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十篇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十篇

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9:41

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篇1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

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殊性,那就是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而且形象思维要与逻辑思维协同发展。思维素质与心理素质一样,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主要靠后天的学习培养养成。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思维的训练教育,学生的思维素质与能力只是在课本知识学习中不自觉习得的,缺乏有意识的引导培养。目前,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够强,重技巧,轻思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于他们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既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两种最主要的思维方式。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人头脑中是并存的,互相交错、协同发展的。艺术类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但长期以来以升学为主的应试教育,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给他们足够的培养训练。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思维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思维没有充分发展。形象思维是对具体事物的认知观察,从表象、联想、想象到形象表达的思维方式,但在长期的中小学升学教育中,这方面的思维能力几乎得不到培养,导致考入艺术院校的学生形象思维并不比其他专业学生占多少优势,艺术类大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从根本上加强观察、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这就不利于他们今后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2.逻辑思维缺乏严密性。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如一对双胞胎,在人们头脑中是同时起作用的。完全单一的逻辑思维或单一的形象思维,都是不存在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也离不开逻辑思维。逻辑思维重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在形象思维运行的同时,逻辑思维也在对形象进行判断。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主要是通过中学阶段各科知识的学习形成的。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基础课,尤其是数理化等理工科的课程薄弱,导致逻辑思维普遍较差,缺乏思维的严密性,学习接受理论知识能力不强,这种现象也较普遍。

3.两种思维的混乱交错。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协同性如何,是衡量人们的思维素质好坏的尺度。良好的思维品质,总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相互配合、协同运行,形象在逻辑思维中起到辅助与例证的作用;形象思维中,又有逻辑思维对形象进行判断。不良的思维素质,会出现两种思维的混乱交差,协同性差。比如,艺术创作过程主要运用形象思维时,逻辑思维按部就班的定势会影响思维的发散,或在学习理论知识主要运用逻辑思维时,形象思维的跳跃性会干扰理论的接受。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中,中学阶段的教科书模式的逻辑思维方式不利于他们的创造性的发挥,但他们在大学阶段开始发展形象思维、改变思维方式时,又不能及时地协调两种思维方式。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升学的应试教育问题。首先,学生在题海式的考试中做了许多题,而不知道总结学习与思考的过程。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学习与思维,极易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大学阶段思维的发展。其次,与应试教育相关的艺术课程在高中阶段因为没有纳入高考科目之内,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副课”,根本不教不学,导致了中学阶段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的缺席。美术与音乐作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重要的课程,有着其他课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只有通过考前辅导培训或强化班、特长班,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应试的技法参加考试,并没有在形象思维上受到多少教育。再次,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基础课普遍相对薄弱。我们曾在南京艺术学院做过新生调查,因兴趣爱好报考本专业的只有15%,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达不到本二线,占72%,其他原因13%。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课平均总分,不到本二分数线的70%。文化基础课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逻辑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的欠缺,反过来也影响形象思维的发展。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任何一方面过于欠缺,都会影响到另一方的发展完善的。

因此,在大学阶段开展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与教育,是一项带有“补课”性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素质,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通过有目的的思维训练与教育,尤其是通过相关的文化基础课,进行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以及创造性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艺术类大学生专业要求与思维训练目标

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是我们考虑进行思维教育的出发点。只有根据其专业要求进行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才可能有的放矢,起到应有的效果。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是由诉诸形象的语言,如线条、色彩、声符构成的,不管是听觉的,还是视觉的艺术,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借助于形象进行思维的能力。

2.丰富的感情。艺术作品是借助于形象抒发人们感情的,感情既是从素材到作品的动力,也是与读者观众共鸣的首要因素。不管是直接的抒情,还是自然的感情流露,艺术创作中都不能没有感情,感情的丰富细腻是虽然决定于气质,但也与思维密不可分。心理学研究中,丰富的感情总是伴随着形象思维——特别是联想与想象而产生的,多愁善感的人往往是善于联想的人,也是形象思维特别活跃的人。相反,逻辑思维占优势的人,往往是感情比较隐含或冷静的。

3.较强的表达能力。艺术的表达也是以形象为媒介,对客观事物从观察、联想、想象到表达出来,形象思维起着主要的作用。同时,逻辑思维对于表象的判断、推理、论证也在深处起着作用,可以说是共同促成了艺术表达的完成。

转贴于4.较高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在美的环境与境界中长期熏陶养成的,是以直觉的感性的形象为主。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创新要取决于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必须先具备创造性思维。艺术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两种思维协调发展的思维。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正是为培养他们这种协同发展的能力。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目标,主要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打破思维的单一与定势,形成开阔发散的思维向度。单一与定势是应试教育所产生的不良的思维现象,思维不活跃,陈陈相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造力的发挥。艺术创造中的灵感,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顿悟思维,灵感是在思维中最活跃、不同思维方式碰撞时才有可能产生的。通过多种向度的思维训练,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能。第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知识学习与接受能力,改变目前文化课普遍基础差、缺乏文化素养的现状,学会创造性学习,自我教育与学习,提高文化内涵,并最终促进他们艺术专业的提高。第三,学会审美,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事物,学会艺术的形象思维,提高形象思维的自觉性。在审美过程中,虽然用的是形象思维,但对于形象思维中的意象,对其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对于艺术作品的思想与主题的认识,都要经过逻辑思维的判断确认。艺术的最高境界,就超越了艺术本身,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了。第四,学会对思维过程的控制调节。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就是心理学上讲的元认知或元思维。当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控制、调节,来改善自己的思维。学会思维的控制与调节,是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思维的关键。

三、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方法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总体要求,同时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对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所达到的目标、途径、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通过教学改革进行实践性研究,以期达到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水平,使他们既能适应学习,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学会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艺术创造中形象思维的能力,挖掘潜能,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艺术创造能力。

1.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本知识训练。思维训练是综合性的,本应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思考方法,但由于应试教育对思维素质教育的忽视,需要在大学阶段进行适当地引导教育和训练。“普通(形式)逻辑”课是一门关于逻辑思维的科学,对于思维知识起到普及的作用。笔者认为,艺术院校应当开设相关的思维科学课程,普及思维知识。对思维科学的了解,是思维训练的前提与基础,通过对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基础知识的讲解,起到普及作用。特别是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通过艺术创作与欣赏实例,讲解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在其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古今中外艺术家成功的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伸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2.发挥高校人文学科课程的作用,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的思维。大学课程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能力尤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院校开设了诸如哲学、文学、美学、艺术心理学、中国文化概论等课,应发挥相关人文课程对艺术类大学生思维训练的作用,增强教师思维训练的意识,适当增加实践的环节。比如,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中外哲学课,训练他们学会思考,学会理论分析,用分析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哲学课中对事物认识与分析的能力,美学课中强调审美能力的培养,心理学中的联想与想象力的培养等。通过古今中外艺术教育案例,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引申思维的习惯与养成。

3.艺术相近学科的相通训练。不同艺术门类专业在形象思维上的共性,决定了他们在思维方式上是相通的。艺术专业相近学科,可以互相启发借鉴,丰富自己的艺术底蕴。通过相近学科的互通训练,比如,诗歌与书画、音乐的相通训练,分别从音乐上、绘画上或舞蹈上来表达,训练表达的构思技巧,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艺术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并以古今中外成功的个案,引导学生从相关艺术学科打通训练。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打通”训练,建立在感觉移借(通感)的基础上,把文学的语言文字想象,与艺术的视觉、听觉的想象沟通,如诗歌与绘画的互通、绘画与音乐的互通,把相邻的人文学科合在一起,构成综合的形象思维训练。

4.创设情景的思维训练。开设相关的思维训练课程,创设一定情景,并在相关情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思维操练。比如,即兴式的艺术创作,以形象思维为主,进行艺术的构思。过一段时间,可以再创设另一种情境,如艺术的组织管理。教师进行评点与引导,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最终形成创新型的思维。现在艺术院校中重视艺术的技巧手段练习,而忽视观念与思维的创新,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埋头绘画或练嗓,而不去考虑如何在练习的基础上创新。如何突破艺术上的因循,通过自己的思维判断,创新的艺术的主题与表达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法可能很好,但只能是很好的匠人,却不是艺术家。

思维训练是一项很复杂的教育工作,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可奏效,艺术活动中思维的复杂性,是思维科学中至今仍有争议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训练,必须建立在遵循思维科学的基础上,遵循思维科学的原则,循序渐进,让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训练与自我习得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关系新探[J].高等理科教育,1997(3).

[2]林金辉.加强大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2(1).

[3]唐月娥.论逻辑思维对创造性思维的作用[J].湖湘论坛,1999(5).

