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传承孝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2:16

如何传承孝文化篇1

大家好!最近我们党胜利召开了十八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实质精神是要加强文化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五千多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在今天的新形势下,作为我们政协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此,今天我作“大力传承孝道文化,提升群众道德素质”的发言。

我们乐清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相比发达的经济和富裕的生活,文化建设较为滞后,群众的道德素质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与时代要求不大相符的现象,比如:人们心身浮躁不爱读书,有的人大办婚丧事,搞违章建筑,公建项目政策难以处理等等,这些都说明我们乐清必须加强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使群众的道德素质跟上时展的步伐,让我们乐清不仅经济发达名扬全国,更是道德高尚名闻天下。

弘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大力传承孝道文化。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孝亲敬老代代相传,贯穿于整个历史进程,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教育基本内容。孝为一切德行之本,是一切教化产生的根源,孝道文化所体现的核心理念是要求每个人一生都要恪守躬行并实现着至高至善的孝道,做到孝敬父母,尊长敬老。孝道文化所提倡和要求人们所做到孝敬父母,尊长敬老,不仅是我们人类固有的传统美德,而且还是一切动物生存的本能,羔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舔犊之情、乌鸦还知报恩,寻食喂养飞不动的老乌鸦,被列为孝乌。孝道文化除了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把它上升到道德的层面外,还延伸为尊重他人,忠于国家、办事诚信、邻里和睦、济世救人等范围。孝道文化在历代都受到尊重和弘扬,在当前加强文化建设,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更要大力传承孝道文化。

如何传承孝文化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承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77-01

“文化”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是人类的创造性成果,而不是人的本能活动的结果。文化的初始含义是与自然物、自然行为相对的人的创造物和创造行为。文化是人所具有真、善、美的一种素养。古文中“文”指交错有序的现象,如“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海曰明。(尚书舜典)”。古文中“化”指变异和转化的过程及结尾。“以文求化,因文而治”乃“文化”。刘向的〈说苑指武〉一书说“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说“说服、教育、谈判、外交等方式解决不了就要动刑惩罚。”“文化”简言之即“文治教化”,也是人类不断从蒙昧走向开化、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进步的过程,它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审美文化和符号文化等。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什么内涵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共同认可的不断更新的生活方式、民情习俗、知识系统、道德意识、思维特点、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人生态度的聚合体。它孕育于上古时期,兴盛于春秋战国,鼎盛汉唐,延续宋明清,衰退于1840年鸦片战争,终竭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度破坏于""。它主要以:典籍册卷、文物古迹、风俗习惯、口口相传四种方式留存下来。它具有三大基本特点:①具有强大的凝聚性。如“叶落归根”“眷念祖国”“怀念故乡”等思想人皆有之,而且很多集合团体也因此而萌生和发展。②具有严密的伦理性,在一定意义上可称为道德文化,如“以德为先”“以孝为先”“礼仪廉耻,忠孝仁爱。”(八德)等。③具有突出的人本性。如:“民贵社稷次之,轻之。”“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何为人文?文明以止,人文也。目标到达经天纬地照临四海,即为人文。素质教育借鉴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在教师素质、教材素质、教育管理者素质、教育思想理论等方面无处不含传统文化。中国的教育现实已经达到了普遍关注传统文化教育的趋势。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教材饱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此,语文教育不容忽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播洒传统文化的种子呢?我坚持要求学生在积累字、词、句、段、篇的基础上创作并整理自己的文化簿。并开展以下活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1.每周一字辩文化

我每周给学生示范辨析一个字,从辨析中融会传统文化。当然也要求学生每周自己积累一个字,并能够辨析。如:“孝”,会意,形声字。解:金文“孝”字,为子承老形。小篆之孝,从老的上半部分,从子,意谓子背着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谓孝。其义有:①善事父母之道曰孝。如《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②善事父母之人曰孝。如《汉书·武帝纪》“兴廉举孝”。③居丧曰孝。如守孝、在孝。④奉养、孝顺曰孝。如《礼记·祭义》"内则孝于亲"。⑤服父母与祖父母之丧的曰孝。如孝媳、孝孙。⑥能继先人之志也。如《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故古云:“孝乃天经地义”。《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因此,身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们每个人不可不知的。如果能将孝敬双亲的心,扩大到对所有的师长、宗亲;如果我们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努力、贡献,让父母宽慰,使他们一生的辛勤没有白费,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光耀门楣”,“孝行”至此就更加圆满。“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老少、富贵贫贱,是人人可行可做的。愿我们能牢记这些话。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切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至此追悔已迟。

2.课前故事说文化

我依据学生学号轮流值日,每节语文课前由值日生讲一个有意义的故事,之后发动对故事进行评论,在评论中引导学生说出故事中蕴涵的深刻的传统文化。如〈赵孝争死〉。

汉赵孝,字常平,与其弟礼相友爱。岁饥,贼据宜秋山,掠礼,将食之。孝奔贼所,曰,礼病且瘠,不堪食,我体肥,愿代之。礼不允,曰,我为将军所获,死亦命也,汝何辜。兄弟相抱大哭,贼被感动,并释之。事闻,诏分别迁授。

赵氏昆仲,以至性孝友,而化及盗贼。夫恶至杀人而食之贼,且当众贼饥饿亟亟待食之时,尚可令起慈心,则世间安有不能化之人。《大学》云「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不其然乎。

【译文】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3.每天一得记文化

我要求每位同学每天在日记本上记下自己的体会,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星期天跟同学到红军烈士陵园去爬山,越感觉自己运动得太少了,爬不了多久就累了。里面埋的大部分都是红军长征途中为国捐躯的烈士。我向他们致敬!”

如何传承孝文化篇3

何: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谌: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合:大家晚上好。

何:我是来自县教育局的节目主持人何联平

谌:我是孝昌电视台教育频道的主持人谌娜

何:这里是由中共孝昌县委、孝昌县人民政府主办,孝昌县委宣传部、县文体新局、县广电局承办的孝感市第九届孝文化节孝昌分会场开幕式暨孝昌县第二届道德模范颁奖晚会现场。

谌:这次活动,得到了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在家的县四大家领导也在百忙之中亲临我们的晚会现场。

何:下面请允许我介绍出席今晚颁奖晚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分别是:

(领导和嘉宾名单、职务另附)

谌: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本次活动是在全县奋力开展二次创业,努力建设全省山区经济强县和喜迎全省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第三次会议在孝昌召开的大好形势下举行的。

何:在县委、政府的领导和各乡镇、各部门、各行业的配合支持下,县文明委从敬业奉献、孝老爱亲、尊师重教、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五个方面评选出了10名道德模范。他们是:

谌:敬业奉献模范:张正曾正皓张望安

孝老爱亲模范:付国清祝思明

何:尊师重教模范:王怡华程智初

诚实守信模范:李利霞

见义勇为模范:万红兵付新洲

谌:他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生生的具体形象,是我县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涌现出的榜样。

何:大爱无言、大德无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五千年血脉相随的是真善美的道德之魂,是忠孝义的文明之花,引领着整个民族,走过愚昧、走过蛮荒,走进了现代文明。

谌:孝昌是闻名华夏的孝子之乡,孝,是我们孝昌特色道德的主线,我们欣喜的看到,在孝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孝的内涵不断发展延伸,已经成为了爱国、敬业、诚信、崇善等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

何:今天受到表彰的这10位模范,他们身上聚合了英勇、忠诚、信义、创新、敬业、坚强、关爱、忘我、无畏等足以让我们震撼与感动的道德元素。

谌:他们的心路历程及人生的展现,准确而真实地阐释着我们社会的道德本义,承载着我们社会的主流道德价值取向。

何:他们用行动矗立起道德楷模的精神丰碑,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道德楷模精神的时代光辉。请看大屏幕。

(播放道德模范事迹专题片)

何: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全县第二届道德模范表示衷心的祝贺!谌:和崇高的敬意!

何:有请第二届道德模范上台,在这里我沉痛的告诉大家,备受师生爱戴尊重的张正老师因病于11日不幸去世,他来不及享受获得殊荣的喜悦就英年早逝了,他的奖项,将由代为接受。

谌:请第一届道德模范上台为第二届道德模范颁发证书、奖金,大家欢迎第一届模范上台颁奖。

何:请学生代表上台为第二届道德模范献花

谌: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扬名荆楚的孝昌托举哥万红兵代表第二届道德模范发言。

何:现场采访万红兵

谌:有请市委宣传部领导讲话

何:有请县委书记刘建军讲话并宣布孝感市第九届孝文化节孝昌分会场开幕,大家掌声欢迎!

歌舞《天下孝为先》

何: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谌:敬老、爱老、助老蕴含着中华民族高尚的情操和传统美德,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何:请欣赏歌舞《天下孝为先》,演唱:张捷辉陈晨刘小琴李雪,伴舞:湖北今楚艺术团

歌伴舞《儿行千里》

何:慈母手中线,行行针针缀慈柔。

谌:游子身上衣,儿行千里母担忧。

何:三江四海五湖水,淌不完母亲对儿女的冷暖情长;

谌:三山四岭五岳松,抒不尽儿女对母亲的孝心敬意。请欣赏歌伴舞《儿行千里》

演唱:丁春涛,孝昌县戏剧歌舞协会

伴舞:孝昌县大地幼儿园

湖北大鼓《孝子二人传》

谌:大家都知道,我们孝昌是以孝命名,因孝闻名,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古有孝子孟宗苦竹生笋的故事广为流传;今有孝女刘青枝孝敬八老的感人事迹举国传颂。下面请欣赏由孝昌县鸣兴文化艺术团的王润清老先生给我们带来的湖北大鼓《孝子二人传》,掌声欢迎!

对唱:《孝昌农村大变样》

谌:何老师,你还记得贺知章有首名诗《回乡偶书》么?

