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学前教育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3:04

简述学前教育的含义篇1

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龟速构防守)(规、速、构、方、手)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两再一新促生产)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两传选新促文化)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简述美育的主要任务和意义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发现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修养。

美育在全面发展中起动力的作用,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6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次。

(1)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的指导性文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7

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学科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的规律

学生学习以间接经验为主

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智力)的基础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品德的提高是知识学习的基础

两者有机结合

10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通过观察或描述对所学知识建立清晰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

贯彻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言语直观教学

(4)防止直观教学的不当和滥用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贯彻要求:1)加强学生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地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地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2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要求:

1)教学要有系统性

2紧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教学

3)按照学生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4)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

13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

16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合理

语言艺术、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

17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8简述如何有效的组织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分配时间

方法: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反复阅读与试图记忆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次数:数量要适当,不宜过多;适当过度学习,过度学习50%

19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

(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0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③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生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21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情境、控水平、妥奖惩、善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需要励志,自我归因)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4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25简述最近发展区含义及启示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26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27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培养的关键

28

促进品德形成良好方法

(说服榜样群体奖惩价值)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

2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30疏导原则的贯彻要求

(讲正‘正面教育’道‘因势导利’)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1

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的贯彻要求

严要有度

严要有方

严要有恒

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32依靠积极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变认识)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33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组核成发)

(1)组建阶段:具体标表现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靠教师组织

(2)核心形成:这个阶段班级会涌现一批积极分子,出现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4)成熟阶段:这个阶段班级会形成平等、和谐、上进的氛围,学生个性发展

34班集体形成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目标)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35

个别教育工作

(恒心才能发光)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6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7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年龄段的各种教育)

教育的全民化(必须面向所有人,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的民主化(对等计划、特权化、专制化的否定,强调平等)

教育的多元化(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科技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38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9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以及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同。

4.互补性,机体在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5.个别差异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的实际面貌总会表现出一定的个别差异。

40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三有一训练,控制很全面)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41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社会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③受文化传统制约。

④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2)人的依据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确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都要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3)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42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义务要延长)

(2)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职业要综合)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大众要高等)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终身要构建)

43简述教育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44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优点

用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缺点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不利于因材施教

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

45

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

要深入准确的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要有针对性,适应学生的特点

要根据社会发展,科技发展和学生对象的变化,不断更新备课的内容

要充分和周密考虑教学设计诸因素的关系和结构,并做好课前的各种准备

46简述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分量适宜,难易适度

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47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实际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实际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实际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48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记忆容量逐渐增大,短时记忆的广度接近成人

记得有意性加强

意义识记成为主要技术手段

抽象记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9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b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b解除个体对回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e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b推测假设训练

c自我设计训练d头脑风暴训练

50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情境。(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51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52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53

简述操作技能的培养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54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55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

(2)在复杂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3)在简单的任务中,较高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6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7简述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年龄是

2

7

,此阶段的特征有: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58

简述榜样示范法的贯彻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选好榜样是学习榜样的前提。

简述学前教育的含义篇2

关键词:电工教学教学语言特点

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中的传输工具主要靠语言,教师教学语言运用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要上好每一堂课除了把握好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以外,充分发挥语言、肢体艺术,施展教师独有的个人教学魅力,将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把握教学语言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下面就在电工教学中的几个教学实例,谈谈教学语言的特点。

一、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无论是概念、定义的阐述,还是公式、定律的推导,所有的词句、语言都要既正确又准确,既严格又严密,既专业又严谨。切不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更不可似是而非,以伪乱真。例如在讲解“电阻定律”这一内容时,如仅仅表述为“导体的电阻与其材料有关,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其截面积成反比”,看起来是正确,其实不够严密,必须要表明“在温度不变非极端条件”这一前提,因为导体的电阻与温度有很大关系。温度极低时,会出现“超导现象”,同样在讲述“戴维南定理”时,必须要向学生讲清楚“有源二端网络必须是线性的,而待求支路是否线性则不必要求”这一重要条件,因为离开这一条件,“戴维南定理”是不适用的。再例如,我们在给“功率因数”下定义时,有时会表述为“功率因素就是在交流电路中总电压与总电流之间相位差的余弦”,这一定义是非常正确的,但它不能准确反应功率因数的内在涵义。如果定义为“功率因数是交流电路中有功功率占视在功率的比例”,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功率因数”的意义,从而为讲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这一节打下基础。总而言之教学语言一定要注意科学性,避免随意性、任意性,更不可信口开河。

二、逻辑性

所谓逻辑性就是在讲解时要注意充分讲理和逐条分析,环环相连,不但要给出结论,更要注意讲出结论的过程,使教学活动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深入,这样讲述不仅可以吸引学生,而且可以分散难点,使学生更好地把握重点。例如,在讲授“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这一节时,我们可以先向同学们介绍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在实际生产中的典型应用,而后简单介绍其能量转换过程,然后通过对电动机实物解剖介绍基本结构和各部分作用,最后通过“手摇碲形磁铁旋转使鼠笼跟着一起旋转”这一演示实验,重点讲授电动机实现正转、反转的工作原理,最后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总结。这样以典型工作案例为引入,动手又动嘴,师生交替互动,一环扣一环,一步接一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讲解,既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又突出这一节的重点。总之教学语言一定要注意逻辑性,要充分重视科学结论的形成过程,而不可主观臆断,从而体现教学的严谨。

三、简洁性

所谓简洁性就是在讲课的时候,使用的语言要简明扼要,精炼而不要含含糊糊,避免言不及义无味地反复,切忌口头禅,强调专业术语,如需反复强调的语句,如定义、定理、结论、教师的教学用语一般应予定型,也就是教师第一次讲的和第二次、第三次讲的应该一样,这样学生才便于做笔记,便于记忆。例如在讲“中线作用”这一问题时,可以谈“中线作用就是在三相不对称负载作星形连接时,每相负载将承受对称的相电压”,也可以说成“中线作用是在三相不对称负载作星形连接时,中点电压不位移”。教师在讲述时应选其一个定型,在多次讲述中将使用这一定型语句规范表述。总而言之,教学语言既不像书面语言那样文绉绉,也不同与日常生活语言那样随随便便。教学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言简意赅。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而不可以唆唠叨,繁琐冗长,前后不一。

