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相关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0:49

遗传学相关知识篇1

关键词:高职护理(助产方向)专业多基因遗传与环境智力与身高形成

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学习压力、心理障碍、个人先天遗传条件和人际交往压力等等方面造成的。这些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有的是环境影响、有的遗传影响、有的是后天学习不能等等因素所导致,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改变自己的想法、处世的态度、以及采取何种措施应对?于是一些学生的心理便走进了误区,教师在遗传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分析和疏导心理问题。

一、学生的生理、心理、学习状况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生理特点进入高职三年级学习的护理专业(助产方向)的学生,从生理上看,她们将进入身体发育的成熟阶段,各种生理功能(如大脑思维、语言能力、身高、体重、性器官的发育等等)日趋完善;通过一、二年级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了解了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物质基础、细胞、遗传、生殖新陈代谢的知识,这些条件对于学生学习、理解人类遗传与优生(人类健康的成长、发育、学习、生殖等等)是非常有益的。

2、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高职护理专业(助产方向)三年级的学生,从生理上看,她们的发育将进入成熟阶段,但是从心理上看,她们处在比较幼稚时期,因为她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长环境优越,生活条件较好,没有压力的成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对社会的迅速发展、家庭父母的经济、自己情感、身体健康状态以及学校的课业任务、同学之间沟通等等问题,她们的心理压力也随之扩大。通过学习遗传与优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智力、体力、身高、体重等等,是与父母遗传因素有关,但是可以通过后天改变环境因素(教育、学习、锻炼、营养、持之以恒的品质等等)影响自己这些性状,可以纠正遗传的先天不足,增强自信心,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

3、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三年级的高职护理专业(助产方向)学生,经过前两年的文化课、基础课的学习,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综合知识联想能力均提高,适合进行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分析,学生对自己、社会、生活中的遗传问题有一定关注能力,有利于分析、学习、形成相关的健康心理。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面临的压力

1、学习方面压力对于不少高职学生而言,经常会发生“别人比你好”,“考试怎么考得这么差”?于是,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天生遗传不如别人,脑子笨,怀疑自己的大脑思维、语言能力;结果开始出现厌学,惧怕考试,她们无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且这些人群中不乏一些品行优秀的学生。而老师与家长也经常教育学生要考好的成绩,往往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还相对较脆弱的同学们就会出现心理压力,有的变得脾气暴躁,做事紧张,有的闷闷不乐,出现心理消极现象,有的也会出现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把情绪转移到对抗教师、家长和同学,造成各种不和谐的学习和生活事件,表现比较明显的一些心理问题。

2、生长发育心理障碍高职学生大多在经历着青春期,对自己外貌、身高、体重、体型、性器官的发育等等快速变化,面对自己的状况,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天生遗传不如别人,于是形成自悲情绪,会较长时间出现困惑和烦恼;比如会有一段时间心情不愉快,高兴不起来,烦闷;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感到乏味;思考能力下降,变得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失去动力,人变懒了,厌学;食欲不振,失眠等等。高职学生的这些心理现象,是出现的心理断乳期表现:心理上有逆反性、行为上有冲动性、性格上有开放性、意志上有脆弱性,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冲突;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冲突;自尊心与自卑感的冲突;交往需求与闭塞心态冲突,这些矛盾必然会引起她们这样或那样的生理困惑或心理困扰。

三、结合教学进行心理疏导

青少年由于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一旦遭遇心理困扰往往很难走出阴影,如果这时社会、家庭、学校不及时给予足够的引导和关怀,不能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打心灵疫苗”,这种“情绪”就会加速滋生蔓延为“病症”,那么,面对学生这样的困惑,怎样才能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保持心理健康呢?

1.对学习方面压力进行心理疏导学生作为心理问题的最大受害者,我们应该及时注意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在遗传与优生的教学中,教育学生意识到自己对智力的理解错误(如自己天生遗传不如别人,脑子笨,怀疑自己的大脑思维、语言能力等等),用健康的心理,科学的知识去改变自己智力,通过教学懂得,智力虽然是遗传的,但是因为是多基因遗传,智力在人类的表达除了遗传因素外,后天的环境因素(如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父母支持、自己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坚持和刻苦学习的品质等等)对于智力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需要掌握遗传与优生知识的学生,自己首先要懂得在遗传(人出生时)已经确定的现在,强调父母给自己的智力遗传不足,对自己的智力发展已经是毫无疑义了,只能通过环境因素影响(教育环境,老师指导、自己努力、自我约束等等)来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尽早通过进行身心健康的调节,实现理想的智力发展,才能提高智力水平,顺利通过学校的多种智力测试和人生的智力应用和检测。

遗传学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医学遗传学;基础知识;前沿知识;基因病;染色体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科学领域中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引入,人们对遗传病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不仅对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的诊断、发病机理、治疗和预防都已达到分子水平,即使染色体病的诊断,由于显微切割、探针池建立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的应用,也已深入到相关基因片段的水平。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作用机理的阐明,不仅对癌的发生发展认识上有新的突破,对癌的基因治疗也提出了新的策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和研究进展为人类基因组的全部测疗和功能分析,特别是对某些致病基因的确认、表达调控,为遗传病的防治等开辟了光明的前景。所有这些医学遗传学的新成就正推动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遗传已成为21世纪带动医学科学发展的带头学科之一。作为培养21世纪医学人才的医学遗传学教材,在其内容上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更新,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在知识储备上提高一步,跟上时代的步伐。

专业基础知识是为学好专业,能够从事某种学科教学打基础的知识。它是专业主体知识的根基,这个层次的知识越扎实、宽厚,就越能促使专业主体知识的发挥。专业前沿知识是指专业发展的前景,包括对所教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从而了解未来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对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出要求。随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进步,现代医学遗传学的发展速度可谓是日新月异,而报道这些新发现、新知识的文献也层出不穷。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既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又了解医学遗传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有人认为应当压缩和削减遗传学的基础内容,用足够多的时间向学生介绍现代遗传学的新知识;又有人认为只讲解基础知识,不必介绍新知识。而作者认为,基础知识是“根”,新知识是“叶”,只有“根深”才能“叶茂”,而“叶茂”才能促进整个知识之树茁壮成长,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医学遗传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相关知识属于前沿知识。完成这一计划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基因定位,而基因定位这一方法的应用离不开对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的掌握。所以离开基础知识而空谈最新知识,新知识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反之,在教学过程中若不注意介绍科技新发展,知识必将成为一潭“死水”,这样不仅跟不上科学的时代步伐,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既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又能跟上科学的发展呢?

