合发展大连疗养院尹宝玉等[8]指出:“由于疗养院的工作性质与特点,在业务发展上不能与综合性医院争锋,而要发挥优势,以康复科室为龙头,以理、体疗和中医、心理科室为两翼,全院共同参与,在疗养院建立大康复医学。”大连疗养院不但建立了全军康复中心,还建立了康复医院,形成了疗养康复医学临床和研究实验基地。这是一种对疗养医学发展的“彻悟”层次,产生了1+1>2的效应。

2疗养康复医学的新视野

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必然带来一种新的视野,疗养康复医学也是如此。疗养康复医学的新视野应当从三方面开阔:一是用温故知新的眼光看疗养医学的动态与进展,二是用器旧图新的眼光看康复医学的动态与进展,三是用博采创新的眼光看疗养康复医学动态与进展。在疗养康复众多的动态与进展中,应着重于其重点、亮点与热点。

2.1用温故知新的眼光看疗养医学的动态与进展故中有新,温故而知新,知故能创新,疗养医学动态与进展的重点、亮点、热点如下。

2.1.1疗养医学的重点――环境养生医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陈等[9]在《中国环境养生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中指出:环境养生在康复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疗养上,并重点从“自然环境与健康”、“居住环境与健康”、“室内环境与健康”三方面探讨宏观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从新兴的地球生物学研究微观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土地中不同比例的微量元素及某些放射性元素对人体的病理生理作用,地磁场对人脑电磁场及细胞有序化作用等,揭示了疗养医学中环境养生学的新进展。

2.1.2疗养医学的亮点――医疗气象医学烟台疗养院刘世宝[10]在《浅谈医疗气象信息分析在疗养康复工作中的作用》中指出:医疗气象学就是顺应现代医学涵盖与人类疾病健康相关的全部因素的要求,寻找和消除破坏人体与环境之间平衡状态的各种因素,维护和修复被破坏的健康平衡,增加健康潜能,预防疾病发生。阐述了医疗气象学的意义、程序、内容、特征、与三大疗养因子(自然、人工、社会心理)的关系及对人体机能的影响,展示了疗养医学中医疗气象学的新动态。

2.1.3疗养医学的热点――社会心理医学这是疗养医学领域最热的动态,不但包括心理行为的保健治疗,还包括健康有益的外环境影响,大家都很熟悉,而且全军疗养医学专业委员会也设立了疗养心理分会,在此就不详叙了。

2.2用器旧图新的眼光看康复医学的动态与进展旧中有新,既要器重旧的,又要开创新的,是为器旧图新。康复医学动态与进展的重点、亮点、热点如下。

2.2.1康复医学的重点――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在康复医学中占重要地位。它能同时作用于机体多个系统,对其最重要的被加重负荷的系统产生定向作用,改善许多调节系统,动员储备能力达到抗应激效应。大连疗养院康复科张福金等[11]在《物理疗法在国外的临床应用》中,介绍了电、磁、超声波、光、冷五大类20种物理疗法新技术、新进展,令人耳目一新。如电疗法中的深部脑刺激(DBS)将电极置入丘脑不同神经核,采用频率为60Hz,脉宽ms,脉冲高度2.05~0.45mV的电流,进行双侧丘脑神经核点刺激,治疗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磁疗法中的经颅磁刺激(tmS)将不同形状的磁盘放于头部不同部位,将磁场作用于不同部位脑组织,治疗脑血栓、脑栓塞、癫痫等疾病,取得显著效果。还有磁处理自体血液回输疗法,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脑卒中等,取得显著疗效。揭示了康复医学中物理疗法的进展。

