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2:27:15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篇1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障碍;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37-02

中国科技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但是科技的发展不代表人民对科技的利用率的进步,所以如何将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到人民日常生活当中是目前我国许多科技发展部门所需要考虑与解决的重点问题。根据笔者调查发现,许多科技研究部门的科技水平极高,然而很多总给人以无处可用的感觉,事实上,这是科技创新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的二次创新比较欠缺。这是许多国家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本文主要从科技创新成果的定位出发,分析论述科技成果的具体应用方法。

一、当前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

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对科技创新成果权力保护的基本法律理念。由于科技创新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之一,所以科技创新的本质应该是通过实验和研究对新技术和新发展方向进行的具体分析与创新。在不同的领域都有突破前人的可能,所以在不同领域都有科技创新成果的出现。所以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应该从这一成果的知识性、技术性、思想性三个方面出发,确认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性。

由上表可看出,具体科技成果分为基础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以及管理理念成果。相较而言,管理理念成果的转化障碍较少,属于比较容易被接纳部分。而应用技术成果和理论成果的转化面临着极大障碍。下面本文将具体介绍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二、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分析

1.我国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所引起的转化问题。虽然我国每年的科技投资费用非常高,但是,由于我国特定的教育方式决定了我国的投资费用主要运用在了高校科技研究所以及重点科学院。而且科技投资费用在运用方面主要是研究投资,而对推广和奖励投资较少。所以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专利审核并没有达到先进水平,而且对我国已经研发出的科技成果也造成了无法推广而闲置。这是对研发资金和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同时,我国科技成果市场成熟度也不高,许多技术发明和改进不能被经济集团所认可和使用,那么科技成果反而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工程。所以我国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应该加强建设,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才能让科技不断创新,不断向人民生活中转化。

2.我国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而引起的转化问题。所谓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就是指如何利用创新的理念将科技创新利用到人民生活当中去。对这一点的把握对很多国家来说都是极有难度的。这是因为高端人才更多的注重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而不去调查市场的需求和高端技术的具体应用。而很多对市场需求较为了解的人又无法接触到新型科技成果,这就造成了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在转化时面临着制度改革的问题。如果设置高端技术的讨论平台或者开展高端技术经济会就会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带来极大的改进。比如美国苹果公司的转变是由于已故前行政总裁乔布斯对苹果公司的创意,而他这种创意来自于美国的高端科技实验室,乔布斯认为,高端科技实验室中的许多科技都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但是由于这些高科技技术人才并没有市场敏感性而造成这些科学技术被闲置。所以乔布斯的成功可以说是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二次创新的典型案例。同时也说明了科技创新成果在转化过程中面临的又一大阻碍,那就是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

3.高端技术人才与翻译性人才的沟通不力。这个阻碍主要是对理论科技成果进行阻碍,而且主要表现在我国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围的推广方面。我国高端技术人才人数众多,在各个领域也研究出了重大的结果,然而,中国的技术向国外推广时并不占有优势。中国的高端技术人才对翻译性英语的掌握并没有那么好,仅仅能翻译已有技术,对最新技术的陈述则显得十分吃力,而翻译性人才不具有尖端科技的理解水平,导致我国高科技人才的理论研究成果无法变成国际通用型资料进行传播。这也是我国高端技术在向世界范围推广时的阻碍所在。

三、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具体对策以及科技成果与企业衔接模式分析

1.加大对我国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根据上文的分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不完善。所以,我国政府需加大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让科技创新管理机构能有足够资金进行审核和推广工作。只有科技成果通过市场方式加以推广才能真正将科技成果变成人民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以政策具体提升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投资经营能力,鼓励更多人进入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中去。

2.加大我国科技研发与生产合作机构的建立。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科研机构很多是单一的科研平台机构,并没有自己的产业链。所以我国应该加大科技研发机构与科技产业机构的合作,将研发内容变为市场商品。这一机构的建立应主要以高校为主,利用产学研合一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即学即用。这一模式是现代化教育的创新,也是现代化科技研究的创新。所以,解决我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一大方法就是建立产学研合作机构,通过稳定的组织和运行,利用合作和发展开展科技为企业提高发展技术,而企业为科技提供商业前景的双赢模式。

3.提升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提升市场的影响就是利用市场上比较需要的产品为基础为科技创新方向提出战略性的建议。通俗来说就是利用消费者的需求反向思考科技的创新进步理念,将科技创新依托于市场经济建设。这样就从一定的角度上解决了高端人才更多的注重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而不去调查市场的需求和高端技术的具体应用。而很多对市场需求较为了解的人又无法接触到新型科技成果的问题。同时,对科技创新结果进行二次创新的能力也是在提升市场敏感度之后才能培养的。

4.科技成果与市场企业衔接分析。由于市场企业的需求,才能将科技成果加以推广,也正是科技创新产品的推向市场,才得到足够的资金用来支持科技的研发。科技创新与市场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需要提高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那么科技成果如何与市场企业进行有效的衔接呢。笔者认为,科技成果主要以技术为主,而市场企业主要以产品为主,所以科技成果与市场企业的衔接也就是科学技术与产品的衔接。所以如何将科学技术应用于产品之中是科技成果能否与市场企业衔接的主要条件。这就对科技研究机构与市场企业的结合与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上来说,应该注重对科技市场化综合人才的培养和应用,让这类人才更多的了解科技成果,并将科技成果运用与企业的产品之中,有效的完成科技成果与市场企业衔接这一大的课题。

四、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意义

科技成果转化从某些角度上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也是国家教育软实力的具体衡量标准。所以就理论上来说,科技成果的转化还是具有较大的意义的。根据笔者的分析和研究发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意义应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二是人文发展方面的意义,第三就是国际科技交流的意义。下面笔者就这三点进行具体的论述。

1.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科技成果的转化本身是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是对市场的发展的促进和支持。正是由于市场的需求,才会促进科技创新,也正是科技创新产品的推向市场,才得到足够的资金用来支持科技的研发。同时,利用科技成果的分时间段升级方式可以完成对市场的调控,将商品分为不同的等级,也让市场得到有序的发展。现代科技发展的逐渐均衡,让科技成果在不同地区地域得到了推广,也为地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2.人文方面的意义。人文方面主要是从精神层面与教育层面说起。首先,精神层面来说,科技创新结果的转化是推进探索追求精神的鼓励和肯定,也是对科技研究人员的肯定。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科技创新结果的转化更加促进了我国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我国的政策颁布与政策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教育层面来说,对探索精神的肯定能极大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是培养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有力措施。

3.国际科技交流模式的创新。许多科技研究部门的科技水平极高,然而很多总给人以无处可用的感觉,事实上,这是科技创新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的二次创新比较欠缺,这是许多国家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对国际科技交流是一种创新和改善。上文中已经提到,我国高端技术人才人数众多,在各个领域也研究出了重大的结果,然而,中国的技术向国外推广时并不占有优势。这就是因为我国高科技技术的理论成就无法走出中国的缘故。所以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从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国际科技交流。

结语:中国科技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但是科技的发展不代表人民对科技的利用率的进步,所以如何将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到人民日常生活当中是目前我国许多科技发展部门所需要考虑与解决的重点问题。许多科技成果无法应用到新产品之中,不仅是对研究资金浪费,更是对人才的浪费和忽视。经过笔者的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果不好主要由于我国科技创新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创新对于实际应用的二次创新能力较差、高端技术人才对市场了解较少等原因。所以笔者认为,加大对我国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加大我国科技研研发与生产合作机构的建立以及提升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是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必要措施和基本方案。

参考文献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篇2

[关键词]创新性思维;农业;科技管理

当前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中,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思维理念,同时创新型人才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科技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利用科学技术,能有效提升工业经济效益。对农业科技管理者来讲,在管理工作中也需要树立创新思维,改善传统农业生产的不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我国农业稳定快速发展。

1创新性思维和农业科技管理的关系

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管理思想影响到管理方式,而人们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到行为方式,因此,要实现创新性农业科技管理,要有创新性思维,研究创新性管理方式,这种思维对农业科技管理十分重要。

