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长拳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1:00

武术长拳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郑州市中学;少林拳;体育教学;民族精神

aStudyonShaolinBoxinginSecondarySchoolsinZhengzhouCity

XUHu-po,wanGHan,XUZong-le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450044,Henan)

【abstract】theintroductionofShaolinBoxingintotheclassroomsinZhengzhouspeedsupthedevelopmentoftheschoolwushutoacertainextentandalsopromotesthespreadofnationalspirit.Variousmethodslikeliteraturereview,questionnaires,expertinterview,andstatisticsofmathematicallogicareadoptedinthispapertostudytheintroductionofShaolinBoxingintotheclassrooms.theresearchindicates:thestudentsarefondofShaolinBoxingverymuchthoughsomeofthemovementsarealittledifficultforthem.peteachersholdapositiveattitudetowardit,consideringitashelpfultothephysicalandmentaldevelopmentofstudents.andtheattitudesofschoolleaderstowushuareessentialtothedevelopmentoftheschoolwushu.andlastly,theeducationintermsofwushumoralitylagsbehindrelatively.

【Keywords】ZhengzhouSecondarySchools,ShaolinBoxing,teachingofsports,nationalspirit

1前言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建设的主体力量,为此,对他们加强身体素质与爱国主义的培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2004年4月,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中小学实际,特制定《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纲要特别指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等内容。”〔1〕

河南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少林武术作为郑州特有的拳种,为全面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原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明确提出“要让武术走进大、中、小学校”。2007年下半年“少林拳进课堂”在郑州市区所有小学范围内全面开展。学校是培养学生的“教育工厂”,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并且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在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2研究方法

2.1文献研究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郑州大学图书馆、郑州大学体育系资料室等,搜集查阅了近十年来有关武术教育,少林拳等相关论著,并对其主要内容进行汇总。

2.2问卷调查法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发放方式采用亲自发放。分别在随机抽取的郑州市的6区(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区、金水区、惠济区、上街区)各8所中学,合计48所学校。每个学校随机抽取50名学生、2名教师、4名学生家长。

2.3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河南省教育厅、郑州市体育局、郑州市武协的部分领导,中、小学的校长,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学生家长等,就中小学少林拳开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和探讨。

2.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运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进行分析,为课题的研究提供实证。

2.5观察法

亲临中小学校园,观察中小学少林拳开设的软硬件条件及少林拳的开展情况,获得了较为真实直观的信息。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有关概念的界定

3.1.1武术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武术”定义为“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3〕”。

3.1.2功夫

人们在实践当中,经常将“功夫”与“武术”混用,在很多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武术就是中国“功夫”,甚至中国国内媒体也常用“功夫”这个词。其实,“功夫”与“武术”还是有差别的。俗话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不练武,到老白辛苦”,可见“武术”所侧重的是由一些技巧、手段、方法所构成的武技,而“功夫”则侧重于经过长期苦练而获得的超常的能力、功法〔4〕。

3.1.3少林拳

少林拳这一概念从总体上讲,是一个具有集合性意义的概念。在武术范畴内很少有哪一类拳术有如此广博、丰富,不同时代少林拳的概念又不尽相同。由于少林拳流传地域广,内容极其丰富,从广义上来讲它已不仅仅是少林寺僧人练习的拳术〔4〕。

3.2郑州市中小学少林拳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3.2.1不同群体对少林拳推广的认知状况

3.2.1.1学生对少林拳推广的认知状况

少林武术发源于郑州市所辖的登封市,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历程,在郑州市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少林武术已成为河南的一个品牌,且已走向了世界,也为河南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从表1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少林拳的态度是明显喜欢,说明学生愿意接触少林拳,愿意了解更多的少林武术的知识,愿意通过习练少林拳来增强体质。

通过对学生习练少林拳的目的进行调查,了解他们习练少林拳的目的所在,根据学生特点,针对学生习练少林拳的目的性,有的放矢地开展少林拳普及工作,不仅仅让这一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下去,也让少林拳真正能成为学生健身的一种途径,发挥少林武术的健身价值。

从表2中可以看出,学生习练少林拳的目的主要是健身,而学生对少林拳文化了解甚少,这也是学生习练少林拳目的不明确的表现。

3.2.1.2教师对少林拳活动的认知状况

通过对85位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大多数教师对少林拳进课堂持肯定态度。

在对简化少林拳套路动作的难易程度认识上,大多数教师认为跳跃、仆步动作学生难以掌握,一方面说明存在难度动作,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在初级阶段需要强加练习。

表4充分说明,经过多次动作编排与修改的少林拳,比较适合中小学生和初学者演练,也适应在中、小学普及推广。

3.2.1.3家长对开展少林拳活动的认知状况

经过对160位家长是否支持学生学习少林拳的调查发现(见图1),武术作为我们的本土文化,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大家还是很认可它的价值的。开始练习时,一部分家长害怕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学了武术会变得更调皮,甚至有媒体提出“少林拳进课堂”会不会引发校园暴力的疑问。事实证明这些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简化少林拳”选取的只是少林武术中的一些经典动作,属锻炼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的方法,基本不涉及技击的内容。家长对这一活动同样持支持态度。

图1家长是否支持孩子学习少林拳调查图(n=160)

3.2.1.4学校领导对推广少林拳活动的认知状况

校长是学校的主管者和决策者,校长的认识水平、情感倾向以及具体决策都会对整个学校教学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对30位中小学校长的访谈结果显示,90%的中小学校长认为在中小学普及少林拳非常有意义,因为少林拳是郑州特有的拳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为少林拳在中小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中小学校长普遍认为少林拳可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3.2.2学生习练少林拳状况的调查分析

3.2.2.1学生每次习练少林拳时间

学生参与少林拳练习的时间长短受多种因素影响,从表5中可以看到,学生大部分不能坚持练习少林拳40分钟以上,这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任务有关。如今学生学习压力重,身体素质下降,学校应该贯彻国家全民健身条例,创造条件并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观。

3.2.2.2学生习练少林拳场所

学生习练少林拳以简单的徒手为主,由于学习时间和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学生习练少林拳一般会选择自家住宅,房屋周围,小区健身场地和河堤路边等场所进行习练活动。

从表6中可以看到,学生习练少林拳选择的主要活动场所为自家住宅的占74%,其次是房屋周围66.5%,结果表明学生在习练少林武术的时候往往采取就近、方便的地方习练,这也与少林武术要求场地不高的特点有关,也说明学校的体育设施、器材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健身的需要。

3.2.3体育师资概况

在被调查的中小学85名教师中,体育教师的年龄结构较合理,年轻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对开展少林拳教学非常有利。

图2教师男女比例图(n=85)

通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大学所学的专项调查(见图3),武术专项的只占总数的11.3%,武术项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武术师资是武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教师反复示范、领做,学生才能领会武术技术动作。但是,从目前师资情况看,少林拳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障。因此,要推动中小学武术教育发展,首先应该加大武术师资的培养,吸收武术专项体育教师和加大武术师资培训。

图3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n=85)

少林拳教师的结构特征是学生学习少林拳的关键,通过对学生进行的调查(见下图4)得知,少林拳教学主要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外聘武术教师只有在个别条件比较好的学校才有,很多学校缺少专业武术教师,而大部分农村学校还没有专职体育教师,体育教学由其他文化课教师担任。说明武术师资非常缺乏。

图4少林拳教师结构图(n=2231)

3.3少林拳进课堂的对策研究

3.3.1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以少林武术段位制技术职称推动少林拳在学校的开展

武术实行段位制以来,原则上是在一定级别的比赛中获得一定分数和名次才能获得相应段位。郑州市可以尝试利用少林拳段位制考核标准,促进少林拳在学校更好开展和普及,进而使学生在晋级的激励机制中有目标地去竞争、去提高,在学到强身自卫本领的同时养成坚忍不拔的意志〔5〕。

3.3.2加强少林拳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好坏,是能否搞好学校教学的关键。少林拳不仅动作特点独具风格,并且还蕴藏深刻的内涵,体育教师只通过单纯的培训、进修等“改造”方式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为此,一方面,市政府应加大力度,督促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出台有力的方针政策,充分协调好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为专业武术教师的配备开通渠道;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同地区资源共享,外聘专业武术教师,缓解专业师资压力,从而推动少林拳在学校的普及推广。

3.3.3加大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

虽然武术教学对场地的要求不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对运动环境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学生比较喜欢室内运动项目,如果武术教学在室外进行,显而易见,武术教学就会缺乏吸引力〔6〕。为此,学校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建设运动场馆,添加体育器材,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学生能更好地选择体育锻炼。武术器械是消耗品,而且武术的训练安全问题也很关键,在武术器械的选购上应扎实耐用,还应构建合适的场地和防护设施,保证学生在武术课中的安全。

3.3.4拓展少林拳教学空间

学校应该把少林拳教学拓展到课外、校外,让学生参与各种武术活动,亲自体验和感受武术交流的魅力。学校应建立武术协会和武术队,注重与各学校的交流,积极参加各兄弟学校武术协会的活动,通过交流既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又能学习各校成功经验,例如举行校内和校际的武术比赛,请邻近兄弟学校和一些武术学校的武术队来校进行武术表演,这样能起到宣传传统武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的作用,同时也响应了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运动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号召,能促进少林拳进校园活动的发展〔7〕。

4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国家当前政策和少林拳的各个方面的现实价值为契合点,对少林拳进中小学课堂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此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少林拳作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是河南省的特有拳种,民族文化底蕴丰厚。郑州市地理位置独特,适合开展少林拳进课堂活动。

4.1.2郑州市少林拳进课堂,主要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少林拳教学,但他们很多人大学期间修的不是武术专项,还有很多体育课教师由其他文化课老师担任,武术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4.1.3郑州市少林拳进课堂,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对少林拳的作用和价值均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4.1.4武德教育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彰显,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没有完全落实。

4.2建议

4.2.1提高体育教师的少林拳专业素质,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努力提高专任教师的少林拳基本技术技能和少林拳理论素养。

4.2.2学校应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文化教育、少林拳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习武兴趣。

4.2.3各级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少林拳推广的督导、检查力度,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基层领导、教师和学生普及少林拳的积极性。

4.2.4对于少林拳的发展要有长远规划,拓展教学空间,以少林武术段位技术职称推动少林拳在学校的开展,做好中小学少林拳教学内容的衔接。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

施纲要〔n〕.中国教育报,2004,03.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14-316.

〔3〕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25-327.

〔4〕释永信.少林功夫文集〔m〕.郑州:少林书局,2003:234-236.

〔5〕胡定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15-118.

〔6〕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15-217.

武术长拳教学设计篇2

4月22日至25日,“稼仙杯”2010年全国女子武术散打锦标赛在安庆市圆满举行。本次锦标赛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办,安徽省武术拳击运动管理中心承办,安庆市体育局协办。

22日上午,锦标赛在安庆市体育馆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何青龙到会并宣布比赛开幕,安庆市政府副市长黄杰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大赛共有来自全国33支代表队,266名选手参赛。分别进行了48公斤级、52公斤级、56公斤级、60公斤级、65公斤级、70公斤级、75公斤级等7个级别的角逐。

比赛共产生七枚金牌,安徽代表队共获一金四银,获得团体第一名。来自安庆市枞阳县选手左佩佩为安徽代表队赢得52公斤级金牌,并获得最佳运动员称号。

“稼仙杯”2010年全国女子武术散打锦标赛,是女子散打项目国内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一项赛事。据了解,获得此项赛事各级别前12名的运动员将可参加本年度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

(武 宣)

“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辅导站交流大会”成功举办

4月10日,“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辅导站交流大会”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场成功举办。

陕西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宋斌,陕西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社会部主任、省武术协会副秘书长肖关纪,陕西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省太极拳专业委员会主任徐毓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体育系主任王德伟,西安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刘刚、方秀敏、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会长赵幼斌,赵斌弟子路迪民、扎西、张世昌、杨志超、吴金华、周振、张全安、范雪云,以及杨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李文、李海水、周关华等出会。

参加这次交流大会的有34个单位和辅导站,其中有咸阳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交大太极拳学会、建科大太极拳学会、华亚公司等18个单位和辅导站,共计456人,分别做了杨式太极拳剑刀扇,以及健身气功的精采表演。

(武 宣)

武当功夫七月亮相世博会

由武当道教功夫团策划一年多的《武当――太极道》已全新出炉,将于7月正式亮相上海世博会,7月至9月3个月内,《武当――太极道》每天演出3场,每场为30分钟,共计276场。

《武当――太极道》是为上海世博会量身定做的功夫表演,该表演结合道教仪礼编排,通过武当传统功夫和道家养生功法的演练来诠释中国的“道”文化。世博会期间。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的60余位功夫精英将登台献演,让观众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武当功夫。

《武当――太极道》由《紫霄晨练》、《天下太极出武当》和《无极生太极》三部分组成,通过武当传统功夫、道教养生功法演练,逐一展现武当玄天剑、乾坤扇、八仙棍、太极剑、九宫八卦阵等武当功夫。在每场演出结束后,将与观众进行互动,教授太极拳要领。

除武当功夫表演外,武当道茶将以现场展示、表演等形式,诠释道教文化的渊源,以及武当茶的文化内涵。由武当山道教协会成员组成的道教音乐团一行37人,将演绎《澄清韵》、《木本经》、《吊挂》、《下水船》、《开天符》等上海世博会上表演的主打曲目。

(艾启平 刘莉莉)