四、生动性

所谓生动性,就是所使用的语言要鲜明、形象、活泼,饶有趣味,要善于运用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词句,将枯燥的内容讲解得妙趣横生。但要注意不能牵强附会,尤其要注意的是通俗而不可庸俗,生动活泼而不可低级趣味。教学语言应既幽默而又严肃。譬如,为了说明“电容器的容量由电容器本身的固有属性所决定,而与是否带电无关”这一问题,可以以“水桶”为喻,“水桶的容量取决于水桶本身的容积这一属性,而与水桶是否盛水无关”。这样比喻形象生动,学生豁然开朗。再如在讲述半导体导电过程中的“电子流”和“空穴流”时,可以用礼堂的座位比喻,如果前面一排走了一个而出现一个空座,后面的人依次递补空座,一个观察者从楼上往下看,就仿佛空座在往后移动。当然这种空座在往后移动同没有座位的人到处流动不一样,没有座位的依次后移相当于“自由电子”,而空座相当于“空穴”,空座的依次后移相当于“空穴”的运动。通过以上比喻可以将枯燥难懂的半导体载流子的导电运动过程变得浅显易懂,使学生恍然大悟。当然任何比喻都只是近似而不能相同,因此在教学中使用比喻时要贴切、恰当,同时还要加以必要的说明。

五、亲切而富有感情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的桥梁,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语言要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一些后进学生,更应该如此,以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应该注意的是,教师不要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会使学生失掉学习的信心。著名教育家波利亚就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祥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验证推导。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更好”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批评,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自然就学得好了。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笔者以为,教师的教学语言恰是这样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除了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以外,更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能正确把握教学语言的特点。这样才能难的问题讲容易了,复杂的问题讲简单了,深奥的问题讲明白了,含糊的问题讲透彻了,才能使学生听得微笑颔首,心领神会,这样才能与教师的思路合拍、谐振,把真正该学到的知识听入耳、学到手、记在心。

参考文献:

[1]张建敏.浅谈教师教学艺术的就用[J].教育与职业,2009(32):189-190.

[2]张乐天.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7.

简述学前教育的含义篇3

关键词:中职;专业基础课;教学;有效性;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51-02

目前,中职学校专业基础课教学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教师讲为主,二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做(以下简称以做为主的教学方式)。传统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其有效性已遭质疑。目前,倡导较多的就是以做为主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方式在中职专业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同样遇到了挑战。

以做为主的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入和认识的加深,“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强调隐性知识的自我构建,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的观点已成为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识。用行动体系课程代替学科体系课程,实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是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

具体到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学,以做为主的教学方式强调做的方法和做本身,做是获得知识(过程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无论职业教育课程的终极目标是获取知识还是形成职业能力,共同点都是通过学生的做来完成。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特定的情境下,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应该说,这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实践中的体现。

课程模式决定了课程的教学方式。目前,强调做的课程有两种主要模式:一是任务本位课程,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学生日后岗位的工作中选择课程内容;二是在任务本位课程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完成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项目课程。应该说,这两种课程模式以及由这两种模式建立起来的教学方式,既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颠覆,也是对以往职业教育教学思想最具震撼力的冲击。本文并不怀疑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作为职业教育课程观的合理性。但问题是,这种合理的理论在“做”的教学实践中,同样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就任务本位课程来看,它强调的是从工作任务中归纳知识,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完成“必需,够用”的知识构建。虽然说不同的任务中包含了不同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并不以任务设计者的意志起承转合、前后关联序化在一起,而是离散地存在于任务中。这种为了“习得知识或能力”而设计的工作任务也许考虑到如何“做”合理,却割裂了知识的关联。因为通过课程设计者有意识的安排,任务与任务之间可能存在关联,任务和知识也存在着关联,但未必任务中的知识点之间同样存在教育学意义上符合认知规律的必然逻辑联系。比如,在电子技术类课程教学中,以完成“安装、调试电源电路”这一工作任务为例,如果把这个工作任务再细分,它应该包含的子任务有:将市电(220V)转换成适当低压的任务;将低压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的任务;将直流电进行稳压的任务;除掉交流成分的任务等。这些子任务以串序的形式存在于“安装、调试电源电路”工作任务中,的确前后呼应、逻辑缜密。但这些任务中所包含的知识,比如变压器的电压变换原理、整流二极管的整流原理、三极管的放大原理、电容的滤波原理等陈述性知识和把这些原理通过规则进行整合的程序性知识,却是离散、内隐在任务之中的,并没有一个内在逻辑关系。如果在具体教学中,这些离散、内隐的知识必须由教师去讲,遇到的问题就使学生很难聚精会神地去“做”,教师的引导、叙述的激情也会被凌乱的知识切割得荡然无存。毕竟注重结构逻辑的学科教学,其知识关联性是符合知识学习一般规律的。

如果对这些知识教师不讲,那么,学生的“做”又会陷入到简单的机械重复中。“做”(完成任务的过程)要按一定的要求(规则)动手,而不是盲动。加涅在对知识学习的分析及对学习结果的分类中,明确提出智慧技能的概念,并且按层次分为简单、较高级和高级智慧技能。且指出这种“较高层次的技能是在经过较简单辨别技能的学习而进一步形成概念的基础上学会使用规则的能力”。仍以“安装、调试电源电路”这一任务为例,如果不清楚元器件的基本作用(陈述性知识)就无法清楚这些元器件相互作用后的结果(规则)。那么,知识的习得最多获得的只是加涅技能层次中的简单辨别技能——认识元器件和简单的动作技能——焊接。简单的焊接当然也是技能,但这种技能绝非职业教育最终追求,中职的培养目标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对技能的诉求不仅仅是简单层次的动作技能,否则与社会短期培训就没有区别。而遗憾的是,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口号中,不少职业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智慧技能,而想当然地认为技能的提高就是动手能力的提高。

简述学前教育的含义篇4

摘要:本体;owL;教育资源;protégé3.2本体编辑器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5-11425-02

1引言

目前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虽多但涣散,查询效率和精确性都很低。因此随着语义网(Semanticweb)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不断发展,特别是XmL和RDF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w3C认定owL语言后,基于语义网的本体论为有效地开发、管理和使用教育资源提供了解决方法。

2本体的定义

本体(ontology)最早是一个哲学的范畴,是指客观存在的一个系统的解释和说明,客观现实的一个抽象本质。后来随着人们对本体理解的逐步加深,本体的使用范畴也越来越广。目前,一般web上的本体包括分类和一套推理规则。分类用于定义对象的类别及其之间的关系,推理规则提供进一步的功能,完成语义web的关键目标即“机器可理解”。本体的最终目标是“精确地表示那些隐含(或不明确的)信息。

3系统框架

本文构建的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系统有四大模块构成,分别是:用户界面、资源查询工具、本体服务器、资源知识库。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资源知识库里存放教育资源领域内的符合CeLtS-4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标准的资源;本体服务器利用推理机推测资源知识库中各个知识点的相关性;资源查询工具根据用户输入的内容,到本体服务器中获取该内容的本体类或实例;用户界面就像资源查询工具的外套,方便用户查询各种教育资源。