何:记得啊,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谌:哦,记得蛮熟啊,现在我要改一改这首诗,

年初离家岁末回,乡音无改村容非,秀丽湾色若仙境,游子恍然不知归

何:贺知章的是写人的变化大,你这一改,就成了写家乡变化大了

谌:是啊,自从我县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广大农村的变化还真的十分巨大,不信,请看《孝昌农村大变样》

何:请欣赏由县委宣传部选送的对唱《孝昌农村大变样》演唱:周星黄小爽,伴舞:湖北今楚艺术团

音乐快板舞:《历史名人数孝感》

谌:孝感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历史悠久,名人辈出,请欣赏音乐快板舞:《历史名人数孝感》,表演:孝感工业学校

歌舞:《家和万事兴》

谌:家庭要和谐欢欣才能够万事兴旺

何:说的没错!夫妻同心、兄弟和睦、母慈子孝,也正应了那句老话

合:《家和万事兴》

何:请欣赏歌舞《家和万事兴》

演唱:张波

表演:孝感是舞之韵艺术团

楚剧表演唱:《仙女探亲游孝感》

何:自从七仙女下凡来到孝感后,孝感美丽如画的自然风景深深吸引了她,这不,她还邀请了她的几位仙女姐姐来游孝感呢!请欣赏由湖北今楚艺术团表演的楚剧表演唱:《仙女探亲游孝感》

葫芦丝独奏《月光下的凤尾竹》

何:当大爱充盈我们的生活,当大德溢满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像月光下的凤尾竹,轻柔而美丽,请欣赏:葫芦丝独奏:《月光下的凤尾竹》

葫芦丝演奏:刘彬

伴舞:谌娜、万四光等

选送单位:县委宣传部

舞蹈《祝福祖国》

何:神州大地花似锦

谌:祖国长空歌如潮

何: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里,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

合:繁荣昌盛

谌:请欣赏由孝昌县红歌艺术团选送的舞蹈《祝福祖国》

尾声

何:我们在孝昌大地高扬道德楷模的旗帜,就是期待新的一年有更多的感动发生,

谌:我们在澴水之滨立起创业典型的标杆,就是期待新的一年有更多的奇迹出现,

何:让我们常怀感恩之心,感恩上苍给了一个抒发激情的时代,

谌:让我们常念感恩之情,感谢社会给了人生一个五彩斑斓的舞台

何: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孝感市第九届孝文化节孝昌分会场开幕式暨孝昌县第二届道德模范颁奖晚会到此结束。

如何传承孝文化篇4

“孝敬”二字,顾名思义,就是孝顺和尊敬的意思。因为尊敬,才懂得了孝顺,如果不能够做到尊敬,又何谈孝顺呢?然而要做到“敬”,也并非容易之事。“敬”不只要尊敬老人,同时也要尊敬所有的年长于自己的人或者是为师者。就一个家庭而言,身为子女,首先就应该学会尊敬父母兄长,细节上就是不与长辈顶嘴、对长辈的教诲要牢记等等。另外就是在社会中的“敬”。这包括尊敬师长、尊敬上司、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敬。尊敬师长不用多说,和尊敬父母一般,师者如父,这是自然。而对上司就不一样了,这个“敬”要“敬”的恰当!过分那种尊敬就变成了谗媚,而尊敬不到位又会显得不懂礼仪,故而这个“敬”应把握住一个度,其中还必须要有正直!再说人与人之间的“敬”,这个“敬”最大的特点就“和气”,待人以和为贵,处世和心静气。做到了这些,那么“敬”字也就学习差不多了。接下来,就该说说“孝”了。

谈到“孝”,我们首先看看佛家对孝的定义。

我们都知道“羊有跪乳之德,乌鸦有反哺之恩”,孝顺父母长辈也是天经地义的。对此,佛家有三种论说。

其一:佛家认为孝顺父母首先是生活起居,行住坐卧。倘若能把父母照顾得很周全,三餐饮食照料无欠无缺,行动无拘无束,物质方面使父母觉得无忧无虑,这就算得上孝了。但精神方面却不然,为人子女每每不能让父母称心如意,譬如父母在家独守门庭、孤独、寂寞无聊、心生凄凉、恐惧不安,做子女的不知如何安慰或安顿才好;或当子女的三不五时以语言对父母有形无形的刺激讽刺,乃至尖酸刻薄的话伤及父母,这时候,虽然物质上给予父母充足不缺欠,已得到父母的欢心,但精神上父母依然未得到喜悦,所以只能称之为物质孝顺。

其二:对待父母能细腻周圆,态度能低声下气,顺从父母之意,在精神上能得到父母的满意,但是物质上当子女的实有困境,经济瓶颈,无能施与父母得享,虽已尽心尽力了,亦不能两全其美,这称之为精神孝顺。

其三:物质与精神都能让父母满心得享,无从挑缺,与父母相处,彼此打成一片,天伦之乐等齐,以人间而言,已达到最可贵、最福乐、最天伦、最幸福美满之境地,登上人间至极之孝顺,人天共尊共仰也,这个就称之为物质精神孝顺。

当我们能够达到物质精神孝顺时,在佛家的定义里,就算是真正的懂得了“孝”。观其三点,我们要做到也不是多么困难的事!

在道家的精典之作《道德经》里说“六亲不和,有孝慈”,一如“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为什么会六亲不和,为什么不和以后就有了孝慈,这是个问题。投胎转世,无非是业力牵引,什么业力,就是子女无端杵逆父母,剥削压榨自己的父母,如此等等。曾经看过的《八仙成道》里也讲到仙人转世修行,修成之后先度父母的。这样一来,可看出道教所说的孝道,就连仙家修行,都要先学会善待自己父母,报答其借胎成人之恩情。

孝道从周朝出现,一直到现在两三千年来都在发展变化,而且在每个朝代每个历史时期孝道都处于极高的地位。儒家的学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那么儒家又是如何看待孝的问题呢?

儒学思想中的“孝”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教育、稳定社会和民族凝聚等方面的功能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仍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儒家看来,孝首先是奉养,奉养是孝的第一要义。古人主张报答父母,一要“养”,二要“敬”。首先,给予父母物质上的关心,这点与佛家所言大同。孟子认为,不孝者有五种表现,其中三个方面都是指“不顾父母之养”。即“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这其中明确的指出了不养父母即为不孝。其次,只予以物质上的关心是不够的,还应带给父母精神上的慰藉,让父母精神上愉悦,这点亦与佛家大同。据《论语》里记载,孔子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犬马,皆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孔子看来,如果“孝”仅指养父母,那么犬马之类的牲畜也能够,这样一来父母与牲畜有什么区别呢?孟子也说过:“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因此,孔子认为真正的孝养应该达到敬养的层面。孝养双亲,要待之以诚,子女要从内心深处或诚心实意地去孝敬父母。孔子还要求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倡导孝敬父母要有敬爱之心、诚心诚意之心。以上所涉及的思想内涵在儒佛道中的定义都相同,但是孝的最高层次是什么呢?

“孝”做到最高层次时,它的要求就成了要注重自身修养,继承父母遗志,建功立业,为父母争光。在《孝经·开宗明义章》提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就告诉我们应努力学习,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责任意识,注重个人对家庭与社会的影响,不做忘恩负义、有失道德风化之事。懂得为自己和父母扬名,为社会奉献。如果人人都注重个人素质,那么才能有家庭与社会的和谐。这样自然而然也就把“孝”做到了最好。

如何传承孝文化篇5

孝,是人们心灵里盛开的鲜花。它比自然界的花朵更为永恒、持久地散发着清香。孝是一种博大。它包容世间万物:世界有多大,孝就有多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以孝亲为主题的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以孝亲为主题的演讲稿一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学会感恩,做孝顺儿女”。

世界上有一种宽容的爱,他的名字叫父爱。

世界上有一种琐碎的爱,她的名字叫母爱。

父母的关怀就像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父母的教诲就像-一盏灯,为我们照亮前程。

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母爱是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母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shuò]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蕴藏着亲人们对我们的爱,一句句动人的话语洋溢着父母对我们的情。

我们在无微不致的关怀中成长。父母为了我们失去的太多。父母为了我们付出的太多。但是我们对他们连了解都做不到,更不要说做了什么。

在家中,我们是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让父母为自己忙前忙后;是不是在不高兴时,对他们冷淡,甚至顶撞他们,使他们失落伤心;在学校里是不是对学习敷衍了事,不努力学习,学习不尽人意,是否违反校规校纪,让父母为此伤心担忧;是不是在社会中言谈不当,行为举止无法做到文雅礼貌而是父母受到非议,作为儿女的我们是不是该反思反思了。

我们已渐渐长大,父母因为我们操劳,慢慢的老去,此时不报更待何时。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今天,我们在这里,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那么,怎样才能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呢?感恩父母,绝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重要的是给他们精神上的安慰。这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体现在点滴小事中,在家中,多为父母分担家务,与父母聊聊天。在学校里,努力学习知识,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为父母增光添彩,这不就是感恩吗?

在社会中,我们举止端庄,言谈高雅,品德高尚,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不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赢得邻里们的一致好评,我们,为自己代言,也是为父母代言,这不更是感恩吗?感激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感激父母,给了我们最无私、最伟大的关爱。

孝敬父母并不是要求我们轰轰烈烈的去为他们做什么大事,而是要求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感恩伴我们进步。孝顺让我们成熟。

千言万语一句话:让我们学会感恩,做孝顺儿女吧。感谢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最爱我们的人------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以孝亲为主题的演讲稿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学们: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一个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多元文化体系。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中坚力量。

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如周代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当时提出的“三德”“三行”,成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春秋时期强化礼教,《左传》中有“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战国时期,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理论基础,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南宋的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道德规范。综上可见,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

“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又是和谐文化.中国特色文化,理应承继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孝道文化,社会文明的力量。孝,狭义上说就是善事父母;广义上说,就是孔子说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感恩,狭义上说就是感激父母,广义上说,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会,感激祖国,感激所有帮过自己的人。孝与感恩是以孝敬父母为基础的孝道文化中的基本元素。孝是感恩的前提与基础,是人内在的品质,感恩是孝的体现,是人外在的品行。孝与感恩是思想,是态度,是文化,是行为,是素养,是文明。

几千年前,孔子曾写出一部被誉为“使人高尚和圣洁”、“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千百年来被视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产生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力量,成为独特的中国孝道文化。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其内涵可以从如下五方面来理解:敬养父母。这是对双亲而言。敬养父母是人类的天性。孔子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意思是说,父母培养教育子女,子女奉养父母,这是人类一种天性。又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是孝敬父母的天性五种表现,只有这五方面全部做到,才称得上是能侍奉双亲的孝子,也才能算是真正体现了人的孝亲的圣洁本性。

战争年代,我们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个人,孝于某一个人,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就是最大的孝。把“不独亲其亲”、“老吾老”的传统美德,熔炼、提升为革命传统美德。在这种思想道德观念指导下,许多革命烈士通过尽“忠”去实现尽“孝”,积极投身革命,解放全中华的父老双亲,使其从根本上改善政治、经济地位,实践了“最大的孝”,体现了最大的忠。新中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列为儿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建立、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敬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将孝道文化精神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以报效祖国和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广大青少年应具备的广义的“孝与感恩”的崇高品德,是传统美德现代化的需要。

感恩教育,传承孝道文化。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名句。孝敬父母是子女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责任,是做人的修养与觉悟。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地开展感恩教育是对孝道文化最好的继承。

感恩是人类社会最朴实的情感表达,是社会道德和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提倡诵读《论语》、《孝经》、《礼记》、《弟子规》等传统经典,使人们特别是未成年人从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思想养分,懂得孝敬和感恩父母。最后,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传承孝道文化的正能量,真正把我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谢谢!

