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需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6:44

社区文化需求篇1

关键词:需求;公共文化资源;规划

中图分类号:F2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219-04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资源是社区公共领域的一种形式,是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重要场域,是文化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构建所依托的载体。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社区的发展和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不同阶层构成的异质性社区所引发的多元需求及文化冲突、社区人口增多以及流动性增加带来社区成员的不安全感、高层住宅和狭小的公共空间使居民交往减少给社区共同体建设带来诸多困难、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的是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传统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生活的特征是由空间、文化等因素决定。所以,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资源不仅影响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是和谐城市社会构建的基础。社区公共文化资源的服务主体是社区居民,城市社区的人口构成决定了社区文化空间资源建设要满足多元的社区需求。本文以北京市某街道为例,通过26个社区520名社区居民对公共文化资源需求的调查,探讨需求视角下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资源规划实现的路径。

一、社区文化公共文化资源使用现状

社区公共文化资源文化的构成:(1)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会所)包括:文化康乐设施(多功能影视厅、文娱艺术、康乐健身活动)、图书阅览科技活动设施、老年人活动设施、青少年之家;(2)体育场包括环形跑道运动场,建筑与室内场馆;(3)文化广场包括户外健身场地、集会、露天表演、救灾场所等。调查显示(见表1):有41.8%的居民表示会使用文化资源,其中经常使用的为23.6%,18.1%的居民表示只有周末会使用。差不多58.3%的居民表示不经常使用文化资源,除了有些居民表示没有时间外,总结原因主要有三:一方面大多数居民认为文化体育设施不够用,都是些老人和孩子在用,适合年轻人的不多;另一方面很多居民表示现有的一些文化资源形同虚设,如阅览室书籍少而陈旧、硬件设施缺少维护等;三是很多文化资源都是针对社区老年人的,适合其他群体的比较少。

表1文化资源使用情况(单位:%)

二、社区居民对文化资源的需求

有关文化资源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06人次选择了室外活动场所,占调查人数的78.1%;268人次选择了室内活动室,占调查人数的51.5%;有258人次选择了增加体育设施,占调查人数的49.6%。社区居民将相关文化资源按需求的程度排序,分别为室外活动场所、室内活动室、图书室、娱乐设施、体育设施和健身房。从文化资源的需求结果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尤其是文化娱乐和体育健身方面的活动,因此,社区居民对室内外活动场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急需对文化体育活动场地和活动室的增设。

(一)不同性别对文化资源的需求(见下页表2)

第一,室外活动场是男女居民选择比例最高的公共文化资源。总体来说,女性对文化资源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室外活动场27.9%、社区体育设施17.6%、社区室内活动室16.4%;男性对文化资源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室外活动场27.8%、社区室内活动室19.3%、社区体育设施17.1%。

第二,用性别变量和文化体育设施、最需解决的问题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所需设施等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不同性别对室外活动场、社区图书室、社区体育设施以及社区健身房等方面的需求没有差别,差别较为明显的是:社区室内活动室的需求――女性16.4%,男性19.3%;社区娱乐设施的需求――女性15.2%;男性13.9%。

(二)不同年龄居民对文化资源的需求(见表3)

第一,社区室外活动场是不同年龄段居民选择比例最高的公共文化资源。总体来说,年龄小于18岁的居民年对文化资源需求前三位的是:社区室外活动场25.7%、社区娱乐设施18.8%、社区室内活动室18.1%;19~39岁居民对文化资源需求前三位的是:社区室外活动场27.8%、社区体育设施18.3%、社区室内活动室17.5%;40~59岁居民对文化资源需求前三位的是:社区室外活动场27.4%、社区体育设施18.3%、社区室内活动室17.7%;60岁以上老年居民对文化资源需求前三位的是:社区室外活动场27.6%、社区室内活动室19%、社区体育设施15.6%。

第二,青少年偏重社区娱乐设施,中青年偏爱体育设施,老年人偏爱社内活动。年龄差别相对来说有差异的选项分别为:娱乐设施――18岁以下青少年18.8%,60岁以上的老年人12.8%;体育设施――19~39岁,40~59岁的居民分别为18.3%、青少年和老年人分别为15.3%和15.6%。

(三)当地居民、流动人口对文化资源的需求(见表4)

第一,室外活动场是选择最高的公共服务设施。总体来说,当地居民对文化资源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室外活动场27.4%、社区室内活动室18.1%、社区体育设施17.3%;流动人口对文化资源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室外活动场29.4%、社区室内活动室17.2%、社区体育设施17.8%。

第二,相比较而言,当地居民更偏爱室外活动室和室内活动室;流动人口比较偏爱室外活动场所和社区体育设施。用是否为当地居民变量和文化体育设施、最需解决的问题以及提高生活质量所需设施等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发现不同居民对体育设施、社区图书室、社区体育设施以及室内活动室等方面的需求没有差别,略有差别的是:社区室外活动场所的需求――当地居民年27%,流动人口29.4%;社区娱乐设施的需求――当地居民14.4%;流动人口15.6%;健身房当地居民9.3%,流动人口7.2%。

(四)不同职业对文化资源的需求(见表5)

第一,室外活动场所选择比例最高。机关干部对文化资源需求排前三位的是:社区室外活动场所27.7%、社区体育设施20.3%、社区图书室18.8%;企事业单位职工文化资源需求排前三位的是:室外活动场所28.9%、室内活动室18.9%、社区体育设施17.6%;个体经营者文化资源需求排前三位的是:室外活动场所28.6%、社内活动室和体育设施均为17.5%;外来务工者文化资源需求排前三位的是:室外活动场所28.7%、室内活动室18.6%、社区体育设施16.7%;学生对文化资源需求排前三位的是:室外活动场所25.8%、室内活动室和娱乐设施均为18.2%;下岗工人对文化资源需求排前三位的是:室内活动室、室外活动场所和体育设施均为20.8%;离退休人员对文化资源需求排前三位的是:室外活动场所26.3%、室内活动室18.6%、社区体育设施17.8%;自由职业者文化资源需求排前三位的是:室外活动场所30.2%、室内活动室16.8%、图书室和体育设施均为15%;其他职业者文化资源需求排前三位的是:社区室外活动场所23.3%、体育设施18.6%、室内活动室和娱乐设施均为16.3%。

第二,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下岗职工需求室内活动室,而机关干部却需求不大;自由职业者更需求室外活动场所,而下岗工人则相对需求较小;机关干部对社区图书室的需求最大,其他职业者较小;学生对社区娱乐设施的需求最大,个体经营者对娱乐设施的需求相对较小;下岗工人和机关干部队社区体育设施的需求最大,自由职业者对娱乐设施的需求相对较小;其他职业者对社区健身房的需求较大,企事业单位职工需求相对较小。

(五)不同文化程度对文化资源的需求(见表6)

