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57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篇1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软骨基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印度豪猪蛋白;小鼠

experimentalStudyonthetemporomandibularJointCartilagematrixandtheexpressionofihhinnewbornRatsbyimmunohistochemicaltechnique

SHaoXiang,CHenHou-huang,CHenDa,maYu-huan,ZHenGwen-wei,YeHong-zhi,LiXi-hai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molecularmechanismofthedevelopmentoftemporomandibular

joint.methods:HeadsoffiveBaLB/Cnewlybornratsweretaken,fixed,decalcified,dehydratedandembedded.immunohistochemicaltechniquewasusedtodetecttheexpressionsofCollagenⅡ(ColⅡ),CollagenⅠ

(ColⅠ),aggrecanandihh.Results:inthetemporomandibularjointdisk,theexpressionsofColⅠandColⅡ

werepositive,theexpressionofihhwasstronglypositiveandaggrecanhadnoobviousexpression;whileincondylarcartilage,theexpressionofColⅡwaspositive,theexpressionofaggrecanwasstronglypositive,andihhandColⅠhadalittleexpression.Conclusion:ColⅡ,ColⅠ,aggrecanandihhhavenormalexpressions,playinganimportantrolein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hetemporomandibularjoint.

【Keywords】temporomandibularjoint;cartilagematrix;immunohistochemicaltechnique;ihh;mouse

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joint,tmJ)由下颌骨的下颌头关节面、颞骨的下颌窝和关节结节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以及将关节腔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关节盘组成[1],多种因素参与影响颞下颌关节的生长发育[2-3],了解颞下颌关节的生长发育过程,对深入研究颌面部畸形的发病机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小鼠的颞下颌关节基本结构与人相似,但下颌骨升支端有髁状突、喙突与角突,其中只有髁状突参与构成颞下颌关节。目前,颞下颌关节的结构和功能已有系统的描述,但其发育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待深入研究[4-5]。因此,本研究以新生乳鼠颞下颌关节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小鼠发育过程中颞下颌关节软骨基质与印度豪猪蛋白(ihh)的表达变化,为揭示颞下颌关节发育机制提供新的

途径。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BaLB/C新生乳鼠5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购买雌性孕鼠生产,动物合格证号:SCXK(沪)字第2012-0002号。实验室室温恒定(22±1)℃,湿度(56±5)%,紫外线定期消毒,自由摄食饮水,给予质量分数为0.3%的钠饮食。

1.2试剂和仪器磷酸盐缓冲液(pBS,pH=7.4,美国Hyclone公司);ihh(1∶200;ab39634)、ColⅡ(1∶200;ab53047)、ColⅠ(1∶500;ab34710)和蛋白聚糖(aggrecan)(1∶500;ab36861)抗体(美国abcam公司);枸橼酸盐缓冲液(pH=6.0,美国Sigma公司);山羊血清,通用型二步法检测试剂盒(含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去离子水和多聚辣根酶标记羊抗兔igG即二抗)以及DaB显色试剂盒(美国thermoFisherScientific公司);光学显微镜(德国徕卡公司);石蜡切片机(德国徕卡公司);生物组织石蜡包埋机(孝感亚光医用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1.3取材空气栓塞法处死新生乳鼠,立即放入pBS中,取下头部置于质量分数为4%的多聚甲醛4℃固定24h,Kristense液脱钙1周,常规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备用。

1.4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染色室温下石蜡组织切片,二甲苯脱蜡,梯度乙醇脱水,将切片放入

10mol・L-1枸橼酸盐缓冲液(pH=6.0)的电炉锅内,锅内的水沸腾开始计时20min,进行抗原修复,然后自然冷却到室温。山羊血清(1∶10)封闭非特异性染色,室温孵育15min;然后分别加入一抗ColⅠ(1∶500)、ColⅡ(1∶200)、aggrecan(1∶500)和ihh(1∶200),pBS替代一抗作为阴性对照,4℃过夜;pBS洗涤后加入二抗(羊抗兔,1∶1000),37℃孵育20min,再按试剂盒的说明书,aBC复合物处理,DaB显色,封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颞下颌关节免疫组化染色的

形态。

1.5阳性细胞判断标准颞下颌关节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观察蛋白的分布、阳性强度和阳性率。按染色强度打分:-为无色,+为浅黄色,++为棕黄色,+++为棕褐色,染色强度需与背景色相对比。

2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定位明确,背景清晰,阳性颗粒清楚。ColⅡ在关节盘与髁状突软骨中均表达强阳性,aggrecan特异性表达于髁状突软骨中,ColⅠ在关节盘中表达阳性但是髁状突软骨中仅见少量表达,ihh在关节盘中表达强阳性、髁状突软骨表达明显较少。ColⅡ与aggrecan的表达位置强弱基本一致,ColⅠ与ihh的表达位置基本一致。见图1-图5。

3讨论

软骨基质主要由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构成,具有缓解关节应力,维持关节周围组织拉伸性能的作用。ColⅠ和ColⅡ是颞下颌关节中最主要的胶原蛋白,它们通过聚集分子形成关节盘、髁状突以及关节窝。aggrecan是最主要的蛋白多糖,以聚合体的形式存在,被包绕在胶原纤维间基质内,维持胶质网状结构充盈且具有高度弹性,也是软骨形成和骨骼发育的基本物质。蛋白聚糖与透明质酸结合形成复合物,游离于关节液中,形成高度的粘弹性,对关节软骨起着减震和等机械保护作用[6]。

在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髁状突的生长方式属于软骨内成骨,软骨内成骨始于增殖层内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前体软骨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再逐渐成熟分化为前肥大软骨细胞和肥大软骨细胞,软骨基质由Ⅱ型胶原转变为X型

胶原,之后新生血管长入,肥大软骨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部分矿化的软骨逐渐被骨替代。

ihh是豪猪蛋白家族的一员,在颞下颌关节髁状突的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髁状突生长、软骨的表型、软骨祖细胞的功能有关,同时是关节盘和关节腔形成的必要条件。胚胎发育早期,ihh在颞下颌关节髁状突内已经有较强表达,ihh受体及其效应基因Gli1、Gli2和Gli3的表达范围已达髁状突外层的多形软骨细胞层和关节盘原基。在新生小鼠颞下颌关节的软骨和软骨膜中,ihh基因显著表达[7],这与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一致。ihh基因敲除小鼠的髁突组织不能正常生长,结构紊乱,表现为细胞的增殖速率显著降低,具有增殖和分化功能的间充质细胞数量减少,软骨细胞的数量不足以维持髁突软骨的正常生长。同时,新生小鼠髁状突软骨内ihh缺乏的同时伴随着ColⅠ、ColⅡ和aggrecan表达改变,最终导致髁状突表面纤维软骨的特性改变[8]。

实验表明,ColⅡ和aggrecan同时在髁状突软骨中高表达,ColⅠ主要在关节盘中表达,关节盘主要成分为纤维软骨,ColⅠ为纤维软骨所独有,可能是因为在颞下颌关节形成和发育过程中,ColⅠ

具有维持骨结构的完整及骨生物力学特性,而ColⅡ和aggrecan则通过构成软骨基质,促进软骨细胞的分化,从而促进软骨的形成及骨骼发育。ihh在新生乳鼠颞下颌关节的关节盘和髁状突中均有表达,可能因其在维持关节盘骨生物学特性、促进髁状突软骨发育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了乳鼠发育期颞下颌关节各部位ihh、ColⅡ、ColⅠ和aggrecan的表达变化,指标定位准确直观,且操作简便,实验费用低,具有同类实验其他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

目前,影响颞下颌关节发育的因素尚未完全探明,如调控颞下颌关节组织间相互关系的信号分子的类型、关节盘形成过程对关节窝的影响等。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尝试运用实验胚胎学或者使用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进行研究,进一步阐明颞下颌关节发育的细胞和分子学机制。

4参考文献

[1]wangY,LiuC,RohrJ,etal.tissueinteractionisrequiredforglenoidfossadevelopmentduringtemporomandibularjointformation[J].DevDyn,2011,240(11):2466-2473.

