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十篇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十篇

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9:39

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成人关注的问题,在孩子幼儿时期就应该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发育的第一时期,在这时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在各种问题中,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如今,家长只知道让孩子吃好玩好,往往忽略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下面我们就谈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幼儿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如今,幼儿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有:(1)儿童多动,主要表现为爱打架、手里总拿着玩具、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等行为。(2)在性格和情绪方面,具体表现有烦躁、任性、哭闹、随意摔东西等。(3)在神经功能方面,包括言语迟缓、强迫行为、神经紧张等。(4)在生活习惯上,表现为吸手指、咬指甲、咬衣服等。这些不良的行为极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长期拥有这些不良行为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影响家庭甚至影响社会。

二、建立良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为使幼儿性格开朗,达到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要求,有较好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为幼儿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幼儿园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中,与幼儿一日教育生活紧密结合,以多样化、新颖的教育方式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1.教师要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给孩子,要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交流,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从幼儿早晨入园开始,应让每个幼儿都感受到关爱和温暖,让每个幼儿的身心得到放松,愉快入园。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做到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幼儿。在对幼儿无私的关爱的基础上,教师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有趣的课堂教育方式,让幼儿有浓郁的学习兴趣,在愉悦的氛围中全面发展。

2.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幼儿。幼儿时期的孩子还处于模仿阶段,老师的一言一行,或者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会造成幼儿的误解,从而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有时老师的一句闲聊如哪个孩子调皮,哪个孩子讨人喜欢,当事人听到就会受到重大的心灵伤害。有的幼儿会因为老师不经意的训斥而不愿来到幼儿园,所以老师的言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重要作用。

3.为幼儿心理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也有不同的爱好,老师应细心观察记录,了解幼儿的各自特点,发现幼儿的爱好,正确地引导幼儿,让孩子感受到爱。

4.为幼儿提供可以发挥的空间。幼儿对新鲜事物存有极大的好奇心,这就要求老师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在活动中以孩子为中心,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使孩子身心愉快地投入教学活动。严格的约束、过分的限制会严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丧失自信心,所以让孩子有足够发挥的空间,才能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5.给幼儿一个自尊、自信的心理发展环境。幼儿园的环境是为幼儿更好地成长服务的,应该使每个幼儿都感到快乐。教师应做好家园共育、保育结合的工作,为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家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幼儿在人生旅途上的第一站,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应该为幼儿营造爱的氛围。爱是幼儿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幼儿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

1.父母要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放手让孩子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锻炼独立性,让孩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2.父母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坚信自己“我会”,“我行”,学会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3.父母要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经常与孩子交流,消除代沟,与孩子做亲子活动,拉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使父母成为孩子的好朋友,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三、结语

幼儿代表着祖国未来的发展动力,预示着祖国的繁荣富强,只有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让幼儿健康成长,为祖国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发展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刘维良.心理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m].华文出版社,2010.

[2]冯丽静.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m].广东幼儿教育出版社,2008.

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幼儿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360-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当前,全社会都在重视成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往往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孩子的健康教育,首先要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没有心理的健康,身体的健康就失去了灵魂。同时,农村幼儿不良的行为问题不仅防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会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农村幼儿园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及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目前,在幼涸暗目纬躺柚弥校并无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数教师尚未接受专门的心理教育培训,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心理教育的内容比较零散。农村幼儿教师们对心理健康的知识是零星的,缺乏系统性,也缺乏相对固定的教育时间保证,对什么是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幼儿容易出现哪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师们很茫然,虽然想对孩子进行心理维护,却因相关知识的缺乏而无从下手。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却没能扎实地实行。

1.2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在平时的幼教工作中我发现由于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并对幼儿身心关系的认识模糊,导致目前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人将幼儿心理的一些异常表现看成为孩子成长中的自然现象,不去加以关注。现代健康观认为:健康不仅是在生理方面没有疾病或发育正常,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幼儿园教育是否恰当,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农村幼儿园内,很多教师已经明白健康的新概念,并且也知道维护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然而理念上的重视并未化作行动上的体现。在幼教实践中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或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现象并不少见,她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健医生或专职心理教育者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不重视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保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纸上谈兵。

1.3家园教育的不同步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现在的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家长们呵呼备至,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娇宠溺爱,有求必应;另一方面,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极大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幼儿在物质的极大满足中却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部分家长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知识模糊不清或知之甚少。家庭生活的环境不良,人际关系的紧张,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常会引发幼儿不同的心理问题和社会行为问题,如爱发脾气、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任性、退缩、易哭泣、过分敏感等。

2.对农村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2.1加强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幼儿教师。因此,就要完善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多邀请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内容、方法。从理论层面上掌握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根据幼儿年龄及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情绪、性格、意志品质。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尽力给每个幼儿创设成功的机会等等。用爱心体察儿童的内心感受,及时帮助幼儿排除不良的情绪,缓解内在的心理压力;并让幼儿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这些都是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

2.2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一日教育活动中。

2.2.1建立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在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把心理教育理念上的重视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当中。根据农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主要内容与途径,同时结合各学科教学,运用教育技能技巧,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活动中。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气氛。

2.2.2在游戏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活动会让每位幼儿走到一起,对任性、孤僻的幼儿,教师可为他们创设趣味性强的、有针对性的集体合作活动,为幼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机。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游戏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

2.3让家长积极配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2.3.1要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都会给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将一些日常生活的技能教会孩子,并不是包办孩子的一切。

2.3.2父母要注重和孩子进行心理沟通,这也是培养孩子活泼开朗性格的前提。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但作父母的,即使再累再忙,每天也要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一下,进行心理沟通,消除代沟,成为孩子的朋友。这样孩子有什么事会向父母倾诉,从而消除压抑,保持心情愉快。不能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与孩子的交流。由于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点,即使在餐桌上的轻松话题,只要有人倾听、欣赏性地倾听,那都会让孩子深感家的温馨,这对其言语能力的锻炼乃至健康人格的发展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3.结束语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融入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持之以恒,让农村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家庭因素对策建议

