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十篇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十篇

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8:09

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篇1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特征;心理护理;护理人员

1认识老年患者的主要心理特征

1.1孤独与失落感。老年人由于独居、丧偶、人际交往减少,行动交往不方便,加上住院期间生活单调,与家人及外界缺乏情感交流和心里沟通,患者常常易产生被抛弃感,心理上也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因而导致性格、行为的改变,多表现为固执、自尊心强、沉默寡言。而有的老年人特别害怕孤独寂寞,这种担心进而会感到烦躁无聊。部分离退休人员因觉得自己资历老、贡献大,在位时与退休后角色和地位的反差,心里难免会产生失落感。所以脾气就比较暴躁,配合性较差,希望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恭顺。

1.2恐惧和焦虑,主要表现为焦躁不安。由于老年人的各种功能下降,某些疾病可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那些病情较重、“自我诊断”不清的病人,心情更加焦虑。尤其是急性喉炎、急性厌炎或者是气道异物所造成的气道阻塞的病人,窒息感明显,致使有濒死的恐怖感,加上住院后在饮食、休息、生活方式方面难以适应,此类患者心里处于恐惧和焦虑的状态,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睡眠质量不佳、不思饮食。

1.3容易敏感和猜疑。大多数的患者处在刚进入患者角色阶段,行为退化、感情脆弱、依赖心理较强、自我控制力下降。处在这个阶段的老年患者常敏感多疑,加上医患之间信息交流不够畅通,容易造成老人自己去推测猜想,如自己的病情是不是很严重?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是不是有意隐瞒病情?周围一个细小的动作,甚至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引起他的猜疑,加重其心理负担。有时候,当患者自身出现与不治之症患者有相似症状时候就会联想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的病,产生疑心,多表现为情绪低沉、沉默少语,常常无端的发脾气。

1.4沮丧和抗药心理。老年患者的心、脑以及其他器官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和老而无用,如果再加上病情反复、治疗效果不明显,容易产生悲观与自责。此类患者多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沮丧、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积极的去接受治疗和护理,消极化等待着“归宿”。对于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老年人由于长期服药,饱尝疾病之苦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刺激容易产生沮丧和抗药心理。

2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2.1老人心理上容易孤独,尤其是丧偶老人,在情感上更需要人给予更多的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在生活起居上多给予帮助和关注。同时,鼓励家人亲友常探视,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适当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锻炼。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交往,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从而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使其永保良好愉悦的心理状态。

2.2护理人员要以美观整洁的仪表,亲切的微笑与问候,创造出宽松和谐的气氛,这对病人焦虑、恐惧心理能起到安抚作用。患者病情轻重缓急有所不同,如心血管门诊的病人,疾病的变化常常很快。所以,要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主动了解病情,准确分诊,协助就诊,且态度要和蔼,以消除病人焦虑的心理。要多与老年人交流,了解老人的“心所想”我们才清楚“如何做”。

2.3做好交流,增进感情,增加信任度,减少猜疑。常言道“交流是开心锁”,良好沟通的交流,不仅可以给患者以鼓励,使患者树立战胜病痛的信心,消除恐惧感,而且能增进与患者的感情,增进信任度,打消患者猜疑敏感的心理。护理人员要多与他们交谈,聆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进而对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对于好猜疑的老年患者,我们必须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需要,一味的隐瞒,只能事与愿违,要尽早取得他们的信任,减少猜疑和误会。在交谈中方式要灵活,谈话要把握分寸,要考虑到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三思而后答,该解释的一定要解释,需要保密的不能直言相告,但要给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使患者能接受。尽量多鼓励,让他们放松心情,以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2.4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增加患者战胜病情的信心,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是打消老年患者沮丧和抗药心理的“良药”。

(1)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对于一些沮丧的老年患者,护理人员应给予其心理上的支持,经常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变化和情绪变化。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调整心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2)增加患者的信心。“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患者有了信心才能产生顽强的意志,才能挖掘抗病的潜在能力。护理人员应引导老年人树立坚强的信念,正确的生活观,保持坦然处之的态度,乐观的情绪,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这样可以使患者摆脱沮丧感。

结束语: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医护人员要依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因人施护”,满足患者心理需要,使患者心情愉快,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化前珍,郭明贤.老年护理与康复[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

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篇2

【关键词】老年;眼科;护理

就眼科收治的患者而言,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老年人,眼底病、青光眼、白内障等等都是眼科老年患者的常见病症,而且许多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1基础护理

1.1首先要为他们创建一个良好、舒适的治疗与护理环境许多老年人的睡眠质量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难以入睡、睡眠时间不长以及容易从睡眠中醒来等等。所以,护理工作人员要严格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比如不能高声谈笑,更不能大声的喧哗,存放物品不能大手大脚,门、窗的折页等易出现摩擦发声的物件要经常进行上油与保养,座、椅以及工作鞋底等都要加垫橡皮。另外是要保持老年病人周边环境的通风与清洁,定时与不定时的进行环境检查与清理。最后还要更加病人的爱好与需求以及所在医院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环境布置,给他们提供一种“居家”的舒适感与亲切感。

1.2做好安全护理吃饭前、服药前都要事先为患者倒好水、尤其是在服药时,要确定他们服药完毕后再离开。对于老年患者的护理服务工作一定要勤于巡查病房,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需求需要得到满足。比如上起床、厕所等,都要做好帮助工作,防止摔伤等意外发生。因为本身他们的视力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加上如果有其他病症的话,如不做好安全护理,就极易出现其他意外情况。