1.1创新性思维是农业科技管理人员解放思想的升华

思想解放和创新性思维有异质性,都是思维的变革,解放思想主要是破除旧思想,而创新性思维则是“立新”,重在“立新”,对旧思维方式进行改造更新。我国目前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工作面临新的发展背景和问题,农业科技管理需要与时俱进,革新思想观念,才能去研究新情况,探究新问题。思想解放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向创新性思维延伸和升华,才能获取深层次的思想突破,找寻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1.2创新性思维是提升农业科技管理水平的客观要求

物联网、大数据等科学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多,在田间地头的运用,深刻改变着农业种植模式,也带动着传统农业朝着智能农业的方向发展。同时,政府更加重视农业领域的科技投入,制定了新的科技指导方针。在此发展背景下,农业科技要实现创新、跨越发展,更好地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升人们的收入水平,这是农业科技管理部门需要重视考虑的问题。原有的农业管理水平和方式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难以处理很多新问题,农业科技管理工作中必须改变原有的思想,重视思想方式的变化,重视创新性思维人才的培养,才能符合当前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营造创新发展的范围,更好地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需求。

1.3创新性思维是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实现价值的途径

创新活动需要人的参与,需要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个体创新性思维能力会影响到团队整体的创新能力,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在提升自身创新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有助于推动整个部门创造力的提升,从而带动整个农业行业的思维变革,也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农业科技管理中创新性思维影响因素

农业行业发展中,影响创新性思维包括科技管理者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等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2.1从众定势

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在项目论证、研讨会等多人活动中,在众多的意见和观点中,如果遇到不同的观点,在群体压力影响下可能会放弃自身的观点,出现从众心理,不相信自己的判断,从而扼杀了自身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

2.2权势定位

在农业专家表述意见之后,大家都存在盲目权威心理的现象,对一些权威言论不加思考地盲目追从,信任,如果过分信奉权威观点,束缚了自身的思维,影响到创新性思维的发挥。从实际发展来看,农业发展中某一具体领域的权威,并不代表对所有农业都全知全能,因此在尊重权威的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而不能让权威结论禁锢了自身的思维定式。

2.3经验定势

处理问题时,会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忽视了实际情况的变化和事物发展规律的分析,仍然采用原有的方法解决问题,以经验为主,很少有创新性思维。但是农业发展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仅凭原有的发展经验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长期依赖经验,会形成思维定势,要促进当前农业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需要正确运用经验,但是也要创造新经验。

3运用创新性思维指导农业科技管理创新策略的探讨

3.1结合经验,创新管理方法

研究分析,原有的科技管理工作中存在思维定势,如一些农业科技项目研究中,未经过实地考察,仅仅是召开研讨会来讨论分析,这种模式影响到农业项目的实用性,专业性。还有部分农业科技小组在工作中,会受到权威言论、专家言论的影响,缺少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影响到农业科技管理效果,还严重影响到农业经济效益。新的发展形势下,农业科技管理者要认真分析时展的特点,了解创新性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树立创新思维,从客观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农业科技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技术加以解决。如2020年春季,受疫情影响,农民无法再集中学习农业科技,传统的学习培训模式无法正常开展,则可以充分借助网络平台,利用直播等形式给农民讲授生产技能相关知识,更好地做好农业技术服务工作。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必须结合今年的新形式,针对新情况,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更好地为农业春耕生产做好服务。同时,要重视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中,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是重要的内容,所以要树立战略性发展眼光,对农业科技管理加以科学部署,改变原有的分割式农业科技管理,重视科技管理立法和执法,并做好农业科技知识的保护,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换机制。在创新思维指导下制定前瞻性的发展战略,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部门及政府职能部门需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合理地规划农业科技工作,并有效做好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转型发展,更好地将农业科技管理工作用来服务于农业科研中,有效实现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农业科技管理人员要树立创新性思维,需要关注科技发展动态,了解国家农业政策,并积极开展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活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背景下,农业生产活动中不断出现了新的理念、新技术和新型设备,提升了农业技术应用程度的加深,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活动中,生产设备和技术的更新频率也在加快,因此,农业科技管理者也需要随时关注行业的发展,适当地借鉴吸收新技术的应用经验,并加强与高校科研活动的交流,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持。

3.2重视农业科技,实现科学管理

农业科技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重视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在整个过程中必须突出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我国每年所研发的农业科技成果较多,但是其转化为农业技术并应用到实际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却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也影响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因此在实际发展中,要将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有效整合,结合我国农业政策和相关的法律,确保农业科技行为推广的规范性,促进农业科技管理的法制化发展。此外,要推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并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从而提升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当前农业发展与其他多个学科都有重要的联系,要求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农业基础知识,并掌握相关的农业机械设备操作技能,了解机械设备及生物学等学科知识,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预防工作,加强农机设备的维修管理。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农业科技局管理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理性思维对待实际工作,并结合农业生产活动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农民的技术难题,面对疫情带来的困扰,可以采用微信远程指导等无接触的方式,或者引导农民学会使用软件,了解农作物耕种及管理等服务,依托数字技术,促进农业新常态发展。

3.3重视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要做好农业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离不开高技术人才的支持,因此,要培养应用型农业技术人才,提升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引导管理人员培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管理的效率。结合当前农业科研现状,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科技交流,并积极吸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并针对职业农民和相关技术人员开展培训,为其提供在线交流和学习平台,推动农业科技信息化建设。

4结语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篇3

要实现海军科技创新发展,除了知识广博、专业知识精深,还必须对部队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仅仅学问多了,不与部队实际相结合,就容易滋长盲目。目前战争形态、作战模式都在发生着根本的变化,只有切实了解部队需求,才能用战略思维牵引创新,才能找准真正对部队有用的创新点,结合部队实际是关键。“一个技术工作者的知识面必然是很广阔的,不仅知识广,而且他还必须要能够灵活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出有科学依据的工程理论”,钱学森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提出了这一科技创新的观点,且这一观点在今天依然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有指导作用。在部队院校,部分教员部队经历和工作经验不足,刚从院校毕业就到院校任教,这就造成了其知识结构简单,缺乏部队工作的实际经验,对部队装备的使用、管理、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够等现象。现在每年都有军队教员到基层部队代职、任职,使部队和院校的交流有所增加,为教员了解部队的训练、装备、需求提供了通畅的渠道。但在实际代职、任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代职和任职人员不能真正融入到部队的工作中,任职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只有深入部队工作,了解部队情况,掌握部队面临的具体任务,在军事需求分析中,提炼科研项目,才能产生真正提高战斗力的创新。

二、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人才培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很可能需要“十年磨一剑”。但现在,在我们周围存在一些浮躁的现象,比如看重“几年之内发表了多少篇高水平论文”,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过于关注专利申请、科研项目评奖。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完善的科研机制及合理的政策导向和约束,这其中又包括评价、考核、激励等相关机制,所有这些用来构建一个有利于科研创新和人才成长的环境[2]。当然,也应该认识到相关科研规章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发展过程,而目前从个人角度来说,首先要克服这种浮躁的情绪,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品格,其次是要对科技创新工作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认识到科技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长期艰苦的工作积累。

(一)科技创新需要科研工作者具有良好的品格军队技术工作者应该具有的良好的品格包括正确的价值观、坚韧的意志、团结合作精神,等等。对军队的技术工作者来说,正确的价值观非常重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冲击着我们每个人的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也经受着考验。军队技术工作者要有献身部队建设的理想、抱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献身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求真探源的精神,不追逐名利,自觉净化学术环境,把精力放在解决工程技术问题上,放在提高武器装备的战斗力上。科技创新需要技术工作者具有坚忍的意志。创新是对一个未知领域或对已知领域破旧立新的过程,可能遇到重重困难、挫折甚至失败,这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现代是大科学、大技术、大工程的时代,科学技术“规模之大是空前的,无论从科学技术人员之多或每年经费之大来看,都是如此。”[3]现代科学技术“是系统的、有结构的、组织起来互相关联的、互相贯通的”[4]学问。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单枪匹马能完成的,需要多家单位协作,这要求我们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心胸开阔,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充分发挥人才集群的作用,实现知识互补、能力互补,集中力量,合作研究。