2.2.2康复医学的亮点――康复工程康复工程是研究运用工程技术提高残障人士生存质量的生物医学工程分支科学,是现代科技与人体康复需求相结合的产物。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林光平等[12]在《现代康复工程的发展概述》中,介绍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新进展,包括假肢技术、康复机器人、功能电刺激与神经康复、虚拟现实技术(VR)。其中虚拟现实互动技术是康复医学崭新的技术动态方向。VR的人机界面可以高度逼真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视、听、动等行为。将VR技术引入到康复治疗中来,可以实现三个结合的显著疗效:一是游戏和治疗结合,二是心理引导和生理治疗结合,三是使康复器材产生被动牵引和主动训练相结合所产生的显著疗效。VR的出现,促进了计算机和认知科学更高层次的结合,在认知障碍康复评定和训练方面,表现出了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提示了康复医学中康复工程的新动向。

2.2.3康复医学的热点――运动创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俞晓杰等[13]在《运动创伤的康复治疗进展中》指出运动医学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运动创伤的治疗康复。它不只是为运动员服务,而是逐渐扩大到正常人群。俞晓杰从运动伤康复程序、RiCe常规(局部休息rest,冰敷ice,加压包扎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rion)、膝关节开链和闭链训练、支具和支持带的应用等方面介绍了运动创伤康复治疗的进展。显示了康复医学中运动创伤的新视角。

2.3用博采创新的眼光看疗养康复医学的动态与进展博采众长,方能迸发创新理念,疗养康复医学动态与进展的重点、亮点、热点如下。

2.3.1疗养康复医学的重点――综合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疗养医学与康复医学在治疗手段方面共同的方法。疗养医学偏重于接近自然的太极、气功、拳剑等传统的运动疗法,康复医学偏重于使用评估、检测、处方等手段的现代运动疗法。疗养康复医学兼蓄并用,综合了这两种方法的优势,成为综合运动疗法。这是其一大进展。

2.3.2疗养康复医学的亮点――中医养生康复中医养生康复在我国有深厚的底蕴,也是中国特色疗养康复医学的亮点。中医养生康复的优势和亮点是:人体健康与自然环境统一,人体健康与社会环境统一,形体健康与精神健康统一的“整体康复观”和辨证与辩病相结合指导康复的“辨证康复观”。中西医结合的疗养康复,更是亮点中的亮点。上海中医药大学姚成增等[14]在《中医康复》中指出:中西结合心血管诊治研究,是近年医学研究的亮点之一。并提出从改善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入手,从中医时辰学入手,从中医防治pCi术后再狭窄入手,从现代医学尚不能解决的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入手,从建立中西结合康复医学模式和评估体系入手,把握中医养生康复动态。

2.3.3疗养康复医学的热点――心脑肺疗养康复疗养康复医学和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一样,都以心脑肺等重要脏器为研究热点。

在心脏疾病的疗养康复上,除了心梗康复程序和运动康复的深入研究外,许多学者结合心血管领域的研究新进展,将改善动脉硬度作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新靶点[15]。在心血管危险和血管弹性评估上即提倡用体重指数、腰身指数、腰臀指数、踝臂指数等简易方法,又建议用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和多排螺旋Ct一站式完成冠状动脉钙化、狭窄及心功能的评价。指出颈动脉imt是观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

在肺部疾病的疗养康复上,国际主题为肺部炎症的“肺水清除”和新药开发,提出血液净化与体外膜氧结合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国煤矿工人北戴河疗养院“双肺同期大容量灌洗治疗尘肺病”的新技术挽救了3000多尘肺患者的残肺[16]。

在脑卒中的疗养康复上,“脑卒中的三级康复研究”模式能明显提高卒中康复的治疗效果;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丰富环境刺激疗法、减重步行训练、运动再学习方案都是疗养康复的国际前沿课题和最新研究成果[17]。

3疗养康复医学的新尝试

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必定伴随着一些新的尝试,疗养康复医学也是如此。疗养康复医学尤其是我军疗养康复医学的新尝试应当从四方面感受:一是联勤疗治、双向转诊;二是专病疗养、专科康复;三是健康管理、健康体检;四是着眼军事、着重软伤。

