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十篇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十篇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6:02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读懂文章内容,明晰作者意图,体会作者感受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因此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的策略,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但是小学生由于自身阅历和知识储备的问题,要他们准确理解小学语文中语段的含义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兴趣低

如果想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首先广泛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对小学生来说,虽然是学生,但毕竟年龄方面的限制性因素还是比较多。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一部分玩的时间。这其实和大学生形成鲜明对比,大学生不愿离开教室到操场,但是小学生更加愿意到操场中去体验活动。小学生不愿意花更多时间稳稳坐下来看书,除非是非常刺激的时候才会仔细阅读。但是阅读的时候多,只是听其中的情节,具体的文章提炼就出现了问题。

2.小学生对于阅读之后理解的程度不高

小学生即使愿意坐下来进行阅读,也是非常感兴趣。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中不仅是故事一样的记叙文,也有其他问题的文章。而且对于记叙文同样也有需要仔细思考的部分,并不是像读故事一样,了解其中的情节即可,对于了解其中具体的作者意图还是一知半解。对于文章的理解必须是通过表面文字叙述,掌握作者内心的变化,再加上推理论证,最后才能对整个文章进行整体把握。但是小学生要达到这样的高度是非常困难的。

3.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梯度设置不够

很多时候对于小学语文学习的安排如何进行教学不是按照由简入难的梯度安排原则进行学习的,或者说梯度学习分界不是特别明显。这样小学生在对于小学语文的理解上就会觉得一样难,没有信心继续学下去,很容易造成学生不愿学习的问题。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1.在兴趣中学习,学习中提高兴趣

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如何利用好小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首先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阅读的兴趣,学生就不会认真阅读。因此,使用学生喜欢的阅读材料才是基础。其次,在学生有兴趣阅读之后,及时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帮助学习更深层次的内涵。在阅读过程中加深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进一步提高。

2.设置小学语文学习的梯度

对于小学生的阅读,主要还是设置由简入难的梯度学习模式,不要难度没有丝毫变化。阅读中的问题难度一直很简单或者很难,均会造成学生对阅读产生厌恶心理。因此设置梯度的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同时又会产生积极探索的心理。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更好地掌握文章。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必须是首先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同时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最后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建构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阅读是小学语文的核心部分,在阅读中对学生的识字、理解、写作等综合能力进行训练。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采用的是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教师结合教学辅导书和网络资源完成对文本核心内容的理解,并总结出小学生在文本中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通过细无巨细的讲解传授给学生,这种传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课堂教学的知识量。但是,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者们逐渐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就是知识的容器,学生以笔记等辅助形式来承载这些知识,通过背诵来进行自我的内化。

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有是有感情和思维的参与的。当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受到挫伤时,教师传递的知识就会受到阻碍,学生的下课时会原封不动地在还给教师;当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时,学生对知识就无法进行灵活的迁移和运用。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处于无声的状态,没有机会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见解和疑惑,在问答形式为主的师生互动中,也就无法展开双向的交流和互动,没有思想的碰撞,知识就无法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这不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阅读课前增加学生的独立思考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教育核心目标,而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前,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在课前积累资料完成对内容的独立思考过程,这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如在《玩出了名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导学案包括,一,通过查找字典认识课文中的陌生字,并了解字词的含义,作组词练习;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向爸爸妈妈讲述文本故事;三,联系自己的玩,谈谈你对列文虎克的这种玩法的看法;四,搜集爸爸妈妈“玩出了名堂”的故事。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首先独立完成新字词的学习,这也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必备能力;其次,通过向爸爸妈妈讲故事的方式,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了本文的内容,并且转述和互动的过程也是学生对内容的自己理解过程;再次,通过搜集资料来丰富学生对主题的深化,也扩展了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内容有了自己的理解,进而开展的课堂教学就是有自我明确难点和重点的内容,学习的针对性更强。

