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十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十篇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9:42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篇1

1课程标准的变化

1.1课程名称的变化

课程标准修订稿将小学与初中课程名称统一起来。在2001年的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名称是“体育”,初中和高中的体育课程名称为“体育与健康”。由此引起了一场关于课程名称的激烈讨论,尤其是改革初期,其一是为什么体育课程名称更名为体育与健康?其二是体育与健康是体育加健康教育吗?其三是为什么小学是体育,中学是体育与健康,为什么需要2个不同的名称?第1个问题随着改革的推进,争论的声音越来越弱;第2个问题的争论十分激烈的时候,毛振明作了解释,说体育与健康,既不是体育与健康完全并列,更不是体育加健康教育,而是体育为健康。为此,争论该问题的声音也渐渐消失。关于第3个问题,一直就无人作详细合理的解释。如今,尽管课程标准修订稿没有说明统一名称的原因,但已将中小学体育课程名称统一为“体育与健康”。因此,今后对课程标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对课程名称的表述也应随之统一起来。

1.2课程理念导向的变化

从对课程标准修订稿和实验稿课程理念的比较可以看出,由过去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成了现在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看似只是文字上的改变,实质上反映出一种新的导向,即由重视学生变为倾向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即提倡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掌握。回顾从2001年走来的新课改历程,我们不得不承认有部分教师在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时候出现了极端化现象,如课程理念中提出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出现了过分重视现象,课堂上反映出的是不批评只表扬的“无劣课堂”,或许是不敢批评了,或许是不愿批评了,甚至出现了不该表扬的都出现了误导性表扬,如有节小学体育课,课前任课教师在场地上放了几个新板凳,其目的是想让同学们在本节课上做跳凳子练习,在课的开始部分,老师问全体学生,“同学们,你们说咱们今天增添了什么新器材?”小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板凳!”老师接着表扬说:“你们真聪明!听了这样的表扬,估计大家都会产生一种疑问,难道知道板凳就是聪明吗?因此,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足可以表达出要重视学生的发展,不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课程修订稿“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实际上告诉我们,只有学生学会学习了,才能有更多的机会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也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因此,这种导向的变化,无论对于实践者而言,还是对于理论研究者而言,都需要认真分析和把握其深刻内涵,以新的方式认真落实好新课标,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

1.3五大领域结构的变化

课程标准修订稿把实验稿的“5大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整合成了4个学习方面,即把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合二为一,变成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在过去的5大领域中,一线教师实际上在实施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无论是课前撰写教案制定教学目标,还是课中对教学过程的把握、教学目标的逐步达成,都存在着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难以截然区分开来的情况,结果导致目标的设置既像是心理健康目标又像是社会适应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不能有明显的操作界限将其分开。因此,过去的5大领域从理论上可以如此,但实际中难以清晰化。而课程标准修订稿,果断地将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整合在一起,自然就消除了长期以来对该问题的不解,也便于实际中操作。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5大领域也好,4个学习方面也好,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并非完全按照这些方面照搬设置,因为,有些方面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是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得以增强的,这种增强并非能够在一两节课上有所凸显,而是系统的,甚至是长期的过程。

1.4实施指导的变化

课程标准修订稿从多个维度对实践者提出了指导。具体变化是:其一,实施建议更加具体、实用。如实验稿在教学建议这一部分的内容是:(1)地方和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2)教师教学方案的制订;(3)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4)教学方法的改革。每一方面的内容都较为笼统,也就是说缺乏可操作性指导。而修订稿突出反映该部分的内容更“实”了,指导性更强了,可操作性突出了。如在教学建议部分是:(1)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2)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的建议;(3)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不但从3个方面把主要教学建议提出来,更是告诉老师具体如何操作。如设置学习目标的建议,一方面要求在目标多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另一方面要求细化标准提出课程目标,重点提出“具体学习目标一般应该包括‘条件’(在什么情景中)、‘行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3部分”。且提出“为了更好地表示目标的层次性,在制订学习目标时应使用能够体现不同层次意义的行为动词。”同时提出了目标难度适宜的要求。总之,该部分内容看上去便于操作,也就是说一线教师不但看得见,还够得着、用得上了。其二,增加了内容丰富且具体的附录,课程标准修订稿中的附录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如附录“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线教师在使用现代教学方法时的困惑,如过去对探究学习理解上的偏差,出现了将“反复扎堆”当成形式上的探究法。该附录中通过具体的案例明确地给一线教师以指导。附录“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参考用表”,目前尽管还需要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尝试,但提供“体育与健康行为小组记录表”、“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个人评价表”以及“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班级总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一线教师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因此,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的指导性更强了,更加实用了。

2几点困惑

2.1课程内容表述的困惑

课程标准修订稿把实验稿的“内容标准”调整为“课程内容”,从形式上看合理了、更明确了。但实际上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不少困惑之处。首先,课程内容应该指什么?从该部分中未找到答案;其次,假如将课程目标又重新归到课程内容上的话,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能够划等号吗?基于此,期待人们在解读课程标准的时候在课程内容部分多做一些思考。

2.2课程目标定位的困惑课程标准修订稿在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关系上尚不十分清晰,就课程目标本身而言,其定位也存在困惑。关于目标的困惑,过去主要集中在如何制定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方面。现在的困惑具体表现在:一是课程目标与学习目标是什么关系?二是学习目标的表述是内容要求还是目标的具体化?三是“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是什么意思?能够达到的情况是设定合适进行评价的结果吗?这一连串的困惑,足以让人们反思学习目标究竟该如何设定,尤其是该如何表述?