“峨眉武术联合总会”成立

2010年4月26日,“峨眉武术联合总会”成立大会在峨眉山大佛禅院峨眉讲堂隆重举行。四川省体育局局长朱玲、副局长蒋显能,乐山市副市长徐建群,乐山市体育局局长薛钢,峨眉山市委副书记舒厚超,峨眉山市文体局局长林立等各级党政领导,会同四川省佛教协会会长、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永寿法师,峨眉山佛教协会副长演法法师,峨眉山佛教协会副会长满霖法师等大德法师,以及武术泰斗、成都体院教授习云泰,四川省老年体协太极拳专委会主任邹德发等出会,来自巴蜀各地的峨眉派武术名家共计三百余人参会。

“峨眉武术联合总会”秘书长吴信良主持大会。朱玲局长向“峨眉武术联合总会”授牌,“峨眉武术联合总会”会长心定法师代表总会接牌,并宣读了“峨眉武术联合总会”组织机构名单。总会还聘请朱玲、永寿法师为名誉会长,聘请习云泰、周德发为名誉顾问,聘请蒋显伦、通永长老、任刚、肖家泽、林立为顾问。

心定法师最后表示,“峨眉武术联合总会”成立以后,将以峨眉山大佛禅院为基地,弘扬发展峨眉武术,建立峨眉山武术宗祠,为天下峨眉武术爱好者建立一个研究、学习峨眉武术的平台,认祖归宗的福地。他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怀下,在峨眉山佛协的直接领导下,在海内外峨眉武术爱好者的支持下,在普贤菩萨行愿无尽精神的引领下,峨眉武术的发展在新时代将翻开崭新的一页,焕发出新的光彩。

(武 宣)

“非凡可乐”杯全国武术暨跆拳道交流大会在西安举行

2010年4月17至18日,“非凡可乐”杯全国武术暨跆拳道交流大会在陕西师范大学体育馆举行。来自全国22个省市40个代表队的近600余名武术跆拳道健儿,在为期两天的赛程里,就3个大项近百个小项进行了激烈决逐。

本次大会由西安武术职业学校主办,央视《武林大会》专家评委潘小杰、兰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周建睿、江苏泰州武术协会主席夏平、华夏武术文化发展中心主任马俊祥等武术名家到会祝贺并司职会务。据西安武术职业学校校长、著名武术影视明星崔玉山先生介绍,本次大会是继“2005中国长安全国武术邀请赛”之后,该校主持操办的又一大武术赛事。在武林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本次大会的赛事规模、质量都较上届有了长足提高。希望通过本次赛会的举办,能够为西北武术的繁荣与振兴,为弘扬中国武术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武 宣)

2010阜阳综合武术搏击大赛成功举办

2010年4月24日~25日,太和体彩杯2010阜阳综合武术搏击大赛在阜阳市体育运动学校举行,来自国内各武术团体、武术馆校的600余名搏击精英参加大赛。

本次大赛由阜阳市体育局、太和县体育局、中国散手道协会主办,阜阳市散手道协会承办,阜阳市体育总会、阜阳大学体育学院、阜阳市武术协会、阜阳市跆拳道协会、阜阳体育运动学校、武当杂志社联合协办。阜阳市领导到会祝贺。武当杂志社社长刘洪耀,世界武林百杰、梁山功夫院长宋义祥,著名武术家李宏,武当武术名家张加立,被大赛组委会授于荣誉嘉宾。

本次综合搏击赛集纳入了散打、中国跤、拳击、跆拳道、传统武术、散手道共6项搏击竞技运动。

据大赛组委会主席杨维博士介绍,本次大赛首开国内综合搏击赛先河,为进一步推广各项搏击运动,提高国内搏击竞技水平做出了有益尝试。(武 宣)

武汉体育学院武当山国际武术学院开建

武术长拳教学设计篇3

1.1文献资料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根据需要,广泛地查阅参考了与本课题相关的学校体育学、学校武术发展等学科资料,在中国知网上查阅关于岭南武术文化传承和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文献,并做出总结,借鉴文中有用观点。

1.2访谈法

对2013年2-7月在广州市小学代武术课的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在校生20人进行电话访问。

1.3问卷调查法

在广州市随机抽取5所小学每所学校随机向学生发放60份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293份,回收率97.67%,其中有效问卷280份,有效率95.56%。

1.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软件与excel软件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为文章的写作提供准确的数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岭南武术文化传承现状及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受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断层问题日益严重,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空间也逐渐被外来技击术(如跆拳道)所挤占,面对武术文化的流失,岭南地区武术工作者采取了很多措施,传承和保护岭南武术文化。借助影视作品,宣传和传播岭南武术文化;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岭南武术文化;通过体育局、拳会拳馆、高等体育院校等机构传授岭南武术。这些措施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黄飞鸿》、《叶问》等题材电影的热播,将岭南武术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扩大了岭南武术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蔡李佛拳、咏春拳成为了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各级体育局、各类业余体校中开办的武术班、武术队等,在体质内强化了岭南武术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性,成为岭南武术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岭南武术存在的主要形式;拳会拳馆的蓬勃发展充分体现了岭南武术的社会功能和市场价值;高等院校的武术教育特别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历教育(学士、硕士、博士),更是增添了岭南武术更多的文化意义,赋予了其更加强劲的生命力。

2.2岭南武术文化在广州市小学教育中传承的优势

2.2.1有利于岭南武术文化科学、规范、系统地传承

传承是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是文化的延续。岭南武术文化如何薪火相传,使之得以延续,我们就必须找到更有利的传承途径。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这其中,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校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目的性、系统性等特点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方式,只有通过学校教育,进行辐射,才能扩大群众基础。岭南武术文化是广东省的地域文化,适合在广州市小学开展,我们可以根据广州市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把岭南武术文化纳入其中。学校完善的功能弥补了很多民间传承的不足,有利于构建一个科学、系统、规范且具有可行性的传承体系,为岭南武术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以往我们把学校武术只当作一种体育项目来看待,认为学校武术只是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一种手段,忽视了其中蕴含的文化资源。因此,需要从传承地域文化的高度把岭南武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引入广州市各小学,让青少年从小接受岭南武术文化的熏陶,从拳脚功夫中体会岭南武术所蕴含的文化意境。

2.2.2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目前,广州市小学的武术课内容多以长拳(如:五步拳、初级长拳等)为主,教学内容单调乏味,技击性不强,等到实际应用难以起到防身作用,以致出现很所学生热爱武术,但讨厌上武术课的现象。而岭南武术(如:咏春拳、洪拳等)技击性强、拳种丰富多样,常以吐气发声助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以往小学武术课,主要是以技术练习为主,缺乏对学生武德的教育,岭南武术文化包含丰富的武德内容,将岭南武术文化引入小学,可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意志品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武术自古以来就强调对武德的修养,习武先修德,通过武德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坚韧不拔、尊师重道、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武德教育在小学的开展,还可以丰富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为提高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做出贡献,促进小学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

2.3岭南武术文化进广州市小学的可行性分析

2.3.1岭南武术在广州市小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调查分析广州市小学生了解岭南武术文化的途径主要集中在武侠电影电视方面,广州市小学对于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武术的宣传教育不够,但小学生对于岭南武术的学习热情很高,这为岭南武术文化走进广州市小学奠定基础。

2.3.2广州市小学岭南武术教学条件调查分析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表明:广州市小学武术课教师中,50.71%为一般体育教师,34.64%为专业武术教师,专业武术教师虽有一定数量,但不能满足武术教学需要。通过对武术教师的调查表明:广州市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居于首位的是自编内容占65%;其次是按国家教材占25%;最低的是按校本教材占10%。由此可见,由于教材资源的匮乏,武术课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的教学中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往往根据自己掌握武术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岭南武术武术文化小学教育中传承,有利于岭南武术文化科学、规范、系统地传承,能够提高小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2)通过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小学生对岭南武术的学习热情很高,这为岭南武术文化走进广州市小学奠定基础,岭南武术文化可以深入地引入到小学教育中来。(3)目前广州市小学武术专业教师匮乏,没有适用的武术教材,这些因素制约岭南武术文化在广州市小学教育中传承,需要进行完善。

3.2建议

武术长拳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菏泽市省级规范化学校武术开展现状太极拳

1.引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开设武术课能够培养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顽强的意志品质,陶冶情操,锻炼健康的体魄,树立健康的审美观,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对山东省菏泽市省级规范化学校的武术开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全面了解菏泽市省级规范化学校武术推广状况,总结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对策,同时为我国中小学武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菏泽市14所省级规范化学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山东省中小学武术教学大纲、教材和中学武术教学方面的书籍、论文和有关文件,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2.2.2问卷调查法

2.2.3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内容和任务,针对一些问题访问了学校的有关专家,并且对有关武术推广方面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

3.结果与分析

3.1菏泽市14所省级规范化学校武术开展现状。

3.1.1太极拳在课程设置中的现状

现在已开设武术课的中学中,80%所传授的内容单一和陈旧,有的内容是几十年不变的“老三样”(初级拳、初级剑和简化太极拳),还有的是少年拳、初级长拳等类似的套路运动,既难学又难练。

3.1.2菏泽市14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太极拳设置情况

根据表1和表2可看出:有62%的学生在课堂当中没上过太极拳,有38%的学生上过太极拳课,这说明教育大纲中虽然对武术课有明确规定,但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来说课时开展得相对较少。

3.2菏泽市省级规范化学校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中太极拳开展情况。

在武术社团活动中有75.8%的学生选择棍,有50.8%的学生选择刀剑,有25.8%的学生选择对练,有15.9%的学生选择少年拳,有24.2%的学生选择太极拳,有25.8%的学生选择基本功,有9.1%的学生选择长拳。由表3可看出选择太极拳的比例较少,在太极拳的指导方面指导人员应该制定有效措施提高对太极拳的兴趣。

3.3太极拳在省级规范化学校开展存在的问题。

3.3.1在师资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太极拳推广受到制约主要是由于学校领导对武术课不够重视,教师在进行上课时的态度决定的,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没有明确。其次,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仍会出现挤占体育课的现象。特别从表4中看出师资的缺乏,和从事武术的教师相对比例较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及发展。

3.3.2学生对太极拳运动的认知存在的问题

从表5可知学生对太极拳课不满意的程度。选择太极拳教学没有兴趣的有34人,占25.8%。教学内容应宽泛、丰富些,重在打基础,避免太过笼统,应重在体验,突出武术锻炼。选择手段内容不新颖的有102人,占77.3%。教师言传身教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在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将直接影响到武术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体现于能否充分发挥学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场地不好的有46人,占34.8%;选择班级数少,活动太少的有49人,占37.1%。这是一个较重要的问题,应该尽量满足学生参加运动的硬件需要。学生不满意的面比较广,应当作为重点研究,使得太极拳能够在中学更稳健地得到推广与发展。

3.3.3学校开展太极拳运动在激励机制上存在的问题

太极拳在教学中缺乏激励机制,段位制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兴趣。段位制制度对中学武术教育的促进段位制技术与中学武术教学内容相接轨,打通了学校武术与社会武术之间的壁垒,有助于加快中学武术教育的社会化进程。由于段位制技术的统一性,社会上获得武术段位指导资格的人员可到学校进行技术指导,学生也可到校外参加段位制技术培训,缓解中学武术师资匮乏的问题。

武术段位制的晋级、晋级为中学生的武术学习与锻炼明确了目标,有助于提高学生习武的兴趣,促进学生逐步由习练课堂武术,进入可与武术锻炼行列。在学生通过段位考试后,授予相应的段位等级证书、徽饰和服装,能激发学生的习武热情和自豪感。在武术段位制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提高武术技能,潜移默化地接受武德情操和武术礼仪规范教育,达到传承武术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段位技术和武术理论知识后,可参加中国武术协会或本地区域性、专业性考评机构组织的武术段位制考试。各级教育、体育管理部门和各地中学所举办的武术段位制比赛交流活动,为获得武术段位的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武术段位制相关活动的举办,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技术与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还能丰富课余武术活动。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菏泽市省级规范化学校太极拳推广的现状不容乐观,学校软件还不十分充足,领导缺乏对太极拳的认识。师资力量不均衡,传统武术师资培训活动较少,传统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多为青年教师,这部分教师一般缺少教学经验;而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反而对传统武术很陌生。这种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传统武术与学科整合的步伐。教学方式单一,内容陈旧,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降低,成为阻碍太极拳在中小学发展的消极因素,不能正确起到普及武术的作用。

4.2建议。

太极拳作为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代表性文化,为了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以及有效拓宽太极拳的传承渠道,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学校可以在学校班级之间举行太极拳的一些活动与比赛;实施武术段位制的形式进行段位制等级划分;在高考中,可单独进行太极拳考试并在高考中进行加分等有效措施。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的兴趣,充分了解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使其得到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白文飞.浅谈激励性语言的功能[J].中国学校体育,2008,(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1-43.