4前提准备

4.1教育资源的分类标准

本文在本体中对教育资源分类遵循的标准是CeLtS-4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4.2本体描述语言

本文选择owL语言来描述教育资源本体,因为:

(1)owL可以清楚地表达每一个知识点的语义信息以及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在表达网页中的机器可理解的语义信息时,owL比起XmL、RDF、RDF-S有着更多的优势,因为它是以描述逻辑为基础的,能够表达更丰富的语义。

图1基本本体的教育资源系统框架

(2)owL是语义网语言栈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把它引申到其它知识系统的领域概念及其语义关系的描述中去。

目前编辑本体的工具有:斯坦福大学开发的protégé、卡尔斯鲁厄atFB开发的ontoedit和Kaon、曼彻斯特开发的oiled等等。在这些工具中,protégé应用最为广泛,且其版本已更新到protégé3.2,它有如下几点优点:

(1)采用图形化界面。风格与普通windows应用程序风格一致,用户比较容易使用。

(2)可视化的owL(webontologyLanguage)编写工具。本体结构以树形的层次目录结构显示,用户可以通过点击相应的项目来增加或编辑类、子类、属性、实例等,使用户不需要了解具体的本体表示语言,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具有很强的可扩展性。如它以owL插件的形式支持owL格式的的本体,owL插件以Java开发,用Jena开发包支持owL文档的读取。总之,可根据需要添加所需要的功能模块。

(5)可支持多种格式的本体文件的输入编辑和输出编辑。

因此本文采用protégé3.2作为编辑本体的工具。

5构建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

5.1利用protégé3.2构建教育资源的本体

图2是利用protégé3.2建立教育资源本体的界面。其中左边是教育资源本体中的概念(即类)的名称,右边是对类的详细描述。例如类的名称、注释、相似的类等,并且在此可以进一步对类的某些属性的取值范围加以规定。

图2利用protégé3.2构建教育资源的本体

5.2教育资源本体类之间的层次关系图

protégé3.2中的很多插件可以用来显示本体类之间的关系,如Jamebalayatab插件可以用来描述本体类之间的逻辑关系;owLviztal插件可以用来显示各子类之间的层次关系,Quires插件可以检索本体等等。本文用owLviztal插件,来显示图2构建的教育资源本体的内部各子类层次关系图,其余插件就不一一描述了。由于在此本体中创建了很多子类,为了显示清晰,这里只给出了前两层的子类层次图,如图3所示。

图3教育资源本体层次图

图3中,椭圆代表了本体中的各个类,箭头表示所属关系。如education_resouorce(教育资源)类包含了三个子类,分别是aplication_object(适用对象)、material_style(素材)和subject(科目)。这三个子类又包含了各自的子类。

6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的存储与检索

经过图2的本体构建后,下面对教育资源进行存储和检索。

6.1本体存储方法

目前本体的存储方式主要有两种:

(1)用owL格式的文件保存

在protégé3.2保存本体时,一般就直接保存为owL格式,但每次从owL文件里读取owL的图结构信息是非常费时间的过程。

(2)用mySQL存储本体

本体也可以存储在关系数据库中,但数据库中的数据是基于关系模型的,难以推理,还没有成熟的语言和工具来针对关系数据库的推理。

综合上述,再加上本体的初衷就是基于XmL文件格式的,而owL文件其实就是一种XmL/RDF文件格式,因此本文采用owL文件格式存储本体。

6.2教育资源的本体检索

(1)利用protégé3.2插件“Quires”进行本体检索,但功能比较简单。

(2)利用JavaJenaapi进行本体检索。Jena开发包为RDF、RDFS和owL提供了可编程环境,它包含了一个基于规则的推理引擎和方便的外部推理机接口。

本文采用方法(2)进行本体检索。通过对JavaJenaapi接口进行编程,连接到教育资源本体库(代码略)。用户检索时,在用户界面(如图4)输入要检索的内容后,系统会自动利用Jena包来读取教育资源本体库中的内容,然后在用户界面显示搜索结果。如在图4中输入素材名称“englishlisten”进行搜索,出现相关本体资源,如图5所示:

图4用户搜索引擎界面

图5相关本体资源界面

根据搜索结果可以看出,构建教育资源本体后,改进了机器对web内容的解释能力,提高了信息检索的精确性,降低了数据冗余。

7结束语

本文还只是初步构建了一个简单的教育资源本体,因此本体类还不够齐全和完善,同时在本体推理机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和改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本体的不断健全,教育资源会逐渐变得整体化、规范化,不再涣散无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CeLtS-41.1.

[2]宋炜,张铭(著).语义网简明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3]何向武.基于语义web技术和本体论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5.

[4]Semanticweb./2001/sw/.

[5]mattHewHoRRiDGe,HoLGeRKnUBLaUCH,aLanReCtoRSteVen,CHRiSwRoe.apracticeGuidetoBuildeingowLontologiesUsingtheprotégé-owLpluginandCo-oDetoolsediton1.0[m].theUniversityofmanchester.august27,2004.

[6]/.

[7]w3C.CC/ppinformationpage./mobile/CCpp/,2004.

简述学前教育的含义篇5

【论文摘要】目前对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尚无清晰明确的定义和区分,不利于研究的开展和写作的规范。本文从目的意义、定义内涵、基本要素、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等方面,对近年来受到教育界推崇的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进行了较深入的辨析,对教师在撰写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教育研究者愈来愈强烈地认识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既不同于哲学,也不同于自然科学,那种满足于理论思辨,或以经典自然科学为标准的研究方法难于把握复杂的教育现象。在此背景下,质的研究方法逐渐在教育研究中得以提倡,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方法得到教育研究者的广泛认同,它的最大意义在于真正能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讨与挖掘那些很难用理论推导或实验数据来概括与抽象的内涵、意义与深层规律。它重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心理与情感活动的研究,重视行动与反思,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主张“一例胜千言”,提供“样板”与“范例”,提倡移植与借鉴,强调理论要来自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与修正,只有在真实情境下能够应用的理论才是有价值的。这也就是当前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越来越受到推崇的原因。

