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08

汉语言文学常识篇1

1.语言与文化

对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已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过详细的阐述。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文化的记录、传递和发展,都需要借助语言来完成。同时,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哪一种语言,都承载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内涵。而承载了民族文化的语言本身也就成为了该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次,文化制约着语言。尽管语言的发展是缓慢的,但如论怎样发展,都不能离开本民族文化随意发展。这是因为在语言中渗透了文化的原因。因此,语言无论在语音、词汇、语法还是篇章上的变化都要在不偏离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2.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由于语言与文化有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样不可分割。以语言教学为基础,随着教学程度的加深和教学阶段的发展,逐渐增加文化教学的比重,使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中国文化。

二、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要有文化教学参与其中,而不能只重视语言教学。但是对于文化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现在对于文化教学的定位问题大致分为三派观点。有些学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应将语言知识的学习立于首位,其次才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辅助因素,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有些学者认为,应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置于同等高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平等对待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穿插同等比例的文化教学,使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言知识的同时,掌握中国文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应具有比语言教学更高的地位,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中国文化而非汉语本身。然而本文认为,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不能从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的大范围进行定位,而应该针对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阶段、学习目的进行综合分析,由此确定出文化教学在不同学习阶段所占有的不同的比例。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1.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应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该阶段的文化教学主要是针对在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因素的教学及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文化知识,如关于中国衣、食、住、行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文化,以增加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中级阶段,则应采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的原则。该阶段的文化教学不应再停留在语言中表现出的文化因素及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而要适当增加中国的传统文化教学,如中国书法、中国陶瓷、国画等,以适应学生逐步增加的对中国文化的需求。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则应以中国文化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此阶段的汉语学习者通常是出于学习、工作等要求,需要经常与中国人打交道或是留在中国生活,这就使该阶段的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了解生活中的文化,更要了解中国人在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中体现出的文化。因此,在该阶段的文化教学中,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的教学变得十分重要。

2.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

汉语言文学常识篇2

1.1发展历史悠久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中文专业,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京大学建校期间,距今已经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这门学科的建立,就是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发展汉语文化,体现着浓厚的中国精髓。经过多次的教学变革,这门科学已经拥有了非常固定的教学内容,它的魅力也随之不断增加。

1.2能够培养专业人才并能弘扬中国文化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它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美、运用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格和品位。与此同时,它也充分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使我国的文化被他国所知,也通过语言向世界展示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语言文学的丰富多彩,展示了我国的繁荣昌盛。

1.3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汉语言文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语言分析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应的,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但是,这些都是一理论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并没有相应的实践,从而学生并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在实际的生活中灵活的处理与运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已经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变成了重视能力的素质教育,但是由于这门专业的特点,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都只是理论知识较好,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却极差,在就业方面不再存在优势,逐渐与社会脱离。

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

2.1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兴趣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历史悠久,所以,它的组成成分也非常之多,当学生听到它的具体成分的时候总会产生惊讶甚至是恐惧感,所以,在传授汉语言文学相关的知识的时候,要对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它的核心内容充分的彰显出来。同时,为了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明显的展示出来,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就要避免其与其他学科的重复,这样才会使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使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更强烈,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就要有一定的特色,这样才会充分的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高效的学习,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充分的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从而使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汉语言文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更加彰显了它的重要性。对于一些高校,可以采用三大分流的教学模式,即以汉语言文学作为教学的主干,将新闻专业以及文秘专业作为重要的分支,前两年主要是让学生打好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在第三年的时候,将汉语言文学向其他方向发展,这样就能在三年内培养出大批复合型人才,从而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与发展。

2.2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的能力真正掌握一门知识,是要学会在实际的生活中合理的运用。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就业方向非常广泛,致使学生学习的知识面也很广,从而就导致对许多知识只是范范的了解,而不能达到精通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真正的理解知识,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合理的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应用的能力。举一个例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写文言文,掌握汉语言的具体应用方式,再让学生之间进行互批,找出用词不当的地方,使学生逐渐完善自己。除此之外,每个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都会有一段的实习时间,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实习阶段将实习的地点及时间合理的安排,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活动,配置一些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协调好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全体学生都能够融入到实习当中,充分发挥实习的功效,让学生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掌握一些汉语言文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2.3开设特色课程,适应社会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项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它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非常大。但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而汉语言文学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善与优化,从而才能创造出更高的社会价值,为社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设有少数民族班级的学校,可以增设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言对比讲解的课程,例如“之”在古时候的意思有很多:“的”、“去”、“到”、“泛指一类事物”等,它在文言文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经常一词多义,教师要为学生多举一些这种类型的例子,这样就会使学生充分的意识到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深化对汉语言文学的了解,从而增强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应用性。

3.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常识篇3

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主要是使用其进行相应表达的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一般是没有问题的,基本都能熟练使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却经常发现学生们虽然已经理解并且完成了相应的英语知识的学习,其实际运用这些英语知识进行表达的能力却非常低下。这种问题存在的最突出的表现,是涉及到英语运用的两项最基本的能力,即英语会话和英语写作的能力,绝大多数的学生相应的成绩都非常低下。英语会话的过程中,其往往需要通过将听到的英语信息转换成汉语,然后使用汉语得到答案后再转换成英语。因此,不仅反应速度慢,跟不上对方的节奏,而且因为汉语思维的影响,应答方面经常出现汉语化的错误。而英语写作,则干脆变成了英译汉、汉语写作、汉译英三个组成部分,且同样因为汉语思维习惯的原因而导致错误百出。

二、语文教学不存在英语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原因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不存在其他语言习惯对其干扰的可能

语文教学的对象是汉语,而汉语是学生出生之后一直使用的母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使用汉语进行思维是其从小形成的习惯,可以毫无障碍地使用汉语对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的语言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汉语习惯是其日常思考时养成的习惯,不存在能对其汉语思维习惯产生影响的其他语言习惯。无论是入门式的语文教学,还是中高级的语文教学,其都只是将学生业已形成的汉语思维习惯进一步理论化,并增加其语言运用技巧和能力而已,不存在英语教学中要解决的学生独立使用所讲授的语言直接进行思维的问题。正是因为这一原因,语文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往往同其记忆错误或者逻辑错误相关,当然偶尔也会出现因为口头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异导致的错误,但绝不会出现因为别的语言习惯造成的错误。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对其不存在陌生感的可能