[4]赵雪梅,么元煜.浅论艺术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1).

[5]张洁玉.艺术设计中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J].艺术百家,2006(2).

[6]宋黎明,乔启霞.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素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李宪忠.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8]苏常青.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情况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逻辑思维素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质量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使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快速理解语言,看清楚事物本质,对其全面发展意义重大。但当前初中学生逻辑思维普遍缺失,主要表现在对概念缺乏深度理解,机械记忆;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表达混乱,没有理清层次,总体而言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未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有积极作用,进而为其他学科知识的消化吸收打下良好基础。从成长过程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良好的语言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逻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逻辑思维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顿悟思维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这些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也被广泛地应用。对于学科教育而言,文科课程如语文往往可以借助学生的表象记忆和主观想象来提高学习效果。

一、初中学生逻辑思维缺失的表现

(一)机械记忆概念,缺乏深度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新鲜的词汇及与语言有关的相关概念。如修辞中的互文,借代等。常规教学中,教师会对重要的内容进行强调,此外还要求学生用背诵,听写,考试等方式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巩固。但因为有的内容过于抽象,短时间内要全面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加上讲解方式又不够艺术,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就会似懂非懂,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会出现偏差。不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对具体对象进行表述时,其语言表述就不可能顺畅,充其量也只能是“可意会不可言传”,进而还会对其他学科基本概念的理解和造成障碍。

(二)语言表达混乱,层次不清楚,分析判断问题能力不强

语言表达混乱的情况通常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学生的语言组织十分随意。如在讲授八年级课文《苏州园林》时,要学生回答: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时,很多学生只会就其布局特点或是单独景物作介绍,语言组织上也是颠三倒四,思路不严谨。层次不清楚则体现在当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总结的时候语言的随意性,这也是思维混乱的表现,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路。分析判断能力不强则体现在学生对材料定句子或者表述的理解上,如习题中经常有“下列哪句话是对原文的正确理解”这样的问题,但学生往往在选择时犹豫不决。此外,在写作文时,部分同学存在审题不清的问题,理解上存在片面性。如作文题目“谈义气”,审题时应重点理解意气的内涵,但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泛论义气,或将义气狭隘化,或是过于美化,最终使文章没有内涵,言之无物。

(三)独立思考能力受限

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或多或少对正处于求新阶段的学生带来一定枯燥感,知识的吸收也因此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在人教版的Z文教材上,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分阶段安排了散文,记叙文,文言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课文。但在教学方法上,不少语文教师依然延续生字生词学习、分段、概括大意、主旨提炼等程序,重讲解,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课堂讨论不重视引导,教学效果极差,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就打了折扣。在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的形成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读和写,其实听和说也是逻辑思维形成中很重要的环节。

二、课堂教学中逻辑思维训练的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主要有现代文、文言文、散文、诗歌等。不管是何种文体,不能割裂地单就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要从整体诸如写作背景,作者生活环境等层面对文章进行宏观了解。然后再从语言组织,遣词造句等微观层面的欣赏感受作者的写作技巧。从内容到写作技巧真正理解文章的精华。字词句的理解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文章体裁不一样,所运用的逻辑知识也要有差别。如七年级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对创作背景不是很理解,那么对作品的内涵理解就会大打折扣。

(二)满足性原则

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基本需要和动机都是以满足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逻辑思维的认知与提升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唤起学生的自我主动意识,让学生认知到逻辑思维的学习能够提升人的价值。从课堂中以教师为主的讲解到启发式教学,再到现在的鼓励引导式教学方式,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心理特点需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基本需求;文本讲解应从文章结构安排到意境赏析等层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为透彻,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从被动接受到有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意识到学习语文能够满足自身成长的需求,学习积极性就会能得到激发,逻辑思维的提升才会变得容易。

(三)综合发展原则

常规教学活动可以从字词理解、语句组合、修辞手法运用以及文体选择等方面检验成果。常用的检验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来呈现。为使语言表达具有逻辑性以及通俗易懂,就需要运用到语文中的遣词造句以及语法等综合知识。而知识综合运用的程度实际上反映了学生知识面的宽广程度,更折射出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主要目标,探索提高中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安排多种类型的训练模式,从训练的方式到内容既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适合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在提升学生逻辑思维水平方面的方法应用

(一)综合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当前语文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知识时“被动接收”现象比较明显。学生自我表达的积极性不强,更多的是被动地等待教师的讲解或者点名回答问题。这种情况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的语文知识点教学基本上分为基础知识和素质拓展提升两部分。其中,基础知识主要是以课文为载体,拓展字词的接触面,并能够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素质拓展则表现在学生弄懂不同文体的课文基础上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从学生个体差异上来看,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表达的主动性也相对较强,对教学活动中涉及一定思维的课堂活动参与度也相对较高。而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呈现“打酱油”的心态参与课堂互动。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无论是从课文导入的方法还是讲解方式的选择,又或者是课堂问题的设计,教师都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如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形成。例如,在八年级课文《苏州园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进行介绍。如果能够熟悉“游客”心理,学生在进行介绍时,自然就能更好掌握说明的重点,顺序,语言组织等。

(二)阅读教学、作文指导中,训练学生逻辑思维

语文教学中重视逻辑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效率的基本素质,而逻辑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现代文阅读教学除注意用词准确、句子通顺之外,更要分析布局谋篇、情节结构、组材构思等特点。如《皇帝的新装》一文,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课文情节,理清文章结构。像文言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古今词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比较;引导学生综合、归纳,建立系统的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便诗词曲讲意境、讲形象,也要重视逻辑思维运用。如《天净沙・秋思》,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弄清写景抒情顺序,先写客观景物,后借景抒情,从部分到整体,从物到人,表现出内在的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学生理清这种关系对作品表达的思乡之情能体味得更深刻。而作文教学从主题确定、选材到遣词造句,都离不开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教师应将思维训练落实到常规的作文教学中。

(三)指导学生反省思维过程,形成对比思维

实践证明,反省思维是一种提升思维质量的较好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结果的差异,思考问题症结所在。通过再次梳理思维程序,找到思维的差异性,思考问题症结在哪,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性修复,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就能得到进一步完善。七年级文言文《孙权劝学》让人们明白了不管先天条件如何欠缺,后天学习都能够弥补先天不足,同时还要以发展变化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这篇课文可以指导学生思考“说服过程”,如何劝诫他人学习,同时注意说服过程的逻辑递进关系。在反省思维中,学生就能^好地掌握说服的技巧。此外,在作文写作教学中也可以应用到反省思维。部分学生作文中容易出现偏题的情况,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反思在审题思维过程中,差异性造成的主客观原因,弄明白究竟是知识结构的问题还是逻辑思维的问题。如果是知识结构的问题,那么就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如果是思维习惯的问题,那么就要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对作文题目的审题自然也就变得顺畅。

(四)教师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言传身教”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水平

要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教师首先就要加深对语文课本中蕴含的逻辑思维的认识和理解,并且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可以采取的教学方式如借助多媒体的辅助,知识传递的形式多元化,以图表、不同颜色的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结合,让学生对分析、类比、归纳、演绎、总结等逻辑思维方法有更直观的理解。例如,在七年级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大气磅礴有直观印象,通过视频当中的声音刺激强化重点。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上升到较高的美学层次。

而“言传身教”主要表现在教学用语要严谨科学,对学生形成示范效应。用专业学术语言以及符合逻辑的语言表达,做到解疑释惑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相统一。内容陈述方面上也应该做到严谨。在备课中,教师要预先对教材认真研究,结合学生特点安排课程进度。从心理学层面分析,初中生的知识接收心理带有一定的模仿性,对教师教学语言具有逻辑性,要求教师讲授概念应准确,判断应恰当,结论应理由充足。同时,“言传身教”还体现在教师的知识传播过程的有效性。根据内容难易程度,选择或常规或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应用。此外,在互联网与人们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的信息社会,教师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积蓄更多的能量。

【参考文献】

[1]石崇森.高中语文教学渗透逻辑教育浅论[J].教学与管理,2009(24):73-74.

