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最原始的直接金融方式十篇最原始的直接金融方式十篇

最原始的直接金融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6:17

最原始的直接金融方式篇1

关键词:初始直接费用租赁内含利率未实现融资收益

融资租赁是以“融物”来实现“融资”的重要手段,因其不受银行贷款规模及资本金同比例到位的约束而受到国内企业的关注。依据我国的《租赁》准则,基于租赁内含利率出发的定义法和应收融资租赁款下的倒挤法两种方法得出的未实现融资收益不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指出,由于计算租赁内含利率时已考虑初始直接费用因素,为避免未实现融资收益的高估,在基于应收融资租赁款下的倒挤法中应将其未实现融资收益反向调低,将其调整为与定义法下的数量保持一致。此举虽然使调整后的结果一致,但引发矛盾的《租赁》准则定义却未被有效解决。

会计理论界对上述问题均提出改进建议,李洁慧(2009)指出,基于法律视角不应将初始直接费用纳入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债权”范畴;丁艳平(2013)基于财务管理的视角,依托货币时间价值、会计谨慎性,指出租赁内含利率不应该包含初始直接费用;苏婉婉(2014)基于会计日常处理实务视角,认为应将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金额调整为最低租赁收款额,实现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公允披露。本文致力于剖析初始直接费用处理的问题根源,统筹分析,进一步总结归纳出应基于重要性、数量金额重大性原则进行资本化与费用化两条处理思路,来实现对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公允披露。

一、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问题根源剖析

融资租赁出租人视角的核算涉及最低租赁收款额(a)、初始直接费用(D)、应收融资租赁款(a+D)、租赁内含利率(C)、未实现融资收益(e)、未担保余值(B)、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F)等定义。根据《租赁》准则,最低租赁收款额是指最低租赁付款额加上独立于承租人和出租人的第三方对出租人担保的资产余值。在最低租赁收款额(a)的基础上,租赁准则又进一步定义了“租赁内含利率”,是指在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即:

现值(a+B)=F+D(1)

《租赁》准则同时定x出租人的租赁投资净额――未实现融资收益,将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即:

e=a+B+D-现值(a+B+D)(2)

由于“初始直接费用”大多采用现款直接支付方式,故其现值、终值大多情况下保持一致。即:

e=a+B-现值(a+B)(3)

同时,由“租赁内含利率”进一步得:

e=a+B-(F+D)(4)

根据《租赁》准则的定义,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同时依据《企业会计准则附录――会计科目和主要财务处理》,列示出运用倒挤法下的会计处理,即:借记“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a+D)”“未担保余值(B)”科目,贷记“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F)”“银行存款(初始直接费用)(D)”“未实现融资收益(e)”科目。

依据借贷双方相等原则,得:

e=a+B-F(5)

等式(4)(5)分别是基于定义法、倒挤法计算出的未实现融资收益,却得出相矛盾的结果,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的反向调整步骤,未能解决融资租赁出租人的会计处理方法的现存问题。矛盾产生的根源便在于对“初始直接费用”的处理方法上――究竟其应被资本化,视为租赁资产投资收益的部分,还是应该将其费用化,当期或递延分摊计入损益呢?

二、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处理的两种思路

(一)将初始直接费用进行资本化处理,视为融资租赁投资部分本金

基于《租赁》准则中“租赁内含利率”的定义,将“初始直接费用”视为融资租赁业务中的部分投资原始本金,并预计很有可能收到“a+B”的未来收益。“未实现融资收益”是站在资金时间价值的角度上考虑到投资的本金(F+D)和未来的收益回报(a+B),应该为二者之差,即公式(4)。

由“租赁内含利率”进一步得:

e=a+B-现值(a+B)(3)

基于将“初始直接费用”视为投资部分本金的思路,则“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原准则定义便与“租赁内含利率”的出发点相悖,应为最低租赁收款额和未担保余值的和以及其现值之和的差额,即公式(3)。

同时,长期应收款原义为未来收到的“债权性”款项。在租赁业务中,出租人仅能收到的款项应为“最低租赁收款额”(其中已包含“初始直接费用”的本金及其租赁届满的收益部分)。因而,“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定义与“租赁内含利率”的出发点也相悖,应与“最低租赁收款额”数量金额上相当。

基于以上思路,融资租赁出租人的会计处理应为:借记“长期应收款(最低租赁收款额)(a)”“未担保余值(B)”科目,贷记“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F)”“银行存款(初始直接费用)(D)”“未实现融资收益(e)”科目。

(二)将初始直接费用进行费用化处理,未来随租赁收益分摊进损益

将“初始直接费用”视为促成融资租赁活动的前期费用支付,直接当期或递延分摊进损益,则“租赁内含利率”应调整为最低租赁收款额和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时的折现率,剔除“初始直接费用”的影响。即:

现值(a+B)=F(6)

在此时的“租赁内含利率”的基础上,投资的本金变成“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而未来预计的投资回报不变。同时将“初始直接费用”进行逐期费用化,让其未来随各期租赁收入收取而进行分摊。即:

e=a+B-F(5)

由“租赁内含利率”进一步得:

e=a+B-现值(a+B)(3)

与“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实际利率法摊销一致,“初始直接费用”经过“应收融资租赁款”账户随各期租赁收入的收回而递延分摊进损益,可以实现分期摊销金额较大初始直接费用的效果,对当期损益乃至以后融资收益实现均产生影响。

基于以上思路,融资租赁出租人的会计处理为:借记“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a+D)”“未担保余值(B)”科目,贷记“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F)”“银行存款(初始直接费用)(D)”“未实现融资收益(e)”科目。

三、两种思路下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不同影响

例:扬帆公司于2015年购买一台大型包装机,无足额资金可直接现付,于2015年12月31日与景荣融资公司签订了一份融资租赁合同。合同主要条款如下:(1)租赁标的物:大型包装机。(2)租赁期开始日:包装机运抵扬帆公司生产车间之日(即2016年1月1日)。(3)租赁期:从租赁期开始日起36个月(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4)租金收取方式:租赁开始日起每年年末收取租金1000000元。(5)于2016年1月1日该包装机的公允价值等于其账面价值,为2600000元。(6)景荣融资租赁公司发生初始直接费用为100000元。(7)租赁期届满扬帆公司获得该大型包装机的所有权。

以出租人视角进行会计处理,分析比较不同思路所造成的损益影响发生额。

思路一:将“初始直接费用”资本化,视为融资租赁投资的部分本金,计算此时的“租赁内含利率”。

即:1000000×(p/a,3,C)+0=2600000+100000

由插值法,得:租赁内含利率C≈5.46%。

进一步得:未实现融资收益e=3000000+0-(2600000+100000)=300000(元)。

思路二:将“初始直接费用”进行费用化处理,让其随未来各期租赁收入收回而递延分摊进损益。计算此时的租赁内含利率。

由公式(6)得:1000000×(p/a,3,C)+0=2600000。

由插值法,得:租赁内含利率C≈7.51%。

进一步得:未实现融资收益e=3000000+0-2600000=400000(元)。

将“初始直接费用”计入“应收融资租赁款”,让其随未来各期租赁收入的收回递延分摊进入损益。即:a+D=3000000+100000=3100000(元)。

思路一、二分别立足于资本化、费用化两条不同路线,计算出不同的“未实现融资收益”,并且按照不同的“租赁内含利率”进行摊销,对会计主体各期未来租赁收益的实现回收产生不同影响(见表2)。

在两种“初始直接费用”的处理思路下,考虑到费用化就是将“初始直接费用”随未来租赁收入回收期递延分摊进损益,分析其对净损益的不同影响(其中剔除相同的租赁收入与融资租赁资产的折旧),具体见下页表3。

思路一、二初始确认时对资产、收益的界定不同,后期又采用不同“租赁内含利率”进行摊销,在未来融资收益回收的各期产生不同的实现效果,最终对当期乃至后期净损益造成不同的影响。