(二)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人才培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按照钱学森的科技认识论,科学技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这也从理论上揭示了“科技创新”概念有不同的层次与不同的内涵。1.基础科学的创新:原始创新———新发现、新观点、新规律、新原理。2.技术科学的创新:第二次创新、自主创新。3.工程技术的创新:模仿吸收,自主创新。众所周知,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在基础研究上投入越多,科研发展的后劲才能越大。由此可见,基础科学的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它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积累。1977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迁往长沙,组建国防科技大学,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就强调在工科院校中要加强基础理论的教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部队中的科研工作者,绝大多数面对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舰艇、舰载机、雷弹及相关武器装备或各种战法,工作的目的是提高武备作战性能,从而部队提高战斗力,这主要是工程技术和技术科学领域的工作[5]。例如作者所从事的技术工作就分属于工程技术领域。区别于基础科学的创新,工程技术的创新需要科技工作者根据基础科学理论,运用技术科学原理,开发新技术,并将它付诸实施。即对于部队的科研工作者来说,其迫切任务是把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的新发展应用到装备上,利用基础科学的结果解决装备上存在的问题,在装备建设上产生创新,将它迅速转变为战斗力,让基础科学的创新为装备和战斗力服务。工程技术领域的创新同样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事情,钱学森老先生也告诉我们要把自然科学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上去是一个非常困难、需要有高度创造性的工作。科学不同,其创新也不同,但每一次小小的科技创新都需要长期艰苦的工作积累。这就需要技术工作者克服浮躁,耐下心来,踏踏实实做研究。

三、结论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篇4

关键词:tRiZ理论;电力企业;科技创新

作者简介:唐琳琳(1982-),女,山东烟台人,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讲师;张海梁(1981-),男,河北唐山人,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讲师。(浙江 杭州 31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电力公司2012年度群众性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编号:ZDK090-2012/2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80-02

一、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2012年7月,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总理继而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科技创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电力企业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骨干企业,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经济、清洁、可持续能源供应的基本使命,电力企业理应走在企业科技创新的前列。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创建世界一流电网的必然要求。电网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技术密集、技术创新需求旺盛的基础产业,以电力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既可以解决电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又可以提升电工装备制造业和相关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促进基础理论研究、前沿技术研究以及社会公益研究。目前,我国的电力发展和能源利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显著差距,单位产值能耗是美国的4倍多,是日本的6倍。科技创新可以推进电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电网。

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各电压等级电网中短路电流的不断增大,使得电网的安全运行受到严峻考验,电力企业只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才有可能确保电网供电的可靠性,有效降低台风、雷电、冰冻等自然灾害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影响。电网建设早期投入运行的输变电设备即将进入老化阶段,也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对老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才有可能及时、有效地掌握设备健康状况,提高电力设备的利用率。由此可见,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电网科技水平,是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实现电网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打造国际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正是国家电网构建“三集五大”体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攻坚期,也是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深化“两个转变”的关键期,公司发展进入体制变革和管理创新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只有加快科技创新的推进步伐,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落实公司宏伟发展战略,更快地实现公司“一强三优”建设目标,充分适应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的“两个转变”,科学完成公司体制变革与管理创新,从而成功建设创新型企业和国际一流集团。

二、tRiZ理论对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

推进科技创新必须基于有效的方法,正确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创新效率,从而使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tRiZ理论是基于众多技术发展演化规律总结出来的创新理论体系,tRiZ理论揭示了创新的内在规律,贯穿于创新的整个过程中,有助于科研人员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进行问题分析,明确创新的探索方向,加快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速度,从而大大提高科技创新的实现效率。

tRiZ理论起源于1946年,当时以海军专利审查员阿奇舒勒为首的一群来自不同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的前苏联学者,经过50多年的时间,对250多万份专利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并对其中的四万份有的放矢的进行了重点归纳、提炼、总结和重组,在结合多门学科理论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基于技术系统进化原理的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实用性方法体系。tRiZ理论是一种方法,它基于知识、面向用户,提供了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途径;tRiZ理论也是一种工具,它包含了阿奇舒勒矛盾矩阵、物-场模型分析、物理矛盾分离原理、最终理性解(iFR)、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技术系统进化法则、40个发明原理、76个标准解法和101个效应知识库等实用性理论工具;tRiZ理论更是一种哲学思想,其对理想化、功能性、矛盾、资源、空间、时间等问题开拓了创造性思维。

tRiZ理论不仅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还可以加快发明创造的进程,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程技术领域,已经为众多企业获取了显著的创新效益。美国已有数以百计的公司开始研究和应用tRiZ理论,其中福特公司利用tRiZ理论创新的产品可以为其带来每年10亿多美元的销售利润。韩国三星公司也借助tRiZ理论取得了诸多技术专利,2007年已排名世界第二,使企业从1997年金融危机濒临倒闭的企业成为如今市值1500多亿美元的韩国第一大企业。其他国家如德国、日本等也相继出现了以tRiZ为基础的研究和咨询机构,并在众多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中广泛采用了tRiZ的理论方法,为企业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引进tRiZ理论的学习与应用相对较晚,目前已经有中国船舶、中国兵器、中国航天以及中兴、Ut斯达康等许多企业开始采用tRiZ理论方法。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在应用tRiZ理论与方法后,申请的专利数量可以增加80%以上,新产品开发效率可以提高60%以上,产品上市时间可以缩短50%以上。

除了在技术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tRiZ理论现在已逐步向其他诸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生物科学等领域扩展。摩尔多瓦曾有总统借助tRiZ理论参加竞选并取得了成功;2003年“非典”期间,新加坡曾利用tRiZ理论的40个发明原理,提出了防治“非典”的一系列方法,其中许多被政府采纳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tRiZ理论已经充分吸收了其他先进创新理论方法的优点,创造出了诸多重大发明,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tRiZ理论具有非常好的操作性、实用性以及系统性,在全球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当今创新设计和创造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方法之一,被欧美专家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三、基于tRiZ理论的科技创新平台研究

tRiZ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是一种特别适合科技创新的工具和方法,对于推进科技创新有其鲜明的特点和优势。创建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有助于提高电力企业创新效率,减少电力企业创新成本,加速电网建设进程,降低电网创新风险,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优势。

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以推广应用tRiZ理论为基础,以服务电力企业实践为目标,通过在企业科技人员中开展tRiZ理论培训,使tRiZ理论能够在电力企业得到推广和应用;通过对电力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进行创新资源的充分交换,从而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从功能上可以将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分为推广应用平台和技术创新平台两个部分。

电力企业tRiZ理论推广应用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宣传普及和推广应用tRiZ理论,利用tRiZ理论培训师的力量,引导更多的科技骨干投身于企业创新实践活动。该平台以tRiZ理论培训基地和tRiZ理论培训师为依托,开展多种层次、多种途径的tRiZ理论培训,普及tRiZ理论前沿、特点及应用优势,为电力企业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其职能主要包括:tRiZ理论培训及推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开展tRiZ理论普及与系统培训,提供创新咨询服务,统计分析tRiZ理论培训效果。同时,该平台还应加强网站建设,在电力企业局域网内建立tRiZ理论知识学习模块,把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共享到系统局域网内,利用局域网开展tRiZ理论基本内容的学习和tRiZ理论应用于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实践的探讨,使tRiZ理论为推进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奠定基础。

电力企业tRiZ理论技术创新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在tRiZ理论推广应用平台的基础上,组织经过tRiZ理论培训的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针对电力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实际,应用tRiZ理论的诸多方法与工具,对电力企业实际问题和电网发展实际困难进行分析,为科技创新中的矛盾、冲突提出解决措施,进而指导开展具体的科技创新工作,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后,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组织具有专利申请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专利的创造、申请、应用和保护等工作。

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旨在在tRiZ理论推广应用的基础上,为电力企业提供未来科技发展趋势预测和创新矛盾分析;围绕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确定适应企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发挥tRiZ理论对电网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tRiZ理论培训,培育电网创新力量,培养企业创新人才,调动人员创新精神,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创建技术创新团队,实现创新技术互补,从而提升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与能力,最终实现电网发展战略目标。

四、结论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创建世界一流电网的必然要求,是打造国际一流企业的必由之路。tRiZ理论作为一种系统性的创新方法,对于推进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电力企业tRiZ科技创新平台,普及推广和实践应用tRiZ理论,使之为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专业化服务,对促进电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雪原,王宏起,孙晓宇.基于tRiZ的区域创新平台优化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5):1-6.

[2]崔志强.加快科技创新和装备能力提升[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1,(2):15-20.