[2]LiX,LiuH,GuS,etal.ReplacingShox2withhumanSHoXleadstocongenitaldiscdegenerationofthe

temporomandibularjointinmice[J].CelltissueRes,2014,355(2):345-354.

[3]LiX,Liangw,YeH,etal.overexpressionofindianhedgehogpartiallyrescuesshortstaturehomeobox2-overexpression-associatedcongenitaldysplasiaofthetemporomandibularjointinmice[J].molmedRep,2015,12(3):4157-4164.

[4]GuS,wuw,LiuC,etal.BmpRiamediatedsignalingisessentialfortemporomandibularjointdevelopmentinmice[J].pLoSone,2014,9(8):e101000.

[5]wuY,GongZ,LiJ,etal.thepilotstudyoffibrinwithtemporomandibularjointderivedsynovialstemcellsinrepairingtmJdiscperforation[J].BiomedResint,2014:454021.

[6]aspberga.thedifferentrolesofaggrecaninteractiondomains[J].JHistochemCytochem,2012,60(12):987-996.

[7]HintonRJ,Serranom,SoS.Differentialgeneexpressionintheperichondriumandcartilageoftheneonatalmousetemporomandibularjoint[J].orthodCraniofacRes,2009,12(3):168-177.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篇2

关键词:免疫组化技术 病理组织切片制作应用价值

在疾病临床诊断中,病理组织检查是十分常见的手段且涉及范围广泛。目前阶段,现代医学技术取得了理想发展成就,而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组织检查中也得到了普遍应用,使得病理组织诊断水平显著提高[1]。所谓免疫组化技术也被称作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经常被应用在现代生物学与医学中,于组织细胞原位中用标记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在免疫反应与组织化学呈色反应的作用下,可定性定量地测定相对应的抗体与抗原。而且,免疫组化技术各环节紧密相连,即便任一环节发生问题都会影响制片质量,不利于临床病理组织诊断结果准确性的提高,所以需在制片中对制片质量进行合理化控制。基于此,文章将免疫组化技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其在病理组织切片制作中的应用价值,希望有所帮助。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病理组织标本6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对照组乳腺组织标本14例,宫颈组织标本16例;患者平均年龄(42.93±5.54)岁。试验组乳腺组织标本15例,宫颈组织标本15例;患者平均年龄(42.75±5.6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在材料与设备方面,将试剂选择为甲醛、硫酸铝、二甲苯、苏木精、无水乙醇、石蜡、碘酸钠和免疫组化试剂[2]。而在仪器选用方面则选择包埋机、全自动脱水机、轮转式半自动组织切片机与组织摊片机等等。科室根据具体程序完成设备的招标购买,通过图像分析仪器与电热鼓风干燥恒温烤箱的应用完成制作任务。⑴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制作:(1)在组织标本离体以后的0.5h之内固定处理,在固定液内部放置组织标本,或在低温条件下储存。随后,在浓度为10%的中性缓冲甲醛溶液内放置组织标本,将时间控制在8~24h并进行固定处理;(2)借助热修复方法抗原修复固定处理后的标本,通过热效应引导抗原。抗原修复的温度不允许低于100℃,而修复液的pH值在7.5~8.5,修复时间在3~15min[3];(3)根据基本操作步骤对病理组织切片进行制作,确保脱蜡时间、使用试剂充足,且试剂均匀增加,其面积应超过切片组织的0.05~0.35cm,以免产生边缘效应。⑵试验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制作:(1)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常规脱蜡切片,并在浓度3%的双氧水中放入组织标本浸泡20min,并使用磷酸盐缓冲液冲洗组织切片,次数是3次,每次冲洗时间5min;(2)在高压锅内盛入1000mL的柠檬酸缓冲液,加热到沸腾,将做好标记的切片放入溶液,加盖加压修复,切片主要包括雌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p16、Ki-67以及孕激素受体抗体,随后对溶液继续加热3min,各切片需滴加一抗,放置在温度为4℃的冰箱内过夜孵育[4];(3)使用磷酸盐缓冲液冲洗切片三次,pH数值为7.4,每次冲洗5min;(4)在室温条件下,于组织切片上滴加二抗,孵育时间15min,随后使用磷酸盐缓冲剂冲洗三次组织切片,每次冲洗时间5min;(5)在显色剂内放入组织切片,将显色时间控制在5~10min,使用苏木精染色和水洗处理,借助脱水透明中型树胶对组织切片进行封固处理[5]。

评价指标:比较两组制片效果及确诊率。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组织标本制片效果比较:试验组制片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组织标本制片效果比较(例)

两组确诊率比较:试验组确诊29例,确诊率96.67%,对照组22确诊73.33%,试验组确诊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所谓免疫组化技术具体指的就是在酶和底物相互作用下形成有色反应物,对组织或是细胞内抗原进行定位的技术,定位的准确性较高且可长时间保存标本,实际操作相对简单。在选择酶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其容易被检出且使用电镜或光镜进行观察[6]。与此同时,酶的反应物要稳定且不容易扩散,具有理想的定位效果。病理检查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因标本的固定时间缺乏规范性且组织脱水不达标,很容易影响试剂的浓度,不利于制片质量的提高,使得临床诊断难度显著增加。而利用免疫组化染色的主要原理就是酶的聚合物与二抗有效结合并形成多聚螯合物,通过与一抗的结合,使得抗原抗体信号显著增加,而且多聚物内部并不会产生链霉菌抗生素蛋白,也不存在背景染色的情况,直接提高了切片制作的效果[7]。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可以了解到,试验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后,在制片效果与确诊率方面的效果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说,较之于传统的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方法,免疫组化技术所制作的病理组织切片质量更高,有利于确诊率的提高。究其原因,采用此技术制片期间会对质量加以控制,为病理组织学检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帮助。