四、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处理方法的改进建议

本文在剖析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会计处理问题根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两条处理思路。基于资本化处理的思路一,即将初始直接费用视为部分投资本金,则需斟酌未实现融资收益的《租赁》准则定义,其应为最低租赁收款额和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同时,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应在数量金额上与最低租赁收款额保持一致。基于费用化处理的思路二,即将初始直接费用视为租赁活动的前期费用支付,则需商榷《租赁》准则的租赁内含利率定义,其应为使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收款额和未担保余值之和相等时的折现率。思路一、思路二的选取,应基于具体的融资租赁环境中初始直接费用是否具备投资实质进行应用,即是否满足重要性、数量金~重大性原则,来真实反映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实现、对净损益的不同影响。X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200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最原始的直接金融方式篇2

关键词:融资租赁;出租人;初始直接费用;会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085-02

根据租赁目的,依据是出租人还是承租人来承担资产所有权的报酬和风险,租赁可分成两种形式,分别是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如果该项租赁在实质上已经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全部风险和报酬,那么该项租赁应认定为融资租赁。在2006年颁布的租赁准则中,经营租赁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中,借“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但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会计处理有所不同,且承租人不同于出租人。承租人初始直接费用计入“固定资产――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科目中,出租人计入“长期应收款一应收融资租赁款”科目中。正是由于这种初始直接费用资本化处理的计人与计出,造成了融资租赁出租人会计处理的复杂与混乱。

一、会计处理

租赁准则第十八条说:“应收融资租赁款的人账价值应为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未实现融资收益的金额是把初始直接费用、未担保余值和最低租赁收款额三者加总的数额,减去三者现值加总的数额而得到的差值。”由准则的规定我们可以得出:

未实现融资收益=(初始直接费用+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一(初始直接费用的现值+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

融资租赁出租人初始直接费用的数额就等于其现值的数额。因为初始直接费用都发生在租赁行为开始时,两者之间并没有时间差。因此,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公式可改写为:

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一(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等式一)

租赁准则同时规定:“租赁内含利率,是一种折现率;通过将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加总之和,等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和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之和来计算出的折现率。”由该定义我们可列出。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等式2)

通过等式1、2,变形可得:

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一(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等式3)

因此,其会计分录为:借:长期限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以“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列示)未担保余值

贷:融资租赁资产(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列示)

银行存款(以“初始直接费用”列示)

未实现融资收益(以“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一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一初始直接费用”列示)

通过上述会计分录,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严格按照租赁准则规定来计算未实现融资收益,借贷方不平衡,借方比贷方多出了个“初始直接费用”。

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由于已经将初始直接费用考虑在租赁内含利率中,因此,在初始直接费用再次计入到长期应收款的情况下,造成了未实现融资收益的高估。”按准则讲解来看,还需做如下分录。借:未实现融资收益(以“初始直接费用”的金额列示)

贷:长期应收款一应收融资租赁款(以“初始直接费用”的金额列示)

二、原因探析

从会计分录的每个科目上来看,“未担保余值”“融资租赁资产”和“银行存款”三个科目数额的确认没有很大异议。因此,借贷方不平衡的关键发生于“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和“未实现融资收益”两个科目数额的确认上。

“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科目登记的是融资租赁承租方支付给出租方的价款。按准则规定来看,其数额应等于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该规定实质隐含了承租人除最低租赁收款额外,还会支付给出租人等价于初始直接费用的金额。因此,出租人的现金流入应当包括各期租金之和、出租人担保余值、未担保余值及初始直接费用。又因为各期租金与出租人担保余值之和就是最低租赁收款额,因此,出租人的现金流入就是初始直接费用、最低租赁收款额与未担保余值之和,即出租人初始确认会计分录的借方。而现金流出应为贷方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和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但在租赁准则的另一项规定中:“租赁内含利率,是一种折现率;通过将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初始直接费用加总,等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和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之和来计算出的折现率。”根据该准则我们又可得出与上述矛盾的地方:出租人的现金流入仅为最低租赁收款额和未担保余值,却不包括初始直接费用。正是租赁内含利率和应收融资租赁款对初始直接费用处理的前后矛盾造成了会计分录借贷方不平衡。

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的调整分录也存在不足之处,充其量只能算是自圆其说。其通过借记“实现融资收益”,贷记“应收融资租赁款”,来试图调整解决初始直接费用对出租人初始会计处理及后期分录的影响。该种做法既不符合初始直接费用和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定义,也使得会计处理更加混乱和复杂。

三、改进意见

由上述可知,要对初始直接费用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就是要在租赁内含利率的定义和应收融资租赁款的规定下清楚地确认出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数额。从初始直接费用处理的规定上看,其需要计入应收融资租赁款中,即由承租人承担。但在现实当中,初始直接费用可能由出租人先支付,承租人再支付出租人,也可能仅由出租人承担。因此,可根据是出租人承担初始直接费用还是承租人承担来分成两种不同的情况,采取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进而解决会计分录不平衡的问题。

(一)出租人承初始直接费用

若在承租人眼中,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不合理、不公允。承租人只愿意承担相应的应付融资租赁款,而初始直接费用仅由出租^来承担。那么,初始直接费用就不应作资本化处理,应收融资租赁款中就不应当包含初始直接费用。在该种情况下,需修改CaS21及相关解释中关于“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的规定,应收融资租赁款的金额应等于最低租赁收款额的金额。此时融资租赁出租人的现金流入为最低租赁收款额和未担保余值之和,现金流出为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租赁内含利率则为出租人现金流入等于现金流出的折现率,即同准则一致。因此,在该种情况下,只需修改“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的人账金额,其会计分录各数额应如下。借: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以“最低租赁收款额”列示)

未担保余值

贷:融资租赁资产(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列示)

银行存款(以“初始直接费用”列示)

未实现融资收益(以“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一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一初始直接费用”列示)

(二)承和人承担初始直接费用

若承租人认为初始直接费用合理、公允,并愿意支付给出租人,初始直接费用就应当同准则规定一样作资本化处理,计入应收融资租赁款中。长期应收款为初始直接费用和最低租赁收款额加总之和。但在该种情况下,租赁内含利率的定义需要重新修订,其现值部分还应当包括初始直接费用。因为此刻初始直接费用由承租人承担,所以现金流入应为初始直接费用、最低租赁收款额和未担保余值之和,即租赁投资总额。现金流出为初始直接费用和融资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加总之和,即出租人租赁投资净额。

由修改后租赁内含利率的定义可列出: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未担保余值的现值+初始直接费用的现值=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修改后等式2)

由等式l和修改后的等式2得:

未实现融资收益=(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初始直接费用)一(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修改后等式3)

因此在该种情况下,其会计分录个数额应如下。借: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以“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列示)未担保余值贷:融资租赁资产(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列示)

银行存款(以“初始直接费用”列示)

未实现融资收益(以“(最低租赁收款额+未担保余值+初始直接费用)一(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列示)

最原始的直接金融方式篇3

一、融资租赁概述

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资产所有权相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其中,风险和报酬的转移与所有权的转移并不一定同步。其所有权最终可能转移,也可能不转移。融资租赁的认定标准如下:

(一)租赁期届满时,租赁资产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

(二)承租人有购买租赁资产的选择权,所订立的购买价款预计将远低于行使所有权时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因而在租赁开始日就可以合理确认承租人将会行使这种选择权。租赁开始日,是指租赁协议日与租赁各方就主要条款作出承诺日中的较早者。

(三)即使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但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这里的“大部分”通常掌握在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75%以上(含75%)。

(四)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这里的“几乎相当于”是指95%。

二、融资租赁方式下出租方有关问题的分析

(一)出租方应收融资租赁款的确定

初始直接费用,是指租赁双方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

旧准则第十条规定,在融资租赁情况下,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承租人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租赁项目的初始直接费用,如印花税、佣金、律师费、差旅费等,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即费用化。新准则规定,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在此,由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是由出租人自己发生的,则承租人或第三方没有任何义务和责任进行承担,所以应该由出租人负担。而新准则中,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作为“长期应收款”的一部分时,那么定义上就应该由承租人来负担这笔费用,但承租人是不可能负担的,因此就可能成为出租人永远无法收回的长期应收款。由此可能使出租方的资产虚增,费用减少,利润虚增。

