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性思维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8:09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篇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创新素质;特征研究;形成过程

创新素质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构成创新智慧的基础。我国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对于传统单一创新素质的解决思路与方案显得局限,而为了寻求更为智慧的解决路径就需要从创新素质的培养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对于激发人的创新能力的整合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作为以创新精神为主导的哲学观,在尊重实践、科学、辩证地反思与批评中,更能够引领个体从综合能力的展现中来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作为当前创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仅是我们全面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具体体现,更从其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创新价值中客服片面思维的局限性,增强个体创新素质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1.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及思维表现

1.1创新素质的内涵

创新素质包括“创新”和“素质”两个词,其内涵的把握应该从两者的组合上进行解读。对“创新”的定义,有学者提出创新是对新事物的开发过程,或者是运用知识来创造或改进新事物的形成过程;还有学者从环境学上将对一个组织或一定环境的重新接受,并被应用到新的实践或制造物中的过程。对于“素质”的内涵,心理学认为,主要是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性,如神经系统、大脑及其他感官的特性,是构成个体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可见,对于创新素质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在个体基本素质基础上形成的能够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创造新的事物、解决新的问题的高级的、复杂的、综合的能力素质,既包括认知领域的创新素质,也包括实践领域的创新素质。创造力理论创始人J•p•熊彼特提出,个体创造性特征包括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心理学家R•J•斯坦伯格提出:创新素质不仅表现在良好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上,还能够以新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勇于承担、敢于挑战,以“全面的”的视角来组织事件。心商理论创始人王极盛从四个方面来提出创新素质的构成,即实现系统,包括个体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及智力策略;动力系统,包括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个性等;调控系统,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协调能力、心理平衡能力等;供给系统,包括潜心能因素,如记忆的潜能、想象的潜能、尚未顿悟及尚未出现的灵感等。

1.2创新素质的思维表现

创新素质作为个体在继承先天既得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后天的努力而形成的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创新立场、创新方法、创新理念、创新精神及思维等。对于创新素质的思维表现,往往是个体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对各类信息进行重组、选择、嫁接、综合的过程。由于创新思维在整个创新实践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在探讨创新素质中可以从剖析创新思维的表现来关注创新素质。

1.2.1科学化思维

对于学术界中科学化思维的探讨,也称为求真思维,主要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及本质。对于自然科学中的思维方法与人文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有区别的。自然科学思维方式倾向于实验数据来进行逻辑推理,从而获得可重复性、可证实性的逻辑思维,其方法多以精确性、实证性数据对事物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对于人文科学中的思维方式,主要倾向于从偶然中寻找必然的思维逻辑,其研究对象与特定事物相隔离,或者以纯粹的意识形态来进行研究,其方法表现在发散性、模糊性、思维的横向性及归纳推理上,侧重于定性分析。

1.2.2艺术化思维

艺术化思维不同于逻辑性思维的按部就班的线性跟进,而是依据个体的情感体验、从想象、联想中来感悟事物的规律及本质。艺术化思维是建立在形象性的信息材料基础上,由一个形象跳跃到另一个形象以形成新的形象。对于艺术化思维的表现,尽管属于非逻辑性思维方式,对思维的结果存在偶然性或有待逻辑证明和检验,但艺术化思维往往能够从直觉能力上获得意外的创新成果,是个体进行创新的必要思维之一。如爱因斯坦在相对论的思维过程中,将人的自由下落旅行想象成骑在一束光上,从而获得了对科学创新的经典构思。

1.2.3哲学化思维

哲学化思维是通过思辨、批判、反思等方式来揭示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倾向于运用超越性思维来重新审视世界。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哲学化思维的价值能够从多方科学思维的整合中,吸收艺术化思维、科学化思维的优势来进行创新。哲学化思维作为认识论之一,能够从创新主体、创新客体及主客体之间的协同中把握新的看法、观点和态度;哲学化思维能够从宏观认识上,而不局限于某种科学或艺术性创作方法来揭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应如何”等问题进行追根溯源并给与回答;哲学化思维作为高于局部的思维方式,能够从“求真”中获得更深、更高、更广的认识或价值。

2.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特征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是基于实践形成的,对一般问题获得的唯物辩证地概括与归纳,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践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并非囿于自我精神的封闭,而是从个体思维的最本质、最切近实践的层面来进行概括与推演,基于实践来理解个体、理解个体与世界的关系。也就是说,不仅强调个体的理论源自实践,还要将个体的思维方法付诸实践,进而从实践中来对理论进行检验、丰富和发展。二是抽象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发挥到极限,力求从对象的总和及意义上来把握“无限”。抽象是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往往以主观世界的普遍性或一般性来看待世界。可见,对于唯心主义哲学思维,从“物质”特性上进行抽象,超越具体的物质的象,以构建成有限领域内具体物质的象,并不能代表整体的、本质层面上的普遍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摆脱了经验主义的束缚,从超越具体实物论上,将“客观实在性”作为世界可能的、有限的、无限的最普遍的特性进行整体抽象。三是唯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上,肯定物质决定意识;其次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上来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将“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强调思维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并从个体思维与客观实际的相符合上来崇尚实事求是。四是辩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变化发展的动力,在揭示认识事物思维上表现出鲜明的辩证特征。首先表现在以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世界,从事物的整体性、多向性和开放性上来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其次从矛盾分析法上来坚持对立统一的“两面性思维”。五是批判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强调实践性,从尊重实践上来对现有理论进行批判地创新。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将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为基础、《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将对实践的尊重进行经典阐释;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德国哲学与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来进行探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更是从多种哲学思潮的批判中来进行新哲学观的论述。

3.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创新素质形成过程

在对创新思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关系研究后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凭借其立得稳、站得高、想得深、看得远,从创新思维的高度自觉性、动态灵活性和积极求异性上来实现创新目标。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在提升个体创新素质上具有鲜明的推动性和涵育价值。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为创新素质提供了创新立场。作为创新哲学思维,从思维的实践性、批判性、反思性上来促进创新者立足实践,并从自觉反思中来追求卓越;同时,以批判反思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将创新主体的能动性作为实现创造真善美的基本立场。事实证明,创新立场的明确,对于创新之科技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兼顾,能够从批判和超越中为创新者奠定基础。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为创新方法提供必要的导向作用。创新者在创新实践中,对于所用的方法或程序,如比较法、归纳法、分类法、演绎法等等,这些方法往往表现为单一化倾向,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能够从辩证思维方法上,从联系的、发展的、整体的观点上来看待创新,能够引导个体发现新的创新方法,即客服单一方法的狭隘性和片面性。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为创新过程提供具体的修正功能。创新的过程是从创新计划的实施中获得创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首先从唯实思维和辩证思维中坚持实事求是,并从辩证法上来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并从联系的、变化的发展中来优化创新方法。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为创新素质提供科学的理念。矛盾是事物的变化发展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将矛盾作为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提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可见,对于创新的开展与实现,需要从问题的发现、深刻的揭示与完美的解决中,遵循科学的创新理念,依据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则来解决问题。

4.结语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篇2

论文摘要: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大学生中不太受重视的实际出发,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从而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