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培养研究;环环相扣;启发式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学生才能够独立思考数学问题,灵活地解答数学题目。如果没有形成数学逻辑思维,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就会倍感压力,觉得数学很难,如此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降低,最终很难学好数学这门功课。那么,初中数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首先,要具备全局思想,使章节知识之间可以环环相扣。其次,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最后,要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只要牢牢把握这三大环节,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不成难题。

一、统筹全局,环环相扣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数学的抽象性更高,而且数学中,集中了大量的公理、定理、公式等,学生如果没有理解性地去记忆,就很容易产生知识混淆,也会觉得数学学习很枯燥、乏味。数学的系统性逻辑性比大多数学科都要强,数学知识的相互衔接上,也比其他科目的知识衔接得紧密,学习数学是不能够脱离数学的系统性要求的,而数学的系统性表现于它必须严格按照教材知识的衔接顺序来进行,新的知识往往建立于旧知识的基础之上,它要求新旧知识要连接起来。因此,教学过程中,做到统筹全局、环环相扣对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该在统筹全部教材的基础上,对数学的知识衔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如何去正确地思考和解答一个数学问题。

正确的解题方法应该是:知第一步,走第二步,为第三步,想第四步。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解题过程中,理清数学知识的相互关联,把一些数学概念,方法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当遇到相同的题型时,大脑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快速反应,运用脑海中原有的知识来解题。统筹全局,环环相扣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这种系统性的知识网络,从而化抽象数学为实体数学模式,一旦碰到抽象问题时,只要进行适当的思维转变,就可以做好知识迁移运用。

比方说,在讲“一次式的同类项”问题时,课本上举例了组成5x式的两个正整数系数的项一共有四组,分别是3x+2x,2x+3x,x+4x,4x+x,但是,如果问的是整数系数的组成,就不是4组了,而是无数组。而让学生练习8x的组成和分解问题时,教师不应该让学生用东拼西凑的想法去说出它的7组组成,而是要让学生有次序地,进行分解。组成8x的组合分别有:9x-x=-x+9x=10x-2x=…,这样,在学习这个知识时,也能够顺带做到知识的迁移,既复习了数学的加法交换律,又复习了同类项和合并法则等。同时还能够启发学生去思考无限问题,在以上的例子中,如果要只考虑整数问题而不考虑正整数问题,那么就会出现无限个组合的情况。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知识的环环相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他们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更加科学、有序。并且能够做到知识的紧密连接,最终,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二、教师重在引导,采用启发式教学

限制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发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思想是最为重要的。一旦教师采用了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指导方法,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就很难得到有效培养。

首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时,教师要避免“手把手”式教学。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引导,并且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只做学习的引导者,而不做真正的解题者。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分析一道题目的解题思路,给出大概的解题步骤,具体的解题计算应该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启发式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

其次,重视理解和解题过程而不是结论。在学习数学时,要忌讳为了解题而解题,而是应该为了理解而解题。解答一个数学题目,不能只重视结论,而是应该重视解题的过程,在解题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题目的含义和思想,然后学会旁敲侧击和灵活运用。只有理解解题过程,学生才能够真正掌握一个类型的题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加深对该类型题目的印象。从而掌握这种类型的题目。掌握数学解题过程而非结论对于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是关键的,只有加深对过程的理解,学生才能够触类旁通,从一个题目中联想到一个类型的题目。

最后,引导学生“学会”为主,“学多”为辅。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这样那样的知识,知识并非掌握越多越好。“学会”才是最关键的。素质教育对于学生的要求首先是要“学会”,然后有能力的才去“学多”。要基于“学会”的基础之上,学生才有兴趣去学习更多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填鸭式”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习水平,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善于启发学生去分析和推理,形成发散的思维模式,并且分层去思考和探究问题根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学会数学,形成数学逻辑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合理管理自己的学习情况,根据自己能力的大小,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计划,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下,再去拓展自己的能力,学习更多的拓展知识。

三、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

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要从初中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尽快形成数学逻辑思维,以便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靠教师的栽培和训练,这种培养和训练应该要贯穿于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中。也就是说,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概念知识的讲解上要进行培养,而且在平时的做练习,甚至考试等也要有目的地进行训练。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首先要明确初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初一开始培养起,从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这门课时,就要有意识性地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另外,要注意,从初一年级开始抓起,也要持久地贯彻到初三年级。并且初一、二、三年级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应该要针对三个年级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训练。

其次,采用有效的训练方法也很重要。初中阶段运用列方程(组)解运用题是有效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途径。解应用题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要从题目的叙述中进行观察比较,抓住数量关系认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才行。因此,利用初中的运用题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很有效的培训方法。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开展有意识性的、有目的性的培养是培养工作的关键。而在培养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衔接问题,做到环环相扣,并且,教学方法应该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师只需做好教学引导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管理者,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摸索、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学生一旦掌握数学的解题思想,学会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去思考问题,那么,当他们面对各种类型的数学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筱蘅.逻辑与数学教学――中学数学教师学习和掌握逻辑的意义与作用[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创新思维

当期,国家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提倡技术创新、产业创新,而这些取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与普通人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却过多地突出求同思维和逻辑思维等一两种传统思维方式的训练,结果造成了闭塞、保守、狭隘的文化心理,阻碍了劳动者个体和社会的创新。在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我结合教材内容、时政热点和学生的知识实际与思维发展水平,巧设疑问,用六“让”来训练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性。

一、让学生大胆说“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说“不”是一种诚实的、科学的求知态度,是一种可贵的思维品质,它具有批评性思维的特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新教材,尽管是“新”的,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其中的个别观点或结论,会变得不正确或不科学。在教学时,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哪个地方不正确、哪个地方不科学,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纠正那些错误或过时了的观点,让学生大胆地说“不”,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不唯书,而唯实”的道德品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表面上看具有正确性、合理性,但却不一定是合法的,也不一定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也不一定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我们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立场和方法去分析那些社会生活现象,克服“从众心理”,让学生大胆地说“不”,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让学生“反弹琵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按照思维的方向,可把思维分为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过去,我们的教学,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对学生训练得较多的是顺向思维。而逆向思维在创造中的作用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在新教材的教学时,我们应该把教材中政治理论原理和社会生活中的时政热点结合起来,精心设计一些政治小论文作业题或辩论题,以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例如,“对XX热的冷思考”、“对XX现象的反思”等政治小论文作业题或辩论题,就可以起到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作用,这也是高中政治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探究活动。

三、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以某一问题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观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能突破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深透、准确。例如,对新教材政治生活模块中的“文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从形态看,“文明”是指社会的进步与开化的状态;从实质看,“文明”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从构成看,“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产生看,“文明”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从意义看,“文明”是人类不断进步的体现;从内部关系看,三大文明紧密相联,相互促进;从要求看,应该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才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种多角度的分析,不仅能使学生懂得如何解释和阐述“文明”的概念,而且能使学生由此及彼,实现知识的转换和推断,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让学生“对立统一”地看问题,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矛盾”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核心,“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是辩证法的两个基点。不仅“哲学与生活”模块中有这方面的专门内容,就是新教材的其他三个必修模块与六个选修模块的知识都蕴涵有这方面的知识,而且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更是处处充满着这个方面的问题。创新,必须反对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思考问题。创新,离不开辨证地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普遍联系”、“变化发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以训练学生的辨证思维。例如,让学生分析我国加入“wto”的利弊、让学生整理新中国外交的变化历史、让学生分析某个现实事件的前因后果,等等,仍然是新教材教学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有效方法。

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篇5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出现问题解决办法

大学英语口语考试是针对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后的考生所设置的一项重要的外语能力考试,要求考生在口头表达的过程中全面运用所掌握的词汇、语法知识,不但涉及词层次、短语层次和句层次的语法知识,而且涉及语篇层次和语用层次的语言能力。口语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在几分钟内熟练、正确地综合运用这些能力,做到词汇丰富、语法结构较为复杂、语意连贯、表达适切。要达到这一标准,考生有必要接受适当的口语训练,而且通过适当口语训练考生能够达到口语考试的基本标准。考前需要一定量的练习,但是更重要的在于平时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通过对部分考生口试结果进行分析,笔者总结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将考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实践教学结果反馈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期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高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一、口语考试中出现的问题

在“描述”、“讨论”和“即席回答问题”三个项目测试的过程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两类:语言基础方面的问题与语用方面的问题。前者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法错误较多、连接词单一,大部分是and,but,also,so;词汇不丰富,绝大多数是中学的简单词汇;少数语音语调不准,影响理解。后者表现为:讨论时思路窄,老是那么几句话;逻辑思维不强,连贯性差。但主要问题还是语言基础不扎实,突出表现为语法错误较多。这些语法错误可归纳如下:

1)主谓语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其谓语动词一般现在时形式与主语不一致;

2)therebe句型错用,以及therebe与have混淆不清;

3)人称代词格混乱、几个代词连用时顺序错误、单复数矛盾等;

4)名词可数与不可数混淆不清(如information,furniture);

5)maybe与maybe、people与person、either与too混淆不清;

6)错用连词though―but,because―so,suchas+thatclause,like+thatclause;

7)词性混乱;

