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十篇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十篇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2:32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篇1

【关键词】家庭;素质教育;孩子;兴趣

introductiontocontemporaryteenagersfamilyqualityeducation

wangpiaorou

【abstract】Familyisthecradleofchildrengrowup,arealwaysthefirsttoacceptmoraleducationclass.Familyqualityeducationisanimportantpartofwholequalityeducationsystemin.inachild'slearningability,personalityshapinginsuchaspectsastheformationofmoralcharacterandplaysanimportantrole.Familyeducationcannotonlypayattentiontothechild'sculturalknowledgeeducation,tocultivatechildrentodevelopgoodhabitsofthoughtmoralcharacterandbehaviorinthefirstplace.Understandingthecharacteristicsofqualityeducationandhowtopracticeinthefamilyisofpositivesignificanceforthedevelopmentofchildren.

【Keywords】Families;Qualityeducation;Children;interestin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和纽带,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随着素质教育在学校的广泛推广,家庭该如何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已经越来越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家庭,作为教育的重要阶段,应该及时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旧的教育观念,以孩子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加快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

家庭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应该有它的入手点和主要内容,除了对青少年持之以恒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外,还要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养成吃苦的精神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成功,成才的基本前提,是对自身能力的科学估价。自信才能有主见,才能做出他人未做之事。缺乏自信心,就会产成心理上的自我鄙视、自我否定、自我挫败。因此说自信是人生的关键。每个青少年都应树立自信,受挫不气馁,失败不灰心,顺利不自负。适应社会,努力奋斗,实现自身价值。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必须要转变教育方式,放手让孩子去面对挑战、经受锻炼,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自信和能力,培养独立性,塑造独立人格。家长要经常鼓励孩子,在他们取得进步的时候,遭受挫折的时候,畏缩不前的时候,缺乏信心的时候,面临新的挑战的时候,都需要家长及时地给予鼓励。家长的鼓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当孩子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鼓励时,内心会产生愉快的感受,会增强成功的信心和渴望成功的愿望,会把家长的鼓励转化为内在的激励和动力,不断鞭策自己,不断向新的目标努力。家长的鼓励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注意方法和时机的选择,既不要夸大成绩,也不要低估能力;既不要空洞说教,也不要盲目鼓励。要用中肯的语言,客观的分析,优秀人物的成功经历来教育、鼓励孩子。吃得苦中苦,方知甜中甜。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开拓进取是一个人优秀的品质,这种品质是艰苦锤炼形成的。世上的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经过奋斗和努力,克服这样那样的困难有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没有吃苦的精神是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的。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家长就不愿让孩子吃苦了,有的家庭在物质生活上过于迁就他们,宠爱他们,使孩子不能吃苦、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经不起失败和挫折。要培养青少年的吃苦精神,一方面在家庭生活上提倡艰苦朴素、不奢侈、不浪费、不贪图安逸、不追求享受,养成俭朴的家风。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他们乐于吃苦,自觉地向学习中、生活中、劳动中、体育锻炼中的困难作斗争,向我挑战。当他们取得进步和成绩的时候,就会认识到吃苦的意义和价值,就能主动去吃苦,而不会害怕和躲避吃苦了。

二、培养孩子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是学习的催化剂,它表现为人对某一事物所产生的好奇心和吸引力。这种好奇心和吸引力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成为学习、工作、事业上的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孩子不爱学习,大多数觉得学习没有乐趣,所学的知识太陈旧。如果家长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些好玩的、有趣的、应用的知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考虑孩子的个性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人家的孩子买新衣服,自己的孩子也买新衣服,人家的孩子上特长班,自己的孩子也要上特长班,人云亦云,不知所云,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在孩子所学的知识中,总有这一项或几项是他比较喜欢的,家长要充分肯定、支持,对孩子的进步,要积极鼓励,大力表扬,使孩子产生动力。父母可以充分利用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通过玩耍、游戏等活动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经常带孩子走出家门,在大自然中学习,使孩子对科学知识有一种向往,对文化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有了动机,人就会有奋斗的方向,才会朝着这个方向自觉地努力。家长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根据自己的"意图"设计孩子的学习目标,使孩子把学习视为别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负担,被迫而学,即"为父母学"、"为教师学"。因而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这是许多孩子成绩不如意的重要原因。因此,家长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动机,懂得学习重要性。孩子一旦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便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这比家长天天催逼孩子去学习的效果不知强多少倍。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

良好的学习习惯指的是在学习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它可以使孩子自觉地、主动地寻求获取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家庭要教育孩子遵守纪律、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环境、尊重劳动、尊敬师长、服从管理、热爱集体、照顾老人、敬爱父母、同情弱者、帮助别人。要教育孩子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关心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要不断提高他们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逐步强化了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了自我能力,加速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是一种艰苦的事,即使是聪明孩子,想不费力气便取得好成绩,那也是不可能的。何况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中的"小太阳",缺乏艰苦和独立生活的锻炼。家长平时应注重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该让孩子做的事一定要让他做,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正是磨炼其意志的绝好机会。家长应抓住机会,鼓励孩子顽强拼搏,用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如果孩子从小就培养成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无论今后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什么艰难曲折,他都能经受得住考验。