人类思维的发展具有时代性,时代不同,不仅思维的对象、内容不同,而且思维的方式、思维规律的表达形式也不同,从根本上讲,决定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因是社会实践。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在从远古的原始思维走向现代文明思维的过程中,人类的思维方式也随之由传统的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转变,从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从静态思维向动态的变革思维转变。在人类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中,创新性思维方式将成为2l世纪人类的主导思维方式。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正确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唯物的历史观和发展观的统一,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我们认识壮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勇于进行创新思维的智慧之源。因此,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思维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知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要想今后在社会中谋求一种比较好的工作,最莺要的是在校期间多掌握几门有用的实用技术,如计算机、英语,等等。这种对实用技术的注重,导致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其知识结构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在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关系中,片面看重专业知识而轻视基础知识。因为很多学生认为,既然大学学习有专业的区别,并且学习是以就业为主要目的和导向的,那么就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至于说基础性的知识,既然是基础,那么也就可学可不学,因为这是无关紧要的问题。尤其明显的表现是,在不同的基础知识中,大学中一般只重视专业性的基础知识,而忽视其他各种基础性的知识。在这些学生的眼中,基础性的知识范围只限于与本专业有关系的基础知识,而把诸如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作为思维方法的哲学知识、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伦理道德和政策法规知识等都排斥在基础知识范围之外,以至于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活动仅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缺少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最后将无法成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要找到一份比较好的工作,需要很多实用性的技能,因此,在大学生中片而强调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知识,而忽视其他专业知识以及“重理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很多学生把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当成其成才立业的根本,过分热衷于过级考证.并且常常把这两种知识与教学计划歼没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是“实用”的知识,而后者是“无用”的知识,因而放松了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事实上,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全面学习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因为理工科知识和人文社科类知识对于塑造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宽广知识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现实牛活的情况是,文史哲等学科在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心目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他们认为理工科知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学了以后可以大有作为。而相对来说,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则足虚的,学与不学都无所谓,其中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列知识更是不屑一顾,根本看不到其特殊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理论,它内在地包含着对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高度肯定。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据时展需要而产生并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真理性知识,因此,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的伞部理论体系中,科学实践观是贯穿于其中的最基本的观点。无论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我们都可以看到,它们是离不开对实践特点和实践要求的正确把握的,任何创新思想都是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发展,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实践的。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学,我们能深刻理解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为我们进行创新思维奠定的基础。因为创新思维本身就是要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逻辑规则,以新颖的思路去思考现实问题的思维。要实现这种思维方式上的突破,就离不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所能提供的恰恰就是这种科学的指导和内在的肯定。马克思卡义理论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辩证法等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都是进行思维创新、培养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打破阻碍创新能力培养的思维定式,并能激发创新思维的活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目前来说,阻碍人们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思维的传统定势,即人们习惯依据原有的思路和方式进行思考的一种倾向性,尤其是盲目地迷信权威,惟书、惟上、惟经验等错误倾向。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些思维定式,因为马克思本人就有一句名言:怀疑一切。马克思正是以这种怀疑、批判的精神去审视前人的成果,才超越了前人,实现了思维方式的时代性转换,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形成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最重要的知识基础,其辩证思维知识对人们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下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认识,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思维方式。例如,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相应的就产生僵化、保守的思维方式;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就必然导致空想、脱离实际的思维方式;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自然要求全面、发展、辩证、创新的思维方式与之相适应。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正是向大学生系统进行正确世界观教育的主渠道,这既是造就社会屯义事业接班人的政治需要,也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创新思维能力建设人才的需要,作为系统的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具有传播政治理念、思想意识的功能,而且也具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理论水平的作用。其次,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重要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评价,它在总体上决定着一个人对社会、自我、事物的态度,不同的人生观对每个人的人生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影响,错误的人生观对人生具有负面的、消极的影响,而正确的人生观对人生具有正面的、积极的价值。一般而言,人生观通过影响人的态度、兴趣、志向、意志等方而来进一步决定着人生的动力与努力程度,因此,一个人的人生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其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既要发扬传统,继续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育人功能,又要创新观念,深入研究,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在开发创新思维方面的独特价值。马克思义理沦不仪教给人们正确的世界观,而且教育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它要求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人生,以积极的态度来发展人生,努力去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从根本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足进行人生创造的力量源泉。

第四,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存在的意义以及人与物、人与人关系本质的总的认识和评价,不同的人由下所持的价值观不同。对于同一事物做出的评价自然也就各异。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价值观决定着人生的活动方向和对事物的取舍态度。在现实活动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因此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也就提出了价值的问题,即人类的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不能危害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在进行科学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充满着人文关怀,这就要求科学工作者不仅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要有价值标准;不仅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且要关注社会需求;不仅要讲求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所从事的工作可能带来的后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实现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有机统一,是进行创新思维时应该明确的目标。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就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维模式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使之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优化知识结构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首先,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这就是要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局面,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照单收”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由此人们认为,在教学中应力求把教师变成推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助手,把教材变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把课堂变成学生开发自我创新潜能的天地。在这当中,教师应尽量遵循开放性、挑战性、体验性的三原则。开放性原则是指教师允许学生对学习内容做是非判断,鼓励学生敢于并善于打破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以求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挑战性原则足指教师在备课和教学当中,留出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自己去寻求看似已经完成的学习答案;体验性原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模仿某个情景或生活片段,以感受其思考与决策的不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诸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等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尤其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善于把握理论重点、难点,捕捉社会热点,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要因地制宜,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因为第二课堂具有灵活、多样、生动、贴近学生的特点,因而更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可以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如特邀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市长、乡(镇)长、厂长、工人、农民以及知名的教授学者给学生讲经历、做报告,等等,这将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诸如“大学生经济论坛”、“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汇报”等活动,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将使得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从而缩短了与工农群众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可贵情感。

其次,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思维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是要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大力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而应该尽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对现有成果和知识的分析、综合和反思,探究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从而丰富和发展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二是要抛弃以往追求标准答案的思维模式,应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更加适应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三是要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本身就具有培养创新思维和促进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独特功能,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篇3

现如今,要在千变万化、风云谲异的市场实践中创作出以某种新颖的目的为先导的广告文案创意,通过标新立异的可视艺术形式传达独树一帜的信息到被传达对象,并且使对被传达对象产生共鸣,其视觉传达的作品必须打破常规思维,从创意的角度进行求异思维的创造。

那么,作为一名广告文案创意人,该如何认识思维,从求异的角度进行绝佳广告文案创意?在具体实践中,又该用什么样的“沟通”方式进行创意“沟通”?

一、思维与角度在广告文案创意中的作用

创意的核心是想法。假使你对你的广告文案创意不太满意,不如换个角度来审视思维,重新创意出有特点的东西来。那么,我们又该追寻怎样的思维呢?

1.广告文案创意中的常规思维

思维分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而狭义的通常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

而常规思维则是指在动力定型驱使下的按照经常实行的规矩或规定进行思维的活动过程。广告文案创意中的常规思维就是围绕创意按照一定的思维习惯与思维定式去进行的思维活动。它常常根据已有的经验与信息,主观能动惰性地思考问题,创造结果。

2、广告文案创意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它的创意思维过程倡导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进行思考,并从多方面探索不同见解、不同结论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广告文案创意的求异方式

求异的广告文案创意要紧紧围绕主题进行思维高度的聚合与灵活的扩散,在质与量、广度与深度上要求聚集思维与扩散性思维辩证统一,使形象与意义完成最佳结合,最终以新颖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典型元素的提炼,文字意义的拓展繁衍,形象的定义与沟通完成创意思维拓展。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从几个方面培养:

1.思维的发散和联想

发现与联想在创意思维中就如感觉与理性思辩一样,我们要抓住核心价值,寻找相关的共同点,发现其中的亮点。联想由此物到彼物,是一个物形的转换更是一个内在实质意义的更迭,需要我们通过理性思维去铮别。但是,在创意中,我们要排除那些孰能可见的创意,考虑其在文案中被重新认识和再创造的可能。

2.各种手法的巧妙运用

一件成功的作品,创作者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创造性想象,发现新的形象,赋予其新的特征。此时,同质异构法、解析淘汰法、辏合显同法都可以在创意中量体而用。

象形与拟人也是形象思维的一种,把独立于我们的其它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看作是我个自身情感的移入,通过设计使这些再造的形象表现出人的情感,来获得人的认同。

象征主义和意象派都强调想象与联想。象征具有几乎固定的意义,意象具有可变的意义,具有鲜明的可感性。同一种形象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含义也不同,例如龙在东西方的含义就不同。

三、广告文案创意的传达过程

广告文案创意最终的表达是视觉传达的过程,是一个传达者、被传达的信息与被传达者,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为沟通的过程。广告文案创意的求异思维就是围绕这三者进行思维再创造的过程。

创意传达的过程中,有几个因素:

1.创意沟通与“符号”

符号(Sign),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识。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成俗,其形式简单,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人们通过符号系统进行信息交流时,必须对符号有一致的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对同一符号所感受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文字作为广告文案表现形式的重要工具,创作者要根据传播对象,传播媒介进行传播符号的解码,综合提炼出符号的逻辑与广告冲击力。

2.创意沟通与“文化”

