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1:30

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篇1

关键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改革;遥感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137-02

一、课程内容分析及教学目的

1.遥感专业的特点与本课程内容分析。遥感专业属于测绘类大学科方向,主要培养具备遥感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各层次专业人才。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卫星遥感平台、传感器技术、遥感信息获取与数据处理、多传感器数据匹配和融合、图像自动解译技术等基本技术与方法,能够在城市规划、农业、林业、水利、地质、测绘等各类遥感领域,从事遥感电子设备与系统研制、应用系统和系统集成的建设与开发工作[1]。因此,对遥感专业的学生来说,程序设计是一门必备的技能。针对面向对象程序课程的教学任务量和教学特点,我校在制定遥感专业教学大纲中安排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程序设计课程,分上下两个学期学完。课程内容主要包括[2]:①程序设计基本概念与语法,包括数组、函数、类和对象、继承与派生、多态性、输入输出流、异常处理等,以及C++14标准中包含的模版、泛型、匿名方法、lambda表达式、新型智能指针等。②程序设计方法,包括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出发点之一就是弥补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的一些缺点,但其可以使用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的函数、数组等基本理论。本课程主要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同时要求学生采用规范的程序设计风格,形成良好的程序设计素养。③程序调试技巧。④专业问题的分析与程序转化能力。

2.教学目的。教师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了解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使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学会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问题分析,能够熟练运用C++语言解决一般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为大型应用软件设计与开发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3]包括:①程序编写与调试能力,熟练掌握VC++的编辑调试工具,能够快速编写程序代码;掌握程序排错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快速进行程序调试。②专业问题的分析与程序转化能力,对实际专业对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与抽象,设计出结构合理的对象关系图,并能进行求解。③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深入钻研,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给出合理解决方案;能够独立阅读参考代码和资料,自我扩充知识结构。

二、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大一学生们普遍反映该门课程的概念和知识点太多,课程内容的风格与其他课程差别很大,不易理解,一些学生甚至对编程产生了畏惧情绪,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学生们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①学生对遥感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关系不清楚,学习的热情不高,比较茫然。②知识点具有一定难度,部分学生不注重对编程基础知识的掌握。③本课程是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多、学习任务量重。④C++中蕴含的计算思维方式不容易掌握[5]。部分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程后,不善于从计算机语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⑤编程环境VC++相对比较复杂,不太容易快速掌握。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许多老师具有多年的程序设计经验,容易惯性地认为所讲授的知识点比较容易,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再加上缺乏有效沟通,最终导致老师讲台上讲的很有激情,学生在下面一脸茫然。具体来说有如下问题:①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主动性,从而培养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使得原本就不吸引学生的课堂变得更加枯燥无味,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6]。②没有因材施教。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大不相同,在教学中若进度偏快,就有部分学生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讲的偏慢,会在整体上影响教学进度。

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研究

遥感专业开设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目的并不是要每个学生将来毕业了都能够胜任程序员的工作[7],而是让他们学会利用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工具,具备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潜力。针对以上对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力求提高教学效果。

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表面上看起来,面向程序设计课程本身是一门很枯燥的课,课程内容不是概念就是代码,课程中很多内容又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如果不和学生互动,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那么他们不但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理解很困难,而且其学习的成果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在C++的教学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学生一直都能保持一种亢奋的状态,做到“乐于学、勤于练、善于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①从简到难,稳扎稳打。C++的知识点的难度是不一样的,在课堂上和上级实习中,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让学生每一步都能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②课堂上,对重点、难度知识点要尽量形象、生动地进行讲解,有时可以借助打比方、讲故事,也可引入UmL或Visio绘图来辅助。③对容易混淆的概念,集中起来进行类比讲授。④引导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精心设计实习题目,全面覆盖专业问题。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来加深对课程中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实习内容的安排上,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重现,又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的培养;既要考虑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又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考虑专业知识的覆盖,又要增加趣味性,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每个实验都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设计和调试,老师在其中只是起引导和辅导作用。通过多次实践,学生不但可以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而且还可以在其基础上创新。着眼于学科体系内的课程衔接,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实习题目的设计:①从大一所学的高等代数中出一些关于矩阵、行列式运算方面的问题进行训练。②从遥感专业内容本身寻找题目,诸如遥感图像处理、影像显示和影像分类等问题,来让学生体会C++解决专业问题的巨大威力。③通过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引导学生既要善于独立思考,又要学会分工协作。C++语言基于面向对象思想,无论是微粒度的代码级的设计模式,还是软件模块的设计组织,都能很轻松地应对。指导学生在大模块软件设计编写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同时在自己的模块中精益求精。

3.既要纸上谈兵,又要参加实战。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8],如果只选择理论考试的方式来测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考试只会使学生对课本上的概念和知识进行盲目地死记硬背,即使考试拿到很高的分数,也不知道怎么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更不懂得怎么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学习C++目的是要利用这个计算机语言作为工具,解决本专业内的科学计算问题。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真正学会这门本领。每年都有校级、省级甚至全国性的GiS程序设计大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C++所掌握的不同程度,推荐其参加不同类别的程序设计大赛,真正在实战中检验和提高技能。

四、总结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门方法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课程,不容易被初学者理解,在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困难。能够熟练掌握这门课程是广大师生共同的希望。这门课程学好了的话,后续课程会得心应手。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以提高学生运用C++解决专业计算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激发学习兴趣、设计遥感类实习题目和鼓励参加程序设计大赛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强化对面向对象概念的理解,适应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5,8]思维习惯,逐步学会灵活运用面向对象思想来分析和解决具体的专业计算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巧华,陈健.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地理空间信息,2010,(05):154-156.

[2]陈优良,徐昌荣,陈淑婷.GiS专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2010,(01):151-154.

[3]姜峰,汤伟,赖俊.基于能力培养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S1):126-130.

[4]王新志,曹爽,孙景领.测绘专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测绘工程,2012,(02):73-76.

[5]程学云,管致锦.面向计算思维和探究能力培养的C++实践教学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31):7037-7038.

[6]王文冰,李辉.以实例贯穿课堂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01):91-94.