2.3课程评价操作的困惑

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实施建议和附录中两次阐述评价问题,一是评价建议,一是评价参考用表。评价的内容已迈出了一大步,不再是泛泛地谈评价为什么要多元化,多元在哪些方面,而是不但有评价操作建议,更有评价参考用表,按理说应该是可操作性较强了。但是,在具体描述如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如何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及如何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方面,依然留有困惑。如在附录3所提供的评价参考用表的操作者该何时填写内容?案例1水平二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行为小组记录表表头上表明记录员是体育小组长。那么,体育小组长何时填写该表呢?假如说是在课堂上的话,小组长为了认真观察客观填写每一个同学的态度与参与、情意与合作情况,他自己该如何兼顾体育学习和评价?假如小组记录表是放在课结束以后的话,小组长是否还能记清那个同学是如何表现的?这些问题都可能使有效操作大打折扣。假如评价方式缺乏可操作性的话,能否真实地评价出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参与情况,学生的情意表现和合作意识呢?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篇2

自2004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实施以来,许多地区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到,本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度、广度、难度和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更有效地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已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关心的实际问题。

1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认识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来看,体育课程已不再拘泥于单纯的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它是由体育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和非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以及健康教育活动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实行课内外教学一体化,体育与健康教育综合行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2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的认识

新的课程标准确提出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从这四项理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课程改革理念和传统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2.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明确而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根据这一概念,我们可以知道,健康实质上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即“三维健康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为目标,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这就决定了它是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体育教学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切实提高学生整体健康水平。

2.2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长期以来,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体育课内容选择,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学习兴趣及体育能力的培养,与终身体育思想脱节;教学方法单调,“放羊式”教学依然存在。新一轮的课改,实行“一纲多本”,在一定范围的教材内,教学内容可以由教师和学生选择,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注重对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与融合。在教学内容自由化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突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样性、兴趣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运动技术、技能和健康知识。

2.3重视和倡导素质教育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把课程的价值导向知识和技能,忽略学生情感、意志、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影响了学生个体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素质教育理念是把课程价值导向学生的主体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构,从而有效地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2.4课程目标多元化和科学化

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的任务是: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知识、技能;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标准》提出了五项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包括了两条主线,即健康主线(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运动主线(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健康主线是灵魂,运动主线是载体,灵魂为体育课程指明了方向,载体为体育课程提供了存在的依据。

2.5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传统体育教学过于重视“接受学习”,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学习,更少考虑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而《标准》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与老师的主导作用是不相冲突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全方位体现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3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的认识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是以课程目标为宗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坚定不移的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标。关于体育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国家教委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将体育课程由原来的单一的“学科类课程体系”改为“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构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体系。管水法等在《对目前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中提出如下结构形式,笔者认为很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4建议

4.1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项观念先导的教育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的一次“格式化”,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课改试验的关注,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提供保障,形成上下启动、整体运作的良好氛围和局面。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篇3

关键词:“健商”;校本课程;体育类高校;理论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3-0064-04我们的伟人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曾说“体者,乃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社会人们面对竞争的压力、环境的污染、生态的恶化健康无疑受到极大威胁,一些英年早逝的现象屡屡发生。2009年8月20日,46岁的时尚传媒集凼总裁吴泓因胰腺癌症病逝;2009年8月26日,浙江卫视年仅28岁的女主播梁薇因突发心脏病逝世。对大学生而言,面对当前紧迫的就业压力、繁重的学业压力、恋爱等情感的困惑,有许多人表现出烦躁不安以及不良的心理行为,严重者甚至选择自杀等。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把教育与人的生命发展联系在一起,将“健商”思想引入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教学中,一方面对于促进体育类大学生健康发展,为成为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体育专门人才奠定健康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体育类大学生今后的工作是体育教师、教练员、健身指导员等和体育与健康有关的工作,他们“健商”的提高,对于促进更多的人提高健康水平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关注健康,提高健康意识和水平,形成良好的健康爿惯,首先应从源头做起,体育类高校学生是未来的体育人才,在理论课校本课程开发中关注“健商”,以提高他们的“健商”水平,不论对于他们自身健康状况的提高还是对于未来工作的需要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健商”的内涵

2000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传统医学研讨会上,加拿大皇家医学院院士、华人医学家谢华真教授首次提出了健商的概念。2002年,谢华真教授所著的《健商HQ》在北京出版发行,健商开始引起极大的关注。健商,是由英文“HealthintelligenceQuotient”翻译而成,简写为“HQ”,即健康商数,是指个人所具有的健康意识、生活方式、精神健康、生活技能。“健商”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健康不仅是有机体的健康,心理因素、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可以对他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健康状况包括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精神的、环境的和社会的种种因素,还包括人的生活质量。

2将“健商”作为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校本课程开发一个视角的意义

“健商”同“智商”、“情商”等都是人类基本素质的重要标志。在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校本课程开发中关注“健商”,把“健商”作为课程开发的一个视角,可以提高体育类高校学生对健商的了解,通过健商评估法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改善生活和健康的行动计划,并且付诸实践,有利于体育类大学生形成“健康第一”的意识和行为,并且把这种意识和行为延伸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以几何级数增长,使更多的人群受益。

