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1:23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篇1

关键词:地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abstract:inrecentyears,China'stourismindustryhasagreatdevelopment.astheeconomicandculturalindustryisimportant,itismoreandmoreimportantroleinthedomesticeconomicstructure.travelbehaviorhasregional,whichdeterminesthetourismactivitiesmustdependoncertainregionalculture,reasonable,effectivedevelopmentofregionalculturewillhaveimportantsignificancetothedevelopmentoflocaltourismindustry.aregionaltourismindustryshowsaregionalculture,distinctiveregionalcultureisamajoradvantageoflocaltourismindustrydevelopment,howtherational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regionalcultureisthedevelopmentofthetourismindustryneedtosolvetheproblem.

Keywords:regionalculture;tourism;resources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592.7

旅游是一种潮流的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也一派繁荣,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旅游产业结构雷同,雷同的原因在于缺少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合理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旅游文化资源的科学内涵、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以及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供大家学习交流。

1旅游文化资源的科学内涵

旅游文化资源是指作为旅游客体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以及一切与旅游活动有关的文化现象。我国作为世界旅游大国,是各国人民探访东方文明的一个最佳旅游去处。我国旅游文化资源,博大恢宏、举世瞩目,具体旅游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服饰文化旅游资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文学旅游资源、戏曲艺术旅游资源、雕塑艺术旅游资源、绘画艺术旅游资源、建筑文化旅游资源、书法艺术旅游资源、音乐艺术旅游资源、舞蹈艺术旅游资源等等,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旅游文化资源分成不同的类别,但是不管怎么分,现普遍认同将旅游文化资源分为旅游物质文化资源、旅游制度文化资源以及旅游精神文化资源三个类别。

2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文化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下面就旅游资源中地域文化的区分原则和区分类型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2.1旅游资源中地域文化的区分原则

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类型是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划分的,具体的原则有:一、地理、景观等物质旅游文化资源上具有相似性。旅游文化地域类型形成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这反映了旅游文化资源的基本属性以及地域一致性产生的自然原因。可以归为一个地域类型的旅游文化资源在空间上大都毗邻,而且以一定的自然资源相对应。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客体,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归属于同一地域类型的旅游文化资源在景观上相似性,一般差别不大;二、旅游文化资源具有相似性。一个地域旅游资源的众多组成因素在自然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长期改造、影响下,最终具有了结构上的一些特征,旅游资源的地域类型应该完整反映出这种结构特征。现在很多地方通过建造人工旅游资源来发展当地旅游业,这种对旅游文化资源的创新活动是值得提倡的;三、旅游文化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的相似性。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而进行的活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人们对旅游活动的认识也可能因社会经济水平的不同而产生不同,最终影响到当地的旅游文化;四、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上的相似性。旅游产业是现代旅游文化系统的总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旅游资源和游客的纽带,旅游产业由众多部门有机组成,构成了旅游产业系统。

2.2旅游资源中地域文化的区分类型

根据以上原则,旅游文化中地域文化的类型可以大致分为人文景观型、自然景观型、自然-人文景观综合型以及极限环境型。其中,人文景观型又分为现代人文景观型和传统人文景观型,现代人文景观型比较典型的是一些比较著名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以繁荣的经济为依托,并且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这些地域大多在交通便利的位置,人流量大,发展旅游的条件也优越;传统人文景观型主要依托一些历史文化的因素,代表有北京、南京等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或者一些特色向明的农村地区等。自然景观型主要依据地理、地质或者气候等一些因素,自然景观在当地的旅游景观中占主导。自然-人文景观综合型,该种类型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协调发展的类型,这些地域在经济发展中并不是非常突出但也不落后,这种地域在发挥旅游产业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极限环境型,这种类型主要依托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像青藏高原等这样的极限的环境。

3不同地域旅游文化资源开发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篇2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群;Gis;开发潜力;陕西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4―0025―05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吸引力产生的核心要素。一般而言,在区域旅游资源系统中,旅游资源是以个体的集合群的形式――旅游资源群的形式而存在,结合生态学中“生物种群”的定义,引入“旅游资源群”的概念。所谓“旅游资源群”是指占据一定地理空间同类旅游资源的集合体,旅游资源在特定的地理空间重要存在形式,是区域旅游资源系统组成的基本单位[1]。旅游资源群这一概念强调从整体出发,分析旅游资源的集群效应,研究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这对于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当前旅游资源学研究中,有关旅游资源群的研究基本上仍处于萌芽阶段。截至目前,全国范围以及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尚未进行全面的旅游资源普查,旅游资源的研究仍处于资源综合开发研究阶段,对旅游资源群的研究缺乏必要的基础信息资料,更谈不上运用旅游资源群的概念来研究整个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达到区域旅游资源的群体效应[1―6]。本文采用自2003年8月开始,历时2年多的陕西旅游资源普查工作获取的第一手数据,结合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对陕西区域各大类旅游资源群中个体的分布进行了可视化,计算出各群的开发潜力,并从多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评价。

1 研究区概况

陕西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南北景观荟萃与过渡的交融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绚丽多彩。5000年文明所积淀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遍布三秦大地;陕北高原、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地,构成了大量的、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大省之一。陕西位处欧亚大陆桥的中枢位置,起着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战略作用,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科技和文化教育较发达,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

经普查,截至2005年9月,陕西省旅游资源有9972个,按类型可分为两类:自然类型654个,占6.6%,人文类型9318个,占93.4%;按等级可分为6个级别:5级154个,4级409个,3级1165个,2级1378个,1级2373个,未获级4493个。在11个地市、区中,旅游资源单体最多的是西安市,共计2148个,其中优良级(3级以上)旅游资源单体自然类型25个,人文类型551个,最少的是杨凌区,共计86个,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自然类型0个,人文类型24个。以上数据充分表明,陕西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人文类型旅游单体占多数,空间分布广泛,见图1。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对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进行研究,首先应计算出其开发潜力,但由于该过程中需要相关的图形数据和统计数据,故研究方法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全部旅游资源普查数据的可视化与统计、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的计算。

2.1普查数据可视化与统计方法

由于陕西旅游资源普查获得的最新资料涉及的数据量大,种类繁多,覆盖范围较广,因此为了便于普查数据的可视化与统计,必须对其建立空间数据库。本研究利用普查获得的各个旅游资源地理位置数据,批量导人到GiS软件中,实现普查数据的图形化显示,建立图形数据库,并对属性数据(如名称、种类、级别、行政隶属等)进行分类、编码,建立属性数据库,然后实现这两个数据库的链接,从而建立陕西旅游资源空间数据库。在该库的基础上,通过条件查询,实现各区域的面积量算以及各类型旅游资源数量的统计,并用GiS软件的运用空间分析功能,算出各类型旅游资源单体之间的距离之和n]。

2.2开发潜力计算方法

根据开发潜力的概念界定,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的大小决定于区域旅游资源群规模大小和集聚程度以及资源优越度指数的高低,是由旅游资源群的规模度、集聚度和优越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区域内旅游资源群而言,聚集度指数越小,则旅游资源聚集度越大,旅游资源单体间关联度越强;规模度指数越大,则单位面积内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越多;优越度指数越大,则区域中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越多,旅游资源群市场知名度就越高,市场开发潜力就越大[1]。

考虑到这三种指数对于区域旅游资源群总体开发潜力的不同影响,本研究认为各指数对总体开发潜力的影响权重一致,因此,区域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可用公式表示:

pij=Sij+Dij/Rij

(1)

其中:pij为第i个区域内j类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Sij为第i个区域内j类旅游资源群优越度指数;Dij为第i个区域内j类旅游资源群规模度指数;Rij为第i个区域内j类旅游资源群聚集度指数[1]。

3 陕西区域旅游资源普查数据可视化与统计

3.1数据可视化

此次旅游资源普查结果显示,陕西省共有9972个旅游单体,数量大,类型、等级较多,因此,在标注旅游单体时,本项研究采用文件读取的方法,将旅游单体批量生成旅游资源单体数据库,然后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在基础要素图上标注出来,从而获得陕西省旅游资源分布图,见图1。

3.2数据统计

在本次陕西旅游资源普查中,采用的分类体系是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GB/t19872―2003),将陕西旅游资源划分为主类一亚类一基本类型三个层次,分属地文景观(a)、水域风光(B)、生物景观(C)、天象与气候景观(D)、遗址遗迹(e)、建筑与设施(F)、旅游商品(G)和人文活动(H)等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按分级体系划分为3个优良级(5级、4级、3级)和3个一般级(2级、1级、0级)。陕西省旅游单体分区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4 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计算

本研究考虑到研究的意义及难易程度,分8个主类计算了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根据公式(1)得知,欲计算出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必须首先得到聚集度指数、优越度指数和规模度指数。

4.1三种指数的计算

聚集度指数(conglomeration)反映了旅游资源群个体空间分布聚集程度,是旅游资源群个体关联度程度大小的重要体现,它是衡量旅游资源群个体在空间上纵向排列所产生的屏蔽效应大小程度的重要指标。把旅游资源单体看作点要素,则聚集度与最邻近点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和点密度成正比关系。优越度指数(dominance)是表示优良级旅游资源在同一区域、同类型旅游资源群中的地位指标,它表明区域旅游资源组成中此类旅游资源类型在旅游资源群中的支配程度,与区域内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成正比关系,与旅游资源群旅游资源单体总数成反比关系。规模度指数(dimensions)是指单位面积内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其值越大表明区域内旅游资源规模越大,它与旅游资源群中单体数量成正比关系,与区域面积成反比关系[1]。根据以上各指数的定义,不难算出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的聚集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规模度指数。

4.2开发潜力的计算

根据公式(1),将各区域各类型旅游资源群的聚集度指数、优越度指数和规模度指数代入,即可计算出陕西区域各主类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其结果如表2所示。

5 结论与讨论

经过对表2和图2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从整体来看,各类旅游资源群中,开发潜力从大到小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杨凌的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群(1.6415)、杨凌的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群(1.1653)、绒阳的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群(1.1486)、西安的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群(0.9802)、西安的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群(0.7534)。从所处的地理位置方面分析,杨凌、咸阳、西安这三个区域都位于关中平原,并且相毗邻,交通便利,从旅游资源群的类型方面分析,人文活动、建筑与设施这两类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在全省范围内相对较大,各类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平均值同样体现了这个规律,即建筑设施旅游资源群的平均开发潜力为0.551,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群的平均开发潜力为0.5332,由此可见,陕西省的旅游资源群开发应以西安、咸阳和杨凌这三个区域为中心,实现“西一咸一体化”旅游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开发的重点应放在人文活动和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群方面。