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篇2

【论文摘要】本着满足企业需求,实现学生顺利就业的职业教育理念,笔者在从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市场需求,对高职酒店管理系列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对这些方法及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出了职业化教学法,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推广。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实现被教育对象的顺利就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在学习期间能够掌握所学领域比较实用的操作技能,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如何让受教育者达到行业要求。就成了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而目前大多数高职人才的培养都沿用本科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被充分调动。毕业时既没有技能优势,在理论上也远不如本科生,无法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高职生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在从事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笔者发现要解决上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切实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技能.又乐于主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做一个标准的职业化酒店人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了一套方法,并在运用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将其定义为职业化教学法。下面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为例,对职业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加以阐述。

一、设定教学目标

《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后具有餐饮服务的常识(中、西菜点知识,酒水知识等),具备对客服务的意识(重视服务的价值,即笔者曾提过的“服务为王”的价值观)。掌握餐饮服务的基本操作技能(例如。托盘、斟酒、折花、摆台、接受预定、引领入座、点菜、上菜、分菜及结账等),能处理餐饮管理中的基本问题(例如,餐前小会、分工及处理顾客投诉等),拥有餐饮服务者的气质(站姿、走姿、谈吐及基本的肢体语言等)。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实现在东部沿海的中高级涉外酒店餐饮部门就业。并具备一定的成长空间。

这些目标中有些需要在课堂上着重强化.有些则要求学生课后的自我巩固;有些需要教师利用案例加以诠释,有些则要求学生亲身体会。因此,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根据知识技能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职业化能力的培养。

二、几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分析

(一)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输理论知识

这种方式目前仍为最普遍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非常被动地吸收枯燥的理论知识.使得原本有趣的专业课程变成了睡觉时间。据了解,采取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师有两大原因:一是自身不具备专业实践技能,因而无法传授给学生:二是学校缺乏实训条件,也只好做无米之炊。

(二)盲目使用多媒体,大量地填充影像资料

最近几年.多媒体教学被认为是提高学生积极性和推动教学互动的有效教学手段,于是不少教师和学校对多媒体教学趋之若鹜,不根据专业及课程的实际情况,想方设法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些教师多媒体课件仅仅是把原来的文字榜书内容敲上去。有些则填充大量图片,还有的干脆成了电影欣赏课。当然,也不乏运用成功的例子,但更多的还是流于表象。

(三)机械运用案例分析,像在培养阅读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教师非常缺乏,有不少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而学校又没有相应的教师培训计划,在从事教学时只好从理论到理论。特别是在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时,由于缺乏实际经验,教师分析案例空洞无力,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主要表现为案例教学针对性不强,无法体现具体工作岗位的工作要求和过程,教师仅对案例文字进行分析,不能延伸到具体的岗位工作中去,尤其在案例中事件的处理上,仅凭想当然的分析。这种乌托邦式的职业教育方式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尤其是对应变能力的增强没有发挥作用。有些教师甚至把案例当堂拿出来让学生阅读分析.俨然成了阅读课.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三、职业化教学法的运用

(一)讲解知识要领,演示服务技能

按照“理论够用”和“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先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然后演示服务技能。例如,在讲到西餐摆台操作技能时,教师先讲解西餐服务与中餐服务的异同,然后把西餐摆台所需的餐具展示给学生.并告知每种餐具的摆放位置、先后顺序及相关要求,接着由教师亲自演示两遍给学生观看(其中,第一遍会按照标准操作摆台,并逐一解说要领,当学生完全看清楚后.第二遍则会有选择地在某几个操作上出现偏差,让学生找出问题),最后再总结摆台的要领.并编成口诀,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记牢。

(二)练习操作技能,逐个纠偏达标

当讲解完一项操作技能后,要求学生课后去体会,在下一次课堂上,学生需要在教师面前练习操作。练习一定时间后,教师逐一审核,指出不足的地方,讲解纠正的方法,并挑出其中几位较为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帮助不达标的学生提高技能水平(这种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很受学生的欢迎。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都处在比较放松的状态,更容易纠正提高;另一方面,对于较优秀的学生,则可以培养其基层督导的沟通能力),每一项操作技能结束练习之前。教师再逐一审核,并考评打分。计入平时成绩,以督促学生端正态度,认真练习,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标。

(三)分组模拟演练。融汇职业精神

模拟演练是酒店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模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悟酒店职业精神。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在该项目结束后告知学生下次课堂演练的内容及相关要求,并安排各组学生提前到附近酒店参观考察。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并练习。演练课上,每组学生就是该项目的一个团队,共同完成该项目的全部流程。这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有利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例如,在讲解餐饮对客服务过程时,小组中的成员分别扮演迎宾、服务员、收银员、基层督导员等角色,由另一小组成员扮演顾客,如此循环。表演结束后,请各小组代表分别提出提出本小组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四)案例讨论分析,培育管理思维

案例分析教学可以提升学生能力,尤其是对统筹管理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过程。在前面基础知识讲解和大量技能实训基础上,科学地安排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的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案例可以是文字资料。也可以是视频资料。案例分析课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讨论并总结出本小组的意见,由其中一位代表发言。各小组发言结束,教师解答学生提问(主要是解答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疑惑的问题)。最后,根据学生的发言和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加以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分析问题方式,懂得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教学实践运用中很受学生的欢迎。

实施案例教学有两个问题要注意:一是教师要提前至少一周将文字案例印发给学生,或提前一周将视频资料给学生观看:二是案例的内容应该与前一阶段的教学内容相符。

(五)专项技能竞赛,重点突破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讲,《餐饮服务与管理》是一门经验学科.对操作技能的要求高,学生在毕业上岗前必须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在课程教学中,必须不断巩固学习成果。

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篇3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更加突出行业、企事业单位的职业性质和特点的要求[5]。按照行业特点或职业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体现出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区别,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实用化、工程化、技术化和职业化特点,改变课程设置僵化、强调统一、灵活性差等缺点。

1.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打破原有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框框,在重视基础理论能力培养的同时,要适度增加通用型理论课程模块,即“大学科、大平台”课程。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各种材料的制备技术、材料的各种分析手段和表征方法,以及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因此,作为专业学位课,我们设置了《材料工程案例分析》、《材料制备技术》和《材料现代分析方法》三门课程。其中,《材料工程案例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内容涉及金属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特点及技术指标要求,例如金属材料的失效原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电子陶瓷材料在高温烧结时颜色变黑的原因;钛酸钡本应为绝缘材料,但添加稀土元素变为半导体材料;等等。与其他基础课程相比,与企业生产实践的联系更为密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材料制备技术》涉及各种材料的制备原理、制备方法与应用特点,是材料工程研究生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础理论知识。《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既涉及到基础理论知识,又侧重于方法的具体实践应用,是必须掌握的专业学位课程。其内容包括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谱分析、光电子能谱、原子力显微镜、差热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激光粒度分析、比表面测试等各种表征和分析测试方法。这些核心课程的设立将奠定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和技术问题的理论基础。

2.根据培养方向不同,灵活设置研究生课程模块,即“小方向”课程。例如,根据材料工程方向发展的特点和结合材料学院的科研基础,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有材料加工成型与模具设计、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电源技术、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等四个方向。在这四个方向上可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即每个方向设置两门任选课程。材料加工成型与模具设计方向主要课程有《材料成型技术与模具》和《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方向主要有《先进无机材料与物理性能》和《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电源技术方向主要有《电化学原理及测试技术》和《新型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方向主要有《高分子材料选论》和《有机波谱分析》。按不同的培养方向灵活设置研究生课程,可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更大的自主选择性,有利于培养其职业素养,提高学习效率。