2.1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关注“健商”有利于推动体育类高校理论课课程改革

“健商”理念的出现,给我们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启示,使我们对于一些长期困惑难以解答的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回应。“健商”是关于人的健康智力的表现,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健商为进行体育类高校理论课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长期以来,体育类高校理论课课程存在着脱离现实,学生缺少兴趣的问题,引入“健商”有利于推动体育类高校理论课课程改革。可以围绕“健商”的理念,整合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教育学、运动营养学、体育保健学等课程,加强各门课程的有机结合,开发综合课程,加强理论课程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学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2.2引入“健商”有利于体育类高校学生形成“健康第一”的理念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健商”强调的是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全方位的把握,是对于人们的健康知识、自我保健、生活方式、精神健康、生活技能的感知和理解。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健商”与实施“健康第一”的价值取向是完全相吻合的。将“健商”理念引入到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校本课程开发中,可以促使体育类大学生对健康更加重视,形成“健康第一”的观念。“健商”理论告诉我们正确的个人健康行动是可以改善健康水平的。例如,教师在理论课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物标本以及模型向学生传授健康饮食、科学的作息时间分配、个人卫生管理、运动注意事项等知识,并且劝诫学生远离烟、酒、毒的侵害,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进而提高体育类高校学生的健康水平。

2.3理论课校本课程开发中引入“健商”的理念可以使体育类高校学生将“健商”理论推广传播,使更多的人受益

体育类高校学生今后主要从事与体育和健康有关的工作,比如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健身俱乐部和运动队的的教练员、社区的健康指导员等,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不仅仅对于他们自身的健康有益,更为重要的还在于通过他们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的提升,将健康思想得以传播,使更多的人终身受益。在2004年召开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思想,将“健商”理念作为体育类高校理论课课程开发的一个视角,可以增加学生的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健康行为,他们会将这种知识和行为带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让更多的人形成“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思想和行为,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终身体育”的意义,并形成“终身体育”的爿惯,这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大有益处。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指出,中国青少年体质一些重要指标呈下降趋势,令人堪忧。突出表现为:第一,肥胖率日趋增长,超过“安全临界点”。第二,心肺功能下降,运动能力趋低。第三,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攀升,位居世界前列。健康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在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校本课程开发中引入“健商”的理念,可以使体育类大学生对健康更加关注,这对于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播散健康的种子,让更多的人受益,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在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校本课程开发中引入“健商”的对策

3.1更新观念,提高对“健商”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理论界和体育教师,都以“增强体质”作为体育的本质功能,而当“健康”的定义提出后,就忽略了“体质”的内涵,这是一种狭隘的偏见瞄。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校本课程开发中引入“健商”理论,是对健康有更深刻的认识,健康也包括体质,但是仅有体质的增强是不够的,还达不到健康的目的,应更新观念,提高对“健商”的认识,健康是全方位的。“健商”代表一个人对健康的态度和健康的智慧。健商和智商、情商一样,也是一个人的重要智慧之一。“健商”不是先天决定的,后天的教育、认识、意志和情商等都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健商”。一个人的情感、心理状态以及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可以对他的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体育类高校理论课开发校本课程需要重新思考“健康”的内涵,提高对“健商”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而全面的定义:“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完全突破了原先的思维模式,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美利坚大学的国家健康中心提出个体只有在身体、情绪、智力、精神和社交等5个方面部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或称之为完美的状态。在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校本课程开发中引入“健商”就要全面研究健康的内涵,更新观念,提高对“健商”的认识。

3.2根据各体育类高校具体情况将“健商”开发成独立的课程或将“健商”内容融入其它相关课程中

对于课程的理解历来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按照美国教育家施瓦布的观点,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4个要素构成的,这4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课程的基本内涵。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教材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开发“健商”课程也离不开这4个因素。由于各地方体育类高校在师资水平、经费、学生情况等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开发“健商”课程,也不应有统一要求。各地方可根据具体情况,将“健商”开发成独立的课程,或是将“健商”内容融入其它相关课程中,最终使学生从自我保健、健康知识、生活方式、精神健康、生活技能等方面全面提高,为使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奠定基础。

3.3提高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教师的素质

3.3.1提升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将“健商”引入体育类高校理论课程中,需要教师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为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和健康水平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教师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身,在思想上、道德上达到一个新的层次,要具备忠诚教育事业、热爱体育工作、努力学爿、热爱学生等优秀品质;其次,开发“健商”课程,需要众多的教师共同努力,教师要有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最后,开发“健商”课程很可能对某些教师所承担的课程产生冲击,作为教师要有大局观念,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有奉献精神。

3.3.2更好地掌握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将“健商”引入体育类高校理论课程中,对于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曾说过: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体育类高校理论课教师需要加强学爿,通过各种“健商”知识培训活动,通过进行科学研究工作,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互相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能力,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4结语

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环境的污染、生态的恶化,人们对于自身健康越来越关注。2000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传统医学研讨会上,加拿大皇家医学院院士、华人医学家谢华真教授首次提出了健商的概念。2002年,谢华真教授所著的《健商HQ》在北京出版发行,健商开始引起极大的关注。“健商”是一种全新的健康理论,包括5大要素:自我保健、健康知识、生活方式、精神健康、生活技能。在体育类高校理论课程中关注“健商”,并开发“健商”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体育类高校开发“健商”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在开发“健商”校本课程中,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既可以开发出独立的“健商”课程,也可以在其它课程中融入“健商”内容。