(2)从旅游资源群的类型来看,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商洛(0.5818),这是因为商洛虽仅拥有17个优良级地文景观旅游资源,不及安康、宝鸡和汉中,但这些资源相对比较集中,如金丝大峡谷、柞水溶洞等;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是渭南(0.3455),经统计分析,渭南拥有6个优良级水域风光旅游资源,如华山风景名胜区等,从数量上就已排在全省其他区域的前列;生物景观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延安(0.6533),延安拥有7个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如山丹丹花等,所处地理位置相对比较集中,故其开发潜力最大;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宝鸡(0.2183),经统计,全省范围内,优良级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仅有1个,就是位于宝鸡眉县境内的平安云海;遗址遗迹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是杨凌(0.143),虽杨凌仅拥有1个优良级遗址遗迹旅游资源疙瘩庙遗址,在数量上位居全省倒数第一,但由于交通便利,故其开发潜力最大;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也是杨凌(1.1653)。这是因为杨凌虽然拥有19个优良级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在数量上位居全省倒数第二,但由于杨凌本身区域范围较小,这些资源的位置分布非常集中,故其开发潜力最大;旅游商品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是西安(0.5195),经统计分析,西安拥有28个优良级旅游商品旅游资源,如西安羊肉泡馍等,在数量上具有绝对的优势,且位置相对集中,位于市区,故其开发潜力最大;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还是杨凌(1.6415),杨凌拥有2个优良级人文活动旅游资源,后稷和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虽然数量上非常少,但所处地理位置很集中,故其开发潜力最大。根据上述结论,陕西各种旅游资源群的开发可结合不同区域的不同旅游资源群特点,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旅游资源群优势,整体提高陕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

(3)从各区域来看,8大类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总值最大的是杨凌(3.393),西安次之(3.236),位于开发潜力总平均值(2.172)之上依次还有咸阳(2.696)、延安(2.582)。经查阅相关资料并分析普查数据发现,杨凌区是1997年国家批准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区,经近几年来国家不断投资建设,现已交通便利,路网密织,虽范围最小,但有24个优良级旅游资源,如水上运动中心、昆虫博物馆、人工降雨大厅、后稷和杨凌国际节水科技博览园等,分布非常集中;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行政、文化集中的文明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旅游资源数量占陕西省旅游资源总数量的1/4左右,有全世界闻名遐迩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诸多享有盛名的旅游资源;咸阳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不少与历史有关的旅游资源,如乾陵、茂陵、汉武帝刘彻等,同时交通便利,国际机场位于该区域内;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有最具特色的黄河文化、祭祖文化,东临黄河,与山西相邻,西与甘肃接壤,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旅游资源数量约占陕西省旅游资源总数量的1/8。以上分析发现,从旅游资源群的角度考虑,陕西省的旅游资源开发应以这几个区域为中心,发挥各自的优势,特别是延安的特色红色旅游,同时把集群式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作为新思路,产生群体效应,最终实现整个陕西省的旅游资源更科学、有效的开发。

总之,本文利用“旅游资源群”这一概念及开发潜力计算方法,得出了陕西区域各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从资源集群的角度出发,经整体、全面的分析,总结出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集群特征,把生态学的种群观点引入到旅游资源研究中,探索了新的研究思路,对于陕西区域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271037)

[收稿日期]2006―12―13

[作者简介]张君(1980―),女,陕西西安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统计与GiS应用研究,e-mail:。

[参考文献]

[1]席建超,葛全胜,成升魁,等.旅游资源群:概念特征、空间结构、开发潜力研究[J].资源科学,2004,26(1):91―98.

[2]郭来喜,吴必虎,刘锋,等.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及其类型评价研究[J].地理学报,2000,55(3):294―301.

[3]章锦河,张捷,刘泽华.基于旅游场理论的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2):248―256.

[4]林岚,赵清,赵淑玲,等.旅游保护性开发区划的实施途径与案例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501―507.

[5]马耀峰.新世纪陕西旅游产品的开发[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1):85―89.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篇3

关键词:旅游产业集群分类特征

迈克尔·波特1998年提出了“产业集群”概念并且认为旅游产业的集群效应最为典型,自此,国外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相关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在旅游产业集群分类研究方面进行评述,可以清晰分辨不同发展条件、特点和形式的集群,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理论与实践问题做好铺垫。

一、对旅游产业集群合理性的论证

是产业集群在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特征明显已受到国内外公认,迈克尔·波特则指出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与产业的性质并无直接联系,他认为旅游业是集群效应最明显,最适合集群化发展的行业之一,建议国家应把旅游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培植对象[1]。国内在王缉慈教授的带领下,学者们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认识程度不断深入,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尹贻梅首次提出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把旅游企业集群作为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从空间集聚和产业联系、促进本地旅游企业创新和旅游产业集群现实存在性考察等三个方面证实了旅游产业集群的存在性[2]。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产业集群达成了最基本的共识:旅游业存在集群现象;集群可以帮助旅游产业提高区域竞争力。

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集群合理性论证的研究状况对比

二、已有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分类

1.从集群的层次性角度分类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具有综合性、层次性特点,可将其分为宏观层国家旅游产业集群、中观层部门旅游产业集群和微观层企业旅游产业集群。如庄军将其划分为国家层面的宏观旅游产业集群、部门和产业层面的中观旅游产业集群、企业层面的微观旅游产业集群;张建春和旅游协会将其分类为国家旅游集群、主题旅游集群和地方旅游集群。

宏观层面的国家旅游产业集群以游览娱乐业为核心业务领域,多为大型旅游产业集团和受国家重点栽培的重要旅游区,如澳门旅游集群、北京上海等城市旅游集群等,但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中观层部门旅游产业集群由在地理区域相互靠近的部门组成,相互之间进行着密切的协作,并且与其他产业间相互关联,如杭州西湖西溪湿地集群、安徽黄山集群等;微观层企业旅游产业集群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旅游企业而成,均为专业化的供应商,如各种都市农业旅游集群、葡萄酒庄园旅游集群等。

2.从集群与资源环境相关性角度分类旅游产业集群

集群产生并且成长于一定环境之中,环境的不同会直接导致所诞生的集群类型不同。从集群与资源环境相关性角度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两部分:从集群依托的环境角度分类和从集群与资源所在地关系角度分类。

2.1从集群依托的环境角度分类

从集群依托的环境角度可将旅游产业集群分为城市型集群、景区型集群和社区型集群三种。如叶红将旅游产业区分为城市型、景区型和社区型;刘敏,冯卫红将旅游产业集群划分为依托城市型、景区型和社区型。城市型集群即依托城市网络发展起来的集群,如上海市旅游产业集群、大连旅游产业集群等。景区型集群即依托自然景区发展起来的集群,如安徽黄山集群、云南丽江集群等。社区型集群则依靠人文社区的知名度发展起来,如华西村集群、江苏同里集群等。

叶红所指的旅游产业区缺乏产业联系这一重要特征,且并非严格的产业集群。此分类是从旅游产业内部关系角度对不同旅游目的地的讨论,划分并不完善。刘敏,冯卫红的分类是一种清晰有效的方法,城市、景区、社区是旅游的三个基本环境,具有明显的分界线,此分类是科学合理的。

2.2从集群与资源所在地关系角度分类

张梦将旅游产业集群分为资源依赖型和专业市场带动型。资源依赖型旅游产业集群是指以经营特定地域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企业为中心,以地接社、酒店、餐饮、交通运输公司为主体,以保险、银行等配套服务企业为辅的面向游客需求价值链的产业集群,如华山、九华山等。专业市场带动型旅游产业集群是指以具有销售中介职能的大型旅行社企业集团为龙头,以众多中小旅行社企业(或特许经营加盟社)为主体,相关旅游要素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3]如以旅行社旅游路线为连锁的旅游集群:北京长城-故宫-圆明园-天安门,山东蓬莱-长岛。

此分类以集群发生地为划分标准,若发生在旅游目的地则为资源依赖型旅游产业集群,若发生在客源地则为专业市场带动型旅游产业集群。两种类型都与资源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环境衍生出不同生长特点的集群。

3.从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角度分类旅游产业集群

根据发展动力的不同可将旅游产业集群分为内生型和外生型。代表人物为常叔杰、卞显红,闫雪。内生型旅游产业集群依靠市场机制并通过相互之间的经济和非经济互动关系自发形成,能够有效地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外生型旅游产业集群由政府主导干预市场机制,通过各种扶持政策影响集群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4]这种集群起步快,风险大,但由于缺少对当地文化与环境的认识,群内缺乏合作,因此需要借助政府的规划和引导来促进集群的成长与变革。

内生型旅游产业集群常见为依靠资源发展起来的集群,如长白山旅游集群、秦始皇陵兵马俑旅游集群等,外生型旅游产业集群常见为政府主导发展起来的集群,如青岛方特主题旅游集群、杭州西溪湿地旅游集群等。若集群自身市场机制完善且要素齐全,能够运转自如时不需外力推动,自身即会健康发展,但在发展瓶颈期不能自我调节时还是需借助政府的外力作用促进其发展。

4.从集群内部企业联系和组织结构角度分类旅游产业集群

以赵文熠、刘敏、冯卫红为代表,从组织结构角度将旅游产业集群分为轮轴式、多核心式、龙头式。轮轴式集群指以某个中心景点为圆心,其他旅游企业围绕中心景点分布,整个景区系统由于成员间的密切协作而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由此而形成的同心圆状组织结构,如河南云台山集群、山西五台山集群等。多核心式集群是指多个景点周围随机聚集了一些中小型的旅游企业,在整个空间区域上没有唯一的最中心,而是形成以多个核心吸引源为中心的景点系统,如上海、北京等城市型集群。龙头式集群模式是轮轴式和多核心式的结合,核心源周围分布其他旅游企业,某些大型旅游企业又成各自网络的次中心[5],如青岛金沙滩、厦门鼓浪屿等。

从集群内部企业联系和组织结构角度分类旅游产业集群基本是机械的套用产业集群的分类方法,边界模糊,不易分辨。但另一方面,此分类以企业间的关系为线索,核心旅游点周围分布的次中心往往由吃住行游购娱这几个要素构成,每个要素都可以形成自己的价值链网络。

学者们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分类基本上是按以上四个角度进行的,其中从集群依托环境和集群发展动力两个角度进行分类是值得借鉴的,从层次性和企业内部联系与组织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类却不够清晰,分类边界难以把握。

旅游产业集群的分类总结评述

三、旅游产业集群分类的补充

1.从集群与环境关系角度分类

在研究了已有学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分类后,认为从集群依托的环境角度进行分类比较清晰易辨且常用易解,但又不能概括所有类型,现对此分类加以补充:

从集群与环境关系角度可将旅游产业集群分为:城市型、社区型、景观型和主题型。其中,城市型、社区型、景观型旅游产业集群与上文一致。主题型旅游产业集群是指具有一定专项旅游特色的旅游企业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紧紧围绕主题特色发展起来的集群,实质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广泛融合发展的结果。这种类型的集群能够很好地将市场需求变现为旅游产品实物,以此来细分旅游市场。常见主题型旅游产业集群有主题公园、遗产旅游、探险与运动旅游、工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科技旅游、邮轮旅游和我国新生的各类红色旅游等专项旅游[6]。

2.从集群核心吸引物类别角度分类

从集群发展所围绕的核心吸引物是自然资源还是人造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型集群、人造资源型集群和复合型集群。

自然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是指众多的旅游企业围绕天然形成的自然资源在空间上集聚形成的集群,如围绕台湾日月潭、山东泰山、福建武夷山等形成的集群。此类型集群初期单纯依靠自然资源发展,但形成一定规模后也许会加进一些人造风景,但仍以自然资源为核心。

人造资源型旅游产业集群的核心吸引物为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而逐步建立起来的能够供游客感受人类科技、知识、文化的景区。主题型集群是游客为了感受到人类科技进步带来的感官刺激和享受,社区型集群是游客为了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及人类文明。

复合型旅游产业集群常为多核心式组织结构拥有多个不同特色的核心吸引物,其中既有自然资源又有人造资源,城市型旅游产业集群便是这种类型的典型案例,如青岛市在依靠海滨浴场及崂山景区发展起来的同时,又经过政府开发建设了奥帆中心、极地海洋世界等人造资源并已经形成集群规模。

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1.明确旅游产业集群概念

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有效分类的前提是要明确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目前学者们对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基本上围绕两个特征:地理集聚和产业联系,另有学者提出集聚的旅游企业是否能够促进创新也是一项标准。概念不同,自然对集群的分类也不同,因此,应尽快明确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规范涉及旅游产业集群的学术交流,为分类研究做好铺垫。

2.改进研究方法

国外研究旅游产业集群的方法主要是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结合,但以案例分析为主,围绕某一具体区域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进行分析。国内研究以定性研究和理论研究为主,缺乏实证和定量分析。因此,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分类进行研究时应在结合集群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系统的定量分析体系,注意引入实证分析,加强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1]michaele,porter.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sinessReview,1998,(11):77-90

[2]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06).