3.除了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外,为了提高研究生的解决实际工程和技术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实践能力,作为必修课程,设置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和《专业实践》这两门课程,以更好地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取向和过硬的专业实践的特色。同时,还设置了学术讲座、知识产权、信息检索、技术经济分析等课程,以期全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企业技术管理等能力。总之,课程设置要联系企业实际需求,考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工作和研究背景等实际因素,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整合教学资源,开发出一套以因材施教、体现学科前沿和实践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科研攻关能力。比如,在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让研究生学习典型的数据处理软件origin和CaD、proe等工程制图软件,而该类实用工程软件的学习无疑将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技能。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硕士论文选题应来自于企业和科研课题,工程背景明确,应用性强。因此,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要求双导师制。一位是校内的导师,另一位是企业导师。学校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理论部分的指导等;企业导师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题、工作安排、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学校、企业导师要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在导师遴选上,既要对导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成果等进行量化评定,又要从工程实践经验、基础理论和指导能力及精力等方面对导师进行全方位综合测评。只有达到要求的校内外导师才有资格被聘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此外,要弱化对导师学历的要求,强化对导师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

2.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素质建设。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校内导师有相当数量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年轻导师,他们虽然学历高,但大多缺乏实际工程经验。为此我们有计划地选派年轻教师到设计院、高新技术企业去挂职锻炼。同时,通过承担企业的横向研究,使年轻教师了解工程实际,参加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以及企业的运行、营销和管理,从而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在稳定现有导师资源的同时,我们从企业聘请或引进有工程技术背景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作为专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根据学科方向相近或相似的原则,成立3~5人由校内和校外导师组成的导师指导团队,这样可有效发挥各自导师的作用。

3.聘请企业专家担任相关课程任课教师。例如,《材料工程案例分析》这门学位课,可以聘请行业技术专家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分析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或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难题如何攻关解决等,强化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加大实践领域专家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比例,明确实习实践导师和论文导师的职责。

(三)深化校企合作,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结合专业和行业的特点,选择条件好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实习实践基地,强化产学研用人才培养链条。材料学院已与行业部门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十多个。201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和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建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该基地被批准为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上级有关部门拨专款用于该基地的建设。材料学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可方便地到该基地实习实践,企业的导师和校内导师组成导师指导团队共同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联合培养基地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改善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条件以及资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课题。经过实践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明显提高。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培养单位和行业部门良性互动的包括课堂实践、科研实践和企业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结语

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篇4

关键词: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探究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2―0231-03

1997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将体育学划为一级学科,将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专业划为二级学科。正确认识体育教育训练的学科(专业)定位,顺应时展的要求,加强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已成为学位授予单位的最主要关注的问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样本构成:在研究中我们分别抽取了武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共8所大学。

样本区域覆盖面:样本取自湖北、北京、上海、吉林、山西、重庆、湖南等7个省市的8所设有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的学校,具有一定代表性。

1.2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据统计法。

2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

2.1现行体育教育学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

2.1.1研究方向由单一到多元,体现更大的包容性,突出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特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使用“研究方向”实质上是二级学科的下一层,即第三学科。准确确定专业研究方向关系到能否保持专业总体优势和学术特点,关系到研究的培养质量。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方向一直是以竞技项目划分,把研究方向与从事的体育项目相对应,所以我们曾经出现过如田径研究领域又分为跑的方向、跳的方向、投的方向等越分越细的现象。专业研究方向过多、过细、过窄且不少研究方向已陈旧过时,远不能适应体育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

从调查看,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方向的制订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按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划分;另一种是按运动项目划分(表1),许多高校为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转换能力和适应能力,对本学科研究方向进行调整,在被调查的8所高校中,有6所高校(武汉体院、东北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西南师大、北京体育大学)均是按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来划分研究方向,从而体现出本专业更大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2.1.2课程体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具有较明显的板块特征课程体系的结构主要指各课类、课组、学分所占的比例结构,它可以进一步定量地反映出各高校课程体系的特点。由于各高校总学时和总学分不同,没有可比性,用比例结构进行研究更为客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各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设置不尽一致,但其整体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基本上没有打破这种板块组合式的体系框架。

2.1.3非学位选修课程得到普遍重视专业选修课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及学科发展方向所开设的体现人才专业知识结构要求的若干门专业课程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深的专业素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表2可以看出,8所学校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学位课程与非学位选修课程的比例为76.4:23.7,大约是3:1,其中北京体育大学选修课占了22个学分,占总学分的52.4%。

2.1.4学科覆盖面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等课程结构进一步细化,反映各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教学的特点虽然各校在各类课组上比例不一,但重视拓宽学生知识面,特别是注重教育、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已成为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表3)。

2.2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课程体系设置的缺陷和不足

2.2.1单科性课程设置多,综合性课程偏少以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偏少,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偏科现象较为严重,专业类型呈单一化,导致了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过于专门化和必需的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较差,影响了学生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

2.2.2重复内容偏多,研究性、前沿性不够多年来,我们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上,部分课程内容仍然是本科教学内容的继续,反映不出学科领域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本专业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和尚存争议性问题,课程内容较为陈旧,降低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2.2.3选修课程门数偏少,跨学科选修课的开设尚未得到重视虽然被调查的8所高校都注量非学位选修课课程的开设,但高校开设选修课门数差别很大,从调查结果看出各校开设的选修课门数较少,学生缺乏选择余地,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8所学校中对跨学科选修均未做出规定,有些高校甚至未开出跨学科选修课,不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和交叉学科的发展。

2.2.4科研方法课程设置重视不够研究生是未来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在学习期间所接受的科研训练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成就和从事科研的能力。在我国体育教育训练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缺乏科研方法训练是导致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科研方法教育和训练,提高学生科研能力,成为提高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质量的关键。

3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

3.1构建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

3.1.1学科内涵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影响随着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学科交叉渗透,体育教育训练学这个传统学科也日益与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生物学等一级学科相融合。“体育教育训练学”的课程设置,必须准确反映该专业的学科内涵,并且与本专业相关的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紧密结合(图1)。

3.1.2培养模式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影响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通才教育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交往与团队合作的能力等;2)实用专业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毕业即可胜任岗位工作;3)对口专业教育模式,划分出明显的专业界限,强调专业范围的深入学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对研究生需求产生多元化趋势,传统的专业对口模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提出了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模式,强调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的“厚”(雄厚的基础知识)、“宽”(宽口径的专业知识)、“柔”(灵活多变的就业岗位知识),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既要突出传统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基

础知识,又要兼顾体育教育训练学和其他体育学科的交叉渗透。

3.1.3 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在实践中,人们也是把课程作为达到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因此,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与研究生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设置及体系构建有着直接关系。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恢复之初,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百废待兴,急需建立一支教学、科研队伍,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学术研究特点。特别是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由于初期招生人数少、就业面单一,造成在研究生培养上一直沿用单一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过分强调理论深度、理论突破,忽视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当前社会除了需要一定数量的学术型高层次人才外,更需要大量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属于体育学中的技术学科,应强调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多样化,更加要注重课程体系构建中应用知识的学习,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