3.1联勤疗治、双向转诊(大连模式)大连疗养院杨伟光等[18]报告:2003年起接受总部联勤疗治双向转诊试点工作,军队干部在治疗医院急重疾病基本稳定后,即转入疗养院进行康复工作。4年来收治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200余例,经早期采取综合疗养康复方法有效防止关节脱位、挛缩、肌力低下、骨质疏松等废用综合征,提高患者坐、立、走等行动能力。

3.2专病疗养、专科康复(北戴河模式)北戴河疗养院邓湛芦等[19]总结:该院以总后卫生部“十五”计划中提出的“探索专科化疗养模式,实施按疗养类型、疾病系统分科收容”的任务指导为要求,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进行分科专病疗养。利用良好的环境,把疗养与康复结合起来,把健康教育、药物调整、科学运动、合理膳食、学会自测这“五驾马车”运用到每个疗养员中,形成了专病疗养、专科康复特色,大大提高了整体疗养效益。3.3健康管理、健康体检(杭州模式)杭州疗养院空勤疗区利用多年积累和形成的为空勤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的优势,面向长三角地区开展对外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打响了具有优美环境和优质服务的疗养院式健康管理、健康体检品牌。

3.4着眼军事、着重软伤(兴城模式)兴城疗养院着眼军事,探索用中西结合的办法治疗软组织伤,为解决部队训练作战中出现的损伤提供了一系列成功办法。并率先成立了全军软伤治疗中心,成为我军疗养康复医学的一大特色。

4疗养康复医学的新成果

一门新学科的诞生必定带来一批新的成果,疗养康复医学也是如此。疗养康复医学的新成果应当从四方面收获:一是建立新模式,二是创出新学科,三是踏入新领域,四是走出新路子。

4.1建立新模式――中西结合疗养康复模式疗养医学的治疗手段主要是自然疗法的模式,康复医学的治疗手段主要是工程科技疗法的模式,而疗养康复医学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模式――中西结合疗养康复模式,用传统医学的方法康复,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检测、评估,或用现代高科技的方法深化对传统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为所有有作为、有影响、出成果的疗养院中最常采用的模式。

4.2创出新学科――军事题材疗养康复学科多年来,由于总部对军队疗养开发事业的关注与重视,经常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经济上加大投入,军队的疗养康复临床和基础研究比其他地方更活跃,最先叫响了“疗养康复”专业术语,成立了疗养康复学会,规范了疗养康复病例,编写了疗养康复技术常规,并在“把疗养院建成我军战斗力的再生基地”的理念指导下,逐渐改变了疗养康复群体,由以离退休干部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在职指挥员为主,组织了一批又一批戍边指挥员、航天员、抢险救灾英模等进行疗养康复,既保障了部队的战斗力,又为疗养院积累了丰富的疗养康复实践经验,开创了军事题材的疗养康复医学专门学科。

4.3踏入新领域――健康管理生存质量领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重视健康管理和提高生存质量越来越多的被重新审视的“医学目的”说关注,人们不仅期望“寿”,更加渴望“康”。疗养康复医学比临床医学更快更早地踏入了健康管理和提高生存质量的领域,先尝试了治疗医院想做而有无暇去做的事,并且比治疗医院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条件。

4.4走出新路子――军地结合疗治结合路子军队疗养院在总后卫生部战略决策的指导下,结合部队的联勤实际,已先行一步地走出了疗治结合,双向转诊的路子,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部队疗养院还结合工作实际,与驻地的地方医院、院校结合,争取教、科、研的技术支撑,走出了军地结合、疗治结合的路子。

疗养医学学科的建立,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而疗养康复医学这个新生的重要“亚学科”的发展,更是需要几代人的付出,面对充满生机和前景的疗养康复医学事业,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通过不懈的努力推动其发展,为我军的疗养康复医学事业作出自己的