第一,室外活动场选择比例最高。不同文化水平对社区文化体育设施需求的前三排位情况:初中以下――室外活动场26.7%、室内活动室18.7%、社区体育设施17.6%;高中或中专――室外活动场29.1%、室内活动室18.8%、社区体育设施18%;大专――室外活动场28%、室内活动室18.3%、社区体育设施17.2%;本科及以上――室外活动室27.4%、室内活动室18.2%、娱乐设施和社区体育设施均为15.1%。

第二,相比较而言,本科以上者较为需求社区图书室,其他项目差别不大。

三、需求视角下社区公共文化资源规划的实现路径

(一)以社区居民需求为本的社区公共文化资源规划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资源的规划需要根据社区构成特点并在评估社区居民多元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实现城市社区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居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一是社区居民逐渐从低层次的生存需求向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发展,原来社区的公共文化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较高层次的需求,出现文化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短缺。二是城市社区成员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如出现下岗工人,自由职业者,同时老年人增多,流动人口增多,不同的群体构成对公共文化资源的需求不同。三是“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由单位文化向社会文化建设的转变,更强调社区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政府也从经济效能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社区公共文化资源的规划既要满足大多数人目前社区生活中需求,也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需求,如心理咨询室、社区图书室以及老年人的各种文化服务机构,尽管在社区公共文化资源规划中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但以大多数社区居民并兼顾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为规划标准成为必须。

(二)践行科学的公众参与社区公共文化资源规划

一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邀请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资源规划。信息渠道不畅是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建设规划的障碍因素之一,可以通过社区工作中一些专业动员参与的方法,如给社区居民写信、打电话或登门拜访等方式进行宣传、说服和建立关系,可以采用社区咨询站点、向过往的居民宣传介绍,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如建立社区网站、展板和广告宣传、招贴海报以及小区广播或者流动宣传车等进行宣传和动员。当然也可以通过召开居民代表会议,选择家庭代表或楼道代表的方式改变过去居民参与环节薄弱问题。另外,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听取意见和建议,以获取社区居民的对文化资源的需求。二是通过构建互助合作的参与式文化管理模式构建新型的社区文化资源规划机制。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资源规划决策和过程的介入旨在打破原有的专家和政府规划思路,由社区生活的主体如当地居民、居委会以及辖区内的文化机构共同协商,针对社区文化资源的利用和建设、社区文化管理的相关内容以及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评估等问题进行讨论,形成由社区主体参与决策并做出选择的高度介入社区文化资源规划形式,因为只有自己最了解自身所在社区文化规划中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也只有通过沟通和交流才能实现共识;以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这一传统的、单一的行政化和单位化的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的社区文化规划模式很难适应现代较为复杂的混居社区类型以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构建的新型社区文化建设目标。因此社区文化规划应该从自上而下的“被动参与”向参与式的现代文化资源规划模式转变。社区文化规划中可以运用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方法,在现有社区文化规划存在问题的情况下,另辟蹊径,通过动员资源协助社区创设各类有社区居民参与的社区文化资源规划组织和机构。通过公共参与培养社区居民的社区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实现社区文化资源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利益分享,建立多元化的、互构共建的社区文化资源规划模式。

(三)建立开放型社区,促进社区内外文化资源的共享

城市化进程加速,在带来城市发展的同时也让城市人口密度大增,现代城市社区普遍面临空间狭小,可以利用的公共文化资源越来越少,因此整合社区内外文化资源成为解决社区公共文化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协调社区内部文化资源促其相互开放,最大化的利用文化空间资源。Yt街道所辖的地域内有很多机关单位,它们的公共文化资源如各种室内外活动中心、停车场等是不对外开放的。建议与这些单位进行沟通协商,错开时间段的相互利用,可有效改善公共文化空间资源的一边空置不用另一边不够用的现状。其次,建立对外开放的社区,促进社区与周边社区以及临近地域的公共文化空间资源共享。文化资源共享是解决不同社区文化资源分布不均的有效途径,以地域为基础的社区总是镶嵌于一定的区域系统中,该区域系统所辖范围不仅指与其隶属于同一街道的其他居委会,也指其他街道及隶属于其中的居委会,或者是一些公共的文化社会资源,如城市区域的图书馆、文化广场以及其他机构的一些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在城市规划中建立开放社区促进文化资源共享是必要的。考虑社区周边文化资源现状从区域的角度进行总体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并促进文化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社区文化需求篇2

面对数量庞大且呈快速增长态势(我国农民工2003年为1.1亿人次,2004年为1.2亿人次)、的农民工群体,加上他们基本上游离于传统“单位”之外(即“单位”对其文化需求的满足显然是“失灵”的)、属于低收入阶层(即其文化需求不可能通过营利性文化机构得到满足),因此,选择一个适宜的平台来切实提高其文化生活水平是个首先必须也亟需解决的问题。

考虑到目前农民工“非单位人”、经济支付能力有限等特点和均生活、工作在一定的城市社区范围之内的现状,以及社区在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地位作用日渐提升的趋势,笔者认为,以社区为平台来提高和改善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状况是切实可行且现实的选择。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区在农民工文化生活中的作用还非常小,也就是说农民工的社区文化生活现状非常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民工社区文化生活设施(场所)极度匮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民工文化活动设施(场所)是农民工能否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础性硬件条件。目前,社区中的文化活动设施(场所)主要有社区图书室、社区市民学校、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室内文化活动室、社区室外文化活动广场等。应该指出的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指导思想的影响,使得城市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其在当前社区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文化设施)投入长期不足,供需矛盾相当突出。但是,即便是这些总量供给不足的社区文化设施(场所),其建设规划也基本上是以市民为对象“量体裁衣”的(一般只考虑市民的需求量和需求特点),外来农民工几乎不会也不可能被纳入统筹范围。另外,加上城市各社区都普遍存在(只是程度不同)限制农民工使用社区文化设施(场所)的歧视性“制度壁垒”。这些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目前农民工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场所)极度匮乏的紧张局面。

2、农民工社区文化参与率极低。目前,城市中的农民工大部分是青壮年,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人有很强烈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实际上,包括笔者的实证调查在内很多调查也都表明,农民工具有相当强烈的参与社区文化生活的意愿。但是,从目前来看,由于诸多因素(主要是客观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农民工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强烈“心动”并未能转化为实际的积极参与“行动”,其突出表现就是农民工对所居住社区开展的各类文化娱乐活动的“漠视”以及利用社区文化设施(场所)频率的低下。

3、农民工社区文化生活贫乏且具有封闭性。目前,农民工在社区中开展的文化活动主要是打牌、打麻将、听收音机、看电视等,内容相当单调。不仅如此,从这些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也可以看出,农民工虽然与城市居民比邻而居,但其社区文化生活具有很强的“圈子性”,也就是说他们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范围仍旧封闭在一个传统的以血缘、地缘(原乡村居住地)等乡土同质性为纽带的“圈子”当中,他们仍旧是“社区门口的陌生人”,远未融入城市社区。毋庸置疑,这种“城乡二元隔离”的社区文化活动现状也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社区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