(二)小组互动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新课程提倡建立学生主体的课堂,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互动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打开思维,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课前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学习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产生了认知冲突,通过合作和互动交流借助小组共同的基础,借助思想的碰撞,使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清晰透彻。如在《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过程中,教授首先通过卡片游戏,来巩固识字,教师通过卡片展示生字,学生知道的并主动讲解,获得一致认同的给予积分奖励;其次,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迅速形成本小组的研究问题,要求以书面形式呈现。其中一个小组的研究问题包括:盾的自卫、矛的进攻是如何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表达文本核心思想的是哪一段,怎样理解;举例说明如何将一个事物的缺点和另一个事物的优点集合在一起,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教师循环给予间接性的指导。通过自主参与教学,自由地表达观点和讨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实现了自我的意义建构。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开启阅读的关键时期,学生开始了以文字为主的阅读。在阅读之初,学生有很多字词不认识,在阅读时常常采用的是逐字逐段的阅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便进行查找,这就将阅读分为零散的部分,对文本内涵也出现把握不准的现象。阅读是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式,阅读不仅讲究阅读内容的细致分析,而且关注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到部分的阅读方法,首先快速整体的完成文本的阅读,感受文本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并在思考的基础上将本文内容进行分层,把握住每一段的核心句子进行分析,这样会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提高阅读效率。同时,在面对生字词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字典查找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猜测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积累,而且要关注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实现针对性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互动交流实现意义建构。

参考文献:

[1]陈潇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姚秉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4.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120-02

一、阅读教学现状探析

尽管阅读教学不乏成绩,但也有不理想之处。

(一)教学观念较旧

现阶段有些教师迫于中考等压力,难以真正奉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还是多以讲解收缩教学,难以树立“大语文”观,难以真正落实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陈旧的教学观念束缚了阅读教学的手脚。

(二)教学目标欠妥当

有些教师备课不充分,在未吃透教材的情况下便设定阅读教学目标,造成目标的空大,并难以达成。

(三)教学策略不灵活

不少教师推崇讲解,侵占学生“读”的时间;注重方法技巧类的教授,忽视情感体验熏染;重预设、轻生成;重课内、轻课外。这样,使得阅读少了纷呈,多了寡味。

究其原因,大致与中考考试机制固有弊端的规约,学校考评机制不完善的束缚和图书资源的欠缺,以及教师自身能力不足的限制等因素相关。

二、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求

(一)更新教学观念

1.制定妥帖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应在认真备课、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制定确切可行的教学目标,比如把《祝福》的教学目标定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比定为“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更具体、明确、直接,更容易把握文脉,理解主旨。[1]明晰具体的教学目标更易达成。

2.树立“大语文”观。初中是学生思维活跃的时期,教师应树立“大语文”观,倡导在生活中阅读,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激发其阅读兴趣,培养其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来培育。如果能从培养一种完善的生活方式这一角度去理解,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可能获得新的高度和力度。[2]刘国正曾指出,“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通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生活息息相通。”[3]教学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教室,走进社会、面向生活,寻找现实生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增加共鸣点。

(二)活化教学策略

1.强化“读”的环节。阅读教学的根本是“读”,多“读”见真知、显真情。略读感整体,精读得神韵,默读体内理。教师应特别重视默读,学生在默读中能潜心体悟文章内蕴。重视教师的导读、范读,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提示、启示、过渡语等进行导读,并做好范读。在范读时,应注重情感熏染,做到披文入情,引生入境,正如于漪所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4]教师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教学氛围,学生可进行分角色朗读等。此外,还应追求阅读的功效,融读于写,以读促写,达到读写融通,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2.注重弹性留白,自由驰骋想象。教师应充分利用阅读材料,适时利用留白挖掘学生阅读潜能,驰骋学生的想象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经验教师讲课,往往只是微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李镇西正基于此,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孔乙己》的阅读感受,才有了学生极具概括力的声音:一个无望的人物,一个无望的社会。[5]教师有意识在最佳时机将自己的理解隐藏,留给学生反思、探究的自由空间。[6]这样巧妙地应用留白,锻炼了其发散思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3.注重课堂生成。生成意味着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显现着生命的律动。叶澜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适时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具体情况,整合教学中诸多因素,灵活组织教学,生成新的教学流程,兼顾学生和教学的互动,提升学生能力。教师应追求生成性教学,在预设基础上生成,实现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

4.鼓励个性化阅读,倡导自主探究。新课标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样做更能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多元解读,并适时予以点评指导。但多元并非任意,所以无论怎样的多元和个性解读最终都需指向并回归主题。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如某教师教《死海不死》时,便以鼓励自主探究的姿态请学生以死海湖边长大的一位居民身份,向巴勒斯坦和约旦政府、居民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避免这个神奇的湖泊消失在世人视野中。[7]经学生的出谋划策,还增强了探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利于提高语文素养。