1.3饮食护理很多老年患者的唾液分泌较少,而且嗅觉与味觉以及吞咽功能较低,这就导致了他们食欲与食量不高。所以,对于老年患者的护理服务而言,饮食护理非常重要。总体来说,要指导他们尽量食用含脂肪较低、含维生素高以及含蛋白质高的软食。另外还要保持新鲜水果和蔬菜的食用量,以摄入足够的纤维素,防止便秘。其次要禁烟、戒酒,也不用应用咖啡或是浓茶这类刺激性的饮品,否则可能会导致并加重炎性反应。眼科手术完成后,要叮嘱他们卧床休息,减少不必要的活动,此时他们的肠胃蠕动较慢,便秘现象较为普遍,所以更要提高纤维素的摄入。

2心理护理

2.1很多老年人在进行眼科手术之前,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良心理表现,这大部分是因为他们手术的认识不够正确,担心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上他们对于周围环境不是十分的适应,使他们常常心神不定、坐立难安等。紧张与恐惧等心理情绪最容易出现在以往没有进行过手术的老年患者身上,这些不良的心理情绪和活动会引起他们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增加了甲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的分泌,使他们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进而在无形中使他们的体力消耗加剧,削弱了他们一些重要的脏器功能,这对手术的实施,和后期的恢复都是非常不利的。

2.2心理护理实施途径第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思想,要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们,主动与之进行交谈,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并做好正确的解释与引导工作,帮助他们解开对于手术的心结。要以亲切的言语和真挚的情感以及科学的指导,提高他们对自身眼部疾病的科学认识,对手术的正确认识,增强他们对于战胜自身疾病的自信心以及对手术的安全感。

3全身疾病护理

很多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疾病,所以护理眼科老年患者时,不仅要做到眼科疾病的护理,更不可忽视全身疾病的护理。入院时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其他疾病、过敏史、手术史、特殊嗜好等,做好记录。对手术前老年患者的全身情况要有足够的了解,完善必要的各项检查,收集资料要全面,正确估计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对于全身状况欠佳的老年患者,心、肝、肾等器官有明显器质性改变的患者,要针对各种特殊情况进行特殊处理。设法保护心脏功能,防止呼吸系统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可以增加手术的安全性。老年高血压患者可按医嘱给予降压治疗,使血压降至手术允许的范围内,同时,要监测血压,防止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糖尿病患者,术前一定要把血糖控制在6.1毫摩尔到8.6毫摩尔每升方可手术,护士要给予糖尿病饮食指导等健康教育。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要控制感染,让患者禁烟数周,练习深呼吸,教会患者有效的咳嗽及术中如何控制咳嗽的方法。对于长期用利尿剂或低盐饮食的患者,术前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失调。术中进行心电监护,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参考文献

[1]周序玲,白俊志,叶见霞,等.眼科老年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15):1875-1876.

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篇3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可见心理卫生在人类健康中占有重要位置。

如何做好不同年龄的心理护理是我们每一名护理人员的重要课题,也是针对不通年龄患者护理的重要措施,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认真观察不同年龄、灵活性、主动性、需求性。从中做好心理护理,做好病人心理护理是每一名护士的职责,也是为疾病提供治愈的保证,下面本文就如何对不同年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进行探讨。

1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首先,应掌握老年人心理变化特点。随着岁月的流逝,机体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已近暮年的老年人多为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多种因素变化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依赖、孤独、悲观的心理,了解这些心理问题后我们首先主动接近他们,耐心交谈,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注意观察他们的思想情绪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应给以及时交谈,纠正不良心理状态,同时与孤独的病人谈心、交心,以此来了解他们。多与家属联系,动员家属适当陪护,增进家属与患者的关系。护士可以给病人读报纸,讲新闻,讲一些好转的病例,以增加老年人战胜疾病的信心。这些护理得到老年患者的欢迎,对老年患者应采用更对的安慰性、帮助性的语言,尊重、体贴、关心老年患者。

2中青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在我们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中青年是我们国家的财富,为国家建设他们奉献了自己的光和热。为了家庭他们承担着不可推卸的义务,他们往往患病后的心情是焦虑、忧郁的。这需要护士通过灵活的语言技巧及严谨的工作态度取得其信任,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其思想负担,如:有的病人因经济收入少对于支付医药费有困难而产生忧郁心理,我们医护人员应及时消除患者的忧郁心理,与社会家庭多沟通,保证患者及时用药,消除了患者的忧郁心理。有的病人事业心较强,担心住院会影响事业发展而产生焦虑的心理,这些需要我们护理人员诚恳的语言进行交流才能发现。青年人的思想是多面性的,他们积极活泼向上,往往得病之后或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或消极的态度,但是这样的病人因愿意接受新的事物,新的医疗技术,所以给他们正确的,积极的引导性、指导性的语言,这样可纠正他们的错误的心理形态,正确的宣教性语言可使他们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以清醒的头脑认识疾病,相信自己,从而对战争疾病充满信心,早日回到工作岗位上。

3幼儿患者的心理护理

幼儿的心理护理是单纯的,天真的。第一次打针的孩子对针头充满好奇,而第二次打针就会拉推,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不但要求技术操作娴熟,还应具有爱心。用和蔼可亲的语言和彩色的服装转移儿童的注意力,消除孩子的紧张心理,同时消除孩子对医院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有时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如孩子看见护理人员的美好形象,听见护士阿姨和蔼可亲的语言,孩子的恐惧感就消失了,便能与护士阿姨接触,可见护士的形象、语言在孩子的心理留下一个美好的天使形象是很重要的。

4讨论

通过以上几点分析,多年护理工作实践,我们认为患者的情绪稳定,是治疗疾病的基本保证,一种良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病人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愿我们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具备一颗慈善而纯洁的心,来与病人交流,愿心理护理能为越来越多的病人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篇4