参考文献

[1]王敬英,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商”的意义及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5):141,

[2]戚万学,高等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3,

[3]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4-15,

[4]北体大校长:青少年体质指标呈下降趋势[n]都市资讯报,2012-03-12(第12版),

[5]王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1],福建体育科技,2010,(3):61-62,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0-21,

[7]刘彤,郑伟,教师规避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因探析[1],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3):93,

[8]郭洋波,公共体育教学在理工科院校的改革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X)9,(5):71-74,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篇4

1学校教育

1.1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生命的人都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化属性,学校教育是促进人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个体在学校接受系统教育,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社会道德规范以及价值观念,从而被培养成适合社会需要的“人”。从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来说,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要追求“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它既重视个体内向性,满足个体发展需要,同时也追求社会与时代进步的理念,强调两者的辩证统一。

“个体本位”这一观点形成于西方社会,是以古希腊,古罗马的社会的精神的核心所提炼出来的对个体价值的高度认知,特别是在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中得到了整个社会的广泛认可。同时,近年来,对于现代文明对人性的禁锢与束缚的反思,促成了解构现代性为主要任务的后现代努力,也将对个体价值的这一追求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社会本位”这个概念在传统思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国。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建立在发达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民族,传统的儒释道对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儒教文化。儒学强调“君,丞,父,子”这样的相对伦理概念,将个体的需求与发展的价值完全压抑,巩固其人与人之间的裙带关系,它符合农业文明及其生产力的需要。当然随着东西方文明的全方位的交流,特别是在思想领域的融合,将个体与社会诉求的利益协调统一成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无论是东西方文明,在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上取得了惊人的统一,而这个价值体现在现代学校教育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个体的尊重,对个体生命发展可能性的包容,也就是关怀生命的价值追求。

1.2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在学校教育改革这个层面上来构建新的教育基本理念的话,课程改革无疑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整个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从1998年开始我国教育界就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钟启泉教授在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理念》一文中说到:“跟以往的课程改革相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重建课程结构与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等方面体现出对传统课程模式的本质性突破J。2008年,李永仁在其论述中,概括了“关怀生命”这一终极目标的基本理念,总的来说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育人为本”的教学培养观,“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综合取向”的课程设计观,“兼顾差异”的课程实施观J。新时期,新一轮的以学校教育改革为大背景的课程改革,基本思路遵从学校教育新的价值诉求,强调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尊重个体的差异,以培养一个有生命价值的人作为最终目标。

2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

学校体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运用身体练习,健康知识等手段,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促进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活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体育的核心部分,与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早操与课间操与科学的作息和保健措施构成了完整的学校体育系统。张洪潭教授在其著作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体育其事,仅应以学校当局正式设置的体育课的时刻为起点,体育课上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以体育内容为课程中介的教学活动…”_3这一观点也突出了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在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做了以下定义: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3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价值诉求

3.1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观转变

新课程改革对健康的理解趋于多元。一方面对体育课程的健康目标的重新定义,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从其名称的演变看,体育课与体育与健康课虽然仅仅只是几字之差,但是却体现着思想上的根本性转变。健康二字的加入,体现了新的课程在基本的关注点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健康,突出了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事,新时期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概念中就明确了其作为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分离的部分,它是作为一个“大课程”为其范围,包括了学生在校的体育与健康课,课外活动,体育社团,学校体育比赛等诸多方面。就其功能性而言,体育与健康课程仅仅只是通过其对学生的具体身体活动的教育,健康知识的讲座来促进学生的内在发展,对健康这个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及基本的锻炼方法,体育与健康课程对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健康从来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可以说,学校体育只有也只能在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方面有所建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是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康角度,在人的生物性上找到个体利益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提高每个生命是质量也就是提高了整个国民素质,是两个完美的统一。另一方面,对健康的内涵进行了具体的细分,将健康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三个维度。这个细分可以理解成对个体人的不同角度的多元要求的延伸,首先身体健康是一个人存在于世界是基础,体现了人作为生物的动物本性。其次,心理健康则是一种向内的精神追求的另一种形式,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依据,即思考的能力,是保持一个良好的世界观,生命观,价值观的保障。最后是社会适应,这一健康则更具有外延性,是人在社会化以后对每个个体提出的新的要求,是促进社会进步,文明向前的基本要求。这三个不同维度的健康观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个体的人到社会化的人的不断演变,最终要实现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价值的最大化。

3.2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提高为目标,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所遵循的理念,课程是设置以身体技能为依托,同时渗透了对学生认知,情感的教育与培养,最终体现在学生有良好的行为表现。这个设置的思路完全是以人的发展为顺序的。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人之所以能繁衍发展,主要在于其对环境极强的适应能力,而从活动中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是人的最大优势。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课,在各种身体活动中学习动作技能,掌握基本的运动技术,同时与老师,同学及个体自我的进行沟通交流,提高对体育课程价值的认知,激发更高的运动热情,自发自愿的投入到下一次运动活动中去,行成一个良性的自循环。这是新体育课程改革在结构设置的最高追求。

