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1:47

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培养

21世纪,谁能勇于创新、坚持创新,谁就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大胆放手,围绕地理的主干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一、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的理念

高中地理教学创新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达到全面培养人才和实现人才全面发展之目的。

1、地理教学创新的目标

地理教学创新的基本目标,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应该受到足够的地理知识教育和相应的地理应用教育。地理应用教育包括从事社会工作所具备的地理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应使学生素质、技能和创新能力所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相适应,并能对社会产生结构的动态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2、地理教学过程的创新

地理教学过程创新的特点是教学方式具有启发性和多样性;能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给学生思考和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氛围和更多的机会,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消化性的理解,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理解是对所接受知识的理性认识过程,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在地理教学创新中,由于评价制度的改革,记忆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创新才是目标。因此,地理教学创新应该是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规律、原则有深刻性的理解,为创新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仅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尊敬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发挥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打破陈规,敢于标新立异。如:课上要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问题;用尊重学生的言语,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赞扬学生的新观点,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例如,在讲“环境和环境问题”时,提出下面问题:(1)人类所产生的垃圾最终到哪儿去了?(2)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吗?(3)为什么地球上垃圾并没有堆积成山?(4)哪些污染损害了你的健康和生活?(5)人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动物吗?通过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很新颖”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一定不要轻易否定,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教师通过与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得出合理的结论。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它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演讲辩论、联系时政热点等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心理学上说: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美好的人生和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去创造。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研究实际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条途径。高中学生已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潜能,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应及时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困难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补充知识,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别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学生通过亲历实践,调查研究,进而提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开展课内课外活动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促使学生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比如在课堂中组织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活动。另外,在学生创造力形成上,课外活动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特点。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的良好环境,而且可以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敢于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3、养成创造性品质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他的创造性品质有着密切联系。学生的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兴趣广泛,自信心强,求知欲强,独立性强,富有责任感和想象力,敢于尝试困难,勇于探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在于关注学生敢于自主探究、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以及形成尊重事实,独立思考,研究意识和态度倾向,而并不在于学生获得了多少重大的创新成果。这种创造性品质是学生长大成人后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促使其创造性在学习过程得以中充分发展。

结语

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其本质是进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其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地理教学活动是“探索”、“发现”地理知识的过程,要强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地理科学的本质精神,这样学生创新能力的本质才能得到培养,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才能得到发展和升华。

参考文献:

1、秦彩军《浅谈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8);

2、李红《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保山师专学报2004(2);

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篇2

一、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按照这一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要打破“教师万能”及“唯我独尊”的观念,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各种不同意见,放弃权威式的发号施令,让学生能够依其能力与兴趣学习。教师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因为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接纳其意见,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无批判性的学习气氛。另外,实现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教育观念的转变,就必须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必须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进而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教师用课改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尽快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只有当观念自觉地体现在教学行动中,变成教师的精神追求时,才能发挥其指导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按照课程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利用创造性思维的策略,配合课程,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其敏锐力、流畅力、变通力、独创力及周密的思维能力。而且教师应该知道,创新性思维教学并非特殊的或标新立异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其次,教师要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使学生能主动地、愉快地、成功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第三,教师应具备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多媒体的应用技术,掌握一些创造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信息科学及脑科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都应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的水平。”

三、注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应当讲究有主有次,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必须在培养学生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这是因为“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样地,课堂教学也是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构建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注重积累”、“注重语文实践”为目的新型课堂,倡导互动教学,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新的教学体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

1、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愿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感到语文教学中“创新”无处不在。例如,多年来的中、高考话题作文,平时的改写、续写、缩写、仿写及想象作文等,就是课文与日常阅读的文章,没有“创新”几乎是不存在的。

2、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培养创新思维,教会方法也很重要。让学生丢掉过去的思考“习惯”,摆脱思维单向的干扰,进行“反向”、“多向”、“发散”、“超前”、“综合”、“变异”、“变通”思维。

例如,在初中学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安排了“要不要注意生活细节”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杜绝“非此即彼”想法。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写作内容,以“想象与联想”为题。在弄清“想象”与“联想”概念的基础上,可以举《天上的街市》与《“零”的联系》作例子,使学生加深认识。

3、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运用。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真正成为一种“本领”,还应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巩固、完善,转变各种传统观念,切实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铺平道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强化能力训练。如在改写《木兰诗》、改写《曹刿论战》、改写《十五从军征》、续写《清兵卫与葫芦》等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五、开展各种活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自主探索;创新思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必须改革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数学的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创新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充分的验证,当然,要使教育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不断探索、寻求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还必须注意以下

几点:

一、要有充分探索活动的空间

实践证明,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吸收知识和储备知识的过程,而是用学过的知识处理新的问题,并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掉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二、要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得到学习和发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想品质,是学生实现良好思想品质的需要。同时,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有了经历、体验、探索的空间,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如,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度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度,再让学生将7cm、8cm、9cm、6cm长的木棒,从中选三根摆成三角形,有几种情形,教师可以让学生用2cm、6cm、9cm三种长度的线段,看能否组成三角形等情形,让学生在观察、实践、实验、操作之后,从中获取数学知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样学生获取的知识,远比教师直接授予的知识更可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注重探索的方法

探索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某种数学教学活动。因此,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注重方式与方法,使其达到发现知识并进行知识的创新,灵活的运用,否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要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出思维的良好情境,让学生在经过思考、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置问题时,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内容要与教材的内容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五、要适度启发引导、保持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但是要保持积极性,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达到教学目的关键所在。这要求教师做到:首先,启发要适度,教师的启发要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是“钥匙”,是“灵犀”的一点,引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次,教师要设置多个引导点,这要求教师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六、要因材施教,有侧重点地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多种类型的,参差不齐。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1)抽象与概括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得到解决,也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要完成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要靠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维,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完成这一过程,实际上对客观现象的本质的规律性反映,也是对所见事实抽象与概括的结果。(2)分析与比较思维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新的知识不断地涌现,新的概念也不断地引入,这些知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要经常将容易混淆的概念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分析其原因,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善于创设情境,循循善诱,加强训练,从而实现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到知识和能力融合在一起的转化。

参考文献:

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篇4

关键词:创造平台;生活实践;动手实践

一、创造适合学生数学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平台

为了创造适合学生数学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平台,我们首先要做好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做好校园环境的改进工作和班级文化的布置工作,给学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美好环境文化的渗透中感受创新的味道。激发起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理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对创新发明的神秘感,进而产生浓厚兴趣,孕育创新意识。教师审时度势进行教育引导学生,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创造发明的志向,形成善于创新,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并善于把崇高理想和优良的个性品质融于创新教育活动之中。

二、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有机会观察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和亲手做实验,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这两点是创新能力建立的最重要元素。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努力,实际地体验生活、完成任务,不仅锻炼敏锐的洞察力和集中的注意力,同时也会掌握做事的方法,增进智慧及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相应的忍耐、等待、自强、自信等品德。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学生科学技术发展的启蒙教育,我们作为老师的,一定要创造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寻找一些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的事物,让后将这些事物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表达出来,然后再小组间传阅,在班内展示,在引导学生将这些事物运用数学知识加加减减,乘乘除除,改改拆拆,拼拼凑凑,从而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创造兴趣小组活动、小发明兴趣小组活动、小制作兴趣小组活动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的才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三、合作学习,动手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实践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取长补短,吸取对方的长处,既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完善,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还可以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在动手操作演练中,可以将所学知识激活,转化为实践能力,学生在动手中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理解和消化,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学习《桌子有多长》一节课时,放手让学生分小组,亲自动手,合作测量桌子的长度,学生在合作中可以互相观察学习别的同学的测量方法,还可以互相纠正缺点,发现新的问题。学生在动手测量中,既巩固记住了新学的长度单位:厘米,又学会了测量的正确方法。另外,在合作动手中,学生还有可能探讨研究出出人意料的方法。譬如,有几位学生的尺子少了一截,该怎么量?聪明的学生会探究出如果从刻度“几”开始量,那么要从量得的总数里减去“几”,这种方法如果不动手测量,不合作讨论,是不容易发现的。教学实践说明,通过动手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立体性,培养了创造性。

四、创设情趣,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上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将唯一性的文字资料,设计转化还原为立体性的生活场景,将教材中机械死板的知识,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充分挖掘调动一切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资源。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设计成学生非常熟悉,又乐意参加的“运动会”活动情境,在雄壮激越的《运动员进行曲》中,学生仿佛进入了运动会会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渐渐进入了学习的境界。这时,“机灵狗”引导大家及时动脑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再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然后再动手设计各种不同形状的奖杯,最后老师开车来接大家回家时,再让学生判断车上座位是否够坐。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既学习了“两位数加法”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