1讲解经典的基础知识要深入浅出医学遗传学的经典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孟德尔遗传定律、遗传平衡定律、染色体畸变类型等知识。对于这类经典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知识发展的规律,知识结构相互依存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展现。例如,介绍孟德尔遗传定律时,应首先从孟德尔遗传实验讲起,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哪些现象?怎样通过这些现象总结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再进一步引出遗传定律的适用范围、特例等。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讲解应用性基础要提纲挈领医学遗传学的基础知识还包括许多应用性基础知识,如染色体病。这一部分内容较多,所涉及到的病例有十几种。若面面俱到,学时不够。如果介绍的太简略,一些重点知识就会淡化。在讲解这些内容时,作者提纲挈领,有主有次地进行了介绍。主要介绍4个代表病例:Down综合征、猫叫综合征、Klinefelter综合征、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它们分别是常染色体数目异常、常染色体结构异常、性染色体数目异常和性染色体结构异常所导致的疾病。Down体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病,其染色体异常在21三体,主要核型为三体型,少数为易位型或嵌合型。猫叫综合征染色体异常为5号染色体短臂部分或全部缺失。Klinefelter综合征又称先天性发育不全症。典型的核型是47,XXY。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又称为martin-Bell综合征,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是发病率仅次于Down综合征的智力低下性疾病,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是由一个基因异常引起的。而对于其他综合征的知识点,则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并要求他们课外阅读寻找一些生活中的病历材料,使得学生带着趣味和好奇去学习,锻炼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节省了课时。

3讲解与基础知识相关联的新知识要相互穿插随着科技的发展,介绍与遗传学相关的新进展十分必要。如染色体的结构中包含了端粒结构,有关端粒与医学相关的研究目前处于前沿水平。在讲解染色体结构这一知识点时,作者补充了端粒分子的结构组成、端粒酶的作用、端粒与肿瘤发展以及与细胞寿命的相关研究。实践证明,这样不仅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医学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既详尽介绍基础知识又适当穿插前沿知识,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医学遗传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婷.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1.

遗传学相关知识篇3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认知和满意度;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3-0232-03

1引言

河北省是一个文化大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人们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建设和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文化建设,构建“文化河北”,实现河北省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势严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抢救和保护全省的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河北省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我省的文化建设及遗产的保护,保护工作稳步进展,在具体的工作实践和制定法律法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公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迄今为止,河北省大学生对于当地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满意程度如何?笔者通过对河北省内1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该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有助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几点建议。

2调查问卷分析

2.1数据来源

通过对2015级经营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大学生对当地文化建设及遗产保护的认知和满意程度,并针对文化遗产保护提出相应的建议。问卷调查涉及河北省10个城市的100名学生,共完成有效问卷100份。

2.2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2.1被调查者情况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都是18~22岁,大学本科学历,男生33人,女生67人,其中有70%的学生是保定人,其他30%包括石家庄、唐山、沧州、衡水等地的学生。被调查者月消费600元以下的有7人,月消费600~1000元的有52人,月消费1000~1500元的有38人,月消费1500元以上的仅有3人。

2.2.2被调查者对当地文化遗产的认知情况

(1)被调查者多数对文化遗产有初步认识和了解。在调查“你认为当地是否存在文化遗产”这一问题中,有87%的学生选择了“是”,2%的学生选择了“否”,11%的学生表示不知道,不关注。其中12%的人表示不了解当地文化遗产,79%的人表示部分了解,8%的人比较了解,仅有1%的人表示非常了解。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当地文化遗产保护有初步的认识并对部分文化遗产有所了解,但其了解不够深入。

(2)被调查者多数通过互联网了解当地文化遗产。对“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当地文化遗产”这一问题的设置上采取了多x项的形式,以此来更全面的知晓大学生了解当地文化遗产最多的是哪种途径。在4种了解渠道中,老辈人的介绍占34%,阅读相关书籍占6%,通过政府宣传了解的人占29%,70%的人是通过互联网以及报纸等快消资源获得了解。由此表明,大学生很少有人主动阅读关于文化遗产的相关书籍,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互联网等快销资源来了解相关新闻的。

(3)被调查者多数比较喜欢文化遗产,但参观率低。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喜爱程度不高,很少有人主动参观文化遗产相关展览和遗址。另外,调查显示月消费低的学生参观文化遗产展览和遗址的比例较低,月消费高的学生参加相关展览活动的比例较高,可能由于个别文化遗产展览和遗址需要门票,所以参观的人数相应减少。

(4)被调查者对当地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有5%的被学生从来不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信息,有95%的学生表示偶尔关注,非常关注的人数为0。问及被调查者是否会注意保护当地文化遗产,有2%学生表示从来不注意,85%的学生偶尔会注意,13%的学生非常注意保护文化遗产。大多数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信息不是很关注,平时也不注意去保护文化遗产。44.51%的人认为网络媒体是提高公众保护文化遗产意识最有效的宣传方式,另外有部分人选择电视广播、公共演出活动、报纸杂志、宣传册等形式,具体如表1。

2.2.3被调查者对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看法

关于大学生对当地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是否满意一题,设置了5个选项,极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其中,没有人对于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极不满意,但有18%的人对当地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表示不满意,69%的人认为一般,只有11%的满意,仅2%的人非常满意。这说明当地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还不够,没有达到公民心中的理想标准。有66%的大学生表示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34%的学生表示非常应该。对此看来,大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还是很强的,知道政府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

问及被调查者该如何保护当地文化遗产,绝大部分人都不愿通过异地回迁的方式保护文化遗产,最受人们接受的方式就是就地保护,建立文化保护区。

3结论及对策建议

3.1结论

3.1.1大学生对文化遗产有认识,但不够了解

很多大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较浅,对于手工技艺、文献图书手稿类的文化遗产缺乏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更少有人致力于对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探究。

3.1.2大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很多大学生不了解文化遗产,甚至无意中对其造成破坏。虽然多数大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持积极态度,但是很少有人会主动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信息,更很少有人能够付诸行动。

3.1.3对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不够

政府、社会和学校对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大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了解除了听老一辈人讲说的,就是通过互联网等资源了解的,很少见到相关宣传。

3.2关于文化建设及遗产保护的相关建议

3.2.1政府应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增加相应资金投入

首先,政府应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统筹规划,制定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或政策,如出台《河北省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相关政策,并切实落实。同时应做好监督维护工作,确立保护范围和重点项目,对文化遗产区域实行就地保护,建立文化保护区,保护文化遗产的多样性,确保文化遗产的延续性。其次,政府应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力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可以通过建立基金会或采取相关措施,吸引社会、企业力量参与其中,从而缓解政府部门在资金投入方面的压力。政府还应该重视培养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的薪资水平,吸引更多新鲜血液加入文化遗产保护队伍。

3.2.2加强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知率和参与率

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继承者,因此,增强全体人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高公众参与率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一些贴近生活,容易被公众理解和接受的影视作品、海报、广告等,更好地加深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和了解。例如在社区、商场等公众场合进行宣讲活动或传统文艺义演,在宣传的过程中要注重讲解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和精神力量,鼓励大家用心聆听。相关文物部门应加强对公众的引导作用,利用当前文化遗产热点事件,充分借助互联网、手机、电视等新型媒体,向公众传递各种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告知公众如何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让广大群真正地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去。

3.2.3注重文化遗产的延续,丰富文化遗产传承方式

学校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基地,应重视培养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鼓励和支持在校学生学习相关专业,并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设相关课程,给学生提供学习和了解文化遗产的机会,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成立相关社团,宣传“世界文化遗产日”,并举办讲座、专题展览、传统文艺表演等大型校园文化活动,呼吁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文化遗产要与网络科技相结合,在文化遗产为基础的前提下,创新多种衍生产品,是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发展,保留文化遗产的内涵,同时让“历史”随时展。

3.2.4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行动

大学生是宣传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主力军,平时应积极主动的学习了解和宣传文物知识,积极参与相关论坛、讲座等宣传活动和学校组织的文化遗产相关社团活动,充分了解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作为一名优秀大学生,应该遵守社会公德,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在游览文化遗址时做到不在文物上乱涂乱画,不攀登践踏历史文物,当看到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时,应挺身而出,主动上前制止。在认识文化遗产,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更应该付诸实际行动,切身实际地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队列中来。

参考文献:

[1]李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报告[J].学理论,2012(30):120~121.