但仍需注意的是,在病理组织切片制作过程中始终存在一定的缺陷:(1)取材方面:病理组织切片制作的基础性环节就是取材,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标本为病变组织,且组织厚度不均匀,会对制片质量产生影响。若描述病变组织部位不合理或记载有误同样会对制片效果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在取材过程中一定要对组织标本体积加以确定并及时处理,以免因存储不合理而对标本造成污染,进而影响制片的质量[8]。(2)新鲜的组织标本要固定处理才可确保原有细胞具备固有形态,以免组织自溶,为此,在标本离体后应及时放入固定液并接受固定处理。染色试剂会对染色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在制作期间应结合临床需求做出选择。(3)病理组织切片染色期间,要强调染色工作路径,使得组织切片的染色效果达标,尽可能避免假阳性片或无色片情况的发生。而在抗原修复期间,染色剂的显色效果要理想,保证染色的效果与着色质量达标,增强组织切片的着色能力,制作质量达标的病理组织切片。而在比较抗原阳性和阴性试验中,还要对切片染色的时间给予关注,检验工作人员需遵循操作标准程序对制片加以规范,以免污染病理组织切片,以增强制片的质量。实际制作期间,还要管控免疫组化技术质量,以优化制片的质量,改善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效果,进一步推动疾病诊断工作的顺利开展。由此可见,开展临床检验期间,通过质量管控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能够增强组织切片制作效果,且提高了免疫分析工作的准确性,利于病理检验工作的有效落实。

总体来讲,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的过程中应用免疫组化病理技术,临床价值突出。在实际应用期间,通过质量管控方式的运用,使得制片质量提升,推进了病理检验诊断工作水平的改善,进而为临床诊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家梁,孔继光.免疫组化技术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1):195-197.

[2]弓玉祥,陈平圣,杨旻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套染paS在肾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与试验病理学杂志,2020,36(1):108-110.

[3]滑洋洋,龙安予,王玉.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22):132.

[4]王大鹏.快速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在前列腺穿刺组织冰冻切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8):27.

[5]杜桂清,王秋红,邓桂霞,等.胸腹水细胞块石蜡包埋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病理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健康大视野,2019,(11):10-11.

[6]李楣.免疫组化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管理在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1):208-209.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篇3

【关键词】肿瘤;免疫组化法;活检穿刺法;病理诊断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017

肿瘤是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无论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早期临床症状均不典型,尤其是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在中晚期才能确诊,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影响了患者的预后[1]。因此,对于早期肿瘤的诊断是目前临床所关注的一大重点。目前早期肿瘤尚缺乏理想的诊断方案,常规方案包括Ct、超声弹性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但此类方案的漏诊、误诊率较高[2]。病理诊断作为肿瘤诊断的重要检测标准,虽然具有准确度高的特点,但具有一定损伤性,患者体验较差,此外,对于病理诊断中的不同技术应用价值尚存在争议。一般的病理检验多以活检穿刺诊断为主,该方案虽然能够确定疾病类型及分期,但患者体验较差[3]。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免疫组化技术融入了抗原修复、敏感检测及自动免疫染色系统,不但提高了诊断准确率,更改善了检查体验。本文就免疫组化法用于肿瘤患者病理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112例肿瘤患者,男61例,女51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3.9±11.4)岁;肺癌22例,肝癌37例,转移性肿瘤51例,血管瘤2例。根据病理诊断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穿刺活检法进行诊断,根据影像学显示的病灶部位进行穿刺,超声下取出组织进行活检,与标准组织进行对比。

1.2.2观察组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诊断,主要试剂包括脱水剂、固定剂、蒸馏水、透明液、浸蜡液、树胶等。取患者0.2cm×1.0cm×2.0cm的1块组织置于甲醛溶液中充分浸泡2h,置于透明液1h,之后用脱水剂脱水1h,置于浸蜡液1h,埋于石蜡中常规切片,层厚2μm,将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在37℃下置于3%过氧化氢溶液中孵育10min,蒸馏水冲洗3min,高压修复2min,pBS洗涤5min,常温孵育2h,pBS洗涤5min,加入UltrasenSitiveSp试剂,孵育后DBa显色,树胶封固。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对比两组检测结果,包括甲胎蛋白、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等,染色呈棕黄色为阳性,否则为阴性。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患者的诊断体验,主要包括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信任感3个维度,每个维度10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患者回答情况赋分0~10分,分值越高这说明患者对该检验方案的体验度越好,总分≥200分为满意。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阳性率对比观察组染色后细胞结构为变异型,甲胎蛋白及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异常表达48例,阳性率85.7%、满意度82.1%,对照组的阳性率50.0%、满意度57.1%,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患者体验对比诊断体验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心理顾虑、生理问题、信任感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免疫组化技术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肿瘤患者的诊断,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免疫组化技术诊断的准确率必须以可靠的免疫组化切片为基础,因此在诊断中要加强医生和技术人员之间的协调性,确保免疫组化切片顺利完成,但由于技术仍不够成熟,目前免疫组化技术也不能排除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几率[4]。

为了提高诊断准确率,免疫组化法的使用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点:①固定,在对组织进行固定时要采用10%的甲醛固定液,能够更好、更长时间的固定组织,能够确保目标组织3个月内具有稳定的阳性率[5];②烤片,在烤片过程中要注意温度的把握,通常在65℃左右的恒温箱中进行加热烤片,但要避免温度过高;③修复,对目标组织进行抗原修复的时间应该控制在8min,然后让切片自然冷却并染色;④染色,既要对组织进行反复染色,又要避免染色过深影响观察。而免疫组化法的基本机制依赖于酶促反应,主要是通过酶联反应来使过氧化物酶形成有颜色的复合物,但是由于肿瘤类型较多,不同组织标本也存在抗原含量的差异,因此显色时间不同[6],要充分显色才能便于准确观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染色后细胞结构为变异型,甲胎蛋白及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异常表达48例,阳性率85.7%、满意度82.1%,显著优于对照组的阳性率50.0%、满意度57.1%(p

综上所述,免疫组化法应用于肿瘤患者的病理诊断临床应用价值更高,患者体验度更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鲁波,任丽芳,李美平,等.双拼对照法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应用.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30(3):337-338.

[2]苏冬梅.探讨消除免疫组织化学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诊断病理学杂志,2013,20(2):127.

[3]吴丹桔.免疫组化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4(15):3428-3429.

[4]陈海玲,杨杰,牛多山.免疫组化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6):196-197.

[5]王红,王庆梅,蒋毅,等.扁桃体Burkitt淋巴瘤1例伴文献复习.安徽医药,2012,16(6):801-804.