五、角色转变,适合创新

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篇5

摘要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当今教育发展必然,教师如何实施创造性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形势下重大课题之一。它决定了体育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从更新教育观念,是实现个性发展的教学的前提下,对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拓展创新思维空间等方面阐述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关键词创新环境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近几年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体育教育教学也随着变化。“健康第一”的提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健康育人的实施,创造性的培养等等。这种教学思想是注重培养人潜能的教育,它相对于以前缺乏人格教育而言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它要求改变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思想,对学生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的受益;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崭新的教学。为使学生在使用中学、在生活中学、在交往中学,当今的体育教学更应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学生是创新教育的受益者,是创新教育的主体。过去我国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落后的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学方法过死,“满堂灌”、“填鸭式”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些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发挥主导作用营造创新环境

传统的学校教育过分强调个体对于社会的趋同,师生关系僵化。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管得过多、过死,整个课堂气氛过分严肃、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也就没有了创新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努力营造创新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真正为他们提供充分发挥才能创新的机会。

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场面,引发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如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竞技比赛、角色扮演、登山、郊游等活动,能有效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然、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就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产生创新的情感和行动。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就是主体。长期以来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独立性,在教学活动中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缺乏创造性等主体精神。因此,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使他们明白自己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故而在教学形式上,要归还学生的主动权,改变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传统教学格局。要在学习的内容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自己制定学习的计划和学习的目标,最大程度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而作为教师具有教学过程中主导地位,把教学中的主体角色主动地让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表现自己,让学生有相互沟通、相互碰撞、相互展现自己的机会,同时认识别人并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和相互合作的精神体现。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体育课堂教学从过去的“要我练”到“我要练”进行转变。学生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向“我要怎么练”的更高层次发展,真正把权利交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展示自己的才华,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好奇、质疑是学生的天性,是探索知识海洋的船只。面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奇想产生的问题要耐心解释,正确引导,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使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提问,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探究精神。为此,教师要善于设计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自行创编成套动作。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技术动作。也可组织学生“复盘”篮球比赛等。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让编排有特色的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进行分析、交流、评价,教师则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没有个性创新就丧失了基础。人的个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的体育教学应该为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具有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因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结合教材,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分析问题,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练习,从中发展身体,掌握知识、技能,促进身、心、社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篇6

一、正视学生群体的非均衡发展

所谓学生群体的非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素质、能力、个性以及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一定的相应措施,使每个学生或先或后,或快或慢,或高或低均得到充分的发展。打破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定时定量,齐步走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既吃得饱又吃得好。由于学生个体在智力基础、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客观条件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反映在知识接受的快慢程度上,一定会出现差异,有的同学掌握知识的速度快一些,用的时间就会少些;有的同学掌握知识的速度比较慢,用的时间也就多一些。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吃不饱”,有的同学在课堂上“吃不了”。如何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利用节余的时间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正是我们实现人才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可以考虑“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各尽所能,按需供应”的思路,即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走不动的,老师助其一臂之力,扶着走。把英语课程具体化,即根据英语教学大纲把英语分成基础强化与提高扩展两部分,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第一部分,即基础强化部分的学习;鼓励学生提前进入提高扩展高级阶段的学习。针对不同的个体,选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

的特长,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

二、强化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

在英语教学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既要注意逻辑思维的培养,更要注意非逻辑思维的培养,努力使两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忽视任何一方,都难以实现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

英语课有其科学性和思想性,蕴涵着丰富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精华,教师必须善于挖掘这些思想精华,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非逻辑思维,如形象思维、联想思维、想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等。一般说来,逻辑思维的思想精华比较容易寻找,因为目前的英语教材基本上是按照逻辑思维编写而成的,它讲究逻辑的严密和体系的完整。而非逻辑思维的思想精华,则要靠教师有目的地收集和挖掘。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特别是非逻辑思维,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假若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就不可能培养学生达到非逻辑思维的能力。因此,要做好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求教师本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能够掌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大量的非逻辑思维训练素材,并将其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必须真正贯彻“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开展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引导学生自觉能动的学习;善于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怀疑已知,否定已有,树立敢于超越、勇于创新的意识。

三、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需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逐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促使教学方式向全时空、远距离、交互性、个性化、多媒体、大容量的方向发展,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展示了广阔的空间。

一方面,现代教学手段提供的技术保障,有助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以前有此创新思维训练的想法,因为手段落后,是“想到,做不到”,影响了教学效果。现在就不同了,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几乎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在教学中得以实现。让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自己动手实现自己的创意,可以将一些有特色的、具有创新意识的范例投影到屏幕上,供学生讨论等等,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另一方面,利用这些手段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听到优秀教师的课,以有利于提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效率。

四、更新观念,突出创新思维能力的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在能力,实质上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必然触及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评价体系。更新观念,改革现行对教学之评估体系,要让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学书本上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应包括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真理,去创新、去开拓新的知识领域。

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篇7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J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222-01