[2]王释云,王建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43~147.

[3]吕书额.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现状调查研究[J].职业时空,2014(11):137~139.

[4]孟刚.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有待提高[n].中国消费者报,2011-01-07(a05).

遗传学相关知识篇4

关键词: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和智慧的结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是捍卫国家文化和维护国民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发展我国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一国的高等人才,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优秀群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应该在保护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界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为:“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各社区、各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为应对他们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由此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手工艺。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分析及保护原则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要做到正确认识并科学保护非遗,前提是必须了解其特征,一般认为有下述五大特征。

2.1.1无形性。

非遗是依赖于人的思维的存在,是无形的、抽象的文化思维,并会随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如风俗、仪式、表演技艺等,所以究其本质,它是无形的。因此,一方面它无形可感,而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是有形可感的物质,另一方面它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而变化,而不像物质文化遗产那样具有稳定性。可见,非遗在传承上的特点必然是通过人的活动进行,而不能是通过物。

2.1.2多元性。

《公约》里关于非遗概念的界定和其所包含的五方面内容等,都表明非遗具有多元性,形式丰富灵活,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同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乃至在不同的传承人身上,表现出来的形态都是各不相同的,这是非遗的魅力所在。

2.1.3活态性。

非遗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种活的文化。它们的文化内涵不是通过物,而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并传达给受众。这种“活态”充分表现在非遗的口头传说和表述中,也体现在风俗礼仪、表演艺术和传统工艺技能等遗产中。

2.1.4传承性。

非遗具有被人类群体或个体一代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它的传承也是无形的、抽象的,是一种人类对精神文化的传承,传承的载体与对象是分离的,通过人与人的精神交流来传承,如观念传递、口述、身体示范等形式。非遗是活态的人类文明遗产,是人类不断创新和叠加的历史文化记忆。所以,对这类遗产就不能只用博物馆法静态记录和保存,而应该用切合遗产发展和更新规律的动态方法与时俱进地传承和发展。

2.1.5社会性。

非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和社会生活,是人类的认知力、创造力和群体认同力的集中体现。非遗产生和传承直接表现在人类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具有过程性特点,是人类实践过程的展现。

2.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原则

非遗是人类的特殊遗产,其保护要根据对其特征的认知,遵循一定的原则。

2.2.1原真性原则。

我们要保护的是原生的、真实的、本来的历史风貌,不能扭曲或遗漏,要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非遗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外力造成的损毁或缺乏科学的保护技术,而是人们思想的偏差,如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或者政绩而使用一些错误的做法,导致造假或过度开发,就像现下泛滥的“伪民俗”等。坚持本真性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对非遗价值的正确认识,继而有效地防止“伪民俗”、“伪遗产”等占用宝贵的保护资源。

2.2.2活态保护原则。

不能把非遗从它所处的环境中单独分离出来保护,比如改变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或是使传承人离开他所处的原生环境,我们要让其在原生环境下继续生存发展,要为非遗特别是传承人营造一个更宽松也更适合其成长的生态环境。

2.2.3以人为本原则。

非遗因其“无形”,所以对它的保护,首先是对其传承者的保护;同时也离不开创造和传承这一遗产的群体对它的保护。《公约》明确指出,要“努力确保创造、保养和承传这种遗产的群体、团体,有时是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参与,并吸收他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管理”。这种保护是全社会的、经常性的,必须通过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另外,还要加强科研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努力完善相关理论,提高保护技能。

3.大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

3.1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及局限

高校是进行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创新的重要平台。高校本应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头羊的作用,研究非遗文化,提高保护技能,培养从事非遗保护的人才。但是到目前为止,高校尚未认识到这个责任的重大意义,因此未对大学生的非遗教育给予应有的重视。

从高校专业设置来看,与非遗保护相关的专业没有纳入现行的本专科教育体系。从课程设置来看,高校很少开设非遗教育类课程,即使少数开设此类课程的高校,一般也是作为选修课,由于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从师资队伍来看,由于非遗保护没有作为一个学科固定下来,高校没有相关专业开设和高级人才的培养,因此专业从事非遗教学和研究的师资严重不足;即使有教师愿意研究,也因它是属于冷门、偏门,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故而对引起并提高教师的研究积极性是极为不利的。从课堂外教育来看,如果没有系统的专业和课程教育,那么利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让更多大学生认识并了解非遗及其保护的知识将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渠道,但事实上很少有高校组织与非遗保护有关的学生活动,就算有此类活动,也缺乏一个长效机制把活动固定下来,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3.2大学生参与非遗保护的意义

3.2.1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文化自觉。

大学生应该是全面发展和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群体,其别不能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而非遗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非遗内涵丰富,包含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包含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含着我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等,对于大学生人格修养的形成、审美能力的培养、文化品位的提高和人文素质的增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2.2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提高爱国热情。

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高校应充分利用非遗方面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鼓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2.3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非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共同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体现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文化,非遗文化本身也体现着一种创造力。学习非遗知识能帮助大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能力,从而做到厚积薄发。创新源于知识的继承和积累,故而非遗知识的学习对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是有帮助的。

3.3大学生参与非遗保护的方法

3.3.1组建相关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目前情况下学生参与非遗保护的重要形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高校应积极创办相关社团,并给予其师资、财力等方面的支持,组织培养大批学生参与到保护非遗的大军中。这样既有利于非遗的保护,又能带给学生高质量的课余生活。比如常州某学院成立忆江南文化社,其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研究常州非遗的保护和发展,社团组织学生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接触,亲身到现场体验非遗的魅力,并在大学生中进行非遗知识宣传。

3.3.2在校园内进行宣传。

高校校园是一个很好的宣传阵地,可以在校园内加强宣传,让更多大学生了解非遗知识,更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自觉,积极参与非遗的保护工作,成为保护非遗的生力军。校园宣传的常规方式是使用海报、校园网、校报校刊等,还可以邀请专家举办相关讲座,或者举办专题展览,展览时甚至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园进行现场展示,还有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可以到高校开课进行技艺传授。比如常州某职业技术学院就举办过此类展览,展示非遗的相关知识内容和学生的调研成果,图文并茂,在现场还准备了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的体验,宣传效果显著。学院还举办了常州非遗保护的专题讲座,邀请了虎头鞋传承人来校传授学生传统的虎头鞋制作技艺,宣传效果显著。

同一地区的高校之间也可以加强校际交流,成立校际的非遗保护工作的专门组织,比如学生非遗社团联合会等,组织学生定期交流,共享研究成果,举办沙龙、辩论会或比赛,在交流中进一步增强对非遗的认识。比如常州市的非遗博物馆设立在常州大学图书馆内,供市民免费参观,常州各大高校相关社团就可以此为活动基地,积极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也可以联合各校的力量,在常州市高校内举办非遗知识巡展,或协助政府部门做好相关宣传工作。