(三)加强反思修养

教师要追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需不断加强反思修养,做到生命与反思相伴相随,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反思的过程是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修正的过程,教师通过写反思日记,与同行切磋等方式,促使自身成长,促使教学有效并趋向高效。

(四)寻求外部的适切性支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存离不开外部的支持。为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国家应在制度上加以优化,特别要改革中考考试制度,完善考试、评价机制。学校应完善考核机制,注重过程评价,并且增加图书配置,保证阅读资源。这些可为阅读教学有效地开展提供保障。

我们对教学的“有效”不能仅仅从教学任务的角度考察教师教了什么、怎样教的,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过问一下:我体验到了什么,这段教学对我当下生活乃至以后的整个人生的意义何在。[8]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学中投放了感情,投入了精力,我们的课堂也就接近了有效。[9]总之,我们会执着地探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注释:

[1]倪文锦.问题与对策: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9):57.

[2]温儒敏.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1.1,31(1):80.

[3].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读宜昌语文教学改革实验报告手记[J].语文学习,1998,(2).

[4]张正君.当代语文教学流派概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6.

[5]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133.

[6]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31.

[7]孙开仁.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拓展迁移训练”[J].教学与管理,2004:61.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是教学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的一个拦路虎,如果不能够采用恰当的教育指导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有效性,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文学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进步都会产生阻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革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究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将其作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课题,以推动学生和教学的双赢为最终目的。

1做好语文阅读预习

预习属于一种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更是学生在阅读学习当中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能够让学生对阅读篇章产生初步的了解,为深层次的阅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成为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忽视阅读预习,认为预习活动十分空泛,不能够产生实质性效果,同时教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就会面临较大的难题,之后,又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预习环节,不利于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缺少预习的语文阅读学习活动,往往会加大教师教学的难度,同时在教师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是会让学生感到迷茫,因为缺少对文章内容的初步了解,也因此不会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见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做好语文阅读的预习工作,在认识到这一问题之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预习这一环节做出更多的努力。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在教学环节有意识的为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改变错误的思想认知,引导学生形成预习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方法体系。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预习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布置读后感的方法来强化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在预习《济南的冬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主动的投入预习活动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请同学们认真预习这篇文章,说一说自己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方面?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用读后感的方式来进行简要的评述。

2创新阅读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赖于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如果能够在和学生以及教学来对教学策略进行恰当的安排和创新,会极大的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还会让整个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多种多样,接下来将对几个重点方法进行分析:一,加强学生的文章诵读。诵读是阅读学习的根本所在,也是深刻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环节,采用略读的方式,能够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感知,用精读的方法可以了解到文章的神韵,发现篇章的特色,运用默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和深入的阅读理解。因此,教师要注重运用多种诵读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内涵进行深入了解。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自身的范读以及导读,有效熏陶情感,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力。第二,注重弹性留白。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利用阅读材料当中的留白充分发掘出学生的阅读潜力,使得学生能够展开自由的想象,而不是直接表述出答案,让学生给出自我感悟。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留白,隐藏好自身的理解,将发挥的空间交给学生,率学生用一句话来对孔乙己进行总结。教师的留白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发散和拓展,提升阅读效果,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第三,指导个性阅读。新课程改革强调要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那么在阅读教学环节也要落实这一原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基础。

3营造良好阅读环境

心理学角度来看,大量的心理学家在自身的研究当中明确指出,当人置身于愉悦轻松的环境当中展开学习活动的话,能够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远远超出基本预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也要将良好阅读环境的营造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考虑到阅读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营造一个愉悦轻松和平等和谐的阅读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阅读学习当中充满激情和求知欲,最大化的发挥环境的促进作用,学生出色完成阅读学习任务的同时,可以对阅读学习产生兴趣,为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打下基础。阅读教学当中的一个重点是要让学生清楚的认知阅读主题,同时也需要把握住文章的一些重点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深化理解来挖掘出中心思想。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深入的阅读理解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那么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并在优良环境的支持之下来创设教学情景。例如,在教学《十三岁的际遇》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心境,僵尸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阅读环境,并创设开学情景,让学生也能够直观清晰的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最终让学生对阅读篇章的主题进行把握,真正的了解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的真实含义,感受作者的心声和心意。