(二)出租方未实现融资收益的确认

1.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新旧准则对比

旧准则规定,在租赁开始日,出租人应当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并同时记录未担保余额,将最低租赁收款额和未担保余额之和与现值之和的差额记录为未实现融资收益。

新准则规定,在租赁开始日,出租人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并同时记入未担保余额,将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及未担保余额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它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长期应收款

未担保余额

贷:融资租赁资产

银行存款等

未实现融资收益

其中,长期应收款=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

未担保余额是租赁资产余值减出租人而言的担保余值。

2.出租人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

(1)未实现融资收益分配率的确定

租赁内含利率为分配率。租赁内含利率,是指在租赁开始日,是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

(2)分摊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新旧准则对比

旧准则规定:出租人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当期应当确认的融资收入,在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的结果无重大差异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直接法、年数总和法等。

新准则规定:出租人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当期应当确认的融资收入。融资租赁下,未确认融资费用、收益分摊、分配利率选择实际利率法,体现了精细管理的要求。直线法、年数总和法作为实际利率法的补充,原因不外乎是这两种方法的计算和操作虽然更为简单,但却偏离了融资租赁的经济实质。因此,新准则此项内容的变更,对融资租赁双方、租赁费的确认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会计处理如下: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贷:租赁收入

3.融资租赁下,相关资产与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

出租人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将应收融资租赁减去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差额,作为长期债权列示。

三、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方法的举例

例如,2004年12月1日,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租赁合同,a公司以融资租赁方式向B公司租入一台设备,合同主要条款如下:

1.租赁期开始日:2005年1月1日。

2.租赁期:2005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共4年。

3.租金支付:自租赁开始期日每年年末支付租金150000元。

4.该设备在2004年12月1日的公允价值为500000元。

5.租赁合同规定的利率为7%(年利率)。

6.承租人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均为1000元。

7.租赁期届满时,a公司享有优惠购买该设备的选择权,购买价为100元。

8.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为80000元。

(一)计算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的现值,确定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

最低租赁付款额-150000×4+100=600100(元)

现值计算过程如下:

每期租金150000元的年金现值-150000×pa(4期,7%)

优惠购买选择权行使价100元的复利现值-100×pV(4期,7%)

查表得知:pa(4期,7%)=3.3872

pV(4期,7%)=0.7629

现值合计=150000×3.3872+100×0.7629=508156.29>公允价值500000

因此,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为500000元。

(二)计算未确认融资费用

未确认融资费用=最低租赁付款额-租赁资产公允价值

=600100-500000=100100(元)

会计分录如下:(2006年1月1日)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501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100100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融资租赁款600100

银行存款1000

(三)确定融资费用分摊率

计算过程如下:

根据下列公式: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租赁资产公允价值

当r=7%时,150000×3.3872+100×0.7629=508156.29>500000

当r=8%时,150000×3.3121+100×0.7350=496888.5

由上面计算可知7%

插值法计算如下:

现值利率

508156.2977%

500000r

496888.588%

r=7.72%

在租赁期内采用实际利率法分配未实现融资费用,见表1。(单位:元)

四、未实现融资收益分配举例(接上例)

最低租赁收款额=租金×期数+优惠购买价格=150000×4

+100=600100(元)

因此有150000×pa(4,R)+100×pV(4,R)=501000

根据这一等式,可在多次测试的基础上,用插值法计算租赁内含利率。

当R=7%时,150000×3.387+100×0.763=508050+76.3

=508126.6>500000

当R=8%时,150000×3.312+100×0.735=496800+73.5

=496873.5

由上面计算可知7%

用插值法计算如下:

现值利率

508126.37%

501000R

496873.58%

R=7.63%,即租赁内含利率为7.63%

2.计算未实现融资收益

最低租赁收款额=15000×4+100=600100(元)

应收融资租赁款入账价值=600100+1000=601100(元)

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初始直接费用=501000(元)

未实现融资收益=601100-501000=100100(元)

最原始的直接金融方式篇4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

世界各国金融体系各不相同,用统一的模式对其进行概括是比较困难的。发达国家金融体系最大的区别在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所起的重要作用。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金融体系代表着一个经济体之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是市场参与者、交易方式和流动工具共同组成的综合体。而实体经济则是人们在物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囊括了工业、农业、商业、文化产业、建筑业、信息行业、体育行业等各式各样的行业,实体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各自发展过程概述

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始终是动态协调的,实体经济发展在前,金融体系构筑和协调在后。在实体经济发展初期的交易需求使得金融体系有了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时期金融体系是作为实体经济汇兑和支付的中介而存在的,并没有其他的作用,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没有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实体经济不断壮大和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开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金融体系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获得原始资本,逐步将自身发展成为可靠的信用中介,并最终起到对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原始资本的优化配置作用,这个时候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持续性的推动作用。金融体系在实体经济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变更之后获得了发展的平台和机会,也实现了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从间接联系到直接联系的转变,二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现代实体经济在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科学技术方面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金融体系的功能也在日益创新和改变,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和控制的关系并日益走向独立和分离。加之实体经济在边际产出逐渐递减出现萎缩和困境的石刻,金融体系发展还要依靠信用作为支撑,二者之间分离的速度越来越快。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分离―融合―分离的全过程。

二、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相互作用机制

首先,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金融体系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实体经济是金融体系获得物质基础和稳定收益的保障,没有实体经济作为后盾,金融体系的发展就会出现资本泛滥的情况,大量资本走向投机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将完全被抹杀,商品市场的秩序将完全被打乱,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金融体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其次,金融体系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金融体系使得实体经济发展得到了可靠、稳定的支付中介,让实体经济能够获得可靠的原始资本积累,使得实体经济得到了扩大生产的机会和保证,并让实体经济发展得到稳步增长和降低风险的可能。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是多元的、多样的,比如说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信用体系构建、信息披露制度的执行都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协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关系的措施分析

第一,发挥实体经济的基础作用,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实体经济应该发挥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将交易需求的促进作为引导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在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将二者之间分离的问题进行彻底解决。实体经济内部诸多因素可以影响金融体系的发展,比如说实体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话就会提升原始资本积累的速度,原始资本流入懂啊金融体系之中可以进一步促进金融体系的规模扩大;实体经济发展趋向市场化和产生金融需求的过程是金融服务和金融体系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助力。实体经济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内部改革,从而发挥其对金融体系具有促进作用的元素,实现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发展目标的融合。

第二,要推进金融体系的自由化改革。金融体系健康和自由化发展能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在资金供求的角度上来讲可以让实体经济提升融资效率:首先金融体系能够扩大储蓄的规模、提升储蓄的利率;其次,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能够直接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最后可以有效避免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行政干预,让资本实现优化配置。总的来说,金融体系的完善发展让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率能够更上一层楼,推进金融体系自由化构建是充分发挥金融优势、促进实体经济更好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强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

第三,保障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改革。金融体系按照渠道划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两部分,其中间接金融起到的就是金融中介的作用,直接金融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市场。间接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从债权债务的层面来思考,直接金融发展的好坏则直接影响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所以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在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能够起到重要的联系作用。比如说当我们披露了实体经济业务之中的经济信息和相应的财务信息之后,实体经济发展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实现习题经济的规范化管理,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也可以利用相关信息完善运行机制、及时做出反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信用体制的建设,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资本市场的发展能够让实体经济从多种渠道和多个层次来获得筹资,让实体经济的效率大幅度提升。

现代经济体系之中风险遍布、危机难测,有些事情和规律人们难以预知和了解。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只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主观经济行为的概括,但是这种概括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在参与经济活动、提升经济利益并且在资本市场中寻找恰当的投资机会的时候应该注重风险的规避和冬天的把握,将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把握得更加透彻。总而言之,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二者难以分离,只有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发挥二者的积极作用,使得经济发展在良性的轨道上前进。

参考文献:

[1]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

最原始的直接金融方式篇5

【关键词】企业融资融资方式选择

一、关于融资和融资方式

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融资的解释是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筹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它是企业从自身经营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利用各种渠道以及方法,从投资人、债权人那里筹集资金,或者通过企业原始的资金积累得到资金,进而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得到满足的一种经济行为。通常情况下,企业融资包括内源和外源融资两种方式。