语文教学虽然和英语教学一样,都是以某一种语言作为教学对象,但语文教学所涉及到的语言和英语教学是完全不同的。英语教学之所以会让学生产生陌生感,继而产生挫败感甚至对其本能地厌恶,最关键的原因是其在很多方面同学生习惯使用的母语存在较大差异。而对于语文教学涉及到的汉语来说,其本身即为学生一直使用的母语,虽然在接受语文教育之前一直停留在口头的使用上,但对其基本发音和语法结构乃至常用词的词义以及其文化涵义,都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其在使用汉语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借助别的语言作为工具来解决对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的问题。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只是将自己已经形成的语言习惯进行强化和进一步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使用的语言工具仍然是作为其母语的汉语本身。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因为其以学生的母语作为教学对象,学生不可能产生学习外语的陌生感,更不会由于陌生而导致错误百出,最终损害其学习的积极性。虽然语文教学中同样存在需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但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原因是因为其他方面,和学生对语文教学中讲授的语言的陌生感无关。

(三)语文教学中不存在对汉语难以实际运用的问题

语文教学中虽然也需要对学生运用汉语的技巧和能力进行培养,但主要是对其业已形成的汉语使用习惯进行适当地矫正和提高使用水平的问题,学生对汉语的日常使用是不存在大的问题的。而在英语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日常使用。造成这种区别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日常使用的语言本身是汉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使用汉语进行思维并表达自己意志的基本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不存在对汉语难以实际运用的问题。对于语言运用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即会话和写作,语文教学中同样不会出现普遍性的学生会话困难或写作时词语和语法运用错误的问题。当然,使用汉语进行会话或写作时,也会出现水平高低不同的问题,但这已经上升到了语言运用技巧甚至艺术的高度,而不是停留在简单地使人能够听懂看懂的基础上。

三、语文教学下英语教学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使用汉语教学的频率

语文教学中不存在别的语言习惯干扰的原因,是其讲授使用的语言和其讲授的内容都是汉语。而对于英语教学来说,教学过程中过于频繁的汉语使用就会造成其讲授使用的语言和其讲授的内容的不一致,从而加强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对汉语思维习惯的依赖,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形成严重的干扰,导致各种汉语化错误的形成。[3]因此,必须学习语文教学的经验,在英语教学中尽量使用其讲授的语言英语进行教学,除了学生确实难以完全通过英语进行理解的入门阶段以及新的英语知识如新的英语单词的学习阶段,适当借助汉语作为工具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相关知识外,其他阶段均应杜绝汉语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独立使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并在英语教学中最终过渡到完全使用英语授课,以最大程度降低汉语思维习惯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二)对初中级英语学习者,适当使用其熟悉的汉语教学方式提高其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中学生之所以对学习的语言不存在陌生感,是因为讲授使用的语言为其熟悉的汉语。对于初中级英语学习者,其英语独立思维能力尚不具备,无论是英语入门方面的知识,还是后续的新的英语知识,单纯使用英语进行讲授是很难达到使其理解的目的的,反而会加深其对英语学习的陌生感和挫败感,进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因此,虽然也应当尽量减少汉语思维习惯对其英语学习的干扰,但对这些学生来说,适当的汉语教学方法还是有必要的。和语文教学一样,使用其熟悉的语言对相应的知识进行讲授,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对英语学习的陌生感,提高其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增加其对英语实际运用的机会,提高其英语应用水平

汉语言文学常识篇4

首先,重视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注重培养民族学生的听说能力。

由于有些民族学生接触汉语的机会少,学习汉语的时间短,有的甚至是初中才开始全面接触汉语,所以汉语基础较为薄弱。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具体的学情,狠抓汉语基础。从汉字的音形义着手,打好基础。比如汉语拼音方案的掌握,其中常见的误读、多音字的辨音;汉字的基本笔画、书写顺序;常用汉字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含义;汉语讲话的语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一些常见词语的用法和常见近义词的区别;常见句式的掌握等等。这些都有必要让学生反复练习,烂熟于心。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取补习旧知识的方式,正确处理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听说能力的培养,是汉语工具性的体现,也是学习语言的实际用途之一。在培养民族学生听说能力的时候,可以通过具体的场景模拟、相关主题的设置,让学生体会汉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运用;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堂教学,适当地穿插听说训练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训练了听说能力。

其次,立足实际,培养民族学生的有效阅读能力。

虽然不少民族学生已经经过较长时间的汉语学习,但因为缺乏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因素,汉语阅读能力还是不太理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具体有如下做法:一是以课文为依据,夯实阅读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即相应的文体知识的把握能力、文章层次划分能力、从课文中概括指定信息的能力、根据文本判断相关信息正误的能力、对文本中重要词语和语句的理解能力、对文章结构的分析能力。二是拓宽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在充分掌握阅读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拓宽阅读面,从课外选择那些经典时文和能突显现代科技发展信息的应用文。三是注重语感的培养。即从适量的阅读中,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积累,从而培养他们对汉语的初步感悟能力。当然,这是学习语言较高层次的要求。

再次,突出汉语的工具性,切实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汉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集中体现,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严格训练。但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生为本,灵活训练,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训练中要注意从简单的常用应用文体开始训练,这是汉语的工具性和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决定的,要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汉语应用文的写作,比如请假条、留言条等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文体。然后练习简单的记叙文、片段式景物描写、情景补充式作文等等,再过渡到夹叙夹议的复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较难把握的文体。二是要求学生说真话,敢于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手写我心”,切忌应付了事,写出来的东西空洞无物,甚至胡编乱造,没有任何感情可言。三是提倡作文训练形式多样化,可采用日记、周记、口头作文等多种训练方式,并且作文训练内容应是学生关注的和感兴趣的话题,使学生的习作和日常生活紧密关联。