武术长拳教学设计篇5

清初,万五达宗张木始创洪门,组织中有不少是能征善战的武将,因此,洪门中人擅武是不争的事实。关于洪门拳,典籍作了记载,“一说在反清斗争中不少组织均称洪门、洪邦,此拳为他们所演练而成”。

而洪家拳则是由洪熙官集少林拳、白鹤拳和象形拳之长,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比洪门拳的出现晚了一百多年。关于洪家拳,典籍记载为“又名洪拳,广东南拳流派之一,居广东五大名拳(洪、刘、蔡、李、莫)之首”。

洪门拳与洪拳是现在混淆得最严重的问题。由于1854年广东天地会起义前朱福一直以授拳为掩护,从事天地会活动,天地会起义的骨干成员朱子儒、朱美、杨升郎、陈金■、郑金星、周春、侯陈带、林大年、练四虎、巢润章等人均是洪家拳的著名传人,自然把拳术带入那个时期的洪门,训练亲兵死士,但是这一时期洪门中还有不少其他门派的高手,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莫过于琼花会馆的李文茂,他是公认的咏春拳高手,另外蔡家拳、佛家拳等拳术亦在洪门中流行。

蔡九仪始创的蔡家拳比洪家拳在广东流行还要早上百年,洪熙官的祖父洪德源的师傅,即花县赤坭镇田心村人麦福就是个中高手,早在洪家拳开始在花县流传之前,蔡家拳就已经在当地流传。很多参加广东天地会起义的花县籍将士精通蔡家拳,至今该拳种依然在广州市花都区的乡村之间流传。

太平天国灭亡后,李秀成的儿子,洪门中人李大和尚隐居香山斗门银坑,并在当地传授佛家拳法,使该拳种在斗门一带开枝散叶。广东省武术协会会长赵伟强老师就是这个流派的传承人之一。由此可见,洪门中人并非只是练“洪拳”的。那么洪门中的“洪拳”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这里引用朱子儒的事例来说明当时的历史状况。1852年,朱福被杀,朱子儒带领众人与官府交涉,为了防止他们造反,最后官府同意赔款,重修被焚的祠堂房舍。其实,对朱子儒等人而言,这只是一个缓兵之计,造反是迟早的事情。这样,如何利用这段时间尽快培养具有战斗力的有生力量的难题,就摆在了他们的面前。

按照洪家拳练习基本功扎马扯拳三年、十年一个训练周期的原有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传统武术界形容的“练三年洪拳的打不过练三年蔡拳的”,指的就是洪家拳对基本功的要求严格,耗时相对比较长,习洪拳者在训练周期短的情况下与同时学习其他拳种的人较量就会吃亏,所以又有“洪家讲桥马,蔡家重快打”、“洪家桥马、佛家快打”的说法。于是以洪家拳的桥马起势加上蔡家拳的快打或者佛家拳的快打而组成的新型组合方式就在“全胜堂”开始尝试,第一个套路的名称就叫“洪头蔡尾”。六和镇天地会首领翁芹芳在“全胜堂”学得这路拳法,并在下属的会众中推广,这个套路在今天的六和镇乐屋村、大塘镇到庄村等地依然流传。后来,这种能够满足当时武装斗争需要的组合方式迅速发展,涌现了十字扣打、梅花扣打、四门八肘、雪花盖顶、猛虎下山、夜虎出林、大洪拳、小洪拳等拳术套路,这些套路目前在花都区的莲塘村、大华村、民主村等乡间不乏传习者。

近代“洪头蔡尾”的典型当属周龙、周彪、周田的“周家”。周龙是洪门中人,所以他在编排套路时将洪门的联络手势“凤凰三点头”作为起势,并将整个运动模式定义为“快手洪拳”,“周家”的影响力遍及两广和海外华人社区,拥有大批传承人和爱好者。林世荣在《虎鹤双形拳》一书中注明:“……前用洪家三剪法,后以佛家罗汉拳法,此乃虎鹤双形之大略也。”

虽然不少民间老拳师认为洪头蔡尾、洪头佛尾不属于洪家拳,但笔者认为这恰恰是岭南洪拳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充分表现。就如典籍所记载的“此拳原有四平六镇、三箭、铁箭、十形等套路,后几经传播改进,又有虎鹤双形拳、工字伏虎拳等”。我们只需要了解洪拳流传体系中的每一个套路的技术特点和风格特征以及形成的历史背景就已经足够了。

二、三水洪拳相关的历史人物

洪熙官

洪熙官(约1724年-1814年),本名锦熙,字孔臣,熙官为其乳名,广东花县赤坭竹洞村猪腰岭人。是“南派洪拳创始人。传说是福建茶商。另说为广东花县人。福建少林寺门人,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后在广东授拳”。在朝廷禁止民间习武的年代,为了不连累家人,洪熙官只能以乳名行,并以父亲经常到福建漳州一带采购茶叶为由而对外宣称自己是福建茶商。

“清乾隆年间,洪拳传入花县,在新民埠、赤坭、炭步、李溪等地设有武馆,盛极一时”。由于洪拳的技术特点和风格特征符合当时的民风民情,故其一经创立就迅速传播,遂成为传习者众多的广东武术五大名家之一。

洪熙官晚年隐居香山县小榄镇,去世后,由他的徒弟陈东发和章锃将他安葬于大榄岗(今中山市小榄镇飞驼岭)。有关他的故居遗址和墓地的考证过程已详尽记录于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拍摄的大型武术纪录片《洪拳・大名堂》之中,本文不再赘述。

骆日成

骆日成,岭南洪拳“前五虎”之首,绰号“大头日”,生卒不详。对于他的习武经历,花县的地方志作了这样的记载:“关帝庙位于文武庙后面,是贫苦失业游民和乞丐集居之所。传说雍正年间,少林拳师洪熙官在清远飞霞洞抗清活动失败后在此设馆授徒,莲塘村青年骆日成是其首徒。”

在花都区赤坭镇莲塘村,“大头日”的故事依然广为流传,他的故居也保存完好,他还是长篇武侠小说《南少林恩仇记》(我是山人著)中“大头成”骆成的原型。他的后人骆国成等人已经不再习武,但对其祖上的事迹依然津津乐道。骆日成昔日并非以授徒为业,除了郑绍忠之外,他的武艺只传村中子侄不传外人,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今天莲塘村流传的洪拳已经不是当年骆日成的三展拳和铁线拳,而是洪头蔡尾形式的洪拳。

朱福

朱福(约1772年-1852年),花县新民埠朱村人,是洪熙官的第一批徒弟,岭南洪拳“前五虎”之一。朱福曾经参加由陈烂屐四领导的嘉庆七年惠州博罗天地会起义,失败后,逃回花县,在炭步、李溪等地设馆授徒,以教习洪拳为名,继续从事反清复明活动,是广东天地会早期的核心人物。“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军入侵广州,朱福义愤填膺,因年老体弱不能亲临杀敌,便叫朱子儒与收山徒弟杨星郎(花名‘歪口郎’杨屋人)带领花县天地会众参加平英团,在牛栏岗及包围四方炮台之役,立功不少”。

1852年朱福遭官府以反清罪杀害,同时村中部分祠堂房舍亦被焚毁。

朱福同时也是岭南洪拳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门徒众多,著名的有儿子朱子儒,侄子朱美,以及杨升郎、“火烊雄”、陈金■、林大年、练四虎、巢润章、赖汉英、赖汉光等人。其中杨升郎在天地会起义失败后带着朱福留给他的八十多斤重的关刀和腰刀潜回家乡花县狮岭镇杨一村,先是到清远一带设馆授徒,后来回到本镇的罗仙村、花山镇大珠村设馆,徒弟中有花县著名的武举人欧阳清等人。因此,朱福一脉流下的洪拳系统性保存比较完整,拳路有铁线拳、三展拳、快拳、连桥拳、追打拳、罗汉金刚拳,器械有“关公斩蔡阳”刀法、红缨枪、单刀夜行、双腰刀、长棍、大耙、横头凳、挑仔、锄头等套路,现今依然在杨屋村、五星村流行。

谭敏

谭敏(约1778年-1854年),番禺北沙塘村人,岭南洪拳“后五虎”之首。谭敏幼承家学,其祖父谭义均早年在广州海幢寺跟洪熙官、感法习武,回乡后将武艺教给儿孙。后来谭敏在南海冯冲金山寺跟洪熙官学习“落地生根”和“铁指”绝技,壮年时总结了长期习武和与人较技的经验所得,增删了洪家三展拳,开创三展拳谭家流派,遂成岭南洪拳一代宗师。

谭敏一脉的洪拳拳械套路计有三展拳、铁线拳、千字拳、铁包金棍、八卦棍、关公斩蔡阳刀法、双刀、大耙、横头凳、挑仔等,今在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沙龙村和花都区炭步镇藏书院村依然流行,他的直系后人谭瑞祥武艺精湛,甚有名声。

谭敏虽然生活在乡间,但并不务农,而是以收“番摊”和斗蟋蟀场的保护费为生,他有两个帮手,也是他在村外教的徒弟,一个是龙归镇沙亭岗人周春,另一个是清新县太平镇旺鳌岗人侯陈带。谭敏没有参加天地会,但他的这两名弟子却是广东天地会的重要人物,1854年农历六月中旬,周春夫妇在家乡揭竿而起,侯陈带的“同庆堂”亦在家乡响应义举。后来周春的“花旗军”并入了太平天国,他本人也以显赫的战功获封怀王,太平天国灭亡后不知所终。侯陈带在广东天地会起义后期因独力难支,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并改名为侯勉忠。

陈金■

陈金■(1820年-1865年),本名泽,三水县范湖镇清湖村人。年少家贫,入箍桶铺当学徒,稍长,到朱福设在当地的“全胜堂”武馆习武并加入广东天地会。箍桶铺老板去世后,金■承继其遗产,大力资助天地会发展,因此成为广东天地会首领之一。

朱福年事渐高,遂将武馆交由儿子朱子儒打理,金■由于全力资助,后来成为武馆馆主,朱子儒则担任教头一职。“全胜堂”表面是武馆,其实是天地会的一个堂口,秘密训练反清复明之士。金■为人侠义,武艺高强,与郑金星、周春、侯陈带并称“四大金刚”,故亦有书籍称其为陈金刚,这也是“金■”二字之来由。然则四人之中,也只有他一人被杀。

1854年6月26日,陈金■在范湖筑坛起义,带领“全胜堂”七八十人攻占芦苞都司署。东征西讨中,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广东天地会起义军中的主要力量。1857年农历十月,金■在广东怀集建立大洪国,自封“南兴王”,1865年10月26日,被郑金星、陈瑞焘、甘文鉴等人设计杀害,同时遇害的还有王妃和朱子儒。

郑绍忠

郑绍忠(1834年-1896年),本名金星,字心泉,绰号“大口金”,三水县乐平镇大旗头村人。金星家贫,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少年时为生活所迫,到花县赤坭镇莲塘村帮人耕田种地,因其身材高大且任劳任怨,为东家所喜,并被骆日成收为徒弟,劳作之余,苦练武艺。

金星参加了陈金■领导的天地会起义,从粮官、先锋,一直做到大洪国的大元帅。降清后,从安勇营千总到最后官至两广水师提督,领兵部尚书衔,赠光禄大夫。关于郑绍忠与陈金■的关系,他的直系后人说是表亲,但不少知情者都说陈金■是他的舅父。

三、三水洪拳的流传状况

(一)早期的流传状况

从目前传世的史志典籍中,没有查找到洪熙官在三水教授洪拳的相关记载。在2011年底的一次洪拳研讨会上,来自肇庆市的百年红船世家“西江■仔记”的当代传承人陈志强师傅说,洪熙官离开金山寺后,并不是直接到鼎湖山避难,而是先在三水西南镇的唐家村居住了一段时间。上世纪五十年代,他的父亲陈峰峡曾到唐家村探访,村里的长辈将洪熙官使用过的一把茶壶送给了他的父亲,可惜这把茶壶在“”期间被红卫兵抄走后不知去向。

为了了解更多情况,笔者的学生李栩劲多次到访三水区西南街道唐家村,向村里的老人和知情者询问当年洪熙官在该村生活和村里洪拳的流传状况,但他们对洪熙官是否曾经在唐家村隐居的情况并不清楚,村里还有人练习的工字伏虎拳和虎鹤双形拳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村里人到广州西关打工时在武馆学会后带回村里的,在此之前村里并没有洪拳流传。

故老相传,朱福曾在赤坭、炭步、李溪和自己的家乡朱村开设武馆,为了便于发展周边地区的民众加入天地会,他还在靠近四会、南海、清远的三水范湖开设了“全胜堂”武馆,除了三水本地的陈金■、钱登、卢伟、翁芹芳等人,还有四会的陈水、苏程、练四虎、胡得广、吴万,清远的林大年、巢润章,南海的陈亚满、陈亚沛、陈亚池等人都曾在武馆内学艺。这些洪门中人为了反抗封建压迫和剥削,除了自己练就一身过人的武艺,还积极训练有志之士,为武装斗争培养有生力量,这样就为洪拳的迅速发展传播提供了机会。

(二)近、现代的流传状况

据《三水县志》记载:“抗战前,县内拳师有:旧三水城邓应、西南镇■仔记(陈武烈、陈飞凤)及其妹陈帼英、邓(锦)涛、邓(容)满和邓虾(女)、邓飞凤;陈斗、胡奇彪;抗战后有刘桂及芦苞圩的徐芝甫、姚二、梁获舟等人。有些拳师兼教舞狮,多数兼医跌打刀伤,走江湖卖武卖药……”在此,我们大约可以了解这一时期三水武术的总体状况。

西南镇■仔记武馆

陈飞凤、陈武烈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的父亲陈树培出生在广东省高要县沙浦村,八岁入红船戏班学艺,师承“缠脚胜”,擅演武戏,精通铁线拳、密展拳、五形拳、雪刀、十字梅花双刀、青龙偃月刀等洪拳拳械套路。满师后,征得师父同意,以这对孪生兄弟为记另立门户,取名“两广省河■仔记”红船戏班。树培之妻黄金笑,出生于广东东莞的一个武术世家,除了拳械套路外,尤擅使一柄东莞大耙。因此这个红船世家的武艺又集两家之所长。