[6]吴秉铨,刘彦仿.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76-483.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篇4

[关键词]麻疹及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评价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3(b)-140-02

为贯彻落实《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和《2010~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及《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实现2012年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的目标和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根据国家、省、济宁市统一部署,2010年9月11~30日曲阜市开展了麻疹及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此次强化免疫累计接种麻疹疫苗46594人次,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67015人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对象原则上为8月龄~6周岁儿童(2003年10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出生)。无论以往免疫史如何、是否患过麻疹、户口为本地还是外地、临时居住还是长期居住,凡无麻疹疫苗接种禁忌证的儿童一律在规定的时间内接种一针次麻疹疫苗。同时,对7~14周岁儿童(1995年10月1日~2003年9月30日)实施以麻疹疫苗为主的查漏补种工作,对未按照本省免疫程序完成3针次麻疹疫苗接种者或在过去2年省安排的强化免疫漏种者,一律再接种一针次麻疹疫苗。

1.1.2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对象原则上为所有0~4岁儿童(即2005年10月1日至现场接种之日期间出生),无论既往免疫史如何,不管其居住地与出生地,一律接种两轮脊灰疫苗,两轮间隔1个月以上。重点对象是接种史少于3次,尤其“零”剂次免疫的儿童。本次麻疹和脊灰强化免疫是免费、知情、自愿接种。

1.2强化免疫时间方法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时间为2010年9月11~30日;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分两轮开展,第一轮为2010年9月11~20日,第二轮为2010年10月11~20日。

2结果与分析

2.1强化免疫报告接种率

本市12个乡镇及市直和曲阜师范大学共14个接种单位共登记应种麻疹、脊灰两轮儿童分别47290、33836、34353人,实际接种46594、33444、33571人,报告接种率为98.53%、98.84%、97.72%(表1)。

2.2接种率快速评估

强化免疫工作结束后,市疾控中心组织人员按方案进行强化免疫快速评估。在全市选择2个乡镇、1个集贸市场、学校和托幼机构各1所,调查了151名儿童麻疹强化情况,其中应种148人,实种146人,接种率为98.65%;调查了120名儿童脊灰强化情况,应种117人,实种第一轮115人、第二轮114人,接种率分别为98.29%、97.43%(表2)。

2.3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

共报告接种反应3例,其中偶合反应1例,一般反应2例。未发生严重异常反应和接种事故,所有病例愈后良好。

3讨论

本次麻疹及脊灰疫苗强化免疫的组织实施:市卫生局联合教育局、财政局、发改委、药监局等部门制定了实施方案,市卫生局和市教育局分别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强化免疫工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麻疹和脊灰强化免疫宣传、技术培训,组织强化免疫接种实施、技术指导及督导检查,坚持疫苗和器械冷链运转,落实设置中、小学校临时接种站。

本次麻疹及脊灰强化免疫活动突出了6个到位:一是组织措施到位。卫生、教育、财政、发改、药监五部门联合发文,教育、卫生密切配合,疾控中心全力组织实施。二是领导到位。市政府、市人大及五部门领导亲自到一线接种点视察指导强化免疫工作。三是宣传发动到位。在电视台制作专题节目和打字幕进行宣传,制作宣传横幅100余幅,发放宣传单及其他宣传资料15万份营造良好氛围。四是技术培训到位。市、乡、村三级培训,严格临时接种点审批,确保技术、环境安全过关。五是后勤保障到位。严格冷链运转,确保供应疫苗和注射器质量、数量,车辆调度高效。六是督导和信息报告到位。疾控中心组织5个督导组包乡镇进行技术指导,固定专人汇总、统计分析强化免疫工作情况,及时上报各项信息。

本次麻疹及脊灰强化免疫活动从接种报告及快速评估报告情况来看,完全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本次实际接种麻疹46594人次,接种率达到98.52%,快速评估接种率达到98.65%;实际接种脊灰67015人次,接种率达到98.39%,快速评估接种率达到97.86%。本次强化免疫后不良反应仅3例,且均愈后良好,说明麻疹及脊灰疫苗是安全可靠、反应轻微、效果良好的预防制剂。综上情况,也反映本次强化免疫活动组织工作周密,技术指导得当,强化免疫工作顺利、圆满,完全达到《2010年麻疹及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工作目标要求。

本次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是继2008年大规模麻疹强化后又一次强化免疫,对于本市消除麻疹和保持无脊灰工作意义重大。近2年来,本市除个别输入性麻疹病例外,未发现本地出现新的病例,经过此次强化免疫,完全可以实现国家提出的2012年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的目标。本市亦连续多年开展脊灰免疫强化活动,多数儿童均多次脊灰强化免疫,对于保持无脊灰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麻疹及脊灰强化免疫活动成功开展的主要经验: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教育、卫生通力协作,是活动成功开展的保证。各级政府组织均成立了强化免疫领导小组,专门召开动员培训会议。严密的组织措施、详细的实施方案、逐级业务技术培训使每个参与强化免疫的人员掌握实施方案是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的关键。大规模宣传、拉网式摸底调查,尽可能掌握每一名目标儿童是活动成功基础。在实施过程中,各级开展强有力的督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活动成功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陶建华,胡国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阿拉尔市2004年实施麻疹强化免疫活动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5,7(8):93-94.

[2]曹玲生.安庆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效果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2):160.

[3]景明辉.邢台市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09,11:1374-1375.

[4]张建,王克安,杨志伟,等.群众性免疫运动的作用和效果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1997,3(3):97-101.

[5]訾维廉.当前麻疹防治工作的若干动向[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6,17(2):111-112.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篇5

关键词:生物电子显微学;农业高等院校;研究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152-02

电子显微镜是一种超微结构分析精密仪器,主要用于观察被检测样品的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特征变化的研究。随着电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农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园林、食品与药品、草业与环境等农学生命科学科的应用越加紧密[1]。在农业专业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中,可通过电子显微镜对动物和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生物膜、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微体、中心体、细胞骨架和细胞质内含物(如糖原、脂类、蛋白质),以及细菌的特殊结构;微生物超微结构如:菌体鞭毛、菌毛、芽孢、荚膜等结构、病毒的囊膜、衣壳、霉病菌菌丝和孢子等形态,以及化工材料的化学结构元素分析,含水样品、含油样品、放气样品、加热样品、冷冻样品进行观察工作。因此,在农业高等院校研究生教学中开设《生物电子显微镜技术课程》,可以有效地提升各学科整体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一、《生物电子显微学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1.《生物电子显微学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生物电子显微镜技术》理论课程2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电子显微镜的发展与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原理与制样、扫描电子显微镜原理与制样、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冷冻切片技术与冰冻蚀刻、酶电镜细胞化学技术、电镜放射自显影技术、生物大分子电镜超微细胞化学技术、电镜原位分子杂交技术。

2.《生物电子显微学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在实验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生物样品超薄切片技术、半薄切片技术、负染技术、细胞化学定位技术、扫描电镜临界点干燥技术、离子溅射技术、细胞冰冻蚀刻技术等样品制备方法,使学生能够学会运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动植物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二、生物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农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

1.免疫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在农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免疫电镜技术是免疫化学技术与电镜技术结合的产物,根据抗原抗体的高度特异性结合原理,用高电子密度的标记物(如:金、铁蛋白等)在超微结构水平上检测某些抗原性物质的定位、定性、半定量的一种方法[2]。目前免疫电镜技术主要包括酶免疫电镜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和免疫胶体金技术,此外还有抗体杂交技术、凝集素电镜标记技术和铁蛋白-抗铁蛋白电镜复合物技术。可用于农业作物抗旱、抗旱品种选育,品种间生长发育组织学特性表征抗原的定位分析;动物疾病微生物学鉴定、诊断和致病机制研究;动物组织胚胎发育,干细胞诱导发育研究,动物肿瘤的组织学诊断;林果品种发育结构特征等领域的科研研究。