最后,重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并适当渗透汉语文化内容的教学。

民族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古诗文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但并不等于放弃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和粗略掌握。相反,教师在指导学生接触和了解浅易古诗文的同时,可以从实践中进行古诗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认知。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常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基本的文言句式,一词多义的了解以及简单的词类活用。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基础知识时,切忌贪多求快,脱离具体的文本来讲述抽象的理论知识。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之后,再辅之以适当的阅读,学生就能达到汉语新课标规定的古诗文教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概内容”的目标。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文化的了解。因此,在学习古诗文的同时,有必要渗透古汉语文化教学,因为它们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姓名和称谓。包括人称姓名,谦称、敬称、贱称,人的名、字、号,年龄的称谓。地理、官职以及简单的宗法礼俗,可以重点突出尊卑和忌讳。简单的历法知识,如纪年的方法等。

汉语言文学常识篇5

关键词:文化融合;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冲突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正是由于语言的存在,文化才得以表达、交流、传承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熟练掌握一门语言越来越成为了解一种文化的有效手段。同时,文化又是熟练掌握一门语言必不可缺的符号和背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许多外国学生虽通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已经能掌握比较复杂的汉语句式,但在口语交流中却常常因不理解一些微妙的中华文化内涵而面临交流障碍。

从对外汉语学科本身的任务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承担着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授业任务,同时还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宏伟目标,以及向世界展示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光荣使命。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融合使命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定义从广义上明确了除天然物质外的一切人造物质和意识均属于文化范畴。如果将文化按其包含内容进行划分,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观念文化四个部分。其中物质文化属于人造物的范畴,是文化体系的物质基础,是最易于被人所感知的浅层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社会规范的范畴,由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法律规范集合而成,属较高层次的文化;观念文化是文化的精神内核,往往同哲学与艺术相伴,是最高层次的文化。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元性

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实践形成的,由于不同国度、地域、民族的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因而产生了具有本民族和本地区特点的文化。即使处于同一文化圈内,拥有相同物质文化的人也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甚至同一家庭中的个体也会因成长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观念文化,这便构成了文化的多元性。

(二)社会性

社会性是人类的本质属性,而文化是一定数量的人共同创造、共同发展、共同尊重、共同享有的,因而也具有社会性。正是由于文化的社会性,才使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文化在为人们所共同接受和享有的同时,也使人们懂得要尊重和遵守文化中内在的社会倾向和准则。

(三)时代性

文化不是从来就有的,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物,而是建立在一套完整系统上并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现象,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发展。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有益的精华部分会被积淀下来得到传承,外来的优秀文化也会得到吸收和发扬,而文化糟粕则在经过比较鉴别后最终会被历史所抛弃,因而文化会表现出时代性的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索引,文化的多元性、社会性与时代性特征必然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与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学,简单看是汉语的教授与学习,但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同时,对语言的正确掌握与运用,必然需要对语言所处文化背景的深入把握。由此,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浪潮中,对外汉语教学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不仅是扩大汉语的世界影响力与感染力,更要传递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中的文化价值与核心价值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坚持以生活的共同性促进文化的互适性,以文化的包容性降低文化的差异性,以文化融合消解文化冲突,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统一,力求使对外汉语教学成为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推手。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

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外国学习者对汉语背后的中华文化接受态度往往表现出四种状态:一是完全排斥,认为仅需要将汉语作为工具来学习而不必学习中华文化;二是完全认同,这对于汉语的学习在短期内会有强化和促进作用,但长远来看会带来文化归属的困惑和文化冲突的困扰,同样是不可取的;三是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全面吸收中华文化,持这一观点的学习者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文化间客观上的差异和生活环境的社会化影响,做到双向的文化适应是很难的;四是在立足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学习中华文化的先进成果,并内化为本民族文化。正是由于对外汉语教学是跨文化的语言教学,因而必须直面由文化内在特性所带来的差异。尤其是隐含在中国语言中的内心情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尺度、审美标准等文化因素,常常给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带来障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常见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语言组合习惯有待提高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于中文与其他语言文字在时间、空间的表述上大相径庭,使初级学习者往往对汉语中的语言组合习惯不适应,表现出汉语表达前后颠倒的现象。如部分学生会将“东北大学”错写成“北东大学”,将方位“左上角”错误描述为“上左角”,这是东西方在空间方位表述方面文化心理不同造成的。我国在方位表述中,通常以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在同一坐标轴中,也往往先“东”后“西”,先“南”后“北”,先“上”后“下”。再如错误表述“以后,我生活在纽约,现在沈阳就是我的新家”中“以后”的用法,表现出学习者对汉语中抽象时间概念“前”与“后”的混淆。另外,韩国学生还存在把时量补语倒置的情况。这些看似简单的语言组合习惯,蕴含着我国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和心理侧重。

由此看来,在语言运用与写作的过程中,不仅要正确把握语言语法,而且要深入了解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如果单纯从语法角度进行语言的学习与应用,而不注重对语言背后所内含的价值观念、使用习惯以及文化背景进行了解,那么,正确使用语言就面临较大的困难与障碍。

(二)文化背景知识亟待加强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外国学习者会发现自己的汉语水平止步不前,陷入瓶颈,尽管能够读懂每个词的意思和句子结构,却依然无法领会整句话表达的含义,这通常是由于对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而导致的。

以英文笑话“Shesodumb,shethoughtthaticebergwasayiddishname”(她傻到觉得冰山是个犹太人名字)为例,如果英文学习者不知道犹太人名字多以“berg”作为后缀这一文化背景,就难以理解整句话的笑点所在。同样,如果不理解汉语中“香火”一词的真正含义,就无法读懂“我吸烟的理由很简单:祖父吸烟,父亲也吸烟,轮到我不能断了香火”这一中文表述中的幽默。此外,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于部分词汇的含义东西方常具有不同的解读,比如“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在西方则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岁寒三友“松竹梅”在中华文化中代表高洁和坚韧,而在西方语境中则无此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饱含了中国人民的希望和向往,而在部分西方国家却被错误地视为专制集权的代名词。

(三)知识与时代的契合度仍待提升

文化具有时代性,作为文化承载体的语言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这客观上要求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也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目前,部分对外汉语教材的内容对我国文化的介绍还停留在传统层面,如中国人很少使用“谢谢”而用“哪里哪里”来表达对别人好意的领受,以交流年龄、工资、子女等话题表示关系亲密等,以致外国学习者照搬教材而造成一些不得体的语言交际。事实上,伴随着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人在日常交往中,很多习惯已越来越与世界接轨。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向学生说明这一变化趋势。另外,对外汉语教学要以让学生能与当代中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为目的,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以“打酱油”“鸭梨”等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崭新的汉语表达方式和文化景观,正映射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诉求和心理,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网络语言逐渐成为中国年轻人的常用交际语言,对外汉语教学也应对其有所体现。