[3]唐琳琳,王伟臻.tRiZ理论研究及应用综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篇5

摘要: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也是高风险的,信息不足是创新高风险的原因之一。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信息风险来源:不能完全了解消费者未来需求及偏好信息;不能准确预测国家宏观政策及宏观经济形势变动趋势:不能完全了解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其竞争对手行为;不能准确预期技术发展趋势;不能准确估算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难点、新技术产品的市场转化成本。提出了防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信息风险对策:企业要充分认识信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中的作用;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正确理解信息效用,科学评估获取信息的风险;信息获取、有效利用要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建立技术创新预警系统,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信息效率;信息风险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是高技术产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整个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型中小企业是以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转换和销售为主体业务的中小企业。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决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Roberts(1999)在回答创新的重要性时说,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利润,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是高风险的,其中创新的信息不足是创新高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1信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1.1信息的经济效用分析

信息经济学认为,资源配置效率的获得同时伴随着信息效率。信息效率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使用者获得信息的效率。二是使用者对于可获得信息的使用效率。信息效率(e)等于实际平均信息量与最大平均信息量之比。其中e在0与1之间,假定市场最大平均信息量不变,e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实际平均信息量,e越大,说明使用者拥有的信息越多,使用水平越高。竞争越有优势。比如,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的技术创新信息越多,若能有效使用这些技术创新信息,它的风险就越小,竞争也越有优势。

1.2信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在今天竞争的环境里。有效地共同享有信息是成功的关键。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要特别重视信息的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收益和信息效率关系图(见图1)。

根据图1:纵轴R表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收益,横轴表示信息效率。曲线a表示,从长期来看,企业不仅要注重当前的收益,更要重视创新,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曲线B表示,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获取有效创新信息与有效利用信息,可以提高创新收益,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即创新收益和信息效率成正相关关系。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建立信息系统获取信息,充分处理获取的信息有助于企业决策者提高创新决策水平及其成功率,降低创新的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一旦商业化,则收益会增加,同时信息获取也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的进步,降低其他开支。

技术创新的效果与信息效率(e)息息相关,e可以作为经济控制参数,也可以作为资源配置效率的参数,资源配置的最优本身意味着最优信息效率。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资源优化配置可以说是对相关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个人能力与条件及其所处的环境直接影响个人工作绩效。因此,创新收益(绩效)大小与创新者创新和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通过信息对创新资源进行配置的水平有密切关系。

1.2.1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信息的支持

创新能力不仅指个人的创新能力,而且包括团队(或组织)的创新能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项目一般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创新不仅需要个人有较高的创新能力,而且需要彼此间的合作和交流,如需要经常沟通信息、方法、经验,以提高个人和团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一个优秀创新者不仅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创新方向把握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和资源配置水平。这些能力的提高不但需要主动搜寻、分析研究及其处理加工相关信息。还需要通过促进信息在企业内部有效流动来实现。

1.2.2有效的信息利用可以实现创新资源合理配置

资源配置最优本身意味最优信息效率,创新资源合理配置需要有效信息来支持。创新的资源不仅指本企业拥有的资源,还包括与本企业相关的企业(或组织)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企业间的充分合作,创新组织之间的合作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企业在合作中可以充分识别各企业的资源优势,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相关利益者优势资源合理配置,形成优势互补。集成创新理论认为,只有充分发挥各种资源要素的协同作用,实现优势的综合集成,才能使创新的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改变,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该协同作用的发挥需要信息系统来支持。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理论说明信息系统对内可以改进经营和管理工作,提高决策水平:对外可以提供信息服务,提高资源配置水平。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独自完成技术创新和实现预期目标,必须与其他组织(如:供应商、客户、竞争者等)发生联系,交换各种知识、信息和其他资源,从而获得发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冯・希普(erieVonHippel)等人的研究表明:产品用户、产品制造商以及与创新有关的部件和材料的供应商都是重要的创新源。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来源中,40%多一点的信息来源于参观本地市场、参观其他相关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交流,可见与相关企业、供应商和客户的交流是企业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

2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信息风险识别

影响创新信息的因素是多维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唐纳德・马奎斯认为影响公司创新思想的产生并导致答案出现的关键信息来源大部分出自公司内部。实际上外部环境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风险信息的重要来源:

2.1不能完全了解消费者未来需求及偏好信息

消费者需求偏好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不断发生变化,而且人的需求偏好具有内隐性,只有在具体的消费中才能看出来,因此,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是不容易把握的,也不能完全了解,它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信息风险的重要来源。如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新产品被消费者接受或者喜欢,技术创新不仅要考虑创新出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当前的需求偏好,同时要研究新产品的未来需求。科技型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技术含量高、产品生命周期短,进入和退出市场速度都很快,创新者与消费者对新产品的了解呈现很大的不对称性。

2.2不能准确预测国家宏观政策及宏观经济形势变动趋势

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可以采取包括投入、政策、服务等多种措施。但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内容和

发展前景受国家的宏观政策的制定与变化的影响。“863”计划、火炬计划、“973”计划、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等,这些大的方针、政策引导了产业发展方向,加速了重点产业发展速度,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契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项目市场化成功率很低,从研发到上市销售应该有稳定的相关政策,但国家宏观政策及宏观形势多变性,准确预测是不可能的,如一些地区的局部动荡会影响整个国家(世界)宏观政策和经济形势。

2.3不能完全了解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其竞争对手行为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受产业结构变动和竞争对手的影响。产业结构和竞争对手的行为都是很难全面了解,产业结构的未来变动趋势是多因素的,有需求因素也有供给方面的影响,消费需求变动与人口数量、人均收入水平、经济收入水平、经济发展周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需求总量与需求结构变化都会引起相应产业部门的扩张或缩小,也会引起新产业部门的产生和旧产业部门的衰落,同样供给和国际贸易也会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变化。

信息风险不仅来源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而且来源于对竞争对手的不完全了解,根据波特(m.e.porter)五种竞争力模型理论:五种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竞争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业面临着行业性竞争,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竞争程度不相同,其创新的风险状况和出现概率也不一样,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一般很难全面了解、准确预测。

2.4不能准确预期技术发展趋势

技术的发展一般是渐进的,但有时会产生突变,并且技术的发展会受到宏观政策、产业结构变动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要准确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几乎是不可能的。企业若能科学地预测引领未来需求的技术,快速地跟进,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这将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巨大商机。获得“2005创新数字生活最时尚产品奖”的海尔流媒体电视,就是海尔彩电凭借网络时代最具竞争力的流媒体技术开发出来的新产品,以及国际化品牌的影响力冲破层层壁垒,最终顺利进入日本、韩国市场,是中国彩电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科技型中小企业以技术创新为生命力,但技术发展趋势预测偏差,大大降低了信息获取的效率和使用效率。

2.5不能准确估算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难点、新技术产品的市场转化成本

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大部分风险因素是定性的,难以衡量,且新技术产品的转化成本和市场转化率更是难以估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评估能力总体比大企业低、主观性强,对技术创新项目的技术难度及其新技术产品的市场转化成本估计与实际之间可能差距很大。这种难以准确的估算是技术创新意外的损失原因之一,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风险来源之一。

3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信息风险防范对策

科技型种小企业创新风险受多种因素(政治、社会、经济、技术、信息等)的影响,其中信息短缺是影响创新高风险的重要因素,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认识这些因素,保证多渠道获取更多信息,以便有效利用获取的信息,降低创新风险。

3.1企业要充分认识信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中的作用

目前信息化成为大企业控制市场的手段,当信息化成为市场准人的一个方面的时候,中小企业也开始认识到信息化成为他们生存的首要需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风险很高,如何把高风险转化为高回报是它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根据创新的收益与信息效率的正相关性,虽然其他因素对创新的风险也有防范作用,但与信息相比,在强度和持续性上差了很多,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特别重视信息的作用。重视信息,不是不考虑信息风险大小,而是研究一种合理投入和获取方式。比如,通过供应商、客户、竞争者渠道来获取创新信息,这种渠道成本低,很有效。

企业对信息获取的重视,不是要弱化政府和社会的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参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发挥政府的辅助功能作用。

3.2科技型中小企业应正确理解信息效用。科学评估获取信息的风险

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德鲁克所说: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源已经变为信息和知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需要信息支持,信息可以催化创新过程的顺利进行、以及商业化快速实现,经济信息和市场信号能够消除或减少创新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创新自身收益,但错误信息也可能给创新造成很大损失。