1.内源融资。所谓内源融资,指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的内源融资一般是由留存收益和折旧得到的,留存收益包括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折旧是以货币表现的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有形和无形的损耗。由于折旧仅仅是对原来投资的一种更新,通过它所做的投资不会使企业增长,因此,当企业采用内部资金进行投资时,这种方式的增长与留存收益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送股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内源融资方式,因为送股主要是企业将原有的分配利润通过股票的形式转移到股东的名下。

2.外源融资。外援融资指的是企业采用某种方式或途径,从其他的经济体上筹集资金进而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形式。这种融资方式通常因为经济体性质的不同而被分为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但日常的分类过程中,常常将外援融资分成直接和间接两种融资方式。

(1)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方式主要以股权融资为主。这种融资方式主要是交易者利用初级证券进行融资,这里的初级证券包括非金融性支出单位的所有负债和他人持有的股票。这种交易方式是由资金充足者与资金短缺者之间直接的交易资金盈余者将多余的资金借给资金短缺者,或是在金融市场上资金盈余者发行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资金短缺者,最终达到双方资金融通的过程。

(2)间接融资。这种融资方式主要是通过债券的形式进行的,一种间接进行的融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指资金充足者将充足资金存入银行或者购买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从而将闲置资金转入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然后通过这些金融中介机构,以贷款、购买资金短缺者有价证券等形式,将闲置资金提供给资金短缺企业,最终达到资金从资金盈余者到短缺单位之间的流通过程。

二、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大多数企业都将面临融资方式选择的问题,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自身情况有所不同,因此就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融资方式,从而建立合理而具有弹性的资金结构。由于企业存在发展障碍的特殊性,不可能采取照搬其他大企业的做法,而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1.从企业的规模以及融资规模进行考虑。企业的资产规模以及企业原来发行债券的规模直接决定着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而企业通过贷款融资方式获得资金的多少,直接由企业自身抵押资产的规模以及自身信誉和自身盈利能力所决定。因而,企业在进行中长期投资融资时,如果所缺少资金较少,而且不同融资方式之间产生的利息成本差异不是很高时,企业可以考虑使用贷款融资的方式。但是如果资金缺少数额巨大,而且企业自身具备发行债券的资质,同时利息成本较高时,企业可以采用债券融资或者二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融资。

2.从财务结构来看。在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时,还要对企业的财务结构进行分析。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较低,这时企业就应该将融资方式转移到债券融资上来,减少顾全融资;如果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企业就应该将融资方式转移到股权融资上来,减少债券融资,从而使企业的总体资金结构更加合理。

3.合理利用质押担保。合理利用质押担保是企业融资的一种很好的选择方式。所谓动产质押业务是指企业将动产放在按照银行指定的仓库内作为只有在银行监控下才能流动的质押物,一种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融资方式。通过这种融资方式,就可以灵活地运用各种原材料、各种设备等为企业赢得资金,使企业能顺利地发展。大部分企业贷款受到阻碍的主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银行所推行的授信方式与企业所具备的条件无法相配。对于银行来说,常用的授信方式主要有信用担保、保证担保、抵押担保三种,但是对于企业来说,能够用来进行抵押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及其稀缺,所以我们必须巧用质押担保来完善企业融资。

4.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说自身的经营、财务状况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等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1)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宏观经济状况,在经济增速较快时期,企业为了跟上经济增长的速度,需要筹集资金用于增加固定资产、存货、人员等。企业一般可通过增发股票、发行债券或向银行借款等融资方式获得所需资金。在经济增速开始出现放缓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降低,一般应逐渐收缩债务融资规模,尽量少用债务融资方式。

(2)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资金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和使用资金而发生的代价,融资成本越低.融资收益越好。由于不同融资方式具有不同的资金成本,为了以较低的融资成本取得所需资金,企业自然应分析和比较各种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的高低,尽量选择资金成本低的融资方式及融资组合。

总之,任何一个企业的融资方式的选择都是在一定的市场环境背景下进行的,在特定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环境中,单个企业选择的具体融资方式可能不同,加之,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是每个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企业应该根据企业的融资方式进行适当地选择,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资金成本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融资方式。

参考文献

[1]吴其圆.浅谈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科技创新导报,2009(23)

[2]高健.浅谈企业的融资,现代商业,2009(11)

最原始的直接金融方式篇6

关键词:融资内源融资外源融资啄食顺序

资金是企业的血脉,企业的创立、生存和发展,必须以一次次融资为基础。融资是指企业从自身生产经营状况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企业未来经营策略与发展需要,经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通过一定渠道,采用一定方式,组织资金的供应的一种经济行为。20世纪80年代,梅耶斯提出了著名的“啄食顺序(peckingorderrule)”理论,即,在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中首选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中首选间接融资;在直接融资中的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中首选债券融资。这些是关于企业融资顺序的理论前提。

企业的融资方式及其特点

企业融资方式是指企业获取所需资金的形式、手段和途径。在研究企业融资顺序之前,有必要对融资方式进行说明。

(一)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从企业内部筹集资金的方式。它包括:折旧资金和留存利润(包括公积金、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等。

内源融资使用的资金是企业的自由资金,受外界的制约和影响较小。但受企业自身积累能力的影响,融资规模受到较大限制。内源融资财务成本小,不需要向外支付相关的融资成本和费用。内源融资不存在支付危机,因而不会出现由支付危机导致的财务风险。

外源融资是指企业从外部筹集资金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包括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而间接融资则包括向银行借款等。

外源融资不受企业自身积累能力的限制,可以变分散的、小额的储蓄为集中的、大额的资金。对于债权融资,企业需要向债权人支付利息;对于股权融资,虽然不需要直接支付资金使用费,但是要向中介机构支付各种融资费用。债券融资存在的支付危机会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而股权融资在证券市场的高流动性会带来交易风险。

(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按照融资过程中资金运动是否经过银行这一金融中介,可以把企业融资分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借助于一定的金融工具(股票、债券),使出资者和融资者相互联系,不需银行作为媒介。直接融资的融资者直接从储蓄者那里获取资金,资金的使用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上,且资金不需还本,储蓄者要取回本金与发行者无关。直接融资的股票和债券在市场上是流通的,具有流通性。

间接融资是通过银行作为中介,把分散的储蓄集中起来,然后再供应给融资者;而融资者也只能通过银行间接获得资金。间接融资的特点完全与直接融资相背,在此不再赘述。

(三)其他融资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企业融资方式、渠道逐渐增多,很多新兴的融资方式正被逐渐发现和采用。例如,存货融资、应收账款融资、预收货款融资等在欧美发达国家应用较广;在我国也先后出现了一些民间金融互助会、农村基金会等,尽管其中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毕竟是对传统融资方式的有益尝试。

西方国家企业融资顺序及动因分析

(一)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融资顺序及动因分析

据统计,美国企业内源融资占资金来源总额的比重一直在65%以上,最高时(1992年)甚至达到97%,平均为71%。内源融资成为首选的融资方式。在外源融资中,美国企业优先选择债券融资,而股权融资则相对受到冷落。一般地,美国企业融资的顺序遵循“啄食顺序理论”(thepeckingordertheory),即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的先后顺序。

美国企业在考虑股票和债券的融资顺序时,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美国具有发达的证券市场。美国反对金融势力积聚的传统,规定商业银行和投机银行必须分离,禁止商业银行持有企业股票或从事股票买卖。银行只能经营7年以内的贷款。美国企业7年以上的长期资本只能依靠证券市场直接进行筹集。同时,美国税法规定公司股息分配前要上交所得税,而债息分配前免交所得税等,使得美国企业长期资本中有2/3是通过发行公司债而取得的。

(二)以日本企业为代表的融资顺序及动因分析

相对于美国以内源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模式,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从银行获取贷款。1957年到1974年间,在日本企业的资金构成中,内源融资所占的比重仅为25.6%―37.7%,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银行贷款所占的比例很高,一直在40%左右,而股票和债券融资所占的比重则从1957年―1959年的18.5%下降到1970年―1974年的8.3%,呈下降趋势。正是在这种企业自我积累能力低、而证券市场又不发达的情况下,日本企业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模式。日本企业的融资模式是依靠外源融资,以内源融资为辅。