以孝亲为主题的演讲稿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古人云:“人孰能不老?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历来把“孝”字作为伦理道德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把孝敬父母、赡养老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贤能的人,只有一身倾注着孝与德,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孝道演讲稿。我作为当代的一名少先队员,理应把在家孝敬父母、关心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关爱同学;在外提高自身人格,弘扬美德作为我的行为之准则,只有让孝德在心中扎根,才能使孝德伴我行。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是如何做的呢?

在学校,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多次取得优秀的成绩,处处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连续四年每学期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学习上,我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发言,家庭作业认真完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一直担任数学课代表的我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不仅有特色地管理着班级,而且能及时、耐心地帮助班上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提高学习成绩。记得那是四年级的下学期,班上一位好友对数学不感兴趣,家庭作业有时不能按时完成。针对这位同学的现状,我主动与这位同学交谈,共同探讨如何学好数学的方法,多次利用双休日时间到他家帮他复习功课,解决数学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位同学的数学成绩提高很快。

我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孝道演讲稿。曾经我在作文中写过《我是妈妈的好帮手》、《等》、《自立》等文章,在日记里也记录到自己所发生的事情:如在车上给老人让座、拾金不昧、维护班集体、与破坏绿化环境的人作斗争、遵守交通规则的心得体会。在学校,我尊敬师长,彬彬有礼,是一个受到老师和同学一致称赞的“开心天使”。

在家里,我孝敬父母,关爱长辈,常常帮父母做及所能及的家务事,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

记得在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的妈妈常因上夜班或下乡工作,没有很多时间照顾我,从小养成独立生活能力的我,主动帮助妈妈承担了一些家务事,如洗碗、做卫生、整理衣物等等。我的奶奶生前因骨盆粉碎性骨折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乖巧懂事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帮助妈妈细心照料奶奶,放学回家跟奶奶端茶喂饭、倒屎倒尿。有一次,我和妈妈在帮奶奶洗澡时,我亲切地对妈妈说:“妈妈,等你老了的时候,我也会和我的媳妇帮你洗澡。”看到妈妈灿烂的笑容,我也自我陶醉。

在生活上,我从不挑食、不吃零食,家里有好吃的东西,我都要让父母先偿偿。穿着不注重名牌,只讲究整洁。记得有一次,我的祙子破了一个洞,放学回家后,我自己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祙子补好,妈妈看到我的举动感动得热泪盈眶,直夸我是一个勤俭节约的好孩子。

讲孝德是做人之本,讲孝德是爱的传承,讲孝德是对父母、老师、社会的回报。同学们,快快行动起来吧!从“孝”字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在“尽孝”,“尽爱”的人生目标中,为建设和谐而美好的家园努力奋斗吧!

以孝亲为主题的演讲稿四

尊敬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我们悠远文化的传承之中,“孝”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孝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也是我们从出生至生命尽头最为重要的一种思想和行为。不管我们处于怎样的一个年纪里,我们的心里永远都会存在这样的一种“孝”,还有这样的一种“敬”。这两样东西,成就了我们独特的`文明,也让我们的人文气息更加浓重,为我们的思想建立起一座城堡,以巩固我们在漫长岁月之中的成长。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我生活在一个非常温暖的大家庭之内。爷爷奶奶有四个孩子,而我爸则是最小的那一个。他们四兄弟一直都非常的和睦,所以自从我们小孩子出生起,我就记得我们是一直住在一起的。大家想一想,这么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许多时候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摩擦,但是我们之间从未有过争吵。因为在我们的平辈之中,懂得互相尊重,面对长辈则是敬重。爷爷奶奶从小教育我们要知恩,懂得感恩。大人们从未说过一句“孝顺”,而“孝顺”这两个字则变成了一种思想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和心中。

孝顺可以从我们的生活环境以及言语行为中得以传播,即使我没有常常听到这一个词,但是我仍能有这样的一种思想,而这就是行为的力量。而我就是被这样的家庭环境以及行为所影响,让我变成了一个非常重孝,敬长的人。我也相信在座很多的同学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们从未提及过“孝”,却一直能够铭记孝,这是我们本身的一种能力,也是我们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不管是在我们的家庭之中,还是在学校里,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意识。亲人给了我们美好的生活,而这一份孝心则是我们各自的一种驱动,也是我们学会感恩的根源。于此之外,在学校里我们也应该知道尊师敬长,老师是为我们传授知识的那一个人,是为我们默默奉献的那一盏烛火,我们怎能不去尊重和敬爱呢?所以同学们,“孝亲”是我们本身的一种责任和义务,“敬长”则是我们成长路程之中应该具备的一种思维和精神。这都是能够让我们受益终生的事情。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大的成就,而是懂得在生活之中去做一个三观端正、品行兼优的人。从此,就让我们一同“孝亲敬长”吧!

以孝亲为主题的演讲稿五

孝不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文化。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孝文化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维护家庭和谐、增进民族团结、稳定社会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老了,老了,人老了;年轻,年轻,还有年轻人。”一位慈爱的母亲手中的线,为她任性的儿子的身体做衣服。“但有多少爱有寸长的草,报三春晖。”"冷酷不一定是英雄,小早川怜子怎么能不是丈夫呢?"。这些名言是教我们孝顺老人,尊敬亲人,从小孝顺父母,爱护亲人。我们几乎是在这些名言的背后长大的。小时候一定要想:长大了一定要对父母亲人好,但是现在社会上有些人的行为很可怕。不久前,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悲伤恐怖的消息:一位母亲亲手把儿子养大,儿子长大后,她觉得母亲碍事,就把母亲赶出了家门。不管刮风下雨,老母亲只能一个人住在街上乞讨为生。看完之后很生气:怎么会这样?有这样的儿子总比没有好,简直突破了做人的底线。这个人的行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中华民族向来以孝著称!

当然,世界上不缺有孝心的人。看完下面这个故事,你可能会欣慰很多。

孙彭梅,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千千感动了成千上万的山东人,仅仅是因为她的孝心。她刚嫁给丈夫时,他经常生病,无法照顾自己。婆婆年纪大了。从此,家里所有的'负担都落在她一个人身上。每次她完成农活,她都很快回家。她知道年迈的婆婆会很担心。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无怨无悔地照顾年迈的婆婆和生病的丈夫,撑起一个风雨无阻的家。现在,她照顾婆婆很好,丈夫的病情也有所好转。接受记者采访时,她的脸上充满了美丽的微笑。谁能不被这笑容和这孝顺感动?

孝顺老人,爱老人,要代代相传,美与爱,要代代相传。在正常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尽力为父母做一些事情:比如,帮他们多做家务,打他们的背,揉他们的肩膀,不要让他们担心……这是每个孩子应该做的。

如何传承孝文化篇6

论文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而孝却是五千年文明的精神核心和根源,若中华文明没有孝,那称不上文明。中国孝文化之根本就是子女那自然流露出的由衷的对父母的“爱敬之心”,是所有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的保证,是为人德之根本,“百善孝为先”这是一句流传了千年的做人标语。但是,在当今这个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里,孝道早已被人忘之脑后,人们为了金钱利益和权欲而麻木不仁,我们大学生是民族之希望,国家之栋梁,我们应该将这种绵延了几千年的精神文化传承下去,推己及人,让人人行孝之道,让每个人学会感动,学会例行孝道,学会孝道重生。

泱泱华夏,历史悠久,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孝”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精神根源。中国传统文化若是缺少了孝,那么就称不得中国文化,更称不得中国文明。所以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称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梁漱溟先生也说,如果不认识中国人的孝文化,那么便永远也不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孝道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根源,更是整个世界,乃至全人类的精神支柱,是他们进步的原动力,为了让绵延了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中国人的孝文化走进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的世界更加和谐美好,我们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百善孝为先”的教育活动,对中国孝道进行探究和思考。

一、何为孝,中国“孝”的真正涵义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人类由此在地球上繁衍开来,于是孝道便产生了。www.133229.com【中国的孝道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最初的意义是指尊敬祖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延续生命。最早的汉字“孝”则出现在距今约3千余年前的殷商时代,不过当时“孝”字仅见于卜辞一处,用于地名。商代金文中有一例用于人名,在博物馆的青铜器上刻着“孝”的象形图形,古文字学家解释为“孝”的篆体,因为人老了,弯腰弓背,手柱拐杖,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根据现有资料,较早的见于《尚书·酒诰》篇,其中有言日:“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意思是说,人们于农事完毕之后,赶着车出外做些生意,用以孝敬奉养自己的父母。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孝的。孝①古代的道德规范。儒家指养亲、尊;②指居丧;如:守孝;戴孝;孝服。在《现代汉语字典》中孝的涵义:①祭,祭祀;②孝顺,善事父母;③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④居丧;⑤指孝服、丧服。《孝经》中载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用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在《围炉夜话》中:“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气所钟,鬼神也为之呵护。孝乃是天地之正气的凝结,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引用)