3.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体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中心,以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人”。无论从何种角度分析,学校教育都存在两个相互独立有联系的主体,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产生思想的交流,提高双方生命质量。从学生这个角度来说,新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其理念的强调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奠定其终身锻炼的基本动作技能。生命从母体中生产出来后,可以说是一个原点,他可以向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深度中历练发展出不同的生命价值。以学生为整个体育教学的中心,其实就是在强调学生发展出不同维度生命的权利,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另外,对学生生命权的尊重体现在对个体主动性的支持中。生命是相对于死亡,静止,无限这些概念存在的,生命的价值体现在生气,活动,有限之中。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本能的希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在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都是对学生主动学习的认可与支持。从尊重教师价值的角度讲,新课程改革是一个彻底的转变。相较于老的课程体系中,教师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威,教师主导体育教学,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虽然没有强调教师的地位,但是由于课程只是进行了课程标准的制定,以目标引领内容为指导,在具体教学实施中给了教师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同时由于对教学评价的多元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会贯穿于整个教学周期,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升。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篇5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生体质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02-01

我国先后颁布了《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一系列学生体质健康的测量与评价制度,使学生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标准逐步地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并且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用各项评价指标来测定和反映。从近些年相关的理论分析和统计数据来看,大学生体育锻炼心态、体育消费水平、余暇锻炼的时间等都对体质与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都有所增长,但各项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这与生活和学习的时间多于体育锻炼时间、学生自主锻炼意识较弱等主观和客观因素有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衡量青少年体质水平的重要施行性文件充分显示了学生体质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各高校认真实施文件中所提出的各项指标的测定,更好的体现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关注学生的体质变化,做到学校与学生的健康双向反馈,学校对学生的监督工作得到了时效性的落实,学生的体质自评工作也得到了潜在的效果,为高效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利依据,并促进学生的健康意识和锻炼效果,获得了一定成效。

1.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1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学校体育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教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体育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理念的形成是最为直接的。

课程应围绕育人的宗旨,把体育理论知识、技能与健身健康知识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体育技能和身体锻炼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主要手段,把与之相关的体育运动知识、培育健康的心理和培养健全的人格结合到课程教学中。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贯穿于课程始终,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健康理念,将运动融入到学生生活中,更好的提高并维持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学生未来的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的基本保障。

1.2课程设置与结构的合理化。根据教学要求和体育课程的整体规划,对大一、二学生开设必修体育课程,课程进行分项分类授课形式。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等球类项目;健美操、艺术体操、武术等难美项群类项目;田径、游泳、冰雪等项目都可以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分项内容进行课程安排和授课,并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体育技能锻炼与健身理论知识要齐头并进同步灌输,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排10%的理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健康理念的认识。另外,对伤、残、病、弱群体开设体育保健康复班课程,以提高特殊群体的身体素质。

2.体育课程对学生体质影响

2.1体育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直接的作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目前多采取分项制,学生根据个体兴趣爱好选择喜好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和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能更好的开展体育课程,但分项制也存在一定的制约性,身体素质锻炼效果会根据运动项目特点而出现差异。

如对抗性小球项目,表现出与对手的斗智斗勇;以团体为主的大球项目,表现为集体的团结一致性;以单人锻炼为主的难美项群类则更注重全身的锻炼效果和协调性,所有的运动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2.2用科学创新理念提高课程改革效果。丰富课程内容,形式更加生活化。体育课程教学多源自于竞技体育运动中技能的培养,运动内容相对固定,形式单一。

某些运动项目受外界条件限制,如场地、参与锻炼人群、器械等,体育课堂应该是教授学生日常锻炼方法的有效场所,应该适应不同生活环境,教授更多日常健身方法,可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理念在不经意间传授给学生,达到更好的成效。这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开动脑筋、多看多学、多比较、总结经验使学生在校期间学到更多合理化、多样化的健身方法,以促进日后运动习惯的形成。

2.3我校课程改革初见成效(问卷、开设艺术体操课程对学生柔韧性的提高、数据)。我校紧跟课程改革思路开展体育课程建设,按照国家要求认真履行完成学生体质标准检测工作;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连续9年举办校“三大杯”(足、篮、排)比赛,并开展了五人制足球赛、三人制篮球赛等新兴体育项目赛事,受到了广大学生及教师们的好评;合理利用运动场馆,以俱乐部形式开设健身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对运动技能较好的同学开设体育竞赛课程,满足了学生对运动锻炼的额外需求和比赛需要;每学年开设一堂体育理论课程,教授体育锻炼方法、注意事项、运动习惯、生活态度等,加强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意识教育等。

3.结论与建议

3.1体育课程改革要明确改革思路和方向,紧抓课程设置与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积极开设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参与性的运动项目,以提高学生运动兴趣和积极性。

3.2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将“被动推着走”转变为“主动我要跑”的自主性健身行为,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储备无形资产。

3.3学生体质正处于下降趋势,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对学生体质状况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课程改革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来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既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也能满足个别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功的乐趣。

3.4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竞训课、选修课、俱乐部形式授课等内容,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同时满足学生运动需求,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3.5根据高校具体情况开设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体育课程项目,有针对性的提高不同人群素质能力,并根据项目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更全面的提高学生体质。

参考文献:

[1]郑娄杰.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实践研究.浙江体育科学.2004(4):78-80.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篇6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体育与健康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12-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普遍实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有了新的突破,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推动了学校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发展,为农村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坚强的理论依据。现笔者根据自己近年来在农村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体育与健康的教学理论基础,谈谈笔者在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一些认识、体会。

一、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1.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等领域共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心理、生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

3.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的不同,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充分注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异,以及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理念的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的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特别在我们3的农村学校,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农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据调查了解,社会上很多家长,支持孩子崇拜象姚明、孙杨等体育明星,却不重视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他们认为体育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时间等等,这些陈旧的教学观念影响着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新理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无法得到肯定。