总之,家庭教育是个性教育,是在亲情氛围里进行的,家长可以更好地观察、关心和教育孩子,有利于和孩子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意见的沟通,教育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但有不少的家庭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遇到不少困难,教育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家长身上。家长的期望值刚开始不要提的过高,,要懂得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要懂得教育规律,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所以,推进家庭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家长的素质,家长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学校也要重视对他们的培训。另外,家长还要正确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家长既是养育者,又是教育者,要切实负起这两种角色的责任。在家庭里要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家长要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放下架子,成为孩子的老师和朋友。这样,中国的家庭教育迈向素质教育的目标会更快一些。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篇2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深化。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不仅是符合国家有关教育法规的要求,也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长期规划的需求。国家制定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对家长教育子女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方面作了相应的规定。每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仅担当孩子启蒙教育的重任,而且还要帮助孩子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自学习惯,使之成为一个全面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家庭教育对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未来人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家庭素质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1.重视学习,轻视个性发展

时下,家长们一见面,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孩子的学习情况,比如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在班上的排名如何,能不能考上重点学校等。把成绩作为衡量子女学习表现的唯一标准。而对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发展等关注得很少,使得孩子心理调适能力不强,遇到矛盾、苦恼及困惑的情感,常常压抑在心里,不能很好地调整,以至于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的已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重视结果,忽视学习过程

许多家长看重的是孩子的学习分数,在班上的名次,轻视对学习活动的指导。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大多归咎于孩子努力不够,贪玩。为促使孩子能提高成绩,就不断施加压力,使其更加努力,久而久之,这样做不仅不能使孩子提高成绩,而且还会导致孩子厌学情绪。在孩子的学习教育过程中,不仅重视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了解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不以成绩优差,或喜或悲,要帮助孩子摸索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通过不断努力,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3.重视自身保护,忽视道德教育

在道德教育上,有些家长教育孩子在学校行为要大胆,不要被欺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为人做事做到“不吃亏”,局限于对孩子的保护性上。而在忠孝、诚信、友爱、尊重、容忍、责任心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以至于一些孩子对是非混淆不清,对人,对事缺乏责任感。

三、家庭素质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与学校教育目标一致及同步的原则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重要教育者的学生家长,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对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和教育方法进行必要的反思和修正,变“望子成龙”为“望子成才”,由“单纯依靠学校教育”转变到“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同步进行。家长要配合学校合力教学,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演奏好素质教育的交响乐章。

2.尊重、民主、友爱的原则

现代社会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教育不再是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独享的权利,孩子也可以影响教育家长。家长应当允许儿童对所受教育、影响做出自己的选择,成年人应当把属于孩子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人看待。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孩子,学会赏识孩子、鼓励孩子,发扬民主,向孩子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孩子的良师和益友。

3.一切有利于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原则

首先,要培养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要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高度的自制力,宽容、谦虚、善良、正直的品质等。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拥有健康的思想、健康的目标,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其次,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内容。让孩子多看书、看好书、多观察、多思想,开阔视野。既要帮助孩子学好课本知识,更要帮助孩子掌握实际生活的能力。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增强生存的本领。

4.家长以身示范的原则

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二是要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修养,不断提高文化知识素质。三要认真学习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科学,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四、搞好家庭素质教育的建议

1.家长要不断学习,家长应具备家庭素质教育的系统知识

家长要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新的教育观念和先进教育经验,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水平。任何一个家长都不可能是万能的,都有不懂的领域,当遇到自己不懂的领域时,要研究寻求帮助的渠道和人员,借助书本,借助电脑,参加一些家庭教育讲座,学生家长会等,相互交流经验,更多地了解孩子。

2.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

对于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和缺点,作为家长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耐心帮助、积极引导。对于孩子的进步,要大声称赞,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孩子的“闪光点”,要给予赞赏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家长也应以身作则,对孩子表现不好的地方,永不气馁,要给予孩子正确引导,帮助孩子及时调整心态,提高化解生活难题的能力。

3.家长应与学校经常进行交流与沟通

没有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或者是没有学校教育配合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如果我们的家长也配合学校和老师,在家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习惯、学习传统,形成“学习型家庭”,那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会形成强大的合力。培根早就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掌权者手里,不如说握在父母手里。”父母爱孩子,就要提高父母的素质,“学习型家庭”中的父母素质会不断提高的。家长果真意识到这样,学校的教育也就会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工作也会更富有情趣。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在信息社会里,必须确立“万物皆备于我”的大教育观念,整合一切教育资源,教育的功能才会得到更全面深刻的彰显。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篇3

关键词:心理素质教育;生存能力;和谐发展

B844.2

据查,中学生34%、小学生20%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应当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搀扶好孩子的心灵,使其身心健康。赛珍珠说:“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积累,而是心智上能力的发育。”近来一些教育专家和学者皆大声疾呼“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必须加强中小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然而,一些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仍然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许多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更是知之甚少。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增强,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会生存的本源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批创造型人才。心理健康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学生拥有了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学会生存的本领。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

一个人的素质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是指社会素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的教育和培养。但社会素质是在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素质教育中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学生学会生存。

心理素质教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和健全其心理机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使学生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中,其心理活动的过程能有效地反映现实,解决面临的问题,达到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并主动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认知、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素质。

二、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1.让学生树立起自我意识观念

通过家庭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逐步树立起自我意识观念。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的锻炼中,让学生树立起“我能行”的思想意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评估自己,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他们以后成才、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自信心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一个在体操方面很有前途的12岁小孩来见总教练,总教练没有当即让她表演体操,而给了她4只飞镖,要她投射到办公室对面的靶子上。那个小女孩胆怯地说:“要是投不中呢?”教练告诉她:“你应该想到怎样成功,而不是失败。”小女孩反复练习,终于获得成功。因此,在生活中,你应该告诉孩子,做任何一件事心里首先要想到成功,而不是失。相信自己成功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增强孩子的自主性,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养观。在教育问题上采取民主的态度,注重给孩子自,经常倾听孩子的观点,让孩子在家庭决策中起一定作用,并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一定的责任,允许孩子取得主动并且负起与年龄相适的责任。