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曦光,杜玉奎,主编.疗养康复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2

2高显恩,主编.现代疗养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1-2

3陈景藻,主编.疗养学.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1-10

4王强,郭全民.中国康复医学模式的思考.继续医学教育,2003,20(33):21-33

5曹国英,主编.疗养技术操作常规.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8-23

6徐莉,杨增惠,等.探讨部队疗养康复的发展.中国疗养医学,2007,16(4):195-197

7刘朝华,张善纲,等,以康复医学为龙头,实现疗养院的跨越.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1-3

8尹宝玉,顾春红.军队疗养院重点学科建设的特点与对策.医院管理杂志,2003,10(3):275-277

9陈(吉力),赖新生,等.中国环境养生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现代康复,2001,5(11):22-23

10刘世宝,张等.浅谈医疗气象信息分析在疗养康复工作中的作用.中国疗养医学,2006,15(5):347-348

11张福金,由广旭.物理疗法在国外的临床应用.中国临床康复,2003,7(2):183-184

12林平光,叶宁国,等.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认知康复领域的国际研究综述.医疗保健器具,2007,14(5):13-14

13喻晓杰,吴毅.运动创伤的康复治疗进展.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25(2):71-74

14姚成增,石见喜,等.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切入点初探.中医杂志,2005,46(11):803-805

15马志敏.第一届国际血管健康学会亚太地区会议纪要.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25(9):708-709

16中国煤矿尘肺病治疗基金会.以人为本,关爱生命.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0):1

17张琳瑛.脑卒中康复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7768-7769

18杨伟光,吴奎华,等.综合康复对双向转诊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临床军医杂志,2007,35(5):740-741

运动康复学篇10

关键词:医体结合;高校;体育康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149-02

随着我国各类残疾人、伤残者的总数增加,具有康复需求的人也越来越多,体育保健康复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是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融体育、健康、营养、医学知识及体育文化于一体,以促进健康为目标,以运动项目练习为手段,使体育锻炼促进人的健康更具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1]。我国高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教育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院校大体有体育专业类院校、医学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和其他综合类院校,学制四年,毕业后授予理学或教育学学士学位[2]。在针对某些疾病专门性的治疗,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要涉及各方面的知识以促进他们身体的康复。充分挖掘医学院校与体育院校的各自优势,并有效地结合和发挥以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发展现状

体育保健学是体育科学的学科之一,是运动医学的一个分支。追溯体育保健学的发生、发展要从运动医学开始[3]。运动医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以前至20世纪20年代初,运动生理、解剖等基础研究与运动伤病的防治等应用研究相互促进,产生了更精细的不同专业,形成了运动保健学,并逐渐被列入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的课程。1982年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了全国部分师范类学校体育专业教师,编写了第一本教材《体育保健学》[4]。体育保健学的发展需要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医疗医学和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的新成就中汲取营养,同时又不断地对它们提出新的课题、新的要求,从而促进医学的全面进步和提高。体育保健学的课程主要在各体育类专业院校,也有部分医学院校也开设了体育保健学课程。运动处方是治疗和预防、康复的核心部分,各种疾病的运动处方等问题均将会研究得更加深入。随着国家全民健身活动和健康事业的发展推进,体育保健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广阔[5]。

二、保健康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招生情况。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学校,主要有四类,例如体育类院校、医学类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师范类学校。目前,我国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校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能够满足一定的需要。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方面的需要,由于我国开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较晚,又由于自身的原因,面对我国对康复人才的迫切需要,还不能满足社会对体育保健康复人才的需要,还存在着需要和培养人才滞后的情况。我国高校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招生,主要还是体育专业和医学类院校,在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培养上,开设了有关康复治疗和运动康复的课程,但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的相结合资源共享,培养符合当今与将来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才,更好地为全民健身和健康事业服务。