在个体发展中,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对幼儿的教育观、教育方式及家长本身的行为习惯等,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幼儿阶段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理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质对孩子的影响上。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家庭和幼儿园尤为重要。家园要共建科学教育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幼儿心理健康不良现象的分析

现今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竞争危机和生活压力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隐患也就如影相随。在教育工作中,家长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在平时的仔细观察、参考,我发现有以下几种现象:

1.个性孤僻。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每天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在生活中没有同伴与之交流、玩耍,在家陪伴自己的永远是玩具、电视。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幼儿不善于与人交往、孤僻。例如:我们班上有个孩子上幼儿园2个月了,做早操所有小朋友都跟着做,就她站得直直的一动不动,她在幼儿园一句话不说,让她过来她从来不听,非要拉她才行,问她话回答的声音小得听不见,这样下去肯定跟不上,真的很急人。

2.幼儿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学前儿童总是根据成人的评价和态度来认识自己,有时在与他人的比较和交往中认识自己,有时则在分析自己的行为结果中认识自己。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儿童对自己的认识被歪曲,从而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影响了心理健康的发展。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常常体现在:(1)入园时大哭大闹,跺脚、往地下赖,拼命拉住家长不放手,不吃饭,不上床睡觉。(2)在活动中不明原因地大哭,有时是因为受了小伙伴的欺负,有时是因为想小便,总之什么事都用哭来解决。(3)不由分说地抢玩具,一边抢一边说:“我的,我的……”当老师告诉他不能抢玩具时,通常都是若无其事地说:“我要玩。”(4)有的孩子远离群体,喜欢一个人玩,经常一个人在班上走来走去,嘴里还念念有词。(5)即使是共同性活动,孩子们也经常各做各的,互不理睬,活动室中安安静静。(6)在合作活动中,大多数孩子不会主动地去寻找合作伙伴,而是原地不动,等待着别人。(7)在游戏中不让别人碰自己的东西,打人等现象屡见不鲜。

3.畏惧心理,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是人,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丰富的心理,有着自己的需求,他们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与认识,得到父母的尊重,而不是以父母的标准,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3]这样,在面对幼儿的一些所谓“不正常”的举动时,我们就不会生气,不会以父母世界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幼儿。例如:一天早晨,陈维民的妈妈来幼儿园问我,为什么在幼儿园不教本领。当时我很吃惊,就问陈维民,我们在幼儿园真的没有学本领,教知识吗?我们学了手工,折的东西怎么没有带回家给妈妈看?待陈维民的妈妈走了以后,我问他为什么要撒谎,为什么不带回家。在我的一再追问下,陈维民才说每天回家妈妈都让他把在幼儿园学的本领表演一遍,他不会,害怕妈妈打他,所以说了谎。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父母是子女最亲近、最信赖的人。亲子之间的关系也最亲密。父母的人品、教育观念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身心发展。父母在对子女关心和爱护的过程中自然地塑造了他们的个性。父母的心理障碍也很容易在子女的心灵上留下痕迹,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目前,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空间狭窄。

现在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二加一的简单结构。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一家三口独居单元房。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和他们相伴的大都是玩具、电视、游戏光盘等。生活空间的狭小,造成很多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胆小,独立性差。再加上一些外因,如父母离异、家长心理不够健康、行为表现粗鲁、综合素质差,忽视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等。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举例来说,我朋友的姐姐,从小就生长在“二加一”模式中,由于父母平时对其照顾除生活上的,对于心理上的交流照顾少之又少,幼儿期就反复强调不要太多接触陌生人,长此下来,她就养成了特内向、孤寂的心理状态,我认为想在当今社会中寻求一份稳定又优越的工作,不仅要有学识,口才和人际关系更为重要。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关注和逐步提高,但由于教育观念的滞后,很多家长在教育上存在偏差,他们重事业轻品德,重身体轻心理,重物质轻精神,总是认为吃好穿好学习好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孩子的品德、心理、精神上等方面的教育。[1]有些家长过分依靠书本和专家的见解,只相信权威。凡是书上说的,专家讲的都是坚信不移,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达标”。遇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达不到“标准”,便产生不安情绪。

举例来说,在幼儿期父母对孩子就说:“不要和陌生人走,不要相信其他人,稍大了以后就说别人的事你不要多管,自己管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我认为从小教育的思想将影响每个人的一生,要是父母从小对孩子说“做人要有正义感,当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无论你是否认识他,给予他一定的帮助是基本品德”,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团结起来就会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3.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心理的特点是比较幼稚、脆弱和不稳定的,富有极强的心理行为依赖性、模拟性,特别是对所尊重、崇拜的人极其依赖和模仿,甚至连其口音、声调、语气、表情、动作,以及情绪情感、待人态度和行为习惯等都会进行观察,并学习模仿。因此,父母的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幼儿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很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为不当之处。我认为父母要以身作则,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甚至所有行为都将影响孩子将来的一生。

三、家庭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与建议

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1.拓展幼儿活动空间,引导幼儿与人交往。

交往的需要,又称归原和爱的需要,是一种社会需要,包括同人往来,进行社会交际,获得同伴之间、朋友之间的融洽关系。父母要在这一领域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就需要付出时间、情感和智慧。

首先,要鼓励和支持孩子与同伴、朋友交往。一味限制只能适得其反。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不准孩子外出和同伴玩,即使外出也要具体报告去哪里,去做什么,什么时候回来。

其次,父母本人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正如一位家长所说:“父母要和孩子真正做到心贴心,你就得用孩子的方式,就得把自己还原成儿童。我不但要参加儿子的生日聚会,还经常在聚会上给儿子的朋友赠送礼物。”