三、基于文化融合的教学道路探寻

面对日常教学中出现的文化冲突,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要在尊重彼此文化的基础上选择有针对性的方略,积极推动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教师应在充分理解汉语背后的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基于对文化的热爱而产生对于汉语学习的兴趣。

(一)增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对于母语,学习者在幼年时就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了语言学习的能力。而外语学习则不同,学习者往往是在主观能动性作用下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其学习环境远不如学习母语那样方便有利,需要以目的语文化的感召力来保持语言学习热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都要正确认识到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旗帜鲜明地反对“语言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全部”这一错误观点。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这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自身的客观要求,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也顺应了外国学习者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迫切需求。

(二)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内涵

对外汉语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是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接触中华文化的先导,对外汉语教师对于中华文化的掌握直接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水平,因而要大力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内涵。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教学能力,还需要掌握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弥补语言教学在文化教育方面不够系统的弊端。此外,在教学中必须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文化常识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打下基础。

(三)保持对外汉语教学的时代特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但正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现代汉语而不是文言文、以普通话而不是方言教学一样,如果想让学生真正了解现代中国,就要求我们传授具有时代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华古典文化和地方文化上止步不前,要传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改变部分外国学生对中国贫穷落后的误解。同时鼓励已掌握较好汉语基础的学生尝试学习理解网络流行语,通过极富时代特点的网络流行语,了解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念和文化关切。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把握好在文化视域下的角色定位,不仅可以增进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外传播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定位的过程中,要科学地体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方向,以期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2,(1).

[2]张传辉,李志超.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映射[J].新闻爱好者,2012,(1).

[3]戴剑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导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4]杨文惠.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J].中国教师,2007,(1).

汉语言文学常识篇6

1.1教学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绝大部分的高职学校的教学宗旨都是“就业为向导”,这无可厚非,然而,不少的高职学校太过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仅仅注重提高学生的各项应用技能,而不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这导致汉语言文学在高职学校的教学地位下降,并且一部分高职学校还未曾设置汉语言文学课程。

1.2不够健全的课程结构体系

创建实用性和经济性的课程结构体系,这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趋势和发展方向,目前形势下,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不健全,这亟需更加深入地优化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要素,不然,就较难体现高职学校课程教学的综合效益,而提高人才质量和汉语言文学教学能力就仅仅是空谈。为此,在新的时期,汉语言文学教师创建比较健全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就变得非常迫切,只有如此,才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汉语言文学的内部结构,最终促进课程的优化设计和最大程度地体现高职教学的综合效益。

1.3教学模式太过传统

在高职的汉语言文字教学中,传统意义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常常是广大教师所实施的,这未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并且,在汉语言文字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常常不够灵活,这跟实际的教学需要不相适应。当然,在现代化教育技术不断进步的影响下,不少的教师借助多媒体实施教学,却不注重输入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内涵,这使得学生常常是走马看花。

1.4教材与考试存在的缺陷

相对来讲,汉语言文学的教材知识较为死板和固定,跟社会热点的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下,教师的讲解难以实现理想的效果。在考试的过程中,常常设置比较多的客观题,这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学校领导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高职学校,特别是对于理工类的高职学生而言,他们往往缺少一定的文学修养,并且大部分学生感觉只要学会了专业技能,就无所不能,这样的思想理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高职学校的领导需要充分地认知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大意义,不管是在设计教学方面,还是在建设文学课程上,都需要做出严格的要求,并且贯彻实施,不可以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2.2建立和健全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

我们应当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持续地健全课程结构体系,从而保持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在创建学生道德理论基础与体系的基础上,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观意识,贯彻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视角。汉语言文学的价值不是说能够创造一定数量的经济效益,而是能够创造难以通过数字进行统计的社会效益。我们应当以优化课程结构各要素的形式,让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变得更为科学与合理,只有创建这样的课程结构体系,我们才可以从整体上和宏观上把握课程的内部结构,进而提供理论根据服务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计和优化。在建立和健全课程结构体系的时候,我们需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并且设置课程的核心是学生汉语素质的提高,建构课程应当尽量地给学生创设足够大的学习空间,给学生留下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不断地拓展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积极性。事实表明,建立和健全汉语言文学的结构体现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的知识结构,进而使得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综合效益提高,真正地提高教学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个性。

2.3完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有效性的一种关键方式是完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仔细地思考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和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特点,通过引导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探究语言的深层规律。像是教师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教学课堂出现一种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良好教学气氛,最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技能,这让学生在持续地探究当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和满足感,且在师生的一起学习中增进彼此间的情感。

2.4重视教学的实用性

重视改革教材,以及优化教学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在设计教学课程方面,能够设置一部分文字编排、简历设计、应用文写作、名著鉴赏、读者赏析、写作实践等一系列较强实用价值的汉语言文字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课程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对于高职学生来讲,他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就业。因此,教师的讲解应当注重实用性,只有如此,才可以跟社会相适应。教师的备课应当积极、认真、充分,把握跟课程有关的新内容,从而对教学知识进行设计,使得课程结构得以优化,根据课程发展目前形势下的崭新高度思考课程的基础,设置课程的知识体系,以及重视编写活页讲义,对各个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并且体现集体任课及时的力量,大家共同备课,一起获得提升,有效地统一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教学知识,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汉语言文学内容,最终实现学生自身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常识篇7

关键词:汉语负迁移;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06-01

1.引言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心理学家利用这一术语表示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知识、技能在其学习新的语言过程中对获得新的语言知识、技能的影响这一现象。

罗伯特・拉多(Lado,R)1957年提出了语言迁移(languagetransfer)学说。他认为,语言迁移就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学习产生的影响,而其可以分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其中,正迁移是指有利于语言学习的迁移,即母语对目的语的学习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正迁移往往在母语与目的语有相同的形式时才会出现。负迁移是由于套用母语的语言模式或语言规则而产生错误、不合适的目的语形式。负迁移又称为干扰(interference)。后来,经过其他语言学家在实践中逐渐丰富、完善、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语言迁移理论。