3.3.3面向社会进行宣传。

大学生要尽己所能,走出校园,面向全社会大力宣传非遗知识,可以依靠自身的科技文化优势,用现代的方式保护和发展。可以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把非遗保护和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比如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建设专门的网站进行宣传;经济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可以把某些非遗项目开发成商品进行市场化推广,利用市场的力量让非遗项目发扬光大;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可以把非遗项目摄制记录下来,也可以举办相关的微电影比赛等,帮助非遗资料的发掘和保存;食品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帮助某些非遗传统技艺类产品进行改进和推广;文学类专业的学生可以撰写相关文学作品,等等。

3.3.4与学生实践相联系。

高校可以建议学生选择非遗保护类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或由学校出面牵头组织一批学生进行这个项目的实践。学生可以对学校所在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考察,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当地文化。也可以回自己家乡进行实践,了解家乡的非遗项目及保护现状,深入发掘各地区尚未被发现的非遗资源,最后撰写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或论文等。一旦形成长效机制,大学生的参与就可以成为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非遗普查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减轻政府负担,更好地普及非遗知识。

高校还可以把非遗知识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传统文化等现有课程,使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非遗。

综上所述,在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基础上,大学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最适当的传承,保护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文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论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康保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刘魁立,张旭.非物质文化遗产精要[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遗传学相关知识篇5

医学遗传学教学效果教师素质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它主要研究遗传病的形成机理、传递方式、诊断、治疗、预后、复发风险,尤其是预防措施,以降低人群中遗传病发生率,提高人类健康素质。如今,遗传病日益被人们关注,医学遗传学已成为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医学遗传学内容相对抽象、深奥、知识零散,难以记忆,常常学生感到棘手,加之中专高职护理专业课时较少,该课程在学校又属于考查课,常不为学生所重视,为了培养学生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对遗传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手段,在护理专业中进行医学遗传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很有必要,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

我校高职护理专业的医学遗传学教学是安排在医学生物学中讲授的,大约占总课时的一半,这种时间紧,内容多的教学压力易使学生听课处于被动,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兴趣,所以,必须制定严谨的教学计划,对有限的课时进行合理的分配,务必要把重点内容讲的透彻明了。我们用30课时进行理论教学,用其他课时观看电教,进行试验操作,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对医学遗传学有了宏观的认识,增强学生对遗传病知识的了解及临床应用。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随着各个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医学遗传学迅速发展,知识更是日新月异,教学计划主要是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但要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基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尤其是一些非医学专业的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提高,如通过查看文献,了解学科的研究动态及最新成果;通过医院遗传病科进一步了解遗传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了解在临床中对遗传病最先进的检查手段以及开展情况等;除此之外,还应完善自身内、外、妇、儿临床知识及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并灵活运用到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公式和定律与临床相结合,讲得新颖、形象、绘声绘色和深入浅出,才能胸有成竹回答学生的各种提问,赢得学生的信赖。

三、医德医风在教学中的灌输

“无德不从医,从医必先修德!”医学生除了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活跃的临床思维,还必需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才能担负起救死扶伤、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责任。在教学中灌输医德医风教育,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对病人和社会的责任感。相信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学生第一次通过教学录像观察遗传病病人时,一些学生所表现的或是恐惧,或是嘻笑,或是满不在乎,更甚者是厌恶等。此时,教师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生硬的斥责学生的表现,而应耐心告诉学生如何尊重这些病人,如何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另外,在各地的儿童福利院中,有不少遗传病患者。比如,白化病、遗传因素造成的智力低下等,有条件可用带学生去福利院参观慰问,鼓励学生与这些儿童接触,让他们感受到这些因为患遗传病遭父母抛弃的孩子也是一样的天真可爱,更需要社会的关心与爱护,在提高学生对遗传病人的爱心及同情心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身体的健康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及避免与减少遗传病发生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医学遗传学的热情。

四、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初中起点,她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掌握较少,知识面较窄,而医学遗传学中科学概念多,实践性强。

1.确定课程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常见遗传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传递方式和特点;了解该领域研究新进展,具备一定实际工作能力,并能初步解决医学实践中的遗传问题。

2.选择适当的记忆方法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科中涉及的概念多,理解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是学习医学遗传学的基础,概念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图画、理解记忆法、相互比较法、识图法等。如在减数分裂这节教学中,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二阶体、姐妹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等概念,我们可以用画图和识图法,让学生看图记忆,并理解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有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情趣中掌握概念。

3.注重理论联系临床实际

医学遗传学实质上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所以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不仅体现了本门学科的特点,而且趣味浓郁,引人入胜。举例大家熟悉的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其病因是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故也称为21三体综合征。又如,在讲述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时,首先以同学们所熟悉的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为例,让学生举出这些疾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及体征,说出这些病人的治疗方法及在日常生活中所注意的细节等,帮助学生归纳出这些疾病有家族聚集倾向及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方法的手段来改善病情的结论,引出“既受遗传因素控制,又受环境因素影响是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的观点,由于讲授贴近临床,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倍感兴趣,注意力集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

遗传学相关知识篇6

关键词:传统知识知识产权保护国内法国际法

一、传统知识是重要的人类知识成果

(一)传统知识的含义。

传统知识(traditionalKnowledge),顾名思义是强调人类知识成果的传统来源及传承性,而且此类知识往往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条件相互结合、相互作用,历经世代因袭,深刻影响着现代知识的发展和演变。

对于此类知识的概念表达众多,除传统知识以外,还有诸如土著知识(indigenousKnowledge)、土著遗产(indigenousHeritage)、无形文化遗产(intangibleHeritage)、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CulturalHeritage)、传统文化表达(traditionalCulturalexpressions)、遗传资源(GeneticResources)、传统艺术遗产(traditionalartHeritage)、民间文学艺术(expressionsofFolklore)、乡土知识(KnowledgeofFolklore),等等。以上概念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传统知识的内涵、特点和表现形式,从而也使得对于传统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更加全面清晰。

一事物区别与他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对于该事物的准确界定,通过与之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区分相同与差异,进而把握该事物。传统知识是人类现代知识成果的源头,而现代知识产权正出自这一源头不断地向前奔流。现代知识产权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传统知识的积累和支撑,正如培根所言: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创造了人类社会的繁荣与文明。传统知识构成了人类知识体系的基础。

其构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蜕变,可以说人类历史多长,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与自身的认识所形成的知识发展就有多长。传统知识正是赋有更朴素、更直观、更真切特性的人类主观认识及其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它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实践,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需求,具有地域性(Corn-munity)、多样性(diverse)、群体性(collective)、传承性(genetic/inheriting)的特点。

(二)传统知识的表现形式。

传统知识带有地理、人文因素影响的浓厚色彩,其中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民间文学艺术、传统医药,此外还包括生物遗产资源。

民间文艺表达方式繁多,涉及言语(如民间故事或者神话传说等)、音乐、舞蹈、游戏、建筑、手工艺品等,同时也是现代著作权所保护作品的原初表达和雏形。在世界各地的原住民(土著/indigenous)依赖本土自然环境条件和特有的生产方式开发享有着上述文学艺术财产,如同我国各地区优秀的民族文艺成果,也是同样带来了我国艺术文化的丰富繁荣。这些艺术成果常常经由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并非为完整的文献资料,其流变更迭比较频繁,使得保存流传难度加大。