关键词:《老年护理》教学方法教学运用

随着新医疗体制的改革,老年人口逐渐增多,养老护理服务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老年护理已经成为护理领域的重要分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使得老年护理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如何对老年护理教育进行改革,以提高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1]。老年护理课程应以老人临床表现、病情观察、护理要点为主线,将护理程序贯穿其中,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健康教育等实践能力,在教学方面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模式,加强人际沟通、人文关怀等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关心爱护老人的意识。要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就要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现将几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综述如下:

1.情景、案例教学法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取典型病例,并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在特定情景下进行角色扮演,直观感受教学环境,学生互相扮演护士和病人,不仅对护士角色定位更明确和准确,而且达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比如,长期卧床老年人的护理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上可选用临床典型脑卒中老年病人的护理案例,提前发放案例资料,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和查阅资料,做好充分准备。在护理实验室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学生互相扮演老年科护士和脑卒中的老年病人,要求学生按照护理程序为这位老年人进行护理。在情景扮演中,学生学会如何评估老年病人,如何为这类老年病人进行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及并发症预防,如何进行饮食指导和相关问题的健康宣教。这种教学方法既加强了学生基础护理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又培养了关爱老年人的意识。

2.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的方法。如选取老年病人典型的健康问题: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病情监测与饮食护理,尿失禁老年人护理;乳癌老年病人的康复训练等,以临床典型案例为基础,设计问题。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知识,积极查阅资料,拓宽知识面,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逐步掌握沟通合作技巧,和谐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团队协作能力[2]。

3.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如在授老年人疾病护理内容,涉及老年人各个系统疾病的护理,内容与内科护理交叉,如果单纯讲授理论,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无学习趣味。运用该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老年骨质疏松症护理,学生分别扮演病人、护士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并对家属提供护理技术的指导,此过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培养学生与老年人的沟通交流能力,提高老年护理职业素质。

4.小讲课

如教学内容:老年人常见意外事件预防与处理,老师提前1周将相关内容安排给学生,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讲一个内容,即误吸与哽咽、跌倒、压疮与心理问题,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认真准备讲稿和教案。由每个小组选出学生代表上台讲课,学生先采用板书授课,然后教案展示,最后回答其他小组学生的提问。老师做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讲课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采用小讲课的形式有助于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小讲课能改变传统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过程中主动探求知识的主角[3]。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求,我们要更重视老年护理教育,培养更多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当下存在学生对老年护理课程的重视不够;授课方式单一,知识乏味;与老年人年龄差别较大,接触、交流较少,沟通能力差等问题[4]。因此,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中我们要综合运用以上不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老年人,树立老年护理理念,为今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梦霞,姜娜.案例教学法与情景教学法在《老年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护理研究,2011,8,(25):2140-2141.

[2]张利苹,刘红梅.pBL教学法在高职《老年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3):92-93.

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篇5

【关键词】老年人;肿瘤化疗;心理护理;静脉选择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03—01

1临床资料

本组老年肿瘤病人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70岁~80岁,平均75岁;肺癌3例,胃癌2例,肠癌2例,乳腺癌2例,肝癌1例。化疗次数为1次~15次,平均5次。

2护理

2.1老年肿瘤病人生理特点

2.1.1生理特点老年患者机能代谢低下,抵抗力低,又常伴有其他系统疾病,机体适应能力减退;组织功能下降,对多数药物反应敏感,极易引起不良反应。

2.2心理特点老年人一旦患病,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怀疑、焦虑、恐惧及抑郁等心理。这些心理反应容易造成病人食欲减退、失眠、内环境紊乱、免疫功能低下等,从而造成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对早期实施手术治疗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进行预后观察,结果对治疗表示怀疑,情绪压抑,忧虑者,病情常常复发且预后不良[1]。因此,心理作用对肿瘤的治疗及预后有着很大的影响。

2.2.1怀疑心理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定了解,但不确定,既想了解自己疾病,又害怕知道真相,对家属和医务人员的言行、表情特别敏感。

2.2.2焦虑和恐惧患者常常表现为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甚至有的患者出现心悸、出汗、失眠或身体上的痛苦。

2.2.3抑郁患者沉默寡言,不愿与家属交谈,对周围环境淡漠,甚至出现自杀倾向。抑郁的心理变化与疾病的症状相互交替,相互影响,致使患者的食欲明显减退,体重下降。

3护理措施

3.1心理护理

3.1.1保护性护理家属如果认为告知老人病情对其的意义不大,反而会增加心理压力,要求医护人员对其保密时,医护人员应统一口径,做到不向病人泄密,做检查及处置时都要格外谨慎小心,以免引起病人疑虑,情绪波动,从而影响相应的治疗及护理,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3.1.2倾听与交流多数老年患者怕孤独,喜欢与人交往,医护人员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其心理感受,适时进行健康宣教工作。纠正病人一些错误的认知,同时应做好家庭教育,指导病人家属如何护理病人,使病人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疼痛的护理

3.2.1药物止痛法采用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由于老年患者生理特点及合并其它慢性病的影响,应用药物止痛时,应把握好用药时间、剂量和给药方式,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使用阿片类止痛药物时,患者有肾功能不全就会影响代谢的排泄,从而引起临床上明显的镇静,呼吸抑制和恶心[2]。

3.2.2非药物止痛法癌性疼痛是令人难以忍受的,病人精神上的过度紧张和焦虑会加重疼痛,因此,护士应指导病人节律性呼吸,温水浴,中医按摩;或是听听音乐,大声朗读等等,家属应陪伴左右,从而转移注意力,使其减轻疼痛。