语言迁移是指语言学习者将其掌握的与母语有关的知识应用于外语学习的一种现象。一个人的母语是在没有任何其他语言思维的影响下获得的,是第一语言系统,对文化,概念等的吸收是其形成中的自然过程,不需要解释和说明。而外语是在母语已经形成的基础上的第二语言系统,且在其建立的初期阶段或多或少地需要凭借母语知识来建构。由于两种语言在各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因此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干扰也是普遍存在而且不可避免的。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重形合,有词性变化,习惯以多种连接手段(连词、介词等)实现句子和语篇的衔接连贯;而汉语属汉藏语系,在构词、语序、句法、篇章等方面与英语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已经具备母语(汉语)基础的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汉语迁移的干扰现象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

2.汉语负迁移在英语学习中的影响表现

2.1语音的负迁移。语音教学历来是英语基础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在于对英语习得者进行语音训练,在口语交际中使授话者及听话者双方达到"达意"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的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而汉语和英语语音结构区别很大。汉语的每个字都是一个声母跟着一个韵母,即一个辅音加一个元音构成。而英语的辅音元音构成则无规律可循,单词的音节数量也不一致。而我国学生是在汉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在学英语时很容易受到汉语拼音的影响,并且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各地学生在英语发音方面所犯的错误也各有差异。比如,有些地方把/?/读成汉语拼音中的"sh";有些地区/n/和/l/两个音分不清楚;有些地区搞不清楚/r/和/l/,当/r/与元音拼读时,学生感到非常困难。还通常把短元音/i/读为"yi";亦有些北方地区的学生读英语单词时会在音节末尾加元音,把英语字母m/em/读成/emu/,这是因为汉语普通话的结尾大多是清晰、易辨的开音节。潘文国认为这是因为汉英语两种不同的发音体系造成这一系列的错误。汉语是调韵声体系,而英语是元辅音体系;汉语的音节是外松内紧,声母(辅音)本身不明显,最清晰的单位是音节,声母和韵母(元音)不是慢慢地拼合,而仿佛是一个共生的版块,一团团往外扔。而英语的音节是内松外紧,元音和辅音都很清晰,其音节有很明显的拼合过程。另外,汉语语音没有长短音之分,而英语中不仅有长短音之分,有时长短音不同,词义也不同。如feet/fi:t/和fit/fit/发音上只是/i:/和/i/的区别,但二者词义则大相径庭。还有,英语中的重音、连读、爆破音、辅音浊化等等,也给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带来了很大困扰。

2.2词汇的负迁移。传统地说,语言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语音、词汇和语法。(高名凯,《语言论》,1984)理论上讲,这三个要素在语言学习中是同等重要的。而实际上,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词汇才是最关键。譬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语音只是词汇的包装或外衣,而任何语法问题说到底就是词的用法问题。"("phoneticsisbutthepackingordressofwordswhileanygrammaticalproblemisnoneotherthanoneofwordusage"LinYutang,1982)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词汇文化背景不相同,就会在英语习得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错误。比如,词汇的搭配不当:

汉语搭配汉语负迁移的英语搭配正确的英语搭配

大声inbigvoiceinloudvoice

好票goodticketgoodseat

生活水平standardoflifequalityoflife

学习知识tolearnknowledgetoacquire/gainknowledge

力壮如牛asstrongasabullasstrongasahorse

强硬政策hardpolicytoughpolicy

昂贵价格expensivepricehighprice

开阔视野openone'seyesbroadenone'shorizons

英汉词语的搭配是有一定规律的。另外,汉英语中的有些词汇在感彩、语体色彩和使用场合上也有差异。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者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异同,有意识地收集和总结英语词汇习惯用法和特殊用法,掌握词语的语义组合规则,避免不必要的母语负迁移。

2.3句法的负迁移。句法指语法中连词成句的规则,也即词汇这种符号之间的关系,是语法中的一部分。汉英语系有不同的语法规则,因此汉语在句法层面对英语的负迁移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词的单复数、语序、时态及人称与数的一致等方面。

汉语和英语都有单复数之分。汉语一般是在人称代词后加上"们"、在事物名词前加上数词、量词来表示复数,事物名词本身没有复数变化。而英语则是通过名词的词尾变化来表示复数。汉英两种语言次序也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其各自语法不同的表现。如"我很喜欢你。"这句的汉语语序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而英语语序则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所以在初学英语的中国学习者中"iverymuchlikeyou"这样的错误句型十分常见。

至于时态,汉语在表达时间概念时,会借助一些诸如"曾经""过去""将要""了""正在"等词来体现。而英语的时间意义直接体现在动词时态的变化上,通过+ing、+ed来体现。所以,有学习者经常忘记给英语句子中的动词发生变化。

再说说英语中人称与数的一致。英语的形态,最集中表现在主谓一致的严格要求上。英语中由名词和代词主要充当主语,名词有数的变化,代词除了有数的变化外,还有人称、性、格的变化。由动词来充当谓语,它有人称、数、时、体、态的变化。在人称和数的问题上,英语句子的主谓必须要保持一致,即不同人称和数的主语要搭配不同的谓语动词。但是汉语中则没有"人称和数一致"这个概念。就此,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语言类型的问题。(潘文国)英语是主谓模式(Subject--predicate)的语言,主谓语在形式上要求一致。汉语是话题说明(topic--Comment)性质的语言,无主谓一致的要求。这种解释言之有理。

2.4文化的负迁移。不同民族有各自鲜明特色的文化和语言,语言受到文化的制约。我国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本民族汉文化的影响和干扰,且不熟悉不了解英语文化中的语言运用规则,容易出现一些错误。比如,中国人见面的寒暄常以"吃了吗?""去哪儿?""忙啥呢?"来进行,而这样的对话在西方文化中则很少见。在西方文化中,对一个人的年龄(尤为女性)、婚姻状况、工资收入、家庭状况等个人隐私方面的话题较为敏感,冒昧地询问会引起他人的不快。如果换以谈论天气来打招呼,则比较妥帖。若中国学生不掌握文化差异性造成的这个规则,在交际英语中,将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直接迁移到英语交际中,虽然没有语音、语法的错误,但语用的错误同样会影响英语的有效学习。更甚者,由此影响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交际,会大大削减学习英语的本质意义。