传统医药是不同于现代西医的医药知识及疾病治疗方法,例如中医药、韩医、印第安人特有疗法等,包括医学原理、药物学研究、药方、药品、医疗器械及特有疗法(如针灸、刮痧等),甚至包括身体保健与养生之道等,是人类早期的医药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积累,多数属于生物与物理手段,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医药文化,有些还带有神秘或者宗教仪式。生物遗传资源是指具有现实或者潜在价值的遗传材料,来自动植物、微生物及其它来源含有遗传功能单位的材料。这类成果关系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开发,尤其涉及植物新品种,更是以自然遗传资源为基础的更新繁育,也充分显示出人类生物技术的发达水平和进步。比如,在新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特有的物种长期生存繁殖在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如新疆野马、野驴、野骆驼、马尾松、红松、雪莲等)。

(三)传统知识的利用。

传统知识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帮助和便利,并且愉悦和增进了人类精神文化鉴赏。同时也是人类现代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后者与传统知识一脉相承,传统知识是作为现代知识成果创新的基础知识文化资源,而现代知识成果就是于传统知识前提下的革新与智慧创造。

传统知识具有本土、社区抑或个人文化特性(culturalidentity),基于类似的照管(custodianship)、监护(guardianship)关系,由集体所有并且该集体及其成员赋予恰当保存、利用和传递传统知识的责任感,因此诸如此类的相应主体享有、运用和保护丰富繁多的传统知识,包括与传统社区生存发展关系密切的遗传资源、基于传统而形成的创造性智力成果或者商业标志等。传统知识作为文化财产,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挖掘其中的商业价值进行推广开发,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传统知识遗产,又推动并提升了现代知识成果的创造与利用。

当传统知识被其对应主体以外的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等利用,就必须坚持保护和存留的原则,强调这类主体对于传统知识的恰当利用,即应当以其适当保护为条件。目前各国、各地方大都正式、非正式地表现为习惯、惯例、礼仪、法律等,在于防止不当占有传统知识及不合理侵占和利用。

二、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对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

(一)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对知识成果的法律保护。

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是对于人类特定的智力成果设定权利并且加以法律保护的完整制度,以促进科技进步,让知识变成财富,实现社会福利。按照智力成果的不同性质、特点和表现形式,相应建立了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法律保护制度。其共同之处均在于保护的对象为人类智力活动的创造性成果,往往是运用既有的知识创造性地开发新产品、新方法,创作设计作品、商业标识,等等。只有为知识产权的创造者提供完善的法律保护,才能鼓励知识成果的研究开发和推陈出新,也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此意义上讲,正如我们所作出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产权制度便是保障推动社会前进的原动力的重要制度。

任何一项知识产权都是在前人知识积累和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获得的,同时又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和创新,因此应当承认和肯定传统知识在当今知识产权取得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和必要意义。为此,现代知识产权又承当起对传统知识的适当保护,规范其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对于智力成果创新的有益作用。

(二)运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实现对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

根据传统知识的不同表现形式,结合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内容,就不同的传统知识可以获得并且主张不同的知识产权。其中,民间文学艺术可以成为著作权保护的客体,而这类知识成果的主体往往为集体。因此,这一集体权利应当由本民族或者本社区享有并主张,还可以成立相应的权利主张机构,建立授权机制,便利于民间文艺成果的合理利用与传播,规范此类文化艺术成果的权利行使,保障法定权利主体的应得利益,促进传统文化遗产的完整保存和继承发展。

对于遗传资源的保护,在于保护生物资源及其基因资源的丰富多样性,一方面研究自然界生物物种现有状况水平,另一方面又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培育新品种,所以可以采取获得专利权的方式加以保护,并且还能够申请取得新品种权。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必须建立严格的生物技术专利评估标准以及品种权的授权条件规范。比如,传统中医药保护可以采取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商业秘密等方式加以保护,而且也可依据《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申请取得品种权,其不足在于品种独占权仅在国内有效。

三、传统知识的特别法保护

(一)传统知识保护的国际示范法。

人类学关于人类知识与文化的研究认为,传统文化研究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反对“民族中心主义”及“同一化”;另一方面。工业文明发展至今仍然存在无法说明和解决的自身问题。传统不等于腐朽,传统文化在不断发展、变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方式是强势文化侵入弱势文化。因此,从人类学的观点来分析,是鼓励相互利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识,并且认可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合理使用与欣赏。

基于传统知识的不同表现形式及特点,若干国际组织从组织设立宗旨和目标出发,开展了多项国际公约的制定,均力图谋求对于传统知识的保存、维护和发展,包括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粮农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世界贸易组织等,了诸如《罗马公约》(1916)、《保护民间文学艺术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损害的国内示范法》(1982)、《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等等。其中,世界粮农组织关于植物遗传资源的国际条约中提出并且规定了“农民权利”;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部长宣言》声明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理事会致力于传统知识的有力保护;1976年《突尼斯版权示范法》规定:民间文学艺术无保护期限限制,精神权利由主管当局管理;1982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示范规定》作出了关于民间文艺的广义概念解释,提供永久性保护,并且承认提供者的贡献;而且,东盟各国也签署了《东盟知识产权合作框架协定》及《关于获取生物和遗传资源的东盟框架协定草案》;2006年发表的《郑州宣言——国际范围内对于传统知识、传统文化表达和遗传资源的保护展望》也再次表示出对于传统知识保护的关注和努力。

尤其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立了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民间文学艺术表达政府间委员会,该机构编制了关于保护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民间文学艺术)的政策目标和核心原则草案。提出对于传统知识的专门保护不得取代,并且依据其他知识产权法律可以适用于传统知识及其派生形式的任何保护。而有关传统知识的具体概念术语由各国家或者地区自行界定,凡属于创造性智力活动产物,并且具有能够反映一社区独特文化特征及由该社区所发展并维持的传统遗传特性的智力成果,均可作为保护对象。受益人是指土著人民及传统社区和其他文化社区,即依据社区习惯法、惯例保管并保护传统知识的各社区,及作为其传统文化遗产来维持、使用、传统文化表达的社区。涉及权利的管理包括相关主体的主管单位、社区,参照习惯法、惯例、传统决策与管理程序,进行规范权利的立法,制定条例,采取行政措施,内容包括授权申请程序、费用、通知程序、争议解决、授权的条件与条款,等等。保护范围在于防止任何歪曲、篡改或者修改原有传统知识的减损行为;防止未经授权的公开并随后使用等;相关表演应当保护其精神、经济权利;使用、利用时应当注明来源;商业经营利用应当公平付酬或者实行利益分享。同时确定了如下的若干原则:利益兼顾、均衡相称原则;反映社区愿望的原则;尊重其他国际、地区文书、程序并与之合作的原则;尊重传统文化表达的习惯使用、传播方式的原则;灵活全面原则;保护的有效性、可获得性原则,等等。目标在于承认传统知识的价值,增进相互尊重,满足社区实际需求,赋予社区权力,维护习惯做法,有利于保障传统文化,促进思想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预防无效知识产权,增强确定性、透明度和相互信任,与保护知识产权互补,尊重相关国际协定、程序并与之开展合作,鼓励社区创新创造,有利于社区发展和合法贸易活动。