仅仅教学生画画已经不能满足高校美术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发展也已经无法缺少高校美术课程的开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就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创新能力,所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一、教育观念更新

我国当前在教育改革方面的重中之重就是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与实施。教师教育观念的改革关系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点就在于素质教育知识的传递和创新是否能够有效实现。所以,要想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就必须选择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高校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提升教师团队的美术创新思维,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可以看出,如果学生对哪一门学科有着特殊的偏爱的话,他就会在这门学科上下工夫,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这时对于课程的互动进行就显得更加完美。当学生对那门课程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时,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就是兴趣。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美术教师,应随着课程的改革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的产生。这样的课堂气氛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追求,在认识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体地位,让其有意识地在思维创新能力方面得到培养。

三、创新能力的提升

首先,打下扎实的基础。要让还习惯于从直观事物中学习的大学生了解到,创新需要深厚的文化积累。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积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其次,对大胆想象创新的学生要给予鼓励。通过形象思维,再凭借对记忆的表象,对脑中接受的和过去已经存在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到未知的甚至未存在的事物的过程就是想象。无论是欣赏课还是实践课,想象能力都是作为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美术课程的主要特征。实践表明,学生通过积极大胆的想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不但能够欣赏到美,而且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直接得到了培养。

最后,授课过程中带动创新。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教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灵活地带动创新思维的培养,比如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而且,在知识点总结的方面可以尝试运用对比的方法,可能不是所有学生的想法都符合,但是,在学生积极思考、积极配合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思维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对知识的加深记忆以及知识点的巩固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四、竞争机制引进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竞争这个词已经越来越被人们熟知和认同。那么与此同时,社会就更加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和人才,去创新和开发有利于我们生活节奏的一切物质所需,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所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高校大学生迫在眉睫,已经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并且要求教师本身就具备这种能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其创新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共性,有计划、有步骤的大胆探索,引入“竞争”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这种进取性的个性心理变现,积极有效的对思维创新能力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美术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就在于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配合与互动,教师改革教学观念,营造轻松课堂环境,学生积极配合,培养自身兴趣,以达到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最佳状态。教育观念的更新、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再加上竞争机制的运用,在高校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雪媚.小学高校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J].基础教育研究,2006(11).

[2]王仁义.小学高校美术教育的根本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J].新课程(教师),2010(03).

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篇8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含义及特点

创新思维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后天的努力奋斗、认真思考所培养锻炼出来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敏觉力、变通力、独创力、精进力等方面的培养。它是在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束缚下,一切以实际发展要求为出发点进行创新突破的自主方式。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指出:“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为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步伐,高中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导向,来开展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思维观念,具有辩证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开放性等特点,教师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学好高中化学知识,掌握化学解题策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因素。对于高中化学学科来说,它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但教学课程相对的却比较枯燥、抽象,学生只有对所要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情境教学的模式或向学生介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常识案例,引导学生多认识、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进一步巩固化学知识。

例如:我国某地曾发生特大的“假酒案”,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兑制、销售有毒的白酒,致使多人死亡,更多的人双目失明,终身致残,假酒中严重超标的有毒的成分主要是---甲醇。或者其它各种化学现象:“水点酒精灯”、“水下蜡烛”、“滴水生烟”、“空瓶生烟”等,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观察对象,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分层教学,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从学教材到用教材来学,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要点之一。其次教师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成长环境、心理和学习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这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源头。另一方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要充分挖掘高中化学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的习惯,营造一个宽松、自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探讨、评价,引导学生有效地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如:学生通过分析一瓶失去标签的有机物样品,它可能是烃或烃的衍生物,来确定其物质成分和组成元素,其具体步骤如下:取22克该样品与足量氧气反应,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和氢氧化钠的洗气瓶,两装置分别增重18克和44克。该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气态密度为1.964克/升。求出其分子式。再利用该样品的分子式,推测它可能的结构,这样学生根据最初的问题,一步步地引出后面的相关问题,并找到正确解答,推导可能存在的结构,得出最终结果。

(三)加强实践操作活动,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加强实践操作活动,也成为高中化学教材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在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验教学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创新思维能力是化学教学必须遵循的规律。大量研究表明,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是激发学生感官刺激,引导学生直觉思维的最好方法。教师要善于通过化学实验,将演示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机会,使亲自参与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动脑的同时,达到使学生深化基础,活化创新思维,优化创新能力目的。

例如:教师提出问题,请设计实验研究苯酚是否具有酸性?思考:1、选取什么试剂与苯酚反应?2、实验具体步骤如何?3、预计实验会产生什么现象?4、推断生成物及化学方程式。5、你设计的实验能否说明苯酚具有酸性?为什么?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理解苯酚化学性质的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思索的能力,为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