最后,家长还要积极为孩子寻找朋友。如有的家长经常在周末或假日带着孩子串串门,或邀请有孩子的亲友、同事到自己家中来为孩子寻找玩伴,成为孩子的朋友。为孩子寻找朋友,既可密切亲子感情,又可对孩子交友进行指导,主动预防孩子结交不良朋友。

2.引用合理的教育方法。

家长应意识到教育子女是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是一种法定的社会责任,要不怕麻烦,不嫌累,理智而合理地安排好教育时间和内容,把教育孩子当作国家交给的任务,严格地要求自己去完成家长的职责。

首先,家长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掌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努力学习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以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

其次,家长应掌握爱与严的分寸,合理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家庭教育的一门艺术。父母热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天然的本能,但是应把爱和无原则的娇惯、溺爱、放纵区分开,爱孩子要表现得有节制、有分寸、有理智,表现在满足孩子的正当需要、听取孩子的合理意见,尊重孩子的人格、抵制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无原则的迁就和让步,不放任孩子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严是严格执行一定的行为要求,但决不是板起面孔、动辄训斥、打骂、处罚,使孩子望而生畏,退避疏远;[2]赏识孩子,倾听孩子的诉说,控制不良情绪,无疑是建立良好亲子感情的重要基础。

再次,父母应把建立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整洁有序的家庭物质环境,看作孩子受教育的途径之一。家庭气氛愉快和谐,家庭环境整洁有序,家庭成员好学上进,对教育幼儿有特殊的作用,为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幼儿以后正确的待人处事打下基础。

最后,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建立真正的威信,这是家庭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3.提高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为新时代的家长,要认识到幼儿不仅是家庭的核心,而且是祖国的希望。因此,要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家长首先应注意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应该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合理排解工作、生活压力,保持自信、乐观、开朗、向上的良好心态;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幼儿以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宣泄不良情绪,不应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影响孩子,更不应向孩子发泄。[4]一般说来,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认知正常,情绪健康,人格健全,良好的心理适应和人际关系。

影响幼儿心理的因素还有很多,家庭、幼儿园中的影响普遍存在。只有让它们相互融洽,相互配合,才能使幼儿快乐成长,才能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总之,为了祖国的明天,社会、家庭和幼儿园要全方位地给予关注,抓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戚明芳.教育过程中的心理伤害[m].幼儿教育,2004:3a版.

[2]张忠山.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投资[m].家庭教育,2007:10.

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对策研究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环境适应良好,同时还具有相对稳定的、不受环境制约的值得赞许的人格特质,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目前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负、自卑、淡漠、缺少朋友;清高、虚荣心强;人际关系焦虑、紧张、过分担忧;缺乏沟通、暴力、易冲动;猜忌、逆反、自主能力差和社会适应焦虑等。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有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心理愉悦平静充实的只有31%,有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69%。如果中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不能正确的得到及时的解决,将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为了中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其健康完美人格,很好的适应社会,走向社会,面向未来,加强加快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1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1逆反心态

进入中学以后,随着他(她)们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他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理所遇到的各种情况与问题,意识到该有自己的思想、做事方式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对老师的教导、父母长辈的叮嘱、学校的规章制度、知识等所有他们接触到的东西产生怀疑,甚至产生对抗与抵触情绪。

1.2人际关系紧张化

从上学的那一天起孩子开始慢慢的融入到集体中去,只不过他们融入集体的速度有快有慢,有的同学在融入的过程中出现融入障碍,那么紧张的人际关系由此产生。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四个阶段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情况尤其严重。因为在初中阶段是孩子自我意识、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中学生紧张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同学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以及父母和子女这三个方面。

(1)同学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如家庭环境、家庭的经济条件、学习成绩的好坏等,都会在有意无意使孩子产生相互攀比、自卑、嫉妒、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

(2)父母与子女之间,一是因为彼此缺乏沟通,父母不理解孩子,把自己的意愿和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从不估计孩子的感受与想法,久而久之孩子要么成为没有思想没有想法的逆来顺受的听话的孩子,要么成为与父母对抗的暴力型孩子;二是子女认为父母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嗦,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和步伐,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便和父母产生分歧,这样的孩子往往表现为情绪激动、有时甚至采取极端行为;三是由于父母的溺爱容易养成孩子自私自利、胆小怕事、狭隘的心理。四是由于父母感情不好,离异,单亲或是家庭暴力而导致孩子性格暴躁、孤僻、忧虑、封闭、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怕见陌生人等不良心理。

(3)老师和学生之间,主要表现为老师对学生的怀疑和不信任或者由于老师的言谈举止过于偏极使学生产生压抑、自卑、怀疑封闭、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等情绪。

1.3依赖与独立心理的矛盾

随着近年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父母过多照顾与溺爱,使得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与依恋越来越严重,孩子在上了高中甚至大学都无法做到真正的独立。初中生由于其生理与心理的不断成长,心理介于对父母的依赖和自身的独立之间彷徨,形成了依赖与独立的矛盾心理。根据调查显示:有78%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呵护,过度娇惯、溺爱,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严重的依赖感,使孩子的个性发展与孩子成功的走向独立自主,走向社会受到阻碍,这样的孩子往往在人际交往以及承受各种困难、挫折、打击的能力较差,很难从受挫的阴影中走出来,很难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而最终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失败,孩子的人格成长不健全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1.4“早恋”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再加之网络、电视的影响,他们对于两性之间的交往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向往和异性来往,情绪波动很大,通常都很脆弱和敏感。在和异往时又表现为:紧张、害羞、脸红、尴尬和语无伦次。其实这个时候的“早恋”仅仅是因为孩子青春期的到来而导致的一种征程的心理现象,只要老师和父母正确引导与教育一定可以帮助他们成功走出青春期。