二、为什么要行孝道,为什么在大学生中开展孝文化教育

孝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神根源,中华民族绵延的几千年的文化精髓,两千多年前的万圣之师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对于所有人民的教化都应从孝道开始。“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意思是说,仁是众德之根源,而孝又是众德之根本。他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强调天地间万事万物人是最宝贵的,而人的行为中没有比行孝更重要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行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我们作为一个人,作为人之子女所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精神品质,不孝之人罪大恶极,人人得而唾之,无论是天子将相还是布衣百姓,都要行孝道,孝无国界,无种族,无等级之分,人人得而行之。

《诗经·蓼莪》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父母生我养我育我,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育成人,在把我们送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他们那是用自己的青春来换取子女的成长成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无微不至的疼爱自己的子女,为了我们无怨无悔的付出,“欲报之德,吴天罔极”,为人之子女,我们必须懂得孝道,必须学会感恩,回报我们的父母。

三、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行孝

《大学》中说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孝道是我们每一个人修身的第一步,我们只有学会了如何行孝,才能齐家,只有拥有孝心才能治国,接而才能平定天下。

1、行孝于父母

(1)珍爱自己。《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为人子女,我们没有权利去糟蹋自己的身体,没有权利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我们唯有珍惜生命,修养身心,建功立业,把有限的生命作出无限的贡献,取得无限的成功,赢得生前身后名,让我们的父母收获慰藉和荣耀,这才是孝的最终归宿。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虽身在他乡,不能侍奉父母于左右,但是我们照顾好自己也是在行孝道,珍爱自己,在学校好好的学习知识,为以后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善待关心父母。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告诉我们,如果为人子女仅仅在于养活父母,那么与养活狗马无区别,所以孔子说:“意者身不敬!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日:农与缪与,不女聊。”孝敬父母不仅要态度恭敬,还要和颜悦色,并不仅仅供其吃穿,父母需要的不单单是物质,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慰,作为真的孝子,我们必须做到“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我们怀着梦想与父母的希望外出求学,我们应该常回家看看,不要因为学习忙就忘记孝,要经常发发短信慰问关心一下我们的父母,因为父母真正所需要的是他们那远方的子女最切实的精神上的关爱。

(3)为父母解忧。《诗经·蓼莪》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父母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又该那什么回报我们的父母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苦儿未见,儿苦母不安,我们已经是大学生,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应该学会感恩,应该学会帮父母解忧。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我们的父母的那颗心永远为我们牵挂,所以我们要谨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要让我们的父母为我们牵挂操劳。爱子心无价,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无论我们在学校或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委屈,我们带给父母的只能是快乐和幸福,因为那些苦和委屈只会让父母更加痛苦,更加难过。

(4)跨越代沟,了解帮助父母。近些年来,“代沟”一词常用来形容子女与父母之间的隔阂,为人子女应该越过这些所谓的“代沟”,走进父母的内心深处,去感知父母,去想父母之所想。“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为人子女,知道自己父母生辰是最起码的,而我们的大学生又有多少人真正的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的呢?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因为父母长寿而高兴,但是更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间,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不但要了解父母,我们更要帮助我们的父母,我们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2.行孝于天下

《大学》中说:“爱人者,人必爱之;敬人者,人必敬之”。孔子也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爱者,不敢慢于人。一个人倘若真的爱自己的父母,那么他也会爱天下人的父母。“故不亲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享,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反之,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话,他还能爱谁?何以平天下?我们唯有怀抱一颗博爱之心,去爱天下人,行孝道于天下,才能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我们要不独人之亲为亲,博爱天下,然后用我们的博爱和孝道去感召身边的所有人,让每个人心中充满爱和孝,让我们的大学充满爱和孝。一家仁,一国兴仁,我们相信,一人行孝,满国行孝,世界行孝。

四、“百善孝为先”思想给我们的反思和启示

1.端正心态,调整思想,重拾孝道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孝文化已经在我们中国绵延了几千年,它集天地之正气和精华于一身,让我们所有的生灵感到幸福快乐。当今社会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在金钱和权欲的种种诱惑下,人们利欲熏心,人们之间的关系逐渐金钱化利益化,人们的那颗心已经麻木,已经不懂得感恩和行孝。我们中国和许多西方国家一样,都在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威胁,明天的老人可能拥有万千财富,但是他们内心深处却是寂寞的,因为他们缺少了子女的爱。未来的世界是我们的,我们的使命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要端正心态,调整思想,重拾孝道,推己及人,感召身边所有人。

2.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孩子刚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父母就是染料。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古时候,家长在孩子幼年就让他们学习《孝经》,学会例行孝道,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也是最重要的学校,我们想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我们就染什么颜色。我们必须想到这些,因为当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我们也想自己的孩子能够孝敬自己,所以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3.倡导教育革新,将孝道贯穿于每一个学习阶段

在封建社会中,《孝经》是每位读书人所必读的书,是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必需的第一步。然而再看看我们现在的读书人,我们的读书人有多少人知道《孝经》,有多少人看过《孝经》,又有多少人能够背诵《孝经》。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我们不能遗忘,我们必须例行教育革新,将中华孝文化贯穿于每个学习阶段,不但启蒙学要学,我们大学生也要学,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科技知识,还要学中国孝文化。

4.呼吁社会践行孝道,宣传孝文化

如果我们众人例行孝道,那么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世界都将会行孝道,那么我们的世界就真的和谐了。所以我们应该呼吁社会践行孝道,宣传孝文化知识,对那些不孝之人进行曝光、谴责和鞭挞,让孝文化走进千万寻常百姓家,让全世界都流淌着孝的气息,让所有有生命的生灵都学会例行孝到,让他们收获慰藉,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幸福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所以不必羡慕别人怎样,我们要的是倾毕生精力回报我们的父母,因为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作为大学生,我们更要率先垂范,例行孝道,学习中国孝文化,做一个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我们要用我们的双手托起孝道的文化天空,践行孝道,将孝道发扬光大。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证明自己,去孝敬我们的父母,我们要时时刻刻谨记自己的责任,我们要牢记我们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来自我们的父母,饮水思源,我们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尽一个为人子女应做的事情,让我们的父母收获慰藉。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辞海编辑为运会编纂.辞海(1999年普及本中册)[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字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字典(第5版)[k].陕西: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

[4]禾火.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孝经(注音版)[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9.

[5]王永彬.围炉夜话[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9.

[6]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11.

[7]孔子.论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9.

[8]李一冉.大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1.

[9]任义.关于孔子孝道思想初探[j].易起论文网,2010.25.

如何传承孝文化篇7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孝亲意识民族凝聚力

孝道伦理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孝文化在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协调人际关系上,曾经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进入近代以后,由于社会变迁,制度的转换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中西文化交融日益强化,人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孝观念日趋淡薄。伴随着孝道伦理观念的缺失,必然出现家庭关系紧张、道德失范、社会秩序失衡的不良局面。

孝文化的形成和历史嬗变

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说文解字》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①中国人的孝道观念产生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产生于商代,也有人认为形成于西周时期。西周灭商以后,周公摄政,制礼作乐,建立宗法制度,孝意识被纳入到宗法制度之中,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宗法制度的本质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统治阶级的各种利益和特权,实质上是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上的等级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孝开始从家庭向社会和国家转化。孝的内容也由单纯的善事父母扩展到敬奉祖先,祭祀先祖,孝从家庭伦理扩大到宗族伦理。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传统孝道随着宗法制度破坏而出现动摇,个体家庭经济进一步发展,养亲问题逐渐突出。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始对传统孝文化进行新的改造。孔子在西周孝亲意识的基础上将孝和仁、孝和悌相结合,提出孝亲不仅要做到养亲,更重要的是敬亲和爱亲。曾子则“移孝为忠”,将孝扩大到政治领域。这样,经过儒家的改造,孝文化开始涉及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中华民族的意识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

将孝道思想首先伦理化并将其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是《孝经》,《孝经》对孔、曾、孟等人的孝道思想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和阐述,并对孝道的内容进行了广泛化,使之政治化。不仅将孝道之义推广至社会,以解决国家政治的君臣关系,还一举把孝道推上了以孝治天下的极致地位。从汉代开始,实行以孝治天下,这一基本精神为以后历代王朝所继承,孝道开始转化为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汉朝确立的行孝的具体规范也加于纲常化并为后世的人们所遵循。唐宋以后,经过理学家们的宣传改造,由此走上极端化和绝对化的道路,最终成为封建统治者欺骗、愚弄人民的工具,成为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复合体。

纵观孝之历史演变过程,可以看出,由于受生产方式和宗法制度的影响,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孝亲情结,这种发自本能的孝亲意识经过历代思想家的理论升华和统治阶级的推广扩大,使孝文化由家庭伦理转变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

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传统孝文化在中国延绵多年,经过历代文人的改造和统治者的推崇,使之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最高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虽然由于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而倍受思想家的批判,但其中的合理内核至今仍然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精神。因此,在当代社会,批判地继承传统孝文化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传统孝文化,培养了我们民族的凝聚力,是形成爱国主义的情感基础。孝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犹若血液一般浸透了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正因为如此,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族入侵、民族危机之时,中华民族都能够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抵御外侮。抗战时期,中华儿女无论是海外华侨,还是港澳同胞,都积极的捐款捐物,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怀着满腔热血,回国奔赴抗战前线,杀敌报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侨居世界各地的华裔,有的已经在异国他乡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但仍然不远万里,回归祖国寻根祭祖、投资建设,以寄托他们的孝思之情。这种由敬祖孝亲的情感而衍生的邦国之恋、乡土之思,形成中华民族亲和力与向心力,将全球华人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国家的富强而共同奋斗。因此,在当前大力弘扬传统孝文化中承志立身、报效祖国等合理思想,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强化经济发展后劲。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执政兴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亲情是联系社会的纽带,如果每个家庭都和谐相处,就为整个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孝道自古至今都是调节家庭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良药。今天,虽然家庭结构和家庭模式都发生了变化,但孝道伦理在家庭和谐中的价值仍然存在,如果人人都能孝敬自己的父母,家庭就会和谐、幸福,家庭成员的身心就会得到调整,就能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社会活动中。如果把和谐幸福的家庭人际关系推展到整个社会,无疑就会成为和谐社会目标得以实现的内在动力,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进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后劲。