文化(culture)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是个多元多解概念,其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012年伦敦奥运会会徽文洛克是个具有金属现代感的独眼卡通吉祥物。它的头部代表着金、银、铜3个奖牌,它的大眼睛是一个记录的摄像头,头上的黄灯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伦敦黑色出租车,而手上戴着的友谊手链代表奥林匹克的5个颜色。文洛克是以1850年现代奥运会的雏形而命名的。这个文案中的创意元素很好的诠释了英国人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类在传统上的传承。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篇4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意产业经济增长点

创意产业正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生活,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革命。在人类社会,虽说依然保留着群体性社会动物的本性,却不断地遭受文明的异化。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正是对这种现代性的反思,社会发展不应该偏离其初衷。21世纪物质极大丰富,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成为备受瞩目的问题。马克思阐述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被大机器生产吞噬了,不自由存留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人变成了被机能化的物。社会化过程中,弗罗姆的“社会过滤器”藏起了大部分选项,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无从查考。农业经济是自在的直接经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人性受物性支配。工业经济是自为的间接经济,人的本质被对象化、商品化,人的存在与本质对立,如马尔库塞所说,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在一种自由的条件下操纵这些人为的需求的,但这种自由的条件本身就是一种统治工具。创意产业统一了劳动与资本、生产与消费,劳动就是资本,资本就是劳动,创意成为生产要素,生产与消费汇合于同一目的,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回归于存在之中,进入自为自在的自由状态。

创造性思维与创意产业

创意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创造性思维是创意产业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发挥了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创造性思维不仅具有开创意义,也开拓了人类认识新领域。创意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的重要动力,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过程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作为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实现了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创造性思维不仅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思维成果,开拓人类知识的新领域。擒获新的思维产物。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成果产生的必要前提和条件,而创造则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个人推动社会前进的必要手段。

德国经济思想家熊彼得最早提出了创意产业的概念,熊彼得认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经济学家罗默认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新创意是推动一国经济成长的原动力;英国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明确阐释了国家产业政策的创意产业概念,并对创意产业做出严格定义: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使这些活动发挥创造经济效益和就业的成效。创意产业的概念囊括了知识产权,并传递象征性意义的创造性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扩散和聚合体系。创意产业解决了工业经济时代以传统方式无法处理的问题,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已是最大、最富有活力并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

创意产业是源于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活动,注重知识和创造的原创力,创造性思维引导的产品、知识或技术,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重组,提升产业竞争力,催生产业革命、产业重组和产业升级等等,能形成较强的产业聚合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却很少与其他产业发生资源冲突,创意产业可以为产业体系的整体发展提供长远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创意产业与创造性思维观念

创意产业使合目的生产达到最高境界,以此将人类推向了更高的生命存在。创意产业低消耗、无污染,不受资源稀缺限制,突破了大卫·李嘉图生产边际成本递增、要素边际收益递减的经典结论,使生产从收益递减的社会逐步推入收益递增的社会。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综合的视角审视,创意产业是边际成本递减的高增长经济。工业经济通过社会化创造价值,同时也在社会化的路径中耗费价值。当社会化范围超过一定限度,边际成本就会增加,边际收益下降。创意产业使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时空距离消解,社会化耗费的物质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同时,自身又依托在创造性思维这种无限的资源之上。普遍化和总体化的理性主义,以及与之相应的共性理念逐渐崩溃,代之以多样化和多元化理念,个体处于时空经验的改变和创造的可能性之中。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篇5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创新;发展

理论思维是人类最重要的和最高的思维形式,是当经验的方法“不中用”——“只有理论思维才能有所帮助”时必需的一种哲学方法。这种哲学方法对于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理论思维的作用,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或全集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理论思维的分析和论述占有相当的地位(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四两卷就有13处谈及“理论思维”),也就是说,理论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作为第三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于新的实践,形成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在这一最新成果中,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发展。

一、对理论思维重要作用的认识和发展

理论思维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所谓理论思维(theoretkicalthinking),是指人类在知识和经验事实基础上形成的认识事物本质、规律和普遍联系的一种理性思维,其特点在于抽象性。它不受经验事实的特殊时空限制,主要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科学抽象方法,超越事实,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相对中认识绝对,从特殊中认识一般,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获得规律性的知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解放全人类,就必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思维。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因为有科学的理论思维的指导,才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创立了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列宁也正是因为有科学的理论思维,才领导苏联共产党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曾经极其深刻地阐明了理论思维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他指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特别是领导人,要根据科学认识的客观规律,来自觉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中国中去认识国,又从认识中国中去改造中国,就不是一个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所说的“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就是指缺乏理论思维。所以,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思维特点。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面对新的复杂的国际国内社会历史条件,******更进一步指出:“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没有理论创新的民族,不可能成为强盛的民族。”他说:“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给人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已经把恩格斯的“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一论断发展为“不能没有创新的理论思维”这一观点。

所谓创新的理论思维,就是在深层次上要求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即从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思维方式的转变。创新的理论思维具有动态开放、包容超越、系统整合、开拓创新四个建构维度。

从动态开放建构维度来看,创新的理论思维强调动态开放思维,既要求以变化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强调思维主体对运动变化的事物采取主动因应、动态调节的态度,又要求以宏阔融通、吐纳万方的心胸去观照世界,强调思维主体对局面、界域、边际采取贯通内外、纵横在握的态度。这种思维的动态调节包括了思维过程中对于思维的对象内容、程序方式的自动调节,注意从交流和比较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向性、差异性和机遇性、可能性。这种思维的开放通透则要求在静与动、常与变、推与挽的统一过程中把握思维的目标和指向,使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处于自动反馈、自我调整之中。

从包容超越建构维度来看,创新的理论思维强调包容超越思维,要求以兼容的态度和超迈的胸襟涵摄一切包诸所有,确认事物个体的优势和特色,重视事物个体之间的互动互补,表现出兼容、宽容、有容乃大的理性自觉。它摒弃那种非此即彼、绝不相容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和盲目排斥、一概否定、简单取代的极化思维,强调在包容中发展,在创造中超越,这种超越是一种扬弃性、升华性的超越,是超越别人与超越自我的统一。包容超越思维既是科研致胜的法宝,也是科学求知的一种高层次境界,表现出累积性与致新性的统一,层次性与境界性的统一,使思维机制充满生机与活力。

从系统整合建构维度来看,创新的理论思维强调系统整合思维,既要求运用分析思维方法,又要求运用综合思维方法;既强调各个事物实体的自组织系统的相对性,又强调各个自组织系统的协调和整合,形成系统整体大于各系统部分之和的整合效应。这种系统整合思维反对单一化、固定化倾向,善于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变量的思考和多异相、多序列的协调,在分与合、一与多、同与异的统一过程中去把握事物的结构和功能,在历时与共时、自律与他律的统一过程中把握思维的目标和指向。从开拓创新建构维度来看,创新的理论思维要求突破既存传统模式和思维定势,高度重视开拓精神、进取意识和创造思维,以自主创新为根本动力机制。它非常关注横向联系和双向反馈,要求在发扬独立自主意识和坚持科学原则、科学精神基础上的创新出新。这种开拓创新思维反对僵化、封闭性思考方式,自觉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新方法、高扬“实事求是、探索求知、祟尚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破与立、舍与取的统一过程中把握思维的目标和指向,处理好在实践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借鉴与创新、规律与创新的关系。

总之,创新的理论思维要求以唯物辩证法为核心,以新变精神为动力,把关系论与过程论、价值论与方法论统一起来,以适应新的历史任务和新的时代要求。******提出的“创新的理论思维”观点,不仅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有关提高领导干部理论思维的学说,而且根据新的历史要求丰富了现代思维理论。