2.冷冻切片技术与冰冻蚀刻在农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冷冻切片技术是利用液氮快速冷冻技术,在冷冻超薄切片机中进行冷冻切片。省去了传统的戊二醛/俄酸固定、乙醇脱水、丙酮置换等有机溶剂操作过程,避免了化学药剂的处理,样品结构、成分不发生变化,实现快速固定,快速制片、快速研究与诊断的能力,保持了细胞或组织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原始状态。冷冻蚀刻技术是利用物理冷冻断裂方法对生物样品组织细胞进行断裂和复型相结合的制备透射电镜样品技术,用透视型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或细胞器的内、外表面微细的三维结构或膜内微细结构分析的方法[3]。可用于动植物新鲜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生物大分子和某些元素在组织内分布、免疫抗原电镜标记、细胞酶活性标记、电镜放射自显影等细胞的化学和细胞成分的定量定性分析。

3.酶电镜细胞化学技术在农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是通过酶的特异性细胞化学反应来显示酶在细胞内的定位技术。一般先将酶原位固定在细胞内,再使它与特定的底物起反应,底物的分解物经过捕捉反应沉着于发生分解的原位上,最后使沉着物变为在电镜下可以看到的物质。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必须保存酶的活性不受破坏。目前能在电镜下定位的酶有三大类即水解酶、氧化还原酶和转移酶[4]。

电镜酶细胞化学技术可应用于农作物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品种选育、营养成分检测等方面研究;动物生长代谢机制、不同畜禽品种间组织细胞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机制差异;牛、羊等畜产品贮藏方法和无公害研究;动物超微解剖学、动物生理功能机制、动物发病机制、动物病原微生物形态、动物免疫学机制、动物药物作用机理、药物成分和结构等方面研究工作。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篇6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女性生殖道肿瘤应用价值

阴道、外阴、宫体和宫颈等是主要的女性生殖道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这些部位所引发的肿瘤其确诊是较为容易的但是由于某些肿瘤在形态学上具有相似的特征而且还有些肿瘤病变的良性和恶性难以判断而运用免疫标记对其进行诊断可以有效的降低误诊的几率免疫组化是一种应用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即抗原抗体反应其利用抗原与抗体相结合的特异性利用化学反应使得同位素、荧光素、金属离子和酶等用来对抗体进行标记的显色剂显色从而实现对蛋白质和多肽等组织细胞的内抗原的定量、定性和定位。

资料与方法

11年7~8月对某社区1名已婚女性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资料年龄~69岁按年龄将其分为个年龄段记录为a、B、、D四个组别其中66岁17人(9)分为D组。

方法:由妇科医生对后穹隆或宫颈进行刮片用95乙醇固定送病理科He常规染色操作运用巴氏V级分类法对其进行镜检诊断若查见癌细胞和查见可疑癌细胞的按阳性病例处理阳性病例在内膜和宫颈处取材送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结果

本次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的1名已婚女性中其检出阳性的概率8有1例切片查见为疑似癌细胞经活检证实均为良性病变其中1例判定为宫颈鳞癌9例判定为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例查见为癌细胞:其中有1例慢性宫颈炎和子宫内膜状腺癌;1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宫颈鳞癌;1例更年期子宫内膜和宫颈中度非典型增生见表1。

讨论

由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类型的特异性抗体逐渐显现使得多数疑难肿瘤得以确诊单纯依靠He染色对肿瘤进行病理诊断其中有5~1的病例难以依此做出肯定的形态学诊断但免疫组化在对未分化或低分化肿瘤进行鉴别和诊断时其准确率高达5~75因而免疫组织化学在女性生殖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

外阴是paget病常见病发部位。85的外阴paget病属性为原发性但也有一部分是由其他部位的恶性病变而导致在临床治疗中对外阴paget病原发或继发的属性判定是十分重要的多数研究表明若外阴paget病属性为原发性。其细胞表达为am5、ea和7若表达为pR、HeR-、GD-p-15、eR和aR则为阴性。外阴上皮内肿瘤可分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近9的外阴上皮内肿瘤为未分化型其病变与HpV感染相关而分化型与HpV感染没有关系后者与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密切相关而前者有可能是多灶性生殖道肿瘤。免疫组化p16和p5可对二者进行区分未分化型p5阴性弥漫性表达p16而分化型与之相反。

女性生殖道宫颈和大部分其他部位的肾管腺体的标记物多为D1D1在宫颈中肾管的残留大部分表达为腔缘阳性而其他类型的良性宫颈腺体病变极少呈类似表达。但是子宫内膜腺癌和宫颈虽然表达阳性的部位非腔缘但是依旧可呈D1表达可看出官颈腺癌D1表达呈阳性的特征并不能当作为中肾管诊断的依据。inhibin、valentine、aR和calretinin等也可以作为在恶性和良性中肾管病变以及中肾管腺体中的呈不同程度表达的标记物而mace、pR和eR一般呈阴性表达。在对良性宫颈腺样病变进行中肾管来源确诊时最具价值的标记物为eR、valentine和Dl的组合在中肾管腺体中valentine和Dl呈阳性表达而eR呈阴性表达。

女性生殖道肿瘤的类型多种多样且形态学重叠多且复杂免疫组织化学在对这些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和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免疫组织化学在外科病理诊断中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常规He诊断在短期内依旧是无可替代的因而为了得到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在对肿瘤进行免疫标记和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评价时一定要与组织形态学相结合。而且目前免疫组化的抗体还未找到具有绝对性的特性因此免疫标记的选用要同时包含有阴性和阳性以帮助对肿瘤进行确诊。

伴随着抗体工程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应用于对女性生殖道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和诊断的免疫标记物越来越多相关医护人员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才能对免疫组化抗体彻底的掌握和应用才能对疾病的病理诊断做出科学合理正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孙大治,徐云庆,史蕾,等.新型免疫标记技术研究进展及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1,():76-78.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篇7

(一)目标人群。8月龄—14岁儿童;上述目标人群,无论既往麻疹免疫史及患病史如何,凡无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症的儿童,均接种1剂次(0.5毫升)麻疹疫苗。

(二)工作时间。

(三)工作指标。以县为单位,目标人群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

二、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领导与部门职责。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卫生厅、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和省食药监局等五部门转发卫生部等五部委《关于印发〈全国消除麻疹行动方案〉的通知》(卫疾控发〔2010〕515号)要求,明确职责和任务,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强化免疫活动。卫生部门要制订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加强技术指导与督导检查。

为加强消除麻疹工作,市卫生局成立了消除麻疹领导小组、专家技术指导组及消除麻疹办公室(设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地也应相应建立领导机制,成立消除麻疹专家技术指导组,指导消除麻疹工作的实施。

(二)人员培训、社会动员和宣传。各地要认真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强化免疫活动方案、接种现场实施、接种禁忌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风险沟通,督导和评价方法等。

各地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动员活动,与媒体密切协作,向公众宣传消除麻疹的策略和措施,使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与预防控制知识,以及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增强主动参与意识,为强化免疫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做好强化免疫活动的风险沟通和应对,加强对相关突发事件及舆情的监测。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提供强化免疫活动技术资料和供各地参考的宣传材料。