4倡导师生互动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应该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学习平台,而且师生不是孤立的存在于阅读课堂的,师生之间应该加强彼此的交流沟通,通过亲密无间的合作互动来深化对阅读篇章的理解,感悟文章思想内涵,在深化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思想深度得到提高,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发展当中获得更大的进步和突破。因此,倡导师生互动交流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力提升的一个保障和策略,而且在积极构建阅读课堂交流平台时,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价值,构建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模式,在师生的合作互动当中来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借助自身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发,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师生交流互动当中,深化阅读理解水平。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首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直观的呈现文章当中描绘的美妙情景,初步让学生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境,接下来鼓励学生加强阅读,也就是进行生本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就可以进行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深化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挖掘和升华主题思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初中生的长远发展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十分关键的教学任务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锻炼,使得学生能够有效把握文章主题,活跃阅读思维,突破语文学习的障碍,突破语文学习的障碍。在对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教学和学生实际出发,做好语文阅读,预习创新阅读教学方法,营造良好阅读环境,倡导师生互动阅读,进而构建一个科学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

作者:王新明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安国镇安国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慧.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方法探析[J].成功教育,2011,(24):36-537.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篇5

一、诵读策略

诵读即大声地读。诵读是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的直接途径,是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好方法。通过诵读,学生能够感受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抒情类文本。

首先,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有目的、有层次地安排学生进行诵读。例如,诵读环节可设计为:初读――读准字音,疏通生词;再读――熟悉课文,读准句读;三读――整体感知,把握基调;四读――重点揣摩,读出感情……对学生提出循序渐进的诵读要求,使学生通过诵读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朗读课文,使其反复品味文字的魅力。例如,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散步》一课的朗读教学设计。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1)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这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朗读”的意义,演绎了同一文本在不同的解读方式下获得的不同效果,更彰显了文本的内涵与魅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最后,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如名家配乐朗诵、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读、个别读、朗读比赛等,让学生陶醉在琅琅读书声里。例如,广西教育学院邹国金教授的《乡愁》教学设计: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再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读得更好。同学互相点评,教师再予以肯定和指导。教师分别以中年人的语气和耄耋老者的语气范读,给学生听觉上的强烈震撼,使其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更深的感悟。再次朗读时,学生的语气和感情都“更上一层楼”。这样的教师范读引领、小组比读、互相评价的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在朗读评价的过程中自然地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融入其中,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

二、细读策略

宋学家朱熹曾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他认为读书要细细咀嚼品析,方能获得深刻的感悟。这也就是当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所提倡的文本细读。文本细读要求读者对文本进行耐心、细致、深入的感知和分析,从而对文本的思想内涵、情感表达、艺术风格等做出恰当的阐释。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实施细读策略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学生是细读的主体。只有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反复品析推敲,才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获得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和体验。教师不要急于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或教参上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并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要引导学生一方面注意文本本身的细节问题,另一方面对作品进行深度剖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第二,文本是细读的对象。只有紧紧抓住文本的语言进行细读品析,才能使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文本,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老王》一文中这样介绍老王的居住条件:“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教师引导学生揣摩“家”和“那儿”的区别,学生就能感受到老王的孤苦。

第三,教师是细读的主导。教师首先要钻进文本,潜心感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涵、喜怒哀乐,与文本、作者进行交流、对话,产生共鸣。然后,再“跳出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的特点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语言训练的方向。教师要挖掘文本内涵,寻找文本隐藏的潜在信息,并依据学生实际,针对文本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将自己的解读成果转化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教师应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细读,使之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准确的细读体验。这样的细读,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积极地学习和体验的过程,甚至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三、比读策略

比读,指的是比较阅读。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是理解文本思想感情,实现有效阅读的一条快捷的道路。通过比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觉灵敏度,语言运用的优劣在比较品析中能得到最直接的体现。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更是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成功与失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小学各阶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及阅读数量。实现这一工作目标,就必须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去努力寻找和探索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和有效途径。笔者总结了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完成小学阅读教学的最有效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会科学阅读的方法