[3]张梦.以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J].财经科学,2005(6):186-190.

[4]常叔杰,等.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52-55.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篇4

关键词:海岛旅游;动力机制;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059-02

1海岛旅游动力机制

1.1海岛旅游发展动力

海岛旅游发展的动力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海岛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二是海岛旅游消费的拉动。由旅游消费拉动和海岛旅游发展条件关联的交互式动力系统(表1),主要包含了向往海岛旅游的需求者的推动、海岛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旅游媒介和海岛旅游结构支持等四个子系统。海岛旅游的发展需要这几个系统在各自的领域中发挥互为表里的动力机制。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海岛旅游发展动力也有所不同,表现形式主要有资源吸引型、经济吸引型、和需求推动型。

在海岛旅游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和发展动力的多样性共同作用下,海岛旅游的开发模式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类型。本文首先从海岛旅游开发的驱动力、投资主体、管理体制等三个维度,对海岛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分类(表2),对比分析海岛旅游的目的地旅游的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海岛旅游特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宏观环境、客源地市场等方面因素,借以研究海岛旅游开发模式和特有的规律,在我国目前现实国情下大力发展海岛旅游的有利环境下,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海岛旅游开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实际意义。

1.2世界海岛旅游根据驱动力不同分类

(1)资源型海岛旅游。

资源型海岛旅游富含发展海岛旅游所需的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然而,该海岛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比较落后,社会开放程度较低。其主要特征是地理位置偏僻,远离主要世界上几个主要的客源地市场。这样交通的可进入性就是制约资源型海岛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资源型海岛旅游的典型地区是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火山地质构造、民俗风情、近现代的战争历史以及夏威夷传统的和善、奔放、真诚的阿罗哈文化构成了其极为丰富且独特的旅游资源。作为美国的一个海外州,夏威夷也有着世界先进的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体系,旅游业的服务和管理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旅游目的地中享有极高声誉。

(2)客源型海岛旅游。

客源型海岛旅游缺乏发展海岛旅游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是其所处的区域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开放。如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处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东侧出入口,北与马来西亚有海峡通道连接,可以通行汽车和火车。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仅为647.5平方公里,主要的旅游资源仅是海岛旅游阳光和海滩,但是却发展成为“东南亚的旅游强国”。尽管地处海岛旅游同业竞争激烈的东南亚地区,新加坡的行政当局敏锐地抓住并合理地利用了新加坡航空航运的枢纽地位,对欧美澳、中日韩等几个重要的旅游客源地便利的可进入性使新加坡成为和巴厘岛,普吉岛齐名的国际旅游岛。

(3)资源客源型海岛旅游。

资源客源型海岛旅游通常具备丰富的所谓“3s”(sea,sun,seafood)海岛旅游要素,风光旖旎,气候特征独特,与旅游者的日常生活有着明显的隔断性,同时人文名胜古迹也十分丰富。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客源市场都聚焦在这样的海岛旅游地区发挥作用使资源客源型海岛旅游成为海岛旅游业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此类海岛在区位上处于富裕发达,人均消费水平高,对于主题旅游和特色旅游有强烈追求的国家和地区。此类型海岛在长期的海岛旅游业开发中,建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档次不一的酒店度假村和众多的娱乐休闲设施,形成了优良完善的服务系统。旅游者在资源客源型海岛上的旅游活动能够达到理想的期望值,因此这种类型的海岛受到国际旅游者的强烈欢迎。资源客源型海岛旅游接待容量大,可以容纳大量过夜游客,以此提高了人均消费水平,良性循环体系又增强了该类海岛对潜在旅游者的吸引力,引致出了新的旅游需求。例如美国南部的佛罗里达等近海岛屿,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地。

1.3世界海岛旅游根据投资主体不同分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宏观调控的时期不同,世界海岛旅游的投资主体也是不断变化的。一般可以划分为行政主导型、资本主导型、民间主导型和外资开发型动力机制。

(1)行政主导型。

行政主导型是指行政主管部门的定位和引导功能在海岛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行使出资人职能的政府,对海岛旅游资源的规划、指导、管理和调控,在海岛旅游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海岛旅游景区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公益性大型开发项目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间长、蕴含风险大、责任和利益分配关系复杂。如跨区域的交通体系建设、能源供应基地、机场高铁的修建和大型环保项目等。这些基础设施是进一步发展海岛旅游的前提条件,投资主体难以通过市场化解决。行政主导模式特别适合于旅游资源待开发区及经济落后地区的旅游开发。筹集资金的渠道主要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拨款。在这种模式下,行政主管部门为了达到预想的治理效果并不采取过多插手干预海岛旅游开发项目的操作实践,而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行政审批手段进行间接调控。

(2)资本主导型。

资本主导型是指所在区域的行政管理部门将海岛旅游资源的开发运营权有偿转让给法人主体,以吸引岛内外资本进入投资,这种开发模式将逐渐成为优先考虑和最主要的海岛旅游开发模式。不同于上述行政主导型,当地政府只在宏观层面上发挥指导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对开发海岛旅游的法人主体进行监管。在海岛旅游开发的初期,政府以招拍挂的形式,市场化拍卖海岛旅游资源的开发权及经营权,选择有那些良好信誉和较强实力的企业法人参与开发海岛旅游资源,突破了以行政主导开发模式的垄断地位。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国内公司法人实力的不断增强,对于那些拥有良好的海岛自然资源,但经济落后,缺乏开发资本的海岛来说,资本主导发展海岛旅游项目不失为最佳选择。资本主导型海岛区域的地方政府节约了建设资金而又增加了营业税金。开发企业则获得了稳定的现金流和长期利润。海岛社区通过旅游开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就业岗位,可谓是一石三鸟。

(3)民间主导型。

按投资和收益配比的商业原则,民间主导型投资海岛旅游的积极性正在不断提高。其一般的表现形式为民企或自然人出资,广泛集中于见效快、回收期短、风险小、短期效益高的中小型海岛旅游开发项目。如在海岛旅游景区内及周边开办家庭旅馆、特色鲜蔬餐饮和土特产、旅游纪念品购物等辅助体系上。民间主导型以独资,或是集资的方式,投标、承揽海岛旅游开发项目,虽然只是单一或窄面的资本投入,但却有着重要的意义。民间资本是旅游融资的一条重要管道,对海岛社区旅游投资开发起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作用。活跃的民间主导型发展模式是海岛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

在法律法规健全,商业道德良好,旅游业总体发展成熟,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的海岛区域,可以采用这一模式。但在充分调动岛上居民参与到海岛旅游发展的积极性的同时,此类型的开发必须切实严格的监管,特别注意以房地产投资为代表的金融风险。同时也要加强民间资本对环境的长期保护意识。

(4)外资开发型。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外资开发只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做过零星的试点,并不是经常性项目,范围有限且投资方式几乎都以合资为主。随着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使投资领域的扩大和放权再一次成为可能,这种状况应该会得到改善。海南省可以积极争取和主动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以增强旅游业吸引利用外资能力,对海岛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特别是最近提上议程的海南邮轮母港建设,该项目可以允许外资注册实力永久性的经营机构,利用国外大型邮轮公司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开展国际邮轮航线业务。

2海岛旅游的开发模式

2.1整体租赁的开发模式

在整体租赁开发模式下,海岛区域的地方政府出土地和资源的使用权,拥有海岛旅游项目的所有权;企业出资金、管理和技术,掌握项目的经营权。双方按约定的利益分配方案和比例分享收益,分担风险,达到最终政企和谐受益的目的。这种开发模式本质是市场化经营公共资源的方式,可以短期内筹集海岛旅游资源开发所需的巨额资金,适合于类似海南岛这样资源丰富,但相对落后的地区。

2.2特区式复合治理模式

在海岛旅游资源特别丰富的地区,同时又十分依赖海岛旅游业的地区,如海南三亚及其周边旅游景区建立特别权限的海岛旅游特区,即设立拥有行政管理权限的海岛旅游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对海岛旅游景区及周边进行综合统一(即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全天候和全方位的发展模式。

区别于上述整体租赁开发的模式,海岛旅游特区统一行使同级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的职权,所有权及经营权都属于这一特殊的海岛旅游管委会。海岛旅游的直接经营可以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由管委会出资设立独资企业直接进入运营阶段;二是控股权仍旧掌握在管委会手中,由管委会与民间资本合资组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项目公司经营。管委会负责开发区旅游资源的保护,特区经营企业也负有保护资源环境的义务,但主要任务是海岛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的开发建设。特模式环境保护权与资源开发权部分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属于综合行政手段和市场化经营的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高建.海岛旅游开发模式探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5).