8)句子结构错误。

二、原因分析

1.母语的影响。

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时的许多语言错误可以归结为母语的影响,即母语迁移(languagetransfer)造成的错误(母语迁移:学习者的母语知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和应用的过程)(ellis,2000:140),如“though...but...”、“because...so”、第三人称谓语动形式、谓语动词的时态变化、名词单复数及可数与不可数形式、句子结构错误等。中文交流时我们经常用“尽管……但是……”、“因为……所以……”这样的关联词,讲英语时自然就会将其用进来,于是就出现了though...but...,because...so的现象。中文动词词尾没有时态的变化,只是通过副词“已经……了、正在、将”等体现某一动作是否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难怪学生学英语时会犯动词时态方面的错误。中文的名词没有可数与不可数之分,也没有集合名词的概念,学起英语来难免会混淆不清。母语迁移原则有利于学习母语和目的语类似的部分,但对于两种语言不同部分的学习却有很大的干扰性。在教学中,英语教师一定要弄清两种语言的异同,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既可避免走弯路,又可防止因滥用母语迁移原则而造成的难以纠正的错误。

2.缺乏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

个体思维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小学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学阶段以逻辑思维为主,大学阶段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但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一定与学历成正比”,“因为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是自发的,它需要有效的训练和培养”(文秋芳,1999:179―180)。考试过程中考生表现出来的现象:讨论时思路窄,老是那么几句话;个人陈述观点时逻辑思维不强,连贯性差,这些现象反映出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与母语思维能力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求考生用英语进行逻辑强、连贯性好的口头表达,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尤其必要。

3.缺少扎实的口头训练,尤其是语篇层次的口头训练。

参加口语考试的学生笔试成绩均在良好以上,其语言基础知识应该掌握得比较好,词汇量也不应该小。口试中出现的问题说明他们在英语语言方面的认知、辨别能力较高,但由于缺少足够的输出练习,特别是语篇环境下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口头练习,因此在实际口头交际中就会采用目的语规则泛化(overgeneralization),即将目的语的某一语法规则套用到错误的场合(胡壮麟等,2000:334)。例如:将名词复数“s”规则用于所有名词。

4.口试中临场紧张,缺乏应变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在传授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在语言应用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平时的口头练都停留于句层次上,而语篇层次的语言能力有待于开发、培养。正因为如此,学生在口试时一紧张就不知如何表达,往往是顾了语言的准确性,顾不了表达的连贯性、逻辑性;或者顾了内容,忘了表达形式的正确性,有的甚至很长时间讲不出几句话来,即使讲出来,也不一定切题。自然就出现了词汇简单、思路窄、逻辑思维不强和连贯性差等问题。

三、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前两类问题尤其是语法错误主要是母语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或目的语规则泛化所致。这些问题如果未得到及时纠正,就会朝语言石化或僵化(fossilization)发展(语言石化: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尚未达到目的语的水平就停止提高这一现象)(ellis,2000:29)。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应该认识到以下几点。

1.语言知识要转变成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就要加强语篇环境下综合运用英语的口头练习;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习英语就是要掌握读、写、听、说四种技能,而这四种技能相互依赖,读和听是写和说的前提,写和说是读和听能力的体现,没有前者就很难有后者,要将前者转换成后者则需要相应的训练。

3.课堂教学将潜在的语言技能转化为实际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可能的,这种转换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如心理、逻辑思维、交际策略等。教学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如语法、词汇、遣词造句等,合理运用语言学习策略,如分析母语与目的语的异同,恰当运用母语迁移原则,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避免滥用母语迁移原则或过度概括原则,及时分析、纠正因此而产生的语言错误,防止语言石化现象。同时还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ellis,R.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Shanghai:ForeignLanguageseducationpress,2000.

[2]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篇6

关键词知识形态知识逻辑逻辑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逻辑思维是人们根据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应客观现实的认识过程。通过逻辑思维,能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思维对高中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逻辑思维的训练依赖于具有逻辑关系的学习内容,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训练逻辑思维的资源,但需要教师进行二次开发与整合。

1课堂教学中的逻辑缺失现象及原因

笔者最近听过几位教师讲“基因在染色体上”,总觉得蜻蜓点水,错失了经典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虽然他们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基本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思路,但存在共性问题:①教师没有让学生经历提出假设的分析推理过程,把萨顿假说和摩尔根假说简单地强加给学生;②过于简化假说的验证和分析,对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分析过于浅表,照本宣科,甚至讲错。例如一位教师直截了当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萨顿假说吗?”学生的沉默让教师接着搭建台阶:“如果将某种性状与性别联系起来呢?”学生继续的沉默逼迫教师呈现“真实”材料:“为了证明这个假设,摩尔根就做了……实验,请大家分析……”下课了,学生一脸茫然走出教室。反馈表明,学生既不能提供充分证据对“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事实做出科学的解释,也没有体验真正意义上的逻辑思维过程。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原始形态的学科知识的忽视或者严重缺失,只能顺序地将教材内容在课堂串联起来。

2理清教学内容的逻辑,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前提

通常情况下,教材的正文内容大多是学术形态的知识,省略了知识产生的背景和过程。教师需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次开发和整合,理清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例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内容,是围绕染色体学说的建立、完善和应用组织教学内容的(图1)。

从知识学习层面上,该内容非常有助于学生将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促进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规律的理解和综合应用;从能力培养和科学方法训练层面上,该内容突出地体现了自然科学的特点,即结论背后的观察、实验、分析、推理、验证的逻辑思维程序,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材料,而且有助于学生认识科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完善以致应用的过程。然而教材在呈现内容时,首先直接介绍了萨顿提出假说的过程,后面对摩尔根假设的提出以及测交实验的介绍都过于简化,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简单告知,将导致学生机械学习,模糊理解。而这些内容恰恰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体现探究过程严密逻辑性的绝好材料,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

知识的构建和思维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学习主体的认知过程中,是别人替代不了的。完全经历真实过程不可能,至少一个缩略的过程是必须的,这个缩略的过程就是教师根据原始形态的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转化成教育形态的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教师有必要澄清教材中隐含的、对探究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问题。例如,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与萨顿假说有什么关系?摩尔根在什么情境下提出“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没有等位基因”?测交实验是怎样充分证明“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这一假设成立的?果蝇眼色的测交实验与孟德尔豌豆测交实验结果有何不同?在相同的情景下学生会怎样思考,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思考空间?

3按照内容的逻辑组织学习和探究,是有效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保障

本节内容中,染色体学说的建立过程(假设的提出和验证)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

3.1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尝试提出自己的假设

3.1.1复习基因和染色体的传递规律,激活认知基础

学生已经学过了基因的传递规律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传递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简图表示含有一对遗传因子、两对遗传因子的细胞产生的配子类型,以及一对同源染色体、两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产生的配子类型。这是学生分析推理的基础。

3.1.2客观推理,提出假设

根据直观的简图,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比较图中基因和染色体的传递规律,你有什么发现?对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可以做出怎样的推理?”实践证明,学生并不能快速地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比如字母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字母与染色体究竟有什么关系,学生没有清晰的认识。但是学生还是很容易发现图中基因和染色体在传递过程中的平行关系,自然地会想到二者存在必然的联系。究竟是什么关系?理论上存在三种可能:基因就是染色体;基因在染色体上;染色体在基因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切忌将萨顿假说简单地强加给学生。

3.1.3理性思考,聚焦假设

充分假设可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但是对多个假设进一步分析,聚焦最大的可能性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在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以上三种假设究竟哪一种可能性最大?你能提供哪些事实依据?”综合学生的反馈进行小结:①从数量关系看,一种生物已知的基因数量要远远多于染色体数量。例如,人类细胞核有46条染色体,但是已知的基因数量达2万多个。②从大小看,光学显微镜下已经观察过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但不能看到特定的基因,这说明基因可能以某种形式存在于特定的结构上。③从对基因的特定操作来看,将某个基因整合到异种生物的染色体上,该生物会表现出特定基因控制的性状。这些事实依据是聚焦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假设的基础,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个过程体现了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2还原实验和思考的过程材料,为验证假设提供依据

3.2.1分析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发现新问题

生物学发展的历史中,究竟是怎样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这是很多科学家执着地研究和思维碰撞的过程。教师呈现遗传学家摩尔根的实验材料及杂交实验图解,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分析该杂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学生能够得出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同时也会发现问题――白眼性状为什么只出现在雄性个体中。

3.2.2补充必要的实验,为学生做出“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的假设提供依据

按照目前的知识储备,学生没有能力对“白眼性状只出现在雄性个体中”做出合理的解释,需要新的假设。提出新假设需要新情景,因此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图解及其与性别决定的关系是提出新假设的基础。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尽管有果蝇杂交实验结果及果蝇染色体图解,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要提出“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其等位基因”的假设仍然很困难,基本上还是以教师的讲解告知。事实上,教材中有这样的描述:“由于白眼的遗传和性别相联系,而且与X染色体的遗传相似,于是,摩尔根及其同事设想……”这说明摩尔根做出相应的假设也并非轻而易举,而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同事间思维碰撞的智慧结晶。“白眼性状的遗传与X染色体的遗传相似”是提出新假设的关键,因此很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还原学生思维的空间。

①教师呈现果蝇染色体图解,感知性染色体传递规律的研究结果:已知果蝇性别决定方式,雌果蝇有两条X染色体,雄果蝇有XY染色体。雄性后代从母本得到一条X染色体,从父本得到一条Y染色体;雌性后代分别从亲本各得到一条X染色体(图2)。

②补充介绍摩尔根的关键实验,感知果蝇眼色遗传的规律。摩尔根及其同事在后续大量的果蝇杂交实验中,发现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结果。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后代果蝇的性状表现有什么规律?