目前对于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大多数教师甚至教育技术工作者都不知道两者的准确定义和区别。笔者通过百度搜索检索到含“教育叙事”关键词的网页160,000条,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网页919,000条,以“教学案例+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网页16,900条;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到从1979至2006年,以“教学案例”为关键词的论文1940篇,以“教育叙事”为关键词的论文168篇。通过对内容的初步分析,笔者发现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不加区别、混为一谈;一种是自说自话、大同小异;第三种是有所区别、但未进行系统比较。笔者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都属于同一类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动研究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但又各有侧重;教学案例与广义的教育叙事中的一种类型——教学叙事比较接近。为写作和研究方便起见,应加以区别和规范。本文将就两者的异同之处进行辨析,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并就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案例一词译自英语“Case”,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应有如下几个特征:案例是一个故事(事例)的讲述;案例要有完整的情境和背景、情节和冲突、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过程;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案例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情感、态度、动机、需要等;案例要有隐含的思想,案例描述的是实践者的所思所想所为,都是具体的甚至细小的行为,但这些行为的背后都隐含着某种思想、信念和理论,等待读者去解读、品味和分享。案例如果没有这种思想,只是一个平淡而肤浅的故事,就没有教育意义。

根据理查特(Ricahert,a.e.,1991)的定义:“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1]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学案例实际上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实践的记录,它既是“教”的案例,也是“学”的案例。

在教学案例所记录的教学情境故事中,包含了某些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方法。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因此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至关重要。

从internet网上搜索发现,“教学案例”一词还常常被用作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的统称,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是指那些符合教学要求、能够引起分析和思考、达到教学目的的故事性材料,如生活中具体的事例、病人的病情介绍、刑事案件的案情等,可以称之为“用于教学的案例”,这与本文所指的专门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是不同的。当然,描写教学过程的教学案例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材料。

二、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叙事,就是“讲故事”,原本是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它所获得的是具体的事实性知识,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长期以来被“科学的研究方法”所排斥。但是,后现代主义对“叙事”给予了新的解释和强调,将之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波尔克霍恩(polkinghorne,1988)将叙事界定为人们从他们的经历中获得意义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学者将叙事研究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出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简单地说,教育叙事就是“讲一个教育方面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在“讲教育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故事进行感悟和反思,来研究教育问题。抽象一点来说,教育叙事研究,就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2,3]。

目前关于教育叙事的分类很多,也很不统一。比如有将教育叙事分为“真实的教育叙事”和“虚构的教育叙事”的;有将教育叙事分为“教学叙事、生活叙事和自传叙事”的;有分为“调查的教育叙事、行动的教育叙事、虚构的教育叙事”的;还有分为“大叙事、小叙事”的。

三、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1.教学背景

教学背景包括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教学基础指前一个教学活动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如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及形成的能力),新的教学任务是在怎样的知识、技能、能力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条件主要是指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学情是指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如班级学生的总体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

2.教学过程

即教学实录。它忠实地记录整个教学活动的细节,包括显性的教学行为和结果,还包括一些隐性的教学行为,即教师、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及学生的思维反应等。后者是我们经常忽略的地方,比如,学生对某一教学结果作出会心的微笑反应,这样的面部表情流露是瞬间的,但却包含许多学习信息,可能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课堂教学往往是具有某种结构的,应真实地记录结构以及结构内的内容细节。

3.教师反思

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任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的自我评价性介绍。可以由教师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行为、结果、方法等,也可以由案例设计者提出有关问题,任教教师就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反思反映了任教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认识水平,是案例分析的重要对象。一些研究者还主张,教师反思中还应提出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4.学生反馈

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学案例所缺少、而笔者特意强调的内容。它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师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学习心得体会等形式,所收集的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认识与评价。从中可以得出大量的反映学习者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信息,对研究教学过程、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习质量非常必要。

四、教学叙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1.故事背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

2.情境描述

每个教育叙事都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现焦点。要有细节的描写,描写要生动、引人入胜。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先描述后分析,或夹叙夹议。

3.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

问题或矛盾解决后的情形.可以用一句或几句简单的话进行描述。

4.反思或评析

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多角度地进行审视、深思、探究与评价,对教学教育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分析。评析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对他人的教学叙事进行的分析和思考。

五、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的异同

1.相同点

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都具有质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自然情境性、自身工具性、情节性和反思性等。

(1)自然情境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都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学过程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从而获得对事实或事件的解释性意见。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教学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学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

(2)自身工具性

大多数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直接融入并成为主体的研究,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她)通过自身长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生活体验中,在与对象的直接互动与实际交往中,发生了各种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学事件,对这些事件,教师(或学生、参与者)们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而获得一些见解或解释性的意见,这就是行动者自身作为主体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动研究。一些描写他人的教育教学故事或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虚构作品如教育小说、教育电影等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3)情节性

案例和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通常有与所叙述的教育教学事件相关的具体人物、冲突和事件发展等情节。每个案例或叙事都包含一个或多个的“意外事件”或冲突,冲突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4)反思性

教学案例和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反思性研究。教师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离开了反思,教学案例和叙事研究就会变成为叙事而叙事,就失去了它的目的和意义。

2.相异点

(1)目的不同

教学案例是一种在先进教育理论与实际教学活动之间的“中间状态”,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样本”和“范例”,它通过对在先进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与反思,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发挥“桥梁”作用,使专家“倡导的理论”(espousedtheories)真正成为教师“采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目的在于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理论。而教育叙事研究则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理论,更强调回归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中,通过观察与反思归纳出解释性的见解与结论。

(2)有无主题

姜瑛俐认为:教学案例要有主题,而教育叙事研究可以只有问题没有主题。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是案例的灵魂和精髓,问题是案例主题的支脉。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如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主题像一条主线把案例故事串起来。案例主题要有指导意义,能引起大家对教育教学中带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关注,并能促使这些问题解决,不能只局限于个别情景或特殊问题[4]。

(3)方法不同

教育叙事研究采用的是“从实践到解释性见解”的自下而上的归纳法,而教学案例既有自下而上的归纳法,又有自上而下的演绎法,采用的是“理论-实践-修正理论”的途径。教育叙事更强调故事的自然情境性,一般没有事先的安排与设计,主要是事后的感悟与反思;而教学案例事先往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事后要有系统的教师反思与学生反馈,带有较浓厚的“研究”的味道,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理论。

(4)范围不同

教育叙事的内容一般比教学案例要更加宽泛,可以涉及教育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教育叙事所叙之事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事件,这些看似平淡的教育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内涵,教育叙事研究正是要多角度、多维度地去体会、去挖掘这些教育故事的内涵,因而其所获得的信息具有丰富性与情境性,但它不能用作评价标准,不可作为推论的前提或基础。相比之下,教学案例一般局限在具体教学的范围,由于有事先的设计与一定的条件控制,因而更有典型性与代表性。

(5)文体与结构差异

教育叙事研究对文体的要求不太严格,也没有比较明确的格式与规范,只要具有某些基本要素就行了。教学案例虽然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格式与规范,但相对教育叙事来说,还是要严格一些,结构要求越完整越好。教育叙事更强调可读性、故事性,而教学案例虽也要求有可读性,但更强调逻辑性、规范性。例如,对背景的描述,教育叙事侧重于时间、地点、人物与场景,而教学案例则侧重于描述教学的基础、条件、学情等方面的情况;反思方面,教育叙事研究侧重于感悟,教学案例则强调理性分析,而且还要提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写作手法上,教育叙事常采取夹叙夹议,教学案例则大多是先叙述再集中分析。