[2]刘伟.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及开发研究[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3]马波.中国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J].旅游学刊,2007,(12).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篇5

【关键词】三亚市;教育旅游产品;潜力分析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社会经济的提高以及节假日的调整所带来的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对旅游活动的认识不断的加深,它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随着旅游产业市场的不断分化升级和人们对知识渴求度的加大,产生了教育旅游这一新型旅游形式。它是以教育为目的,集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更具有社会功能的旅游形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丹麦,国内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且发展迅速。围绕孩子成长、学习和交往所产生的教育旅游的次数、人数、费用都在不断攀升,1995年成立的中国教育旅游集团截止至2004年底已经发展到118家旅行社,具有教育性质的科技、修学、学习、生态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初具雏形。目前国内教育旅游逐渐走俏,而我国是一个教育人口大国,潜在的教育旅游市场巨大。其中中小学生所占人数已过亿,应及时顺应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挖掘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的市场潜力。国内相关教育旅游的研究多数停留在基本理论研究,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的研究凤毛麟角。三亚作为海南省打造国际旅游岛的先驱城市,旅游业发展迅猛,有必要把握及时挖掘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的巨大潜力。

一、教育旅游产品

教育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大类中的一项分支,主要依托教育旅游资源,为游客完成教育旅游活动而提供的相关基础设施以及服务。简单来说教育旅游产品是一种集教育和旅游为一体的旅游产品,以旅游活动为载体,以教育旅游资源为对象,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受到教育的各种资源、设施和服务的组合。学术界根据教育内容的普遍理论对教育旅游产品主要归类为智育教育旅游产品、德育教育旅游产品、体育教育旅游产品和美育教育旅游产品。

二、三亚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研究现状

三亚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阳光、海水、沙滩、森林、动植物、温泉、岩洞、田园、少数名族风情、名胜古迹等构成了丰富、密集并且完整的热带滨海旅游资源。三亚无可厚非一直是作为一个独特的热带滨海城市在迅速的发展崛起并吸引了海内外无数的游客。在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客流量的基础上,旅游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以吸引不同的游客群体。中小生教育型旅游的崛起,为三亚旅游业的壮大发展提供了新思路,目前为止,未曾有学者致力于研究和探讨如何挖掘三亚的教育旅游,因此,三亚中小学生教育旅游产品的研究正处于一种空白期,由于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的开发门槛相对低,在三亚原有的城市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研究并且开发三亚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具有相对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的潜力分析

本文研究的教育型旅游产品是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0~15周岁),用于教育目的的旅游产品,具有明确的市场指向性和目的性。

(一)市场潜力分析

由于中小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用于满足他们需求的教育型旅游产品的消费者和购买者是分离的。

1.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的消费者――中小学生的需求。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表明,处于10~15周岁的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求知欲望最为强烈的阶段,也正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吸收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他们所接触的事物可能对其终生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心理状况也是在一种很不稳定的状态,个性尚未定型,带有很强的可塑性,非常需要外界的良好引导,因此,这个时间段也被称为青少年教育的黄金阶段。同时,中小学生外出进行教育旅游活动具有很大的时间方面的优势,中小学生合计双休日和寒暑假期的时间,一共拥有长达115天的闲暇时间。大多数家庭的教育投资集中体现在补习班上,青少年在如此长的课外时间里的主要活动也具体表现在完成学校的课业作业和参加各种学习班活动,由此很大部分忽略了对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劳动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重视。教育型旅游产品的崛起,满足了处于这一黄金时间段的孩子的课外吸收知识的需求,是社会参与教育的一部分,青少年通过消费教育型旅游产品,在这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旅游活动中,逐渐培养自身的文化科学素养。

2.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的购买者――中小学生家庭的教育观念和支付能力。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城镇居民的收入不断的增加,普遍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也相应的提高,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结构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子女的教育投资已经成为家庭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显示,全国的城镇居民家庭超过百分之三十的比例是中小学生家庭,他们构成了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的强大市场。当前,中小学生家庭的教育投资普遍集中在聘请家教,参加补习班,购买复习资料的应试化教育投资,很多家庭忽略了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其它层次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通过引导家庭对于教育投资观念的转变,为子女购买教育型旅游产品,可以为教育型旅游产品的发展提供很大的空间。

(二)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的资源潜力分析

教育旅游资源是教育和旅游两种资源的结合,既具有教育资源的科学性和教育性,同时又具有旅游资源的趣味性。因其明显的教育价值而吸引游客并使其产生出游的动机,并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根据教育旅游资源的一般属性,可以把教育性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教育旅游资源和人文教育旅游资源:自然教育旅游资源主要分为地文、生物景观类;人文教育旅游资源又分为历史文化、科技园区、现代场馆、科研机构、革命遗迹等。由此可见教育型旅游资源其实跟普遍旅游资源类同,关键在于怎么赋予其良好的教育意义,并善于开发其教育功能从而吸引游客。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是我国大多数地区尤其是旅游城市大力发展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更是一种与多种基本旅游产品资源的有效整合产品。将旅游城市中现有的基本资源整合成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也不需要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开发门槛相对低,具有鲜明的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资源潜力相对比较大。

四、三亚市教育型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一)三亚现有教育旅游资源分析

三亚市开发教育型旅游产品除了具备一般旅游产品开发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气候优势和政府政策优势之外,还具有开发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的独有的资源优势。本文基于教育旅游资源的属性和目前学界比较认可的分类标准,结合三亚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

表1三亚市主要中学生教育旅游资源现状表

综合三亚实际教育旅游资源的初步分类,三亚具备开发教育型旅游产品的独特优势,拥有类型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三亚在旅游资源条件上所呈现出的景点集中度高、自然灾害的频率低、可进入行高、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已具备良好的知名度等一系列优势都为教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二)三亚教育型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三亚一直以来打造的是国际滨海休闲旅游城市的形象,并且发展迅猛,已具备良好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它以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度假旅游。现今旅游界,教育旅游正以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在不断的发展壮大,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而三亚对教育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明显是处于一种弱势。虽然三亚拥有开发教育型旅游产品的良好地文景观和生物景观资源优势,但是由于滨海城市建设的主题明确性,多数旅游资源被打造成观光休闲景区,从而忽略了景点教育功能的可塑性。

(三)三亚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开发的不足

1.教育型旅游产品的开发重视度低。三亚国际滨海旅游城市形象突出,政府政策导向鲜明,极少人关注和重视教育型旅游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多数拥有较好教育功能的旅游资源被打造成以休闲观光为主的景区,其教育功能受到很大的忽略,缺乏教育旅游界的学者对三亚教育旅游的关注与研究。

2.缺乏专业的教育旅游人才与旅游解说系统。开发教育旅游产品不仅需要良好的教育旅游资源,也需要与之配套的教育旅游服务。虽然教育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但是相对与它的发展速度还是缺乏与之相关的教育旅游人才,因教育旅游功能的特殊性,很大程度上对教育旅游规划人员和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对旅游和教育的理论有较深的感知度与熟悉度,才能丰富教育旅游资源的蕴含和意义,并设计开发出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旅游产品。而三亚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了专业的教育旅游人才,致使旅游线路一直处于传统的观光休闲状态,除此之外,多数景区的解说系统相对比较落后,旅游导游人员的素质普遍有待提高,这些都构成了开发教育旅游产品的较大劣势。

五、三亚市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开发设想

(一)开发建议和对策

1.坚持政府主导,注重多方投入。三亚市要开发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不仅需要引起教育旅游学术界和相关教育旅游规划人才的关注,更加需要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政府一定程度上的重视与政策引导,不仅能加快教育型旅游产品的开发脚步,更能通过多方投入,使得教育旅游产品的功能更加的突出与完善。

2.突出鲜明的教育性。教育旅游产品应与传统的旅游产品相互区别,在旅游的全过程中都应体现出教育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人员服务的鲜明的教育特色,从而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三亚开发教育型旅游产品,很大程度上需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对教育旅游资源所蕴含的科学和文化知识的了解,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更好的传递产品的教育性质。

3.提高产品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教育旅游集趣味性、参与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旅游,在突出教育主题和考虑中小学生心理状态的前提下,在设计中小学生教育旅游产品时,不能通过传统的说教方式来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完善景区的解说系统,并对旅游资源和设施服务进行全方位的包装,提高产品的体验性与参与性,从视听等多方面对游客造成冲击,使他们可以亲身参与其中,并从中学习到知识,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

4.滨海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与中小学生教育旅游同步发

展。旅游城市中的旅游资源与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的基本构成产品多属于伴生关系,教育型旅游产品是一种新型的整合产品,其形成过程有赖于对多种基本旅游产品所依托的旅游产品的有效整合。因此,三亚的深度开发和持续发展,可以通过开发学习教育型、娱乐型、康体型、休闲度假型等让游客能体验风情、娱乐、学习和休闲的度假产品来完成。

(二)可行性开发设想

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的开发,须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具有针对性的选择精品教育旅游线路,本文根据三亚市的实际资源状况,认为三亚市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将重点放在生物景观资源和场馆类资源上,重点开发其中的教育价值,并且做到主题明确。

1.三亚市主要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体系分类设计。

(1)文化教育旅游产品。根据三亚文化教育旅游资源的现状,可以开展三种类型的文化教育旅游,一种是历史文化教育旅游产品,以落笔洞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遗址、崖城古城,崖城学宫为依托资源。开发时应注意充分挖掘其内在文化内涵,尽可能运用艺术化的形式来感染游客,使得游客在感受历史的情境中来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同时可以设置一些互动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增加体验记忆。另一种是红色文化教育旅游产品,以梅山老区烈士陵园和西沙海战烈士陵园为依托资源。主要培养游客的爱国主义精神,开发时应该突破传统的传统以陈列和展示为主的形式,要增加游客的体验度,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从各个感官效果给予游客心灵上的震撼,触发他们的爱国情怀。最后一种是民俗文化教育旅游产品,以三亚爱心大世界游乐园、天涯黎苗欢乐谷和槟榔谷为资源依托。开发此类教育旅游产品应特别注重体验性与参与性的结合,让游客在充分融入民俗风情的氛围下,学习与感受特色民俗文化。(2)自然环境教育旅游产品。自然环境教育旅游产品旨在向旅游者进行自然环境知识的教育,提升游客对大自然的认识,并且培养他们对于大自然的保护意识。这些景区包含了热带自然地文景观资源和热带生物景观资源,属于丰富并且独具特色的教育型旅游资源,也是三亚开发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最主要的资源部分。在开发此类教育旅游产品时应当注意一下几点:首先,开发此类教育产品应同其它形式的旅游产品联合组合开发,教育观光度假组合开发,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其次,此类教育旅游产品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配备高能力的解说员,并且进一步完善景区的解说系统以达到良好的知识传达效果;最后可以在景区内部设置一些自然环境保护之类的小活动或者展览,增加参与性,从来提高游客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保护能力。(3)科普教育旅游产品。科普教育主要以一些科技馆、工业园区、博物馆、海洋馆等为对象,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开发此类教育旅游产品应特别注重旅游过程中的解说体系,需要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达成印象深刻的展示宣传效果,如制作精美的宣传册子、语音导览、多媒体幻灯片放映等等。运用生动的方式进行科普教育宣传,培养游客的科学思想和精神。

2.可行性宣传措施。三亚市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形象已经得到广泛的传播,并树立了良好的城市形象。我们在宣传三亚市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的过程中,可以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运用整合营销的策略,它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各种促销方式的有机整合以达到相互协调、共同一致对受众宣传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方便游客认知和识别的目的。(1)大众传媒宣传措施。三亚应充分利用各级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等有影响力的强势媒体,通过制作中小生教育型旅游专题等形式,全面的宣传三亚在热带滨海观光休闲城市的形象主打下,同时进一步开发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丰富旅游资源的功能与内涵,完善旅游体系。(2)网络宣传措施。选择极具优势的网络载体,丰富三亚的旅游产品信息,为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制作专门的宣传版面和宣传视频,提高网络的覆盖面,同时注意更新与传递,提升教育旅游产品的网络宣传力度。(3)人际传播宣传措施。在大量游客前往三亚进行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基础上,利用这个市场优势,充分的做好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的服务工作,让他们在观光休闲的过程中也亲身感受一个学习教育的经历,强化对三亚教育型旅游产品的良好口碑效应。(4)目标市场宣传措施。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的市场指向性和目的性很强烈,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宣传册或者宣传视频,直接与各中小学校进行合作宣传,通过最直接的方式来引导潜在游客的兴趣,刺激他们的消费需求。

六、结语

目前国内外对教育旅游的研究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与研究体系,鉴于教育型旅游产品这一新型旅游形式的迅速发展,本文针对中小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并且结合三亚的实际状况,初步分析了三亚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潜力并提出可行性的开发设想,在加快教育旅游发展的同时,为三亚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师红霞.教育旅游正在悄然开放[n].中国旅游报.2002(5):13