3.1.4院校特色对课程体系的影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各校文化背景和主管体制、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这些院校即使在同一学科也往往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教学重点,于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这些大学一方面强调专业的宽口径,另一方面,则在努力突出自己的院校特色,从而形成了同一个专业课程设置在不同院校特色迥异。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既要体现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以体现各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使课程具有鲜明的个性。因为“有个性的教师,有个性的课程,才能教出有个性的学生来”。

3.2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性框架

3.2.1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的原则按一级学科制订培养方案,按一级学科设置平台课程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培养的发展趋势。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宽阔的学科知识面,具有创新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和进行跨学科研究,这是新形势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的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的目的。为此,设置的课程体系要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强调知识结构覆盖本学科各个专业。为学生提供在体育教育训练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平台作为一种框架结构,应可以与体育教育训练学相关的四个一级学科作为支柱课程。这些课程覆盖了各个专业方向,是从事专业研究的基础。

3.2.2前沿性和综合性原则体育教育训练学不仅有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而且还要有相关的前沿知识。课程设置的前沿性首先是指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难点、重点以及尚存争议性的问题和研究发展的新动向;其次课程设置必须凸现课程的研究性、探索性;第三,前沿性还包括交叉性、边缘性及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设置这些课程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领域中研究方向所需要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应的基本能力,它主要包括在方向课程和研讨课程中。

3.2.3个性化原则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的目标指向,虽然要求研究生具有研究的合作意识和品格,并提倡研究生合作的学术气质,但研究生教育并不是以培养共性化的研究生为旨归,全面发展并非所有的人以一个模式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个性化是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构成的主体。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依据研究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研究方向,设置具有弹性化的课程,增加选修课程门数,为研究生选课留有较大的余地,使研究生个性化得以凸显。

3.2.4素质性原则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注重基础知识、专业理论、体育技能训练等课程内容均衡搭配,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本位,变“对口观念”为“适应观念”,变“专业对口教育”为“增强适应性教育”,突出科研方法、体育实践等能力的培养,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素质。

综合以上原则,体育教育训练学科(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构成,除公共课外,应开设五个层次的专业课程:平台课程、方向课程、选修课程、学术研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表

4 结论与建议

1)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培养方案是以二级学科设置课程,导致了研究生知识结构过于专业化,不利于交叉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建议按“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达到按一级学科打基础,二级学科进行培养,并相应开设平台课程和方向课程。

2)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方向目前出现两种课程模式,其总的趋势应体现拓宽专业覆盖面,并努力保持和发挥原有的优势和特色。

3)非学位选修课程得到普遍重视,但选修课门数偏少,跨学科选修课的开设尚未得到重视,建议减少必修课的专业课程份量,增加学生自由选修课比重。

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篇5

1国内高校中交互设计专业的发展情况

国内高校近几年掀起了发展交互设计专业(研究方向)的热潮,其中以清华大学、湖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为代表。清华大学信息艺术设计系不仅培养具有交叉研究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同时探索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协同合作的方式和手段;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则从本科三年级开始对交互设计方向的学生给予交互设计模块化教学,将专业打散成模块,并通过实践课题重新组织模块课程;香港理工大学交互设计硕士课程包括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两大板块。分别以理论研讨和项目实践的形式(workshop)同时进行。这些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普遍受到国内一流it企业的欢迎。

从以上这些国内做得较好高校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高校的教学重视跨学科研究和实践能力与加强校企合作将课堂转向课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加强项目经验积累是交互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趋势。

2我校交互设计现阶段的教学现状

(1)在如今高校专业紧跟市场供求的形势下,市场的缺口就是学校专业的发展导向,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交互设计广阔的前景,但是这个专业发展至今日仅十几年的时间,可以说课程的教学体系搭建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目前的专业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可参考的教学信息、方法都相对较少。

(2)课程教学中参考教材少,交互设计方向涵盖内容广,实际应用灵活广泛,现有的书籍大多是对于交互设计等具体的方法讲授,缺乏针对交互设计教学内容、实践方法的具体指导类的书籍。

(3)师资队伍交互设计方向研究尚浅,目前工业设计专业教师中还没有专门进行交互设计专业方向研究的教师,虽然平时对于信息设计方向也有过多次接触,但研究不够深入,没有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入研究。

3针对以上问题研究的交互设计方向建设方案

建设目标:建设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贴近市场需求的、上手快、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强、具有团队意识的交互设计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建立适合本方向发展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具体方案:

(1)建设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衡量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学校近年来大力倡导的,教师通过科学研究,第一能够使自我的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第二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科学的研究实验,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目标。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快教师对伍建设。尝试引进交互设计类专业人才来我校讲学、师生共同进行workshop的形式与专业人士进行学习、交流,了解企业交互设计的实际应用流程。尽可能多的参加国内的相关交互设计类的会议,了解行业动向、沟通教学方法。

(2)交互设计课程体系建设。交互设计方向课程模块设置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选修课中,专业基础模块中负责为交互设计研究方向进行铺垫,使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掌握软件应用技巧以及基本的图形界面设计方法。学生在大三开始专业选修课程:交互设计概论、用户体验设计、人机交互设计、交互设计专题设计四门交互设计方向课程,课程的设计依托交互设计的研究方向,将交互设计中诸多的研究方向进行分块整理,课程设计分为三个基本方向:交互设计理论基础常识、用户体验及产品交互设计,以及人机交互设计。这三个方向课程设计涵盖了交互产品界面、公共信息设施、移动通讯应用服务、图形界面设计研究等交互设计方向中研究最为广泛、成熟且学生在日后易于就业的课程内容,同时这三个课程方向也能够与新版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课程设置有一个很好的衔接,侧重于产品设计方向的交互设计内容,同时还涵盖了图形界面、网页界面设计等平面设计的学习内容,充分体现课程学习内容的交叉性的特点,同时保证课程学习的深度、广度。

(3)工作室项目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交互设计方向的学科特点在于要求学生实践设计能力强,学科综合性强且交叉广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基于以上这些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这些教学目标,本次教改依据交互设计的课程体系内容的设置以及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总结,尝试以项目教学对象,工作室教学模式适应交互设计方向的教学:

第一,课程模块的划分。目前,新的培养方案已经开始执行,按照培养方案的课程划分模式,课程类型分为基础课以及专业方向课,而工作室教学模式则是在学生大二开始分专业方向时开始执行的。

第二,教师队伍组建。现有的工业设计教师已经教师根据专业方向进行了整合,交互设计方向现有4名教师,今后的主要工作室在这四名教师的基础上组建交互设计工作室,所有的交互设计方向类课程有工作室内的这四名教师承担。尝试通过立项的方式实行了课程负责制,每位教师分别负责1~2门课程的建设。