1.5严重的厌学情绪

厌学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学习产生一定程度的厌恶、烦躁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欲望、严重的学生甚至对学习产生恐惧情绪,看不到学习的目标和希望。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目前约有70%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初中时期是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期,他们由于身体的变化而导致心理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思想开小差,精神涣散,产生厌学情绪。除此之外,家庭环境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也是导致孩子厌学的重要原因。

1.6犯罪暴力倾向越来越严重

现今各种影视、网络、社会上出现和传播的暴力、偷盗、抢劫、犯罪案件等不健康的信息都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腐蚀着孩子的心灵。不少青少年学生由此形成恶习并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家庭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严重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

1.7对未来的迷茫心理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建设美好祖国的使命和任务。但是现在的孩子却不知道自己将来到底要作什么,一切都遵从父母的安排。孩子的梦想就是父母的梦想,父母的愿望就是孩子的未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的心愿。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思想、丢了个性、没了自我。孩子成了父母的附属品。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孩子小时是宠物,长大是废物”。据有关调查显示,有95%的家长最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有90%的家长对孩子最大的希望是将来能上大学,但是硬是将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给孩子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没有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无力感。

2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2.1给孩子相对自由空间

给青少年自由并不是说放任自流,而是给他们以自主选择发展权,兴趣爱好的权利和自由,父母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帮助孩子确定目标,树立信心,消除迷茫心理,促进孩子健康发展。使孩子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适应新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基础

首先是和谐的同学关系。现在的孩子由于课业负担过重,没有多少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与其他同学的来往很少。而沟通恰恰是孩子走向集体、走出自我、了解集体、了解自我的重要形式。学校要多给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与机会和其他同学去交流、去沟通,消除学生嫉妒、焦虑、人际交往紧张,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使学生学会体谅、关心、理解他人的优秀品质。

其次是和谐师生关系。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格魅力,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关键。老师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深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因材施教。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育人思想,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相互尊重、真诚对待的关系。老师要时不时的站在学生的立场为学生着想,学生也要能够站在老师的立场为老师着想。这样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学生压抑、自卑、猜疑等不良心理状态,激起学生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勇气和信念。

再次是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谈举止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父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孩子所有心理问题的关键。父母要学会与子女沟通的技巧和方法。抓住孩子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对其进行教育。父母要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欣赏和赞美孩子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激励孩子独立思考不断向上、宽容孩子的无知、信任引导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促进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其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加强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平安健康的度过青春期

性心理健康对于初中生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说,是不容忽视和躲避的问题。由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会因为身体的发育和成熟,而带来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初中开设专门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人体生理和心理卫生基础知识,并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用“坦白”代替“隐瞒”,通过正确引导,消除神秘感,使他们能够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看待异性,对待“早恋”,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塑造完美自我。

2.4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改变不良状态

研究表明:运动能力强的青少年学生具有行动活跃和社会外向性的个性特点,这些学生很少抑郁、性格开朗、情绪稳定,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活动有效的发展了青少年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运动情感以及他们热爱生活和学习的优良品质。田径类项目可以发展学生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个性,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顽强的毅力,发展学生耐心、恒心和自信心;跳跃类项目可以发展学生的坚强、果断、勇敢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和自我控制力。

2.5开设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目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宠爱,孩子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应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法制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中。思想品德课的开设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法制课程的开设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预防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学校组织开展警示性、劝导性和渗透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要从萌芽状态抓起,教育学生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和社会道德规范,树立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观、法制观,全面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结语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赖于健康互助的同学关系、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民主互通的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协调发展、共同努力,使青少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

参考文献

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越来越被人所重视。在我国,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事业这几年才刚起步,所以,仍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的阴影。据统计,目前幼儿园的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胆怯、孤僻、脆弱、过度依赖、意志薄弱、性格怪异、不善交际等。而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比例大大增加,长辈的溺爱、骄纵更使得孩子在养成健康心理上雪上加霜。那么怎样来维护和矫正幼儿不良心理、行为,如何帮助幼儿健康成长呢?

一、现状分析,发现影响孩子心理发展的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这三项因素的联系。现在大部分孩子都属独生子女,家庭角色、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从原来的“父核心”形态转向了一种以孩子为核心的“子核心”形态:这种变化使得家庭的中心人变了,它使得独生子女享有了更多的权利,更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但如果说家庭影响是造成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前提,那么,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于幼儿行为发展的影响则是最为根本的。

(一)亲子关系

缺乏父母的疼爱、信任、鼓励与支持,不仅会在孩子智力方面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还会使孩子产生孤僻、无助的性格特征,甚至导致难与人相处等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而现如今,有些父母仍坚持“棒下出孝子”等教育观念,对子女过于严厉甚至失去了爱等。

(二)父母对孩子过度爱护

现代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通常处于全家人溺爱的地位,本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全都包办代替,使孩子在获得了不合理的自我认同的同时导致孩子表现出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任性、自私、固执、娇气、懒惰等,而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他们所暴露出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而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幼儿健康心理的养成。

二、对症下药,寻找解决途径

(一)实施幼儿园“三部曲”:入园前奏曲——引导教师鼓励、启发和克服问题

为了促进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我们采用了开放式、多渠道的培训方法,通过订阅报纸杂志、观看相关讲座等途径,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广泛、深入以及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讨,使教师切实加强幼儿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幼儿生理和心理都能健康和谐发展。如我们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队活动展示》,《心理辅导案例评比》等系列活动,在实践中积累成功经验,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性发展。同时我们也同意走出幼儿园,走进幼儿家庭。一来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家庭环境、父母素养以及他们在对待幼儿教育问题上所持有的观点等。

(二)活动进行曲——引导幼儿发现、感知和解决问题

在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其次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使幼儿能更系统的获得健康心理的途径。可以通过课程、视频、书籍等一系列途径,帮助幼儿获取合理和不合理的信息,引导幼儿正确、合理的解决问题。如在小班刚入学的阶段,我们就利用儿歌《我们都是好朋友》来教会幼儿不和别人打闹要友好相处,这样帮助他们更好地形成正确健康的心理。

