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12

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篇1

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授知不仅要精与髓”,更要博”。要给孩子一碗水,教师需要一桶水,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教师必须对知识理论进行补充、完善并吸取。首先要有积极求知的心态去丰富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更多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身体发育、成长情况,还要多阅读与青少年相关的心理学著作,了解启蒙阶段的孩子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生长规律,结合平时的观察和每日工作笔记、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方式去寻求更完善的健康教育方法,确保教师能有针对性的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只有不断在这一领域进行钻研才能逐步让自己的心理学知识积累并且丰富起来,才能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让自己在工作中处于更高的平台洞察孩子们平时表现出的各种问题,才能有针对性的予以指导和引导,避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简单化、粗暴化、武断化。这个学习和积累是一个持之以恒、终身坚持的过程,把它日常习惯化,定期探讨,再融合相应环境材料、对象,升华理论,用于实践指导行为。

二成为生活有心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差异性、特殊性,在工作中应该做到“眼、手、口、脑、脚”五勤。多用眼睛去发现、观察,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多去聆听孩子的心声、想法、认识,再把信息进行收集、整合、记录在自己的自带工作手册中,还要结合在平时的突发事件中孩子们所表现出的偶然性、特别之处,及时进行补充、更改、添加。再联系自己的工作与各项活动,掌握每个孩子的相关资料,做到心中有数、疏而不漏,准备充足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采集信息过程中发现的特殊群体与个体更应给予关注,及时向其他教师探讨、协调,向同学了解交流,和家长沟通协商,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具体情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察之以行。

三教学与活动有效结合

教学是最常规的学校工作,真正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好它对孩子良好心理的形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的渗透,坚持用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调控学生、规范学生的人生坐标,并行之有效的引导最基本、有效的途径。诸如语文教学中的革命先烈主题,除了理解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学习他们的献身爱国精神,更重要的是多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之所以能做出惊天的壮举,并不是一朝一夕突发而成,而是一种伟大的、深远的爱国热情、祖国情感、民族荣辱等众多因素综合而成,巧用时机适时点拨,定能对小孩子如何更积极言听计从英雄主义起到震撼心灵的作用。此时,少而简的列举身边反面的例子分析这个事件的背景、动机与相关外界条件,让他们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正反相融合,剖析深层,定能触动孩子的心灵,唤起共鸣,并有意识地用现实和知识去检测规范自己的行为,这就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四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

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篇2

论文摘要:随着中韩文化交流的频繁,韩国音乐、影视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但韩国教育中的家庭教育理念却传入甚少,而这些又是许多父母迫切需要了解的。基于这些原因,笔者在本文中对此进行详细论述,以期中国父母从中得到启示。 

 

家庭是孩子受影响最深,受教育最直接的场所。家长的教育方法是否合理,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须有先进的家教理念和科学的、合理的方法做支撑,这就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吸取国内外成功的家教理念和经验,从中提取适宜的教育方法为己所用。 

由于受历史原因和外来教育理念的影响,造就了韩国东西合璧的极具特色的家教理念。而这种独特的家教理念,确实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 

一、韩国家庭教育的理念 

韩国父母非常注意从小对孩子的伦理道德和文化礼仪教育,以家庭礼仪为中心,孝道、和谐、为他人着想是韩国家庭教育的重点。他们认为要让孩子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必要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一)伦理道德教育 

1.尊老爱幼和感恩教育 

韩国的教育一直受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韩国父母会向孩子灌输尊老爱幼的观念,让孩子明白尊重是一种美德。 

父母会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抚养是很辛苦的事情,让孩子珍惜这份亲情,并要求孩子也要对父母有感恩之心。 

2.宽容教育 

“孩子的宽容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它主要表现为对别人过错的原谅。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孩子一旦有了宽容的品质,他就能容纳不同的意见,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允许他人犯错并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能使自己与人和睦相处。 

3.诚信教育 

韩国教育专家提出:在当今的商品经济社会里,诚实守信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每个家庭和学校都应该从小就对孩子进行诚实守信品质的培养。 

韩国人非常注重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从小就要求孩子说真话,不说假话;犯错时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4.责任意识教育 

韩国教育专家根据多年研究经验得出结论:“孩子不是生下来就有责任心,要靠家庭教育中父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利用身边随时可以找到的机会培养出来的。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人,父母就要让孩子的责任心来自于对生命和自由的敬重以及对幸福的追求。” 

(二)文明礼仪教育 

韩国《道德》书中明确提出,第一目标就是让孩子理解日常生活中必要的礼节,以及道德规范的意义和重要性。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少年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加强礼仪教育。 

当孩子在用餐时,一旦出现不文明、不注意礼仪的行为,父母都会及时地给予指正。他们认为,在餐桌上让孩子学习用餐礼仪、礼貌常识是最好的时机。 

韩国人认为,在公共场所的言谈举止,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否有修养。为了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韩国父母非常注重孩子在公共场所的礼仪教育。 

韩国父母习惯让孩子参与待人接客,如果在这过程中出现不符合文明礼仪的行为,父母可以抓住时机及时给予引导。 

(三)学习教育 

韩国一位权威教育专家说过:“善于学习的人,就是能善于培养并且能保持自己学习兴趣的人。要使孩子学有所成,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要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韩国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非常重视对孩子学习兴趣的保持。他们认为兴趣的保持与兴趣的培养对孩子学习都很重要。 

此外,韩国父母对待孩子文化课学习的方法是用一种愉快教育的方式,寓教于乐。他们主张尽量减轻孩子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使孩子能够主动自主地学习,可以快乐自由地发展。 

(四)财商教育 

韩国父母非常重视引导孩子正确消费,他们主张一定要给孩子零花钱。他们认为,孩子不能正确对待金钱,没有善于理财的习惯,主要责任在于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而不在于孩子本身的错误,更不在于孩子拥有零花钱的错误。 

此外,韩国父母一方面鼓励孩子储蓄,不让孩子乱花钱;另一方面,又教育孩子要做金钱的主人,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 

(五)心理教育 

韩国心理教育专家经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不少青年的心理健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呈上升趋势。最常见的心理疾病表现在情绪失调、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学习出现障碍等方面。因此,韩国教育专家呼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父母对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关注。 

只要父母有信心、有耐力,认真对待孩子的各种心理障碍问题,了解孩子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孩子的心理问题就能很快得到消除。 

二、韩国家庭教育的理念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在我国许多家庭里,父母省吃俭用,对孩子的要求是百依百顺。出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的心态,有些家长总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累受屈,孩子犯错误也是得过且过,致使孩子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 

因此,父母要想孩子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全面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国父母可以参照韩国家庭教育理念,增强自身的教育意识,从道德、礼仪、学习、财商及心理教育等多方面着手,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注重细节,力求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徐榕.家庭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陈道华.韩国家庭教育[m].农村读物出版社. 