3.3基础护理

老年肿瘤患者常伴有其它慢性病,发病后机体免疫力急速下降,病情发展较快,自理能力下降,在不加重患者疼痛的基础上,尽可能鼓励患者生活自理;对卧床病人,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尊重其人格及保持患者自我形象的尊严,协助做好患者的皮肤、口腔、大小便的护理,特别是压疮的预防护理[3]。

3.4静脉的选择及护理

肿瘤化疗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强,损害大,又因周期长,需反复进行,而老年病人静脉本身弹性差,血管脆性大,在化疗期间如何选择并保护静脉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医生制定的化疗方案,评估药物的pH和渗透压;根据患者的状况制定出适宜的静脉使用方案,以减少静脉炎、渗漏及血栓的发生[4]。护士应根据血管条件选择静脉,静脉条件较好者可选择外周表静脉留置针,化疗结束后立即拔除,并给予喜疗妥软膏外敷进行保护。静脉条件差和高危患者应使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给药,从而保证安全、畅通的静脉通路。

4结果

老年肿瘤患者化疗期间的护理工作内容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因此,护士要具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同情心、对患者倾注内心的情感,同时还要结合患者和家属的意愿,制定护理计划,采取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达到最高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守华,李秋洁临床肿瘤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8.

[2]朱世杰老年肿瘤患者的临床用药特点.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9,5(13).

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篇6

【关键词】老年;心脑血管病;夜间护理

1引言

对于老年人来说,心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老年人心脑血管病发时,从生理机能的角度来看,随着生理机能的减退多数患者会伴有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其他系统的疾病;从心理变化的角度来看,大多数老年人会有消极和恐惧的心理。因此老年心脑血管病的病情复杂也变化多样。

而随着我国老年社会的提前到来以及心脑血管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给医疗护理提出来新的挑战,尤其是本身体弱的老年病患在夜间睡眠状态下,还存在着更多的潜在的病理和生理危机,护理难度加大,给夜间护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夜间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加强夜间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观察以及进行专业的夜间护理十分重要。

本文即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夜间护理工作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护理对策进行探讨。

2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夜间不安全因素分析

2.1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方面的因素

2.1.1生理机能方面的因素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随着自身生理机能的下降,一般反应比较迟钝,且病情多变。老年患者多存在视力下降、运动和瞬间反应力下降、平衡能力差、肌张力减弱等情况,在夜间很容易发生诸如摔跤、坠床等意外,从而引起骨折或外伤,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病情恶化等,甚至危及老年患者的生命。

2.1.2心理变化方面的因素对于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尤其是那些新入院的患者,由于自身的疾病和身处医院的特殊环境,再加上多数老年脑血管病患者伴有失语、肢体功能障碍或者行动不便等并发症,生理平衡遭受的破坏引起精神状态也受到了影响,使得患者大脑皮层抑制功能减弱,造成病患心理压力加大。因此大部分老年病患常常伴有夜间失眠、神情倦怠的情况,身心疲乏容易诱发事故甚至危及生命。特别是在急性病发期,大多数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因为突如其来的疾病打击而无法接受事实,临床表现出情绪急躁和情绪忧郁,甚至有部分患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2.2护理人员方面的因素

2.2.1夜间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一般情况下夜间护理安排的护理人员较少,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一名护理处于夜班值班状态,相对来说其要担当很大的工作量,从而使得要详尽的记录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及其变化比较困难。

2.2.2夜间护理人员自身生理发生变化进行夜间护理的护理人员往往是在本应正常的睡眠时间进行长时间的护理工作,而由于受昼夜生物节律的影响导致夜班护理人员的生理功能下降,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其精力也往往难以集中,反应灵敏度也会降低,判断力下降。夜间护理时护理人员精神不振,常常会给护理安全带来较大的影响。

2.2.3自身的能力水平和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进行老年心脑血管病夜间护理工作的主要以年轻护士为主,他们往往会面临一些心理压力、技术压力以及社会压力,并且从专业能力上来看他们的专业理论和临床经验尚显不足,这就使得年轻的护理人员往往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观察难以细致入微,难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不能很好的掌握第一手临床资料,或者对医嘱确认不足,这些都容易引发护理差错。

2.2.4夜间护理时与患者沟通易产生问题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夜间护理时,因为护理人员少且工作量大,护患之间的沟通就显得极为重要。然而夜间护理的实际情况往往是护患之间的沟通简单粗略,护理人员也往往会忽略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变化和心理问题,而这些都容易引发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人员的工作的不满,甚至引发纠纷。

2.2.5老年心脑血管病夜间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相对于一般人和普通病房的护理人员来讲,从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夜间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要面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往往易产生抑郁、焦虑、强迫、敌对等心理问题,容易给护理工作带来不良的影响。

3老年心脑血管病夜间病情变化及对夜班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3.1老年心脑血管病患夜间病情变化

3.1.1心脑血管系统的变化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在夜间睡眠时,其心、脑、肾等主要脏器以及参与机体代谢的酶的系统活动都会受到抑制,随着基础代谢率的降低,患者整个机体神经系统就表现为副交感神经占据优势,从而使得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率减慢、血流缓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并伴随血压下降,这些心脑血管系统的变化可能会引起那些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病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患者发生猝死的情况。

3.1.2呼吸系统的变化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在夜间容易出现呼吸暂停,这也是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常见的情况之一。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呼吸系统在夜间发生变化,会影响到患者的血液循环及呼吸等多种系统的功能。对与一般的老年人来讲,如果在夜间睡眠发生呼吸暂停现象时,大多数老人可自行调节。但是对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来讲,因其脑部供血不足,且多种生理调节机能减弱,如果呼吸暂停的时间过长的话就会因其血氧饱和度降低,如果缺氧情况进一步恶化就可能会使患者呼吸停止而因其生命危险。