培养个人道德情感,构建新型社会道德体系。与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相对应,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其中,家庭道德在整个社会道德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枢纽和起点。而孝又是家庭道德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孝道伦理的核心是养亲、尊亲和慈老爱幼,要求做儿女的要赡养、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使老人们颐养天年,这是做儿女的必须承担的义务,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体现。而家庭道德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又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辅相成的。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责任,爱父母才会爱他人、爱社会和爱国家。一个人对家庭有责任感,才会对国家社会尽职尽责。

传统孝文化不仅在历史上具有维持家庭、社会稳定的功能,而且对今天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构建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关键是要找到道德教育的起点,把道德教育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而孝文化所强调的对父母的爱心、感恩之心,就是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开端,是道德教育的根基所在。人世间诸多美德,都是以孝为基础衍生出来的。提倡孝文化教育,由孝敬父母、爱护子女开始,然后推广到全社会的尊老爱幼,由爱自已的父母推及到爱天下人的父母,循序渐进,进而爱祖国、爱人民。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扩充到职业生活、社会生活领域就转化为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提高人文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传统孝文化倡导的尊敬父母、家庭和睦、尊长爱幼、扶危济困、忠于国家等优秀道德品质,已经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之中,使之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支柱。因此,继承中国传统孝道精华,建立社会主义新型孝文化,不仅可以有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道德意识,有助于克服当前日益泛滥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潮;有助于形成现代和谐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助于激发人们对生活、工作的热情,使人们在社会中的价值取向朝积极的方面发展。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于促进以德治国和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将有着积极意义。

倡导尊老养老,培养人本意识。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解决日益扩大的老龄化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社会养老是未来养老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政府也正着力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养老机制。但是,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老龄人口众多,社会养老基础薄弱,这就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养老的基本模式。而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道德基础就是中国孝文化。在孝文化背景下,父母重视对子女的养育,子女成人后,从物质上赡养父母,在情感上爱敬父母,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都用法律和伦理形式固定下来,从而达到满足家庭成员生活各个方面需要的目的。继承和发扬传统孝文化,让更多的老人在家庭中享受天伦之乐,这不仅能够减轻社会的养老压力,保持社会稳定,而且对于人性的教育与陶冶,人们的真情良知的回归,培养人本意识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合理挖掘孝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念,使孝道重新回归家庭伦理规范,把孝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融入和谐社会中,这些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增强个人孝亲的意识,规范现代社会家庭伦理,树立尊老敬贤的时代新风,以及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都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者为曲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09年度曲靖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和谐社会背景下中国传统孝文化研究》,批准文号为:2009ZD001)

如何传承孝文化篇8

[论文摘要]作者通过对869个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居住地、不同家庭类型的人进行调查,并分析调查资料,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孝道还能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对传统孝道文化应该批判性地继承,提倡孝道应当从宣传教育入手。

中共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家庭美德确定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三大基本领域之一,可见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性。在家庭美德建设中,有个如何看待孝道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孝道曾经是调节家庭关系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孝道是否还有生命力,是否还可以用来调节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家庭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基本的态度:一种是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孝道是封建主义的东西,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条件下家庭关系的需要,应该全盘否定;另一种是统统继承的态度,认为孝道全都是精华,或者认为,即使有糟粕也应该兼收并蓄,全盘接受下来;还有一种态度就是既不全盘接受,也不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加以继承。“五四”运动以来,虽然也有人主张对孝道要兼收并蓄、全盘继承,但在反封建的大潮流的冲击下,孝道被看作是一种封建遗毒而遭到了猛烈的批判,特别是在“左”的思潮泛滥的时期,孝道更是被全盘否定。在那个时期,讲孝道就会被视为是封建主义思想而遭到批判,而批判所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使得一些人孝道观念淡薄,不尊重老年人、不瞻养老年人、甚至虐待老年人的行为时有发生,家庭关系受到了破坏。粉碎“”之后,我们党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影响,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在抓精神文明建设时,非常重视发挥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以便古为今用。孝道作为一种家庭美德,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批判地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在公民道德建设,特别是家庭美德的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于是,孝道又开始被提出,孝行又开始被倡导,孝子又开始被表扬。但是,孝道毕竟被批判了几十年,使得它在人们的观念中淡薄了。现在重提孝道,人们究竟是如何看这个问题的?为了搞清这个问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共青团四川省委共同组织了“中华孝道文化研究课题组”,专门组织了一次调查,以便较全面地了解四川城乡居民孝道观念的情况。

此次调查对象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居住地、不同家庭类型的人,目的是尽量使调查的结果有代表性。下面是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此次调杏的人数共有869人,从性别来分,男性占53.36%、女性占46.64%;从年龄来分,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82岁;从居住地来分,居住在农村的占39.7%、集镇的占14.38%、城市的占45.91%;从文化程度来分,文盲占1.38%、小学占9.91%、初中占28.92%、高中占27.42%、大专及以上占32.37%;从职业状况来分,务农的占26.17%、打工者占15.77%、个体工商业者占8.88%、私营企业主占1.87%、公务员占12.73%、科教文卫工作者占8.88%、企业职工占18.22%、在校生占5.14%、离退休者占2.34%;从家庭的人口规模来分,只有1人的占2.12%、2人的占12.62%、3人的占47.88%、4人的18.99%、5人的占14.15%、6人及以上的占4.03%;从家庭的代数来看,只有一代的占8.77%、两代的占46.48%、三代的占39.22%、四代及以上的占5.54%;从家庭的类型来看,单身家庭占7.68%、夫妻两人家庭占15.60%、夫妻及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占39.23%、夫妻一方与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占2.68%、父母(或其中一方)与已婚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占20.61%、父母与两对已婚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占1.16%、其他类型的家庭占4.89%。可以看出,调查对象包括了不同背景的人,这有利于全面了解人们对孝道的看法。

下面是此次调查中调查对象对孝道的认识和看法的资料:

l、关于对孝道的知晓度问题

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孝道长期遭到批判,讲孝道就会被认为是搞封建主义,所以,很长时间里人们不能讲孝道,不敢讲孝道,孝道这个词在人们的语言中几乎消失了,更不用说对孝道含义的理解了。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孝道又得到倡导。但是,由于禁锢太久,有的人可能还没有听说过这个词。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词呢?根据这次调查,回答听说过孝道这个词的有811人,占回答者的96.78%;回答没有听说过的有27人,占回答者的3.22%。说明经过这些年的提倡,孝道的知晓度还是比较高的。

2、关于对孝道含义的理解问题

什么是孝?不同的时代对孝有不同的理解。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他把孝分为三个层次,最基本的一个层次就是在物质上奉养父母,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再往上的一个层次就是要为父母争光、争气,不使他们因为自己的言行而受羞辱;孝的最高层次,就是对父母要尊敬。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孟子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把传宗接代看成是孝的最重要的内容;厚葬也是儒家所提倡的孝的内容,孔孟都主张“三年之丧”;顺从也是传统孝道所强调的内容,有所谓“天下元不是的父母”和“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说法;悦亲也被认为是传统孝道的重要内容,《二十四孝》所说的老莱子穿五彩衣,学小儿游戏以取悦父母的故事,讲的就是悦亲的事。古人所说的孝,有精华也有糟粕。那么现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孝呢?此次调查要求被调查者根据他对孝的含义的理解,并依据重要程度进行三次选择,其结果如下:

孝的含义

首要的选择(%)

其次的选择(%)

再次的选择(%)

善于奉养父母

71.63

5.71

7.70

尊敬父母

11.58

73.96

8.20

顺从父母

o.95

4.18

10.49

使父母愉快

15.60

14.90

69.69

传宗接代

o.24

0.84

1.64

厚葬父母

0.00

0.42

2.30

可以看出,在对孝的理解的首要选择中,孝就是善于奉养父母,占第一位,达七成多,说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把物质上对父母的奉养,看成是最重要的孝行,是孝的最基本的含义。而在对孝的其次的理解中,尊敬父母被排在了第一位,占到被调查对象的73.96%,说明大多数被调查者把尊敬父母看成是孝的重要内容。物质上的供养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对父母不尊敬,给父母脸色看,甚至对父母训斥、打骂,即使供给父母的是锦衣美食,也不能叫做孝。因为这样的供养就如同嗟来之食,只会使父母在精神上受折磨。所以,物质上供养只是孝的起码的要求,孝还必须包括对父母的尊敬。孔子就特别强调“敬”在孝道中的地位,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供养父母和喂养犬马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敬”。只有尊敬父母,才能称为孝。从这次调查的资料来看,多数被调查者对此是认同的。在对孝的含义理解的再次选择中,使父母愉快占了第一位,所占比例也接近七成(69.67%)。快乐是一种精神状态,要使父母快乐,关键是不要让他们受气、生气。为此,不仅要注意满足他们物质生活上的需要,而且要注意满足他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特别是对亲情的需要。老年人最怕孤独,特别重视亲情,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以享受天伦之乐。但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子女们忙于工作、学习、应酬,往往容易忽视对父母的看望问候,使父母因为得不到亲情的满足而心情苦闷。因此,如何使父母愉快,已成为现代社会条件下孝行所应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次调查中,69.67%的被调查者认为使父母快乐是孝的一个重要内容,说明这个问题已受到人们的重视。

可以看出,在对孝的理解上,经济供养、尊敬父母、使父母快乐这三种含义被调查者选择得最多,所占比例都分别接近或超过了七成,而对顺从父母、传宗接代和厚葬的选择比例则都比较小。对孝的这种理解,是和我国社会所倡导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精神相符合的。建国后,我国虽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再提孝道,但赡养父母作为子女的一种义务责任,是被写进了法律的,尊老爱老也被作为公民的一种基本道德而得到提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健全,对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老年人,在思想上应该是比较明确的。而传宗接代、顺从、厚葬这些内容,多年来一直是被作为孝道的糟粕而被批判的,被调查者选择得少,也在情理之中。