信息的有效利用能减少创新的不确定因素,使创新者的决策方案更科学。但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非对称性、市场分割、信息传播系统和人类的“有限理性”因素的限制,因此人们有交易信息的可能和必要,创新者所需的信息并不能被免费无偿获得。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都需要付出成本,由使用创新信息给创新带来新的收益与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之间的偏差,它构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信息风险。如图1所示:假设获取、使用信息 的成本是C,应用信息资源 给技术创新增加的收益为 若 ,表示获取、使用信息 的成本大于应用信息资源 给创新增加的收益, 越大,信息风险越大;若 ,表示应用信息资源 给创新增加的收益大于获取、使用信息 的成本, 越小,信息风险小; ,则获取、使用信息成本等于由于利用信息带来增加的创新收益。

创新的收益大小来源与对创新相关资源的配置水平有关,从信息资源处理的角度来看创新是基于信息过程分析、利用来研究创新商业化的过程。因此,创新的决策要客观评估信息成本C和由于使用信息给创新增加的收益 ,同时要考虑企业的整体竞争战略,科学地分析、控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信息风险。

3.3信息获取、有效利用要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结合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信息作用的发挥,一般都需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如果不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那就导致低信息效率使用,不能有效防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风险。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风险的关键是获取有效信息和对获取的信息有效利用,企业运作是一个整体,一些简单的信息在企业里按照传统形式流动,对预防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高风险、提高创新的收益是不明显的。因此,企业要把信息收集、处理和流通与业务部门流程整合结合起来,探索一种高信息效率和新业务运作的整合模式。这种整合可能要付出高成本,但信息的有效利用可以降低创新风险,并会产生明显的增长效益。

3.4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建立技术创新预警系统。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一个系统。风险就是由于这个系统的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了系统的人、财、物及信息流的正常运行,从而给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造成了损失的可能性。企业的预警系统应对企业各种类型的风险提供警示。比如该体系中可以建立一个子系统以进行技术创新预警,根据国内外产业政策、市场需求的变动、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警示信息,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能够对超常规的技术创新风险起到预警或者预报的作用,早做防范工作。

预警系统的建立应该结合决策阶段、技术阶段、生产阶段和市场阶段的不同风险特点进行信息预报,有针对性地预防已经出现的和潜在的风险。

4 结束语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篇6

关键词:创新方法创新型甘肃tRiZ理论

人类发展和科学技术演变的历程表明:重大的历史跨越和重要的科技进步都与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方法即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总称,它是指导工程师或设计师从事产品或过程创新的系统化方法[1]。

1、甘肃开展创新方法的重要性

创新方法和工具有几百种。目前,国际上创新型国家普遍重视以tRiZ理论(拉丁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缩写,它既不是英文,也不是俄文,是由前苏联发明天才和科学家阿奇舒勒于1946年发现,并且基于50多年研究,汇集1500多名专家对250多万份发明专利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建立起的一套体系化的、实用的解决发明问题的理论方法体系,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从其产生、发展到成熟运用,经历了l4个发展阶段,它是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理论和方法体系,被欧美国家称为“超级发明术”[2-3]。)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科技创新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tRiZ理论目前正由福特、摩托罗拉、三星、3m、菲利浦、LG、Bosch、西门子、中兴通讯、华为、美的、南车集团等企业广泛推行[4]。实践证明,应用tRiZ理论可增加80%―100%的专利数量、提高60%―70%的新产品开发效率、缩短50%新产品的上市时间。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方法工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2007年7月,总理对王大珩、刘东生、叶笃正三位老科学家《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建议》做出“‘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这一重要观点应高度重视。”的重要批示;2007年8月,科技部启动了创新方法试点工作,黑龙江、江苏、四川3省被列为第一批试点省份;2008年4月,正式启动了创新方法工作在全国的普及、推广;2009年,科技部设立“创新方法工作专项”“;2009至2011连续三年举办“创新方法高层论坛”。

截止目前,全国共有24个省、区分别以试点或承担专项的形式开展创新方法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应用以tRiZ理论为主的创新方法后,出版了一系列教材,研发出相应的创新工具(Cai),培养了上千名创新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才,解决一大批技术难题和科学难题,研发诞生了一批专利成果,切实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方法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和开创性的工作,万钢部长强调要把创新方法工作作为全国“十二五”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为科技创新提供方法支撑。

甘肃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

大力推广以tRiZ理论为主的创新方法工作,对提升甘肃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缩小甘肃在全国的差距、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科技创新的路子,建设创新型甘肃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2、甘肃开展创新方法的紧迫性

甘肃人口多、面积大、生态环境脆弱,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欠发达省份,技术创新基础条件薄弱。

一是人才流失严重。“十一五”期间,我省流失的科技人才达4986人,其中,高级人才999人。二是科技投入低。从科技投入的强度上看,我省处在全国16―20位之间,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总量较低。三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大型企业集团已建立起专门的研发机构,但研发规模较小;大多数中小企业企业研发能力差,企业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难以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四是基础设施薄弱。甘肃虽然已初步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新区等创新基地,但数量少,创新能力有限。

因此,对于面临资源环境压力,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甘肃来说,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已迫在眉睫。

3、甘肃开展创新方法工作的基础

“十一五”以来,甘肃省按照建设创新型甘肃的总体目标,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核心,充分发挥市场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主渠道作用,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进程。

2010年甘肃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17位,比“十五”末提升了6位,增幅居全国第一。五年中,取得省级科技成果4160项,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励42项、省级奖励895项;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156.1亿元,2010年技术市场交易额居全国第15位,技术市场取得跨越式突破;申请专利11480件,授权专利6046件,专利授权量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比“十五”增长了123.1%、147.4%;2009年发表国际论文3793篇、国内论文7856篇,万名R&D活动人员科技论文数量居全国第6位。

通过五年建设,沿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形成了3个科技创新区,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农业科技园区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7个、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5个、星火产业带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个、创新型试点企业60家、高新技术企业19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5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9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这些创新高地和转化基地基本涵盖了甘肃省的特色优势产业,引导科技创新向高层次发展。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5]。

4、创新方法进甘肃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总理“自主创新,方法先行”的重要批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科学技术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甘肃自2010年就筹备开展创新方法工作。在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和创新方法研究会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甘肃省科技厅的领导下,在甘肃省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的积极努力下,创新方法正在逐步走进甘肃。

甘肃省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一直在积极努力、推动创新方法工作在甘肃省的开展。在甘肃省科技厅条财处的统筹安排下,编制了创新方法国际国内现状、tRiZ理论基本知识等资料,并以送达、邮件、传真等形式将资料发送省直有关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和创新型试点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宣讲,管理部门、研发机构、教育系统、企业层面对创新方法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制作了创新方法专题宣传片,在甘肃省科技传媒(LeD大屏)进行滚动播出,向社会各界宣传和介绍创新方法工作、tRiZ理论,社会各界对创新方法的认知度有了较大提高;并且积极与甘肃省省直有关部门、科研院所、高校和创新型试点企业进行了衔接和沟通;向科技部申请并获批科技部条财司专项《甘肃创新方法应用推广》(国科发财【2011】488);组织召开了“甘肃省创新方法工作协调会”,成立了甘肃省创新方法工作组,确定了甘肃省创新方法工作试点推荐、培训师资推荐标准和要求,对甘肃省创新方法工作进行了统一安排部署。

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创新方法工作在甘肃省范围内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科研人员的浓厚兴趣和普遍关注,为甘肃省开展创新方法的应用推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相关院所、高校、创新型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国内创新方法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加强了创新方法的高层推进,提升了创新方法的认识水平,为甘肃开展创新方法工作奠定了基础,并且取得了积极进展。

5、存在的问题

创新方法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6]。甘肃省刚刚启动创新方法工作,在本土师资的遴选及培训、企业推广应用、资金等方面存在很多困难。

一是培养与技术相结合、与行业对接,符合本省企业实际需求的师资队伍受创新工具有限、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二是各单位推荐学员时考虑到培训时间和自身工作时间的冲突而放弃报名参加培训的机会。

三是由于培养本省tRiZ理论师资队伍,需要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聘请专家和开展培训耗资很大,仅靠项目经费难以持续开展培训工作。四是从全省企业总体情况分析来看,多数企业缺乏专门的研发人员,企业R&D投入比例非常低,而且企业管理层大多数只重视经济效益,不重视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不重视技术创新,尤其是对创新方法、tRiZ理论缺乏深度的认识和了解。五是管理层面对创新方法的认识、认知程度决定了推动创新方法工作的力度。那么,如何提高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对创新方法工作的认识,增强创新方法工作积极性;如何将创新方法推广到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中,特别是将创新方法引入到职业技术学院等培养技术类人才的知识体系中,开展针对管理层面的创新方法基本知识普及培训,提高对创新方法工作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六是这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如何开展甘肃特色的创新方法工作,有持续的资金支持,需要全省政府部门以及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的推进对象的共同努力,协同推进。

总之,创新方法工作是一项浩瀚的科学工程,也是一项宏大的国民素质工程,是从源头上推动自主创新国家战略实施的基础性工作[7]。甘肃只要深入学习掌握创新方法,确实树立创新理念,合理运用创新原理,就能充分发挥创新的方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企业的创新活动更具先导性、时效性和科学性,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进一步为建设创新型甘肃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洋.天津市开展创新方法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浅析[J].科技成果纵横,2009-04-32.