三、对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1.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与健康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所涉及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俗话说得好“教无定法”,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具有较强的好胜心。教师在组织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这些天性,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尽量地把教学组织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氛围活跃,充满生机。教师还应把比较单调、枯燥、激不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动作加以改编,使之具有情景化;让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完成学习任务,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增强自信心,完成各个单项体育动作的掌握与创新。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

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会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认真完成各自所能完成的锻炼内容,这样才能达到学生锻炼身体的目的。

3.发动学生进行教具的制作,补充教学器材的不足。

农村可用的废旧物品很多,如塑料袋、废旧轮胎、废课桌等。另外,还可利用沙包、木棍、竹杆、橡皮筋等制作教具,利用这些简易、安全、实用的资源,一物多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的保障。

4.在农村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要大力开展校本课程开发。

在利用现有教材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启发学生动脑,运用联想,扩大教学效益,发展扩散性求异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创造学生自己见过或超越现有能力的动作方法,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内容,发展新体育运动的项目。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也是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对一些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可直接运用,如踢键子、打陀螺、踩高脚、荡秋千、滚铁坏等;对一些基本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改编后再运用,把这些教学内容引进课堂,不仅有利于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时代文化注入民族、民间传统项目中再回归社会。当然,引进这些新兴运动项目不能盲目,不能为了求新鲜,赶时髦,一哄而上,也要根据学校的条件,教师的能力,学生的兴趣适量选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奠定终身体育基础。

总之,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学校,每一位成员都应来关心、支持农村体育教育,我们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努力提高继续教育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去,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社会的发展,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农村学校体育课堂的面貌将有一个较大的改善,也只有这样,新的课标下农村学校的体育课堂才能走上正规,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规律。

参考文献:

[1]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商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篇7

关键词:新课程;观念;课堂;能力

一、观念更新

新课程体育与健康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转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转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氛围。观念的转变是基于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更新、方式或方法的改变。那么,观念的转变是否就要更新所有的教育观念、改变所有的传统教学呢?不完全是。新课程教学需要教师树立辩证的新观念,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教学准则,整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和“培养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等观念,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良好、不断发展的教学观念。

二、课堂形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本身就具有活跃、主动和积极的因素,是青少年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组织形式的合作学习也是建立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如果学生自己不去训练、不去体验或缺乏感性认识就进行合作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1+1>2”的效果,而且还会导致“1+1

三、能力培养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篇8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collegeteachers;teachinginform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teachingconcept;mentalhealtheducationcurriculum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248-02

0引言

一位负责的教师,不一定是优秀的教师。一位有知识的教师也不一定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教师是否受学生欢迎,很大程度上要看其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及其对学生的作用效果。

?调查发现,当前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越发感觉到“力不从心”,自认在课堂教学中很卖劲,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注意力的聚焦程度并不高,课堂上玩手机的不乏其人,教学目标时常不能很好达成。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其表观原因在于教学实施中近乎习惯化的传统教学方式与行为,其深层原因却在于支配习惯化教学行为方式的教学思维习惯。这种教学思维习惯已被固化,从本质上没有脱离依托粉笔、黑板、教材、嘴巴的讲授式教学观念,有时即便有所“更新”,也只是动动枝节,并无实质性突破,教师仍就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与中心,学生成了配角或被边缘化。当今,随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不可避免要受到信息社会的影响,他们在享受信息技术成果的同时自身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自然会得到提升。在信息化水平日益提升的社会环境中接受熏陶洗礼的大学生,有着与以往工业化时期大学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行为方式与习惯。面对新时期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以改造学生主观世界、塑造学生灵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健全学生人格为己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来讲,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彻底走出以往讲授式、填鸭式“一厢情愿”传统教学思维樊篱,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理论有机融合,在行动实践中不断改造传统教学理念,通过教学行动在润泽学生心灵的同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理念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不断增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情感,课堂上才可能更好地把注意力聚焦在教师主导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的功能地位才可能更好彰显。因此,当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加强自我修炼,在自觉行动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就尤其显得重要而紧迫。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行动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有必要在全面学习、反思整合内化、对教学实践深度反思调整加固三方面多下功夫。

1.1在全面学习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需要教学信息化理论作指导,这种理论不是书本上静态的理论,也不是他人主观世界中内隐的理论,而是其教学信息化建设主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主观世界中内隐的教学信息化理念。它来源于外在的教学信息化理论,包括书本、网络及其它新媒体、信息技术专家学者等承载的有关教学信息化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教学信息化理论得以确立的前提和基础,若没有或缺少这些前提与基础,其教学信息化理念的?_立就无异于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首先要加强对教学信息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一方面,要深入学习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政策法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指路明灯,在其教学信息化理念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建立健全其教学信息化理念体系必须加强有关教育政策法规内容学习。比如,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学习有关教育方面的系列讲话精神,学习《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法规文件。