第三,工作室运行模式。工作室教学不仅使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更具应用性和针对性,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多种实习、实训的环境与内容,提供更多参与应用性课题研究的机会,增加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进行选择的机会和可能,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所在,较快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每位交互设计教师针对自己擅长的研究方向进行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2至3年的基础平台训练后,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及自身的愿望双向选择进入方向教师进行导师负责制下的专业课程一体化实训教学,并结合社会生产实际、导师在研项目开展课题项目的设计,每位教师选择带领3~4名学生。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就可以进入工作室学习如用户体验及产品交互设计,以及人机交互设计等课程,由导师布置课题学生组成团队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工作室开放时间的管理上更加灵活。工作室实行全天开放的模式,只要工作室没有具体教学安排,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工作室继续学习、创作以及完成相关设计课题。

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结合学生在最后一学年中,可以针对其专业方向、个人兴趣以及对今后职业的设想,进入相应的工作室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创作,这样学生的创作更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也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

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篇6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选题方向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篇7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考博英语通用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招生方式

我校博士研究生中招生方式有普通招考、申请考核、硕博连读以及优秀本科应届推免免试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简称"直接攻博")四种方式。

采用申请考核招生方式的院系、专业、导师见专业目录:专业目录备注中标注有“申请考核入学(或申请制)”的表明该院系、专业、导师以申请考核的方式招收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选拔办法见“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在部分招生单位实行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入学的办法(稍后刊出)”。

硕博连读招生方式的生源对象为本校在读硕士研究生,具体选拔方式见我校研究生院培养处刊发的“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通知(具体刊出时间见培养处相关通知)。”

三、招生计划

(一)我校2017年拟招收博士生650余名,含普通招考、硕博连读、(本科)直接攻博、申请考核入学、少数民族骨干专项、高校思政教师专项(录取人数不超过5人)、教育博士(约25人)、中法联合培养等项目。

(二)我校2017年博士生录取计划,根据学科专业导师情况,实行按院系所统一安排;学校重点支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等及培养成效显著的导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需要。

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部(含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统计学院)按专业招生,不按导师招生。

(三)我校在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和教育学学科与法国高师联合选拔、培养博士研究生(办法另定)。

(四)我校在学校课程与教学和教育领导与管理两个领域招收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见教育博士招生简章)。

(五)我校高校思政教师专项计划按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统一进行报名、考试、录取(见高校思政招生简章)。

四、指导教师

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名单见我校《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名单》。

名单备注中标注"外单位兼职"的表示该导师为校外兼职导师;标注"合作招生"的表示该导师与其他导师合作招生,其招生名额需占用合作导师的招生名额,即该导师无独立招生名额。

五、学制年限

我校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标准学制一致。

博士研究生标准学制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本科直博研究生标准学制为5年,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硕博连读研究生标准学制为5年(包含硕士阶段学习年限),最长学习年限为7年。

六、报名考试

(一)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通过审批同意硕博连读的我校在学优秀硕士研究生;通过推免选拔程序同意接收直接攻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3、以同等学力报考博士研究生的人员,需具备以下条件:

①获得学士学位后在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工作六年或六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研究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②已修完至少5门所报考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且成绩合格(须提供授课单位的成绩证明);本科修读专业、修读5门硕士学位课程的专业、所报考博士的专业之间,不得跨专业。

③已在所报考的学科或相近的研究领域,以第一作者(完成人)身份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过2篇学术论文,核心期刊目录以我校图书馆"帮助中心-核心期刊指南"栏内刊载的核心期刊目录为准。

④通过大学英语六级或其他应试语种的六级考试(报考外语专业亦须通过应试语种的六级考试)。

4、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要求(同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

5、有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6、现役军人报考,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在校的非应届毕业生(本校硕博连读除外)一律不得报考,一经发现即取消考试、录取、入学、注册、就读、学籍等资格。我校对考生的资格审查放在考生来校复试时进行,若不符合报考条件,即取消其复试资格及之后的全部报考内容。

7、少数民族骨干的生源范围为西部12省(区、市)、海南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湖北、湖南(含张家界市享受西部政策的一县两区)等7个省的民族自治地方和边境县(市)。

我校2017年只有5个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复试、录取时遵循以下原则1:1确定复试名单:西部地区考生优先、理工科专业优先、应用型专业优先、省区均衡优先(即尽可能分布在不同省市)、成绩优先、尊重导师意见。

(二)报考类别与学习形式

我校报考类别有非定向就业和定向就业两种。定向就业研究生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非定向就业研究生毕业时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

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自2016年12月1日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形式上按照全日制(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和非全日制(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形式区分。

自2017年起,我校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只招收全日制研究生(国家有明确规定的专项计划除外),专业学位(教育博士)只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

(三)报名时间

2016年11月11日至12月12日,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招生信息网网站报名(在线输入yjszs.ecnu.edu.cn),详见"博士研究生招生"栏的"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办法"。

(四)报考费

考生须支付报考费250元,报名成功后通过网上银行系统支付。

(五)打印准考证

经我校同意准考的考生通过博士报名系统自行打印准考证。打印准考证的时间另定,一般在考试前一周左右开始。

(六)交报考材料

考生须本人于2017年3月9日-3月10(8:30-11:00,13:30-16:00)将报考材料交到报考院系所的研究生工作秘书处。具体材料见"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办法"。申请考核入学、高校思政教师专项和教育博士材料提交方法不同,详见"报考办法"。

(七)考试安排

我校2017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复试分开进行。

1、初试日期和时间:2017年3月11日至3月12日,北京时间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

2、初试地点: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东川路500号)。

3、初试科目:外语、两门专业课(均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具体考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同等学力考生需加试政治,加试科目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加试时间、地点在考试前通知。

4、复试:根据生源情况、招生计划等确定复试基本成绩要求。根据初试成绩和报考材料的审核结果,择优确定各学科专业复试名单(差额比例由院系确定)。复试时间约为4月中下旬。复试内容为外语听力、口语测试,专业综合考核等。具体办法届时见"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

同等学力考生需在复试时加试两门硕士学位主干课程,加试科目为笔试,每科考试时间为3小时。加试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七、录取办法

1、我校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办学条件,确定各院系所的录取人数。各院系所综合考生的初试和复试成绩、考生报考材料审查和评价结果,以及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结果、身体健康状况等做出综合判断,确定录取名单。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2、我校录取类别为非定向就业、定向就业。

录取类别为全日制非定向就业的博士研究生,其人事关系和档案录取时须转入我校。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

录取类别为全日制定向就业的博士研究生,录取前考生与用人单位、我校与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合同,定向单位必须承诺允许学生全脱产学习,在四年中不得安排学生工作。就读期间人事关系、档案、户籍不转入我校,不享受国家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等。