[2]井辉,郇志坚.基于tRiZ的复杂管理问题求解模式研究[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1):155―159.

[3]姜雪松.tRiZ理论先行,黑龙江刮起创新风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08-31.

[4]杨廷双.大力推广技术创新方法提升龙江自主创新能力[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1-02-17.

[5]张天理.2010甘肃科技发展报告[m].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篇7

关键词:马克思科技商品国防科技创新绩效

《资本论》距今已经100多年,其生命力、影响力和预测力不但没有随着历史发展而减弱,反而被越来越多人认识、理解和接受。这其中,马克思利用劳动价值论对科技商品价值和价格的研究,不仅是一种思想观点,而且是一种宝贵的研究方法,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可以为增强国防科技创新绩效提供对策借鉴。

一、马克思科技商品定价思想的深入把握和发展

(一)科技商品定价的矛盾

“对脑力劳动的产物――科学――的估价,总是比它的价值低得多,因为再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在这里,马克思暗含着这样一种矛盾,即脑力劳动的产物――科技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存在着较大的负向背离。这种背离表现在:价值只会存在于商品中,科技如果作为商品,创造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较多,价值量很大,但在交换中科技商品的价格却往往较低或者不足以补偿生产科技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这里所说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人必要劳动时间,因为区别于一般商品,当一般商品供过于求或者个人必要劳动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格也会同样低于个人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个别价值。

(二)科技商品定价矛盾产生的原因

科技商品在交换中价格会较大程度地负向偏离价值,不是因为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因为“再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即再生产科技成果的劳动时间大大低于第一次生产科技成果的劳动时间。再生产科技成果,即指科技成果的学习、模仿和掌握。马克思指出,“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这种劳动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有研究为条件”,科技成果的创造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但学习和掌握科技成果比创造科技成果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少,而且这种少的量非常大。马克思在这里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学习、模仿和掌握科技成果的成本是很低的。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维护科技商品的私人产权变得十分困难,即排除性成本很大。一般商品,不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易,就不能完成交易,不能占有商品。由于科技成果的学习、模仿和掌握成本很低,即使不通过交易,也可以通过极低的成本模仿和掌握。比如,蒸汽机的发明,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劳动,但一旦发明,可以被以极低的成本模仿和掌握。这种情况下,维护科技商品的私人产权变得十分困难,难以排除不支付足额价格的人获得科技商品。二是消费科技商品的竞争性很小。一个人消费科技商品,不会对另一个人消费科技商品产生影响,即不会降低另一个人消费科技商品的使用价值。这是因为,再生产科技商品的劳动时间很少,一个人消费科技商品,另一个人主体可以轻易的通过学习、模仿和掌握同一个科技商品。

(三)科技商品定价矛盾引发的后果

科技商品定价矛盾不解决,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后果。对此,马克思并没有展开论述,但可以沿着马克思的思路进行分析。从科技商品的供给方来看,市场经济遵从等价交换原则,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得不到补偿,必然挫伤积极性,降低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新努力。从科技商品的需求方来看,既然不需要遵从等价交换原则便可以获得科技商品,那以就会等待他人创造出科技成果后,然后通过学习、模仿和掌握,形成科技商品消费的“搭便车”现象。科技商品定价矛盾对供给和需求的双重影响,必然导致科技成果供给不足,使科技创新的资源配置留有帕累托改善空间。

二、解决科技商品定价矛盾的主要途径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更高的生产力创造更多的财富。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是首要的生产力。“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进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由于科技商品定价矛盾会对科学技术进步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须设法解决这一矛盾,对知识创新所耗费的劳动进行合理补偿,以便形成激励科技创新的良好机制。

(一)对科技成果进行强制性产权保护

国家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对创新成果进行产权保护,赋予创新者在一段时间内的排他性使用权,对创新者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进行补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者可以享有实施科技成果所产生的超额利润。在一定时间内,只有创新者可以使用科技成果,这样,一旦将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中,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便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二是创新者通过许可或转让科技成果产权获得补偿。在强制性产权保护下,即使学习、模仿的成本非常低,非创新者也无法通过交易外途径获得科技成果。如果不支付让创新者满意的价格而模仿创新成果,就会受到法律追究和惩罚。非创新者可以通过支付使用费获得科技成果使用权,也可以支付创新者满意的价格获得完整的科技成果所有权。

(二)确保创新者享有人力资本产权

对创新成果进行强制性产权保护的制度设计,不能必然保证创新者的创造性劳动获得补偿。这是因为,计划体制下,科技成果的产权所有者是物质资本投资者,物质资本投资者享有创新成果实施所带来的收益,创新者仅拿到工资。要想使创新者也拿到科技成果实施所带来的收益,就要从人力资本视角重新审视知识分子劳动。马克思承认,知识分子的劳动是复杂劳动,劳动力可以“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生产每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受历史条件限制,马克思主要分析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对立关系,由于普通工人上的体力和智力的存量并不是很大,所以马克思眼中的资本还主要是物质资本。尽管马克思指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但由于劳动者还不能取得与资本家的平等地位,以致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而劳动力的价格仅仅由“维持劳动者生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但这显然不能够对创新者的复杂劳动进行补偿。

当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凝结在知识分子身上的智力存量也越来越大,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本。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只有把劳动力看作人力资本,才能真正确保知识分子的劳动获得补偿。这是因为,劳动力看作人力资本后,在逻辑上必然要求和物质资本一起享有剩余价值。具体形式有:(1)人力资本入股。比如,企业可以对人力资本主体可以实施股权激励,通过享有运用科技成果带来的剩余收益而对人力资本主体的创造性劳动进行补偿。(2)人力资本获得科技成果产权。对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后,可以根据贡献大小,由人力资本占有或大或小的科技成果剩余收益权。

(三)国家支持基础研究政策

基础性研究,比如,一个新的数学定理,一个新的物理学理论,由于不能直接被运用于生产过程,不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通过剩余收益分配的方式对创新者劳动进行合理补偿就比较困难。补偿这些人的劳动,只有通过课题支持、充足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等其它方式进行补偿。

三、马克思科技商品定价思想对提高国防科技创新绩效的启示

马克思科技商品定价思想的实质是通过对知识分子的劳动进行合理补偿,激励科技创新。国防科技创新是国防科技人力资本创新主体与物质资本创新主体相互协作的过程,人力资本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国防科技创新绩效起着重要作用。提升国防科技创新绩效,必须通过解决马克思提出的科技商品定价矛盾,对人力资本创新主体的劳动进行合理补偿,激发人力资本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一)加强国防科技产权保护

加强国防科技产权保护,是对国防科技成果合理定价的前提。传统国防科研,走的是申请课题――立项――研究――评审――评奖的路子,结果使大多数科研人员的努力集中在争课题、争课题费上,没有把精力集中在提高成果质量上。成果鉴定后,没有申请普通专利、国防专利、著作权、商标权、计算机版权,便谈不上对科技产权的强制性保护,谈不上合理界定国防科技产权,导致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流失。因此,要积极实施国防科技产权战略工程保护,通过国家、军队、科研生产单位和企业等制定国防科技创新战略、国防科技产权保护战略、国防科技产权应用战略全面、长远和主动地对国防科技产权实施保护。将国防科技产权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列入军工企业、科研单位的长远发展战略中,以此达到从源头上保护国防科技产权的目的。