[2]李先峰.旅游的社会教育功能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胡晨光,程惠芳.要素优势与集聚经济圈的产业集聚[J].学术月刊.2012(5):86~93

[4]武艺,吴小根.中小学生教育型旅游产品潜力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4:19(2)

[5]尹敏,施焰.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投资现状调查与思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1)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篇6

关键词:旅游资源竞争力比较唐山市

一、唐山市旅游资源竞争力区际比较

(一)综合类旅游资源竞争力比较分析

唐山市综合类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4种。

根据表1,河北省11个地市综合类旅游资源竞争力地区差距较大,秦皇岛、石家庄和邯郸得分超过100分,属于综合旅游资源竞争力最强型。究其原因在于拥有绝对数量和相对数量都在全省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4a级旅游景区等。承德、唐山、邢台得100―150分,属于综合旅游资源竞争力较强型。承德虽然旅游资源相对数量较多,但是由于其在地均拥有量相对指标上没有优势,导致其竞争力较强。唐山因为缺少某项资源导致低于承德,名次为第五名。

(二)自然类旅游资源竞争力比较

唐山市拥有自然类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国家地质公园、部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3种。

根据表2,承德、秦皇岛得分均超过80分,属于自然旅游资源竞争力最强型。这两个城市在表2中没有一项空白,自然旅游资源最为丰富齐全,承德的特点是地域面积大,而秦皇岛的人口数量少。邯郸、石家庄、保定、唐山相比之下旅游资源竞争力属于较强型,邯郸和石家庄的得分较为接近,保定虽然在部级自然保护区得分缺失,但国家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地均拥有量排在第一位,因此排名第五,唐山的竞争力相对靠后,为第六名。

(三)人文类旅游资源竞争力比较

分析显示,河北省人文类旅游资源竞争力等级最高仅为较强,且11个地市的自然类旅游资源均有某项空白,反映了河北省整体竞争力较弱。竞争力较强的是唐山、保定、石家庄、承德、邯郸。但相对来说,保定的自然类旅游资源竞争力最强,表现在它拥有的资源数量非常多。石家庄和承德得分接近,但资源分布不同。邯郸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两种旅游资源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地均拥有量也很高,因此排名均位居前列。唐山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人均、地均都不占优势,排在邯郸之后,为第五名。

(四)整体旅游资源竞争力比较

唐山市与全省(表3)对比,整体旅游资源竞争力得分217分,属于较强型,在全省名列第六名。与最高得分304分相比差距十分明显,相对承德、石家庄、邯郸、秦皇岛、保定的旅游资源竞争力,唐山,旅游资源特色不明显,差异性不强,导致准确定位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难度较大。

二、结论

唐山市在河北省11个地市中,整体旅游资源竞争力居于第六位,属于中等水平。唐山市旅游业发展可采取如下思路:

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唐山与保定、承德具备向国际市场大力推进的良好资源互补优势;与石家庄、邯郸、邢台和秦皇岛可以充分发挥自然类旅游资源优势互补,发展生态旅游和度假型旅游经济,提高原有的竞争力,努力成为最强型。在此基础上注重加强与毗邻地市的旅游合作,加强人文旅游资源的建设,促进旅游区的形成,达到和谐发展。

唐山市要基于资源禀赋状况实施不同的开发模式。在资源的空间配置上应充分考虑地缘的毗邻性和资源的互补性,同时,在旅游产品规划与设计上也应遵循差异开发和错位发展的原则,以达到各地区旅游产品的功能互补。可通过旅游企业之间的客源互送、旅游景点的跨区域组合营销和旅游线路的整合设计来加强河北各地区之间的旅游合作。此外,还应尽快出台一系列帮扶政策,促进各地区之间资源、产品、市场、人才等方面的互换交流,特别是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交流和行业经验交流应长期开展,以提升区域旅游合作的软环境。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森林旅游;深度开发;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10-0126-03

[作者简介]庄东泉,江西财经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江西南昌330013)

一、引言

森林区特殊的旅游资源与环境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区域,它切合高节奏、高强度的现代都市人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生活潮流。因而,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内森林旅游研究成果较多,詹建文(2005)提出了建立森林旅游的组织管理、资源评价、规划、资源保护、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投融资、科技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等九大体系的设想[1]。黄细嘉(2006)提出了注意处理好开发利用与管理保护、整体布局与重点发展、主题选择与形象塑造、宣传促销与市场特征、功能完善与内容深化的关系[2];罗桂平(2007)提出了加大投入、推进法制,推动江西森林旅游发展的构想[3];吴章文(2003)对我国森林游憩区保健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出了开发前景及开发措施[4]。其他森林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还有很多,笔者不再赘述。总的来看,目前国内对森林旅游的研究侧重于对策、资源总体开发等方面,大多文章只是点点题,泛泛而谈“优势”、“问题”、“对策”,缺乏操作性,对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及其产品设计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以江西为例,对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及其产品设计进行了一些探索,以期进一步充实、丰富森林旅游景区产品设计研究成果,同时为江西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升级提供依据,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深度开发的背景

1.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实现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要求经济的发展既要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能超出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和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其结果应能促使环境的生产能力、恢复能力、补偿能力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森林旅游是依托森林资源发生的高层次旅游活动,是在被保护的森林环境中,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开展的游乐、休憩、疗养、森林浴、动植物观赏、越野、登山、攀岩、探险、漂流、生存锻炼等活动,它集休闲、度假、娱乐、养生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具有较强的自然性、真实性、科普性和参与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森林旅游产生了“求新、求异、求奇、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森林旅游正面临一个产品升级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对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使森林旅游产品呈现多元化趋势,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实现森林产业转向生态经济的必然选择。20世纪70年代,人们终于认识到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共识。森林作为环境要素的价值要大于其作为物质资源的价值,是这一共识中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共识,森林产业必须从过去的采伐经济转换成旅游经济,并逐步转向生态经济,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我国许多林区正处于采伐经济转换成旅游经济阶段,在此阶段开发的森林旅游项目,迫切需要寻求转折与重生之路,迫切需要通过对森林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来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在不消耗森林资源的情况下,获取远远高于木材商品价值的经济收益,实现林业较高层次上的良性循环。

3.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生态文明意识的体现。在我国历史中,生态文明意识一直以不同的形式体现。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红楼梦的“稻香村”,从宋徽宗寿山艮岳的西庄到圆明园的“北远山村”,不管是皇帝贵族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回顾,还是百姓对绿色家园的追求,无不体现着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审美情趣。森林旅游是以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类风景名胜区、森林浴场、森林野营地等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4.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胜地”的重要措施。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江西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了充分利用江特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树立“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品牌,这些重要论述成为江西省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指导思想。江西要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必须对现有的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挖掘、重组和创新,即深度挖掘江西省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类风景名胜区的休闲旅游功能,深度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形成完美的产品系统升级,为建设知名“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增添新的色彩。

三、深度开发的条件与开发现状

1.区位特征。江西有优越的区位地理。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处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的后方,是唯一一个同时连接“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三个经济区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江西与长珠闽主要城市的直线距离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间,而由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组成的四通八达、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使这些城市的游客来我省越来越方便,时间越来越短,只要有假期,就可以来住上几天,让江西成为他们名副其实的“后花园”。

2.生态环境。江西是全国生态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十五”期间全省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均为“优”,江西生态环境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其一、江西是全国最绿的省份之一。江西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60.05%,居祖国大陆第二位。中科院《200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5]认为:江西区域生态水平在全国排第7位,区域环境水平指数在全国排第9位,环境支持系统指数在全国排第11位。其二、江西是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据全国环境统计报表,多年来江西的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在中部六省均排在最后一位,有如一个天然的氧吧。其三、江西是全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江西的2400多条大小河流总长度达1.84万公里。全省年均降水量1341mm到1940mm,地下水多年平均21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在全国排第7位,水质属全国最好的省份之一。其四、江西是全国湿地占国土面积比率最大的省份之一。湿地类型按《国际湿地公约》划分,有21种,面积365.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达21.87%。鄱阳湖是世界六大湿地之一,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其五、江西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目前江西省已有植物5115种。列入《国家重点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植物有55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9种。江西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动物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2.4%和50%。其六、江西是古代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发祥省份之一。以白鹿洞书院、象山精舍为代表的书院和以东林寺、真如寺、宝峰寺、上清宫等为代表的禅寺道观等古建筑均是传统生态建设的典型,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生态环保思想上,儒家以“仁”为出发点,主张善待自然万物。宋时程朱理学的“天人合一”主张对于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3.资源优势与开发现状。至2007年7月,江西省共有森林公园92处,经营总面积达43.41万公顷,占江西省林业用地面积4%以上,其中部级森林公园总数达36处,经营面积为33.07万公顷。江西省初步形成了森林风景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建设体系。江西省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38个,其中部级5个、省级25个;江西省建有自然保护小区5000余处,在全国排第五位,总面积达98.42万公顷,基本形成了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江西省已形成以4个部级风景名胜区为中心,以京景线为脊梁,以2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为骨干,以市县级风景名胜区为联结点,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风景区体系。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3300平方公里,占江西国土面积的2%左右。江西的湖光山色,名山峻岭,奇峰幽谷,名泉飞瀑,唱尽了大自然的“奇、幽、险、美”,享有很高的声誉和旅游开发潜力。

四、深度开发的产品

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指对一定区域或一定面积森林系统适度增加智力和物质的投入,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新的创意,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并组成线路,实现产品的系统升级换代,达到满足游客需求和提高效益的目的。因此,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必须具体到森林旅游产品的升级开发上。

1.森林观光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可供山地型景区观光的对象很多,可相应设计出山体观光、生物观光、水体观光、气象景观观光、生产生活观光等观光产品类型。在设计内容时,一是要把握好景区脉络,找准产品定位。对一些古文化遗迹,甚至是樵夫、伐木工人、护林员等留下的一些人文遗迹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产品定位。二是把握产品节奏,呈现景观美感。设计观光产品,要从吃、住、行、游、购、娱、康体等功能方面,通过多种表现平台,对游客不同角度的消费诉求进行回应,满足不同层次、方面的需要。以有序的方式将景观资源的美感呈现出来,淡化人工打造痕迹,以免落入俗套,自然而然地引导游客参与游览活动。三是关注细部设计,优化产品品质。在设计观光产品时,有些自然资源需要保持自然风貌,对于人工打造的观光产品,尤要注意避免人工斧凿痕迹。重视细部,是使每一个景观要素都要与环境相协调,自然过渡。四是线路串联景点,引导游客视角。在设计中,要突出景区景观效果的整体性,就是把相对独立的景观元素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特点明晰的景区主题,系统而全面地为游客展现景观元素,顺应旅游产品销售的“卖线不卖点”内在规律。