③比较、分析、归纳,做出假设,启发学生思考:“比较性染色体的传递规律(图2)和果蝇眼色性状的传递规律(图3),有什么发现?”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不难发现,雄性后代从母本得到白眼性状的遗传规律与雄性个体从母本获得X染色体的遗传规律非常相似,因此提出假设:“控制白眼性状的基因很可能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没有其等位基因”。这样的假设才是有根基的假设,才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3.2.3充分讨论测交的正反交实验,得出科学结论

利用假设很容易解释上面的两个杂交实验结果,关键是怎样设计实验验证假设。这里,测交有两种不同的方案,一种是白眼雌蝇与F1红眼雄蝇杂交(图4),一种是白眼雄蝇与F1红眼雌蝇杂交(图5),即正交和反交。这两个测交实验的结果是不同的。只有第一种方案与摩尔根的实验结果相符合。学生通过分析测交的正交和反交结果的不同,并与孟德尔的豌豆测交实验正交和反交结果相比较,才能真正将白眼基因定位在在X染色体上而非常染色体上,进一步深入理解孟德尔设计正交和反交实验的用意,体验科学研究方法的严密逻辑。

4梳理思维过程,形成思维框架,促进逻辑思维习惯的形成

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质疑、探究的基础上要重视问题解决过程的梳理。组织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归纳小结(图6),既是知识结构化的过程,又能促进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沉淀,强化逻辑思维习惯的形成。

生物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属于理科,理性客观是其基本特征之一,理科就要进行严密地逻辑推理。实践表明,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学生真正地认可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而且深度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过程,充分体现了本部分内容的过程和方法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祖洞.遗传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篇7

—、逻辑学教学改革的焦点和逻辑学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逻辑学教学改革的焦点就是教学内容问题,也就是在教学中如何处理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的关系问题。在这场关于教学内容的改革大讨论中,主要出现了明显的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传统逻辑巳经过时,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应当立即废止,以现代逻辑取而代之,称之为“取代论”。其理由是:逻辑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规定的当代七大基础学科之一(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命科学、逻辑,这里的逻辑指的是现代逻辑),应该得到重视;就科学的发展而言,逻辑已实现了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所以作为教学不可囿于传统逻辑,而应顺乎学科发展,实现逻辑现代化,也就是用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从实际效果来看,坚持传统逻辑教学将会影响我国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实践,不利于培养出高水平的逻辑人才。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在中国高校文科教学中不应废止传统逻辑,高校文科学生应该主要学习传统逻辑;作为逻辑学的教学,如果采取“取代论”,则无疑会丢失人类历史上的思想成果;逻辑教学可以在保留传统逻辑的大部分内容之外适当地引入一些现代数理逻辑的内容,以加强对传统内容的论证,而不是简单的废止,称之为“吸收论”。

  其理由是:现代逻辑是传统逻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分支,传统逻辑中的很多内容如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假说、论证和逻辑规律是现代逻辑无法代替的;传统逻辑有其独有的特点和功用,适合于人们的日常思维,在人们的工作和学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但不应该废止,反而应该加强学习、深人探讨和广泛普及;大学生先学习传统逻辑的知识,可以激发对逻辑的兴趣,初步领会逻辑精神,对将来学习现代逻辑等其他课程十分有利。其实双方在激烈的争辩背后共同的心态,即对逻辑课现状的忧虑、不满以及改变现状的急切心情。双方的想法也可以说各有一定的合理性,取代论者多数是专业研究人员多熟知现代逻辑,知传统逻辑之不足,似立逻辑科学潮头,大多脱离教学一线。如果取代论者讲的是我国主要重点大学哲学或理科专业的话可说有一定的道理。但对普通高师院校文科专业来说,取代论肯定是不对的。“传统逻辑现代化是在保留传统逻辑前提下的现代化,而不是以数理逻辑取代传统逻辑;逻辑教学现代化是整个高校的逻辑教学系统要现代化,而不是以数理逻辑教学去取代传统逻辑教学”。“数理逻辑在思维形式方面的研究是极有成效的。形式逻辑应当根据它本身的特点,适当地吸取数理逻辑的某些研究成果。但是,如果把数理逻辑中的一套硬搬到形式逻辑中来,甚至用数理逻辑来代替形式逻辑,则是错误的”。

在我国对同一个学科教学内容的看法是如此不同乃至对立,这在别的学科是不多见的,这对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日益下降的逻辑学现状来说是雪上加霜。目前逻辑学的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冷落。尽管在学术界有许多逻辑学者向人们呼吁重视逻辑学的发展,但反映平淡,逻辑学“面临着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诸如逻辑队伍的萎缩,不少逻辑专业人员下海,高校的逻辑课程和课时遭到不同程度的砍杀,研究生生源枯竭,等等。”w更严重的是有些学校竟然做出取消逻辑课程的决定。以我所在的韩山师范学院来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学文科很多系,如,中文、历史、外语、思想政治教育等,都开设逻辑课,其中多数是专业基础课。当时有二位逻辑老师,上世纪90年代,我所在学校就只有中文、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系开设逻辑课。2000年以来连中文也取消逻辑课,因为中学语文中逻辑内容很快就被取消了。现在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及后来新办的法学专业开设逻辑课,我一个人负责全校12000名大学生的逻辑课,工作量还远不够,还要上其它课程,我还兼行政工作呢。这对逻辑学硕博研究生就业也非常不利,这种状况需要逻辑学界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加以改变。

二、关于普通高师院校文科逻辑教学的内容

任何教学改革都要面对客观实际,要遵循教育规律。高校逻辑学的教学改革也一样。一个适应于人文科学领域的逻辑教学体系首先应该是和人们实际使用的自然语言紧密结合的逻辑教学体系。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们来说,他们在逻辑知识上可谓是一片空白。而现代逻辑利用数学演算和人工语言研究有效推理,追求必然思维,是形式化的推演,这种思维方式不属于普通人的日常思维,是髙级的科学思维方式,更适合尖端性高深科学研究的需要。相反,传统逻辑主要是用自然语言对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进行论述,所以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来说,他们比较容易接受传统逻辑的知识。而且高校文科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多数是教育、行政等方面工作,这一工作的性质也决定了他们需要的是传统逻辑而不是数理逻辑。从教学规律而言,顺乎学科发展,也并不是说要废止传统逻辑而只要现代逻辑。没有学好传统逻辑是学不好现代逻辑的,相反,学习好了传统逻辑可以激发对逻辑这门学科的浓厚兴趣,初步领略逻辑的奥妙,从而使已掌握的传统逻辑知识成为学习现代逻辑的敲门砖。再加上目前高校文科逻辑教师,许多人本身也没有经过现代数理逻辑的专门训练,要讲好一门完整的数理逻辑课也决非易事。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文科学生学习普通逻辑非常有益,它能使人思维敏捷,反映灵敏。而现代逻辑在通俗性和实用性上大打折扣。各门学科有各门学科的特点和用途,当传统逻辑的原理原则、方法规律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还有市场,用途极其广泛的时候,它就没有被废止的道理。