孪生兄弟的老大陈飞凤,是陈树培的第三子,自幼随父母习武,成年后曾到福建少林寺学艺,练就一身好武功。他以一对双镖、一把七星刀、一条五节钢鞭威震武林。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曾夜摸敌营,孤身手刃六个日本鬼子,堪称英雄虎胆,其故事流传至今。他所练的武术功法是“心眼合一肘劲镖、雪花飞舞藏金刀、腾空腰折龙点水、昂龙反水一秒钟、毒蛇吞雾倒插花、混龙横扫盖青天……”等,西南镇■仔记武馆就是由他主理的。

陈帼英是陈树培的二女,武林称之为“豆皮妹”。身材高大、眼如铜铃、酷似男儿的她也自幼随父母习武,以一对柳叶双刀、一条夺命响铃绉纱带享誉武林。早年在西南镇■仔记武馆授徒,后来在白坭卫生院当跌打医生。1959年秋,在广东省武术比赛上荣获老年女子组冠军,并执教三水体校武术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邓龙、邓锦涛、邓容满、邓镇江

这是一个武林世家中的三代人,从他们的高祖邓瑞昌在家乡南海县和顺的冯冲金山寺跟随洪熙官学拳起,洪家拳就一直在这个家族内流传。威壮公是瑞昌公之子,自幼跟随父亲习武,成年后,以经营木屐店为生,闲时带着儿子邓龙一起练武,并将一身武艺悉数传授,使年轻的邓龙以洪家拳的拳、棍享誉羊城,被时人称为“岭南棍王”。

从《广州市志》、《三水县志》等大量的史志典籍中我们都能找到邓龙师祖的相关记载。清末民初,广州市大塘村的乡绅们就礼聘他到村中设馆授徒,从此洪家拳在当地流传上百年。大塘村人、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宴请邓龙的儿子邓锦涛老师到他的“观荫别墅”授拳,还将邓家秘传的刀法引入军中,成为上阵肉搏的“必杀技”。改革开放后,大塘村的父老们再请邓锦涛老师的儿子邓镇江到村中执教,延续了大塘村与邓家祖孙三代上百年的交情,也因此成就了一段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岭南武林佳话。

邓龙师祖早年曾在三水县的西南镇设馆授徒,并在河口、白坭、芦苞等乡镇设有分馆。1923年邓锦涛老师正式被三水县政府礼聘为武术老师,在当地的学校、社团传授武术,有诗赞他“少日声蜚三水口,壮年誉满五羊城”。为了充实自身的武术修养,邓锦涛老师还不断向名家们请益,系统学习侠家拳和杨式太极拳(杨守中先生亲传)。新中国成立后,受广东省体委的委派,到北京学习国家规定的武术套路,从此致力于推广普及工作,尤其是24式简化太极拳在广东省内各地的全面铺开,他可谓不遗余力。德高望重的邓锦涛老师还曾担任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等社会公职,并有《侠家拳》、《南少林十三枪棍法》等武术著作传世。

自幼习武的邓镇江老师在1960年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武术运动会上荣获男子南拳第二,在1964年举办的全国十九单位武术暨射箭锦标赛上荣获乙组全能第一名。1973年邓镇江老师执教三水体校,正式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学生梁小婉当年就荣获一项全国第一,不少学生在省、市武术比赛上获得优异成绩,为三水武术运动的发展贡献良多。

邓容满是邓镇江的堂叔,武林人士多尊称他为“满叔”,青壮年时期就以一身过硬的功夫被广州市内多个商会礼聘为武术教练。他经常到三水协助兄长开展教学活动和到各乡镇表演武术、醒狮,以撞捶、拳拆、散手、罗汉双刀、十三枪棍等家传洪家拳械著称。

六和镇乐屋村

乐屋村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村落,这里的客家围屋虽然历经沧桑,却依然保存完好。据传,该村村民乐良潦早年曾跟随翁屋村的客家人翁芹芳加入天地会,成为反清复明之士,并在活动中学会了洪家拳的拳械套路。六和天地会在翁芹芳的领导下加入了广东天地会起义,反抗封建压迫和剥削,乐良潦成为起义军中的勇士,冲锋陷阵,死而后已。起义失败后,他被迫远走异乡,以贩茶为生。

官府对起义者的追杀放缓后,厌倦了贩夫走卒生活的乐良潦回到家乡,务农之余,将所学的蝴蝶掌、洪拳、洪头蔡尾拳、左右六点半棍、双刀、大刀、大扒等拳械套路悉心传授给子孙和村中同族的子侄,由此洪家拳在乐屋村流传至今,历久不衰。

到了清末民初,村里的乡绅又请来三水当地有名的拳师周荣华和周世昌在村中设馆授徒,教乐姓子弟洪拳和舞狮。乐良潦的曾孙乐佰胜除了继承家传的洪家拳外,也到村中的祠堂跟这两位师傅学习伏虎拳、五郎八卦棍和舞猫形狮,集大成后,就在六和、大塘一带设馆授徒。

大塘镇到庄村

清咸丰年间,在清远一带以烧炭为生的洪熙官族人后裔洪胜公从花县赤坭镇竹洞村猪腰岭迁居三水县大塘镇到庄村,在这个北江边上风景秀美且水路运输业发达的地方,娶妻生了五个儿子:伯泉、友泉、允泉、伟泉和贵祥。

洪允泉武艺高强,年轻时参加广西陆军,回乡后担任民团总领,抗日战争期间曾组织村民消灭了到乡里扫荡的日伪军。他的儿子洪志祥自幼习洪拳,成年后在广州市内某药厂工作,后来随厂迁到香港,曾在孙中山国术健身总会教拳并参与拍摄武打片。

洪志祥的两个儿子福和、德和一直生活在乡下,无缘跟随父亲习武,长大之后,兄弟二人就和村里的二三十个年轻人一起凑钱请六和镇乐屋村的乐佰胜师傅到村里设馆教洪拳,一学就是十五年时间,并供养师傅直到天年。他们和当地的拳师们素有往来,尤与乐屋村、豆地脚村、大头岗村的师傅们感情甚笃,每年过年的时候,这三村的师傅们就会各组一棚狮到兄弟二人家中舞狮拜年,传统氛围非常浓厚。

六和镇邓边村大头岗村

提起六和镇邓边村大头岗大二村的钟成就老师傅,当地的拳师们无不竖起大拇指。钟师傅10岁就跟人学洪拳,14岁跟四湖街教门白录先生门弟钟志和师傅系统学习洪拳,19岁再到广州海幢寺跟随李北师傅继续深造。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刻苦的训练,武艺高强的钟师傅30岁就在六和镇开馆授徒,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六和镇创办“雄英堂”,以“群英狮”闻名三水。

改革开放初期,武术热潮涌起。1980年至1988年期间,钟师傅带着儿子钟锦良和几个徒弟在六和、芦苞、肇庆迳口重开武馆,那个时候他已经60多岁了,还雄风不减,代表三水县到广州、佛山、顺德、中山等地参加省、市武术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中1985年参加广东省武术比赛,荣获老年组1金2铜3个奖项。当年的奖状、奖章均由三水县体委保存。

武术长拳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闯关东”;山东移民;武术;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7—0036-05

文化传播学理论认为:移民是人类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媒介之一,正是人类的迁移行为促进了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闯关东”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移民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有效地促进了先进的齐鲁文化在关东大地的传播。山东武术通过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的孕育和滋养,发展到近代已具备了独特的风格体系并形成为齐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形态。近代以来,2000多万山东移民持续不断“闯关东”的迁移活动,必定会促进山东武术在东北地区的传播。因此,对近代山东移民与武术的传播进行研究,可以理清东北地区武术的历史流源问题。澄清山东移民“闯关东”对武术文化传播这一历史事实,可以为文化传播学理论学说提供一个有说服力的例证。

1近代山东移民“闯关东”期间武术的传播方式

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累积经验,总结经验,创造文化并使之传承。文化传播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以及社区之间共存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存在于一切人类的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过程当中。文化通过迁移扩散的形式,促进了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为文化的广泛接触开辟了渠道。正是经过这种接触,人们对文化的价值进行重新界定,在与本地区文化的经验世界、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整合的基础上,促使文化实现突变以及生成新的文化因素,这种使外来文化产生增殖现象,成为促进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文化共享性、传播关系、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是保证文化传播顺利进行的四个基本条件。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只有文化的价值得到具有不同经验和价值观的人们的接受,才能达到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实现文化共享,成为可传播的文化。传播关系是人们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生的社会联系,人们之间只有发生了社会联系,文化传播才有可能进行。传播媒介是联系文化传播关系的手段和工具,而人作为传播关系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本身就是一种媒介。文化传播的方式有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是两人或多人之间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是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是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基础。”在传统社会里,由于传播媒介单一,人际传播是人类文化传承的基本方式。

武术是人们根据中国传统哲学和传统医学的基础原理,在总结实践经验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提炼而逐步发展、丰富和完善起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它的传播与发展亦符合文化传播的基本原理。由于中华武术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精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而传播者只有通过面对面的言传身教,才有可能使接受者真正理解武术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内容体系。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发扬光大,人际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武术传播中所采用的基本方式。人既是文化的承载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闯关东”的近代山东移民不仅自身承载着山东武术,同时也是将山东武术传播到的东北地区主体,他们在与东北地区原住民的接触中,运用个人传播和群体传播这些具体的人际传播方式,将他们自身拥有的武术文化特质输出,经过接受者的选择吸收后,实现了对山东武术的传播。

1.1个人传播七星螳螂拳创始人山东福山王云生的弟子、大连寺儿沟油坊掌柜孙某在大连传授螳螂拳。之后,“福山肖树斌、烟台王传义、莱阳胡永福等来大连传授七星螳螂拳;烟台纪春庭、福山刘随山等来大连传授梅花螳螂拳……以后发展到沈阳、丹东、营口以至全省。”王传义(曾用名王川一),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芝罘社烟台村人,七星螳螂拳创始人王云生(王永春)之孙。19岁时与师兄杨维新来到大连寺儿沟王云生徒弟某油坊孙掌柜处,将七星螳螂拳传给油坊伙计。后到丹东一个大粮户的亲戚家将该拳术传给了店里的伙计。“之后来到哈尔滨乾丰利火磨房,在那里教了一年多的七星螳螂拳。最后来到海参崴,又教了一年左右的拳才回到烟台。”王传义在东北地区传授七星螳螂拳达3年之久,是东北地区传播七星螳螂拳的重要人物之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山东栖霞人李树峰、孙日胜等相继来大连传授弥祖拳、秘宗拳。胶东周某到安东(丹东)传授秘宗拳。“山东烟台外号‘马啡张’亦来大连传授斩魔紫金拳、斩魔紫金刀、斩魔紫金枪等斩魔紫金的套路,他的弟子有王汉山。”鸳鸯拳清末年间传人沈阳,“由李子明(任城燕尾子李三)和姜麟鲜(字朗山)两师兄共同传授给李锡(喜)奎和焦凤岐。山东人李喜奎传洪占春,洪占春传张万成。”张万成是东北地区鸳鸯拳的主要传播者,其传人有刘福生、裴根、董希昌、刘宝贵、宋宗财等人。该拳种主要流传于辽宁省的沈阳市、本溪市和辽阳市。1939年,徐德亮(山东省富山县徐家村人)来到丹东市传授三皇炮捶,使这一拳种在沈阳市和丹东市得到了广泛的流传。王连城、吴凤鸣(山东掖县人)是“双钩祁”祁树兴的弟子。王连城擅长双刀,继承了祁树兴的馆业(设于哈尔滨市道外北七道街),收徒授拳。吴凤鸣“早年在大连‘老华美鞋店’当工人时,曾拜通背拳名师修剑痴学习通背拳,1940年来到哈尔滨,拜祁树兴门下学习少林唐拳。”祁树兴故去后,在武馆原址从事业余教拳活动。

1.2群体传播

1.2.1武馆(所、场)传播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入侵,攫取了在中国设立通商口岸的权利,保证了资本主义廉价商品在中国市场的倾销,造成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迅速解体,一大批无产者涌入城市谋求生路。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扩张,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并出现了大批雇佣工人聚集城市的现象,为武馆的建立奠定了经济与社会的基础,一批“闯关东”的拳师开始在东北地区设馆授艺。

在黑龙江省,曹德坤(山东烟台人)、郝恒禄于1915年在哈尔滨设立“德坤武术馆”,传授太极梅花螳螂拳,主要传人有刘长功、张炳旭。刘恒臣(山东)1921年在哈尔滨设场,传授二郎拳,主要传人有张晋卿。刘岷山(山东文登县人)初到东北时在海参崴设馆教拳,1929年在哈尔滨道外六道街设立“岷山国术馆”,传授太祖拳,主要传人有于寿学、张植彬、刘国富、刘洪仁等。其弟子于寿学艺成后在南岗开设武术馆,在哈尔滨广传太祖拳。刘子源(山东)30年代初来到哈尔滨,1936年迁居佳木斯设馆,传授秘宗拳,其主要传人有姚子良、潘玉湖、孙永章、孙云龙、刁日恒、丁凤林等人。曲寿增(山东省黄县人)10多岁来到营口,拜鸳鸯门名师焦凤岐的弟子丁宝松为师,学习鸳鸯拳。40年代初,从营口来到哈尔滨市,在道外天一街设立了武术馆,开始正式在哈尔滨传授鸳鸯拳。流传在哈尔滨市阿城县的太祖拳是由山东人周长海所传授。1930年,周长海闯关东来到阿城县,为一徐姓富商押运货物。1942年,在阿城县设立武术馆授徒传拳,使这一拳种流传至今。