2.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最基本的方式。未来社会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们通过协作去完成,这就必须让儿童从小就学会与他人交往、协作。家长可引导孩子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处理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让孩子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地相处与协作。

3.注意培养学生的稳定情绪,乐观开朗的性格

有一位哲人说过:性格决定命运。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就决定了就决定了他将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好什么样的工作。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使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稳定的情绪,乐观开朗的性格。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他们不同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排忧解难,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包括学习的、娱乐的、竞赛的游戏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整个身心都能获得陶冶、启迪、收获,并且养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性格。

4.注意培养学生同情他人,善待他人的品德,学会关心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人。一个出色的人才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又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德育、美育发展心理素质中的非智力因素――情商。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个人情绪稳定、乐观、充满自信,善于与人相处、合作,往往能够更成功地应付生活的荣辱浮沉,也就更容易成长和发展。

5.要注意学生智力、人格、个性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掌握劳动技能的向导。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个性的差异,就是创新的火花。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使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6.要注意学生的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中的矛盾,把握住各个心理发展时期,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

7.培养孩子竞争能力

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家长需从小对孩子进行平等竞争意识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赶超精神和自强不息意识,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成败,胜不骄、败不馁。这就要求家长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各种竞争,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的心态,让这会争取机会去表现自己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和家长努力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的生存能力。心理素质教育为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那么素质教育也是空洞的。

参考文献:

[1]郑晓琪.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J].当代教育论坛,2005(16).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篇4

【关键词】幼儿时期;幼儿教育;素质教育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其是幼儿人生学习的起始阶段,对于幼儿的未来成长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加强素质教育,使得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注重素质提升。通过素质教育,能够培养人们的创新发散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因此,要从幼儿时期抓,通过提高幼儿素质推动整个社会的整体素质提高。本文结合幼儿教育工作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幼儿时间的素质教育工作。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要想加强幼儿早期的素质培养,首先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教师需要以身作则,方能教书育人。素质教育上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师德,展现人格魅力。教师要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在素质教育的认识上,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和教育观念,并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出榜样。只有幼儿教育把关严实,才能让幼儿成长时得到健康发展。

教师还要从应试教育的思想牢笼中挣脱出来,将素质教育作为主要培养目标。让幼儿从小就树立自主意识和自信心。也就是说,幼儿的教育工作重点在培养创造性人才目标当中,以素质教育作为前提条件,从以往传授已有知识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适应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将是幼儿教师进行素质教育时必须做到的两点。

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走进孩子的世界,花更多的时间与经历和孩子们进行沟通交流,期间要观察了解幼儿,熟知幼儿特点,分析幼儿心理及表现。幼儿的最大特点则是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而且表现欲望也较强,可是由于幼儿的年龄以及心理还没有成熟,也缺乏社会生活实践的经验,在一些手工制作课上孩子们往往随着自己的心情和性子任其由来,制作的小物件可能达不到教师所要求达到的目标,在这一点上教师万不可对幼儿进行呵斥或者批评。如果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育到最后的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因为剥夺了孩子们的探索乐趣,在尝试很多次之后依然是失败的,会使得幼儿的心理产生对学习的厌恶。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在面对新鲜事物时就不会再提起兴趣,导致他们的性格趋于封闭,内心世界封锁。只有犯过错误才会知道错误的厉害性,教师应当细心引导孩子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让幼儿感受到学习是主体地位,给幼儿创造轻松的环境,追求快乐的童年。

二、培养语言能力,实施素质教育

幼儿园则是孩子人生学习的起点,是幼儿迈向外面世界的第一个路口,而语言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能够给孩子带来无尽的财富。语言能力的提高,必然使得孩子能够去外界进行交流,在孩子的心理上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要让孩子多听、多看、多说、多做,这是建立良好的素质教育典范。在课堂和课外的活动中,要让幼儿之间能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互动,让他们接触更多的小朋友然后与之成为朋友。这才是在幼儿的素质教育中所要体现出来的目标和做法。

随着语言能力的增强,势必会给幼儿在面对其他问题或者跟教师说话时,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杜绝一些孩子的自卑心理,或者内向不爱表达自己观点。并且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在与他人沟通时,也能正确评判他们的语气是否是真的在生气还只是开个玩笑而已,毕竟这是一项值得关注的话题。

三、树立幼儿信心,增强动手能力

调查表明,幼儿成绩的好坏一方面与其智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其自信心。日常幼儿园上下课时,小朋友们下课之后会和同伴一起去玩,此时教师应该发挥他的职能与职责,鼓励一些自理性劳动不敢去尝试的幼儿给予一定的鼓励,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提高积极性与自主性。要知道,在课堂上的教育还不能够算是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应该将课堂教育延伸至课外,多多开展动手的活动,让幼儿园的孩子们积极的参与到其中,从小就培养动手能力,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有利帮助。