  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七大基础学科之一的逻辑指的是现代逻辑,应该重视,但并不是说只有废止了传统逻辑才能重视现代逻辑,不废止传统逻辑同样可以重视现代逻辑,高校可以让学生先学习传统逻辑知识,而后有选择性地学习现代逻辑。再说,一般高校文科的逻辑学教学主要的目的也并不是要培养出逻辑学方面的专门人才,而是把它当成一门工具来使用,为将来学习其它学科和工作提供帮助。这也是“取代论”为什么在大学课堂中推崇讲授现代数理逻辑的改革举步维艰的原因所在。逻辑既是表达工具,又是分析工具,在人文科学领域内,人们学习逻辑主要是为了掌握一种表达和分析的工具,从而做到更好地表达思想和分析问题。比如,我们的讲话和文章如何才能合乎逻辑,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逻辑方法进行表达才能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在参加各种各样的谈判、辩论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样的逻辑问题,.等等,这些都属于表达思想方面的问题;而面对自己或者他人的一些话语或者文本,我们应该怎样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它们,这些文本或话语到底说了什么,它们有没有逻辑问题,从这些文本或话语我们能够逻辑地推演出什么,应该怎样分析才算做到了正确理解,这些便属于分析问题。当然,我们强调传统逻辑的重要并不是说在高校文科逻辑学教学中只传授传统逻辑,对现代逻辑避而远之。事实上,“吸收论”的观点是:逻辑教学可以在保留传统逻辑的大部分精华内容之外适当地引入一些现代数理逻辑的内容,以加强对传统内容的论证。如在演绎推理部分向学生介绍有关数理逻辑的内容诸如命题演算、谓词演算;在复合判断的推理部分可以引入命题自然推理系统来进行判定等,以达到传统逻辑与数理逻辑的融合,加强逻辑学科的发展和拓宽。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和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现代逻辑方法,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尽快地更新知识,刻苦学习和掌握现代逻辑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了解国外逻辑研究和逻辑教学的情况,扩大知识视野,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平,以适应逻辑学教学改革的需要。要继续坚持逻辑学现代化的改革方向。但是,逻辑学的现代化绝不是数理逻辑化,传统逻辑现代化的前提是保留传统逻辑,而不是取代传统逻辑。

根据普通高师院校文科逻辑教学的内容,我们选用了由《普通逻辑》编写组编的《普遍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为教材。《普通逻辑》1992年增订本为教材,适应逻辑学现代化改革的需要,以现代逻辑的思想为主导来安排各种逻辑知识,突出了推理形式这个主体;把命题和推理直接联系起来,先介绍命题逻辑(含各种复合命题的推理),再介绍词项逻辑(含直接推理和三段论),内容上增加了命题的判定与自然推理、谓词自然推理、统计推理和典型归纳等,在保留了传统逻辑的精华的前提下推动了传统逻辑的现代化改革进程,并受到逻辑学界广大同仁的好评。我们也曾选用何向东教授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逻辑学教程》教材,它的确是一部好教材,它融现代逻辑和传统逻辑为一体,能够适应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能够提高逻辑学课程的教学水平,体现逻辑教学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素质和创新能力服务的这一宗旨。但是,这个教材也并不完全适合于普通高师院校文科大学生,尤其不适合于普通高等院校用扩大招生名额的方式招收进校的文科学生,学生总体素质水平有所下降。

我们也选用了本人参与的由胡泽洪、周桢祥、王健平主编《逻辑学》,该书现代逻辑内容偏多,学生反映比《普遍逻辑》难学。

三、高师院校逻辑课要重视逻辑应用的教学

普通逻辑的基础性、工具性特点决定了它的生命不仅在于它的科学理论价值,更在于它的应用价值,进行理性思维训练是它的基本功能和核心。目前很多的普通逻辑学教材存在片面追求演绎系统化、符号化、技术化,侧重于介绍理论化的逻辑系统,脱离现实的一般的思维运动过程和规律的倾向,在内容体系与指导思想上不适应思维训练的实际需要。为了让逻辑贴近思维现实,发挥提供思维训练方法的基本功能,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把逻辑提供的思维方法、原则与思维训练应用相结合,增加逻辑科学研究与逻辑知识应用相结合的内容。

面向21世纪,结合学生实际,应使普通逻辑成为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增强理性思维能力的课程。为使普通逻辑学服务于素质教育,我们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努力。

数理逻辑有优越于传统逻辑的方面,比如它克服了以自然语言为特征的传统逻辑存在的歧义性和模糊性缺陷,可它也有局限性。虽然数理逻辑具有着现代色彩,但它与人们的日常思维不很一致。触及到以自然语言为载体的实际思维就会陷人困境,也不易为人们所接受。数理逻辑在电子计算机里大有用武之地,并正在向着各类学科沙透,前景十分光明,但现代人的思维并不都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系在一起的。日常思维中的交流思想、论证真理、驳斥谬误都是要运用白然语言的,公说公有即,婆说婆有理的,计算机无能为力。因此,联系实际思维去发展传统逻辑,仍然是传统逻辑的发展方向。

对于非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逻辑学目的主要是为了应用。虽然“逻辑学是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早已举世公认,且被写在一般逻辑学读本的绪论中,但是纵观目前的各种逻辑学教材,很少有详细而系统地阐述逻辑学应用的,这无论如何是一个巨大的缺陷。现代逻辑是对日常推理的高度抽象、归纳,从根本上反映了推理的规则、规律。它具有和数学相同的一些特征:推导严密并且符号公式化、体系化。对于这一特征,大学文科生较难理解和把握。他们习惯用自然语句来表达和思考,不习惯用符号公式表达和思考。因此,学生学习现代逻辑时,虽然注意到形式化的特点,但又不能完全按照现代逻辑演绎系统的要求来做。

逻辑学界的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逻辑应用研究的重要性,如前中国逻辑学会会长吴家国先生就曾指出:“逻辑学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同时又是一门有较强应用性的工具学科。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创建传统形式逻辑起,到近代英国弗兰西斯培根建立古典归纳逻辑,从19世纪中叶以后数理逻辑的诞生,到非标准逻辑和概率逻辑的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建立逻辑理论系统的同时,都十分重视逻辑的应用。实际上,逻辑理论与逻辑应用成为逻辑学发展的两条腿,二者是缺一不可的,离开了逻辑的应用,逻辑理论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或伤害。”我国的逻辑应用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如何将这些成果应用到逻辑教学中去,则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逻辑学本身的理论枯燥乏味,缺乏文学课的生动性,光讲理论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无兴趣即无动力。活生生的逻辑现象则是十分生动有趣的,讲解逻辑理论时,辅之以具体生动的逻辑现象,使理论与实际融于一体,可极大地增强授课的趣味性、生动性,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篇8

关键词:化学习题教学直觉思维教学运用

研究问题,处理事物,做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事先进行设想、推测、假设,然后才能下手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好。答题、解题也是一样,也是先审题,估量一番,这时所做的实际上是对设想、推测、假设的证明和检验。这样的思维活动,正是运用了直觉思维的方法。在化学习题教学中应用直觉思维要以逻辑思维为基础,需要知识、能力和丰富经验的积累;要有审查全局的敏锐观察力;在习题教学中,运用直觉思维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展直觉思维活动应注意抓好化学基础知识训练,提倡一题多解,尽力创造学生独立活动的条件。直觉思维是工作、生活、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思维方法。下面笔者就化学习题教学中直觉思维的应用谈谈体会。

一、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相互依存

在化学解题时,对于旨在理解和巩固基本知识的练习题,应多用逻辑思维方法解题,而对于综合题、应用题和推理题,则多用直觉思维方法。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在解题中尽管有所分工,但更重要的是它们间的相互配合。一般是先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扎实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后,就多进行直觉思维的训练。可见,直觉思维是对逻辑思维的创造性运用,以逻辑思维为基础。还要看到,在直觉思维过程中,思维者对问题作出的假设,还需要运用逻辑思维验证。因此,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二、应用直觉思维方法要具备坚实广博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

有人认为,直觉思维既然是一种估量和猜测,那它是用不着许多知识和能力的,这是一种误解。其实,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一样,都需要知识和能力。知识越雄厚,能力越强,则直觉思维的准确性越高,成功率越大。运用直觉思维的过程中,思维者应具备的条件是:有坚实广博的基础知识,有书本知识之外的丰富经验,还有审查全局的敏锐观察力。

三、运用直觉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作用

运用直觉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着单纯运用逻辑思维所难以取得的教学效果。在习题教学中,运用直觉思维方法进行教学,对学生解题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易于调动学生解题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鉴别物质的习题时,要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按照题意,就可能是多种物质之一的物质进行鉴别,包括所含的几种可能性都要考虑周全,一一排除。在探究问题的实质之前,如果对这一系列中的几种可能情况逐个研究,对各种可能性一个个加以判断,这样势必在得出结果之前的长时间中,看不见目标,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影响学习的积极性。直觉思维方法则鼓励学生对问题的结论做出大胆假设,对事物的实质做出迅速判断,对解题的方法做出毅然决定,因而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的积极性。

2.可以使学生得到学习主动权

在讲解例题时,如果运用逻辑思维,学生就是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思路,一步步地在教师的指点下思考,不能说这在教学中没有意义。但是,这种做法使学生不能离开教师设计的路线自由思考,独立活动。直到最后得出答案时,教师仍扶着学生走。而直觉思维是在教师向学生提出课题,提供材料以后,让学生遐思畅想,独立思考,在学习上获得较多的主动权。