4、农民工社区文化参与的组织化程度相当低。组织是农民工社区文化参与的平台和载体。农民工社区文化参与的组织化程度高低基本上与他们的参与多少和参与自主性强弱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组织化程度高,参与的自主性就越强,参与率就越高。但是,从笔者的调查和各种资料来看,目前,城市农民工社区文化参与组织化程度相当之低,其突出表现就是社区中基本上没有农民工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类活动团体,农民工也极少参加由社区组织或城市居民自发组织的文化娱乐类活动团体。由此看来,目前农民工社区文化参与组织化程度低下的现状也极大地影响了其社区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针对上述城市农民工社区文化生活的现状,笔者认为,要切实做到以社区为平台和抓手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水平,应该从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期以及“治标”和“治本”两个层次进行综合考虑,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1、加快农民工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需要将社区文化设施规划作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改变社区文化设施短缺的问题。在城市文化设施规划和建设上:一方面,政府需要将营利性设施和非营利性设施分开,目前,城市中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场所许多是营利性的,它们大多是以富有市民为对象而“量体裁衣”的,低收入市民和农民工是“无福消受”的;公共财政应该从营利性的休闲场所退出,主要投资于非营利性的社区文化设施。另一方面,城市社区文化设施规划要改变过去只考虑本地居民需求的做法,将农民工对文化设施的需求纳入规划内容,也需要根据农民工空间分布状况,有针对性地供给文化设施,提高农民工社区文化设施的可获得性;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要督促社区组织和居民“敞开胸怀”,切实将农民工视为本社区居民平等对待,废除那些限制农民工享用社区文化设施的歧视性“土政策”,消除“制度壁垒”,提高农民工分享社区文化设施的可靠性。

2、开展适宜农民工参加的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由于农民工与市民在所从事的职业、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二者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必然也各有不同。但是,长期以来,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基本上是以市民为关照对象或参与主体的,这显然无法或者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工的文化需求,也不能刺激农民工的参与热情。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社区组织应该有意识地扩大文体活动内涵的包容性,尽量多开展一些适宜农民工参加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激发其参与热情和兴趣,提高其文化生活水平。当然,要切实做到对农民工文化需求有效供给,应该对社区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需求作细致准确的调查摸底。

3、发育农民工社区文化类活动组织。从公共产品理论来看,社区文化活动属于社区公共产品,社区居委会等社区法定组织只能提供惠及社区整体性的、共同性的公共产品,对于农民工个性化的公共产品需求无力供给,需要农民工自己组织起来,走向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社区农民工组织发育的初期阶段,政府需要克服“社团恐惧症”,本着“鼓励但不放任、提倡但不强迫”的原则,从制度层面上为社区农民工文化活动组织的发展提供空间;社区居委会要帮助农民工克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农习惯,积极组织、引导本社区的农民工自主成立或参加各类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将目前社区中已经存在的“隐性”的农民工文化组织(如打工者艺术团、打工妹之家)“显性化”,并在活动资金、场地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使其发展壮大,切实起到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的作用。

4、加强对农民工的社区教育培训。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当中,但因为城乡文化间的差异,他们短时间内(有的甚至很长时间)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如宣传、文化、教育、劳动等部门)、社区组织和相关非营利机构应该以社区教育为载体,加强对农民工尤其是新近进城的农民工进行城市生活适应性的教育和培训。社区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要提高农民工技术(技能)水平,但更重的一方面是提高他们在最短时间内熟悉城市、融入城市、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的理念和意识的能力。社区教育培训内容应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而展开,形式要新颖多样。社区教育培训应该坚持无偿或低偿的原则。

社区文化需求篇3

【关键词】信息化;居家养老;需求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物联网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应运而生,它是社区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给社区养老相关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服务的一切信息,做出有利于社区养老各项要素组合优化、资源合理配置的决策。因此,“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和体现着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和工作效能。”[1]

目前,全国养老服务业正处于传统的福利向市场化、产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是社会养老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二是老年产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三是社会力量投入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逐渐提高。且政府提倡,适合我国国情,因此,社区养老信息化是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文献综述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需求的研究,大部分学者主要从日常生活照料服务需求、医疗服务需求、精神慰藉服务需求三方面进行研究。不同学者对老年人其他需求也有部分涉及,穆光宗认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应包括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文艺活动服务、老有所为服务和临终关怀服务等多个方面。[2]韦寒松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该包括物质生活保障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文化娱乐活动服务、老有所为指导服务、情绪调试咨询服务、家庭事务料理服务、老年婚姻服务、基本权益保障服务、住房调试服务和临终关怀服务。[3]王晓峰等学者认为老年人存在经济、医疗健康和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当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无法在家中得以实现,他们就会试图从社区的休闲生活中获得精神的满足感。因此,强调社区要关注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需求。[4]

本文就辽宁省阜新市为例,在以往研究老年人服务需求成果上升级为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的需求,把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的需求归纳为生活照料类信息,医疗保健类信息、文化休闲类信息、体育健身类信息、精神慰藉类信息、政策法律类信息功能方面的六大维度需求,总结出老年人明显需求层次服务并提出相关建议改善以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三、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需求状况

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需求主要表现为:

1、日常照料类服务需求普遍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年龄越高,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逐渐降低,对被照顾的需求越高,同时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类社区服务的使用率较低,对日常生活类服务有普遍需求。

2、医疗健康类需求较为强烈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进一步退化,对医疗健康类服务需求增加,对于上门护理和上门看病两项的需求较强。

3、需更多关注精神文化层面需求

老年人退出劳动领域后,由家庭的主要负责者转化为家庭照顾的接受者,再加上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容易造成心理情感的波动。尤其部分空巢独居老年人抱有消极、焦虑的情绪,精神层面的需求没有得到相应的程度的重视和满足。

另外,社区居家养老护理员缺乏专业知识培训,服务意识相对薄弱。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各部门缺乏协调配合,老年人需求不被重视。

四、相关建议

(一)按需设立居家养老社区多样化服务

老年人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社会群体特点,需求存在多样性,这种多样化又表现为需求的共性和个性。因此在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发展中,要切实从老人的个人需求出发,设置供老人选择的多样化的服务项目:普适型社区服务,主要是满足大部分的老年人基本生活服务需求;个性化型社区服务主要考虑到部分特殊群体的老年人,如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等,也包括一些经济承受能力较高,对社区服务的供给质量要求较高的老年人,设立个性化的社区服务形式,如包户服务等。

(二)鼓励部分老年人投入社区服务建设

城市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维持平衡的生理和心理能力逐渐弱化,老年人面对生理、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失落”问题,往往找不到良好的排解方式。家庭和社区要积极的对老年人的观念和态度进行引导,增进老年人与家人及社区邻里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了解信任。同时积极鼓励健康条件、时间精力等条件允许的老年人群体,自发的投入到社区服务建设中来。如交通协管、便民服务等。此外一些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群体可以组织相关的文化娱乐活动。一方面使老年人舒缓心情,提高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充实老年人生活,增进与老年之间的交流沟通,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社区服务人员不足状况。