[3]斯宾诺莎.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篇3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一:小学生家庭教育探析

摘要: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已成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家庭教育,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生活习惯

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已成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家庭教育,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

1.家庭教育的误区

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十分关心,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视,但是,不少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使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1.1填鸭型家庭教育。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认为对孩子的教育项目越全越好,于是不顾孩子的喜好和感受,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强迫孩子学习外语、打字、绘画、舞蹈、乐器等等,还美其名曰“全面发展”,造成许多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

1.2放任自流型家庭教育。部分家长依据自己小时候父母很少管教的经历,采取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还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教育不了孩子,干脆放手不管。孩子就是孩子,自觉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欠缺,个性培养、学习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放任自流的家教方式有可能导致孩子迷失正确的发展方向。

1.3过度溺爱型家庭教育。德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怎样使得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一切围着“小太阳”转,对孩子有求必应,过度保护,使孩子处于家庭“核心”地位,必然影响独立意识的形成,往往会造成孩子任性、自私、逆反心理。

1.4保姆型家庭教育。父母过于保护孩子,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不仅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形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胆小、怕事、神经过敏,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很难立足。

1.5智力中心型家庭教育。片面注重智力的开发培养,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培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对幼儿智力开发愈来愈早,难度也愈来愈高,无视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盲目进行智力教育攀比,忽视孩子个性的培养。这种以牺牲孩子个性培养为代价的教育往往得不偿失。

2.家庭教育的重点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既有相同部分,又各有侧重,而且有些方面是学校教育难以奏效的,这就要求家庭教育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环节。2.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总要长大,总要踏入社会,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个性形成和品质培养等等产生积极影响,甚至还能使其受益终身。第一,要培养孩子健康的起居习惯。规律性的起居、充足的睡眠,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体成长,还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第二,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营养均衡是孩子身体健康发育的基础;再次,要培养孩子独立人格,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孩子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承受国差,挫败感较强;第三,还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这是家庭教育最容易忽视的问题,许多初、高中生还不会做家务劳动,说明家长在小学阶段就忽视了劳动观念的培养。要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自信、自强,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使他们能勤奋好学,自食其力。

2.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就要培养,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有些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边学习边玩,半个小时能做完的作业却用了一个小时,效果不好,长大后做什么事都会拖拖拉拉。所以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第二,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些孩子存在不热爱学习,缺少求知欲,逃学、厌学的现象,这跟家长有很大关系。对待孩子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要耐心细致的回答,回答不了的可以带她们去查阅有关资料,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不可用搪塞的办法应付甚至直接训斥。第三,培养孩子课外学习的习惯。家长要有的放矢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养成课外学习的习惯,拓展孩子的知识面。第四,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评价。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主要手段。要求孩子做到规范书写、坐姿端正、独立思考、认真审题、自我检查,切不可嫌麻烦、图省事而越俎代庖或放任不管。

3.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棍棒不能出孝子,强迫学习同样不能出才子,反而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家庭教育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3.1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孩子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同的阶段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时,必须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决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3.2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不能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只凭主观臆断,以主观主义教育方法对待孩子,往往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3.3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家长的表率作用很重要,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同时,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反复练习不可,一定要按照设定的标准严格要求,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4善于沟通,寓教于乐。家长要善于与孩子沟通,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随时了解他们的心声,成为他们最知心的朋友,有时间要多陪他玩和游戏,在玩的过程当中寻找教育机会,达到教育和培养的目的。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谈谈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长成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素质的高低,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是影响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实施好家庭教育首先要了解孩子,要有科学的成才观念和因人因事制宜的方法,身教重于言教。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发展。据北京市青年联合会于近日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家长们最关注的众多的社会问题中,“子女教育”排在第一位。年轻的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成长抱有更多的希望和给予更多的关注。80.3%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家长要承担主要责任。”它表明家长们虽然认同学校是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但同时认为自己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调查结果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二是中小学生在成长成材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家长素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社会、经济、科学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在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等多媒体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改变着我们,在全年有节假、双休日115天的条件下,家长们怎样更好地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艰巨任务,如何科学、有效地搞好家庭教育,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我国具有悠久的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的母亲均是实践家庭教育的模范,三岁成孤的孔子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孟母三迁”、“断机教子”是流传至今的家庭教育的故事,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家的苏氏父子被后人推崇,作为苏洵之妻、苏轼、苏辙之母的程氏夫人,其相夫教子的促成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直至现代,家教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

家长如何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

一是应该首先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先导。家长要知晓孩子各个年龄段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同特点,不做拔苗助长的事。近年来社会上屡屡发生的中学生弃学离家出走“闯天下”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不能完全归咎是学校、家长管教不严的结果。由于营养的充足和信息媒介的发达,致使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早熟”,而中学生社会实践渠道不通畅和家庭过度的呵护,造成中学生自理能力和自治能力差,心理的早熟和自治能力差的矛盾是初中学生的一个特点。了解这个特点并寻求教育方法的革新是家长们面临的新课题。另外,家长还要了解孩子在校的活动内容、课程进度、交往等,与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而不是坐等教师的家访,要耐心听孩子讲话,及时帮助孩子解除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制定和调整成长目标。

二是要有科学的成才观念。所谓人才,是指那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做出贡献而被人们认可的人。在同一个年龄段的人群里,能考上大学的人毕竟是少数,那百分之七八十上不了大学的人就不能成才了吗?衡量成才的标准不是他们职业的优劣,学位的高低,而是他们对社会的贡献,有了贡献而被人们认可,他就有了承担更重要职务的实力与可能,也就为他进一步成才创造了条件。今后,好的职业也是要靠竞争才能获得的,要竞争就要有真才实学。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过程,人才又是分层次的,各行各业都可能产生自己的优秀人才。对于处于人生起点的中小学生来说,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好学生,走向社会是个好公民则是最基本的成长目标。家长可以以自己良好的品行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引导孩子,为孩子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条件,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好基础,克服“望子成龙心切,教子成才无方”的倾向。

三是注意子女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现在许多父母特别重视子女的智力发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一好百好,前途就会一片光明。然而,事情往往并不象父母期望的那样,有的原本挺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越来越糟,有的孩子对学习一点也没有兴趣,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无法再学习下去,为此,不少父母感到苦恼不安,困惑不解。问题就出在这些父母望子成龙,只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力能力,忽视了培养孩子非智力的心理品质。

在心理学上,我们把那些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称为智力因素,主要指记忆、思维、感知和想象等,而把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称之为非智力因素,它包括意志、情感、性格、兴趣、心理健康水平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相辅相成,缺了那一方面人都难以正常发展。

笔者一个朋友的女儿是个三好生,但从上初二时表现出了性格孤傲,学习上的“光环效应”使她失去了许多昔日的好伙伴,开始关注起“歌星”、“影星”来。越来越讲究穿戴,我的朋友注意到了女儿的这些变化,时常以古今中外优秀人才成长的故事引导女儿走全面发展之路,并书写了“秀才不怕衣衫破,只怕肚里没有货”的条幅挂在女儿床头,现在这个女孩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心理素质稳定发展,由于品学兼优,被推荐为一所完全中学的学生会干部。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智力发展与个性品质的好坏是密切相关的,就一般人而言,他们的智力差别并不十分巨大,他们之间成就大小的区别,以及他们能否适应现实社会,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着优良的非智力心理素质,如自信、意志坚强、富于责任心与合作能力、心胸豁达、勇敢执著,“志不强者智不达”,假如我们把智力比喻为一粒种子,而把非智力因素比喻为土壤的话,那么智慧的花朵只能开放在具有优秀的个性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的“土壤”上。