二、对理论思维重要地位的认识和发展

理论思维不仅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理论思维受时代的深刻影响,它是对时代的一种抽象性思考,具有逻辑、概念、范畴等基本元素。哲学观点在理论思维中起着统率作用,每一时代的哲学都给理论思维的发展以重大影响。理论思维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时代的深刻变化要求具备理论思维。面对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这种深刻变化,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改变思维方式。******较早地洞察到了这一点。还在1989年3月,他就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分析形势”。他指出:“我们正处在经济、政治、文化全面而深刻改革的时期。这是建党以来党面临的又一次大变革。越是大变革时期,越是需要理论指导。‘对现实社会中的问题,我们要进行理性的思考。只有把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深化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指出:“要改进我们的思维方式。今天,尤其需要把思维方式的问题提高到这个高度来认识。”他认为“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防止片面性,才能防止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才不至于在改革顺利的时候盲目乐观,看不到潜在的矛盾和问题,才不至于在改革遇到困难的时候悲观失望,认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形势看得一无是处、一团漆黑。他说:“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就是要紧密结合改革和建设的实际,通过理论学习提高自己,更好地进行实践,再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论。“我们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抛弃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抛弃那些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抛弃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思想,坚决反对那些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我们的认识要随着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深化不断提高。”

理论思维是时代的标志,也是党成熟的标志。******在分析了20世纪末的特点后提出了“理论思维的成熟是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的观点他说:“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我们党八十年的历史经验说明,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什么时候我们紧密结合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党的事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什么时候理论的发展落后于实践,党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挫折。我们党不断成熟和成长的标志就是不断创立自己的新理论,并在这个新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一个又一个革命和建设的新的伟大胜利。******指出:“理论思维的成熟是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了l1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他指出:“我们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总结并结合实践的发展充分运用这些经验,对于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意义。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不断创新理论,这是一个领导人成熟的标志之一。事实表明,******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理论家,以他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也是成熟的坚强的领导集体。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更进一步指出: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不仅如此,******要求领导干部要牢牢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只有这样,“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一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三、对理论思维重要方法的认识和发展

培养理论思维能力,需要科学的方法。恩格斯曾指出:“理论思维无非是才能方面的一种生来就有的素质。这种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如果有了对辩证思维规律的领会,进而去了解那些事实的辩证性质,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达到这种认识。”他还说:“的确,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无论对一切理论思维多么轻视,可是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因为,只有不断地与历史上具有极强理论思维能力的第一流思想家对话,才能锻炼人们的理论思维,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篇6

关键词广播电视创新培养

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的有无关系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广播电视编导来讲,明白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重要意义是十分关键的。广播电视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创新也不是一反生活常态,创造一些广大群众难以接受的作品,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在编辑实践过程中,只有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等思维方式统一起来进行创作,才能够让观众时时感受到陌生化与间离化的审美体验。由于广播电视是科技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诞生的产物,所以运用创新意识来进行广播电视创作,必须要结合广大受众的参与意识、互动意识等,才能够创作出比较成功的作品出来。广播电视编导合理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节目创作,是关乎广播电视节目被大众喜好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的表现特征

广播电视制作在今天所采用的传统制作方法,一层不变的创作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广大观众的娱乐需求。在21世纪,广播电视制作,必须要体现出新颖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表现特征。创新并不是单存意义上的改变广播电视作品的内容和创作模式,而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或是精神产品。其中创新性是广播电视编导创新的标志,观点的新、理念的新、表现手法的新能够使作品脱颖而出,这种“新”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而不是单存意义上的一反常态的创作模式。因此,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是要创作出在创作主题上有所开掘、形式上有新招、风格上有新意等的艺术作品。

二、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在广播电视中的影响因素

由于广播电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二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扎实的知识是基础,创造性思维则是关键。因此,在广播电视作品创作中,影响创新思维发挥的也无外乎这两个因素。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在创作过程中,一般是群体创作,群体创作既对成员产生促进作用又能产生促退作用,所以导致出现基础知识不扎实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广播电视节目缺乏创新还有体制和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而且由于只是在意创作的目的,一味的追求收视率和吸引观众。导致活跃的思维活动变成市场的努力,因此编导的创新受到局限,导致创造性思维训练不足。

三、如何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

(一)找准节目定位,在生活中收集相关类型的创新素材,树立编辑意识

对于培养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思维,首先需要对于广播电视栏目进行定位。栏目的定位,对于如何对于栏目进行创新具有指导性意义,是获取作品生命力的基础,定位越准,对于创新的程度就越容易把握。其次要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最佳的创新素材,它是一个知识储量丰富的大课堂。在创作过程中,不是为创新而创新,使得作品游离和脱轨。于此同时,在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实践的训练,在实践过程中,注意走出线性思维的定式,注意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等思维方式的培养。同时,注重镜头与画面意义的多端性,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去组合画面、镜头、句子与段落等,从而形成较为独特而新颖的叙事结构,让观众时时感受到陌生化与间离化的审美体验。因此,在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找准节目定位,在生活中收集相关类型的创新素材,树立编辑意识显得十分重要。

(二)注重每一个细节,将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进行创作,建立编辑思维

一切艺术的生命力是来源于生活的,广播电视艺术所反映的是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要求。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的精神,满足时代的要求,然后在这一基础进行合理的创新创作。由于思维的习惯性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养成的、经常使用的思考问题的方式。通常,习惯性的思维都是单向的,思路狭窄,方向或者角度单一,这种习惯性对思维的产生消极的影响,也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关键就在于能否与创造性的思维相结合。这一点上,对于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结合进行创作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将二者合理地结合起来,进行在创新中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显得相得益彰,而且还培养了创新能力。所以,注重每一个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将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相结合,突出体现出作品的新颖感。

(三)经验理论与直觉灵感相结合,激发创新动机,运用新型的编辑方法一切艺术的创作过程都是经验理性与直接灵感的有效结合。其中与非顺向性思维直接相关的直觉与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环节。要实现电视节目创新,直觉与灵感不可或缺,直觉是对于新出现的现象或规律,未经过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地认识到其内在本质或规律的一种思维创新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的飞跃、升华或突变。然而灵感是人通过大脑的潜意识对经过显意识收集的信息再加工而得到的结果。所以将这种认识过程的升华和信息再加工而得到的结果相结合起来,有助于广播电视编辑实践的顿悟与升华,能够达到很好的创新效果。因此注重直觉灵感的培养,以经验理论为基础,激发创新动机,寻找新型的编辑方法,对于广播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培养十分关键。

四、小结

广播电视编导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将各种创新性的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时刻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适应于创造性思维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善于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结构,以此为基础有效地促进和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相信能够创作出大量的更富有创意的广播电视作品来,而且还会被广大的观众所接受,取得艺术上的真正飞跃和成功。

参考文献:

[1]蒋浩洁.培养高素质的新闻编辑人才[J].新闻实践,2005(6).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篇7

关键词 非线性思维 电视蝙辑 节目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20 文献标识码 a

2006年初,脱胎于电影《无极》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成为人们热烈追捧的一起重要“媒介事件”。并逐渐从网络延伸到传统媒体,引发了人们的各种讨论。有报道指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胡戈在“迷”上非线性编辑之后的练手之作。从某种角度来说,“馒头”的火爆,折射出了当今社会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审美取向,同时,也使得非线性编辑及其思维方式进入大众的视野。引发了观众强烈的观赏兴趣和探究动力。正如麦克鲁汉所说,“媒介即讯息”。一项新媒介技术的诞生并投入使用,往往会引起媒介形态和媒介操作理念的革命。因此,我们不由得思考:随着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各级电视台的广泛使用,会给电视编辑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电视编辑人员如何借鉴非线性思维,实现节目内容和形态的创新,从而在受众注意力稀缺的年代有效地吸引他们的眼球?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

一、非线性思维的特质

人类的实践方式决定着思维方式。随着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各级电视台的广泛应用,电视编辑的操作平台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与此相适应的是一种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因此,编辑人员的思维方式相应地实现由传统的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转变,就成为一种必然。

从理论上讲,思维,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分析、判断的综合认知运动过程。思维活动由思维主体、思维客体、思维工具三个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及其变化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活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表征人们思维活动不同特点、不同类型的一个哲学范畴。它标志着一定历史阶段上人们理性认识的趋势和方向,从总体上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性和范例性。线性思维就是按照思维客体的线性发展过程来思考、推理其各组成要素中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的思维方式。线性思维的特点是简单明了、逻辑性强、便于叙述,缺点是过于简化、创造性弱。而把思维客体作为非线性系统进行思考的方式,称为非线性思维。就是从思维客体运动过程中某一片断或因素联系到其它事物或因素,并思考两者或多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的思维方式。非线性思维的特点是多元性、开放性、立体性、交互性、整合性、发散性等。实际上,非线性思维是更符合客观物质世界本质特征的一种思维方式。随着现代科技实践的进步和后现代哲学的发展,科学思维、管理思维、艺术思维(包括电视编辑思维)等都开始自线性向非线性转变。