(三)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生活态度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渠道大力宣扬积极健康的养老方式,在老年人所居住的社区中,可以利用公共广播及宣传平台,重点介绍一下关于积极、健康养生知识、养老教育示例等内容,鼓励老年人积极稳妥的应对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要不断的提高老年人的法律意识,提高老年人的合法维权意识。

(四)运用政府力量满足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

本文从老年人需求角度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进行研究,但是不可否认,政府在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首先,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政策体系方面,应着重加强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体系的规划,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如相应的评估、监督制度、专业人员培训考核培养制度等。

其次,提供一定资金供给,针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中的部分完全的公共物品支付费用,如部分信息服务系统建立维护、社区服务的相关配套设施的配置、社区专业工作人员收入保障等工作。

最后,提高社区中管理和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选拔任用优秀的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服务社区,同时也要引入其他各行业并且热爱老年服务事业的人员。对于专业的护理和照料人员,要对其开展正规的专业化培训,加强监督反馈制度的执行,同时也要适度提高这些专业人员的待遇。同时还可以适量充实相应大学生护理、老年人志愿者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冠湘.社区健康养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m].大连理工大学,2013

[2]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的困境与对策[J].2012

[3]韦寒松:当务之急:发展老年社区服务[J]1997

[4]王晓峰、刘帆、马云博: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分析――以长春市的调查为例,2012

社区文化需求篇4

为进一步准确把握我市社区文化活动的动态,广泛收集社区文化活动的信息,激励社区文化指导员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制定本制度。

1、积极了解、收集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活动信息,掌握社区文化活动特点、队伍现状等。

2、每月月底前填报信息反馈表,真实反映社区文化需求及存在问题、意见和建议。

3、文化指导员应及时向社区传达区、市重大文化活动、赛事等信息,并根据社区需求给予必要的指导。

4、各级文化指导员进社区工作领导机构对社区文化活动信息要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并研究确定服务内容和工作措施。

文化指导员进社区活动考核制度

文化指导员考核制度是文化指导员进社区工作的重要部分,是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是激励文化指导员积极努力地开展工作、促进文化指导员队伍素质提高的重要方法。

1、实行月度考勤制度,重点考核文化指导员《信息反馈表》的上报、参加会议活动和当月工作开展情况等。

2、实行年度考核制度,对工作业绩显著、工作表现突出的文化指导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能履行职能的文化指导员给予批评,直至取消文化指导员资格。

3、考核重点检查信息反馈制度的执行情况、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社区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社区文化团队建设情况等内容。

4、实行文化指导员工作评议制度,由区文化指导员进社区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定期征求社区领导、居民对文化指导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个人,提出工作要求。

5、实行市、区(市)分级管理考核制度,考核工作以县市区文化部门为主体,按要求实施。市文化指导员进社区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对县市区工作的督促检查以及重点示范社区工作的开展。

文化指导员进社区活动工作制度

为进一步促进镇江市社区文化工作的全面发展,将文化指导员进社区工作推向新的层次,全面调动全体文化指导员工作积极性,特制定有关工作制度:

1、接受文化指导员进社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领导,妥善处理好本职工作与社区文化指导工作的矛盾,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在社区的领导下,协助组织开展各类社区文化活动。每月到社区指导不少于0.5个工作日,要根据社区的需求,做好服务指导工作,做好文字记录备案。

3、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每半年召开一次各县市区参加的文化指导员进社区工作交流推进会议。

4、积极创造条件协助社区组建社区文化活动团队,建立健全团队的管理制度和活动计划。

5、配合社区努力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一年中必须为文艺团队排演文艺节目1—2个、组织各类活动1—2场次,并积极为社区文化活动出谋划策。

社区文化需求篇5

关键词:社区文化;特点;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社区文化建设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活动是社区文化的重要内容,抓好社区文化活动对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市民素质,满足文化需求都有积极作用。

一、社区文化活动概念

文化一词由来已久,在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普遍含义是文治与教化。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人们长期地、逐步地形成的共同的(或相近的)文化观念、行为规范、民俗习惯等等,从而形成有区别于其他社区的文化特征。社区文化活动应当是在共同的文化观念、行为规范、民俗习惯等思想意识支配下,开展的娱乐、健身、文艺表演、美术书法、趣味游戏等一切外显的文化形态。是人的内在文化的体认塑形与移情寄趣。

二、社区文化活动特点

为活跃四平社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针对各社区的社区文化和文艺骨干要进行分门别类的登记注册和义务培训,组组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一是针对全市社会流动量大,社区工作人员调动频繁的情况下,对全市76个社区进行一次大的普查,掌握每年社区的自然情况以及社区文化的建设情况,二是在抓社区文化工作中,结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如建党90周年之际,组织二十余个社区举行了“爱我祖国,唱我中华”唱红歌活动,参与人数数百人,演唱革命歌曲50余首。三是对于每个社区居民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文化艺术修养,针对各个社区对特色文化活动的不同要求,分别进行教唱培训、舞台培训和秧歌培训,使社区文艺队伍不断壮大,艺术表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普及。四是“九月鲜花”是四平市文联主办的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大型演出,为了能充分展示社区文化的特色,海选出一批以爱祖国、爱四平为题材的节目,然后经过层层选拔,最后挑选出17个优秀的节目进行演出,并获得好评。同时,还将“四战四平”流动展览在社区巡回展览,弘扬英雄精神。

三、社区文化活动的任务

社区文化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继续加强基础工作。二是提高社区群众文化水平,选拔专业文艺工作者,作为社区文化义务辅导员深入社区,每人包保3-4个社区,以四平市群众艺术馆为依托,为社区培训若干群众文化骨干,建立社区特色群众文艺工作队伍,丰富社区文化生活。三是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各种群众文化赛事。小型活动。以社区为单位,围绕节、假日,每月开展一些小型社区文化展示活动,如小型文化演出,书画展览等。中型活动。以街道为单位每年举办两至三次所辖社区的文化演出或比赛及各种展览等活动。大型活动。每年举办一次以行政区为单位的大型社区文化汇演及各种展览等活动。全市活动,承办好由市委、市政府主办,每二年举办一次的社区文化艺术节,以县(市)、区为代表队参加的综合艺术活动。

四、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

社区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社区群众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上升,社区开展文化活动不再是软指标,而是硬指标,必须抓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激励热情,投身建设。目前,我国现代化社区建设正处在走向成熟阶段,还需要更多的社区成员投身建设行列。社区文化活动作为一种“内求团结,外谋发展”的审美塑造行为,使社区成员在参加新秧歌、健身操、民乐会、美术展览等活动中,培养了健康情感,增进了交流,更加热爱社区,发了青春和力量,热心投身到社区建设中,自觉自愿做贡献。