(三)目标人群摸底调查。各地要提前做好辖区内目标人群的摸底调查工作,全面掌握目标儿童人数。摸底调查时应重视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以及边远地区儿童,对发现未建卡、未完成常规免疫接种的儿童,应予以补建接种卡、接种证,并纳入常规免疫管理。

摸底调查人员应采取入户或通过学校、托幼机构等方式给家长发放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通知单,告知接种的时间和地点、接种时应携带接种证等事项,负责填写《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摸底与接种情况登记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卫生院负责对摸底登记结果进行核查、汇总,填写《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应种与实际接种情况汇总统计表》,根据摸底儿童数、接种点数,制定接种实施时间表,并将相关信息上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县级督导人员要对摸底调查质量进行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县(市)区重新开展摸底调查工作。

(四)物资准备与后勤保障。各地要做好强化免疫活动所需人员、物资(疫苗、注射器、急救药品和器材等)和经费保障。各地要在8月底前将强化免疫活动所需疫苗、注射器准备到位。疫苗的储存、运输要严格执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做好出入库记录。

(五)现场接种实施。强化免疫活动过程中,除已取得资质的接种单位外,各地还可根据地理条件、人口密度、摸底情况,在医疗机构、学校或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设置临时接种点,或采取巡回、入户接种等方式。

在农村或城市社区,根据人口数量设立巡回搜索组,在强化免疫活动集中接种的后期,分片包干负责搜索所辖区域的适龄儿童,并通知儿童到指定地点接种。

强化免疫活动现场接种点应有负责组织、预检登记、接种、不良反应处置的工作人员,现场工作人员数量要根据接种对象数量进行适当调整,做到接种对象核实、接种前告知、健康状况询问、规范接种和登记等各个环节均有专人负责。现场接种流程、操作技术及接种后剩余疫苗处理等,要严格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执行。学校等集体单位临时设置的接种点,更要严密组织、严格实施,防止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的发生。

预防接种要严格按照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症及其他暂缓接种的原则,强化免疫接种与最后一剂注射的减毒活疫苗间隔应在1个月以上。对于暂缓接种的儿童,应在本次强化免疫活动后的条件适宜时机及时予以补种。

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与处置

各地应当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工作。结合强化免疫特点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对方案,及时做好强化免疫活动中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置工作。对严重疑似异常接种反应遵照“先临床救治、后调查诊断”的原则,做到早期、正规、系统的治疗。麻疹疫苗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诊治原则参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应当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沟通解释工作。各地按照及时、公开、透明的原则,统一相关信息。

四、督导检查

各地应当做好强化免疫活动的督导。督导工作在强化免疫活动的准备、实施及评估阶段均应开展。强化免疫活动准备阶段重点督导各级的经费保障、宣传、培训、摸底登记、物资和接种现场的准备情况;现场实施阶段重点督导现场接种工作组织情况、安全注射情况、接种人员资质、知晓率等情况;后期评估阶段重点进行接种率快速调查,了解资料整理、汇总和报告质量等情况。

各地要组织安排好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专项活动,强化免疫期间要保证每个乡(街道)至少有一名县级督导人员。

市卫生局将组织对本次强化免疫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

五、评估验收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对本辖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摸底登记、家长知晓率和接种完成情况进行调查评估。接种率快速评估的重点为近年麻疹高发地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矿区、农牧场和常规免疫管理薄弱的地区。对评估接种率低于95%的单位,要认真分析原因,及时进行查漏补种,必要时重新开展,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接种率达到95%以上。

评估接种率时,以下儿童可不计入应种对象:接种禁忌症儿童;明确有2剂次既往麻疹疫苗接种史或麻疹患病史,且家长不同意接种的儿童。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篇8

【关键词】西双版纳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免疫组化;影响

doi:10.14033/ki.cfmr.2017.2.0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02-0053-02

病理诊断的金标准发展至今,其辅助手段也随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如免疫组化就是最好的辅助手段,但免疫组化很娇嫩,对地域的要求因海拔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地域控制时间的长短,不断提高其质量,使它更好地为诊断服务[1]。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原理是对组织切片或细胞标本中的某些化学成分进行原位的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的技术[2]。已有研究表明:修复液的温度和作用时间对修复效果有决定性的作用,温度越高修复时间越短,在昆明地区(海拔为1800m左右)修复时间为30min,但在低海拔地区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就只为21min[3]。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地气候

本实验在海拔550m、大气压为94.29kpa、水沸点97℃~98℃、西双版纳景洪市进行。西双版纳位于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最高海拔2429.7m,最低海拔477m,相对高差1952.7m。是世界上北回归线附近保存最为完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景洪市属于低海拔(约500m),年平均气温(18℃~21℃)高,湿润(年降雨1100~1900mm)的地区,笔者率先在西双版纳州成功开展了第1例免疫组化,并通过笔者所在科2013年至今开展的200多例免疫组化结果对照,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

1.2材料

10%中性甲醛固定,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组织分别为鼻咽鳞状细胞癌、甲状腺状癌、胃神经内分泌癌、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各蜡块分别切片5μm,按照免疫组化步骤(elivision法,试剂来源于Dakota公司)。

1.3免疫组化操作过程

(1)石蜡涂片脱蜡和水化后,用pBS(pH714)冲洗3次,每次3min。(2)根据每一种抗体的要求,对组织抗原进行相应的修复。(3)每张涂片加50μl3%过氧化氢溶液,室温下孵育10min,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pBS冲洗3次,每次3min。(4)每张涂片根据需要加50μl的第一抗体(如CD20、CD3、CD45Ro、CD45RB、tdt,mpo、CD5、CD56、CD79a、CD43、CD5、CD10),室温下孵育60min。(5)除去pBS液,每张涂片加50μl聚合物(polymerenhancer),室温下孵育20min,pBS冲洗3次,每次3min。(6)除去pBS液,每张涂片加50μl酶标抗鼠/兔聚合物(polymerizedHRp-antims/RbigG),室温下孵育30minpBS冲洗3次,每次3min。(7)除去pBS液,每张涂片加50μl新鲜配制的DaB或aeC溶液,显微镜下观察3~10min。(8)自来水冲洗,苏木紫复染,盐酸分化,自来水冲洗,pBS返蓝。(9)涂片经过梯度酒精脱水干燥,用Dae显色,中性树胶封固。

2结果

修复时间20min时(此时间为Dakota公司在其他地区用的传统时间),组织着色,阳性结果不显著,背景清晰;修复时间19min时(比传统时间少1min)组织已经着色,阳性结果不肯定,背景清晰;修复时间21min时(比传统时间多1min),组织着色,阳性结果显著,背景清晰,而且组织无脱落,修复时间22min时(比传统时间多2min),组织着色,阳性结果显著,背景清晰,但组织已部分脱落,具体见表1。镜下表现如下,