录取为非全日制就读的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只有学籍在我校,其他各种关系均不在我校,不享受我校各种资助政策。

3、新生报到后,学校对其进行政治、业务、健康状况等复查,对符合标准者给予注册、取得学籍。

4、如应届硕士毕业生入学时未取得国家承认的硕士学位证书,则取消录取资格。

5、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

八、学业学位

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符合国家和学校有关学位授予的规定,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可获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九、毕业就业录取类别为非定向就业的毕业生,毕业时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录取类别为定向就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回定向单位就业。录取为非全日制就读的博士研究生,毕业时自行回原工作单位就业,不列入我校就业计划。

十、学费

所有的研究生需交付学费,全日制学术型学位一般每年学费壹万元,部分专业每年玖仟元,非全日制每年贰万元。具体学费信息也可在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jszs.ecnu.edu.cn)的"信息查询"栏中查看。

十一、奖助学金我校从2015年起实行新的奖助学金体系,以我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公布的方案为准(网址:zizhu.ecnu.edu.cn/)。全日制定向学生不享受学校各种奖助学金。

非全日制学生不不享受我校全日制学生享受的资助政策和各种待遇。

十二、其他事项1、若发生考生与原单位因报考研究生产生的问题而造成考生不能报名、考试、录取、报到、注册、就读的后果,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2、教育部关于2017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工作管理办法尚未下达,我校现参照往年文件的规定精神制定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如本简章与教育部2017年关于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规定不符的,以教育部规定为准。届时我校会在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页上刊出告知,务请关注本网页"博士研究生招生"栏目内相关通知。

为便于大家了解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进展,建议订阅我校研究生招生专用微信和关注微博。我校会将最新的工作进展通过微信推送给大家。

学校代码:10269

学校名称:华东师范大学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500号

邮编:200241

联系部门: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篇8

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根本依据。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要体现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应当具备的能力及特点。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大类。早期只有科学学位护理学研究生,各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国家硕士研究生培养总目标结合护理专业要求而制订,如复旦大学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经过3年理论知识学习、临床护理实践和护理教学实践,掌握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护理教育和较高的护理研究能力等。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置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并提出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本学科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和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2]。可见,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毕业后从事护理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是高层次的临床护理技术人员和护理管理人员,培养的是临床专家。

2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况

2.1课程结构与内容

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历史相对比较短,目前各院校没有统一的课程结构模式和课程内容,多数是沿用临床医学专业模式[3]。目前,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科学学位主要是学科式的课程体系,多数院校由三大模块组成: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如哈尔滨医科大学科学学位课程设置的公共必修课有自然辩证法与科学社会主义、学术交流与科研写作等;专业课则根据研究生专业方向选择;选修课有护理教育学、卫生政策学、护理研究方法论等。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启动晚,其课程结构和科学学位类似,如南方医科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中,除公共必修课外,还有专业基础课,如护理理论、高级健康评估、病理生理学等;还有专业及选修课,包括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理论与实践、老年护理与实践、高级护理实践等。可见,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课程模块类似,并且公共必修课多为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英语等,但是专业课和选修课侧重点不同,科学学位课程内容侧重理论研究,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侧重临床实践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尤其注重临床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2.2课程实施

国内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课多数是与医学其他专业一起上课,采取大班集中授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穿插课堂提问和讨论环节。第二军医大学则比较提倡研究型学习,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主张开放性教学,实行教授负责制,授课形式多采用小班上课,教学方法多采用pBL、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4]。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侧重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李亚洁[6]指出,研究生临床教学可采用自主学习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法、项目作业法、专题讲座法、录像教学、计算机模拟教学等。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教学采用多种灵活方式,如角色扮演、病例汇报、读书报告、分组讨论等。可见,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实施形式比较灵活,学生自主性比较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指导作用的特点,即以“导”、“研”为主的教与学。

2.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保证护理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尚未建立专门的研究生课程评价机构和评价体系,其质量评估主要是由教育部或卫生部统一负责,与医学教育评估一并进行,且与医学教育评估执行同一评估标准和方法。

3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3.1课程设置不能体现培养目标

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要体现培养目标中要求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及特点。秦永杰等[7]经调查访谈指出:研究生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并且国内虽然规定了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培养目标,但只是笼统地要求具备护理教育、管理、科研和临床护理方面的能力,没有进一步量化和标准化,整体还是缺乏统一性、专业性[8]。为此,国内许多学者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了研究。2012年张文文等[9]应用Delphi法对33名专家进行调查,得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主要培养临床高级实践者,应具备人际沟通能力、临床综合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自我管理学习能力等,这与2011年王泽玮[10]、孙宏玉[11]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美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具体,主要是培养临床专业型人才。据美国护理大学联盟最新公布的《theessentialsofmaster’seducationinnursing》中指出,护理学硕士研究生除了要具备所有医务人员应有的五大核心能力外,还要具备九大知识和技能:具备从自然学科到人文学科的实践背景、组织领导能力、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促进学术成果应用于实践、掌握信息学与卫生保健技术、参与健康政策的制订并倡导其实施、能够进行跨学科合作、能进行临床预防以促进人群健康和具备硕士研究生水平的护理实践[12]。借鉴美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可尝试构建以角色为基础,以核心能力为主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品德、知识和素质3个结构上分别制订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维度,还要重视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并明确指出要具备的各项能力。

3.2课程资源匮乏

研究生教育具有高层次性、专业性、探究性和创新性的本质特征[13],汪健等[14]指出:国内部分院校护理学研究生课程种类比较少,学生选择的余地小,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本科阶段差别不明显,有的课程内容几乎和本科阶段的内容相差无几,课程内容相对落后,缺乏反映学科最新进展的知识和信息。国内学者李芳芳等[15]对上海3所院校在校护理学硕士研究生进行了专业课程资源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对专业课程数量和课程满意度均较低。

3.3课程设置不能体现专业特色

研究生专业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成[16],而课程内容是依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设置的。但是国内多数护理院校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是相似或近乎相同的[5]。李春玉[17]指出:研究生专业必修课设置对于护理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没有侧重,课程设置没有支持各研究方向,也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群。李芳芳等[15]调查指出: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均提出了要设置与自身研究方向相符的专业课程的需求。护理学科的发展以及专业学位的增设,要求细化专业方向,构建匹配的课程体系。因此,专业方向的设置势必要逐步规范完善,课程设置内容不仅要凸显护理专业特色,还要体现专业方向的不同。