电视编辑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居于中心位置,而电视编辑的决定性因素则是电视编辑思维。电视编辑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电视作品的最终质量。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设备不断被引入电视制作领域,为电视节目创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性手段和广阔的创作空间。其中,非线性编辑系统可说是电视节目制作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最新成果。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引入,给电视编辑思维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电视节目创新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非线性思维在电视节目编辑中的重要作用

电视编辑思维,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指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电视编辑对来自各方面的视频、音频、文本等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加工等处理时大脑所进行的高级意识活动。电视编辑思维的主要对象(思维客体)是视频、音频和文本信息,其主要方法和技术手段(思维工具)是剪辑、组合和加工等。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引入,给电视编辑思维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首先,非线性思维突破了传统蒙太奇理论中镜头剪辑原则的限制,要求电视编辑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方法与技巧实现视频、音频、文本等信息的重新组合,并能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非线性编辑系统一般由计算机主机、视音频处理卡、大容量高速素材硬盘及视音频编辑软件组成。非线性编辑系统所使用的记录介质是硬盘。与传统的线性编辑从磁带到磁带的操作方式不同,对于拷贝到硬盘上的素材,在编辑时不用考虑制作节目的顺序和长度,可对素材随意进行剪辑和编辑,并能够在硬盘中实时完成。其突出的优点在于:编辑时可以任意剪切素材的顺序和长度,而不影响最终的图像质量,电视节目编辑创作可以尽情自由发挥;集编辑台、字幕机、特技台、调音台等多种设备功能于一身,集成度高,成本节约等等。有研究认为,。非线性编辑的整个工作流程趋向于体现一种微观的、分离的、独立的信息个体的确立,从而在技术上呈现出离散性特征。这种技术上的离散性加上当代社会审美心理的离散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电视编辑的思维理念,生发出了一种“无意义”的声画结构方式,这对主要基于镜头与镜头之间或镜头元素之间“意义关系”的蒙太奇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挑战。蒙太奇理论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一般来说,“蒙太奇”这一概念可包括三层含义:一种独特的形象思维方法,即蒙太奇思维;作为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叙述方式,包括分镜头和镜头、场面、段落的安排与组合的全部艺术技巧;作为电影剪辑的具体技巧的技法。电影大师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主张在两个镜头的线性组合中产生矛盾碰撞来造成新的意义,强调前后镜头的意义联系与组合。可以说,传统的蒙太奇理论是建立在线性思维的基础上的,前后镜头、场面和段落之间的组合在意义上必须一定联系。但是,非线性编辑呈现出的是一种非线性或离散性的特征,前后并不一定具有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或时空上的顺承关系。此时,传统的蒙太奇理论已不能完全概括和解释非线性编辑的这种离散性。所以。新的蒙太奇理论的产生已经成为电视编辑实践的一种迫切需要。

其次,非线性编辑在编辑意识、编辑思维和编辑操作等层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编辑意识,指编辑主体所持有的一种对编辑客体的系统化了的、自觉的、伴随着情感体验且具有能动性的心理反映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一是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也就是编辑对自我角色定位的认识;二是对编辑客体的认识;三是对编辑活动过程的认识;四是对编辑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的认识。由于非线性思维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平面化和立体化的特点,就要求编辑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对主体自身的认识和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都要随之变化。具体地讲,编辑主体要树立受众中心意识、服务意识、互动意识、平民意识和贴近意识,而不能高高在上。

编辑思维,是编辑工作者在编辑活动中借助语言或其他符号手段实现的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地反映。编辑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电视编辑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毫无疑问’,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引入,将会大大提高编辑工作的创造力和表现力。非线性思维强调思

维的发散性、开放性、多维性、灵活性,这些为电视编辑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其中,发散性就是从一个目标中心把思路向四面扩散,进行一系列与主要目标相关的联想和想象,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这里,既包括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联想,又包含创造性的想象。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中,将在原作中并不十分突出的一个“馒头”作为叙事的中心线索,由此出发对剧情加以重构,完成了二个新颖而独特的叙事过程。开放性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不设定框架与边界,可以加入与主题有关的各种元素,从而开扩思路,完成创作。观众在解读作品时,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共同完成作品意义的解读。多维性是相对于封闭的直线式思维而言的,也就是在思维过程中,避免只用一个思维指向、一个思维角度、一个评价标准、一个逻辑线索去进行思考,从而打破思维的片面、封闭与保守。灵活性,也就是变通性,是指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不固执成见和习惯思维,能够随机应变,及时提出各种不同的设想、方法和答案。这些非线性思维的特性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到电视节目编辑中,无疑会大大的提高电视节日的质量。

在编辑操作层面。由于非线性编辑系统集成了编辑机、特技台、调音台、字幕机等几乎所有后期制作设备的功能,所以它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环境,赋予了节目制作以更高的技术含量和灵活的创作空间,这样就需要电视编辑人员不仅要熟悉基本的影视制作理论,而且要了解非线性编辑系统的软硬件构成、系统环境、非线性编辑软件和相关的特技、字幕制作等软件。只有在充分掌握了相关编辑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充分挖掘技术提供的各种可能,进行高水平的艺术创造。

由于长期采用模拟设备进行电视节目编辑,人们普遍形成了正向思维、求同思维等思维习惯,往往忽视了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发散思维等非线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制作出来的节目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但是,随着越来越先进的传播技术不断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广大受众的参与意识、互动意识变得越来越强烈。不少人成为Dv一族,非专业人士制作的纪录片开始问鼎各种专业奖项;《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通过对电影《无极》的解构,成为个人开始加入电视编辑制作的一个标志性事件。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潮流,不断创新电视制作艺术水平,已经成为广大电视人的必然选择。

创新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扎实的知识是基础,创造性思维则是关键。无疑。非线性思维作为一种创造性思维。为电视节目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在编辑实践过程中,要注意走出线性思维的定势,注意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立体思维等思维方式的培养。注重镜头与画面意义的多端性,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去组合画面、镜头、句子与段落等,从而形成较为独特而新颖的叙事结构,让观众时时感受到陌生化与间离化的审美体验。以吸引观众的眼球。

要实现电视节目的创新,仍需从编辑意识、编辑思维和编辑操作三个层面人手。其中关键在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电视编辑而言,在培养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念、判断、推理等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加强思维的广阔性、流畅性与灵活性,这些是实现电视节目创新的必要前提。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篇8

关键词:设计素描教学实践创意思维

一、创意素描的概念和特点

(一)创意的含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创意”一词,什么是创意?《现代汉语词典》对“创意”是这样解释的:“创”就是创造、创建、开创,“意”就是主意、意念、意趣。在通常用语中,“创,始造之也”,包含最先的、崭新的含义。即在打破原有事物的常规状态下,建立起事物新的状态,引申为创造、创新、标新立异。创意(idea),在英文中指主义和想法,也有创造力和独创的意思。创意一词是一定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产物,表现出思维理念超前或思路新颖,具有原创性,有时与创新同义。

(二)创意素描

创意素描就是把创新思维融入素描训练中,以创新为核心的素描形式。这里,创意成为素描的限定词,说明创意素描突出创新思维意识,强调主观设计和审美意识。具体说,创意素描可理解为运用素描形式、创新思维方法、表现真实的和非真实的存在,是按照一定的理念以全新的视觉形式来展示物象面貌的,即把主观构想转化为具有独创性的素描形式。

(三)创意素描的主要特征

创意素描的主要特征是求新求异,作品新颖、奇异,甚至是无中生有、不合常规。既可以由一种或几种物象变换为某种具有“特定意味”的设计形象,又可以通过联想创造出独特的新的视觉形象。如龙凤形象是我国特定文化背景下意象造型的典范;从长了翅膀的“天使”到毕加索自行车座与车把组合为“牛头”的奇妙设计,是西方独特的想象和丰富思维的典范。