图1:胃神经内分泌癌SYn免疫组化染色,pH9.0,1mmol/LeDta中煮沸30min,胞浆强阳性染色,部分区域组织脱落(×200)。图2: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CD20免疫组化染色,pH6.0,0.01mmol/L在柠檬酸修复液中高压煮沸20min,胞膜强阳性染色,背景清晰(×200),图3:鼻咽低分化鳞癌HCK免疫组化染色,pH6.0,0.11mmol/L柠檬酸修复液中煮沸20min,胞浆强阳性染色,部分区域组织脱落(×200),图4:甲状腺状癌免疫组化染色,pH6.0,0.01mmol/L在柠檬酸修复液中高压煮沸20min,胞膜强阳性染色,背景清晰(×200)。

3讨论

众所周知,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4]。免疫组化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即先将组织或细胞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提取出来,以其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去免疫小鼠等实验动物,制备特异性抗体,再用这种抗体(第一抗体)作为抗原去免疫动物制备第二抗体,并用某种酶(常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生物素等处理后再与前述抗原成分结合,将抗原放大,由于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是无色的,因此,还必须借助于组织化学方法将抗原抗体反应部位显示出来(常用显色DaB显示为棕黄色颗粒)[5]。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及呈色反应,显示细胞或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在显微镜下可清晰看见细胞内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产物,从而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原位确定某些化学成分的分布、含量[6]。组织或细胞中凡是能作抗原或半抗原的物质,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多糖、磷脂、受体、酶、激素、核酸及病原体等都可用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7]。抗原的修复通常有物理修复及化学修复,目前的国内根据不同的抗体主要的修复方法有:高温高压.胰酶修复、胃蛋白酶修复、eDta修复,免疫组化技术都要求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的[8]。随着精准医疗的理念,免疫组化也走进了大大小小的医院,成为诊断的好朋友。目前市场上的试剂很多,选择适合自己的很重要,也要根据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最佳方法。

本验结果显示,高温高压修复法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抗原修复方法,特别是对于标本数不是特别多的基层医院。只是要根据本地区的海拔不同有所不同,要找到适合时间才能有好的效果。在低海拔地区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就只为21min,可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梁英杰,张芬芬.我国病理技术六十年发展的现状和展望[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5,44(7):466-467.

[2]陈尚采,孙曼罗.临床病理组织与免疫组化诊断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90-94.

[3]张富琴.浅谈免疫组化染色中对照的设置[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3,20(7):447.

[4]孙艺斐,杨忠毅,张勇平,等.F-FeS在乳腺增生症患者体内摄取与病理免疫组化的关系[J].中国癌症杂志,2014,24(2):128-134.

[5]张世杰,郎振为,王欣欣,等.联合应用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和细胞角蛋白-19(CK-19)免疫组化检测在肝细胞肝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32(5):653-657.

[6]Li-FuLi,Zheng-Jiewei,HongSun,etal.abnormalβ-cateninimmunohistochemicalexpressionasaprognosticfactoringastriccancer:ameta-analysis[J].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2014,20(34):12313-12321.

[7]DanielleaVieira-Lopes,nadjaLpinheiro,armandoSales,etal.immunohistochemicalstudyofthedigestivetractofoligosarcushepsetus[J].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2013,19(12):1919-1929.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篇9

关键词: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新平县

中图分类号:X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2-0025-02

近年来,新平县在市场经济推动和科学养殖技术带动下,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畜禽适度规模养殖迅速发展,养殖经济效益显著,已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但随着地区间畜禽及畜产品产品交易频繁,种畜禽引入检疫监管难,养殖环境净化不彻底,动物免疫空白点存在,场地消毒没有形成常态化机制,总体养殖水平不高,生物隔离措施难落实,使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依然存在,畜禽疫病死亡和非疫病死亡时有发生,且呈上升之态势,如何规范处置病死畜禽,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多年从事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多次参与该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现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旨在与同行交流。

1新平县畜禽养殖概况

新平县辖2街道4镇6乡,人口为274005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21449人。全县有猪存栏100~299头的有131户,300~399头的18户、400~499头的有12户、500头以上的有15户;鸡、鸭存栏800只以上的有84户;羊存栏30~49只的有517户,50~99只的有647簟100~199只的有181户、200只以上的有63户;牛存栏50~99头的43户,100~199头的5户、200~299头的1户、300头以上的1户。2016年1~9月,完成肥猪出栏36.68万头、生猪存栏32.47万头;完成肉牛出栏3.29万头、存栏9.95万头;完成肉羊出栏6.58万只、存栏11.59万只;完成家禽出笼389.94万只,预计完成畜牧业现价产值8.56亿元。

2存在的问题

2.1政府部门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政策、资金、技术投入不足

目前新平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现状是在养殖密集乡(镇)没有组建无害化处理专业机构,无害化处理建设滞后,缺少焚烧炉、密封化尸池、固定处理场地、无害化处理规章制度、监督机制和经费保证,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不规范,公共卫生安全隐患大。

2.2科学养殖技术推广运用有待加强

畜禽良种化水平高,但养殖管理技术落后,动物疫病错综复杂,规模养殖发展缓慢,散养方式依然是养殖业的主流,先进养殖技术难以与养殖生产相对接,畜禽养殖过程全进全出、免疫、检疫、隔离、消毒等防疫技术措施难落实,使畜禽养殖疫病风险存在,畜禽死亡率升高,无害化处理数量增多,工作量加大。

2.3重大动物疫病发生隐患依然存存,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任务加重

政府部门每年都组织春秋两次猪瘟、牲畜w病、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禽流感等疫苗高密度免疫,有效控制了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然而畜产品流通活跃,病毒变异加快,各地检疫监督不尽相同,输入性动物监督管理难,疫病随时有可能发生,新生仔畜及漏免疫畜禽处于未免疫保护状态,动物诊疗整体水平不高,家畜常规病死亡也时有发生,畜禽无害化处理任务重。

2.4农村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观念淡薄

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农村畜禽死亡时有发生,养殖户一是将病死畜禽乱扔在村外的沟、河、坝塘等处,犬只随意啃食畜禽尸首,造成环境污染和病原扩散;二是将病死畜禽剥食,使人畜共患病发病机率增高,危害人体健康;三是被不法之徒收购加工后流入市场,危及动物性食品安全。

2.5病死畜禽无害处理监督管理有待加强

在严格处理不法商贩收购、加工、销售、转移、运输病死畜禽违法行为时,涉及公安、食药、工商、动物卫生监督等职能部门,但各部门间缺少工作联动机制,难以形成综合执法合力,使进入流通环节的病死畜禽危害加大。

3对策

3.1强化组织领导,加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措施实施

建议县级人民政府继续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列入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民生实事工程来抓,突出处理设施建设,强化运行监督,通过业务部门组织畜禽养殖现状调研、疫病发生风险评估,畜禽死亡率及处理措情况核查,综合撰写出《新平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实施意见》,并建议上级部门组织实施,从总体上规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行为,确保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达到预期目标任务。

3.2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免疫密度和各项综合防控措施落实,降低疫病发生率,减少畜禽死亡