我国企业融资顺序分析

由于社会历史文化和制度特别是企业制度等社会环境的不同,不同国家企业的融资模式是不一样的。我国是一个处于市场化改革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度上的创新、结构上的完善,汲取经验与教训,实现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融资模式。

(一)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特点

1.留存收益所占比率较低。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处于扩张期内部积累不够,证券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尚未建立,并且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造成企业整体业绩水平较低,留存收益不高。

2.股票融资比例较高。上市公司将配股作为再融资的首选方式,由于我国企业负债率高,因此利用股票融资无可厚非。但是,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发行上市,负债率已大大降低,仍然特别推崇股票融资。增发新股是上市公司近年来比较热衷的融资方式。上市公司自1998年6月龙头股份首开先河以来,这种再融资方式逐渐受到其他公司的青睐。

3.公司债券比例较小。我国上市公司一直忽视债券融资,自1986年我国发行企业债券以来,累计发行3000多亿元,平均每年只有200亿,2002年上市公司通过股票融资2102亿元,企业债券只有83亿,是股票融资的3.95%。同国际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规模明显偏小。而美国同期债券融资达9350亿,同期股票融资只有1460亿,债券融资是股票融资的6.4倍。

(二)影响我国企业融资顺序的因素

我国上市公司不追求通常认为的资金成本较低的债券融资而偏好股权融资方式。总体来说,这与我国还不太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就我国的企业和资本市场而言,存在异常的融资顺序主要有以下原因。

1.偏低的资产收益率限制了内源融资。我国的上市公司改制前大部分为国有企业,企业改制上市后相关的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相对滞后,一系列相关因素造成了上市公司业绩普遍较低,而且平均收益呈现普遍下滑的现象。企业的内源融资主要来源于公司的盈余积累,所以较低甚至亏损的业绩水平限制了我国的上市企业的内部融资比例。

2.资本市场发展失衡。企业在不同的生产环境和生产阶段,所需资金的期限不同,愿意支付的融资成本和承担的义务与风险也不同,总体来说,利用股权融资还是债券融资是一个随机分配的过程。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协调发展是企业多渠道,低成本筹资的市场基础,也是平衡债权约束和股权约束,形成有效企业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但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发展极不平衡,资本市场的畸形发展最终导致了我国企业的异常融资优序,同时也带来了上市企业过高的融资成本。

3.企业经理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在我国,经理人员的收入主要是非货币收入,即以各种名目体现剩余索取权的消费,如吃喝、娱乐、消费高档“公共消费品”等,货币收入不仅数额较少,与企业效益好坏也没有什么关系。目前控制权收益(非货币性收入)占我国上市公司经理层收益的主要部分,经理层因此偏好于股权融资,进而越不想承担投资风险,就会越偏好于股权融资。而且,经营者通过股权融资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其结果仅仅在于短期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降低,但这种方式既不会动摇其对企业的控制,还避免了债权融资的硬约束。

(三)我国企业融资顺序选择原因分析

我国企业的融资顺序普遍实行先外源融资后内源融资,先直接融资后间接融资,先股票融资后债券融资,内源融资所占比例最大不超过20%,这几乎与现代资本结构所描述的优序融资顺序完全相违背。为什么我国企业融资顺序与西方国家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主要从以下几点方面进行分析。

1.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顺序选择的原因分析。西方国家企业首选内源融资,我国企业首选外源融资。西方国家的企业普遍资金雄厚,加之有一套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使得企业无论是在产品力、销售力还是品牌力上都是中国企业可望而不可及的。自然不需要通过外源融资来扩大企业的再生产,只需通过内源融资,依靠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便可完成。

我国企业的底子薄,在创业初期融资势必要通过外源融资来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这一过程。而当企业发展到成长期阶段,企业的技术等资源优势已经确立,产品也开始进入市场,如果市场对产品的反映积极的话,需要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由于企业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可供抵押的资产也随之增加,为采取债务融资创造了条件,因此,这一时期举债(短期债务,长期债务)就成为了首选。进入到企业发展的成熟阶段,企业要适应规模发展和创新的需要,增加其竞争力,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还需投入大量资金,由于前期阶段的发展,企业的经济水平已有了一定基础,实行长期债务融资和内部融资成为首选。

2.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顺序选择的原因分析。西方国家企业首选间接融资,我国企业首选直接融资。中西方国家企业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它们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完善程度和信用程度的不同。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无论是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银行),还是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从宏观政策到微观运作其发展水平都是我国目前无法达到的。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大力提倡发展直接融资。最突出的表现是在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企业发行股票2103.3亿,企业债83亿)。自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由财政主导型转变成为金融主导型,在金融主导型融资中,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这种过分依赖直接投资,对我国来说是很危险的。

最原始的直接金融方式篇7

互联网金融包括众筹、第三方支付、p2p信贷(以下简称p2p)等。其中p2p发展最为迅速,因为进入门槛较低、监管空白,所以这个模式从一开始就处于充分竞争的格局,为了保持各自的竞争优势,p2p出现了演化,多种模式开始出现。

在美国,p2p一直未能成为主流,但在国内,p2p依靠着特殊的金融环境,衍生出了多种模式,大致可分为平台模式、自建与自有模式、合作模式,在国内当前的金融环境下,这三种模式都有各自的难题与进化的方向。

平台模式:生存是一个难题

平台模式也就是p2p的第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平台不参与担保,纯粹进行信息匹配,帮助借贷双方更好地进行资金匹配。

这种模式的本质就是直接融资,可以说是金融脱媒的一种形式。它改变了资金原先都通过银行等中介媒体汇集再给与资金需求方的模式,应该是一种金融创新。

拍拍贷算是这类模式中典型的例子,但是现实中要达到纯粹脱媒还需要很长时间。更关键的是,类似拍拍贷这种坚持做平台模式的p2p,全国少之又少。在大量担保p2p的围剿下,这类模式的平台生存难度日益加大,可能最终也会走向担保模式。

虽然p2p的本质就是纯信息撮合匹配平台,但是就资产端而言,最没有优势的也是这样模式的平台,因为它需要借款人主动前去借款,而其他p2p公司基本上都是主动去寻找借款人,更能对资产进行主动掌控。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未来这类模式的生存不太乐观,而且产业进程时间会很快,从投资角度来看,平台模式机会相对渺小。

自建与自有模式:担保模式的演化

为投资者的本金提供担保是中国式p2p的主流模式,自建与自有模式其实是担保模式p2p的演化。本金担不担保看似差异微小,却是交易本质的改变。本金担保的p2p模式实质上已经是间接融资概念了,运作模式让它由平台变成了一个担保机构。

p2p机构负责寻找客户、筛选客户、提供担保,然后匹配资金。这一系列的行为使得p2p在此层面上成为了所有的风险聚集地,成为了交易的信息中介、资金中介、风险中介,本质上已是金融机构的业务体现了,于是p2p就演化成了一个金融机构。

自建模式的代表可以说是宜信,它们去寻找资产,进行风险定价,然后再在网络上销售,或者说是“吸储”。因为在“吸储”端,所有的p2p都是一样的,唯一不同就是成本高低,所以风险定价能力成为该模式的重中之重,决定生存关键。

而自有模式,与自建模式的区别就在于资产的归属权属于谁。自建是要去寻找资产的,而自有则是直接砍掉融资这块,纯粹把自己的资产往线上搬。最典型的就是一些新加入的大型公司、上市公司、商业银行等。

这种模式的核心就是把本来需要通过银行、担保、小贷来进行融资匹配的资产,直接在线消化了。其优势是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权,不要再看银行的脸色行事了,另外,风险认定的成本也更低,可以说是基础最好,最容易做大规模,也会有发展瓶颈,但它们继而演化其他业态的趋势也必然会加强。