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将日常生活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针对群体进行教育,改变整个群体的行为习惯,来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如与大班幼儿结对开展“哥哥姐姐来带我”的活动,请部分能力强的大班孩子来示范,使幼儿产生“大家都这样,我也要这样”的想法,并再针对特殊个体进行多提醒、多关心、多指导,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使整体幼儿获得较全面的健康教育。

(三)家园联系曲——引导家长重视、思考和杜绝问题

孩子的行为是复杂的,因此对孩子的行为矫正也并不简单,它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所谓“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若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要有家园的协助和支持。如发放《家长调查表》,了解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情况以及孩子自身心理健康的实施情况;利用《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幼儿园网站》等沟通平台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在班开展“我健康我快乐”“家园桥梁”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同时在《家长座谈会》上教师为孩子的父母提供教育和咨询,让他们懂得这种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是如何产生的、应该如何矫治这种孩子等,并向他们介绍一些有关某行为问题的最新资料和书籍,帮助孩子们的父母答疑等,而家园的共同协作配合,也会从根本上促使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从而取得教育上的一致和统一。

家庭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成因,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能促进幼儿完美人格的形成;而吵吵闹闹的家庭气氛由于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致使他们形成扭曲的人格。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为孩子着想,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让他们在有爱的家庭气氛影响下身心健康发展。

(四)循序渐进,引导其形成健康的心理

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心理健康;影响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一)家庭气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个家庭中生活的氛围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并且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健康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能够互相爱护、以礼相待,相互尊重,能够知情达理的办事,能够使家庭里的氛围安宁、温暖、融洽、愉悦。

(二)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放任型家庭中的父母对孩子的发展毫不过问,这种教养方式使得孩子变得愈加冷漠,但也因此使得他们在社会发展方面更优于其他儿童。在严厉型的家庭中,父母总是会把很高的期望都寄予在孩子身上,过多和过早地对幼儿实行严厉规范的文化知识的学习。在民主型家庭中,孩子会得到和父母较为平等的地位,同时,家长也会与孩子一同交流自己的事情以及看法。

(三)父母的期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期盼总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因此家庭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要想发展的健康快乐,父母就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氛围及环境,同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立场也是要积极向上的,尽力为幼儿创造适应幼儿的家庭心理环境。

(四)家长榜样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幼儿能够感受一切发生在他周围的事情,他们不光看在眼里,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的内心,在平时的生活里家长一定要不时地、事事及处处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检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

(五)家庭结构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不同的类型的家庭及其结构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不一样的影响。保持优良的家庭气氛对哪一种类型的家庭结构都有着良好的影响,可以使幼儿变得活泼、对事物好奇、性格开朗大方、谦虚诚实,促使幼儿的心理健康的成长。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一)关于幼儿的情绪

正对可以自己调节脾气情感的父母,应当把控好自身的脾气,不应让脾气控制甚至影响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应将自身脾气以及心情波及孩子,应当要用自身积极的情绪来影响孩子,但是往往大部分父母都很难做到这样。

(二)关于幼儿的自信心

父母对幼儿的认可对幼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益于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如果家长可以常常赞赏、表扬幼儿,幼儿也就会去认可自己,因而就会很容易树立自信心。

(三)关于幼儿的求知欲

当幼儿在学习新鲜事物的时候家长普遍都会激励自己的孩子并且在有限范围之内给幼儿一定的帮助。

(四)关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父母在与孩子说话的过程中,要注意语速不应过快,要让孩子的思维能够跟得上,也要注意跟孩子说的话也要让孩子容易懂,内容上要多想想幼儿的想法,不要光是注重幼儿的言行举止以及文化知识方面,在方式方法上也要尽可能的让幼儿感觉自己和父母是平等的。

(五)关于幼儿的人际交往

与小伙伴之间的相处,幼儿是不是能够被其他的小朋友们接受以及是不是能够自信的和其他小伙伴们相处也非常重要,父母应该多让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

(六)关于幼儿的独立性

每个幼儿生来就是独立的,随着他们慢慢的成长,他们会在自己的想法、做的事情、与人交谈沟通等等各方面表现出来。它们自身的独立还可以从他们判断事情的方面看出来。他们一旦能够自己一个人做某一件事,当然,也就具备了自己一个人思考事情的能力了。这也是在说明他们具有了健全的自我意识。

(七)关于幼儿承受痛苦的能力

每个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要遇到消极的事情,并从中体会消极的情绪。也许有些时候家长不忍自己的孩子经历消极情绪,但是为了让孩子具备承受痛苦的能力,让孩子具备更强的素质,家长也要对孩子放手,让他们去直面消极的事情。

三、幼儿家庭心理教育的干预

家长要想让自己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变得健康,就要时刻以自身为榜样,让孩子身处在家长营造的积极健康的家庭氛围里面。

(一)家长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老旧的以及消极的教育观念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有些家长只一味关心自己孩子的成绩,而从未考虑自己孩子心里是否快乐,心理是否健康,这就是错误的。

(二)帮助孩子做好情绪管理

一个健康的家庭,和父母及孩子平时的相处方式是少不了关系的,但往往一些家长及孩子会把家庭当做宣泄情绪的地方,这是不对的,并且对孩子的生活环境来说也是不健康的,应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

(三)和孩子建立沟通和感情联络机制

家长不要认为自己的义务就是为孩子营造物质宽松的生活条件,同时给孩子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也是父母应尽的责任。

(四)恰当使用激励和批评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孩子不要一味的溺爱,当然也不能一味的指责和批评孩子,爱护孩子的同时也不能将孩子的错误放任自流。

(五)与幼儿教师保持联动

幼儿的心理健康也跟幼儿园及教师的关系密不可分,家长要和幼儿园教师保持联系、沟通。总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以及为孩子营造的家庭环境都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让孩子的各方面都健康成长,就需要家长的全力支持。只要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积极的,幼儿就能得以健康成长,心理也自然得以健康成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尤其家庭环境是否健康,一旦孩子出现偏差就要进行科学适当的干预。

参考文献:

[1]王星,王辉.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5):31-35.