(二)优化国防科技产权结构

国防科技产权结构主要指国防科技产权在人力资本创新主体和非人力资本创新主体之间的配置方式。传统上,国家独享国防科技产权,这种情况不利于对创新者的劳动进行补偿。因此,必须优化国防科技产权结构,从国家独享国防科技创新成果的一元产权结构向国家、创新单位和创造者共享国防科技产权的多元产权结构演进。从产权界定上,国家要由“收权”向“放权”改变;在收益分配上,要通过利润提成、股权激励等方法逐步增大人力资本创新主体享有实施国防科技创新成果所产生的收益比例;在产权补偿上,由国家控制或征用的技术成果,国家要对创新主体进行足额补偿。

(三)加快国防科技产权实现的平台建设

加强国防科技产权保护、优化国防科技产权结构,实质是通过国防科技产权合理界定对国防科技创新者的相关劳动进行合理补偿。相比传统科研院所,企业和企业型科研院所更容易实现国防科技产权的合理界定。加快科研院所转制步伐,从事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要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原则,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面向市场的应用技术研发机构,加快向企业化转制。积极推进军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军事专用性程度高、对国防工业基础重要强的企业,如枪炮、子弹型企业,只有实行国有独资。对于其它类型的企业,则可以灵活推进股份化,利用股份制的良好平台实现对创新者劳动的合理补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1975,(1)

[2]王亚辉.关于军事技术创新主体的思考[J].装甲兵工程学报,2004,(1)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篇8

关键词:triz;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进入21世纪,技术创新对我们国家来说至关重要,一个国家要想真正的强大起来,必须要掌握一些核心技术,由于计算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原因,计算机文化技术的重心在欧美,我们要想迅速掌握这种计算机核心技术,当务之急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此我系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必须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创新系统理论与方法,熟练使用创新工具等。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单靠做几次创新技术讲座、做几次报告是不会起太大作用的,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使创新教育形成一种良性氛围,为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点去抓:

一 选择创新理论工具,培养创新型教师

triz理论是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在1946年,通过在250万份发明专利中抽取的200万份总结出40个发明原理、39个通用工程参数,从而确立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目前被公认为是使人聪明的理论,它是解决发明问题的工具,实际上也是解决矛盾的工具。triz理论中的40个发明原理适用于理论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在微软、三星、nec等大公司屡见奇功,并且这一创新理论在美国得以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展。黑龙江省2007年被国家科技部定为科技创新试点省,黑河市被定为科技创新示范城市,率先在垒国举办了全国第一期triz理论研讨班,我院于2008年4月份还成立了部级triz理论研究所。并对全院教师进行triz创新理论培训,提高每一位教师使用triz理论工具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triz创新理论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也选用以triz理论工具为基础,进行应用研究探索。

二 理解创新内含,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一提到创新,学生们往往理解为新技术的发明与新产品的设计制造,认为那是科学家的事,见字生畏,为此我们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导论》课中增加了“计算机与科技创新”内容,加强学生对创新内含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triz理论体系中对创新内含的五个层次一一讲授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创新不只是新产品的发明、新技术的革新,一些小的技术改造、产品的外观设计优化、软件的界面优化等都属于创新,同时我们列举出大量创新实例,引导学生对创新的理解。如利用“局部特性”原理发明usb接口,人体工学键盘,维护工具箱,利用“联合”发明原理生产出cd宝、计算机反病毒软件系统等,利用“多功能”发明原理发明带红外线的遥控器(可做教鞭)、具有扫描、传真和复印功能的打印机等等,这些都包含着创新,另外,让学生理解创新是方方面面的创新,不只是生产出新的产品,既有原始创新,也有理论创新、工程创新、应用创新、改进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使用方法创新、引进消化中的再创新等。

对已开设过这门课的学生进行“计算机与科技创新”内容的专题讲座。

在讲座中利用我国2007年申报专利中自主创新比例情况数据说明创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例如:dvd技术是日本技术专利,而我们中国是生产dvd的世界大国,但我们的企业去年出口到欧美1台dvd,成本是12美元,需支付日本技术转让费18美元,而我们出口1台dvd只卖到31美元,我们的利润只有1美元。从这个例子不难看出,谁掌握创新技术,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主动。

然后我们列举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方面创新的事例,使学生明白创新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只需要我们时时、事事留心,再掌握一定的技术和创新方法,这一点是不难做到的。

三、紧扣课程知识内容体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氛围

课程知识内容体系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在教学方面,所有教师根据当前我国it行业市场需求现状和教学科研研究成果,坐在一起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合理编排、论证,体现新知识、新技术的特点,使课程间的衔接更加科学合理,教材知识体系充分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培养目标。如在讲接口时,我们利用triz理论的发明原理和矛盾矩阵表从串口讲到并口,再到usb接口,从键盘鼠标的ps/2接口讲到usb接口,从硬盘的ide、scsi到sata等等;又如在讲计算方法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时,从顺序高斯消元法算法讲到高斯主元素消去法算法,让学生在编程中比较两算法结构的优劣,在对比中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每一位教师的每一门课程都时时渗透着创新意识教育,这种教育并不是教师刻意进行的,师生都感觉到非常的自然。

教师授课方法灵活、丰富,充分体现个性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深化,大学课堂教学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现象有了很大改观,但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教师大讲特讲的讲授方式还是主角,为此,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系教学网站和答疑邮箱,将课程资源事先放到网上,这样在授课时“探究式”,“讨论式”、“问题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得以充分应用。利用问题创设情景,然后利用triz理论分析,找出对应的通用工程参数,利用矛盾矩阵表查找出解决矛盾的发明原理,这种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们的个性化能力和创新意识。

开展多种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课程设计”教学环节,深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旨”的三主教学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过程中,教师是观察者、帮助者和设计者的角色,作为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

为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综合性设计性开放实验、“数学建模活动小组”、“程序设计小组”、“动画制作小组”等多种课外技术活动,使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明显得以提高,学院一年一度的“数学建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课件制作大赛”、“学生讲课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体现创新能力的舞台。

四 triz创新理论工具的教育使用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篇9

关键词:创新;体制鼓励;科学方法;设计模型;创新资源;创新辅助系统;创新设计策略

1新及创新设计概论

创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书中指出:创新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包括5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以及非技术的组织性创新。

融合认知心理学的产品创新设计。设计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基本活动之一,是人类为满足一定需求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的实践过程。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不断进行设计活动的历史。产品是设计结果的物质表现。产品设计是人类创造有使用价值的创新产品的实践过程,最终表现结果就是产品模型,其过程本质在于创造与革新。概念设计是设计过程中最具创新性的阶层,而设计者本身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构建更符合人类思维模式的创新方法,或将现有的各类创新设计方法融入概念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概念设计阶段的创造性,支持概念创新的实现。而可使用的技术有以下:

1.会聚技术:nBiC(nano-Bio-info-Cogno)会聚技术是国际上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是指几个领域的科学的融合。而其结果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是不可估量的。任何技术的两两融合、三种会聚或者四者合成,都将产生难以想象的效能。美国将会聚技术认可为推动美国经济长期繁荣和增长的关键。会聚技术发起者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最重要的是通过纳米科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的融合发展,学科之间的壁垒,使这四种技术能发出最大的潜力,所以这个技术有着许多的发展领域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2.信息技术:信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源泉。对人类来说,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就不会有人类文明的演化,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就不能驾驭大自然。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产生、获取、储存、传递、处理、显示、使用等方面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的技术。它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而逐渐由低至高发展。

3.认知科学:认知科学的产生,受到了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影响,是关于人类心智的多学科、跨学科的合作性研究,由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人类学、神经科学和哲学6个领域的学科组成。认知科学探索人类智力如何由物质产生,是研究人类感知和思维信息处理过程的科学,如感知、语言、学习、记忆、思维、意识,研究领域包括从感觉的输入到复杂问题的求解。这个领域是一种全新的学科,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

(二)、产品创新设计的创新设计的创造力模型:心理学领域对于创造力的定义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某种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的产品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