“用自有资金购买债权然后拆分兜售的,考验的已不仅是原始借款企业的还款能力,甚至延伸到了错配者的资金匹配能力,这是在着重考虑了用户体验后,再迈向大而不倒的征途中考验监管层底线的行为。”小存折联合创始人钮馨蓓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解释道:“像传统机构线上化的平台,既有项目又有分销渠道,分销靠线下,项目靠传统机构。中间掐一手信息服务费会略微提高企业融资成本,但实力绝对不容小觑,唯一的风险在于自融。”

合作模式:突破监管

合作模式是传统金融代销业务的网络化,可以称为“非标理财产品的在线销售平台”,其模式特点是自身既没有资产,也没有寻找资产的团队,所以它们就跟机构合作,代销其他机构的资产,然后赚取代销费用,既节省庞大的建设团队的费用,又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机构降低了产品的风险。

从本质上来讲,合作模式和担保类的p2p一样,也是属于监管套利的行为,因为金额更小、期限更灵活的产品更容易销售。而传统金融机构由于受到严格的风险监管,无法进行类似的操作,所以才有这种销售类p2p的生存空间,但是如果双方监管一致的情况下,很难说这种模式会更有优势。

从我国对理财产品的销售管理办法来看,合作模式的p2p,它们的优势不在于互联网,而在于突破了监管。

在传统金融机构购买理财产品会相对繁琐,而且门槛较高,一定金额之上才可以购买。但是,这个并非传统金融机构自身的意愿,而是严格监管所致,同样的行为,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和渠道就可以规避监管,并不是因为互联网提供了更好地风险控制水平,而是互联网的理财产品销售暂时没有被纳入监管体系,属于空白地带,随着监管的日益介入,发展空间将十分有限。

这种模式看上去很美好,但现实却是门槛最低,且无自身核心竞争力。在资产端由于无法自身建设资产体系,只能以与人合作的方式进行。在流量优势不明显的情况下,合作模式的成本并不会低,而且这类企业会成为好的资产机构的博弈对象。

好的资产管理机构,并不需要通过p2p合作模式销售。它们往往会走自有模式,自己有资产,自己建团队。只要规模达到一定的体量,完全可以分摊成本。产品与其交给其他人代销,还不如自己建设平台,所以说如果不是先天优势,把合作模式做好很难,合作模式门槛低,流量维持成本高,这个模式未来博弈难度最大,最容易产生混战。

点评:合作模式从某种程度上可看做是一种销售模式。p2p应该是“个人-个人”模式,而担保模式是“个人-平台-个人”,借款人和出资人相对隔离,不但信息隔离,风险也隔离。而销售模式则是“个人-平台-机构-个人”,信息和风险的认知隔离化程度更高。

小存折联合创始人钮馨蓓认为,虽然p2p模式出现了演化,但所有平台都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及过渡迎合投资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1、资金池模式:建立平台的多数人可能都不想做资金池,但为了积累客户,让投资者快速理解自己的理财服务。所以产品的优先级就提到了比金融监管优先级更高的层次。资金池一方面会让投资者在维权时找不到主体,另一方面又会无端的增加企业自身不必要的经营风险。

2、信息不对称:平台对项目信息披露过少,投资人很难从项目描述中清晰了解资金去向及所投企业大抵情况。

最原始的直接金融方式篇8

小企业由于其规模小、治理结构不完善、信用评级较低等特殊性,所以在研究小企业融资困境时一般采用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优序融资理论、公司控制权理论来指导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从净收入理论,净经营收入理论,传统理论来阐述公司负责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其强调负债对资本成本的影响来决定最优资本结构,但是同时也忽视了其他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在实际实践中指导作用有限。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批判继承了早期资本结构理论,成本理论是学术界争相研究的焦点。Jensen和meckling(1976)首开先河提出委托理论,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由于股东不能亲自对公司开展经营,将经营权委托给经理层。但是当经营者违背股东的意愿不努力工作,却选择闲暇消费时给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小于股东亲自经营时创造的价值,出现了外部股权的成本。如果在投资总量和个人财产总量既定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债务融资的比例会使经营者股权比例上升,这样会降低外部股权成本。但随之而来的是债务融资将会使经营者作为剩余索取者,从事高风险活动获得高收益,并将失败的责任归咎于债权人,这就产生了债权的成本。因此,我们可以试图寻求股权成本和债权成本二者的均衡来实现资本结构最优化。

理论简要分析了负债对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的影响,明确了适度负债对于企业成长的必要性,从理论上证明了企业最优资本结构(即最优融资结构)的存在,为实践中小企业融资行为进行了指导。

二、小企业融资供需的博弈分析

作为融资主体,小企业是融资的需求方,供给方则众多。从融资的供给来看,小企业融资主要来源于两大块:第一是内源融资,第二是外源融资。内源融资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积累下来的资金,由初始资本、留存收益、折旧、定额负债等组成。而外源融资是企业借助于自身之外的经济主体来投资自己的过程,包含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从融资的需求来看,小企业融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接下来将着重一一论述。

(一)融资的供给分析

内源融资对于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是资本形成的基础条件。从源头上来说,其具有原始性与自主性。初始股本作为企业的起步资金,受限于企业主及合伙者的资金状况,其资金量大小有限。天使资本是特殊形式的初始股本,其是基于投资者对于小企业主的信任而进行的一次性投资。天使投资者一般是企业主的亲朋好友,对于企业的发展长期看好,帮助企业迅速启动。而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所创造的留存收益是未分配给企业所有主留给企业内部的利益,具体包含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而为了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企业也会根据现行财务制度结算程序暂时保留在企业内的延期支付款项称为定额负债。

外源融资作为企业依靠于自身之外的主体投资自身的重要方式,具有高效性与灵活性多个优点。而从融资的渠道来看,如果货币资金从需求者直接到货币实际所有者,可以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间接融资不直接来源于二者,其主要通过各种金融机构中介运行。

(二)融资的需求分析

小型企业主要是按照生产能力和装机容量以及固定资产原值划分。其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般具有基建投资小,建设周期短,投资效果发挥快,生产上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等优势,还有利于充分利用分散小型资源,增加就业等。但它一般技术水平较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般不如大中型企业好。

从小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来看,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融资需求规模小,期限短。小型企业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或者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性。基于此,小型企业的资金需求一般较小,主要是以短期流动性资金为主,而且周转迅速,一般资金回笼比较快。第二,融资方式以关系融资为主,正规融资较少。小型企业的最主要特点便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直接统一,企业主直接控制着企业的所有权。这一特点影响了企业融资的渠道,很少选取出售股权的投资方式。因此小型企业的融资主要方式是依靠企业自身的缓慢积累,以及靠关系为主的融资渠道,而正规融资渠道较少。

(三)小企业资金供需动态博弈分析

完全资本市场条件下交易成本几乎为零,信息通畅,银行和小型企业之间的博弈如下所示:

三、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一)小企业自身的特殊性

从小企业自身的组织体系与财务制度来看,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由于小企业规模较小,财务部门没有专门的财务人员。小型企业粗放式的管理制度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主要原因,企业的库存时多时少、物流不畅、无稳定的现金流,从企业整体流通及销售环节来说,均存在经营风险。加之对财务管理方面的忽视,使得经营风险在融资困难的环境下逐渐放大。

从小企业的专业人员素质来看,由于小企业会计专业人员知识阅历等各方面储备均有限。对于生产规模不大要实现成本最小化的小企业来说,其雇用的会计人员大多职业能力有限。而且小型企业人员对会计从业的基本知识、流程规定、职业道德等都不完善,仅仅以会计证作为上岗的必要条件。部分小企业的会计人员理论不仅仅基础理论掌握不足,而且不重视后续知识的更新,专业化能力十分堪忧。

(二)制度供给缺陷

从制度供给层面来说,国家政策倾斜不公平。从金融脱媒的趋势来看,资金大多由国家控制,流向于大中型企业。商业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时为了减少自身的经营风险,所以小型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的困境。从体制层面上看,商业银行过多的层级体制阻碍了金融效率。

四、完善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分析

(一)增强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

我们应注意增强小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定期公布企业内部的经营情况,从企业财务、主营业务、管理层的变动等多方面来实现信息透明化。强化企业自身信用制度的建设,湖北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要与当地的银行、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杜绝逃避债务现象和挪用贷款等失信行为的发生,切实提升自身的信用等级,以便后续融资的便利。