1.设置文本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

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悬念,让学生在充满好奇中,展开阅读。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这种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即将开始的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伴随着教师设置的悬念,集中注意力进入到对篇章的阅读中。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很多学生之所以认为语文阅读学习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展开积极思考,大胆创新,故而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中,应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或转换文本形式,或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开展阅读学习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3.鼓励学生反思,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在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地反思本篇课文,针对文章的结构、布局,优美的句子以及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意蕴进行认真的剖析,从诗歌中学习优美的语言,从记叙文中学习清晰、有条理的叙述方式,从说明文中学会解说事物,阐明事理。总之,对文本的阅读不应当仅仅停留在阅读中,更应该在阅读之外进行认真的反思,让学生由课堂阅读学习走向课外实践操作,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实现多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在完成了课堂阅读教学任务之后,教师便可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诗歌创作歌颂亲人、家乡、祖国,以此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语言形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广泛阅读,促进交流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古人学习语文强调读得多、记得多,这样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不管是理解还是表达,都需要丰富的语言积累做后盾。但由于教材篇幅不大,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仅通过课堂学习所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弥补上述不足,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只有通过这种课内外学习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使学生逐步拥有丰富的语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内化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使他们能生动、深刻、准确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而在日常生活中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做到“下笔有如神”,使自己的语文素养得到真真切切的提高。所以,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广泛阅读,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拿出学生自己的书“资源共享”;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充分利用墙报、校报等把学生的作品定期刊出,互相传阅。

三、培养思维鉴赏创新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而这一切缘于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自主阅读方法。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点内容,只有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思考鉴赏,提升阅读能力

学生的阅读过程也是对读物的鉴赏和评价过程。只有学生在对读物认真阅读并理解和感受之后做出的评价才是公正客观的。因此,高水平的阅读能力体现在它的鉴赏能力。通过自己的学识理解能力来探究阅读的文章真正的内涵,并将鉴赏评价的结果与大家分享,共同探讨,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2.鼓励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指的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主要表现在观察客观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考虑,以便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认识这一事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方法,每个读者心中的哈姆雷特都是不一样的。

3.确定阅读目标,促进积极思维培养

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是确定阅读目标,不但能够激起学生对操作的兴趣,还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问答、彼此交流中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认知结构,又可以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四、实现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评价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要拒绝“唯一标准”,提供多把“尺子”,充分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化。传统的评价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对个性的摧残。而个性化评价则是重过程轻结果,它特别强调的就是过程,强调华生探索新知、获取新知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挥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个性化评价,能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总而言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阅读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学生的知识吸收和今后的学习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遵循新课标的要求,认清自己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活用教育资源,探索出更多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尹海梅.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教育科学,2011(12).

[2]林文兰.试论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10).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教学现状教学措施

阅读通常被定义为:“从书中捕捉作者的意图”或“吸收所写文字的内容”。事实上阅读应该有更完整的定义。这个定义可以是这样的:阅读是个人与符号信息之间发生的全部相互联系。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学生朗读节奏感不规范

只有培养学生对语文阅读感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习惯和方法。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要素。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教授语文时,总会通过一定的手段,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比如,调动学生对语文语言文字美感的体验,从网上找一些配音朗读,或者教师自己配音朗读,或者让学生自己朗读。《春》全文作者感情昂扬,长短句交叉错落,读起来有生气,感彩浓烈,如果读得平平淡淡,毫无起伏,就无法体会作者眼里春的生机、春的朝气、春的生命力,以及作者对春之美的热爱之情,建议教师首先声情并茂地范读,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有感情地诵读,最终达到课后练习的要求,熟练背诵其中精彩段落。

2.教师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现在教师真正读书的还是比较少的,这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且不说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就连我们手中的教材有部分教师还不是很熟悉。试想,一个连语文文本都不甚熟知的教师,光靠几本教参,网上粗制滥造的“他山之玉”(当然,不乏优秀的教学设计)和学生也有的教材全解,何谈有效呢?人们经常用“一桶水”与“一碗水”形容教与学的关系。那么,教师就要精而多地引来更多的“活水”,厚积薄发,这样,渴望发展的学生的“一碗水”才会“清如许”。我们不必苛求志存高远,读多少中外优秀著作,但一定要把选入课本中的文章解读到位,有个人的阅读体悟和独到的理解及评价,做到“闻道”在先。否则,教师也是不达标的。

二、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措施

1.感知阶段

阅读语文,我们还要设身处地地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并且品出其“味”来。如鲁彦的《听潮》中一段:“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黏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间中的一切。”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作者在普陀岛上“听潮”时的感觉。不少读者并没有这番经历,他们是不是就没有这样的感受呢?并非如此,只要在阅读时紧抓住“腥气”、“咸味”、“黏”、“润湿”等词语反复咀嚼、体会,根据曾经直接或间接看到的海潮景象(如电影、电视上的镜头),就能体会到文中描写的相类似的感觉。