2.森林生态养生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因生态养生诉求的多样性,生态养生旅游产品的类型比较多样,一是长寿主题类产品:结合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进行生态养生产品的开发。《黄帝内经》明确地提出了地理环境与长寿密切相关,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健康长寿。二是山林养生类产品:以山林溪谷为生态本底,以负氧离子、绿色环境、湿润空气、适居温度、矿泉水质、中草药等为养生原料,形成的氧吧、森林浴、雾浴、竹文化养生、矿泉浴、生态食疗等;三是日光养生类产品:晋代“竹林七贤嵇康”在《养生论》中就提出了“唏以朝阳[6]”的观点,《内经讲义》中就有“日月之华救老残[7]”的说法。总之,利用日光保健作用,开发森林日光浴;四是花卉养生类产品:花香、精油,可外用美容,内服等。典型产品有芳香疗法;五是生态水疗类产品:以矿泉、中草药为基础,形成特色生态水疗项目,结合中医按摩、流行Spa等等。六是四季养生类产品:避暑产品就是四季养生的典型产品古代养生家针对春夏秋冬的气候特征,认为在饮食调摄、生活起居等方面必须顺应四时的生、长、藏特点,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在森林深处建造养老中心等。七是民俗类产品:有民族特色的养生方式,如回族的节食风俗、药浴如瑶浴等,又如客家人的养生之道,形成特色化的养生休闲产品,包括客家煲汤、客家药膳等食疗;客家操、民间体育等运动养生;八是美食类产品:利用森林深处的优质水制成的矿泉水、纯净水等饮用水成品,利用森林景区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森林蔬菜,如菌类的香菇木耳类,竹笋类,木本蔬菜如香椿、栀子花等,草本蔬菜如蕨菜、野水芹菜等制成养生美食类产品,对外来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森林生态度假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一是休闲类旅游产品。休闲类旅游产品主要有森林休闲、垂钓休闲、竞技休闲、游乐休闲以及艺术情趣休闲等都是值得山地型景区开发的休闲活动。二是度假类旅游产品。山地型景区旖旎的山水风光、舒适的气候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开展度假旅游活动提供了优越条件。以各种度假区为依托开发的度假旅游自然成为不可或缺的山地旅游核心产品。

4.森林运动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通过运动锻炼体魄、健美身体、获得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愿望越来越强。运动类产品必将是今后我国旅游产品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根据各山地型景区的条件,可设计林中漫步、登山、漂流、攀岩、滑雪、狩猎等多种运动类旅游产品。

5.森林文化求知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文化类旅游产品是重点发展的产品之一。森林景区长期积淀形成的山文化、水文化、乡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都对外来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相应设计开发山民生活体验、民俗采风、民族节庆体验、宗教文化探秘等游客参与型的文化旅游产品。还可设计科考求知类旅游产品。另外,还可设计面向森林、灌丛、草甸、水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科学考察旅游产品。

6.森林购物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购物是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森林景区旅游购物对象范围较广,各类林产制品、水产制品、肉制品等绿色土特产品和风味食品是较为畅销的大众旅游商品。当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和艺术品,对外来游客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7.商务、会展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会展旅游(miCe)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之一。当森林旅游开发经历一定时期之后,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达到较高水平时,可以承办一定规模的会议、展览活动。

8.森林探险体验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森林探险旅游作为探险的一种,也可以设计出多种产品。一是以森林自然资源为主要探险源的产品。(1)传说探险。(2)休闲类探险。(3)挑战类探险。(4)科学和科普类探险。⑸探险相关节事。二是以森林景区为依托的配套和延伸产品。(1)野外露营。(2)自驾车游。(3)探险旅馆。(4)探险学校、冬夏令营。(5)探险类主题公园。(6)森林狩猎、逮猎。在森林内或周边圈定一定的区域,养殖一定的动物,为游客建造狩猎场或者逮猎场,使游客体会在森林中打猎的惊险与刺激。

参考文献:

[1]詹建文.江西森林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林业,2005,(12)

[2]黄细嘉,等.略论江西建设以森林旅游为主体的绿色山水事业[J].价格月刊,2006,(1).

[3]罗桂平.江西:森林旅游已踏上发展快车道[J].中国林业产业,2007,(10).

[4]吴章文.森林游憩区保健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

[5]中科院.200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eB/oL].中国网http://省略/,2005.5.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篇8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价值;旅游智力;评价模型;资源品级

中图分类号:F5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121-04

国际上自旅游资源评价问题提出40余年来,已有各类评价方案约近40种[1、2、3],中国也在2003年提出了国家标准的旅游资源评价方案(GB/t18792-2003,简称国标方案)[4]。但以21世纪现代旅游的发展来衡量,旅游资源评价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商榷讨论。例如,①对某些基本概念缺少明晰的界定;②评价模型的项目构成涵盖性偏小;③某些评价因子的选取没有针对性:④评价方法机械套用“定量化”等。本文将首先讨论和界定若干基本概念,而后提出旅游资源评价的另类方案。

1.基本概念讨论

1.1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景物储备

国家GB/t18791-2003标准[5],对“旅游资源”(tourismresources)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对“旅游产品”(tourismproduct)则定义为:“旅游资源经过规划、开发建设形成旅游产品。旅游产品是旅游活动的客体与对象,可分为自然、人文和综合三大类”。可以看出,“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它们的评价必须有所区别。对于前者,是从其潜在素质评价其资源价值,而对于后者,则是从市场实效评价其产品价值,评价角度不同而评价的标准亦应有别。例如,“知名度”是“旅游产品”的市场实效标志和重要的评价标准,但却不适用于“旅游资源”的评价。因为有不少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沧海遗珠人不知,何来“知名度”。又如“环境保护”,是评价资源开发后的生态环境状况,而对还处于荒野地区又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无法预知其开发后生态遭受污染和破坏的程度。因此,“环境保护”只适用于“旅游产品”的评价,而对“旅游资源”应采用标志其本身生态能力的概念。然而,目前并未把“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严格区分,例如,某些区域旅游开发规划,就是将大量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混合在一起,冠以“旅游资源”名目,并采用“知名度”和“环境保护”等属于“旅游产品”的评价标准。为了在评价体系中不再混淆“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本文建议使用“景物储备”概念(相当于广义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合称名词。“景物”概念等效地适用于“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也没有数量与规模的限定。对于区域旅游规划来说,使用“景物储备”比“旅游资源”更切题意,又可避免概念上的混乱。

1.2旅游原动力、旅游智力、旅游价值观

本文通过“旅游原动力”、“旅游智力”和“旅游价值观”的讨论,以更新理念并确立旅游资源的评价原则。

人类有“爱好奇、求完美、找乐趣”的本能,这是一种与生俱有的天性,并成为人类行为的基础。人类在生存斗争中,因爱好奇而不断求索,得以广知博识,提高了人类智力;为求完美而顽强拼搏,推动社会进化,改善了生存环境;为找乐趣而随遇游憩,得能康健身心,增强了人类体质。人类的求索、拼搏和游憩,日就月将地逐渐演化成社会进化的动力。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也日益提高自身的需求,而与时俱进地追求着更高的完美,憧憬着更神秘的新奇,期望着更激情的乐趣。于是,相随于生存日见安全、生活日益富裕、休闲日渐增多,人们便渐进地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认知、休闲和游乐,而相继出现了踏青、登高、周游、旅行和游览等活动,并进而发展成旅游产业。可见,“爱好奇、求完美、找乐趣”的人类天性,本身就蕴涵有旅游需求,故而随社会进化才有旅游产生和发展,是本初的“旅游原动力”。而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只是旅游产生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环境条件。因而,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应当重视人类天性的影响。

随着旅游的发展,必然产生相应于发展阶段的旅游知识、旅游观念和旅游技巧,概括称为“旅游智力”。旅游智力不同的人们,对旅游活动有不同的动机、期望和要求[6],即不同的价值取向,本文称为“旅游价值观”。旅游智力和旅游价值观皆随社会、经济、文化而提高,并因人、因地、因时而不同,但也都受人类天性的影响,是旅游发展水平的标志,是选取旅游资源评价标准的背景依据。

在中国,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旅游智力较低,80年代后随近代观光、游览的兴起,使中国旅游智力有所提高。进入21世纪,旅游智力再次提高,出现了休闲游、风情游、生态游、文化游、探险游、工业游、农家游、民俗游、花卉游、自助游、自驾车游及健康游等等新的旅游活动。广大的大众旅游动机,也逐渐集中于追求新奇扩大见识、寻求乐趣享受休闲、舒心康体振奋精神,是谓大众的“现代旅游价值观”。现代旅游价值观,将引导现代旅游市场及旅游开发,并影响现代的旅游资源评价。

概括上述,重视人类天性特点,依据现代旅游智力,采用大众的现代旅游价值观,应是旅游资源评价的重要原则之一。

1.3旅游价值、科学文史价值、开发价值

旅游资源评价,实际上是评价旅游资源的使用价值。但由于旅游产业的高关联性,使旅游资源的使用价值又分化为“旅游价值”、“科学文史价值”、和“开发价值”。它们之间的差异,决定了评价内容的不同。

旅游价值,是在保全生态环境的原则下,旅游者赖以旅游活动并获得身心效益的使用价值。旅游价值的计量尺度是旅游者的主观感受,并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因此,本文在使用旅游价值时,是限定在当前大众旅游者的主流趋势范围内。

科学文史价值,是专业人员在科学文史研究中,赖以获得科学文史成果的使用价值。其中有一些已转用于旅游,却仍兼有其科学文史价值。但在讨论旅游价值时,只是评价其给予旅游者的旅游价值,并不直接论及其科学文史价值。

开发价值,是投资者用以旅游开发,并据以获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使用价值。开发价值制约于旅游价值和开发条件,不能只与旅游价值单相关地评定优劣。

1.4景素、景体、景组、景群

旅游资源评价的客体,应该是同等规模等级,因而必须完善旅游资源规模的分级体系。按定义,旅游资源可以是“事物”和“因素”,但“因素”必须物化使能感受。国标方案对旅游资源提出“旅游资源单体”概念(objectoftourismresources),并再分为“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两个等级[5]。但旅游资源的分布与集合形式极具多样性,其分级体系显然不是“独立型”和“集合型”所能概全。因此,本文将旅游资源的规模分为景素、景体、景组、景群四个等级,用于旅游资源评价。

景素,是景物构成的基本部件和要素,表现为特定的物质和相应的形体。单个景素还不具有独立的观赏价值,因而也没有旅游价值。但其质量、规模和完整度,却影响旅游资源的品位。

景体,由相应的景素按一定的规律聚合构成,已表现出旅游资源的类别、特色、和差异,并有一个专有名称以资记述。景体要有长期稳定性或再现的规律性,并可供独立观赏而具有旅游价值,但因规模小、景色单,而尚无开发价值。

景组,是若干景体按地域而连接成的初级组合,已具有相当完整和鲜明的地区特色。景组已占有相当的空间,具备修建休息和购物场地的条件,可供小型旅游活动,容留时间一天左右。景组已具有开发价值,是旅游开发和旅游资源评价的基本单位。景组开发后,成为旅游产品的“景点”。“景点”概念常用于旅游区划[7、8]。

景群,是若干性质不同的景组或景体按地区组成互补性的旅游资源群,景群占有更大的地区空间,具备设立中心支持点及相应设施的条件,可供开展大型旅游活动并容留一天以上。景群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开发后成为旅游产品的“景区”。“景区”是旅游区划和组织旅游线路的基本单位[7、8]。