3.减少汉语负迁移的策略

3.1对语言负迁移要有正确的认识。外语习得的过程主要是从学习者的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迁移的过程。当学习者用母语知识输入外语信息和输出外语信息的时候,母语的干扰作用是客观存在和无法避免的。对待母语迁移的态度对解决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迁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是对新知识的获得、转化和检验的过程;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感知基础上去认识、理解、描述新事物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法。ellis把迁移看做是二语学习者为了弥补二语知识的匮乏而采取的一种学习策略。在学习策略上,我们首先不应该惧怕汉语负迁移这种现象。对于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由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各种干扰乃至错误要采取开放、宽容的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放松心态、减轻焦虑、增强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作为英语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对母的语不断充实,不求全责备,帮助学习者逐渐减少对母语的依赖,进而减少母语迁移带来的副作用。

3.2对比分析英汉语言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比分析英汉语言的差异,增强两种语言的可辨识度。不论是语音、词汇、语法还是语用等其他方面的差异之处,都是日常教学的重难点。教学中教师适时地采用对比分析法,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两种语言的异同处,变母语的负迁移为正迁移,与其同时,促进母语的正迁移,提高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3.3加强英语知识的输入量。对我国大多数学生而言,课堂是接触英语的主要场所。这样,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尽量多运用英语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也应该学以致用,将英语贯穿于课堂交流,逐渐学会使用英语进行思维,增加输入量,潜移默化地减少汉语负迁移的产生。

另外,多引导学生阅读英语读物,如英语报刊杂志,简易英美文学作品,多观看一些简易英语视频等,以便多接触一些原汁原味的英语材料。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载体,报刊是了解一个民族当前社会各种问题的最直接途径,电影、录像则是某种文化在某个方面的缩影。有条件的话,教师要积极创设并鼓励学生多接触外籍教师,创设自然的英语交际环境,能够学以致用。

3.4文化背景的重要性。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风俗背景的表现和载体,英汉两种语言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发展而来的。二者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在教师的日常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健康的西方文化知识,把文化知识与语言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对英汉文化差异和冲突的敏感性,使学生了解两种不同的语言代表着的不同文化内涵。这样,学生能够自如地控制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以便能更好、更准确地理解英语,运用英语,达到正常的交际。

总之,母语负迁移的现象在其他国家的英语学习过程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文化传统和语言特征迥异,也因此,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相对来说更为明显。只要我们利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正确地运用迁移规律,通过努力,在课堂教学这种大量的实践中去克服汉语负迁移的干扰,完全可以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建立完整的对应转换体系,从而使双语的自由转换成为现实。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显著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提升成为一种更大的可能。

参考文献:

[1]ellis,R.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

[2]邓万学.汉语负迁移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v9w.

[3]林语堂.开明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汉语言文学常识篇8

当前,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生源激增,迎来了发展的机遇,相应地,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也面临着巨大挑战。1.新疆高校对外汉语师资存在的优势。(1)基础知识方面。第一,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在汉语、汉字、虚词、对外汉语教学知识、中华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等方面基础较扎实;第二,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技能,即汉语阐释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评估能力等方面能力较强;第三,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普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高度的敬业精神。(2)知识能力方面。第一,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汉语本体理论知识较扎实。第二,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的汉语教学能力、攻关能力较强,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较全面。第三,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掌握中国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知识较丰富,培养、不同水平不同学历留学生文化传播活动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参与能力,以及外语知识转化为交际技能等方面方法得当。(3)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方面。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第二,评价指标全面;第三,评价手段先进;第四,评价主体多元。2.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1)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存在着媒介语弱势的问题。谈到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时,首先要区分自然语言的集合和外语的集合。在自然语言的集合中,教师都是本国人用本国语言讲课,在讲课时对语言的应用能处理各种决定;在外语的集合中,教师是典型的非本族语言者,并且从没有在说第二语言的国家居留过,所以像对待本国语那样自然作出决定比较困难。新疆高校外汉语教师基本上都是自然语言的集合。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对课程的态度和他们在实践中调整思路的能力非常重要。因此,评估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第一,对外汉语教师对目标语言的控制能力;第二,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背景、教育水平、对自然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精通程度、教学经历等;第三,对外汉语教师对教学程序变化的态度。对外汉语教师的态度和培训是新的教学程序的一部分。据统计,新疆高校36%的对外汉语教师只能凭借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其余能够使用媒介语教学的情况为,6.22%的对外汉语教师能够使用俄语,45.78%的对外汉语教师能够使用维吾尔语,7.2%的对外汉语教师能够使用哈萨克语,4.8%的对外汉语教师能够使用蒙古语。沟通不畅,使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2)部分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知识欠缺。目前,新疆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成分复杂,既包括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的,也包括从双语教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英语、俄语、历史、新闻、教育学、民俗学、民族学等文科专业转型而来的,在教学过程中,他们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从汉语言文学、历史、新闻等文科专业转型而来的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相对欠缺第二语言教学的丰富经验,没有系统、扎实地学习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课程。从外语专业尤其是俄语专业转型而来的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虽然能与留学生顺利沟通,但相对欠缺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系统知识。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转型而来的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因为学习了新疆部分少数民族的语言,能够与中亚跨境民族留学生进行交流,具有语言优势,而且学习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也有对母语非汉语人群进行语言教学的经验积累,能较快适应对中亚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但针对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毕竟有很多不同之处。同时,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转型而来的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相对欠缺汉语文化、文学知识和古代汉语等语言知识,此外,他们的汉语知识也比较薄弱。3.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缺乏不断提升能力的机会和环境。(1)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缺乏经常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和环境。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新疆高校一直缺乏让对外汉语教师经常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和环境。2008年年底,国家在新疆筹建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2010年6月,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自治区教育厅在乌鲁木齐市举办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揭牌仪式。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虽然能够在汉语国际推广中亚基地这个平台上进行科研探索,但目前新疆仍然缺乏一个常态化的类似于研究会、学会这样的平台,很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虽有所感,却无法实现常态化的学术交流。(2)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缺乏赴内地进修学习的机会,也缺乏在新疆本土倾听来自内地专家开设有针对性的讲座的机会。与内地高校对外汉语教师相比,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进修和参加学术讨论会的机会十分缺乏,优质的教学资源、高水平的培训机会相对来说非常少,赴海外交流访学的机会更是难得。没有统一的培训过程和观摩研讨机会,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师仅凭借对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对传播祖国伟大语言和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和自豪感支撑自己的工作,这对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三、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法是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完整体系,既是处理教与学各类关系的一系列指导性原则,也是贯彻这些理论、原则的一套方法和各种技巧。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包括四个环节———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测试,既概括了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又区分了对外汉语教学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上的不同侧重点。这样,就为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体系搭建起了结构框架。综观新疆高校这几年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新疆个别高校仍然以结构为主的综合法为主,课堂讲练不多,但是多数新疆高校有很大的变化,它们在对外汉语教学法上采用交际法、任务型教学法,在读、写、听、说等技能上全面要求。在对外汉语的课程设置上,新疆个别高校只开设了一门精读课,但是多数新疆高校还开设了单项训练技能课。新疆高校编写本土对外汉语教材较多,但体系不一,如《大众汉语》、《大学汉语》、《商务汉语》等,但在结合功能加强留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新疆高校编写的本土对外汉语教材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交际”,在把“工具”放到“交际”中方面还做得很不够。此外,新疆高校在对外汉语教学法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一般都是学习、借鉴内地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成果。如,新疆师范大学借鉴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经验,搭建起了以中亚研究为重点的本科教学理论研究的结构框架;针对中亚留学生尝试“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留学生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使用不同特色的教材;实施分技能设置课程的教学安排。所有这些变化和成绩,将在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四、整合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发展新疆高校留学生教育