2.解读阶段

“形散而神不散”是语文结构特点的集中体现。如杨朔的《荔枝蜜》比较典型。这篇题目是《荔枝蜜》,文章里说那是一种极香的蜜,但更多篇幅却是写这种蜜的酿造者――蜜蜂,并且表达了对它的赞美。课文开头写小时候被蜜蜂蜇的事,到第二段却笔锋一转,抛开“蜜”、“蜜蜂”写荔枝树、吃荔枝果的事,后来又写到养蜂场参观,又写了好像与主题无关的大黄蜂,最后又写到在水田里插秧的农民,写自己做梦变成蜜蜂。这些材料,一会儿回忆,一会儿现实,一会儿梦境,一会儿物,一会儿人,真可谓“散”极了。但这些“散珠碎玉”却被一个“神”串了起来,那就是都为“赞美像蜜蜂一样的劳动人民”作铺垫,这正是语文的神韵。语文阅读还要善于抓“文眼”,即文中的“点睛”之笔,文中的主旨。

3.品读阶段

语文的语言有的优美洗练,如《春》、《白杨礼赞》;有的质朴自然,如《背影》。语文阅读品味语言是重点,阅读时应细细咀嚼,揣摩语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比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描写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四景,分别用“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四个词修饰,质朴自然,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视野和认知角度。同是虫鸣,油蛉似“低唱”,蟋蟀如“弹琴”;同为动作,黄蜂因肥胖而用“伏”,叫天子因轻捷而用“窜”,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情趣和独特感受。品味语言,还要从情韵上推敲。作者调动各种感官知觉,用颇具感染力的修辞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美、清丽、充满柔情的海睡图,真是妙不可言。语文中还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法。品味语言时,如果仅满足于把一些修辞格对号入座的话,那势必流于形式、浅尝辄止。

4.习读阶段

何谓意境?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把具体事物描写和强烈思想感情相契合,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如《荔枝蜜》结尾:“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这一段,读者读到这里时,也会像作者一样“一颤”,也会像作者一样对蜜蜂发出由衷的赞叹,也希望自己像作者一样做一个梦变成一只蜜蜂。这就是意境美产生的作用,使读者跟随作者进入角色,产生相似的感受,产生心灵的共鸣。

三、结语

根据新课标对中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有效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让学生对阅读更加感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德云.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刻不容缓[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112-113.

[2]朱小云.在教学反思中进步[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2):90-92.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良好、主动的学习习惯;要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提供足够的素材、时间和空间,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相互交流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主动发展,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主阅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和学习的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能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愉悦心情,所以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具体情境,而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阅读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含有学校、老师、桌椅等生字的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在一首轻快的音乐中,画面中出现学校、桌椅等生字并伴有音频,让学生跟读,老师只是播放音乐,然后让学生在轻快的音乐里模仿刚刚听到的阅读课文。这样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们对阅读产生兴趣,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要学习的生字。

1、怎么加强朗读呢?要坚持早读

常言道“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就是晨读。在新鲜的空气被吸入我们肺部,学生们精神抖擞的时候读书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角色朗读是又一种效果较好的朗读形式。分角色合作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加强小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说,朗读才能真正体会汉语的魅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这说明朗读在语文阅读课堂上至关重要。

2、丰富阅读内容

所谓丰富阅读内容,并非是内容越多越好,而是要在内容适当的基础上,争取多样化,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并且要讲究阅读内容的针对性。阅读内容健康、活泼,对提高学生阅读有效,才是老师应把握的重要之点。低年级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的读物,如童话、寓言、儿歌、童谣、古诗等。在语文教学中,可经常利用教材以外的知识火花来引爆课文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课文知识只是悄悄地打开了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以激励其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要以篇带片,扩大阅读范围,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到中高年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来阅读。我们知道,一个人喜欢某个作家,就会对他的作品有一种迷恋之感。当他阅读该作家的作品时,他将是如饥似渴、如鱼得水,并且在阅读过程中非常投入,学生的心灵与作家的心灵产生共鸣,便达到了应有的阅读效果。