另一方面,要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确立与建构教学信息化理念也离不开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比如,学习教育学、职业教育原理、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教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学习论、认知心理学等课程方面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此丰富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为整合信息化元素以确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理念准备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第三,深入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教学信息化促进教学现代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即在于把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活动中,改进其传统教学方法手段,以信息化教学取代纯说教式教学。教学方法手段的革命,以教学理念的革命为先导。无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教学信息化理念建构涵养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训练。信息技术涵盖的内容宽泛,在学习过程中既不能浮光掠影,也无需面面俱到,择其基础的、前沿的、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最为关联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予以重点学习。一是要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会熟练操作计算机,熟练使用基本的计算机软件,具备网络基本知识的掌握与网络环境的维护保养。二是学习新媒体技术。主要以手机、电脑为终端的微博、微信、QQ、短信等新媒体在教学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学习新媒体技术不仅要学习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在操作上下功夫,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2.2在反思整合内化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

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与训练,要将外在于己的知识技能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上升到理念高度并正确指挥教学信息化建设实践,有一个反思整合内化的过程。孔子曾提倡学习要多加思考,否则,“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过程中要思考,学习之后又要进行反思。学习反思包括对学习内容的反思和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对学习内容的反思不仅要对系列学习内容逐一进行再思考,还要将各部分内容贯通起来予以整体思考、寻找联系并序化整合,同时也要将其纳入已有知识经验系统予以同化。比如,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原理、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等系列学习内容之间并非孤立,在对其单一思考基础上进行贯通思考予以整合聚焦形成概念化认识,并同化于已有知识经验系统或对已有知识经验系统进行顺应改造,学习内容才可能真正内化,形成具有信息化新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理念。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反思也不可少,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元认知,不仅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本身的理解消化,对学习过程中的时间分配、学习场所的选择、学习思维习惯及有关学习行为等方面情况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助于扬长补短,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从而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理念系统注入良好学习方式、学习行为、学习习惯方面元素,丰富其教学信息化理念内涵。

1.3在教学实践深度反思调整加固中确立科学的教学信息化理念

任何一种新质教学理念取代传统教学理念都有一个巩固的过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教学信息化理念的形成亦不例外。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深度反思,不失为巩固其课程教学信息化理念的一种好方式。教学信息化理念存在的价值在于指导教学实践,服务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其自身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其存在价值的生命力状况在指导服务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检验,其指导服务教学实践的效果即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来反观指导支配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信息化理念,进而在肯定的基础上予以调整修正完善,或使之在思想体系中进一步明朗化留下深刻印痕进而起到加固作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予以深度反思的过程,就是将教学实践与教学信息化理念有机结合的过程,也是在辩证统一的过程中促进教学信息化理念不断步入科学轨道并在教学思想体系中扎根留痕的过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篇9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法、分析法,对健康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心理调适的分析与探讨。国家教育方针的推出以及90后大学生所具有的新特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心理调适显得迫切而必要。健康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在师生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组织创新、学生学习评价、课外锻炼的组织与指导、网络教学,及科研意识等多个方面进行心理调适,以满足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

1989年who公布健康新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备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才是一个完全健康的人,这是对健康更为全面、科学、完整、系统的定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国家教育部多次在全国性体育教育会议上反复强调,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切实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上来。大学体育的价值和作用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大学体育的作用与多元功育即。健康理念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着众多方面的调整,而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方面同样需要摆脱传统体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准确合理地解读健康理念,并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运用,是确保现在乃至今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前提。

1.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心理调适的必要性

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出生于1990年后的人口为2.64亿,而当中,在校生约有1亿。据调查统计,2008年人学的大一新生中,约有(18%一28%)的学生出生于1990年,这也意味着大学已经开始进人“90后”时代。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但却忽视了对孩子的社会性、意志品质、生活习惯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导致独生子女任性、自我中心、自私、依赖、性格孤僻、集体意识缺乏、意志薄弱等个性缺陷,这些个性缺陷无形给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又促使他们想极力地摆脱过去那种传统的、强制式的教育管理模式,追求自主。如果高校体育教师不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改变体育课教育方法,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及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2.高校体育教师健康理念下心理调适的表现

高校体育健康理念提出:“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等原则。体育新课程人文主义倾向下,高校体育教师角色应由“传道、授业”到“引导、合作”;由“管理、控制”到“组织、促进”;由“师道尊严”到“父母朋友”。而创新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角色转变应表现出四方面特征,即由学习管理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智力开发者;由为人师表者转变为价值导向者;由单纯教学者转变为教学科研型学者。

2.1健康理念下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高校体育传统教学理念下,部分教师常以权威自居,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促使学生偏执行为的发展,影响教学效果。健康理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也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教师应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适宜的机会、条件和更多的选择可能性,并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发展活动指明方向圈。健康理念强调教学是一种互动,是以教促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改变师生关系,通过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健康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师心理调适的一项重要任务。

2.2健康理念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不断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经验”和“结论”过多,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欠缺,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知识结构具有一种静态的特质,过于固定化、模式化m。健康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由重教师的教转向重学生的学、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淡化主角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双边互动,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维的过程。健康理念下教材内容有较大的伸展性、选择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教科书只是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参考书,它不象传统体育课程那样是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或唯一课程内容资源,新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更多的需要学校和体育教师自己进行开发。在组织教法方面,传统体育课在组织教学时,无论是集体练习,还是分组练习,都是在教师严格控制下统一要求的练习,这种注人式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主体参与及内在需求,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受到遏制。所以不断创新、开发课程内容与课堂组织方法,意义显著。

2.3健康理念下学生学习评价要多样化

健康理念的教学目标是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系统变革,不仅要在教育思想观念层面上实现转轨,而且在评价系统构建和操作上同样要实现转轨。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致使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常是流于一种形式。在传统体育教学学生学习评价中,一般采取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即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以学生的运动技能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法极大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倦情绪,有的学生甚至不愿上体育课。健康体育理念强调评价角度和方法的多样性,讲究多种评价相结合,例如,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这些评价方法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健康体育理念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的要求。