汉语言文学常识篇9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 汉语学习 文化障碍 

一、文化障碍的概念 

民族文化差异形成民族文化障碍,“文化障碍”是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领域常用的术语,但对其定义众说纷纭,熊礼伟先生从翻译角度指出,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人是社会的人,人使用的语言必然反映人所处社会的特定文化。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而这种文化差异就成为翻译工作中的障碍,即文化障碍。 

二、文化障碍的表现 

(一)文化陌生感 

文化障碍对汉语学习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文化陌生感。这里所谓的“文化陌生感”主要是指受民汉文化差异的影响,汉语学习者学习汉民族文化时,遇到不熟悉、不相识或生疏的事物所产生的陌生感。 

民汉哲学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汉民族先秦的“诸子之学”、魏晋的“玄学”、宋明的“理学”对于少数民族都是一种全新文化体验,特别是儒家的忠孝伦理。例如:汉民族非常注重“香火”延续,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将家中添丁看作是一件大喜事。汉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反映其民族性的“女蜗补天”“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夸父追日”“后翼射日”等神话故事,会使少数民族学生产生文化陌生感。此外,汉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中也存在引起汉语学习的文化陌生感因素,例如:松耐寒耐旱,阴处枯石缝中可生,冬夏常青,凌霜不凋,可傲霜雪,长生不老,民俗祝寿词常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松与鹤联在一起,有“松鹤延年”之意。在我国汉文化中梅有“天下尤物”之美誉,琼肌玉骨,物外佳人,群芳领袖。梅喻女人,竹喻夫,梅喻妻,婚联有“竹梅双喜”之词。牡丹有“国色天香”之称,常用以与寿石组合为“长命富贵”,与长春花组合为“富贵长春”的景观。 

(二)文化误解 

文化障碍对汉语学习另一个突出影响是文化误读。这里所谓的“文化误读”主要是指一种与原本意义有出入的文化解析。民汉文化由于存在着诸如地理、气候、人种,尤其是语言等物理乃至生理方面的根本区别,因此,“某一方要以自己的模式全方位地建构对方时,总是会遭到失败的。”例如:红色在我国象征喜庆美满幸福,因此无论是我国的传统宫殿建筑还是旗袍婚纱,多以红色作为主色调。“红事”就是喜事。孙中山《建国方略·实业计划》:“红事者,即家族中任何人嫁娶,及其它喜庆之事。”旧时婚俗,男女订婚时必须互相交换“红庚”,即写有生辰八字的红帖子。男女订婚时送给对方的聘礼,也称为“红定”。洞房花烛夜更是离不开红——新娘要穿红裙,盖红盖头,新郎要披红绸带,戴大红花,大门上要贴红喜联,屋内要贴红双喜,洞房内要点红蜡烛。除了婚礼,喜庆节日、婴儿诞生、乔迁、升官等喜事也都与红密切相关。 

(三)文化冲突 

文化误读的进一步延伸就会导致文化冲突,这里所谓的“文化冲突”主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价值观文化冲突和行为模式文化冲突两个方面。 

汉民族买卖婚姻的现象明显减少,但是少数民族依然保留着较重的聘礼。少数民族和汉族都曾经盛行过以金钱关系为基础的买卖婚姻。据史料记载,以前少数民族买卖婚姻依然盛行,从订婚到结婚,男方要陆续给女方很多牲畜,富者聘礼更多。如今,大多数少数民族依然保留着很重的聘礼,这是表现婚姻关系的有效例证。对于生活并不富裕的少数民族青年来说,聘礼依然是一个比较大的经济负担,造成一些青年娶亲难的局面。而汉族人相对于大多数少数民族来讲,对聘礼不太讲究。而且汉族人喜爱存款,生活节俭,勤俭节约,而少数民族不太会节俭。所以说汉族人和大多数少数名族的价值观是不同的。 

在交际文化方面,汉族人跟熟人见面打招呼,通常会说“干什么来?”“吃了没有?”或者“上哪儿去?”而少数民族见面打招呼时先问本人好,家庭好,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儿女、家畜等相互问候一番。然后问最近的情况,不然,则被认为不礼貌。日常生活中,汉族人“今年多大了?”“家有几口人?”“结婚了吗?”这些问法,通常表示说话者对对方的关心,特别是在长辈和晚辈,上级和下级的对话中。对于少数民族人来说,这是他们的绝对隐私,是不能够随便问及的。 