二是满足需要,促进发展。社区成员由于年龄不同,文化不平不同,受好兴趣也不同特点,所以对文化的需求也千差万别。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可以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如有的节庆社区文化活动、商贸社区文化活动、旅游社区文化活动等等,不但满足了社区成员的需要,而且也促进了社区经济、贸易的发展。在招商引资、环境改造等方面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是愉悦身心,满足人们需要。社区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创造的文化形式,充满了人文精神。在我们建设现代化社区的理念中,就十分强调以人为本。社区文化活动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愉悦了社区成员的身心,使他们心理和身体都得到陶冶和锻炼,使社区成员都成为健康人,应当说这是最大的人文关怀,也是社区成员的人文需求。因此,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但愉悦了社区成员的身心,也满足了他们的人文需求。所以,社区文化活动是社区成员科学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开展好。

五、结语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形象。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体现了新形势下加强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而社区文化在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显著位置,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先进文化作为引导,离不开社区文化建设。所以充分发挥社区成员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群策群力,才能全面提升社区文明程度,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作者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群众艺术馆)

参考文献:

[1]林秀;社区文化活动新意初探《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7-25

[2]仲红岩;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探讨《河海大学》2004-03-01

社区文化需求篇6

关键词:京津冀;老年人;精神需求;文化需求

本文为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京津冀区域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协同构建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603120414);“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602120405);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京津冀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区域差异及协同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601122)阶段性研究成果;2016年度河北省科技计划自筹经费项目京津冀区域老年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同构建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64576448)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京津冀城市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现况调查研究――以唐山市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1日

目前,城市老年群体在物质生活有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本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影响京津冀地区城市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满意度的因素,以唐山市为例进行实地调查,为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提出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主要来自唐山市区的路北区、路南区、丰南区、古冶区、丰润区、开平区6个市区图书馆的老年人和随机在这6个区街心公园、晨练场地休闲或锻炼的老年人。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8份,有效回收率99.33%。其中,男109人(36.58%),女189人(63.42%);年龄57~66岁者占66.44%;有配偶159人(80.3%),丧偶39人(19.7%),离异8人(4.04%),未婚6人(3.03%)。

(二)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和实地调查法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老年人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及需求(求知学习、人际交往、自我价值实现、娱乐、家庭关系等)。

二、结果

(一)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学习需求。老年人进行文化学习,学习的需求是为了达到持续性社会化的目的而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老年人退休后,仍然有学习的需求,老年人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对学习的需求主要包括养生知识、烹饪、摄影、书画、乐器、织毛衣、电脑、外语等。老年人对学习的需求主要分为四大类,即文娱类、医疗保健类、生活类、专业知识类。本次调查中城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对医疗保健类知识需求量最高,占82.21%(245人);其次是文娱类63.42%(189人)。其中在文娱类知识学习中,老年人对旅游知识学习的需求占62.43%(118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学习需求最强烈的是医疗保健类知识和文娱类知识,他们对这两类知识有强烈学习需求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心理和身体健康,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身精神生活过得满意。

(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需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人际交往需求是指对构筑或维持所需要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要求。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老年人中希望在参与社会活动中多结交朋友的人数占85.9%(256人),其中46.1%(118人)非常希望参与更多的人际交往活动,比较希望的人数占34.8%(89人),一般的人数占17.6%(45人),只有1.5%(4人)的老年人不希望参与人际交往活动。随着老年人的年龄增大,其外出活动次数减少,人际关系相对较狭窄,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对人际交往的需求下降。从本次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老年人退休后仍然有人际交往的需求,他们也希望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三)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娱乐需求。老年人文化娱乐的需求主要是满足老年人各种兴趣爱好的需要。在本次调查中可以发现,老年人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满足业余兴趣爱好者占41.6%(124人);强身健体者占45.3%(135人);结交朋友者占26.5%(79人);摆脱孤独感者占50.3%(150人)。此次调查的选项为多选项,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在文化娱乐方面的最大需求是通过娱乐活动摆脱孤独感,并且活动本身充满乐趣,满足自身业余兴趣爱好。

(四)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最高需求层次称为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同样有自我价值实现需求。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城市老年人对自我实现的态度:持赞成意见者占98.0%(292人),其中非常赞成者占29.1%(85人)、比较赞成者占54.5%(159人)、一般赞成者占15.4%(45人)、持反对意见者占1.0%(3人)。通过这些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大多数老年人在退休后仍有为社会、为家庭做贡献的想法与愿望,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愿望。

三、讨论

(一)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家庭因素作用。我国受传统文化影,父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情况较多,子女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家庭中子女除了积极为老年人提供物质生活保障外,更应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子女可以通过电话、看望、聊天等方式,经常与老年人交流沟通,及时了解老人的各种精神文化需求并设法解决,让老人感受到天伦之乐,让他们有被尊重、受关注的感觉,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子女还可为老人提供一些书籍,满足老年人对知识需求,鼓励老年人多参加人际交往活动,扩大老年人的交际圈。也可适当让老年人参与到家庭生活劳作中,如抚育子女的下一代,让老年人感受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同时,老年配偶在精神上起到子女无法取代的作用,对于无配偶的老年人来说,选择再婚能够改善婚姻状况,提高晚年生活质量。

(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社会因素作用。社区是个体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老年人所体验到的社会关心和温暖、社会支持和援助都应从社区获得。但目前我国各地的社区服务功能尚不完善,尤其在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多数社区服务比较局限,只限于一些简单的娱乐活动。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包括求知学习、人际交往、自我价值实现和娱乐等多方面。因此,建议大力开展各地社区精神文化服务建设,完善各社区的服务功能。为了满足老年人的知识需求可以开设老年大学。据调查显示,城市老年人对老年大学的认可度较高,在老年大学中,老年人可以学习新思想、新知识,同时也为老年人的人际交往提供了场所。老年大学的各项功能,可以满足城市老年人的各种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全国老年人口已接近1.8亿人,老年大学学员才500多万人,不到3%,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普及老年教育的任务还很重。

通过本次调查,找到影响京津冀城市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满意度的因素,得出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需要在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下才能得以实现。希望在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更好地丰富京津冀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促进文化养老协同发展。

社区文化需求篇7

目前,中国的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均由政府创办,建设和发展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相对滞后,很多馆还处于不达标的状况。此外,受到城市交通和服务对象处所地区的限制,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覆盖面有限,相当数量的城乡居民不能够得到方便及时有效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而按照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模式要求,每5公里半径的范围内就应当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以便于相应区域内的居民就近获得图书馆服务。在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下,积极建设和发展以市县公共图书馆为核心,以社区图书室为端点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不仅能方便居民就近接受图书馆服务,对于积极构建包括图书馆服务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科技创新战略,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二、荔湾区社区图书室建设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荔湾区图书馆认识到提升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通过采取在社区设立馆外服务点,派人协助社区创建图书室等具体措施,推动社区的文化建设。荔湾区社区图书馆(室)多数建立在文化室内,文化室多与居委会、老年活动中心合用,单独成立社区图书馆的很少,大部分图书馆(室)面积在50m2左右,其中葵蓬社区图书馆(室)面积最大,有500m2。从使用功能上来看,大部分的社区图书馆(室)是兼具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居民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活动场所。在为社区居民服务中只有个别社区图书馆采取有偿服务,免费服务的社区图书馆占95%以上,在管理上,居民借书时办理借书证和不需办理借书证的社区各占一半。由于接待读者不多,只能开展一般的阅览活动,只有部分阅览室能开展借阅活动。少数社区图书馆能提供文献复印的服务,大多数社区图书馆不定期地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能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图书馆宣传,有的社区图书馆利用假期开展一些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如沙面社区图书馆举办的“书香沙面”读书活动,金花街社区举办每年一届的征文比赛,吸引了不少青少年读者。