四是培养兴趣,加强学习指导。培养中小学生广泛的兴趣,加强学习指导,提高学习效率,不仅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在的中学生是二十一世纪建设者,二十一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今天我们培养的目标,家长有责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因为只有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比如对动、植物的兴趣,对体育、艺术、天文、文学、无线电、机械等都可能产生兴趣,都是孩子智慧和理想的闪光,如果能被家长及时发现,爱护和尊重,就完全可以把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方面来。所以,让孩子自觉学习的关键之一,便是培养孩子形成有效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将自己的兴趣与未来的理想相联系,则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

学习指导从内容上看,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有对学习动力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成果的检测等,而它的最大功能是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减轻学习负担,使孩子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地学习,保持对学习的浓厚的兴趣,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指导孩子学习,要求家长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灵活有效的措施。但是,虽然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而培养出了优秀子女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原因是这些家长具有很好的个人品质、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清晰,做事有条理,身教重于言教,给子女作出了榜样。

五是要适当利用网络媒体知识优化孩子的智力结构。现在的网校、网络课件、名师课堂等多的令人眼花缭乱,家长的任务是给孩子当好指导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结构、课程进度、学业趋向精心选择“课外学习内容”,使课外补充课内,而不能本末倒置,更不是“课外学习内容”越多越好。要在孩子学有余力的前提下,逐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形成对艺术、文艺、体育等的特长。

六是要不使孩子的物欲饱和。在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的今天,父母们对子女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从教育效果看,这种做法并不是最佳的。成功的父母懂得适量刺激,节制物欲,少给他们一些不必要的物质,给孩子留下一些主动获取的天地。对子女的爱与管教,都要有分寸,无爱,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爱的过分,则意味着宠坏他们;管教不利,放任自流,孩子必然放纵成性;过于严苛,事事干预,又会使孩子惊恐不安,扼杀个性。应宽则宽,当严则严,态度和方法要因人因事而异,在这点上,父母双方应达成共识巧妙配合,互补互利,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希望有众多的家庭来学习它,研究它,实践它。有一百个家庭就会有一百个家庭教育的行为模式,尽管不一定绝对地说重视了家庭教育,孩子就一定有作为,但成功的家庭教育至少是子女成才的一个良好基础,全国几亿个家庭若都重视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华民族的下一代一定是人才辈出的一代。

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都会潜移默化的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对孩子智力的开发、个性的培养、情绪的安抚、行为的引导都会直接影响孩子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早期的教育印象深刻,影响深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其次,家庭教育是持久的教育。孩子从出生到入学之前,接受的主要是家庭教育,这一阶段家庭教育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入学之后,孩子开始受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协同影响,而家庭教育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

二、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努力把孩子送进重点学校,还不惜花钱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同时家长也重视孩子的特长培养,认为既拥有好的成绩、又有特长才能提升竞争力。可是家长却不够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情绪容易波动,心理状况复杂,家长本应对其心理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事实上家长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失。即使发现孩子的情绪有波动,或是出现心理问题,家长也避而不谈,要求孩子以学习为主。长久发展下去,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排解,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二)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

家长总是尽可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经常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家长整日忙于工作,认为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才是最重要的,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不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对孩子缺少关心和爱护。青少年时期正是敏感和叛逆的时期,家长的这种态度容易造成孩子自我封闭,不能很好的表达自我需求,影响孩子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心理问题不知不觉就产生了。

(三)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四种类型。其中民主型是值得提倡的家庭教养方式。采取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尊重孩子,关心、理解孩子,给孩子自我空间,重视沟通,创造融洽的家庭氛围。父母的这种做法能使孩子心情愉悦,情绪稳定,自尊,自信,积极进取,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个性特征,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专制型、溺爱型和放任型都属于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采取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支配和控制欲强,强迫孩子按自己的安排行事,忽略孩子的意志和感受,孩子没有自由和话语权。这就造成孩子的个性发展受抑制,情绪自控力差,容易产生叛逆心理,遇事消极回避而不能积极应对。采取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关爱和保护,事事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满足,不让孩子动手做任何家务。造成孩子行事自我、性格蛮横、缺乏独立性、责任心差等不良后果,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极大。采取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缺乏关心和交流,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变化,不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矫正,这就直接导致孩子性格冷漠,行为放纵,自制力差,甚至会出现道德品质问题。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一)正视并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应足够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方面家长应追求成绩与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家长应摒弃“以学习为主”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心理问题会产生的严重后果,在督促孩子学习的同时,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孩子得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家长应加强心里健康知识学习。有些家长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了解,又缺乏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这就必须加强学习。做到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现心理问题能及时发现,并且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给孩子正面的引导,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采取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家长必须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首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做到言行一致。有些家长善于对孩子灌输道理,喜欢对孩子发号施令,自己却做不到以身作则,缺乏对自身行为的约束。这样的教育既对孩子起了不好的示范,也容易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从而影响孩子情绪的稳定性、认知能力的养成和正常行为的发展,对心理健康不利。其次应采取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既不应过分干预,也不应过分溺爱,更不能放任自流。最后应加强科学理论的指导。若是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困惑,家长除了应加强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学习,还应及时咨询相关教育专家。争取以最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伤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三)保持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

良好的夫妻关系、融洽的亲子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夫妻之间应做到互敬互爱、和睦友善、团结向上。父母对待孩子应做到关爱孩子,严宽有度,经常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平心静气地解决矛盾,营造和平民主的家庭氛围。青少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会充满安全感,能学会如何关爱他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并有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这都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要素。

参考文献

[1]白晶.浅析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1(8).

[2]罗苑,齐平.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宜春学院学报,2009(4).