3.2对夜间护理人员的要求对老年心脑血管病病人进行夜间护理的护理人员首先要有风险意识。风险意识即护理人员对于风险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与之相关的风险管理是构建与回避风险所采用的管理方法。而作为风险管理的风险教育尤为重要。风险教育旨在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使得夜班护理人员既要认识到老年患者的权利,也要明了医护人员的义务。

另外还要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安全进行预见性管理。从医院方面来讲要为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创造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安全防范设施也要配备齐全。夜间护理一定要加强老年患者的自我行为管理,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健康教育,提高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家属等陪护人员的照顾技能。

总之,老年心脑血管病的夜间护理是一项繁杂且对安全性要求高的护理工作,因此要加强夜间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水平,爱岗敬业。护理人员要对老年心脑血管病的病情做到了如指掌,仔细观察,重点巡视,绝不放松任何一个可能引起意外的护理问题。

4老年心脑血管病的夜间护理对策

夜间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护理工作,而老年病区病人多为心脑血管疾病及慢性病,病种多、病情复杂且变化快,再加上夜间睡眠状态下还潜藏着许多危险因素,因此要特别重视和加强老年心脑血管病的夜间护理工作。

4.1加强对患者夜间用药的观察

4.1.1安眠类药物安眠类药物往往会有一些副作用,尤其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因为过长的卧床时间长导致他们昼夜时差紊乱,容易导致夜间失眠,而必须借助安眠类药物才能入睡。因此夜间护理人员要特别加强对服用安眠类药物的老年患者的观察,并询问用药效果及副作用等。

4.1.2心血管扩张药及降糖类药物对于患有心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等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常常需要服用服用钙拮抗剂、降糖药、降压药等心血管扩张药及降糖类药物。平时护理时护理人员要按时按量协助患者服药,并在夜间护理时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以防因性低血压、低血糖而发生意外事故。

4.1.3脱水类药物为了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在老年心脑血管病急性期往往会应用脱水类药物进行治疗。患者用药后,因为尿量增加钾离子排出增多容易出现低血钾,护理人员应准确记录患者尿量;如果大量应用脱水药物则患者可能会出现神志嗜睡、淡漠、心律失常、烦躁不安等,护理人员必须注意观察其意识状态的改变,并观察有无电解质紊乱情况,及时进行血生化检查;另外可通过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以判定颅内压的变化。

总之护理人员一定要在患者用药后加强夜间观察,针对出现的病情变化进行对症处理。

4.2加强夜间病房的巡视在进行夜间护理工作时,因为人体生物钟的影响,护理人员的生理功能较白天会下降,大脑往往会处于疲劳状态,其神经系统也会处于受抑制状态从而导致反应灵敏度下降。同时不少护理人员会错误的认为安静的夜晚是“安全”的时间,处于睡眠状态的患者也会处于“安全”的状态,于是就抱着侥幸心理得过且过,没有按时巡视病房。殊不知,老年心脑血管病病种繁多,病情复杂,常常分秒之间就会出现病情变化,如果情况严重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要在分级护理要求的前提下加强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病房的巡视以防意外。

4.3加强病患信息的收集与其他常见的老年病相比较,心脑血管病更容易引起老年人猝死,尤其是后半夜至凌晨这段时间。而这段时间也正是夜间护理人员人体生物钟处于最低潮的时期,护理人员的工作精力难以集中。因此就要求夜间护理人员要特别注意振作精神,按时巡视病房且对每个心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观察患者睡眠情况的同时要特别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细致入微,不可遗漏。

总之,夜间护理人员一定要勤巡视、多观察,才能及早发现病人病情变化。通过观察加强病患信息的收集工作,并及时反馈给医生,为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也可为抢救病患赢得佳机。

4.3加强老年病患的健康教育

4.3.1睡前避免情绪过于激动。护理人员应教会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并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避免和患者谈及家庭不愉快的事或见到不想见的人;避免患者情绪激动,确保患者入睡前保持心态平稳。

4.3.2睡前避免进食过饱。进食过饱会加重胃肠负担,加重心脏负荷,可能会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容易在夜间睡眠期间引起心脏病复发。

4.3.3睡前避免喝茶、咖啡、吸烟。这些都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从而加重心脏负担,容易引起大脑皮层兴奋而导致患者难以入睡。

4.3.4在加强夜间巡视和观察病情的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疏导,讲解情绪与疾病的关系,教会他们如何看护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并做好健康教育指导以防意外。

4.4观察不同情况下病人心理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多存在悲观情绪,心理上也多存在无价值感、孤独感等,外在表现多为紧张、焦虑、忧郁和急躁等消极情绪。很多在平时以为自己比较健康的老人如果突然身患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往往会过分恐惧和焦虑而导致心理失衡,从而对夜间睡眠的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护理时,除了要做好白天的心理护理工作外,护理人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在夜间护理查房时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必要时护理人员还可以与患者谈心,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给予必要的心理指导。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其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有针对性的变换患者心境、调节患者情绪、实时安慰和鼓励。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还要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互相促进。例如有的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存在恐惧和焦虑的心理,害怕一睡不起或者担心自己健康难以恢复,这是夜班护理人员就应该加强巡视,并将呼吸器置于患者枕边来增加病人安全感。而又的病人容易失眠易醒,烦躁难以入睡,护理人员就要积极安慰患者,必要时可以予以适量镇静剂保证患者良好的睡眠环境和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如华.抢救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J].吉林医学,2007(12)

[2]冯乃华.心脑血管病患者昼夜死亡时间规律分析[J].医学杂志,2003(09)