三、建设社区图书室取得的实际效果

1.方便了居民就近利用图书馆资源

社区图书室建设的目的之一在于方便居民就近阅读和获得所需的馆藏资源。社区图书室建设已经成为社区建设特别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居民阅读、创建文明社区方面发挥了预期作用。此外,居民还可在社区图书室通过图书馆的数字服务平台浏览查询到内容丰富的电子图书、期刊、视频以及其他综合性电子文献。

2.有效开展好科普宣传和读者活动

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阵地,社区图书室还承担着宣传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功能。荔湾区图书馆和社区图书室有针对性地制作了“家庭安全常识”、“健康生活―――远离毒品”等展牌,还在社区图书室内举办了“生活健康”专题图书展示和“身边的科学常识”公益讲座等活动,将科普宣传深入到居民身边,拓展了公共图书馆在科学文化普及方面的服务,还使社区文化建设有了更为充实的内容,社区建设向着有利于社会和谐团结和居民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3.为提升社区居民素质提供了外部条件

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社区图书室的服务不仅得到居民的认可和支持,还使居民直接受益。在社区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活氛围,通过倡导读书求知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图书室的作用。为了配合社区居民再就业工作目标,社区图书室还同其他社区服务机构一起开展了再就业技能培训。

四、思考和建议

1.实现社区图书室建设的规范化

总分馆模式是在实际操作中最适合社区图书馆发展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由社区出地方、出人员、出经费或者区图书馆资助一部分,在社区中建立区图书馆的分馆,总馆实行对文献资源采购、编目和人员培训,与社区共同管理。各区馆作为总馆负责统一组织,对资金、设备、藏书、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同时与市、区公共图书馆联网,建立协作网络体系,建立“一卡通”通借通还;建立资源共享,接受上级公共图书馆的指导,开展各种合作,将社区图书馆完全纳入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规划当中。这样做的好处是由区馆直接管理更能体现服务上的专业性,更好地促进社区图书馆的发展,而社区文化站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的文化建设事业。

2.确保社区图书室功能的综合化

在现实条件下,社区自办图书室会因为在资源、人员、设施设备和管理等办馆要素上存在各种限制而无法长期正常运行,总分馆式的管理方式则有效规避了社区图书室建设的现实矛盾。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阵地,社区图书室不仅要成为社区居民阅读学习的场所,还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文化场地服务居民的功能,将其作为社区开办的少儿课外活动室或自习室,再就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教室、社区居民实用生活技能(如医疗保健、生活咨询)的课堂和假期学生社会实践的基地,使社区图书室的服务效益最大化,成为社区的学习中心和文化活动场所。

3.着力推动与社区的互动

社区文化需求篇8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政策企业家;社区公共文化服务

一、引言

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以来,“单位制”在我国开始逐渐走向解体,“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原来由“单位”承接的部分政治、文化和经济职能现正向社区转移,原有单位制下的公共“管理”也逐渐向社区公共服务转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逐渐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企业和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地承担了公共服务职能。

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发展得比较晚,现在发展的并不是很成熟,尤其体现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着一定的供需失衡问题,主要表现为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机制缺乏,公共文化服务与民众的文化需求脱节;公共文化服务刚性需求供给形式老套,活动稀少单一,难以满足群众基本需求;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供给不足,公共财政优先保障能力薄弱;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短缺等问题。与刚性需求相对应的,更加生活化和异质化的公共文化弹性需求更是难以得到满足。

相对于主要由政府提供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与公民文化需求脱节,非营利组织更加贴近民众诉求、善于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能够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政策企业家理论指出,政策企业家具有连接政府政策与公民诉求的作用。政策企业家具有专业实力,调动资源的能力,贴近民众,获得和反映民众诉求,参与政治活动。他们形成的合力,以集体而非个人的身份,在影响政策传达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社会组织的部分功能。王名依据功能将非营利组织分为动员资源、公益服务、社会协调和政策倡导四种类型。政策倡导型非营利组织的功能与政策企业家有相当的类似性。本文将以该类组织为研究对象,结合政策企业家理论来探讨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职能。

二、政策企业家理论的引入

政策企业家理论来源于西方政策变迁理论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随着社会的不确定性的增加,公共政策的运作环境发生变化,政策问题变得愈加复杂,政策变迁成为当代政策科学的核心概念。同时,政策企业家作为一种政策变迁理论开始受到重视,成为西方政策过程和政策创新研究的热点话题。

政策企业家的职能可以从以下四个视角展开(1)议程设置视角。以约翰?金登为代表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政策企业家必须时刻关注引起注意的公共问题、政治事件、政策变动等,抓住机会迅速行动,使自己在政策议程过程中发挥作用。(2)政策创新视角。该视角认为政策企业家是政策理念的倡议者,是促使政策创新进入政府议程和推进政策创新扩散的政治主体。政策企业家主要通过界定问题、构建政策网络、塑造政策辩论的语境和建立联盟等行动来实现政策创新的目的。(3)政策变化视角。该视角把政策企业家的概念整合到政策变化分析之中,认为在解释政策制定和政策变化中,政策企业家的任务是创建政策议题,努力致使政策变化。(4)政策评估视角。该视角认为,政策企业家在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均可以发挥政策评估的职能――政策制定前的可行性评估;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民主性评估和监督;以及对政策执行之后的效果评估。

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方面,当前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较缓主要表现在居民需求与服务提供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又主要方面又体现在居民需求与服务决策之间的脱节造成的。民众需求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传递给服务决策方,决策部门只能凭借自己掌握的有限信息和偏好进行决策,从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与居民真实需求之间的偏差。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就需要不断加强居民的文化需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决策、提供和反馈评估环节运行的紧密性。

以志愿精神为背景的利他主义和互助主义为内在驱动力的非营利组织,在使命推动和实现自身价值的目的下作为政策企业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决策。非营利组织作为政策企业家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中充当上传下达的中介作用,向上帮助社区居民表达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并提出政策建议,向下帮助政府传达政策,提供文化方面的政策咨询,此外还将居民的需求意见反馈给决策部门,以及对公共文化决策活动进行外部监督、影响并进行政策建议与创新使决策部门更有效地满足居民需求。使作为政策企业家的非营利组织在整个过程中更高效地进行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职能建设,有助于公共服务决策形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良性互动。

三、非营利组织发挥的类似于政策企业家的职能

根据图1所描述的分析框架,作为政策企业家的非营利组织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可发挥如下职能。