3.4课程设置不能反映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培养模式的不同

课程设置应该围绕教育的哲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角色胜任力为根本进行设置[18],反映护理学专业的特色和标准及社会的需要和期望[19]。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培养模式各有特点,但是他们的培养都是以达到某种专科能力为目标[20]。胡翠环等[5]指出:国内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缺乏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目前各高校课程设置不尽相同,但却有一个共性:不管是科学学位还是专业学位护理学硕士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对此,国内专家学者展开了大量研究。2012年,谭静等[21]分析了国内外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的发展现状,提出以核心能力与知识要求为指引,以临床实践为导向,按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其中,专业课程模块开设专科疾病与护理学课程,根据专科特点安排培训内容,突出专科护理技术和专科症状管理。

4结语

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篇9

学科研究是对科学知识的累积、生产和探索,对教师个人而言称之谓学术成长,就是教师要建立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并专注于这一方向的科学知识积累、探求。工业设计学科涉及工学、美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教师在其中的某一领域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探索,就是学科研究;专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而成为社会人才的一种教育手段。主要是对学科知识的选择与传授。在我国,由于对专业的划分是按照行业领域来设立的,导致很多人对工业设计专业的不解。比如说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车辆工程专业、会计专业、文秘专业、城市规划专业等,直接从专业名称就可以知道其面向的某个特定的行业领域,可“工业设计”恰恰看不出面向的什么行业,那是因为这个“专业”本来就不是直接面向某一个行业的。在组织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开设艺术、机械、计算机、管理等学科知识,每一类知识都学得不深,导致在学术交流时一旦与机械对话就短路,与艺术对话也退缩,那是因为工业设计这个学科发展得晚,还年轻,没有机械、艺术那么老,那么强大,还没有自己成熟的语言,迫不得已要用“别人的”语言去对话,怎能不难堪呢?工业设计自己的语言是什么?那就是创意方法,是一种把其他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学科融汇到一起的“黏合剂”,是在人与物之间创造合适事物的一系列创意方法。用这一系列的方法去和机械、艺术对话时,工业设计才有自己的话语权。既然工业设计是方法,那就应该也可以去面向很多的行业,这也正是工业设计的魅力。

二、行业导向下的工业设计学科研究

学科研究有赖于学科方向的确立,工业设计学科方向必须依靠某个行业吗?也许机械需要、材料需要、会计需要、法律需要、建筑需要,然而工业设计很难以某个行业为背景。为什么呢?因为工业设计学科研究的本色是对设计方法的探索,如感性工学设计、人因互动设计、系统设计、通用设计、橘色设计、绿色设计、使用者行为设计等,都是设计方法,都可以成为学科方向,可能会在某一行业领域去运用相关的设计方法,但并不是只能依靠某个行业领域才能开展学科研究。就教师个人学术方向而言,是以兴趣出发,主张学术自由,如对工业设计历史与文化、工业设计思维与方法、工业设计工程与技术、工业设计经济与管理等领域都可以涉足,这些领域涵盖物理学、化学、力学、材料学、工程学等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以及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等各种人文学科。所以,纯粹的工业设计学科研究是以工业设计所涉及的学科知识领域为范畴,整合创新知识于设计方法的研究。

三、行业导向下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

在国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少高校定位“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下,任何“专业”都被要求贴近某一个行业开办。如果工业设计专业教育面对某个行业的话,那在一定程度上必定会束缚工业设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从而限定了工业设计毕业生只能选择某个行业或就近行业的工作;否则就是“转行”,就被认为是专业教育的失败,这种观念是有偏颇的。再者,以区域行业(产业)为基点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百多年前德国包豪斯时期的教育观念,如今产业转型加快,传统工业经济走向衰退,任何地区很难保证区域周边的产业几十年不变。纵使周边的产业蓬勃发展,可每个学生的兴趣不是僵固的,未必会选择区域周边的产业工作。如此培养学生的风险很大,显得急功近利。在当下办学实践中,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往往被导向为面向某个行业,这样才能被认可。又由于专业教育依赖学科知识的构建与传播,因而教师也只能围绕某个行业来进行学术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科学、更丰富地将某行业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削弱了工业设计方法论的学科本质。从工业设计学科规律来看,面向某个行业背景的学科研究是不自由的,面向某个行业背景的专业教育是局限的,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工业设计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

四、能力导向下的工业设计学科专业建设思路

首先,学科研究要围绕人才培养来进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创作性的操作体验,能通过对人文、社会与科技工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领会工业设计的多层次内涵与多面向的价值诉求,从而发展其具有独特性的创作理念、方法与能力,养成朝向专业学习、国际视野、实务导向三大目标努力。在工业设计学科团队中,由于教师的学科背景各有不同,对工业设计的理解也各有侧重,所具有的教学科研经历、经验也各有长处,学术兴趣是多样的,不应该被限制在某个行业背景来开展个人的学术研究,而是以形成学生上述能力的知识系统来开展学科研究,如设计文化、设计方法、设计工程、设计表现等。其次,专业教育应淡化行业界限,强调交互融合的大设计理念,确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可从三个能力方向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一是工业产品设计能力:以机械、电子、自动化技术为支撑,具有系统解决工业产品的结构、机构、尺度、造型、材料工艺、界面操作、快速原型、产品试验与评测等方面的能力;二是数字互动设计能力:基于大数据时代创意产业发展的智能化服务理念,以网络互联、数据处理、云端计算等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具有用户体验、认知行为、界面交互、智慧空间等产品及非物质化的生活服务设计能力;三是文化创意设计能力: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战略及当代美学经济思潮下的文化生态环境,以传统文化、在地文化资源为核心,着力于田野调查、文化元素提取、传统工艺文化继承、设计文化意涵生成等方面的物质与非物质整合设计能力。

五、结语

法学专业的研究方向篇10

 

文章以专业思维培育为视角,探索研究生学习方法的培育路径,以期为研究生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核心在于专业思维与学习方法的培养。只有实现专业思维与学习方法的相互交融,高校人才才能自主、系统、全面地实现由“学术”到“专业”的过渡,才能有效发挥高校研究生教学的最终职能——培养与社会对接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教育专业化和大众化的今天,将专业思维培育寓于研究生学习方法探究中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至关重要。

 

一、研究生专业思维培育的核心

 

专业思维培育是研究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它关系到学生能否学以致用,能否将专业逻辑根植于思维模式之中,能否将专业使命精神寓于未来的社会实践之中。具体说来,应培育研究生以下基本思维。

 

(一)系统思维

 

我们所说的专业即对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透彻研究与领悟,它不仅是术有专攻的成果,更是专业思维的体现,故研究生学习方法应重视系统思维的培育,将专业的系统性寓于专业教学之中。

 

而这里的系统思维的培育方式也可以在某一角度上理解为专业逻辑上的培育,首先是指由浅入深式的思维指引,即一种类似于目录式的指引。这种由易到难的指引带给学生更多的是激励与鼓舞,学生在接触浅显易懂的专业知识时会表现出更多的认知与自信,继而在接触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时就会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是由理论到实践的方向指引,即一种类似于目的式的指引。

 