幼儿的自信心是心灵畅通的桥梁。上课时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观察哪些小朋友很少发言或不敢发言,教师给予机会,让他们在其他小朋友的面前展开心扉,教师也需在一旁进行鼓励,表扬。而在户外的活动中时,教师做好相对安全工作的前提下,应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自己去摸索,例如让小朋友们自己种树苗,种花草或观看小动物,亲手制作剪纸或小物件,充分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加强感官的认识,增加对大千世界的认知,这些都能为幼儿素质提高奠定坚实基础。

四、锻炼心理素质,形成创新意识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为幼儿的教学环境创造和谐、自由、民主的环境可以让孩子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要让孩子们懂得尊老爱幼等传统中华美德,在其心理上得到一定的加强,因为幼儿的好奇心强,所以抓住此特点培养幼儿敢说敢想的精神,有自我主见意识等独特的个性,并且创造兴趣,好问,喜欢探索的精神,在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上能够得到显著提高。这几点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素质,恰恰是拥有这心理素质,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才能有较大的进步。教师也需要教会孩子能够创造性的学习,这对幼儿来说至关重要。教师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促进孩子创造思维的发展,这样在积累知识以及运用知识上便能得心应手,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可以让孩子利用积木、沙子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自己制作或创造出新的物品来,或者在绘画表演上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等。

五、注重家庭教育,联系生活实际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时机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教师在幼儿教育中应将生活与教学活动联系,其中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家长必须树立全新的家教观念,与教师之间的观念形成通识,努力培养和锻炼孩子的综合素质。课后课外之余,家长应取代教师在校的职责,引导孩子奋发向上。还要改变打、骂、惩罚等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不正当的家教行为,学会充分尊重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将生活中的点滴都运用到素质教育中来,这对于幼儿的未来发展及真正踏上社会都将受益良多。

总之,提高幼儿素质是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基础,是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幼儿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加以重视,做好该项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J].教育部政报,2001年11期

[2]杨敏.要善待孩子的好奇心[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2年10期

[3]刘瑞清.让心理素质教育进课堂[J].教书育人,2005年22期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篇5

夜惊是一种睡眠障碍,儿童发病率约为3%,成人少于1%,一般发生于青春期前儿童,以3岁~10岁儿童居多,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群,成人多见于20岁~30岁。

夜惊常于入睡后30分钟~2小时出现。孩子常在睡眠中突然哭喊、惊叫,两眼直视或紧闭,手足乱动,有时从床上坐起,表情恐惧同时伴有出汗、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皮肤潮红,肌张力增加;有时孩子可能诉说一些片段性梦境或幻觉,但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

需要注意的是,夜惊为夜间睡眠时发生,白天睡眠通常正常。同时,孩子发育基本同正常同龄儿。

为什么孩子好好的,会发生夜惊呢?原因如下。

1.孩子大脑发育尚未健全。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部分,尤其是控制睡眠觉醒的大脑皮质发育的不成熟,对孩子的睡眠会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孩子正常生理发育的自然现象。随着孩子的成长,身体各部分发育逐渐成熟,症状就会逐渐消失了,这种状况属于是一过性的。

2.心理因素,包括情绪的焦虑、压抑、紧张不安等等。有些情绪刺激是暂时或临时的,比如白天玩得太疯狂、晚上看了恐怖惊险的影片或听了恐怖故事。这个年龄的孩子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想象力也变得丰富,因此这些刺激会使他们做各种各样的梦,也就可能导致孩子当晚或这几天夜里出现夜惊。

3.持续的夜惊则可能是由一些病理因素引起的。如大脑神经营养供应不足、大脑发育有异常,大脑皮层中枢、丘脑、垂体等大脑器官之间的相互调节不好,内分泌等原因造成的肥胖,以及严重的钙缺乏症,都使可能导致夜惊发作的病理性原因。

4.发热,剥夺睡眠及某些药物也可引起夜惊发生。

如果夜惊发作频繁,如每晚均有或一晚多次的孩子就需要到神经内科就诊排查病因。

医生会详细询问孩子症状发生的时间、伴随症状及可能诱发因素,选择性检查血微量元素、脑电图、心电图、睡眠监测甚至头颅影像学(如Ct或核磁共振)检查。

同时,医生会特别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1.首次夜惊发生时间及诱因。

2.夜惊发生于哪个睡眠时段,频率如何。

3.白天精神如何。

4.有无特殊伴随症状。

对于夜惊的治疗,首先是要避免白天过度兴奋、劳累,合理安排生活,消除导致睡眠不安的各种因素,养成按时睡眠的好习惯,此外可给予安定类药,还可以采用针灸疗法。

如果孩子发作夜惊的情形不很明显或偶而发生,父母不必过分在意。随着孩子的成长,身体各部分发育逐渐成熟,症状就会逐渐消失了,这种状况属于是一过性的。还要注意以下这三方面问题。

1.要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睡眠卫生。如不开灯或调暗灯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睡姿正确,睡前不要吃过多的东西等,以使大脑正常发育并得到充分的休息。

2.帮孩子放宽心。排除了生理和身体上的因素,父母们就要尽量避免那些可能引发夜惊症的事情发生,从客观上解除孩子心理的压力。同时,以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他们解除焦虑、放松身心,培养他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在上床后,家人应陪孩子说说话,或共同听一段轻松的音乐,往往能让孩子心情愉快地入睡,这是避免夜惊的好方法。

3.白天适度增加孩子的运动量。这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促进脑神经递质的平衡。而且孩子白天的活动多了、累了,晚上也容易睡得深,提高睡眠质量。

v到这里,有家长会问:夜惊是不是做噩梦呢?