3、关于现代社会是否有必须再提倡孝道的问题

孝道是2000年前就提出来的,并曾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现代社会,无论是社会制度、家庭结构,还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孝道还有没有价值,还能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还有没有必要提倡?这次调查中,认为有必要的占到了被调查者的98.2%,认为没有必要的只占1.8%。认为现代社会中有必要提倡孝道的理由如下:

必要的理由

首选理由(%)

次选理由(%)

复选理由(%)

父母之恩的回报

71.78

2.34

2.90

社会的基本道德

24.09

71.34

1.37

为解决养老问题

1.58

20.1l

41.07

纯化社会风气

2.43

6.20

53.44

其他

0.12

0.0

1.22

对提倡孝道的理由的选择,本次调查也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认为理由的重要性而依次选择三次。可以看出,在首选理由中,选择孝是为了回报父母之恩的占71.78%。父母给了子女生命,把他们养育成人,尽了抚养之责;当父母年老体衰之时,子女也应尽赡养之责,以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孝,正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是做子女的应尽的最基本的义务和责任。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把报父母之恩作为提倡孝的首选理由,表明人们对感恩的重视,做子女的如果不赡养父母,不尽孝道,那就是忘恩负义。而提倡孝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醒和告诫做子女的,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要通过养亲、敬亲和悦亲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在提倡孝道的次选理由中,选择孝是社会的基本道德的占71.34%。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被认为是最基本的道德,是各项道德的基础。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不敬、不养,他怎么会去爱人民、爱祖国?所以,要加强道德建设,搞好家庭美德很重要。而家庭美德中,孝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其健康状况关系到整个社会机体的健康。提倡孝道,有助于家庭美德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进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超过七成的人把孝是社会的基本道德作为提倡孝的理由而加以选择,表明人们对孝在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的认可。在提倡孝道的第三位理由中,选择纯化社会风气的占53.44%。通过提倡孝道来纯化社会风气,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对老年父母不爱、不敬、不养的现象,有的甚至对老年父母打骂、虐待、遗弃。这种现象败坏了社会风气,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提倡孝道孝行,可以利用孝这种道德来规范和约束子女的行为,减少和克服社会上存在的不孝现象,有助于纯化社会风气。

至于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必要再提倡孝道的被调查者,其选择的理由如下:

不必提倡的理由

主要理由

次要理由

复次理由

封建社会的产物

31.29

2.9l

2.53

扼杀独立意识

14.97

22.33

5.06

导致家长专制

25.17

23.30

18.99

不利计划生育

王4.29

33.98

17.72

厚葬劳民伤财

4.08

15.53

54.43

其他

lo.20

1.94

1.27

主要理由中,选择‘‘孝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它与现代社会难以相容”的占31.29%,在主要理由中占第一位。过去把孝和封建主义完全等同了起来,认为孝都是糟粕,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而没有看到,孝也有其合理的可以继承和发扬的精华部分。受这种观点的影响,认为现代社会不应该再来提倡孝道。在次要理由中,被选择得最多的一种理由是“孝道宣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利于计划生育的推行”,所占比例为33.98%。重视传宗接代,鼓励多生孩子,特别是多生男孩,曾是孝道所宣扬的重要内容。它确实与计划生育有矛盾,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人们因此而担心提倡孝道会影响计划生育,所以不主张提倡。在复次理由中,选择“厚葬劳民伤财”的最多,占到54.43%。传统孝道对“事死’’很重视,主张父母去世后要“厚葬久丧”,坟墓要修得豪华,葬礼要气派,守丧的时间要长,这样才叫做孝。但这样做,不但会占用大量土地,还会浪费大量钱财,耽误太多的时间。现在正在推行殡葬改革,人们担心提倡孝道会助长厚葬之风,不利于移风易俗,所以不主张提倡。从不主张提倡孝道者所选择的理由可以看出,他们主要是抓住了孝的负面的东西,担心它会给现代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不主张提倡。

4、关于应继承孝道的哪些内容的问题

如果现代社会有必要提倡孝道,那么对于传统孝道应该如何继承呢?应继承哪些东西呢?根据这次调查,认为应该将传统孝道的全部内容都继承下来的占30.50%,认为应批判地有选择地继承的占69.38%。可以看出,有兰分之二的被调查者主张有选择地继承,在被调查者中占了多数。关于应该选择孝道的哪些具体内容加以继承,有26.92%的人选择“应尽心尽力地供养父母,使他们晚年吃穿不愁”;有66.54%的人选择“应尊重、关心和照料父母,使他们精神愉快”;有l·89%的人选择“不打架斗殴,不作奸犯科,不使父母因自己而蒙羞”;有2.89%的人选择了“努力取得好的业绩,为父母争光,以光宗耀祖”;有0.88%的人选择了“应多生儿子,使家族香火得以传延”;有0·25%的人选择了“顺从父母,父母的任何意见都不加反对”;有o.25%的人选择了“父母去世,要厚葬”;有0.38%的人选择了“要及时祭祀去世的父母和祖先”。可以看出,选择“应尊重、关心和照料父母,使他们精神愉快”所占的比例最大,接近了七成。表明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孝道中有关敬亲的内容是最值得继承的,是孝的精华之所在。

现代社会变化使家庭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父权衰落,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提倡敬亲,要求作子女的应尊重父母、孝敬父母,显得很有必要。所以,多数人把敬亲作为最需要继承的孝的内容。“应尽心尽力地供养父母,使他们晚年吃穿不愁”被排在第二位,占26.92%,差不多占到了被调查者的三成。表明被调查者对孝道中的养亲的内容也是持肯定态度的。养亲主要是指经济上的供养。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老年人的供养主要由社会承担,“养亲”似乎不再是个问题。但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有限,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家庭供养还是养老的主要形式,因此,“养亲”的问题还是一个重要问题。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孝现象,不少都和不愿赡养老人有关。因此,把“养亲”作为应该继承的孝的基本内容,也是很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的。

可以看出,对于孝道内容的取舍,多数选人取了“敬亲”和“养亲”,两者相加,其比例高达93.46%,说明绝大多数人认为“敬亲”和“养亲”是孝道的精华,可以而且应该继承。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应该继承孝道中另外的一些内容,比如“传宗接代”、“厚葬久丧”等,虽然所占比例很小,但说明孝道中的一些糟粕的影响仍还存在。

5、关于子女与父母关系状况的问题

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处理子女与父母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所以,要了解子女孝不孝,就要看一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状况。为此,本调查设计了两组问题,一是子女分家后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包括分家后如何供养父母、照料父母、看望父母,是否曾因为供养父母而发生矛盾纠纷,如果发生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二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包括在一起生活是否曾发生过矛盾冲突,如果曾发生过主要是哪些成员之间发生的。先看共同生活的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对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曾发生过矛盾冲突这一问题,回答没有发生过的占28.4%;回答很少发生的占67.12%;回答经常发生的占4.47%。虽然不能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统统都说成是与“孝”相关的问题,但也不能说与孝就没有关系。事实上,一些矛盾冲突正是因为子女不供养父母、不照料父母、不尊重父母而引起的。在本调查中,有4.47%的人承认与父母经常发生矛盾冲突,这中间难免会有与孝有关的问题。另外,67.12%的人回答“很少发生”。很少发生,并不等于完全没有发生,在发生的矛盾冲突中,也可能是与孝相关的问题引起的。对父母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中,矛盾冲突主要发生在哪些成员之间的问题,回答父子之间的占26.63%;回答母子之间的18.75%;回答公媳之间的9.78%;回答婆媳之间的36.14%;回答祖孙之间的5.98%;回答其他的占2.72%。可以看到,在共同生活的家庭的矛盾中,婆媳矛盾占了第一位,其次是父子矛盾,再次是母子矛盾。婆媳关系是最不易处理的一种家庭关系,民间有“儿好不如媳妇好”的说法,说明媳妇在处理婆媳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再来看看子女与父母分家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关于分家后如何供养父母的问题,回答父母自己养活自己的占48.29%;回答由子女提供粮钱,父母单独生活的占26.56%;回答子女为父母代耕承包田,收获归父母养老之用的占lo.66%;回答父母在子女家轮流吃转转饭的占7-85%;回答父母分别由两个子女包干供养的占6.44%;回答子女出钱将父母送养老院养老的占0.20%。可以看出,父母自己养活自己被排到第一位,差不多占到被调查家庭的五成。实际上,这些家庭主要在城市里,因为在城市中多数老年人退休后有退休金,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农村中占多数的供养方式是子女提供钱粮,父母单独生活。子女为父母代耕承包田,收获归父母养老之用这种供养方式也占有相当比例。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吃转转”和父母分别由子女包干供养这两种方式。“吃转转”在有些地方也叫“吃伙头”、“轮伙头”,就是老年父母或其中之一者,在几个已分家并独立生活的儿子家,按一定时间轮流吃或吃住的一种供养方式。这种供养方式虽然也可以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但容易使老人产生如同过路客而受到摆布的感觉,如果轮流供养的儿、媳有意搪塞应付,故意将伙食开差,很容易引发老人生气。另外,父母分别由儿子供养这种方式,人为地将父母分居,不利于老年夫妇的感情交流和婚姻的幸福,会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关于分家后如何在生活中照料父母的问题。回答父母身体健康可以自己照料自己的占66·14%;回答子女轮流照料的占6.20%;回答请人帮助照料的占4.95%;回答父母虽需照料,但因为时间精力难以顾及,因而很少照料的占6.93%;回答其他的占1.98%。老年人由于年老体衰,生活自理能力变弱,需要别人给予帮助照料。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就是出于照料老人的考虑。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年轻人忙于工作、学习、应酬,时间精力往往难以顾及老人的照料,使老年人的照料成为一个问题。

关于分家后看望父母的问题,回答每天都看望的占38.67%;回答五天左右看望一次的占20.93%;回答十天左右看望一次的占9.30%;回答一个月左右看望一次的占11.05%;回答过年过节回去看望的占19.38%;回答不看望的占o.78%。老年人最怕孤独寂寞,最希望能和子女们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所以,父母与子女分家之后,总希望子女能经常回家看看。但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要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比如说,居住地空间距离的制约,如果分家后还同住在一个院子里,或者一幢楼房内,要经常看望还比较方便,如果分别住在两个城市,要经常看望就不太可能,只能在节假日期间回去看望。现代社会人口流动频繁,做子女的常因外出打工、就业、做生意、读书学习等远离父母,很难经常看望。但现代社会也提供了通讯的方便,可以运用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向父母问候请安。