2.用人情况。在对高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时,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根据调查可知,有部分用人单位、对刚刚毕业的学生就业满意度不高,学生不能直接上岗工作,而是要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岗位培训后才能上岗,主要问题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能和工作单位的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出现了教、学、工作、实践脱节的现象,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

学生在工作单位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在进行按摩时保健康复手法生硬,针对性地实行保健、康复推拿技术较差等等。造成的主要原因为,体育保健康复课程在整个学习中,开设学时短,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办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应根据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重点地因材进行培养,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岗位能力的需要,不能重理论轻实践,学生也应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实践和实际的操作机会少,也是原因之一。

三、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是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

1.医体结合符合培养目标要求。从我国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看,以及主要职业能力和就业等方面看,需要“医体结合”。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仅仅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掌握运动推拿按摩的基本手法和实践,掌握理疗仪器的原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运动疗法的技能和方法,运用各方面的体育、医学、营养等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开具适合的运动处方,并指导人群科学健身。这些目标的培养离不开医学院校的支持。

2.社会发展需要医体结合。到2020年,中国将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国务院也非常重视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在2020年,基本建立较合理的完整体系,为人们服务,国家将加大对健康服务领域的投入[6]。这为我国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培养,带来了生机和广阔的前景,社会对康复专业人才的需要也大量增加,这成为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伴随着我国健康服务领域的发展,运动疗法是康复医疗的核心和主要手段,利用\动加医疗康复结合的方法,能很好地为我国的人民健康做出贡献,增强人民的体质,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将成为我国健康服务的重要力量和人才来源。

3.预防治疗康复需要医体结合。随着我国健康服务事业和全民健身的全面发展,各种医疗机构、省县级的康复机构、运动队等等的增多,都需要大量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7]。各种疾病的早期预防,疾病的治疗、控制和康复,残疾人的康复治疗等等,运动疗法都是不可替代的手段,医体结合培养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医学院校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能够为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基地,学生学习了医学知识来做理论支撑,制定运动处方,要求学生要具备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医学科学知识和体育教育训练学知识,医学院校能很好地为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提供人文与学习环境。医学院校不仅在医学理论上有专家和学者,在实践上也有着现代医学的实践者。医学院校有先进的医疗器械和专业所需的实践,能针对性地对某些疾病进行专门性的治疗,以促进他们身体的康复。

四、“t体结合”培养保健康复专业人才

充分利用医学和传统体育保健康复各自的优势,将二者有利地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进行培养[8]。医学院校的先进的医疗器械、优秀的医疗人才、适合的人文环境,能为高校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提供服务性实训基地,学生能在医学院校实习和进行实际的操作、手法练习,为将来的工作需要积累经验,将来在就业的时候,就能很好和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这样有助于学校充分利用行业的人力、设备、技术等资源优势,降低办学成本,而且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

根据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将来就业的要求,分层次、分功能、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医体的反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完善和改进,提高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9]。医校结合,必须创新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人才观。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将来能服务社会,这就要求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培养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观念,使他们能在优胜劣汰的社会中、各种人际关系中和自我的融合中统一发展[10],在“医体结合”下,更好地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

五、结语

随着我国各类残疾人、伤残者的总数增加,有康复需求的人也越来越多,保健康复专业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地位,专业开展得较晚,在培养等方面还有待完善,实施医体结合培养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发挥最大的优势,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趋势。

参考文献:

[1]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保健学教材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7.

[2]王晓曦.医体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4):98-100.

[3]钟帮礼.体育保健康复知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2014,(35):99-100.

[4]彭代斌,王健.对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及内容的分析与思考――兼谈我国学校体育学学科群的构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

学报,2008,(1):65-68.

[5]陈芳,袁建伟.体育社会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2):10-12.

[6]苟梦雍.山西省健康服务业发展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D].太原:中北大学,2015.

[7]肖冰,崔明.高职体育保健专业“系所合一,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19):6-8.

[8]赵振浩.关“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