融合会聚技术思想,以产品创新设计的创造力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产品创新设计理论框架。产品创新设计过程是借助一定的设计规则和创新策略,对某种需求功能创造性设计方案的实现过程。该过程包括认知过程信息加工、创造思维方法、问题求解步骤、创新设计过程模型等内容。根据设计问题的角度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创新策略,利用不同的创新工具和创新方法,结合各种知识信息,最终得出创新概念方案。

2产品创新设计的认知机理

人是设计的主体,研究产品创新设计的本质规律需要从设计者的角度探索设计固有的认知规律,即认知机理。本部分主要讨论了产品创新设计的认知机理,是关于创新设计内在属性的基本研究,是构建科学、系统的设计理论,产生符合设计规律的设计方法的认知基础。本部分主要介绍产品创新设计认知的规律、模型及研究方法。

(一)、产品创新设计认知机理的科学基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是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即把人看做一个积极的知识获得者和信息加工者。可以说,认知就是信息加工。人脑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可以对表征信息的物理符号进行输入、编码、储存、提取、复制和传递,而这一过程的完成是系列性的,不同的加工任务和加工阶段由不同的认知结构来完成,这些相对独立的认知结构类似于计算机,即可以使用若干操作来处理符号。

记忆是指存储、提取过去的经验,并将这些信息用于当前的情景,是一种动态的机制。问题解决过程可视为一种信息加工过程,问题解的产生是人脑中各种信息之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其关键是信息的刺激、存储、存储提取等。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等的过程,能更全面地体现信息加工系统的工作流程。

(二)、产品创新设计的认知机理及过程模型:通过研究产品创新设计创意方案生成的认知思维过程,探索产品创意方案生成的内在机理,构建全面、系统的符合认知机理规律的模型过程,进而实现设计者认知与产品设计过程的有机结合,帮助设计者有效地完成产品创新设计过程。

3产品概念设计过程模型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物品、过程、服务及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创新设计过程的本质是融入了创新要素的概念设计过程。因此,创新设计过程的研究实际是对概念设计过程的研究。该研究具有创新性、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通过实现用户的某种需求与使用特性来实现其价值。

(一)、产品概念设计的定义及特征:在确定任务之后,通过抽象化,拟定功能结构,寻求适当的作用原理及其组合等,确定出基本求解途径,得出求解方案,这一部分设计工作叫做概念设计,即是考]设计问题的内容,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众多的解的设计阶段,一般认为,概念设计是指以设计要求为输入,以较优方案为输出的系统所包含的创新性思维工作流程。概念设计包括两个基本过程:方案综合设计过程与方案优化评价过程。

(二)、支持产品多级创新的概念设计过程模型:概念设计的目的是实现产品的功能需求,而功能设计的核心是创新。因此,如何有效地支持产品创新设计就成为概念设计模型所优先考虑的事情。功能设计模型经历了公理化设计、系统化设计、行为辅助模型、环境约束模型和拓展环境约束模型五个阶段。

产品概念设计过程模型是根据一定的设计理念,借助某种设计策略,基于普遍的设计过程对产品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规范,为设计过程提供设计思路,从而使整个设计过程在有序合理的过程中展开。在以“产品为中心”设计思路的指导下,设计人员提出了不少产品概念设计过程模型。传统的概念设计过程的一般步骤为:首先通过市场分析确认需求,再通过概念设计将总的需求目标转化为功能上的层次结构关系,并得到满足功能要求的求解方案。

4产品创新设计策略

创新设计就是设定一个特定的目标,然后找到达到该目标的合适路径。设计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根据设计问题类型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求解和创新策略以及相应的设计方法。设计问题分类及形成创新求解策略决定着产品创新效率,是创新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正确的设计策略可以加速问题的解决,而不完善的设计策略则会限制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阻碍问题的解决。

(一)、面向问题的产品创新设计策略:面向问题的创新目标是提高现有产品或系统的性能,解决现有产品或系统中影响主要问题,朝着理想化的目标前进。在这类设计中,所要设计的产品是已经存在的,但由于产品中存在问题缺陷或者存在改进的空间,因此需要将产品的性能进一步提升或将成本进一步降低。因为这类设计问题针对的是某种具体的技术问题,所以采用的策略是解决最小化问题,解决系统中的冲突,对系统进行改造。

(二)、面向目的的产品创新设计策略:面向目的的产品创新目标是设计一个全新产品或系统,可能现有产品或系统的主要功能改进已经达到了极限,因此不局限于现有产品或系统的问题,而是跳出现有系统,思考设计最终目的的是什么。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更好的达到此目的,采用的策略是解决最大化的问题和对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改变。

总之,为了实现每个人的人生目的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必须把创新放置在最重要的位置。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活动仍未摆脱跟踪模仿的局面,自主创新结果比较少,高精尖装备仪器严重依赖进口。造成这种局面的关键因素是: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相对不够,科学思维培育相对落后,科学技术没有获得创新方法的有效支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科技的创新技法与创新设计。

参考文献

[1]蔡文,杨春燕,何斌.可拓逻辑初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对科技创新的理解篇10

关键词:中学物理;科技创作;创新思维

一、引言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是指学生通过对物理的学习,将一些简单的材料通过物理关系进行创作,从而创造出具有一定物理原理且具有一定实用性的作品。开展中学物理科技创作对学生有积极影响,科技创作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可以进一步落实物理课程教学,也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

二、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特点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是一种动手与知识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它受到学生自身的知识、兴趣、能力、材料、创作思维等因素所影响,虽然创作作品是运用日常中低成本、简易的材料所制作,但它仍然能够形象、准确地反应出物理原理的运用于实际的应用价值。物理科技创作具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一)具有科学价值与创新价值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活动是由客观的物理原理为基础,将材料进行物理搭配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作品,中学物理科技创作作品是物理知识的应用,更是物理知识的验证与表现。他们可以将一些简单且抽象的物理原理通过作品来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并且中学生具有很好的创新思维,在物理科技创作中往往能让人耳目一新,这样的作品有着新颖的结构与外貌。

(二)制作简易方便,实用价值高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有效促进物理知识学习,提高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对科学知识的探究精神。物理科技创作作品能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良好的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物理上遇到的问题,也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如物理传声筒的科技创新,这项创新是依据声波通过不同介质传播速度、受干扰程度不同,此项物理创作制作方便简单,但是传声筒之间使用不同材料的连接线就会出现不同的传声效果,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传声筒也可以有效的解决部分生活问题,不仅充满创新意识,也具有着实用的意义。

三、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要求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是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活动,如何良好利用物理科技创作活动,制造出优秀精妙的物理科技作品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上面对物理科技创作特点的介绍,总结出一些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基本要求。

尊重科学规律,培养创新能力。中学物理科技创作应当围绕科学知识与客观规律进行,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客观规律,正确运用科学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科学、实用的作品。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需要良好的创新能力,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学生实现科技小发明、小创造上的一项重要因素,中学生需要培养自身良好的仓嘶能力,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发明思维,激发物理科技创作的灵感,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灵活运用,提升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作热情。

四、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结合

学生在创作中应当注意作品是否与生活贴切,有创作思路时应当就创作思路对生活问题进行反思,通过将知识与生活良好的结合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锻炼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提高物理创作的必要条件。

如在中学物理知识中,动定滑轮组的物理知识是中学物理知识中一项简单又重要的物理知识,这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定滑轮在起吊物体的时候可以改变受力方向,而动滑轮在起吊物体的时候有着省力的作用,从中学物理知识可知,设置n个动滑轮时,所需要的拉力为原力的(1/2)n。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再运用自身的动手能力将动定滑轮组进行巧妙的搭配,不仅可以改变受力方向,还能节省力气,这类设计不仅要求学生要对创作设计进行物理计算,还需要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分析等综合能力。

五、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影响

作为中学生课余时间中一项训练动手与思维的综合活动,中学物理科技创作对中学生有着很多积极的影响。

(一)创作融人生活,帮助学生唤醒创新意识

最能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急待解决的物理问题。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物理科技创作无疑会包含学生的自主思维,这样自身解决问题的思维可以有效的唤醒中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拓展知识层面

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由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求知欲望所决定的,要想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就要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学物理科技创作是学生在课堂外的一项与学习相关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具有着灵活多变的特点,可以吸引中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现阶段很大部分中学生课余时间活动枯燥无味,缺乏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中学物理创作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可以打开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全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