(一)自下而上:提出并收集需求意见,推动议程设置

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中,正是因为社区居民文化需求的差化和多样化,才推动文化服务提供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发展。作为政策企业家的非营利组织,一是积极参与对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意见的收集。因为决策部门在决策之前要对政策目标群体的实际需求有认识和了解,而目前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出台更多的是从政府自上而下的配置下来,对实际需求调研不足。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新思考方式,对政策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各种方式来扩大自身需求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动用自身的资源积极介入与自己和公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议题,形成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理念、建构新政策方案及意见,进行需求意见综合,传达给决策部门,推动议程设置以及文化政策创新。

(二)自上而下:政策传达与提供政策咨询

非营利组织在向上表达并综合居民需求意见以及进行政策创新的同时还是政府社会政策的宣传者和影响者,在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1.进行政治信息的传输

作为政策企业家的非营利组织将公共文化服务决策部门制定的相关文化服务政策以及重要决策传达给社区居民,并负责将居民对这些政策及需求的落实情况向上进行信息反馈,起到“上情下达”端点和“下情上达”起点的作用。

2.进行政治动员和政治社会化

将党和政府部门制定的文化政策向下进行宣传和传达,争取社区居民对决策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文化政策在基层中的实施和推广。

(三)反馈与评估

在我国的改革和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以后,对改革过程中的政策进行反思成为一种必要。当前对政策所带来的整体社会效益的评估该由什么主体来进行是一个难题,作为政策企业家的非营利组织可以作为政策评估的主体发挥作用,关注政策在施行后所带来的综合社会效益的评估。

在公共文化服务决策的执行过程中以及政策终结以后,有必要对决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估,以确认满足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目标是否达到。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国内更多的是直接提供公共产品的供给和补贴,但对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执行可能需要不同于其他政策的方式,作为政策企业家的非营利组织可以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充当了解者的角色,了解政策目标群体对于新政策的满足需求的状况。除了决策执行部门和监督部门,作为政策企业家的非营利组织通常也会对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他们往往会基于其特定的利益、知识背景、价值观等视角评价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可以作为正式政策评估的一种补充。在此基础上将自身和居民的意见反馈给相关决策部门。

(四)外部监督与影响

在外部监督方面,作为政策企业家的非营利组织有能力进行监督。公共文化服站霾吆驼策的执行过程应当受到包括党、人大、行政机构、非营利组织和公众的监督。作为政策企业家的非营利组织有较强的掌握资源和运用资源的能力,能够通过组织运用集体力量来改变现有公共资源分配方式并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到政策过程当中,有监督公共文化服务决策和执行过程的能力。同时,外部制度环境的建设和完善也作为政策企业家的非营利组织提供了保障。随着现今公民意识的提高,开放的大环境、逐步完善的非营利组织制度建设保证作为政策企业家的非营利组织能够监督决策和执行过程。此外,部分非营利组织挂靠在行政机关,他们可利用特殊地位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他们将社区居民的需求意见传递给相关部门,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工作的建议,督促公共文化服务的决策和执行部门,依法认真履行职权,提高工作效率。

作为政策企业家的非营利组织也对公共文化服务决策部门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一是,积极地推动某些社会议题,进行政策建议,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促使他们进行思考,并通过各种方式能形成让公共文化服务决策部门解决该问题的压力;二是,进行政策创新,不断聚集组织力量、构建政策网络形成新的政策方案对公共文化服务决策部门形成推动革新的压力。三是作为政策企业家非营利组织能与制度和政策进行有效互动,在原有政策基础上推动政策变化。

参考文献:

[1]商春艳.非政府组织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2

[2]陈志强.非政府组织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J].北京观察,2008(3):54-57

社区文化需求篇9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区文化建设,既是群众文化的基础,又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广大城镇居民的要求,是新时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社区文化建设,是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基本要求。休闲时间的增加与合理利用,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这部分时间,是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和新课题。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在社区内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必须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变为居民自觉的行为。今天的社区不仅是市民居住、工作的地方,还是人们学习、娱乐的主要场所。紧张的工作之余,在社区内能得到休息娱乐与健康文明的享受,使居民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得到提高,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通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来实现。

2.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全国各地的社区文化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过去,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基本上是把创建文明小区作为基础工程来抓,所以大部分地区的创建活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创建文明单位、共建文明楼院等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抓好安全防范、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文化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现在,创建内涵不断丰富,创建形式逐渐完善,社区文化成为社区建设的灵魂。和谐的社区,离不开和谐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在服务城市建设管理、优化居民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精神品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维护地方团结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普遍不够。有些人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很模糊,主要存在三种错误观念:

第一,认为经济发展了,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道德风尚自然会提高,社区文化建设无关紧要。第二,认为社区文化建设任务繁重,产生的直接经济利益不大,搞社区文化建设又会分散精力,是一种工作上的包袱。第三,社区内城乡居民构成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对从事社区工作的同志不理解、不支持,造成部分社区工作者有委屈感和失落感,从而逐渐对社区文化工作缺乏热情,失去信心。

2.思想政治教育滞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社区已经成为大部分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和娱乐的主要场所。由于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服务体系难以满足社区未成年人的多层次需要,加上一些家长一味的溺爱,忽视对孩子最基本的素质培养,导致一些社区未成年人劳动观念、责任意识淡薄,意志品质和生活能力低下,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创建经费严重缺乏。大部分社区的广场设施、文体设施、绿地公园面积明显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和休闲的需要,许多社区缺少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或即使有也被挪作他用。随着社区文化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这就迫切需要更多的物质投入和经费保障,而政府财力有限,导致有些社区创建工作难以积极有效地开展。此外,社区组织一般也没有经济实体,致使社区文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许多制约。

三、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1.加强组织,提高认识。社区组织不同于其他行政组织,它缺少权威性和规范性。随着社会管理作用的日益突出,政府应赋予他们必要的权限和职能,使之在社区管理和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好的组织协调作用,努力做到社区文化建设的人员到位、时间到位与经费到位,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物质保障。

2.积极参与,多方共建。现代城市的发展推动了社区各行各业的繁荣,社区内的一些单位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具有独特优势。社区文化建设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方面的优势,通过开展社区共建活动等方式积极整合辖区单位的文化设施资料,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挥社区文化建设的最大效能,不断丰富社区居民群众的文化活动内容。

3.因地制宜,形成特色。一个社区的文化越有特色,就越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提高社区的知名度,形成健康向上的社区精神。社区的文化特色是社区形象和精神风貌的体现,由于各个社区的人口素质和文化传统不同,每个居民都要有自己的文化追求。因此,社区文化建设需要各社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形成独具一格的特色社区文化。

4.丰富多彩,注重实效。要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文化活动中以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庭院、文明楼道等为切口,培育社区文化。利用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社区健身运动会等,积极培育融“校园文化、军营文化、楼群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于一体的社区文化,使广大居民在浓烈的社区文化氛围中提高精神境界和道德素质。

社区文化需求篇10

关键词:佛山市;社区教育;教育发展;问题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08-0093-02收稿日期:2015-12-08

一、社区教育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社区教育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初由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较快发展,并逐渐普及。现如今,建立一个以终身学习为导向,全民普遍参与的学习型社会俨然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可阻挡的潮流[1]。