对此,发展中国家在传统知识保护方面的原则立场为国家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和利益分享原则。强调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知识产权获取的重要基础性价值的维护,要求建立获取资源与惠益分享(aBS—accessandbenefitsharingofgeneticresourcesand~aditionmknowledge)机制,保护相应权利主体正当合法利益,并且通过实行遗传资源来源披露制度、来源地标识制度等措施保障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遗产及其利益。

(二)建立国内法律机制保护传统知识。

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制度主要包括权利主体、权利取得方式和程序、权利内容及其救济等,由于表现形式的各异,实践中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也不尽相同。比如,云南林业科学院建立了关于野生动植物、森林管理等方面乡土知识的乡土专家数据库,实行有偿使用,这些乡土专家是乡土知识的传播载体,这一做法有利于保护和存留宝贵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间知识遗产及遗传资源。

对于遗传资源的保护,由于对外合作中我国民间文艺、农业遗传资源、农耕技艺、特有种子以及传统医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流失,缺乏保护意识和必要的防范措施,另一方面,外来物种引进或者其他现代技术成果的吸收借鉴却给社区传统知识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制定了《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通知》(2004)、《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2005)、《生物遗传资源管理条例》(2006),而且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确立了“生物资源知识产权战略”。同时还可以参考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实践做法实现对于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妥善保护,即通过颁发研究标本采集许可证规范公园内的生物科学研究活动,实行准入制度,拟定涉及研究者、社会公众及公园三方利益的惠益共享方案,签订“合作研究与发展协议”(CRaDa),强调被许可人更多的义务,且许可其有权申请专利,但必须将申请事宜告知资源提供方。

此外,还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条例(草案)》等法律文件,云南省、贵州省等地方还制定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这些都是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专门法律规定。

社区在保护传统知识中确定有关权利归属的成功实践表明,拥有传统知识的相关社区在保护此类知识成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此也提出诸如关于传统知识的部落或社区权利、)社区知识产权的概念,社区成为传统知识保护中的主要主体,并且通过社区非正式的习惯、惯例、礼仪或者特定仪式实现对传统知识的保留和传播。

参考书目:

1.徐家力:《论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杨明:《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模式选择与制度设计》,《法商研究)2oo6年第1期。

3.陈宗波:《东盟传统知识保护的法律政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遗传学相关知识篇7

关键词:教学;认识;遗传病;实践

在当今科技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各种疑难杂症始终是人类避免不了的。本篇文章就以遗传病为主题,讨论如何让在校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认识、了解这一疾病,以及在接触患有遗传疾病的患者时,怎样利用专业知识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情况,从而尽量减轻患者病痛和家人压力。

一、全面认识和了解遗传病

最近几年,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对遗传疾病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科研成果更是屡屡创新。遗传学的教育也在慢慢的转变,开始培养学生自我的思维理解探索能力。加入了许多实际的临床应用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对遗传疾病有更加宏观的认识。从生理上,病理上和药理上等多个角度直面遗传疾病。传统教育中我们对遗传学的教学主要是从两个方面,首先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部分;再者是临床教学。

遗传学和其他医学课题一样,特点鲜明,具有一定规律性。这些规律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学习主题。遗传学还在不断的发展研究中,跟随当今科技发展的快速步伐,基因检测,基因治疗,干细胞等新知识不断被大众所熟知,这些新的科技将渐渐取代传统的知识。因此,这门复杂的学科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临床的结合,是激发学生学习非常重要的一面,也能加强学生对医学行业的认识、增强自身责任感。所以,在临床学习中,如何指导学生临床诊断,临床治疗以及临床预防都是重要的学问,也是当前、人们最关注的一门重要科学技术。

二、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鉴于遗传学的特殊存在,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不得不注重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老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在教育中,也要不断深造,学习。用于接受新的科技成果,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二是,增加临床学习实践课,让学生在理论后迅速有临床实践的机会,强化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一直强调的是遗传病学是需要理论和临床结合的基础学科,那么怎么正确划分这两种形式呢?首先是课程上面,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最好是同步。当学生学习了遗传病的典型案例知识后,紧接着安排观看案例的相关影像,如何正确安排理论和观看影像的时间,也是需要教师合理的安排。再则是实现学生自学精神,提倡学生在生活中自寻寻找遗传病的调查,正确合理的利用课余时间。总之,合理调整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理论课上适当删减一些重复的知识,结合多媒体教学,加大课堂信息量,方能达到丰富课堂的目的。

三、加强实验操作教学

遗传病学术是一门自然科学,开设实验课程是让学生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手段。能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取经过实验验证得出的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们通过遗传病学设计出实验体系,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对实验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经常会做到的是遗传病的诊断,羊水细胞的培养,pCR的技术分析,染色体等检验项目。实验之前要给学生做好充分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实验仪器,材料等做好准确无误的检查,确保最后实验的安全和效果。实验过程中发现学生操作出现的问题,老师需及时指导。实验后,根据实验结果,和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并对该实验课程做出相关报告。

四、重点内容和知识的教学

遗传病的发病机理和预防是让学生认识遗传病的两个基本目的。我们就以智商低下为案例,先让学生自行讨论导致智力低下的发病机理。目前科研成果认为,导致人体出现智商低下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是染色体的畸变,其中包括染色体数目的畸变和结果的变化;第二,单基因的突变;第三,多基因的突变;第四,线粒体的基因突变。在实践过程中,预防智商低下需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为孕妇提供专业的卫生教育和营养方面的指导;其次,定期做孕期检查;最后,胎儿基因检查等。总的来说,遗传病的认知和预防都是极为课学的,是当前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而我们教学的核心就是为了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对遗传学的认识。我们在教育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定,就事论事,具体分析案件,解决问题,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层面。

遗传学相关知识篇8

【关键词】遗传资源知识产权限制性保护

扩张保护与限制保护的争论

关于遗传资源的争论焦点集中于对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能否采用知识产权制度。一方认为,通过法律人为地赋予知识创造者适度的专有排他权,是鼓励知识创新的重要制度安排;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忽视不仅导致创新投入不足、而且阻碍创新知识的传递和共享、并造成重复研究等问题。如果不能对遗传资源开发的技术赋予知识产权,那么团体和个人就会丧失开发遗传资源的动力。另一方则认为,如果一味地对遗传资源施以知识产权的保护,那么就可能出现对遗传资源或技术的垄断,反而阻碍遗传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外,遗传资源知识产权的扩张是一种将社会公共资源以权利客体的形式不断纳入到私人利益的范畴之中,进而产生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可能性。

对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同态度,决定了遗传资源的国际保护是一个不同利益主体、不同知识产权保护观念不断博弈的过程,经过艰难的谈判和利益协调,国际社会最终达成了一系列保护遗传资源的国际公约。主要有1992年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和2001年11月通过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国际公约》(itpGR)。对这些国际公约中的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的表述进行分析,可以为我国保护遗传资源提供很好的思路。