[2]马东科.学龄前儿童的智能发育与个性及家庭教育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1994,(1):15-18.

[3]王星,王辉.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5):31-35.

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篇7

助其快乐成长在分析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一条重要因素就是情感健康。孩子们情感健康,就会表现出快乐的情绪,愿意和身边的小朋友或者母接触、交流。反之,儿童的情感不健康,可能会造成幼儿的性格孤僻、做事不积极等现象。为了帮助幼儿养成一个健康的心理,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结合游戏进行,在游戏中能够解放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既能感受到游戏的快乐,又能在游戏中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游戏中孩子也易放松心情,一切烦恼都消失了,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有通过一些简单的事物来认识世界,这时候教师或者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带有角色扮演式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初步去感觉每个角色的职责,不同的角色也能让孩子乐在其中,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情感。再如:幼儿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他们礼貌待人、主动交往以及谦让、合作的品质,不断地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交往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通过游戏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社会交往的能力。游戏中处处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资源,因此,开展游戏时,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的目标融入到游戏当中,这样可以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和培养。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在孩子们的每日活动当中

日常活动要以幼儿心理健康的目标与内容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日的活动当中。在日常活动中,蕴含着很多心理教育方面的因素,比如,孩子收拾玩具时,就是一个责任心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每次的日常活动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有些儿童会把玩过的东西整齐地放回原处,有些孩子则没有收拾。针对这类问题,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仔细地去观察每一位幼儿的表现,并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对那些整齐收好玩具的孩子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那些不收拾玩具的孩子,要教育他们做事有始有终,要有责任心。再如,在户外活动时,教师也可以开展“学做”或者“走独木桥”等游戏,培养胆小幼儿大胆、勇敢且不怕困难的精神。此外,很多孩子积极的自我意识通常来源于教师对他们肯定的评价。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每一个孩子,多鼓励他们,让孩子们在鼓励中健康的成长,帮助孩子克服自卑的心理,让他们建立良好的个性与群体的关系,在群体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孩子时刻都能感觉到其他小朋友对自己的尊重,逐渐地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

三、开展音乐活动,促进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7-4244(2010)09-0044-03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种瓜得瓜,和豆得豆”,孩子的许多心理品质得出是在家庭中发展起来的,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据广州师范学院骆风教授主持的一项对广州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分析,指出了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家长渴望子女成才,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但是对教育子女的“精神投入”普遍不足。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不但是没有躯体疾患,还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健康,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1]因此,要让孩子获得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就家庭教育而言,家长首先必须要有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技巧,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真正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每个家庭。

一、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一)单亲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的影响

家庭的不完整,家教的不全面,尤其是残缺家庭人际关系的不完整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学生在这种生活环境中,感受不到家庭完整和睦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感受不到家庭友爱以及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进而在心灵深处始终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这种压抑感会影响到他们的言行,影响到他们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有的学生还可能在这种单亲家庭中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风气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产生着重要影响。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日趋成熟化,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辨别能力和抵抗能力不强的缺陷。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一切向钱看”等已严重污染到学生的心灵。现代大众传媒如电视、广播、书籍、报刊杂志、录音、录像及宣传品等所传递的一些不健康信息无时无刻不在侵扰学生的领地,家长也防不胜防,这对于还没有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中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毒剂,毒化着他们的心灵。由于现在一些人社会公德意识的弱化,导致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习以为常,进而使中小学生产生模糊认识乃至失足现象;而且社会上的某些不良影视节目和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会使中小学生做出违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三)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

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有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袒护包庇。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他们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因此,他们无法适应竞争化的社会,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实施违法犯罪。如包头市某学校一位班主任老师曾在全班40多名同学中调查了一个问题:“如果有同学欺负你,你将怎么办?”半数以上的学生回答说:“打他!”或“跟他拼了!”老师问为什么,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学生们回答竟然说完全是父母教的,并且振振有辞地转述父母的意思:人在社会上要厉害些,绝不能受一点窝囊气。这种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家庭教育,大概就是时下不少中小学生在被同学“欺负”以后所做出的“以牙还牙”吧。

(四)家长的教育观念重智轻德

在应试教育“分数之上”观念的引导下,许多家长对子女的个性、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发展不以为然,认为智育发展才是关系子女一生发展的实用能力。当今社会的家教热、各种培训班热、择校热等足以说明了家庭对子女智力教育的关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一项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中,当问道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你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及“你最关心孩子哪方面的事情?”时,68%的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其次是身体健康,再次才是子女的个性及道德品质。殊不知父母把孩子培育成“人中之龙”的过程中要先成“人”,而人的道德品质是成“人”的首要因素。

二、对中小学生实施家庭心理教育的对策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家长,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象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于促进孩子的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

(二)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和品德心理

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小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调节与控制挫折与磨砺的关系。逐步引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学会冷静分析,学会以适当的方式宣泄压力和不良情绪。同时,要指导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求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心理咨询,来实现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和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及探究精神。从而逐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并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

(三)经常与孩子沟通,联络感情

我们很多家长以为,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玩好,他就应该心满意足了。其实不然,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见解。孩子们最渴望得到的是父母的理解,父母的认可。有时,父母一句简单的话,一个简单的动作,会让他们感动一生,幸福一辈子。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经常抽出一些时间与孩子说说话、谈谈心、讲讲故事;陪孩子出去打打球,玩玩游戏;有机会家长还可带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参观参观,让孩子多了解父母。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的孩子与我们有代沟,太让我们难理解了。其实,家长与儿女有代沟是非常正常的,只要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多给孩子一些理解,这种代沟就迎刃而解了。