在辽宁省,20世纪初教授武术(国术)的拳房在辽宁的各地开始兴办。当时安东市(丹东)就有20余家拳房,各家拳房争相聘请高水平的武师任教,促进了武术的传播。1937年,石凤坡(山东人)曾在大连寺儿沟设场授徒50余人,传授子午梅花螳螂拳。“王之华(山东省文登县人)于1927年到海参崴开武馆,1930年回大连开武馆,传授秘宗拳。”

在吉林省,1920年,在吉林市后渔行附近成立吉林省武术馆,促进了武术在吉林省的传播。原庆春(山东掖县人),少年时代习秘宗拳,时期到吉林市创立“育英武术馆”。后拜师入霍庆云先生门下,学习八极拳。弟子成名的有:高正宜、安天荣、韩俊臣等。山东拳师李广升、螳螂拳师傅英奎在吉林市和延边一代设场教拳。

近代以来,随着国家、民族危机的逐步加深,在自强保种,抵御外辱等民族忧患意识不断觉醒的情况下,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它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武术的传承也因而突破了传统的门户观念的种种限制,在全社会得以广泛的传播,而武馆成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最经济、最有效的形式。

1.2.2镖局传播镖局是由民间的一些习武之人自由组合而成立的保卫机构。在冷兵器时代,镖局的镖师以超强的武艺为商品、物质的运输保驾护航。镖局的创始人都是身怀绝技的武术行家,为了壮大镖局的规模,树立镖局的名声,他们将自己的武技传给了子孙、徒弟。而这些人当中的学有所成者,有许多人开门立户,广收门徒,传授武功,使中国武术得以发扬光大。

“闯关东”的一部分拳师在东北地区也开设了许多镖局。吉林省有八极拳师邓怀山、张金江开办的兴泰镖局,长拳拳师杨大胡子及徒弟李根明开办的义胜镖局。在辽宁地区有沈阳的“刘记振远堂镖局”,锦州的“三盛镖局”,营口的“永发”、“得胜”镖局等三十多个镖局。辽宁省的查拳开拓者、回族人刘宝瑞先生在沈阳老北市场开办了沈阳第一家镖局——“刘记振远堂镖局”。“刘宝瑞先生武功造诣深厚,不但精通弹腿查拳,而且精练杨式太极拳、八卦、戳脚翻子、太祖拳、八极拳、形意、燕青、少林等拳种。”在担任镖局的镖师期间,曾在沈阳地区广泛的传授了查拳。他对所有弟子都一视同仁,培养的汉族成名弟子有申金儒、孙玉奎、邢景芳等人,都成为东北地区查拳的传播者。

1.2.3义和团运动传播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是以习练拳术为主的一种民间结社团体,包括义和拳、神拳、大刀会三种组织。“而以‘习拳练艺’为中心内容的义和团武术活动,对后来我国的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直隶逐渐高涨后,义和团的法师和一般成员“闯关东”,来到东北传播义和团运动,同时也使山东地区的武术在东北得到了传播。1900年2月,义和团经海路和陆路迅速传到了营口和锦州。“营口附近居民群起练拳,其中青少年占多数。有人问他们‘练此何意’,他们回答说:‘预备逐杀洋人’。”1900年3月,锦州一带传闻有“神师降世,收童子、少年当徒弟,教以咒语,练拳习刀,日盛一日,濒至青年壮丁,亦相率从之,乡野村庄,十有九信。”不久,奉天境内的“锦州、宁远(今兴城县)、新民、广宁沿边一带,时有拳民出没,联络土著良民之曾受教民欺凌者,一唱百执妇孺皆起。”1900年6月,沈阳的义和团运动盛行起来。“为首的是山东拳师刘喜禄,以北关天后官、三皇庙、龙王庙等为据点设立神坛,号召群众学法术、练拳刀,保国灭洋。”当时,有名张老道者,遍行辽东乡邑,教人练拳。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1900年春夏之交,义和团运动开始在吉林、黑龙江流传起来。“在吉林省长春府的拳民最多。”有义和团法师“流入长春,教人书符篆,练拳仇洋。”在黑龙江,1900年6月,在义和团首领张拳师的宣传和组织下,开始设坛练拳。虽然东北的义和团运动持续的时间不长,但是它涉及到东北地区社会的各个阶层,特别是劳苦大众阶层的积极参与,为武术传播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义和团运动使山东境内传练的武术在东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如梅花、拳、大红拳、小红拳、神拳、硬气功、大枪、长矛、大刀等拳种和器械。

另外,帅府卫队对山东武术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民国初年,在张锡銮统治时,帅府卫队聘请鸳鸯拳拳师洪占春等做武术教官。统治时期,又从山东请来了八卦拳名师宫宝田等拳师在军中任教。一些拳师在军中教拳之余也在社会上收徒传拳,对山东武术在辽宁地区的传播都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2近代山东移民“闯关东”对山东武术传播的影响

移民的迁移行为流动性较强,提高了文化扩散的速度,促进了文化的流动。大规模的移民在与原住民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中,使移民文化在迁入地不断的得到累积,为移民文化的发展储存能量。移民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与土著文化的整合,经过价值判断,使移民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增殖,为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山东移民“闯关东”为山东武术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山东武术在东北地区的传播;山东武术文化在东北地区扩散也并非完全是在空间上整体的移位,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要经过价值选择,使武术文化在东北地区不断累积并发生增殖现象,从而促进了山东武术在东北的发展与创新。

2.1推动了武术的传播与发展

近代山东人民所形成的“闯关东”的巨大移民潮,不仅将先进的齐鲁农耕文化带到了东北这片荒芜之地,而且也将山东优秀的武术文化传播到了白山黑水。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的产生文化积累,一定文化积累的速度与文化发展的速度成正比,虽然这并不是文化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但它却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传统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多种传播方式,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是民间武术传播的重要方式。“而师徒传承作为一种‘类血缘’的传承方式,又可以认为是一种扩大化的家族传承,由于武术作为非物质的、无形的文化,其传承方式必须是口传身授,而且这种传承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保障技艺的整体传承。”“师徒传承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它使武术技击技术变纯、变精,保持了武术内容的全面与丰富;而且更加注重传播效果,对被传播者的武技和武德非常重视。”然而,这种传播者与接受者相互依存的模式和一条链式的前后运动的传播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不利于各种武术流派之间的相互交流,使武术的传播局限在较小的范围。而身处东北的传播者们远离是非,摒弃了门户和宗派的成见,思想没有任何负担,专心于各拳种的传播。一批“闯关东”的武术名家在东北地区纷纷开设拳场,建立武术传习所和武馆,推动了武术的广泛传播和蓬勃发展。

文化的迁移扩散是文化随着人的流动而传播的,特别是当迁移的路线比较长或越过诸如沙漠或海洋等空间时,就更加突出。很多重要的文化现象都是通过移民的迁移活动而不断向外扩散的。“一种新事物或一种新思想的传播有时间上的渐增特征,即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接受它的人数增长得比较慢。随后,就会有一个相对速度较快的阶段,即接受它的人数迅速增加。”“闯关东”的山东移民将武术传播到东北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积累,使武术文化在关东地区不断得到孕育,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武术,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习武练艺的活动当中,促使武术在东北地区蓬勃的发展起来。

2.2加快了武术的创新“文化传播是文化创造的自然延伸,他赋予文化价值创造普遍的人类化形态;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创造。”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传播者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接收者可以根据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据其经验、理解能力和价值观念可以重构出所接触文化的许多新的意义,从而产生文化增值现象。文化增值是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实现文化发展和创新的不竭动力。“传播既给文化带来相同或相似性,也给文化带来碰撞的机会,从而为创造新的文化,为文化的新的发展提供动力和生机。”武术传播到东北地区后,因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变迁,所以它的一些文化组成要素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呈现出文化调试的现象。“武术的文化调适,我们可以理解为武术根据自己在不同时代所处环境进行调整的过程,包括获得某些属性、功能、特征等,以使武术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能够适应时展的要求,发挥出自己的功能以满足社会需要。”武术在东北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墨守成规,在秉承了传种和流派的基础上与东北的地域文化结合,形成了具有东北特色的武术拳种。

流传于山东德州、青州一带的秘宗拳于1905年后由山东栖霞人李树峰、孙日胜等人传到大连和安东。30年代初,刘子园在哈尔滨市设馆传授秘宗拳,其徒弟孙永章、姚子良、潘玉湖等人后来继续在佳木斯市设场教拳。“贺春林对秘宗拳的功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整理,突出其东北拳风并有别于陆续问世的其它秘宗拳流派。”被移民传播到东北地区的秘宗拳,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创新,形成了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拳法风格和技击体系,被称为“东北秘宗拳”。在我国回族当中广泛流传的萌发于山东的查拳,由曾经师从山东人王镖师等名师的刘宝瑞先生传到沈阳。刘宝瑞刻苦好学,遍访天下名师,精通多种拳术。他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在领悟查拳要诀的基础上,将各种拳术的精要融汇贯通于查拳之中,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沈阳查拳”,对丰富东北地区武术拳种的种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结束语

移民是人类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对扩大文化传播的空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瑞典著名地理学家哈盖斯特朗认为迁移扩散扩大了文化横向传播的范围,有利于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近代山东移民“闯关东”以个人传播和群体传播的人际传播方式将山东武术传播到了东北地区,这是东北地区武术的主要来源之一。山东武术由“闯关东”的山东移民传到东北后,在发展的过程中与东北的地域文化逐步融合,形成了一些独具东北特色的新拳种。“闯关东”的近代山东移民通过迁移扩散的形式和人际传播的方式使山东武术在东北地区得以传播、发展和创新,拓展了山东武术文化发展的空间,为文化传播学理论之一即移民是文化传播中重要载体和传播者提供了一个例证。

武术长拳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阳湖拳;历史起源;风格特点;传承策略

中图分类号:G8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5-0064-05

abstract:Literaturereview,on-the-spotinvestigationareappliedinthisarticletoresearchtheorigin,thekindofsystem,continuationanddevelopmentofvalueandfeatureofYanghu-Quan.FortheChinesetraditionalmartialartsofprovidesreferenceandbasis,strategiesandapproachesofYanghu-Quanaretobeprovided.

Keywords:Yanghu-Quan;historicalorigin;types;strategies

阳湖拳又名常州南拳、苏南船拳和江苏南拳,是上个世纪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的重要地方稀有拳种,是江苏最具地方特色的唯一拳种,阳湖拳起源于道家,创发于江苏武进,现流传于苏南水乡的广大地区及周边的上海和浙江一带的太湖流域,相传为宋代“南侠”展昭所创。阳湖拳集“南拳北腿”之长,具有南北兼收,拳腿并重,原地旋转,幅度颇小,快速勇猛,精悍灵巧,近身短打,进多退少[1]的独特的拳种风格。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奇特的阳湖拳引起了国内外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亦在国内外舞台上展现出了阳湖拳之强劲风采。

1阳湖拳的历史起源

1982年原国家体委在武术挖掘整理时,提出对拳种的界定是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统观拳术类别的称谓,一般按照该拳术的创始人、流传地域、运动技术等特点的不同划分命名[2]。目前已经确认我国现有拳种约有130个之多,阳湖拳因其具备“拳种”的特点,而被上个世纪80年代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小组作为挖掘的重点地方拳种和稀有拳种。据《武进县志》载:阳湖拳源出道家武术,始于宋代,为常州武进人展昭(展雄飞)所创,后经常州武进籍人胡世将、邹浩、姚言等人继承与发展,逐渐形成具有较为完整体系的武术流派,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常州有着2500年悠久历史,其中武进历史上曾一度称作过阳湖县,地理位置特殊,从宋朝到清末民初一直兵家必争之地,多灾多难,战事连绵,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常州经历的大小战争有数百次,屠城四五次之多[3]。百姓为保家护园而练武成风,阳湖拳在广大农村一直很盛行,以武进为中心,周边包括金坛、江阴、无锡、溧阳、宜兴、句容等地区广大农村可谓练武成风。据载:有的乡是村村学练阳湖拳,有的村是家家练学阳湖拳,并且村村巷巷都有自己的特色,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绝技[4],为传播和发展阳湖拳,早在明朝,常州城内设有专供有志青年学武和学文的场所,形成历史上的阳湖文派和阳湖武派,现在由于人们只提阳湖文派(阳湖文学、阳湖画派、阳湖诗社等),而不提阳湖武派。为弥补常州一直有阳湖文派而没有阳湖武派的缺憾,1991年经常州市政府提议,常州市体委及市武术协会商定,并报请省体育局批准,把这一最具江苏地方特色拳种更名为阳湖拳,且成立了常州阳湖拳协会。