[3]侯伟娜.如何加强夜间护理风险管理[J].医学信息,2009(02)

[4]苏丽群.中老年心脑血管病护理调查研究[J].中外医疗,2010(21)

[5]卫娟.护士如何做好夜间护理工作[J].吐鲁番科技,2003(02)

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篇7

【关键词】老年患者;护患关系;沟通技巧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士要充分掌握心理学、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对病人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可见,护士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操作,而且还包含了更复杂的心理护理。因此,护士与病人如何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护患能否顺利沟通直接影响护理工作质量,我们根据老年患者的心理、生理特点,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护患沟通方法,现总结如下:

1老年患者独特的心理、生理特点

老年患者感觉能力与记忆能力均减退,容易误听、误解,衰老引起的形态改变容易导致患者不满意自己的形象,自尊心容易受损,再加上离休后的角色改变,导致老年患者心理上的不平衡,因而产生一系列的情绪反应,所以老年患者不仅需要同情,更需要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顺利的与其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2护患沟通方法

2.1护士首先要有同情心:在患者入院时,护士要热情接待,首先做好自我介绍,站在老干部患者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其着想,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由于患者的自身条件,人生经历文化背景方面与护理人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往往使护患双方对问题的看法不一致。如果没有同情心,就难以与其沟通,更不能护理好老年患者。

2.2良好的语言是激发患者沟通的前提:沟通是护士与病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治疗性的护理技术,是实施病人教育并取得成效必不可少的方法。

我们在与患者交流中要热情服务,并使用礼貌性语言,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很抱歉、打扰了等,这样使患者感到护士的亲切与文明。在入院介绍时应先自我介绍,再有选择的介绍作息时间及住院规则。态度要和蔼热情,让患者在愉快的心情中接受护士的介绍,就如同在家里一样,而不应机械呆板,使患者有受训斥的感觉。对患者绝不能以床号代替招呼,我们可以用姓加职务,如:某领导,这样可以体现对老年患者的尊重,以消除其失落感。为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时,要用商量的口吻,避免用命令式的语言强加于人,以免引起患者反感,不予配合。如静脉穿刺未能一针见血,需行第二次穿刺时,应向患者诚恳的表示歉意。

2.3选择恰当的话题是沟通的基础: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有些护士做了许多工作,却因为难以找到恰当的话题而与患者无话可谈,得不到患者的认可,而患者则感到护士态度冷淡,从而影响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所以,护士应因时、因地、因人确定恰当的交谈内容。如进行晨间护理时,可向患者问好,询问他的睡眠情况,从而与患者进行感情交流,缩短彼此的距离。话语虽不多,却使人感到温暖和关怀。或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嘱咐,如:今天降温小心别着凉等。同时我们要留心观察患者所想,这样才容易与之沟通。如我科曾有一位老年冠心病患者入院后,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走路不敢抬头,不愿与医护交流。经了解才知道患者这样是旧病复发,害怕病情又加重。为此,我们主动关心患者,耐心讲解冠心病的有关知识,还找来报刊、杂志等给患者阅读,帮助患者了解病情,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篇8

【关键词】中专护生;助产实习;带教

实习是护生完成学业的一个重要阶段,实习效果如何,与将来能否迅速独立工作,做一个合格的护士有显著的相关作用。临床带教是一门集实践与教学为一体的学问,有一定专业性。要求护生除了要有系统的护理理论、护理知识、护理技术外,还要有过硬的助产专业知识。现谈谈我们在临床带教中的几点体会。

1带教老师要注意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带教质量与带教老师的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带教老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不仅教学生技能,同时也传授情感。许多学生是通过观察自己老师的工作行为,最初理解和建立对助产工作的概念。因此,带教老师应首先热爱本职工作,具备助产临床经验,有能力在临床教学中应用相应教学方法,指导和控制学生的行为,保证学生及产妇的安全。如:有一次,笔者正在一产妇床旁给学生讲解如何观察子宫收缩情况,看到产妇出汗较多,一方面为产妇擦汗,一方面喂水,又伸出手让产妇握着,这种对病人如同亲人般的关怀之情十分自然真切,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

2热爱助产工作是完成产科实习的前提

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兴趣,它是推动人们进行一切活动的动力,只有对助产工作有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参加产科护理实践。当代护生对新思想、新事物接受较快,思想活跃,因而对毕业后是否从事助产工作的思想也相对不稳定,大部分护生(包括助产士护生)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认为只要会打针、输液,能应付工作就行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总是以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和对助产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护生,同时注意教育护生热爱产科护理工作,寓教育于护理实践中,自然而然,不太露“痕迹”地把带教育人的目的达到。这样,护生也易于接受。也只有这样,护生才会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助产临床实习。

3知识是实习助产的基础

知识是助产工作的基础,只有掌握产科的知识,助产技术才能提高。

3.1不断学习产科理论知识在产科临床实习中,护生往往缺乏扎实的产科基础理论,对带教中老师的理论提问回答不上来。因此,除了带教中的讲解,还应经常进行理论提问,督促护生加强理论复习,理论知识掌握全面,实习效果才会理想。

3.2将知识融会贯通有些护生在学校学理论时掌握得较好,但是在临床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又搞不清是怎么回事了。原因在于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纵向讲授书本内容,未将其纵横联系,把基础与各科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以护生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因此,带教时要指导护生将所学知识横向、纵向融会贯通,并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由理论指导实践,再由实践回到理论上来。

3.3注意积累临床经验教训指导护生在助产实践中把点滴的经验、教训和知识记下来,不断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同时收集他人的经验、教训,通过直接和间接的经验、教训,积累丰富的临床助产经验,提高助产能力。