实践以理论为基础,理论终将为实践服务。这种目的式的指引能使研究生在学习中夯实专业理论基础以期指导社会实践,而这种思维上的培育也会促进研究生自主形成独树一帜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是指由一元到多元的学科交叉式指引,即一种思维模式范围上的指引。随着科学与社会各个方面的融合与渗透,我们已不能仅仅将一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方法灌输于研究生,学科交融下我们应从一元走向多元,逐渐丰富起专业的学科体系,多元、系统地引导研究生进行相关学科与本专业知识的研究与实践。

 

(二)使命思维

 

我们所说的使命指所应承担的终极责任,因此,文中使命思维的培育也可以理解为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培养,即在专业逻辑指导下的知识图式构建上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指导与培育。研究生的学习方法在经过本科到研究生的角色转换后应更多地将已形成的知识图式中融入专业色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学术人”过渡到“专业人”。诚然,由“学术人”到“专业人”的过渡不仅仅是时间的沉淀,更是思维模式与学习方法的转换。

 

而高校教学中使命思维的培育正是助研究生知识图式中融入专业色彩的桥梁,指引学生思维模式的升华并侧重于引导学生将专业的责任和使命融合在学习方法之中,即引导学生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学习,或将责任与使命视为学习的主要宗旨。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法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应更多地融入维护社会秩序与公正的思想,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应更多地融入协调系统元素、优化组织运营的思想。专业学习方法不胜枚举,但这都是使命思维培育的印证与体现。因此,使命思维的培育是专业思维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渗透于高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方向之中,无形地为研究生学习提供责任与使命思维模式上的科学指引。

 

(三)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育即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理论上的创新主要是指在研究生学习方法的教学上,指导学生找到独特的学习方法,在研究领域内避免因循传统的理论研究方法。例如,研究生在对专业领域某一理论问题进行探究时通常大篇幅借助前人统计数据或传统的文献或历史主义研究方法,诸如此类人云亦云性质的研究生学习方法不可避免的会导致研究数据失真等问题的产生,难以实现创新。

 

而当研究生在理论探究时独立思考、大胆探索逐渐形成理论研究创新思维,理论研究的范式和研究方法的革故鼎新将毋庸置疑。实践上的创新也是创新思维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主要是指在研究生学习方法教学中不单单注重学生专业理论学术成果,更注重研究生专业的实践能力的养成。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理论上的进步不可否认,但从目前高校硕士应届生的工作上来看,专业实践能力与理论研究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生学习方法的教学上应兼顾理论学习法与专业实践学习方法的平衡。实践创新思维的培育既要以理论学习方法为蓝本,更要与专业实践研究方法相融合,只有二者融会贯通才能真正达到学习方法的平衡,才能实现高校研究生学习方法教学的最终目标——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二、研究生学习方法的培育路径

 

研究生学习方法与本科生学习方法虽在专业领域存在异曲同工之处,但由于理论基础知识的升华和专业实践阅历的丰富,研究生的学习应在专业思维的视角下逐渐形成系统型、使命型、创新型的方式方法,尤其对于学术性硕士而言,优化的研究生学习方法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提升专业素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研究生学习方法进行培育。

 

(一)教学内容的深化与学习目标的定位

 

由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过渡是学习范围的扩大,是应试学习到主动研究的转变,故本科生的学习方法将不再适用到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研究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应以教学内容的转变为据,以学习目标的重新定位为本,以系统思维为纲,重构学习方法与策略。

 

首先,研究生的学习内容与本科生相比更为系统,更为深入,多数高校都开设了与专业相关的认识论及方法论的课程以助研究生的自主学习。随着教学内容的丰富,研究生应适时培养自身专业思维的形成,多汲取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哲学、文化哲学、管理哲学、文化认知等使思维认知模式转变的方法,使教学内容与自主学习内容相得益彰共同促进自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学习目标的重新定位也是研究生学习方法优化的另一重要方面。随着教学内容的丰富,研究生的学习目标应重新构建,不应仅限于毕业学分的修满与否,应从专业系统的角度对自身研究水平与能力进行审视,查缺补漏的同时完善自身的专业学习方法,达到更深更广更高的研究目的。如管理类学科的研究生在学习目标的设定上应不局限于如何达到管理秩序化、效率化的目的来进行研究,而应更多地将目标细化至微观方面,如思考各种机制、机理层面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擘肌分理的钻研态度才能达到研究生应有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习理念的树立

 

研究生的教学方式相异于本科生的教学方式,本科生的教学方式属于一种“填补式”教学,填补学生知识图式中的空白,而研究生的教学更倾向于对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的引导,培育学生专业思维的树立及思维模式的独立性。研究生在教学方式转变的情况下也应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学习理念,树立“主动式”学习理念,摒弃“被动式”的学习理念。

 

具体来说,研究生应逐渐树立“问题意识”、“求真意识”、“求是意识”。所谓的问题意识即在学习中带着探求与疑问去认识事物解决事物,只有带着专业思维去探求去疑问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继而为问题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求真意识即在学习中本着强烈的执著精神与使命精神,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在研究生的学习中要多审慎,达到在众议中不盲从,求真务实,使科研有理有据,切实可行。而求是意识则指在研究生学习中以专业使命感与责任感为基奠,在探究问题时以专业发展为诉求,以研究切实的实践性为宗旨,实现研究对学科及社会的现实意义。“问题意识”、“求真意识”、“求是意识”的学习理念既相辅相成,也在层层递进地引导着研究生成为真正的学者。问题意识更多的是认识及发现事物的本质,求真意识则是探寻事物发展的实质规律,求是意识的重点在于对社会现实意义的探究。故研究生学习方法的优化若以此学习理念的转化为起点势必会行之有效。

 

(三)师资队伍的改革与学习方式的创新

 

研究生与本科生在教学队伍方面也存在些许差异,研究生双导师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科间学习的交叉与融合,促进了校企、校社之间的交流,创新出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见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促进了教学队伍的优化。在教学队伍改革的形势下研究生也需使其学习方式与双导师等制度相呼应。目前,双导师制包括校内、校际、校企(社)三种主要教学模式。

 

研究生在校内双导师教学模式应广有涉猎,扎实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做好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图式的构建。在校际双导师教学模式下应最大程度地利用校际带来的有效资源,为学术研究或实践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与条件。在校企(社)双导师教学模式下应适时转变学习方式,将焦点置于如何让理论研究成果发挥实践价值,如何让专业实践更好地去指导理论研究。研究生学习方式的创新不但要与教学队伍改革相适应,更需要研究生在学习方式转变中逐渐树立“自我”,在培养机制下时常自我教育、自我批评、自我肯定、自我否定等自我管理式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做一名新时代的专业人才。

 

专业思维培育是探究研究生学习方法转变的根本之念,是探究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以专业思维培育为视角引导和培育研究生掌握专业人应有的思考问题的视角、理论与方法,使研究生掌握基本思维能力,是研究生,尤其是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