总之,教学案例与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虽比较相近,但仍有多方面区别,研究者不可不细加辨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中小学管理,2003(9):11-13

简述学前教育的含义篇6

近年来以讲故事为主要形式的叙事方式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叙事说理法将叙事方式引进说理教育法,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新的视角。将叙事说理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说理;叙事;叙事说理法;思想政治教育

1叙事说理法的内涵

叙事,简单地讲就是对故事的叙述,最开始是文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概念,有自己专门的定义,并发展出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近年来,以讲故事为主要形式的叙事方式也逐渐被引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但是不能把此“叙事”完全等同于彼“叙事”。彼“叙事”作为一种书面文体,在文学写作中是指主要以散文或诗的形式叙述一个真实的或虚构的事件,或者一连串这样的事件,它是按照一定的次序讲述事件,即把相关事件在话语之中组织成一个前后连贯的事件序列[1]。而此“叙事”叙的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事”,是经过教育者严格筛选的,针对教育对象现实的,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服务的“故事”。说理,即指讲明道理,不野蛮霸道。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方法论研究领域,说理教育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一直以来,就如何对说理教育法的概念进行界定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复旦大学陆庆壬教授较早明确提出说理教育法的概念,他认为“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方法。其基本精神是针对教育对象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耐心说服,启发他们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从而使受教育者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觉悟”[2]p249。陈秉公教授认为,说理教育法就是“通过阐述某种思想理论去说服人和教育人的教育方法。采用说理教育法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比较系统而清楚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科学理论知识,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3]p295。佘双好教授认为,“说理教育法是通过逻辑论证的方式来证明某种思想的正确性,重点在于改变人的思维。说理教育法不等于灌输,不等于道德说教,不排斥情感”[4]。这些学者的观点角度不同,各有所长。实质上,说理教育法是与强制和压服相对立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的说理教育法也逐渐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叙事说理法实质上是教育者用耐人寻味的故事或典型事例(如寓言、神话、历史故事、生活事件等)引申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摆事实来展开说理,向教育对象传递某种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等,从而达到某种教育目的的方法。教育者在实施叙事说理时,其着眼点不仅在于对故事或事件的叙述,更重要的在于通过生动的故事引申出蕴含教育力量的道理。

2叙事说理法的基本要求

2.1精心准备所叙之事是叙事说理的首要环节

教育者选择的叙事文本必须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严格来说,叙事说理所叙述的故事不应该是单纯的客观故事,而应该是渗透与蕴含着一定教育价值和意义的生动故事。叙事只是手段,说理才是目的。通常叙事说理使用的故事主要有:第一,神话故事。它是人类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时期的产物,具有高度的幻想性,但是它丰富的人物、奔放的内容、奇异的想象,都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第二,寓言故事。它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如《揠苗助长》、《刻舟求剑》是中国著名的寓言故事,《农夫和蛇》是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它们虽简单短小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说理教育的重要题材。第三,民间故事。它是人民群众创作的一种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相关的故事。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个历史人物的经历和人生都是或长或短的故事。许多优秀的故事,不仅充分展示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而且给社会历史留下了一幅又一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第四,生命故事等真实的人生故事。生命故事,主要是以个体生活经验和经历为主要内容的人生故事。如教育者自身的故事,教育对象群体的生命故事等。面对这些故事,教育者要借助于自身所掌握的教育理论实现对故事的独特体验和理解,不能简单地将故事搬运到自己的教育过程之中,而需要从自己的教育目的、从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出发,对现有故事进行适当加工和整理。

2.2灵活具体地叙述故事是叙事说理的核心环节

故事,作为包含时间、空间、人物、情节和结果的具体事件,可以为教育对象展示一个相对完整的、逻辑缜密的事件,也可以为教育对象建构一个具有想象力的空间,能够使教育对象设身处地地感知和理解故事。教育者通过形象的语言、灵动的眼神、丰富的面部表情、得当的肢体语言、抑扬顿挫的声音,依托拟人、夸张、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借助勾画轮廓、着重强调和深度描绘等多种方式,根据教育对象的生活实际和现实情况恰当组织和处理故事发生发展的背景、过程和最终结果。当然,教育者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难免会夹杂和表现出自己扬善抑恶的立场和倾向,这样一来,教育对象一方面在教育者营造的故事情景中获得了情感上的体验,另一方面体悟和铭记住了故事所蕴含和传递出的规范、准则和道理。如同志就曾使用比喻的手法和对战争情境的叙述向人民讲清暂时放弃延安,就是把包袱丢给敌人,使自己能够更主动、更灵活地与敌人交战,从而大量消灭敌人的道理,引导乡亲们理解和支持1947年党中央要撤离延安的决定。

2.3有效进行价值引导是叙事说理的基本原则

没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道理就会显得干瘪。同样,没有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故事也会显得贫乏枯燥。讲故事不是为了走过场,而是要为说理服务的,教育者讲完故事并不意味着教育过程的完结,还应在叙事之后恰当及时地归纳和传递故事所蕴含的道理,挖掘故事背后的价值意义,实现故事与相关道理的有机结合。教育者在叙事后可以直接点出故事所揭示的道理,这样,道理直接从叙述的故事推出,教育者一开始对于故事的建构与呈现都是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所作的铺垫,故事的讲述都是围绕这个道理而展开;也可以结合教育对象自身的生活实际与思想困惑来完成说理,帮助教育对象提高应对与处理相似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将叙事说理法引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3.1说理教育法的实施面临许多困境

说理教育法的基本理论是在建国初期形成和奠定的,当时由于社会政治环境和人们的思想环境相对比较封闭,说理的话语信息容易为人们掌握和接受,使以说理为重点的说理教育法的实施成为可控和可能。然而改革开放使社会政治环境出现日益开放、兼容并包的局面,新旧思想间发生摩擦和碰撞,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一味固守成规地以原先的说理教育法对新时代的青少年进行说教是很难使他们信服的,更不用说提高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了。而且,虽然说理教育强调以理服人,但是感情是进行说理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很难与学生达到思想上的共鸣,道理就不容易被他们接受。正如邓小平所说:“感情的联络也是必要的,因为这对政治上的接近是有帮助的。”[5]p17然而,许多老师缺乏对说理教育的正确认识,不讲究说理的技巧和艺术,过于强调以理服人,带有很强的政治功利性,虽然讲理,但缺乏情感的投入,将教育对象置于被动地位,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处于服从和被服从的状态,偏离了说理教育的初衷。