总括上述认为,现代旅游资源评价,应当顺应旅游成因规律,重视人类天性特点,依据现代旅游智力,采用大众的现代旅游价值观,以景组为统计单位,并着重于旅游价值的评估和现代旅游开发的需要。

2.评价模型结构讨论

中国旅游资源评价的国标方案(GB/t18792-2003)[4],是中国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代表,摘于表1,并作为案例进行讨论。

目前各种评价方案对评价项目的选择,大体分为三种类型。或突出其美学意义[9],或偏于地学特征[10],或采用综合要素[11],国标方案就是采用综合要素的结构形式。但从综合评价的角度看,国标方案(表1)还嫌不足。例如,有必要增加游乐功效和生态承载力方面的评价内容,前者是现代旅游价值观的体现,后者涉及到现代旅游开发所必须重视的生态环境、开发规模及开发深度等问题。又如,其评价因子只有8个(表1),难以涵盖包罗万象的旅游资源,而影响其“综合”性。从具体评价因子来看,“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应换用属于旅游价值范畴的名词,以反映其专业学科的旅游效能;“知名度”和“环境保护”因子,不适用于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皆可省略。

国标方案将“环境保护”列入“附加值”项(表1),多有不妥。其一,对于“旅游资源”不能使用“环境保护”,而应采用“生态承载”概念。其二,“附加值”属于奖励赋分,例如对歌曲比赛演唱的新创歌曲、学生考试解答了附加试题等,而奖予附加分。但现代旅游普遍重视生态环境,“生态承载”已是任何“旅游资源”都必须接受评审的重要项目,而应纳入正式评审项目,而不能降低为“附加值”项。

概括上述,本文认为,①共有因子综合评价,是较理想的旅游资源评价模型②旅游资源评价要扣紧旅游价值和生态承载能力③旅游资源评价项目选择,应包括景色品位、文化底蕴、游乐条件及生态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3.品位定级方法的讨论

科学研究方法大体有“还原论”和“整体观”两大体系。“还原论”强调实体和定量,将系统分解成若干单体,借助“工具”对单体进行定量分析,而后推论系统整体。“整体观”重视单体间的关系和平衡,将系统作为整体,借助知识、经验和逻辑思维,研究整体状态及其随时空的变化。现代科学研究已证实,在解决非线性特征的复杂系统时,“整体观”的功能胜于“还原论”[12]。旅游资源评价属于复杂系统。因为:①旅游资源具有广涵盖性,景物构成差异极大,没有统一的量纲;②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区偏在性,旅游价值随时空而异,不同环境下的物理量度没有可比性;③旅游价值是一种精神感受,难以绝对量化,只能通过对比而评定相对高下。上述表明,从方法论角度看,旅游资源评价不宜采用“还原论”模式的定量方法。

现有的定量评价方案,大多采用“加权计分”法。先给各评价因子派权,然后根据权重赋分并加权计算,最后按总分值排序定级。“加权计分”法的关键是准确的“定量”依据准确“定量”的准确“派权”。

已如上述,旅游资源没有统一的量纲、没有可比的量度数据、没有量化指标。致使任何评价方法,都无法消除主观性、经验性和相对性的影响,“定量”已近于“定性”。既然定量数据欠实,所据以赋给的权重必然受主观派权的影响,“加权计分”亦流于形式。另外,在“加权计分”法中,权重应与价值比重正相关。但由于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其旅游价值重心是随资源类属而不同。例如,文化遗产类资源的旅游价值重心是“科学文化艺术品位”,而自然遗产类则是“景色神韵奇特程度”。旅游价值重心的不统一,使评价权重亦将随资源类属而不同,难以派出固定的权重。

概括上述,缘于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其“定量评价”和“加权计分”法的实效,并不理想,不如用更较简便和易于操作的“等权因子相对赋分”评价方法。

4.等权因子相对赋分评价方案

依据前述多方面的讨论,本文借鉴前人的方案,特别是国标方案体系[4],依据人类天性特点,从旅游价值评价出发,采用大众的现代旅游价值观,紧扣市场的主要需求与影响旅游资源品位的主要因素,遵循简而概全原则选择评价项目,使用易于操作的计分方法,以旅游资源的景组为单位,提出等权因子相对赋分评价方案(表2),即通过与已有定论的现有旅游产品相对比的方法,给各“评价因子”赋相对分值。

4.1本方案采用综合要素逐步分解的三层结构(表2),逐层讨论于下

①第一层为“评价项目”层,以简而概全原则选定三个“评价项目”,具有权重相等和综合性强的特点,涵盖了旅游资源的全部信息,从形体、内涵、功能及生态,到美学艺术、科学文化、医学体育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在项目选择上,舍弃了直接评价科学文史价值和开发价值的条款,而新增了游乐和生态承载的项目(表2),以体现现代旅游价值观和更集中于旅游价值的评价。

①各评价因子皆5分制“相对赋分”;②各因子赋分的算术平均,为旅游资源总分;③按总分值序定级:分值品级4.6─5.0世界级3.6─4.5部级2.1─3.5省级≤2.0市级

②第二层为“评价分项”层,由9个等权的“评价分项”组成(表2),将“评价项目”进一步分解细化,以利于有针对性地选配第三层的“评价因子”。

③第三层为“评价因子”层,由等权的27个“评价因子”组成(表2),直接用于赋分操作,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础。“评价因子”必须通用于各类型旅游资源,才能获得真实性的对比评价。为此,将全部“评价因子”都高度概念化以提高其共用性,并使其富于表现力。但因此,这些共有因子皆不能量化,而只能通过与同类景物的对比以评定相对分值,即“相对赋分”。

4.2资源品位评分的具体操作,采用专家“经验比对”方法

先由专家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临场认识,将被评旅游资源与相近类属已有定论的旅游产品进行对比,按5分制给各“评价因子”赋予相对分值(表2)。最后,将所有分值算术平均,即旅游资源的整体总分值,其算术平均数学式为:

F-评价因子的赋分值;n-分值个数(共36个)。

如果想了解某一“评价项目”或“评价分项”的单独分值,仍使用上述计算方法,只是要相应改变“n”值量。

4.3依据总分值确定旅游资源的品级。实践表明,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极少,而低品位者却极多,品级分布成塔形结构,故本文采用递变级差划分其品位等级如下:

4.4各“评价项目”的分值,会随旅游资源的类属不同而表现出差异。一般的规律是,文化遗产类景物的“文蕴邃"分项的分值较高;自然景观类景物的“景色奇”分项的分值较高;非再生类景物的“生态承载”分值较低;观赏类景物的“游乐情趣”分值较低。

5.结语

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在旅游资源评价中混为一谈。人类天性是旅游活动的原动力,社会、经济、和文化是旅游产生和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条件。旅游资源评价,应重视人类天性的影响。标志旅游发展水平的是旅游智力,而旅游智力将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提高。将旅游资源划分为景素、景体、景组和景群,建立了旅游资源的规模等级序列,使旅游资源评价在规模等级上有了等同的基础。旅游资源的评价是对其旅游价值的评估,应根据这一原则选择评价模型的评价项目。旅游资源的特殊性,使任何评价方法都无法消除主观性、经验性和相对性的影响,而定量评价和加权计算亦不例外。基于上述,本文提出了等权因子相对赋分评价方案,即借助专家的经验,将等权的各“评价因子”与相近类属并已有定论的景物进行对比而赋予相对分值,然后算术平均统计其总分值,并依据总分值确定旅游资源的品级。

参考文献:

[1]陈安泽,卢云亭等.旅游地理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保继刚.北京旅游资源定量评价[m].北京旅游地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87。

[3]余洁、,马耀峰,苟晓东.近年来中国旅游研究的现状及热点问题述评[J]..经济地理,2006,26(4):681-685.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5,旅游规划通则(GB/t18792-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5,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792-2003).

[6]郑本法,曾敏.旅游社会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7]孙文昌,陈元泰.应用旅游地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8]黄羊山,王建萍.旅游规划[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9]俞孔坚.自然风景质量评价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10(2).

[10]崔越,杨景春.地貌旅游特征值评价模型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8(3).

[11]傅文伟.旅游资源评估与开发[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12]朱清时.用现代科学观看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J].科学新闻,2005,(21).

[作者简介]王宗太(1934--),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冰川、环境与旅游规划研究。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篇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森林旅游;深度开发;产品设计;

一、引言

森林区特殊的旅游资源与环境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区域,它切合高节奏、高强度的现代都市人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追求健康”的生活潮流。因而,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内森林旅游研究成果较多,詹建文(2005)提出了建立森林旅游的组织管理、资源评价、规划、资源保护、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投融资、科技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等九大体系的设想[1]。黄细嘉(2006)提出了注意处理好开发利用与管理保护、整体布局与重点发展、主题选择与形象塑造、宣传促销与市场特征、功能完善与内容深化的关系[2];罗桂平(2007)提出了加大投入、推进法制,推动江西森林旅游发展的构想[3];吴章文(2003)对我国森林游憩区保健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出了开发前景及开发措施[4]。其他森林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还有很多,笔者不再赘述。总的来看,目前国内对森林旅游的研究侧重于对策、资源总体开发等方面,大多文章只是点点题,泛泛而谈“优势”、“问题”、“对策”,缺乏操作性,对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及其产品设计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以江西为例,对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及其产品设计进行了一些探索,以期进一步充实、丰富森林旅游景区产品设计研究成果,同时为江西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升级提供依据,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深度开发的背景

1.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实现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要求经济的发展既要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能超出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和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其结果应能促使环境的生产能力、恢复能力、补偿能力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森林旅游是依托森林资源发生的高层次旅游活动,是在被保护的森林环境中,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开展的游乐、休憩、疗养、森林浴、动植物观赏、越野、登山、攀岩、探险、漂流、生存锻炼等活动,它集休闲、度假、娱乐、养生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具有较强的自然性、真实性、科普性和参与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森林旅游产生了“求新、求异、求奇、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森林旅游正面临一个产品升级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对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使森林旅游产品呈现多元化趋势,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实现森林产业转向生态经济的必然选择。20世纪70年代,人们终于认识到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且逐步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共识。森林作为环境要素的价值要大于其作为物质资源的价值,是这一共识中的重要内容。基于这一共识,森林产业必须从过去的采伐经济转换成旅游经济,并逐步转向生态经济,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我国许多林区正处于采伐经济转换成旅游经济阶段,在此阶段开发的森林旅游项目,迫切需要寻求转折与重生之路,迫切需要通过对森林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来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在不消耗森林资源的情况下,获取远远高于木材商品价值的经济收益,实现林业较高层次上的良性循环。

3.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生态文明意识的体现。在我国历史中,生态文明意识一直以不同的形式体现。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到红楼梦的“稻香村”,从宋徽宗寿山艮岳的西庄到圆明园的“北远山村”,不管是皇帝贵族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回顾,还是百姓对绿色家园的追求,无不体现着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审美情趣。森林旅游是以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类风景名胜区、森林浴场、森林野营地等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

4.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胜地”的重要措施。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江西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了充分利用江特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树立“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品牌,这些重要论述成为江西省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指导思想。江西要打造“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必须对现有的森林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挖掘、重组和创新,即深度挖掘江西省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类风景名胜区的休闲旅游功能,深度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形成完美的产品系统升级,为建设知名“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增添新的色彩。