二、创意素描训练的意义

(一)传统素描教学的缺陷

以往的素描教学忽视艺术思维的训练,把造型“基础”囿于客观物象表象摹写能力和单一化思维的训练,这种教育模式,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难以获取认识规范之外的多维的思维构想,其结果是虽然基本功很扎实,但思维想象力匮乏,创造力不强,设计的作品缺乏新意和创新。

(二)思维的目的是创意

思维的目的是创意,创意的本质是创造和想象,只有创造才能产生新颖和奇异的视觉形象,因此,创意是设计素描的核心。创意素描是根据艺术设计主题的要求,借助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对视觉形式的体验,将情感融入设计的创意表现中,使创造思维开发和形式语言表现得到升华。因此,强调设计的主观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成为创意素描课程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意义。

三、创意素描———思维训练的艺术方式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相比较而言,想象是更主观、更自我,也是更主动的一种造型方式,它可以扩展我们的思维方式,并适当增强联想、自由想象、逆向思维意识。

(一)创意思维训练

思维是创造力的前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创造力问题的基础。创意是艺术作品或设计作品最重要的评价因素,因此,艺术设计领域更重视创意的表达,追求创意的教学内容必须贯穿在整个设计教学活动之中,探索设计素描的创意思维是素描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设计学科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创意素描训练中,必须突破思维定式,打破常规思考问题的方法,另辟蹊径地构建新观念,从而创造出独特、新颖,具有个性的创意素描形式。在创意素描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设计思维的培养,把培养创意思维能力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改变以往素描教学不重视思维训练的状况。

(二)逆向思维

1.逆向思维模式

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

2.逆向思维的规律

人们习惯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倒过来思考,从结论往回推,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逆向思维规律通常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将生活中常见形象的规律往相反方向思考,进行形象改变;二是把生活中可见的事情往相反方向思考来改变事物的内容。其目的是传达生动、有趣、幽默、感人的品质;三是伴随着生活的规律化,常人对身边的形象司空见惯,在头脑中易形成定势。用逆向思维打破生活中的形象变化规律,塑造前所未有的新奇形象,刺激观众的大脑,吸引注意力,达到造型意义上的创新目的。在艺术设计领域,更需要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逆向思维最宝贵的价值,是它对人们认识的挑战,是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

3.逆向思维的训练

运用逆向思维对常态中的空间物像进行反向观察、逆向思维,就会打破常规,产生新奇的视觉感受。例如,当把一个石膏头像放倒,从不同视觉加以观察,便会产生不同常态的丰富的空间结构,改变视觉经验,产生不同的感受。创造性设计思维的运用,就是要求设计者摆脱习俗,打破常规,丰富联想。这是引导学生培养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联想思维

1.联想思维模式

联想思维是一种发散思维,由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联事物的思想活动,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应。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各种联系反映在人脑中又会产生各种联想。既有反映事物外部联系的简单的、低级的联想,又有反映事物内部联系的复杂的、高级的联想。一般来说,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在外部特征和意义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反映在人的大脑中并建立联系,以后只要其中一个事物出现,就会在头脑中引起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出现,这便是联想。

2.联想的规律

从造型角度看联想的思维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由一物联想到生活中其他相关的内容;二是由一物的启发想出另一种形象;三是制造可以让观众产生联想的形象。它可以分为因果关系、近似关系、接近关系、对比关系等形式。自然界的各种物象都存在联系,可以从物象的某个局部联想到其他局部,从一种物象联想到另一种物象。这种联想的范围能够随着想象力的深化而不断扩大,可从视觉感知联想到味觉、嗅觉、触觉的感知。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见解,经过提炼、升华和扩展,对客观物象进行加工改造,就会产生新的形象,这就是想象思维、创造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设想会导致另一个设想或更多的设想,从而不断帮助设计创作出更多新的作品。

3.联想思维的训练

联想是通过赋予若干对象之间一种微妙的关系,从中展开想象而获得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视觉思维中的想象离不开联想这个心理过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产生的美感形成特有的印象,而对视觉形象的记忆又随着人的思维活动形成知觉与感觉形象的联系。因此,当某个对象出现时,人们的大脑会立即兴奋,随着它进行一系列联想。例如,由“速度”这个概念,人们头脑中会闪现出呼啸而过的飞机、奔驰的列车、自由下落的重物等,随之会产生”战争”“爆炸”“闪光”“粉碎”等画面。通过创意思维训练,使学生准确地把握物象的基本形式特征,在不同时空、不同物象之间引发联想,提炼“有意味”的设计情趣;在设计创意全新的形式中,培养联想力和表现力。在将不同物象整合时,寻找和发掘内在的联系和设计“趣味”,即用联想思维训练,使设计构思奇特,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四、创意素描训练的方法途径在创意形象的训练中,怎样才能获取新、奇、异的创意视觉形象呢?创意形象的获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训练:

(一)选择非传统的写生对象

让学生选择一些选择非传统的写生对象,比如螺丝钉,螺帽,各种花朵,废旧易拉罐、饮料瓶,树叶局部、绳子、机械构造、揉皱的报纸、编织的毛衣、枯萎的花朵、水果的剖面、木头的肌理、皮毛、羽毛的质感,等等。让学生一开始就与传统素描拉开一定的距离。

(二)打破常态作画习惯

选择与平时不同的非常规的角度,比如从物体顶端观看,从物体底面观察,都会产生形态上的变异。打破常规,把石膏像放倒,或将物体悬挂于空中,由观察角度变化而产生的形态的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画一些破碎的石膏头像,写生与想象相结合,使学生既有约束限定,又有主观能动性,发挥想象力,使每个学生的画面都不一样。

(三)形象的变异

变异是将创意形象在保持完整形体不变的基础上,做局部的“偷梁换柱”或将创意形象的物质属性予以转换,在原有形象中增加矛盾的视觉要素。把一种物象或几种物象的功能转嫁到某一物象上的方法。改变物象的材质特征或局部材质特征,从而产生新的形象。如影视作品中的形象蜘蛛侠,蝙蝠侠就是把人与蜘蛛、人与蝙蝠置换组合到一起的新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形象,从而吸引观众的关注。一个物象的表面与另一个物象的轮廓加以结合,达到奇异的视觉效果,这是一种置换的设计手法。想象力的表现在于二者的结合所产生的新颖性。并且这种结合具有纯粹的视觉心理意味,如何在视觉上使之协调,就要求根据画面的形态加以具体的分析,防止牵强别扭的生拼硬凑。

(四)形象的置换

置换是利用创意形象的母体形象或母体形象中局部的形似性或近似性,寻找与之相似或相近的另一形态或形态局部以替换母体形象中的某一局部,在不打破原有母体形象完整性的前提下,使其母体形象被替换的部分成为关注的焦点。例如把人的头用足球来置换,借助人的头部与足球都是圆形的相似性,实现其巧妙的置换,使人耳目一新。也有将电灯泡置换成人的脑袋的,这是借助电灯泡与脑袋相似性的特点而置换的。电灯内的钨丝能够发光,象征这人闪光的智慧,使画面构成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五)形象的夸张变形

夸张变形是创意形象的一种“形散神凝”处理方法,将物象或物象局部进行夸大、缩小,大胆夸大物象最典型的特征,使其特征更加凸显;或用违反正常理性思维,获取创意视觉形象。不受任何制约是想象画的特点,想让对象怎样就怎样,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并用画面实现。要求大胆夸张,大胆幻想,在精神上有了另外一种与众不同的表现。也许这些作品是虚幻的,但这些形象语言传达了特定的愿望与最终的目标,丰富了我们的思维,创造了美好的、超越现实的,甚至是无所不能的新奇形态。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篇9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个体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应用

一、关于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认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非常重视研究这一问题。从国外看,其主要观点有:一是心理学理论四阶段说,即通过格式塔转化说、双重联想说、艺术创造的心理体验说与弗洛伊德约性能量说等表述;二是方法研究上,通过头脑风暴法、KJ法与ZK法等加以讨论;三是以逻辑学观点予以阐述,认为演绎法和归纳法等都是创造性思维;四是亚逻辑学观点,也就是不完整、不太规则的逻辑形式如科学发现的朔因法、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提出的“合情推理”等加以表达;五是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科学家所描述的直觉说与灵感说;以及还有以典型的哲学观点如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存在主义的“创造的灵感是人的存在的最适宜的形式”等加以论述。上述理论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但多少有其缺陷和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脱离实践,以及只是单纯从创造性思维某一方面着手去分析,未能正确揭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和产生机制。