2阳湖拳的流派及风格特点

历经屠城与兵燹等地理环境的变化,在几百年长期的创始、演化及发展过程中,阳湖拳逐渐形成了地区倾向的风格流派,虽然基本上大同小异,但因创发中心有五处,故分成五种流派,即茅山派(即茅山、黄金山、长荡湖、金坛、句容等地)、横山派(即常州东北方向的横上桥、郑陆、芙蓉、舜过山、江阴、张家港等地)、阳山派(即常州东南方向的阳山、子是湖、双庙、虞桥、遥观、洛阳、漕桥、宜兴等地)、西山派(即常州西部和西南方向的卜戈、湟里、东安及溧阳山区)和紫阳派(由常州市区的天庆观,因观主张伯端是道家南五祖之首的紫阳真人而得此名)五种流派。一般而言,武术流派,是指由于不同的技术特点和风格而形成的武术派别[5]。与现代武术的各种运动形式一样,实质上都是对博大武术的不同分类方法。由于早期受到当时武术发展水平和人们认识武术的局限,人们从不同角度对武术进行流派划分,而现代的武术运动一般都是按现代体育的运动形式对武术进行分类的。阳湖拳流派的划分主要以不同地名命名的,但由于传承人的缺失等历史原因,现存的阳湖拳流派仅保存有茅山派、横山派和阳山派三个门派和近百个武术套路。其中,茅山派,以武进西南边陲重镇湟里往西不到10公里的茅山而得名,是三大主流派中最大的一派,现有套路包括:岳家拳、呼家拳、武松地躺拳、武松脱铐拳、王英下山拳、鲁达醉打山门拳、羊五郎下山、红孩儿下山、板凳拳、林冲十八手、许宁金强手、道家三翻拳、岳家枪、武松双刀、太祖蟠龙棍、阳湖青龙剑、阴手齐眉棍、叫花打狗棍、秦琼双锏等30多个套路;横山派,以常州东北20公里处的横山得名,现有套路包括:前五虎、后五虎、金台手、捉铃手、杨家拳、武松拳、二郎拳、太祖拳、猴拳、板凳拳、大罡拳、醉八仙拳、十八棍、麒麟锤、狮子搂尖刀、青龙刀、阳湖剑等30多个套路;阳山派,以常州东南20公里与无锡交界处的阳山得名,现有套路包括:杨家拳、兴唐拳、五虎拳、二郎拳、武松拳、鱼叉、船桨、扁担、钉耙、绳索、三节棍、月牙铲、武松棍、盘龙棍、把门凳、鲁智深下山等30多个套路。

从现存的阳湖拳流派和套路来看,阳湖拳在长器械上,主要有枪、棍、叉、扁担、秤杆等,在短器械上,主要有锤、单刀、板凳、双头木叉等。与其他拳种器械具有显著区别的是,阳湖拳的器械大多以乡间农具为主,体现出了阳湖拳独具的以“巷战和水战”为主要风格特点的拳术套路,符合江南水乡的地域特征。依据阳湖拳传承人吴志泉老先生的口述,阳湖拳套路的主要特点:(1)手型步法,具有区别于其他拳种的鲜明特征。阳湖拳对四肢的要求为掌型呈瓦楞掌,又名卷帘掌,即拇指、四指并拢时中指在后。弓撑步的前足大扣,与后足平行成长三步,称骑龙步。虚步偏重侧身低矮,称寒鸡步。马步不准左右大开,要小幅四平八稳,称四平步;(2)拳架低矮,幅度很小。文化的起源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古人素有“北人善骑,南人善舟”的说法,这便说明地理环境对于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深刻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文化发展。对于阳湖拳,因常州武进地区为江南水乡,水网密布,因练武时场地受限,形成拳架低矮、动作幅度小等特征,可在船头、八仙台上练拳,便有“拳打卧牛之地”一说,动作幅度小可以在练习中有效防止因动作过大造成的伤害,同时也有助于在进攻中的快速回防。(3)原地旋翻,拳路短套。因场地受限,没有助跑空间,套路中的纵跳、旋翻、腾挪动作,均为原地爆发,难度大,每个套路一般在20个左右。(4)拳脚并重,上下同用。与南重拳、北重腿的传统倾向不同,阳湖拳因小幅小架紧凑,在动作结构上注重拳腿并用,上下齐动,重于进攻。(5)近身短打,进多退少。阳湖拳常以暴风骤雨般的进攻先发制人,在与敌对抗中采取近身贴靠短打,以攻为守的风格。(6)短小精悍,快速勇猛。没有广东南拳的慢运气推力,也没有北拳高架亮相和潇洒助跑,节奏变化非常之快,常将掌、指、勾、拳合而为一,出招速度,瞬间制敌。(7)对打群打,行打连打。有许多一对众的打法套路,常能一路走一路打一路前后打、连环打,无不体现出阳湖拳进攻犀利的特点。(8)器械多,三十六种。阳湖拳器械特多,共有三十六种,除武术常用十八般兵器外,阳湖拳还能因地制宜地运用毛巾、船桨、鱼叉、板凳等生产生活用具作为武器,另有铁蜈蚣、铁胡蜂等奇特兵器;(9)练拳唱曲,开合呼吸。练习阳湖拳时,口中要唱念拳谱或歌诀,歌诀内容皆为历史典故,如关云长单刀赴会、张飞喝断当阳桥、神计妙算诸葛亮[7]等,形成了开合呼吸法,越唱越练越有劲。现在大多不唱了,唱曲使拳速的快慢节奏与运气的开合吐纳是完全一致配合的,胸中不易憋气。(10)左右对练,前仰复合。阳湖拳在同一拳套中,经常融合不同套路,如醉醒拳,前半段是醉拳,酒杯一摔,后半段为醒拳。对打拳,把金庸小说周伯通的左右手互搏术变为现实。

可见,与其他拳种相比,阳湖拳拳种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外形特色:武进属江南水网地带,而且在太平天国之前的村庄和人口都比较密集,不像北方人少地多,可以在广袤的田野上开辟战场,在水网地带两军对垒时,多半为水军作战或在城市和村庄内进行巷战。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通过逐朝逐代的战争洗礼和总结,慢慢地就演变定型为动作幅度小、招式活而刁的低中盘实用拳械套路,与敌对阵时,专取对方中三路和下三路,每个拳械套路在编排、定型上动作一般不超过30个,多数在20个左右。而北方拳种,在套路编排上均为长弓大马,大开大合,属于上盘拳种,并且在套路走势上均是在正反两个方向上直来直去,纵跳是必须借助跑才能未完成的动作。而阳湖拳在套路走势上均为四面出击,有卧牛之地即可施展拳脚了,一切闪、展、腾、挪均不需助跑,在原地即可完成,如果练到绝顶地步,在一张八仙桌上也能完成套路。(二)内形特色:主要表现在练功方法上,如在练习排打方面,阳湖拳首先从调气开始,以此来运走气血,按摩内脏,调气时最注意贯通任督两脉,并尽量使丹田和命门两穴贴近,此为三翻功。待此功练到家后,然后开始用意把气引向四肢和头部。如在练习站桩功方面,讲究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如在练习步法方面,讲究行走时双腿微曲、重心下移、意念集中在双脚。如在练习发劲方面,特别讲究拧劲、寸劲、穿透劲和整体劲的练习。(三)技击特色:用阳湖拳对敌时,如果己先出招,一般直取对方下三路,让人防不胜防,如对方先出招,己则很少退让,而是抓住机遇、巧妙运用攻中有防、防中有攻的后发制人手法。此外,阳湖拳不仅善于破腿,而且更讲究如何用腿。即,阳湖拳实际上是一种南拳北腿兼蓄,内家外家贯通的实战性拳种,表现出:拳快鸡啄米,腿长蛇摆尾,在丈余的场地上便可变幻纵、跳、跃、击、勾、劈等无数招式的特征。[6]

3阳湖拳的现代传承价值

3.1阳湖拳的身体锻炼价值

中国的传统体育历来重视运动,重视生命,注重养生之道。阳湖拳得以流传至今,说明它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发展的,它没有因为当今高科技武器的进步,使直接用身体进行格斗的技击在实战中的作用逐渐减小而停止自身的发展。相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追求更进一步。社会越进步,工具越发达,人类付出的精神能量越来越多,而付出的肉体能量却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和文明方向。[7]阳湖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精华之一,江苏地区特色拳种,其强健体魄之功效当为传承的主要形式。阳湖拳不仅有套路练习形式,还有对抗练习形式;套路练习中不仅有拳术,还有多种器械;不仅有单人练习,还有对练,并且还有各种流派。阳湖拳动作幅度小、动作突然对场地要求不高等特点,对于练习者来说,不仅可以防止因动作过大导致的拉伤和其他不必要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它的一些技术动作可以提高练习者地平衡、速度、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长期练习阳湖拳,不仅对心血管、呼吸系统有良好的影响,而且有利于调节神经系统、培养意志品质等。

3.2阳湖拳的爱国主义精神价值

自古以来,常州武进地区人民不屈外辱,自元朝以来至太平天国都有可歌可泣的以暴制暴的武力抗战历史,尚武风气千年不绝。常州武进一带流传着许多阳湖拳师爱国主义、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传奇故事,人们口口相传,表达了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夸赞与敬重。有抗倭名将唐荆川亲督海师狙击倭寇和运用阳湖拳力擒刺客的故事,有戚继光将阳湖拳融会贯通,创造戚氏长拳,教授将士,训练出精良的戚家军的故事,有阳湖拳西山派代表人物陆宜川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的故事,有一告老还乡传授阳湖拳的冯氏武举人,在太平军攻村时手挽百斤硬弓,率领乡民誓死抵抗,坚守18天的故事。这些故事代代流传形成了阳湖拳派的“阳湖武魂”精神,与阳湖拳的传承共同构成了常州武进地区人民自强自立,不屈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的传承在当今社会对于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提高道德水平,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阳湖拳传承活动的开展,可以起到弘扬民族人文精神,传播地方文化的作用。

3.3阳湖拳的竞技审美价值

武术可供观赏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体育是一种人的身体活动,所有的体育活动都有运动员表演和观众观赏这样一个相互活动的过程。武术既是一种人的身体活动,具有人体运动的一般审美价值,又是一种武技,能表现人在攻防技击时的技巧和能力,所以又具有一种技击性的神秘色彩和审美价值。[8]阳湖拳重于进攻,在进攻中常常表现出暴风骤雨般先发制人的态势,加以出拳时飘忽不定的身体形式增加了表演的不确定性。另外,在表演过程中各种器械(阳湖拳的器械大多以乡间农具为主)的运用也提高了阳湖拳表演过程中的可读性(体现出阳湖拳独具乡土特色的风格)。因此,阳湖拳在表演过程中最能体现它的审美性和技击性,这也是阳湖拳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和省级以上重大武术比赛中获得佳绩的重要原因所在。

3.4阳湖拳的技击价值

阳湖拳曾在历史上多次发挥过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重大作用。明代名将唐荆川、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用阳湖拳打败了倭寇;太平天国护卫陈坤书用阳湖拳训练士兵,抗击清兵。尤其在水乡地区,利用阳湖拳“拳腿并重,原地旋翻,快速勇猛,近身短打”等特点来抗击外敌,除暴安良,保护了一方平安。在现代,阳湖拳的技击价值虽然已不如战乱时代那样突出,但在战争中仍不可避免有近距离搏斗的可能,在公安部门执行公务时格斗技术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在善恶斗争时运用格斗技术的情况,善良的人们在掌握了阳湖拳的一些技术后,往往会有一些安全感。所以阳湖拳仍然有它不可忽视的技击价值传承。

3.5阳湖拳的历史文化价值

阳湖拳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武术,承载着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许多抵御外敌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常州太守姚言及抗倭名将唐荆川、戚继光;江南大侠白泰官等许多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都与阳湖拳联系在一起。阳湖拳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史料记载:阳湖拳在历史上一直是民间庙会、行会、节日期间大型民间文化活动中最主要的展示项目,强劲优美的肢体语言、边打边唱的武术表演是活动中的亮点,起到增强气氛、娱乐群众的作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当前这种节庆的民间武术表演已成了一种民俗时尚,是中国民间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节庆时期开展阳湖拳活动,可很好地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在近年来,阳湖拳曾多次被邀请参加国内外武术比赛和表演,影响较大,已传播推广至东南亚地区和日本等国,成了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手段和载体。

3.6阳湖拳的教育价值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的有用性或者说是效用,是人们有意识的掌握、利用、接受及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活动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人们总是以一定的利益和需要为根据,改造教育客体和对象,使其变成符合其希望或者理想和需要的客体和对象。武术历来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不仅具有身体锻炼的功能,而且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兼具道德修为和技术体系的双重价值功效。通过阳湖拳的手、眼、身法、步等拳术和各种器械技法的技术技能进行人体的外部肢体教育;还可以通过阳湖拳的德、礼、书籍、拳论、秘诀等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和理论知识教育;也可以通过阳湖拳的民族心理、民族情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人文思想等进行心理情感教育、精神信仰教育、审美欣赏教育和人文修养教育等。总之,阳湖拳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式的代表之一,在新时代,挖掘阳湖拳的教育价值,对树立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4阳湖拳现代传承面临的危机与对策