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篇5

1、部分家长重智轻德

许多家长把家庭教育的中心放到了关注子女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上来,却忽视做人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训练,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人为地剥夺孩子成长锻炼和全面发展的机会。这种智力超前、道德滞后的孩子必然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他们的成长会影响到代际和谐、家庭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

2、部分家长重视身体,忽略心理的培养

许多家长忙于工作,与子女之间的交流较少,有的孩子过于娇惯,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在呵护孩子身体的同时许多家长却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孩子出现情绪低落、脾气暴躁、厌学、考试焦虑、网瘾、内向孤僻的孩子越来越多,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在困难面前做过激行为。

3、功利主义强,期望不合实际

我国的家长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一方面是受到传统光宗耀祖文化心理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社会、学校评价儿童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尺是学业成绩与金榜题名,父母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子女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只好驱赶他们向着既定的目标奔跑。

二、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

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人成才,然而很多家长从小就没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还是沿用老一辈传下来的方法。

1、娇生惯养

现代的家庭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特别是绝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孩子是绝对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对孩子过分的娇惯,以孩子还小不懂事为由,放任对其没有进行是非教育。其结果是孩子养成严重的依赖心理、好逸恶劳、自私任性、缺乏责任心、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

2、放任自流

目前下岗经商、外出打工的家长在不断增多,他们把孩子交给保姆或交给父母看管。他们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这无形中纵容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外出打工条件好的过分溺爱,条件差的只顾温饱,无暇照顾孩子的身心健康,导致孩子不求上进,自由散漫等。

3、拔苗助长

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急切,于是早早的让孩子学各种年龄不应学的东西。儿童的思维发展是有过程的,许多家长并不了解,这样过早的让其学一些东西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产生厌学情绪的。让儿童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以至在儿童时代过去以后,还对初次尝过的还心有余悸。

4、过渡干涉

为了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环境而适当的给予保护,这是对的。可是管的太多孩子就会失去自由,孩子的心智发展和个性发展会受到束缚。有些家长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孩子设计未来,主要表现在学习上对学习成绩及其关注,每天陪孩子一起学习,帮孩子检查作业等。

5、缺乏民主

现代许多家庭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听话、顺从,家长的话不能反驳。许多孩子自己的私事也要由家长说了算。孩子没有隐私,孩子的日记父母偷看,信件被拆等等,这种缺乏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方式既削弱了家长的权威也伤害了孩子的人格,同时更束缚了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教育方法简单,教育内容贫乏,教养环境不良

1、教育方法简单

部分家长不懂有关教育、心理的知识。他们既不了解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的智力开发,也不了解子女各个成长阶段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因而也就不会运用恰当的方法去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父母经常出现分歧,造成教育影响的相互抵消。

2、教育内容贫乏

现在许多家庭教育的内容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孩子的行为习惯、品德的教育关注不够,忽略孩子能力、人格的培养,忽略了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更为重要的是绝大部分家长只重言传不重身教,父母能否以身作则是家庭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大,父母是孩子最为信赖的人,孩子往往把父母的言行作为标准不加批判的接受,因此现代教育要求家长为孩子做出表率。

3、教养环境不良

家庭教育的教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有的家庭残缺破裂,这类家庭给孩子的爱是不完整的,缺少父母任何一方完整的爱对孩子性格的成长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父母文化水平偏低,一般来说,知识水平偏高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比较科学,有调查表明,知识水平越高的家庭的孩子成长以后对社会的贡献越大。

四、总结

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篇6

一、课例背景

此事件发生在前几年我教的初三班中,王同学,女,14岁,与父母关系冷淡,拒绝和家长沟通,经常和家长冷战,严重时十几天不与父母交流。父母管理孩子不注意方法,经常剥夺她发言的权利,有什么事都不让孩子申辩,仅得到父母的数落和指责。面对孩子的不足与错误,父母非打即骂,不注意引导。开始,孩子有什么事还和父母谈谈,但得到父母多次打击后,慢慢不愿意与父母交流。基本不再主动找父母说话,在学校也不愿和同学交流,与同学发生矛盾,脾气特别大,成绩下滑比较大,一回家就躲进自己房间里。时间久了造成家庭关系冷漠,性格有些孤僻。

二、课例描述

进入初三后,发现班内有个学生成绩下滑比较大,平时不愿和同学交流。通过对该生同村同学了解,判断可能是家长家庭管理出了问题。于是我决定和她父母交流一下,走进学生家里,说明来意之后,家长便向我道出满腹苦水:“孩子现在到底怎么了,我该怎么和孩子交流呀……”说着说着眼泪都快出来了,可怜天下父母心。随后谈话中我发现他们家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首先,家长不了解孩子,对孩子的要求高出孩子的实际水平,过高期望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的过高期望不切实际,往往会适得其反,成为孩子沉重的精神包袱。因此,父母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对他们提出的要求是他们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这样才能起到动力作用,增强他们获得成功的信心。其次,对孩子过分严格管束,把孩子当成笼中的小鸟、绳索下的宠物,让孩子变得拘谨、胆怯,缺乏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束缚孩子自由翱翔的翅膀。从早到晚弥漫着“火药味”,埋怨、责骂、不加引导教育,导致亲情链条出现断痕,造成关系冷漠。经过交流后,家长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改掉以往错误管理子女的方式,决心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随后半年多我不时和她交流谈心,让她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只是方法出了问题,经过家校共同努力,她逐渐走出心理阴影,一天天变得开朗快乐起来,和父母的关系也融洽了。

三、课例分析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少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孩子时过于专制和粗暴,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家长教育孩子时必须注意方法,不可轻易使用暴力,如果不慎用了粗暴的方法,要及时修复亲情关系,抚平孩子的心灵创伤。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为孩子成长倾注了全部心血,可是,由于方法不对头,结果不如所愿,无疑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很大关系。常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交流。成长中的孩子心智脆弱,特别需要别人的爱、关心和注意。日常生活中,家长或因为太忙,或因为没有引起重视而忽视孩子的需求,忽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认为只要让孩吃饱穿暖就行了,很少与孩子一起进餐、一起聊天,孩子体会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理解,得不到父母在生活和学习上的正确指导,从而导致父母同孩子之间的隔阂增大。

第二,高控制教养,父母倾向于拒绝和漠视孩子。父母对孩子时常表现出缺乏热情,要求孩子无条件地遵循有关规则,但缺少对规则的解释,常常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大多缺乏主动性,容易胆小、怯懦、畏缩、抑郁,有自卑感,自信心较低,容易情绪化,不善与人交往。

第三,滥施惩戒。孩子犯错误是难免的,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并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让犯了错误的孩子接受惩罚,有助于他们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但不适当的惩罚或棍棒教育会让孩子因恐惧而变得性格暴躁,甚至对家庭产生厌恶、憎恨情绪,出现顶撞、离家出走甚至轻生现象。

家校联系是走出家庭教育误区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应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班主任是联系学校与家庭的纽带,争取依靠班主任配合是搞好家教的一个重要方法。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活动,防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四、反思与思考

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方式;不良现象;方法

analysisoffamilyeducationadversephenomenonanditsmethod

FuLigang

【abstract】Schooleducationneedscoordinationoffamily,familyeducationalsoneedstheschoolguidance,schooleducationandfamilyeducationandinteractiveeffect.Differentfamilystructureonchildren’seducationaredifferent,andthefamilyenvironment,parentalqualityofspeechanddeportment,andsoonchildren’smoralvalues,behaviorhabitformationhasinfluencecharacterbyenvironmenteffects.therefore,wemustgraspthecurrentfamilyeducationphenomenon,seektruthfromfacts,suitone’smeasurestolocalconditions,explorethemoralworkofschoolandfamilyeducationeffectively,carryoutseparatelywaysandlawsofeducation,givefullplaytothewholefunction,optimizationoftheeducationalforce,toachievetheeducationoptimization.enablestudentstobeall-roundeducation,healthyandhappygrowth.thisarticleonthecurrentfamilyeducationpresentsituation,problemandcountermeasuretomakeoneshallowanalyse.