3、引导阅读想象

所谓阅读想象,即在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地去积极思考问题,以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目的。想象力是创新人才的一大突出特点,在小学生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可利用挂图、插图或联系感性经验,使课文的内容、情节在学生的头脑中映现出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小学生好动,爱表演,在表演时能全身心地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最丰富,对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通过课文插图让学生学习课文,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把朗读作为学习课文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逐步达到正确、流利。与此同时还要着眼于朗读的情感性,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有感情地把课文读出来。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只小狮子》一课,懒狮子说话时慢吞吞的,读课文时一定要把狮子“懒洋洋”的语气读出来;朗读狮妈妈的话时要有语重心长、耐人寻味的情感。

二、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交流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表自己言论的自由氛围,让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可以展开讨论,应该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插在上理想的翅膀,飞向光辉的彼岸。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有了各种各样的体验和收获,那么他们当然也就希望和别人交流,让别人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自己一起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愉快,而要使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得到表述,就应该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交流方式。当然,交流的方式也有很多,学生可以和同桌交流,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交流,可以和老师交流,还可以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或是周围的小伙伴交流,学生有了自己所喜欢的交流对象,在体验与交流中,在观点和知识的相互碰撞中,学生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出了与目标的差距,并且可以为反思自己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提供帮助,到最后就会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会喜欢上喜欢阅读,热爱阅读,并且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所以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应该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自主地选择阅读资料,自主地选择阅读方式,自主地选择交流方式,这样,课堂上因为有了自主,才显得生机盎然,每个学生也都会活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也会得到充分张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乐园,这时的学生是放松的,也是最真实的。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建设一个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语文教学环境,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教学;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是急当代教学之所急,通过深入朗读、探究阅读与阅读悟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喜爱阅读,在阅读中增长才干,培养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问题;办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初中语文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最大;有许多需要变动的方面;(2)要加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力度。但目前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这就需要对目前存在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1.1教师观念陈旧,教学过于死板

在对学生的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的是学生把握语言、内容的能力,希望学生能有效的发现语言的美妙之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承上启下的阶段。但是由于目前在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师根据考试的内容来判断课本中文章的重要性,在讲解课本内容时也只是教学生如何划分段落和如何分析这些段落的段落大意,这样使得学生不能深刻地把握整体文章,对文章只是一知半解,这样只是注重细节的教学也使得部分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含义,不能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这样过于死板的教学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利于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

1.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形式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得到了很大发展,教学设备也是层出不穷,现阶段很多学校已经由过去的传统教学转变成智能教学。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虽然可以播放图片和视屏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使得学生更乐于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如果认为多媒体教学直接反应了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而过多的使用幻灯片;这样虽然使得教学内容多样化、使得教学不再死板无趣,但也正是由于教学内容的增多将有可能导致学生跟不上进程,使得学生将课堂看成是一个看电影的地方,对课堂上的内容只是走马观花。

1.3对课改的认识不正确

在新课改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提出教师应该以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学生,赞扬、鼓励是学生得到提高的有力手段。正是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新课改,即使学生犯了很大的错误教师对学生从来不批评,只是一味地表扬。这种对事物的错误认识使得教师在如何对待学生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这种错误的做法有可能导致学生骄傲自大,不能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应该适当地鼓励和批评。

在新课改中还明确规定应该限制学生的课下作业量,教师的讲课时间,新课改的规定减小学生及教师的负担,部分教师认为这是对教师和学生的解放,但这不是对学生和教师的真正解放。这种规定使得教师必须学会利用有限的时间讲出课本的主要内容,并使得学生能够在课上领会教师上课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能有效地解决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不影响课上的正常教学,还要求教师能够保证在其布置的少量的课下作业中掌握并巩固课上的内容。

2.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率

2.1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于陈旧古板的教学观念禁锢了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等特点,我认为更新教学观念是一种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的办法。而情景教学就是一种适合教学的教学观念。

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应该过度地使用也不应该因为因为这种教学方法有一定的缺点而不用。多媒体教学是进入情境的一种有效地方法,利用多媒体可以再现课文中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

例如当老师将《变色龙》这篇文章时,教师利用幻灯片或者是电影片段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变色龙这种根据环境变换颜色进而保护自己的特点,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从而明白为什么称奥楚蔑洛夫是变色龙的一种特写。再如教师在讲抗战文章的时候,可以播放抗战影片帮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人民是如何团结一致、奋起抵抗的。