4.1阳湖拳传承面临的危机

阳湖拳创于宋元,盛于民清,在元代,虽朝廷严令“汉人不许练武,刀枪必须入库”,但常州武进人蒋之俊仍坚持习武练拳,传授技艺,使得阳湖拳术在民间广泛传播,生生不息。到了明代,是阳湖拳兴盛时期,《扬州唐襄文公祠记》载:抗倭名将唐荆川将“阳湖拳”授予弟子戚继光,经戚继光创造发展,形成了“戚氏长拳”,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并在常州创办阳湖学署,专供阳湖拳爱好者们聚会、交流、习武练拳。在清初,武进丰南乡成立了“西崦拳术会”,继承和发扬阳湖拳,清光绪年间,形成阳湖拳“横山派”,清永贞年间,阳湖拳传承人白泰官开创了阳湖拳“紫阳派”。到了民国九年,武进县成立“正德国技社”,聘请名家传授阳湖拳术和各种兵器套路,并于民国12年派出代表队参加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武术运动会。正如《武阳合志》记载:常州历代出现得一批文武双全的“武进士”、“武举人”使得阳湖拳得以根植民间,源远流长。上世纪80年代初,武术再次受到重视,国家体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传统武术资料挖掘整理工作,江苏拳种虽然多,但大多是外地传入的,唯有阳湖拳地方特色最为鲜明突出。1984年,按江苏省武术协会要求,常州市成立了民间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小组,专门调查有关阳湖拳的溯源和现状。为避免与广东、福建的“南拳”产生歧义,挖掘整理小组将“常州南拳”正式命名为“阳湖拳”,并报上级同意,定为江苏省重点拳种,被载入《常州南拳械录》、《江苏传统武术》、《中华武术大辞典》等书刊。1991年,常州市阳湖拳研究会成立,先后由阳湖拳嫡传拳师杨金孝和朱全海担任会长和教头。2007年,在地方政府、教育界、体育界领导及老会长的杨金孝同志的关心支持下,新会长朱全海把阳湖拳引进校园普及推广,实现了地方文化与学校素质教育联姻。武进淹城中学将阳湖拳列入校本课程,现在阳湖拳已经代替了传统的广播体操,成为该校学生的必修课。同时,许多家长也慕名将孩子送到杨金孝、朱全海门下学习。2009年阳湖拳被江苏省文化厅确立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阳湖拳被列为江苏省十七届省运会开幕式的表演项目,并作为江苏省的民间体育项目而参加中央电视台《动感中国》专栏的摄制,目前正在积极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尽管阳湖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向前发展,但就当前来看,阳湖拳正面临着传承危机。其一,是由于阳湖拳不属于国家规定的比赛拳种,地方武术队没有队员练习阳湖拳,更没有组织地方性的武术比赛,阳湖拳被一些主流组织边缘化。其二,是优秀传承人处境尴尬。阳湖拳没有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政策扶持,优秀传承人连最基本的活动经费没有保障,也没有活动场所等。其三,是国外武技的强烈冲击。国外同类武技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在中国大为盛行,大街上到处可见到空手道、合气道、柔道、跆拳道馆,吸引大批青少年人群,而阳湖拳缺乏宣传,社会上了解的人越来越少。鉴于阳湖拳作为地方优秀传统拳种的代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挖掘、整理、继承、大力扶持和发展阳湖拳术已成为我们武术界和文化界的当务之急。

4.2阳湖拳传承的对策

4.2.1全面深入开展普查工作,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

进一步全面深入开展阳湖拳的普查工作,彻底摸清阳湖拳流派、技术、口诀等,以及有关阳湖拳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全貌和主要传承人的基本情况,并做好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阳湖拳以人为载体,与人共存亡。有艺之人在,此艺即在;有艺之人亡,此艺即亡。言传身教、口而相传、代代相传,是阳湖拳延续的奥妙与诀窍,所以杰出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应得到特别关注。1950年,日本政府实施“人才国宝保护体制”,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人类活财富”体系,使之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整体框架的一部分。“人类活财富”、“人间国宝”指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杰出的传承人。2009年6月,我国文化部也已连续公布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文化厅曾于2008年对该省首批232位传承人进行摸底调查,发现平均年龄59岁,61岁以上的占47%,最高年龄为90岁,而且,大部分传承人处于中低收入状态,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约占32%,1万到3万的约占47%,3万到5万的仅占12%。45.5%的传承人没有社保,27.6%没有医保。[9]

可见,制定阳湖拳杰出传承人的认定标准,开展杰出传承人的调查,认定和命名工作,把阳湖拳的杰出技艺“活态”保存下来。政府和社会一方面要给与杰出传承人一定的经济补贴,以维护其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授予荣誉,以满足和提高其精神追求。另外,阳湖拳具有观赏性较强的特点,政府要鼓励杰出传承人走向市场,但同时也要限制过度市场化等问题。即保护阳湖拳杰出传承人要做好认定、命名、发给补助金、鼓励钻研技艺和培养弟子等工作,妥善解决好阳湖拳代表性传承人的实际生活困难,充分发挥其传、帮、带的作用。

4.2.2利用现代科技,做好阳湖拳的信息化传承

进入新世纪,数字技术因其独具的保存和传播优势,日益被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的典藏和展示之中,形成纸质载体的典藏向数字媒介载体典藏发展;单纯文字的记录向图、文、音、像立体化记录发展;传统的舞台展示,书本传播向3D动画,全景全息呈现方式发展等等。现代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展示和传播、增值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空间;民间技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成为其现代传播和未来传承的重要推动力量,带来了文化遗产教育、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等一些列革新。[10]

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可以把一些民间体育的档案资料如录音、影像、动作图片等,编辑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于计算机硬盘、光盘等介质中。建立阳湖拳传承人、传承群体资料库和现有的全部套路、拳诀及相关兵器的素材库以及图像检索库等,能够提高研究者和保护者查询相关数据的效率,能够拓展阳湖拳的保护思路、促进创新思维,从而整体提升对阳湖拳的研究、保护和传播的水平。信息化传承的方式,图文并茂可使人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和学习阳湖拳。此外,可以通过现代媒体,加大对阳湖拳的宣传,使公众认识阳湖拳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参与到阳湖拳传承中去。因此,在做好阳湖拳申遗工作和保护传承人的同时,阳湖拳的信息化建设也迫在眉睫。

4.2.3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定期举办阳湖拳专题研讨会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理论又源于实践。因此,在阳湖拳的理论研究中要始终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民间,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阳湖拳的相关理论研究,包括阳湖拳的基础理论研究,即关于阳湖拳总体认识的研究,包括它的历史、概论等;阳湖拳的技术理论,即各流派的技术风格、结构特点,包括拳术与器械技法原理、攻防技击原理、功法原理、技术创新研究等;阳湖拳的应用理论研究,即阳湖拳实施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理论问题,包括阳湖拳教学理论、训练、竞赛、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此外,可以通过定期举办阳湖拳专题研讨会的方式,加强有关各方的沟通与交流,加强科研,制定发展规划,促进阳湖拳理论研究的发展。

4.2.4建立培训基地和协会,努力构造传承的文化环境

著名人类学家费孝通曾说:文化是脆弱的,一旦脱离了其生存的文化圈就会走向衰亡;文化又是坚强的,走出去还能走回来,这种走回来就是需要一个族群的集体反思,集体觉悟。[11]民俗学理论也认为,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既是民俗得以产生的基础条件,也是民俗得以生存与延续的根本保证。任何一种民俗,如果丧失了其存在所必须具有的基础条件,则必然发生变异,要么这种民俗事物的内容和形式乃至其性质发生变化,要么这种民俗事相退出历史舞台而成为一种死亡的民俗。[12]这些说法与理论无不说明文化环境对于一种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作用,阳湖拳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形式要得以流传,努力构筑阳湖拳的生存环境尤为重要。因此,政府、社会要出资组织,建立常州阳湖拳培训基地,邀请名家授课,组建阳湖拳表演队,成立阳湖拳总会和各级地方协会、研究会等,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同时通过报纸、电台等媒体,加大宣传,使公众进一步认识阳湖拳的健身、文化交流、教育等价值,努力营造一个阳湖拳发展与传承的文化环境,改善群众对祖传绝技的淡漠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麻木与无知。集政府和社会力量把这一最具有江苏地方特色拳种继承和发展下去。

4.2.5挖掘阳湖拳的教育价值,服务于学校体育

我国历次颁布的教育刚要都明确提出体育在大中小学地位,即体育课大中小学是必学课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2004年,与教育部联合颁布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刚要》,要求在体育课中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的内容,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这样的教育时代背景,为阳湖拳服务于学校体育,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提供了机遇。

据笔者统计(见《学校推广武术段位制的优势与策略研究》一文),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在校学生达2.6亿,其中有近1.6亿学生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19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中,有80%以上升入高中;830多万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有73%以上升入高等学校;此外,还有100多万硕士研究生和24万博士研究生,且年年有毕业的,年年又有入学的。如果他们都先后都能在学校了解和学习阳湖拳,若干年后,阳湖拳传承现状将大为改观。目前,常州淹城初级中学已将阳湖拳列为素质教育的校本课程,全校31个班级1500多名学生中全部开设阳湖拳课程教学,开创了在学校传授阳湖拳的先河。阳湖拳在学校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体育活动、学生生活、增强学生体质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阳湖拳作为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自信心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现代学校授课不同于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为使阳湖拳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体育,我们首先要树立传承民族文化、宏杨民族精神和保留民族文化遗产的阳湖拳教学目标,同时还要解决好阳湖拳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教学内容、方法等,实现阳湖拳真正走进学校体育教育。

5结语

武术拳种的产生是中国武术体系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简单的攻防格斗动作摆脱原始的格斗技能和军事武艺,形成了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格斗技术的文化形态。[13]在中国民俗民间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中,武术拳种始终是作为武术的本体而存在的,也正是由于武术拳种的存在才使得中国武术具有了极其丰富的攻防格斗理论和技术,为人类攻防格斗技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今社会形势下,跆拳道、空手道等现代西方的健身项目吸引了大众的目光,传统武术因其投入、宣传等方面的不足,受到大众和政府方面的忽视,因阳湖拳不属于国家规定的比赛拳种,被主流组织边缘化了,使得阳湖拳受到的冲击更加严重。人间正道是沧桑,加紧对阳湖拳拳种研究,彰显阳湖拳的实用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人接纳阳湖拳,让积淀着传统文化精华的阳湖拳被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喜爱,或许是阳湖拳继承与发展虽艰难但踏实的路径。

(致谢:本文在课题调研过程中得到省体育局社体中心、武进体育以及常州阳湖拳协会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肖飞.阳湖拳[J].江苏地方志,2005(2):61.

[2]郝心莲.中华武术实用百科[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6-7.

[3]李荣,简波,齐莹等.论阳湖拳的吴文化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2):48-53.

[4]肖飞,李邢飞.阳湖拳[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7.

[5]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3.

[6]肖飞.阳湖拳:江苏唯一地方拳种[n].常州日报,2005-02-04.

[7]李力研.野蛮的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432.

[8]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0.

[9]周清印.老艺人走了,把一身绝技和宝贝也带走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9-06-14.

[10]李春霞.论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运用[J].艺术百家2009,110(5):233-234.

[11]韩晗.期待原生态回归[J].民族论坛,2007(01):19-20.

武术长拳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传统武术;技术导向;动迅静定;尚武传统;协调性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9-01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文件中指出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的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制定本计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进程,制定本计划。

新华社北京2014年10月20日电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推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何为武术及学习武术的意义

武术: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武术,通过武化流传,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武化)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

一、武术的体育意义

练习武术对身体有哪些作用呢?

1、武术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练习武术对呼吸系统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例如初级长拳这种简单的套路练习,呼吸频率可达31-34次/分,肺通气量可达20-29升/分,氧债可达70-80%,氧债完全消除约需8-9分钟,这就是说呼吸系统机能增强的现象一直要持续8-9分钟才能恢复正常。因此经常练习武术会增强呼吸系统机能。

2、武术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例如一个武术运动员每天要练习拳术和器械套路18-20套(不包括基本功练习),这些练习对身体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心血管系统随机正是在不断接受这样大的刺激的过种中,逐步得到提高的。

3、武术运动对神经系统机能的影响:练习武术时要求身体各部肌肉协调配合。同时武术运动要求“动迅静定”,动就要象闪电流星那样快速,一静就要象出岳一般的安稳,这些都锻炼了神经系统的机能。

武术的精神意义

精神效益:

1、消除压力――练拳时因要心静用意,心无杂念,又要体松,精神只集中於意上,练拳拳本身要求刚柔并重,呼吸调协,各器官的获氧量相对提高,故练后使人顿感轻快,压力尽消,情绪稳定平伏,又因练拳后血气循环畅旺,精神亦抖擞起来,工作效率自然提高。这无疑对样样讲求效率、日常生活紧张、精神压力沉重的人有着正面的帮助。

2、认识不以强凌弱,不借故犯人之道德观――拳论所说之舍己从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独特武学精神。太极借力打力,以小力胜大力,一切回击纯顺应对方来势,以灵巧的动作,较小的力气加殊其上,使来犯者失准而落败。

3、了解修身处世之道――例如修习太级拳要讲求中正安舒,心静体松,透过练太极拳,可以体会到立身不正之弊:劳劳终日而不得其所,做人只要中正,不走歪路,不偏不倚,就可感安舒之态;平日只要学会心静,抛开生活压力的负担,就能体验到轻松之感!