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篇9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创造思维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中学语文新课程理念之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中学生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新能力的最佳方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质疑探究,促进求异发散。

发散思维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和理解语言,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和求异思维能力的前提。善于激疑,引发探究,是实现这一前提的第一要素。心理学告诉我们,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起点是“疑”;创造力的真正获得,基于创造精神、创造品格和创造习惯的养成,其中心即“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因。爱因斯坦说:“不会提问,就意味着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总是从提问开始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深入感知语言出发,勇于质疑,积极探索,才能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活动。一要鼓励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读刘禹锡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后,有学生提出:诗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许多人都说它体现了诗人的达观胸襟和辨证思想,这与全诗的“凄凉”基调切合吗?难道它算不上一种怀才不遇、妄遭遗弃的愤懑反语、不平牢骚?阅读《变色龙》时,学生发问:为什么写奥楚蔑洛夫,忽而脱下,忽而又脱下?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而课文中只字不提?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发问精神。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索和探究,从而拓展了思维空间的思维走向。二要引导探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教师应该创设有利学生析疑探疑的氛围和条件,让学生积极质疑,开展讨论,各抒己见,碰撞出求异思维火花。赞科夫说:“我们要让学生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在必要时改变角度看问题,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看问题。

二、诱导品味感悟,激发创造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组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必由之路,它能够提高人们劳动的自觉性和目的性,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先导。哲人认为,想象是创造的翅膀。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能使人们超越现实生活的范围,突破现有知识的局限,逆睹既往,预见未来。在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品味语言、感悟意蕴,能够激发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品悟旨趣是一种触发想象的好方法。品悟旨趣是指对语言隐含意义的探究、把握和评价。阅读《紫藤萝瀑布》时,先让学生解读全文,深入品味语言,再有的学生相互讨论,驱谴想象,从而由景生情,由情悟理,领会了文章的旨趣,赞颂生命的顽强和美好……这都是想象的效应。

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篇10

[关键词]创新机电一体化联想思维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张子义(1959-),男,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季红益(1976-),男,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讲师、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经济管理;杨帆(1972-),女,河北滦县人,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讲师、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北京10002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86-02

创新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根本,更是国家强盛的基本条件。由于科技的进步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飞速进步,创新的内容也从过去单一学科向着各个学科综合的方向发展。由于机电一体化的思维对于创新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使系统的功能更加完善,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系统的柔性,使系统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性;同时还可以提高系统的附加值。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于设计人员的要求显然比过去高了许多。如何使学生能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尽快地适应这种技术的发展,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对于工科院校来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学校的重要职责。就目前科技发展来看,机电一体化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已经明确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作为今后若干年高等教育的重点。学生机电一体化思维的培养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实施。同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将智能感知技术、智能服务机器人、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原理与新方法作为今后国家技术发展的重点。在此例举的技术重点都是机电一体化的范畴。

一、机电一体化思维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需要有“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的能力,而这些都需要有跨域的知识作为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正是要求我们具有跨域的知识。就工业技术来说,那种长期以来所固有的只专注于本专业、精于本专业的人才对于当今的社会当然是非常需要的,但是就创新过程来说,要比那种知识广博的人来说要相对困难。可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人们的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因此学校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机电一体化思维。学校培养学生的机电一体化思维,可以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着手。在上述的几个方面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最为直接、投资最少但效果确是最好的。

二、融会贯通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机电一体化思维

现代技术门类繁多,各自有着不同的应用领域。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变得十分普遍。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技术之间的一致性和特殊性是机电一体化思维的基础。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注意机械、电子、液压等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体会工业技术的各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于在校生今后的工作将会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们学习如何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这对于他们世界观的培养也有着极大的裨益。

融会贯通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设计环节和课外科技活动环节。三个不同的环节,各自有着不同的教学特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三个不同的教学环节各自不同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地向学生灌输机电一体化的思维方式。

(一)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机电一体化思维

当今的高校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接受大量的专业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知识爆炸”。如果我们的教学仍然是将各项技术割裂地传授给学生,那么结果只能是:(1)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2)加大教师的授课工作量;(3)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过大的学习压力与过大的教师工作量对于学生的学习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这对于任何一个一线教师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更关键的是,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知识,但是由于互相之间没有联系,相互割裂,这样的知识结构对于学生今后工作的帮助是有限的。

作为教师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应该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关联,使学生看到并明白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要让学生“看到”并“明白”,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学生举出关联的实例。通过实例的介绍、讲解,学生可以比较容易理解,同时对于他们的思维也会起到引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