【Keywords】familyeducation;educationmode;malnutrition;method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长久的终生老师。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终生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的发育都进入到关键阶段,中学时期孩子所走的每一步对他以后的人生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代大多数的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1家庭教育的不良现象

尽管目前社会及部分家长能够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良的现状。具体表现在:

1.1部分家长思想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在我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曾遇到过有的家长或监护人这样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更有一部分父母或监护人教育理念差,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也有还找不到工作的吗?这些观念势必影响孩子,使孩子产生学习无用的思想;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孩子出了问题之后,家长们往往只是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教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

1.2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由于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后,这些学生的监护权一般都移交给了祖辈或亲朋。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或其他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这些学生出现许多问题。如厌学、逃课、外出打电子游戏、上网,有的甚至与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染上、看黄色录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社会恶习。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1.3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学生父母常年在外谋生,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这部分学生中多数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1.4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而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只关注孩子“成才”而不是“成人”,过度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名次的位置,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象严重,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不关心集体。这种“重智轻德”的后果十分严重的,少数孩子在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

对孩子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部分家长忙于家活或打工挣钱而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助长了不正当思想意识的形成。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留守孩子监护人中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学生性格变得任性而脆弱。部分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家教过于严厉。在我们课题组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家长以打骂为主的占3.3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过分严厉。部分家长封建家长作风严重,家长至尊,不顾孩子的自尊,经常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不理解的规则。有的甚至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信奉棍棒教育。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物质刺激,考试取得名次或完成某件事情,均以物质奖励;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

面对这些现状,我们的家长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方法,能够将孩子学习的兴趣、情绪、感情和智慧都投入到学习之中,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父母在坚持正确的教育内容前提下,要达到预想的效果,就必须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自主探究法。这是指以孩子自己独立自主实践、探究为主的教育方法。父母应该做到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做的过程,也就是实践的过程,长知识的过程。

二是以身示范法。这是指父母用自己的行为长期影响孩子的方法,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父母的每一个行为动作,对孩子都有示范作用,孩子就会学着像父亲或母亲那样做事。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榜样力量。特别是孩子感兴趣的人和事,孩子会不由自主地照样学习。如果父母做法是正确的,长期影响下去孩子就学好;如果父母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如打麻将、说脏话,长期影响下去孩子就不容易学好,甚至养成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三是心灵沟通法。这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默契的、平等的、民主的关系,这种关系的产生必然对教育起着积极作用。心灵沟通是一种好办法,它是一种思想、认识和情感上的融通。当孩子有了过失时,父母应该及时与孩子沟通,有助于家长了解真实情况,帮助孩子解疑释惑。当孩子有了成绩时,父母应该与孩子真诚交流,了解孩子下一步打算,帮助孩子确定更高的切实可行的目标。

四是因材施教法。因材施教即是教学原则,又是教学的重要方法。各家的孩子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胞兄弟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做父母的要根据孩子实际进行教育,切不可照搬教条,看书本上怎么说,或看人家怎么做就怎么做。

五是启发教育法。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包括从其他人那里学到的,以及自己独立学习所获得的知识,都是孩子将来通过自己努力后能够得到验证和提高的。孩子的知识需要教育方能获得,孩子的求知欲望也需要教育才能满足。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是父母的职责,是孩子丰富知识、提高自己的最好时机。作为父母启发孩子,应该对孩子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但最好是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孩子自己做出的或者提出的,父母进行适当地点拨和启发,让孩子自己进一步做或重新认识问题,而重新做的和说的,必然是提高后反映出的效果。

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篇8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日趋增高,使家庭教育的地位越发显得重要。本文根据家庭教育活动规律,从家庭教育的作用、特点及方法的教育问题逐一阐述,为孩子走向成功提供了最佳的教育方案。关键词:家庭教育人才走向成功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如果孩子从小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会对其一生产生不可弥补的损失。当今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不断凸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已逐渐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因此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承担了对孩子的生理上的精心照料、智慧的正确诱导、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塑造的责任。1.家庭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孩子从出生到正式步入社会,是在一个特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着,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之前,培养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孩子打开走向成功之门。1.1“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基点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的和根本的任务。教子做人,就是要重视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孩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懂事到懂事,从不能分辨到能够分辨事物的好坏对错,都是在家长的行为中获得的。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纠正不良习惯,形成好的习惯,就有利于孩子道德认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www.133229.com如果做父母的由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孩子犯下的错不及时地给予纠正,有的甚至袒护,影响了孩子道德的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因此,提高孩子鉴别能力,针对问题及时指导,提高孩子德分辨的能力,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是做人的关键。1.2“学会求知”,是家庭教育培养子女智慧开发的前提教育子女“学会求知”,这是家庭教育子女智慧开发的前提。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重知识、重能力、重创造、重发展是人才的重要标志。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文化知识学习上,培养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是重要内容,孩子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为他今后的学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再聪明的孩子在困难面前也会半途而废。好习惯的养成是孩子自主发展的动力。没有动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限制,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潜力的开发。学习能力指不仅具有知识运用的能力,还具有把握知识并提出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标新立异的主张和想法。在“求知”上机械照搬、因循守旧,在人生的道路上是不会成功的。1.3“学会劳动”,是家庭教育培养子女综合能力的关键“学会劳动”,就是重视教育子女从小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及社会公益劳动等。如果父母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子女从小学会劳动,将终生受益。调查表明,目前有许多家庭,“劳动”已成为家庭教育中被忽视的角落。据统计,基本不做家务劳动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占一般以上。专家指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突出的道德缺陷是懒惰、懦弱和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勤劳、勇敢、奉献是良好品德的基础,安排好子女参加家务劳动,引导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既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也是培养子女综合能力提高的关键。2.把握家庭教育的特性,才能更好实施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就是父母、长辈对未成年孩子所实施的综合性教育。家庭教育特点归纳为三个方面。2.1家庭教育的早期性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之师,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的怀抱里接受父母良好的教育,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对所有的家长来说都是不可轻视的。从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看,幼儿期的孩子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因为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习惯、性格等,因此家庭教育的早期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2.2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孩子从小到大,几乎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甚至可以说家长以一种连续不断地、随时随地的自身言行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着子女,中国传统家教注重“身教重于言教”。父慈子才孝,兄友弟则恭。父母的言行举止,犹如一本没有文字的教科书,会潜移化地对孩子产生终生影响,甚至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的力量,这种教育对