在农村散养殖户中全面组织实施好整村推进防疫模式和生猪“321”免疫新技术,牛羊w病免疫密度达应免数的100%,小反刍兽疫适时补免疫,禽流感免疫率达100%,春秋两季防疫不留死角和空白村、空白户,使畜禽常年处于免疫保护有效状态,规模养殖户坚持程序免疫和全进全出制度,并强化“免、检、监、测、”和“早、快、严、小”处置措施,从根本上降低疫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减少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负担。

3.3推行科学养殖技术,提高健康水平,降低死亡率

继续推行普及猪、牛、羊、禽科学养殖技术,在畜禽品种及养殖场地选择、养殖设施配置、防疫措施及生物隔离区规划方面,要全面规范具体,方便日常畜禽生产及疫病防控,着重落实好防疫、监测、检测、消毒、病畜隔离等综合防控措施,确保规模养殖场安全生产,降低畜禽死亡率。

3.4建立严格执法机制

整合相关行政执法力量,严格依法行政,强化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意识和制度建设,对乱丢、乱抛病死动物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对乱丢、随意处置、经营加工、转移、运输病死动物的养殖户或从业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对情节特别严重的依法移交有关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3.5落实农业政策性保险理赔与病死动物处理联动挂钩机制

把养殖户的理赔申请与病死动物申报有机结合,保险公司凭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单进行理赔,没有取得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证明的,一律不予赔偿。

3.6建立检举告发机制

各乡(镇)、村都设立病死动物举报电话,落实电话接听人员,确保24h畅通。同时,建立镇、村防疫员队伍,加强防疫员培训,充分发挥防疫员的作用,长期对其所辖范围实施监管。

3.7建立无害化处理设施

在养殖密集村组、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议设置相应的密封无害化处理池,把无害化处理列入村规民约,让村民相互监督,保证无害化处理实施,同时也可规划出适宜的场地作为深埋处理场。

3.8加强宣传、政策引导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篇10

【关键词】病毒感染免疫;检验;进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83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10-02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传统的常规病毒检验方法已渐渐难以满足各种病毒感染的检验需求,免疫检验法应运而生。免疫检验法是在机体感染病毒后,通过所引起的免疫应答机理,根据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发挥的功能来对病情进行判断。免疫检验还能较快的检测出待检标本中的病毒,并根据抗体产生的速度、类型和浓度对患者进行早期的病毒感染诊断,其作用不容忽视。

1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性损害及机制

病毒是一种比较微小的生物,主要依靠宿主细胞而生存,其对宿主细胞的功能有一定损害作用,因此,会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作用,从而会使机体的免疫病理发生改变。免疫抑制指的是通过感染免疫细胞而使免疫分子的表达下调,从而使免疫分子在血清中的有效浓度得到一定降低,进而使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有所减缓。免疫损害指机体因病毒感染而出现病理性免疫应答,从而使非免疫应答组织或器官出现免疫损伤,进而对组织或器官受损。

2早期病毒感染的免疫检验方法

2.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又叫eLiSa试验,它能将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催化作用相结合进行分析,并将已知的抗体或抗原吸附在反应平板上,再进行酶标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试验模式[1]。在病毒检验方面,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检验蓝舌病、猪伪狂犬病等病症的标准检验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常用方法是双抗夹心法和间接吸附试验,其中,双抗夹心法是早期病毒感染抗原抗体检验中最常用的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将酶的化学反应与抗原的抗体反应相关特异性结合,进而促使eLiSa试验变成一种敏感且特异的免疫检测方法。

2.2免疫荧光试验免疫荧光试验是一项由荧光抗原法和荧光抗体法组成的免疫标记技术。由于荧光素能与已知抗体结合形成荧光抗体,并将反应后的荧光抗体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根据散发出的荧光,对待检标本中的抗原进行鉴定和判断[2]。还可以采用免疫荧光试验将荧光素与蛋白质结合,对抗体进行检测和定位。免疫荧光试验具有特异性、高效性和灵敏性,但检测结果不够客观,检验流程也过于复杂。

2.3放射免疫技术反射免疫技术又叫Ria技术,最早源自于1960年德国科学家创造的放射免疫分析技术,这种技术能让抗体与被同位素标记和未被标记的抗原产生竞争性抑制,是一项体外微量性分析技术。放射免疫技术具有特异性、简便性、灵敏度高、取样数量少等特点,现阶段主要用于对乙型肝炎病毒的鉴定与判断。但由于检测时会产生放射性物质,会对研究者身体带来一定的影,且有可能出现假阳性的检测结果,还容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使得检测结果出现异常。

2.4血细胞凝集试验血细胞凝集试验主要针对在当机体感染病毒后,会让病毒表面的抗原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血细胞沉降率增加,形成血细胞凝集现象。这种试验方法能对病毒进行定性定量的检测,如果机体内存在病毒抗体,就会抑制因病毒而引起的血细胞凝集现象[3]。这种试验方法通常用于检测梅毒螺旋体等病毒,这种方法目前只能确诊梅毒患者,对其他病毒感染尚无法确诊。此外,研究人员还根据病毒凝集红细胞的能力和对相应抗体的抑制特性设计出了血凝抑制试验。

2.5中和实验法又称标准试验法,主要包括固定病毒-血清稀释法和固定血清-稀释病毒法两种。这种方法主要检测病毒的感染力,以病毒受到血清中和后的残留感染力为依据,来对该免疫血清抑制病毒扩散的能力进行判断。临床上常用它来分析坚定病毒的类型和病毒的抗原性等。

3新型病毒感染免疫检验方法

3.1重组免疫试验重组免疫试验主要对HiV抗体和HCV抗体进行检测。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相比,重组免疫试验能将各种横线式抗原结合在硝酸或纤维素膜的横条上,并置于长条凹槽反应盘中,加底物显色后就能显示血清中存在的针对性抗原。同时,这种试验方法也能用于口蹄疫病毒的临床检测[4]。

3.2胶体金技术以胶体金作为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中的一种新型免疫检验技术,具有特异性、简便性、安全性等特点。胶体金是一种能在还原剂作用下聚集形成较小金颗粒,并能与蛋白质结的生物药性,它还能与其他多种生物分子结合,因此多用于免疫学、组织学、病理学等领域,以及对HiV的筛查和人体血清甲胎蛋白的检验。

3.3发光免疫试验发光免疫试验是一种将化学发光物质与机体免疫反应相结合,并通过光反应来表示待测物质的免疫成分和浓度的新型检验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利用放光剂作为标记物,保证检验在安全可行的环境中进行,是一种无害无毒的安全检测方法。同时,发光免疫试验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病毒的检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临床检测的需要,在现代化病毒检测中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4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病毒感染检验技术正在被众多新型检验技术取代,越来越多安全、高效、快捷的检验技术被试验人员接受。同时,在对病毒感染进行检验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如测量方法不当、试验流程混乱、浓度超标、标本选取时间及方法不当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增大了病毒感染检验的难度。因此,在病毒检验过程中,要采用更高效、更安全、更简便的新兴检验方法,以更好地促进病毒检验技术的发展,也能更好地为病毒感染检验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贾春玲,吕殿红,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几种犬源共患病检测中的应用[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2,19(6):314-315.

[2]董波,郭家香.刍议病毒感染免疫检验的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12,31(27):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