2.4健康理念下重视课外锻炼的组织与指导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当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学校体育,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刚由此可见,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归属的“群体”有大有小,可以是班与班之间,可以是系与系之间,可以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网。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形式多样,有班级的、系院级的、校区级的、也有校级的等等。课外体育活动有一种无形的凝聚力,把众多兴趣相同、情趣相近的学生联系在一起,开展各种竞赛、娱乐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相互交往,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学生归属感的特殊心理需求,对课外锻炼进行有力引导,不但可以丰富校园体育文化,而且可以辅助提高课堂体育教学效果。

2.5健康理念下网络教学辅助作用的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课堂信息交流存在四种方式,即以讲授法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教师讲,学生受;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以讨论法为主的三向交流—师生之问互问答;以研究、探讨为主的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to。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实施,使得网络这一大学生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媒体,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有利渠道。网络成为课堂延伸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网络的发展已经影响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乃至整个教育体制。所谓指网络教学,是指以互联网为教学传输系统,为远距离的学习者进行教学内容传播,利用网络的特征和资源创造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以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的学习活动ful。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教师可以省去教师繁琐、重复的讲解,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内容完全自主,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网络教学平台作为连接教师、学生、学习资源三者的交点,不仅为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提供各类学习资源,而且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不仅为课堂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供支持,而且更为课外辅助学习提供了空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人,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是必不可少的。

2.6健康理念下体育教师要加强科研意识

体育科学研究是对体育运动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探讨和认识过程[n]。当今体育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学校体育科研工作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要揭示体育科研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功能及其客观规律,并且运用这些规律指导体育教学实践,使体育科学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长期的体育运动实践证明,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离不开体育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开展。无论是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是竞技体育训练水平的提高,乃至对群众体育活动的指导,都有赖于体育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深人开展。行动研究是高校体育教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教学现象和教学问题进行观察和研究,从而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究性活动。在行动研究中,体育教师成为研究者,以参与者、当事人的身份,主动寻求体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在实际的体育课堂教学情境中,积极采取行动,解决不断变化着的日常教学问题,进而达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目的。健康理念下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科研意识,同时将科研与教学密切结合,形成“教”“研”相长的良好局面。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理念篇10

关键词:新体育;体育健康;课程标准

一、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认识

1.《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体育教学的领域目标是相似的

近几年,为将体育课堂教学的目的有效实现,我国针对课堂教育提出了几方面任务:(1)在体育课程中对学生要进行道德意志的教育以及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2)增强体质、发展身体;(3)透彻了解体育基本技能、知识以及技术。这三方面的教学任务想要完善,教师就要费劲的教,学生吃力的学,这不是一个特别好的计划。因此,我国推出了新体育课程的任务目标,包含:社会适应、心理发展、身体发展、知识的技能以及运动的参与。这五项目标与传统的三项任务相比较,更趋向于完善。学生在培养方面,也会发展迅速。

2.健康课、体育、新课程具备相同的理念

体育课程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发展与继承上,传统的课程所阐述的内容都是学科中心论,此种教学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大大忽视,而新课程将此因素有效地体现出来。新课程和素质教育有着极大的相似点,就是要把中心放在学生这一主体上,将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主题抛弃。学习的体育目标,要将学生的身体素质放在首位,让健康第一的概念灌输到体育课程中,让社会、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都能被学生所适应。

3.《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变得更加具体

实施新课程可以充分地具备实践和理论基础。在实施的过程中,把学生的身心健康突出得非常明显,通过体育教育将学生的适应能力、生理以及心理大大地增强,在体育教育阶段,成功地将体育功能融入社会生活中,其中具备4个相应理念。分别为:(1)让每一位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受益,不同的需要和学生的差异性要严格关注;(2)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要贯彻落实,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3)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要极力促进,将指导思想定制为“健康第一”;(4)体育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此理念与现如今的发展趋势相符合,将体育教学目标明确,同时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具备着有利的一面。

二、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探究

1.评价体系

在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中,普遍是将评判标准定义为学生的身体能力,可是将教学评价体系中的鼓励与引导忽视了,要尽可能督促学生让学习成为核心,以反馈的模式让学习的功能合理改进。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提出了:(1)学生的互相评价相互融合;(2)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相互融合;(3)要将结果的评价与过程的评价相互融合;(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互融合。

2.内容选择

传统的体育课程标准是具备统一内容的,然而新课标下的体育课程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定意义上,对教学大纲而言,应该是稳固实用的,同时又要合理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地发展。所以,体育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关注几方面的因素:(1)我国地大物博,包括乡村、城市、民族的关系,所以,要多角度地考虑到实际情况,对选择教材上,要根据地区相应地选择民族传统的教材或者乡土的教材,让该地区的特点充分地发挥出来;(2)“健康第一”是教学选择过程中优先采用的,要让全部的学生终身受益,关注在体育活动中课程的技术、知识以及原理所产生的相对转换和经验,让学生能够愿意学体育,愿意练体育。

根据以上的论述,《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让体育教学有了一次质的飞跃,在教学构架的结构上、在选择教材的内容上,新体育与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将体育育人的基本价值有效地体现,将体育中的社会型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因此,要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有效结合,力求培养出对社会、未来有所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