4多练是提高助产实习的条件

护生对助产接受能力与每个人所受教育、训练等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带教时要有意识地坚持训练护生,对于会阴侧切、缝合等技术性较强的操作,我们一定要学生一起做或单独做而在旁指导,并不断从这些操作中延伸相应的理论。因为考虑到学生已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在校园里主要学习理论知识,而进入临床后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动手机会。这样,护生的助产技术才会不断提高。

4.1引导护生学会观察产程,并在观察产程中关心产妇观察产程是助产工作中的一项最基本而重要的内容,也是护生获取知识,做好助产实习的基础。产妇进入第一产程,就要指导护生正确听取胎心音,观察子宫收缩,了解产程进展的检查方法以及备皮、灌肠等常规处理方法;进入第二产程,无菌操作是重点,在带护生接生时,要特别强调无菌观念,科学、合理地教会护生正确的接生方法。在整个产程中,助产士与产妇接触最密切。分娩是妇女一生中自然的生理过程,大多数产妇经努力都可顺利渡过。但许多初产妇在没有亲身经历时都有或多或少的紧张心理。而产妇的不良情绪又可促进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使宫缩不协调,从而阻碍产程进展,增加难产机会。这时,我们就要和护生一起深入地接触产妇,主动地、自觉地去发现她们的问题,为她们提供确切可行的护理和服务。

4.2引导护生多看、多问、多想娴熟的助产技术是要经过勤学苦练的。因此要引导护生多看、多问、多想。多看,一是多看老师如何观察产程,对正常分娩如何处理,如何保护会阴以及会阴裂伤的分度和缝合技术;二是多看病人,随时陪同在临产妇身旁,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做深呼吸、放松,同时两手自上而下轻轻推子宫两侧以减轻疼痛,及时调整产妇的心理状态。多问,一是遇有疑难问题时及时大胆地向带教者询问;二是多与产妇沟通,问病人有何需求,有无特殊不适,以获得有意义的信息。多想,在观察产程中遇到不正常的现象时要多想。如为什么头位时,羊水中混有胎粪,表示胎儿有缺氧现象?只要联系生理、生化等其他学科就可知道胎儿因缺氧,血液中二氧化碳蓄积,刺激迷走神经,肠蠕动增强,肛门括约肌松弛,而引起在宫腔内排便,这样理解也容易记忆。

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篇9

目的:探讨关于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护理,观察临床护理的效果如何。方法:选用分析法针对某院120例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作为分析对象,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进行的一系列临床护理。结果:百分之九十五的患者都得到了相当满意的治疗效果,百分之五的患者得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结论: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综合的护理措施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59-02

目前我国的老年内科疾病,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老年内科疾病具有容易复发和抵抗力差的特点,往往一些小感冒就会引起多种潜在的病症复发,可是很多老年人却并不能将以前出现的病症复述讲出来,因此这就给临床治疗带来了相应的困难。正因为这样,在现代的临床护理当中,采取有效地护理手段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护理和临床护理以及用药护理的同步治疗,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的。采用先进的医疗手段,加上心理护理,技术的护理,可以对老年人的病症做到详细的了解,促使老年人更积极主动的配合做好各项检查,共同合作准备配合检查治疗,争取可以早日康复出院。现在将针对某院120例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作为临床护理的效果分析[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某医院内科的老年住院患者120例,将全部的老年住院患者随机分配为两组,一组是观察组,一组是对照组,每组患者60例。其中,观察组中有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在60--80岁;对照组有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在65---8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以及病程等基本情况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采用的方法:

采用分析法,针对观察组的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的同时还进行生理和心理上的护理,并且观察护理以后的效果,进行分析。针对对照组则采用一般的常规护理,最终比较两组住院患者的护理效果如何。此外,还要求护理人员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护理人员要学会根据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必要的关怀护理。

1.3效果判断:

显著效果是指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经过治疗和护理以后,身体的健康方面有了明显的恢复。有效是指患者在经过治疗和护理以后,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无效是指在对患者进行了治疗和护理以后,患者的病情没有任何的好转迹象。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选用X2检验,p

2结果

把两组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比较以后发现,它的差异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p

3讨论

针对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适合患者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

3.1护理措施:

针对临床护理,第一要合理的安排老年住院患者的饮食和营养,对病程长体质弱,消耗热量多和蛋白质,又牙齿脱落或者残缺不全的患者,应该适量的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高热量的软质饮食,切记要少吃多餐。每天才吃的食物中含脂肪和蛋白质不能过量,少吃动物脂肪,多吃植物油,多吃水果蔬菜,少吃盐,不能暴饮暴食,饭吃六七分饱就行。第二要积极锻炼身体,戒烟戒酒,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免疫力,改善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第三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老年人睡眠轻,所以要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高质量的睡眠。第四要预防感染和并发症,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不同,病情很容易转化,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做到减少并发症,做好护理对保证患者的安全很重要。经常对病人进行翻身扣背,保持呼吸顺畅,做好各方面的护理,防止压疮出现[2]。

针对心理护理的措施,第一,护理人员要了解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在进行护理的时候前要耐心的细致的给患者解释清楚,不能强制性的,要让老年病人感受到温暖,以良好的状态配合治疗护理。第二,护理人员要尊重患者,对患者的问题建议要认真听,回答和询问的时候要耐心,做到让患者听清楚弄明白为止。帮助患者进行生活护理的时候要主要保护患者的隐私,态度温和有礼。第三,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病情,不能让悲观失望的情绪左右患者的思想,积极鼓励患者树立自信心[3]。第四,护理人员要学会理解患者,有些老年人因为经验丰富,资历较高和贡献较大,所以特别喜欢周围的人都尊敬他。他们希望有经验的医生和护士去为其服务,护理人员要热情认真的工作,麻利的动作熟练的操作,让患者一看就心情美丽。第五,护理人员要学会解决患者的需求,老年患者住院离开家,大都怕孤单,所以护理人员要时时关心他们,让他们感觉和家里一样的温情。第六,善于稳定好老年患者的情绪,不骄不躁,学会积极调动老年患者配合治疗的心理,让老年患者安心舒心放心。第七,护理人员要注意在住院期间的人身安全护理[4]。

参考文献

[1]关素芳,陈怡,陈美玲,等.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J].广州医药.2011,42(4):13---14.