关于分家后是否因供养问题而发生过纠纷?回答发生过的占20.31%;回答没有发生过的占76.69%。关于发生纠纷的原因,回答因没有按时足额供给父母钱粮而引起的占15.53%;回答因为兄弟之间在供养父母问题上有矛盾而引起的占32.30%;回答因父母在处理财产等问题上存在偏心而引起的占24.22%;回答因为没有照料父母或照料得不满意而引起的占16.77%;回答其他的占11.18%。可以看出,因为兄弟之间在供养父母上有矛盾而导致的纠纷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因为父母偏心而引发的纠纷,占第三位的是因为不照料父母或照料不满意而导致的纠纷,占第四位的是因为没有按时足额供给钱粮而引发的纠纷。中国家庭传统上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强调每个儿子在对父母的权利义务上是均等的,权利方面包括对父母财产的继承上,各个儿子都享有同等的权利;义务方面,各个儿子都承担着供养和照料父母的责任。如果诸子中有人认为在权利和义务方面存在着不均等,那就可能导致纠纷的发生。比如在权利方面,有的儿子认为父母偏心,给其他儿子的好处多,给自己的好处少,心理不平,就以此为借口而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在义务方面,兄弟之间也会因为谁承担的义务多,谁承担的义务少而闹矛盾。所以,在供养纠纷中兄弟之间因权利义务不均或者借口权利义务不均而引发的纠纷所占的比例最多,两项相加达56.52%(32.30%+24.22%)。对父母在生活上不照料或照料得不满意也是引发纠纷的重要原因。照料得不满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照料了,但由于不了解老年人的特点,事虽做了,但老年人不满意;另一种是把老人当成负担、累赘,去照料他们是出于迫不得已,因此在照料中会表现出不耐烦,甚至做脸色,说气话,使老人精神上感到受折磨。不按时足额供给父母钱粮也是导致纠纷的重要原因,这个问题在农村比城市相对更突出一些。一些做子女的不愿供养父母,使老年父母的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有的不得不求助于法院来帮助解决子女对父母的供养问题。

6、关于子女对父母是否孝敬的问题

问卷设计了两组问题,一是请被调查者对目前社会上子女对父母是否孝敬作出一个评估;二是请已进入老年的被调查者评价一下自己的子女是否孝敬。先看第一个问题。认为目前社会上子女对父母“绝大部分孝敬”的占75.89%;认为“只有很少部分孝敬”的占7.85%;认为“很大部分不孝敬”的占3.81%;认为“很少部分不孝敬”的占11.80%。可以看出,接近八成的被调查者还是肯定目前社会上大多数子女对父母是孝敬的,不孝敬的只占少数。那么,子女不孝敬父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认为“在经济上不供养父母,使父母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的占84.63%,认为“对父母说话难听,脸色难看,使父母在精神上受折磨的”占11.50%;认为“打骂父母”的占o.83%,认为“遗弃父母”的占2.22%。可见,目前社会上子女对父母不孝敬的主要表现是子女不供养父母,其次是精神上的折磨,至于打骂和遗弃,不能说没有,但所占比例很小。

再来看看老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是否孝敬的评价。回答“很孝敬”的占32.74%;回答“比较孝敬”的占44.67%;回答“一般”的占18.78%;回答“不孝敬”的占0.76%;回答“很不孝敬”的占1.02%;回答“其他”的占2.03%。

如果把“很孝敬’’和“比较孝敬”归类为孝敬,把“不孝敬”和“很不孝敬”归类为不孝敬。那么,认为子女孝敬的占到了77.41%(32.74%+44.67%);认为子女不孝敬的仅占l·78%(0.76%+1.02%)。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被调查的老年父母认为自己的子女对自己是孝敬的,认为不孝敬的只占很小的比例。问题是还有18.78%的被调查者选择回答了“一般”。表面来看,“一般”是既不认为孝敬,也不认为不孝敬,而实际上这里面往往掩饰了对子女的某些不满。老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大多比较宽容,只要子女做得不太过分,一般都不愿意说他们不孝敬,但说他们孝敬觉得又不合适,所以选择了“一般”来回答。

子女不孝敬,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回答“在经济上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占73·91%;回答“长期不看望,不照料”的占14.98%;回答“对父母训斥,甚至打骂”的占0.48%;回答“把父母当佣人,任意役使”的占4.35%;回答“占用和索要父母钱财”的占0.97%;回答“其他”的占5.31%。在不孝敬的表现中,经济上不履行赡养义务排在第一位,占了七成多,说明这是当前子女不孝敬父母最突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我国老年社会保障还不健全,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在失去劳动能力之后,要靠子女来供养,如果子女不供养,就会使他们的晚年生活陷入严重的困境。所以,是否供养父母,就成为老年父母衡量子女孝与不孝的最重要的标准。子女不孝被排在第二位的表现是不看望不照料父母,有差不多一成五的相关老年父母提到了这一点。人到年老之后,特别怕孤独、怕寂寞,特别希望子女能够经常回家看望照料,而一些做子女的完全不去体谅父母的这种需要和愿望,以各种借口不去看望照料父母,使父母倍感伤心。子女不孝排在第三位的表现,是把父母当佣人,任意役使。一些做子女的把带孩子、煮饭、洗衣、打扫卫生等家务事一古脑都推给父母去做,视他们为不拿工资的保育员和钟点工,使他们晚年生活仍然充满劳累。这无疑也会引发老人们的反感,并将此列为子女不孝的重要表现。此外,占用和索要父母钱财,也占有一定比例。一些做子女的不但不在经济上资助父母,反而变着法子倒刮父母,使父母不堪其苦。训斥打骂父母,虽然在所列的不孝的表现中比例很小,但性质更加恶劣,是法律和道德所不容的行为,也是父母们所深恶痛绝的不孝行为。

7、关于如何增强孝道意识的问题

既然孝道在现代社会仍然可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那么,采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才能使人们树立现代孝道意识,继承和发扬孝的优良传统呢?有59·2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强孝的宣传,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宣传,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孝道观”;有11.1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树立现代孝子的典型,并加以宣传,使人们学有榜样”;有9.51%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大对不孝行为的舆论批评,造成一种社会氛围,使不孝行为受到社会的谴责”;有4·9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从制度上加以规范,比如通过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敬老保证书’等形式来制约和规范子女的行为,以保证子女能够行孝”;有14.4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加大执法力度,从法律上保证孝道的实施”。可以看出,有将近六成的人认为要增强孝道意识,首先应加强对孝道的宣传。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孝道的实施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被选择的方法途径中被排在第二位。孝属于道德范畴,但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成的。一些不孝行为,比如不赡养父母、打骂父母、遗弃老人等既是违反道德的,也是触犯法律的。所以,加强执法,有助于孝道的实行。排在第三位的是树立现代行孝的典型,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宣传孝的有效方式。历史上就曾将“二十四孝”的故事作为典范而提倡。现代社会也应树立现代孝子的典型,使人们学有榜样。另外,被调查者也注意到了舆论在倡导孝行中的重要作用,对不孝行为批评谴责,对孝行表扬褒奖,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行孝的社会风气。

从上述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提倡孝道持肯定态度。认为孝道在现代社会中还能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比如说现代社会变化导致了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老年人的供养和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问题。先来看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的不断增加。老年人口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了,这本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成就,但也带来了老年人的供养问题。特别是对于经济尚不发达就进入老龄化的国家来说,由于社会养老的能力有限,养老问题还主要靠家庭,如果子女不孝,不愿承担赡养的责任,老年人的生活就会陷入严重的困境。再来看家庭结构,现代社会给家庭所带来的一个变化,就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越来越少,而由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当未婚子女成婚之后,往往就离开了父母的家庭而另组小家庭,剩下父母单独生活。形成了所谓“空巢”家庭。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于“空巢”家庭之中的父母常会感到孤独寂寞,如果子女不能经常回家看望问候,晚年生活会倍感凄凉。现代社会导致人们独立、平等、民主、自由意识的增强,这一方面提高了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有利于清除传统家庭中曾经存在过的“父为子纲”这样的家长专制;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家庭重心下移、父母权威衰落、老年父母得不到子女尊重并被日益边缘化的情况。特别是随着大量独生子女的出现,家庭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往往冷淡和忽视了老年人,使老年父母常感不被尊重,并因此而导致晚年生活的不愉快。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其中提倡孝道,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提倡孝道,提高子女的孝亲意识,使他们能自觉地去养亲、敬亲、悦亲,那么,上面所提到的一些与老年人有关的问题,就能比较好地得到解决。

如何传承孝文化篇9

关键词:《论语》;孔子;孝道;当代建设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218-02

什么是孝?《尔雅・释训》中说:“善事父母为孝”;《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认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当今学者对孝的解释与古人大体相同,如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大词典》中说:“‘孝’字部上像戴发伛偻老人。唐兰谓即‘老’之本字,‘子’搀扶之,会意。”可见,孝从古至今被人们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对西周以来的孝道继承发展、改革创新。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孔子的孝道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今天我们再次深刻挖掘《论语》中的孝文化,对于现代人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论语》中的孝道精华

(一)孝悌,仁之本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第一》)在孔子的思想里,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非常重要。《围炉夜话》里有一句妇孺皆知的话:“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孝顺,那么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有益于许许多多的人。在人的一生当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无私的,他们为了养育我们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我们一辈子都报答不完的。

(二)养老更要“敬”老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第二》)孔子认为,如果养活父母没有诚敬之心,那么和养活动物又能有什么区别呢?“孝”应该体现在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上。当父母老了,四肢活动不便时,很多的子女认为孝顺就是逢年过节时给父母送钱和礼品,殊不知,父母需要的不只是儿女物质上的帮助,还有儿女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慰藉,需要儿女从内心深处的关心他们,需要儿女的一颗诚敬之心。