夜惊和做噩梦确实有相似的方面。做噩梦的医学名词叫梦魇,夜惊和梦魇同是睡眠障碍,但发生的时间及表现不同:夜惊发生于每个睡眠周期的前三分之一时段内,而梦魇发生于后三分之一时段内,睡眠脑电图可以帮助区分。此外夜惊的肢体动作幅度较大、较剧烈,伴随发声和焦虑表现,醒后不能回忆,常有精神昏乱,而梦魇则大的肢体动作少见,发声少,从噩梦中醒来多能回忆梦境,智力活动良好。

也有家长会问,夜惊和癫痫有关系吗?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篇6

关键词:中职教育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心理咨询

过去,心理问题很容易被家长和学校所忽视。家长认为给了孩子好的生活环境,好的经济基础,孩子怎么会产生心理问题?而学校则认为给了学生优质的教育环境,美丽的校园,良好的学习氛围,实力雄厚的师资力量,好的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学生又怎么会产生心理问题?

家长和学校都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精神方面。家长在给予孩子优越物质生活的同时,却渐渐远离孩子的精神世界,有些家长甚至与孩子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钱。家长在辛苦赚钱的同时,忽略了孩子的内心,少了关心,少了沟通,对话慢慢变得不愉快,孩子也开始变得叛逆或是默不作声。家长认为自己在外打拼就是为了让孩子读好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明白孩子有什么不满。而孩子认为家长只知道赚钱,对自己漠不关心,不愿意再和家长沟通。两者关系日益恶化,有的孩子甚至离家出走以示心中不满。比如,孩子在学校喜欢打架或者欺负同学,让家长天天往学校跑,家长认为孩子不懂事,恨铁不成钢,其实,孩子只是想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一方面希望家长关心他,另一方面不知道该怎么做。学校对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出现问题,最先发现的应该是班主任,因为学生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只要每位老师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问题。比如,某位学生成绩下滑,上课不专心,不活跃,不爱和同学聊天,等等。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指的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班主任可以找学生谈话,针对其问题,寻找解决途径。

一、中职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自卑感。中职学校一直被家长和社会误解为是只有调皮捣蛋的后进生才去求学的学校,是考不上好高中的学生逼不得已的选择。学生大都不学无术,让人头疼。其实,中职学生并不是这样。虽然有叛逆的学生,但是绝大部分学生踏实肯干,自理能力特别强,心智更加成熟,想的问题更加复杂。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压力远远大于普通高中的学生。因为在进校之前,他们已经被认定是后进生。亲人的失望,以前老师与同学的嘲笑,都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下意识地认定自己真的很差劲。

2.人际交往。在就读中职学校前,学生都是开开心心的,然而就在中考失利之后,老师们的另眼相看,同学们的冷嘲热讽,家长的唉声叹气,让曾经欢声笑语的学生顿时难以接受。

一些中职学生面对这些状况,对人际交往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比如,不愿与人交谈,不愿与人结伴,不愿接触社会。表现在学校举行活动无人参与,实习期间学生抗拒、逃避等。

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些状况,学校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仅是一门课而已,更是一件很难胜任的工作。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耐心、细心和爱心。

二、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1.大力开展课间丰富活动。让中职学生展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比如,举办开放日,让其他普通学校的学生参观,看看中职学生是如何修理一部汽车,如何编一个计算机程序,如何设计一款饮料的包装的,等等。让中职学生大展拳脚,找回自信。请历届的中职学生演讲,讲述自己在企业里面工作的点点滴滴,增强他们的信心,鼓励他们多接触社会。

2.建立心理咨询室。其实不仅是中职学校,普通高中也应该设立心理咨询室,请专业的国家心理咨询师来学校讲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请家长和老师听课,学习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该如何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老师应认真备课,举例讲解问题,让家长和老师认识到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篇7

关键词:挫折教育;途径;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247-01

“挫折”是指日常生活中的挫败失意。在心理学上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在心理上产生焦急不安,灰心失望的消极状态。而在挫折面前,现在的孩子因为现代物质生活舒适安逸,家长的过度呵护以及学校疏于这方面的教育,造成青少年耐受力极差,经不起挫折。美国著名心理卫生专家认为,“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福的成年。”这是因为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社会而深感痛苦。让孩子经受挫折,体验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是提高小孩子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对小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据调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在回答“遇到困难怎么办时,97%的中小孩子想到的是找家长或老师,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究其原因,就是孩子长期得不到相应的挫折锻炼,心理自我保健差,挫折耐力低,不能自我疏导,合理宣泄、调整、升华。因此,提高小孩子接受刺激的能力,接受适当合理的挫折教育,以便到成年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才能受得了大剂量的刺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小时候形成的挫折耐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人生。可见对小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提高挫折耐力,是非常必要的、紧迫的。小孩子的挫折教育亟须强化和提高。

二、对小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途径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可以说是不断克服和战胜各种各样困难挫折的过程。应该根据小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水平,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挫折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1.引导小孩子认识挫折

认识和理解挫折是对小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关键,目的在于认识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是由认知观念形成的。因此,在挫折教育中应重视小孩子对挫折的认识,对挫折形成正确的认识,把挫折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提高小孩子挫折耐受力的关键。