国际社会倾向限制性保护

弱化知识产权保护,采用其他财产权利保护。由于现有知识产权不能有效保护遗传资源,但遗传资源的产权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界定,那么遗传资源的开发便会出现无序开发、耗竭性开发。对此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对遗传资源建立具有排他性的产权制度,这种制度能够对有兴趣利用遗传资源的机构或个人收取费用,用来补偿为保护遗传资源付出成本的机构或个人,从而创造从事遗传资源保护和提供经济动力。CBD第三条规定:“依照联合国和国际法原则,各国具有按照其环境政策开发其资源的权利”,第十五条“确认各国对其自然资源拥有的权利,因而可否取得遗传资源的决定属于国家政府,并依照法律行使”,即确立了遗传资源国家的原则;itpGR则在序言中指出,“确认世界所有地区的农民,特别是原产地中心及多样性中心的农民过去、现在和将来在保存、改良及提供这些资源方面的贡献是农民权利的基础”,即确认了遗传资源属于农民权利的原则,但农民权利只是一种集体持有的利益安排,而不是集体所有的利益安排。

限制知识产权的滥用,敦促知识产权的转让。目前授予知识产权(如专利)的标准越来越宽、要求越来越低,这就使遗传资源的开发者很容易就一些研究工具申请专利,而这些专利很可能阻碍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这种阻碍既可能来自于拥有简单或初级鉴别和研发能力的发展中国家,也可能来自于拥有强大研发实力的发达国家。为了平衡遗传资源提供者和加工创新者对遗产资源知识产权不同的利益诉求,防止遗传资源技术的知识产权滥用。itpGR采取了对提供者和创新者知识产权进行一定限制的思路来解决该问题。一是对遗传资源提供者知识产权限制的规定。itpGR第十二条第三款指出,在提供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时,应按照适用的法律,同时提供现有基本信息以及其他任何现有的有关非机密性说明信息。二是遗传资源获取者在通过多边途径获得材料而提出知识产权时应受到限制。itpGR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获取者不得以从多边系统获得的遗传资源、或其遗传部分或成分的形态,提出限制提供者获取知识产权和其他权利的要求;获取受知识产权和其他产权保护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应符合有关的国际协定和有关的国家法律。三是遗传资源的提供者不得滥用知识产权,限制遗传资源的提供。四是发达国家不得滥用基于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不得对发展中国家遗传资源相关技术设置知识产权障碍。

基于遗传资源所产生的知识产权的限制:来源披露义务与惠益分享机制。为了平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利益的不同诉求,CBD在第十五条规定:“承认国家对自然资源的,取得遗传资源时应事先告知并征得资源提供国的同意,并且双方共同约定条件以确保资源的提供国能公平地分享遗传资源开发所带来的惠益。”CBD缔约方大会第Vi/24号决定要求缔约方和各国政府:“如果申请的主题涉及或在开发中使用了遗传资源,在知识产权申请中鼓励公开遗传资源的来源国,作为跟踪遵守实现知情同意和同意获取该遗传资源的相互约定的条件的一种可能手段。”为履行CBD中与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相关的规定,公约秘书处专门达成《波恩准则》,为缔约方和利益有关方提供一个透明的框架来促进和获取遗传资源和公平分享惠益。该条约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各缔约方同意建立一个高效、透明的多边系统,以方便获取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并公平合理地分享因利用这些资源而产生的利益。”

遗传资源国际知识产权限制性保护对我国的启示

弱化遗传资源本身的知识产权保护,创新遗传资源的财产权保护。如果不对遗传资源进行任何的产权保护,那么遗传资源会陷入“公共地悲剧”之中,因大规模开发而耗竭。因此,我们必须淡化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寻求其他财产权制度的保护。我们可以借鉴CBD的遗传资源国家原则和itpGR的农民权原则对我国的遗传资源产权制度进行创新。

我国《专利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对动物和植物品种,不授予专利权”。那么我们就应该寻求知识产权以外的法律制度对遗传资源进行产权保护。最优的选择是借鉴itpGR的农民权原则,构建以利益分享为中心的复合式权利主体,实行遗传资源所有权与支配权的分离,即遗传资源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但权利支配权是遗传资源所在的社区,社区组织享有管理权和处分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权,赋予社区成员以占有、使用、收益为内容的权利。①遗传资源的国家所有既可以避免一国之内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利纷争,同时还可以防止某些占有遗传材料的个人或机构私自向国外出卖遗传资源,损害国家利益。遗传资源的支配权归社区共有有利于传统社区获得经济回报,也有利于遗传资源的继续保护。②

积极推动遗传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知识产权转让。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系统的经济技术援助。这是发达国家本应负的国际义务,也是tRipS协议明确规定的责任(tRipS第六十七条)。在遗传资源利用技术方面主要是要求发达国家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权益,我们可以要求发达国家适当降低知识产权保护的标准,放宽强制许可的条件,为我国获得遗传资源利用技术减轻经济压力。同时,还可以要求发达国家帮助我国建立与遗传资源利用技术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培训技术人才,提供技术指导。这样既可以帮助我国提高遗传资源自我研发能力,也可以逐步提高我国遗传资源利用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鉴于发达国家生物技术公司利用知识产权主体的优势地位限制生物技术传播,获取高额垄断收益的情况,避免我国在提升遗传资源生物技术水平的过程中,为使用这些知识产权,支付的代价高于从生物资源使用者处分享的货币利益,有必要规定他国在利用我国生物多样性开发出的生物技术成果时,享有非独占使用权,以及在相关技术的转让、信息的交流等方面享受优惠。

制定基于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来源披露制度和惠益分享机制。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并没有遗传资源惠益分享的专门法律,因而如何对遗传资源产生的惠益进行分享便成为当务之急。当今国际社会对惠益分享制度实现机制有“立法模式”、“合同模式”和“最低标准模式”。从长远来看,“立法模式”是解决遗传资源惠益分享最理想的模式,但由于发达国家的反对,预计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在进一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法中得到明确体现。因而现阶段在国内国际立法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有必要先采取合同机制。目前,合同机制范本形式多样,我们可以采取欠发达国家的合同范本,主要包括:合同签订方以及遗传资源所有权问题、可以适用于遗传资源商业化以及非商业化的目的、双方的权利义务(利益分享方式)包括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权利义务和非知识产权方面的权利义务等。中国是许多农作物、畜禽和生物药物遗传资源的提供国,为保护我国分享惠益的权利,我们必须从协调发展层面,警惕利益分配的新失衡,避免使“弱势主体”再次错失发展机遇,从而充分实现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战略的矫正正义。

【作者分别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讲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与自然优育有关的传统知识法律保护制度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XJa820006】

【注释】

①刘旭霞,胡小伟:“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践考察—以贵州黎平黄岗侗寨香禾糯为例”,《法学杂志》,2009年第8期,第85页。

遗传学相关知识篇9

人体的每一个形态特征或者生理特征,叫做性状。人体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基因是遗传物质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单位。遗传物质(Dna)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课本是通过由“性状的认识”到“基因对性状控制的认识”进行编排的,符合初中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通过对“探究竟”三个步骤的逐步研究,学生会逐步认识到“性状染色体控制性状染色体承载着遗传物质(Dna)基因是Dna上的功能单位”。