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作用相当大,甚至伴随着人的一生。2.3家庭教育的及时性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及时性就是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使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应根据孩子特性和个性,采取不同形式和不同方法的教育形式,对孩子因材施教,为孩子走向社会奠定成功的起点。3.家庭教育方法是塑造成功人才的关键教育不是一件只凭本能就可以做好的事情,它必须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性,既要面对客观条件和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又要在实施教育中必须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作为父母,教子必须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方法错误,孩子的潜能与才干不但无法被发现,反而会被误导,影响孩子的一生。3.1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重智轻德。以分数衡量孩子的成功,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绪情感、思想志向、兴趣爱好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培养。有些家长生怕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孩子的学业。二是重“金”投资。许多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认为自己只要舍得投资,就会有收获,不惜耗费重金和精力,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三是对孩子.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一切。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父母的教育的误区使许多孩子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缺少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缺少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的实践能力较差。过弱的文化熏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对孩子的“轻德”、“重金”、“溺爱”只能导致未来社会人才的“淹没”。现代对人才的要求是知识水平、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要求,这些家长要高度重视。3.2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培养、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教导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具有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规范、理想志趣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现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一是人才品质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劳、美五个方面的发展。德是做人的前提条件,智是智能开发关键,体是人才发展的保障,劳是技能和习惯养成的途径,美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条件,它们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二是身心健康素质的提高。科学的头脑和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不可少的。三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不仅是智力上的发展,更需要生活能力和解决事情的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家庭教育对创造力的开发,应贯穿于整个生活环境、整个身心发展、整个日常行为之中。因此,作为家长要为孩子提供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人文环境,使环境成为孩子创造力发展的课堂,引导孩子质疑、探究和发现,引导孩子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引导他们走出课本、体验生活、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实践,引导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智慧优势,从而拓展孩子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孩子发展的空间。3.3现代家庭教育的方法每一个孩子都不同于任何其他孩子,每一个孩子未来智力与才能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不相同的,父母必须根据孩子性格和能力发展不同特点实施教育:一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就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和要求,使孩子按照德、智、体、心理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二是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循序渐进是根据孩子不同时期发展特点进行教育。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教育过程。现代心理学已证明,人的思维发展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应依据不同层次和阶段特点实施教育。教育是两个独立主体之间的事情,父母要保持正确的心态与沟通的方法,对孩子要有信心和耐心,目的是重视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这样才能获取孩子信赖、实行无障碍交流奠定基础。三是隐性教育的方式。隐性教育主要指家庭教育环境,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是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场所。在家庭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影响着子女的认知、思想、性格、特点、兴趣等。优良的环境

条件对孩子进行熏陶,耳濡目染,就是我们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参考文献:[1]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87.6.[2]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赵忠心.家庭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4]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5]李润强.中国传统家庭形态及家庭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李丽.浅谈当前家庭教育的特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4,(2).[7]刘美丹,刘晓艳.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与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6).www.lunwenwang.co

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篇9

1917年4月木村久一的著作

该书由日本学者木村久一对几个著名的少年天才的教育经历的分享,提出了早期教育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并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卡尔威特等几名著名天才儿童的独到教育方法,也有作者对这些早期教育成功案例的分析和见解。虽然本书是将近一百年之前的著作,但是仍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读后不但会深刻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会学习到一些至今仍然很有效的早期教育方法。

1、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1)通过对卡尔。威特、威廉。詹姆斯。赛德兹等少年天才的分析,他们都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展现出与普通人的不同,在大多数人认为还应该无忧无虑玩耍的时候,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多种语言,并开始展露头角,在十几岁就已经开始对学术有造诣并升入世界著名大学。这些少年天才并不是病态的,而是全面发展,过得非常的健康快乐,尤其是卡尔。威特。

(2)天才并不是完全是由于天赋而是得益于科学、恰当的早期教育。每个人出生的潜能肯定不同,但是如果一个潜能100的人,后天开发只有40,而一个潜能80的人后天开发能够达到60,也会出现巨大的差距。作为父母,应该重视早期教育,运用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开发孩子的潜能,那么就便是天赋平平的孩子也能取得不凡的成就。

(3)人的潜能是递减的法则。越是接近0岁,及早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可以激发出来的潜能更大。而到了8岁左右,潜能就已经基本定型。卡尔。威特的父亲提出,"对子女的教育应当随着婴儿智慧曙光的出现开始".

(4)人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宽窗口期。在恰当的时期,锻炼激发孩子的某项能力、学习某种知识,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语言发展存在敏感期:1-7岁。孩子的语言天赋6、7岁开始枯竭,到8岁基本已经消失殆尽。音乐学习敏感期:5岁开始学钢琴。对于音乐的敏感期:从一岁五个月出现,大约8岁结束。幼儿具备阅读能力,从2岁起就可以开始阅读。

(5)孩子在幼年时期整个大脑是完全开放的,学习毫不费力,可以说给孩子什么就能吸收什么。

(6)很早接受教育的小孩子长大后是幸福的,因为他更方面适应能力都很强,从小也比其他孩子更快乐。从早期就开始接受良好的教育,会让孩子从小就过得更加幸福。

(7)对孩子来说,学习是快乐的事情,而不是痛苦。填鸭式的教育让孩子痛苦,孩子只会被动的成为知识的储存器,却缺乏理解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2、早期教育的方法

(1)原则:

a、学习注意激发孩子的兴趣、多采用游戏的方式。要遵循儿童的天性,采用启发、诱导、激发兴趣,做游戏、模拟等孩子喜欢、有趣的方式进行。早期教育不完全是灌输知识的时期,更是教会孩子获取、发现知识、获得学习方法的时期,让孩子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效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不要强迫孩子学习。要想教给孩子什么知识,首先巧妙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己主动想学,再教给孩子知识,并教会孩子如何自己主动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教孩子知识,也要看时机是否成熟,是否有兴趣,理解力是否达到。早期的知识教育,并不是严谨的课堂教育一样,而是生活化的随意传授,在和孩子游戏中、散步中都是讲解知识的好时机。孩子小时候的学习不是坐在书桌前的枯燥学习,而是各种游戏、体验、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演习,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用一切机会开阔孩子的眼界,各种参观、展览、活动、旅行都应该让孩子去体验和感受。让孩子自己讲述自己的体会和见闻,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分析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让孩子从小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只是疯玩。针对孩子要学习的内容和孩子的兴趣设计出各种游戏。

B、对孩子品格的培养同样重要。防止自己和孩子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十分重要。不要忽视对孩子习惯、品德的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智非常重要。要培养孩子的品德:勤奋、自制力、勇敢、礼仪、服从、诚实、善良、自尊心。对于孩子的问题,先弄清事情真相,再讲道理,不要错怪孩子,也不要用打骂方式。善行记录,好的进行记录在一个本子上。错误的不强化,用恰当的方式指出和纠正。对孩子恰当的表扬可以让孩子建立自信,但是要适度和注意方式,不过分表扬,不空洞表扬,否则就可能导致孩子自满,狂妄自大。从小培养孩子做好事的习惯,以及培养孩子的爱心。让孩子从小养成整洁的习惯,也不要过分追求爱美。不要让孩子说我不行,要让孩子凡事学会想办法。尊重孩子,不要戏弄孩子,也不要欺骗孩子。对孩子的提问认真作答,不欺骗,不戏弄,不会的要一起寻找答案。