三、深度开发的条件与开发现状

1.区位特征。江西有优越的区位地理。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处在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的后方,是唯一一个同时连接“长三角”、“珠三角”、“闽南三角”三个经济区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江西与长珠闽主要城市的直线距离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间,而由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组成的四通八达、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使这些城市的游客来我省越来越方便,时间越来越短,只要有假期,就可以来住上几天,让江西成为他们名副其实的“后花园”。

2.生态环境。江西是全国生态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十五”期间全省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均为“优”,江西生态环境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其一、江西是全国最绿的省份之一。江西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60.05%,居祖国大陆第二位。中科院《2005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5]认为:江西区域生态水平在全国排第7位,区域环境水平指数在全国排第9位,环境支持系统指数在全国排第11位。其二、江西是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省份之一。据全国环境统计报表,多年来江西的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在中部六省均排在最后一位,有如一个天然的氧吧。其三、江西是全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江西的2400多条大小河流总长度达1.84万公里。全省年均降水量1341mm到1940mm,地下水多年平均21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在全国排第7位,水质属全国最好的省份之一。其四、江西是全国湿地占国土面积比率最大的省份之一。湿地类型按《国际湿地公约》划分,有21种,面积365.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达21.87%。鄱阳湖是世界六大湿地之一,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其五、江西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目前江西省已有植物5115种。列入《国家重点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植物有55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9种。江西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动物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2.4%和50%。其六、江西是古代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发祥省份之一。以白鹿洞书院、象山精舍为代表的书院和以东林寺、真如寺、宝峰寺、上清宫等为代表的禅寺道观等古建筑均是传统生态建设的典型,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生态环保思想上,儒家以“仁”为出发点,主张善待自然万物。宋时程朱理学的“天人合一”主张对于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3.资源优势与开发现状。至2007年7月,江西省共有森林公园92处,经营总面积达43.41万公顷,占江西省林业用地面积4%以上,其中部级森林公园总数达36处,经营面积为33.07万公顷。江西省初步形成了森林风景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建设体系。江西省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38个,其中部级5个、省级25个;江西省建有自然保护小区5000余处,在全国排第五位,总面积达98.42万公顷,基本形成了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江西省已形成以4个部级风景名胜区为中心,以京景线为脊梁,以2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为骨干,以市县级风景名胜区为联结点,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风景区体系。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3300平方公里,占江西国土面积的2%左右。江西的湖光山色,名山峻岭,奇峰幽谷,名泉飞瀑,唱尽了大自然的“奇、幽、险、美”,享有很高的声誉和旅游开发潜力。

四、深度开发的产品

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是指对一定区域或一定面积森林系统适度增加智力和物质的投入,用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新的创意,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并组成线路,实现产品的系统升级换代,达到满足游客需求和提高效益的目的。因此,森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必须具体到森林旅游产品的升级开发上。

1.森林观光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可供山地型景区观光的对象很多,可相应设计出山体观光、生物观光、水体观光、气象景观观光、生产生活观光等观光产品类型。在设计内容时,一是要把握好景区脉络,找准产品定位。对一些古文化遗迹,甚至是樵夫、伐木工人、护林员等留下的一些人文遗迹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产品定位。二是把握产品节奏,呈现景观美感。设计观光产品,要从吃、住、行、游、购、娱、康体等功能方面,通过多种表现平台,对游客不同角度的消费诉求进行回应,满足不同层次、方面的需要。以有序的方式将景观资源的美感呈现出来,淡化人工打造痕迹,以免落入俗套,自然而然地引导游客参与游览活动。三是关注细部设计,优化产品品质。在设计观光产品时,有些自然资源需要保持自然风貌,对于人工打造的观光产品,尤要注意避免人工斧凿痕迹。重视细部,是使每一个景观要素都要与环境相协调,自然过渡。四是线路串联景点,引导游客视角。在设计中,要突出景区景观效果的整体性,就是把相对独立的景观元素有序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特点明晰的景区主题,系统而全面地为游客展现景观元素,顺应旅游产品销售的“卖线不卖点”内在规律。

2.森林生态养生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因生态养生诉求的多样性,生态养生旅游产品的类型比较多样,一是长寿主题类产品:结合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进行生态养生产品的开发。《黄帝内经》明确地提出了地理环境与长寿密切相关,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健康长寿。二是山林养生类产品:以山林溪谷为生态本底,以负氧离子、绿色环境、湿润空气、适居温度、矿泉水质、中草药等为养生原料,形成的氧吧、森林浴、雾浴、竹文化养生、矿泉浴、生态食疗等;三是日光养生类产品:晋代“竹林七贤嵇康”在《养生论》中就提出了“唏以朝阳[6]”的观点,《内经讲义》中就有“日月之华救老残[7]”的说法。总之,利用日光保健作用,开发森林日光浴;四是花卉养生类产品:花香、精油,可外用美容,内服等。典型产品有芳香疗法;五是生态水疗类产品:以矿泉、中草药为基础,形成特色生态水疗项目,结合中医按摩、流行Spa等等。六是四季养生类产品:避暑产品就是四季养生的典型产品古代养生家针对春夏秋冬的气候特征,认为在饮食调摄、生活起居等方面必须顺应四时的生、长、藏特点,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在森林深处建造养老中心等。七是民俗类产品:有民族特色的养生方式,如回族的节食风俗、药浴如瑶浴等,又如客家人的养生之道,形成特色化的养生休闲产品,包括客家煲汤、客家药膳等食疗;客家操、民间体育等运动养生;八是美食类产品:利用森林深处的优质水制成的矿泉水、纯净水等饮用水成品,利用森林景区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森林蔬菜,如菌类的香菇木耳类,竹笋类,木本蔬菜如香椿、栀子花等,草本蔬菜如蕨菜、野水芹菜等制成养生美食类产品,对外来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森林生态度假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一是休闲类旅游产品。休闲类旅游产品主要有森林休闲、垂钓休闲、竞技休闲、游乐休闲以及艺术情趣休闲等都是值得山地型景区开发的休闲活动。二是度假类旅游产品。山地型景区旖旎的山水风光、舒适的气候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开展度假旅游活动提供了优越条件。以各种度假区为依托开发的度假旅游自然成为不可或缺的山地旅游核心产品。

4.森林运动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通过运动锻炼体魄、健美身体、获得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愿望越来越强。运动类产品必将是今后我国旅游产品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根据各山地型景区的条件,可设计林中漫步、登山、漂流、攀岩、滑雪、狩猎等多种运动类旅游产品。

5.森林文化求知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文化类旅游产品是重点发展的产品之一。森林景区长期积淀形成的山文化、水文化、乡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都对外来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可以相应设计开发山民生活体验、民俗采风、民族节庆体验、宗教文化探秘等游客参与型的文化旅游产品。还可设计科考求知类旅游产品。另外,还可设计面向森林、灌丛、草甸、水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科学考察旅游产品。

6.森林购物类旅游产品设计类型及内容。购物是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森林景区旅游购物对象范围较广,各类林产制品、水产制品、肉制品等绿色土特产品和风味食品是较为畅销的大众旅游商品。当地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和艺术品,对外来游客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篇10

从近几年的各地高考卷来看,《旅游地理》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分布、旅游区位评价、旅游规划、旅游与区域发展等方面。以2013年高考试题为例,新课标全国卷i,结合时事热点考查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及当前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新课标全国卷Ⅱ,考查的是根据图文资料,说明神农架夏季、冬季均吸引游客的自然原因;山东卷是根据材料,分析崇明岛发展旅游的优势,指出在鸟类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时应该注意的事项……由此可以归纳出《旅游地理》考查的几个基本特点:

(1)以区域为背景,注重地理事物的分布,紧密联系区域地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

(2)能力立意为主,注重图表分析,考查地理思维能力;

(3)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考查主干知识,是必修模块相关内容的系统化和拓宽;

(4)关注社会热点,联系当年时事地理;

(5)试题一般以两问居多,分值为10分,难度适中。

【复习方法】

1.掌握重点内容的知识结构。

同学们要从知识结构人手,做到条理清晰、不遗漏重要知识点,具体要求是宏观掌控、微观落实。

(1)宏观掌控,即做到胸怀全局,可以教材的目录为依据,结合考纲抓重点。如“旅游业”的知识结构:

(2)微观落实,即对知识进一步细化,各个击破。如对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性可以用知识框图来逐一落实:

2.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思路。

此目的在于增强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答题打下良好基础。如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可以用表格进行归类复习:

3.与必修模块相关内容有机结合。

《旅游地理》与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涉及的经济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等人文地理的分支内容互补。在复习《旅游地理》时要与必修模块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即用必修课程的相关原理和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1)关注可持续发展。如旅游业对社会环境的作用,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复习时要把握旅游业极强的关联性:旅游业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发展旅游业,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改变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模式;旅游业规模和收益大,对经济增长率贡献大。

(2)辩证地思考问题。如旅游规划部分可以贴近社会实际,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有重大影响。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建设有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正面影响;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和建设会带来破坏生态环境、滥用土地、破坏文化遗产、破坏社会正常生活等负面影响。

【典例精析】

基于旅游地理考查的特点和主要内容,下面以一道《旅游地理》试题为例说明该类试题的解题思路。

例题(2013年江苏卷)文化旅游是以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的旅游活动。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及与旅游名城西安联系的加强,延安已成为重要的热点旅游地。下图是陕北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陕北发展文化旅游有利的资源条件有____。

(2)在陕北文化旅游资源中,延安最具特色的是____。近几年来,延安迅速成为热点旅游地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

(3)今后延安在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有

本题以陕北发展文化旅游为背景,主要考查旅游发展条件评价、旅游资源与发展旅游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本题问题简洁明了,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对同学们阅读地图,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同时也涉及对区域地理相关内容的考查。解答此题要有清晰的思路:

1.明确试题要求。中心词――文化旅游;限定词(句)――各问题中都有答题的限定词(句);指令词――因为是填空形式,可直接“填写结果”(不需要分析、论证)。

2.准确提取信息。从图示区域得出以下信息:各种“文化资源”丰富;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便利;文字材料中的“旅游名城西安”,说明西安的辐射作用强等。

3.理清问题考查的学科主干知识。本题涉及到的主干知识体系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知识体系(见前表)。按本题的要求,第(1)问考查有利的“资源条件”,从旅游资源数量、游览价值高低、集群性、地域组合性等方面评价。第(2)问考查延安最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体现了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回答延安迅速成为热点旅游地的主要原因,要结合政治、历史等知识认识延安革命根据地。具体回答还是要回到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上,从与旅游名城西安联系的加强、交通改善、本身旅游资源丰富、政策支持等方面回答。

第二个方面是旅游开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的知识体系。在旅游开发中难免会有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文物古迹损毁等问题。第(3)问可以结合相关知识作答。

4.让术语化答题成为一种习惯。术语即地理学科语言,回答问题语言准确,要素全面,针对问题重点作答,如旅游要素有食、宿、行、游、购、娱;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包括四个方面,若是就其具体某一方面回答,内容要重点突出;旅游环境保护包括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容量、旅游承载能力)、游客流量、生态旅游等。

【参考答案】

(1)类型多;数量多;地域组合好;游览价值高(任答三点)

(2)红色革命文化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快捷;受旅游名城西安的辐射作用强

(3)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文物古迹损毁

地理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