(四)学会欣赏与激励,学会批评与惩罚

在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从小学到中学,家长对孩子的表扬越来越少,批评越来越多。有的孩子进入中学以后,耳边响着的只有批评的声音,表扬已经跟他们无缘了。这种处境的孩子,往往对自己失去信心,容易产生“得过且过”的想法。所以教育孩子就应该欣赏孩子,激励孩子,就要一点一滴的在“成功”上做文章。当然,孩子也需要批评与惩罚。批评、惩罚也是教育。现在,有人主张把批评与惩罚置于教育之外,是不妥的。[2]问题是如何进行批评与惩罚。缺点错误,应该批评,要分析原因,要讲道理,批评的方式应易于孩子接受,引起反思。家长要学会和风细雨、寓贬于褒、充满期待、同心同理式的批评,而且要与孩子共同讨论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措施;坚决避免劈头盖脸、暴风骤雨、讽刺挖苦、随便揭短式的批评。适度的惩罚也有教育作用。何谓“适度”,就是以不伤害孩子的自尊、自信,使孩子能够进行自省、自我教育为原则。这需要家长谨慎从事,不可多用,不可滥用。

(五)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行,树立榜样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第一”都应该是从家庭、父母那里得到的。因此,家长的言行和平时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最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人父母,要教育好自己的儿女,首先自己要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平时,家长在孩子面前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及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习惯,不要让自己的坏习惯影响孩子,要给孩子留下一个好印象。作为家长千万不能把打骂孩子作为唯一的教育手段,也不能一味地溺爱孩子,更不能放任不管,遇事要跟孩子讲道理,以理服人,为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

(六)及时与老师保持联系并沟通

学生在校期间,家长应抽时间到学校去拜访老师,了解相关情况,如学生在班级的环境情况、同学交往情况、老师交往情况等等。对本学期学校开设的课程、学校的要求、要做的“心中有数”。[3]学生家长应协助老师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和熟悉自己的孩子,如向老师提供孩子在家学习的效果、在家的各种表现、孩子有什么爱好、有什么需要、家庭最近出现的可能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各种变化等等,都应该让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知道,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孩子克服各种困难,减少心理压力和困惑。

(七)鼓励孩子积极交往

交往是现代社会生活对人的基本要求,交往能力也是一个人能否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小学生有两种交往:一是与成人的交往,一是与同辈人的交往。在与同辈人交往中,孩子不仅能更好的认识自己,而且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关心同伴,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学会在争执或矛盾中,如何协调关系。因此,家长应多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多带孩子参加社会活动,鼓励他们广交同学伙伴。有些父母基于“怕孩子吃亏”的心理,剥夺了孩子交往的机会,造成了孩子心理的孤独、焦虑,不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八)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与技巧。使家长了解中小学生正处在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总之,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都告诉我们,在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家庭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他们渴望和家长沟通,也热切希望自己的种种正当言行能得到家长的支持、理解和帮助,更希望心理危机时有来自家庭的亲情安慰。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英.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J].新疆社科论坛,2007,(3):89-90.

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分析原因寻求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131-02

俯首祖国大地,到处生机勃勃。商品琳琅满目,街上人流如潮,企业傲然矗立,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引起了全球投资者的热切关注,农村的生活已逐渐跃上了小康水平。那么,作为在这片热土上成长的孩子,作为祖国花朵的孩子,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孩子,在素质教育的感召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他们的心理状况如何呢?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呢?我们应怎样去面对这些心理问题呢……带着这一系列的思索,笔者写了此文。

据对我校学生进行心理调查表明,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生活的学生相当突出。众多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孤独、自卑、偏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固有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关怀和爱护是孩子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但爱得是否恰当,缺乏爱或过分溺爱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大部分农村孩子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修养不深,教育方式不当,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适得其反”的现象。据我观察了解,在农村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两种教育方式:①压制统治型。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听话、服从,否则就用责骂打罚的办法来教育孩子,结果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限制了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不满、反抗、冷淡、疏远,很容易形成虚伪、懦弱的性格;②溺爱放纵型。父母对孩子溺爱,过分照顾,养成孩子的依赖性,怕困难,唯我独尊,不能合群。具有这样性格的人可能会产生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孩子受到过分照顾保护,独立生活、工作的能力差,对环境缺乏适应能力,日后难于适应社会生活;二是由于孩子在家是“一家之主”,养成了娇惯、蛮横、任性的性格,到外面便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他们要在这里获得知识,寻找友谊,学会生活。学校生活是他们发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作为社会群体的学校,师生关系如何、同学关系如何,教学教育工作是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原则、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负担是否过重等都会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有些学校考试过于频繁,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经常处于一种过分紧张、心理压力大的状态,因而会导致部分学生出现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精神紧张等一些慢性心理疾病。作为孩子的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工作者,该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孩子的正确引导,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促使他们正确对待自我、学习和生活,从而有效地促进孩子人格健全发展,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针对以上这些形成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

1.帮助学生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让家长学会欣赏孩子。

我曾在报刊上看到一则事例:一个美国男孩的学习成绩一开始并不好,但他的父母却一直不断地赞赏他,总认为自己的儿子是行的,结果这个男孩各方面的表现突飞猛进,成了优秀学生,这不能不说明是赞赏带来的神奇力量。我们不得不说父母的赞赏带给孩子的自信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2.鼓励父母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

恩格斯说过,爱孩子是老母鸡也会做的事,但要爱得科学,爱得合理,爱得智慧,爱得艺术,就非易事了。父母必须不断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与明鉴是非的智慧,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的独特见解,才能成为优秀的父母。丰子恺曾对他敬爱的母亲有一段生动的描述:我17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时,母亲的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告诫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嘴角上显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的起居饮食的事。放假归来时,她欢迎我回家,嘴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还是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在灯光下,她详询了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和责备。