[2]胡英.内科老年患者的综合护理初探[J].吉林医学.2010,31(15):23.

如何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通过对2009至2012年内科老年患者抽样取证,采纳160例内科老年患者进行心理特点的分析,在此次抽样分析的内科老年患者中男女比例分别为1:1,男性内科老年患者80例,女性内科老年患者80例,平均寿命为75.8岁。其中,160例老年患者中有12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烦躁不安、恐慌、孤独寂寞等症状;有9例患有自暴自弃的心理问题,有18例心理依赖他人感强,有8例有严重的固执猜疑病症。

1.2内科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分析

1.2.1烦躁不安烦躁不安是任何一位内科老年患者最为常见的心理特点,尤其对于第一次住院的患者来说,这种心理特点更加突出。一旦住院,老年患者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对疾病的恐惧很容易会产生烦躁不安的心理,这种烦躁不安的心理特点在行为举止上主要表现为:容易发怒生气、脾气暴躁、寝食难安,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也会随之减退。这种烦躁不安的心理特点在老年患者住院的第一周表现最为明显。

1.2.2极度恐慌对于第一次住院的患者以及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的患者而言,是十分容易出现极度恐慌的心理特点的,而这种心理特点在绝症患者中最为突出,一旦被告知病情无法抑制患有绝症,患者在短时间内无法接受事实,加之对死亡的恐惧,失望恐慌的心理自然而生,对生活的激情以及生命的渴望会减退,失望情绪严重,产生极度的恐慌心理特点。

1.2.3固执猜疑老人到了晚年一般比较固执已见,而对于内科老年患者而言,更容易产生这种心理特点。产生固执已见的内科老年患者一般都只相信自己的观点,对旁人的建议和观点无法接受,对护理人员也抱以怀疑和猜忌的心理,无法与旁人建立相互信任的沟通桥梁。这种心理特点的外在表现主要为:对任何事情都疑神疑鬼,很容易误认为自身病情加重,对护理人员抱有戒心,严重的还会对治疗抱有抵触行为。

1.2.4自暴自弃老人一般到了晚年之后,总认为自己年事已高,而且又疾病缠身,无法为家人分忧解难,在心理上会自认为是旁人的包袱,因此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特点。内科老年患者在住院之后,会抱有放弃生命的想法,在这种消极的思想的刺激下,患者便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生命失去信心和激情。一般产生这种心理特点的外在表现主要为:放任病情自流,不配合治疗,意志消沉,对任何事物都难以产生兴趣。

1.2.5孤独寂寞老人到了晚年原本就害怕孤独和寂寞,加上疾病的折磨,老人更加渴望家人能够陪在身边。对于一些家属无宽裕时间来陪的患者而言,最容易产生这种孤独寂寞的心理特点。产生这种心理特点的患者一般表现为:沉默寡欲,不主动与人交谈,对护理人员的关心也是以冷漠相对,情绪低落,时常会感到孤独寂寞。

2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方法

通过对所抽取采纳的内科老年患者在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的同时,护士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进行了仔细观察和研究,根据所记录的数据以及内科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得出结论:医生和护士根据不同患者的个性特点与之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在生活上和心理上对内科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给予关心和爱护,可使得内科老年患者的治疗获得良好的疗效。

2.1与内科老年患者建立相互信任、亲密无间的关系护理人员应当做到对患者要尊重,并主动为患者解决困难。在日常护理时,护理人员要做到尊重患者的选择,帮助他们端水、端饭,协助他们大小便等,使患者感觉到温暖,增强信心,战胜疾病。护士要把患者当作健康人来对待,不以任何歧视、冷落的态度对待患者。要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护士应当以热情的语言、积极的行动来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的真情实意,如:多几句关心的话语、多做一点小事,都可以让患者对你产生信任。

2.2经常与患者交流,消除患者自闭心理护理人员应当经常与患者谈论一些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在同一护理病房内,帮助鼓励患者与其他临近患者交流,尽量少让患者陷入孤独的局面,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相互交流的平台,如:进行唱歌、下象棋等等游戏活动。如果患者出现自我封闭、意志消沉的现象,护理人员应当以热情的态度让患者感受到关爱的存在,对此类患者应当多付出一些关心和呵护,在患者家人的共同帮助下让患者走出自我封闭空间,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2.3加强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3结果

在对所采纳的160例患者的问卷调查统计的数据中,125例患有烦躁不安、恐慌、孤独寂寞症状的患者,症状明显减轻,有29例已经彻底康复;9例自暴自弃患者,症状减轻了,再延迟两周治疗,基本可以出院;18例心理依赖他人感强,8例有严重的固执猜疑病症的患者均已康复出院。有154位患者和家属对这种护理方法表示满意和赞同,仅有六位患者的家属对此保持了保留意见,由此可知,该护理方法的满意度为96.25%。这些数据显示,我们采用的心理干预治疗方法效果显着。综上所述,在对内科老年患者进行护理时需要护理人员以热情真诚的态度对待,与患者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