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汉族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席间,主人不仅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还会通过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来表示自己的热情。在中国少数民族中,除部分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外,一般都有“无酒不成礼”的传统待客心理。且少数民族在饮酒时很讲究敬老的礼节,在欢聚待客饮酒时,特别重视和谐热烈的气氛[5]。少数民族在待客中对客人体贴入微,礼貌周到。少数民族热情好客,进餐时,让客人围坐在桌子旁品尝饭菜,先把家里好吃的东西都摆在客人面前,让客人随便吃,然后宰羊,吃肉前搞“巴塔”仪式。主人要对客人的到来表示欢迎,客人对主人进行祝福。仪式过后,才能宰畜和吃肉。在招持客人吃肉时,还有一些讲究,对不同年龄,不同辈份的客人要给不同部位的肉,表示尊敬和礼貌。肉首先给大人,然后给小孩,这些都是礼节。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扫除文化障碍,应该大力开展语言文化教学,将学习语言和传播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文化的学习为语言的学习扫清障碍。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材中相关知识的丰富和扩充 

教材是语言教学的最直接的途径和承载手段。目前,在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学习汉语的教材中存在着重语言轻文化、重语法轻应用的现象,涉及汉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的内容相对较少,造成了学生接触和了解汉族文化背景知识的机会相对缺乏。我们应将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等背景知识和语言教科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教材和教学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以真正体现语言文化教学的崭新语言教学观念。 

(二)教学过程中注意语言教学与文化介绍的合理结合 

语言教学毕竟不是文化教学,它的侧重点在于语言本身。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了在语言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文化知识的介绍和补充,以增添语言教学的趣味性、针对性、知识性,提升语言教学的文化品位。这不仅能为语言教学扫清文化障碍,最终还能使语言植根于相应的文化当中,成为鲜活的语言,而不是脱离了母体文化的干瘪的词语和语法。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语言学习要想真正成功,必然要对该语言背后的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因此要使学生学好汉语,就必须下大力气培养学生对于汉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要注重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点滴培养,熏陶感染;要耐心细致地向学生讲解和传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培养出对于汉民族文化的浓厚兴趣,将语言学习自觉扩展为文化学习,这将为语言教学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撑。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文化教学的改进措施 

下面几项措施追根究底都与汉文化密不可分,所有具体措施的实施也离不开对汉文化的熟悉掌握。 

(一)适时进行汉语文化补充 

文化补充又叫文化旁白。在学生语言交际过程中发现有误解和表达偏差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与指导,针对学生的文化空缺,不失时机地给予补充。例如,有不少民族学生在询问人的年龄时,会问孩子“多少岁数”“多大年纪”,问中老年人“几岁”“多少岁”,教师此时就要引导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得体地表情达意。 

(二)创造良好的汉语文化环境 

新疆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密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有着良好的大环境,但学生更习惯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活动,这就影响了语言与文化的接触。所以要使学生充分认识语言学习的交际性原则,自觉接触汉语文化,就要努力创造良好的汉语文化环境。创造文化环境需要教师的正确组织与引导,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例如在班里举行汉语会话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勇于开口,多结交汉族朋友;建议学生与汉族学生合住宿舍,等等。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汉语文化活动 

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可以使学生巩固已有的汉语知识技能,可以扩展学生的汉语文化知识面。汉语课外文化活动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如通过举办汉语阅读、朗读、会话、书法、板报评比、歌咏比赛、联欢晚会、参观访问、影视欣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大量接触汉语文化,从而增强学习汉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有选择性地开设汉语文化课 

目前的汉语教学中没有较多的课时为学生深入系统地讲解汉语文化,只是在词语讲解时随机介绍课文中出现的文化知识点。在汉语教学中用一定的时间开设与汉文化相关的课程,通过对我国饮食文化、农耕文化、多元价值等方面文化的概括介绍,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大文化背景下的汉语知识体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间的往来,存在着一个相互学习语言的问题。随着各民族交往的日益加深,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汉语学习越来越重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教学也越来越深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教学在相当程度上囿于就语言而教语言的境地,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尚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在语言学习中增强文化意识的问题尚未取得共识。为了交流,以达到语言学习和文化认同的一致性,从而有利于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克服因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学习和交际上的困难,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汉语词语为例,通过对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干扰的分析,说明语言是受文化系统制约的,因而在语言学习中,要重视语言中的文化现象。 

五、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反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而理解文化又必须了解语言。因此,要想学好一种语言,就必须注意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了解妨碍语言学习的一些文化障碍,以便提高学习效果。 

语言障碍、心理障碍、文化障碍,均源自于交际者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脱离特定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存在的。要想真正掌握汉语,我们必须探索产生与使用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文化背景。 

在文化交际中,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由此而产生的文化障碍给汉语文化学习带来一系列干扰和影响。母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思维模式、言语行为、宗教信仰和非语言表达方式方面存在文化冲突,汉语学习者需要增强文化意识,提高文化交际能力。 

为了学好一种语言,我们不仅需要掌握该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还要了解讲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了解他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而熟悉他们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并注意及时消除文化上的障碍。只有这样,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少走弯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靳炎.谈汉语教学中文化知识点的导入[J].教学与研究,2002,(1). 

[2]魏立群.浅议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4). 

[3]葛爱华.浅谈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昌吉学院,2009,(1). 

[4]赵晓栋.法国人汉语学习中的文化障碍研究[J].山东大学,2009,(1). 

汉语言文学常识篇10

1.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高职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缺乏对教学方案进行科学的研究。大部分教师依然采用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给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弊端,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些理论的教学课堂,学生往往会因枯燥的课堂内容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2.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结构体系不合理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创建经济实用的课程结构体系,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结构体系还存在很大的缺陷,课程内部的要素结合很不合理。这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无法充分提高学生的专业和知识水平,无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3.课程教学的理念模糊在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注重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技能,忽略了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了解和领悟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理念,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际意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师当中,绝大多数教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的核心理念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不能准确地把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培养方向,无法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上培养学生的文学知识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解决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观念,重视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积极探索新的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堂上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比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分组去研究自己喜爱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然后在课堂可以通过话剧表演,多媒体课件演示,以及小论文等方式,展示合作研究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做出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知识内容。

2.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中,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结构观念,建立起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从大的角度思考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积极优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整体效应。在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课程结构体系的重心,通过为学生预留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实践探究,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能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深入领会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的要求中,高职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培养学生文学素养,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创建活跃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注重对汉语言文学课程专业技能知识教学,这和汉语言文学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冲突。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理念出现错误,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深入去领会汉语言文学在当今社会的教学理念,把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是由语言、文学等元素组成的一门课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工具的应用,更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运用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