二、武术的文化意义

尚武宗德观念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涵: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术的抱拳礼就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当代武术本着为和平与友谊服务的宗旨,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屈左手拇指,寓意虚心求教,永不自大;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

传统的武德精微而博大,源远而流长,进入现代体育领域的武术运动当然要遵循奥林匹克精神和现代科学文明,使武术充分体现现代体育文明和体育道德。现代武德是要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合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党的武术教育事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要求习武者树立理想,为国争光;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尊师爱生,团结互助,修身养性,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举止端庄,自党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公民。

开展武术运动对全民健身的作用

一、快速开展广泛普及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据资料统计我国现有近700万人参加了武术健身活动。

人们对武术的认可度比较高。因其不受场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武术有句话叫拳打卧牛之地所以锻炼时场地占用少,练习器材更是可以因地取材,木棍、石头、绳子、表演刀剑等花费较少。

武术的流派较多拳种较多老少皆宜,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健身形式多样健身,养身效果显著

武术的拳种、流派较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例如长拳、六合拳的基础母拳都比较适合儿童少年,动作大开大合,可以起到抻拉韧带、增长力量,提高协调性的作用。南拳、少林洪拳、形意拳等动作刚猛有力,较适合中年人练习。像查拳、梅花拳就比较适合女子练习,中老年人还可练习太极八卦等养生拳术。

武术长拳教学设计篇9

答:1、贯彻“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2、遵守武术推手训练与竞赛“练赛一致”的原则,促进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原则,逐步放宽限制充分发挥技术的原则。

3、遵守“安全第一”的原则,努力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对方,不被对方伤害”。在训练与竞赛中把握住使对方倒地或被管住动不了为止的“度”的界限,从技术质量的提高上保证安全,把误伤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点。

4、遵循“任何技术都可能使得上,任何技术都可能被破解或利用”的武术竞技运动规律,允许使用各拳种流派技术或实战中可能出现的技术招法。在推手训练和竞赛中使用武术踢、打、摔、拿技法时,允许使用持续力到对方倒地或动不了无法继续战斗时为止,不允许使用撞击力或其它造成伤人后果的手段。武术前辈创立推手的“推”字即是指持续力的意思,使用持续力是掌握不伤人的量和度的技术途径之一。当你掌握了不伤人的“度”时,同时你也就练成了伤人的“度”,这是技法的升华。

5、遵循从练到用,从定步散推到活步散推,按照对抗难度从低到高系列化进行训练与竞赛。

6、提高习武者水平,弘扬以技术保证安全的发展方向,互不使用各种影响限制技术发挥的护具。

武术推手应用技法和竞赛法则问题,是个难度较高、争议较大的问题。武术功夫是分层次的,拳谚云:“功夫不到总是迷,一层不到一层迷,一处不到一处迷,处处不到处处迷。”各流派习练者依自身特点和境界必然有不同认识。

问:武术推手对场地有什么要求?场地如何设计为好?

答:比赛可以在地面或地毯上进行,也可以在赛台上进行。

1、用5厘米宽的白色标记画一直径为800厘米的外圈(沿线内计算),圈外四周可设2米宽保护垫。

2、内圈的直径为300厘米,供定步散推用。

3、圆心画一直径40厘米的太极图标记。用5厘米宽的白色标记画一条通过圆心等于内圈直径的直线,是定步推手时双方站位的标志。

4、内圈直线的两端外,是活步散推开始前双方站位的标志。

5、顺内圈直线延伸到两头外圈弧线处,在外圈内用5厘米宽的白色标记画两条200厘米长的线,做为红方门和黑方门。

6、场地示意图如下;

注:a线;总裁判长、副总裁判长、宣告员席

B线:裁判长、副裁判长、计时、记录员席

C线:运动员、教练员席

D线:1、2、3、4、5为边裁判员席

推手训练与竞赛场地直径800厘米,与散手竞赛场地边长相同,有利于衔接,有利于场地互用。圆形和方形不同,有利于区别。太极图案表示东方文化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场地内外圈的设计可以满足定步推手和活步推手的需要。黑方门和红方门的设计,增加了比赛的难度。如果红方运动员将对方从红方门推出线并倒地,己方在圈内站立将获得优势胜利而成为全场胜方,这说明己方将对方生擒活捉并带回大本营,这将使比赛不可预测,增加了悬念,增强了观赏性。这样的推手比赛目标明确,效果显著、精彩,有技击性、健身性,还有娱乐性和表演性。

竞赛方法和场地设计是随着推手运动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今后的实践中必然会更科学、更合理、更实用。

问:您认为武术推手的发展前景如何?

答:推手运动在各拳种训练中最早的有几百年历史,作为散手前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在运动训练学上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符合武术技击训练与交手比赛的客观规律。国家已经正式列为竞赛项目的武术太极推手,是太极拳单一拳种的推手,其他拳种的习武者若要参加,只能采用太极拳技法,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据媒体报道,国家有关部门欲推广中国武术推手竞赛由单一拳种发展到各拳种都能参加的武术推手运动形式,这是武术发展的历史必然,符合广大习武者的心愿与要求。适应发展,国家制定各拳种均能参加的“武术推手竞赛规则”势在必行,早制定早推动早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武术长拳教学设计篇10

如今提起武林,再也没有铁血豪情,侠骨柔肠,无非是一些网络游戏元素,风光名胜之处,武林人少势微,名门正派正在沉寂,武馆雄风难再……是否意味着武术离我们越来越远呢?

一个武侠时代的渐渐远去

作为中国“南拳北腿”中南拳代表的岭南,历来习武成风,武馆林立,人才辈出。宋朝,广东就曾出现擅使长枪的武林高手。明代,广东沿海的人们在朝廷组织下,习武抗击倭寇。清初,函罡和尚在有“广东少林寺”之称的广州海幢寺内,收徒练武,联合抗清志士反清。到了近代,三元里农民凭一身武功打败了手持洋枪的英军;太平天国革命中,粤剧界领袖李文茂揭竿而起,利用翻筋斗、跳高坑等技巧翻越城墙;黄花岗起义牺牲的72位烈士中,有13位是当时的武林高手;而李小龙、黄飞鸿更是蜚声世界。

然而,在经济大潮冲击下,今天的岭南武术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人悲观地认为岭南武术只剩下历史了。

人少势微的武林

七星螳螂拳传人颜志图感叹:六七十年代,公园、草坪、操场,到处都能看到练武的人,就像一个武术展览会。现在,只能见到少数练太极的老人。当年武术家郭子硕在沙面设馆收徒,一个班近200人,有中年人,也有小孩。近20年来,颜志图再也没有见过这种规模的教学。记者通过走访多家武馆也发现,大多数武馆内正在练功的弟子只有一二十人,且都是中年人。而新报名习武的弟子更是寥寥无几,难现“爆棚”现象。

广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甘海明分析说,中国功夫练起来是很辛苦的事。对年轻人来说,当然不如去唱卡拉ok、逛街轻松有趣了。过去,习武是关系到个人安全的事情,隔壁小孩去练武,父母会想,别家小孩会武术,以后咱家孩子会不会被欺负?所以也让孩子学武。而现在,学武在父母眼中不如多做几道习题。

沉寂的名门正派

在金庸小说里,身怀绝技的道士拂尘一挥,地上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人们立刻就知道他是哪派高手,用的是哪门绝技。现在,多数人对武术界已没有太多了解。

越秀区体育局局长黄友泉说,以前名门正派、绝技是常识,武术界内外人士都清楚流行的武术流派,甚至还清楚历史、分支,因为那是人们熟悉的一种文化。如蔡李佛拳,它有一百多年历史,是岭南拳术一个重要流派。现在很多学武的人都不知道蔡李佛,也分不清那些绝技到底是特技还是现实,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武术文化已离人们远去。一些拳会的会长也谈到,有时候市民去学武术,他们并非是冲名气而去,而是抱着“只要学到功夫就行”的心态。

简化的拜师仪式

解放前,拜师需递“门生贴”,颜志图回忆说,当时拜师学武,要经过引荐,学徒还得准备一份“门生贴”,即一张红色请柬,上写学生姓名、表明愿随某位师傅学艺,从此将认真刻苦、不辱没师傅名声。然后跪地向师傅敬茶,行叩头礼,并奉上一封“利市”(红包)。该红包代表学生心意,多少随意。徒弟还要当师傅随从,服侍起居饮食、打理生活小事。

武林人士指出,现在跪地叩头的拜师仪式早已消失,收徒仪式也大大简化,就像现代学校一样让学生报名、交学费。而师徒是纯粹的技艺传承关系,有的师傅和徒弟相处像同辈般,也有人称呼教武术的老师为“教练”而不是“师傅”了。

盛世难再的武馆

按照金庸的说法,“逢山必有派,逢水必有帮”。但在今天已不可能。1983年起,广州各流派成立拳会,成为武协属下的一员。最早成立的是黄啸侠拳会,然后有侠家拳、龙形拳、咏春拳、白眉拳、蔡李佛拳、莫家拳、鹰爪拳、螳螂拳等等。据统计,市武协属下包括南拳和太极、北拳的武术团体共约24个。

广州市武术协会秘书长黄标说,一个流派要成立合法的武术团体,其武艺必须得到有关部门认可,同时要有科研机构。“现在武协已把主要的流派以及大的分支纳入管理,以后可能还会成立新的协会,把更多民间传统武艺收集起来。”

现在不能不面对的是,这些武术团体的生存状况如何呢?

广州螳螂拳会会长郭威华在广州黄沙海鲜水产交易市场工作,他说,螳螂拳馆数度迁移,从沙面到中山七路。中山七路的地方是租的,拳会付不起租金,只好停办拳馆。“我和父亲都非专职教练,光靠教武术难以为生。现在我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工作上。”郭说,过去学螳螂拳者众,现在仍练习的不过六七十人。

据行内人透露,众武馆在经营上举步维艰,赚钱的极少,更有走入死胡同的险境,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江南武术馆馆长关兆波认为,民间武馆本身缺乏经济实力,学拳的人越少,靠学费维持的武馆就越难经营。反之,武馆越拮据,设备就越简陋,学拳的人也就越少……

如此恶性循环,最后武馆只能关门大吉。其次,是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对普通市民来说,目前武术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已越来越小,群众对那些难度高、动作激烈的传统武术缺乏兴趣,是很自然的事。推广传统武术越来越难,如果政府有关部门再不为其创造合适的“生态环境”,它只好自生自灭了。

传统武术“不敌”跆拳道?

北京东直门外某跆拳道馆门口有这样一条广告语:“学习跆拳道,体验中国武术精神。”当各类规模不一的跆拳道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都市各处时,中国传统武术馆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条广告语也正在传递着这样一个事实――曾经号称有亿万习武人口的中国,此时其最有创造力和潜在价值的的人群却是在依靠跆拳道体验传统武术精神。

中山大学二年级本科学生小王曾在体育课选修时学过武术,当时他学了一套二十四式太极拳。“我对武术课太失望了。”小王一说起选修过武术课还有些悔意,“那就像是一套广播操,学了24个动作而已,这难道就是武术吗?这样的武术,怎么可能有防身功能?怪不得我看到的都是老年人在打拳。”

在其他一些高校,学习跆拳道同样是学生中最流行的技击类运动项目,多数情况下中国传统武术只能依靠学校硬性设定的课程才能存在,而且很多学生选修武术都不是出于对武术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学分。还有些高校,武术课不得不与散打、摔跤等项目合并,因为加上防身术的名头后就立刻会被学生另眼相待。一位高校武术教授说:“传统武术在中国大学里已经奄奄一息。为了进奥运会而对武术进行的表演性质改造,使武术越来越像体操、跳水,却让武术丧失了技击类运动的本我属性,也让整个武术教学陷入了重演练、轻实用的怪圈。”

实用功能,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学习技击类运动项目的首要原因,但更像是一套体操的武术却丧失了它原本具有的技击类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格斗。据了解,现在的大学生对武术的认识已经变成这样一个概念――表演性强、实用性弱;虚幻性强(指电影、电视里看到的武术),现实感弱。”

必须正视的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武术正在年轻一代中国人心中丧失立足之地,与此相反,跆拳道、空手道等舶来品却在中国许多地方不断升温,并已成为很多都市年轻人强身健体的首选,甚至成为一种时尚标志。

广州天河北路,是广州租金最昂贵的商业区域之一。却在林立的高档写字楼之间,聚集了超过4家健身俱乐部,而且都开设跆拳道课程。尽管这里学跆拳道的价格要比在高校里贵一倍以上,但每家都客源无忧。

一位公关公司的袁小姐每周去健身俱乐部学习两次跆拳道,“我是纯粹为了健身,相比其他健身方式,我更喜欢这里明净的环境。”在袁小姐看来,它的礼仪形式也让人感到一种精神内涵。“当然在对抗练习中我也可以让自己发泄、放松。”袁小姐称学习跆拳道还有另一个想法,那就是“如果不学,就赶不上潮流,不够酷了”。

对此,甘海明有其解释,首先是传统武术的定位不够明确,是格斗?强身健体?冶情养性?还是医术养生?因为传统武术发展的时间太长了,以致人们对它有了不同的认识与理解,使得学武术没有了鲜明的定位。

而传统武术要发展,必须走体育运动发展的方向,甘海明说,这就要符合体育的特点――比赛的需要,所以武术要根据比赛规则而进行改变是在所难免的:重造型,重难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竞技武术看起来像体操。过去的武术比赛虽然在保持传统方面做得不错,但是很难有一个量化指标让裁判去评分。特别是武术要成为奥运会正式项目,必须有一个透明而公正的评分机制。说到底还是为了推动武术的发展,扩大武术的影响力。黄标也表示,现在武术比赛有一套科学而合理的评分机制,无论拳术和器械都有一套规定的难度动作,方便裁判打分,使评分机制更加透明,一切是为了和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