(三)“孝”和“悌”相结合

《论语》中多次孝悌联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篇第一》)这里的“悌”就是指敬爱自己的兄长,而敬兄长的实质则是要求人们不仅要善待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而且还要把这种“敬”推广到社会的关系中去。“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子路篇》)孔子认为应该用“孝”和“悌”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家庭和邻里关系的和睦。正如《颜渊篇》中所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把“孝”和“悌”相结合,把关爱传递给身边所有的人,这对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大的启发。

二、孝道的现代境遇

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过:“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和经济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三十年,党和国家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的孝文化得到了较好的继承,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我国公民“孝”缺失现象逐渐增多。

(一)农村养老成大难题

我国的老年人口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一方面,他们的子女较多,很多子女把赡养老人当做一种负担,于是就把赡养父母的义务互相推卸。农村的老人大多没有养老保障,一旦儿女离开他们,生活将会很艰难。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快速发展,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造成年老的父母和子女城乡分居两地的局面,这就使很多子女和父母的关系逐渐疏离,子女在新的生活环境中产生新的思想观念,加剧了代际之间的矛盾。

(二)代际关系危机

父母和子女成长于不同的时代,因此,他们的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差异,造成代际之间难以相处。另外,现代社会的年青一代渴望独立和自由,而父母往往还是用传统的思想观念来管教他们。作为儿女,如果不站在父母的角度去考虑,不体谅父母,就会加剧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和矛盾。

(三)人口老龄化

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和预测,19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160.7万人,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3.4%;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要增加到32845万,占全世界老年人口数量的26%,世界每5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是中国老年人[2]。但是,我国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化的服务水平还有限,虽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愈来愈被人们重视,但如何解决好我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仍将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和挑战。

三、现代孝道的建设

同志曾经说过:“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所以,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传统的孝道资源要继承其精华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以适应当代家庭、社会的新变化,创造出适合当代家庭、社会发展的新孝道。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家庭对一个孩子孝德的培养至关重要。首先,年轻父母要以身作则。孩子的模仿力与观察力都很强,父母对待自己的长辈是什么态度,孩子对父母就是什么态度,父母就是孩子或好或坏的榜样。电视上有这样一个温馨的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妈妈给年老的婆婆洗脚,这一场景让她很小的儿子偷偷看到了,于是这个可爱的孩子也端着一盆水,水花四溅,蹒跚地走到年轻妈妈面前,要帮妈妈洗脚。感人的瞬间,让我们看到了父母的行为是多么深刻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因此,年轻父母一定要孝敬老人,和老人住在一起的要多多包容他们,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时间长了,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养成孝敬老人、关心父母的好习惯。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每个人的一生都影响深远。关于“孝”的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学校应重视学生人伦道德之起点“孝”的培养,将孝文化引入课堂,是对教育提出的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首先,学校要让学生感知和理解父母的爱,体谅和尊重父母的言行。《诗经》中这样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首诗表达了父母对儿女的疼爱,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父母抚养和教育儿女之含辛茹苦,教师可以用诸如此类的诗词文章引导学生去感悟父母的爱。另外,学校要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体会父母为自己付出的辛苦,从而使自己的心与父母的心贴得更近,孝敬之心自会油然而生。

(三)社会教育

社会组织或机构加强对公民的孝道教育,可以营造团结友善的和谐社会环境。社会应当引导公民孝敬父母,也善待别人的父母,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使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道德风尚。要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加强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使公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为子女树立良好形象,为“孝”的教育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例如,浙江余姚市关工委发掘当地慈孝文化资源,探索用慈孝文化来开拓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路子,三年多来,持续组织开展了“弘扬慈孝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教育活动,增强了公民的感恩尽孝之心,为增强公民“孝”意识与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健全舆论监督机制,加强立法和执法

舆论监督是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现代社会中,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电脑网络等大众传媒工具的出现,使舆论的影响力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要利用好快速的网络工具,把我们的舆论监督机制建立健全,鼓励和宣传孝道德,揭露不孝现象,弘扬孝道,树立民众间的孝道德规范,抨击那些虐待父母的行为。

要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保障“孝”的实现。我国民法中关于“孝”有具体的规定,例如:子女有赡养父母的责任,父母有抚养、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如果违背这一法律准则,就要受到法律的惩处。1996年12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以法律形式对赡养人义务、社会保障、老年事业发展等做出规定。其宗旨就是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发展老年人事业,弘扬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四、结论

中国的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论语》的“孝”不仅是一德,而且是众德之本,是百行先、万事纲。“我们并不期望仅靠孝来解决一切社会文化问题,但至少,弘扬以孝为起点和核心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建设当代社会文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4]所以我们要弘扬孝文化,同时要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如此才能更好地解决现代“孝”缺失的种种现象。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2]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如何传承孝文化篇10

关键词:幼儿;“孝老爱亲”;教育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一直传承着孝老爱亲的道德风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遵循的传统美德。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开启人类心灵的金钥匙,孝心开了,百善都开。所以,“孝老爱亲”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根基,我们应加强孝道教育,让儿童在感恩中健康成长。

一、学前幼儿“孝老爱亲”教育的重要性与作用

1.学前幼儿进行“孝老爱亲”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学前期(3~6岁)是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孝道素养,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孝老爱亲”行为习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孝道作为中国弘扬的传统美德,在应试教育下的当代社会中,学生的德育培养缺失的现象已经成为了社会问题,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切教育都要从小抓起,“孝老爱亲”教育也是如此;幼儿具有可塑性强、潜力大、发展空间大的特点。

2.幼儿“孝老爱亲”教育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孝老爱亲”教育与社会性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心理与教育研究表明,幼儿期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与其将来的社会往、行为、情绪情感、个性、社会适应性以及学业成就、智力发展等有密切的关系。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始于对父母的依恋与交往,尊敬父母,敬爱父母,尊敬老人的道德感的形成促进社会性认知的发展,“孝老爱亲”教育是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育,社会性教育促进孝道教育的各方面发展。

二、抓住契机,强化孝行

从婴儿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无私的,父母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述说不完的。教师必须通过引导使孩子知道父母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是我们最大的恩人,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当孩子的“孝”心打开时,他们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孝”的行为。如下雨天,孩子会对父母说:“妈妈(或爸爸、奶奶、爷爷),请您把雨伞挪过你那边,为了我,您身体已被雨淋湿了。”

三、营造“孝老爱亲”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孝老爱亲”

(一)家庭“孝老爱亲”教育环境的积淀

当前独生子女的一个通病是孝敬父母和长辈的意识越来越淡薄,他们往往只知索取父母长辈的关爱,却不愿或不懂回报。现在的父母大多是无私的付出,却不求孩子的回报,往往让孩子在生活中觉得父母的付出、父母的帮助是理所当然,在情在理,都会理所当然的接收别人的帮助和付出。家长在家庭活动中要身体力行,孝敬长辈,关爱他人。同时,要引导孩子去体验和理解父母及其他亲人对自己的关爱,让他们懂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伟大的,孩子应该从小知道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父母或大人的帮助,懂得感恩。孩子在回报的同时,感受到爱与被爱的幸福,懂得了爱与回报,学会了接受爱与付出爱,学会了珍惜与感恩。

(二)幼儿园“孝老爱亲”教育环境的创设

1.特色“孝老爱亲”教育环境。根据“孝老爱亲”教育内容安排,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如:各班召开主题班会,让幼儿做到善待父母,孝敬父母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幼儿懂得“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引导幼儿体会对父母必须要有发自内心的爱,要善待父母,孝敬父母,做到:①自己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尽量不要让父母操心;②主动承担家务,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③“父母教,须恭听。”要从思想上尊重父母的意见和教导,主动与父母沟通,经常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告诉父母;④“出必告,反必面。”外出和到家要向父母打招呼;⑤“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要乐于做好父母交付的事;⑥“父母责,须顺承”,对父母有意见,应有礼貌地提出,不顶撞父母。

2.要求每个幼儿做到。如下:①为父母捶一次背;②给父母递一杯茶;③主动洗一次袜子或者衣服等;要引导幼儿注重感恩体验,逐步养成孝德行为习惯。如《弟子规》是我们开设的孝道教育的重要内容,据此,我们在不同的年龄班创设适宜的大墙饰,小班创设弟子规――总序,让幼儿总体上认识《弟子规》中的某些规范和要求;中班创设图文并茂的环境,“我们一起表演弟子规”“弟子规故事展”等,将教育内容与幼儿的行为联系起来,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大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社会经验较强,让他们在理解和感受《弟子规》内容的基础上,说说、谈谈《弟子规》,注重幼儿的深入理解,为此,创设“学习《弟子规》,我懂大道理画画《弟子规》”的环境,让幼儿在画画、说说、谈谈的氛围下真正理解《弟子规》的内涵。

3.传统节日“孝老爱亲”教育环境。传统节日是对幼儿进行“孝老爱亲”教育的另一重要契机。如“九九重阳节”以登高、敬老、爱老为前提,开展“孝顺老人从我做起”“我给爷爷奶奶倒杯水”“我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我给爷爷奶奶拿眼镜”“祝福爷爷奶奶”的系列活动。在环境中让孩子从小知道孝顺,并从自身开始,从生活中开始,从小事做起,知道如何孝顺老人。三八妇女节我们创设了“画画妈妈”“送给妈妈的礼物”“祝福语”“感恩妈妈”,让孩子通过环境了解妈妈的劳动,理解妈妈的付出,感受妈妈的爱,并知道感恩;在画画、谈话、制作中表达对妈妈的爱,学会回报。

(三)社会“孝老爱亲”教育环境的开发与利用

充分利用社会或社区的资源,有效的对幼儿开展“孝老爱亲”教育。如请社区居委会成员来园对孩子讲解日常生活中如何孝敬老人,社区的敬老院,全园老师和幼儿及家长去敬老院参加活动,我们的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给每个老人买了帽子、围巾、袜子和可口的点心,让孩子们亲自把这些东子送到老人手中,并给老人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从而使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孝顺老人的快乐,在情景表演中真实领会“孝老爱亲”的涵义,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履行孝道。

四、家园互动,共建孝顺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