3.2叙事话语有助于说理教育法摆脱困境

曾经在一段时期内,受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弥漫的影响,传统的说理教育出现讲假话、大话、空话的不好局面,比起讲道理的说理,叙事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故事情节都是教育者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精心准备之后组织的,所以教育者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必然会以温和的口吻,富有情感地讲述,这样更有利于让受教育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传统的说理教育中,教育者在向受教育者讲道理的过程中,无形之中就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了受教育者。而叙事一般不是主动摆出自己的观点,而是把观点包含在对故事的讲述中,甚至通过精心雕琢的文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设置,让听故事的人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故事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产生认同,这样就很容易使受教育者接受故事所映射出的道理。

4叙事说理法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4.1叙事说理法凸显了教育对象的个体存在

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都是一个个的个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叙事说理应该是一种个体叙事,相对于抽象的宏大叙事,它特别强调关注个体的感受和体验,它通过讲述,还原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创造出具体的情景,受教育者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就可以先自己发现问题,探索故事背后的道理,尔后再与教育者所引申出的道理对照,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还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与教育者共同解决,进而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形成个体的人生感悟,它与更加关注抽象集成的政治教条和价值倾向的纯粹说理相比较,更加凸显了教育对象的个体存在。

4.2叙事说理法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

叙事说理法中的“事”不是教育者心血来潮随口拈来的“事”,而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事”,它或是源于生活的寓言神话故事,或是鲜活的历史故事,或是教育者本人真实的生命故事,都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事,因为与日常生活相连,所以更容易让受教育者获得情感上的认同和观念上的契合。因此,教育者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生活困境和价值需求,重新编织故事,设置具体的故事情境,让受教育者感同身受,并在这种体验中思考和寻求解决人生困境的可能路径,在润物无声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不同于其它的教学方法,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4.3叙事说理法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

叙事说理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故事中所内含的道理展示出来,把固定的条条框框和抽象的价值观念变成受教育者可以感知、容易把握的一种体验。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可以通过角色转换,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想象自己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样解决和处理。而更重要的是,叙事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反思自己行为的机会,即从别人的故事中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将叙事带给受教育者的启示内化为心灵的塑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

作者:张丽静单位: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简述学前教育的含义篇7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空间。从知识管理与本体结合的角度切入,提出基于本体的教学知识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并对其关键技术做出简要阐述。

知识管理在发展早期仅是基于数据库或文档管理的初级技术,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并拥有很广泛的发展前景。目前知识管理越来越多地被企事业用来提高技术和竞争等,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应紧紧和知识活动联系在一起,首当其冲的便是教育。

1研究背景

知识管理是指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它包括:1)对信息的管理,通过智能化的信息深加工实现信息的知识化增值、发现、组织、共享和使用;2)对人的管理,实现隐性知识的发现、组织、共享和使用。知识管理的基本活动包括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和存储。当前知识管理中的问题是:如何把信息以统一的方式组织并避免对同一知识的不同描述影响理解和共享?如何提高计算机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并利用有组织的信息获取知识?

引入本体与知识管理结合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本体源自哲学的概念。Gruber给出目前非常流行的本体定义:本体是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本体提供了目标世界的公共词汇,为信息的描述和交换提供适当的数据结构。本体最大好处是明确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中引入本体,使知识对象化,必定会给知识的集成和重用带来益处,而且可以使与之匹配的知识对象的关系和属性得到完整和清晰的描述,通过这些,用户可以获取更适合自己的知识。

2基于本体的教学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本体是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有效方式,对于具体的项目而涉及的工作包括概念定义和资源组织2个方面。每个概念的定义要包括它的含义、子概念、父概念、每个类的实例概念问的各种关联、概念与外部资源的关联。该框架分为知识收集及获取、知识检索和知识推理3个部分,具体关系如图1所示。

1)知识收集及获取。知识的收集及获取的首要任务是要将有用的信息资源结合进知识管理系统中,并与本体方法论相结合,将信息通过本体构建工具转化为用本体语言描述的知识,放入本体库中。此系统的目标用户有2类,一类是资源的使用者(学生或者教师),另一类是资源的加工者。收集和获取的信息资源是指对教学有帮助的课件、试题、音视频等资料,在本体中对教育资源分类遵循的是Lom元数据标准等。

2)知识检索。目前的应用系统中由于其数据库不是建立在能够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和实例的领域模型的基础上,因此无法实现智能查询和信息推理。不同的组织和人员可能使用不同的词语表示同一个含义,因此查询系统对意义相同但用词不同的内容无法进行精确的检索,当对多个数据源进行查询时问题更明显。在基于本体的概念设计知识管理中由于具有统一的术语和概念,采用基于知识、语义上的检索匹配,在本体的帮助下从本体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解决语义异构的问题,在教师和学生查询具体资源时能够减少对冗繁数据筛选的时间,也能够提高信息检索的精确性。

3)知识推理。推理使用推理机能够对初始本体进行处理,通过自定义规则或者内在规则,能获得原有本体隐含的没有直接定义的知识。推理机不仅能对本体语言内在的各种关系进行计算,而且支持自定义规则推理。自定义规则定义更加丰富,可以包括反映现实世界的某种传递或逆反关系等,实现对知识模型更灵活的操作。比如放入一个新的教学资源,推理机就能够对其进行推理,从而得知其具体所属类及定义。

简述学前教育的含义篇8

跨学科课程设计师。曾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天象馆任科学老师和天象解说员。本科于美国主修小学教育和早期教育专业,辅修跨文化研究

我是从2014年上半年开始关注“创客”及“创客教育”的。那时我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很少能看到国内关于创客空间或创客教育机构的文字,只有在各大英文创客教育网站上瞎逛,并厚着脸皮进了一个又一个创客教育群,开始接受创客精神的洗礼。自从李克强总理今年1月参观了深圳的柴火创客空间,并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八个字写进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忽如一夜春风来,我的朋友圈中关于创客的报道如千万梨花绽放。一夜之间,各大媒体的报道中,“创客”一词摇身变为“创业”的代名词。我猜想这种“新常态”除了与政府政策推动有直接关系外,也可能与我们的语言有着间接的关系。毕竟“创客”和“创业”两个词的中文字面同根,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而英文中的maker、tinker就很难让人立即联想到entrepreneur或start-up。