3.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灵活性

化学学习离不开严谨的逻辑思维,且思维还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在很多时候,如果没有敢于标新、敢于立异、敢于突破框框、敢于扫除陈规的精神,就难以取得科研与学习上的显著成绩。如果总是在原有的理论与逻辑上思考问题,就难以在科学研究和学习上有所创造。

在课堂教学中,所举的例题与布置的习题,假若片面强调认识事物的步骤和过分墨守知识技能的系统,以碎小的步子前进,就会造成题目过多,进度过缓,往往事倍功半。目前仍存在的“题海”“大量作业”的弊病,其认识上的错误原因,恐怕就在这里。现在新编的化学教材,已经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其例题和习题的类型比较多样,有一定的跨越性。这就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与灵活性。

4.可以培养学生应急应变的能力

生活是复杂的,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常常是出人意料的。如果总是按照常规慢条斯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可能把大事给耽误了。历史上有名的司马光救小朋友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眼看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哪容得他慢慢思考,而需要当机立断采取抢救措施。司马光的聪明就在于他采取了打破常规的救人方法,用石头打破大缸,把水放出来。

从学生的作业、试卷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知识,做了大量作业,但练习或考试时,当遇到与自己头脑中已形成的模式稍有出入的题目,便不知所措。他们不能以直觉思维的方法,从总体上审题,迅速地弄清题目的中心要求,抓住问题的实质,然后从容不迫地进行解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他们是习惯于仅按照化学原理一步一步地推理。他们缺乏在短暂的时间里,对问题做闪电般的分析思索的能力,缺乏立即识别事物真相的能力。不论在学习、解题,以至考试中,都需要这种能力。

四、开展直觉思维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抓好化学基础知识训练

先从基础练习题抓起,防止胡猜乱测。加强双基和能力培养,是开展直觉思维活动的基础。

2.提倡一题多解

对于综合题和应用题,鼓励学生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解答问题。教会学生从四面八方思考问题,对问题不要总是死盯在一点上想。一处不通,另寻一处,一面不行,另找一面。眼光要长远,思路要开阔。

3.尽力创造学生独立活动的条件

要让学生解题时多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探讨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启发性的提示是完全必要的。为了使学生养成独立钻研问题的习惯,教师要在给予指导的基础上,尽力创造学生思考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课上或课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争议,有利于其学生发表见解,有利于其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高建霞.化学课堂中如何实施教育创新[J].中学教学参考,2010(34).

[2]周富德.探索化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0(Z1).

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篇9

关键词:议论文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思维导图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议论文是作文的“大壁江山”。分量如此之重的文体,议论文本应成为学生反思生存困境,追问自由精神,针砭时弊,闪耀理性光芒的最爱最美。语文写作教育对学生的写作认知与终身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难怪有学者忧心忡忡疾声高呼:“作文教学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误尽苍生是作文。”

议论文伪写作如此盛行的原因林林总总,究根溯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儒释道三家都注重直觉思维。正如金元浦所言:“中国传统直觉思维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更多地表现为在直观基础上对宇宙人生的一种猜测、感悟和体验,因而必然表现出模糊性和非逻辑性的特点。”这种重直觉,重感知,重整体,不习惯分析、分类、量化的思维方式已经深入中国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中。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当前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不作为:无物、无序、无招,尤其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精神和思辨分析。“在我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上海师范大学博导王荣生如是说。张志公认为:“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为什么这么难呢?这也许与对待作文这件事有些不对头的看法有关系。不大对头的看法必将导致教学中不合适的做法。看法不对头,教学的做法不大合适,训练效果自然就不会很好,久而久之,成了‘老大难’”。

究竟如何对待作文这件事?如何拯救议论文写作?如何解决写作教学老大难的问题?关键是让议论文写作充满理性思维。如何让理性的光芒照彻写作殿堂呢?

一、明确写作课程标准,培育科学理性公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要求:“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选拔人才的国家意志,利用高考促进人的成长。新课标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它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学会思辨分析。

议论文最能体现理性思维,承载更多的思想。思想是议论文的灵魂、精髓,议论文凭借思想而有生命。议论文的这种思想要有足够的冲击力,具有独特性、现实性和批判性。打开国门,放眼世界,西方国家对高中生理性精神、逻辑思维、批判意识的重视和培养,尤其值得反思与追赶。美国高考作文Sat(Scholasticassessmenttest)评分标准中,有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原则。既是对学生素质(从感性抒情上升到理性批判)的要求,又是议论文的根本准则的规定。这就要求对一切公认的说法,包括谚语、格言,都要反思,不管是马克思主义,还是解构主义,其活的灵魂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所幸,在肯定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对命题材料进行有理有据的质疑批判这点上,福建高考阅卷开始表现出了极大的主题包容和思想开放。如2014年高考作文,只要针对“空谷”的本义及引申义,自圆其说,就能拿到不错的分数,基本没有离题卷,有的只是思想水平的高下和逻辑推理的深浅。

二、界清议论文概念,明确以理服人的本质特征

自二十世纪初期陈望道等人从西方引进“论说文”的说法,国人对议论文有了自己的种种解读。陈望道:使人信从作者的判断,基于确立判断的欲求;梁启超:发表或修正他人的主张,希望别人从我;夏尊、刘薰宇:以使人承认为目的,概假定有敌论者立在前面;叶圣陶:表示作者的见解,议论一件事物只能有一个判断。他们都阐明了议论文以理服人的本质特征。美国当代学者詹姆士・a・雷金和安德鲁・w・哈特,给议论文下的定义最为科学完整:议论文是以逻辑为基石,以证据为结构,以说服读者接受观点或采取行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为写作意图的文章。的确,议论文是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主张的文体。以理服人是它的写作目的,说理是它的本质,逻辑是它的思维形式,议论、阐述是它的主要语言表达方式。总之,议论文写作贵在:逻辑思维,以理服人。

三、注重逻辑思维训练,学会思辨分析说理

(一)开设形式逻辑课,培养理性推理能力。

议论文写作其实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推演过程。逻辑是议论文论证必须遵循的判断推理的规则,是议论文论点得以成立的坚实基础。当前高中生议论文写作状况不尽如人意,除了名言加事例加观点的伪写作外,试图讲点道理的又有偏题跑题套题,概念混乱,以偏概全,强拉因果,强行推理,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混淆等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接受形式逻辑教育,缺乏逻辑思维训练。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甚至必修写作课中开设形式逻辑课程。讲清楚: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外延;概念与概念之间有哪些关系;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包括“三段论”)和类比推理,等等。力争集理论与事例、知识与趣味、学习与运用于一体。

如在讲清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外延后;及时在写作课中指导学生审题时就要界定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定论题概念的范围和方向,使之清晰、稳定,一以贯之。如以2005年四川满分卷为例,让学生讨论它在逻辑思维上存在什么样的明显硬伤。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过河的人。’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行走在人生路上,笑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我们经历着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明确:此文用华美的言语掩盖逻辑概念的混乱,内涵不清,外延不明,使论证中形成不恰当的判断和不合理的推论,只在语言上绕圈圈,让人不知所云。“该铭记的”和“该忘记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有没有一个铭记与忘记的明确标准?“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具体指什么?是不是所有的“悲欢之事”都该忘记?