社区教育就是面向社区全体成员,旨在满足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培养和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发展的教育活动[2]。社区教育属于终身教育系统组成部分,在其中占有一定比重,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社区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市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教育的发展也愈发迅猛,教育需求在不断地增加。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了居民的生活节奏,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居民们更多地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社区教育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途径。佛山市政府也一直在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积极探索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途径,为建设文明城市而不懈努力。因此,居民的社区教育需求状况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关注,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提出有效措施。

二、佛山市社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佛山市社区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佛山广播电视大学也成为社区大学,为居民提供一些短期的教育课程培训。顺德区也挂牌成立了佛山市顺德社区学院,并于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活动[3]。但是佛山市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结合佛山某大学学生社团对佛山市白燕、铁军等五个社区300名居民展开的一个问卷调查,通过分析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和态度、接受社区教育的目标和动机、社区教育需求的内容和形式等情况,本文试图阐述佛山市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社区居民接受社区教育的动机不强

问卷调查显示,有260%的人表示迫切需要社区教育,495%的人对社区教育的需求程度为一般,其他部分的居民对社区教育并没有多大需求。总体上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程度还处于较低状态。同时,由统计分析得知,调查者年龄呈正态分布,青年居民、中年居民和老年居民的比例分别是284%、503%和213%,说明中年社区居民更加注重社区教育,希望从中学得知识、技能,完善自我。从影响居民选择社区教育的原因角度分析可知,主要原因是“工作忙,生活负担重,没精力”和“社区提供机会有限”,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都使得居民接受社区教育存在一定困难。总体来说,居民社区教育的需求动机有待增强。

2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足

研究分析发现,问卷调查中的大部分居民对社区教育认识不足,认为社区教育对其帮助不大或者很少,只有少数居民认为有帮助。且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之间差异显著,文化程度高的居民多数认为社区教育有帮助,文化程度低的居民一般认为社区教育没帮助。由此表明,社区教育的认可度不高,不论是在社区教育的教育内容、范围方面,还是在社区教育所面向的教育对象上,佛山市社区教育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居民文化素质的高低也影响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和了解,要让居民增加社区教育需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多样、项目多样的社区教育来适应不同的居民对象,也是社区教育应改进的方向。

3社区居民获得社区教育的途径不多

社区居民获得社区教育的途径仍然比较单一,在学生开展的居民社区教育问卷调查中,仅文体活动场所、图书馆是比较受认同的有效途径。文体活动场所受到欢迎,可能在于它的大众化、娱乐化,居民都能参加,又能得到快乐。对于“图书馆”,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看法不一致,相对而言,青年居民中有682%的人选择了图书馆,中年居民则为205%,只有113%的老年居民选择了图书馆,这可能与居民的文化程度、对学习的激情度有关,年轻人比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要高,并且有更多的受教育需求,所以更愿意去图书馆学习。而“社区学校”“多媒体设备”等其他途径则较少被提及,一方面社区学校在我国发展并不成熟,另一方面多媒体的形式虽好,但适合社区教育的内容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得还不多,有待进一步增加。

4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需求单一

社区教育需求的内容和形式是问卷调查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从居民对社区教育服务机构的选择、教育服务方式的选择和教育人员的选择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调查显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需求仍然比较单一。在社区教育服务机构方面,“体育文化机构”有近80%的居民没有选择。“医院”“科研机构”“企业”“图书文博机构”则不被大部分居民信任,居民最信服的是“政府机构”“教育机构”。而对于社区教育人士的选择,居民普遍选择“业界人士”来开展社区教育,这也是最能让居民信服的人员选择。对其他方面的人士,居民多不认可。在社区教育的方式上,居民希望得到的教育服务方式也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对于这些方式居民都持不同的意见。在选项中,文艺表演是最突出的,有614%的居民认为这是社区教育的最好形式,得到大部分居民的认可,而“生活知识宣栏”“学者专家现场指导”“电视等新闻媒体报道”等形式,仅有部分居民认可。

其他学者的研究也指明,佛山市顺德社区教育结构松散,缺乏统筹,诸多社区教育机构是社区在自身条件不具备时勉强成立的,教学、师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4]所以,社区教育要得到良好发展,不仅是在教育机构上要多样化,实施教育的师资力量要加强,教育内容、形式也要多样化。比如定期举行文艺表演,进行生活知识宣传,不定期邀请学者专家到现场指导等,不同教育机构、不同人员、不同形式加以结合,社区教育活动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三、佛山市社区教育发展策略和建议

1加大社区教育的宣传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居民大多对社区教育了解甚少,认识不足,社区教育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佛山市发展社区教育仍是一项亟须努力且耗时长远的工作,要加大对社区教育的宣传。一方面要树立佛山市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理念与和谐社会发展观念,让广大居民认识到终身学习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鼓励全民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理解和参与。另一方面,要发挥政府在社区教育发展中的引导作用。社区教育是获得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作为国家赋予的社会管理者,应重视社区教育,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才能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改善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才能更好地发挥社区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作用。

2加强社区教育的投入

尽管政府对我国社区教育投入有明确“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拿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多元经费保障机制,但实际上社区教育经费并未得到保障,多渠道投入格局也尚未形成[5]。当前佛山市社区教育存在较多的不足,经费投入的缺乏是关键。要发展社区教育,加强社区教育的建设,就必须加强对社区教育的投入,包括资金的投入和硬件设施的建设等。政府应该保证发展社区教育所需的基本经费投入,来保障社区有足够的资金开展社区教育,让更多的居民享有政府提供的服务。同时要完善社区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通过调查可知很多社区并不是不想开展社区教育,而是没有足够的硬件设施可以利用,无从下手。在社区设立图书馆、阅览室、报告厅、学校,提供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举措。

3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一个社区教育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社区教育发展得好,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自然会高。社区教育发展有两个重要指标:内容和形式。社区教育的内容要讲究内涵,结合传统和现代文化,考虑居民的实际需要,以提高社区教育的效度;社区教育的形式则追求多样化,文娱表演、技能培训、会议讲座、展览等多方面不同方式的活动都可选取,努力做到应居民之所需,得居民之所盼。佛山市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城市底蕴,社区教育也可根据地理、文化上的便利开展富有佛山特色的社区教育内容。比如,石湾陶瓷声名远播,石湾社区可开展陶瓷制作、陶瓷展览带动居民参与到陶瓷文化建设中来。舞狮表演一直是佛山人非常喜爱的庆祝节日的活动,社区可邀请表演经验丰富的师傅对社区内居民进行业余教学,一来可以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二来也能使佛山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4壮大社区教育的师资力量

社区教育要得到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同样也离不开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投入,其中人力投入是办好社区教育的关键。为适应社区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吸引和培养为社区教育服务的人员,壮大社区教育的力量。比如专职社工、高校教师、行业专家、志愿者等,通过宣传招募,并帮助社区教育人员建立档案库,肯定和维护其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郭媛媛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亚太教育,2015,(12).

厉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教育研究,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