(二)放开民间资本市场融资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占据了银行贷款的大部分市场,但这四大国有银行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较小。放开民间资本市场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的融资,鼓励中小银行的贷款融资,将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的融资效率。政府应该加快开放民间资本市场,完善它的运行机制。

最原始的直接金融方式篇9

近年来产融结合的典型发展路径

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才开始逐渐出现市场化意义上的产业与金融的结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企业成为市场主体,金融从政策化转向商业化,产融结合越来越紧密。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国际上产融结合成功做法的影响,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不仅越来越充分利用市场化的融资手段促进自身发展,而且以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大举进军金融。

通过集团内部的财务公司实现产融结合

通过集团内部财务公司加强产融结合是我国大型企业最普遍的直接参与金融业务的方式。财务公司是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在我国,财务公司的出现是大型国企改革发展的配套政策之一。1987年,国家批设了第一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其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截至2002年末全国财务公司资产总额为4173亿元,并涌现了一批巨型财务公司,规模最大的财务公司资产已超过1000亿元。财务公司主要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内部结算、存贷款、投融资、短期资金理财及资金管理等金融服务,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财务公司已不断地意识到自身作为投资运作平台的价值,开始直接在资本市场进行投资或者为集团公司发行债券,有的已开始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甚至是商业银行。

通过全面投资金融业务实现产融结合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兴起了产业资本大规模进军金融业的热潮。直接全方位投资金融业务的不仅有华能集团、宝钢集团、中粮集团等大型中央国企,也有海尔集团、联想、方正等新兴集团,还有诸多深沪上市公司。民营资本也开始对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具有越来越大的控制力影响力。

这一轮产业金融热具有投资相对规模大、涉及金融领域宽、介入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如海尔集团将总资产的三分之一以上投入金融业,不仅仅将金融业务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而且希望通过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两个轮子的互动,把海尔集团真正提升为一个国际性的企业集团。华能集团则在建立内部金融控股公司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截至2003年底,华能集团金融投资总规模达到22亿元,合并报表资产总额近250亿元,投资对象包括财务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华能集团还于2003年底成立华能资本服务公司,将该公司定位为华能金融产业的投资、管理、监督和服务机构,负责统一规划金融产业发展,统一管理金融产业投资,统一协调产业间业务合作,统一配置金融产业资源,是集团金融产业的战略研究中心、投资管理中心、风险控制中心、资源整合中心。

在实业发展过程中利用金融市场实现产融结合

负责三峡工程建设的三峡总公司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三峡工程投资规模巨大,按1993年5月末的价格水平计算,经国家正式批准的静态投资为900.9亿元,1994年测算的动态总投资为2039亿元。在十几年的融资实践中,三峡总公司一直坚持多种渠道、多种方式、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原则,按照项目阶段建设的内在规律,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动态进行债务和股权融资,妥善安排债务的期限结构,灵活运用国际国内资本市场两个资源。到2004年底三峡工程共筹集资金约1205亿元,三峡总公司资产负债率不到50%,成功探索了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贴近市场、贴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融资渠道,为大型企业利用金融资本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工程建设的第一阶段(1993~1997年),项目建设刚起步,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国家注入的资本金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是这一阶段主要的资金来源。在以大江截流为标志的阶段性建设目标顺利实现,进入第二阶段建设时(1998~2003年),项目建设风险大幅度降低,特别是大江截流的成功,消除了项目建设初期的重大不确定性因素。在这一阶段,逐步加大市场融资的份额,从1997年开始进入国内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券三峡债,并使用国外出口信贷及国际、国内商业银行贷款。到2004年底,企业债券余额为170亿元。工程建设的第三阶段(2004~2009年)最显著的特点是机组陆续投产发电,项目开始产生现金流入,工程建设风险进一步释放,通过资本运作将项目未来的现金流提前到当期使用成为可能。2003年通过控股的中国长江电力股份公司(长江电力)的上市,建立了社会化股权融资通道和资本运作的载体,拓宽了三峡工程建设和长江水力资源滚动开发的融资渠道。

依赖金融操纵实现产融结合

德隆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德隆曾经提出过一套动人的产业整合模型:以资本运作为纽带,通过企业并购、重组,整合制造业,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制造业市场与销售通道,积极寻求战略合作,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在这种战略引领下,德隆在短短数年内一口气进入了数十个产业。但是,德隆并没把产业做实,而是过于倚重金融一翼,按着“融资――并购新的强大融资平台(增发、担保、抵押、质押、信用)――再融资进行更大的并购(产业整合)”的模式迅速膨胀。到后期,德隆产业扩张和金融渗透的目的简化为不择手段地套取资金,维系其资金链。德隆所整合的产业并没有足够的现金流,由于融资周期无法与其产业周期匹配,当德隆系累积高达340亿元的金融负债和230亿元工业负债后,资金链难以为继,德隆帝国轰然倒下。

我国产融有机结合路径的理性分析

我国产融结合路径的多样化和丰富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产物。尽管有些成功的探索,但目前产融结合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和问题:实业企业普遍具有多元化经营倾向,将金融业务作为多元化的一角,涉足金融的指导思想模糊。脱离实业发展金融,的实业企业由于主业不佳,甚至直接转型成为金融投资公司。实业企业对金融业务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具

有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融合的强烈冲动,大多倾向全面涉足银行、保险、期货、信托、证券等领域,希望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甚至初步搭建了金融控股公司的雏形。由于法律上的限制,商业银行不能进行实业投资,产融结合主要表现为实业企业对金融业务的单向投资。产融结合相当地表面化和浅层次,有的仅仅是利用上市公司平台违规担保、抵押、关联交易或控制证券公司炒作股票。对现阶段产融结合具有较大风险性没有足够认识,很多企业只看到金融放松期行业平均利润水平高的一面,往往忽视潜在的巨大金融风险。

我国正在进行的金融改革为实业企业进入金融业提供了良好机会,利用金融资本发展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业企业发展的必要手段。但在新一轮产融热中,实业企业应该保持清醒头脑,认识到当前产融结合的一些不足,实事求是地设计和实施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产融结合路径。

按照公司整体战略确定涉足金融领域的战略意图

产业资本结缘金融最根本的原因是资本的逐利性。但大型企业集团追逐金融资本时,一定要明白,指望浅层次的产融结合以便操纵融资是一种短视的权宜之计,要正确认识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关系。利用金融是实业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不宜把直接涉足金融视为实业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应根据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规划,依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状况、企业发展阶段和金融市场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涉足金融以及涉足的方式、范围、时机和深度。

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设定金融边界

企业涉足金融业务需要确定自身的企业边界。根据科斯的企业理论,交易成本确定组织边界。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是直接涉足金融业务,还是完全依靠外部市场化的金融服务,取决于包含金融业务的成本效益分析。将金融利润和对金融控制影响力纳入内部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了相应的风险。要按照企业的愿望、能力和外界市场金融情况合理界定企业金融边界。

第一种可能的金融边界是业务联盟型,常见的有银企合作。这种方式下企业与外部金融单位纯粹是业务合作关系。企业在发展历程中,通过实际合作磨合,可以在市场上选择相对固定的金融机构为自己提供服务,非正式或正式地签订业务合作协议的方式形成某种较为固定的联合。

第二种可能的金融边界是财务型金融投资。如果企业确实看好某个领域金融业务的巨大发展潜力,可以参股进行财务投资。这种安排下企业对金融企业的管理是“搭便车”,不谋求对金融业务的具体控制,而是分享收益,甚至在适当的时候变卖套现。

第三种可能的金融边界是战略型金融控制。企业看重的是对金融业务的直接控制管理,将金融业务看成自身整体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但金融业务与企业其他业务关联度不大,可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但一般来讲这种投资控制还是服务于其实业,极端的情况则是由实业型逐步转化为纯粹的金融公司或金融控股公司。

第四种可能的金融边界则是内部金融机构型。这种方式下企业完全控制金融业务,并且将金融业务与实业融为一体。这种内部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主要为企业集团及其成员,企业要全面负责这种金融机构的管理并为其提供支撑业务空间。