(1)故事法

为孩子讲一些关于伟人或有成就的人如何应对生活中诸多挫折的事例,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到挫折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接受生活中的挫折,并认识到挫折是可以克服的。讲这类故事时,首先要抓住教育时机即孩子面临挫折而困惑、迷惘时;其次,故事要生动具体吸引孩子注意倾听,才能有较好的效果。在讲故事时,还要注意与孩子沟通,如对孩子提问,以加深孩子对故事情节的领悟,深刻地理解挫折。

(2)榜样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给孩子树立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具体榜样能加深孩子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增强孩子通用性而对挫折的信心使孩子明白对任何成功者不应仅仅羡慕而更应敬佩和学习,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因而,要教育孩子以全国著名的同龄英雄和身边的同龄人为榜样。

2.让小孩子充分感受和体验挫折

充分感受和体验挫折是挫折教育的基础,目的在于情感的培养。因此,当他面临困难时,成人常常替他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可能有对挫折的充分感受和体验。只有当孩子充分地感受到挫折所带来的痛苦时,才会激发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动力。

(1)不剥夺小孩子受挫折的机会

心理学家马斯洛论述时,挫折未必总是坏事,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成人切不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困难都解决了,容忍孩子懒惰等。这样,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哪怕是较小的挫折,都可能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容易消沉、自卑,甚至产生对抗和攻击行为。所以应该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在承受和对待挫折的过程中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2)创设挫折情境

在平时生活中,挫折情景有时很有限,可以主动创造一些挫折情境,弥补利用自然情境进行挫折教育的不足。挫折情景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孩子的实际,要尽量让孩子在体验到挫折之后,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和兴奋。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造艰苦磨炼和提高挫折耐力的条件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锻炼他的性格、意志,提高他的认识水平。

3.培养孩子承受和战胜挫折的心理素质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挫折,总是难免的,应该谅解和关心,帮助孩子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鼓励他们去战胜挫折。从心理学上分析,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实质上是引导孩子学会协调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其关键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控能力。战胜挫折是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归宿。

(1)面对挫折,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悲伤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挫折对天才是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遭受挫折时,我们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我,有缺点就及时改正及时摆脱心理负担,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对待所发生的一切。

(2)培养孩子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引导孩子自我反省,提高自觉性。让孩子回想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评价自己的言行举止,判断其正误,从而进行自我调节控制。如果孩子会这一点,就可以减少能够避免的失败,也可以在受到挫折后,分析主观和客观因素,吸取教训,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点,扬优去劣。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篇8

尊敬的家长:

你们好!我是高三(5)班主任温善先。

首先,对各位家长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召开这次家长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老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相互交流一下学生在校及在家的情况,以便老师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家长能够更好教育自己的子女做人与成材。我希望也相信,我们的家长会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圆满的成功!我们学校的老师来自全县各地,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工作态度和作风过硬。我们的任课老师都很认真负责,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批改每一次作业,耐心地解答学生的每一个疑难问题。我们不怕学生的一次次的请教,就担心学生不来问一次。水中老师的敬业精神,请家长们放心。

我们班共有学生52人,已形成了默契的师生合作关系。我们的学生心地善良,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例子)

学生中考成绩与开学初县质量检查相比有很大的提高。学生成绩的进步,离不开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也少不了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开学以来,学生不但成绩有了进步,而且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从学生自我组织参加的各种活动就可以明显看出。例如出黑板报,让拿了几十年粉笔的老师也口服心服。学生自我组织和参与,磨砺出了我们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同时,我们学生的思想也在积极发展,为集体争光的集体荣誉感,集体中合作的团队精神,承受一些挫折的素质等,这些都是二十一世纪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也在我们学生身上所积累。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在学习、能力、思想上都有较大的提高。

我的工作思想是:一切以提高学生素质出发,在学习方面,着眼于学生各科成绩的均衡提高和自身成绩的比较。每次考试,我会给学生提供详细的分析资料。当然,班级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此需要家长们和我们一起探讨:个别学生,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太理想,实际上就是学习习惯差了一点,如:早读到校后不能立即抓紧时间早读,上课听讲不高效,课后作业没有保证真正弄明白。对此,我们会更进一步加强引导,也希望家长能加强督促。如果说因为工作忙等原因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倘若哪天发生不良的后果,做为家长也推托不了任何责任,还要承受一些心灵上的痛苦。

下面,是我对家长们提的几点建议性的意见仅供参考:

一、不以成绩论英雄,您的子女学习成绩好,并不意味着思想好、能力高,您的子女学习成绩落后,并不意味着思想差、能力低。现在的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只要有能力,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在社会上立足,并且成就一番事业。

二、科学的分析子女的成绩档案。既要与其他同学作比较,又要着眼于自身的比较。比较前后几次考试,看是否退步,原因是什么。比较各科之间的成绩,看哪科是弱项,多花些时间补上。

三、抓好子女在家的行为习惯。如良好的休息、科学的安排学习、适量的运动。做好子女的思想政治工作,防止早恋而防碍学业。

四、考前冲刺及高考中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随着高考日期的临近,大多数孩子会或多或少地出现紧张、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头痛、失眠等症状。这时候,家长不管暗地里是如何的心急如焚,表面上你都得扮演的轻松愉快。做为孩子的父母,在这一阶段应该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下面仅围绕学生心理素质谈谈我的想法:作为高三学生家长首先要了解高考不是单纯的知识的考试、能力的考试,是全方位的素质考验。知识、能力仅是考好的必要条件,但不充分,考试的成效还取决于第三因素——心理素质。每一位家第都要高度重视决胜高考的第三因素——心理素质。因为:

1.高考是难度的考试,是速度的考试,——紧张快速之中能否静心思考是心理的考试。

2.高考是考生向自己极限的一次冲击,——所以考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智力因素,还要具备非智力因素:心理、意志、品质、习惯、情操。达到知识、能力、心理的完美结合才能超越自己的极限。

3.高考是选拔考试,高考追求的是区分度,因此不是每一道题都是为每一个考生预备的。——所以考生遇到不会做的题要能坦然处之。

4.高考复习的过程,考试的过程实际上是考生知识的能量、心理的能量同时释放的过程。而心理能量释放的过程是知识能量释放过程的基础,催化剂。

心理素质主要包括:动机、抱负、品德、情操、情绪、兴趣、决心、意志、气魄、胆识等因

素。其中情绪与意志在考试时起直接作用。有个考生说,当前面那道题“开窗”之后,自己心中一直不安,无心做后面的题目,明知道这样不行,但也无法控制自己,如果不是考试,这些题目我是应该会解的。这就是情绪失控的。有个考生说,我一看那道题,题目那么长,数据又那么复杂,平时又没见过,我肯定自己解不出,就干脆没有做,如果不是考试,我还是有能力把那道题看懂的,这就是意志不坚。不少考生高考考不好决非知识问题,也不是简单的能力问题,主要是心素质没有到位造成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家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方法:“尽量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

高考越近家长越小心,其实这也是一种心理压力。这种无形的压力使考生更担心自己考不好的后果了。家长“尽量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去年几位高考状元的父母首先强调的都是这一句话。一位文科状元的父亲说:“快高考了,孩子本身思想压力就不轻,做父母的应该淡化高考气氛,让孩子自己去复习。”一位理科状元的妈妈说:“高考之前家里和平时一样,没有紧张气氛。”她觉得家长关心得太多,会让孩子产生“我要考不好,对不起爹妈”的想法,增加孩子的思想负担,对考试不利。

其实,功夫在平时,孩子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时候没有必要打乱。就算家长平时没有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也不要在最后阶段突然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反而会打乱孩子的学习生活规律,给孩子造成压力。

当然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对那些至今仍不知努力学习的学生还是要增加一点压力。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是管出来的。在管理过程中地定要注意管理的方法。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篇9

论文摘要:现在,人们往往称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现象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确,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这种现象已成为一种普遍问题,比如让孩子在小学前背多少首唐诗,会做多少数学题,会多少英语,会哪种乐器等。有需求必然有市场,于是,近些年全国各地的城市乡村相继开设幼儿兴趣班,帮助家长实现培养孩子的愿望。以至于与很多幼儿园已经把兴趣班作为重要赢利点。本文通过分析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幼儿兴趣班现象,提出了以兴趣激发孩子学习潜力的看法,批判了当前家长为孩子报兴趣班的盲目性,介绍了兴趣教育方法,并做了兴趣教育在兴趣班实施结果分析,建议幼儿教育以兴趣为主。

一、幼儿教育现状

1、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强化智力教育。过早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儿童爱玩耍、好动的天性,强迫孩子安静地接受教育,容易造成孩子的压抑心理。

2、许多家长存在重视幼儿学习珠心算、弹钢琴等技能。从而逼迫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花大量时间去练习,而忽视了幼儿智力、情感的发展。

3、现在社会上流行孩子学英语,那就让孩子上补习班,学英语;过两天,有看见打球很好,又让孩子学打球;总之,听别人说什么好,就马上跟去。素不知,孩子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家长在选择的时候,不应盲目跟随潮流,要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4、对孩子过于溺爱,家庭中出现爱怎么闹就怎么闹,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的小皇帝、小公主。

5、家长总是埋怨孩子学会了这样不好的习惯,学会了那样不好的习惯。其实,有很多都是家长们在不知不觉中教的。例如:我们有很多家长平时爱打麻将,回家很晚,不注意多陪孩子。有些孩子到一定的年龄,就自己一个人玩自己的,不管对与不对,如果家长要管他的话,他就产生很强烈的逆反心理,因为他从小就没有学到约束自己的心理。

二、如何解决问题

1、加强幼儿兴趣班的兴趣教育力度。

幼儿园的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喜欢音乐,喜欢数学、喜欢画画等等。使每个孩子能自发的进行各种素质教育活动,而不是强制性的进行说教,也不是填鸭式的传授。因此,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应该遵循《纲要》的要求,以《纲要》为行为准则来进行每日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提高各方面能力。那么,在幼儿园进行素质教学活动,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幼儿园教育的任务以及幼儿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有真正的对幼儿园教育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做好自己的工作,不做无用功。

2、提高兴趣班的质量,控制兴趣班的数量

在目前的幼儿教育状况下,兴趣班如雨后春笋般生了出来,如果不加约束和管理,必将降低质量,影响幼儿接受应有的素质教育。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最好的办法是市场化管理,同时,辅助一些评价机构,有针对性地对幼儿教育实施单位进行评估,引导教学发展方向,引导家长的消费观。

3、正确引导家长的教育目的

“儿童是成人之父”,这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的一句话。他认为,儿童天生就是红色区域里的一群,他们代表着真、善、美,我们对待新生儿的态度不应是怜悯,而应是怀着一种对造物之神的崇敬。成人的任务是保证他们的天性得以自然成长,而不是强制他们或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展。在此基础上,教育并非是“老师做了什么”,而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自然结果,孩子的知识不是通过教育得到的,而是通过儿童在他们特定的环境中吸取的经验而得来的。蒙台梭利说过:“即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的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那么,盲目报兴趣班的现象可以说是教育目的出了偏差。导致孩子的“知识消化不良”,到上小学时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许多孩子在疲于学习中抹杀了自己的想象力,长期处在机械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甚至有些孩子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自闭症。