想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追根溯源为“创客”一词正名。语言这东西本身就是很私人的,是基于文化圈的(比如北方的你觉得“粽子应该是甜的”,而南方的我觉得“粽子本来就是咸的”),并且是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比如我和我爷爷对“苹果”一词的理解就有天壤之别)。我决定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刚刚受了两个小小的刺激:一是在一个创客教育群里看到几位老师在聊是否坚持使用金属材质的创客套件,二是我在朋友圈里提了一下我最近在做创客教育的课程设计,一位朋友问我是不是针对想要创业的年轻人设计课程。在大家大谈创客教育时,我很想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说说我们饱含满腔热血做创客教育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于“创”

正在写这一段的时候,看到群里面创客老师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探讨“创客”中“创”的含义。很有意思的讨论,可对于我来说,从英文到中文追根溯源究其本意到底是“创意”还是“创造”,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必须明白我希望赋予“创”这个字什么样的含义。这会直接影响到我的课程设计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细节。比如,我如果希望赋予“创”这个字“创意”的意思,那我会去反思:我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引导我的学生转变惯性思维,帮助他们孵化打破体制的真创意呢?如果我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让学生跟着我亦步亦趋地模仿,那我在自己的教学语言中,有没有真正体现出我尊重学生的创意,并要努力帮助他们将创意转变为现实呢?

同样,如果我想要赋予“创”字“创造”的含义,那我会进一步思考什么才能够称得上是创造。学生依照说明书或教学视频给出的步骤,制作出了一辆一模一样的火星探测车,这算得上是创造吗?如果算得上,那我这节课和美术老师教的手工课之间的区别在哪里?仅在于学生作品的酷炫程度不同吗?我在给学生们布置动手制作任务时,我使用的教学语言是否给学生过多的限制,或者任务定义得太过模糊,以致阻碍到学生们主动创造的积极性了呢?

除了“创意”和“创造”,我其实还希望能够赋予“创”字“创建”的含义。创建什么?创建联系。在一步步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我需要反思:我给学生们设计的每一次动手创造的活动,能否真正帮助他们创建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他们对自己所处世界的好奇,以及对生活细节探究式的关注?我需要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对某个知识点的讲解到底是采用了“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还是采用了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法,即用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主动创建他们在动手探索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重建或深化对此知识点的理解。

关于“客”

大家在说“创客”时,好像都会直接忽略掉“客”字的含义。可能是觉得“客”字仅指“做什么的人”,没啥特别深刻的意蕴吧。钻牛角尖的我会很在意“客”的含义,因为在我心目中,“人”虽只有两笔,却是一个很有深意的字。我认为只有把“人”这个字理解好,我们才可能做得好教育。说实话,如果你对科技比对“人”更感兴趣的话,你可能只适合当一个安静的创客,却很难成为一位优秀的创客教育者。我目前接触到的创客教育课程几乎都以科技产品为核心:3D打印机、乐高机器人、可视化编程、makeBlock、arduino、Raspberrypi、littleBits……所以一说到创客教育,就给人特别高大上的感觉,让人不禁心生向往。可我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教育创客群里面大家分享的创客空间与创客教育机构的文章中,都会附上很多炫酷的科技产品和智能玩具的图片,而我对这些好像一直都不太热衷,我反而会去追问:玩这些炫酷科技产品的“人”在哪里?我会去关心,这门创客教育课程“人”在整个动手制作的过程中的思考到底体现在哪里。我会很想知道,这节创客课有没有真正启发“人”去思考自己与科技、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关于“教育”

别以为创客教育听起来很潮,就一定很科学、很先进。其实如果你不懂教育,很有可能会把高大上的创客教育做成传统的授受主义(instructionism)。不相信吗?我这就打开我手边的《剑桥学习科学手册》(theCambridgeHandbookofLearningsciences)翻到第一章,一起复习一下授受主义的几大特点。

知识是有关世界的事实以及问题解决的程序集合。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将这些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传授给学生。当人们拥有了大量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时,就被认为是受到了教育。

教师是大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持有者,他们的工作就是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

首先,应先教授一些较为简单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再教授一些较为复杂的知识。“简单”、“复杂”的定义,以及学习内容的顺序,通常是根据教师、教科书作者,或者是数学家、科学家、历史学家等专家的研究决定的,并非根据学生实际上如何学习而定的。

检验学校教育成功与否的方法,是测试学生获得了多少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逐条看过去,你是不是觉得每一条都很熟悉?你在你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的每一节课中是不是都能找到以上每一条的影子?

你告诉我,你的课程能够培养孩子深度思考的能力。但我深知,只有当学习者清楚在真实世界和实际情况中如何运用你所教的东西时,你所教的陈述性或程序性知识才能称得上是有用的知识。你的课程设计中如果仅体现了教师需要教哪些知识点,而没有一点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已掌握的先验知识的预评,没有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正在形成的观点,没有让学生反思与分析自己的认知阶段的教学环节,没有给学生任何练习知识迁移的机会,你真的很难说服我相信,你是真懂如何培养孩子深度思考的能力。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不甘心用新瓶装旧酒的方式来做创客教育,我想我们首先必须踏踏实实地学习支撑创客教育的建造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onism)的深刻含义,即学习者通过在动手制作可分享的作品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来学习(注:建造主义学习理论与我们熟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onstructivism有区别)。我们要清楚一点,其实创客教育中使用的教学用具的基本属性是“能够帮助思考的物体”。不论是所谓高科技的金属套件,还是低科技的塑料或木质套件,我们使用这些教学用具的动机应该是,希望其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学习者的思考,而不应利用它们来提高自己教育的“逼格”。教育的“逼格”是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的。如果教学细节没有做到位,即使你使用再高大上的教学用具,或从常青藤名校引进再赫赫有名的课程体系,你所做的教育在我看来还是很低级。我说这些,并非企图否定你所做的一切努力,我只是期待你在教育上能有更高的追求。因为我相信,你如果看准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就一定能把创客教育做得更好,你的努力会让更多的孩子——这个世界的未来——受益。当然,如果你优先考虑的是如何能够吸引更多家长和校方的眼球和尽快抢占市场的话,那你确实应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把产品设计得更加炫酷上面。