从国内看,其主要观点则体现在:一是钱学森提出要建立思维科学,把创造性思维列为思维科学中的灵感思维;二是陈领健等提出了需要展开整合式思维,如需要扩展与综合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等多种形式;三是还有学者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辐射式思维,或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在于选择和建构。综观这些观点,积极意义比较明显,但仍然可以察觉其问题与不足,如灵感思维后的后续理论缺陷,展开整合式思维的更多内容,创造性思维的广泛形式,以及广义的选择和建构问题。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国内外相关研究已经体现了比较可喜的趋势:一是从本体论的角度研究创造性思维,即从世界的物质客观性和客观规律性阐述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性,强调世界的物质客观性和客观规律性以及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二是从认识沦角度进行研究,把创造性思维看作人的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明显地将它纳入认识论的范围;三是从价值论角度探讨创造性思维,即从创造性思维能导致科学发现或发明,为人类带来利益或满足人类需要而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不断扩大着创造性思维研究的范围。

创造性思维或称思维创新,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等品质为特征的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或说是人类具有开创意义的,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突破与创新、具有显著价值的高级思维活动。与此同时,创造性思维还是人们打破习惯解决问题的心理与程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努力探索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得出新思维成果的工作过程,也即表现为人们由心智到实践,最终演绎出创新思维直至有效作用于人类活动的创新过程。根本上说,创造性思维之本质,是对既有思想理论与思想方法的一种反驳,是对现存事实的异议和从另类角度上的探究,是从基本出发点上超越原有议题的思想和实践。

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理论为基础,以上述理论为参考,从认识的个体性理论入手,揭示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建立个体认识论理沦,启发人们正确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人才,丰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理论。

二、关于个体认识

一方面人们一般承认,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这不仅对思维者个人来说是新颖的,甚至对整个人类来说也是新颖,是以前单个个人和整个人类都没有出现过的新思维流程。从认识论角度看,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和独特性说明这是一种个体认识。需要说明,个体认识并不是说脱离了社会群体的单个人能认识什么事物,反之是说认识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社会群体认识,以及在社会群体认识中的个体往往有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认识即认识的个体性。个体认识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也是创造性思维的认识论特征。

另一方面个体认识具有明显的基础和客观性。马克思主义即认为,任何认识都是来源于社会实践,个体认识也是如此,它产生的基础是社会买践,以及作为社会实践的反映和产物,个体认识还具有客观性。必须解释,作为创造性思维的个体认识往往产生于创造性实践中,不是存在于重复性实践之中,即在人们解决一个没有现存答案,以前人们也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时,创造性思维的个体认识就会出现。就是说,个人认识实际上相当于社会意识中的个人意识。

深入研究证明,个体认识还确实存在着差异性。本来个体认识就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由于社会群体中的每个主体在实践中所处的时间空间不同,参与的主观目的和动机不同,在实践中的所处的地位不同,每个主体在实践中都会产生不同于别的主体的认识差异性。分析表明:个体认识的差异性具有许多表现,如思维结构的差异性、思维内容信息的差异性,以及情感体验的差异性等。这些认识的前提性差异导致了每个主体的思维角度、取向和流程的不同,以及思维结果的认识的不同,这里就会产生创造性思维。

有关个体认识,还应该强调它的两种性质。一是个体认识的转化性。即说创造性思维是个体认识,个体认识还必须被社会所承认,被社会群体所接纳,如此,才能形成真正的科学知识。推而论之,个体认识因此必须转化为群体认识。罗素即曾说过:“科学知识的目的在于去掉一切个人的因素,说出人类集体智慧的发现。”从个体认识转化为群体认识,也正是创造性思维发生的机制。二是个体认识的能动性。即说,认识的个体性越强,则认识的能动性越强,认识的能动性越强,往往认识的个体性越强,二者是一致。综上所述,认识的个体性,即认识的差异性,也就是对同一客体,同一对象和问题,不同的主题导出的认识结论不一样。创造性思维就是这样一种认识过程,它的认识结果具有独特性,新颖性。与此同时,主体都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尽管这些认识的内容是不同,得出的结论是不同,这也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和特征。

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之应用

1.应该将创造性思维与个体认识之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创新。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战略具有宏观意义、愿景内涵,不过依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将宏伟战略进一步诠释为阶段性目标,这不仅是必要,有益,是现实的、可操作性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而言,可以进一步开拓其发展视野,认知其深刻内涵,把握其运动过程的主要特点及规律性,使之更符合组织及其人的存在价值与社会发展目标,以及适宜于个体发展。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目标,即在于遵循战略目标创新而创造性、有效性、人性地教育人、引导人、发展人,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政治信念,端正政治态度,良化精神风貌,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2.应该将创造性思维与个体认识之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念创新。以提醒认知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管理活动多种多样,内涵及其核心是人而不是活动,工作不仅表现为对被教育者的管理,还绝对表现为对他们的服务、培养、关心、关怀和关爱。创新的理念坚决强调以人为中心,其含义是坚信“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等一系列科学理念;创新的理念强调,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要在实际工作中以创造性思维导引如下新行为――以满足人民群众个人生存、相互关心、成长方面的需求为出发点,调适其心理,蕴慰其情感,助其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计划,设计其成长阶梯,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在组织发展中兼顾、甚至首先是思考人的发展,培养人的素质,关爱人的身心,促成人的进步,实现组织发展与人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双赢”格局。

3.应该将创造性思维与个体认识之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机制”一词被广泛使用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处应用,是指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相应的动作原理及其特有的本质功能。创新该机制,从组成角度考察,需要创新投入因素、转换内涵、产出标准和反馈要求。从功能角度出发,则需要创新动力机制、决策机制、组织机制、约束机制和应变机制。

4.应该将创造性思维与个体认识之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法创新。实际上,借助于上述理论而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创新的具体方法(包括方式、办法、措施与手段),拓展、突破之思路及其应用十分广泛。仅就思想政治教育鼓舞、调动、激发人的积极性,引进一般管理之激励方式而言,除去通常所提工作激励、成果激励、批评激励和培训教育激励以外,创新还应该在其他一些管理职能及其技术如沟通技巧等方面加以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一种沟通活动,则如何教育人、引导人和说服人,以及怎样才能真正影响人和感动人,使之心悦诚服,是有效沟通的结果。研究表明: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苦口婆心而实效不大,其原因之一即在于方法创新不够,沟通不得要领。真实的有效沟通不是一般的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反之是需要把握和运用科学的沟通方式及其技巧,以争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形成共识。

5.应该将创造性思维与个体认识之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自身的创新。这也是最必须、必要的,所有的创新都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创造性思维与个体认识变革而引发的自我发展创新。特别指出,这不是泛泛要求他们提升素质,而是强调要求他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全面发展:

一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即要求他们以自身发展为核心而全面推进素质进步,真学、真懂、真信、真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群体获得显著发展且使之产生更大作用。

二是实现协调发展。即要求他们化观为思、化思为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领域、管理范畴和领导模式并实现其创新,以及整合内外资源,提高人、财、物、知识和信息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创造整合、聚集效果。

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即要求他们深入思考其自身创新、变革、进步与发展的特殊功能和全部工作,以有效地促进各自组织及其员工实现可持续的全面进步与发展,直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桂琴,赵国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创造性思维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09(3)

[2]赵,赵国庆.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对创造性思维的借鉴[J].管理观察.2009(11)

[3]赵国庆,陶恒.创新中小企业发展观――基于创造性思维应用[J].企业导报.2009(11)

[4]赵国庆.创造性思维与设计管理创新[J].中国装饰.2005(7)

[5]赵国庆著.管理创新[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6]赵国庆.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实体工程[J].经济管理.1995(7)