结合实际业务做实产融发展

首先要坚持实业主导。实业企业最本质的属性是从事实际产业工作,有专门的产品和服务,直接创造物质财富,金融资本是依附和从属于产业的。这一点是产融结合的根本。离开产业办金融,实业企业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仅会把金融业务拖垮,也会把实业企业自身套牢。

最原始的直接金融方式篇10

由于公允价值的使用和初始费用资本化,使得在会计处理方面与旧准则有所不同。现将新旧准则以及新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租赁(iaS17)的异同点作一比较分析。

一、新准则与旧准则对比

(一)准则适用范围的区别

新《租赁》准则规定,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1.出租人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2.电影、录像、剧本、文稿、专利和版权等项目的许可使用协议,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3.出租人因融资租赁形成的长期债权的减值,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旧准则指明旧《租赁》准则不涉及:1.开采或使用石油、天然气、林木、金属及其他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租赁协议;2.土地使用权的租赁协议;3.电影、录像、剧本、文稿、专利和版权等项目的许可使用协议。可见,新准则在对准则所涉及业务的适用范围叙述得更加明确,同时也明确指出特殊事项应遵循的会计准则,使之更具操作性。

(二)关键术语的差异

1.租赁开始日的定义。新准则将其定义为:租赁协议日与租赁各方就主要租赁条款作出承诺日中的较早者。这个定义与iaS17对租赁开始日的定义一致。而旧准则定义为:企业应当将起租日作为租赁开始日。但是,在售后租回交易下,租赁开始日是指买主(即出租人)向卖主(即承租人)支付第一笔款项之日。

2.最低租赁收款额的定义。新准则将其定义为:最低租赁付款额加上独立于承租人和出租人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而旧准则定义为:最低租赁付款额加上独立于承租人和出租人、但在财务上有能力担保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显然,新准则取消了“在财务上有能力担保”的限制性条件。

3.租赁内含利率的定义。新准则将其定义为: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之和的折现率。旧准则定义为:租赁开始日,使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与未担保余值的现值之和等于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的折现率。显然,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将公允价值作为出租人对外交易的计价基础,这是因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反映的就是现值。同时将初始直接费用资本化,这也体现了会计基本准则的权责发生制原则。

(三)融资租赁下承租人会计处理的差异

1.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新准则将其规定为以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而旧准则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以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的较低者;二是如果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大(小于30%,含30%),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入账。显然,新旧准则有两点不同:其一是引入公允价值,由于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反映的就是现值,这样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的比较才会具有同样的对比基础;其二是取消了在“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不大(小于30%,含30%)的情况下,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可按最低租赁付款额记录租入资产和长期应付款”这项规定。由于承租人未计的“未确认融资费用”实质上是承租人应负担的利息费用,这就等于免去了利息费用,给承租人留下了利润操纵的余地,而且融资租入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的比例(小于30%,含30%)很难说符合客观实际,可能会违背会计计量的重要性原则。因此,在新准则中取消了这条规定。

2.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新准则取消了旧准则中的直线法和年数总和法,而只保留实际利率法。这是因为,融资租赁的实质是出租人向承租人提供贷款以赚取收益。因此,出租人应将应收租赁款视为对其投资以及服务的补偿和回报,作为本金回收和融资收入处理。在租赁期间内任何时间的未收回贷款金额即为未收回租赁投资净额的金额。相应地,各期的融资收入也应按照未收回租赁投资净额和租赁内含利率来确定。这种确认各期融资收入的方法考虑了“折现”的因素,也即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的因素,计算比较准确、分配结果较为合理。旧准则中的直线法、年数总和法作为实际利率法的补充,只是因为这两种方法的计算和操作要比实际利率法简单得多,但却偏离了融资租赁的经济实质。

(四)融资租赁下出租人会计处理的差异

1.初始直接费用的处理。新准则中将其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而旧准则是作为当期费用。新准则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些初始直接费用是为形成财务收益而发生的,应当与其租赁收益相配比,体现了收益与其相关费用配比的原则。

2.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由于初始直接费用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因此新准则中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与旧准则相比就多了初始直接费用这一块。

3.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分配。同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一样,仅使用实际利率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租赁各期能够获得稳定的投资报酬率。具体做法是,按照各期未收回租赁投资净额乘以净投资报酬率来计算确认各期的融资收入。

(五)售后租回交易形成一项经营租赁的差额确认问题

旧准则规定,如果售后租回交易形成一项经营租赁,售价与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予递延,并在租赁期内按照租金支付比例分摊。新准则却是如果交易是按公允价值达成的,售价与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应确认为当期损益。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二、新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对比分析

(一)关键术语的差异

1.租赁的定义。新准则将租赁定义为:在约定的期间内,出租人将资产使用权让与承租人以获取租金的协议。而iaS17则为:在一个议定的期间内,出租人将某项资产的使用权让与承租人,以换取一项或一系列支付的协议。显然,iaS17以“一项或一系列支付”代替了租金,更加科学严密。因为出租人在租赁期内获取的不仅仅是租金,还包括担保余值以及承租人行使优惠购买选择权时支付的任何款项等。

2.未担保余值的定义。新准则将其定义为:租赁资产余值中扣除就出租人而言的担保余值以后的资产余值。其中,就出租人而言的担保余值是指由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加上独立于承租人和出租人的第三方担保的资产余值。而iaS17则为:出租人无法保证能否变现,或其变现只是由出租人的关联方给予担保的那一部分租赁资产余值。

(二)融资租赁下承租人会计处理的差异

新准则规定优选出租人的租赁内含利率;次选租赁合同利率;在上述两种均无法取得的情况下,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而iaS17则为一般选用租赁内含利率;次选承租人的增量借款利率。所谓增量借款利率是指承租人可能在同样的租赁中必须支付的利率,或者在这种利率不能确定时,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可能以同样的条款和同样的担保,借入为购买同一资产所需资金的利率。

(三)融资租赁下出租人会计处理的差异

新准则中,将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与初始直接费用之和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入账价值,同时记录未担保余值,将最低租赁收款额、初始直接费用及未担保余值之和与其现值之和的差额记录为未实现融资收益。而iaS17中,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已用于融资租赁的资产,按等于该租赁项目投资净额的金额将其列作应收款。因此,出租人在一项租赁中的投资是一种应收款,即收取一系列租赁“付款”的权利。这些付款包括最低租赁付款额和属于出租人的未担保余值。显然,iaS17确认的应收融资租赁款包括未担保余值,但不含融资收益,融资收益在每期按未收回租赁投资净额乘以回报率计算,单独确认为应收利息;而我国租赁准则确认的应收融资租赁款含融资收益(即利息收入),且在租赁开始日将租赁收益确认为“未实现融资收益”,在租赁期内分配确认为各期收益。在租赁开始日未担保余值不作为应收融资租赁款的一部分而是单独入账,这是由于未担保余值是出租人自身负担的那部分余值,没有人担保,能否收回没有保证。这样处理适应了我国会计人员的思维模式,有利于会计人员对准则的理解执行。

三、新准则中表述不明确之处

(一)关于融资租赁的确认标准

新准则指出,“即使资产的所有权不转移,但是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的,也应当认定为融资租赁。笔者认为,这里应明确阐明“租赁资产使用寿命”是指该资产全新时的可使用寿命还是以租赁日为起点的尚可使用寿命。结合旧准则的观点,笔者认为这里应指“以租赁日为起点的尚可使用寿命”。

新准则指出,“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租赁,可以认定为融资租赁。由于最低租赁付款额与最低租赁收款额并不一定相等,必然会出现“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一旦出现这种情形,是允许双方都将该租赁确认为融资租赁还是只允许符合条件的一方将该租赁确认为融资租赁,新准则并未明确。笔者认为,在判定经济业务类型时,应以该经济业务对会计主体所产生的经济实质作为判断依据。因此,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就应该按以下的方法处理,即如果是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那么承租人就应将该租赁业务认定为融资租赁;如果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的最低租赁收款额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的,那么出租人就应将该租赁认定为融资租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