4、加强儿童心理研究,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

杜威认为“要有坚持的行动,兴趣必不可少”,如果孩子对一件事情有兴趣,他就会积极地、持续地做下去,从中获得欢乐和收获。我们应当了解我们的孩子,观察他们的行为,给予适当的引导。孩子是有特点的个体,每个孩子的能力、需要和爱好都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强求他的爱好和所学的东西要和其他人一样。相信在家长的引导和关注下,家长会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

三、两点建议

1、活动形式多样

比如我们现有的体育活动已经完全打破了原有的早操、晨间活动、体育课的三部曲”形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如幼儿基本体操、运动会、课后体育活动、散步、远足、体育游戏、生活指导等等,灵活运用集体和个别活动的形式,使幼儿在多种形式中得到锻炼,健康成长。

2、科学安排

对于幼儿园的任何一个单项素质教育活动都应该是“强度小些,密度较大,时间较短,强调节奏”,所以尽量减少等待、组织、材料分配的时间,增加幼儿活动的时间,加大密度。我们在教学中采取自选材料、幼儿示范、个别活动等方法来增加练习时间,又采用强弱结合,动静交替的原则安排活动内容,在幼儿适应范围内,增加强度,在期末测试中最高活动密度达78%,主要活动后幼儿平均心率在135次/分,改变了以往幼儿体育活动密度太小,强度太弱的局面。另外,加强整体配合练习,注重幼儿的反应等方面,大大增强了活动的效果。

四、结语

通过兴趣教育,一是可以培养幼儿对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兴趣;二是可以增强幼儿素质;同时幼儿对自己行为、举止、纪律等的自觉性都有提高。

参考文献

[1]《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主编:姚本先,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1.

如何增强孩子的心理素质篇10

【关键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对策

一、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一)何为健康

健康是指个体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二)中小学生健康现状

目前中小学生体能的运动速度、爆发力、肺活量等指标呈下降趋势。除社会大环境、升学压力造成课业负担过重的影响外,学生锻炼时间不足、强度不够及许多校园运动场地不达标也是主要原因。

学生的近视情况。年级越高近视率越高,初中生大约在50%左右,高中生达到近70%。这除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外,学生科学用眼习惯差,一些学校的采光条件和课桌椅高矮不达标也是造成学生近视的直接原因。

此外,由于锻炼少、摄入高热量的食物过多,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现象增多,并且城市明显高于农村。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Jahoda,m.)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他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即不仅能获得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还能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首先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并有日益加重的趋势,主要表现是自我封闭、自卑、焦虑甚至恐惧、胆怯、厌学、妒忌、敌视甚至仇恨等。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①因客观因素(如家庭、出身、长相等)造成的自卑自弃心理;②因学习压力等因素产生的倦怠心理;③因与他人(同学、家长、亲友、老师等)的关系问题引发的逆反、对立、妒忌、敌视心理;④因信心缺失和前途渺茫等因素导致的迷惘心理。

其次是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力度不够。学校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背景,但家庭暴露出来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学生的心理成长。

(三)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家庭环境因素

(1)家长的期望值太高。

子女的升学、分数成为父母心理平衡的补养品。不能客观的、实际的给孩子制定目标,也不重视实际潜能的开发,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

(2)家庭的溺爱。

父母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偏低,并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都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3)家庭分裂的创伤。

家庭中生活不平静,经常发生家庭纠纷,甚至于相互施暴或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2、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些社会问题。如:贪污、受贿、假冒伪劣、、贫困失业、抢劫、离婚率升高等。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使一些成人都产生了信仰危机和价值遗失,当然也会导致部分中学生思想上的混乱。

3、学校教育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个性特点的重要环节之一。学校教育的误区-----考试及考试成绩压倒一切。教师的不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了一些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

三、如何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社会方面的应对策略

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或法规,采取一定强制手段来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如大力规范网吧经营,减少学生受网络侵害。进一步打击不健康的书籍,音像制品流入社会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等。

其次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其三可以通过聘请心理医生来校开辅导课或是请公安干警来上法制课等方式,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家庭方面的应对策略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活告诉我们,要使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办法是让她感到快乐。

1、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对于孩子在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和缺点,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对于孩子在成长长和优势,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2、放手孩子追寻快乐,作为家长,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为孩子提供快乐的选择,让孩子将这种追寻快乐的习性保持下去,并将其带入到以后的生活中。

3、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作为家长让孩子明白,有的人之所以一生快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在于他们的适应能力强,拥有好的心态,能很快振作起来。要注重从行为上给予引导,帮助孩子及时得到心理上的正面调适,不断强化坚韧的心理素质,拥有化解生活难题的能力。

4、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活动圈子,随之产生自己的喜怒哀乐,她需要有自己的倾诉对象。

(三)学校方面的应对策略

1、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提高。

教师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要有极强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使自己有平和稳定的心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工作中去。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正规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于一体,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

3、改革学生评价。

科学的学生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当前,中小学校要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工作,研究学生评价与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从评价方面为学生创设健康的心理成长氛围。

总之,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这不是一项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程,但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教育》.俞国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2]《健康心理咨询》.郭建军.华文出版社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