又如在讲清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包括“三段论”)和类比推理后,让学生修改文段,看看是否符合逻辑推理。――“古人云: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确,只要肯付出努力,那你就一定能够收获丰厚的人生硕果。如果你在此时开始利用好每一分钟,做好每一个细节。那么,你就一定能够成就属于你的卓越人生。”――此论乍看很有道理,丝丝入扣,仔细分析,发现其违反推理原理。推论中大前提错误,结论就不合理。

如此这般与修改病文病句等相结合,让学生清楚理解各种论证方法的推理原理,力争集理论与事例、知识与趣味、学习与运用于一体。

(二)趣味视听读辩,提高理性思辨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指引他们写议论文。可以在微博里,在微信朋友圈、QQ群上随时将热点话题,思辨美文展示给学生;还可以就学生写的片段作文进行及时的点赞评价,及时有效地提升评价和修改的速度和品质,提高学生议论文理性写作的趣味性。

西方国家,从古希腊开始就十分看重演讲、辩论,其实这就是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尤其是辩论,双方在相互质疑、追问、解惑、辩疑、阐述、论证等过程中,暴露出自己论点和论证的种种漏洞,并及时加以修补、改正、完善。老师应该极力营造宽松、理性地开展讨论、演讲、辩论与争鸣的文化氛围。不能在课堂教学中高高在上,掌控话语霸权,让学生听到的永远只有一种声音、一个腔调、一方观点,这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质疑意识、批判精神和逻辑思维。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让他们关注时政,选定热点话题,每天课前三分钟轮流演讲,评出分数并折算为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课余观看央视一套“开讲啦”“新闻1+1”和凤凰卫视“时事辩论会”“锵锵三人行”“时事开讲”等节目。甚至在课堂上观赏大学生辩论赛决赛的精彩片段,思考辩论双方是怎样抓住辩题质疑、追问、解惑、辩疑、阐述、论证的。定期开展演讲、讨论、辩论等活动,在活动中渗透理性思维的诱导与规训,教他们如何面对活生生的论敌,逼迫自己逐步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演讲、辩论让他们切身感受到逻辑的力量,感受流畅语言与睿智的思辨二者完美调和并相互促进的畅快淋漓。要求学生趁热打铁整理辩论过程,写成相关驳论文。

(三)引进思维导图,延展思维广度与深度。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图像思考和笔记工具,它用“画”的方法记录思考和创作的过程,是一种组织结构性思维工具。它可以把枯燥的文字信息变作富有逻辑的易于记忆的图像,被誉为“大脑的瑞士军刀”。在议论文写作中引进思维导图,进行由此及彼的发散思维,加大论证力度,让学生可能肤浅的思维在深度与广度上获得延展。

“千古文章意最高”,议论文的深广度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文章的高低。所谓的深度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使所阐述的观点具有现实性、启发性、预测性。我们可以利用放射性的思维导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一步一步启发学生由果溯因、追本溯源。

如对当前“外来文化”论题的探讨,其一,让学生画上中心图并写上“外来文化”。其二,让学生由中心图画四条分支,第一条分支上写关键词“以小见大”,并引导学生思考“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你如何看待此事?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写上:文化入侵。其三,在第二条分支上写上关键词“横向联系”,并引导学生思考“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但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的事例呢?你是如何看待的呢?”――国人爱过洋节,爱看洋剧,爱穿洋服。其四,第三条分支上写关键词“纵向联系”,并引导学生思考:由果溯因,我们思考前二三十年外来文化在我国没有如此风行,为什么今天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全球化,文化大交融。其五,第四条分支上写关键词“预测未来”,并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汉文化会有怎样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做?――被强势文化同化?在全球大放光彩?我们应该固守民族文化的根,并大胆拿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兴起国学热,如办孔子学院等,让汉文化在全球发扬光大。如此这般引进放射性的思维导图,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可能肤浅的思维在深度与广度上获得延展。

“误尽苍生是作文”。高中议论文写作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也已经到了彻底悔悟、根治的时候。福建师大中文系教授潘新和主张:高中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理性思辨能力,作文训练应以议论文训练为主;对学生议论能力与思辨表达的检测考量,应是高考作文的主要方向。培养高中生写议论文的能力,已经成为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反思现状,激活思辨,由果溯因,层层深入,表达独特新颖的感悟和思考,显示出理性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让高中议论文写作真正发出理性的璀璨光芒。

参考文献:

[1]俞发亮.走进议论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7.

[2]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潘新和.高考“伪写作”导向可以休矣.中学语文教学,2012,9.

[4]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谢业昌.议论文写作的立意与论证.福建省教育学院高级教师专业培训讲座,2014,7.

[6]石修银.从抒情文体向议论文体的历史过渡――2011年高考作文题目纵横谈.

[7]百度文库.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

逻辑管理思维能力训练篇10

一、会计逻辑思维的涵义

会计专业在我国一直是热门专业,其涉及的领域较广。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在学习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会计学的分析方法,运用会计逻辑思维培养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工作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处理需要大量的逻辑思考。如果思路不清甚至逻辑混乱,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下必然会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就如同一个在沙漠中迷路的人,在茫茫戈壁中不知所措,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会计逻辑是由会计和逻辑构成的。通俗地说,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所应该遵循的思维规律或逻辑规则。会计逻辑思维是按照会计逻辑规律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例如,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操作,对经济业务相关账务处理进行深层次的认识。

二、会计实务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运用

1.实务教学中逻辑思维运用的必要性

在会计实训课程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运用很重要。我校会计专业针对目前的专业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企业视角的专业建设,引进一款针对各类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而设计的仿真实训平_――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财务综合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实训,受训者可以熟悉财会及相关业务岗位的日常工作内容。这其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关键。

2.VBSe财务综合实践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运用实例

在VBSe财务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教学工作中,逻辑学的运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以支票的连续背书业务为例,我国《票据法》规定背书应当连续,违反规定的、不连续的背书会引起票据权利的争议,给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带来不便。

票据背书的连续性,一般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背书形式上均为有效;背书的记载顺序具有连续性;连续的背书须具有同一性。《票据法》对背书连续性的要求是指前一背书的被背书人是后一背书的背书人。例如,在第一次背书中(a转让给B),背书人为a,被背书人为B;在第二次背书中(B转让给C),背书人为B,被背书人为C;在第三次背书中(C转让给D),背书人为C,被背书人为D。此时,D作为最后持票人,该票据的背书即属连续。如果第一次(a转让给B)的背书中,背书人为a,被背书人为B,而在第二次(B转让给C)的背书中,背书人为C,被背书人为D,则第一次背书与第二次背书发生中断,背书即为不连续。

在具体的实训业务中,学生对背书的概念没有完全弄明白,导致背书人与被背书人在业务操作中的关系混淆不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演绎推理思维及归纳逻辑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增强其处理全盘账务的信心。

情境一(一般的转账支票业务):a企业开出一张支票给B企业。

B企业凭支票办理收款业务(出票人是a,收款人是B),B企业在支票背书人处盖章并注明“委托收款”字样(如图1、图2)。

情境二(背书转让转账支票业务):a企业开出一张支票给B企业,B企业不办理收款业务而转让给C企业。

根据背书连续性的要求,B企业在支票背书人处签章并在被背书人处写上C企业名称后交给C企业,C企业在支票背面第二栏背书人处签章,同时注明“委托收款”的字样(如图3)。

情境三(连续背书业务):a企业开出一张支票给B企业,B企业转让给C企业,C企业转让给D企业。

C企业在支票背书人处签章并在被背书人处写上D企业名称后交给D企业,D企业在支票背面第三栏背书人处签章同时注明“委托收款”的字样。D企业再转让给e企业,以此类推(如图4)。

在具体教学任务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模式分别请学生扮演a、B、C、D企业的出纳人员,指导学生运用演绎推理思维及归纳逻辑思维,鼓励其独立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1)票据转让背书业务中,形式上的背书人就是转让人,其转让时须在背书人处签章;

(2)形式上的被背书人即为受让人,受让人如果要办理收款业务,即应该在背书人处签章同时注明“委托收款”的字样;

(3)第一种形式称为转让背书,第二种形式称为委托收款背书。

在上面的例子中,背书是票据的收款人或持有人在转让票据时,在票据背面签名或书写文句的手续。这一内涵就可以得到背书人与被背书人在这一业务中的关系。运用逻辑学的逻辑法,比如限制和概括、定义、划分等方法,学生能够明确背书人与被背书人之间不同的角色关系,以保证在实务操作中不滥用概念,混淆身份。

三、如何培养逻辑思维

会计理论结构本身就是一个逻辑系统。会计逻辑思维主要依靠人的大脑对事物的外部联系进行加工整理,由表及里,逐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建构判断,进行推理活动。培养逻辑思维,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有良好的学习心态

学习逻辑思维的运用需要平和、耐心的心态。学生如果期望过高,当感觉达不到期望时就会变得心浮气躁,进而失去耐性;如果抱有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指望立竿见影,就会忽略思维状态的改善。所以,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掌握如何驾驭逻辑思维并应用于会计实际业务,可以在工作中增添思维或精神的愉悦感。

2.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及思维习惯

(1)应当秉承循序渐进的方法。会计学是由会计基本概念、会计核算基本原理构成的一个理论体系,会计核算业务内容之间存在前后相继的内在联系。在学习会计理论及业务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在真正掌握前期内容的前提下再开始后续内容的学习,切忌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态度,否则将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学习过程也会变得难以为继。

(2)养成逻辑思维习惯。在实训业务中提高业务能力就应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而良好的逻辑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逻辑思维的培养要在学习过程中始终结合具体的思维实际,对会计业务中的综合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由表及里,逐步把握会计理论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建构判断,再进行推理,最终养成经常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习惯。

总之,理论联系实际绝非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在生活中,学生应多观看演讲或辩论节目;在工作或者学习中,要经常用逻辑的眼光读书或者学习。如此长期坚持,逻辑思维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