(2)各种能力培养的方式:

a、语言能力。语言是接受知识的工具,要让孩子尽早很好的掌握这项能力。不断的给孩子讲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不要用儿语,最好用正常、严谨的语言。语言学习,背不如练。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像对待成人正常说话一样和孩子说话,教会孩子正确、标准、准确、完整的发音和用词用语。语言教育采用听和说的方式进行,语言的开发对思维和智力的开发有重要作用。给孩子讲故事,可以让孩子尽早了解世界,学习语言,培养想象力。孩子大一点,可以将故事讲一半不讲结尾就结束,让孩子自己想象各种结尾并讲出来,激发孩子想象力。再大一点,可以不给孩子读书,让孩子自己主动阅读。之后,可以让孩子给他人通信以及自己写日记的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B、阅读能力。阅读对于孩子智力发展非常重要。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2岁开始就可以教孩子阅读。但是要注意:父母的态度和方法。阅读材料的多少和顺序。让孩子觉得学习快乐。在孩子想要学习更多的时候结束,可以让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教学词汇应该从日常用语开始。学习诗歌,可以培养孩子的音律感觉。培养孩子快速阅读的能力,可以锻炼孩子的理解力,而不是慢慢的读,边读边记效果不好,快速阅读,多读几遍自然记住了。让孩子在阅读中提高理解力,而不是刻意的去记住信息。

C、想象力培养。讲神话故事,并让孩子相信是真的,不要过早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做手工。让孩子自己表演故事。

D、记忆力、观察力训练。"留神看"游戏——经过商店,和孩子比赛记忆橱窗里的东西。让孩子从小记路。

e、感官、触觉训练。培养对音乐的感觉,播放古今名曲。看世界名画摹本,摆放有名雕塑模型。阅读绘本。培养对色彩的感觉——看色卡、彩色玩具、用蜡笔等进行颜色竞赛让孩子根据指令画正确的颜色。散步注意观察大自然的各种颜色。触摸感受各种材质,体验不同的感觉。

F、数学能力。生活中各种场合的数数。购物游戏。

G、社交能力。多带孩子参加各种聚会,和集体活动,并对孩子的表现关注和进行指导。

H、情商培养。让孩子学会识别情绪和自己化解情绪。在做游戏中对孩子进行干扰训练。

i、自信心、自尊心的培养。从小鼓励孩子,让孩子一点点建立起自信心。不当众批评孩子,批评注意方式,不要用打骂的方式。

J、金钱教育。不要从小给孩子大量的金钱,也不要毫无节制的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要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获得适当的零花钱,懂得付出才有回报,懂得储蓄和理财。学会节俭。

K、意志力培养。通过各种游戏,提高游戏难度等方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以及克服困难的能力。

L、勇气、挫折训练。培养孩子的勇气。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适当的冒险,孩子也能做得很好。面对现实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

m、身体健康。孩子的健康非常重要。饮食有节制,多运动锻炼。食物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让孩子有良好的饮食习惯,良好的胃和牙齿。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锻炼唱歌、深呼吸锻炼肺部。

(3)有益的游戏:

对孩子的教育,游戏是非常有用的方式。游戏设计要巧妙、要目的明确,不要白白浪费孩子的精力。

角色扮演——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留神看,经过的商店、马路上、桌子上的东西复述——记忆力、观察力训练。

亲近自然,散步、园艺、养小动物——培养观察力。

讲故事——激发想象力、锻炼记忆力、传授知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卖东西、比谁的东西多数数、掷色子比输赢、给予金钱奖励——数学知识。

模仿雕像游戏,保持一个动作谁的时间长——锻炼孩子肌肉。

盲人摸像游戏——让孩子蒙眼摸东西,给予孩子物品的描述给予提示,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力。

猜东西,将家里的东西讲出来特点来互相猜。纸牌游戏,将各种知识写在纸牌上互动。

用纸、布等做手工。学习园艺——培养耐心、观察力,激发兴趣。

平静下来有戏——取棍子游戏,其他棍子不能动,锻炼专注力,控制情绪的能力。

3、感悟

(1)保护孩子好奇心、探索欲的重要性。成年后的个人职业选择能否适合自己,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于此有很大相关性。

(2)早期教育不在于知识灌输,而在于潜能激发、能力培养。这才是整个人生幸福的基石。而死记硬背、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对于儿童的早期教育百害而无一利,不但摧毁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错过孩子潜能开发,能力锻炼的关键时期。

(3)一个各方面优秀的孩子,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父母悉心培养的成果。其中必然包含了至少父母之中一个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正确教育方法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孩子持之以恒的付出。

(4)相信教育对于孩子成才的决定性作用。只要采取科学的早期教育,正常的孩子都可能成为不平凡的人。

(5)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教育总要性远远高于学校教育。在入学之前孩子主要由家庭教育,入学之后学校的教育的知识也十分有限。父母要承担起孩子教育的重担。

(6)在入小学之前,一个人的人生基础就已经基本打牢固。潜能的发展已经基本定型,各种习惯也已经基本定型。在此时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入学之后也难以有良好的发展。

(7)随波逐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只能培养普通的孩子。取得优异成绩的孩子,起父母都必定有着对教育独到的见解,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方法,有自己的坚持,坚持自己的想法去做,意志坚强。

(8)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有条不紊的进行。

(9)对于教育重视不够,还要不断学习大师,以及成功案例,取其精华,并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坚持并及时调整。

(10)父母要做好早教,必须要有正确的早教方法,同时要不断学习储备充足的知识。

(11)对待教育付出才有回报,要有投入才有收获。付出时间、金钱、精力才能收获孩子的能力,不要妄想孩子的能力自己就有很大的增长。

(12)教育的一致性。父母教育主张的一贯性,以及整个家庭成员教育上的一致性,不要前后不一致,以及多人之间不一致,会造成孩子的困惑,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不同意,始终如一的不同意就不会产生问题。

(13)不要用打骂,而是讲道理的方式,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和孩子讲道理,可以让他感受,思考,从而理解。

(14)对孩子教育,父母要用心,时刻关注、了解孩子。及时发现苗头和问题,用恰当的方式予以纠正和改变。

(15)做父母,要有爱心、耐心、恒心。

(16)摆正心态,教育的效果不会立马显现出来,但要坚信,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坚持下去,日积月累效果会大不一样。

(17)不要忽视音乐素养的培养,会让孩子以后的人生更加幸福和丰富多彩。

(18)让孩子有更多的体验,在体验中找到兴趣点,然后帮助孩子、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搜集、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掌握知识,掌握自己搜集信息、自己学习的能力。

(19)让孩子学会将知识学以致用,而不是学习一些字面上的知识。

(20)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1)孩子都喜欢新的东西,喜欢变化。抓住这个特点,对于孩子的吃、玩、学都有用。