然后,教师在学生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小组研究“大家谈”的问题。在学生得出“基因是遗传物质基本单位”的结论以后,教师讲解“知识链”的内容,着重把握(1)染色体、遗传物质和基因的概念;(2)染色体、遗传物质、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一条绳子上染上不同的颜色,每一种颜色的片段就代表一个基因,以示基因和Dna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可以补充Dna和蛋白质是怎样超螺旋形成染色体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来源:学科网]

2.阐明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控制生物性状物质的分析,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实际用”中关于中国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材料,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三、重点难点

重点:(1)染色体、遗传物质和基因的概念;(2)染色体、遗传物质、基因和性状的关系。

难点:染色体、遗传物质、基因和性状的关系。

难点突破:引导学生多讨论发言,通过相互补充和评价,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知识链”中这一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在“知识链”中,教师结合图片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媒体

自制的彩绳,相关图片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应该多举一些关于相对性状的例子,比如:人有无耳垂、直发与卷发、拇指能否弯曲、中指长于无名指与短语无名指等等,让学生自己检查自己属于哪种类型,并请学生讲述自己那里与妈妈长得像,哪里与爸爸长得像,借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这些性状的例子引出“性状”的概念。以及“遗传”的定义。指出后代长得像妈妈或者像爸爸的现象就是遗传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自己的身上的相对性状属于哪种类型。(学生积极发言)

(二)讲授新课

探究1:

仔细观察“长臂猿”,“父子情深”图片。描述亲代和子代之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可能回答:

学生1:眼睛长得很相。

学生2:嘴长得相。

学生3:手长得也相………等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对照能力。

归纳总结

遗传的概念。

阅读“小辞典”,根据上图举例说出几个生物的性状。

每种生物所繁殖的新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上都和自己的亲代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

长臂猿母子的眼睛都是圆的。眼睛的形状就是一个性状.父子的嘴形状很相,嘴的形状也是一个性状。

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探究2:

仔细观察一组谷穗照片。分析它们的形状为什么各不相同?

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因为它们体内的染色体不同。染色体导致生物的性状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讨论

谷子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的不同,会导致谷穗的形状不同,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可能回答:

染色体的变化导致了生物的性状不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探究3:观察“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图。

明确:染色体的概念和染色体的组成及基因的概念。

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染色体: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染色体。染色体是由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上控制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是Dna分子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单位。Dna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讨论

你认为遗传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图片资料分析

“人的每个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玉米的体细胞内含有10对染色体,蚯蚓的体细胞内含有16对染色体,狗的体细胞内含有39对染色体。”分析这个资料说明了什么?

说明:

每种生物的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目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讨论:

1.知道Dna指纹鉴定有哪些应用吗?

2.你对人类基因组计划了解有多少?

可能回答:

生1:用于亲子鉴定。

生2:用于犯罪认定。

生3:疾病检查,遗传病诊断,血液配型……等等。

生1:"人类基因组计划"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的。

生2:有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和中国六个国家参加研究.中国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生3:2002年中国科学家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等等。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关注当代生物新成果,新技术同时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学以致用

讨论:

为什么种瓜得瓜,种瓜不能得豆?因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瓜的种子中含有遗传物质,决定了种瓜只能长瓜,不能长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

认真完成教师提供的练习题。巩固加深,使知识内化。

(四)知识拓展

生活在草原上的牛和羊,吃同样的草,饮同样的水,但牛肉和羊肉的味道却相差甚远,试分析原因。肉的味道是由其蛋白质的性状决定的,而不同的蛋白质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的,因为牛和羊具有不同的基因,所以牛羊肉味道相差甚远。激发学生兴趣,拓展知识面。

七、小结

基因是控制生物体性状的基本单位,存在于Dna上。Dna包含着控制生物体性状的所有信息。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每种生物的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目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而且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基因工程、Dna指纹鉴定等技术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21世纪必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八、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一 生物的性状和遗传物质

一、生物的性状

概念: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征。

表现:直发和卷发、拇指能否弯曲、有无耳垂……

二、生物的遗传

遗传学相关知识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教学方法;作用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章节讲授的是与品种改良、遗传工程以及优生优育等密切相关的内容。生物的遗传性状及其变异有着其自身特定的规律,只有充分掌握遗传的实质,才能搞清楚遗传行为与遗传性状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掌握好性状分离、重组和变异的相关知识。对此,我们将探讨研究《遗传与变异》这一章节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及其理念。

一、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和理解

在大多数学生学习《遗传与变异》这一章节之前,学生掌握的生物学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地探讨过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着非常大的难度,如何让学生成功入门,从基本概念入手掌握好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变得非常重要。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应用一些生动的、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例来让学生掌握好这些概念的内涵,比如“直发与卷发”等相对性状,对于见惯了直发的中国学生来讲,卷发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往往对这一类问题比较感兴趣。

二、教会学生真正掌握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

《遗传与变异》章节中的基因自由组合与分离定律是非常难于理解和讲授的重点所在,在今后习题的运算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该定律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掌握:

首先,我们要先学习和理解孟德尔实验的相关步骤和内容,从而掌握好分离组合定律的基本内容如下:用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高茎和矮茎)杂交,子一代全为显性性状(高茎),子一代再自交得到的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

其次,指导学生进行显隐性的判断与理解。通常情况下,我们所理解的显隐性有着其自身最基本的特点,那就是用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如果后代只有一种性状,则此性状为显性;用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如果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性状为显性。又如,利用自交子代性状分离比为3∶1的特征可推出双亲均为杂合子。而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1时,则双亲为测交,即一方是杂合子,一方为隐性纯合子。

最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上展开的多对相对性状的杂交结论,多对相对性状同时在生物个体的表现型及基因型的分析很复杂,所以我们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上总结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有些规律:有n对杂合子亲本自交结果为,产生2的n次方种配子,子代基因型种类是3的n次方种,表现型种类为2的n次方种,子代表现型比例为3∶1的n次方。老师在教授该章节的内容时,只有帮助学生掌握好这些基本规律,才能帮助学生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得心应手。

三、改进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研究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对生物学该部分知识的讲授与学习,传统方式下,学生往往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性地背诵和做习题,很难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该部分知识的精华所在。新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探讨研究,在讨论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与互动之中,有利于学生掌握遗传与变异相关知识的内涵。

举例说明,教师在为学生讲授“伴性遗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根据课堂内容提出一个值得大家讨论的问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分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然后每一个小组派代表阐述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根据代表们的总结情况进行纠正和讲解,最终得出最完整的答案。此种教学方式的实施,能够使得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中既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发言能力。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广泛地调动起来,他们都能够在自信的状态下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此方法值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四、注重联系生活,让学生深切感受遗传与变异知识的重要性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标以及素质教育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观点和新理念。要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教会学生从生活中来定位自己的学习知识,从而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和培育。

比如,依据学校的现有资源和环境,可以让学生在校园内或校外调查自己所发现的人类的不同的相对性状及遗传病等,并做出统计,最终自己采集的统计数据所得出的结论与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内容是否相符合,如果不符合再探索问题的所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了解遗传学方面的知识,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人类遗传方面的知识。同样,老师所讲的内容以便学生能够直观有效地了解相关人类相对性状以及遗传病的知识和传递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