今天在读inventtoLearn:making,tinkering,andengineeringintheClassroom一书时,读到美国教育家安吉娄?帕特雷在一个世纪前曾说的一句话“游戏室和游戏,动物和植物,木头和钉子,应当同文字和语言肩并肩坐一起”。这句话让我回想起前几天群里面老师们关于创客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之间对立性的讨论。和安吉娄?帕特雷一样,我也认为“木头和钉子”和“文字和语言”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们应该是能够并肩作战的好战友。我了解到,现在有不少创客教育培训机构已经成功打入体制内,为学生们提供机器人、可视化编程等拓展课程,很为他们感到开心。但我还是觉得,如果学校真的有心改革,仅仅做拓展课程是不够的。就像我之前一直在强调的,支撑创客教育的学习认知理论是建造主义,即通过动手制作可分享的作品来学习,这种学习理念应该被积极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比如可以让学生试着用可视化编程解决某个数学应用题,或使用多媒体制作软件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或利用指定创客套件阐释某个物理原理……目前,体制内教育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参与方式以及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几个方面都太单一,一直饱受诟病。与其绞尽脑汁地想着如何和体制内教育争夺孩子们的时间,不如多花点精力思考如何能够利用我们擅长的动手制作和东敲西打(makingandtinkering)帮助完善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如果我们梦想推动更深入的教育创新,我们不仅要把信息技术老师培养成为创客教育者,还要想办法去影响文化课老师甚至学校领导,努力把他们也变成创客教育者。因为想要培养大量的变革者(change-makers),需要真正的教育创新,而真正的教育创新则需要更多的教育变革者(educatorchange-makers)。

创客教育不应该被狭隘地理解成一门技术教育或学科教育。虽然很多人会把创客教育同科技教育混为一谈,但我们这些真正想把创客教育做好的人心里必须清楚,科技教育不应该被视作创客教育的终极目标。创客是一种让学习者通过在动手制作可分享的作品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理念;创客是一种享受与人分享、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全身心投入游戏的生活方式;创客是一种对生活充满超出常人的好奇和对细节有着探究式的关注的人生。我们选择做创客教育,不应只是因为总理最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们选择做创客教育,是因为我们真的相信,这是一种充满感染力的、能够帮助孩子们构建促进智力发展的深层知识的学习方式。我们选择做创客教育,是因为我们希望教育可以让学生站在新的点上看见无限的可能,并能够在无限可能的点上看见最好的可能。

简述学前教育的含义篇9

一、指导学生做好“标、增、注”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有效性,应该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标、增、注。标:用各种符号来表示知识所要掌握的程度。把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词,重要的段落,用各种符号标出。增:对于书上的难以理解的地方予以极其简要的文字说明。如红细胞两面凹的原因,教材上没有解释,学生可把它增补在书本上。注:对于教材个别地方必须“前挪”或“后错”才能说明问题的,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如淋巴循环的作用中脂肪之运输,此节教材没讲,但在消化系统中营养成分的吸收部分讲到,可把它批注在旁?这些方法一般用在随教师讲解的读书活动中。

二、揭示隐含未显内容,引导阅读所谓隐含未显内容,即课文中无文字说明,而在插图中隐含、不易被学生发现的内容。例如:1?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图中,隐含着分裂间期经历的时间比裂期长的问题;2?光合作用过程图解,隐含着光合作用释放氧均来自反应物的水,葡萄糖中的6个碳均来自反应物的二氧化碳,暗反应的卡尔文循环将循环6圈;3?豌豆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图谱中,隐含着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及新组合性状占个体总数的百分率的问题。这些隐含未显内容是学生理解问题、完成习题的障碍。所以,需教师正确并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阅读,使隐含内容外显化,学生悟出了书本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专题阅读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让学生阅读。以染色体为例,教材上出现过多次,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1?染色体的形态、数目;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与dna的关系;3?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状态;4?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5?染色体的传递规律;6?染色体变异与单倍体、多倍体。专题性阅读,目的在于使分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网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重视设问,激发阅读兴趣教师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重点、难点的需要,抓住那些牵一线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编写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启动学生思维。如在学习《性别决定》时,可先向学生提问:“同样是受精的卵细胞,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则发育成雄性个体?同是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人体,为什么会男女有别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既动眼,又动脑,主动获取知识,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五、利用插图,对应阅读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往往忽略。

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例如:1?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插图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由结构特点谈dna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讲授细胞膜结构、线粒体结构等都可运用这样的方法;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插图与文字内容对应阅读,辨认分裂期。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加记忆的深刻性。学生在考试时遇到文字题,图马上呈现在脑子里,帮助回忆、表达,遇到填图题更容易填注。要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阅读课本,养成有图必用的习惯。

简述学前教育的含义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想品德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政策教育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数学教学并非是纯然数学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授之以法、传之以道。如将数学知识与多种思想教育相互渗透,巧妙结合,必将相得益彰,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实例来说明数学教学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政策教育。

1、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教育是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科教师都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义务,数学教师可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合理地穿插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德育教育。在课堂的引入、讲题等教学环节中,可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悠久历史,宣传我国数学家们杰出的数学成就,让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也可讲述数学家们严谨治学、刻苦钻研、不畏艰险、追求真理的故事,培养学生科学献身精神及高尚情操。

例如,在讲解“二项式定理”一节中,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此定理之后,我对学生作了如下介绍:“同学们,我们刚才领略了此定理的复杂证明过程,该定理在数学领域中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南宋时期著明数学家杨辉第一次提出了介绍这个定理的‘杨辉三角形’,它比与此相同的‘帕斯卡三角形’早四百年。可见,在古代,我国数学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这样就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又如,在讲解一道化简题后,我说:“本来原式很复杂,但通过约分、抵消等变形,使之化为最简单的形式。由此我想到了我们这个班级,如果个别同学不努力维护班级荣誉,总是拖班级下水,那么势必会削弱我们班级的整体力量。”这样使学生受到了集体主义教育。

再如,学生在做一道复杂的计算题时,感到很费解,不愿做下去,于是我就这样讲:“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我们国家争了光,他耗费了十年心血,仅演算纸就有十多麻袋啊!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这样就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数学中的德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它是我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数学应用并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它包含了许多辩证法。数学教师应吃透教材,从数学知识中挖掘出辩证法来,将辩证唯物主义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例如,求导与求微是可以看作逆运算的,它们具有对立性;导数又可看作两个变量的微分,因此,它们又具有统一性。这符合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在讲述数列极限概念之后,可介绍:极限的过程是一个从近似到准确的过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符合辩证法中的质量互变规律。

在讲述直线方程之后,可归纳:从直线方程的四种特殊形式到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到一般方程的应用举例,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这是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体现。

数学教师应该紧扣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便更好地理解各内容之问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政治政策思想教育。作为当代社会主义的青年学生,应该懂得国家的大政方针。数学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学生宣传我国的方针、政策,从而使学生能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学习目地,端正学习态度,以便今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例如,在讲完一道三角化简题后,我说:“此题本来相当复杂,但化简后,式子精炼、简捷,这正如我们的人事改革一样,只有精简机构,优化组成,才能增强活力,提高效率。”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了解了我国的人事改革。

又如,在讲述等比数列的应用时,我曾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2000年我国人口有12.5亿,人均耕地面积为1亩,若人口年增长率为2%,问到205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多少?人均耕地面积多少?(假设我国耕地面积始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