(22)度要把握好。孩子吃、玩、学的时间,量的度家长要把握好,过犹不及。

(23)注意孩子艺术气质的培养,音乐、绘画、诗歌。

(24)品德、健康、智慧都发展得好的孩子才会幸福。

(25)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自己言行要成为孩子的榜样。父母自身优秀会极大的感染孩子,如果孩子发自内心的不认同你,那么教育就起不到效果。

(26)打骂对于孩子教育只会起反效果,用讲道理,孩子自己承担自然后果的方式让孩子明白道理。

(27)为孩子精心布置成才环境,布置成孩子发自内心喜欢的方式,孩子就会更快乐的成长。

(28)父母是孩子的教育者,同时也在教育中有成长和收获,自己也会有改变。

(29)成长环境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不同。

(30)真正的艺术来自于本能的冲动,学习的只能是技巧。

(31)教育得当,孩子在10岁时完全就可以拥有大学的水平。只要是孩子有兴趣的学习就不会对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32)早期教育对孩子来说如此重要,当父母的应该抓住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不要让时间白白浪费掉。做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在父母能够发挥最大作用的时候,用好这个时期,以后的教育就会顺利很省心很多。

(33)孩子3岁就已经基本具备成人的性格。在三岁之前,孩子的大脑可以吸收大量的知识。语言、文字、图形、音乐、人生的准则、态度等等。不要怕太多,孩子的吸收能力超过你的想象。

(34)学习,应当是有兴趣的基础之上才能起到好的效果,死记硬背,硬灌知识只能让孩子失去对知识的理解力和兴趣,成为知识的储存器,不能自己思考和理解。

孩子的心理教育方法篇10

http://blog.163.com/guanhy163

开讲专家:关鸿羽,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常务理事,曾任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室主任,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市教育管理学会秘书长,中国记忆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著有《家庭教育学》、《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智力的方法》、《心理素质教育》等教育著作30余部。

我曾经问过一位家长:“您教育孩子读过什么书?家长回答:“读书干什么?生了孩子就会当爸爸妈妈,还需要学习什么?我都当了十来年家长了,还不会当爸爸吗?”

我认为每个家长都应该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对于每一个人的德、智、体的发展起着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有人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孩子是家长的翻版”,这种说法,都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的发展水平有决定作用。

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革命导师的教导十分深刻。作为法官,必须执行法律,否则就是失职;作为传教士,必须以传播宗教为本分,否则就是不虔诚;同样,作为家长,必须以教育子女为天职,否则就是不称职的家长。做父母的,必须像法官、传教士那样忠于职守。

我国有近4亿未成年人,关心孩子健康成长,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是广大家长共同的愿望。但如何做好“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却不是每一个家长都十分清楚的。如果家长教育孩子,只是从个人的“朴素认识”出发,简单地搬用自己长辈教育自己的方法来对现在的孩子进行教育,有时不仅是无效的教育,甚至招来孩子的反感。一个不爱学习、落后于时代的家长,亲子沟通很难有效果,甚至出现反效果。

很多人不知不觉已为人父母,肩负教育孩子的使命,却从来没有上过父母学校。鲁迅曾说:“以为父的资格,只要能生,能生这件事,自然便会,何需受教呢?却不知中国现在,正需父范学堂。”在这一方面,国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有的国家在人们上高中时就开始普及家庭教育理论,开设了“新婚指导课”,告诉学生将来有了孩子怎么教育;有的国家在中学有一课书叫“如何做合格的父母”,教育学生掌握教育孩子的基础知识;有的国家要求人们在结婚前到指定地点听“家庭教育讲座”学习家庭教育理论;有的国家为新婚夫妇举办了“未来父母讲习班”、“准爷爷班”、准奶奶班”;有的国家法律规定新婚夫妇登记结婚前必须先参加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如何教育孩子,考试合格容许登记结婚,考试不合格不许结婚,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后再补考,直至合格为止。所有这些措施都保障人们在有了孩子之前就有了教育孩子的基本理论,可以按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这对孩子的成才是十分有利的。

家庭教育的理论准备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躺在手术台上,在麻醉师把你麻醉前,外科医生走了进来,说:“我对于手术没有什么理论和经验,我会摸索着来做手术。”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我想只能是赶紧逃命了。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家庭教育理论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孩子照样在接受教育,这是多么危险的啊。父母就像外科医生一样,也需要学习,这样,在教育孩子时才有能力胜任。就像受过训练的外科医生在下刀时需要小心谨慎一样,父母在使用语言时也要有技巧,因为语言就像刀,可以切掉“毒瘤”,给人带来愉快,也可以给孩子带来痛苦,不是身体上的痛苦,是感情上的伤害。

有一些调查的统计信息值得家长们深思:江苏常州700户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最不喜欢的人是父母的占54.4%”。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我心中的爸爸妈妈》500份稿件中,表示对父母不满的达到90%。上海90%的青少年对自己的父母不满,70%的学生认为家长不了解自己。34%不喜欢自己的家。上海调查:对子女教育感到困惑的占86.4%,非常困惑、苦恼的占15%。北京市教科所对1242户家庭调查,70%的孩子在家庭没有得到较好的教育。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孩子不喜欢自己的父母,我觉得关键在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从这个角度讲如何做父母、如何做个好父母是一门学问,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学习一辈子的一门学问。

家庭教育需要学习,首先是因为教育孩子的差别是很大的,有的家长把孩子送进了北大、清华,也有的家长却把孩子送进了监狱。这里的学问是很大的。其次是因为家庭教育不能搞实验,学校搞实验失败一个孩子只是千分之几,而家里搞实验失败一个孩子就是百分之百。人的成长不能重来,不能做实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万一失败,代价太大了。第三是因为家庭教育不能摸着石头过河,把孩子摸大了,成了小流氓,后悔也晚了,盲目地教育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家长必须树立学习意识,借鉴他人的经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水平,只有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才能使孩子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国家的栋梁之材。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研究它的规律性;家教是一门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凡是成功的家长,大都采用了科学的方法,掌握了巧妙的艺术;而那些家教失误的父母,则采用了错误的教子方法,更无艺术性可言。

学习家庭教育的方法有很多,参加学习班,听家庭教育讲座,向教师请教,吸取别人的经验,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等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里别的可以少一点,但不能没有书。”

但是有的家长有钱买烟酒、打麻将,却舍不得买家庭教育的图书,舍不得订家庭教育的报纸,有的家长有时间看连续剧,却不愿意看家庭教育的电视节目,主要原因是没有学习意识。因此对广大家长来说树立学习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风气熏染下,有的家长重智轻德,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有的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或专制或采取放任态度,也有的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还有些家长不重视自身修养,道德失范,给孩子带来恶劣影响。总之,有些家长家庭教育的盲目性、随意性很大,这就要求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建立学习型家庭。古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中,把家庭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古人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为?”家长在家庭里首先是学习者,然后才是教育者,家长离开学习,就不可能成为称职的家长,不会有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孩子一年年长大,家长的教育方法也要跟着“长大”,用教育小学生的方法教育中学生是肯定要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