创新性思维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创意思维;标志;横向思维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对标志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标志设计具备审美属性,还要求标志设计能够传达企业的深层内涵。加强创意思维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将抽象化的事物形象化地表达,能够极大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实现标志设计的目标。因此,探究创意思维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意思维在标志设计中的必要性

一个标志设计作品,若想成功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必须加强创意在其设计作品中的应用。在设计作品中加入不循常规的思维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标志设计成功的灵魂所在。思维方式包括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指人们依据事物概念和性质,运用推理等手法,将事物的发展轨迹进行推演,建立起事物间性质和特点等方面的联系,具有逻辑性强和条理清晰的特点。非逻辑思维是指各种情感思维、联想、想象、猜测、直觉和灵感等,具有模糊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创意思维属于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统一,通过打破现有思维模式的定律,依据事物的理论和性质运用非逻辑思维进行深加工,形成崭新的概念,从而设计出新的艺术形象。标志设计是审美、文化和功能的统一体,能够传达出特殊的视觉符号,是基于特定思想意识下的表达形式,实现了对审美意义的升华。在标志设计中运用创意思维,能够融入自身的情感,将事物的点线面之间建立起合理的联系,从而设计出能够唤起人们美感体验的作品。运用创意思维的过程,赋予了标志创新性含义,有效提升了标志设计的质量,使标志设计成为一件设计艺术品[1]。

二、创意思维模式

(一)横向创意思维。横向思维是对现象的一种分析,通过分析进而联想到该现象的其他方面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横向思维利用联想突破该现象的表面,进而实现思维的全面创新。这种思维应用到对标志的设计中,通过对该标志不同角度的创新和横向推理,提出多元化的创意方案,最终选择最符合该标志的设计创意,横向创意的主要中心内涵是要通过对标示的全方位设计,把握住设计人员创意思维的灵光一现,采用瞬间灵感实现对标志的创意设计[2]。

(二)纵向创意思维。纵向创意思维是一个不断完善创意设计的一个过程,对一种现象的深入挖掘研究的过程。纵向思维的思考模式首先要设计人员对标志的形态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找到标志其中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且不断研究完善这个角度,进而得到具体满意的标志设计结果。这种纵向思维模式在创意思维中要设计人员的感性和理性形成有机结合,通过纵向的思考,运用理性确保标志设计的大体方向和创意的准确性,而通过感性不断完善设计并赋予设计以灵魂,在感性和理性的融合中,将设计的作品不断地完整化、完美化[3]。

(三)逆向创意思维。逆向创意思维是设计人员通过建立和设计表面形态对立面的思维方式,打破传统的纵横正向思维方式,实现思维逆转,继而在思考和推理的过程中,实现设计的逆向思维,启发设计人员的创作思路。在设计人员实际的设计创作中,如果按照常规的思路进行思考,往往会陷入困境和误区,阻碍设计人员的思维发散,造成设计成果拘泥于陈规,没有创新,缺乏创造性。而运用逆向思维能够摆脱掉固有的思维模式,让设计成果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视觉感观[4]。

(四)发散性创意思维。发散性创意思维是设计人员在对标志进行设计思考的过程中,提出多种不同的设计联想方案的思维过程,并且为最终的设计方案提出多种不同的选择。发散性创意思维模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打破设计人员的思考局限模式,通过跳跃式的思维方式或者针对一点展开发散性的思考,全方面打开设计人员的设计思路,思考的范围越广泛,设计人员想到优秀创意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创意思维在标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提炼概念元素。设计行为是有目的性的创造性活动,设计人员依据标志的功能和用途,有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文字和图片材料,为提炼和发掘标志设计的主体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在设计标志的过程中,企业和机构的性质、定位等因素会对设计人员的创意思维形成一定影响。因此,设计人员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应注意对企业原有的标志和各种视觉材料进行反复比对,防止与企业原有的标志在颜色和形式上“撞车”,从而凸显标志设计的创新性特点。对标记设计用途及功能进行整体把握,能够对设计人员的创意思路进行引导,使设计人员能够设计出符合大众预期的标志,并能够在遵循标志设计大方向的基础上,实现标志设计的创新性,使人们记忆深刻。例如,北京奥运会主办方要求会徽的设计应与国际奥林匹克精神相吻合,既能够展示中国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能够符合艺术审美的要求。设计者需要依据标志设计的相关要求,加之自身对标志设计的理解与想象力,确定大致的设计方案。设计者通过对奥运历史知识的了解,在设计标志的过程中注意传达奥运标志所表达的内涵,通过了解奥运举办国家和举办城市的特色,在设计中融入民族元素,实现传达民族精神的目标。通过对历代奥运会会徽的解剖和分析,实现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的理论依据,从而实现感性和理性的有机融合。北京奥运会会徽采用红色和黄色等暖色调,体现了中国民众的热情。在设计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过程中,设计人员注重对概念元素的提取,如“五环”、“29”、“更高、更快、更强”等,并在剖析和提炼的基础上,运用创意思维,将其内在精神进行具象表达,提升了标志设计的整体内涵。

(二)运用图形元素

1.具象性标志。具象性标志的成功设计源于设计人员对事物客观认识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崭新艺术形象,具象性标志通常与象征主义联系紧密,基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在设计标志的过程中,具象性的标志使用频率最高,设计人员经常将具象性标志作为一种标志和图形来使用,使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到标志的用途和特点,利用具象化表达的方式,使人们对标志的印象更为深刻。

2.抽象性标志。抽象性标志采用点线面构成的几何图形,实现对标志深层含义的表达。抽象性标志具有图案简明、含义深刻的特点,能够直观明了的展现标志的深层含义,引发人们的逻辑想象,从而实现对标志深层含义的传达。从这个层面上讲,抽象性标志还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象征意味。抽象性标志能够实现设计理念的直观表达,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良好的视觉效果,得到了国内外广大设计人员的推崇。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古代东方艺术和现代西方艺术都将抽象作为艺术理念的表达工具,对现当代的标志设计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3.运用汉字的标志。图形创意在早期表现为文字,在我国古代,曾用文字来记录事件和表达情感。例如,象形文字就是图案创意的表现,即便在年代久远的今天,我们仍能够通过分析象形文字的图形含义猜测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在现代标志设计过程中,文字图形的应用也较为广泛,设计人员能够利用自身的创意思维,将文字图案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赋予文字崭新的艺术价值,实现图形和文字的有机结合。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就是对汉字创意化的典型体现。北京奥运会会徽是由独具中国特色的汉字和印章组成的,设计者运用创意思维,实现了图形与汉字的结合。受书法艺术的影响,将字体设计为“京”,形成个性化的图形文字,独树一帜,增加了外国友人通过书法,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程度。设计人员通过运用创意思维的方式,对图案进行抽象和再造,在把握文字的前提下,增强了标志的审美性能,也增加了人们对标志的理解程度,实现了标志设计的创新性。同时,将中国传统的印章与书法进行结合,利用创意思维将其进行夸张变形,图案变身一个奔跑的运动人性,能够保持“京”的神韵,体现了浓厚的中国韵味。

4.运用吉祥图案的标志。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注重运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使民族精神能够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弘扬,从而构建现代标志设计的主流。例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设计就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典型体现。凤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吉祥形象,设计师以凤凰的原型为基础,运用创意思维,将其整体形象进行勾勒再造,形成了一只雍容多姿的凤凰鸟图案,具有造型简明和寓意深刻的特点,使人产生美好的联想,实现了对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稳定、祥和的飞行理念的传达,符合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安全稳定的飞行服务理念,同时该标志的设计还传递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艺术气息。

四、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创意思维在标志设计的应用过程中,通过对常规思维模式的了解,能够为提升标志设计的创新性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注重对标志设计概念元素和图形元素的提炼和再造,有利于充分体现标志设计的深层内涵和时代气息,使人们对标志设计的印象深刻。因此,创意思维在标志设计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借鉴上述方法。

参考文献:

[1]路常华.创造性思维方法“思维导图”在标志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7,205:143-145.

[2]赵佑铭.中国传统印章艺术的历史演进与现代标志设计的创意思维[J].书法赏评,2015,05:62-64.

[3]陈彦,杨琼.论标志设计创意的思维方法[J].价值工程,2016,3529: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