父母的爱是理性和情感的结合,是本能之爱的发展与升华,是经过潜心修养才能达到的精湛艺术。

3.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

目前,我们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应尽快培养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让他们用自己掌握的专业化、广泛化的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以及心理健康辅导的基本技能、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对学校中普遍出现的一系列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正确疏导,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融入到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去。

(1)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我们教师的言行举止每天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若教师的知识丰富、品德高尚、性格开朗,那么他的学生也同样具有乐观的情绪、活泼的性格。由此可见,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会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学校,经常定期地为教师举办有关心理的专题讲座,让教师从中获得更多的心理知识、心理辅导的技能技巧,大大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平时可以恰如其分地、积极地在班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等,使得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2)成立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心理健康咨询室根据前来求助的小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心理学知识和原理,通过与小学生谈话、讨论等形式与小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帮助其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根源,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小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成长。

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幼儿;健康教育

以后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否能健康成长,关键是在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主要的,这是每个孩子进入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引导孩子对教育的一个认识。当前,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认知上,许多教师与家长都相对欠缺,以此,加强家长和教师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认知具有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下面结合案例来谈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一、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一个孩子的自信是尤其重要的,孩子缺乏自信,在面对很多的事情时候都会因为自信而受到影响,特别是在生活上,学习上,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人相处交流时候也会遇到困难。因此,家长与教师对儿童的鼓励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主要加强儿童自信的关键。如:在某所幼儿园,某个小班的小朋友莫名的在哭泣,老师连忙跑去问小朋友怎么了,小朋友一边哭一边说:“小璇子欺负我”,其他小朋友看见他在哭,就跑过来凑热闹。此时,又有小朋友告诉老师:“小璇子也欺负我了”。可是,小璇子还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因此,从以上行为我们就可以分析这个小璇子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有点自私的一个孩子,把玩具都只能自己占着,不让其他朋友玩,不然就打就咬,让其他小朋友都吓的哭。这是一种潜意识自我保护的意识,可能在家里做错事的时候父母用打骂的形式来进行教育,从而形成一种怕受伤害的潜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由此,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教师要和家长经常交流,指引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告诉家长幼儿的心理健康的重要。这就需要家长与教师的合作,帮助孩子改掉这个心理问题,对孩子要多鼓励,多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帮助孩子发现不足之处,要及时给予指导,而并不是教育孩子时就用打骂方式,这样只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要用恰当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成就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勇敢承担责任

如今的很多小孩都因为家长与教师觉得孩子小就帮他们做很多的事情,从而使孩子在责任心上就比较缺乏,不管什么事都是依赖家长,长时间下来在自信上面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与家长在根据孩子的年龄情况,适当让孩子做些年龄上可以做到一些事情,让孩子在潜意识里学会担当责任。有这样一个案例:某个幼儿学校中午吃过饭后,按照平时的情况,陈老师带着吃过饭的孩子们到玩具室,安静地玩着自己喜欢的玩具,随着午睡的铃声响起,就可以通过观察看到:很多的孩子马上放下手里的玩具,就准备去睡午觉,只有少部分孩子把自己的玩具放回到玩具原来指定的地方。老师在查看时,发现有少许的玩具散落在地上,后来,在老师与同学讲起时,有些孩子就会跟老师说:“妈妈有跟我讲过,会有人来帮忙收捡的”。我们通过此案例分析,就能了解到现在的小孩都有这种“不负责任”的心理,是因为现在的家长对孩子太过疼爱,而把什么事情都往自己身上扛,从而才有现在孩子严重缺乏责任心的后果。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责任心的教育上有很大的一个误区,总是觉得孩子还小,什么事都做不好,对孩子太过疼爱,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一种教育。以此,加强孩子的责任担是对孩子未来负责,所以,教师和家长要从小就重视儿童担当责任的教育。家长要给予儿童适当的空间,让孩子自己从生活中的小事慢慢做起,如:在穿衣、吃饭、喝水、系鞋带等事情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只要是孩子喜欢的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做。家长与教师在孩子做的对或做的好时,要表扬孩子,这样就能加强孩子的自信,也能坚持继续做下去。以此,从小就重视儿童的责任教育,是对孩子一生负责。

三、减轻孩子的负担,让孩子快乐成长

现阶段,孩子在幼儿阶段就参加了不同的培训,家长并没有顾及到孩子的感受,一直认为,孩子从小就应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孩子们在诸多的压力下,很难吸收到更多的知识,使孩子不能在健康的心态下成长。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并建立起和谐沟通氛围,同时,要尊重孩子们的想法,才能减缓孩子的心理压力。有这样一个案列:据调查某实验幼儿园,园长对调查员说,幼儿园对大、中、小班的孩子进行考试,由业务园长、各年级组长出综合测试题,园长把关,各班老师交叉测评,最后老师要对班级情况进行总结。不仅学期末要考试,平常的幼儿园教学也成了小学翻版。通过收集多家幼儿园的相关资料,发现在实施幼儿教学时,融入了太多小学阶段的教育,在此涉及到了同语数外相关的一些知识。当我们走进幼儿园的大门,就能听到孩子们的朗读声,就能看到老师在引导孩子们学习。根据这个现象我们就能了解现在的幼儿不比以前,幼儿园的生活本应是孩子童年时期最快乐的一段人生,就是因为家长这种“输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心态,让本来应该属于孩子的欢乐笑容从脸上消失了。这也就是说,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空间,有属于自己喜爱的东西,在幼儿时期就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应该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才能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下去。教师与家长在幼儿身心健康教育上要格外重视,要注重幼儿心理健康工作的教育,与家长要通力合作,为幼儿创建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幼儿在三岁到六岁之间,心理状态是不稳定的,所以,对于三岁大的幼儿我们应该十分关注。因此,幼儿在这个阶段在自我认识的程度上是很缺乏的,这就需要家长与教师来当引导者,才能保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邢贯荣.高英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4.(5).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