2.2根据教学目标,创新阅读教学方式

在丰富的教学设备为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供了条件的同时,还需要教师提出适合学生的创新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在早读时间或者是语文课堂时间默读和大声朗读来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是由于初中学生本身自制能力差使得部分学生抵触这种阅读方式,使得这种默读方式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中并没有很大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根据目前的教学条件、学生自身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授学生通过品味语句内涵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经验理解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和平、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积极发言提供平台从而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2.3帮助培养良好学生的阅读习惯

好的习惯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从而帮助学生做到读、思相结合,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写更多词语并把这些词语应用到写作中;教师还应该介绍一些有趣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课外文章,例如《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以便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量。教师还应该多布置一些摘抄作业,帮助学生养成一个勤摘抄、勤做笔记的好习惯。

3.总结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初中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交流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贾计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2013(4):108.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性

一、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大凡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上,内容深一些的课文都能提纲挈领,上得深入浅出;直白一点的,能浅文深研,上得厚实而有味道,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效率很高。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最能体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便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二、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阅读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阅读能力有着明确的规定,简单地说,就是初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知识(词汇、文学、语法、修辞等)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方式并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提高理解能力、学习鉴赏和评价作品的能力;学会从文字资料中汲取意义能力,联系现实生活,获得体验、启发和乐趣能力。要使学生具备这样的阅读能力,教师必须找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1、活化教学方法

(1)强化“读”的环节。阅读教学的根本是“读”,多“读”见真知、显真情。略读感整体,精读得神韵,默读体内理。教师应特别重视默读,学生在默读中能潜心体悟文章内蕴。重视教师的导读、范读,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提示、启示、过渡语等进行导读,并做好范读。在范读时,应注重情感熏染,做到披文入情,引生入境,正如于漪所说:“我们语文教师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的事物,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的种子。”教师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营造教学氛围,学生可进行分角色朗读等。此外,还应追求阅读的功效,融读于写,以读促写,达到读写融通,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2)注重弹性留白,自由驰骋想象。教师应充分利用阅读材料,适时利用留白挖掘学生阅读潜能,驰骋学生的想象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经验教师讲课,往往只是微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李镇西正基于此,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孔乙己》的阅读感受,才有了学生极具概括力的声音:一个无望的人物,一个无望的社会。教师有意识在最佳时机将自己的理解隐藏,留给学生反思、探究的自由空间。这样巧妙地应用留白,锻炼了其发散思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

(3)注重课堂生成。生成意味着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显现着生命的律动。叶澜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适时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具体情况,整合教学中诸多因素,灵活组织教学,生成新的教学流程,兼顾学生和教学的互动,提升学生能力。教师应追求生成性教学,在预设基础上生成,实现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

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知识的能力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比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篇说明文时,我先教给学生关于说明文的文体知识;然后教给他们阅读这类文体的一些阅读方法,并让他们在预习中弄懂一些生字词的音、形、义,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在授课时传给学生一些修辞知识和分析问题的一些方法;最后,我又让他们把关于云和天气的一些科学知识摘抄下来。这样下来,就让学生在阅读这课书中学会积累知识的方法。

3、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个过程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的能力。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句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在《看云识天气》中“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如果把“往往”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天气总是复杂多变的,不能简单凭一些云就可以做出万分准确的判断。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合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在授《看云识天气》这课时,我让学生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再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中心句或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由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能力的训练。如在教学《化石吟》这首诗时,我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多种古生物化石的图片,在激起他们阅读兴趣时让他们闭目遐想,之后让他们把自己所想的说出来和同学们分享。也许是平时动画片看得多的缘故,不少学生都说得很有趣,我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肯定。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评鉴能力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能力。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诵、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例如《看云识天气》中的第一自然段将云的姿态万千和变化无常描绘得异常生动、形象,我让学生在预习时先写一段自己平时观察到的云的形象,在授完课后,我让一些学生把自己写的念出来,多数学生写得比较平淡,或没有条理。通过比较之后,他们终于懂得了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可以把文章写得更形象具体,懂得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可以让文章显得更有条理。明白道理之后,我又挑出其他语段和类似的文章如《死海不死》让他们做出点评。比如:这段写得有条理吗?易于明白吗?生动形象吗?为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畅谈中培养了鉴赏和评价文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